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鄉村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多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81W

鄉村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多篇

關於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調研報告 篇一

鄉村新產業是利用農村設備與空間、農業生產場地、農業產品、農業經營活動、自然生態、農業自然環境、農村人文資源等,經過規劃設計,以發揮農業與農村休閒旅遊功能,增進民眾對農村與農業的體驗,提升旅遊品質,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發展的新型農業。xx市農業農村局和xx商學院組建調研小組,深入各縣(市、區)進行走訪蹲點調研,旨在釐清全市鄉村新產業發展現狀,總結典型案例的發展經驗,明確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為xx市鄉村新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一、我市鄉村新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後,鄉村新產業在我國得到迅速發展。為貫徹十九大精神,xx市委市政府也出台了相關政策積極推動鄉村新產業的發展,並已取得一定成效(如圖1所示)。但xx地區的鄉村新產業與成熟發達的鄉村新產業市場相比,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基礎設施薄弱,缺乏相關管理知識,在運營商缺乏正規系統的培訓等。課題組選取xx鄉村新產業經營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xx新產業發展現狀調查,剖析目前xx鄉村新產業的主要發展模式以及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建議,為xx鄉村新產業進一步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一)鄉村新產業類型分析

據調查,xx市鄉村新產業類型包括農家樂、採摘園、觀光農園、科技農園等等。從圖2可以看出,xx市鄉村經營農家樂的人數佔比30。61%,經營採摘農業園的人數佔比22。45%,經營觀光農業園的人數佔比12。24%,經營科技農業園的人數佔比6。12%,經營民俗樂園的人數佔比4。08%,經營農家民宿的人數佔比20。41%,經營其它類型新產業的佔比4。09%,可見農家樂、鄉村民宿、採摘果園這三個類型的新產業佔比已超過50%,是主要的鄉村新產業類型。

(二)鄉村新產業經營現狀分析

從圖3可以看出,鄉村新產業經營年限在一年以內的數量佔比12。24%,經營年限在1~5年的數量佔比53。06%,經營年限在5~10年的數量佔比22。45%,經營年限在10年以上的數量佔比12。25%,可見xx鄉村新產業的發展有一定的經營時間基礎。從圖4可以看出,xx鄉村新產業經營者中各類投資主體均有涉及。其中私人投資所佔比例最高,為71。44%;合作社投資佔比位居第二,為12。24%;政府投資和企業投資的佔比一樣,都為8。16%,鄉村新產業的投資主體主要為私人投資。

xx鄉村新產業中含有特色餐飲的佔所調查的鄉村新產業總數的69。4%。其中,特色餐飲為海、河鮮的佔所有特色餐飲種類的17。9%;山野菜佔12。8%;鄉土農家菜佔48。7%;民族風味菜佔5。1%;養生藥膳佔2。6%;其它佔12。9%。可見餐飲經營是新產業中比較常見的經營項目。而在有經營特色餐飲的新產業中,鄉土農家菜佔比最高。鄉土農家菜的材料取材方便,製作簡易,門檻較低,也具有一定特色,是比較好經營的種類。

xx鄉村新產業含有特色住宿佔所調查鄉村新產業總數的61。2%。其中經營農家普通民宿的佔所有住宿類型的53。3%;經營特色民居的佔23。3%;經營森林木屋的佔10%;經營江、海、湖景房的佔3。4%;經營其它類型的佔10%;可見大部分新產業經營會含有住宿項目。從住宿類型來看,大部分特色住宿是普通農家民宿,主打鄉村特色。這類住宿類型對選址、裝修等的要求較低,投入的成本不高,具有較大的性價比,是鄉村新產業經營者選擇經營項目時的首要選擇。隨着新產業的發展,民宿會不斷增多,民宿申辦一定要符合消防安全、治安安全、衞生安全、食品安全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要求,同時要申請特種行業許可,遵守當地的《民宿管理辦法》。

xx鄉村新產業中特色休閒活動為農事體驗的佔比為31。8%;農產品採購的佔比為9。1%;餐飲體驗的佔比為27。3%,休閒娛樂和體育的佔比為10。6%;當地風情和民俗的佔比為9。1%;其它項目的佔比為12。1%,可見農事體驗和餐飲體驗是比較常見的新產業經營項目。

xx鄉村新產業中特色農產品為新鮮瓜果蔬菜的佔所有特色農產品的40。7%,本地家禽和養殖水產等的佔所有特色農產品的25。4%;農土特產乾貨佔所有特色農產品的5。1%;農產品的加工半加工、成品佔所有特色農產品的16。9%;其它佔所有特色農產品的11。9%,可見多數經營者更偏向於農產品產出的直接銷售,而不是對農產品進行初加工甚至深加工進行出售。xx的新產業農產品出售還處於初級階段,沒有技術含量,沒有更多通過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價值以實現效益的最大化。

xx鄉村新產業中推廣模式為與旅行社合作的佔所有推廣模式的11。4%;推廣模式為當地政府推薦的佔所有推廣模式的17。1%;推廣模式為自建網絡營銷平台的佔所有推廣模式的7。1%;推廣模式為第三方網絡平台推薦的佔所有推廣模式的21。4%;推廣模式為當地行業協會推薦的佔所有推廣模式的11。4%;推廣模式為電視、報紙等媒介廣告的佔所有推廣模式的11。6%;推廣模式為其它的佔所有推廣模式的20%;其他推廣模式如口碑宣傳,朋友圈宣傳較多。從結果來看,xx新產業宣傳方式比較被動,多以推薦、口碑宣傳為主,宣傳手段比較單一,難以達到好的宣傳推廣效果。

(三)鄉村新產業發展成效分析(政策滿意度)

從圖5可以看出,xx鄉村新產業經營者中,對xx政府促進新產業發展的政策非常瞭解的佔14。29%;瞭解的佔18。37%;瞭解一點的佔53。06%;不瞭解的佔14。28%。大部分經營者對政策有一定的瞭解,但瞭解的不深入。經營者限於自身素養,難以很全面的去了解相關政策,不利於新產業整體水平的提升。

從圖6可以看出,xx鄉村新產業經營者中,對政府的監管管理非常滿意的佔20。41%;滿意的佔36。73%;一般的佔34。69;不滿意的佔6。12%;非常不滿意的佔2。05%。大部分經營者對政府部門的監管還是滿意的。從經營者對政府的政策瞭解程度來看,經營者對政策瞭解的不夠全面,因此對政府部門的滿意程度也難以全面體現監管是否達到政府的理想情況。

