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空巢老人調查報告 彙總10篇

欄目: 調查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4W

【導語】

空巢老人調查報告 彙總10篇

空巢老人調查報告 彙總10篇 由本站會員“小味小”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目錄】

篇1:空巢老人調查報告篇2:空巢老人調查報告篇3:空巢老人調查報告篇4:空巢老人調查報告篇5:空巢老人調查報告篇6:空巢老人調查報告篇7:空巢老人調查報告篇8:空巢老人調查報告篇9:空巢老人調查報告篇10:空巢老人調查報告

【正文】

篇1:空巢老人調查報告

隨着社會的發展,城鎮化建設的步伐日益加快,很多青壯年農民進城務工。導致越來越多的農村老人獨守空巢。下頭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範文,歡迎大家參考!

我國農村正經歷着人口老齡化、老年人口高齡化和老年人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的轉變。在這一轉變過程中,高齡老年人和老年空巢家庭比例的較快增長將直接影響到我國養老保障體系和養老服務體系的構建,以及農村老齡問題的綜合解決。為了解農村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發展情景及其對農村家庭養老的影響,2007年,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組織實施了農村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狀況的調查研究。現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景

調查運用國家統計局批准,中國老齡科研中心2000年和2006年實施的兩次中國老年人口狀況調查數據,結合北京、河北、江蘇、浙江、黑龍江、江西、河南、安徽、重慶、甘肅等10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典型調查,調查對象為農村老年空巢、類空巢家庭的老年人,即老年人無子女(包括兒媳、女婿),或有子女但不一樣吃同住者。

老年空巢家庭包括兩類:1、獨居户;2、夫妻户。

老年類空巢家庭包括三類:

1、隔代户(老年人與未成年孫子女或外孫子女同住,多稱“留守家庭”);

2、兩代老人户(老年人與父母同住);

3、與其他人同住户(老年人與其兄弟姐妹或照料者等同住)。

2006年,全國農村老年空巢和類空巢家庭共3288萬户,佔農村老年人家庭總户數的48.9%,比2000年的44.9%提高了4個百分點。空巢、類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共4742萬人,佔全國1.08億農村老年總人口的43.9%。其中,空巢家庭老年人佔38.3%,類空巢家庭老年人佔5.6%。除隔代户從2000年的4.4%下降到2006年的3.7%外,其餘幾類家庭户的比例均有所上升。獨居户從13.3%提高到14.7%,夫妻户從26.7%提高到27.7%,與其他人同住户從0.5%提高到2.1%,兩代老人户從0.4%提高到0.7%。

空巢、類空巢家庭分佈呈現較明顯的地區差異。東部和中部省份空巢比例相對較高,如山東、河北、江蘇的老年空巢、類空巢家庭的比例超過了60%,北京、河南、浙江、安徽、遼寧等也超過了50%。西部一些省份如陝西、廣西、雲南不足30%。各省份內部的分佈差異也較明顯。嚴重的地方,村外出青壯年比例到達90%,留在家裏的幾乎都是老人和孩子。

隨老年人年齡提高空巢、類空巢家庭比例呈減少趨勢。農村60至69歲的低齡老年人中有50.2%居住在空巢、類空巢家庭中,在80歲以上的高齡老年人中減少到40.5%。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以有配偶同住為主佔64.9%,喪偶的佔28.8%。

老年空巢、類空巢家庭內部差異明顯。約有25的老年人自願與子女分開居住。這類家庭以夫妻户多見,低齡老年人為主,身體狀況和生活狀況相對較好。有48.3%的老年人被迫與子女分開居住。其中,有30.7%的老年人想與子女同住,但因子女不孝,婆媳關係緊張,或子女外出發展等原因而不得不獨守空巢。有17.6%的老年人願意入養老院,但因經濟條件不允許加之不是收住對象,或當地沒有養老機構而不能如願。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生活中的問題既有作為農村老年人面臨的共性問題,也有因子女“缺位”帶來的特殊問題。

(一)養老保障不穩定問題。

農村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從事生產勞動的比例比非空巢家庭老年人高近5個百分點,佔47.4%,得到子女經濟幫忙的比例比非空巢家庭老年人低6.6個百分點,佔59.5%。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年人均收入2373元,約為非空巢家庭老年人的45。受自我養老本事以及子女自身經濟狀況和養老意識淡薄等影響,39.6%的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感到經濟困難,49%的人認為經濟上缺乏保障,得到政府和團體救助的只佔13.6%。

(二)基本醫療缺乏保障問題。

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中健康狀況差的佔27.2%,患慢性病的佔65.5%。57.8%的人未享受任何形式的醫療保障,參加新型合作醫療的老年人多數反映合作醫療報銷起付線高,報銷比例低,報銷程序過於複雜,門診取藥花費多但不能報銷,住院治療又需要先墊付大筆押金。因為上述原因,有70%的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患病後不去就醫,“拖”病現象比較普遍。

(三)照料服務供求矛盾突出問題。

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生活部分或完全不能自理的佔20%,約948萬人。7.5%的老年人需要照料,其中11.3%的人得不到照料,比非空巢家庭老年人高8.4個百分點。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的照料主要靠配偶,佔52.3%,國家、團體、養老機構上門服務合計僅佔2.9%。與此相對,非空巢家庭老年人的照料主要依靠子女,佔64.1%。

(四)獨居老年人面臨高生活風險問題。

獨居老年人(包括散居“五保”老人)約1004萬人。其中,覺得經濟困難的佔52.4%,需要照料但無人照料的佔18.4%,經常感到孤獨的佔53.6%,感到不幸福的佔21.0%,有過自殺念頭的佔7.5%,這些指標均顯著高於其他老年人。統計分析顯示,有60%的農村獨居老年人生活中面臨着經濟十分困難、健康狀況極差、需要照料和孤獨寂寞中的至少一種問題,近19%的獨居老年人面臨兩種以上的上述生活風險。

(五)隔代户和兩代户老年人生活壓力大問題。

子女外出務工,留下祖孫在家的“留守”老年人佔農村老年總人口的3.7%,接近400萬人。他們既要從事農業生產勞動,又要照看孫子女,身心壓力很大,健康狀況也最差,54.7%的老年人認為健康狀況較前一年變差,69.3%的人患有慢性病,41.7%的人在調查前兩週處於帶病狀態,這些指標均明顯高於其他空巢、類空巢家庭。兩代户老年人既要自養還要贍養其高齡父母,他們參與農業勞動的比例高達80%,得到子女經濟支持的只佔44.3%,醫療費開支最大,年人均住院費支出到達1827元,遠高於其他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的1068元。

三、農村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現象及問題成因分析

(一)農村老年人家庭空巢化是人口、經濟、社會等多重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這種態勢仍將持續。

造成農村老年人家庭小型化和空巢化的原因一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生育高峯人口,同時也是70年代以來實施計劃生育的獨生子女父母相繼進入老年,老齡化加快發展。二是農村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延長,高齡老年人口增長,老年人家庭空巢期延長,同時兩代老人户也有所增加。三是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很多農村勞動年齡人口向城鎮遷移,留守老年人增加。四是隨着居住條件改善以及人們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變化,兩代人願意分開居住的家庭增多。上述因素的持續存在,必將推動農村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的繼續發展,空巢、類空巢將成為我國農村地區老年人家庭的一種重要居住形態。[由本站網友投稿]

(二)子女“缺位”削弱了家庭養老的作用。

老年人勞動自養、夫婦互相扶養和子女贍養是傳統家庭養老的三大支柱,由於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的“缺位”,喪失了支撐家庭養老的穩定結構,影響了部分老年人的生活,突出地表現為缺乏照料者和精神慰藉,同時加重了老年人勞動自養的負擔。獨居老年人更失去了配偶的扶養,與孫輩同住的“留守”老年人加重了代撫育負擔,兩代老年人户則是“以老養老”,困難相對更多。

(三)農村社會保障與社會服務發展滯後導致部分老年人養老和照料服務的“真空”。

家庭養老功能不足,老年人對社會保障和社會服務的需求增加。由於農村社會養老保障覆蓋面窄,水平低,社會福利服務基礎設施短缺,社會養老服務不發達,使老年人的養老異常是服務需求得不到保障。調查發現,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需要上門家務服務的佔32.8%,而當地有此服務的僅佔7.0%,需要上門護理的佔35.4%,能供給上門護理的僅佔6.3%,需要入住養老機構而不能如願的佔17.6%,離老年人的需求差距很大。

(四)對農村老年人家庭空巢現象及其問題重視不夠,措施不力。

主要表現為一是政策“缺位”。各地關於居家養老和老年服務體系建設的政策主要指向城市,適合農村實際情景的政策較少。二是觀念落後。一些地方的工作思路仍然停留在“家庭養老”上,對農村老年人“空巢”問題重視不夠。三是缺少有力措施。農村社會保障、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明顯落後,社會組織很不發育,解決農村老年人養老服務問題難度很大。基於以上原因,老年空巢家庭增加帶來的照料服務等問題在許多地方沒有擺上議事日程。

(五)敬老意識和贍養觀念淡化。

農村“重小輕老”現象比較普遍,少數子女視老年人為累贅,一些多子女家庭互相推諉贍養義務。婆媳關係緊張,“媳婦當家,養兒防不了老”。外出務工子女忽視家中老年人的生活安排,與老年人缺少聯繫。還有“外嫁女兒不養娘”的傳統習俗,等等。這些因素導致部分老年人的贍養得不到落實。

四、對策與提議

農村老年人家庭空巢化伴隨着農村人口老齡化和高齡化,在城鎮化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等因素影響下,農村以家庭養老為主,依靠老年人勞動自養、子女贍養和土地保障的傳統養老模式受到進一步挑戰,需要從整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和社會服務的建構上綜合研究和應對。在繼續鞏固家庭養老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社會養老保障和公共服務,建立健全社會養老和家庭養老相結合的養老保障體系,是新時期保障包括農村空巢家庭老年人在內的廣大農村老年人基本生活和服務需求,解決農村老齡問題的必由之路。

(一)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為農村老年人生活供給制度保障。

加快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把貼合條件的老年人全部納入保障範圍,並研究老年人的特點和需求,採取措施給予優待和照顧。實施最低生活保障可對貧困老年人降低門檻,提高補助標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可研究免除70歲以上老年人的參合費用,並對參加合作醫療的老年人在個人賬户計入金額及報銷比例等方面予以優惠,適當擴大老年人常見慢性疾病門診報銷的病種。醫療衞生機構應為急重病貧困老年人開闢綠色通道。進取探索建立農村老年人非繳費型養老金制度,對於不享受社會保障待遇的農村80歲以上高齡老年人可採取發放生活補貼等方式,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基本醫療需要。

