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打造創新創業的強勁引擎(孵化基地調研報告)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48W

 

打造創新創業的強勁引擎(孵化基地調研報告)

打造“創新創業”的強勁引擎

——**區全力推進“**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建設

 

2015年9月以來,**市**區認真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投資1.15億元,全力推進**市首家“**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建設。現已全面完成創建任務,構築面積10000平米,入駐企業53家並全部順利投入運營,為進一步深化“科教興區”主體戰略,加快形成創新驅動發展的爆發力,助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了助推器和強勁引擎。

做法:全方位推進“**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建設

把“**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創建工作,列入**區創新驅動戰略的龍頭工程,抓好、抓實,加強領導、精心謀劃,切實加強“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建設,確保創出品牌、創出亮點、創出影響。

一是最大化保證政策扶持力度。落實“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互聯網+行動”國策,結合**區實際,出台了《**區關於創建**創新創業平台的實施方案》,給予“雙創”扶持資金500萬元。出台了《**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管理辦法》、《**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目標考核辦法》等有關創建基地的文件和政策,最大力度地支持和扶持“基地”建設。同時加大政策落實力度,加強對基地建設管理辦公室的工作指導和督促,進一步明確分工負責制,嚴格基地建設專題會議例會制度,對每項工作建立任務清單工作台賬和掛銷號制度,專題專案專人負責,加大“基地”建設和管理力度,確保了各項建設任務的順利完成。

二是標準化打造“基地”樣板對接和整合“京津冀”科技創新資源,高標準搭建創新創業平台樣板。“基地”劃分為創業苗圃區、產品展示區、時光隧道區和公共服務區,集政融產學研為一體,重點發展軟件開發、大數據分析、3D打印、電子商務等新業態;明確了“基地”建設原則、企業入駐條件、退出機制以及運營模式(PPP),實現對基地科學有效的管理,確保基地高效、穩健、科學的運營,實現“對內孵化成長,對外服務產業”,保證“基地”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

三是高端化引進“互聯網+創業”企業。嚴格執行《**創新創業孵化基地企業入駐標準》,把握入駐企業的申請受理、審核工作,實現企業入駐的規範化、高端化;已有**教育、**青鳥、**大學、等53家企業順利入駐,其中省級和國家級“眾創空間”2家,電子信息軟件企業8家,大數據企業5家,互聯網企業14家,電子商務15家,3D打印1家,培訓企業4家,眾創空間6家,從業人員648人;“基地”彙集了創業導師、天使投資、信息人才技術等豐富的創新創業資源。

四是紅色化引領基地建設。“圍繞新經濟組織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工作思路,推進“基地”黨建工作,依靠黨組織引領“基地”創新創業工作,創建黨建品牌。成立了“**創新創業孵化基地”黨總支和**教育、**和聯合3個黨支部,配置了黨員活動室,建立健全了各項制度,將黨建工作目標與業務工作目標相結合。現已對入駐企業的32名黨員的基本情況進行統計歸檔,建立了詳細的黨員信息庫,並組織“基地”32名黨員為企業開展科技培訓、技術諮詢“一站式”服務的風多彩的特色活動。

成效:開啟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全新的模式

“**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的順利建成,為**區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開啟了**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全新的模式。

一是營造了良好的創新創業政策環境。新型的自主創業既需要創新實力和勇氣,更需要政府的強力支持。**區政府出台諸多鼓勵、支持創業的優惠政策可操作性強、幫扶力度大,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對基地建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二是開創了基地建設和運作的規範樣本。在創新創業體制機制方面,進一步加快完善了建設和運作體制,真正形成有利於自主創業的知識分享、技術輸出、優勢互補長效機制,為創業者提供了充分的創業和成長激勵

三是構建了**區“互聯網+”企業格局。“基地”引入等53家高端科技型企業,涉及雲計算、大數據、3D打印等行業,共同助力“萬眾創新,萬眾創業”,初步形成了有利於科技創業的良好生態環境。

啟示:立意高遠,定位準確

創建“**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始終站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高度,追求和創新含金量的功能服務,創出自己的“一站式”服務品牌。

一是高點站位國策落實。創建**市首家“創新創業孵化基地”,不僅僅是創建形式上的操作平台,而是創建了一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和互聯網+行動這個國策的新機制。“**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的創建站位高、立意深,是一次成功的探索。

二是準確定位創新服務。“基地”定位在“服務”上,開啟“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服務功能,實行政務、法務、財務、税務、評估、知識產權、成果轉移等 “一站式”公共服務。

三是重點面向新生業態。圍繞“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這一主線,孵化和發展互聯網+、軟件開發、大數據分析、3D打印、電子商務等新業態,推動“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相結合,促進結構性調整優化以及新業態的生長,進而培育出能拉動實體經濟持久增長的經濟發展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