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村產業的發展調研報告多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2.9W

村產業的發展調研報告多篇

村產業的發展調研報告篇1

日前,市政協成立促進文化產業發展課題組,圍繞我市文化產業發展開展專題調研。通過調研,市政協課題組認為,我市在文化產業管理上還存在雙頭管理、責任難以到位、國有文化資產與全社會文化資產相分離等深層次問題;尤其是行政管理模式難以適應市場化要求,現有的文化產業的規劃、優惠政策、文化產業資金配置,都並沒有明確的績效要求和清晰的評估方式,難以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為儘快改變我市文化產業小、弱、散的狀況,市政協專題調研組提出了《關於通過體制改革進一步激發我市文化產業發展活力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

建議一:

改變多頭管理現狀

對現在分散在各部門的文化產業管理職能、人員、資源實行職能歸一,在此基礎上組建獨立責任機構,以改變全市文化產業發展多頭管理、又管不到位的狀況。在確保文化產業具有健康的社會屬性的前提下,對該機構工作考核的主要依據是全市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經濟指標和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指標,以促使我市文化產業發展資源的配置實現整體效益的最大化。

建議二:

運作好國有文化資本

建立以資本化運作推動我市文化產業大發展的機制。要把文化產業的資金支持,從“政策性資金支持”為主轉變為資本運作為主。關鍵是籌集並運作好國有文化資本。國有文化資本可從四個方面籌集:把全市現有的用於文化產業的各類政策性資金部分或全部轉化為經營性投資基金;市國資委或國有企業入股;市財政先期投入;全市文化產業税收按一定比例投入。

建議三:

統一管理國有文化資產

建立國有的文化資產、資源統一管理、支配或引導的體制。除已劃歸市國有文化資產監督管理辦公室管理的報業、廣電、演藝等國有文化資產外,屬於國資委控股或參股的文化資產,如華髮、九州集團下屬的文化傳媒公司,亦可通過佔有一定股份的方式,發揮文化產業管理機構的影響力。對國有文化資產進行統一管理的基本目的,一是更大限度地發揮國有資產對全市文化產業發展的引導作用;二是通過體制改革、資產重組等方式,對國有文化資產盤活;三是減少開放國有文化市場的阻力,在國家政策允許的範圍內,大力引進社會資本進入。

建議四:

建設強大文產發展平台

建設強大的文化產業發展平台。要改變我市文化產業管理部門抓手過少的狀況,就要建立起不同類型的強大平台,使文化產業管理部門成為能夠真正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千手觀音”。要建立幾個關鍵性平台。一是要建立起創新孵化及產業化平台。二是建立產業技術公共服務平台。三是建立資本運作平台。北京文化產業之所以做得風生水起,關鍵就是在政府主導下建設了一系列的資本運作平台。在對國有文化資產、資本、資源整合之後,我市還應建立相應的開發利用平台。

建議五:

建立科學的考核機制

建立全面、科學、長效的考核機制。在注重經濟效益的同時,要注意文化產品的社會效益;在此前提下,要對全市文化產業發展的各項指標進行考核。要能夠準確評估我市文化產業自身發展的狀況,以及文化的引領、融合作用。要解決幹部任期制與文化產業發展需要長期培育、長期佈局的矛盾。需要建立既有短期、中期(5年左右)指標,又有長期考核指標的綜合考核體系。

建議六:

發展公共文化事業

並行不悖地發展公共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概念的提出,實際就是一次觀念變革:它使以前全部作為公共事業和意識形態的“文化”,分離出一部分可以賦予產業屬性並按照經濟規律去運作的內容。公共文化,不僅承載着人民羣眾文化生活的一般需求,而且,也往往是文化產業的源頭,存在着向文化產業轉化的巨大可能性。因此,大力發展公共文化事業,尤其是發展具有引導潮流性的文化事業,非常重要。在職能上,須把文化產業管理與公共文化管理區分開來,使用不同的考核和發展標準。

村產業的發展調研報告篇2

一、鐵門鎮基本情況

鐵門鎮位於洛陽市西40公里,全鎮轄33個行政村,6.5萬農業人口,耕地面積6.5萬畝,屬淺山區、丘陵區,是一個農業大鎮。鎮域內工業發達,交通十分便利,市屬企業、縣屬企業及民營企業星落棋佈,隴海鐵路、連霍高速、310國道橫貫東西,又是一個工業強鎮。

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概況

鐵門鎮作為一個工業強鎮,鎮域經濟不斷髮展壯大,工業總產值直線上升,財政收入大幅度提高,而另一方面受地理位置、惡劣環境等不利因素的影響,佔總人口三分之二的南嶺北山,傳統的小農意識禁錮着人們思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僅靠幾畝薄地,艱難的維持着生計,農業成了制約鐵門經濟發展的瓶頸。如何擺脱農業、農村、農民的貧困落後面貌,帶領全鎮人民共同富裕奔小康,已成為歷屆黨委政府首要共識。走“工業強鎮、產業富民”之道路,圍繞這一指導思想,如何充分發揮地區的區位優勢、自然優勢、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農業產業化,讓廣大農民從傳統的封建小農意識中解放出來,已成為發展的必然,一個發展農業產業化的規劃應運而生。南山以發展旱作農業為主,以鐵磁路、鐵鹽路為經濟發展帶,兩側各500米種植朝天椒和煙葉,北山以養殖和特色林果種植為主,川區以蔬菜種植為主,形成種、養、加工為一體的特色農業、高效農業基地。

