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生態社區營造調研綜述(精選多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2.38W

第一篇:生態社區營造調研綜述

生態社區營造調研綜述(精選多篇)

鄉村文化復興 營造生態美好家園

--四川農大易同培教授柏林灣生態社區營造調研綜述

2014年10月21--29日,大巴山生態與貧困問題研究會邀請四川農大易同培教授一行2人,再次到花溪走馬村柏林灣社區開展專家服務工作。易同培教授深有感觸的説,此次社區服務工作,社區行動的變化,所見所聞,令人興奮與激越。二次社區之行對比鮮明,從農户自組織及生活、文化價值追求,看到了中國鄉村未來的前景!

針對生態社區營造項目活動中的生物資源保護、生態社區發展規劃、濕地植物園、硐寨天然植物園、社區特色園區建設,開展調研、現場指導,工作成果展示與農户互動等活動。通過7天的社區考察,野外實地調研,研討交流等活動,從社區人文歷史、自然生態、社會經濟、農户生計、文化藝術等多視角,對“生態社區營造項目”從理論到實踐活動,進行了系統診斷,充分肯定項目建設機制、成效與影響,同時為項目深度發展提出了具體的指導意見。在大巴山生態與貧困問題研究會、社區農户的配合下,共同完成了社區5年發展思路、項目規劃與方法論述的《生態社區行動綱要》。為社區未來描繪一幅絢爛幸福生活圖景,社區農户深受鼓舞與鞭策。

《鄉村生態社區營造行動綱要》--社會、專家、社區視角

一、目標與思路 (營造“生態優美,社會和諧,生活幸福”鄉村)

1、 自然環境優美,物種多樣,生態優勢資源成為社區營造的亮點(特點鮮明);

2、重視生態社區發展長遠規劃,將在地生態資源融入社區營造活動,並持之以恆堅守環境至上的營造原則。如營造社區公共空間、學校、道路、人居環境、濕地路渠、理水、農圃等美化、可食景觀培育。

3、社區人文歷史厚重,值得深度挖掘,使之成為生態社區營造在地文化引擎。在社區現有成果基礎上,將傳統社區優秀文化元素、智慧、技藝植入現實社區生產、生活、社會、經濟、生態、文化各個層級,藝術提升社區精神品味與幸福感,復興鄉村文化(社區歷史、藝術審美、人文尊嚴價值追求),並形成鄉村生態人文自覺。

4、跨文化視角與行動,在全面復興鄉村文明的同時,社區自組織能力建設與社區內動力釋放尤為關鍵,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生計是社區騰飛兩翼,形成社區獨特的人文優勢,拓寬鄉村生態市場的社會基礎。

5、公序良俗,天人合一是生態社區營造的要旨。營造川東北區域獨具民俗原生態的鄉村本土發展模式。

二、生態社區5年項目行動計劃(預算310萬元,急盼社會組織及有緣人關注與合作)

1、營造保育在地天然植物園2處。即“濕地植物園、硐寨植物園”二處(預算50萬元)。

2、生態文化竹園(面積10畝,栽植觀賞竹200種,校社共建。預算20萬元)

3、城鄉互動生態農場1處(面積150畝,diy體驗式、休閒生態農場。預算50萬元)

4、鄉村生態美化項目(道路、路渠、家居、農圃、濕地美化與亮化。預算15萬元)

5、在地生態資源試驗研究、馴化、繁育(戰略、戰術行動研究。預算10萬元)

6、殯葬文化建設項目(2處,文化尋根及殯葬文明建設。預算30萬元)

7、社區歷史文化遺蹟搶救性保護,對外展示(拍攝、聲像、出版。預算25萬元)

8、社區綜合性圖書館(集收藏、學習、科研、展示、教化於一體。預算60萬元)

9、社區生態產品(食材)營銷站(點)及人員能力建設(預算20萬元)

10、生態社區民俗及接待環境、能力建設(預算30萬元)

