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女生調查報告多篇

欄目: 調查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08W

女生調查報告多篇

【第1篇】農村留守婦女生存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伴隨着大批農村勞動力轉移城市務工的浪潮,農村留守婦女的隊伍逐步擴大,她們在生產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日益凸顯,她們的生存狀況直接影響着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關係到農村社會的穩定,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中必須引起注意和切實加以解決的問題。為全面掌握瞭解我縣留守婦女的現狀,為留守婦女生存發展研究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縣婦聯於2022年9月,對全縣留守婦女相對集中的深渡鎮,小川鄉,上豐鄉,新溪口鄉,璜田鄉,富堨鎮,森村鄉等7個鄉鎮的181名留守婦女進行了抽樣問卷調查,對全縣農村留守婦女生存發展狀況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具體情況如下:

一、基本情況

農村留守婦女的現狀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留守婦女文化程度低。調查中發現,國小以下文化的留守婦女佔32。6%,國中文化的佔60。4%,高中文化的僅佔7%。因為文化程度不高,接受新知識,新技術能力較弱,沒有一技之長,這成為她們留守在家的主要原因之一。

2、留守婦女勞動強度大。調查對象中,近52。5%的留守婦女除了要贍養老人,照顧孩子外,還要擔負起家庭的各項生產,生活重任。面對煩鎖的家務和繁重的農活,她們身心疲憊。有婦女説:'有時上山幹活回來,腳都懶得洗,飯也懶得吃,就想好好睡一覺。'

3、留守婦女與丈夫溝通交流少。調查中發現,為了節省開支,長期外的丈夫一年回家次數屈指可數,甚至有的幾年都不回家,電話也是少之又少,很多家庭只有遇到子女教育,老人贍養,修建房屋等重大問題時才會與丈夫電話溝通。長期的缺乏感情的交流,36。7%的留守婦女認為長期的遠離已經影響了夫妻間的感情,其中20%的婦女感覺與丈夫的感情明顯變淡了。

4、留守婦女對小孩培養教育不夠。由於留守婦女的年齡偏大,知識層次較低,家務事繁重等原因,36%的留守婦女對孩子培養教育倍感吃力。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夫妻長期兩地分居造成情感缺失,婚姻呈現危機。由於跟丈夫長期分居,聯繫較少,造成雙方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差距越來越大,夫妻雙方的情感也隨之發生變化。如璜田鄉一婦女説丈夫在外打工,經不起外面的誘惑,有了第三者卻又不離婚,對家庭,孩子不管不問,不再承擔'養家'義務,把苦難留給她一人承受。

三、對策建議

1,提高婦女綜合素質。各有關部門要多層次,多形式開展技能培訓,讓留守婦女基本都能參加免費的技能培訓和創業諮詢服務,使之掌握必備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增強她們自我發展的能力。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議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各部門在制定出台政策及工作措施時,充分考慮農村留守婦女的利益需求,加大政策傾斜力度。把對農村留守婦女的教育培訓納入農村勞動力培訓的整體規劃,在培訓指標和經費上向女性傾斜。

3,大力發展女性經濟。許多留守婦女心靈手巧,吃苦耐勞,髒活累活都不怕,針對她們這些特點,要因地制宜地發展符合女性特點的副業生產,如養殖,瓜果蔬菜種植,手工業等;要積極為留守婦女提供項目信息和致富門路,推廣投資少見效快的增收致富項目;另外,要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大力培養婦女科技致富帶頭人,女經紀人等,引導婦女走聯合致富之路。這樣,她們的非農收入增加了,經濟情況改善了,生活狀況自然就會得到改善。

4,創新開展文娛活動。健康的文化活動是減輕精神壓力的良方,各級地方政府要加大投入,在農村建立文化站,圖書室等文化場所,讓她們通過讀書等活動培養良好的道德意識,增強她們的法律觀念。要培養鄉土文化隊伍,挖掘地方傳統娛樂資源,豐富留守婦女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2篇】關於婦女生存狀況調查報告

