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就業類調查報告推薦多篇

欄目: 調查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2.47W

就業類調查報告推薦多篇

就業類調查報告篇1

為掌握我省大學生就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為領導決策提供參考。20xx年5月20至30日,我們組織開展了大學生就業狀況問卷調查。主要是通過專場招聘會現場問卷、進入高校隨機尋訪問卷、勞動保障網站網上問卷等調查形式。對應屆大學畢業生、往屆大學畢業生、以及部分招聘單位進行了調查。調查時點為20xx年4月30日。調查共發出問卷800份,收回問卷785份。現將調查問卷的情況分析報告如下:

一、調查樣本基本情況

1、人員結構。本次共調查大學畢業生772人,用人單位13家。在全部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應屆畢業生467人,佔60%;往屆畢業生305人,佔40%;男性494人,佔64%;女性278人,佔36%。

2、學歷結構。在全部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本科以上學歷399人,佔51.7%,其中:碩士48人、佔6%,博士1人、佔0.1%;專科學歷311人、佔40%;高職57人、佔7%。

3、專業分佈。全部接受調查的大學生,分別來自理、工、農、醫等十三個專業,其中,工學203人,佔26%;管理學138人,佔18%;理學122人,佔16%;經濟學110人,佔14%;文學69人,佔9%;其他如農學、醫學、法學、教育學、藝術等共101人,佔13%。

二、調查大學生就業狀況

(一)大學生簽約率較低且工作不夠穩定

截止4月30日,在接受調查的467名應屆大學畢生生中,已經簽定就業協議的145人,佔31%;未簽定就業協議的182人,佔39%;其他雖未簽定就業協議,但準備自主創業的56人,佔12%;準備讀研或出國的28人,佔6%;準備考公務員的14人,佔3%;尚無具體就業意願的42人,佔9%(見圖一)。

往屆大學畢業生(主要是06、07、08屆)中,有280人(佔92%)曾經就業,有25人(佔8%)從畢業至今未就過業。在曾經就業的大學生中,有194人有過失業經歷,且目前處於失業狀態;有86人(佔28%)目前處於就業狀態但希望調換工作。在曾經就業的大學生中,有175人是當年實現就業,有92名大學生(佔33%)累計就業不到1年(見圖二)。

(二)往屆大學生就業願望更加強烈

從求職方式看,調查列舉了“通過老師、親戚、朋友推薦到用人單位”、“直接到用人單位諮詢”、“到勞動力市場或人才市場登記應聘”、“通過報紙、電視、廣播等查找招聘信息”、“利用網絡查找招聘信息”、“通過各類政府或中介有組織的招聘會”、“用人單位直接到學校招聘”和“其他”八種不同的求職方式。調查結果顯示,應屆大學生中有64%的人僅使用單一一種方式求職,而往屆大學生中70%的人選擇2種以上方式求職(見圖三)。這説明往屆大學生求職就業的主動性高於應屆大學生。

(三)大學生比較注重網絡和市場在求職中的作用

通過對未就業的大學生求職渠道分析,往屆大學生求職渠道主要集中在:“利用網絡查找招聘信息”、“到勞動力市場或人才市場登記應聘”和“通過報紙、電視、廣播等查找招聘信息”,他們中分別有75%、54%、45%的人通過上述三種渠道尋找過工作。(見圖四)。應屆大學生求職渠道主要集中在“利用網絡查找招聘信息”“通過老師、親戚、朋友推薦到用人單位”和“到勞動力市場或人才市場登記應聘”三種方式,分別佔34%、25%、24%。儘管應屆和往屆大學生求職渠道有所區別,但他們都將網絡和人力資源市場作為自己求職的主要方式。

(四)大學生就業實際工資收入比期望值低

調查反映,大學生就業期望的月薪水平集中在1500元左右,具體是:14%的大學生願意拿800-1200元的月薪,48%的人希望今後的月薪達到1500元左右,35%的人希望月薪拿20xx元以上。但實際上,往屆大學生在就業期間的平均工資水平是:8%的人只拿到800元的月薪,27%的人拿到800-1200元月薪,40%的人拿到1500元左右月薪,20%的人每月拿到20xx元以上月薪(見圖五)。由此可見,有35%大學生實際收入比預期低500元左右。

