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三留守兒童調查報告多篇

欄目: 調查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7.01K

三留守兒童調查報告多篇

三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篇1

摘要:近年來,留守兒童是中國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此現象在西部農村地區較為嚴重。通過對身邊農村子女的觀察和調查,多數留守兒童都是在不健康的環境下成長,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孤僻自卑、不熱愛學習等一系列問題出現在留守兒童身上,這個問題值得全社會關注。

關鍵詞:缺乏關愛、心理問題、不健康成長

留守兒童是近年來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中國經濟雖然不斷髮展,但城鄉差距也不斷擴大,因此農村地區經濟依然落後。為了生計,農村中大部分的青壯年 遠走他鄉,走入城市開始打工生涯。同時,也產生了一個嚴重的現象—留守兒童,這些孩子的父母去到廣東等沿海發達地區打工,他們在家跟父母中的一方、爺爺奶奶或其他親戚生活,甚至有少數無人照顧。因此也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如學習、生活等。

學習問題:由於大多數留守兒童是由祖父母或親戚照看,這些老輩年事已高,文化水平低,根本無法幫助孩子解決學習上的疑問。加上農村學校師資水平較差,教育觀念不如城市地區鮮明,導致相當數量的孩子學習成績較差,對學習不感興趣,並且產生厭學、逃學、輟學現象。因此,多數留守兒童文化水平較低,只有國小或國中的學歷,原本可能大有前途的孩子又會走上其父母的老路,開始了漫長的打工生涯。

心理問題:這是農村留守兒童最值得關注的問題,長期與父母分隔兩地,使留守兒童缺乏父母關愛,無法像其他孩子那樣在父母的呵護中成長。大多數孩子與父母缺少溝通交流,與父母關係十分疏離淡漠,有的孩子認為父母並不愛自己。於是變得孤僻、抑鬱,覺得被父母遺棄了,嚴重的阻礙了孩子的健康成長。這些心理問題,使他們在家裏、學校、社會都會與其他孩子有所不同,從而有使他們產生自卑感,一連串的問題讓這個幼小羣體令人擔憂,應該得到社會的關注。

家庭生活問題:農村經濟落後,在家只能種地,一年的收成根本不夠全家人的支出,家庭條件比較艱苦,為此留守兒童的父母被迫外出打工。儘管這樣,但農村家裏的生活還是十分節儉,能省就省,老人小孩都一樣,自然沒有條件使孩子過上好生活,能吃飽穿暖就行了。至於牛奶、營養品之類對他們來説就是天方夜譚,並不能給孩子充足營養,不利於其健康強壯成長,同時這也不能開拓孩子的世面,只能束縛在小山村中度過童年,知識面十分狹窄。

親情問題:因為長時間不與父母在一起生活,一年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見面,孩子與父母缺少溝通,留守兒童與父母感情淺薄,對親情瞭解不深,也許長大後未必能尊敬父母,好好孝敬父母,又會引出家庭倫理問題,影響甚大。

從以上幾個問題可以看出,農村留守兒童身上存在很多問題,這不再是農村個別人的問題了,這個羣體關係到的不僅僅是一個人、一個家庭,也是整個社會的責任,並且這個羣體越來越壯大,他應該得到更多的關注。眾所周知,少年智則中國智,少年強則中國強,留守兒童這一現象即不利於兒童自身的發展,也不利於我國經濟的發展。無論是農村孩子還是城市孩子,都是平等的,都應該享受一樣的愛,都是中國未來的棟樑和新希望、新力量。我們全社會都應該共同努力,一起營建一個和諧美好的環境,使留守兒童健康幸福成長,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貢獻力量,發展農村經濟,使留守兒童能夠與父母生活在一起,享受本有的幸福。

三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篇2

隨着農村父母離鄉進城打工、經商人數的增多,留下了很多的留守兒童,由此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在暑假過程中走訪了一些家庭,對農村留守兒童也有了一頂的瞭解!結合此次調查,現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現狀、成因及對策,提出如下調查意見。

一、基本概況

這個地方生活條比較艱苦,自然環境也較為惡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為了改變這中現象,在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年輕人紛紛外出到沿海發達地方打工。在這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這一類型!年輕人外出大工就把家裏的孩子留給父母和親戚來照顧!這就是大部分“留守兒童”的來源!

二、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在調查中發現這些孩子由於父母長年在外務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戚朋友作為臨時監護人,由他們照管孩子的一切,當然其中還存在家中無人看管的現象。

因此,這個羣體的孩子通常出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突出問題:

1、學生成績不佳。但據調查,農村留守兒童羣體中,國小階段的學習興趣還比較濃,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還較好,優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國中階段,情況就發生了變化,極少的留守兒童能表現為優秀,調查中發現,國中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優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學習和生活習慣都很差且行為出現問題的兒童卻佔了近30%,而且在所有“問題兒童”中,留守兒童佔80%。

2、親情缺失嚴重,心理髮展不全。農村留守兒童們由於其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親人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嚴重影響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留守兒童與父母很少見面,缺少溝通。其中,與父母見面半年一次的為53%,一年一次的為44%,兩年一次的有3%,還有一個孩子的父母雙雙外出六年未曾回過一次家。

3、父愛母愛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務工的父母由於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內心往往會出現一種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經濟較為寬裕,對這些孩子生活的經濟支付能力較強。因此,他們往往對孩子採取物質補償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對孩子的全部的愛,孩子要什麼就可以非常輕易的得到什麼,從不遲疑也從不打半點折扣。這種愛的方式,在兒童的心理邊逐漸形成了兒童的“金錢萬能”的價值觀和“逍遙享樂”的人生觀。

4、家庭教育缺失,越軌現象嚴重。調查中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由於缺乏父母的有效監管,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都不好。在家裏,他們不講求個人衞生,早上不洗臉漱口就吃飯,晚上不洗腳洗澡就往被子裏鑽;在學校,他們的學習沒有計劃,沒有興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業現象嚴重,不遵守校紀校規,自由散漫,遲到、早退、曠課現象經常發生。在社會上,他們缺乏禮貌待人的常識,他們中抽煙的有,賭博的有,打架的有,酗酒的也有,沉迷於網吧的更是不乏其人,還有談情説愛的,有些甚至還發生了性行為。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沒有發育完全之前,對社會上的各種複雜、不良現象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卻無法給予,從而導致留守子女極易產生犯罪和越軌行為。

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有:

