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酒產業發展調研報告多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83W

酒產業發展調研報告多篇

酒產業發展調研報告篇1

林業立縣 產業富民中共沐川縣委辦公室沐川縣立足山區優勢,打生態牌,走特色路,在實踐中確立了建設中國西部“綠色明珠”的發展目標和“紙電興沐川,開放促發展”的發展思路,堅持林業立縣,產業富民,大力實施“大林業、大產業、大生態”的林業發展戰略,堅定不移地走“以林促紙、以紙興林、產業互動、協調發展”的林漿紙產業化發展路子,着力推進以永豐公司為龍頭的林漿紙產業化經營,實現了經濟發展、生態改善、富民興縣的目標。

一、實施四大工程

着力打造林業大縣1985年以來,縣委、縣政府根據沐川實際,做出了“從綠色崛起,靠興林立縣”的戰略決策,積極實施“85-4”部省聯營造林工程、世界銀行貸款國家造林項目工程和貧困地區林業發展項目工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帶動了廣大農户栽竹造林,造林總面積達到95萬畝,全縣森林面積達到14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62.8。

(一)科學規劃,嚴把造林質量關。

按照生態優先、經濟和社會效益相結合的原則,以竹為主,適地植樹,結合海拔高度和立地條件,將高山區規劃為生態公益林區、中山區規劃為商品經濟林區、低山河谷區規劃為特種經濟林區,科學選擇樹竹品種,精心編制造林作業設計方案。採取“定點育苗,科學壯苗,定向供苗,嚴格檢疫”的辦法,確保種苗質量;抽調林業技術人員深入鄉鎮、村、組按規劃指導農户整地、打窩、栽植,統一規範種植;派出由林業、國土、監察、財政、審計等部門人員組成的驗收組,對造林地塊進行實測驗收,保證驗收數據真實準確。

(二)以造為主,保護與管護並重。

實施85-4造林工程,5年營造杉木11.6萬畝;實施世界銀行貸款造林工程,6年造林23萬畝,實施世行貸款貧困地區林業發展項目,5年造林4萬畝;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營造公益林12萬畝;實施退耕還林工程,退耕造林17.2萬畝。在大力推進四大造林工程的同時,切實加強天然林資源保護和已造林竹的管護。劃區保護天然林15.8萬畝,封山育林11.5萬畝,完成森林撫育10.2萬畝。加強森林防火,實現了連續24年無森林火災。

(三)科技興林,提高森林資源質量。

積極推廣撐綠雜交竹3號1.5萬畝,楊樹5.5萬畝,巨桉2500畝。建成麻竹、楊樹、慈竹示範片5000畝,注重林區合理佈局,優化了林竹品種結構。加強林竹豐產技術培訓和指導,每年培訓竹農1.5萬人次以上,建立縣、鄉、村、組茨竹豐產示範片4.67萬畝,慈竹畝產提高30以上。推廣竹蟓防治綜合技術,慈竹上林率由50提高到70以上。大力推廣苦筍、大頭麻竹地膜覆蓋技術,提早出筍期,提高出筍率,增加竹農收入。

(四)興修公路,改善林區交通條件。

根據林區分佈,制定了林區路網規劃,利用以工代賑項目工程、世行貸款項目工程和林農投工投勞建設林區公路。通過林權、林地使用權轉讓,引進成都石人公司投資250萬元修建楊村鄉“蓉楊公路”20公里,實施村村通以工代賑項目工程,實行以獎代補,投入資金355萬元,新修和改造林區公路750公里,實施世行貸款項目工程,發放低息貸款76萬元,補助建設林區公路76公里。全縣林區公路里程達到790公里,林區通車率達到76。

二、推進林漿紙產業化經營

加快建設林業強縣縣委把推進林漿紙產業化經營作為實施“大林業、大產業、大生態”林業發展戰略,加快建設林業強縣,加速縣域經濟發展的根本措施,以豐富的林竹資源為基礎,着力培育竹業經濟,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促進了一、二、三產業互動,城鄉經濟共融。

(一)培育龍頭企業。

沐川始終把培育龍頭企業作為實施林漿紙產業化經營的關鍵來抓。支持永豐公司先後投資3.5億元,進行了五期技改擴建,公司規模從一個小型造紙作坊發展成為擁有資產5.7億元,年造紙能力8萬噸的現代化造紙企業。公司產品從單一的包裝紙發展到20多個品種的高檔文化用紙,暢銷全國,分別獲得部優、省名牌產品和行業評比第一名。企業規模和利税名列全省造紙行業前茅,現為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四川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全國輕工協會優秀企業,“AAA”級信等級企業。支持永豐公司投資5.6億元新建10萬噸製漿項目,力爭20__年實現20萬噸製漿造紙生產能力;支持健全造紙廠改擴建;支持沐鑫竹業2.5萬平方米竹壓板生產線建設,林竹產業規模不斷壯大。

(二)建設原料基地。

龍頭企業的不斷擴張,原料需求的急劇膨脹,促進了林竹原料基地建設。一是政策啟動。利用退耕還林政策,支持林竹公司在尊重農户意願的基礎上,採用租地造林、合作造林方式建成原料基地6萬畝,與1.5萬户林農簽訂了9萬畝竹材收購合同。租地造林和合作造林農户均享受退耕還林補助政策,在退耕還林政策補助期內,林竹收益由公司和農户按8.5:1.5分成,補助期滿後按4:6分成,既解決了退耕還林政策補助期滿後農民的生存問題,又解決了企業的原料需求,實現了企業與農民的“雙贏”。二是示範帶動。在永福鎮建立了4萬畝縣級林竹示範基地,引進香港凱胤集團凱樂公司、天森公司、石人公司等業主,建設林竹基地6.8萬畝。通過政府、業主、農户不同形式的示範基地建設,帶動了林竹基地發展,全縣6年累計造林36.26萬畝,湧現出栽竹造林專業户千畝以上的6户、50畝以上的700多户,專業户、專業村、專業鄉鎮逐步增多。三是利益驅動。對農户利用荒山造林栽竹的,在享受退耕還林配套政策的同時,政府按每畝獎勵鄉鎮和林農6-15元,及時減免退耕還林農户農業税。四是科技推動。縣林業局利用各鄉鎮林竹協會,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引進雜交竹、麻竹、楊樹、巨桉等速生豐產品種,大大提高了林竹產量和土地利用效率。僅引進雜交竹,單產就由原來的每畝600公斤左右提高到1500公斤以上,收入增加1倍多。

(三)創新運行機制。

一是利益分配機制。林竹公司與農户簽訂收購合同,推行訂單竹業,實行保護價收購。公司與農户在原料基地建設中實行股份合作,收益按比例分成,形成了利益共同體。二是風險保障機制。林竹公司從銷售收入中,提取1%的資金作為風險保障基金,在市場受到衝擊時,補貼林農,保護農民利益;積極鼓勵林農參加財產保險,減少水災、火災、風災等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三是信息服務機制。林竹公司和鄉鎮林竹協會,通過組織種植技術培訓,指導病蟲害防治,推廣優良品種,提供市場信息,成為龍頭企業聯接農户的橋樑與紐帶,實現了千家萬户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的對接。

三、林紙產業逐步壯大,三大效益成效顯著沐川縣立足山區優勢

堅持把林業擺在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地位,着力培植林竹資源,積極推進林紙產業化經營,發展生態經濟,走出了一條“林業立縣、產業富民”的新路子,取得了三大效益。先後被列為全國山區綜合開發示範縣、全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試點縣、全國退耕還林試點縣、全國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縣、全國綠化模範縣、國家林業局退耕還林科技示範點。

(一)林竹資源迅速富集,生態環境顯著改善。

四大工程的實施,加速了沐川林業的發展,使荒山披綠,翠竹成蔭。活立木蓄積量從1985年的70萬立方米增加到20__年的500萬立方米,立竹蓄積量從1985年的28萬噸增加到20__年的145萬噸。森林覆蓋率從1985年的27上升到20__年的62.8%。生態建設成效顯著,解決了貧瘠、缺水、陡坡地的水土保持問題,過去頻繁發生的山體滑坡、泥石流、大面積水土流失等自然災害逐步減少,危害逐年減輕,全縣增加水源涵養能力111.24萬立方米,每年減少水土流失量950萬噸。

