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校勞動教育調研報告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07W

高校勞動教育調研報告

高校勞動教育調研報告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國小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同年7月,教育部《大中國小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出台,要求把勞動教育納入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形成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針對性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建構勞動教育課程是落實勞動教育的關鍵環節,要在審視當前高校勞動教育課程建設問題的基礎上,探索勞動教育課程的多元建構路徑。

一、高校勞動教育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

課程是以學校為建構主體,由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其中,為習得某種知識技能而建構的系統而全面的實施方案。高校勞動教育課程就是高校為使大學生掌握勞動科學知識,樹立正確勞動價值觀,鍛鍊勞動技能,獲得職業體驗而建構的教學實施方案,包含課程目標、課程主體、課程實施、課程資源、課程評價等要素。《意見》發佈以來,高校對勞動教育課程建設進行了積極探索。但總體而言,高校勞動教育課程建設仍處於新生階段,存在勞動教育形式與目標緊張與失衡、課程化進程陳舊與侷限、勞動課程的職業性與創新性不突出等問題。

1.勞動教育形式與目標緊張與失衡。當前,在高校勞動教育課程的建設過程中,勞動教育存在形式上片面強調勞動實踐的問題,在勞動實踐中也存在教師教育缺位的現象。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對勞動理論課的輕視,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第一,勞動理論教育在課程中缺失。《綱要》中明確要求“理論學習和實踐鍛鍊都是勞動教育的必要內容”,然而許多高校片面將勞動實踐等同於勞動教育課程的全部,出現將原本就有的專業實習實訓、參與公益勞動等學時直接嫁接在勞動教育必修課學時中。這就造成了勞動理論教育在課程建設中缺位,勞動教育形式化。離開教師的理論指導,大學生很難通過單純的勞動實踐實現思想上的昇華、價值觀的樹立。第二,教師在勞動教育中缺位。目前,勞動教育教師不足是高校勞動教育課程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由於缺少專職勞動教育課程教師,許多高校只能調動輔導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等來完成勞動教育課程的教學任務。此外,目前的教師隊伍尚未形成開展勞動教育的整體意識,無法形成教學合力。

2.課程化進程的陳舊與侷限。高校勞動教育課程是全面統籌、嚴密組織勞動教育教學活動全過程的重要載體,建立系統科學的勞動教育課程是高校落實勞動教育的重要環節。然而,目前高校課程化進程緩慢,導致勞動教育開展的無序化與低效率。其一,課程目標不明晰。部分高校對開展勞動教育的目標缺乏明確定位。許多高校沒有根據自身辦學定位和教學特點確立具體的勞動教育目標。此外,部分高校仍存在將勞動教育一味等同於“下地幹活”或者“專業實習”的“體力勞動”的偏見,忽視了對大學生勞動情懷、職業道德等勞動素養的培育。其二,課程主體單一化。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的高校勞動教育課程尚未形成。勞動教育僅依靠高校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而勞動教育的普及也存在許多現實困境。例如,在家庭中,還有部分父母存在“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等割裂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思想;而企業、社區等也尚未形成產學融合,共享共建勞動實踐平台的自覺意識。其三,課程內容碎片化。教材是教學內容的重要載體。《意見》出台後,勞動教育的相關教材如雨後春筍般出版,但這些教材“以通識教材居多,多從勞動學科領域相關學科知識入手,普及必要的實用知識,同質化趨勢明顯”,教材質量不高,甚至出現勞動思想簡單堆疊羅列,前後內容缺乏聯繫等問題,無法引領勞動教育課程全過程,且缺少與地區特色、學校特色相融合的高校自主出版的勞動教育教材。其四,課程實施平台受限。目前,高校勞動教育實踐多侷限於校園內的非專業實習,更貼近專業的職業體驗偏少,勞動實踐基地欠缺、企業實習崗位不足。

3.勞動課程的職業性與創新性不突出。所謂職業性不僅僅侷限於大學生所學專業相關的職業,還指在社會分工精細化、複雜化的前提下的差異化職業體驗。也就是説,要使大學生能產生對不同勞動者角色的理解與共情,進而養成尊重勞動者,珍惜勞動果實的勞動價值觀,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創新性是指面向新時代,創新型國家更需要的是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具有紮實理論功底、熟練專業技能、勇於創新、擅於創新的高素質勞動者。這是高校勞動教育與中國小勞動教育相比最顯著的特點。目前,高校勞動教育課程缺少與國小、中學勞動教育課程的一體化設計。在課程內容上,現有課程未能充分地滲透職業生涯教育、創新創業教育,沒有突出大學勞動教育應有的職業性、創新性。

二、高校勞動教育課程的多元建構路徑

審視當前勞動教育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高校勞動教育課程的多元建構路徑,即多層次設定課程目標、多主體參與課程建構、多形態推進課程實施、多渠道開發課程資源、多維度完善課程評價。