1、監護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責任意識不強。在除父母外的監護人眼裏,認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嚴格,應對孩子更多的愛,否則會使孩子產生扭曲心理,覺得不是自己親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愛自己。二是監護責任不明確。監護人往往從身體健康方面考慮問題,重吃飯穿衣輕學習教養;重身體健康而忽視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關心兒童在學校和家裏的表現;忽視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三是監護精力跟不上。由於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有的甚至同時要監護幾個留守兒童,放在每個留守兒童身的精力就不夠。再加上自己身體狀況差,本身需要人照顧,因此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四是監護人自身素質較低。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來照顧兒童,不知道從法律、安全、衞生知識等方面教育他們,也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從而使留守兒童的教育從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當今,一方面全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另一方面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卻相對滯後,尤其是邊遠山村。因此,農民不得不想辦法改善家庭經濟生活條件,讓自己孩子擺脱這種祖祖輩輩都無法擺脱的困境。當最基本的生活問題都無法解決時,他們只能選擇進城務工賺錢來養家餬口,從而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因此,我們認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是造成那些留守兒童問題的最根本的原因。

4、複雜的社會因素難辭其咎。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過早過多涉足社會的各個方面,但由於其天真幼小,無法正確處理來自社會各方面的紛繁複雜的社會信息與狀況,分不清是非曲折。比如,抽煙酗酒好爽,奇裝異服好酷,哥們義氣拔刀相助是英雄,談情説愛老婆老公成必須品,等等一切。

三、思考與建議

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不單是外出務工人員的家庭問題或者是留守兒童自身的問題,更是一個全社會都不容忽視的綜合性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關注和解決,家庭與社會都將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因此從近期和長遠兩個方面提出我們的建議。

鑑於目前留守兒童羣體客觀存在的現實,我們建議近期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應該從下面幾個方面採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工作機制。

2、完善和落實相關法律政策,保證農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權益。

3、培養和扶持以民間組織為依託的農村留守兒童服務機構。

4、下大力氣優化兒童成長的社會環境。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的社會經濟取得了飛速發展。

我們必須全面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途徑。就是要建設全面和諧的新農村,最終實現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這一重大社會問題的目的。

三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篇3

活動參加者:

活動時間:

活動地點:

奎年來,隨着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規模的不斷擴大,勞務經濟已成為農民致富的重要途徑。但由於種種原因,許多外出務工人員將子女留在農村,由此產生了一批特殊羣體,即“留守兒童”。現將此次實踐活動的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村留守兒童現狀

(一)基本情況

縣統計局採取分層抽樣、整羣抽樣、全面調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在全縣14個鎮共抽取42個村民小組,調查時點為20xx年3月20日。

彙總結果顯示:4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9630人,勞動力4966人。20xx年外出務工人員總數為1336人,比去年同期減少29人,減少2。12%。據此推算,20xx年全縣外出務工人員為134779人,比去年同期減少2926人。在留守兒童中,由父母一方照顧的有23121人,佔留守兒童的68.4%,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顧的有10596人,佔留守兒童的25.5%,其他親人照顧的有2138人,佔留守兒童的5%,獨立生活的有44人,佔留守兒童的1.1%。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育情況令人堪憂。

14個鄉鎮的調查結果顯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和學習均存在這樣的問題,即由於父母長期在外,監護人的文化水平較低,對孩子教育幫助不夠。調查中發現,83%以上的監護人沒有參加過家長會,13%的監護人偶爾輔導孩子學習,僅有10%的監護人和老師聯繫。從而致使部分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時好時壞,對學習缺乏熱情和進取心,甚至有的厭學、輟學,成為老師眼中的“雙差生”和“問題兒”。

2、性格行為存在缺陷。

由於正常的家庭心理環境的缺失、農村教育環境的不理想以及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和滲透,使得留守兒童形成了典型的個性特徵和行為缺陷。集中表現為:任性、鬱悶、敏感、不安、膽怯等。祖輩的溺愛,造成留守兒童我行我素、固執倔強、情緒波動大、愛發脾氣等不良性格。在學校常常表現的不合羣、易嫉妒、叛逆心理嚴重,不能與老師和同學和平共處。而且由於留守兒童處於身心發展的轉折期,其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缺乏成人適當的約束和科學的引導,使其極易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誘惑和影響,很多兒童由於無人管理或管理不當而與社會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養成了不良的行為習慣,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遵紀守法表現較好的佔17%,一般的佔65%,差的佔18%。

3、安全方面得不到保障。

面臨拐騙、打架、鬥毆、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隱患。由於學校與家庭之間安全紐帶銜接不上,學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留守兒童年幼無知,監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範防護能力,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等安全隱患無處不在,安全事件時有發生。

4、政府、社會關注不夠。

留守兒童在成長期需要家庭、社會的關愛和引導。目前他們尚處於心智未完全成熟的階段,缺乏對社會生活事物的準確判斷,沒有父母在身邊交流、教育和疏導,讓他們面臨了更多的疑惑和不安,目前社會上對留守兒童的關注不夠,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機制。調研發現,教育、民政、關工委、團委、婦聯等部門雖採取了一定的措施,開展了一些關愛工作,但覆蓋面還是很小。如:學校尚未建立留守兒童檔案,村委會也沒設立外出務工人員花名冊,相關部門對留守兒童引發的一系列問題也尚未進行政策性的思考等。

(三)問題產生的原因

1、社會原因。

城鄉流動人口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城鄉二元結構使進城打工的農民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原因在於城鄉隔離的户籍制度以及與這種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需在原籍所在地會考、大學聯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這些羣體的子女在轉學後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羣體的產生。

2、家庭原因。

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裏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這其中,既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識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導致的結果卻是相同的,即: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同時,從家長自身來看,家長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形成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於打工,沒有時間和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而留在家的父親或母親忙於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於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基本處於空白狀態。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國小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解答。

3、學校原因。

從學校教育來看,課程設置與留守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髮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和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通過集體的温暖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老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這些教育內容不但對留守兒童是必要的,對生活在社會飛速變化,媒體迅猛發展這一時代的所有兒童都是必要的。

二、對策和建議

1、從社會職能上,要進一步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的格局。

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切實擔負起責任。

一是要提高認識,把留守兒童教育成長問題納入政府議事日程,加強領導,形成多部門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機制。

二是要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調查研究,制定有利於留守兒童教育成長的政策,儘快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留守兒童合法權利。