二、我市發展鄉村新產業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通過調研結果來看,可以發現xx市鄉村新產業發展規模較小,沒有形成集聚效應。在營銷方面的手段也比較單一,難以看到效果,其主要靠口碑營銷的方式吸引客流。因其規模較小可以滿足自身經營,然而規模的擴大現代化的營銷方式必不可少。分散的農業園之間沒有形成規模化效益,其產生的經濟效益較低,不利於新產業整體的發展。而從訪談中經營者對於自身所存在的問題,更偏向於希望政府可以給予補貼,出台政策等。可以看出xx政府雖對新產業發展採取積極態度,在一些政策、規劃方面仍然不夠完善。經營者自身素養問題也限制了採摘園的發展,沒有專業知識的配合,在項目的特色,整體的規劃來看也有其侷限性,單一的採摘項目會越來越缺乏市場競爭力,是否能可持續的發展這一問題也是值得思考的。

(一)鄉村新產業整體規模偏小,缺乏統一發展平台

我市鄉村旅遊開發和經營者多為當地農民,文化較低,忽視了農業旅遊資源的綜合利用,使觀光農業旅遊項目功能不配套,大部分農莊果園只供遊人觀光,採摘果實,垂釣只供釣魚。尚未形成休閒鄉村旅遊所應有的氛圍。在項目設計模式上雷同,沒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產業和拳頭產品,同質化競爭趨勢明顯。

(二)鄉村新產業經營理念落後,不注重整體規劃

從調研的情況來看,大多是鄉村新產業農莊,佔70%以上休閒農莊沒有制定長遠發展規劃。在經營觀念上,一是整體觀念落後。開發者在進行休閒鄉村旅遊開發時,不注重規劃。在建築風格上只注重成本和耐用,不考慮圍邊與大自然的統一協調,沒有融合當地的鄉村風貌。同時,開發者還經常“跟風”,見什麼賺錢搞什麼,大家都一窩蜂的上,結果市場不買賬,造成資源閒置浪費。二是經營理念有偏差。受城市化進程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市場定位不準,經營理念有偏差,從而產生了兩種誤區:一方面只注重休閒旅遊功能,沒有建立農業產業基地,經營收入波動起伏較大。三是開發環境較差,部分投資者在開發建設中,會遇到當地百姓的阻工、鬧事。如:瀘陽鎮的伊江莊園,目前游泳池主體工程已建好,泉水一直引不進來,當地老百姓不支持、不配合休閒旅遊開發的情況時有發生。有一些鄉村旅遊景點的花海中間夾雜有一小塊荒地,十分影響景觀,而那小塊荒地就是當地百姓不願意流轉的土地。

(三)鄉村新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差,公共服務功能不完善

目前,大部分休閒農莊面臨着三個方面的制約:一是交通基礎設施差。目前我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滯後成為制約鄉村旅遊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一些鄉村旅遊景點的公路,路面狹窄、路基狀況差,存在安全隱患,鄉村旅遊景區景點進入性和可容性以及景區點互通連接性差,使眾多遊客“望路生畏”。二是公共配套服務設施不完善。缺乏上檔次的酒店、賓館,旅遊旺季接待能力不足。旅遊休憩服務設施不足,缺少必要的停車場地、旅遊公廁以及休息場所等設施。三是休閒旅遊融資難,雖然國務院、農業部、省政府對發展鄉村旅遊都出台了相關文件及鼓勵措施,為發展鄉村旅遊提供了廣闊空間。但在推進鄉村旅遊發展過程中,難以突破資金和發展機制瓶頸,大多數縣沒有成立休閒旅遊開發投資公司,沒有吸引金融資本,社會資本進入鄉村旅遊投資領域。職能部門配合協調不力。

(四)鄉村新產業存在分散經營,從業人員素質不高

多數休閒農莊沒有專門的經營管理團隊,缺乏具有專業知識和經過專業培訓的管理人才。在安全、餐飲、住宿、環保、衞生、服務等多方面的行業標準和規範缺乏,管理制度不健全,服務水平不高。衞生習慣較差、服務意識淡薄,鄉村旅遊景點缺乏規範管理,通過院校培訓培養的旅遊人才不願到農村就業等原因。鄉村旅遊產業從創意、策劃、產品的生產、包裝和營銷各個環節都缺乏相應的人才,難以適應新形勢下鄉村旅遊產業發展的需要。

三、我市鄉村新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產業是鄉村最重要的經濟基礎,產業振興尤其是農業產業發展,不僅能夠提供更多更豐富的農產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而且能夠提供更優質、更安全、更健康的高品質農產品,不斷滿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其次,通過產業振興,可以為鄉村振興提供可靠的收入來源,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再次,產業振興能夠進一步提升鄉村吸引力和人才隊伍、人力資源的凝聚力,使鄉村真正成為創新創業的樂土。近年來,xx堅持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作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農村休閒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抓手,推動農業產業鏈相加、價值鏈相乘、供應鏈相通,有效促進農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面對新時期的工作要求,鄉村新產業發展要做到:

(一)要堅持規劃引領

一是堅持統籌謀劃。鄉村新產業發展依託的多數資源分佈於農村,它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高度的內在統一性,要把發展鄉村休閒經濟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效途徑之一,通盤考慮,鄉村休閒經濟發展的目標、政策、工作任務和工作方式都要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踐相結合,將有發展潛力的鄉村休閒旅遊點列入新農村建設示範村,併兼顧農民生產生活和遊客休閒旅遊的雙重需求,以保證二者統一規劃、統一實施,相得益彰。

二是堅持錯位佈局。制定鄉村新產業發展規劃,要堅持科學的發展觀,貫徹“開發與保護相結合,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結合,近期與遠期相結合,因地制宜,合理佈局,突出特色的原則。”

三是堅持因地制宜。要認真調查和分析本地區的區位條件、資源優勢、市場客源及周圍環境條件,明確區域功能定位,制定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構建主導產業,樹立旅遊品牌;要重視鄉村文化資源的開發,突出鄉村特色。

(二)要突顯鄉村特色

一是突出生態特色。要鼓勵農户利用閒暇開小飯店、小旅社(客棧)和銷售綠色農產品,支持村集體投資或引資開發生態資源和文化資源,引導企業發展一些農民一家一户辦不了的休閒旅遊項目和配套產業,帶動周邊規模較小的鄉村休閒旅遊業的發展。

二是突出鄉土特色。要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鄉村新產業立足於鄉村,關係到農業生產經營、農村文化開發和農村自然資源環境保護等多方面。因此,發展鄉村新產業必須突出特色,應該以“農”字為特色,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特色,特別是要設計特色體驗項目,用“特色”這塊招牌樹立形象、吸引遊客。