(二)加速縣域經濟發展,綜合實力不斷增強。

實施林紙產業化經營,推動了造紙業的快速發展,全縣造紙生產能力從1997年的4萬噸增加到10萬噸。20__年,林紙產業產值達到3.95億元,佔全縣國內生產總值的近三分之一;林紙企業上繳税金2610萬元,佔全縣財政總收入的近三分之一;林農靠出售林竹產品人均收入達到570元,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近三分之一。永豐紙業、沐鑫竹業、健全造紙廠等一批龍頭企業不斷髮展壯大,林紙產業已成為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

(三)三大產業協調發展,結構調整步伐加快。

林紙產業的發展壯大,帶動了農業、運輸業、服務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實施林下種草養畜工程,形成林草結合、林畜結合、林藥結合的複合經營模式,拓展了林業產業鏈,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益。林業的快速發展,促進大量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農民外出務工人數從1999年的1.6萬人增加到20__年的3.9萬人,農民務工收入增加7000萬元以上。林紙產業的快速發展,加快了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全縣糧經作物比由1997年的2.5:1調整為20__年的1.6:1,全縣三大產業由1997年的36:28:36調整為20__年的27:36:37,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不斷優化。

酒產業發展調研報告篇2

__村位於__鎮南部塬區,總户113户,總人口 423人,總耕地面積 1324畝。截止目前,蘋果栽植面積1110畝,掛果面積達 餘畝,常年產量在 噸左右。有富士、秦冠、新紅星、嘎啦、黃元帥等品種。目前蘋果這一產業已經成為村經濟支柱產業,不僅發揮着巨大的富民作用,而且已經成為村經濟發展的基石。

經過我近一年對該村各果農的走訪及調研,這一個產業的發展對該村每個人的生活都起到了一定作用,並對該村的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社會穩定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我通過走訪,也是“喜、憂”參半,“喜”從何來呢?

一喜該村是蘋果生產最佳環境,該村塬面寬闊,地勢平坦,光照充足,晝夜温差大,是生產蘋果的最佳優生地之一。

二喜蘋果管理水平較高。村上成立了果業專業合作社,並抽調懂技術、在蘋果生產管理上有一技之長的人為技術員,並由果業局專門

人員指導,根據農時季節舉辦各種培訓班。有力的提高了全村果農的技術管理水平。

三喜果農的技術意識有所增強,自從二0xx年省、市、縣提出推廣四大技術以來,廣大果農通過對比以及自己的實踐,已經深刻認識到“四大技術”的重要意義,由原來的不願意甚至用各種方式抵制“四大技術”到現在縣、鎮等尋師救技的現象。

四喜政府高度重視銷售渠道拓寬,自從我市全面取消兩税以後,政府的職能轉變,通過在廣州等沿海地方設立對外營銷窗口。並出台一些有利於果商的政策。通過對現有信息員的培訓,促使了果品營銷氛圍。鼓勵一部分有市場意識的人走出去,大力發展果庫、氣調庫。通過一系列的引導,從而使我村蘋果的銷售渠道由原來的果商一統天下大局面向多方位、全年銷售局面的轉化。

在我們看到該村果業生產好的一面時,我們也應該清醒的認識到該村果業生產還存在一些不足,這些不足必須讓我們高度重視,否則,將對這以產業有致命的一擊。

一是品種單一。中、早、晚品種比例不合理。目前該村,早熟品種基本為空白,中熟品種規模化低,嚴重地制約了中熟品種的發展,並且佔有比例僅為10%左右,且管理粗放。晚熟品種佔有比例較大,以富士為多,在果子成熟期間,銷售相對集中,容易導致銷售難,價格偏低以及抵禦市場能力差等現象。

二是廣大果農應用各種技術死板,不靈活。對於一種新技術不能根據自己樹勢,生長等進行相應的配套。常常出現,修剪生搬硬套,噴施農藥人云亦云,施肥只注重萌芽肥,忽視追肥。只注重化肥不重視農家肥。大改形只注重疏枝,不重視間挖等。

三是市場意識。果子後續深加工不足以及增值空間相對較窄。許多果農對市場經濟規律以及市場經濟知識欠佳,往往出現別人是買果子賺錢,自己賠錢。蘋果生產出來以後只注重原材料的價格,對後續產業的挖掘不足,極大的影響蘋果的增值空間。

四是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差。遇到風調雨順之年能有一個好收成,遇到冰雹、凍害等則力不從心。

通過這次調研,我深刻認識到農業生產,同期長、抵禦自然災害。市場挑戰能力差。同時作為我國擁有九億農民的一個農業大國,機械化、規模化程度較低,我認為,要改變農村現狀以及該村果業,必須做好一下幾點:

一是不斷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力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先進的科學技術只有應用在生產關係上才能發揮其真正的效果,所以,我們應該加大對農民培訓力度,不只注重培訓農業科普知識,應該全方面的培訓,培訓市場知識,國家的法律,法規等。把農民培育成為懂政策、懂技術、有道德、有知識的新型農民。

二是大力發展“一村一品”的模式。農民一家一户幹什麼事,只能是單打獨挑,處處碰壁。只有把全體果農聯合起來。形成規模優勢、地域優勢,才能在市場的衝擊下站穩腳跟。從而達到共同受益的格局。

三是要重視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們不應該只重視一個產業的發展而忽視了環境,後續產業等。否則,在主導產業遭受到各種災害後,農民的生活將受到極大的影響。只有將各種產業配套好,各種技術應用好,農村的持續發展是實在必行的。

四是要切實轉變政府職能。當前兩税取消後,黨和國家出台了許多的惠農政策。政府要改變有原來的指導方向向服務方向轉變。把當和國家的惠民政策落到實處。從而不斷提高黨在農民心中的聲望。

酒產業發展調研報告篇3

為了加快果品產業的發展步伐,把開縣建成全國錦橙第一縣,重慶市果品第一縣,以提高果農的經濟效益,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根據農業局的總體佈署和安排,結合果品生產的實際情況,由經作科、果樹站3名技術幹部,分赴到花林、長沙、鐵橋、臨江等鄉鎮,對果品產業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和發展規劃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於後:

一、果品產業發展現狀

開縣是三峽庫區乃至全國久負盛名的柑桔產業大縣,素有“桔鄉”、“金開縣”之美稱。果品產業是開縣農村經濟中農民致富、財政增收的優勢產業。近幾年,我縣大力實施“換掉柑桔劣種跨世紀、改善基礎條件上檔次工程”,對盤強果品產業,改善果品質量,提高果品商品率和市場競爭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果品生產初步實現了佈局合理化、基地規模化、生產專業化。

(一)有宏大的生產規模。開縣果品產業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已先後建立起以長沙鎮為中心的柑桔生產基地鄉鎮22個,面積27萬畝,年產量8萬噸;以鐵橋為中心的伏淡季優質水果生產基地11個,面積10萬畝,產量2萬噸。果品產業常年產值突破1億元,佔全縣農業產值的10%,已成為重慶市果品生產大縣。特別是 “渝開”牌優質錦橙名聞遐邇,20xx年已獲“綠色食品”標誌使用權,形成了以“渝開”牌錦橙為主導品種的傳統優勢柑桔產業。

(二)有較多的優良品種。1998年“白橋會議”之後,果品產業加緊實施高換工程,加速劣質品種改換,積極推進果品產業化,堅定不移地走優質、高產、高效的發展道路。截止20xx年,全縣累計完成柑桔高換790萬株,共引進、推廣錦橙、臍橙、夏橙、血橙、椏柑、雜柑等名、優、特、新品種品系50多個,20多個伏淡季早、晚熟梨、李、桃品種,果樹良種率達60%,果品優質果率達55%。

(三)有較高的生產效益。90年代以來,成功地實施了長江柑桔帶建設項目、重慶市柑桔高接換種項目、果品品種改良示範基地項目和錦橙標準化基地建設項目。通過實施,果品產量、質量和效益同步上升,果品改良新增產值800萬元,改良實施區域農民人均收入增加300元以上。如去年長沙鎮長沙村改良的優質錦橙和臍橙,銷售收入較20xx年增收60萬元。隨着良種柑桔的逐年推廣,所產生的經濟效益逐漸顯示出來。

