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竹產業發展調研報告多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39W

竹產業發展調研報告多篇

竹產業發展調研報告篇1

現代農業家庭經營組織(以下稱為家庭農場)是以農户家庭為基本組織單位, 以市場為導向, 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專業從事適度規模的農林牧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並經過工商註冊,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農業經營主體。家庭農場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組織形式和主要推動力量,代表了今後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現將寧波市家庭農場情況報告如下:

一、家庭農場基本情況和特點

隨着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和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發展,在上世紀80 年代中後期,寧波就有了家庭農場的雛形,出現了一批糧田適度規模經營大户,90年代後期,隨着農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出現了一批從事蔬菜、瓜果、畜禽養殖等多種經營的規模大户。同時,大户的市場意識、經營意識不斷增強,一些大户自發或在政府引導下,將自己的經營行為進行了工商註冊登記,以期尋求法律的保護,尋求進一步參與市場競爭的機會。到目前為止,全市從事種植(大田,不含山林)、畜牧養殖的家庭農場共有385家,其中種植類279家,畜牧類106家。按工商登記類型分,以個體工商户登記的295家,以個人獨資企業登記的90家。並有以下特點:

1、經營規模較大,產業覆蓋面逐步拓寬。家庭農場經營規模普遍較大,279家種植類家庭農場經營面積均在50畝以上,其中50-100畝123家,佔44.1%,100-500畝的139家,佔49.8%,500畝以上的17家,佔6.1%,畜牧業的經營規模也大大超過國家、省定的標準。年銷售額50萬元以上的355家,佔92%,其中500萬元以上37家。由於經營規模較大,有237家家庭農場長期有僱工,佔家庭農場總數的近三分之二,僱工人數1016名,平均每個農場5名左右,最多的達幾十人,僅三分之一左右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家庭農場從事領域逐步拓寬,其中種植蔬菜瓜果的242家,糧食28家,生豬50家,禽類34家,其他31家。

2、綜合素質較好,管理水平較高。農場主年齡50歲以下的有267名,佔70%,其中30歲以下的28名。高中以上學歷的142名,佔37%,其中大專以上30名。大部分農場主產業規模都是從小做到大,專業知識、實踐技能較強,懂經營、會管理。有311家農場實行了標準化生產,66家已獲得無公害基地和產品認證。有49家聘請了64名大學畢業生參與經營管理。

3、經營效益較好,市場競爭力較強。全市385家家庭農場2019年實現銷售收入8.26億元,利潤1.48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8.8%和35.6%,平均每個場分別為214萬元和38萬元,大大超過普通農户的收入水平。有224家牽頭領辦或加入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有103家與農業企業簽訂了產品購銷合同,有110家擁有自主商標權。有不少農場主是購銷大户或農產品經紀人,市場信息靈,產銷連接緊密,產品競爭力強。

4、發展速度較快,地區間發展不平衡。隨着市場經濟和現代農業的發展,規模效應不斷體現,政策扶持環境不斷趨優,家庭農場發展速度逐步加快,但地區間發展不平衡。慈溪市上世紀90年代出台政策,培育扶持家庭農場,目前已有各類家庭農場(包括林業和漁業)500多家,其中種植業和畜牧業283家,佔寧波市的73.5%;象山27家;其他各縣(市、區)較少,種植業家庭農場中除慈溪264家外,僅有餘姚9家,象山、鎮海各3家。

二、充分認識家庭農場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作用

近年來,寧波市大力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現代農業經營主體,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和組織化程度,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但是,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一般都不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環節,由此形成的兩種

模式的合作大多限於加工、流通領域,仍然解決不了人多地少、農户小規模生產的問題。發展家庭農場,在堅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基礎上,促進土地等生產要素向生產經營能手集中,開展集約化經營,是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形式的創新,有利於實現農業機械化,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投入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商品率,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場竟爭力,對發展現代農業具有重要的作用。

1、發展家庭農場是完善和創新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有效途徑。 現代農業客觀地要求傳統農業家庭經營組織轉變為現代農業家庭經營組織。家庭農場是在農業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其核心是在穩定家庭經營的同時, 通過多種方式, 按依法自願有償原則, 將一部分土地向大户集中組建家庭農場, 既堅持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又繼續發揮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在經濟效益的引導下,不斷投入擴大再生產,提高農業生產力,是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一種順勢調整,易被廣大農民接受,是完善和創新家庭承包經營的有效途徑。

2、發展家庭農場是實現農業集約化經營,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舉措。家庭農場的生產經營具有以市場為導向的企業化特徵,要在市場競爭中生存和發展, 每個家庭農場都會加大物質和科技的投入, 提高集約化經營水平和勞動生產率。同時,家庭農場亦如家族企業一樣,具有較好的傳承性,能較好的維持和保護農業生產力,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全市家庭農場生產裝備設施投入較大,普遍在幾十萬元以上,一些規模畜牧場則達上千萬元,農機具購置齊全,農機化水平普遍較高。餘姚市三七市鎮悠悠農場起步於1993年,規模逐年擴大,其子大學畢業後,把從事農場經營作為家庭事業,於2019年進行了工商登記,並註冊了商標,目前經營面積600餘畝。

3、發展家庭農場是增加農產品有效供給,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有效載體。家庭農場以追求效益最大化為目標,使農業由保障功能向盈利功能轉變,克服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弊端,商品化程度高,能為社會提供更多更豐富的農產品。同時,家庭農場亦比一般農户更注重農產品質量安全,也更易於監管。據調查,全市80%以上的家庭農場實行標準化生產,農場的管理制度、農事記錄、生產台賬相對齊全,一些大的農場還將相關管理制度上牆。象山西周偉平農場種植水稻500多畝,每年投售糧食300多噸,成為全國優秀種糧大户、市級勞動模範。慈溪市掌起鎮綠葉農場2019年成立,堅持規模化經營,企業化管理,目前經營面積1600餘畝,為農業龍頭企業海通公司提供了大量的農產品原料。

4、發展家庭農場是推進科教興農,培育新型農民的有效手段。作為規模經營主體,家庭農場比一般農户更迫切需要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設施,也更有能力接受推廣和使用,成為實施科技興農戰略的主力軍。慈溪市各類家庭農場累計引進甘藍、草莓等優新品種100多個,成功推廣優新品種17個,併成為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無害化防治措施、先進農機具等方面的先行者。農場主既懂生產,又會經營管理和市場營銷,是典型的新型農民。同時,通過家庭農場效益農業的帶動,一批農場主的下一代逐步對現代農業有了新的認識,成為家庭產業繼承人,一批農户受影響帶動加入家庭農場行列,成為新的農場主,一批大學生在家庭農場就業,培養了現代農業的新生力量,還有一些農民被吸納到現代農場成為新一代農業產業工人,既有土地租金收入,又有薪金收入,收入水平大大提高。

三、當前的主要困難與問題

一是對發展家庭農場重要性還缺乏必要的認識。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尚未認識到家庭農場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主體而予以重視,沒有出台系統的專門扶持家庭農場的政策。作為家庭農場潛在發展對象的種養大户,普遍缺乏市場意識,滿足於現狀,缺乏組建家庭農場的積極性。