三是突出農旅特色。發展休閒經濟應有所選擇,有所保留,忌不顧實際、盲目跟從。保持與發揮本色,才能讓休閒經濟具有更強大的生命力。不要盲目模仿他鄉風貌,也不要只顧迎合當時潮流,更不要為求一時之利造成水土資源流失、生態環境惡化。

(三)要壯大產業鏈條

一是全環節升級。要利用各種宣傳媒體進行宣傳促銷,充分利用農村各種節慶假日,組織觀光旅遊,舉辦展覽會、科普培訓等活動,進行大力宣傳。加強與周邊旅遊景區(點)的結合,加強與旅行社的合作,提高鄉村新產業景點的知名度,以吸引更多的遊客,擴大鄉村新產業的市場。

二是全鏈條升值。鄉村新產業的全鏈條升值是促進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協調的切入口,從廣義上來講,鄉村新產業升級包含農業和一切與農業生產相關的產業升級,如農產品加工業升級、鄉村旅遊休閒業升級等等。依託鄉村自然資源和科技創新的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等新產業新業態為鄉村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動了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的協調發展,以及農村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和經營體系,推進農業、加工業、現代服務業等產業融合發展是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的努力方向。

(四)要強化要素支撐

一是要破解用地、資金、人才發展短板。人才興則鄉村興,人氣旺則鄉村旺。要認識到人才的重大作用和重要貢獻,切實保護好人才智力勞動的合法所得,留得住“土專家”“田秀才”農創客”新農人”,堅定人才紮根農村的信心,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為鄉村產業振興注入生生不息的動力。針對農民投資者參與鄉村休閒旅遊在税收、信貸方面的支持,尤其對欠發達地區積蓄少的農户在項目開始啟動前給予一定支持,對鄉村新產業的從業人員進行培訓,培育鄉村休閒合作經濟組織,將分散的村落、農莊、庭院和市場有機銜接起來,提高產業區域的系列化、規模化、組織化水平。鄉村新產業活動中的一切行為活動都是為了追求其各種社會羣體最大利益的滿足。這就需要通過整合以達到協調、和諧與共贏。特別要強調的是讓當地民直接參與,成為鄉村新產業開發的主體、建設的主體、服務的主體;同時也是利益的主體、發展享受的主體,使廣大農民得到真正的實惠,才是發展鄉村新產業的關鍵,實現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地轉移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是要強化組織保障措施。政策引導對加快新產業發展至關重要,政府應健全有利於鄉村休閒經濟發展的產業政策和相關機制。重視對廣大村民的文明意識和開放意識的培養,提高村民的文化教育和文明素質的提高。組織振興為產業振興提供製度保障,有戰鬥力、服務意識強的基層黨組織就是招引“鳳凰”的“梧桐樹”,是領導好、組織好、服務好鄉村產業振興的根本性保證。休閒農業企業、鄉村社區及其農民、鄉村新產業遊客,都是鄉村新產業的參與主體,他們在鄉村新產業交往中的互動行為都各有其所圖。只有構建其多贏的一體化格局,形成協調和諧的環境才會使鄉村新產業獲得健康、穩定和可持續發展,才能使其吸納更多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

(五)要完善配套措施

一是結合xx本地實際。傳統優勢產業有市場基礎,也符合農民的種植習慣和人力資本積累,與之相結合更容易規模化,更容易成功。發展什麼產業,必須與本地已有的市場體系相結合。農業產業發展不是簡單的種植或養殖這樣的生產問題,而是生產資料供應、生產、加工、銷售等整個產業鏈條和市場體系的問題,如果不顧本地已有的市場體系,完全另起爐灶,那麼產業發展的成本會非常高昂,容易失敗。發展什麼產業,必須與本地的經濟發展水平相結合。

二是以農民為主體,以農民實際受益為最終目標。如果產業興旺了,但農民沒有真正得到利益,那麼這種產業興旺也是失敗的。現在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以中老年農民為主,規模小,經營分散,這種現實狀況決定了實現產業興旺需要農民的組織化。只有把農民真正組織起來,成立像合作社這樣的經濟組織,才能實現產業的規模化,才能使農民真正具有市場勢力和抵抗風險的能力;只有把農民真正組織起來,才能實現農業生產的標準化,才能真正提高農產品質量和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農民的組織化需要當地或返鄉創業的經濟能人引領和牽頭,需要利用與本地契合的鄉規民約、風土人情等組織資源,需要完善組織內部的治理機制。

鄉村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篇二

前言:隨着全省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進入掃尾階段及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的廣泛成立,部分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發展中暴露出一些新問題,如不知道怎麼使用各級撥付的項目資金導致資金閒置,發展中過度依賴政府扶持和資金投入,村幹部不懂經營,自身內生動力不足;羣眾主動參與意識不強;村級黨組織對村集體經濟發展缺思路、少辦法、沒平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示範帶領作用發揮不明顯等問題依然存在。

如何破解這些發展難題?xx區xx鎮xx村以產業振興為核心,通過發展產業帶動村集體的經濟發展,吸引人才聚集和資源聚集,在解決農民就業,實現共同富裕,邁向“三產融合”,助推鄉村振興和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有效的嘗試,使得“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成為有體面的職業,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的美好願景在xx村初露端倪,為全市乃至全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積累了一些可借鑑且行之有效的經驗。

根據省農經站關於農經大調研活動要求,圍繞以上主題,我們深入到xx區xx村,對該村近幾年尤其是農村產改後村集體積極發展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具體情況如下:

一、基本情況。xx鎮xx村渭南市xx區西5公里、xx鎮北2公里處,全村共有6個自然村,13個村民小組,920户,3200人,脱貧户74户215人,勞動力人數2100人其中在外務工人員1100餘人。共有耕地4000畝,其中花椒種植1300畝,聖女果種植180畝,草莓種植60畝,核桃種植50畝,葡萄種植30畝,桃種植20畝,羣眾主要收入來源為務工和發展自主產業。201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2526元,2020年達13321元,2021年預計達到14500元左右。

二、主要做法

(一)建設鄉村振興產業園,大力發展高端葡萄農業。2020年3月開工建設鄉村振興產業園,主要種植陽光玫瑰葡萄,9月全面建成,總投資120餘萬元,規劃面積20餘畝,為村集體經濟產業項目。園區現建成5。8米高、鋼構冷棚16座,配套管理用房200平方米,機井1眼、抽水泵站1座、蓄水池1座,鋪設各類輸水管線4500餘米、水泥路面400餘米。