(四)有知名的品牌。 我縣是全國聞名的錦橙生產基地縣,開縣錦橙曾連續六年獲全國柑桔鑑評錦橙組第一名, “渝開”牌錦橙先後於1999、20xx年獲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金獎,20xx年已獲“綠色食品”標誌使用權。開縣錦橙、紐荷爾臍橙、太田椏柑被推薦為全國柑桔產業結構調整良種;開縣“鐵橋牌”優質梨已名揚川、渝兩地。加入WTO後,三峽匯源果業集團等龍頭企業的推動,將使我縣優質水果生產更具有廣闊的前景。

(五)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本縣境內地形以丘陵低山為主,立體氣候明顯,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温18.5℃,年降雨量1220毫米,相對濕度80%,日照時數1463小時,無霜期306天。我縣海撥500公尺以下的耕地佔70%,土壤以紫色土為主,成土母質氧化鉀含量豐富,PH值6.5左右,土層深厚肥沃,保水保肥力強。因此,發展果樹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

(六)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在國內市場上, 我縣與“三北”地區和京、津、滬、渝等國內大中城市建立了長期的較為穩定的產銷關係,縣外年銷售量柑桔7萬噸以上,梨主要銷往“渝——萬”幹線為紐帶的周邊區縣;在國際市場上,我縣每年向俄羅斯、蒙古、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出口柑桔5000噸左右。入世後,我縣以“渝開”牌錦橙為主體的開縣柑桔將搶灘國際國內市場,優質梨、李等伏淡季水果也將在整個渝東北市場覓得更多的機會,開縣水果將有着更為廣闊的市場銷售前景。

二、果品產業發展規劃

20xx年至20xx年,全縣果品種植面積發展12.5萬畝,其中:柑桔發展8萬畝(錦橙3萬畝,夏橙5萬畝),優質梨2.5萬畝,桃李等2萬畝。到20xx年,全縣果品種植面積發展到50萬畝,產量達20萬噸,產值2.4億元,實現果品生產增加值1.77億元,税收1939萬元。其中:柑桔發展到35萬畝(錦橙22萬畝,夏橙5萬畝,紅桔4萬畝,臍橙、椏柑等4萬畝),產量16萬噸,產值2億元,增加值達1.5億元,税收1664萬元(錦橙產量5萬噸,產值0.7億元,增加值0.5億元,税收560萬元);優質梨發展到5萬畝,產量1.2萬噸,產值1200萬元,增加值877萬元,税收96萬元;桃李等發展到10萬畝,產量2.8萬噸,產值2240萬元,增加值1637萬元,税收179萬元。

三、果品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發展資金。按照縣委、縣政府打造中國錦橙第一縣、重慶市果品第一縣的發展要求,需果品產業發展資金2.5億元,就目前看,資金投入較少。一是農民不原出錢發展果品生產,全縣在縣外打工的農民達30多萬人,每年打工收入達2.4億元,其資金主要用於農村房屋建設和發展三產業上,用於發展果品生產的資金較少;二是鄉鎮近年財政較困難,在果品產業發展中,很少有資金安排;三是據瞭解,今年縣上安排的扶貧資金用於果品生產的發展資金只有75萬元,較去年少一半,退耕還林政策也只有2萬畝(其中柑桔1.5萬畝,優質梨0.5萬畝);五是去年縣上安排用於柑桔高換的扶貧資金,經過縣上有關單位驗收後,至今部分鄉鎮資金還沒有到位。

(二)部分鄉鎮認識不到位。部分鄉鎮領導對果品產業發展認識不夠,認為年年都在抓果品生產的發展,但“賣果難”現象仍然突出,沒有真正將果品生產工作作為當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硬仗來打,對今年工作及“屆期”規劃思路不夠清晰。如江裏片區縣上規劃發展優質梨,但該片區的個別鄉鎮領導認為縣上硬性規定發展優質梨,而農民認為這些區域不適宜種植優質梨,願意種植柑桔,因此這些鄉鎮領導對發展優質梨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對縣上規劃的任務難以完成。

(三)部分鄉鎮規劃不成片。前兩年雖然新植的柑桔、優質梨面積比較大,但由於沒有集中規劃成片,而是分散種植,不利於田間管理;加之建園的基礎條件差,管理技術沒有到位;特別是去年其他部門從縣外引進的優質梨種苗質量差,導致果樹栽植後成活率不高。

( 四)果樹栽後管理不力。有些幹部沒有督促、指導果農按照科學技術要求抓好果樹生產的管理,配方施肥、保果壯果、病蟲綜防、樹盤覆蓋、果實套袋、人工授粉六大實用技術落實到位差,特別是今年少數鄉鎮出現了柑桔高換樹不能下砧的問題。

四、果品產業發展中的對策

(一)借鑑工業思維模式。用工業思維謀劃果品業,着眼於經濟全球化,按照技術高新化,生產專業化,產品標準化,商品品牌化的要求,把果園辦成“綠色工廠”,使農民成為“產業工人”,全面提升果品產業升級。

(二)推行企業化運行機制。按照政府引導,業主開發運作的產業化運行機制,在果品業發展中積極推行企業化管理。要主動與三峽匯源果業集團等企業建立合約關係,為果品加工爭取訂單。大力爭取有一定資金、技術實力的工商企業、私營業主到我縣落户,從事果品鮮銷及批發市場建設。壯大果品生產者及運銷協會、農村專業合作社的生產、經營能力。

(三)探索綠色食品生產模式。果品業本質上即是一個生態型產業。 “豬——沼——果”生態模式實用性強,經濟、環保效益高,頗受果農的歡迎。要進一步合理利用果品業發展的自然資源,注重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增值,大力引進環保技術,開展環境綜合治理,按無公害生產技術規程,開發生產綠色食品。

五、果品產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落實果品產業發展資金。縣政府應設立果品產業發展資金,安排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扶貧開發、農村移民開發、生態環境建設、退耕還林等各種農業專項資金應集中使用。同時,建議縣委、縣政府及時安排和兑現今年果品產業發展資金,以確保果品產業的穩步發展。

(二)積極引進龍頭企業。匯源三峽果業集團已落户萬州,並計劃在我縣長沙鎮建立分廠。建議縣上應儘快與匯源三峽果業集團聯繫,早日在我縣建立加工分廠,以確保果農生產的水果不售銷路。

(三)建立果品產業激勵機制。建議縣上出台政策,凡機關、事業單位承包或參與果品生產、經營的幹部職工,原單位一切待遇不變,並可領取本單位的獎金,同時對承包50畝以上的幹部職工,在項目資金上應給予扶持。

酒產業發展調研報告篇4

為全面瞭解我縣農區畜牧業發展現狀,準確把握、深入分析當前畜牧業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推動全縣農區畜牧業快速健康發展,實現“農畜聯動、草畜結合,打造全省農區畜牧強縣”目標,根據縣政協會年度工作計劃和縣委安排,近期我會組織相關委員對我縣農區畜牧業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現狀及問題

近年來,我縣大力實施農畜聯動、草畜結合工程,積極調整畜羣結構,以“擴羊、增牛、穩豬、發展蛋禽和獺兔”為工作思路,扶持規模養殖,推動區域化生產,畜牧業發展勢頭強勁。

一是養殖規模不斷擴大。與“十一五”末相比,草食畜飼養量增長19.6%;生豬飼養量增長9.04%;肉、蛋、奶產量分別增長11.1%、8.1%、5.3%。畜牧業產值,畜牧業收入在農業總產值和農民人均純收入中的比重同步上升。

二是基地建設初見成效。湟水河谷奶牛養殖基地、肉牛羊育肥養殖示範基地、良種仔豬繁育和商品豬生產基地、獺兔基地、土雞和烏雞散養基地建設具有了一定的規模。特別是積極拓寬工作思路,投資922.5萬元扶持了132户家庭牧場,起到了較好的示範和帶動作用,為豐富“高原、生態、循環、高效”的民和現代農業發展模式作出了努力。全縣現已建成規模養殖小區(場)159家,其中:養豬場41家,奶牛養殖小區(場)5家,肉羊養殖場67家,肉牛養殖場26家,特種養殖場20家。其中,64家通過了省級標準化養殖小區(場)資格認定,6家通過了國家級標準化養殖小區(場)資格認定。全縣適度規模養殖户達到7415户,現有280多家養殖專業合作社,畜產品及活畜經紀人350餘名。