三是要充分發揮媒體的作用,加強新聞宣傳,加強社會各界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關注,引起全社會重視,調動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解決。

四是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的作用。宣傳部和精神文明辦要加大力度,引導和教育人們提高關愛留守兒童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引導和教育外出務工家長轉變家庭教育理念,強化監管責任;教育部門要形成教育保護合力,出台相應的關愛和保護政策與措施,加強監督和檢查,強化學校對留守兒童的監管和教育力度;公安部門要加大對侵犯留守兒童合法權益行為的打擊,淨化留守兒童的生活和教育環境;司法部門要深入基層開展法律宣傳和諮詢活動,增強留守兒童的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民政部門要關心貧困留守兒童的生活,把貧困留守兒童列入救濟對象;關工委、共青團、婦聯等組織要從各自的工作實際出發,在向留守兒童開展獻愛心及“一對一”幫扶、“手拉手”活動的基礎上,通過創辦留守兒童家長示範學校、代養人家長學校,開展志願者服務、結對子互幫、親情熱線等活動,把關愛留守兒童的工作落到實處。

五是要發揮基層組織作用,村委會應儘快做好留守兒童檔案的建設工作,對於那些生活較困難和問題突出的留守兒童要特別關注,由村支部負責,統籌鄉村學校的老師、村婦代會主任、退休老同志、共青團員等各方面力量,給予留守兒童“一對一”的特別關懷,組織他們開展有益的集體活動,培養他們的集體主義精神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2、從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變家長的外出務工方式和教育溝通方式。

從調查資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雙雙外出,則對子女的影響較大,但如果一人在家,則影響相對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打工時,如果沒有可靠監護人,最好留一個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甚至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則要改變親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式,要注意時間上不能相隔太久,原則上最好做到每個星期交流一次。在溝通內容上,不能只談生活,應該全面瞭解其心理、身體、學習等方面的綜合情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在溝通方式上,除了電話聯繫外,還可以用書信的方式,這對於孩子的情感發展非常有幫助。另外還要與孩子的班主任、監護人保持經常性的聯繫,共同商討教育的策略和辦法,做到掙錢與教育子女兩不誤。

3、從教育體系上,要重點加強農村中國小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

一是在留守兒童較多的農村地區,試辦寄宿制學校。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寄宿學校的投入和建設力度,不斷完善其基礎設施,為雙親在外地或親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長環境的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住宿便利。

二是學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節家長回家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交流,使學校內外對留守兒童的影響形成合力。

三是建立留守兒童跟蹤管理檔案。學校要對留守兒童登記備案,分類區別對待,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管理。學校老師要經常與家長(監護人)聯繫,瞭解孩子在家的情況,以便及時幫助留守學生,並經常組織留守兒童參與文體娛樂活動,充實業餘生活,多與他們溝通交流,慰籍他們殘缺的感情。

四是在課程上大膽創新,在為所有兒童提供良好的知識教育的同時,也要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尤其是對生活在特殊狀態下的留守兒童,更要在課程教學中加強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強化留守兒童自尊、自立,幫助他們知法、守法。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成立心理諮詢室,專設心理老師,共同對兒童的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壓力進行疏導,為留守兒童排憂解難,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三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篇4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集中表現

1、學生成績不佳。據調查,留守兒童羣體中,成績較好者僅佔12%。在農村,教育觀念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讀書無用論,很多人認為讀書沒有多大用處,而出去打工能省學費還能掙錢。這種思想潛移默化,助長了一些成績不好的學生厭學情緒,從而導致學習成績更加一塌糊塗。另一種認為讀書是學校和老師及兒童自己的事情,家長是沒有什麼責任的,他們一般認為兒童學習成績的好壞是由兒童個人的素質決定的。當然,有些農村留守子女的監護人教育觀念還是很強的,卻由於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無法對兒童進行學習輔導,現狀堪憂。

2、個性心理健康發育異常。青少年期是個性發展和形成的關鍵時期,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青少年個性的健康發展有重要影響。由於父母不在身邊,長期的家庭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久而久之,嚴重影響了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個性特徵上,他們常常表現為兩種傾向:內向、孤僻、不合羣、不善於與人交流;脾氣暴躁、衝動易怒。不健康的心理成為摧殘“留守子女”的“重磅”。

3、價值觀與人生觀偏離。外出務工的父母由於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內心往往會出現一種愧疚心理,因此,他們往往對孩子採取一種物質補償的方式,加大對孩子進行物質投資,這種投資在很大程度上只侷限於單純的消費,這種消費極易形成兒童的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的人生觀,缺少勤儉節約的精神。

4、犯罪與越軌現象嚴重。據調查,“留守兒童”違法違紀現象很嚴重,這些兒童逃學、曠課、不交作業,甚至沾染打架、賭博、酗酒等不良習氣。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沒有發育完全之前,對社會上的各種複雜、不良現象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而留守家庭卻無法給予,從而導致留守子女極易產生犯罪和越軌行為。另外,留守子女對年老隔代的或關係較疏遠的長輩的教育往往不會很順從地接受,而且這些長輩也可能因本身種種原因而無法對這些兒童進行行為控制和社會化教育的重擔,那麼就可能導致這些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現狀透析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如此之重,下面就調查中所發現的問題作一些簡要分析。

1、家庭方面。家庭是青少年社會化的一個最重要的環境,兒童的社會生活知識、道德規範,首先是從家庭中獲得的。留守子女與父母的分離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體由父母變成了其他的撫養者,其中絕大多數是祖輩,還有一部分是其他的親戚。祖輩在兒童的教育上往往存在許多誤區。其一是祖輩覺得兒童缺少了父母的照顧,對兒童過分溺愛,養成了兒童任性的性格;其二是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較低,他們很難和兒童交流,在學習方面不能給兒童任何幫助。而寄住在其他親戚家的兒童,新的家庭環境對兒童更加不利,站在親戚的立場上不便對兒童進行管束,兒童也很難在親戚家中產生歸屬感。

在外務工的父母平常很少與子女溝通,只有在節假期間回家,父母普遍存在“補償”心理,因此帶給兒童的只有物質補償,而缺少精神食糧。父母在此期間也不會督促兒童學習,糾正他們的不良行為、進行過多過嚴的管束,因而造成了很多家長成為兒童學習、身心發展事實上的旁觀者,在某種程度上造成兒童在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社會化的不足。