一是堅持黨建引領產業。在產業園發展中,首先突出了建引領產業振興的思路,園區採取“村黨總支+”模式,由村黨總支牽頭,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統一管理,村“三委”幹部“一拖二”包棚的方式進行日常管護運營,並配有專業技術人員長期住園管理。所謂“一拖二”方式運營,就是積極發揮黨員幹部帶頭作用,一個村支部委員或者村幹部,帶動兩名黨員,包一個產業大棚,負責日常管理,集體勞作。這樣黨員幹部有積極性責任心,羣眾也對集體產業有信心。

二是突出“精品意識”。在園區日常管理中把“精品意識”融入到每一個具體環節,每項工作都按“優質品”“一等品”來打造。以2021年生產具體為例,園區一律施用從內蒙古拉的優質羊糞,減少使用化肥和農藥,堅持全過程有機種植,對園區栽植的1200餘株陽光玫瑰葡萄,正式成型定果18570餘串,每一串果實顆粒控制在在70到80顆,修至密疏緊湊且每串葡萄呈圓柱形、成熟果穗控制在長20cm左右,果穗重800-900g,不超過1000g,確保了葡萄高品相、高品質、高品位。

三是讓好貨賣出好價錢。常言道,“好貨”未必就能賣出“好價錢”。為了讓“好葡萄”賣上“好價錢”,xx村採取對的方式找準對的人,銷售時全部採用高端禮品盒包裝,瞄準高端人羣,以禮品模式出售。9月份上市銷售,產品供不應求,十月底已銷售一空。據渭南市委組織部包村幹部、該村第一書記賀龍飛介紹:“最初預算今年能收入20萬元就不得了,哪成想一下就賣了65萬元。這下好了,那麼多設想都能逐步實現了。”65萬元,也是xx村鄉村振興的起點和轉折點,是進一步發展農村的基石,刷新了xx村的紀錄,讓集體收入比往年翻了十番。

(二)收了葡萄再養雞,注重發展循環經濟。針對轄區內廠礦多,城鎮人口多,職工收益高、消費品位高、能力強,廠礦福利好等實際,該村駐村幹部和村級兩委會多方考察,科學論證,決定在收穫後的部分大棚裏打“生態牌”,開展林下養殖土雞業務。他們一致認為林下養雞法是我國傳統的養雞方法,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和林蔭優勢,是飼養柴雞的生態養殖新模式。10月份將5000餘雞仔放養在大棚葡萄下,利用林下的樹葉草葉及昆蟲資源養雞,這樣的養雞模式成本較低。另外,十月以後天氣涼爽,病害較少,利於土雞生長,養出的雞更為綠色無公害,在市面上比較受歡迎。在提高了果樹、肉雞附加值的同時,也建立起肉雞與果林互促互利的良性循環,降低了飼料成本和肥料成本。目前存欄的這5000餘隻雞已預訂一空,預計2022年春節前後集中宰殺,每隻白條雞可銷售120元左右,僅此一項又可為xx村增加60多萬元的收入。

(三)發揮區位優勢,發展第三產業。針對xx村靠近xx城區和國家級xx鎮小城鎮試驗區,且310國道、隴海鐵路、連霍高速穿村而過,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這個優勢,為發展壯大xx村集體經濟,切實增加村集體收入,xx村積極爭取上級鄉村振興專項資金,在連霍高速xx停車區外圍本村生產路上建設xx鄉村振興農特產品超市,性質為村集體產業。主要從事銷售xx村和xx區農特產品,設有電商展示和銷售平台,併為過往司機和乘客提供茶座休息、餐飲和加水等服務,預計從農特產品超市運營後,再加上其它裙帶邊緣產業,每年可為村集體帶來50多萬元的收入。經過孵化培育,xx村從鄉村服務和旅遊起步,市場規模和經濟效益不斷提升,逐漸形成品牌,再用強大的第三產業直接帶動第二產業的發展,拉動第一產業規模不斷擴大,體量品位不斷提升,從而真正構建起由三產帶二產促一產,三產融合發展的良性循環體系。

(四)改造老舊設施大棚,激發特色產業活力。“xx聖女果”久負盛名,曾是當地老百姓脱貧致富的“紅瑪瑙”“紅寶石”,也是該村早一步發展設施農業的積澱和成果。為了做大做強村集體產業,增強村級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該村針對2000年建成的240畝市級現代農業設施示範園設施比較老舊,品種滯後,經濟效益不高等問題,進行全面升級換檔,激發特色產業活力。到2023項目實施後,村上將全部收回設施大棚,採取“六統一”經營管理,即統一品種,統一技術,統一管理,統一經營,統一品牌,統一銷售。升級改造後的園區每年可實現銷售聖女果、草莓、葡萄等1000多噸,實現銷售收入500萬元。

三、存在問題

1、產業比較單一,產業化水平低。目前全村種植業佔80%以上,第二產業幾乎沒有,第三產業佔比不到20%。主導產業也只有花椒、聖女果、草莓、葡萄、核桃、以及傳統農作物小麥、玉米。除聖女果、草莓、葡萄等經濟作物外,大部分作物畝均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村上除以前建設的240畝65座設施大棚和新建的20畝16座葡萄大棚外,其餘都由各家分散經營,50畝以上的家庭農場和500畝以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幾乎沒有,根本談不上規模經營和集約化經營。

2、品牌影響不突出,市場競爭能力弱。由於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生產基地遠離大城市,產品集散成本大;生產者、勞動者技能差,機械化程度低,生產規模小、產量少、檔次低,缺乏品牌競爭力,線上線下銷售困難,市場銷路沒有保證。

3、人才隊伍素質低,經營管理能力弱。由於一半以上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壯勞力外出打工,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生產經營,主要由村“兩委”班子成員特別是村黨組織書記負責,但由於村“兩委”幹部中普遍存在年齡老化、知識更新困難、敢闖敢試勁頭不足等問題,經營管理能力差,市場意識不強,對村集體經濟發展缺思路、少辦法、沒平台;羣眾主動參與意識不強。

4、資金投入不足,導致產業化程度低。該村集體經濟還比較傳統,農民以自給自足為主,產業化程度低,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資金投入不足。發展和壯大村集體經濟需要資金扶持,但村集體自身“造血”功能差,主要依靠上級“補血”,這種發展模式是極其脆弱的,而且不利於調動村集體自身“造血”的積極性。從全市看,上級的資金扶持力度有限,村集體自身缺乏資金來源,種種情況導致村集體經濟資金投入不足,產業化程度低。

四、對策建議

xx村存在的問題在全市以至全省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對此特提出以下建議:

(一)堅持支部引領,把羣眾凝聚在黨組織周圍。突出黨支部在發展村集體經濟中的引領作用,通過村集體領辦、黨員和致富能手示範創辦等措施,建好一批符合本地特色、發展前景好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或家庭農場,使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羣眾就業途徑進一步拓寬。全面推行村書記、主任和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法人“一肩挑”模式,實現黨務、村務一手抓,促進村“兩委”成員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匯聚成打贏脱貧攻堅戰和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強大合力,讓能人放開手腳幹。也可以通過聘請省、市、縣三級組織、農業農村、財政等部門的專家對村“兩委”班子、村級後備幹部和農村經濟組織帶頭人,就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方法途徑、政策法規等進行專題培訓。

(二)轉變發展方式,多措並舉盤活農村經濟。圍繞新舊產業園區,着眼推動現有設施農業提檔升級,引導村黨組織在產業發展上發揮好引領作用。整合土地資源,由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統一開發、種植(養殖)管理,統一品牌、經營銷售,探索推廣“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户”模式,實現組織、資源、技術、管理優勢整合和集成效應,彌補一家一户規模小、升級難的不足,提升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積極引導和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村創業,吸引年輕人返鄉創業,新農人入鄉創業,通過領辦、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農業社會化服務服務組織,增加集體經濟和農民收入。圍繞帶動農民增收,引導合作社在提供精細化管理、專業化服務上下功夫,幫助羣眾改良種植品種、掌握現代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和價格。結合距離xx城區、渭南市區、高速路服務區、渭華起義紅色基因等有利元素,綜合現代農特產品的生產、開發、線上線下交易採摘、物流等環節,探索出一條信息化時代的“互聯網+三農”之路。注重搭建信息、服務和創業三個平台建設,通過電子商務打開當地農特產品大市場,讓村民足不出户把產品賣向全國,激活鄉村市場,盤活鄉村資源,為農業注入新的生命,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奠定堅實基礎。

(三)拓寬增收渠道,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機制。建立合理收益分配機制,盤活集體和羣眾閒置資產,把小農户個體利益與集體利益緊密結合,實施村集體內部無物不股、無人不股、無事不股,將集體資產進行股份制改造,村集體將可以投入的資產資源或惠農項目,通過入股合作的方式形成長期收益、持續發展的增收模式,用活經營權、把牢所有權,按一定比例進行折股量化分紅,使村集體、村民和貧困户、殘疾人等特殊羣體增收有渠道、收益有保障,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收入。

(四)加強村級集體經濟經營管理隊伍建設。首先,選拔和引進高素質的集體經濟經營管理人才。把帶領羣眾共同致富能力強、人品好、素質高、羣眾公認的致富能人選進村級集體經濟組織領導班子。其次,加大培訓力度。着重對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帶頭人開展先進實用技術、市場營銷、工商管理、電子商務等方面的培訓,組織到先進地區參觀學習,開拓帶頭人的視野,提高他們把握市場、識別市場風險的能力。動員鄉賢、在外務工的能人、新農人入鄉創業,回村發展,以主人翁的身份參加家鄉建設,尤其要注重培養後備隊伍和青年農民,將有經營頭腦、有管理能力、有奉獻精神的年輕農民充實到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隊伍裏。把“堅持村民的主體地位,樹立村民的主人翁意識,讓村民當家做主,自主發展、自我發展”的原則和願景擎在前面。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確保村級集體經濟健康發展。一是加大對村級股份經濟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二是轉變財政扶持方式。探索將財政扶持資金轉換為資本金入股投入經營的機制,整合現有的現代農業發展資金、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補助資金、扶貧資金等各類扶持資金項目,集中財力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放大財政資金促進集體經濟發展的效應。三是加大結對幫扶力度。建立黨政機關領導和幹部聯繫幫扶責任制,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對接,把人才、資金、項目、技術、信息等資源導入農村,幫助其理清思路,聯繫幫扶資源,落實幫扶項目,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

鄉村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篇三

今年9月下旬——10月下旬,我有幸去xx、xx、xx、xx、xx、xx6縣區的一些鄉鎮、農林、企業,就我市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並與基層幹部和羣眾就鄉村特色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交流和探討。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鄉鎮特色產業發展勢頭良好,成效顯著。

1、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特色產業。

首先穩定糧食生產,全市完成了185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工作,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24。78萬畝,其中節水灌溉12。08萬畝。農機裝備總動力306萬千瓦,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65%左右。全年糧食播種面積1090。9萬畝,總產265。5萬噸。農業生產正在向質量、綠色、科技興農轉變,農業經濟向糧食、經濟作物、畜牧業多點並重轉變,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全市現有各類農作物46種,大力發展以山地蘋果、大漠蔬菜、羊子、馬鈴薯四個百億級特色優勢主導產業和小雜糧、中藥材、肉牛、奶牛、紅棗、核桃等特色產業,延伸農業產業鏈,加快構建現代農業體系。2019年,全市山地蘋果1105。45萬畝,產量45萬噸;蔬菜57。95萬畝,其中設施蔬菜12。6萬畝,總產116。29萬噸;馬鈴薯252。8萬畝,總產60。9萬噸,面積居全國第三位;羊子養殖888。25萬隻,佔全省的52%,羊肉產量佔全省70%,成為全國非牧區第一養羊大市。區域特色產業規模不斷擴大,中藥材種植面積43萬畝,小雜糧播種面積318萬畝,總產42。9萬噸;紅棗面積201。2萬畝;生豬生產逐步恢復,存欄量96。69萬頭。

2、新型經營主體,提升了產業化水平。

不斷創新農業經營機制,積極扶持農業龍頭企業,規範提升農業合作社,加快發展家庭農場,現代農業體系更加完善,提升了全市農業產業化水平。2019年底,全市擁有各級龍頭企業317户,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4户,省級71户,市級191户,縣級51户,產值75。82億元。全市農民合作社10808個,其中市級示範合作社543個,省級百強合作社28個,省級示範合作社151個,國家級示範合作社30個。家庭農場3188個,居全省首位,其中省級230個,市級579個。家庭農場場均經營面積200畝左右,是一般農户的10-15倍,收入在10萬元以上。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491個,各類產業化組織以訂單、合同、合作等方式輻射帶動農户40。13萬户,農業產業化已成為對接分散小生產與社會化大市場的重要途徑。

3、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積極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產業融合發展特色小鎮創建。全市目前建成農業園區237個,佔地110萬畝。其中國家級農業科技示範園1個,省級現代農業園區47個,市級現代農業園區122個。建成國家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1個,國家級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先導區1個,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17個,省級一村一品示範村571個。