隨着宜興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外來流動人口大量湧入,已成為宜興城市人羣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宜興現代化建設中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外來流動婦女生存狀況調查報告。目前宜興市區範圍內外來流動婦女達17萬多。針對近年來宜興市外來流動婦女維權問題日益突出的趨勢,宜興市婦聯於去年九月開展了外來流動婦女在宜生存狀況調查,旨在通過調查全面反映她們在宜興的工作、學習、生活等情況,為政府及各職能部門制定合理的流動人口政策提供依據,更為外來流動婦女在宜的生存和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本次調研通過發放問卷,實地走訪外來流動婦女及其家庭,召開有關人員座談會等多種形式,對外來流動婦女比較集中的鎮(園區、街道)、村、企業進行了抽樣調查。專門針對外來流動婦女的日常生活、居住、家庭婚姻、勞動保障、醫療教育等幾個方面設計了調查問卷,問卷調查的對象是工作和生活在宜興的成年外來流動婦女,共發出問卷500份,共回收問卷454份。

一、來宜外來流動婦女的基本情況

1、年紀輕,已婚多,文化程度偏低。

調查顯示:接受調查的對象平均年齡為35.3歲,已婚佔96.3%,這一結構符合流動人口外出的年齡特徵,即她們是在精力最為充沛的時期外出創業。同時調查對象中文盲6.4%,國小佔20.5%,中學佔72.5%,大專及以上文化佔0.6%,這一結果顯示流入我市的外來婦女文化程度仍然偏低。

2、多數居住時間一年以上並以家庭或合租形式為主。

調查中外來流動婦女在宜生活時間3年以上的佔近40%,2-3年的佔15.4%,1-2年的佔20%。調查居住情況顯示:她們中有70.3%的與家人或親友居住,17.6%的與別人合住,還有10%的獨居者。調查住房來源情況顯示:她們中有17.9%的由用工單位為其提供,6.5%的是自己購房,絕大多數的還是靠自己租房。

3、打工掙錢仍是外來流動婦女來宜的主要目的。

據統計,一半以上的被調查婦女認為其來宜的目的是打工賺錢,另有25%左右的是隨丈夫而來,只有5%的外來婦女是為了開闊眼界。顯然,當前的人口流動主體仍停留在以打工為主的較低層面上,婦女的從屬感仍較明顯。

二、在宜外來流動婦女的生存狀況分析

根據調查情況,從總體上看,在宜外來流動婦女具有樂觀、安定、女性獨立意識相對較強等羣體特徵,説明宜興對多數外來流動婦女而言,不失為一個生存和發展的好地方。具體表現在:

1、心情愉快,樂觀積極,對宜興的認同感強。

在宜外來流動婦女中的絕大多數對宜興有良好的印象,對宜興整體感覺滿意或比較滿意的高達93%,不滿意的只為6%,很不滿意的僅佔0.9%;有1/4的認為宜興人熱情、富有愛心,61.4%的感覺一般。很多外來流動婦女反映她們在宜興生活得很開心,有近一半的認為自己比來宜前過得更開心,還有35.2%的婦女表示如果有可能,願意一直呆在宜興。

這樣的結果表明,一方面是因為大多數的外來流動婦女是從農村流入城市,儘管來宜後使她們的生活發生了新的變化,也帶來了生活上諸多不適應,但她們仍會感覺城市生活的新鮮和便利;另一方面説明宜興作為一個和諧開放的城市,社會和公眾對參與宜興建設的外來流動婦女給予了必要的肯定和關心,為她們安心於宜興工作和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吃苦耐勞,不計較工種,工作崗位較穩定。

調查時有固定工作的外來流動婦女佔42.2%,有臨時性工作的佔51.4%,沒有工作的僅為6.4%,表明在宜外來流動婦女就業率處於較高的水平,顯示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宜興,外來流動婦女只要肯努力、肯吃苦,大多數能找到相應的工作,調查報告《外來流動婦女生存狀況調查報告》。在用工企業中也證實,很多用工單位除了工作性質因素外,出於管理和安全等方面考慮,更願意接納女性。在報酬上,儘管外來流動婦女的總體收入水平較低,但平均水平仍高於目前宜興市企業最低工資標準。調查中平均月收入為1054元,平均家庭月收入為2555元。

3、普遍感到生活壓力,需要政府提供服務。

據調查,生活壓力主要來自經濟收入和子女就學,突出的問題是經濟收入有限而家庭開支高,子女就學學校難找且費用較高。由於種種壓力,她們自身也都需要法律法規、衞生保健、技能培訓等方面的服務,希望建立新市民婦女組織,經常性開展些社區活動,增強歸屬感。

三、建議與對策

為進一步強化對在宜外來流動人口(婦女)的管理服務力度,為她們在宜興的健康生存和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從而激勵她們為宜興的現代化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提出建議如下:

1、統一思想、科學管理,從思想上接納、關心外來流動婦女,逐步形成同城待遇。

通過大眾傳媒和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引導宜興市民儘快轉變觀念,學會寬容和理解,真正從思想上接納在宜外來婦女。政府部門、機關團體、企事業等單位應起表率作用,要積極履行職能,發揮自身優勢,創新工作方法,設計有效載體,為形成包容平等的社會環境而努力。如針對外來流動婦女孤獨和自卑的心理,可利用社區、企業等集聚人口的優勢,讓她們與本地婦女共同參加各種活動,加強交流與溝通,互相尊重,互相幫助,使她們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關心,同時真正從內心更愛惜和關心自己生活着的這個城市。也可以在本地居民中徵集自願者,有計劃、有目的地與外來流動婦女結對子,幫助她們克服困難,增加她們的城市歸屬感。同時在有條件的地方可探索成立流動人口自治組織,如“外來流動婦女之家(聯誼會)”,通過開展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挖掘和樹立外來流動婦女中的先進典型,以榜樣的力量激發廣大外來流動婦女參與宜興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積極性,使宜興成為她們的第二故鄉。

2、注重在宜外來流動婦女的教育培訓,提高她們的文化素質和技術技能,增強她們的競爭力。

要全面提高外來流動婦女的生存質量,除了政府投入、社會關心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她們自身素質的提高。首先,要幫助她們樹立教育為本的理念,明確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培養她們熱愛學習、自覺學習的精神和追求新知識的慾望,使她們認識到,這樣的理念不僅能改變自身,也會對下一代的教育帶來積極的影響。其次,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開展教育培訓工作。針對外來流動婦女文化程度較低的羣體特點,在教育的方式方法、內容、程度上可分層次進行。相信只要我們對流動婦女的教育問題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投入,依託企業、社區等主陣地,並藉助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和培訓,外來流動婦女的整體素質一定能得到較快的提高。各級基層婦聯組織作為婦女的孃家,定期開展一些綜合性的宣傳教育活動,如定期開設外來流動婦女流動課堂,為她們構築再教育平台。

3、開闢婦女就業創業新途徑,從源頭上擴大就業覆蓋率,讓外來流動婦女積極投身宜興的經濟社會建設。

從調查來看,一半以上婦女從事臨時性工作或沒有工作,如果結婚生子以後大部分外來流動婦女都將回歸家庭,在座談交流中,這一部分“留守婦女”普遍反映希望投身社會參與工作,但由於一般行業、工種工作時間跨度長,家庭情況不允許,她們希望從事工作時間相對短、工作時間彈性較大的行業。針對外來流動婦女這種需求,建議開辦一些規範的編織社或家政服務公司吸納這部分閒散的剩餘勞動力,一方面充實外來流動婦女的生活,提高她們的經濟收入,另一方面增強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動宜興經濟社會發展。

【第3篇】留守婦女生存發展狀況調查報告

隨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衍生出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等特殊羣體。農村留守婦女是負擔最重、對農村發展影響最大、自身權益最難保障、受到關注最少的羣體,她們的生存發展狀況是需要高度關注的社會問題。為了解農村留守婦女現狀,掌握她們在生存發展中面臨的突出問題與迫切需求,縣婦聯抽樣100名農村留守婦女,對她們的生存發展狀況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基本狀況

從年齡結構看:以中青年居多,主要集中在30-50歲,佔70%以上。

從受教育程度看: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國中居多,佔62;國小佔31%;高中及以上佔7%。

從精神生活看:留守婦女忙於農活和家務活沒有時間參加娛樂活動,加上生活範圍較小等因素,造成了農村留守婦女精神壓力大。

從婚姻狀況看:由於夫妻長期分居,相當一部分留守婦女家庭出現婚外情,婚姻呈現不穩定狀態。

二、主要問題

1、勞動強度大。由於丈夫外出務工,留守婦女成為家庭生產生活的絕對主力,家中所有粗活、重活幾乎都壓在了留守婦女肩上。既要承擔繁重的農業生產勞動,又要料理家庭事務,贍養年邁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勞動強度大,勞動時間長,身體狀況下降,體力大幅度透支。

2、發展能力弱。絕大多數的留守婦女受教育程度較低,其文化程度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不相適應。平時極少讀書看報或參加培訓,大多從事傳統的體力型農業生產,缺乏現代生產發展技能。