三、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成果

鐵門鎮的農業產業發展走過了艱難曲折的歷程。xx年通過考察論證,鎮政府決定在鐵磁路、鐵鹽路經濟種植帶發展朝天椒種植500畝。萬事開頭難,為了保證朝天椒種植成功,鎮政府成立了專門組織,黨委書記、鎮長親自抓,主抓副職專職抓,並抽調15名機關幹部成立專門工作組深入南嶺各村的農家院户、田間地頭,幫助農户解決實際問題,使他們自覺接受統一規劃,讓出土地種植朝天椒,對自覺自願接受統一規劃種植朝天椒的農户,政府在育苗、耕作、施肥、蓋膜、栽植等方面予以資金扶持,調動農民的種植積極性。對不願接受政府統一規劃,拒不種植朝天椒的,政府採取必要的干預措施。一分耕耘,一份收穫,辣椒種植成功了,然而市場銷售不暢,政府按當時承諾的保護價全部收購。鎮政府積極與外地客商聯繫,組織辣椒供需洽談會,一年又一年努力,市場銷售暢通了,椒農從中得到了實惠,思想觀念發生了根本轉變,政府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的地位也改變,由過去的政府提倡、政府扶持、強行干預變成了現在的政策指導、重點扶持、區域種植、規模化經營,變主導為服務,廣大農民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地位也變了,由過去的被動變主動,積極性空前高漲,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歷經八年的艱辛努力,朝天椒種植從最初植的幾百畝發展到現在的16000畝,種植區域由原來的產業帶周邊的7個行政村,輻射帶動全鎮二十二個行政村,朝天椒種植農户由原來的1200户發展到現在的6000餘户,種植面積超千畝的村達10個。xx年僅朝天辣椒總產值達6400萬元,户均純收入達5000元。

為了規範朝天椒產業發展,做大做強朝天椒種植產業。xx年,鐵門鎮朝天椒種植協會在各級的關心下應運而生,辣椒生產規程、技術服務、市場營銷有章可循。為了適應市場規律拉大產業鏈條,辣椒協會於xx年4月在國家工商總局註冊了“鐵豐”牌商標,隨着產業基地的不斷擴大,於xx年6月成立辣椒農民專業合作社。xx年4月,鐵門鎮種植的朝天椒相繼獲得河南省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國家農業部無公害產品認證證書。xx年5月,鐵門鎮鎮被推薦為河南省名優辣椒鎮。xx年3月,鐵門鎮與洛陽農科所合作的“朝天椒引進無公害栽培技術研究與運用”項目獲洛陽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為了叫響“鐵豐牌”朝天椒品牌,實施品牌戰略,種植協會在擴大對外宣傳的同時,為了規範產銷渠道,杜絕無序經營和價格競爭,保護朝天椒品牌和質量(!)。xx 年縣、鎮投資250萬元在鐵門鎮陳村村建成新安縣辣椒專業交易市場,統一市場收購、統一市場銷售、統一品牌包裝,切實維護了椒農和客商的利益,實現了產、供、銷一條龍服務。每到收穫季節,辣椒收購紅紅火火,全國各地客商慕名而來,最多達120餘家。更讓人振奮的是,鐵門鎮朝天椒除內銷外,由客商經廈門、貴州等地遠銷日本、韓國。

由於辣椒產業的不斷壯大,還帶動第三產業迅速發展。一是出現了一大批的以經銷辣椒為業的本地經紀人,湧現出一批靠經銷辣椒迅速致富的典型;二是辣椒收購、分級、包裝等環節,帶動了大批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三是帶動了餐飲、商業、運輸等產業的發展,椒農在獲得生產利潤的同時,分享到流通和加工環節的利潤,以辣椒生產為龍頭的產業鏈條得到長足發展。

作為農業產業化的主導產業煙葉生產和蔬菜種植,也經歷了朝天椒種植過程的同樣經歷,從羣眾不認可的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從政府引導到市場引導,種植規模不斷壯大。至xx年煙葉集中連片種植面積達5000畝,蔬菜種植面積達6000畝,煙葉生產創產值175萬元,蔬菜生產創產值320萬元。