(二)加快建立農村社會養老服務體系。

加強農村綜合性養老服務機構建設,在服務好“三無”老人等傳統服務對象的基礎上,把服務對象擴展到高齡、病殘、獨居、生活不能自理的社會老年人。

施院0託老年羣眾i在農村社區建設綜合性養老服務活動設施,以此為依託為老年人就地就近供給生活照料、文體娛樂、法律服務和宣傳教育服務,逐步構成住養、定點與上門服務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有條件的地方政府和村團體要進取出資設立養老服務公益崗位,同時進取倡導鄰里互助、志願者幫扶和老年人互助,以獨居户、隔代户、兩代老人户異常是高齡、貧困、患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為重點,建立聯繫和幫扶制度,制定緊急事件的有效應對辦法,照顧好他們的生活。

(三)充分發揮家庭養老的基礎性作用。

進一步推進農村家庭贍養協議書籤訂工作,鞏固家庭贍養,督促外出務工子女妥善安排好留守老年人的生活和生產。加強涉老法制教育和敬老道德宣傳,把敬老孝親納入禮貌家庭和禮貌村鎮的評選表彰資料,轉變不良習俗,和諧家庭關係。加強對老年人的宣傳教育,幫忙老年人加強生活安全的自我保護,掌握緊急情景下的應急處置辦法,提高老年人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和本事。

(四)加強對農村老齡工作的組織領導。

各級政府要把農村老齡問題納入農村改革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統籌研究和解決。要制定農村養老服務機構、設施發展規劃和推動農村養老服務的政策措施,將相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各級政府有關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責,將保障農村老年人基本生活,發展農村為老服務納入部門工作安排,切實承擔起為農村老年人供給基本社會保障、福利服務、醫療衞生、安全保護、權益維護、活躍老年人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職責。要建立健全縣、鄉兩級老齡工作機構,保證必要的人員和經費,發揮好綜合協調和檢查督促作用。在農村基層,要普遍建立起農村老年人協會,在村委會的領導和支持下,實現自我組織、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進取調解涉老糾紛,維護老年人權益,活躍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組織老年人自助互助。

篇2:空巢老人調查報告

隨着中國現代化程度的快速推進和城鎮化加速發展,以及人口老齡化現象的加劇,我國城市空巢老人現象也呈日益加劇狀態。根據2010年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週歲及以上有1.77億萬人,是總人口數量的13.26%,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有1.19億,約佔總人口的8.87%,這就是所謂的“銀色浪潮”現象,而伴隨着這種現象的則是本報告所討論的“空巢現象”。所謂“空巢現象”是文學上一種常見的修辭手法——比喻,比喻子女在成長或成年後像鳥兒一樣離開家庭,僅留下老年成員居家生活。城市老齡人口“空巢化”形勢正呈大大加深的趨勢,所以關注空巢現象,關愛空巢老人具有十分迫切的現實需要,空巢現象也由此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一、城市空巢老人的概念

空巢老人是指無子女,喪子女或雖有子女但不與子女居住在一齊的,身邊沒人照顧的60週歲以上的老年人,或者是指沒有子女照顧、單居或夫妻雙居的老人。主要分為三種情景:一是無兒無女無老伴的孤寡老人,二是有子女但與其分開單住的老人,三是兒女遠在外地,不得已寂守空巢的老人。城市空巢老人則是指生活在城市區域範圍內的無子女,喪子女或雖有子女但不與子女居住在一齊的,身邊沒人照顧的60週歲以上的老年人。

二、城市空巢老人的成因

城市空巢老人的產生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既有來自人口內部結構的因素,也有來自個人主觀觀念、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的原因。對城市空巢老人的的成因能夠歸納為以下五點:

1.物質經濟基礎

“家庭養老是農業社會的產物,以家庭代際關係為基礎。伴隨着工業化的到來,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社會財富迅速增長,家庭養老的經濟基礎逐漸被打破,家庭養老的功能被大大削弱。”由於教育、醫療、住房等諸方面的支出,導致人們的家庭經濟壓力較大,平時家庭收入大多用於撫養下一代,等到中年又要為孩子的成家而很多投入,老年時期則沒有了必須的經濟積累來實現自助養老。而隨着改革開放以來,新的一代越來越重視物質追求,追求高品質的生活質量,導致自我入不敷出,使得新的反哺代際關係難以構成。物質經濟方面的原因主要存在兩方面:其一是部分城市家庭收入水平增高,居住條件的改善,使得子女紛紛離巢自居。其二是很多城市空巢老人的經濟來源比較單一,收入較少,滿足自我的生活都已經很是困難,子女不得不出外打工用來維持生活和贍養老人,原先他們在城市生活卻只能住在一齊,他們的經濟條件不允許他們另購住房,子女出外打工以後在新的城市生活,從而導致他們隔城生活,長時間的分離。這些經濟和物質原因,從根本上導致了核心家庭的強化,客觀上造成了家庭空巢化的發展趨勢,物質經濟原因是城市空巢老人產生的根本原因。

2.年輕人外出就業或求學

隨着現代化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工業化的進一步推進,傳統封建社會中的子承父業、守家待業已經不能再滿足當前年輕一代的就業需求。社會的發展使很多人不在害怕遠行,人們的生活也從單一地域向多區域發展延伸。背井離鄉的求學或就業不再只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它同時也包含了年輕對實現夢想的渴望,包含了老人對兒女有更好發展的期盼。同時傳統家庭的教育功能逐漸弱化,很多原先由家庭承擔的職責改由學校代為承擔,很多年青一代很早就開始在學校寄宿,家庭的空巢階段就這樣被提前了。

3.代際觀念的衝突

隨着西學東漸、中國某些傳統觀念的瓦解,使得年輕一代的觀念日益與老年人拉大差距,致使青老之間得隔閡與矛盾日益加深。他們不再僅僅依靠家庭來滿足自我的物質和精神需求,他們特立獨行追求自我,即使有的仍與父母長輩同居,但他們對自我的關注要遠遠大於對父母,隨着他們經濟的獨立,他們會更加專注於自我夢想的實現。有些老年人在心裏是想和兒女住在一齊的,但由於雙方價值理念、生活習慣均存在差異,很容易產生代際矛盾,為了避免矛盾激化,這些老年人只能無奈選擇獨居:有的老年人故土難離對自我居住得社區有了依靠,從心理上並不願意離開常年生活的區域;有的老年人選擇獨居是因為心疼自我的兒女生活不易,不願意加重子女的負擔;有些城市空巢老人多年為家庭、子女奔波,在子女離開後,渴望自由選擇自我的生活方式。由此可見,老年人與青年人之間代際觀念的差異也是城市空巢老人的重要的成因之一。

4.傳統養老觀念的瓦解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孝道文化佔據了極其重要的位置。而“百善孝為先”、“父母在不遠游”為內核的孝道文化為傳統的養老形式奠定了必須基礎。然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掀起了文化意識大解放的浪潮,使東西方文化重新交織在一齊,人們對社會形態的認識和思維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它加快了社會的前提高伐,改變了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大大增強了社會對物質的期望,大批的年輕人為了事業、為了成功不惜拋棄傳統家庭的牽絆,紛紛踏上追夢的旅程當年輕人全力追求事業,奮力邁向成功的時候,家中老人在年輕一代心中的地位也被大大降低了,對老人關心與關懷的缺失,也導致了空巢老人問題的很多產生。

5.國家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和法律保障不足是法律政策原因

我國多年來持續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城市家庭一般僅有一個子女,這使得我國的傳統家庭養老功能逐漸弱化,家庭空巢化逐漸成為一種趨勢。計劃生育政策使得在家庭中的年青一代不斷減少,年輕子女長大後紛紛脱離家庭獨自生活,直接導致了空巢家庭和城市空巢老人的增多。同時,國家政策的推行和法律制度的保障力不足則是城市空巢老人產生的法律政策原因。以家庭傳統代際關係為代表的傳統力量是受傳統家庭秩序的影響而建立起來的,這種傳統的觀念以固守的方式和國家法律體系發生這你攻我守的角力,導致法律的強制性很難發揮他的正確功能,反而使老人在行使法律武器保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同時失去了親情的慰藉。

三、城市空巢老人面臨的問題

1.物質生活困難

根據城市空巢老人物質方面的成因可知,有一部分城市空巢老人由於子女外出打工以及自身經濟收入單一,所以這部分城市空巢老人的物質方面生活是十分艱苦的。據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的空巢老人中有14以上是單身老人,其中有必須數量的老人是經濟困難者,屬於生理性社會弱者和社會性社會弱者。隨着獨生子女家庭迅速增長,社會將面臨一對夫婦贍養四位老人、撫養一位子女的艱鉅情景。如何向老人供給更具保障性、更具品質行的生活照料,對於他們的子女來説,這將是一個十分艱鉅的生活負擔。所以,對於子女外出打工的這部分城市空巢老人來説,物質生活方面是屬於困難羣體的。

2.缺乏必要的生活照料

由城市空巢老人的定義可知,城市空巢老人是與子女分開居住的老人,而隨着老人的年齡逐年增長,身體機能越來越弱,所以老人的生活需要一些必要的生活照料。當老人身體依舊健康時,生活方面尚能自理;一旦生病,以及子女不在身邊時,就會有產生諸多不便,如若家中無人或搶救不及時,空巢老人的生命就會受到嚴重威脅。隨着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逐漸衰退,對家人的依靠性越來越高、自身脆弱性越來越強。如果老年人身邊缺少照料人和監護人,他們與家人及社會之間的信息發生了斷層,將導致老年安全帶出現鬆弛甚至斷裂。近年來我國城市空巢老人病死在家中的事件多次發生,正是缺乏生活照料的體現。

3.缺乏精神慰藉

據調查發現,城市空巢老人經常會出現心境鬱悶、沮喪、孤寂,食慾減低,睡眠失調,平時愁容不展,長吁短歎,甚至流淚哭泣等精神狀態。老年人的性格及精神生活質量與老年人健康有很大的關係,與病痛等肉體上的傷害相比,缺乏精神慰藉對許多空巢老人來説則是一種更巨大的傷害。空巢老人無法享受大家庭的天倫之樂,與鄰居和朋友的交往本事減弱,部分老人不能啟發自我的興趣愛好,容易產生孤獨感。心裏話沒處敍説、有時間沒事可打發,這樣老人很可能出現抑鬱症狀。經常獨處、很少與人交流的老人往往更容易產生悲觀情緒,從而導致他們的生活品質降低了必須程度。

四、對策

如何切實解決城市空巢老人所面臨的諸多方面的問題,使他們的生活更加幸福,是應對“銀色浪潮”和“空巢現象”挑戰的艱鉅任務,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資料。從根本上説,解決城市空巢老人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需要政府各部門、社會各界的長期協調和配合。

1.加快推進社會養老保險,逐步健全社會養老體系。社會化的養老方式,是與現代化社會相適應而有效分散風險的制度。目前,城市空巢老人還在必須程度上依靠家庭贍養,而子女的外出務工並不能帶來良好的經濟援助,這就意味着留守的城市空巢老人如果依舊堅持單純依靠家庭養老模式則有着較大的風險和不可預見性。社會養老保險推進的過程中,儘管目前還有不少困難,同時在實際運行中也遇到了許多挑戰,但只要在總結經驗教訓、結合城市空巢老人實際情景的基礎上加以不斷調整和完善,城市空巢老人就會逐漸從中受益。