1.多層次設定課程目標。課程目標是建構科學有效的勞動教育課程的先決條件。課程目標直接決定課程主體、課程內容確定、課程實施等方面。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要緊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勞動教育課程目標從“知、情、意、行”四個層次進行細化。“知”即勞動理論知識,主要是指學習勞動思想,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勞動思想、馬克思主義勞動觀,認識到勞動教育的重要意義。“情”即勞動情感,主要是要求大學生認識到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熱愛勞動的情感。“意”即勞動精神,要求大學生通過體會中華民族五千年源遠流長的文化,學習勞動模範、大國工匠的榜樣事蹟,培養愛崗敬業、熱愛勞動、艱苦奮鬥、勇於創新、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勞動精神,鍛造頑強的勞動意志。“行”即勞動技能,也是最重要的目標。掌握一定勞動技能是大學生走進職業世界的鑰匙。大學生在勞動實踐中檢驗理論知識,鍛鍊勞動技能,體悟勞動情感,踐行勞動精神,“行”是聯結“知、情、意、行”目標的紐帶。

2.多主體參與課程建構。從系統的角度構建高校勞動教育課程,多主體共同承擔課程建構責任。首先,政府要進行統籌指導。政府部門強化統籌協調,各級黨委統籌安排勞動教育工作,明確相關部門職責。比如,教育部門可以根據地方特色出台勞動教育實施指導意見,財政部門保證勞動教育經費支持,宣傳部門及時跟進宣傳,營造勞動教育氛圍等。總之,各部門各盡其責、通力協作保障勞動教育工作協調高效開展。其次,學校要發揮課程建構的主體作用。學校在課程體系建構中佔據主導地位,學校各部門應積極承擔建設責任,履行各自職責,形成課程建構合力。高校教務處要積極組織,保證課程建設落到實處,“打通勞動教育課程建設最後一公里”,將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落實到人才培養方案上:結合高校辦學特色,考察學生勞動教育需要,制定適合本校學生的勞動教育課程目標,統籌各專業制定勞動教育培養方案。此外,在高校勞動教育課程建設初期,課程實施方案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要根據課程實施效果的評價進行及時反饋、適時調整。因此,二級學院作為落實培養方案、推進課程實施的主體,要具體負責具有專業特色的、有針對性的勞動教育課程的開展。再次,教師隊伍要形成勞動教育課程的合力。教師是勞動教育課程設計的承擔者和實施勞動教育課程教學的主導者。其中,勞動課程教師包括校內的思政教師、專業教師、班主任、輔導員、導師、相關行業專業人士、勞動模範等。要提高勞動教育者隊伍的理論自覺和實踐素養,就要對承擔勞動教育課程的教師進行專項培訓。要提高教師的勞動教育敏感度,使他們充分理解勞動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屬性、體察學生的勞動教育需求,並能靈活且有針對性地開展勞動教育課程。最後,大學生要參與課程協商。要在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與精神世界的基礎上,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他們積極參與課堂建設。如,通過師生交往互動、協商與反饋生成課程目標,靈活確定課程內容。教師在互動中要細緻體察學生的勞動素質養成,在課程協商中提高課程的質量。通過這種生成性課程模式,激發學生對勞動教育的積極迴應和主動探究,防止課堂的僵化與形式化。

3.多形態推進課程實施。勞動教育課程是理論學習與勞動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等特點。勞動教育課程自身特點決定了勞動教育課程需多形態全方位推進課程的實施。第一,勞動理論課要打好思想基礎。高校勞動理論課包括勞動課程以及其他公共必修課、形勢政策課、選修課等。該課程要求大學生在理解、掌握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基礎上,認識到勞動創造人、勞動創造社會、勞動是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唯一途徑。要普及勞動倫理、勞動文化、勞動法律、勞動心理、勞動權益保障等通識性的勞動科學知識。高校可以採取課堂講授、專題講座,運用“慕課”“智慧樹”等網絡平台進行理論授課。第二,勞動實踐課應強化職業性和創新性。高校勞動教育實踐課程要更加註重探索性、研究性、創新性的勞動實踐,培養適應新時代發展的合格勞動者。首先,注重實習實訓,提高職業認識。學校要積極推進校企合作,促進產學融合,為大學生提供接觸真實職業世界的實習機會。通過實習實踐,使大學生掌握勞動技能、提高專業本領,培養愛崗敬業、艱苦奮鬥的勞動精神。其次,開展服務性勞動實踐,塑造高尚勞動品質。高校應積極鼓勵和組織學生參加公益勞動,如“三支一扶”“三下鄉”、疫情防控志願者等服務型勞動實踐,培養學生熱愛勞動、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勞動精神。再次,激發創新創造,彰顯時代特徵。要主動將現代科技融入勞動實踐課程中,運用雲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化技術搭建虛擬環境教育情景等,開發出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勞動教育課程實施方案,指導學生在“互聯網+”“挑戰杯”等賽事中培養創新創業意識,激發創新勞動靈感,學會創新性解決實際問題。第三,校園文化要營造隱性教育氛圍。除勞動理論課與勞動實踐課這些顯性課程以外,隱性課程同樣不可忽視。要有意識地加強勞動教育隱性課程的整體設計,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台開展立體宣傳,營造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校園文化氛圍,於無聲處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4.多渠道開發課程資源。《意見》指出,高校開展勞動教育課程要“整合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力量”。作為建構勞動教育課程的主體,高校要致力於多渠道開發家庭、學校、社會的課程資源。