三是飼草產業迅速發展。隨着全膜雙壟玉米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紫花苜蓿、高丹草、燕麥、箭舌豌豆等優良飼草作物的推廣,使我縣飼草量得到大幅度提升,20xx年,全縣飼草總量達200萬噸以上,能滿足250萬個羊單位的飼草。全縣現有飼草加工設備1250台(套),建成具有一定規模的青貯池386座25.8萬立方米,小規模的青貯池990座14.2萬立方米。魯青、綠寶、恆興、豐龍等飼草加工、配送企業的建成投產和飼草經紀人的作用下,使飼草加工利用率得到迅速提高,既推動了規模化養殖快速發展,又增加了農民收入。通過大力推廣飼草料青貯窖青貯、袋裝青貯、裹包青貯及草粉加工技術,提高了農作物秸稈利用率。目前,我縣飼草加工企業,不但對本縣養殖場(小區)加工、青貯飼料,還向外縣配送。飼草加工業正在持續快速發展。

調研中我們瞭解到,當前全縣畜牧業發展還存在很多制約因素。除了規模養殖用地難、融資難、治污難等全省農區畜牧業發展面臨的共性難題外,自身工作和發展方面也遇到了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

(一)產業化水平低。能形成一定規模和帶動效應的龍頭企業數量仍然偏少。部分企業還習慣於政府扶持,銀行貸款,不善於通過市場手段吸納資金、聚集人力。企業與農户利益聯接不緊密,不能有效形成“企業+基地+農户”的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特別是加工、銷售環節比較薄弱,產業鏈條還沒有完全形成,造成市場競爭乏力,產銷銜接不暢,直接影響了畜產品的附加值和綜合效益,制約了畜牧業的快速長遠發展。

(二)草料體系建設依然滯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原材料生產不規範。加工優質飼料需要的是接近成熟的整株玉米,但部分農户為了追求眼前利益,盲目密植、盲目追肥,單純追求秸稈產量,降低了原材料的品質;加之近年來,引進的有些玉米品種雖然秸稈豐富,但生長期長、成熟期晚,不符合加工優質飼料的要求。二是飼草加工企業無序競爭。有些企業隨意提級提價、壓級壓價,擾亂了原材料收購市場,使農户不能準確把握市場行情,貽誤了最佳上市時機,造成產品滯銷,嚴重影響了飼草產業的健康發展。三是飼草加工企業生產能力低。以“綠寶”為例,由於受流動資金等因素制約,20xx年收購加工玉米秸稈2萬噸左右,按此推算,全縣飼料加工企業加工消化率較低,加之規模養殖户和養殖專業合作社的加工利用有限,農户種植的大量玉米秸稈還不能及時收購,勢必影響種植户的積極性。

(三)畜牧科技服務亟待增強。一是疫病防治體系建設滯後。由於投入不足,檢測、診斷、無害化處理等設備購置和更新滯後。二是村級防疫員因報酬過低流動性大,無法及時開展測報、診斷、檢疫、防疫等工作。三是畜牧專業技術人員缺少。20xx年全縣草食畜和生豬飼養量為132.07萬頭只,而全縣的專業技術人員只有131名,人均要負責1萬多頭只牲畜的技術服務,加之現有技術人員年齡老化,知識陳舊,難以保證各項畜牧科技服務。

二、對策與建議

(一)立草為業,促進飼草產業健康發展。飼草建設是發展畜牧業的基礎。要實現“農畜聯動、草畜結合,打造全省農區畜牧強縣”的目標,必須把促進飼草產業發展作為首要任務來抓。一要穩定飼草種植面積。在保證32萬畝全膜玉米種植的基礎上,採取有效措施,擴大紫花苜宿、高丹草、燕麥草、箭舌豌豆等優質飼草面積。力爭種植業內部“三分天下、牧草據其二”。在滿足本縣畜牧業發展的前提下,擴大外銷。凸顯飼草產業所藴含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二要引導農户規範種植。農業和畜牧部門要加強技術指導,讓農户選擇適宜本地種植的品質好、產量高、營養豐富且霜期前按時成熟的優質青貯玉米品種,制訂農民合理密植、施肥等一整套生產技術規程,提高飼草料品質。三要培育和扶持飼草加工龍頭企業。按照“扶優、扶大、扶強”的原則,積極引導有條件的企業與縣外飼草加工企業、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聯姻,提升加工能力和產品檔次,增加科技含量,打造飼草料品牌,進一步提高產品市場競爭能力。四要積極完善飼草料產業經營機制。分區域建立飼草料生產合作社,一頭連加工企業、一頭連農户,簽訂產銷合同,穩定產銷關係。五要合理設置飼草加工收購點。因飼草收購時間只有不足1個月時間,現有的飼草加工收購點分佈不均勻,部分種植區與加工收購點距離較遠,到了收購點還要排隊等侯,建議根據飼草種植基地分佈情況,合理確定服務半徑,適當增設飼草加工收購點,確保農户飼草及時售出。六要建立飼草料產業行業協會。制定統一的市場規範體系,規範企業行為,促進我縣飼草加工產業的健康發展。七要建立飼草料儲備制度,保護企業利益。比如“綠寶”引進的“新天地”品牌生產的配方飼料保存期可達到5年以上,但因企業週轉資金困難,不敢大量生產。如果有了儲備制度,可以為企業解除後顧之憂,又有利於飼草的消化利用。

(二)創新機制,延長養殖業產業鏈條。一要積極幫助現有的龍頭企業申報國家、省市有關項目,及時貫徹落實各級扶持政策,確保企業在符合要求的前提下順利的享受各項優惠政策,培育出幾個機制好、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二要不斷推進以“家庭小牧場”為主的示範村建設。據調查,一個農户養5頭牛或30只羊,家庭年收入可增加1萬元以上,而且農户直接受益,因此應在進一步加大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力度的同時,結合牛羊倍增計劃項目,積極爭取資金,按照“扶大户、建小區、帶萬家”的思路,大力發展家庭牧場建設。培育出一批養牛30頭以上,養羊100只以上的規模養殖户。在此基礎上,組建養殖專業合作社,形成“小羣體、大規模”的畜牧業發展新格局。三要加強招商引資。引進1—2家知名畜產品加工企業,延長產業鏈條,增加畜產品附加值。

(三)完善體系,強化對養殖業的配套服務。一要進一步完善疫病防治服務體系及縣、鄉(鎮)、村三級防疫網絡體系,健全動物疫病控制體系及動物疫情測報和信息管理體系,制定重大疫病的防治預案,增強對動物疫病的快速反應和控制能力。二要健全信息網絡系統和管理體系,為養殖户定期提供與畜牧業生產有關的信息,以達到調整生產、穩定價格、減少風險的目的。通過中介組織和經紀人隊伍,積極創辦各類協會,組織規模養殖户定期召開座談會,互通信息,協調解決產、供、銷各環節存在的問題。三要着力加強畜牧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根據我縣畜牧專業技術人員缺少,知識老化等實際,加強現有技術人員的專業培訓,同時按計劃逐年招聘畜牧專業畢業的大學生,以充實畜牧技術隊伍。四要加強農民畜牧養殖技能培訓。讓所有農民學會1-2門畜牧養殖技術,讓所有養殖户懂得不同階段的飼草配方和常見病的防治方法。五要加強引導,減少污染。堅持治污設施和無害化處理設施與棚圈同步規劃建設,確保畜禽糞便、廢水等污染物排放達標。對已建成投產的規模養殖場,督促其儘快完善治污設施和無害化處理設施,並逐步減少污染。

酒產業發展調研報告篇5

遵循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規律,適應市場經濟的變化,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大力推進文化創新,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全縣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這是符合形勢發展要求、體現我縣文化發展方向的戰略思想。筆者按照這樣的思路,對積極進行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進一步探索XX特色文化產業發展道路等問題進行了思考。