二是土地流轉難。近年來,土地的稀缺性不斷顯現,首先是農民惜租,土地流出户少,土地流轉困難,農場難以擴大經營規模;其次是土地集中連片難,流轉的土地,往往交通不便、農田基礎條件較差,零碎插花不集中;三是流轉價格上漲快,受物價和高收益農業項目刺激,土地流轉價格逐年上漲,目前普遍在每畝500元以上,城郊則在800元以上,流轉價格上漲對農場經營帶來成本壓力,特別是從事糧棉油等大宗產品生產的農場,同時帶來農地糾紛,影響農場主的正常生產秩序和生產積極性。

三是融資、用地、用工等要素制約大。家庭農場在經營初期一次性投入比較集中,資金需求較大,多數農場實力不強,加上固定資產不多,大部分投入無法通過資產抵押等方式獲取銀行貸款,制約其擴大生產規模和發展設施農業。管理用地落實難,儘管省、市有關文件明確允許農業經營主體按照不超過流轉面積5‰的土地建設管理用房,但由於嚴格的基本農田保護制度,政策難以落實到位。同時,由於物價上漲和外來勞動力流動頻繁,勞動力工資普遍比上年增加20%以上,一些農場儘管提高了工資,但還是難以留住人。

四是組織化程度低,社會化服務能力弱。全市尚有163家家庭農場沒有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佔總數的40%以上,一些已加入合作社的農場主也感到合作社服務能力有限,以自我服務為主。農技服務力量薄弱,對家庭農場缺乏技術指導,機械化程度低,造成家庭農場需要大量的農業工人。

五是農場主經營素質還需進一步提高。儘管大部分農場主多年從事農業生產,實踐經驗豐富,但畢竟受學歷、理念等因素影響,難以有效承擔現代農業發展重任,需進一步提高經營素質。

四、加快培育和發展家庭農場的對策建議

加快培育和提升現代農業經營主體,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所在。黨的xx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加快農業經營方式轉變。家庭經營要向採用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的方向轉變,增加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約化水平,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專業大户、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規模經營主體。家庭農場作為提高農業集約化水平的有效載體,在現代農業經營主體中表現最為活躍,最具生命力。因此,要加大扶持力度,積極培育,加快發展。

(一)審時度勢,營造培育家庭農場的良好環境。初步統計,全市土地流轉率和規模經營率都在60%左右,50畝以上經營面積的業主(包含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種養大户等)有5227户,承包經營面積66.78萬畝。經過近幾年的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和組織化程度有較大提高,已經具備發展家庭農場的條件。因此,要提高認識,把扶持現代家庭農場作為促進農業轉型升級,發展現代農業的有效抓手,加強組織領導,制定出台扶持家庭農場發展的政策,積極營造支持家庭農場發展的政策氛圍和輿論環境。

(二)強化基礎,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流轉。要進一步加強土地承包管理,健全土地流轉服務市場,為供求雙方提供法律諮詢、供求登記、信息發佈、中介協調、指導簽證、代理服務、糾紛調處等服務,為土地流轉搭建便捷的溝通和交易平台;逐步探索建立土地流轉雙方的價格協調機制、利益聯結機制和糾紛調解機制,促進流轉關係穩定和連片集中;進一步完善農民社保體系,解決離土農民的後顧之憂,積極有序地推進農村土地流轉。

(三)加大扶持,不斷提高家庭農場生產力水平。要鼓勵有條件的種養大户升級為家庭農場;鼓勵家庭農場增加技術、資本等要素投入,提高農業集約化水平。財政要設立專項發展資金,用於家庭農場提高生產能力建設;家庭農場自產自銷的農副產品要給予農民自產自銷的税收待遇;適宜家庭農場申報的農業項目要優先安排;要落實用地、人才引進等優惠政策,家庭農場在不破壞耕作層的前提下,允許其按規定建設生產管理用房,鼓勵農業科技人員和大中專畢業生到家庭農場工作。開展優秀家庭農場評選並予表彰。

(四)健全服務,為培育發展家庭農場提供堅強保障。要深化農技推廣體制改革,強化新型農業社會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新產品、新技術的引進和推廣,指導家庭農場應用先進適用新技術、引進優質高產新品種、種養新模式,開展標準化生產;要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引領作用,幫助解決單個家庭農場幹不了、幹不好或幹了不合算的事情,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實現家庭農場與市場的無縫對接;優化金融服務,開展家庭農場信用等級評定,對信用等級高的家庭農場給予一定的授信額度,並給予利率優惠,允許家庭農場以大型農用設施、流轉土地經營權等抵押貸款,創新信貸品種,簡化信貸手續,提供優質服務;支持和引導農業擔保機構優先為家庭農場提供擔保貸款,大力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擴大農業保險範圍,增加保險險種,搞好農業保險服務,降低農業生產風險,保障家庭農場健康發展;加強培訓指導,提高農場主的綜合素質,不斷提高家庭農場經驗管理水平。

竹產業發展調研報告篇2

旅遊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

——以周陵為例 旅遊業是產業關聯度高,就業安置空間大,資源消耗少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有着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場潛力,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已達到小康水平,經濟結構發生巨大變化,擴大消費對於保持經濟又快又好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隨着旅遊消費比重的不斷提高,旅遊業正在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因此充分發揮旅遊產業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通過旅遊產業來興辦富民,提高其知名度和影響力,打造屬於周陵的旅遊名片是經濟發展的強大助力。

一、周陵辦旅遊產業發展現狀 周陵辦歷史文化積澱豐富,“文王演八卦,武王平天下”的歷史故事在民間廣為傳頌,周文化“篤仁、敬老、慈少、禮賢下者”的風尚,在周陵甚為盛行。轄區內文物旅遊資源豐富,周、秦、漢、唐等8個朝代文物遺蹟遍佈全鎮,有古墓葬、古遺址120餘處,素有“天然歷史博物館”和“東方金字塔羣”的美稱。

周陵辦旅遊產業雖然有長足的發展但依然存在着許多問題:

1、缺乏統一的整體發展規劃,發展戰略模糊;

2、景區孤立分散、集聚性差;

3、景區配套設施建設不足,發展相對滯後;

4、發展觀念落後、宣傳不到位、知名度不足;

5、經營粗放、管理落後;

6、景區缺乏競爭力;

7、旅遊專業人才缺乏;景區的建設打造和管理方面,缺少專業性人才,旅遊系統的管理執法隊伍還需進一步壯大。

8、旅遊開發起步晚,差距大;周陵辦旅遊產業的發展起步較晚,與全市先進縣區相比,還有一定距離,對全辦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也不明顯。

9、景區建設速度相對緩慢;由於旅遊開發建設及經營管理工作在周陵尚屬新生事物,在景區的建設推進速度上還不夠快。

10、旅遊宣傳經費不足。與其他兄弟縣區相比,政府納入預算的旅遊宣傳和管理經費還有差距;重點景區還沒能融合到全市乃至全省的大旅遊市場中,有待於進一步建立健全市場宣傳營銷機制。

二、對加快周陵辦旅遊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1、統一規劃、形成規模。旅遊產業的規劃立足於旅遊市場發展趨勢,將旅遊資源開發定位,強化旅遊大產業觀念,將旅遊業作為周陵辦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來抓。要科學制定旅遊產業發展規劃,充分利用周陵的歷史文化背景,依託轄區內的帝陵和遺址等資源,大力發展現代旅遊觀光業和歷史文化產業,科學定位、整體打造主題特色鮮明的發展戰略。