一是學校課程資源。學校藴含的勞動教育課程資源是最重要、最豐富的。從課程內容看,除開設勞動教育必修課以外,思想政治理論課以及其他專業課也包含勞動教育的重要內容。幾乎每個高校場所都可開展勞動教育。例如,在宿舍、教室等開展大學生日常性勞動實踐課程;在圖書館、食堂、超市可開展服務型勞動實踐課程。校園文化也是高校勞動教育課程不容忽視的一大隱性資源。可以通過校園環境營造、校園文化活動、網絡空間宣傳等弘揚勞動精神。

二是家庭課程資源。家庭是實施大學生勞動課程的重要陣地之一。首先,高校應建立起家校溝通的橋樑,幫助家長認識到勞動教育的重要育人價值,引導家長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其次,高校應將家庭日常性勞動實踐納入勞動教育課程,對大學生家庭日常勞動實踐做出清單式的任務要求,請家長做好引導、督促和評價。

三是社會課程資源。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為高校勞動教育課程提供環境和平台支持。例如,社會宣傳文化為開展勞動教育課程提供積極的輿論環境;企業、社區為勞動教育實踐課程提供平台;發揮勞動模範、大國工匠在高校勞動教育課程中“行走的活教材”的作用。高校要提高主人翁意識,積極主動地與企事業單位展開良好的溝通與聯繫,推進產教融合,建立長期穩定的勞動實踐平台。

5.多維度完善課程評價。建立健全勞動教育課程評價機制是加強勞動教育規範性的重要手段,是衡量勞動教育效果的重要標尺,是勞動教育開展的行動指南。課程評價具有導向、激勵、調適、鑑別、反饋等重要功能。高校勞動教育課程應建立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多維度評價體系。

一是全員評價。全員評價包括勞動教育課程評價對象的“全員”以及“全員”參與評價兩個方面。評價對象的“全員”是指要分別對學生、教師和課程作出評價。“全員”參與評價是指教師、家長、學生、用人單位等多主體均參與評價。一般的高校課程主要由教師來評價學生對課程目標的完成情況。但勞動教育課程的開放性、實踐性、系統性等特點決定了該課程不能忽視家長、用人單位等的評價。除此之外,還應開展學生自我評價,使學生在反思中促進自身勞動素養的提升。對勞動課程任課教師的評價,要注重對教師自身勞動素養、教學態度、教學能力、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等多個方面的綜合評價。對勞動教育課程建設的評價,則要牢牢把握課程目標的設置和實現、課程內容的充實、課程的實施等方面,做好增值評價。

二是全方位評價。全方位評價主要是指勞動教育課程要對大學生勞動素養進行整體性增量性評價。具體來説,可以採取考試或課程論文、主題彙報等方式,考察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理解、勞動科學知識的掌握、勞動法律的認知、勞動價值觀的形成等。對勞動實踐課程的評價,應採取更為靈活的方式,對大學生勞動態度、勞動技能的提升、專業知識的運用、職業技能的提高等方面進行增量評價。

三是全過程評價。全過程評價是指將評價貫穿於課程進行時以及學生個人發展的全過程。從時間軸來講,大學生完成勞動教育課程的過程中,其勞動觀念的轉變、勞動習慣的養成、勞動實踐能力的提高、職業意識的覺醒等方面都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要通過前後對比對大學生的素養提高進行過程性評價。高校要建立起貫穿學生成長全過程的“勞動檔案袋”,持久動態地記錄大學生的勞動素養髮展。以《大學生勞動教育》為例,該書以勞動課程清單為評價切入口,按照“勞動理論學習”“勞動素養”“日常勞動實踐”“生產勞動實踐”“服務型勞動實踐”“勞動法律”六大類課程內容,每部分均安排相應的學習實踐任務清單並附以學時,要求大學生在四年的時間內完成一定要求的學時,方可獲得勞動教育課程的成績。總之,通過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多維課程評價以評促建,不斷完善高校勞動教育課程的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