(一)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目的在於建設小康社會、滿足羣眾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要求。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發展階段,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恩格爾係數逐漸降低,人們用於文化的支出越來越多。隨着人民羣眾文化素質的提高,人們對文化的需求不僅有量的增多,而且有質的提高。文化消費更加多樣化,自主選擇性增強,計劃經濟體制下按公益事業發展文化的模式已遠遠滿足不了羣眾的文化需求,迫切要求利用市場機制進行改革。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要選擇。文化經濟是一種特殊的經濟形態,文化產業崛起是與新型工業化進程緊密相連的。20世紀90年代初露端倪的知識經濟,將科技、教育、文化與經濟有機地融為一體,形成了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新型工業化發展模式。報刊、影視、出版、藝術、文化娛樂等產業,藉助於高新技術和網絡的力量,迅速發展壯大。在一些發達國家,文化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有的甚至超過航空航天、汽車工業,成為出口創匯的重要來源。美國的影視業已成為全美居於前列的創匯產業,英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平均速度,是其整個經濟增長率的近兩倍。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增強我們綜合縣力的重要途徑。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歷史條件下,文化要成為綜合縣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通過與經濟結合形成的文化產業、文化市場來進一步使羣眾接受先進的文化價值觀念;要把XX精神、XX地域文化展現出來和傳承下去,使其轉化為強大的物質力量,必須依靠新聞傳媒、出版發行、文學藝術和文化教育的載體。如果離開了文化產業,其精神力量就得不到實現。在世界文化交往中,文化精神也是通過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來傳播的。只有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才能建立社會主義XX的文化優勢,增強我縣在競爭中的實力。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維護文化安全的戰略舉措。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全部智慧與文明的集中體現,是維繫國家和民族的精神紐帶。經濟全球化不僅深刻地影響着世界各國的經濟競爭領域,而且影響着文化領域的競爭。文化經濟的一體化可能使一些意識形態問題被表面的經濟現象所掩蓋。西方發達國家正是利用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和科技優勢,將經濟與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各種手段和信息網絡向世界傳播其價值觀念、政治模式和生活方式。可見,發展文化產業不僅是一個文化問題、經濟問題,更是一個涉及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重大政治問題。對此,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認識。

(二)要推進文化產業的發展,首先必須正確認識文化產業的基本特性,堅決衝破一切束縛先進文化發展的思想觀念,堅決改變一切束縛先進文化發展的做法和規定,堅決革除一切影響先進文化發展的體制弊端。

文化是一定社會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屬於上層建築領域,具有意識形態的屬性。文化與經濟結合所形成的文化經濟或文化產品,不可避免地具有意識形態屬性,而文化經濟的硬件設施,如廣播影視設備、印刷出版設備以及電子網絡等,卻是一種物質性的產業形態。意識形態與產業形態的統一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特徵之一。因此,既要用政治的眼光看待文化產業,又要用經濟頭腦來經營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的意識形態、政治導向等特性與市場緊密相聯,市場對精神文化功能的實現具有決定性作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絕大多數文化產品都是通過商品交換來變成廣大羣眾的消費品。離開市場,孤立地、片面地強調導向,結果必然是既沒有經濟效益,也沒有社會效益,最終導致意識形態弱化,政治導向虛化。從一定意義上説,市場檢驗就是羣眾檢驗,遠離市場就是遠離羣眾。要堅持導向、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就必須佔領市場。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佔領意識形態陣地,才能更好地堅持“二為方向”。

實踐證明,片面強調意識形態特性或產業形態特性的傾向,都不利於文化產業的發展。推進文化體制改革,首要的任務是要解放思想,推動文化產業觀念創新。要破除孤立強調宣傳導向的觀念,確立在正確導向下抓市場份額就是佔領意識形態陣地的思想;破除“面向市場”會導致意識形態領域失控的觀念,確立建立統一開放的市場有利於發展文化經濟、繁榮先進文化的思想;破除就文化談文化、文化部門是非生產性單位的觀念,確立文化經濟一體化、文化產業是支柱產業的觀念;破除發展文化經濟單純依賴政府投入和政策保護的傳統觀念,確立政府職能主要是“管”不是“辦”、發展文化產業必須依靠市場的觀念。

(三)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文體體制的改革沒有現存的模式可借鑑,不可能有一個十全十美、一步到位的操作方案,需要我們積極大膽地探索,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文化產業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基本屬性,要求文化產業的改革既要體現先進文化的發展要求,又要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律;既要借鑑經濟領域的成功經驗,又要借鑑外地文化產業發展的有益經驗,在實踐中探索XX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之路。

改革體制,目的是建立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要求,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文化產業發展體制。與我縣經濟發展、經濟改革相比較,我們的文化建設、文化體制改革總體處於滯後狀態。在經濟全球化、經濟文化一體化的新形勢下,文化體制不加快改革步伐,就會陷入更加困難的境地。很難設想,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的階段,文化體制還能繼續依靠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壟斷或半壟斷地位,做大做強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也很難設想,在我縣文化領域逐步擴大對外開放,直接面對外來文化經濟進入的條件下,我們的文化能夠用舊有的體制守住民族文化,發揮好意識形態的引導功能,能夠在國內有很強的文化競爭力;更難設想,我們的文化能夠在舊體制下揚長避短、主動融合、全面創新,從而確保在全球化條件下的文化安全。凡此種種,都需要我們加快改革創新步伐,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文化產業發展體制。

當前,文化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有兩個,一是市場主體的定性,即文化單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微觀主體,具有事業和產業雙重屬性,還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文化部門,是一個與市場無關的公益性事業單位;二是市場主體的定位,即文化產業部門是政府還是文化單位,是政企不分、管辦合一,還是政企職能合理分開、管辦職能適當分離?

首先,要區分不同情況,進行分類指導,一手抓好公益性的文化事業,

一手抓好經營性的文化產業。發展先進文化,這兩大類都需要進行體制改革。公益性文化的發展要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協調。從政府的角度講,應當高度重視,制定政策,扶持發展;從文化單位來講,不能脱離財力、脱離市場談公益性文化的發展。公益性的事業單位,要適應市場經濟的大環境,深化內部改革,加強成本核算,實行企業化管理。經營性的文化產業是先進文化的重要支撐,是文化實力的核心和推進改革的重點,要堅持市場主導的方向,按照產業體制的要求理順管理體制。要打破地域和行業界限,鼓勵各種所有制經濟包括外資投資文化產業中符合政府規定的有關行業,實現文化經濟投資主體多元化、社會化和公共化。在國家法制規範和宏觀政策的指導下,形成以國有文化企業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跨地區、跨產業、跨所有制聯合經營的新格局。

其次,按照政企分開、管辦分離的原則合理劃分宣傳文化管理部門和文化產品生產經營單位的職能。管理部門要轉變宏觀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堅持依法行政,多提供政策法律保障,營造有利於文化產業發展的宏觀環境。文化體制改革是一項政治性和政策性很強的工作,既要積極探索、勇於創新,又要細緻穩妥、有序推進。

第三,調整結構,組建集團,不斷壯大產業規模。文化產業的規模對文化產品的競爭力具有決定性作用。很多地方的文化產業競爭力不強,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產業集中度不夠,缺少規模化、實力強的文化產業集團,使豐富的文化資源得不到有效的開發利用,無法形成強有力的文化品牌競爭優勢。應當根據區域經濟特點和文化資源的集中程度以及產業鏈的關聯效應,加大對文化支柱產業的投入,加快組建具有規模優勢的文化產業集團,儘快形成文化經濟的生產和競爭能力。我們要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新形勢,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經濟文化技術合作和競爭,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優化資源配置,拓展發展空間,改善投資環境,形成一批有實力的跨地區的文化集團和文化品牌。

組建集團要抓住四個要點:一是做好管辦分離工作。按照有利於增強文化競爭力和實力的要求確定管理部門的職能;二是按照現代文化集團的組織結構理順集團內部關係,實現“化學反應”,不搞“翻牌”集團,使集團真正成為具有競爭力的市場主體;三是制定相關的配套政策和保障制度,使集團在資源、投資、人事、社會保障等方面能依法自主有效運作;四是整合資源,優化結構,打破壁壘,強強聯合,提高整體實力。

第四,轉換機制,培育新型市場的競爭主體。當前,文化單位內部都在推行勞動用工、幹部人事、分配製度改革,很多地方在競爭上崗、全員聘用、目標管理、績效掛鈎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但是,如果不把內部改革與確立文化單位市場競爭的主體地位聯繫起來,內部改革就不可能徹底,其活力、競爭力不可能得到加強。因此,要明確文化單位改革的目標,圍繞增強市場主體的競爭力推進內部改革。另外,內部改革還要與相關配套政策特別是各項社會保障政策聯繫起來,保證內部改革的向前推進,促進市場體制的完善。