3、精神負擔重。由於丈夫長期不在身邊,留守婦女獨自承擔生產生活重擔,自身安全感缺乏、心理壓力大,忍受着身體和心理的雙重煎熬。夫妻雙方聚少離多,缺少情感交流,造成雙方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差距越來越大,夫妻感情容易出現裂痕,導致第三者插足造成留守家庭離婚率上升,直接影響着農村留守婦女的婚姻質量和家庭穩定。

4、子女親情缺位。多數留守婦女文化程度偏低,加之沒有時間、精力和能力輔導子女功課,對子女教育力不從心,對孩子的關注和教育僅僅停留在吃飯穿衣上,缺乏與子女的有效溝通,難以進行正確的心理關懷和家教指導。父親的親情缺位,也影響了孩子健全性格的形成。

三、對策建議

1、強化政策傾斜。充分認識到農村留守婦女在農業生產、管理家庭、教育子女中發揮的主導作用,加強對農村留守婦女問題的調查研究,掌握農村留守婦女的現狀,制定關愛留守婦女的政策和措施。充分考慮農村留守婦女的利益需求,制定出台有利於留守婦女創業就業的扶持政策和。從政策機制和導向方面減少農村留守婦女數量的擴大,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外出務工農民回鄉創業就業。

2、強化技能培訓。根據農村留守婦女的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和現實需求,制定農村婦女教育培訓計劃,開設靈活多樣的實用技術培訓課程,有針對性地組織留守婦女進行技能培訓,通過送教上門、定向培訓等方式,為留守婦女提供創業理念、信息諮詢、項目定位、政策法規等方面的智力支持和培訓指導,使她們掌握一技之長,提高其在非農生產領域創業就業的能力,幫助她們向非農生產領域的第二、第三產業轉移就業。有針對性地啟動培訓與提供小額貸款相配套的激勵措施,建立留守婦女勞動力創業就業信息網絡,以市場引導培訓,培訓促進創業,創業帶動就業,提高農村留守婦女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和創業就業的能力。

3、強化保護力度。加大《婦女權益保護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和執行力度,切實加強農村婦女土地承包及相關財產權益的維護,通過法律知識宣傳、培訓等方式,引導留守婦女依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建立心理干預機制,建立由心理諮詢師志願者定期開展心理關愛行動,為婚姻危機下的留守婦女提供心理支持。拓展司法救助渠道,降低法律援助門檻,動員法律工作者和女律師志願者走進貧困留守婦女,提供法律諮詢、法律援助活動。提高農村留守婦女的自身安全防範意識,加強安全知識學習,完善安全措施,加大社會治安管理力度,加大對侵犯農村留守婦女權益違法犯罪活動的打擊力度,為留守婦女的生存和發展提供更加安全、穩定的生活和社會環境。

4、強化精神關懷。利用農閒時節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豐富留守婦女的業餘文化生活。經常性開展婦女兒童互動活動,增加她們與子女的溝通交流。建立對留守婦女的健康支持系統,關愛留守婦女的身心健康,減輕她們的心理壓力。探索建立留守婦女互幫互助組,招募一批協調能力強、熱心婦女工作的留守婦女組成巾幗志願者隊伍,與留守婦女家庭結成固定的幫扶對子,使她們在生產上互相幫助、在生活上互相關照、在安全上互相守望、在精神上互相扶持。

【第4篇】留守婦女生存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伴隨着大批農村勞動力轉移城市務工的浪潮,農村留守婦女的隊伍逐步擴大,她們在生產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日益凸顯,她們的生存狀況直接影響着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關係到農村社會的穩定,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中必須引起注意和切實加以解決的問題.為全面掌握瞭解我縣留守婦女的現狀,為留守婦女生存發展研究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縣婦聯於2022年9月,對全縣留守婦女相對集中的深渡鎮,小川鄉,上豐鄉,新溪口鄉,璜田鄉,富堨鎮,森村鄉等7個鄉鎮的181名留守婦女進行了抽樣問卷調查,對全縣農村留守婦女生存發展狀況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具體情況如下:

一,基本情況

農村留守婦女的現狀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2,留守婦女文化程度低.調查中發現,國小以下文化的留守婦女佔32.6%,國中文化的佔60.4%,高中文化的僅佔7%.因為文化程度不高,接受新知識,新技術能力較弱,沒有一技之長,這成為她們留守在家的主要原因之一.