鐵門鎮農業產業化主導產業面積共計27000畝,佔耕地面積的40%,而所創造的經濟價值佔農業總產值的50%,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農村經濟注入了巨大活力,農民收入明顯提高,新房、樓房蓋起來了,三輪車、摩托車、小手扶幾乎家家都有,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如今的農村幾乎和城市沒有差別,到處呈現出和諧、文明、向上新風尚。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為了進一步落實國家產業政策、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經濟,做大做強產業規模,拉大拉長產業鏈條,我們將以市場為導向,進一步引導農民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和產業優勢,培植支柱產業和名牌農產品建設特色農業,建設龍頭企業,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完善產品市場網絡,形成產、供、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經營格局,把千家萬户的生產與大市場相鏈接,使廣大農民在獲得生產環節利潤的同時,分享到流通和加工環節利潤,提高農業經濟效益,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業產業化向專業化、市場化、集約化、現代化轉變。1、xx年底前完成朝天椒綠色食品申報工作;2、完成辣椒深加工項目論證工作,投資1000萬元,xx年底建成辣椒深加工廠一個;3、新上蔬菜加工項目一個;4、進一步完善辣椒市場功能,在原有市場功能的基礎上,拉大市場框架,硬化市場8萬㎡,建交易廳、棚及倉庫9000㎡,購置辣椒檢測及化驗設備一套,並完成市場配套設施1000㎡。

五、鐵門鎮發展農業產業化的幾點做法

回顧鐵門鎮幾年來農業產業化發展歷程,幾多艱辛,幾多收穫,經驗做法概括以下幾個方面:1、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農業產業化成為歷屆黨委政府的共識,不因政府人事變動更改,一張藍圖繪到底,把認準的路子走到底;2、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和服務作用。產業化初期,政府唱主角,大力提倡、政策扶持,行政干預、利益導向,通過各種行政手段,真正炒熱幹羣思想,使廣大羣眾有感性認識變為理性認識,自覺的從小農意識的思想束縛中解放出來,順應市場發展規律,自覺調整種植結構,做好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生產環節的技術服務;3、產業基地形成後,政府的作用由主角變為配角,主要引導農民成立民間協調組織和協會,靠民間組織規範生產行為,靠技術章程規範生產環節。以市場信息為依託,引導農民及時調整種植結構,以民間組織為依託,做好產前、產中、產後培訓服務工作;4、敢當紅娘,為企業牽線搭橋,引導發展龍頭企業,促進農業產業化,走貿、工、農一體化發展道路。

村產業的發展調研報告篇3

文化作為一種產業,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發達國家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也是當代綜合國力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將成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隨着經濟結構的調整優化,文化產業已經成為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西部地區,尤其是我區這樣的經濟欠發達地區,與其他產業相比,文化產業可以説還剛剛起步,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還顯得非常弱小。為了促進我區文化產業的發展,我委對我區文化產業發展現狀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文化產業界定和我區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文化產業是指從事文化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文化產業是和文化事業相對應的概念,都是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和現代生產力方式的不斷進步而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

文化產業分為影視業、音像業、文化娛樂業、文化旅遊業、網絡文化業、圖書報刊業、文物和藝術品業、藝術培訓業等9大門類。

由於長期以來,受到經濟和社會發展緩慢的制約和影響,我區的文化產業發展也相對滯後。目前,在我區文化產業發展方面,已有娛樂、音像、影視、演出、報刊圖書、網絡文化、藝術培訓等國有、集體、個體文化產業,形成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的經營格局。從文化部門統計的資料看,2005年底全區在文化部門登記的文化經營户近900家,其中網吧132家,音像製品經營282家,歌舞廳53家,電子遊戲72家,枱球36家,音樂茶室46家,遊樂場8家,營業性演出團休7家,圖書業101家,印刷業50家,複印打字121家,電腦軟件經營户8家,文化傳媒(含廣電)18家。2005年從業人員約3000 人,年總產值約10億元,約佔當年gdp的0。03%,按平均贏利15%計算利潤達1500萬元。年人均贏利5000元。這些文化產業的逐步興起和形成,拓展了就業門路,開闢了新的經濟文化發展領域,增加了地方財政税收,豐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但與省內其他地區相比,我區的文化產業還顯得很薄弱,數量少、規模小、效益低。全區文化產業經營户的總量不到xx市的五分之一,不到xx市的三分之一。全區有100台以上電腦的網吧經營户僅有3家,且集中在xx市,其餘各縣上50台電腦的經營户較少,大都在30台左右,並且經營情況較差。在農村,除個別縣(市)的鄉鎮有一兩家網吧外,其餘均未開設。藝術品市場、書畫市場、文物市場尚未形成,電影市場嚴重滑坡,基本倒閉,文化旅遊市場尚未完全啟動。文化產業中不少項目經營慘淡、效益不佳。

二、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對發展文化產業認識不到位

我區文化產業發展相對滯後,固然有客觀原因,但主要還是在於自身陳舊觀念的束縛。由於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對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思想觀念滯後,產業意識不強,發展文化產業的認識還停留在計劃經濟發展的模式中,等、靠、要思想突出,存在畏難情緒,怕擔風險。只拘泥於投資風險小或是傳統經營項目,沒有充分認識到發展文化產業的美好前景及在經濟發展中所佔有的重要戰略地位。因而不重視,不主動抓文化產業,在今年5月18日至21日,第二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xx區是全省唯一沒有參加的地區。而經濟實力不如我區的xx區卻能在交易會上籤約42個項目,金額達30億元。文化產業的發展在體制上、機制上還存在着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的現象,權責不明晰,致使幹部職工的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