(五)大學生就業主渠道正在向非公有制經濟和自主創業轉變

調查顯示,目前與應屆大學生簽定就業協議的單位中:國有企業佔40%、私營企業佔24%、其他內資企業佔14%(見圖六)。私營企業就業人數僅次於國有企業,成為吸納大學生就業的重要渠道之一。

在接受調查的未就業的應屆和往屆大學生中,有34%的人希望自主創業,其中:往屆大學生中想自主創業的人數達到52%;有31%的人希望到私營企業工作,有28%的人希望到跨國企業或國有企業工作。由此可見:自主創業和到私營企業工作,已經成為大學生就業的重要渠道。

(六)多數大學生接受過就業服務

在接受調查的全部往屆大學生中,有81%的人接受過至少一樣就業服務,16%的人沒有接受過任何就業服務(見圖八)。從享受就業服務項目看,在“求職登記”、“職業指導”、“職業介紹”、“檔案管理”、“培訓申請”、“社保關係接續”、“鑑定申請“以及“其他”八項就業服務項目中,有41%的人享受過求職登記,有24%的人享受過職業指導,有23%的人享受過職業介紹。從享受就業服務的場所看,為大學生提供就業服務的機構,以公辦就業服務機構和學校為主,69%的人到人才市場、勞動力市場和其他社會機構接受就業服務,有24%的人到學校接受就業服務。

(七)大學生對就業前景普遍樂觀

在全部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對自己的就業前景持很樂觀態度和比較樂觀態度的佔47%,感覺一般的佔42%,沒感覺的7%(見圖九)。而對整個就業形勢的判定上,有10%的人認為形勢好,如不挑剔,很容易找到工作;有65%的人認為形勢一般,理想工作不容易找;有19%的人認為形勢嚴峻,完全找不到工作(見圖十)。多數大學生對找到工作抱有信心。

三、影響大學生就業的主要因素

(一)需要就業的大學生人數增長較快

20xx年,全省普通高校招生16萬人,20xx年,全省普通高校招生38萬人,短短8年時間,全省大學招生數上升22萬人,年均增幅13%(見圖十一)。但據今年工商局統計數據反映,受金融危機影響,一季度投資有減少趨勢,用人單位吸納就業能力相對下降,大學生就業供需矛盾將會進一步增大。

(二)大學生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

招聘會上接受調查的13家用人單位,在招聘大學生時最看重的因素分別是:工作能力佔92%,相關工作經驗佔85%,道德品質佔69%。而對學歷、專業、在校成績等並不是很關注。在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有66%的人在大學期間從事過兼職工作(其中:40%兼職時間累計不超過2個月)。憑2個月以內的兼職工作經驗,培養用人單位要求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經驗,難度較大。説明用人單位強調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正成為大學生能否順利就業的風向標,也反映出用人單位希望聘用人員能快速適應工作崗位要求,降低崗位培訓成本。

(三)資金、政策和項目是大學生自主創業的關鍵因素

在接受調查的準備自主創業的大學生中,要求其從“合適的項目”、“資金支持”、“政策支持”、“技術支持”、“社會關係”以及“其它的支持”六種支持中選擇幾項,結果選擇需要資金支持的人佔59%,選擇需要政策支持的人佔38%,選擇需要項目支持的人佔30%。

(四)大學生就業理念需要調整

在接受調查的已簽約應屆大學生中,對簽約的用人單位滿意的佔55%,未簽約應屆大學生認為,沒找到工作的主要原因是用人單位無法滿足自我未來的發展。這説明應屆大學生在進入社會時,比較注重自我感受,看重未來的發展,對自己不滿意、不適合的用人單位,不願意降低要求、隨意簽約,就業觀較為理想化。

(五)大學生就業維權、保護意識要增強

所有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對《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基本醫療保險有關政策》、《工傷保險條例》、《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等七部與就業有關的法律、法規,全部知道的僅佔17%,完全不知道的佔16%,其餘都是知道一至幾部的(見圖十二)。在調查現場,有大學生問:用人單位不給休假怎麼辦?為什麼要辦理失業登記,能夠享受什麼待遇?而參加調查的未就業的往屆大學生中,僅有11人辦理了失業登記。説明大學生對就業相關的勞動保障政策、法規不熟悉,接受就業服務的主動意識不強,藉助就業和社會保障政策法規自我保護意識不強。