作為關中—天水經濟區和大西安現代化新區的核心地,西鹹國際化大都市“三城共建”(秦漢新城、空港新城和北塬新城)主戰場的周陵充分發揮區位、資源和文化優勢,繼續着力打造以大石頭關中民俗旅遊度假第一村以及陶園居、田園居、丫丫花卉都市農業示範園區為主的現代旅遊觀光業;充分利用周陵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藴,利用已有兩千多年的“追文悼武”周陵公祭活動的影響擴大周文化及周陵的影響,發展歷史文化產業。

2、加大投資、立體發展。要加大投資力度,修建高質量的旅遊公路和完善景區交通提示設施,提高景區的通達性和集聚性;要開發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旅遊商品,打造一批星級農家樂等,不斷增強食宿等方面的接待能力,提高服務質量,為遊客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加快通訊、停車場、環保公廁、旅遊標識、購物市場等景區配套服務建設,提高綜合競爭能力;繼續深入推進旅遊強鄉鎮、旅遊特色村和工農業旅遊示範點的創建工作,充分利用各級政府對新農村建設的政策和資金扶持,依託農村的自然山水、特色產業、古村古居等資源,形成一批新農村旅遊小村鎮,全面提升旅遊服

務接待水平。

要發展旅遊工藝品和文化產品深度挖掘旅遊文化資源,延伸旅遊產業鏈條,、開發農家樂旅遊和自然原生態體驗項目,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提供餐飲、休閒、健身、娛樂等方面的多元服務,有效發揮旅遊產業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輻射作用。以旅遊業的壯大帶動配套設施建設及第三產業的發展,打造具有周陵特色的旅遊產業鏈,力爭實現產業結構多元化發展。

3、打造品牌、注重宣傳。要充分利用網絡、平面、電視等媒體加強宣傳和發佈旅遊信息,採用時尚並能體現地區旅遊特色的宣傳口號,與區上打造歷史文化名城的思路有機結合、融為一體。依託“周陵”這個特有的文化遺產,秉承歷史文明遺風,進一步提升周陵的軟實力和知名度,打造屬於自己的獨具特色的歷史人文名片,整體策劃包裝旅遊品牌,形成品牌效應,進一步彰顯特色,豐富品味內涵。通過參加國內外旅遊宣傳促銷活動,精心策劃營銷方案,組織幾個大型宣傳促銷活動,運用大手筆,形成大手筆,吸引大客源,產生大效益。加強與省內外知名景區、旅行社合作推介力度,廣而告之,逐步增加周陵旅遊吸引力,不斷提升周陵旅遊知名度和美譽度。

4、傾斜政策、優化環境。要制定落實促進旅遊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各相關部門加大扶持力度,高起點、大手筆

策劃一批文物旅遊項目,積極開發旅遊產品,建設精品旅遊路線,同時配合區文物旅遊局、秦漢新城加快帝陵探祕公園項目運作,力爭取得突破性進展。開通綠色通道,優化招商引資環境,吸引有實力高水平的旅遊管理公司入駐我辦打,造精品旅遊景區。

5、保護資源、修編規劃。切實保護有限的旅遊資源,嚴格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加大旅遊稀缺資源的保護力度,堅持旅遊資源保護與開發並重,在保護中開發,在保護中發展,實現旅遊資源的永續利用,確保周陵辦旅遊業實現可持續發展。高質量、高起點修編旅遊規劃。精心編制周陵辦鄉村旅遊產業規劃和特色景區控制性詳規,嚴格規劃管理,增強規劃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切實研究和解決旅遊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儘快完善相配套的旅遊產業體系,努力形成文化促動、效益拉動、營銷推動的區域旅遊發展新格局。

6、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向上爭取支持,多渠道,全方位爭取政策性項目資金,保障重點旅遊項目順利實施;制定具體的優惠政策,大力吸引和鼓勵民間資本、社會資本參與旅遊項目的開發和景區景點的建設,用市場手段整合旅遊資源;繼續走市場化運作的路子,走出去,請進來,使招商引資工作在景點打造、星級酒店建設和旅遊商品開發中實現更大的突破。

竹產業發展調研報告篇3

近年來,太旗依據區位和自然資源優勢,科學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轉變馬鈴薯傳統生產方式,全面向現代化、規模化方向發展,馬鈴薯產業格局已初步形成。

一、發展現狀和成效

20xx年,全旗馬鈴薯種植面積50.1萬畝,佔總播面積的35.3%,總產量55.14萬噸,17萬農牧民人均增收392元。20xx年馬鈴薯種植面積55萬畝,佔總播面積的39%,預計總產量79.5萬噸,加工7.9萬噸,儲藏20.4萬噸。現有生產、加工企業35家,種植大户80餘家、專業合作社100餘家,園區308處、20.7萬畝,膜下滴灌3萬畝。

先後被評為無公害農作物生產基地、馬鈴薯優勢作物產業帶、全國馬鈴薯標準化示xx縣、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示xx縣、高產創建示xx縣,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在國家商標總局註冊“精豆”牌商標,認證為綠色食品,部分馬鈴薯產品被認證為有機食品。

二、主要做法

(一)開展宣傳培訓。一是邀請自治區馬鈴薯示範推廣團隊培訓指導。二是舉辦“高產創建”等系列實用技術專題培訓班。三是召開現場觀摩會,技術人員實地指導,發放培訓手冊、明白紙。四是利用媒體發佈信息進行宣傳。

(二)做到“三個結合”。一是行政與技術結合。發揮行政部門、科研推廣、基層幹部在組織發動、方案制定、政策扶持、技術推廣等方面的作用,構建政技結合的組織領導體系和技術指導體系。二是科研與推廣結合。以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示xx縣項目為載體,推動高產優質品種的選育應用、高產技術的普及推廣、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三是規模化經營與專業化服務結合。堅持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引導耕地向種植大户集中,推進集約化經營。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專業化服務,探索社會化服務新模式。

(三)實現“四化標準”。一是田間設施標準化。整合項目、集中資金,按照渠道不變、性質不變、用途不變的原則,實施標準化農田建設。二是管理服務專業化。建立 “旗有技術專家、鄉有技術骨幹、村有技術標兵”的三級科技服務隊伍,實行統一技術服務,做到技術全面入户到田。三是生產過程機械化。大力推廣農機作業技術,促進農機農藝結合。四是生產方式集約化。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户,實現土地分散經營向規模化生產轉變,提高種植效益。

(四)實行“四個統一”。一是統一推廣優質高產品種。示範推廣荷十五、夏波蒂、大西洋等綜合性狀優良的馬鈴薯品種,落實良種補貼政策,實行統一供種。二是統一應用集成高產栽培技術。根據品種特性,採取針對性高產栽培技術,通過技術集成配套、示範應用,形成標準化規程。三是統一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按照土壤養分構成和作物需肥規律,進行有機和無機相結合、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相結合、土壤施肥和葉面施肥相結合,提高施肥效果和利用效率。四是統一進行病蟲害防控。科學制定綜合防治方案,應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技術,推廣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和機械化精密精準打藥綜合防治技術。