2、學校方面。學校是家庭以外最主要的社會化主體,由於留守子女的父母外出打工,學校無法及時聯繫到家長,進而無法和他們一起對留守子女進行教育和監管。加之留守家庭的兒童大多由祖輩撫養,而老人由於文化程度和教育方法的侷限性,往往忽視了對內心世界的關注,各學校教育無法協調。同時現在農村的教材內容以城市教育為參照,嚴重脱離農村的實際,加之農村學校師資力量薄弱、寄宿制

學校較少,辦學條件也不易改善,無法對留守子女進行統一管理,從而導致留守子女社會化的不足。

3、社會方面。由於“留守兒童”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缺乏有力的監督管理,所以存在着很大的交通安全方面的隱患。同時,當今有許多不良社會環境,如遊戲廳、網吧等對自制力較差的兒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誤入歧途。

改善“留守兒童”狀況的建議

1、構建“留守兒童”五大關護網絡。發揮各方力量,在全社會形成一張覆蓋到邊、監護到底、關愛到位的工作網絡,即:以父母親屬為主體的家庭監護網絡;以基層黨政組織為主體的關注管理網絡;以教職員工為主體的學校幫護網絡;以羣團組織為主體的社會呵護網絡;以政法部門為主體的社會呵護網絡。五條關護網絡要緊密聯繫,互相配合,齊心協力,為留宋兒童健康成長盡心盡責,營造良好環境。

2、建立“留守兒童”成長記錄檔案。以學校為單位,對全部“留守兒童”的生活、思想、學習和家庭教育情況進行調查摸底,逐一登記造冊,建立了反映其進步與不足的成長記錄檔案,並實行動態跟蹤、及時歸檔、分類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根據檔案記錄情況,有的放矢地做好工作。

3、推進“留守兒童”寄宿制學校建設。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立,較好地解決了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和生活上的困難。“留守兒童”每天24小時在學校老師的監護下,學習質量有保證,生活水準有提高,行為習慣養成有優勢,極大地提高了“留守兒童”的教育效果。目前,我縣已有寄宿制學校10餘所,但仍不夠“留守兒童”的需求,因此,此項工作還要大力推進。

4、建立“留守兒童”家長聯繫熱線。通過書信、電話、家訪、召開家長會等形式,與“留守兒童”的家長主動溝通、經常聯繫,讓家長及時瞭解掌握孩子的情況。我縣寄宿制學校新知學校為每位“留守兒童”發放電話卡,開設了家長聯繫熱線,孩子每週與家長通話一次,老師每半月與家長聯繫一次,互通情況,反饋信息,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

5、培訓“留守兒童”第二家長監護隊伍。在全縣成立了30個家長學校,組建了家庭學校總校講師團,定期開展家教培訓和諮詢。同時,開設爺爺奶奶培訓班,臨時託管親屬培訓班,舉辦家庭教育知識講座,讓“第二家長”懂得照顧孩子的知識,學好教育孩子的方法,掌握培養孩子的本領。

6、整治“留守兒童”校園周邊環境。各相關部門依法加強了對網吧和電子遊戲經營場所的管理,嚴格執行中、國小校園周圍200米內不得有網吧和電子遊戲經營場所,營業性網吧不得讓未成年人進入,所有網吧終端設備必須安裝封堵不健康內容的過渡軟件等相關要求。

7、學校對留守兒童應進行多元化教育。學校應該增添一些課程內容和生活能力訓練內容,提高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和法律意識,增強生活自理能力,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三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篇5

關鍵詞: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

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農村留守兒童。為了更好地瞭解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可以將這羣留守兒童納入人們的關注範圍,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幫助。為此,貴州師範大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三個農村社會實踐活動對安順市平壩縣農村留守兒童進行了調查。

1研究時間

xx年7月23日xx年7月25日

2樣品選擇

選取貴州省安順市平壩縣齊伯鄉4個村的兒童作為調查對象,發放問卷120份,有效回收率為92%。在調查過程中,調查是匿名進行的,隨機選擇了50名兒童進行單獨訪談。

七寶鄉位於平壩縣西北部,東與清鎮市沃利鄉接壤,南與獅子鄉、西與樂平鄉、北與織金縣接壤。全鄉面積80.74平方公里,轄17個行政村,其中省級一級貧困村10個,二級貧困村3個。全鄉總人口1.8萬人,外出打工約5000人。村民知識文化相對較低,經濟發展相對滯後,外出打工的情況非常普遍,導致約1200名兒童滯留家中。

3研究過程和方法

淇泊鄉地處偏遠地區(距縣城28公里),山體起伏較大(南高北低),地形險要。平壩縣最高最低的地方都在齊伯鄉。為了全面瞭解淇泊鄉留守兒童的現狀,我們在鄉團委的幫助下,在淇泊村、下寨村、跑馬村和格致村進行了抽樣調查。為了收集更多的信息,我們採取步行的方式到達目的地。在研究地點,深入每個農場,採取問卷調查和訪談兒童及監護人的形式,瞭解兒童的現狀。

4研究結果與分析

結合本次調查,調查總體情況如下:

4.1生活條件

瞭解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是他們健康成長的基本保證。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留守兒童與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其餘與其他親屬生活在一起,極少數獨自生活。留守兒童的監護人的主要職責是照顧他們的日常生活和監督他們的學習,但很少有監護人能對留守兒童進行作業指導和思想教育。調查結果顯示,只有5%左右的監護人可以幫助孩子做作業和進行思想教育,60%的留守兒童可以做飯、洗衣服、獨立生活,40%的家長經常回電話與孩子交談。

4.2心理狀態

心理健康問題是留守兒童最常見的問題,不容易發現,但影響很大。根據對走訪四個村莊的留守兒童家庭的調查,我們可以看到以下三個問題:

1.留守兒童從小就離開父母,沒有父母的照顧。雖然有一部分是在爺爺奶奶或者親戚朋友的監督下,但是和父母不一樣。當他們遇到一些麻煩時,他們會感到軟弱和無助。久而久之,他們會變得不願意和別人交流,性格內向。調查顯示,18%的流動父母每週與子女聯繫一次左右,37%的流動父母每月與子女聯繫一次或很少聯繫。很多父母回家半年以上,有的甚至好幾年都不回家。這種長期的親子分離導致了孩子的自卑和嚴重的逆反心理。