四、對策建議

(一)以充分就業為前提,穩定就業崗位

分析往屆大學生就業狀況,大學生就業不充分、不穩定的問題比較突出,有相當一部分人經過短暫的工作經歷後即失業,説明一些用人單位聘用崗位靈活性較大,大學生自我擇業意識較強。往屆大學畢業生工作時間不長,就希望調換單位或工作崗位,由就業轉入失業,加大了人力資源市場勞動力供給。因此,政府相關部門應當關注已就業的大學生就業狀況和想法,加強失業風險教育,研究制定用人單位吸納大學生穩定就業的政策措施,穩定他們的就業崗位。

(二)以私營企業吸納就業為重點,增加就業崗位

從調查數據來看,私營企業在大學生就業中逐漸發揮重要作用。私營企業經營靈活,發展較快,吸納就業作用明顯,在經濟轉型、私營企業擴大發展時,可以成為繼國有企業之後,解決大學生就業的主要渠道。要通過制定鼓勵中小企業發展政策,充分發掘私營企業安置就業的能力。同時,加強對私營企業的用工管理,從社保、維權等方面,維護大學生就業合法權益。

(三)以自主創業為導向,擴大就業渠道

針對當前大學生的就業狀況,一些地方已經出台了鼓勵創業帶就業的文件,為安置大學生就業的企業和大學生自主創業提供了政策支持。要進一步加大政策落實力度,在資金、政策、項目上,給大學生創造更多的支持,在小額擔保貸款和税費減免的工作中,總結前期下崗失業人員享受相關扶持政策中的經驗,簡化辦理手續,提高可操作性,鼓勵大學生髮揮自身優勢,加入到自主創業的行列中,扶持發展更多的中小企業,培育形成新的就業增長點。

(四)以職業培訓為手段,提高就業能力

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辦學方針,積極推動職業教育與市場需求的接軌,加強與用人單位的需求對接。努力通過職業培訓,彌補高校課程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提高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同時,通過職業教育,減緩當前大學生就業增長需求過快增長,儲備優秀技能人才。

(五)以信息化為橋樑,提升就業服務

大學生都具有較高的知識水平,他們在尋找工作時,大多數都藉助信息網絡等技術手段。要進一步加強勞動保障信息化建設,一是建立全省人才資源庫和用人單位招聘信息庫,實現供需雙方網上匹配和信息交換;二是充分利用金保工程覆蓋省、市、縣、社區的信息網絡,將就業服務延伸到學校和社區,對大學生開展零距離的就業指導、培訓和職業介紹、就業管理服務,及時解決他們在就業中遇到的困難,全方位地提供就業服務;三是加強門户網站建設,在網站上開設面向大學生就業服務的專欄,實時發佈職業供求信息,提高職介成功率。

(六)以宣傳為抓手,轉變就業觀念

要根據當前經濟結構調整和市場就業的方向,通過電視、廣播、報紙、宣傳欄等宣傳媒體,引導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就業觀,把大學生的就業意願從追求單純的國有企業穩定工作中,引導到非公企業、農村基層、城市社區、自主創業、靈活就業等更廣泛的就業領域。通過搭建輿論宣傳平台、就業服務平台和權益維護平台,引導高校畢業生認清就業形勢,理性選單位、擇崗位、看薪資,通過多種就業安置渠道,儘快實現就業。

(七)以執法監督為保證,淨化就業環境

定期發佈工資指導線,明確行業、工種的工資指導標準,指導用人單位合理定薪,讓大學生在市場中準確定位。同時,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度,加大對人力資源市場清理整治工作,加強對用人單位的監管,對侵害大學生合法權益的事件,要嚴厲打擊,努力營造寬鬆的大學生就業環境。

就業類調查報告篇2

20xx年3月24日至4月22日,我鎮按照區勞動與社會保障局的統一安排,為全面摸清我鎮勞動就業情況,我鎮在全鎮範圍內開展了一次調查,根據勞辦[20xx]2號文件的要求,為全面摸清我鎮農村勞動力資源總數、年齡和文化結構、產業分佈、就業地域和求職意向等基本情況,便於有針對性開展農民培訓與轉移就業,促進農民增收,我們會同有關部門,在鎮政府、各村的大力支持配合下,開展了鎮農村勞動力資源調查,根據調查實施方案,整個調查過程經過了準備、抽點、填表、彙總及建檔四個階段,對全鎮年齡在男16至60週歲、女16至55週歲的所有勞動力資源進行了調查,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一、農村勞動力資源的現狀