4、推進農技創新和品牌建設。

制訂修訂省級農產品地方標準42項,認證良好農業規範194個,綠色食品40個,有機產品74個,地理標誌產品36個,創建全國有機示範縣2個,省級安全縣1個,成為全國唯一整市推進農產品全程質量控制技術體系試點市,農產品監測合格率保持在97。2%以上。融合推出“榆林尚農”市級公用品牌,發展榆林山地蘋果等7個產業品牌和米脂小米等20個縣域品牌,建設榆林農產品網上交易中心,佈局建設13個品牌形象店,初步形成“電商+店商”營銷體系。

5、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紮實開展產業扶貧。

近年來,大力推進農村“三變改革”,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有序推進。全市1560萬畝承包耕地,61萬户承包户完成確權登記頒證,放活了土地經營權。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特別是xx區趙家峁等村的“三變”改革,為西部貧困地區闖出了路子,積累了經驗。全市2911個行政村成立了農村集體經濟合作社,269萬農民獲得擁有集體資產股權,1564個村有經營收益,682個村集體實現分紅,總額1。68億元,人均484元。“xx模式”成為全國首批推薦學習的20個先進典型經驗之一。同時紮實開展產業扶貧,累計投入產業扶貧資金58億元,因地制宜推進山地蘋果、設施蔬菜、羊子、馬鈴薯四大主導產業四個百億級產業基地建設。2015-2019年貧困地區發展山地蘋果47。32萬畝,覆蓋貧困户2。57萬户,發展馬鈴薯良種繁供基地20。95萬畝,覆蓋貧困户6。93萬户;發展小雜糧種植基地94。84萬畝,覆蓋貧困户6。97萬户;發展中藥材種植示範基地26。72萬畝,覆蓋貧困户1。1萬户;發展羊子107。99萬隻,覆蓋貧困户8。13萬户。扶貧農業產業帶貧效果明顯,全市23。9萬名有勞動能力發展產業的貧困人口實現了產業全覆蓋,高質量完成了減貧任務。

二、我市鄉村產業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1、農業基礎條件脆弱,農村集體經濟薄弱。

榆林地區的地貌特徵為風沙草灘區、黃土丘陵溝壑區和黃河沿岸土石山區,農業以旱作為主,約佔全市耕地面積的80%以上。土壤瘠薄,有機質含量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水資源嚴重不足,每公頃綜合水量9萬立方米,是全省水平的42。7%,全國水平的33。6%,區域和季節性缺水普遍存在。遇到嚴重乾旱缺雨,境內河流大多幹涸斷流。加之各類水渠老化嚴重,有效灌溉面積約34。8萬畝。全市12個縣區均為全國水土流失治理區,水土流失面積約3。69萬平方公里,人均水資源佔有量865立方米,屬於嚴重缺水地區。水資源短缺是我市現代農業發展的最大制約。

2、農村集體經濟薄弱,發展後勁不足。

全市大部分村組可盤活的資源資產少,有的甚至沒有集體資產。這幾年通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市2911個行政村雖然成立了集體經濟合作社,269萬農民獲得了擁有集體資產股權,但問題是有經營收益的僅有1564個村,約佔行政村總數的49%。雖然有682個村集體,實現了分紅,但沒有實現分紅的有2229個村集體,佔村集體總數的76%,為數很多的農村缺乏能人的帶頭和發展規劃,缺乏發展集體經濟的科學思路。不少村只注重發展一產的謀劃,輕視二三產業的佈局。政府投入不足,集體經濟舉步維艱。

3、農業生產結構不均衡,產業融合仍然不夠緊密。

多年來,全市種植業佔比遠高於養殖業,去年畜牧業產值135。72億元,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為31%,飼草種植與調劑水平低,無法滿足畜牧業發展需求。近兩年,全市加快湖羊養殖,提出要實現“羊子雙千萬工程”,更加劇了羊草矛盾。一些基層幹部和羣眾反映:“養羊雙千萬,上得太猛了!”、“養湖羊只能富企業,不能富農民”、“兩千萬隻羊,都是活口吃什麼?”另外,全市一二三產融合差,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等產業鏈條不緊密。農產品加工業嚴重滯後,農產品加工產值佔農業總產值比僅為0。6:1,遠低於全省1。9:1、全國2。2:1的水平。

4、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力不強,自主創新能力不足。

全市目前缺乏全國有影響的大品牌,國家級龍頭企業僅有4户,大部分農業經營主體尚處於發展初期,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市場競爭力和抵禦風險能力較弱,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足,普遍存在“引進實驗多,自主研發少,申報成果多,成果轉化少;一般成果多,重大成果少”的情況。

5、各地程度不等普遍存在“以點代面”的現象。

近年來,各縣區、鄉鎮都精心打造包裝了一些“示範點”,只要上級領導來視察、檢查、調研都要安排去這些示範點參觀、調研,然後召開座談會彙報工作,聽取領導的指示,力爭給領導留個好印象。同時一些領導作風也不夠深入,不少是“走馬觀花”很少去面上走一走,看一看。長期以往形成了“以點代面”,掩蓋了面上的實際情況。點上強,面上弱,點上轟轟烈烈,面上冷冷清清,在農村較為普遍。一次在XX縣農村召開座談會,聽取工作彙報,村幹部竟問:“你們是想聽假話,還是想聽真話?”,這本身就很説明問題。去了一些鄉鎮、農村調研產業發展情況,總能看到形式主義和表面文章的影子和痕跡,也能聽到羣眾對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作風表現的議論。

三、推進我市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的建議。

1、高度重視發展鄉村特色產業。

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推進農村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壯大集體經濟,增加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要以4+X現代特色產業體系構建為重點,強力推進山地蘋果、羊子、蔬菜、馬鈴薯四個百億級產業高質量發展。同時,因地制宜發展紅棗、中藥材、小雜糧、大扁杏、海紅果、山藥、沙蓋等地方特色產業。

2、以綠色有機、生態節水為主攻方向。

各地要進一步開展生態治理,採取得力措施,實行生態節水,促進產業提質增效,建設集特色種養、生態觀光休閒為一體的高品質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園區,推動地方特色產業綠色發展。建設產業強鎮,一二三產融合示範園等現代農業多功能示範點,促進農業與文化、旅遊、教育等現代產業融合,推動新產業新生態融合發展。