2.加強各大社區引導作用,發揮社區為空巢老人供給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作用。進取發揮社區的作用,使得鄰里交往頻繁,社區人際關係親密,從而構成較強凝聚力的社區。社區成員能較好地被動員起來實行養老互助,實現養老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能夠在城市空巢老人問題的解決上發揮巨大的進取作用。例如,為不能出門的老人供給鐘點工、保潔、送飯、洗澡等日常生活照顧和生活護理方面的服務;建立社區家政服務站,幫忙他們進行心理調適,維護身心健康,擺脱空巢綜合症的陰影;能夠採取大眾傳媒手段如廣播、電視、報刊雜誌或舉辦娛樂活動等豐富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以減少他們的孤獨感,幫忙他們建立健康行為。經過這一系列的舉措來進取發揮各大社區的作用,從而使社區為城市空巢老人問題的解決貢獻必須的力量。

3.經過“兩微一端”加大宣傳中國傳統孝道文化,弘揚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倡導良好的社會風尚。家庭是我國的解決老齡化和城市空巢老人問題的基石性載體,今後在中國社會仍佔主要地位。各級政府要大力倡導敬老養老之風,弘揚傳統美德,表彰敬老養老先進,譴責不盡孝道行為。讓“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的理念深人人心,使子女應承擔的贍養和照料老人的義務落到實處。當然,我們強調家庭養老,其主體內涵是子女盡到贍養的義務,而在養老形式上正日趨多元化,不能簡單地將“居家養老”看作是家庭養老,或將“敬老院養老”看作是社會養老,因為兩者只是養老地點的形式問題,而並沒有説明養老的支持來源。在子女格盡贍養義務的前提下,“分而不離”也是一種值得重視的家庭養老模式,但要教育分住的子女“常回家看看”,幫忙父母做點家務,溝通情感,照料生活。此外,要在各中、國小中開展孝敬主題教育,從小培養孝敬父母以及尊老、敬老傳統美德。

4.提高城市空巢老人的社會適應本事,擴充他們的社交領域,鼓勵他們進取參與社會活動。許多老人沒有自我的愛好,不願意參加社會活動和公益活動,這隻能增加自我的寂寞和孤獨感,這對自我的身心健康也沒有任何好處,所以晚年培養自我的愛好、豐富自我的文化生活很重要。城市空巢老人閒暇的時間較多,能夠鼓勵他們從事自我感興趣的社會活動,增設適合老人的活動場所和設施,還能夠大力組織青年人羣體和低齡老人羣體為高齡老人羣體服務以實現互動,這對於堅持不一樣年齡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愉快有着進取作用。

5.政府加大財政投人,制定扶持規劃。一是財政要加大對老齡工作經費的投入,大力發展老齡事業,努力為老人安享晚年生活創造條件。二是加大對城市社區財政支持力度,切實改善工作條件,不斷完善服務功能,大力提高服務質量。三是要進一步提高城市社區幹部、工作人員待遇,確保各項工作有人做、願意做,提高工作進取性,激發工作熱情。城市空巢老人問題是一個涉及家庭、社區、社會、政府以及個人多方面的綜合性問題,需要家庭、社區、社會、政府以及個人共同的努力。應對迅速發展的老齡化趨勢,僅依靠家庭養老也是不夠的,還應當在進取推廣家庭贍養老人的基礎上,適當發展福利設施,建立老人活動設施,來滿足老人的不一樣需求。此外,政府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使城市空巢老人也能享受到良好的照顧和關愛。

6.建立各類社區民間組織,為城市空巢老人營造温暖的家庭氛圍。對城市空巢老人來説,物質生活的困難是一個方面,而精神空虛和孤獨感的問題也是值得重視的另一個方面。所以,一方面,要發揮老人協會作用,利用這一平台,組織老人開展鄰里互助、互相結對等活動,讓一些談得來、相互信任的老人結成互幫夥伴,彼此交流,增進感情,減少精神空虛和孤獨感;同時更應整合社會資源,組織發動青年志願者,為空巢老人開展聯誼幫扶,解決他們日常生活中的難題,減輕他們的孤獨感。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社區公共服務功能,利用社區老年活動中心能夠建立老年聊天茶吧、老年真情關愛熱線、老人健康教育基地,對一些社區還未建立老年秧歌隊、老年健身公園的應進取向上爭取資金儘快建立起來,以滿足他們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為空巢老人安度晚年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

城市空巢老人大多數都經歷了中國改革開放時期的奮鬥歷史,他們見證了社會天翻地覆的變化,社會的發展繁榮,同時,他們也為我們國家的發展奉獻了自我的青春和一切,所以,我們不能忘了那些城市空巢老人,讓他們也能享受到社會發展的成果。全社會都應一齊努力,幫忙、關心他們,使他們能幸福、歡樂、健康地度過晚年,真真切切感到社會、家庭、兒女給予他們的親情和温暖。

篇3:空巢老人調查報告

後面還有多篇空巢老人調查報告!

隨着社會的發展,城鎮化建設的步伐日益加快,很多青壯年農民進城務工。據人社部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城市流動人口達2.67億人,導致越來越多的農村老人獨守空巢,絕大部分老人留守原居住地,極少數老人跟隨子女進城生活。空巢老人問題已經成為全社會共同關心越發嚴重的社會問題,如何解決打工子女外出掙錢與陪在父母身邊成了一個深思之待解決的問題。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1.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分別選取以大化瑤族自治縣都陽鎮都陽村留守老人作為本次調查的個案。

2.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主要是採取走訪及入户典型調查的方法,調查涉及農村空巢老人生活狀況、生活需求、醫療及社保及“老有所養”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思考等。在入户典型調查中,從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狀況、醫療保障、養老現狀和精神文化生活四個方面採用結構式訪談的方法,入户典型訪問了20户老人。

二、基本情景

大化瑤族自治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偏西北的紅水河中游。全縣幅員面積275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2萬公頃,全縣總人口45.87萬人,瑤族佔21.95%,全縣轄13鄉3鎮。都陽鎮位於大化瑤族自治縣中部,距縣城50公里,地處丘陵。鎮人民政府駐地在都陽村都陽街。東接七百弄鄉,北連北景鄉,西鄰巖灘鎮、江南鄉,南接百馬鄉、古河鄉。2006年全鎮總面積189平方千米,總人口24244人。轄都陽、尚武、武城、中武、加城、滿江、雙福等7個村。都陽鎮耕地面積883公頃,其中水田443公頃,旱地440公頃,主要農產品有水稻、玉米等,農產品加工主要有木材加工。

空巢老人(那裏説的老年人指的是60週歲以上〔含60週歲〕老年人)已經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社會問題。據不完全統計,全縣60週歲以上(含60週歲)老年人共57670人,其中留守老人達40369人,佔全縣60週歲老年人的70%,其中男性人數為17244人,女性人數為23125人。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情景,其中文盲的佔老年總人數的61.7%,受到國小教育的佔33%,受到國中教育的佔4.6%,受到高中教育的僅佔不到0.7%;老年人身體健康狀況,日常生活能自理且能從事較輕農活的老年人佔老人總人數的78%,半喪失勞動本事的佔老人總人數得15%,基本喪失勞動本事的佔老人總人數得7%;經濟來源情景,靠子女供養的佔81.9%,自我供養的佔9.7%,社會扶助的佔8.1%。

三、空巢老人生活現狀與問題分析

(一)大部門留守老人仍需要體力勞動

子女外出務工使家庭經濟條件得以改善,但由於他們的相對收入也不高,且他們大部分都有自我的家庭,還要供子女上學,所以大部分老人還要靠自身勞動來維持平時生計。據調查,大部分的留守老人還從事體力勞動,仍然要承擔農業生產的重擔。一方面,從事農業生產能夠增加家庭經濟來源,基本解決柴米油鹽的日常開支,減輕子女的負擔。另外一方面,絕大多數老人不想給自我的田地丟荒,所以堅持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由於子女不在身邊,許多重農活要僱人,成本比較高,老人們只進行日常的田間管理。

(二)家庭氛圍缺失、精神慰藉單調

隨着很多子女外出務工,家庭養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親情的慰藉和生活照料。據研究證明,隨着年齡的增長和各種身體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趨於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顧。所以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由於子女常年在外,除了春節或清明節能回來幾天外,基本上不能回家與老人團聚,有的甚至好幾年沒有回家,老人們難免有孤寂之感。經過對空巢老人的調查的分析,有80%以上的外出務工子女經常給父母打電話,電話成了老人與子女的交流溝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時甚至連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沒有。尤其是老人生病時,需要子女陪同上醫院治療時,子女不在身邊,僅有靠老兩口互相扶持,更顯得孤獨無助。而如果老人喪偶,日子就過得更加艱難。

(三)留守老人的醫療衞生狀況仍不容樂觀

留守老人最擔心的就是生病,生病幾乎能夠導致一切困難:經濟拮据,缺少照料,心理負擔加重等等。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狀況整體較差,很多老人處於亞健康狀態,其中患慢性病的比例較高。農村老人也基本不進行體檢,僅有覺得不舒服的時候才去看病。如今,有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醫療制度,極大改善了農村人口的醫療保障,可是由於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以及基層實施環節中人為因素的影響,使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還未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由於合作醫療按比例報銷和封頂制度的制約,使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對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實質幫忙十分有限。由於經濟收入不高,有病不醫的情景不在少數,由於支出習慣和現實經濟本事的研究,“小病抗、大病挨”仍是多數老人的選擇。他們在生病時往往就這麼拖着,僅有少部分會去看醫生。有一些子女因為工作忙或是路途遠而沒有回來,只是打來電話詢問。農村偏遠山區曾發生老人病死在家而無人知曉的杯具。

四、解決留守老人問題的提議

(一)政策方面

政府在制定政策是應當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充分研究到農村的實際情景,統籌城鄉發展,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景,出台相應的政策,加大政策的執行力度,提高外出務工人員的工資待遇,敦促各企事業單位必須按時按量發放外來務工人員的工資,保證外出務工人員的合法利益。僅有這樣,農民工才更有本事去贍養老人,儘量提高老人的生活質量。

(二)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政府應當出台相應的政策,建立健全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慈善為主要資料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大農村社會救助和農村社會福利投入,保證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把貼合條件的農村留守老人納入低保範圍,從經濟上保證留守老年人到達基本生活水平。政府制定政策定期向社會大眾宣傳尊老愛老,例如:每年評選出尊老愛老模範家庭,給予該家庭經濟上幫忙,給予該家庭子女就業就學上的優先選擇權利等等。

(三)經濟供養

1.增加農業創收,提高農村家庭收入

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景發展當地的特色農業,可由當地的農業致富能手或專門的技術人員真正的“下地”“下鄉”為農民講解有關農業作物的種植方法和作指導。這樣就能夠減少農村勞動力的外流,為農民發家致富創造條件,提高農民收入,為養老奠定經濟基礎。