調查表明:全市農村總户數為 户,總人口為 人,農村勞動力人數為 人,佔農村總人口的58.62%。其中男性 人,女性 人,分別佔勞動力總數的54.13%和45.87%。

(一)勞動力年齡結構:男性勞動力18—35週歲的55469人,36—45週歲的57959人,46—55週歲的49168人,56—60週歲的有16192人;女性勞動力18—30週歲的27807人,31—40週歲的58304人,41—50週歲的44721人,51—55週歲的20652人。

(二)勞動力文化結構:國小及以下人數為 人,佔總勞動力的23.94%;國中文化人數為 人,佔總勞動力的64.29%;高中文化人數為 人,佔總勞動力的11.52%,大專及大專以上文化人數僅為 人,佔總勞動力的0.25%。

(三)勞動力從業結構:勞動力中從事第一產業的有 人,佔總勞動力的38.79%,其中種植業119186人,養殖業8955人;從事第二產業的 人,佔總勞動力的31.56%,其中工業企業46911人,建築安裝業48578人,其他8724人;從事第三產業的 人,佔總勞動力的23.31%,其中機關事業單位1245人,個體工商户12163人,服務業12897人,常年外出勞務30873人,季節性勞務12431人,其他7363人。從事二三產業的勞動力(即已經轉移就業的勞動力)合計 人,佔總勞動力的54.87%;可供輸出的農村富裕勞動力(即需要轉移的剩餘勞動力) 人,佔總勞動力的6.34%,其中男性12468人,女性8478人。

(四)勞動力從業地點: 市境內 人,佔總勞動力的67.88%; 市以外 省境內61290人,佔總勞動力的18.56%;省外國內 人,佔總勞動力的13.47%;境外(含港澳台地區)僅298人。

20xx年全鎮共有農村勞動力資源數萬人,其中實際從業人員萬人。從業人員中從事一、二、三產業人數分別為萬、萬、萬人,所佔比率為,可謂三分天下各佔其一。

在二產中,從事竹木工藝業、轉椅傢俱業、建築業的人員數分列前三位,分別達到萬、萬、萬人,三項之和人數佔到了二產從業人員的 %,這與我縣兩大支柱產業的迅猛發展密切相關;在三產中,從事批零貿易業和交通運輸業的人數分別為 萬和 萬,高居三產行業榜首。值得一提的是我縣農村勞動力中從事家政服務業的人數僅有 餘人,與龐大的家政服務需求市場不相協調。就業人員的文化結構來看,國中及以下從業人員 萬人,佔全部從業人員比率高達91.6%;高中及中專 萬人,佔7.5%;而大專及以上僅有 人,佔了不到1%的比率。由此看來從業的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普遍低下,少有一技之長,從事工作多為簡單勞動,難以獲得較高收入。尤其在一產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區區 人,高中及中專也只有 餘人。這種狀況嚴重製約了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機會,制約了高科技企業在我鎮落户。

從就業地域來看,外出勞動力佔到了總數的 %,其中在鄉外內和外的從業人員數平分秋色,分別達到了 萬人和 萬人。有資料顯示,目前我鎮外來人口約為 人左右,大部分從事第三產業,少部分從事第二產業,"進口"少於"出口"。這一方面説明我鎮勞動力市場被外出人口占居了相當大的份額,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我鎮的城市化水平。在另一方面我們可以認為被外來人口占領的這部分市場平均工資低於我鎮全部勞動力市場的平均工資,以至於當地勞動力寧可捨近求遠,遠離家鄉和親人外出發達地區就業。這一現象也可以從某些企業尤其是通過招商引進的企業工人來源渠道得到證實,來自外地的工人數遠高於來自本縣的工人數,因而導致企業工人平均工資不高。根據調查資料,縣屬於勞動力資源範疇而未參加勞動的人數高達 人(這部分人的形成原因比較複雜,本文不加以討論),再加上從事第一產業的 萬人,全鎮有近萬農村勞動力在理論上有可能向二、三產業轉移,這是一個龐大的羣體,也可以認為是我縣的富餘勞動力。因為根據從事第一產業的特點,隨着一產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無須像工廠上班一樣可以天天有活幹,只須在農忙季節或上山或下田勞動即可,一年裏大部分時間都閒置。進一步分析,考慮年齡因素, 45歲以下從事一產的勞動力為 萬人,26-45歲未從業的勞動力資源數為 人,二項總計 人,可以認為是目前我縣農村富餘勞動力的確切數據。富餘人員中女性多於男性,男女性別比為78.8:100。 針對目前我鎮農村勞動力供過於求,而我鎮大多數企業規模偏小,考慮短期利益較多,沒有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有計劃地培訓企業員工,通常只招收熟練工這一實際情況,政府有關部門和有關企業單位及相關培訓機構在全鎮範圍內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農民技能培訓就顯得尤為重要。這種培訓可以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是以政府牽頭為主,組織農民開展農、林、牧、漁業實用技術培訓,有效調整產業結構,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資源,以達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的;二是以各種培訓機構為主,重點開展各項技能培訓,堅持面向市場、面向用人單位的原則,採取定單培訓方式,儘快使農民向二、三產業轉移,從而最終達到增收的目的。