三、生態社區營造方法論

1、充分肯定當下社區營造的組織形式,進一步深化。創造條件讓社區每個參與者釋放內在潛力,形成社區的內動力與凝聚力。獻計、出謀、出資源,擴展資源動員能力和整合能力。開放性社會參與社區營造活動。

2、社區規劃及活動,必須建立在對自然的學習和認知基礎上,舉一反三。學會學習、獨立思考,甚至對歷史經驗的反思,並對行動結果不斷完善與修正,社區被認同的結果。可量化,可操作,可驗證。在不違背社區人文、自然、社會良性互動原則下,長遠惠及子孫與自然的大戰略。需要集思廣益,逐漸形成在地生態社區規劃與行動的文化自覺。

3、重視資源動員、整合,外部環境開拓、推介與社區自我成長相協調,逐漸形成以社區受益對象為主,外部幫助支持為輔的資源儲備。構建公正、公平、公開透明、監督到位的資源使用機制,形成資源參與良性互動的社區營造環境、強大的資源社會動員能力。

4、社區營造應遵循先易後難的原則,循序漸進,堅持數年。以當下存在的諸多危機、緊迫、生態災害事件為參照,冷靜應對生態、食品、市場、文化價值危機的挑戰,增強自我改善意識和行動的有效性。

5、堅信自己的認識與努力一定成功,增強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堅信城鄉優勢互補,鄉村人文、自然優勢獨特,獨具魔力,是社會發展的人文根基與源頭所在;堅信鄉村多元治理的文化自信,信仰可以改變未來;堅信持之以恆就會形成鄉村文化全面復興。

第二篇:創建綠色生態社區 營造温馨居家環境

創建綠色生態社區 營造温馨居家環境

密州街道隸屬於諸城市,密州街道自2014年10月成立以來,以創建綠色生態社區為總抓手,着力建設管理 有序、服務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新型社區。成立了創建“綠色社區”領導小組,社區黨員志願者服務隊、老年人護綠隊、退休志願者服務隊,制定了環保崗位職責,工作指導思想、工作目標、工作計劃及各項制度措施。廣泛動員、組織駐社區單位和各類黨員,開展黨員幹部每年“種活一棵樹,養活一盆花,綠化一片地”活動,在樓前屋後挖石換土,種花植樹,在廢石山下建成了一片佔地8000多平方米、10000餘株樹木的“老年林”。湧現出一批以李洪啟老人為代表的綠化社區、熱愛家園的“全國志願者先進個人”和“金昌市文明標兵”,環境的改善和典型的示範帶動作用,激發了居民投身綠色社區創建工作的熱情,營造出居民為社區增綠添色的濃厚氛圍。

密州街道由原來的廢棄物堆積成山,浮塵飄移,生態環境惡劣,變成了如今環境優美、衞生整潔、居住幽靜,樓羣間繁華似錦,平地處綠樹成蔭,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路平、燈亮、整潔、舒適、寧靜、和諧的新型現代化綠色示範社區,先後被金川區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先進黨支部”;被金昌市命名為“綠色社區”;被甘肅省委、甘肅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文明委員會”、“文明社區”。

第三篇:營造和諧的生態德育

營造和諧的生態德育

德育工作是一種心靈的喚醒,我們的使命就是用温柔的?教育之手?去觸摸學生純潔的心靈。 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老師的的引導、感召、激勵以及對思想行為偏差的及時糾正。這種引導、感召、激勵、糾正,是?情?與?理?、?言?與?行?的浸潤與感染。

一、構建生態德育工程,完善自理教育。

日本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的賜予,其它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要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不給別人添麻煩。?我主要通過班級管理、活動競賽、評優評先等途徑為學生提供自律教育的機會與平台。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意識促小幹部隊伍建設,充分培養與發揚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我有意識地讓每個學生都參與班級管理,大到班長、學習委、班風監督委員,小到管理員、組長……他們分別鼓勵和監督同學在班級中在學習、行為等各方面的表現,同時,他們也接受全班同學的監督。每個星期五的班會活動,他們登上講台,將一顆顆閃亮的小星星獎給同學們。