2、資金投入不足,文化基礎設施缺乏

由於我區經濟比較落後,地區和各縣(市)財政屬吃飯財政,只保職工工資,投入文化產業發展的資金很少,而靠自身發展困難又很大。文化基礎設施缺乏,全區8 個縣(市)目前只有3個縣新建了圖書館、文化館,其餘縣(市)的圖書館都是五、六十年代的舊房子,面積小且因年長失修,成了危房。文化館設施少、陳舊,已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需要。各縣(市)過去修建的一些劇場、影院,因經營不善,大部分變成了商場、小吃城。如:作為七百多萬人口的地區所在地畢節,目前,沒有一個大的影劇院,影響了演出業的發展,不能滿足人民羣眾的文化需求。

3、缺乏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和演藝人才,引領產業發展的能力較弱

電影公司、影劇場、地區演出公司等單位,職工年齡老化、文化程度較低,經營管理能力差,公司都處於虧損狀態,電影院、影劇場都作為商場、小吃城解決下崗職工的生活來源用。文化單位中各類文化藝術創作專業人才青黃不接,缺門斷層。文化單位缺乏文化人的現象嚴重存在。如:畢節藝術團有在職職工137人,真正能夠走向舞台的演員不到1/2,基本沒有30歲以下的演員,有的舞蹈演員已不適應藝術表演的要求,更難使自己的表演藝術走向市場,形成真正的產業。

4、執法管理人員少,執法條件差

我區文化市場執法管理人員全地區不足50人,文化程度低,綜合素質不高。全區大部分稽查隊沒有專門的辦公用房,沒有交通工具,沒有辦案經費。由於受條件的限制,執法人員對文化市場的監督管理、扶持、服務都還存在不少的差距,不利於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

5、對旅遊文化資源開發、利用不夠

我區有6個國保單位,即xx縣可樂文化遺址、畢節大屯土司莊園、大方奢香墓、黔西觀音洞遺址、大方、畢節中華蘇維埃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舊址、織金古建築羣;4個國家級風景旅遊景區,即織金洞、百里杜鵑、九洞天、威寧草海。還有近200個省級、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和風景旅遊區。但這些旅遊景點基本上只有自然景觀,缺乏文化內涵,缺少帶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包裝、人文景觀、文化商品、藝術表演等,沒有很好地體現其價值。我區現存的許多民族民間藝術、傳統工藝也沒有得到整合包裝,走向市場。

三、對發展文化產業的幾點建議

1、進一步提高各級黨委、政府對發展文化產業重要性的認識,切實加強對文化產業開發工作的領導。要認真學習中央關於文化產業發展的有關文件精神,要看到積極發展文化產業是經濟發展的需要,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羣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加強對文化產業開發工作的領導,把發展文化產業納入當地國民經濟發展與改革的總體規劃,確立重點發展項目,組成強有力的工作班子,定期研究探索產業文化經營的有效途徑,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組織實施好文化產業的綜合開發利用。要把抓好文化產業工作的績效作為地委、行署對 縣(市)黨委、政府和地直有關部門的年終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為文化產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

2、加大文化體制改革力度。要切實實行政企分開、政事分開,使政府職能真正轉到對文化建設的宏觀指導和調控上來,實行分類管理。黨的十六大指出,文化按不同性質和功能分為公益性和經營性兩種,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的要求,應對我區的公益性文化單位,以財政扶持為主,部分創收為輔,使之真正發揮社會公益作用。對經營性文化單位,鼓勵和支持其進入市場,走產業化發展道路,吸收社會資本,組建實力雄厚、競爭力強的文化企業集團。

3、要進一步完善拓展投融資渠道。一是通過招商引資、制定優惠政策,培育和優化投資、融資環境,鼓勵、吸引私營企業、個人投資興辦文化產業;二是政府配套,地方財政要加大對公益性文化基礎設施和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啟動資金的投入,各縣每年都應有一定比例的經費來作為文化產業運作基金。三是單位自籌的融資渠道。建立多渠道籌資的文化產業發展機制,依靠國家和社會力量共同支持,保證資金投入。

4、制定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突出文化產業發展的重點。文化產業的門類和品種很多,不能盲目發展,要制訂規劃,突出重點,有序發展。對市場飽和、需求萎縮、瀕臨淘汰的項目,如:錄相放映、電子遊戲等國家政策規定一般不予新批、新辦、新開的,不要強行發展。對於富有市場前景,且有潛力可挖的文化經營項目如演出業、印刷業等要給予支持和扶持,積極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加快發展速度,鞏固和發展已有的市場。根據當今社會知識化、信息化、現代化、科學化的時代特徵,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在文化產業的發展中優先發展潛力大、見效快、科技及文化含量高的項目。