調查資料顯示,在參加求職意向調查的 人中,有近20xx 人願意從事轉椅傢俱和竹木工藝行業,佔到了參加調查人員的20%,有近2700人願意從事批零貿易和餐飲業,1500餘人願從事交通運輸業,近1500人願從事家政服務業。對從事二、三產業的技能培訓,各中介、培訓機構可以用靈活多樣的形式,在不同層次上開展對農民的培訓。初級培訓主要面向企業擴大生產規模或新辦企業所需增加的勞動力;中級培訓可以對熟練工在原有技能上的新突破,以滿足企業技改或熟練工自身發展的需要;高級培訓則主要面向省內、國內勞動力市場,讓我縣農民走出去後有較強的競爭力,甚至可以創勞動力品牌。如家政服務行業社會需求層次很多,在低層次上我縣勞動力沒有競爭優勢,那麼我們就可以考慮在高層次的需求領域同別人開展競爭,打造品牌。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面臨的困難

上述調查數據顯示:第一產業從業人員 人,加上可供輸出的 剩餘勞動力,兩者近人,根據18週歲以下年齡段推算,每年自然增長農村勞動力 人左右,預計 人進入高等院校學習,每年淨增農村勞動力 人。如果考慮超過勞動力年齡仍然活躍在農業生產第一線的退役勞動力,實際從事一產的人員將超過 人。因此,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壓力和困難將越來越大。

(一)農村勞動力素質狀況與就業需求不相適應。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文化教育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但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狀況不容樂觀。據統計,全市33萬農村勞動力中,國中及國中以下的佔88.2%,接受技術培訓和有技術專長的農村勞動力所佔比例也相對偏低。近年來,我市各類職業技術學校每年有20xx多名畢業生,除部分考入對口高校外,大多被輸送到蘇州、無錫等先進發達地區,許多高職班學員被外企成建制接納。由此可見,儘管我市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但其文化和技能不高,大多數不具備專業技能,極大地阻礙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數量和層次。

(二)鄉鎮企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徘徊不前。鄉鎮企業的迅速發展,給農村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給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但鄉鎮企業改制後,一方面企業內部開展優化組合、減員節本增效活動,安置勞動力的數量相對減少;另一方面隨着科技的發展,先進設備的引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低又制約了企業對其的吸納。

(三)城市化水平低、城鎮載體功能不高。農村勞動力存量較大與我市城市化水平不高相關,城鎮就業日趨飽和已無規模吸納農村勞動力的空間。城鎮規模小、結構分散、經濟聚集能力弱、產業結構層次低、功能單一,這些因素使現有的小城鎮吸納剩餘勞動力的能力十分有限。

(四)統一的管理和服務網絡平台還沒有形成。我市的勞務輸出機構雖然發揮了各自的積極作用,但由於各自為政,沒有形成合力,缺乏協調機制和統一用工市場調查和安排,造成信息溝通不夠,不能對農村剩餘勞動力及時培訓和輸出。鎮區雖然設立了勞動服務機構,但廣大農村缺乏服務網絡,外出務工人員仍以自發組織、“工頭”帶動為主,而且多數從事勞動密集型工作,收入不理想。