?文梟灝同學,你本週課堂上有四次精彩發言,獎你一顆‘智慧星’?;

?林海怡同學,你本週自覺完成了老師沒有布臵的學習任務,還每天寫觀察日記,獎你一顆‘好學星’?;

?黃澤林同學,你本週兩次幫助生病的同學做值日,獎勵你一

顆‘關愛’星?;

?謝瑋銘同學,你本週出操和體育課上表現最出色,獎勵你一顆‘健康星’?;

?本週內,班裏所有同學都遵守紀律,講衞生,有禮貌,每人獎一顆‘紀律星’?。宣佈完畢,每個孩子都捧着自己獲得的星星貼進教室後壁?我最閃亮我最棒?的評比欄中。你的?關愛星?璀璨,我的?好學星?閃光,他的?健康星?耀眼……看着評比欄,每個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驕傲,反省自己的不足,確立下一階段奮鬥的目標,整個班級也便呈現一種朝氣蓬勃、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二、 在活動中育德, 培養學生的名校氣質。

每週一的班主任談話時間,我給它命名為?快樂引導?。 此活動每週四的班會時間也會拓展進行。我還把綜合實踐課程引入課堂,開展了多次主題鮮明、意義深刻的班隊主題活動,例如?莊嚴的升旗時刻?,教育孩子們熱愛祖國,尊重國歌和國旗;?撐開自救的保護傘??叮囑孩子們要珍惜生命、注重防範的意識,掌握自護技巧;?中華美德代代傳?活動中,他們上網蒐集了許多名人勵志、勤勞節儉、誠實守信的故事,並製作成手冊在班級傳閲;在?讓世界充滿愛?的活動中,我號召孩子們要做一個善良的人,有愛心的人,明白?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的道理......

每當我發現有些同學只顧自己,不顧別人的感受時,我給他們講述《卡羅納》的故事,告訴他們同學之間應該團結友愛,因為?給予是快樂的?!當我發現有的學生開始嫉妒學習好的同學,甚至悄悄在

別人的面前説三道四,於是我給他們講許多名人的故事,告訴他們要想受到大家的歡迎,首先要心胸寬廣,明白?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道理。

我們還會在班隊活動中一起討論怎樣的人是?君子??怎樣的人是與?君子?相反的?小人??孩子們用他們自己的思想闡釋着?君子?的內涵:心胸寬廣的人,言行一致的人是君子,有學問有愛心的人是君子,誠實守信的人是君子……孩子們正熱烈地討論着,突然,有一隻小手舉起來,是我們班多才多藝的班長陳寶欣。她紅着臉站起來,慚愧地説:?對不起,老師!我嫉妒唐寬敏,還在同學面前説老師偏心她。我現在要求把我的‘道德星’摘兩顆下來補給她。我要做一個心胸寬廣的君子。?我備感欣慰地説:?孩子,你敢於面對自己的過錯,你已經是個小君子了!?接着,好多隻小手舉起來,勇敢地説出了只有他們自己知道的不良思想和行為。

就在這種和諧的教育情境中,我滿懷激情地向孩子們發出了做?翩翩小君子?的倡議。?你是君子嗎??這句簡單的問話,已經成為了孩子們相互提醒糾錯的口頭禪。通過這些系列活動的開展和日常的薰陶與教誨,孩子們的精神品位在不斷提升,正在快樂成長。班級成為展示學生才能和培養學生名校氣質的重要平台。