5、拓展文化產業的發展空間,充分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打造人無我有的文化產業。要充分利用我區豐富的旅遊資源和人文資源,在有效保護、合理利用、開發特色上下功夫。要邀請區內外專家、學者,加大研究、宣傳力度,把我區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與旅遊資源融為一體,打造一批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觀,烘托旅遊資源的地方和民族文化氛圍,促進我區文化旅遊業的發展。

6、大力培養和引進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和演藝人才。發展文化產業缺乏一批懂專業、會經營、善管理的人才和高水平演藝人才,這是當前制約我區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要積極培養各方面的人才,改進和調整人才管理、使用制度,制定人才資源開發規劃,開闢引進人才的綠色通道,加大人才的招聘力度,吸引區外人才到我區創業。

7、積極培育文化產業中介組織。當今文化產業已經從文化事業中剝離出來,在這樣的形勢下,在此關鍵時刻,要使文化產業得以健康發展,按市場運作慣例,必須有中介組織作為文化產業市場契合的粘合劑。通過中介組織進行人才、資源、資金、技術、交易等方面的粘接,使文化產業真正具有產業特色。

8、借鑑外地經驗,謀劃我區文化產業。要借鑑外地發展文化產業的發展經歷、經驗、經營方式、突破難點的方法,正確界定我區文化產業目前應有的發展可能和未來一段時期內的發展態勢;突出我區應發展的特色文化產業;找準我區當前重點發展和今後長期發展的目標;突破我區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難點。

村產業的發展調研報告篇4

現代農業家庭經營組織(以下稱為家庭農場)是以農户家庭為基本組織單位, 以市場為導向, 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專業從事適度規模的農林牧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並經過工商註冊,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農業經營主體。家庭農場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組織形式和主要推動力量,代表了今後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現將寧波市家庭農場情況報告如下:

一、家庭農場基本情況和特點

隨着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和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發展,在上世紀80 年代中後期,寧波就有了家庭農場的雛形,出現了一批糧田適度規模經營大户,90年代後期,隨着農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出現了一批從事蔬菜、瓜果、畜禽養殖等多種經營的規模大户。同時,大户的市場意識、經營意識不斷增強,一些大户自發或在政府引導下,將自己的經營行為進行了工商註冊登記,以期尋求法律的保護,尋求進一步參與市場競爭的機會。到目前為止,全市從事種植(大田,不含山林)、畜牧養殖的家庭農場共有385家,其中種植類279家,畜牧類106家。按工商登記類型分,以個體工商户登記的295家,以個人獨資企業登記的90家。並有以下特點:

1、經營規模較大,產業覆蓋面逐步拓寬。家庭農場經營規模普遍較大,279家種植類家庭農場經營面積均在50畝以上,其中50-100畝123家,佔44.1%,100-500畝的139家,佔49.8%,500畝以上的17家,佔6.1%,畜牧業的經營規模也大大超過國家、省定的標準。年銷售額50萬元以上的355家,佔92%,其中500萬元以上37家。由於經營規模較大,有237家家庭農場長期有僱工,佔家庭農場總數的近三分之二,僱工人數1016名,平均每個農場5名左右,最多的達幾十人,僅三分之一左右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家庭農場從事領域逐步拓寬,其中種植蔬菜瓜果的242家,糧食28家,生豬50家,禽類34家,其他31家。

2、綜合素質較好,管理水平較高。農場主年齡50歲以下的有267名,佔70%,其中30歲以下的28名。高中以上學歷的142名,佔37%,其中大專以上30名。大部分農場主產業規模都是從小做到大,專業知識、實踐技能較強,懂經營、會管理。有311家農場實行了標準化生產,66家已獲得無公害基地和產品認證。有49家聘請了64名大學畢業生參與經營管理。

3、經營效益較好,市場競爭力較強。全市385家家庭農場2019年實現銷售收入8.26億元,利潤1.48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8.8%和35.6%,平均每個場分別為214萬元和38萬元,大大超過普通農户的收入水平。有224家牽頭領辦或加入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有103家與農業企業簽訂了產品購銷合同,有110家擁有自主商標權。有不少農場主是購銷大户或農產品經紀人,市場信息靈,產銷連接緊密,產品競爭力強。

4、發展速度較快,地區間發展不平衡。隨着市場經濟和現代農業的發展,規模效應不斷體現,政策扶持環境不斷趨優,家庭農場發展速度逐步加快,但地區間發展不平衡。慈溪市上世紀90年代出台政策,培育扶持家庭農場,目前已有各類家庭農場(包括林業和漁業)500多家,其中種植業和畜牧業283家,佔寧波市的73.5%;象山27家;其他各縣(市、區)較少,種植業家庭農場中除慈溪264家外,僅有餘姚9家,象山、鎮海各3家。

二、充分認識家庭農場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作用

近年來,寧波市大力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現代農業經營主體,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和組織化程度,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但是,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一般都不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環節,由此形成的兩種

模式的合作大多限於加工、流通領域,仍然解決不了人多地少、農户小規模生產的問題。發展家庭農場,在堅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基礎上,促進土地等生產要素向生產經營能手集中,開展集約化經營,是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形式的創新,有利於實現農業機械化,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投入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商品率,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場竟爭力,對發展現代農業具有重要的作用。