3,留守婦女勞動強度大.調查對象中,近52.5%的留守婦女除了要贍養老人,照顧孩子外,還要擔負起家庭的各項生產,生活重任.面對煩鎖的家務和繁重的農活,她們身心疲憊.有婦女説:'有時上山幹活回來,腳都懶得洗,飯也懶得吃,就想好好睡一覺.'

4,留守婦女與丈夫溝通交流少.調查中發現,為了節省開支,長期外的丈夫一年回家次數屈指可數,甚至有的幾年都不回家,電話也是少之又少,很多家庭只有遇到子女教育,老人贍養,修建房屋等重大問題時才會與丈夫電話溝通.長期的缺乏感情的交流,36.7%的留守婦女認為長期的遠離已經影響

了夫妻間的感情,其中20%的婦女感覺與丈夫的感情明顯變淡了.

5,留守婦女對小孩培養教育不夠.由於留守婦女的年齡偏大,知識層次較低,家務事繁重等原因,36%的留守婦女對孩子培養教育倍感吃力.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2,夫妻長期兩地分居造成情感缺失,婚姻呈現危機.由於跟丈夫長期分居,聯繫較少,造成雙方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差距越來越大,夫妻雙方的情感也隨之發生變化.如璜田鄉一婦女説丈夫在外打工,經不起外面的誘惑,有了第三者卻又不離婚,對家庭,孩子不管不問,不再承擔'養家'義務,把苦難留給她一人承受.

三,對策建議

1,提高婦女綜合素質.各有關部門要多層次,多形式開展技能培訓,讓留守婦女基本都能參加免費的技能培訓和創業諮詢服務,使之掌握必備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增強她們自我發展的能力.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議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各部門在制定出台政策及工作措施時,充分考慮農村留守婦女的利益需求,加大政策傾斜力度.把對農村留守婦女的教育培訓納入農村勞動力培訓的整體規劃,在培訓指標和經費上向女性傾斜.

3,大力發展女性經濟.許多留守婦女心靈手巧,吃苦耐勞,髒活累活都不怕,針對她們這些特點,要因地制宜地發展符合女性特點的副業生產,如養殖,瓜果蔬菜種植,手工業等;要積極為留守婦女提供項目信息和致富門路,推廣投資少見效快的增收致富項目;另外,要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大力培養婦女科技致富帶頭人,女經紀人等,引導婦女走聯合致富之路.這樣,她們的非農收入增加了,經濟情況改善了,生活狀況自然就會得到改善.

4,創新開展文娛活動.健康的文化活動是減輕精神壓力的良方,各級地方政府要加大投入,在農村建立文化站,圖書室等文化場所,讓她們通過讀書等活動培養良好的道德

意識,增強她們的法律觀念.要培養鄉土文化隊伍,挖掘地方傳統娛樂資源,豐富留守婦女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5篇】貧困山區農村婦女生存現狀與人力資源開發問題調查報告

前言

女人能頂半邊天,在現在的社會中,女性的地位已經大大得到提高。但是在廣西貧困山區的農村中,存在着那麼一種現象,家庭中的大多數男性都作為勞務輸出,奔走全國各地為改善家庭經濟狀況。那麼,家裏缺少了男人這部分主要力量,農活由誰來幹?這個家由誰來當?女性的地位如何?這部分人力資源如何開發?都成為了我們的疑問。為此,水電學院團委組織的暑期社會實踐,讓計算機與信息工程系暑期社會實踐隊組織了農村婦女生存狀況調查活動,為我們一一解決這些問題。

我們的目的地是廣西河池市馬山縣,通過出發前的調查,我們得知:馬山縣是勞務輸出之鄉,目前勞務輸出人數達12萬人次以上,據有關部門統計,每年從郵局匯回的勞務資金達1億元以上,勞務輸出不僅帶回資金、技術,也促進了羣眾思想觀念的進一步解放、更新,是全縣各鄉鎮特別是貧困地區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是全縣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大特色品牌。我們共有15名隊員參與到此項調查中,成立了3個調查小組,奔赴廣西馬山縣古寨瑤族鄉農村進行實地調查。