2.增強子女支付養老費用的本事

“贍養老人”是每個子女應盡的義務,目前子女供養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保證,所以如果子女不在身邊,就應當增加對老人的供養的費用,尤其對於那種身體狀況不佳,要照看子孫,幫子女料理紅白事的老人。這當然在大的方面需要國家的良好政策,加快和諧社會的進程。

(四)生活照顧

老人的生活很重要,而其存在的問題也很突出。如何在生活上對老人進行照顧,是值得我們進行思考並提出可行解決方案的。而這就要充分研究老人的生活特點,結合社會、家庭和個人共同的力量,給老人創立完美的生活。由於打工子女家庭收入的增加,有些子女更願意將花部分錢保證老人的生活。政府可對此進行引導,建立老年公寓、敬老院、託老所等,讓那些孤寡老人有地方能夠去,讓他們不再擔心生活無依,生活上得到照料,精神上得到安慰,讓老年人歡歡樂樂安度晚年。

(五)精神慰藉

經我們走訪服務的20家留守老人情景的分析,老人精神方面的問題比較突出,而這一點恰恰是政府部門和外出務工子女忽視的,提議採取以下措施豐富老人們的精神生活,減少他們的孤獨與失落感。

1.當地政府能夠以鄉鎮為單位設立心理諮詢機構專門為留守老人服務,定期下鄉主動了解老人的內心世界,發現問題就及時解決。鄉鎮政府領導和村委會成員能夠經常下鄉慰問留守老人。受訪者中覃克陽老人,生育1男1女,女兒已出嫁,兒子已外出務工近5年,母親已是94歲高齡,生活已不能自理,他就期望政府搞好野馬河兩岸河堤,方便老年人散步。還有黃玉林老人,平時酷愛跳廣場舞,可是場地有限,期望政府幫她們硬化場地等等。所以,政府應因地適宜加大農村健身活動場所投入,讓喜歡運動在老年人有地方去鍛鍊身體。多組織娛樂活動,比如組織舉辦晚會,開展適合老年人在文體活動等,豐富老人們的精神生活,減少他們的孤獨與失落感。作為子女,應當多抽些時間常回家看看養育你的父母,即使再忙也常給家人打個電話,報個平安。

2.還應加強孝道宣傳。一是大力宣傳《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增強老年人的法律意識,依法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提高子女們的思想素質,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使他們真正明白關心老人,尊敬老人,贍養老人是他們義不容辭的職責。提高社會輿論監督的作用,實事求是地揭露一些虐待老人,不贍養老人等醜惡行經。政府以及村委也要對於這些行為進行調解,必要時還應求助於法律手段來解決。二是弘揚敬老愛老的優良傳統,加強農村家庭美德教育,進取做好宣傳教育工作,表彰敬老養老典型,讓村民真正樹立起尊重、關心、幫忙老人的良好社會風尚。更要加強宣傳鄰里之間要互相幫忙的力度。教育外出務工人員尊重父母,時時與父母堅持聯繫;按時給老人寄錢送物;讓老人無後顧之憂。

(六)安全知識

留守老人們很多都不懂得用火、用電安全的常識,所以政府要定期派工作人員走村串户,瞭解農村用電情景,向老人們講解安全用電常識和當前電價執行標準,使老人們真正用上“明白電”、“放心電”。同時,工作人員還要深入到一些留守老人家裏,查看線路,發現異常,就地解決,消除安全隱患。同時鄰里之間要相互幫忙,發現有安全隱患存在要及時消除。

結束語:

尊老敬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一向都在倡導要建設一個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留守老人是我們當前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他們很多都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前後的心酸歷史,他們是歷史的見證者,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社會發展繁榮的今日,我們更不能忘了那些留守在農村的老人們,讓他們也能享受到社會發展的成果。全社會都應一齊努力,幫忙、關心他們,設身處地為他們的晚年生活着想,讓他們衣食無憂,有病得到及時治療,臨終得到關懷,使他們能幸福、歡樂、健康地度過晚年,真真切切感到社會、家庭、兒女給予他們的親情和温暖。

篇4:空巢老人調查報告

隨着我國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空巢老人的數量也日益增多,帶來的弊端也愈發明顯,到21世紀的三四十年代,農村中可能有30%的獨生子女父母年老後與已婚子女不住在一齊,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調查顯示,全國城市地區近一半的老人沒有子女陪伴,而農村空巢老人的比重也佔到四成左右。由於農村很多勞動力外出打工,農村空巢化更加嚴重!相對於城市裏的空巢家庭,農村空巢家庭的老人可利用的養老資源更少,養老保障問題更為嚴重,也更容易被忽視。建立和完善以農民養老保障和醫療保障為重點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能夠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同時也是“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重要方面。在我國社會逐步完全實現小康社會的背景下,我們團隊以關懷空巢老人生活為目的,探討適合空巢老人的護理服務,開展調研研究空巢老人生活質量現狀及影響因素,以濟南長清區街道村莊為研究選材對象。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實地調研,用第一視角來接收他們的看法與提議。

1月11日,是我們調研的第一天也就是我們的第一站,我們提前聯繫了五峯山街道東馬莊村的村主任,在和主任的交談中我們瞭解到,東馬莊村大部分的村民搬到了新村,也有一部分的村民仍然留在老村中,其中大多都為老人。

主任對於村民都很瞭解,根據我們所要調研的對象空巢老人,帶我們到了各個老人的家中。

我們先來到王爺爺的家中,王爺爺是一個很開朗的人,學識很高,以前做過通訊員,但因病,右腿功能喪失,直到此刻一向未婚,自我一個人生活,王爺爺生活狀況不錯,愛看書寫字,對生活很進取。爺爺身體比較健康,患病時會去醫院尋求護理治療。

緊之後我們採訪了下一位老人範爺爺,範爺爺因家中母親生病,一向照顧着自我的母親,因家裏窮未能結婚,母親去世後便自我生活着,如今生活仍然不易,低保是經濟主要來源,同時疾病纏身,患有腦血栓,可是治療的費用過高無法承擔,從未研究過去醫院緩解病情。可是好在當地政府部門一向為老人送去温暖和關懷,讓老人的生活和心理多了些許慰藉。

然後我們來到下一位老人家中,爺爺家中老伴有精神方面的疾病,由其照料,家中經濟拮据,也沒有子女,靠國家低保補貼生活,同時自我患有心臟病,因經濟原因基本不去醫院檢查和治療,可是爺爺對於生活的態度很樂觀,並且堅信自我每一天都開開心心疾病不會纏身。

最終採訪的老人,牆上貼滿書畫,毛筆整齊的掛在一旁。老爺爺家中子女都已在外安家,工作繁忙很少回家,配偶去世的早,於是老人自我在家中居住,每當談及子女老人不由會產生思念。老人的經濟是由子女供給,所以老人的家庭條件很好。老人很進取樂觀,喜歡到處走走鍛鍊,寫寫毛筆字,同時對於中醫有所研究,所以對於自我的醫療問題不擔憂,自我能處理好自我的疾病。

這一天的調研我們受益匪淺,明確的瞭解到了農村空巢老人的現狀以及他們想擁有護理服務的強烈願望。“自我在家這麼孤獨,為什麼不選擇去養老院呢?”對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家的不捨,期望子女能夠多回家看望的心境,他們只能選擇在家忍受孤獨。親情的缺失對於老人是十分殘忍的,調查問卷中有一個問題是親人間隔多長時間會過來看望自我,有一位老人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熱淚盈眶“俺有一個親姐姐,早就沒了,算算得走了十年了,嗯……俺姐姐……走了十年了,已經走了十年了”老人哽咽着説。我們感到十分愧疚,一位近八旬的老人在我們面前潸然淚下。我們又感歎,親情對於每個人是何等重要,更何況是無依無靠的老人。

五峯山街道東馬莊村的空巢老人大多經濟拮据,生活狀況較差,對於疾病治療的醫療費用無法承擔,只能選擇自我調養,又由於老村莊較為偏僻,疾病不能及時正確的醫治,更是加重了村莊中空巢老人的生活壓力。好在當地政府進取關懷空巢老人,為他們送去温暖,才使得當地的空巢老人對於生活仍然堅持進取的生活態度。關懷空巢老人,減少空巢老人的數量無疑是當代需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從政府方面説,切實解決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使他們老有所養,是應對中國人口老齡化挑戰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資料。從根本上説,空巢老人養老問題的解決,需要政府各部門、社會各界的長期協調和配合。加快推進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逐步實現農村養老的社會化;加強農村社區引導,同時更應整合社會資源,為空巢老人供給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重視家庭贍養,弘揚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倡導良好的社會風尚;政府加大扶貧力度……

從護理服務方面來説,提高社會的養老意識,發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化養老機構,如敬老院,養老院,老年公寓等,並提高這些機構的環境設施和服務功能。還能夠以護理需求為導向,建立社區護理服務網絡。目前,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廣東省6省市進行“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重點針對高齡或失能老年人、康復期患者和終末期患者等行動不便人羣,護士到這些老人家裏供給醫療護理服務。這在我國護理服務水平上是一個巨大的飛躍。科技的提高加上制度的完善,相信終有一天“空巢老人”將不再空巢!

篇5:空巢老人調查報告

摘要:隨着中國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劇,“空巢老人”越來越多。據民政部統計,目前我國老齡人口約有1.69億,其中40%是空巢老人,個別老城區“空巢老人”家庭已到達70%,預計XX年將到達80%以上。“空巢老人”問題已不僅僅是個人問題,而是全社會亟待解決的社會命題。所以,我們小組於近期對六安市裕安區的空巢老人情景進行了調查,並提出瞭解決意見。

關鍵詞:空巢老人孤獨疾病關懷

當我們在關注農民工問題,關注“80後”成長曆程,關注經濟發展、城市變革時,我們的目光是否錯過了他們他們是外出打工子女的父母,是在城市中打拼的“70後”、“80後”的雙親,是數目不斷增長的龐大羣體;他們在城鄉各處靜靜地生活,數着日子盼兒女回家,守着電話等兒女的問候;因為孤單,面臨着很多問題:生活無人照料、病痛不能及時妥善治療、抑鬱煩悶的情緒無法排遣……空巢老人生存現狀已成為我們無法避開的社會命題。

我們調查組從5月27日至6月9日,經過走訪附近老人,到街上發放問卷調查和實地採訪相關職責部門等方式調查裕安區空巢老人情景。

一:基本情景:

1、對於“空巢老人”這個概念,有80%的人表示明白瞭解,但仍有15%的人並不清楚,更讓人遺憾的是有5%的人羣對此並不關心。

2、在此次採訪調查中,我們也採訪了很多學生得知他們的爺爺奶奶有30%左右單獨居住,而70%左右仍與其子女居住在一齊。並且那些不住在一齊的有20%的子孫三四天就會去看望老人,一個星期回家的佔40%,其中26.7%一個月回家一次,但仍有0.07%的子女甚至幾年都不會回家。

3、受年齡增高、體質下降等多種因素的作用,空巢老人中有26.7%認為日常生活無人照顧是他們面臨的最大問題,而20%的老人認為是安全問題(生病時無人照顧),除此之外,心靈孤獨,日常生活無人照顧,老人獨自從事重體力勞動以及生活貧困等其他問題各佔13%。