酒產業發展調研報告篇6

××在經濟上是小縣,但在生態建設上卻是大縣,林地面積241.93萬畝,佔全縣國土面積的57.9%,森林覆蓋率53.8%。林業作為生態保護核心、經濟發展的支柱、農民致富的重要途徑,肩負着改善生態和促進經濟發展的.雙重使命,事關農村發展,事關“綠色××、富裕××、和諧××”建設,為了解全縣林業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總結髮展中創造的成功經驗,從根本上解決林業體制機制不順等突出問題,把林業產業推向全面科學發展階段,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按照縣委辦師辦通〔20xx〕54號文件精神,結合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我局對全縣林業發展現狀進行了調研,特報告如下:

一、林業產業發展現狀

××縣是典型的山區縣,山地面積佔91.2%,是××省重點林區和速生豐產林基地縣,多年來,林業局按照省委、省政*“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林業發展要求,圍繞構建“綠色××,富裕××,和諧××”這一主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大地增綠、農民增收、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為目的,以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等多項生態建設工程為支撐,從增加林業貢獻率着手,嚴格森林資源保護和管理,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優化林業產業結構,實施了速生豐產林、世行貸款造林、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等一批生態建設工程,森林資源持續增加、質量不斷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明顯加強;深化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林業生產力得到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態效益、產業效益、林農效益凸現;打造了全省重要的木材生產、加工和交易基地,林業產業實力顯著增強、結構漸趨合理,林業產業建設邁入科學發展的新階段。目前全縣林業用地面積達241.93萬畝,佔全縣土地總面積417.45萬畝的57.9%,其中有林地面積196.99萬畝,灌木林地面積27.76萬畝,疏林地面積6.52萬畝,未成林造林地面積10.66萬畝。森林覆蓋率5從1978年的20.1%增至20xx年的53.8%,活立木總蓄積量533.82萬立方米,20xx年林業產值突破了2億元,20xx年力爭超過3億元。

(一)第一產業穩步發展。林木培育業在林改、深加工基地及木材交易市場建設驅動下,全縣羣眾造林積極性高漲,以杉木、川滇榿木為主速生豐產林發展迅速。目前有速生豐產林93萬畝,其中杉木30萬畝、華山鬆20萬畝、桉樹15萬畝、川滇榿木等速生商品林28萬餘畝。20xx年建設10萬畝以杉木、川滇榿木為主速生豐產林,實現100萬畝以上速生商品林基地建設目標;經濟林樹種結構漸趨合理。核桃、板栗、油茶等特色經濟林從20xx年的2.57萬畝增至20xx年的10.39萬畝,產量89.18萬噸,20xx年繼續建設核桃10萬畝、油茶1000畝;綠化苗木事業發展加快。育苗面積從20xx年的213畝增至20xx年的3375畝,年產綠化苗木及花卉2120餘萬株(盆)。特別是以“滇東木蓮”為品牌的綠化苗木基地初具規模。

(二)第二產業初具規模。全縣共有林產品加工企業45家,20xx年生產鋸材12931 m3,實現產值2564萬元;生產細木工板10961 m3,實現產值2849萬元,20xx年預計實現產值8000餘萬元。

(三)第三產業逐步壯大。菌子山、鳳凰谷具有較好的景觀優勢和森林旅遊資源,20xx年接待遊客27.9萬人次,涉林產值7027萬元。

二、基本做法與典型經驗。

(一)突出重點,科學規劃,有序推進林產業發展。數量充足、佈局合理、結構科學、質量優良的各類森林覆蓋,才能發揮生態系統整體防護功能,才能構築良好的森林生態屏障;建設林木利用率高、產品增值效益明顯、產業鏈條長、符合現代林業發展要求的企業,才能較好的聯結帶動農户增收,才能將資源優勢轉化為商品優勢、經濟優勢,因此,建立符合縣情、林情的發展思路與制定科學的產業建設規劃,走有序、可持續發展之路是現代林業發展的精髓。我縣根據區位、氣候等優勢,確立了速生豐產林基地、特色經濟林基地、綠化苗木基地和深加工基地等系列基地建設規劃,並始終不一的堅持,為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增加農民收入發揮作用,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注入了活力。

(二)明確責任,嚴格落實,建立起有效的考核機制。我們實行各級領導幹部任期林業產業目標責任制,簽定責任狀,將林產業成績作為政績考核重要內容,每年按制定的考核獎懲辦法,嚴格考核並兑現獎懲。責任制的建立和完善,強化了領導幹部的責任意識。

(三)調整結構,靠山致富,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進一步深化,煥發出羣眾空前的造林、營林、護林熱情,投資發展商品林成為羣眾增收致富的“熱門”;木材深加工基地及木材交易市場整體功能進一步完善,推動了林業服務體系、經營體系、森林資源管護體系 和流轉體系的建設,加速了林產業結構升級和良性循環發展,使林業收入成為農民現金收入的主要來源。事實證明,林業既能顯現生態、社會效益,又能很好發揮經濟效益,實現脱貧致富目標。

三、存在的問題

目前全縣共有林業用地面積241.93萬畝,人均擁有林地面積6.13畝,林業在發展農村經濟中佔有較大優勢,但由於種種原因,資源優勢並沒有轉化為經濟優勢,林業資源整體開發利用仍處於相當低的水平,其主要原因是:

(一)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鏈條殘缺。目前,我縣林業產業中,第一產業比重大,二、三產業滯後。第二產業尚處於起步階段,龍頭企業少,產業鏈條短,林產品加工轉化率低,未能真正將資源優勢轉化為商品優勢、經濟優勢。

(二)缺少龍頭企業,生產集約化程度低。加工企業多以原材料初加工或粗加工為主,技術和工藝落後,經營方式粗放,原材料利用率極低,產品增值效益不明顯,缺少生產水平高、市場競爭力強、聯結帶動農户能力強、具有一定規模的龍頭企業。

(三)配套體系建設跟不上,市場服務功能不完善。一是市場建設跟不上,經營規模小,標準化、規範化程度低,存儲能力和流通服務水平相對較差,影響林產品的流通。二是林業技術、信息、生產資料服務體系不完善。特別是經營者需要種植信息、病蟲害防治技術、藥品等,得不到及時諮詢和購置。三是先進的森林培育技術、林產品加工利用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普及應用落後,不適應新階段林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四是農民的科技素質也與新階段的要求不適應。

(四)政策扶持力度小,項目投資少。國家投資側重於生態建設,用於產業建設的投資少,政策性貸款爭取難度大。木材深加工基地及木材交易市場的建設,雖使林木價值增值、林農增收,產業經濟整體水平得到提高,林產業發展呈現良好勢頭,但20xx年金融危機給木材深加工基地帶來巨大沖擊,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資金週轉緩慢,融資難,無法正常存儲木材原料,不能滿負荷生產,造成企業生產效益低,挫傷發展熱情,也影響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五)林業管理體制不順,機制不活。林業工作涉及面廣,技術性強,工作難度大,肩負林業執法、資源管理、公益服務等管理職能,目前機構設置不合理、體制複雜等因素嚴重製約了林業發展。

四、意見與建議

(一)完善配套體系建設,提升社會化服務水平和質量。完善市場,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培育龍頭企業,以行業繁榮帶動產業發展;開創品牌,實施名牌戰略;加強林業標準化建設,積極開展森林認證;加大科技投入,加強教育與人才培養。

(二)進一步深化林業各項改革,理順林業體制機制。一是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構建林業科學發展體制機制。要把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作為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主題,作為林業部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生動實踐,全力破解影響林業發展的體制機制性障礙,構建現代林業體制機制,使廣大農民真正成為山林的主人,獲得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和發家致富的創業平台,充分釋放38萬農民和241萬畝林地的巨大潛力,為實現林業科學發展和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二要創新管理體制機制,科學利用人力資源。以依法理順林業主管部門的職能職責和工作關係為根本,以創新林業管理機制,合理配置人力資源,探索林業執法、資源管理、公益服務管理新體制為重點,規範林業服務體系建設,按照新時期林業發展新趨勢,依照現代林業發展要求,強化管理、服務等意識,轉變單位職能,科學合理設置機構,從根本上解決林業發展“瓶頸”問題,促進林產業科學發展。