2.大多數孩子都有攀比心理,需要強烈的自豪感。父母不在身邊的時候,他們似乎失去了強大的支持和保護。因此,與父母在身邊的孩子相比,他們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有些人甚至放棄自己,失去信心,學習沒有進步。根據我們的調查結果,只有39%的孩子能夠有意識地學習,大多數孩子需要在監督下學習。父母外出使孩子在家裏感到孤獨,得不到父母的照顧,導致心理困擾和抑鬱。心理上的孤獨感和生活的匱乏導致孩子產生封閉自己、害怕與陌生人交流的變態心理。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45%的留守兒童很少參加集體活動,33%的留守兒童希望在學習中得到老師的關注。

3.留守兒童總覺得別人會因為他們缺乏保護而欺負他們,會為了一點小事而認真對待。他們在與他人交流時充滿了警惕甚至敵意。對老師和臨時監護人的管教有很強的逆反心理。調查顯示,20%的留守兒童和他們的臨時監護人經常發生衝突,尤其是在祖父母無法控制的情況下。70%的留守兒童表示,他們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感到無助。少數孩子不理解父母,認為家裏窮,父母沒錢出去打工,導致有些孩子想讀幾年書就出去打工。因此,關注它們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

4.3學習和教育狀況

在對七寶鄉四個村莊的調查中,我們發現導致兒童學習能力下降的主要因素有三個:

1.結果顯示,85%的孩子喜歡學習。但是,55%的學生學習成績是在中學階段。只有25%的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問題會問老師,剩下的50%希望家長能幫助解決。但沒有父母,這些問題一直積壓,無法解決,導致學業成績下滑。

2.留守兒童放學回家,50%的學生會先完成作業,然後再做其他事情。但是另一半在看電視或者和其他朋友一起玩。根據我們的調查結果,只有39%的孩子能夠有意識地學習,大多數孩子需要在監督下學習。但另一項調查顯示,80%的監護人會監督孩子學習,而孩子不願意被監督認真學習,產生逆反心理,導致學習成績下降。

3.還有一個重點是,大部分監護人的文化程度都比較低。根據調查結果,50%的監護人有國小文化程度,只有8%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這也導致了學生問題不能及時解決的關鍵因素。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成績下滑不可避免。

5給我們關注留守兒童的建議

對於留守兒童來説,由於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僅靠學校教育是非常困難的。留守兒童離開校園後,由於社會風氣不好,家庭教育差,給學校教育帶來很大困難。根據問卷統計,我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5.1家庭方面

首先,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就要更加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外出打工的父母和留守兒童的代理監護人,要盡最大努力為留守兒童創造一個温暖關愛的學習生活環境,宣傳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其次,外出打工的父母也要加強與孩子的聯繫和溝通,儘可能的關心孩子。第三,要加強與臨時監護人和學校的聯繫。

5.2學校

學校是孩子的第二家庭。首先,學生的後天性格和能力與學校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學校應該更加重視帶留守兒童。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33%的留守兒童希望在學習中得到老師更多的關注,這對於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非常重要;其次,學校在教學資源配置上要多給留守兒童分配,建立a留守兒童幫助系統,設置留守兒童檔案,經常和他們交流感情,彌補他們缺失的親情,彌補留守兒童學習後得到生活的温暖。第三,定期開放家庭熱線電話,讓留守兒童家長可以通家庭熱線經常與孩子接觸溝通,讓孩子定期向父母彙報學習生活情況,瞭解孩子在外的工作生活情況,加強父母與孩子的情感溝通,消除留守學生對家庭紐帶的心理渴求。

5.3社會方面

社會是孩子未來必須走下去的人生舞台。對於留守兒童來説,社會關注是極其重要的。會讓他們更快學會感恩,人學會感恩才能成為社會需要的人。孩子對社會有了很好的認識,這是他們走進社會,提前認識到社會的光明,然後看到社會的另一面,然後努力去改善社會,讓社會充滿光明的必要過程。留守學生教育問題是一個極其複雜而又綜合性的社會問題,僅靠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是難以解決的。需要相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統一認識,積極合作,齊心協力,形成抓留守學生、共管留守學生的良好格局。要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的重要作用,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在教育教學、扶貧、法制宣傳、預防犯罪、權益保護等領域紮紮實實地開展工作,逐步形成家庭、學校、社會密切配合的留守學生教育管理體系。

總之,家庭、學校、社會對孩子來説是不可或缺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其實是三農;問題的衍生,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我們構建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時代要求。生活就像一張白紙。這三個因素給了畫,但畫的是他自己。我們能做的是如何讓我們給它們的顏料更充足的陽光。

三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篇6

xx鎮是中國最美麗鄉村——平利的一個大鎮,經濟繁榮,文明和諧。隨着社會的進步,勞務的輸出,產生了一個不容忽視的特殊羣體——留守兒童!

20xx年我走遍xx鎮的各個村莊山區的每一户人家,對xx鎮國小生留守兒童做了一次徹底的調查。

經調查,xx鎮國小生中,有65%是留守兒童。在留守兒童中,有42%在學校住宿,35%由爺爺奶奶照管,23%寄養於親戚家中。

留守兒童的家庭經濟情況相對差些,特別是偏遠山區;孩子的學習成績也相對差一些,特別是爺爺奶奶帶養的;他們的行為習慣也不是很好,特別是單親家庭的。

走訪中,許多家長表示,很是渴望有專門服務於留守兒童的學校或機構。

於是,我在安康市參觀和走訪了許多少兒之家,結合xx鎮當地實際情況,開辦了愛博少兒之家服務部。致使我親密接觸了留守兒童,大致瞭解到這個特殊羣體的一些特性。

概況:

一、家庭:

申家溝村的留守兒童較多,幾乎佔全村學生的90%。主要原因是自然環境惡劣,生活條件艱苦,經濟條件落後,生活水平偏低,村民為了改變這種現象,紛紛外出打工。在這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類型!