三、因勢利導,在閲讀中整合德育資源。

記得在啟動?快樂閲讀?系列活動之前,我開展了一次《國學書香撲面來》的口語交際活動,從國學大師梁啟超的著名觀點----?一個人學生時期能否養成讀書興趣和讀書習慣是件人生大事,將影響其一生的幸福和發展?,講到人民領袖毛澤東一生愛藏書、愛讀書的故事;從自己小時候渴望讀書卻無書可讀的苦惱講到工作後的二十多本

讀書筆記。從學生的眼神中,我看到他們的確受到了感染與薰陶。同學們自發地建起了一個讀書的小樂園,那裏有每個學生捐贈的自己喜歡的課外讀物,比如《小故事大道理》、《世界上下五千年》、《冰心散文集》、《心靈雞湯》、《名人成長的故事》……每月書目一更新。每天的課間活動,同學們減少了追逐,多了一份安靜。他們快樂地閲讀着,交流着,背誦着,從中品位人生哲理,極大地豐富了精神世界。

我們的夢想簡簡單單,只為崛起的新一代。面對新的形勢、新的目標,班級德育工作要抓住新的機遇、迎接新的挑戰。讓我們用祝福的語言,寬容的心胸,明鏡般的眼睛,在平凡的德育的工作中創造出更多的精彩!

第四篇:學習氣氛營造的情況綜述

學習(更多請關注:)氣氛營造的情況綜述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境對於每個人的發展起着至關重要的影響。所以,我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一、在班級內創造濃厚的學習環境。

教室是學生學習的神聖殿堂,走進教室,就應該讓孩子們感受這份濃濃的學習氛圍。在我班,我們的牆壁是戰地,有各項活動、常規檢查、學習競賽的表格。這樣明朗公開的表格式比賽,會讓他們羣集過去,一是看自己的成績,二是觀察誰這次不如他,他會在心裏竊竊自喜,又有誰這次超過了他,他也會不服氣,這種良性的競爭,很大程度上,刺激着多數孩子爭強好勝的心理。但也有弊端,差孩子每次都排尾,時間長了就失去了信心,有些會變得自暴自棄,有些會無動於衷,依然我行我素。所以,我不會每次都將每個孩子的成績公佈出來,而是有選擇,有針對性地公佈各次小比賽、小測試的成績。 牆壁上還有孩子們的大量的優秀日記、習作。這樣做,不但有益於孩子們閲讀到更多更好更貼近自己生活的作文,還能讓孩子們感受成功的喜悦,享受同學們的讚美,培養自己的信心,熱愛寫作。

二、樹立學習典型。

我們班有一批學習特認真的好孩子,他們絕大多數都是班幹,在學生的心目中佔有一定的位置,所以,在班級中我會利用一切教育契機,充分展示他們的閃光點,以點及面,在全班形成勤奮學習,積極上進的良好氛圍。差生有點滴的進步,比如:今天作業正確率高,或書寫工整,或完成及時,都及時抓住進行表揚,

三、建議學生交什麼樣的朋友最合適。

國小生的交友觀念還很淡薄,交什麼樣的朋友最合適,他們自己是不會判斷的。我就會在課間遊戲或班隊課活動時,給孩子們談談自己的好朋友,儘可能去了解哪些孩子之間走的較近,關係較好,是因為什麼理由在一起玩。絕大多數孩子都喜歡跟成績好的孩子交朋友,這是一個好現象,可也要注意,他們在一起經常玩的是什麼遊戲,是否健康向上。因為,有些成績好的孩子,在常規上不見得就有多優秀,不良的行為習慣也隨處可見。所以我們要引導孩子之間,形成積極健康的朋友關係,朋友之間應互相幫助,相互謙讓,合作融洽,學習上應該有良性競爭。也有這樣的怪現象:有的孩子身邊玩具多,或零食多,會吸引一些是非觀念

較為淡薄的孩子,不惜違反常規,破壞紀律,來獲得一些蠅頭小利,像這樣的朋友關係,我們必須及時制止,進行教育,還要講清利害關係,隨時防止再次出現。因為健康的朋友關係,不但會幫助自己,帶動自己各方面進步,還會在班級營造良好的氛圍,有利於班風建設。