4、期望子女能常回家看看,並對子女們每次前來探望並能期望他們能夠陪他們聊聊天的空巢老人家庭佔99.3%,僅有0.7%的老人期望子女回家時能夠幫他們做做家務或帶些禮物。

二:空巢老人產生的原因:

1、生活困難與當前社會競爭的加劇造成子女“遠遊”,在這次調查中,有40%的老人認為此刻的青年思想變化過快,不太願意留在家裏;

2、13.3%的人羣認為是由於人口結構的變化,老齡化加快;

3、認為是由於經濟發展,工作變動而造成此現象的佔據26.7%;

4、有10%的老人自願獨居,有的空巢老人認為,子女工作繁忙,跟他們住在一齊反而會影響到他們工作和生活而拖累他們。他們認為自我還有本事照顧自我,足以解決自我的生活問題。能夠説,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是由於老人的奉獻而構成的“空巢”現象。

三:空巢老人面臨的主要問題:

1、無人照料,安全隱患突出,異常是孤寡、獨居、與孫輩同住的空巢老人。

據全國老齡辦統計,我國生活部分自理或者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約佔老年人總數的13,其中不乏眾多空巢老人。經過抽樣調查得出,近20%空巢老人感覺生活無人照料是面臨的最大困難。對他們來説,吃飯、洗澡、做簡單家務已成為生活的最大困境。70歲的吳大爺獨居在家,常常一天只能吃兩頓飯,又時早上做一鍋飯,午飯和晚飯就吃剩飯,因為他做一次飯很費事。在遭遇突發狀況甚至發生意外時,空巢老人更是無招架之力,一些獨居老人死亡多日才被發現的報道常常見諸報端。

2、隔代教育造成老年人生理和心理負擔重。年輕父母為了工作,沒有時間照顧孩子,於是把教育孩子的任務交給老人。但此刻家庭多是獨生子女,在教育方面老人不能像教育自我兒女一樣對待孫輩,加之社會環境的影響,孩子不好教育,看護不力出現問題會遭到子女的責怪,由此加重了老人的心理和生理負擔。

3、缺乏精神慰藉,感覺孤單寂寞。覺得在感情和心理上失去了支撐和依靠,覺得自我的存在不再具有價值。因而陷入無趣、無慾、無助的狀態,這些不良情緒還會導致一系列疾病的發生。在調查中有的老人為此而悲痛、哭泣。身體機能衰退、個人價值喪失,沒有子女陪伴,都讓空巢老人倍感失落,對生活失去期望。

對空巢老人的活動需求調查顯示:期望子女多打打電話、常回家看看成為眾多空巢老人的首要情感寄託;多組織老年公益活動、創辦老年活動室則成為空巢老人排遣孤寂生活的主要心理訴求。

4、疾病困擾,就醫困難。經過走訪發現老人多患有各種各樣的疾病,其中超過一半的老人至少患有一種慢性疾病,常見的有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老年疾病。有醫保或部分醫療補貼的佔少數,多數要靠子女負擔醫療費用。空巢老人應對病痛常面臨三大“無助”困境:急病突發無人知曉、慢性疾病無人照料、醫療費用過高無法承擔。

四:對“空巢老人”現象採取的措施和提出的提議:

經過調查我們收集到以下反饋意見:

1、有43.3%的受訪人羣期望政府能夠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為老人的生活消除後顧之憂;

2、其中30%期望完善社會志願服務組織體系,為老年人供給健全的志願服務;

3、33.7%的受訪羣眾期望做好空巢老人的統計註冊工作,保證每個老年人都能享受到社會關愛。

解決“空巢老人”問題需要社會共同努力,經過調研、查資料、詢問相關職責單位,就解決我市老人問題我們有以下提議:

(一)構成關愛“空巢老人”的社會氛圍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在進入老齡化社會的今日,光尊老是不夠的,還要幫忙老齡人,尤其是異常需要幫忙的“空巢老人”。我們認為,養老方式應由傳統的縱向關照向現代的橫向關照轉變。

1.充分發揮媒體的進取作用。電視台、電台、報紙等媒體可開闢專欄宣傳關愛老人,尤其是關愛“空巢老人”的人和事,同時對損害老人利益、虐待老人的現象進行評説、曝光。

2.政府設立獎項,定期表彰為老年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家庭和個人。

3.市委、市政府要求黨員、幹部做關愛老人的模範,帶頭為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做些實事。

(二)將關愛落到實處,老年人更需要交流。①社區的工作人員定期、不定期上門與老人交流,幫忙解決一些實際困難。②發揮志願者作用。高校學生素質高、活潑可愛是老人們最為喜歡的,鼓勵學生們與一些“空巢老人”結成對子,除定期、不定期幫忙老人做些家務外,就是談心,緩解他們孤獨,抑鬱的心境。像我校有不少社團協會另外,鼓勵社區的一些志願者與“空巢老人”談心交流。③引導“空巢老人”們相互交流,人人都有交流的慾望,鄰里之間常聯繫也有助於互幫互助,但一個小區裏的鄰里間普遍是“互不相認”。這就要求社區的工作人員組織一些活動,進行一些介紹工作,幫忙老人們相互認識,促進交流。

(三)為老人供給文化、娛樂等放鬆身心的活動。①各社區要進一步完善專供老年人活動的閲覽室、棋牌室功能,改變多數老人整天依靠電視的狀況,緩解一些老人“風吹日曬”地在小區的道路、草地上打牌、下棋的狀況。②每個社區都應建有老人們鍛鍊身體的場所(能夠是露天廣場)和投入運動器械。對於費用可經過財政支出和藉助社會力量籌集相結合的方式解決。如慈善機構贊助,鼓勵高效益企業贊助,鼓勵企業家們贊助,民眾的捐助等,把購置物旁立上贊助者的單位、姓名,以示表彰和鼓勵。

(四)減輕“空巢老人”疾病痛苦。這主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疾病預防,二是病有所醫。

我們認為,搞好老年疾病預防工作更為重要。一是堅持每年免費為老齡人常規體檢;二是社區組織請一些老年常見性疾病方面的專家進行講課(鼓勵醫務人員參加志願者隊伍),比如我市衞校的學生也是很重要的資源。

病有所醫在於,“空巢老人”們能看得起病。多種慢性病的藥費是一個沉重的負擔。我們認為,一是辦好社區醫院,使社區醫院真正成為平價醫院、福利醫院、老百姓自我的醫院。二是經過“空巢老人”的信息資料,篩選出真正因病至貧、因吃不起藥而飽受病痛折磨的人羣,政府給予救濟。

對生活困難的空巢老人幫扶工作任重而道遠,需要政府採取有力的措施,社會的廣泛參與,子女的愛心與孝道,鄰里的親情,需要社會共同努力,讓我們攜起手來,為空巢老人創造一個良好的寬鬆的晚年生活安全網而努力。

篇6:空巢老人調查報告

中國是個多人口國家,隨着計劃生育政策逐漸完善,人口老齡化現象也應運而生。在人口老齡化的今日,如何關注老人愉快的度過晚年,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老齡化成為社會工作的一項重要的資料,下頭我們就農村老人的生活狀況談一下這個問題。

隨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在目前城市人口流動日益頻繁,農村外出務工人員逐年增多的情景下,出現了新型的家庭類型---“空巢老人”家庭。“空巢老人”是指不與子女居住在一齊的老人,其中既包括無子女的老人,也包括與子女分開居住的老人。他們的主要特徵是子女在外地工作和外出打工,把老人和孩子留在家裏。有的則把孩子也帶到外地去,家裏只留下老人看守。

究其產生原因而言是由於農村地區長期以來一向實行以家庭為主的養老方式,子女供養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要保障,但隨着承擔主要贍養義務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很多外流,長期兩地分離使得外出子女無法為留守父母供給經常性的照料和關懷,家庭養老的基礎受到了動搖,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空巢老人的健康和福祉。青壯年紛紛外出謀生,破壞了本來其樂融融的局面,留下老人與小孩獨守老宅。據新華日報報道中國“空巢老人”數目驚人,有2340萬之多,**每10户老人家庭中就有近4户是“空巢”家庭,並且這一比例正在上升。而在農村這一問題顯得更加突出,農村“空巢老人”面臨與城市“空巢老人”相似的精神上的窘困,又有着許多不一樣之處,在農村“空巢老人”中,很少有人擁有“退休金”作為生活來源。“空巢老人”已成為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

在老齡化、空巢化現象日益嚴重的今日,重視並採取有效措施加以應對空巢老人的各種問題,是加快推進居家養老服務的一項重要資料,關係到能否成功應對老齡化問題,關係到新農村建設的成敗以及和諧社會的構建,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為進一步瞭解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景,以此引起政府和社會各階層的高度重視,呼籲全社會都來關心和關注這一特殊的老年羣體。為此我校開展了了解農村“空巢老人”生活狀況的社會實踐。現就我村“空巢老人”的分佈情景、基本狀況、產生的原因、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對空巢老人應採取的措施、意見和提議進行分析和研究,以便採取相應的對策。

首先我來到**鎮民政所瞭解我們鎮關於農村、養老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經過該部門我瞭解到:**鎮下轄39個行政村,135個自然村,278個村民組,總人口7萬多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佔總人口的9%左右,而空巢老人大約佔了老人總人口的60%。長期以來,國家在農村養老、醫保投入嚴重不足,覆蓋面不廣。媒體熱衷於對城市“空巢老人”的關注,忽視佔大多數農村“空巢老人”,在農村相對於城市來説交通甚為不便,異常在一些偏僻農村,農村“空巢老人”生活更加艱辛,看病,購物,要走好幾里路。農村“空巢老人”不但要忍受情感孤獨,內心空虛、自閉,還要照顧子孫和兼做農活。本次調查主要集中在民權縣**鎮東村,我們那裏的人民在改革開放中逐潮弄潮,紛紛外出打工、經商,在調查中有將近85%的年輕人外出謀生,其餘部分是老人和小孩。

其次我來到我們村的村書記家裏,向他了解我們村的空巢老人生活狀況。他提到我們村部分組地處偏僻,離城鎮有一、二公里遠,由於老年人行走不便,購物極為不便,這些“空巢老人”穿着衣物都是用了好幾年的衣服。子女外出打工,沒有固定收入,經濟拮拘,生活簡陋,吃的大部分都是自家種的糧食,每逢過節,生活水平才有所改善,大魚大肉對他們來説依然是一種奢望。在“空巢老人”中長年患病的比率高達90%左右,農村老人基本上沒有養老金等,到醫院看病,費用昂貴,老人通常都是小病忍,大病拖,致使常年遭疾病折磨,甚至有些家庭出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更多老人是怕給兒女添負擔,每次病痛發作,吃一些慊價的止痛藥,隱瞞自我病情不説,寧自我受苦,也不願給兒女找麻煩。子女外出謀生通常是一兩年回來一次,對父母盡孝道觀念淡薄,同時自我也沒有太多錢給父母看病。由孝道觀念淡泊和年輕人不瞭解老年人心態甚至厭惡老人的行為,通常都是結婚即分居住,兒女們常常因為贍養老人問題而互相吵架,這又增加老年人孤苦之感。覺得自我活在世間,只是在為兒女添麻煩。