三、存在的問題

(一)生產方面。一是馬鈴薯基地發展建設相對較緩,需要加大資金等方面的投入。二是旱地耕作方式較傳統,在應用現代栽培技術、優質高產模式等方面差距較大,需要加大新技術推廣力度。三是需要加快完善和配套馬鈴薯種薯繁育體系建設。

(二)加工方面。一是現有馬鈴薯加工企業規模小、產能低、技術較落後,產品出成率10-15%。產品主要以澱粉、全粉等初級產品為主,產業鏈條短,產品結構不合理、附加值低,馬鈴薯加工轉化率不足15%。二是企業資金短缺、融資難。由於生產經營規模小,銀行貸款難度大,在原料收儲、設備更新、技術投入、擴大生產等方面發展受到制約。三是受資金、貯藏能力的制約,無法大量收購馬鈴薯進行加工,每年只能在秋季馬鈴薯收產時生產2-3個月,實際產能僅達到15%左右。四是大部分馬鈴薯加工企業均建在鄉村,交通、供水、供電等基礎配套設施不完善。

(三)貯藏銷售方面。馬鈴薯在收穫季節受集中上市影響,價格低,銷售難,錯季價格升高後,供應又不足,急需加大馬鈴薯貯藏庫建設規模,拉開上市時間,實現均衡上市。

(四)科研推廣方面。一是馬鈴薯脱毒種薯不能自主研發生產,馬鈴薯科研單位在我旗乃至全盟都是空白。二是盟農研所雖然設在太旗,因科研設施落後、經費不足,高新技術無法推廣。

四、發展建議

(一)做好產業規劃

根據發展方向及產業特點,進行專業調研,編制切實可行的馬鈴薯產業發展規劃。

(二)逐步建立脱毒馬鈴薯種薯繁育生產體系

加大高產優質專用品種推廣力度,引進脱毒高產優質品種進行栽培,擴繁試驗,篩選適宜地方種植的脱毒馬鈴薯品種,加快品種更新換代,逐步把太旗建設成為優質脱毒馬鈴薯種薯繁育基地和優質馬鈴薯商品薯生產基地。

(三)提高旱地機械化水平

多渠道融資,擴大現代化節水馬鈴薯種植規模,提高旱地馬鈴薯生產機械化水平。利用好自治區農機補貼政策,提高馬鈴薯機械化、集約化種植水平。

(四)加大品牌建設力度

抓好產品質量和品牌創建工作,推廣標準化無公害生產,加強綠色有機生產基地和產品認證工作,打造馬鈴薯知名品牌。

(五)培育馬鈴薯加工企業

一是出台相關政策鼓勵現有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建設生產基地。二是幫助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建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建立信用擔保體系,拓寬融資渠道。三是協調解決交通、供水、供電等配套基礎設施。

(六)加強技術推廣

做好節水噴灌、滴灌馬鈴薯機械化種植技術,旱作機械化馬鈴薯種植技術,馬鈴薯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脱毒馬鈴薯種薯擴繁技術的試驗、示範和推廣工作。

(七)加大貯庫設施建設力度

通過幫扶、政府補貼、專項資金等方式,支持和幫助標準化馬鈴薯貯藏設施建設,逐步改善馬鈴薯貯藏條件,為生產提供優質種薯,延長企業加工期和反季節銷售12

為切實做好今年夏收夏種工作,更好服務“三農”,xx縣農機局立足本職,周密部署、依法履職,統籌調度、強化服務,充分展示了農業機械在“三夏”生產中的主力軍作用。今年xx縣小麥種植面積約9萬畝,適宜機械收穫的面積機收率達98%。

竹產業發展調研報告篇4

[內容摘要]: 農業產業化經營既是一個老課題,也是農業經濟發展的永恆主題,是促進農業生產持續穩定發展、加快羣眾增收步伐的重要保證。額爾古納市在全國農業產業化進程中具有代表性,並且尤其獨特特點。本文對農業產業化發展做了詳細瞭解,分析了其存在的問題及原因,並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額爾古納市、農業產業化、農牧場、企業、政府、政策

額爾古納市是隸屬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的一個縣級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大興安嶺西北麓,呼倫貝爾草原北端,額爾古納河右岸。地理座標北緯50°01′~53°26′、東經119°07′~121°49′,是內蒙古自治區緯度最高的市,也是中國最北的邊境城市。總面積2.84萬平方公里,總人口7.7萬人。

額爾古納市境內下轄6個農牧場:上庫力農場、拉布大林農場、三河馬場、蘇沁農場、恩和農場、室韋農場。農副土特產豐富,盛產大麥、小麥、油菜等,養殖牛、羊、馬、豬、雞、鴨、鵝等,是全國重要的農牧業生產基地。

一、額爾古納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現狀及建議

(一)發展現狀

據調研,目前額爾古納市企業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第三產業規模較小,輻射帶動能力不強。農產品加工企業普遍存在規模小、實力弱及產品單一、管理粗放等問題。由於企業規模小,經濟實力弱,對農業和職工的輻射面狹窄,帶動能力不強,呼倫貝爾市農產品加工企業收購額爾古納市內農副產品總值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不到1%。

2、經費投入不足,技術創新能力低。農產品生產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企業必須在農產品收穫季節購進大量原料,需要集中收購的流動資金量大。且農產品加工業屬微利行業,企業自身積累少,資金來源渠道主要靠銀行貸款,而銀行信貸權限上收和現行的信用評級制度,加上一些企業誠信度較低的影響和金融機構營銷意識方面的問題,造成企業很難得到貸款的支持。許多產品質量好,發展前景大的企業,難以擴大生產。如綠寶等企業因資金問題而不能再進行第三產業生產。由於生產資金緊缺,企業在新產品、新技術上的研發投入甚微,多數企業缺乏適應農產品加工發展的技術儲備和技術支撐,特別是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

3、企業無穩定原料基地,產業鏈條難以延伸。目前額爾古納市農產品加工企業大的少、小的多,未建有穩定的原料生產基地,絕大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所需原料大都來自市場,種植者生產無計劃,銷售無方向,加工者原料無保障,供貨時間難以落實,且同行業在原料收購上惡性競爭,產品質量不保,訂單合約履行率低,以致種植者和加工經營者的產銷利益關係不穩定。由於加工與產地原料生產脱節,產品質量無保證,產業鏈難以延伸,加工企業為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難以發揮出來。

4、人才缺乏,企業的管理水平相對較低。大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仍沿用“家族式”、“作坊式”生產管理方式,產權單一,沒有建立完善的現代企業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經營理念滯後,特別是外向型企業的管理和對外業務交往人才奇缺。部分企業滿足現狀,依賴政府的思想嚴重,大流通、大市場觀念不強,機制不靈活,管理不科學的問題普遍存在。

5、政策扶持力度不夠,外部環境仍然欠優。農產品加工企業投入大、風險大、回報低,離不開政府的引導和政策的扶持。雖然國家對農業產業化發展制定了一些扶持政策,但還缺乏系統性和可操作性,而且落實起來比較困難。政府一些部門職責不清,調控、權力和服務責任的職能都不到位。