3、以全產業鏈構建為重點,進一步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一要穩步推進農業內部各產業之間的交叉型融合,按照“穩糧、強畜、擴果、優菜、興藥”的工作思路,擴優縮劣,提質增效,積極發展林下經濟,擴大複合經營模式。二要縱深推進農業產業鏈延伸型融合,打造終端型農業新業態。重視農產品的開發生產與加工增值,縱向延伸,橫向擴張,側向拓展,促進農業產業鏈各環節向高技術化、高附加值化方向發展,擴大農業產業鏈整體規模,提升農業產業鏈整體效能和效率。三要大力拓展農業多功能,促進服務型、創新型、社會化等多種農業新業態深度融合。四要以三產帶二產,二產帶一產,大力發展鄉村共享經濟、創意農業,塑造智慧型農業新業態。

4、創品牌,抓營銷,嚴監管,提升農業產品市場競爭力。

堅持優質、安全、綠色導向,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監管體系。實施農產品質量追溯和信用監管,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日常監管,確保農產品質量監測合格率不低於99%,力爭創建全國農產品全程質量控制體系示範市,打造市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示範基地。強化“兩品一標”、良好農業規範和名特優農產品的認識。進一步推廣“榆林尚農”市級公用品牌,重點培育榆林馬鈴薯、榆林紅棗、橫山大明綠豆、米脂小米、橫山羊肉、榆林大漠蔬菜、榆林山地蘋果、榆林小雜糧、榆林中藥材等知名區域公用品牌,擴大一批企業品牌,產品品牌。

5、改善生產環境,加快農業綠色發展。

要構建農業清潔生產促進機制,大力發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促進農業生產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加強現代農業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的示範推廣,促進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堅持生態優先,高度重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

6、壯大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

堅持農村“三變”改革,真正使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通過“三變”改革,壯大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助推脱貧攻堅。我市2911個行政村,仍有1447個村集體沒有經營收益,2229個村集體沒有實現分紅。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各縣區及鄉鎮應逐村進行認真的排查,是班子問題、人才問題、產業發展問題、還是其他問題,切實查明原因,有針對性地提出具體措施加以解決。

7、抓點帶面,點面結合,力戒形式主義。

抓好典型,以點帶面,點面結合,是歷年各級抓基層工作的傳統工作方法和成功經驗。各類示範點的工作,對面上的工作具有幅射帶動作用,因此,抓好點上的工作至關重要。對於一些地方存在的只重視抓示範點的工作,“以點代面”,而忽視、放鬆面上工作的問題,必須引起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從整體工作角度看,示範點畢竟是小頭,面上的工作才是大頭,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大頭的工作上去了,整體工作也就上去了。

形式主義、表面文章是基層工作的頑疾之一。一些領導看來,看到的只要是琳琅滿目的“牆上制度”和頭頭是道的講解,就認為基層落實工作抓好了。但對基層而言,只要“制度上牆”了,宣傳櫥窗豐富多彩,上級領導滿意了,那就一切OK了。基層弄虛作假,糊弄上級,由來已久,根深蒂固,説到底是“政績衝動”作祟,是扭曲的價值觀與政績觀在作怪。各級黨委、政府要教育幹部力戒形式主義,真心實意為羣眾辦實事,就必須撲下身子全面瞭解民情民意,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剖析民所難、所急、所需問題,才能贏得老百姓的擁護。要堅決反對“數字遊戲”、“牆上制度”之類的形式主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基層的形式主義,根源不在下面,而是上行下效”。對於脱貧攻堅中的弄虛作假、表面文章、數字脱貧、指標脱貧等問題,一定要嚴肅查處。要確保習近平總書記講的“脱貧户不返貧,邊緣户不掉隊。”真正做到脱貧見成效,致富可持續。

8、養羊產業“雙千萬”工程,必須切合榆林實際。

早在2015年,我市飼養陝北白絨山羊規模已達到800萬隻,年產羊絨2019。94噸,佔全國羊絨產量的10%,成為我國山羊絨生產大市和非牧區養羊大市。近幾年全市養羊已達到10000萬隻以上。發展養羊產業“雙千萬”,實際養羊在1000萬隻基礎上實現翻一番。這個指標是否可行?是否切合榆林實際?建議算以下幾筆賬:(1)全市常用耕用1187。4萬畝,養羊“雙千萬”,約需草地600萬畝,要佔到耕地的一半。(2)全市糧食播種面積1090。9萬畝。(3)2019年全市山地蘋果種植105。45萬畝、紅棗201。2萬畝、核桃30餘萬畝、中藥材43萬畝、馬鈴薯252。8萬畝、小雜糧318萬畝、蔬菜57。95萬畝。(4)全市養殖牛、驢等大家畜30多萬頭,存欄20萬頭。養豬96。69萬頭。飼草矛盾如何解決?另外,“雙千萬”中發展湖羊1000萬隻,此羊為綿羊,從陝北人乃至北方人飲食習慣分析,絕大多數人喜歡食用山羊肉,如燉羊肉、手把羊肉、羊肉面、羊肉餃子等都是山羊肉,基本不食用綿羊肉。發展湖羊是否可行?需要靠市場檢驗。前景如何,難以預料。“雙千萬”工程是否可行?建議市委、市政府根據榆林耕地實際載畜量,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深入調研論證,先行試點,然後作出切合榆林實際的科學決策。可否在穩定陝北白絨山羊的基礎上,適度發展湖羊,避免出現大的“折騰”。

關於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調研報告 篇四

為助推我區鄉村文化旅遊業的快速發展,2020年10—11月,區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組織部分政協常委、委員赴xx鎮、xx鎮、xx街道、xx鎮、xx鎮、xx鎮等地開展實地調研,在調研的基礎上,召開座談會,經委員建議、論證、座談討論形成專題調研報告,現報告如下:

一、我區鄉村文化旅遊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區充分利用現有豐富的鄉村旅遊資源,借力各項開發政策,加快鄉村旅遊項目建設,完善鄉村基礎設施,結合旅遊產業扶貧政策,不斷推進鄉村旅遊提檔升級。

一是科學規劃佈局鄉村文旅項目。東昌府區文化旅遊發展中心聘請浙江遠見旅遊設計有限公司和上海遠見諮詢有限公司做了《東昌府區鄉村旅遊總體規劃》、聘請北京創景天下旅遊規劃有限公司做了《東昌府區全域旅遊發展總體規劃(2018—2025)》兩個規劃。依照規劃佈局,逐步開發建設鄉村旅遊重點項目,如運河葫蘆風情文創小鎮項目、澄漿玉郭莊田園綜合體文創基地項目、xx葫蘆小鎮項目、繁森幹部學院建設項目、xx黃西農產品深加工項目等,為文化旅遊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是逐步完善公共服務設施。近幾年鄉村振興加快實施。通過實施廁所革命,在公路沿線、交通集散點、鄉村旅遊點、鎮域廣場甚至很多村內都已經建設了新型公共廁所,為當地居民和外來客人帶來了很大方便。結合小城鎮提升,鄉村旅遊重點村、貧困村開展道路亮化、美化、給排水、電線鋪設等基礎設施改造提升工程,建設精品民宿,高標準建成以路莊、劉莊為代表的鄉村旅遊精品示範村。xx鎮、xx街道、閆寺街道、黃西村、路莊村等旅遊強鎮、特色村等道路標識系統進一步完善,為自駕遊遊客提供明確、清晰的道路指引。一些鄉村旅遊景區實現了WIFI信號全覆蓋。

