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自然保護地保護利用情況調研報告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3.05W

【概述】

自然保護地保護利用情況調研報告

結合當前工作需要,本站的會員“mycai”為你整理了這篇自然保護地保護利用情況調研報告範文,希望能給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正文】

自然保護地保護利用情況調研報告

根據年度工作要點安排,10月19日至20日,市人大常委會組成調研組,先後赴黃山區九龍峯省級自然保護區和歙縣安徽清涼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實地調研,召開了專題調研座談會,聽取市林業局和歙縣政府及清涼峯保護區,徽州國家森林公園有關工作情況彙報。調研情況如下:

一、基本情況

黃山市是安徽省重點林區,森林覆蓋率82.9%。經過三輪整合優化,目前全市整合優化後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共26處,其中自然保護區10處(國家級保護區2處,省級保護區8處),自然公園16處,矢量面積117936.4公頃,佔國土總面積的12.19%。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自然保護地建設與管理,各地各有關部門加強保護建設,合理開發利用,在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中積極作為,為促進我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新黃山作出了新貢獻。

一是完善機構設置,健全管理體系。積極推進自然保護地管理體系建設,全市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均成立了管理機構,並將人員經費和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管理。各自然保護地健全了自然保護工作機制,建立了與毗鄰省、市、縣、鄉鎮、村的區域聯防聯控機制,同時積極倡導推進“一區一法”(一個保護區一個管理辦法)和“一園一法”(一個公園一個管理辦法)制定工作,對保護地的保護與利用等作出規定。目前牯牛降、清涼峯、五溪山、嶺南等自然保護區和黃山、齊雲山、太平湖等風景區分別制定了由縣級以上人大或政府頒佈的管理辦法,逐步實現保護管理工作的規範化、制度化、法治化和科學化。

二是強化目標考核,落實管理責任。將自然保護工作納入市政府與區縣政府簽訂的保護髮展森林資源目標責任書以及林長制工作考核的重要內容,加強組織領導,實行目標管理考核,推進自然保護工作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2019年市林業局與安徽師範大學合作,在全省率先開展野豬及獸類本底調查,為有效加強非洲豬瘟監測防範、調控野豬種羣和防控野豬危害提供了科學依據,經調查統計,全市野豬數量為24311±3576頭範圍內。根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加大自然保護地野生動物主要棲息地巡查巡護力度,實施網格化管理。開展廣泛深入宣傳,通過每年組織“愛鳥周”、“世界濕地日”等活動,建標本館、宣教室、製作展板、設立宣傳牌等,面向城鎮、鄉村、學校、保護區、旅遊景點,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營造全社會支持、參與自然保護工作的良好氛圍。

三是深化交流合作,提升保護水平。牯牛降、清涼峯、九龍峯、嶺南等自然保護區,太平湖濕地公園、黃山風景區等自然保護地與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林業科學院等科研院所加強合作,積極開展野生動植物調查、生物多樣性本地調查、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林業有害生物調查監測、生態系統及環境監測等工作,有效地提升了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素質,又擴大了自然保護地的影響。如清涼峯自然保護區與安徽師範大學合作,通過野外安裝紅外相機定點監測調查野生動物,目前共拍攝到各類野生動物有鬣羚、獼猴、黃喉貂、白鷳、果子狸、豬獾、狗獾、黃鼬等57種。九龍峯保護區與省林科院合作建立黃山國家森林生態定位研究站;成立了劉先平大自然文學工作室創作基地和黃山市百佳攝影點。