調查時間

2010年7月16日——2010年7月19日

調查地點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馬山縣古寨瑤族鄉古記村、本立村。

調查情況

調查前,馬山縣婦聯和當地村委會取得溝通,縣婦聯潘玉富主任為我們介紹了當地情況:古寨瑤族鄉位於馬山縣東部,距離縣城23公里。全鄉下轄9個行政村,311個村民小組,260個自然屯5289户,總人口為21710人,其中瑤族人口6230人,佔總人口的29.5%,是南寧市三個瑤族鄉之一。全鄉總面積13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050畝,是典型的“九分石頭一分土”的國家重點扶貧山區鄉。農業生產主要以種植、養殖業為主,主要農作物有玉米、水稻、大豆、紅薯等,林業以竹子、任豆樹、金銀花等為主,養殖業主要是生豬、土雞、黑山羊等。XX年年國民生產總值6618萬元,農業總產值5030萬元,糧食總產量4334噸,人均有糧205公斤,財政收入75.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179元。古寨瑤族鄉婦女基本情況:全鄉女性有10486人,女幹部有55人,女黨員有88人,XX年女性出生有410人。瑤族婦女3023人,鄉婦女勞動力5138人,佔婦女總數的49%。

鄉婦女工作指導思想:圍繞全鄉黨政工作大局,在“黨政所急、婦女所需、婦聯所能”上找準定位,堅持“一手抓維權、一手抓發展”的工作方針,充分調動婦聯幹部的積極性、創造性,推動實施《兩綱》、《兩法》;依法維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不斷提高全鄉婦女兒童整體素質,全面加強婦聯自身建設,努力創建學習型婦聯組織。遵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提高全鄉婦女綜合素質,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和諧古寨中發揮積極作用。

縣婦聯和當地村委會取得溝通,在縣婦聯潘玉富主任的帶領下對農民進行訪談,瞭解農村婦女生活情況及家庭情況。另外還發放了51份問卷,並及時收回,做了相應登記,問卷回收率100%。隊員們還給農民帶去了《婦女保健知識》、《關愛今天的女孩關注中華民族的未來》的宣傳資料。

通過問卷調查瞭解到:婦女的文化程度偏低,國小文化的佔到了50%大專文化的才2.5%。沒有上過學的佔15%之多。她們的專長有87.5%的婦女是一般性農活,像諸如養魚、養蠶、編織、文藝方面的都非常少人會的。家庭人口有85%的家裏是2到5個人,67.5%的家裏有2個小孩,但是還有5%的家裏還沒有小孩。有65%的小孩讀書。家裏的經濟收入主要來源丈夫,而收入主要由妻子支配。家裏的事情,20%是小事自己大事丈夫,25%是大小事情都由丈夫決定,50%是一塊商量的。一天的娛樂時間較少,有60%的婦女沒有娛樂時間。而主要的娛樂方式也非常簡單,60%的婦女是看電視和聊天。打牌的有17.5%。給自己買的女性用品65%是衣服,2.5%買了化粧品,2.5%買了補品,還有30%買了其它的。身體健康狀況,70%的婦女身體良好,有12.5%的婦女生病,剩下的17.5%是其它情況。生病後有誰來照顧是否有人照顧,25%的婦女生病後是由丈夫照顧,7.5%的婦女生病後是由自己的孩子照顧,12.5%的婦女生病後是由老人照顧,還有35%的婦女生病後是其他情況,20%的婦女生病後沒人有照顧。在身體檢查方面,40%的婦女是一年一次的身體檢查,2.5%的婦女是一年兩次的身體檢查,竟有57.5的婦女沒有去做過身體檢查。家庭收入情況,全年家庭收入情況,20%的家庭年收入為1~XX元,15%的家庭年收入為3~4000元,25%的家庭年收入為5~6000元,10%的家庭年收入為7~8000元,20%的家庭年收入為萬元以上,10%的家庭年收入為其它情況。外出打工情況,45%的婦女出去打過工,還有55%的婦女沒有出去打過工。而打工的地方,有22.5%的是去南寧打工,5%的是去廣東打的工,2.5%的是選擇去中山打的工,還有17.5的是去其它地方打的工。在外面打工一年能掙到的錢,一年能掙到1~3000的佔12.5%,一年能掙到4~5000的佔到15%,一年能掙到6~8000的佔到12.5%,其它情況的佔到60%。丈夫是否在外面打工,有65%丈夫是去到外面打工的。丈夫在外打工對家庭經濟狀況是否有變化,無變化佔35%的比例,其它對家庭經濟狀況有程度不同的影響。