(二)存在的問題

目前,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中還存在着一些阻力和制約因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主要體現在“一低三滯後”:一是農場與企業之間的利益聯結度低。農場與企業之間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還不夠健全,農企合作方式單一,大多數農場與加工企業的聯結仍然只限於鬆散的利益合作關係,在特色產業發展中獲益還有較大侷限性,共擔共享的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沒有真正形成。二是特色原料基地規模滯後。加工型企業在一個地方投資建廠,首先需要的就是有特色的原料保障,而額爾古納市由於特色種植業起步發展晚,可供加工的特色農產品基地規模偏少偏小,加之所種植的作物品種雜、生長期短,短時期內還不能達到精深加工要求。三是農產品加工水平滯後。全市除春蕾麥芽廠基本能夠加工生產一些基礎產品外,在經濟作物加工方面目前還沒有一個精深加工企業,談不上核心競爭力和科技水平。要引進真正有實力、有信譽的龍頭企業非常困難,而培育當地農業經紀人又需要很長時間。四是產品品牌培育滯後。由於市場開拓力度不夠,當前額爾古納市還沒有一個在外面叫得響的農業品牌,市場競爭力較弱。

(三)對策與建議

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農產品加工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從戰略高度深刻認識農產品加工業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確定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戰略目標和重點,提高科技支撐能力,加速科技創新進程,推進額爾古納市農產品加工企業跳躍式發展,是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1、加強領導,明確發展思路。一是政府要充分認識農產品加工在全市經濟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地位作用,繼續加大必要的行政推廣力度。二是在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思路上,建議實施三大戰略、實現三個轉變。三大戰略:科技創新戰略、精品名牌戰略、質量安全戰略;三個轉變:農產品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由傳統加工工藝向採用先進適用技術轉變,由小批量加工向適度規模生產轉變。

2、加快農產品加工原料基地建設,提升龍頭帶動能力。一是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與優勢產業帶、特色產業片、特色產業鄉鎮建設結合起來,通過農墾企業的加工轉化,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實現農業增效、居民增收。按照基地專業化、佈局區域化、產品商品化、加工配套化的思路,調整和優化全市農業結構。二是理順產加關係,規範訂單行為。在訂單過程中,村委會或農村專業合作社應做為訂單生產的組織者,形成居委會或農村專業合作社組織、農場生產、企業加工的生產經營模式。三是鼓勵、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直接建設經營自己的標準化原料生產基地。四是加強農業生產技術服務,加快標準化生產進程,完善質量監測體系,加強種子、農藥、化肥等生產資料的管理和監督,大力發展綠色、無公害農產品,提高產品質量。

3、落實優惠政策,引導農產品加工業做強做大。為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的快速發展,一是政府要為企業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社會環境、輿論環境和法制環境,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跳躍式發展,並使之逐步向生產型、科技型、外向型方向轉變。二是為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做強做大,政府每年都要增加投入,對有一定規模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納入政府的宏觀調控範圍,在人力、物力等生產要素的配製上給予大力扶持,爭取產品達到國際出口標準,尋求承攬外商訂單,出口創匯,提高產品附加值。扶持方式可實行貸款貼息,也可實行以獎代拔,設立農產品加工企業上台階獎,對農產品加工、產值、上交税收首次超過一定額度的企業,給予一次性獎勵。三是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實施科技創新和爭創名牌產品,對農產品深加工科技項目要優先立項,並重點安排科研經費。對重點農產品加工項目的關鍵技術科研攻關給予適當補貼。

4、採取多種方式,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一是建立擴大中小企業發展基金,風險投資擔保基金和企業信用制度,進一步融洽企業與金融機構的關係,組建中小企業擔保公司,企業要以好信用、好項目吸引銀行貸款。二是通過搞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集團企業等措施,籌措擴改資金和技術創新資金,有效地吸引民間投資,加快企業發展。

竹產業發展調研報告篇5

一、基本縣情

xx縣是國列省扶的重點貧困縣,也是一個典型的乾旱山區農業縣,境內羣山起伏,溝壑縱橫,土地支離破碎,乾旱缺水,植被稀疏,災害頻繁,自然條件嚴酷。年均降雨量 350毫米 左右,最底僅為 216毫米 ,而年蒸發量高達 1400毫米 ,全縣轄xx個鄉、xx個鎮、xx個行政村,xx個合作社,全縣總人口xx萬人,其中農業人口xx萬人,佔全縣總人口的xx%,主要農作物有馬鈴薯、小麥、玉米。全縣總面積xx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xx萬畝,人均xx畝,其中山旱地xx萬畝,佔xx%,川塬地xx萬畝,佔xx%。20xx年全縣國民生產總值xx億元,其中農業產值xx億元,佔xx%,,農民人均純收入xx元,人均佔有糧食xx公斤。

二、馬鈴薯及糧食作物生產情況

根據年報數據,20xx年,全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xx萬畝,主要以馬鈴薯、玉米、小麥為主,其中馬鈴薯種植面積最大,播種面積達xx萬畝;玉米x萬畝;小麥x萬畝;其它x萬畝。

(一)、馬鈴薯生產情況

xx縣由於十年九旱,尤其是春夏旱比較嚴重,降雨少且多集中在七、八、九三個月,土壤大部分為黑壚土和慄鈣土,富含鉀和鈣元素,而氮磷相對不足,土層深厚,疏鬆,所有這些土壤、氣候特性都適宜馬鈴薯生產,全縣馬鈴薯播種面積達到xx萬畝,佔在冊耕地面積的xx%,而據土地詳查和實際調查情況,全縣馬鈴薯播種面積在30—35萬畝之間(全縣詳查耕地面積為xx萬畝),全縣馬鈴薯年產量在xx萬噸之間,其中外銷量在xx萬噸以上。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這樣説,馬鈴薯是xx縣的第一大支柱產業,東鄉廣大山區人民既靠它解決吃飯問題,又靠它解決花錢問題。

而xx縣由於獨特的土壤、氣候條件,使所產馬鈴薯產品以個大、薯形好、澱粉含量高、口味好而被譽稱為“東鄉洋芋”,享譽省內外。且由於十年九旱,種植馬鈴薯比種植其它農作物效益相對較好,因此,縣上歷屆黨政部門領導和相關部門審時度勢,因勢利導,積極合理地調整農作物種植結構,農業部門在每年下達農作物播種指導性計劃時,逐年擴大馬鈴薯播種計劃面積,使馬鈴薯播種面積從1996年的13萬畝擴大到20xx年的xx萬畝,增長了10。5萬畝,佔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比例也由xx%上升到67。1%。總體來説,全縣馬鈴薯生產目前仍處在一種比較落後的狀態,總體科技應用水平比較低下,耕作管理相對粗放,馬鈴薯作為一種高產作物,其增產潛力遠遠沒有發揮出來,而通過品種改良,科學配方施肥和精細管理,其至少還有20—50%的增產潛力。

(二)、玉米生產情況

在我縣xx個鄉鎮普遍種植,是川塬區主要糧食作物,在我縣的xx、xx、xx、xx、xx等川塬區鄉的有豫玉22號,平均畝產851公斤;金穗平均畝產648公斤;沈單平均畝產652公斤。山區海拔2200—2400米的區域,應用地膜覆蓋技術種植面積在進一步擴大,主要種植酒單2號平均畝產為403公斤、酒單3號平均畝產為452公斤、酒單4號平均畝產為654公斤。其中xx鄉紅崖村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示範區平均畝產750。6公斤。