農務活是農村“空巢老人”又一重大負擔,白天干農務活,晚上早早就休息,這樣機械般地過日子。其實老人最怕的是孤獨,空虛感是他們常有的情緒,他們生活在“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的狀態下,孤獨地出去,孤獨地回來。農村“空巢老人”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期望孩子們進城打工多賺錢改善生活,另一方面,期望子女也能在身邊,享受天倫之樂。

接下來的幾天裏我走訪了一些空巢老人,經過走近他們,與他們聊天進而到達調查的目的。在調查中我發現老人主要存在三大問題:一是生活保障,二是日常照料服務,三是精神慰藉,其中精神方面的問題是三大問題中最嚴重的問題。

在調查中我發現絕在多數老人有孤獨、壓抑、有事無人訴説之感,由於農民工知識和技能的侷限,外出經常做一些髒、累、危險的工作,老人們還時時揹着為子女擔心的包袱。為了減輕家庭負擔,他們當中大部分都有種田,種植一些花生、水稻、蔬菜等作物,常年勞累加上情感孤獨又添加思念、自憐和無助等複雜情感因素,對老年人身心造成莫大傷害,使他們快速加入老年性痴呆行列,其中大部分老年人心境抑鬱、惆悵孤寂,行為退縮。究其原因是老年人受“養兒防老”傳統思想影響對子女儂賴性強,子女不在身邊,又很少有娛樂活動,產生強烈的心理失落,湧起孤苦伶仃、自悲、自閒、自憐等情感。同時由於自身性格缺陷,對生活興趣索然無味。在調查中發此刻一對老年夫婦中,如果其中有一個配偶去世,另一個配偶因為悲傷相隔不久相繼去世。

農村的空巢老人由於子女全部外出打工,而他們又捨不得放棄職責田,異常是有些子女寄回的錢不足以維持日常生活,有相當一部分的老人不得不幹起粗重的農活。空巢老人的照料主要依靠配偶,對於喪偶,子女又不在身邊的獨居老人問題更突出,無人照顧,空巢老人突發疾病或者不細心摔倒受傷時搶救不及時,生命也時常受到威脅。老人生病需要子女陪同上醫院治療時,子女不在身邊,顯得孤獨無助,甚至會危及生命安全。所以與城市老人相比,農村“空巢”老人面臨的安全問題還有用電、用火不慎而造成安全威脅,還有災情的威脅等等。

結語

隨着新農村步伐的加快,我們那裏也即將開始新農村建設,我提議在規劃中:為老人專門蓋一區域,讓全村的老人集中住在一齊,增加老人娛樂場所,完善其中的設施。為更好地服務龐大的老齡人羣,我們能夠參考城市生活照料服務、巡視員對接服務、心理熱線及諮詢室服務、文化養老服務等。在今後的新農村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中,應當加強社會機構養老成分,政府加大投資力度和擴大老覆蓋面,建立“低水平,廣覆蓋,適度保障”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完善“空巢老人”社會求助制度,提倡家庭老保障與社會養老保障兩種制度並行和嘗試新型養老保障制度。政策應支持和鼓勵社會性或個人出資舉辦不一樣層次的養老機構。“空巢老人”急需三大保障,即:經濟供養保障、醫療藥費保障和生活照料保障,建立老人娛樂場所,發展鄉村戲台等,集中全村老人自娛自樂,把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集中照顧,組織醫生上門服務,引導社會各方能夠一齊關注老人們、發展慈善事業和農村醫療保障制度,繼續完善農村特困户、五保户等救助體系,讓老年人們真正能夠頤養天年!

篇7:空巢老人調查報告

隨着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快,空巢老人的處境逐漸受到關注,如何讓老人們度過一個生活有保障,精神上歡樂充實的晚年,已經是擺在所有人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

2030年,中國空巢老人將超過兩億

空巢老人是指沒有子女照顧、單居或夫妻雙居的老人,分為三種情景:一是無兒無女無老伴的孤寡老人,另一種是有子女但與其分開單住的老人,還有一種就是兒女遠在外地,不得已寂守空巢的老人。

我國目前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時期,已有老齡人口1.69億,佔總人口數的12%,據全國老齡辦統計數據顯示,有近一半的老人屬於城鄉空巢家庭或類空巢家庭。據北京老齡辦目前公佈的統計數據,北京老年人口到達250萬人,佔全市常住人口的15.2%,而空巢老人則會超過100萬,佔老年人口總數的40%。目前,我國老齡人口正以每年3.28%的速度增長,約為總人口增長率的5倍,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迅速擴大。專家預計,到2030年我國老齡人口將近3億,而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將到達90%,這意味着屆時將有超過兩億的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養老難:獨生子女70後沒時間80後沒錢

隨着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進入老年,家庭結構小型化、空巢老人養老難日益顯現,人們對養老機構的需求在增大。“住上”和“住不起”的現狀並存。而傳統的家庭養老面臨社會現實的挑戰。三十多歲、四十歲剛出的“70後”,已經漸漸成為社會各行業的中堅力量。工作壓力大、日常應酬多,是這一羣體的真實寫照。對他們來説,照顧老人變成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對於剛剛步入社會開始打拼的“80後”,應對高高在上的房價和競爭激烈的工作,他們中的大多數要不淪為“房奴”,要不只能“啃老”。對於並不遙遠的父母養老問題,“囊中羞澀”的他們感到十分困惑,甚至有人發出了“十年後,我的父母誰來養”的感慨。

無人照料,生活不易

據全國老齡辦統計,我國生活部分自理或者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約佔老年人總數的13,其中不乏眾多空巢老人。福建省老年學學會課題組進行了一次城鄉空巢老人調研,經過抽樣調查得出,近20%空巢老人感覺生活無人照料是面臨的最大困難。對他們來説,吃飯、洗澡、做簡單家務已成為生活的最大困境。如果説,日常生活的不便自我尚且能夠艱難克服,那麼在遭遇突發狀況甚至發生意外時,空巢老人常無招架之力,難免產生髮生空巢老人孤獨離世的杯具。

經濟收入普遍較低,農村空巢老人狀況尤甚

相關資料顯示,“空巢老人”經濟收入普遍不高,尤其農村“空巢老人”,經濟收入十分低。他們大多數沒有社會養老保障,他們的經濟收入來源主要是自我勞動所得和子女補貼。而老人勞動所得很有限,子女補貼缺乏穩定性且標準低,也沒有有效的約束機制。總的來説,老人的經濟保障普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且收入偏低。這種狀況一旦出現了額外的支出,比如,“醫療費支出”,而醫療費又佔大多數老人生活開支的很大部分,這種矛盾造成了老人“看病難…‘託病…‘怕看病”等各種心理、生理問題。所以,部分“空巢老人”需要更多的社會的經濟支持,尤其在醫療費用的支付上,需要更多的社會政策傾斜。

疾病困擾,就醫困難

北京、廈門、延吉等多個地區關於“空巢老人”身體狀況的調查顯示,90%以上的老人都患有各種各樣的疾病,其中超過一半的老人至少患有一種慢性疾病。據福建省城鄉空巢老人調查報告顯示:54.64%的老人表示,因為無人照料,所以最怕的就是生病。空巢老人應對病痛常面臨三大“無助”困境:急病突發無人知曉、慢性疾病無人照料、醫療費用過高無法承擔。疾病問題在農村空巢老人身上表現尤為明顯。以湖北省農村空巢老人為對象的一項調查顯示,認為就醫方便的僅佔40.7%;應對疾病,有55.6%的受訪老人選擇“簡單治療”,16.2%的老人會選擇“間歇性治療”,僅21.8%的老人採用“正規治療”,另有6.4%會“放棄治療”。上海市老齡辦對居家養老服務項目進行調研時發現,超過90%的空巢老人選擇需要供給醫療保健服務,包括常規體檢、定時上門護理、應急救助等等。

精神寂寞,鬱鬱寡歡

身體機能衰退、個人價值喪失,沒有子女陪伴,都讓空巢老人倍感失落,對生活失去期望。據北京、上海、武漢、廈門等多個地方對城鄉空巢老人的精神狀況調查顯示:心境暗淡、沮喪、孤寂,食慾減低,睡眠失調,脾氣暴躁或愁眉不展,不好與人相處,得過且過等等都是空巢老人常見的心理體驗與情緒狀態,一些空巢老人甚至想到了自殺。上海老齡辦、寧波老齡辦入户調查顯示,90%以上的空巢老人都期望與人交流、老有所樂、老有所用。南京鼓樓區對空巢老人的活動需求調查顯示:期望子女多打打電話、常回家看看成為眾多空巢老人的首要情感寄託;多組織老年公益活動、創辦老年活動室則成為空巢老人排遣孤寂生活的主要心理訴求。

篇8:空巢老人調查報告

隨着社會的發展,城鎮化建設的步伐日益加快,很多青壯年農民進城務工農村空巢老人調查報告範文農村空巢老人調查報告範文。據人社部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城市流動人口達2.67億人,導致越來越多的農村老人獨守空巢,絕大部分老人留守原居住地,極少數老人跟隨子女進城生活。空巢老人問題已經成為全社會共同關心越發嚴重的社會問題,如何解決打工子女外出掙錢與陪在父母身邊成了一個深思之待解決的問題。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1.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分別選取以******縣**鎮**村留守老人作為本次調查的個案。

2.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主要是採取走訪及入户典型調查的方法,調查涉及農村空巢老人生活狀況、生活需求、醫療及社保及“老有所養”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思考等。在入户典型調查中,從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狀況、醫療保障、養老現狀和精神文化生活四個方面採用結構式訪談的方法,入户典型訪問了20户老人。

二、基本情景

******縣,位於****中部偏西北的紅水河中游。全縣幅員面積275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2萬公頃,全縣總人口45.87萬人,**佔21.95%,全縣轄13鄉3鎮。**鎮位於******縣中部,距縣城50公里,地處丘陵。鎮人民政府駐地在**村**街。東接**鄉,北連**鄉,西鄰**鎮、**鄉,南接**鄉、**鄉。**年全鎮總面積189平方千米,總人口24244人。轄**、**、**、**、**、**、**等7個村。**鎮耕地面積883公頃,其中水田443公頃,旱地440公頃,主要農產品有水稻、玉米等,農產品加工主要有木材加工。

空巢老人(那裏説的老年人指的是60週歲以上〔含60週歲〕老年人)已經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社會問題。據不完全統計,全縣60週歲以上(含60週歲)老年人共57670人,其中留守老人達40369人,佔全縣60週歲老年人的70%,其中男性人數為17244人,女性人數為23125人。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情景,其中文盲的佔老年總人數的61.7%,受到國小教育的佔33%,受到國中教育的佔4.6%,受到高中教育的僅佔不到0.7%;老年人身體健康狀況,日常生活能自理且能從事較輕農活的老年人佔老人總人數的78%,半喪失勞動本事的佔老人總人數得15%,基本喪失勞動本事的佔老人總人數得7%;經濟來源情景,靠子女供養的佔81.9%,自我供養的佔9.7%,社會扶助的佔8.1%。