以上是兩個村的有效樣本:40個婦女的調查結果統計,從數字中可以看出:在當地,農村婦女的文化程度偏低,受到的教育機會少,很早就輟學了。她們都沒有什麼專長,除了平時的一般農活,很少有會其它技能的,諸如養魚、養蠶、編織還有其它生產以及文藝方面特長的非常少,也許是平時農活太多,還有照顧家人,她們的生活都過得很樸實。每個家裏的人口還不算太多,基本上是2到5口人,家裏的小孩也不是很多,擁有兩個小孩的家庭所佔所有家庭的比例最多。而小孩上學的,到了上學年齡的基本上都上學了,初等教育普及率較高。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是丈夫,村裏的男人基本上都出去打工,只有在農忙時才會回來,他們是家庭收入的來源。收入純粹靠農作物的不多。而家庭收入主要支配者是自己,也有很多是夫妻共同支配的。家裏的事情小事情基本上是自己做決定,大事情由丈夫或者是一起決定。可能是農活較多,娛樂活動少,她們的娛樂時間非常少,甚至還有沒有娛樂時間的情況。她們的娛樂方式也非常貧乏,看電視聊天,很少有打牌的,精神生活過得較單一。女性用品的購買,基本上都是買衣服,很少有買化粧品和補品之類的。這也是農村婦女與城鎮婦女的不同之處。身體狀況都還不錯,有很少一部分是得病的。生病後照顧她們的大多是丈夫和家裏的老人。也有的是沒人照顧的。大多數的婦女每年都會去一年進行身體檢查,不過仍有一部分是得病了才去做檢查。不去檢查的大多是年級稍大點的婦女。至於家庭收入情況,總體上是收支平衡的,能剩下的也不會很多。如果有小孩上學的家庭,經濟較拮据,交了小孩的學費,一年的收入就剩下得更少了,甚至還會為了孩子的教育問題欠錢。

調查結果

我們發現馬山縣的農業基礎薄弱。農業基礎設施落後,抗災能力弱,基本上仍處於“望天收成”狀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效果不夠明顯,特色農業規模不大,農產品缺乏深層次加工,包裝、宣傳、品牌打造等工作跟不上。高新農業、生態農業等發展滯後,農民增收途徑單一,增收幅度小、速度慢。

通過這次調查活動,我們看到並從中瞭解到了,本立村是馬山生態扶貧示範村,有一個初具規模的養豬場,由富德公司和村裏的會計負責運作,主要生產種豬並聯系外銷,形成“公司加農户的生產模式”。豬場有新品種種豬50頭,母豬400頭。對村裏的貧困户,每隔一段時間提供給貧困户豬苗,讓農户養成肉豬後出售,或者母豬生出小豬後,還養豬場豬苗的錢或者直接還豬苗。還有瘦肉型豬,有50%以上銷往外地,。養豬場雖然由村裏的的會計負責,但不屬於村裏共同的經濟財產,但受到村裏的監督。還為村裏的貧困户提供種豬,貧困户不用先付錢,等豬養大後再付種豬錢。本立村村長還強調説村裏非常重視村裏的婦女工作。村裏已經拉有寬帶網,就等着買電腦了。我們的領隊周書記對村長提出建議,可以免費為村裏提供技術支持,免費進行電腦技術相關的培訓。值得村長驕傲的是村裏的路是村裏人出錢修的,不用靠政府扶持。這個村讓我們想到了先富帶後富的改革開放經濟發展模式,算是一個挺不錯的村了。

而我們調查的第二個村——古記村,各户房屋之間距離較遠,樓房不形成羣居式坐落。移動電話在當地信號很差,而感到好奇的是古記村的婦女相對本立村的顯得較年輕些。讓人匪夷所思的是,政府為了兩户人家6口人竟花100萬修了一條路。不知這樣子做是否明知。有人説,還不如給他們100萬的錢,讓他們住城裏還要好的多。與我們原先了解到的“城鎮化發展滯後,交通條件差。目前全縣城鎮化水平僅20%左右,遠低於全國39%和廣西31%的平均水平。目前全縣14個鄉鎮只有3個鄉鎮通油,145個行政村中尚有73個行政村沒有通四級路,其中有29個村未能實現晴雨通車,1586個自然屯不通路,交通閉塞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情況不符,説明政府對當地交通的重視程度有所提升。在古記村,有個現象我很驚訝,他們都存在日不閉户的習慣,我們調查過程中能隨意進入民宅,不知道是不是他們這裏的風氣很好。有説法是,家裏沒什麼東西值得別人偷的,當我們幾個人在一家小賣部歇腳時,店鋪老闆,很放心的騎着自行車外出辦事了,留着我們這些陌生人在店裏,過了一會老闆才回來,此事令我們很是異常驚訝。