三是加快開發鄉村旅遊產品。近幾年,在鄉村旅遊發展過程中,當地企業和羣眾進一步解放思想,進行產品開發和旅遊經營。如xx街道、xx鎮等,一些農户利用現有農房、院落、場地,參與鄉村旅遊經營活動。目前,我區已成規模的農家樂經營業户達1000餘家。xx鎮也開始啟動“運河人家”農家樂。黃西村鴨鵝坡旅遊有限公司、聚源專業種植合作社、聊城市東昌府區民益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等鄉村旅遊專業合作社,把鬆散的農民經營者聚集起來統一管理,共同享受國家優惠政策,加快設施改造,拓展服務項目,豐富旅遊內涵,為擴大農民就業、提高農民收入、打造旅遊品牌打下了良好基礎。

二、我區鄉村文化旅遊業發展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鄉村文化旅遊發展業態不夠完善。從目前我區鄉村文化旅遊業來看,缺少規模化的旅遊場所,鄉村旅遊地類型較為單一,趨同性太強,大多數僅僅停留在遊、食、住、行基本旅遊需求,文化娛樂場所缺乏。不能利用現有資源擴大規模、開創高端、特色產品,以xx鎮雲朵莊園及xx鎮盛廟村的桑椹採摘園為例,規模都比較小,遊客服務配套設施缺少,僅限於鮮葡萄、桑葚的採摘,如葡萄酒、葡萄乾等高附加值產品產業及配套的休閒娛樂設施還遠未形成。

(二)地域發展不平衡,全域旅遊沒有充分開發。全區鄉村旅遊發展較快的xx鎮,正在開發的旅遊項目較多,旅遊資源得以充分挖掘。但仍有許多鄉鎮的旅遊資源沒有被髮掘和開發。比如xx鎮的卧龍崗林場區域的資源、xx氈張村木梳文化遺產、xx鎮侯家新農村建設典型、xx鎮繩家村的繩文化資源等,均為較好的旅遊文化資源,但沒有項目規劃開發。

(三)鄉村與城區連接的公交線路較少。我區作為全國鄉村公路建設先進區,全部實現了村村通,目前大部分農村實現了户户通,村村公路非常完善,但缺乏鄉村到城區的公交線路。村村通公交由於受到運營成本、停車場地等因素影響,至今遠未達到當地居民需求,這種現狀同樣也嚴重限制了農村進城休閒消費和城區居民下鄉休閒的雙向交流。

三、對策與建議

(一)把鄉村文化旅遊與當地資源優勢結合起來。xx是京杭大運河聊城段重要節點,葫蘆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耳熟能詳的文化符號,東昌府區又是中國葫蘆雕刻藝術之鄉、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東昌雕刻葫蘆技藝的傳習基地。就地理位置而言,xx鎮北臨馬頰河、南靠聊城市新北環,東側為古京杭運河會通河段、西側為聊(城)臨(清)路,是中華水上古城和臨清中州古城之間的重要文旅節點。因此,把鄉村文化旅遊與當地資源優勢相結合,着手打造運河葫蘆風情文創小鎮,有着獨特的文化元素和地理位置優勢。這是以古老的京杭運河為創意文境,以葫蘆產業為創意場境、以文旅風情為創意情境,融合文創新理念、互聯網新載體,在城鎮與農村交匯處打造一個新農業經濟發展融合平台,以產業帶動人文、休閒、旅遊的特色文旅小鎮項目,將葫蘆種植、葫蘆創意、工藝葫蘆開發、鄉村文化旅遊等資源集聚起來,融為一體,推動葫蘆產業升級。

(二)把鄉村文化旅遊與企業獲利、農民增收結合起來。運河葫蘆風情文創小鎮建在xx鎮葉屯村,土地流轉之後,公司實施規模化種植葫蘆、發展葫蘆產業,帶動農民增收。如今,土地流轉涉及130户村民,僅土地流轉費,按照每畝每年1200元計算,每年收入76萬。此外,每天都有幾十名村民到葫蘆種植和加工基地打工,領一份工資,每人每天大約70—100元。運河葫蘆風情文創小鎮建設和運營之後,來這裏旅遊的人自然而然增多,帶動了當地餐飲業和運輸業的發展。因此,把鄉村文化旅遊與企業獲利、農民增收結合起來,不僅發展了鄉村文化旅遊,同時,調動羣眾的積極性,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

(三)把鄉村文化旅遊與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結合起來。運河葫蘆風情文創小鎮的規劃和建設,不是在生產、生活和生態領域單一的、局部的試點探索,而是在文化創意和鄉村旅遊的視角下,農業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的全局性變革。目前,運河葫蘆風情文創小鎮建有:葫蘆風情種植園、葫蘆文化體驗園、福祿演藝劇場、“好停車”福祿綿長廣場、寶葫蘆開發空間、葫蘆工藝互動街巷,還有創意蘋果園、梨園、有機蔬菜大棚、果蔬加工廠、生態養殖場、萬福居民宿村、葫蘆色彩斑斕、琳琅滿目的工藝葫蘆。這種規劃建設是新型鄉村創業者和藝術創業者施展身手的大舞台,是一個集產、人、文、商、旅、居為一體的複合生態系統。它把創意農業、循環農業、農事體驗、民俗體驗、文旅開發、文化創意融為一體,喚醒傳統鄉村記憶,建設現代特色小鎮,是未來鄉村文化旅遊發展的定位和目標。因此,建議發展鄉村文化旅遊業要深入挖掘當地特色,要與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相結合。

(四)完善旅遊公交線路,助推鄉村文化旅遊發展。目前,我區鄉村旅遊專線僅通xx鎮和xx鎮黃西村,鄉村公交線路極少。建議整合全區村莊道路資源,完善文化旅遊公交線路,如可開通範築先紀念館到範公祠公交線路,發展紅色旅遊。爭取儘可能在鄉村形成完善的公交線路,帶動鄉村文化旅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