1、發展家庭農場是完善和創新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有效途徑。 現代農業客觀地要求傳統農業家庭經營組織轉變為現代農業家庭經營組織。家庭農場是在農業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其核心是在穩定家庭經營的同時, 通過多種方式, 按依法自願有償原則, 將一部分土地向大户集中組建家庭農場, 既堅持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又繼續發揮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在經濟效益的引導下,不斷投入擴大再生產,提高農業生產力,是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一種順勢調整,易被廣大農民接受,是完善和創新家庭承包經營的有效途徑。

2、發展家庭農場是實現農業集約化經營,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舉措。家庭農場的生產經營具有以市場為導向的企業化特徵,要在市場競爭中生存和發展, 每個家庭農場都會加大物質和科技的投入, 提高集約化經營水平和勞動生產率。同時,家庭農場亦如家族企業一樣,具有較好的傳承性,能較好的維持和保護農業生產力,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全市家庭農場生產裝備設施投入較大,普遍在幾十萬元以上,一些規模畜牧場則達上千萬元,農機具購置齊全,農機化水平普遍較高。餘姚市三七市鎮悠悠農場起步於1993年,規模逐年擴大,其子大學畢業後,把從事農場經營作為家庭事業,於2019年進行了工商登記,並註冊了商標,目前經營面積600餘畝。

3、發展家庭農場是增加農產品有效供給,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有效載體。家庭農場以追求效益最大化為目標,使農業由保障功能向盈利功能轉變,克服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弊端,商品化程度高,能為社會提供更多更豐富的農產品。同時,家庭農場亦比一般農户更注重農產品質量安全,也更易於監管。據調查,全市80%以上的家庭農場實行標準化生產,農場的管理制度、農事記錄、生產台賬相對齊全,一些大的農場還將相關管理制度上牆。象山西周偉平農場種植水稻500多畝,每年投售糧食300多噸,成為全國優秀種糧大户、市級勞動模範。慈溪市掌起鎮綠葉農場2019年成立,堅持規模化經營,企業化管理,目前經營面積1600餘畝,為農業龍頭企業海通公司提供了大量的農產品原料。

4、發展家庭農場是推進科教興農,培育新型農民的有效手段。作為規模經營主體,家庭農場比一般農户更迫切需要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設施,也更有能力接受推廣和使用,成為實施科技興農戰略的主力軍。慈溪市各類家庭農場累計引進甘藍、草莓等優新品種100多個,成功推廣優新品種17個,併成為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無害化防治措施、先進農機具等方面的先行者。農場主既懂生產,又會經營管理和市場營銷,是典型的新型農民。同時,通過家庭農場效益農業的帶動,一批農場主的下一代逐步對現代農業有了新的認識,成為家庭產業繼承人,一批農户受影響帶動加入家庭農場行列,成為新的農場主,一批大學生在家庭農場就業,培養了現代農業的新生力量,還有一些農民被吸納到現代農場成為新一代農業產業工人,既有土地租金收入,又有薪金收入,收入水平大大提高。

三、當前的主要困難與問題

一是對發展家庭農場重要性還缺乏必要的認識。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尚未認識到家庭農場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主體而予以重視,沒有出台系統的專門扶持家庭農場的政策。作為家庭農場潛在發展對象的種養大户,普遍缺乏市場意識,滿足於現狀,缺乏組建家庭農場的積極性。

二是土地流轉難。近年來,土地的稀缺性不斷顯現,首先是農民惜租,土地流出户少,土地流轉困難,農場難以擴大經營規模;其次是土地集中連片難,流轉的土地,往往交通不便、農田基礎條件較差,零碎插花不集中;三是流轉價格上漲快,受物價和高收益農業項目刺激,土地流轉價格逐年上漲,目前普遍在每畝500元以上,城郊則在800元以上,流轉價格上漲對農場經營帶來成本壓力,特別是從事糧棉油等大宗產品生產的農場,同時帶來農地糾紛,影響農場主的正常生產秩序和生產積極性。

三是融資、用地、用工等要素制約大。家庭農場在經營初期一次性投入比較集中,資金需求較大,多數農場實力不強,加上固定資產不多,大部分投入無法通過資產抵押等方式獲取銀行貸款,制約其擴大生產規模和發展設施農業。管理用地落實難,儘管省、市有關文件明確允許農業經營主體按照不超過流轉面積5‰的土地建設管理用房,但由於嚴格的基本農田保護制度,政策難以落實到位。同時,由於物價上漲和外來勞動力流動頻繁,勞動力工資普遍比上年增加20%以上,一些農場儘管提高了工資,但還是難以留住人。

四是組織化程度低,社會化服務能力弱。全市尚有163家家庭農場沒有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佔總數的40%以上,一些已加入合作社的農場主也感到合作社服務能力有限,以自我服務為主。農技服務力量薄弱,對家庭農場缺乏技術指導,機械化程度低,造成家庭農場需要大量的農業工人。