(三)、小麥生產情況

我縣普遍以春小麥為主,近年來冬小麥也有一定發展,種植面積達1萬畝,冬小麥品種有9236、c4。春小麥主要品種有阿依三、稀播、臨麥、三根芒等。北部山區平均畝產175公斤,南部半乾旱地區平均畝產240公斤,全縣小麥平均畝產220公斤。

三、馬鈴薯脱毒薯應用及質量標準化體系建設情況

以前,xx縣種植的馬鈴薯主要品種為渭薯1號,其中90%該品種在當地有近20年的栽培歷史。由於該品種長期沒有更換,使馬鈴薯品種退化嚴重,病毒病、晚疫病、旱疫病和環腐病等病害嚴重,產量急劇下滑。從1999年開始,縣上開始從xx縣省農科院脱毒馬鈴薯繁育中心基地陸續調進渭薯8號、渭薯1號等馬鈴薯良種300多萬公斤,羣眾也通過多種渠道從臨洮等地購買和兑換馬鈴薯良種,緩解了馬鈴薯品種退化嚴重的現象,改變了馬鈴薯品種單一的狀況。當前東鄉縣種植的馬鈴薯主要品種有隴薯3號、隴薯6號、渭薯1號。為了從根本上改變xx縣馬鈴薯品種落後的現象,從20xx年開始,xx縣農業局積極與前來xx縣幫助扶貧的xxxxxxx合作,共同開展脱毒馬鈴薯繁育推廣工作,開創了東鄉縣脱毒馬鈴薯繁育推廣工作的新紀元。20xx至20xx年,該項目共投入資金1168萬元,其中xx投資753萬元,縣上自籌415萬元。在縣農業局建立了副科級事業建制的縣脱毒馬鈴薯繁育推廣中心,組建了脱毒馬鈴薯組培室、日光培養室,在xx園藝場建立了脱毒馬鈴薯引種、試驗示範和培育基地,購置了拖拉機、挖掘機、噴藥機等全變現代化的機械設備,修建了能存貯700噸種薯的貯藏庫一座,於20xx年投資120萬元,新建可貯藏1400噸的種薯貯藏窖一座,目前已基本建成。在周邊地區與當地農户簽訂協議,建立了約20xx畝的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

1、脱毒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生產情況:

(1)、20xx年快繁脱毒苗80萬株,其中隴薯3號70萬株,愛德華國等國外引品種10萬株,在坪莊繁育基地原原種網棚田進行無土栽培6。1畝;20xx年培育脱毒苗60萬株,收穫微型薯105萬粒。

(2)、20xx年栽培原種網棚田90畝,畝產1750公斤,收穫原種12。3萬公斤。20xx年栽培原種網棚田130畝。

(3)、20xx年栽培一級良種田209畝,壓濾機濾布平均畝產為2768公斤,總產量57。85萬公斤。20xx年栽培一級種薯繁育田750畝。

(4)、20xx年在基地周圍示範推廣脱毒種薯20xx畝,平均畝產2750公斤。

2、全縣脱毒種薯推廣情況:經過幾年的脱毒種薯的應用推廣,使廣大農民普遍認識到脱毒種薯抗病性強、品質好、豐產穩產的特點,加之近年來老品種退化嚴重,產量很低,農民種植觀念有了很大轉變,積極選用脱毒良種。通過基地繁育、外地調運、羣眾互兑互換等方式相結合,20xx年全縣統供脱毒良種xx噸,其中基地供種479。5噸,從外地調入1095。5噸,免費發放到全縣xx個山區鄉鎮的14000多户農户中,加上農户自行調劑兑換的良種,20xx年全縣脱毒馬鈴薯良種種植面積達到19。6萬畝,其中一級種田1。5萬畝。經秋季測產,脱毒薯平均畝產達2100公斤,其中隴薯3號平均畝產2256公斤;隴薯6號平均畝產1930公斤;而傳統品種渭薯1號平均畝產為1570公斤,脱毒薯比渭薯1號平均畝增產530公斤,增產率為33。4%,按每公斤0。6元計,畝增收318元。

3、質量標準化體系建設情況

xx縣馬鈴薯主產區沒有工業“三廢”污染,羣眾在生產中很少施用農藥,尤其不施劇毒和高殘留的農藥。20xx年12月,xx縣21個鄉鎮的20萬畝馬鈴薯生產基地被省農牧廳監測認定為無公害農產品產地,20xx年2月,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審定,我縣xx個馬鈴薯主要生產鄉鎮的xx萬噸馬鈴薯產品被認定為無公害農產品。日常生產中,由縣農業技術推廣站負責指導羣眾,嚴格按無公害農產品標準進行生產。由於經費緊缺及缺乏有關標準依據等原因,東鄉縣還沒有制定出正式的“東鄉馬鈴薯”產品標準,計劃在今後逐步制定完善,並註冊“xx”商標。

四、馬鈴薯加工、營銷情況

隨着馬鈴薯種植面積的擴大,全縣40多萬噸馬鈴薯產量中,外銷量在20—25萬噸之間,馬鈴薯產品的運銷,帶動了一大批當地農户,依靠販運馬鈴薯走上了脱貧致富的道路,收購網點遍佈全縣山區21個鄉鎮,全縣有200多户農户長期販運馬鈴薯,其中以xx鄉農民張兵創辦的“xx省xx馬鈴薯運銷公司”規模最大,年銷售馬鈴薯5萬噸,銷售收入3500萬元,將馬鈴薯運銷到青海、新疆、廣州、上海等地,為xx馬鈴薯打出了品牌,樹立了形象。

另外,在本縣的達板鎮和東塬鄉各建立了一家馬鈴薯澱粉加工廠,年設計加工精澱粉8000噸左右,年可消化吸收馬鈴薯6萬噸左右,除此之外,附近再無馬鈴薯產品加工企業。但是近兩年,由於缺乏週轉資金,xx的精澱粉廠處於停產狀態,xx鄉的精澱粉廠也因缺乏週轉資金,無鮮薯貯藏設備,正常年份只生產4個月左右,而20xx年僅生產了一個月,今年還沒有生產,基本處於半停產狀態。可喜的是,通過招商引資,一座年可加工15000噸精澱粉的馬鈴薯加工企業已在xx鎮開工建設。

據調查,馬鈴薯精澱粉作為重要的工業原料,被廣泛應用於食品、印刷等行業,國內外市場十分緊銷,價格也長期居高不下,上述兩家企業的澱粉產品曾主要銷往北京、天津等地,還出口日本、韓國等。因此,鑑於目前這種狀況,本縣馬鈴薯加工企業還明顯較少,加工轉化能力明顯不足。

xx縣馬鈴薯播種面積實際有30—35萬畝的規模,還可有5—10萬畝的發展潛力,總面積可達40萬畝以上。因此,實現xx縣馬鈴薯的產業化發展,具有十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可以通過建立馬鈴薯龍頭企業,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加強品種改良,推廣種植澱粉型專用商品薯,開展訂單農業等方式,增加種植效益,促進馬鈴薯的產業化發展。