萬福山村,賈家樑村,大營盤村,女媧山村(鄉),木瓜溝村,蔣家坪村,這幾個村的留守兒童也較多,佔到各村學生的60%。孩子的父母大多數正月出門,臘月回家。

鳳橋村,馬鞍山村,東河村,鋪子村也有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佔到各村學生的40%。這些家長間斷性的外出打工,有的幾個月回家一次,有的每隔一年再出去。

泰山廟村和xx村的留守兒童相對少了一些,佔到各村學生的25%。這些家長選擇就近務工的多一些,週末照顧自己的孩子也就方便多了。

家庭自身環境也層次不一。

申家溝村的柯友東(家長),王占強(家長)最為偏遠,交通最為先進的工具就是摩托車,他們都是三個孩子上學。孩子多,負擔重,只好每年在礦區上班,為家庭生活和孩子上學而艱苦奮鬥。

也有家庭環境稍好一點的,為了能夠住上樓房,響應移民搬遷政策的家長,常年在外拼搏。

還有的家庭已經修建了樓房,但是欠下了外債,當地企業工資低,不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只好外出打工。

孩子家長也分幾種類型:

積極向上型:努力拼搏,想早日住上樓房,過上更富裕的日子。萬福山村的柯星旗,柯賢軍的家長屬於之一類型,他們努力賺錢在政府統建樓已經訂購了房子。

無可奈何型:單親家庭,一個人承擔全家經濟支柱,必須外出打工。有的(家長)沒有父母的,只好把孩子寄養於親戚家中。甚至有親戚不願意接受的,僱傭保姆帶孩子。賈家樑村的餘世文,女媧山的萬明李,周夢湘等。

社會縱流型:每年外出打工,要麼運氣不佳,沒有賺到錢。要麼賺的錢到了年底花光了,第二年還要重新再來。甚至有的孩子父母一方在外打工賺錢,另一方卻把錢用於賭桌上了(當然,這是個別)。

二、學習:

所有留守兒童的學習偏下,甚至很差。其主要原因有:沒有得到正確的家庭教導,或者是隨同父母在外地轉學回家就讀的。

當然,現在的孩子大多都聰明伶俐,只要有良好的教學條件,細心的家庭輔導,孩子的學習也會突飛猛進。萬福山村的柯星旗就是很好的例子,上三年級轉學到中心國小,測試分數語文62分,數學48分,英語5分,在她自身努力下,老師精心教導下,我們細心輔導下,在四年級是就名列前茅,幾乎每學期都能得到獎狀。這類孩子小時候的家庭教育還是比較好的,家長也是積極向上的。

也有孩子學習呈現波浪起伏的,興趣來了,學習態度認真,分數也考得好,不想學了,成績刷一下就掉下去了。陳開鵬,袁小梅屬於這一種類型。問其原因,他們有時覺得學習沒多大意思。追其原因,家庭因素影響了孩子的學習。家長打電話的次數也較少。

還有的孩子學習就是白脖子,厭學現象嚴重。鬍子文,就是其中最為嚴重的一個,平時作業抄襲,考試時只有10分左右,這樣的成績怎樣能夠保障九年義務教育順利畢業呢?

不按時完成作業是他們的共同點,據學校老師反映,學校的正式作業每天最後交的或者不交的都是留守兒童行列的。

住校的留守兒童在校晚自習有老師輔導,但是週末的作業就沒有保障了。週末無法得到輔導,家庭作業不做,致使學不會的知識越積越多,積重難返。

爺爺奶奶帶的孩子,寫作業基本上為了應付差事,甚至不寫。爺爺奶奶沒有能力監管或溺愛他們,他們年邁或體弱多病,無力管教孩子,還有的對孩子嬌慣,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裏怕掉了,對孩子百依百順,這些都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造成了不利影響。

親戚家寄養的孩子只能靠孩子自己的自覺性了。一般親戚也是農民,教育能力低,往往只能夠關注孩子的生活和基本安全問題,對留守兒童的性格形成和文化教育顯得力不從心,因而只能持放任的態度,任由其發展,不管不顧,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願在其身上花費心思。

三、行為:

留守兒童的行為表現的比較特殊,行為怪異,不願意受約束是他們的共同點。

撒謊現象最為普遍,據我測試95%的留守兒童都會撒謊。記得王素素剛轉到中心國小,為了不想上課,課堂中撒謊説肚子痛,在送她去醫院前,讓她喝了一點板藍根沖劑,到了醫院她就好了。她爸爸告訴我們,他的撒謊技術比較高明。留守兒童中有很多的撒謊大王。

還有許多撒謊騙取零花錢的,撒謊稱學校要收錢買本子等等。這一類主要表現在爺奶所帶的留守兒童,他們年事已高,心痛1毛錢電話費,不與老師溝通,要錢就給。

更有嚴重的,幹了錯事或者壞事,就算證據確鑿,他也不會承認。更別説勇於承認錯誤了。鄭子坤,8歲,上一年級,至今沒有户口,單親家庭,父親常年在外,主要靠其姑姑鄭家貴監護,行為習慣很不好。有一天上課時,班主任陳老師的一支鋼筆放在講桌上,在老師轉身之際,坐在第一排的他將那支鋼筆拿走,放在自己書包裏。待老師發現追查時,他揹着牛頭不認贓,直至老師從同書包拿出鋼筆時,他還要狡辯説是xxx同學昨天給他的。這一類孩子,家長溝通的特別少,一年到頭幾乎不打電話給孩子。

出門不打招呼現象普遍存在。很多爺爺奶奶拿着棍子找孫子,即使找到了也沒有幾個聽話回家的。陳西坤,陳西濤的爺爺幾乎每天下午都要找這兄弟倆。

偷東西的行為最為惡劣。在學校偷拿同學的錢,零食,玩具等。把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來填補他們的佔有慾。有的孩子在學校附近商店偷拿零食,文具。更有行為惡劣的在鄰居家偷錢,家長得知後,有的甚至庇護孩子,這可真是縱虎歸山啊!

打架現象發生在留守兒童羣體居多。他們基本上不講道理,嚴重暴力傾向。在一次調解胡正傑同學打人事件時,他的檢討書是這樣寫的,原文如下:“我保證我不打人,但是前提是做最好不要有人惹我,要不然可能會控制不住自己打別人。請不要惹我。我保證不打人不罵人不説謊,我的忘性很大,請同學們提醒要不然我是會忘記的,請大家經常提醒。當然我自己也會記住的,我會將今天的話記在心裏,以後不會做出用武力解決問題,找老師解決問題的。保證人:胡正傑”。許多留守兒童和他一樣,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會揮動拳頭,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罵人就更不用説了,很多都已經成了口頭禪。罵人現象主要來自家庭教育,也有社會教育。孩子罵人時,監護人認為孩子小還不懂事,被罵人不會計較。甚至有的爺爺奶奶還教自己的孫子罵人,教會了卻又經常受到孫子的罵辱。

四、習慣:

大多數留守兒童都缺乏良好習慣,壞的習慣卻不少,並且難以糾正。表現為以下方面:

亂丟垃圾,上廁所不沖水,不疊被子,不洗臉洗澡,不換衣服等不講衞生的壞習慣。

安全意識低下,走公路中間,爬樹,翻院牆,爬窗户,下河洗澡,用異物插電源插座等。

不按時關燈睡覺,不按時起牀。

進屋前不敲門,見到老師和長輩不打招呼。

破壞力太強。記得前年暑假,我們為留守兒童舉辦了學習班,幾個孩子同時坐在我的辦公椅上,他們議論着辦公椅是否結實,直至同時承受了五位同學還沒有壞,於是他們一起喊口號:“一,二,三!嘿!”……椅子終於壞了,他們樂了。我的鬱悶啊!門鎖,窗紗,遙控器,電腦,音響,課桌,凳子都是被破壞的對象,就連廁所的沖水箱也不放過。

家庭教育缺失,越軌現象嚴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響着青少年的成長健康與否。我們調查中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由於缺乏父母的有效監管,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都不好。在家裏,他們不講究個人衞生,早上不洗臉漱口就吃飯,晚上不洗腳洗澡就往被子裏鑽;在學校,他們的學習沒有計劃,沒有興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業現象嚴重,不遵守校紀校規,自由散漫,遲到、早退、曠課現象經常發生。在社會上,他們缺乏禮貌待人的常識,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沒有發育完全之前,對社會上的各種複雜、不良現象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卻無法給予,從而導致留守子女極易產生犯罪和越軌行為。

五、心裏:

一是性格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羣、不善於與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氣暴躁、衝動易怒。

性格方面。不少留守兒童較內向、自閉,逆反心理較重。據老師反映,有些留守兒童很渴望和他人交流,但由於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外出打工,孩子的人際交流能力沒有得到有效培訓,而爺爺奶奶多數情況下也缺乏這方面的技能,因此,當這些孩子長大後,人際交流的能力並沒有得到同步發展,因而很難和別人溝通。國小和國中是留守兒童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而他們的監護人尤其是爺爺奶奶通常溺愛他們,造成了他們的任性;另一方面,和老人一起生活的孩子在反應力、思想行為方面相對其他孩子要緩慢一些,這也造成了日後和他人交流產生障礙。

心理方面,好奇心特別強,但是他們又不會對其不懂的事情請教別人,而是自己以身試法。

每當老師和在校留守兒童溝通時,這些孩子説過的聲音特別小,甚至不説話,父母打電話給他也是如此。喜歡交往學習差,壞毛病多的同學做夥伴。

被寄居的孩子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因為他們畢竟不是和自己的家人一起生活起居。他們中有一些人總感覺在親戚家裏畢竟沒有在自己家裏那樣自由,束手束腳的,看起來膽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離開了親戚,就像老鼠離開了貓,他們就無法無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膽子很大,親戚根本管不住,有的還跟親戚頂撞,親戚稍微説重了,就懷恨在心或是逃離出走,使得親戚無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親情缺失嚴重,心理髮展異常。青少年期是個性發展和形成的關鍵時期,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青少年個性的健康發展起着無法替代的作用。但是,農村留守兒童們由於其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親人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久而久之,無助感,失落感和被遺棄感逐漸形成,嚴重影響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

父愛母愛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務工的父母由於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內心往往會出現一種愧疚感,因此,他們往往對孩子採取物質補償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對孩子的全部的愛,孩子要什麼就可以非常輕易的得到什麼,從不遲疑也從不打半點折扣。這種愛的方式,在兒童的心理邊逐漸形成了兒童的“金錢萬能”的價值觀和“逍遙享樂”的人生觀。他們沒有任何勤儉節約與艱苦奮鬥的概念,沒有人情味,沒有正確的取向與人生取向。

大多數留守兒童很渴望自己的父母能夠在身邊,陪同自己上學和生活。

建議:

慎重選擇。父母外出打工要三思而後行,多考慮考慮孩子,孩子的前途比金錢重要。如果家庭經濟確實困難,可讓文化程度稍高的一方留在家中監護子女,一般以母親為主,母親心細,有耐心,孩子更願意與她們交流。父母都外出務工的,如果條件允許,可讓其在打工地接受義務教育。

定期“温馨對話”。在外打工的父母,一定要及時瞭解子女的近況,一方面利用電話定期與孩子進行交流溝通,讓孩子照顧好自家的農田。

2、留守兒童的就學成長情況

留守兒童年齡偏小,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較差,也是形成良好習慣的階段,父母長期外出,對他們身心的傷害和親情缺失的影響很大。許多以外省務工為主要打工地的父母為了省下路費錢,一連幾年都不曾回家一次,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心靈溝通幾乎為零。因此,留守兒童離開學校以後,其他的學習幾乎無人監管。

二、留守兒童產生根源及分析

1、農村勞動力大規模流動與城鄉壁壘存在矛盾

我國常年約有1、2億的農民工在全國各地不斷的流動,xx縣約有10萬多農民工常年流向各地,但城鄉二元結構使進城打工的農民工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原因在於城鄉隔離的户籍制度以及與這種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大學聯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這些羣體的子女在轉學後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羣體的產生。

2、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

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了離開土地,到沿海地區、到城市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這其中,既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識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導致的結果卻是相同的,就是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成為留守兒童。

3、家長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形成落差

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於打工,沒有時間和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等關注很少,在家裏的父親或母親忙於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僅限於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基本處於空白狀態。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國小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解答。

4、課程設置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

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髮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但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生存、安全和法制等方面的教育,使留守兒童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要求。

三、留守兒童存在的突出問題

在親情長期缺失的狀態裏,留守兒童會產生一系列心理、道德、學習等方面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安全問題。留守兒童雖然有一定的監護人,其父母所委託的監護人如長輩家屬、親戚以及代理家長等,由於年齡、經濟、生活等各方面的原因,無法對孩子進行有效的.監管。這些監護人僅滿足於讓孩子吃飽穿暖、把孩子送進學校的大門。因此在課餘和節假日等學校無法監管的情況下,留守兒童成了絕對自由人。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沒有父母直接的關愛和教育,留守兒童易成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擊對象。此外,孩子缺乏親情的温暖照顧,少量的留守兒童還會產生輕生自殺的想法。