三、空巢老人生活現狀與問題分析

(一)大部門留守老人仍需要體力勞動

子女外出務工使家庭經濟條件得以改善,但由於他們的相對收入也不高,且他們大部分都有自我的家庭,還要供子女上學,所以大部分老人還要靠自身勞動來維持平時生計。據調查,大部分的留守老人還從事體力勞動,仍然要承擔農業生產的重擔。一方面,從事農業生產能夠增加家庭經濟來源,基本解決柴米油鹽的日常開支,減輕子女的負擔。另外一方面,絕大多數老人不想給自我的田地丟荒,所以堅持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由於子女不在身邊,許多重農活要僱人,成本比較高,老人們只進行日常的田間管理。

(二)家庭氛圍缺失、精神慰藉單調

隨着很多子女外出務工,家庭養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親情的慰藉和生活照料。據研究證明,隨着年齡的增長和各種身體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趨於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顧。所以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由於子女常年在外,除了春節或清明節能回來幾天外,基本上不能回家與老人團聚,有的甚至好幾年沒有回家,老人們難免有孤寂之感。經過對空巢老人的調查的分析,有80%以上的外出務工子女經常給父母打電話,電話成了老人與子女的交流溝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時甚至連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沒有。尤其是老人生病時,需要子女陪同上醫院治療時,子女不在身邊,僅有靠老兩口互相扶持,更顯得孤獨無助。而如果老人喪偶,日子就過得更加艱難。

(三)留守老人的醫療衞生狀況仍不容樂觀

留守老人最擔心的就是生病,生病幾乎能夠導致一切困難:經濟拮据,缺少照料,心理負擔加重等等。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狀況整體較差,很多老人處於亞健康狀態,其中患慢性病的比例較高。農村老人也基本不進行體檢,僅有覺得不舒服的時候才去看病。如今,有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醫療制度,極大改善了農村人口的醫療保障,可是由於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以及基層實施環節中人為因素的影響,使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還未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由於合作醫療按比例報銷和封頂制度的制約,使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對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實質幫忙十分有限。由於經濟收入不高,有病不醫的情景不在少數,由於支出習慣和現實經濟本事的研究,“小病抗、大病挨”仍是多數老人的選擇。他們在生病時往往就這麼拖着,僅有少部分會去看醫生。有一些子女因為工作忙或是路途遠而沒有回來,只是打來電話詢問。農村偏遠山區曾發生老人病死在家而無人知曉的杯具。

四、解決留守老人問題的提議

(一)政策方面

政府在制定政策是應當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充分研究到農村的實際情景,統籌城鄉發展,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景,出台相應的政策,加大政策的執行力度,提高外出務工人員的工資待遇,敦促各企事業單位必須按時按量發放外來務工人員的工資,保證外出務工人員的合法利益。僅有這樣,農民工才更有本事去贍養老人,儘量提高老人的生活質量。

(二)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

政府應當出台相應的政策,建立健全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慈善為主要資料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大農村社會救助和農村社會福利投入,保證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把貼合條件的農村留守老人納入低保範圍,從經濟上保證留守老年人到達基本生活水平。政府制定政策定期向社會大眾宣傳尊老愛老,例如:每年評選出尊老愛老模範家庭,給予該家庭經濟上幫忙,給予該家庭子女就業就學上的優先選擇權利等等。

(三)經濟供養

1.增加農業創收,提高農村家庭收入

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景發展當地的特色農業,可由當地的農業致富能手或專門的技術人員真正的“下地”“下鄉”為農民講解有關農業作物的種植方法和作指導。這樣就能夠減少農村勞動力的外流,為農民發家致富創造條件,提高農民收入,為養老奠定經濟基礎。

2.增強子女支付養老費用的本事

“贍養老人”是每個子女應盡的義務,目前子女供養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保證,所以如果子女不在身邊,就應當增加對老人的供養的費用,尤其對於那種身體狀況不佳,要照看子孫,幫子女料理紅白事的老人。這當然在大的方面需要國家的良好政策,加快和諧社會的進程。

(四)生活照顧

老人的生活很重要,而其存在的問題也很突出。如何在生活上對老人進行照顧,是值得我們進行思考並提出可行解決方案的。而這就要充分研究老人的生活特點,結合社會、家庭和個人共同的力量,給老人創立完美的生活。由於打工子女家庭收入的增加,有些子女更願意將花部分錢保證老人的生活。政府可對此進行引導,建立老年公寓、敬老院、託老所等,讓那些孤寡老人有地方能夠去,讓他們不再擔心生活無依,生活上得到照料,精神上得到安慰,讓老年人歡歡樂樂安度晚年。

(五)精神慰藉

經我們走訪服務的20家留守老人情景的分析,老人精神方面的問題比較突出,而這一點恰恰是政府部門和外出務工子女忽視的,提議採取以下措施豐富老人們的精神生活,減少他們的孤獨與失落感。

1.當地政府能夠以鄉鎮為單位設立心理諮詢機構專門為留守老人服務,定期下鄉主動了解老人的內心世界,發現問題就及時解決。鄉鎮政府領導和村委會成員能夠經常下鄉慰問留守老人。受訪者中覃克陽老人,生育1男1女,女兒已出嫁,兒子已外出務工近5年,母親已是94歲高齡,生活已不能自理,他就期望政府搞好野馬河兩岸河堤,方便老年人散步農村空巢老人調查報告範文默認。還有黃玉林老人,平時酷愛跳廣場舞,可是場地有限,期望政府幫她們硬化場地等等。所以,政府應因地適宜加大農村健身活動場所投入,讓喜歡運動在老年人有地方去鍛鍊身體。多組織娛樂活動,比如組織舉辦晚會,開展適合老年人在文體活動等,豐富老人們的精神生活,減少他們的孤獨與失落感。作為子女,應當多抽些時間常回家看看養育你的父母,即使再忙也常給家人打個電話,報個平安。

2.還應加強孝道宣傳。一是大力宣傳《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增強老年人的法律意識,依法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提高子女們的思想素質,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使他們真正明白關心老人,尊敬老人,贍養老人是他們義不容辭的職責。提高社會輿論監督的作用,實事求是地揭露一些虐待老人,不贍養老人等醜惡行經。政府以及村委也要對於這些行為進行調解,必要時還應求助於法律手段來解決。二是弘揚敬老愛老的優良傳統,加強農村家庭美德教育,進取做好宣傳教育工作,表彰敬老養老典型,讓村民真正樹立起尊重、關心、幫忙老人的良好社會風尚。更要加強宣傳鄰里之間要互相幫忙的力度。教育外出務工人員尊重父母,時時與父母堅持聯繫;按時給老人寄錢送物;讓老人無後顧之憂。

(六)安全知識

留守老人們很多都不懂得用火、用電安全的常識,所以政府要定期派工作人員走村串户,瞭解農村用電情景,向老人們講解安全用電常識和當前電價執行標準,使老人們真正用上“明白電”、“放心電”

同時,工作人員還要深入到一些留守老人家裏,查看線路,發現異常,就地解決,消除安全隱患。同時鄰里之間要相互幫忙,發現有安全隱患存在要及時消除。

結束語:

尊老敬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一向都在倡導要建設一個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留守老人是我們當前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他們很多都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前後的心酸歷史,他們是歷史的見證者,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社會發展繁榮的今日,我們更不能忘了那些留守在農村的老人們,讓他們也能享受到社會發展的成果。全社會都應一齊努力,幫忙、關心他們,設身處地為他們的晚年生活着想,讓他們衣食無憂,有病得到及時治療,臨終得到關懷,使他們能幸福、歡樂、健康地度過晚年,真真切切感到社會、家庭、兒女給予他們的親情和温暖。

篇9:空巢老人調查報告

由於農村地區長期以來一向實行以家庭為主的養老方式,子女供養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要保障,但隨着承擔主要贍養義務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很多外流,長期兩地分離使得外出子女無法為留守父母供給經常性的照料和關懷,家庭養老的基礎受到了動搖,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空巢老人的健康和福祉。在老齡化、空巢化現象日益嚴重的今日,重視並採取有效措施加以應對空巢老人的各種問題,是加快推進居家養老服務的一項重要資料,關係到能否成功應對老齡化問題,關係到新農村建設的成敗以及和諧社會的構建,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一、農村空巢老人基本情景

全縣老年人口76521人,佔全縣總人口的13.999%,高於全市平均水平的0.179個百分點。老齡化進程逐年加快。

調查顯示,全縣農村60歲以上空巢老人32753人,佔老年人口的39.86%,其中:男性15828人,佔48.3%,女性16925人,佔51.6%。配偶健在18377人,佔56.11%,與孫子們同住20012人,佔61.1%,(主要留守照顧孫子所至),單身獨居8176人,佔25.14%,失能或半失能10900人,佔33.27%。(主要是80歲以上空巢老人5534人,佔50.77%),必須參加勞動生產的13906人,佔42.46%。既要勞動又要照顧孫子11925人,佔36.41%。有經濟收入4321人,佔13.1%,依靠子女供給16887人,佔51.5%。感到寂寞孤獨8340人,佔25.4%,需要生活照顧7454人,佔22.7%,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2690人,佔3.6%,空巢老人身體健康良好的10523人,佔32.13%,健康一般、較差、十分差的佔大多數。

二、農村空巢老人家庭現狀

1、經濟狀況

經濟支持是農村空巢老人養老安度晚年的物質基礎。農村空巢家庭老人大多依靠田間勞動所得獲取經濟收入或依靠子女給予的生活費作為生活來源。其收入分佈不勻,36.4%的老人收入在3200元以上,24.2%的老人在1200元以下,貧困的還有12925人,佔39.4%。享受低保的1231人,佔3.75%。所以有78.8%的農村空巢老人仍然經常參加勞動和既勞動又照看孫子。主要原因是:家庭經濟狀況差(雖然子女外出打工但其收入主要用來供養孩子上學,對家庭裏日常生活開銷主要還是老人耕種所得)。

2、健康狀況

農村空巢老人中96.49%的老人生活能夠自理,32.13%的老人身體健康,55.8%的基本健康,12.07%為較差或十分差。當遇到疾病時,多采用簡單治療,小部人因為經濟原因放棄治療。99.3%的空巢老人蔘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98%以上的老人對新型農村合作比較滿意,認為能解決看難問題,尤其是“復明工程”對農村白內障老人來説是福音,免費摘除白內障,普遍反映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真好。

3、需求狀況

從調查結果來看,農村空巢老人有權益保障要求8491人,佔25.9%,感到寂寞孤單8340人,佔25.4%,需要生活照顧7454人,佔22.7%。從老人們的需求程度上看,主要是精神慰籍,子女常回家看看,基本醫療保障,養老金和需要人照顧,分別佔52.3%、49.2%、41.3%、33.8%和22.7%。由此可見農村空巢老人最需要的就是精神慰籍,老有所養、老有所醫。