四是開展社區共管,推動鄉村振興。結合黃山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項目的實施,黃山風景區周邊的清涼峯、天湖、九龍峯、五溪山、嶺南等自然保護區積極探索開展了與區內及周邊社區共建活動,成立共管組織,簽訂共管協議,建立共管機制,通過開展生態旅遊、替代生計、項目建設、聘用生態護林員等多種方式,組織當地居民參與自然保護區的資源保護管理,不僅使他們在保護綠水青山中促進了鄉村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也和諧了人與自然的關係,取得了較好效果。不斷加快保護區建設,各區縣積極爭取國家局、省局資金支持,推進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項目建設,先後實施了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與能力建設、7個省級自然保護區能力建設、3個省級以上濕地公園建設等一批項目,這些項目建設用工大多利用周邊社區勞力,解決了社區就業,增加了社區羣眾收入。九龍峯保護區認真執行黃山區人民政府同桃花源基金會簽訂的《委託管理協議》,與其下屬公益企業—五星千鳥谷農業科技開發公司合作,在保護區及周邊社區開展生態農業、自然教育,開發社區民宿,支持和幫助周邊社區發展香榧苗、綠化苗、農家樂、靈芝、茶葉、稻蝦米等綠色農產品和參與新農村建設,發展社區經濟,推進鄉村振興。

二、存在問題

我市自然保護地保護利用方面取得了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

一是自然保護地設置有待健全。主要存在交叉重疊管理、機構設置不規範、保護與發展不平衡。且由於保護區跨區域面積較大,人員編制配備偏少,對有的遊客、驢友進山探險、野營時,垃圾隨意丟棄,樹木花草隨意摘取現象,管理難度比較大,管理體制不夠順暢。

二是部門工作機制有待完善。當前法律規定林業主管部門是自然保護地的管理部門,但森林公安實施轉隸改革後,林業主管部門執法環節弱化,需進一步理順完善工作機制。

三是投入長效機制有待建立。近年來各級加大了對保護地保護建設方面的投入,但是基礎設施落後、總體經費投入不足,特別是縣級保護區、各級森林公園未建立穩定的投入長效機制。自然保護地內的集體人工商品林禁止林木商業採伐,林農利益受到影響。省政府2 019年對我市清涼峯、天湖自然保護區內集體人工商品林進行了補償試點,但今年沒有繼續實施。

三、工作建議

一是要穩步推進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可以解決自然保護地面積交叉重疊、機構重複設立等問題。穩步推進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以保持生態系統完整性,按照同級別保護強度優先、不同級別低級別服從高級別的原則進行整合優化,做到一個保護地、一套機構、一塊牌子,進一步完善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理順自然保護區管理體制。要立足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對重大項目、重點工程可能涉及的保護區用地,也要依法依規調出,為全市未來發展留出空間。

二是要建立財政投入為主的多元化保障制度。要結合“十四五”規劃編制和實施,積極對上爭取國家和省相關政策支持,加大對保護地基礎設施的投入和建設力度。要建立以中央、省級財政投入為主的多元化資金保障制度。統籌各級財政資金,保障各類自然保護地保護、運行和管理。鼓勵金融和社會資本出資設立自然保護地基金。鑑於自然保護區建設的公益性特徵,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將自然保護地內不能調出的集體和個人所有的商品林按規定納入公益林管理,建立健全長效補償機制。要完善自然保護地管理機構設立,配齊配全機構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適當增加巡護人員,要落實有關政策,積極穩妥地解決好自然保護區尤其是邊遠山區管理機構職工生產、生活及子女就業、上學、住房等方面的困難和有關政策性經費補助,推動落實偏遠保護站職工與鄉鎮幹部享受同等基層工作補貼待遇,保障經費供給。

三是要積極探索社會公益組織委託管理自然保護地的模式。九龍峯保護區委託社會公益組織——桃花源基金會,經過一年多的運行,不僅有效解決了保護區建設經費不足等問題,保護區管理也逐步走上規範軌道。開展了環境教育、生態體驗、生態科學實踐等活動,九龍峯保護區委託管理的經驗做法説明,社會公益組織委託管理自然保護地是可行的。應積極探索和推進社會公益組織委託管理自然保護地的可行模式,促進我市自然保護地更好建設與發展。

四是要建立自然保護地社區共建共管體系。努力建立健全社區共建共管模式,讓村民承擔起保護地“生態護林員”“勞務輸出員”“共建共管員”等角色。要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營造全社會支持、參與自然保護工作的良好環境,提高全民保護生態意識。要積極探索開展“共建共管”項目,生態反哺社區,逐步提高社區農民收入。在自然保護地和諧合作模式下,社區居民主動參與自然生態保護,實現自然保護共建、生態成果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