四、學習問題自我評價

l.時間安排問題

學習不良者應該反省下列幾個問題: (1)是否很少在學習前確定明確的目標,比如要在多少時間裏完成多少內容。(2)學習是否常常沒有固定的時間安排。(3)是否常拖延時間以至於作業都無法按時完成。(4)學習計劃是否是從來都只能在開頭的幾天有效。(5)是否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學習上了。

2.注意力問題

(1)注意力完全集中的狀態是否只能保持10至15分鐘。(2)學習時,身旁是否常有小説、雜誌等使我分心的東西。(3)學習時是否常有想入非非的體驗。(4)是否常與人邊聊天邊學習。

3.學習興趣問題

(1)是否一見書本頭就發脹。(2)是否只喜歡文科,而不喜歡理科。(3)是否常需要強迫自己學習。(4)是否從未有意識地強化自己的學習行為。

4.學習方法問題

(1)是否經常採用題海戰來提高解題能力。(2)是否經常採用機械記憶法。(3)是否從未向學習好的同學討教過學習方法。(4)是否從不向老師請教問題。(5)是否很少主動鑽研課外輔助讀物。

五、自我改進法

3r法

羅賓生(robinson)提出的sq3r法是提高學習效率的一種好方法。sq3r是由

survey,question,read,recite,review幾個單詞的第一個字母縮寫成的。

(1)概覽(survey):即概要性地閲讀。當你要讀一本書或一段文章時,你必須藉助標題和副標題知道大概內容,還要抓住開頭,結尾及段落問承上啟下的句子。

(2)問題(question):即在學習時找一找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力。如果是學習課文,預習中的提問可增加你在課堂上的參與意識。要是研究一個課題時你能帶着問題去讀有關資料,就能更有的放矢。

(3)閲讀(read)

(4)背誦(recite):讀了幾段後,合上書想想究竟前面講了些什麼,可以用自己的語言做一些簡單的讀書摘要,從中找出關鍵的表達詞語,採用精煉的語言把思想歸納成幾點,這樣做既有助於記憶、背誦或複述,又有助於提高表達能力,且使思維更有邏輯性。這種嘗試背誦的方法比單純重複多遍的閲讀方法效果更好。

(5)複習(review):複習的最主要作用是避免遺忘。一般來説,及時複習是最有效的,隨着時間的推移,複習可逐漸減少,但經常性地複習有助於使學習效果更鞏固,所謂“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即是此意。

2.自我塑造法

(1)選擇一個適當的目標。某些學生在接受長輩一頓訓斥後,立即制定一個宏大的學習計劃,其實這種計劃十有八九是執行不下去的。我在學英語時,有一天忽然下決心要從閲讀原版小説入手,結果我借了一世界名著《馬丁.伊登》,並且向朋友宣佈,我要花一個月時間啃下此書。結果呢,我連第一頁都沒能讀完,因為裏面的生詞查不勝查。後來我選擇了比較適中的學習目標,先從世界名著簡寫本入手,結果越讀興趣越濃,不再視英語為畏途了。

( 2)對症下藥。如果你注意力不集中,那麼你應分析不集中的原因。在寢室讀書不集中,則應責令自己到教室裏去讀。如果讀半小時後不集中,則應略為休息一下,或改變一下學習內容。如果原因是對讀書不感興趣,則首先努力去讀自己有興趣的書或改變單調枯燥的讀書方法,將讀書與工作、娛樂、陶冶性情結合起來,或給自己的學習以一定的獎勵。堅持一段時間後,隨着良好習慣的形成,學習興趣就會逐漸濃厚。

六. 發現最佳時間提高學習效率

人分為“貓頭鷹”與“白靈鳥”型。如巴爾扎克經常通宵達旦地工作。莫扎特的創作時間是在晚上,他的著名歌劇《唐璜》就是在一個夜裏寫成的。門捷列夫等科學家也都是在晚上工作的。與此相反,拿破崙則是從早晨3一4點就始了自己一天的工作。