(三)繼續加速推進造林綠化,改善生態狀況。我們應始終把造林綠化作為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把森林經營作為發展現代林業的永恆主題,把科學經營的理念貫穿到林業建設的全過程,堅持“管嚴公益林、放活商品林、改造低效林、培育珍貴林、發展速生林”的發展思路,進一步加快推進天保工程等林業重點工程建設,積極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大力推動重點區域造林綠化,着力推行身邊增綠活動,讓林上山、進城、上路、入村,推進“綠色××、富裕××、和諧××”的建設進程。

(四)進一步全面加強資源保護和管理,鞏固擴大生態建設成果。結合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開展,積極主動建立森林災害應急反應機制和防治服務網絡,健全和穩定林業行政管理體系,整合林業執法資源,強化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從提升林業部門執法權威和社會公信力着手,着力實施森林防火工程、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程,規範種苗、林木生產經營秩序,嚴厲打擊破壞森林資源違法犯罪活動,維護生態安全。

(五)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做強做大林產業。我們應堅持開發利用與資源培育保護相統一原則,以“大地增綠、農民增收、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為目的,從增加林業貢獻率着手,積極培育森林資源,優化產業結構,着力打造100萬畝生態公益林、100萬畝速生商品林、30萬畝優質核桃、30萬畝油茶、1000萬株綠化苗木“五大基地”,做大做強以華海木業為龍頭的林產品加工、交易業。

(六)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投入,提供林業發展堅實保障。當前,我們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林業對促進農民增收、增加就業機會的潛力和優勢,在爭取上級生態工程、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基礎上,暢通投資渠道,吸引社會投資向林業流動。其次要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健全林業資金目標管理約束機制和責任體系,強化資金使用和運行管理,將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着力改善民生。

(七)強化組織領導,提高科學執政能力和水平。結合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從黨風廉政建設着手,轉變工作作風,落實工作責任,加強隊伍建設,把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生態文明、促進科學發展的總體要求轉化為廣大林業幹部職工的自覺行動,全面提升林業幹部職工推動林業科學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酒產業發展調研報告篇7

一、養老服務產業內涵及發展養老服務事業的意義

(一)養老服務產業的內涵。養老服務產業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業,也是從各種具體需求延伸到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託底服務,包含和覆蓋各種人羣。是以老年人為對象,以養老服務為內容,以滿足中、高層次生活、文化需求為目標,主要通過市場化運作配置養老資源向老年人提供商品和服務,由老年市場需求拉動而興起的綜合性產業,亦稱為老人福利產業、老齡產業。養老產業和養老事業是兩個界限分明的概念。前者是滿足老年人生活多樣化、更高層次生活需求市場模式的產業概念,具有服務性、盈利性等特徵;而養老事業是指政府主辦的、以老年人為對象,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服務的非營利性公共服務事業,屬於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公共服務的範疇,體現了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的政府責任。

(二)發展養老服務產業的重要意義。作為為老年人提供產品和服務的特殊產業,養老產業市場空間大,有着廣闊的發展前景,被視為朝陽產業、銀髮經濟,發展養老服務產業具有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一是發展養老服務產業有助於保障改善民生、提升幸福指數。加快養老服務產業發展,積極構建不同服務層次、不同消費水平的養老模式,為老年羣體提供豐富的、適合其需求的物質、精神產品及各種服務,確保其“老有所養”,實現老有所食、老有所醫、老有所居,老有所樂,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使百姓的幸福指數得以較大提升,能為我市建設最具幸福感城市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二是發展養老服務產業有助於產業結構優化、促進縣域經濟較快發展。養老產業是一個橫跨第一、二、三產業的綜合產業體系,產業跨度大,涉及範圍廣,不僅包含老年用品、食品、醫療、房地產、旅遊、文化娛樂等產業,而且對上下游產業,如建築設備及原材料、電子設備,保險金融、教育等行業具有顯著的經濟帶動效應。積極發展養老服務產業不僅可以刺激消費、培育新的產業經濟增長點,最終拉動內需,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同時還可以帶來連鎖效應,促進與之相關產業發展,可實現我市三種產業的協調聯動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三是發展養老服務產業有助於緩解就業壓力、減輕財政養老負擔。養老服務產業涉及領域廣,涵蓋的行業大多屬於勞動密集型行業,對勞動力素質要求的彈性較大,比較適合文化素質參差不齊的勞動力羣體,可擴大就業領域,緩解就業壓力,能較好的解決我市農村勞動力特別是“4050”人員就業問題;同時養老服務產業主要通過市場化、社會化方式配置養老資源,積極鼓勵民間資本投資興辦養老機構和服務設施,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有利於減輕政府在養老財政支出上的負擔。

二、發展養老服務產業是我市實現產業結構調整最佳選擇

xxxx市,位於安徽省西南部,北與安慶市隔江相望,南接黃山市,西南與江西省九江市、景德鎮市為鄰,東和東北分別與蕪湖市、銅陵市、宣城市接壤,是長江南岸重要的濱江港口城市、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全國雙擁模範城。發展養老產業,我市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和不可多得的機遇。

(一)生態優勢凸顯。我市屬於亞熱帶氣候區,季風濕潤温和,熱量豐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生活環境舒適宜人。近年來生態建設進展順利,環境質量不斷提高。全市生態環境良好,是中國第一個國家命名的生態經濟示範區。全市森林覆蓋率已達58.21%、濕地面積佔26%,是安徽省首位、華東地區17個、全國58個國家級森林城市之一。而森林城市建設也是人們衡量幸福指數的話題之一;全年空氣質量為良,是華東地區老齡人居家、休閒、學習、娛樂的首先地之一。發展養老服務產業,xxxx市有着良好生態優勢。

(二)區位優勢明顯。近年來我市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具備發展養老服務產業的獨特優勢。一方面,隨着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城鄉一體化加速推進,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升,對健康護理、文化娛樂等需求不斷增加。特別是九華山機場建成通航和寧宜城際鐵路公交即將交付運行,我市已建成水、陸、空交通互為一體的立體化交通網絡,以市主城區為中心的“一小時”的市域、“二小時”的省內周邊地市、“三小時”的周邊省會城市交通圈已基本形成,方便吸引市內乃至周邊地市、周邊省會城市有一定經濟收入的退休老人前來養老;另一方面,我市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化底藴豐富, 風景秀麗,旅遊資源豐富。擁有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重要的國際性佛教道場--九華山,國家級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牯牛降,亞洲重要的濕地、被稱為“中國鶴湖”的國家級珍稀水禽保護區--升金湖,以及九華山國家森林公園。省級風景名勝區秋浦仙境、杏花村遺址、石台溶洞羣等十餘處。隨着市旅遊建設的步伐加快,“一河秋浦水、十里杏花村、百家香酒肆、千載詩人地”的畫面將再現在我們面前。具有發展養老產業獨特的自然、社會、人文優勢。

(三)市場前景廣闊。一方面是我市老年人口基數大。民政部副部長2月19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透露,截至2013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數量已超過2億,佔總人口的14.9%。根據xxxx市第六次人口普查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xxxx市登記人口為1596790人,65歲以上人口數為140612人,佔總人口數的10.03%,與國際公認的老齡化標準(60歲以上人口數佔總人口數10%或65歲人口數佔總人口數7%)相比,我市已經完全步入老齡化社會;另一方面是老年人口增長速度快。據權威部門公報,到2045年,中國60歲以上人口數將佔到總人口的30%左右。與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我市除0至14歲年齡段人口數下降了7.46%外,其它年齡段人口數均呈上升趨勢。其中, 65歲以上年齡段人員上升了2.31%,且仍處於上升趨勢;再次就是我市人口高齡化趨勢明顯。全國8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1300萬,約佔全國老年總人口的9.7%,而且每年增加4.7%。我市2013年老齡人口統計顯示:70週歲以上人數為95118人,80歲以上(高齡人員)為30857人,隨着生活質量的提升和醫療條件的改善,高齡人口上升趨勢也將更加顯著。老齡化已成為我市面臨的最重要的民生問題之一,發展養老服務產業,也是應對我市人口老齡化實際需要 。