(五)就業觀念落後導致就業行業單一,離土不願離鄉。“金窩銀窩不如自己家破窩”,這句古話一直桎梏千萬農民思想。從調查資料來看,全市農村勞動力有近70%在本地從業,大部分農民寧可守住自己的三畝責任田過苦日子,也不願外出闖天下。就業觀念的落後同樣反映在從業結構上,農業和建安業佔了總勞動力的一半以上,而服務業僅佔3.9%。愛面子思想嚴重,一方面農村勞動力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大量飲食服務業的崗位被四川、安徽等外地打工仔(妹)佔領。因此,正確的就業定位也是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環節。

三、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對策與建議

通過近年來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且呈現健康發展的態勢。從業結構比例比兩年前有了明顯改善,但與先進發達地區相比差距十分明顯。這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增加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們在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加快實現“兩個率先”工作中必須按照“強化農業必須大力發展非農產業,繁榮農村必須大力推進城鎮化,致富農民必須大量減少農民”的新思路,把大量轉移農村勞動力作為農民增收致富的第一途徑來抓,切實做到“四個加快”,充分發揮“四個作用”。

(一)加快職業培訓和職介服務組織建設,充分發揮勞務輸出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主渠道作用。農村勞動力整體文化素質不高,專業知識、技能缺乏,對一些技術崗位難以勝任,是制約農村勞動力向較高水平二、三產業轉移的直接因素。為此,一要開展農民文化教育。通過“農函大”、“農廣校”等形式,實施21世紀青年農民培訓工程,有計劃、分層次、多渠道,讓農民接受教育,提高科學文化水平。二要辦好職業技術教育。為許多初高中畢業生提供就業前的技術培訓,為經濟發展培訓大批掌握一定勞動技能、具有較高素質的勞動者。三要搞好在職培訓。加強成人教育基地建設,為農村的各類從業人員提供在職教育。鼓勵社會興辦電視、函授、遠程教育基地,提高社會辦學在教育中的比例。同時通過送出去進修,請進來辦學等方式,千方百計提高在職人員的文化技術水平。四是加強職介服務組織建設。規範職介服務機構的管理和服務,建立中介資源庫,開展培訓單位、中介服務組織和農村勞動力求職求訓的有效對接,實現全市農村勞動力資源信息共享,為農民就業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服務。

(二)加快產業結結構調整,拓展農業內部轉化農村勞動力的主陣地作用。溧陽是農業大市,農村人口占全市總人口70%以上,在當前城市就業壓力增大的情況下,依靠城市轉移農村大批剩餘勞動力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把着眼點放在農村,立足於農業內部消化,才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現實選擇。一是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業產業化把農工貿有機地結合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實現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的一體化經營。通過發展農村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帶動關聯產業羣的發展,將產業優勢和產品優勢轉化為農民的就業機會,拓寬農民的就業渠道。大力引進“三資”開發農業,讓農民在家門口進企業、領工資。二是延伸農業開發功能,積極發展生態旅遊觀光產業。把我市農業綜合開發與生態環境建設有機結合,整合天目湖、瓦屋山、長蕩湖、南山竹海、平橋石壩等山水資源、特色農業資源、旅遊資源,延伸農業的生態、社會、科教功能,加快休閒觀光、生態旅遊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為旅遊區周邊農民增加就業機會。三是加大種養業結構調整力度,擴大農村勞動力就業範圍。立足本地資源優勢,積極引導農民走農、林、牧、漁綜合發展的道路,大力發展名、特、優、新、珍農產品,達到以深化農業內涵生產來消化農村勞動力的目的。市農業貸款信用擔保中心要積極扶持專業大户發展特色農業,促使農村勞動力以單一種植業向其他產業的轉移。通過發展生態農業、綠色有機農業、高附加值農產品來吸納農村勞動力。四是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消化吸收農村勞動力。在註冊登記、收費、技術和資金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鼓勵、引導農民以自願的原則組建各種合作組織和農業專業服務隊,為農業發展提供資金、技術的支持和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產前、產中、產後服務,吸收農村部分勞動力。