最佳的記憶時間: 早晨和晚上臨睡前是記憶效果最好的時間。因為早晨,大腦沒有睡前學習材料的干擾臨睡,不再受新學習的干擾。每天臨睡前,把一天內學習的主要內容,象過電影一樣在腦子裏過一遍,這對記憶的鞏固很好。晚上記的材料,第二天早晨再記一遍,效果會更好。

合理用腦: 合理用腦使大腦皮層的不同部位輪流興奮和抑制,有助於增強記憶力,使人保持不疲勞的狀態。長時間啃一門課不如不同課程交替學習的效果好。內容相似的課程不要挨着複習。平時我們在較多地複習文科內容後,應該用複習理科內容來調劑。(科學家做過實驗,一個人右手疲勞的時候,一種辦法是讓兩手都休息,另一種辦法是在右手休息情況下,讓左手適宜地活動,結果用第二種方法,右手握力恢復得較快。馬克思喜歡在緊張閲讀、寫作的間隙,用解高等數學習題作為一種調劑)學習時用的是右半腦,聽音樂、歌曲是用左半腦。左半腦興奮幾分鐘、右腦就可休息一下。用音樂來調節,作到合理用腦,在世界各大學裏已被廣泛重視。

外語學院學習部2014年5月

第五篇:生態農業綜述

國內外研究生態農業之區別

國內外進行生態農業研究的則重點不同,國外側重點在微觀硬技術及科學實驗研究,主要是圍繞農田營養問題和病蟲草害控制這兩大方面進行。國內則重現有條件下生產模式系統結構的調整與功能開發,而國內的生態學者一是從微觀領域對農業生態一同的物質、能量動向進行系統監控,探明不同生態農業類型的物、能源規律;二是從中觀領域對可直接控制的農業生態系統(如村、小規模的鄉或小型自然區域)的結構、功能進行調控和觀測,對系統的演變、發展過程進行系統研究,探索各類生態農業類型的依存條件和系統發展的動力因素,揭示農業生態系統的發展機制;三是從宏觀領域對一個大區域(如縣、地、省級行政區域或較大範圍的自然區域),依據其地理環境特點,對其生態經濟要素配置與效應進行系統的分析研究,為制定區域經濟、社會生態發展規劃提供依據。同時,與國外側重生態農業微觀硬技術的不同,國內強調系統結構的優化與調整、宏觀的生態系統工程與微觀的生物工程相結合。

生態農業的發展軌跡

現實意義上的生態農業出現在歐洲,1924年,德國農學家魯道夫.斯蒂內最先提出“生態農業”的概念,1970年美國土壤學家威廉姆.阿爾伯衞奇也提了“生態農業”這一概念,1981年英國農學家hington等著《生態農業及其有關技術》一書是經典的生態農業專著,書中指出:“生態農業就是:要建立及維持一個特殊類型的農業系統,即建立和維持一個生態上的自我維持、低收入且經濟上有事生命力的小型農業生態系統。這種小型農業系統能達到最大的生產而又不引起大的或長時期在倫理學及道德上的不能被接受的環境改變。”-----劉健、戴利國、何麗敏:《環境污染與防治》,生態農業概念析辯,第16卷第4其,1994年8月。

直到歐美各國政府相繼制定推行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政策,生態農業在西方逐步興起。20世紀30--40年代,瑞士、英國、日本等國生態農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60年代歐洲的許多農場轉向生態耕作,70年代末東南亞地區開始研究生態農業,到90年代生態農業在世界各國得到較大的發展。中國現代意義上的生態農業起步較晚,1981年的銀川全國農業生態經濟學術研討會第一次使用“生態農業”一詞,1982年,中國農業環境保護協會正式向主管部門提出發展生態農業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