四是社會需求潛力巨大。一方面是我市老齡事業社會普及率低、思想觀念相對滯後。受傳統觀念和現有經濟發展狀況影響,我市養老服務產業社會普及率低,家庭養老模式根深蒂固。家庭養老仍然是我市最基本、最主要的養老方式,子女擔負着養老的.主要責任。對老年人尤其是農村老年人的贍養,90%以上還是靠家庭來承擔,人們參與社會化養老的積極性不高,一些老人因不習慣不願走出家門,子女也因怕背“不孝之名”而不同意老人進入養老機構;同時人們對民辦養老機構存在諸多偏見、民辦養老機構收費較高、人們支付能力不足,特別是農村贍養老人負擔太重等一系列因素導致我市社會化養老尚處於起步階段;另一方面是“未富先老”矛盾日益凸顯。隨着1953年和1954年出生的人口進入老年期,中國迎來了又一個老年人口增長高峯。老年人口的高齡、失能(生活不能自理)和空巢化將進一步加劇。截至2012年底,全國8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口達2273萬人,失能老年人口3600萬人,慢性病患病老年人口0.97億人,空巢老年人口0.99億人。由於人口老齡化超前於現代化,“未富先老”和“未備先老”問題日益凸顯,老年人面臨着貧困、疾病、失能、服務、照料、精神關愛等諸多困難和問題;農村老年人留守現象突出,人口老齡化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國家;再次就是家庭養老負擔加重。家庭養老是代際之間的經濟轉移。在家庭單位內形成一個天然的養老基金的繳納、積累、增值以及給付過程。但是,由於生育率下降、人均壽命的延長,家庭結構逐漸趨向小型化、核心化。傳統家庭養老分散式的模式使得人力成本和社會成本日益增加,家庭養老壓力劇增,子女養老的人均負擔成倍增長。“421”模式(4個老人,夫妻2人和1個孩子)將成為中國近幾十年內主流家庭模式,養老產業發展的社會化、集約化和規模化優勢得以凸顯,發展養老產業,拓寬養老模式,迫在眉睫。

三、xxxx市養老產業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xxxx市養老產業現狀。目前,全市各類養老機構80家,養老牀位9600餘張。其中,光榮院1家,牀位100張;縣區敬老院74所,牀位9000餘張;兒童福利院4所,牀位500張;老年公寓1所,牀位30張。

(二)xxxx市老年服務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老年服務產業基礎設施建設與老齡化需要不相適應。近幾年,雖經努力,我市每千名老年人擁有牀位率有所提高,略高於2012年底全國公佈的安徽省每千名老年人擁有牀位率數(24張)的平均水平,但與國際認同的發達國家每千名老年人擁有牀位率要達到50張--70張的要求,相距甚遠;城鄉老年服務產業發展也不平衡。單純依靠投入和發展養老事業已不能滿足我市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與做大做強養老服務產業,吸引周邊地市更多的老年人到xxxx安享晚年還有不小的差距。

二是配套設施建設與養老產業功能不相適應。首先是投資主體單一。我市現有養老服務機構基本定位在福利性、公益性原則上,養老服務設施大部分靠支出負擔。公辦民營、民辦民營、民辦公助等養老服務機構,目前全市還沒有;其次是養老服務產業功能單一。全市養老機構建設,目前僅限於提供吃、住和日常照顧等基本服務,缺乏護理、醫療、康復、教育等綜合化服務,多數養老機構處於中低檔次水平,養老服務機構功能開發不全;再次就是法律上的保障和政策上的扶持還不完備。目前,我市尚缺乏明確的優惠政策和扶持措施,社會興辦養老機構的積極性不高;市內現有的養老機構從業人員也以農村勞動力為主,科學文化素質偏低,專業人才匱乏、服務水平偏低。

三是養老服務需求與養老產業發展水平不相適應。近年來市政府不斷加大養老事業的投入,但養老服務的供給還是無法滿足養老需求。筆者帶着養老服務需求這個問題,走訪了市直和貴池區幾個敬老院,80%以上老年人對敬老院或相關養老服務產業在日常生活保障上表示滿意。但隨着人們物質生活質量的提高,不少老齡人對精神文化生活、醫療衞生保障、虛假保健食品識別、提供法律諮詢服務等方面訴求較高,存在不少意見,需求巨大。且呈現出多元化、多層次、多方位發展的特徵,無法為老年人提供項目齊全、質量較高的服務。

四、xxxx市發展養老服務產業的對策建議

(一)健全規範產業發展機制。一是制定詳細的養老服務產業發展規劃。合理確定發展目標, 將社會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納入我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及城鄉建設規劃,合理安排,科學佈局,以規劃引領養老服務產業發展;二是積極完善產業發展模式,按照“誰投資、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鼓勵和支持不同所有制性質的單位和個人積極研發老年服務產品、項目,形成養、療、研、學、樂等一條龍產業結構,加快形成養老服務與商貿餐飲、醫療康復、教育培訓、文化娛樂、體育健身、旅遊度假等領域的專業服務聯繫合作網絡,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三是建立分管領導牽頭,發改委、財政、民政、人社、住建委、規劃、衞生、國土、税務、老齡等部門參加的養老服務發展領導協調機構,加強養老服務產業的規範管理和監督,及時研究解決養老服務業發展中遇到的重大問題;四是大力開展養老服務志願者活動,積極與志願者、學校和企事業單位共同合作搭建好養老服務產業的社會支持平台,加強養老服務產業的宣傳機制,提高對養老服務產業特殊性的認識和提高老年人對養老服務產業的認同。

(二)建立完善優惠扶持政策。界定區分產業養老和事業養老,形成產業養老與事業養老雙輪驅動、協調發展的機制,明確事業養老為政府責任,市、縣級財政加大其投入,並建立逐年增長機制,努力確保需要集中供養的“三無”老人、五保老人集中供養;另一方面,產業養老應堅持“政策引導、政府扶持、市場運作”的原則,明確養老產業兼顧福利性和盈利性的性質,為現代服務型產業,對符合城鄉規劃的新辦養老機構,依法優先核准、備案、審批、立項;將養老服務產業用地納入土地利用規劃。國土資源部今年4月23日已對外公佈了《養老服務設施用地指導意見》,明確界定了養老服務設施用地範圍,並要求養老服務設施用地供應應當納入國有建設用地供應計劃、細化了養老服務設施供地政策等。市、縣政府要合理界定區位、建設比例,結合城鄉服務配套設施統籌考慮,優先供地;對前景好、規模大的養老服務機構建設項目,財政給予適當的貸款貼息,適當減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費,用電、用水、用氣按居民生活標準收費,為養老服務產業健康有序地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三)積極構建多種養老模式。一是積極建立多層次養老機構,根據不同層次收入的老年羣體,形成服務功能齊全、高中低檔不同消費水平、不同服務檔次、不同類型的錯位發展格局,將老年消費羣體分為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三個層次來構建養老機構。公辦養老機構主要收納市內低收入羣體(主要包括“三無”人員、低保户以及低收入的高齡、獨居、失能等養老困難老年人);中、高收入層次羣體主要由政府引入市場機制,通過各種政策鼓勵中、高檔型養老服務機構為其提供多樣化的服務;二是結合縣域經濟實際和資源稟賦,形成區域特色鮮明、不同類型的養老模式。我市大部鄉鎮山清水秀、環境優美,瓜果、蔬菜等生態農業、旅遊觀光農業蓬勃發展,適合發展鄉村養老、農家養老、田園養老、旅遊養老等模式;在一些縣城或毗鄰縣城、中心鎮等交通便捷的城郊,適合發展社區居家養老、以房養老等模式,興辦中高檔老年公寓;三是積極鼓勵建設“醫養合一”養老機構。將養老機構和縣域內醫療資源有效結合,積極鼓勵有條件的社會醫療單位創辦醫療、康復相結合的養老機構,鼓勵養老機構在符合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和醫療機構基本標準的前提下,經審查批准後內設醫療機構,實現“醫養合一”。

(四)加大人才隊伍建設力度。穩定和擴大養老服務隊伍,健全養老服務人員的培訓教育機制,提高養老服務從業人員的專業化水平。一是鼓勵區內有條件的職業教育機構如職業學校、衞校等設立養老管理與服務、老年護理、老年社會學和老年人用品開發等專業,為發展養老產業和養老機構培養有知識、懂技術、會管理的專業人才,為全面鋪開養老服務產業做好人才儲備;二是加強養老服務從業人員職業技能培訓。把養老服務從業人員技能培訓納入城鄉就業培訓體系,由民政、人社按照職業標準組織開展養老護理、家政服務等相關職業的技能培訓,經職業技能鑑定合格的,發給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實行持證上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