五、存在的問題

1、生產方面

主要存在單產不高,尤其是精品薯產量不高,沒有澱粉或蔬菜專用薯生產,羣眾的商品意識不強,針對市場需求生產專用薯,提高市場競爭力,增加經濟收入的意識淡薄,耕作管理比較粗放,對病蟲害的防治意識不高,病蟲害除造成減產外,還使很大一部分馬鈴薯在存貯期間腐爛變質,造成很大的損失。田間勞作主要依靠人畜力,機械化應用程度低,極大地限制了規模生產的發展。

2、技術方面

與先進省市區相比,在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上有很大的差距,技術覆蓋率不足30%,有技術推廣經費缺乏方面的原因,濾布也有羣眾的文化素質低的原因。

3、開發利用方面

開發利用方面主要存在商品開發程度低,所加工產品也只停留在初級產品上,市場培育意識不強,力度不大,在培育市場、開發終端市場方面,基本上還沒有形成一種很強的意識,具體運作幾乎為空白。在銷售運輸方面,呈現出在縣內小規模、小範圍、短距離販運方面勢頭強勁,而長途販運、開發大中城市市場方面明顯不足,本縣販運户多是把馬鈴薯販運到xx市場、臨洮康家崖市場或交給本地兩家馬鈴薯澱粉加工企業。從某種意義上講,只是充當了小商販或者二道販的角色,並沒有真正開拓出自己的市場,運銷收益也就微乎其微。

4、服務體系建設方面

縣上雖然對發展馬鈴薯產業化形成了共識,把馬鈴薯作為全縣第一大支柱產業來發展,也組建成立了縣脱毒馬鈴薯繁育推廣中心和馬鈴薯產業化辦公室,有十個鄉鎮成立了鄉鎮一級的農技站,開展日常技術推廣服務工作。但是,仍普遍存在以下問題,如技術人員缺乏,現有技術人員缺乏再培訓,知識更新跟不上,技術推廣服務體系不健全,還有14個鄉鎮沒有鄉一級農技推廣服務機構,全縣村級科技小組、科技示範户幾乎名存實亡,技術推廣經費嚴重緊缺,很多先進實用技術不能很好地推廣應用。因此,各級政府應對這一問題引起高度重視,盡力克服困難,加大資金投入,才是唯一的出路。

六、今後五年發展規劃與建議

xx縣馬鈴薯主要生產區域包括全縣xx個山區鄉鎮的190個村,總耕地面積約46萬多畝。根據實際情況,今後五年,xx縣馬鈴薯產業要爭取達到初步的產業化。

一是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在現有25萬畝的基礎上,達到35萬畝,在種植規模上實現新的突破。

二是脱毒良種馬鈴薯播種面積達到30萬畝以上,為實現這一目標,縣脱毒馬鈴薯繁育推廣中心培育馬鈴薯脱毒苗的規模於20xx年達到130萬株,脱毒苗栽培日光温室達到10座(12畝),防蟲網棚面積達到200畝,平均每年需投入培育制種和示範推廣經費300萬元。

三是在生產目的上要打破小農經濟的思想,發展商品薯基地,通過精耕細作和病蟲害防治,努力提高馬鈴薯產量和質量,力爭在市場競爭中佔據主導地位,通過脱毒馬鈴薯新品種的繁育推廣,一方面提高單產,一方面利用我縣高海拔、氣候較冷涼的特點,力爭把我縣建成全州的脱毒良種繁育基地,為xx州及青海等地提供馬鈴薯良種,增加羣眾收入。在全縣建立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10萬畝,每年為本縣及周邊縣市提供馬鈴薯良種15萬噸。

四是要建立自己的馬鈴薯加工大型龍頭企業,使馬鈴薯在當地就能被加工轉化增值,以提升市場價格,增加種植效益。通過政府鼓勵和領導扶持,興建馬鈴薯薯片、薯條、精澱粉等加工龍頭企業2—3家,年加工轉化馬鈴薯鮮薯20萬噸左右,加工轉化率達到40—50%。

最終通過各種途徑,努力使全縣農民人均從馬鈴薯收入達到1000元以上。

竹產業發展調研報告篇6

農業產業化是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是實現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根本出路。我市是農業大市,為全面摸清我市農業產業化發展狀況,發揮政協委員的參政議政、建言獻策作用,近期,市政協農業活動組組織委員對我市農業產業化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按照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堅持用工業的理念謀劃農業,引導農業產業向規模化、集約化、效益化方向發展。有關職能部門着力把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作為主要抓手,通過政策扶持、招商引資、營造環境和強化服務等措施,有力促進了我市農業產業和農村經濟社會快速持續發展。到20xx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7025元,糧食總產量41.61萬噸。廣水成為全省糧食主產區、全國牲豬調出大縣。

1、農業龍頭企業得到進一步壯大。全市現有農產品加工銷售收入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49家,5000萬元以上的28家,億元以上的9家。全市農業龍頭企業固定資產達到6.8億元,34家企業分別榮獲湖北省、xx市、xx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其中,省級3家,市州級17家,縣市級14家。大自然農業、妙知未食品、高翔麥面、奶狗面業等龍頭企業,積極實施訂單生產,逐步建立起企業與農户利益鏈接機制,農業企業技術研發、基地建設、品牌整合、質量檢測等工作得以穩步推進。其中大自然農業年出口創匯1000萬美元,塗氏農貿出口創匯60多萬美元。

2、農業產業基地得到進一步夯實。在農業產業化企業的帶動下,區域產業規模進一步壯大。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市優質糧、吉陽大蒜、食用菌、牲豬、水產養殖、果茶等六大特色產業基地規模不斷擴大,特色板塊經濟初步形成。全市優質水稻面積已達到 30萬畝,優質小麥面積20萬畝,果茶麪積10萬畝,花生8.6萬畝,油菜10萬畝。吉陽大蒜5萬畝,主要分佈在太平、李店、陳巷、十里、駱店等鄉鎮辦事處。蔬菜基地4萬畝,主要分佈在長嶺、餘店、十里、武勝關,其中東晨農業種植的功能蔬菜,已達20xx餘畝,標誌着我市蔬菜種植從傳統型向科技型的轉變。食用菌3500萬棒(袋),主要分佈在吳店、郝店、蔡河、武勝關。全市牲豬年出欄64萬頭,水產養殖3.3萬噸,家禽出欄 20xx多萬隻,其中王鴿年出400多萬對。“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農業產業化格局正在形成,全市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達386家,其中示範合作社12家。

3、農業產業質量安全意識得到進一步提高。全市先後建立了大蒜、“三白”蔬菜、茶葉、食用菌、馬鈴薯、蘿蔔、胭脂紅桃子、牲豬、水產養殖等八大示範基地,建立生產記錄檔案1.5萬冊。實行標準生產的農作物種植面積38萬畝,食用菌20xx萬棒袋,牲豬養殖35萬頭,水產養殖5.7萬畝,標準化覆蓋率達到65%。同時我市的吉陽大蒜、胭脂紅桃子被列入全國標準化生產示xx縣市。連續兩年,農業部和農業廳組織對我市蔬菜、水果、食用菌、茶葉、畜禽產品和水產品進行了抽檢,合格率達到100%。全市未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