五是農場主經營素質還需進一步提高。儘管大部分農場主多年從事農業生產,實踐經驗豐富,但畢竟受學歷、理念等因素影響,難以有效承擔現代農業發展重任,需進一步提高經營素質。

四、加快培育和發展家庭農場的對策建議

加快培育和提升現代農業經營主體,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所在。黨的xx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加快農業經營方式轉變。家庭經營要向採用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的方向轉變,增加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約化水平,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專業大户、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規模經營主體。家庭農場作為提高農業集約化水平的有效載體,在現代農業經營主體中表現最為活躍,最具生命力。因此,要加大扶持力度,積極培育,加快發展。

(一)審時度勢,營造培育家庭農場的良好環境。初步統計,全市土地流轉率和規模經營率都在60%左右,50畝以上經營面積的業主(包含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種養大户等)有5227户,承包經營面積66.78萬畝。經過近幾年的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和組織化程度有較大提高,已經具備發展家庭農場的條件。因此,要提高認識,把扶持現代家庭農場作為促進農業轉型升級,發展現代農業的有效抓手,加強組織領導,制定出台扶持家庭農場發展的政策,積極營造支持家庭農場發展的政策氛圍和輿論環境。

(二)強化基礎,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流轉。要進一步加強土地承包管理,健全土地流轉服務市場,為供求雙方提供法律諮詢、供求登記、信息發佈、中介協調、指導簽證、代理服務、糾紛調處等服務,為土地流轉搭建便捷的溝通和交易平台;逐步探索建立土地流轉雙方的價格協調機制、利益聯結機制和糾紛調解機制,促進流轉關係穩定和連片集中;進一步完善農民社保體系,解決離土農民的後顧之憂,積極有序地推進農村土地流轉。

(三)加大扶持,不斷提高家庭農場生產力水平。要鼓勵有條件的種養大户升級為家庭農場;鼓勵家庭農場增加技術、資本等要素投入,提高農業集約化水平。財政要設立專項發展資金,用於家庭農場提高生產能力建設;家庭農場自產自銷的農副產品要給予農民自產自銷的税收待遇;適宜家庭農場申報的農業項目要優先安排;要落實用地、人才引進等優惠政策,家庭農場在不破壞耕作層的前提下,允許其按規定建設生產管理用房,鼓勵農業科技人員和大中專畢業生到家庭農場工作。開展優秀家庭農場評選並予表彰。

(四)健全服務,為培育發展家庭農場提供堅強保障。要深化農技推廣體制改革,強化新型農業社會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新產品、新技術的引進和推廣,指導家庭農場應用先進適用新技術、引進優質高產新品種、種養新模式,開展標準化生產;要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引領作用,幫助解決單個家庭農場幹不了、幹不好或幹了不合算的事情,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實現家庭農場與市場的無縫對接;優化金融服務,開展家庭農場信用等級評定,對信用等級高的家庭農場給予一定的授信額度,並給予利率優惠,允許家庭農場以大型農用設施、流轉土地經營權等抵押貸款,創新信貸品種,簡化信貸手續,提供優質服務;支持和引導農業擔保機構優先為家庭農場提供擔保貸款,大力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擴大農業保險範圍,增加保險險種,搞好農業保險服務,降低農業生產風險,保障家庭農場健康發展;加強培訓指導,提高農場主的綜合素質,不斷提高家庭農場經驗管理水平。

村產業的發展調研報告篇5

旅遊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

——以周陵為例 旅遊業是產業關聯度高,就業安置空間大,資源消耗少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有着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場潛力,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已達到小康水平,經濟結構發生巨大變化,擴大消費對於保持經濟又快又好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隨着旅遊消費比重的不斷提高,旅遊業正在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因此充分發揮旅遊產業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通過旅遊產業來興辦富民,提高其知名度和影響力,打造屬於周陵的旅遊名片是經濟發展的強大助力。

一、周陵辦旅遊產業發展現狀 周陵辦歷史文化積澱豐富,“文王演八卦,武王平天下”的歷史故事在民間廣為傳頌,周文化“篤仁、敬老、慈少、禮賢下者”的風尚,在周陵甚為盛行。轄區內文物旅遊資源豐富,周、秦、漢、唐等8個朝代文物遺蹟遍佈全鎮,有古墓葬、古遺址120餘處,素有“天然歷史博物館”和“東方金字塔羣”的美稱。

周陵辦旅遊產業雖然有長足的發展但依然存在着許多問題:

1、缺乏統一的整體發展規劃,發展戰略模糊;

2、景區孤立分散、集聚性差;

3、景區配套設施建設不足,發展相對滯後;

4、發展觀念落後、宣傳不到位、知名度不足;

5、經營粗放、管理落後;

6、景區缺乏競爭力;

7、旅遊專業人才缺乏;景區的建設打造和管理方面,缺少專業性人才,旅遊系統的管理執法隊伍還需進一步壯大。

8、旅遊開發起步晚,差距大;周陵辦旅遊產業的發展起步較晚,與全市先進縣區相比,還有一定距離,對全辦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也不明顯。