第二,心理人格問題。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問題是留守兒童最容易出現的問題。由於留守兒童缺乏與父母溝通交流的機會,存在嚴重的“親情飢渴”,而其他監護人替代不了父母應該要履行的完整的監護職責。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敗、進步、憂鬱、悲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時,沒有自己信賴的長輩可以傾訴和指導,往往只能自己處理。尤其當他們遭遇挫折時,他們不願意與監護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極端,易出現以下情況。一是自卑封閉、自暴自棄、缺乏自信,性格內向。二是自尊心過強、內心較敏感,對老師親友等的管教和批評容易產生逆反心理。斤斤計較,不合羣。三是對父母產生怨恨情緒認為父母為了賺錢而拋棄了自己,對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遠他們。

第三,道德品行問題。留守兒童一般為學齡前兒童、國小生、國中生,正處於心理成長的關鍵時刻。如果是由祖父母來隔代撫養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來撫養孩子;而託付親戚照管的,親戚普遍認為不便過多管教或經常盤問,畢竟不是自己的孩子;而農村教師由於受到教育條件的限制,對每個學生的關注也十分有限。所以留守兒童長期處於這種狀況中,在行為習慣上容易發生消極變化,且難以及時得到糾正,有的甚至會出現較為嚴重的違法亂紀的現象,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

第四,學習問題。那些由祖父母隔代撫養的孩子,由於爺爺奶奶的文化水平較低,無法在學習上得到幫助和指導。而雙親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樣很難得到父母在學習上的輔導。因為留在家的父親或母親一個人承擔了全部的家務和田間勞作,沒有時間去關注孩子的學習。絕大多數農民工選擇背井離鄉外出打工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家人的生活越來越好,讓孩子能有條件上好學,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與願違,留守兒童大多數成績中等或中等偏下。當然一部分留守兒童學習認真,但外出父母的期望值過高,孩子學習壓力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一部分兒童由於自控力差,無人督促學習,加上受外界的影響,認為學習與否都一樣,對學習毫無興趣,因此輟學的情況也多。

我們認為,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一是社會保障乏力;二是父母關愛的缺失;三是監護人能力有限;四是學校教育不到位。

四、對策建議

如何來教育、管理和監護留守兒童,讓留守兒童在心理、道德、學習等方面的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提出以下建議:

1、家庭方面。加強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儘可能多和孩子在一起,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不僅是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科學的生活習慣、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要單方面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更要注重孩子綜合能力和素質的培養。針對農村留守兒童中單親監護和隔代監護情況嚴重的問題,可以通過興辦農村家長學校,向家長宣傳正確的教育觀念,親子溝通方式,促進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諧發展。

2、學校教育管理方面。要進一步加強教育管理機制。學校是直接教育管理留守兒童的實體,教育措施的制定應當包含更多的關愛幫助留守兒童的內容,在學習和生活上給予更多關懷和呵護。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增強學校和教師對留守兒童的關愛

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兒童的摸底工作,將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現記入檔案,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其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責任,多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提高親密信賴程度,給予更多關愛和正面引導。

(2)為留守兒童溝通提供方便

在學校開通親情熱線電話,為外出務工家長與子女溝通提供方便,並使外出務工家長可隨時與班主任取得聯繫瞭解子女學習情況;設立心理健康諮詢室,安排有經驗的教師擔任心理醫生,及時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心理上的困惑。

(3)廣泛開展有助於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各類活動

如親子活動等,加強家長與兒童之間、兒童與兒童之間的交流互動,引導兒童互助互愛,讓留守兒童充分感受到來自集體的温暖。推行寄宿制管理,對部分不能得到有效監護的留守兒童,可動員家長將其轉入學校寄宿,由專門教師負責其飲食起居生活。實行寄宿制管理的孩子有着相似的經歷,對他進行集中管理,不但容易喚起孩子的自信,而且能激發學習熱情,增強集體感。

(4)相關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充分發揮在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工、青、婦羣眾組織要充分發揮協調、維護、教育和服務職能,大力開展關愛留守兒童行動宣傳教育,協調推動有關部門出台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相關政策和規定,不斷優化農村留守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的社會環境。着力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要認真履行指導推進家庭教育工作的職責,大力發展農村社區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家長學校等家教服務網絡,進一步規範農村家長學校的建設和管理,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活動載體,組織編寫適合留守兒童家長及監護人特點的家庭教育輔導材料,培訓一批家庭教育骨幹,開展多種形式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宣傳實踐活動,引導留守兒童外出務工父母和監護人改變觀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和方法,承擔起教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

3、社會輿論監督方面

目前,留守兒童及留守兒童問題還沒有引起有關部門及全社會的足夠重視。首先,很多村民認為這是家庭的“私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主要是家長的責任,“別人的孩子,我們不好去管”。這種觀念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障礙。因此,要維護留守兒童在家庭中的權益、幫助父母正確履行自身職責、呼籲全社會關注留守兒童及留守兒童問題,要有一個良好的輿論環境。

其次,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千萬個家庭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因此,這是一個需要動用全社會力量才能解決或緩解的大問題。大眾媒體要引導政府的有關部門、社會組織關心留守兒童、關注留守兒童問題,促使形成一股強大的合力以解決留守兒童問題。

最後,媒體也應該為留守兒童的健康發展樹立健康的輿論導向,要正視、理解留守兒童的生理、心理的特點與需求,採用多種方式引導留守兒童形成健康的人生觀、世界觀。

4、社會工作方面

社會工作作為一門新型的職業,在解決因急劇社會變遷而帶來的社會問題方面起到的積極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認同和政府的重視。社會工作倡導助人自助,擅長於調動和運用社會資源的工作方法,對解決農民工子女在城市的就學和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具有獨特的優勢。農民工及其子女的權益常被侵害。探究其原因,除了管理體制、法制和觀念上的原因外,農民工及其子女自身缺乏維權意識和能力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做好農民工及其子女維權工作,必須努力提高農民工及其子女的組織化程度,為此,工、青、婦、民政和社區都應對農民工及其子女維權的介入,依法維護農民工及其子女的合法權益。因此,我們的政府要採取措施,切實維護留守兒童權益、關愛留守兒童的行動。

農村留守兒童是一個相當長時期內都會存在的現象,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涉及多方面的綜合性問題,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該問題,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以及政府等各個方面的關注與協調合作,構築愛的港灣,構建温暖的“家”,真心呵護留守兒童,營造人人關愛留守兒童的温氛圍,讓留守兒童在温暖陽光下快樂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