4、農業品牌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近幾年,我市涉農企業從過去的小作坊式逐步向公司化發展,品牌意識逐步增強,品牌建設得到各企業的重視,擁有農產品註冊商標和“三品”認證的企業逐步增多。一大批農產品取得了“三品一標”的認證。如:胭脂紅桃子和吉陽大蒜,分別於20xx、20xx年被國家認證為地理標識產品;先後取得認證的還有楊林溝茶場的“楊林溝”牌茶葉為有機茶,星光集團的“花山魚”為綠色食品,鄂北米業的“武勝關”牌大米為綠色食品,餘店的“三白”蔬菜為綠色食品,“吉陽”牌大蒜為綠色食品,大自然公司的小龍蝦為無公害農產品,長嶺李畈蔬菜專業合作社的“李畈”牌蘿蔔為無公害農產品。xx市仁健食品 “家裏客”商標,xx市奶狗面業“奶狗”商標獲湖北省著名商標稱號。這些產品認證和品牌在市場上的影響力逐步提升,帶動了產業的發展,提高了農業的綜合效益。

5、休閒農業得到進一步發展。休閒觀光農業是農業發展方式的一種改變,能極大地促進農民的就業增收。廣水地處南北交匯地帶,地形地貌及飲食文化特色明顯,近幾年休閒農業發展迅猛。目前,全市休閒農業經營主體達76家,總資產5000餘萬元,年營業額3800萬元,年利潤1000餘萬元,帶動農户數260家。其中雙龍泉生態園、長嶺水泊梁山被省農業廳和旅遊局授予“湖北省休閒農業示範園”。

二、我市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我市農業產業化雖然有了較快發展,但農業產業鏈條長、見效慢、不可控因素多,在發展過程中也逐步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和不足,突出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

1、傳統產業萎縮,新型產業優勢不明。近幾年,我市部分傳統產業正逐步萎縮。如:食用菌產業,前幾年在政府大力支持下發展較快,但近兩年卻大幅滑坡,種植數量由高峯時的5000萬棒(袋)左右下滑到20xx年的不足3500萬棒(袋),且主要集中在吳店、郝店、武勝關等鄉鎮。曾經在市場上比較暢銷的餘店“三白”蔬菜、吉陽大蒜,現在種植面積正逐步萎縮。近兩年新興的多功能蔬菜、王鴿養殖、中草藥種植等產業,由於規模、品牌、市場等原因,比較效益不高,尚缺乏產業發展優勢。

2、企業與基地脱鈎,帶動作用不強。我市農業生產基本上仍是農户分散性經營,機械化水平不高,勞動力投入大,且大多又是“4050”人員,科學意識談薄,技術知識更新慢。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一些農業產業化企業,由於在家勞動力減少、土地流轉不暢、種植業比較效益低等原因,沒有建立穩定的原材料供應基地,企業與基地嚴重脱鈎,造成有企業無基地現象,導致有較多企業存在原料不足的困難,嚴重製約了企業的發展,也沒有很好的發揮出帶動作用。如:近年發展較快的省級農業龍頭企業高祥麥面,由於基地建設滯後,本地小麥遠遠不能滿足企業生產需求,大部分是從外地調進。今年剛投入生產的新吉陽公司,由於菇農種植積極性不高,企業未能建立生產基地,全年僅收購東晨農業公司種植的白靈菇116.26噸,開工生產僅32天,導致企業舉步維艱。

3、品牌意識淡薄,市場竟爭力不強。我市農業產業化企業大部分是科技含量低的簡單粗加工,主導產業和產品存在有市無優,有量無質,品牌效益差等問題,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低。雖然有吉陽大蒜、楊林溝茶葉、“三白”蔬菜、王鴿等一批叫得響的農特產品,但大多數屬分散經營,整體規模不大,品牌優勢沒能顯現。全市糧食加工行業成規模的廠家有達10多家,但絕大多數為低端產品,有的甚至沒有品牌,靠走量來獲得微薄利潤,難以進入高端消費市場,市場竟爭力不強,幾乎沒有抵禦市場風險能力,沒有一個在市場上叫得響的暢銷品牌。

4、融資、用工困難,人才缺乏,發展後勁不足。市場融資是企業發展壯大的根本要素。我市農業龍頭企業都是民營實體經濟,抵禦風險能力較弱。糧油加工、種養殖產業等農業產業化企業在基礎設施建設、收儲加工等環節需要大量的前期資金投入,可金融機構對這些企業的放貸額度小、門檻高、手續繁雜,融資難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重要瓶頸。我市大多數農業產業化企業是滾雪球式發展,實行家庭式管理模式,在企業管理、技術創新和市場研發開拓上缺乏人才支撐。由於生活環境、工作待遇等原因,有的引進了技術人才也難以留住,企業難以發展壯大。此外,農業產業化企業大都屬於勞動密集型行業,用工量大,季節性強,而本市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在家勞動力不僅年齡偏大且遠遠不能滿足用工要求,用工困難也是困擾企業發展的又一難題。如大自然農業公司在旺季需用工300餘人,不得不到外省招工,不僅增加了企業成本,也不利於成熟產業工人的培養。

三、加快發展我市農業產業化工作的建議

1、加強政策扶持引導力度。針對我市龍頭企業少、小、弱的狀況,研究制定關於扶持龍頭企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和措施,真正做到扶持一個,發展一個,壯大一個。一是積極開展科企、銀企對接活動,政府要在資金、税收、人才、信息、技術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尤其要解決好企業融資難、滾動發展的問題。二是政府要出台土地流轉鼓勵政策,讓土地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幫助企業建設原料生產基地,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三是搞好部門與企業的協調、服務,全力解決企業的後顧之憂。四是加大對農户的服務引導,增強農户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充分調動農民種養殖積極性,為企業提供土地、勞動力等保障。

2、加大龍頭企業培植力度。建立農產品產、供、加、銷一體化體系,推進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按照“依託板塊引項目,圍繞龍頭建基地”的思路,要在“龍頭+基地+農户”的產業鏈條銜接上下功夫,幫助企業逐步走出有龍頭無基地、有基地無龍頭的困境。結合我市特色農業板塊,做好企業與基地的對接,增強龍頭企業對生產基地和農户的輻射帶動能力,給予重點農業龍頭企業融資和政策項目的支持。重點扶持大自然農業、高祥面業、妙知未食品、深廣物流、永泰牧業等企業,力爭在3年內實現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零的突破。

3、加強資源整合培優創特。政府要出台政策,着眼企業的長遠發展,鼓勵企業實行強強聯合,走集團化發展的道路,讓企業做大做強。加大我市茶葉、糧油、王鴿等品牌、資源的整合,向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發展;加快農產品檢測監督體系建設,通過技術改造升級,充分發揮科技對農產品加工的支撐作用,促進農產品的加工質量和科技含量進一步提高。對廣水傳統的吉陽大蒜、平林蘿蔔、“三白”蔬菜、胭脂紅桃子等特色產品,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對這些特色產品進行深加工,進一步拉長拉粗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

4、加強農業產業佈局規劃。強化產業引導規劃,進行區域化佈局。各地要在各自傳統種養殖的基礎上,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因地制宜,確定本地的主導產業,形成完整的產業發展鏈條,促進農產品的轉化升值,增加農業效益,提高農民收益。形成北有食用菌、牲豬,南有糧油、吉陽大蒜加工,東有茶葉、中草藥、功能蔬菜,西有蔬菜、養殖、休閒農業等農業板塊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