兩個村都是羣山環繞,房子也大都依山而建。村裏的主要農作物是玉米和甘蔗,還有很少的稻田,這裏水資源不是很充足。耕地面積也不多。他們還在山上種有竹子,每棵竹子還有承包商給的三塊錢的補助。調查過程中,還看到一家養蠶户,因為養蠶,收入較別人富足。雖然很多農户都蓋有樓房,但是房子裏基本上都沒有裝修過。很多家裏都堆有收穫的玉米。當地人都很友好、和善,我們的造訪受到了他們的熱情接待,見得最多的是他們那樸實的笑容。讓人看着舒坦,很容易相處,減少了我們調查的困難。這次調查出來

【第6篇】女生強迫症狀心理健康調查報告

女生強迫症狀心理健康調查報告

甘肅省心理諮詢與調節中心通過調查也發現,大一新生中,女生在強迫症狀、人際關係敏感、抑鬱、焦慮、恐懼、精神病性等6項的心理健康水平低於男生。而男生在軀體化、敵對和偏執等3項的心理健康水平略低於女生。

調查報告認為,大學新生離開自己所在地區或學校,到另一個陌生的環境求學,地域文化和生活環境的差異,使他們極易處於心理應急狀態,存在的心理適應問題相對較多,反應出來的心理和情緒問題也就比較突出。

調查表明,目前,大學新生存在的心理問題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自我意識的模糊與困惑。調查中21%的學生對如何發揮自己的優點和克服缺點感到迷茫、有一部分學生看到班上有些多才多藝、能力較強的`同學,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事事不如人,產生自卑心理;有些學生知道自己不足,但又不知道如何突破自己。甘肅省心理諮詢與調節中心諮詢員李衞兵指出,在大學階段,新生的個體自我意識逐步增強,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他們並沒有形成關於自己的穩固形象,自我意識還不夠穩定,看問題往往片面主觀,加上心理的易損性,一旦遇上暫時的挫折和失敗,往往灰心喪氣,怯懦自卑。而且新生對於周圍人給予的評價非常敏感和關注,哪怕一句隨便的評價,都會引起內心很大的情緒波動和應激反應,以致對自我評價發生動搖。

其次是環境改變與心理適應障礙。調查中42%的學生反映,由於環境的改變,自己出現了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學生表現出對現實的失落感。中學時教師為了激勵學生刻苦學習,總愛把大學描繪成一個“人間天堂”,學生也將考大學作為唯一的和最終的目標來激勵自己在高中埋首苦讀。但學生跨入大學校園後,突然發現事實並非如此,一部分學生還發覺在高手如雲的新的集體內,昔日那種“鶴立雞羣”的優越感蕩然無存,無形中產生一種失落感;另有一部分學生表現出對專業學習的困惑心理。與中學相比,大學學習具有更多的自主性,靈活性和探索性,進大學後,他們一時無所適從。有些學生感覺一下子從中學的嚴格管教中“鬆了綁”,但又不知如何安排學習,以致心中憂鬱、焦慮;還有一部分學生表現出對生活環境的不適應。進入大學後,由原來依賴父母的小家庭過渡到相對自立的大學集體生活,心理上產生一種孤獨、空洞感。

最後是人際交往困難。調查中一半以上的學生有人際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有些學生表現為人際敏感,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經常發生一些摩擦、衝突和情感損傷,這一切難免引起一部分學生的孤獨感,從而產生壓抑和焦慮:有些學生表現為人際交往心理障礙。因為語言表達能力較差,使得他們害怕與他人溝通思想感情,把自己的內心情感世界封閉起來。這種人經常處於一種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導致孤獨、抑鬱或自卑;還有些學生因為性格上的不合羣,在新同學中不被理解而遭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獨來獨往,不與他人接觸,久而久之就產生一種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傾向。

對此現象,甘肅省心理諮詢與調節中心諮詢員李衞兵建議,各高校應儘快認識到對新生進行心理輔導與教育的重要性,並做出及時、有效的引導措施,使新生了解到自己的心理變化是正常的,從而科學地解決這些心理問題,以良好的心態走過大學生必經的“心理斷乳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