4、閒暇狀況

農村空巢老人因文化水平較低和經濟有限原因,絕大部分老人以串門聊天為主,家庭經濟好點的以打牌為次之。加之村級老年協會的文體活動中心、室、場地不健全,不配套等原因,老人們户外活動只好如此。在精神層面上,76.5%的老人感覺生活有壓力,壓力主要來自經濟收入,照顧孫子,忙於種地、又怕生病等幾個方面,因為子女多在省外務工,所以子女們主要是給生活費和打電話來慰問老人,很少能親自照顧,幾乎都是一年回來一次,空巢老人中有49.2%的人期望子女能常回家看看。

篇10:空巢老人調查報告

近幾年來,*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背井離鄉到城市打工,子女不在身邊的留守老人此刻成為日益龐大的一個特殊羣體。在新農村建設中,留守老人問題日益突顯,為了解這一特殊羣體的生產、生活狀況及其帶來的社會問題,我辦近期採取隨機抽樣的方法,對高橋、拉片、**、菇類村四個村進行了專題調查。

一、調查村基本情景與現狀

*鄉轄四個村46個村民小組,共有農村住户1420户,總人口5430人,外出務工1560人,佔總人口的28.72%,其中60週歲以上的老年566人,佔總人口的10.42%。子女不在身邊的留守老人122户,215人,佔60週歲以上老年人的37.98%。其中:高橋村60週歲以上的老年人248人,留守老年人74人,佔60週歲以上人口的29.83%;**村60週歲以上的老年人118人,留守老年人57人,佔60週歲以上人口的48.30%;拉片村60週歲以上的老年人109人,留守老年人52人,佔60週歲以上人口的47.71%;菇類村60週歲以上的老年人91人,留守老年人32人,佔60週歲以上人口的35.16%。

1、在調查訪問過程中發現,大多數留守老人生活異常簡樸艱難,居住環境十分差,飲食十分簡單。尤其是**羣眾的留守老人,他們只求温飽,異常是在農忙季節飽一餐餓一頓是經常的事;部分老人因年紀大,翻犁田土,種菜、吃菜都困難,無法對房屋進行修繕,房前屋後雜草叢生、屋頂瓦片支離破碎,逢雨天時外面下大雨、室內下小雨更是家常便飯,令人擔心。

2、留守老人還承擔着繁重的體力勞動。除少數年齡異常大,行動不便的留守老人外,普遍從事農業生產勞動,有的70歲以上仍然從事體力勞動,與其他老年人相比,勞動強度更大。如拉片村懂保的謝奶,女,71歲,老伴早逝,兒子、媳婦都出外打工,留下一個4歲的孫子在家,還有一個身患殘疾的兒子須照顧,自我還種有兩畝多的地,購買農肥就把上年收成的稻穀賣掉一部分用來買肥料,幸好有經銷商送肥到組,幫忙把肥料送到家裏,不然即使有錢也沒辦法把肥料拉回家中,插秧季節時還帶着孫兒到田邊,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3、擔負起撫養教育孫輩的重任。從調查村看,**村因村級已沒有學校可供孩子就讀(今年被撤併),孩子們只能走路到4公里外的學校去上學。從目前看,大部分外出務工人員將子女留在農村父母身邊,由自我的父母看護小孩,帶子女上學。由於農村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大多老人只管供孩子吃、穿,至於學習、心理、性格和道德教育,就只能聽之任之了,帶孫子力不從心,有的連自我照顧自我也成了問題,大大地增加了留守老人的生活負擔和精神負擔。

4、老人遭遇排斥。因老年人閒暇時無處可去,村裏的小賣部又往往是人羣集聚地,老年人因無購買本事,到其場所閒坐時亦不受店主歡迎。兩代人異常是婆媳關係不好的,更易遭到媳婦的排斥,即使當兒子的想孝順也阻力重重。

二、農村留守老人面臨的困難與問題

隨着我鄉農村子女紛紛外出務工,農村留守老人羣體的不斷擴大,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不容忽視,主要表此刻:

1、經濟收入低,生活質量差。目前除了少部分享受農村低保的户有得到扶助外,絕大部分農村老年人沒有養老保障。農村留守老人的經濟來源主要依靠自我勞動所得和子女貼補。隨着孝道觀念的不斷淡化及子女在外務工謀生壓力加大,子女貼補缺乏穩定性,農村老人的經濟收入更是少得可憐,由於無經濟來源,三餐基本的油、鹽、柴、米都無法保證,甚至半年都吃不上肉;吃的菜大多數是左鄰右舍的鄉親送的;炊事用燃料有的是燒廢舊木料,生活十分艱難。

2、生活缺少照料,安全隱患多。由於子女不在身邊,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如打米、打柴、挑水吃、到醫院看病等都成為難題。異常是老人身體不好,需要子女陪同上醫院看病治療時,子女不在身邊,老人更是覺得孤苦無靠,感到很失落。有的老人生病了,連飯都做不了,都無人喂水喝,想哭旁邊連一個聽的人也沒有。此外,老年人發病往往具有突然性,家中無人或搶救不及時,可能會錯過治療時機,導致嚴重後果。隨着年事漸高,一些農村老人記憶力下降,有的行動不便或身有殘疾,一些日常生活行為都有可能留下安全隱患,甚至導致杯具。如拉片村堯沙組媽正和,冬季該組沒有水吃,她只能到3公里外的地方抬水吃。她自我還種有2畝左右的耕地,在上半年因種地疲勞過度,昏倒摔傷,好在被走過村民及時發現護送回家,得到有效治療,等到兒子、媳婦趕回來時,人已經躺在牀上好幾天了。

3、對隔代教育造成心理負擔重。如果單從照顧孫輩的生活起居方面而言,只是增加老人的生活壓力,增加勞動強度。但對小孩教育方面心理負擔更重,主要因為農村老年人大多數識字不多,無法輔導小孩的學習,擔心學習成績差。其次目前農村交通、通訊得到迅速改善,電視、遊戲到處有,孩子在外的時間長,擔心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老年人總覺得管理小孩力不從心。

4、精神缺少安慰。人老了有喜靜的一面,但人老了最怕孤獨。農村老人過慣了苦日子,對物質生活往往無過高的奢求,所以來自子女的精神安慰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主要來源之一。由於子女長期不在身邊,農村老人大多過着“出門一個人,進門一盞燈”的寂寞生活,這很容易使他們感到孤獨。異常是獨居老人感到有心裏話沒處説,有時間沒事打發,很可能出現抑鬱症狀,覺得生活沒有意思,嚴重的會產生自殺的念頭。另外,農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較單調,老人大多是“蹲牆根、找樹陰、聊聊天”,在家庭外邊也難以找到精神寄託。

三、解決農村留守老人問題的提議與對策

要真正解決農村留守老人存在的問題,短期內很難一步到位,應採取近、中、遠期規劃,循序漸進式推進。

1、成立農村幫工服務隊。以村組為單位在村裏成立農村幫工服務隊,幫忙留守老人耕種田地,確保農村承包的耕地不留荒,保證糧食不減產。具體做法:一是以村為單位成立幫工協會組織,村支部書記任組長、村長、副村長任副組長,各村民小組長為成員的協會領導小組,以組為單位成立10至20人的幫工服務隊;二是幫工服務隊的服務費用開支,採取個人投入、政府補貼的方式,即外出務工子女出70%,鄉補助20%,村裏補助10%的辦法解決。

2、發揮主觀能動性,做進取參與社會的主人。農村留守老人自身要注意調節好心態,增強心理上的自立程度;生活上,鍛鍊自我的自立本事;並且注意鍛鍊身體,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並堅持勤學好問的習慣,不斷學習新事物,跟上時代步伐。進取尋找精神寄託,充實新的生活資料。尋找精神寄託的方式有許多,如:和鄰居聊聊天,下下棋;參加村裏的公益事業活動,幫忙村裏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加入計生協會會員,幫忙做育齡人羣的計生工作,把自我融入社會之中。

3、強化尊老、愛老、養老、敬老的宣傳教育。在農村社會化養老機制尚未構成之前,傳統式家庭化養老仍是農村養老的唯一形式。要加強農村年輕人的孝道教育,對在敬老愛老等方面做得較好的年輕人應予以弘揚表彰,對歧視、排斥老人等行為給予曝光、鞭達。架起親情時時溝通的橋樑,在外子女要經常與自我父母堅持聯繫,按時給老人寄錢送物。家中大事多徵求父母意見,即使沒有事也要經常與老人通通話,加強彼此之間的溝通與聯繫,給老人以精神撫慰。

4、逐步建立農村老年人自願者服務隊。為留守老人供給如打米、抬水、理髮、環境衞生清理、房屋修繕等日常服務,可由民政或共青團、婦聯等部門組織牽頭,儘可能在各鄉村組都成立農村老年人自願者服務隊,建立一支常年服務的隊伍,以緩解留守老人存在的困難。

5、完善農村醫療保險制度。農村留守老人大多數身體虛弱,小病不斷,門診費用大。按照目前農村醫療保險規定,僅有住院才能報銷,且報銷比例較低。所以要在逐步提高住院費報銷比例的同時,對60週歲以上的農村參保老人門診費應當給出優惠的報銷標準,以減輕這部分弱勢羣體醫療費用。

6、逐步建立農村養老制度,為農村留守老人供給生活保障。首先是擴大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範圍,把貼合條件的農村老人全部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範圍,從經濟上保證老年人到達基本生活水平。其次是鼓勵社會團體、企業、個體老闆捐資設立老年人基金,對需要幫忙的老人給予扶持。

7、興辦農村養老福利事業,走家庭化養老與社會化養老相結合之路。有條件的地方,可由鄉、村組織牽頭,經過招商引資、當地能人投資等多渠道的辦法興辦養老院、託老所等,建立一個温暖的大家庭。如成立農村老年人休閒活動中心、老年人互助協會等,讓老年人重新找到歸屬感。在老年人組織內部,可實施老年人互助機制,低齡老人為高齡老人義務服務,把義務服務的時間進行累積並建檔,等將來自我需要這方面服務時,能夠免費享用所累積的服務時間。並逐步將農村老年人福利事業引向市場,對於年齡較大的留守老人,能夠研究由其子女出部分錢,搬進託老所,進行社會化養老,促進諸如個別留守老人無人管等問題的解決。

留守老人的難題得不到解決,將會影響到他們的晚年生活與身體健康,在外打工的子女也難以安心。要真正破解留守老人面臨的問題,需要政府、社會各界給予更多的關懷和支持。農村有農村的優勢,政府可在發展農業生產上找出路,加大對農村的財力與科技投入,讓更多有知識、有文化、有技術的勞動力留在農村,進行農業開發,使他們在農村有錢可賺,既不影響致富,也能照應老人。

【小編簡評】

空巢老人調查報告 彙總10篇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空巢老人調查報告範文。

【網友評價】

用詞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