9、景區建設速度相對緩慢;由於旅遊開發建設及經營管理工作在周陵尚屬新生事物,在景區的建設推進速度上還不夠快。

10、旅遊宣傳經費不足。與其他兄弟縣區相比,政府納入預算的旅遊宣傳和管理經費還有差距;重點景區還沒能融合到全市乃至全省的大旅遊市場中,有待於進一步建立健全市場宣傳營銷機制。

二、對加快周陵辦旅遊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1、統一規劃、形成規模。旅遊產業的規劃立足於旅遊市場發展趨勢,將旅遊資源開發定位,強化旅遊大產業觀念,將旅遊業作為周陵辦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來抓。要科學制定旅遊產業發展規劃,充分利用周陵的歷史文化背景,依託轄區內的帝陵和遺址等資源,大力發展現代旅遊觀光業和歷史文化產業,科學定位、整體打造主題特色鮮明的發展戰略。

作為關中—天水經濟區和大西安現代化新區的核心地,西鹹國際化大都市“三城共建”(秦漢新城、空港新城和北塬新城)主戰場的周陵充分發揮區位、資源和文化優勢,繼續着力打造以大石頭關中民俗旅遊度假第一村以及陶園居、田園居、丫丫花卉都市農業示範園區為主的現代旅遊觀光業;充分利用周陵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藴,利用已有兩千多年的“追文悼武”周陵公祭活動的影響擴大周文化及周陵的影響,發展歷史文化產業。

2、加大投資、立體發展。要加大投資力度,修建高質量的旅遊公路和完善景區交通提示設施,提高景區的通達性和集聚性;要開發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旅遊商品,打造一批星級農家樂等,不斷增強食宿等方面的接待能力,提高服務質量,為遊客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加快通訊、停車場、環保公廁、旅遊標識、購物市場等景區配套服務建設,提高綜合競爭能力;繼續深入推進旅遊強鄉鎮、旅遊特色村和工農業旅遊示範點的創建工作,充分利用各級政府對新農村建設的政策和資金扶持,依託農村的自然山水、特色產業、古村古居等資源,形成一批新農村旅遊小村鎮,全面提升旅遊服

務接待水平。

要發展旅遊工藝品和文化產品深度挖掘旅遊文化資源,延伸旅遊產業鏈條,、開發農家樂旅遊和自然原生態體驗項目,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提供餐飲、休閒、健身、娛樂等方面的多元服務,有效發揮旅遊產業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輻射作用。以旅遊業的壯大帶動配套設施建設及第三產業的發展,打造具有周陵特色的旅遊產業鏈,力爭實現產業結構多元化發展。

3、打造品牌、注重宣傳。要充分利用網絡、平面、電視等媒體加強宣傳和發佈旅遊信息,採用時尚並能體現地區旅遊特色的宣傳口號,與區上打造歷史文化名城的思路有機結合、融為一體。依託“周陵”這個特有的文化遺產,秉承歷史文明遺風,進一步提升周陵的軟實力和知名度,打造屬於自己的獨具特色的歷史人文名片,整體策劃包裝旅遊品牌,形成品牌效應,進一步彰顯特色,豐富品味內涵。通過參加國內外旅遊宣傳促銷活動,精心策劃營銷方案,組織幾個大型宣傳促銷活動,運用大手筆,形成大手筆,吸引大客源,產生大效益。加強與省內外知名景區、旅行社合作推介力度,廣而告之,逐步增加周陵旅遊吸引力,不斷提升周陵旅遊知名度和美譽度。

4、傾斜政策、優化環境。要制定落實促進旅遊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各相關部門加大扶持力度,高起點、大手筆

策劃一批文物旅遊項目,積極開發旅遊產品,建設精品旅遊路線,同時配合區文物旅遊局、秦漢新城加快帝陵探祕公園項目運作,力爭取得突破性進展。開通綠色通道,優化招商引資環境,吸引有實力高水平的旅遊管理公司入駐我辦打,造精品旅遊景區。

5、保護資源、修編規劃。切實保護有限的旅遊資源,嚴格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加大旅遊稀缺資源的保護力度,堅持旅遊資源保護與開發並重,在保護中開發,在保護中發展,實現旅遊資源的永續利用,確保周陵辦旅遊業實現可持續發展。高質量、高起點修編旅遊規劃。精心編制周陵辦鄉村旅遊產業規劃和特色景區控制性詳規,嚴格規劃管理,增強規劃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切實研究和解決旅遊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儘快完善相配套的旅遊產業體系,努力形成文化促動、效益拉動、營銷推動的區域旅遊發展新格局。

6、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向上爭取支持,多渠道,全方位爭取政策性項目資金,保障重點旅遊項目順利實施;制定具體的優惠政策,大力吸引和鼓勵民間資本、社會資本參與旅遊項目的開發和景區景點的建設,用市場手段整合旅遊資源;繼續走市場化運作的路子,走出去,請進來,使招商引資工作在景點打造、星級酒店建設和旅遊商品開發中實現更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