(三)加快小城鎮建設,充分發揮小城鎮吸納農村勞動力的蓄水池作用。實踐證明,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速度取決於城鎮化水平的高低和城市化進程的快慢。在已經完成大規模鎮村行政區劃調整的基礎上,我市各地應深入研究小城鎮的經濟社會定位,一二三產業以及經濟社會的區域佈局,增強小城鎮的吞吐功能、載體功能和城鄉對接的橋樑功能;探索小城鎮建設的投入機制,積極鼓勵農民進城定居,民間資本參與小城鎮建設和開發;鼓勵農民進城定居,讓在城鎮有固定收入和住房、有技術、有資金的農民變為城鎮居民,吸引農村勞動力向小集鎮集聚。繁榮集鎮三產,在大力發展傳統服務業的同時,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專業市場、道口經濟、信息中介、房地產,以及農機、畜牧、植保等農業服務業,既為小城鎮居民提供良好的服務,又為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創造條件。

(四)加快農村制度創新,充分發揮制度建設作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支撐保障作用。一是創新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在認真貫徹落實《農村土地承包法》,賦予農民長期穩定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權,給農民的土地給予物權保護的基礎上,按自願、有償、平等協商的原則,通過轉讓、轉包、互換、入股等形式,推進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實現土地要素資本化,確保農民承包土地的經濟利益,從而加快土地向種田能手集中、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集中的步伐。二是創新農村集體經濟實現形式。積極開展村級社區股份制改革,在核清村級集體資產的基礎上,根據村民普遍接受的方法,把集體資產的產權量化到農户,明晰產權關係,並建立健全集體資產管理制度,實行科學管理,迅速壯大集體經濟實力,提高其轉移能力。三是創新農村社會保障機制。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被徵地勞動力進行就業前的職業技術培訓,對每個被徵地勞動力免費提供一次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職業技能和就業能力,提供職業介紹、職業指導等就業服務。加大鄉鎮企業的職工養老金與醫療保險金繳納力度,使鄉鎮企業的職工逐步納入全社會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體系。加強勞動執法力度,解決長期以來由於缺少勞動合同,使得農民工的利益難以得到保護,有了糾紛也難以處理的狀況。從各個層面構築保護農村勞動力利益的框架,促進農村勞動力的非農化轉移。

就業類調查報告篇3

學院:藝術學院 班級:10級環藝班 姓名:...學號:.....

一.實踐目的:

為了更進一步的瞭解大學生就業形勢,也為了幫助在校大學生更好地瞭解就業信息與今後的在校規劃,故決定在這個暑假作此點差實踐,

二.實踐時間:20xx.4.1.---20xx.4.25

三.實踐途徑:

通過走訪榮成的大小民營企業,採訪企業中的歷屆大學畢業生與負責人,通過發放問卷,向他們收集更多更全面的第一手資料,更好的瞭解大學生的就業情況。

四.實踐過程:

在25天的實踐時間裏,我走訪了大量的企業,調查了以大學畢業生為主體的歷屆畢業生就業狀況和職業發展狀況;並且走訪的企業基本包括了各個行業(製造、銷售和服務等)以及各種規模,共收回了大約200份有效問卷。因此,這次得到的調查結果是具有相當的可信度的。

此次調查實踐問卷主要涉及了以下幾個方面:

1.針對現在工作情況設問

2.針對工作滿意度的設問

3.是針對自我效能感即工作勝任狀況的設問

4.針對自我期許和對企業的期許設問

5.針對就業信息和就業途徑設問

6.大學期間的活動鍛鍊對就業的影響

7.企業的用人標準和學校教育的優劣勢

8.在校的職業生涯規劃對就業具有多少程度的影響

五.實踐結果及相關分析:

經過我們的統計初步得到了以下結果:

1.工作情況

目前大學生選擇工作日漸趨於理性,能夠從實際情況出發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例如:對工作方向的選擇、對工作崗位的選擇等。現在已經逐漸漸形成了為自己選工作的良好態勢,而不是以前的為專業選工作。統計結果顯示,約有34%的畢業生現在從事的工作與自己所學專業沒有什麼聯繫,只有38%的畢業生現在從事的工作與自己所學專業聯繫比較密切。而且從現在的社會發展觀察,目前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在畢業後選擇先找一份工作,找到自己立足社會的經濟來源,再找最適合自己的工作。同時,沒換過工作的畢業生大約只佔38%,而大約有42%的在職大學畢業生換過2份以上工作。

2.工作滿意程度

半數以上的畢業生表示對自己現在的工作滿意,只有約5%表示對自己現在的工作不滿意。

其中,在對現在工作最滿意的方面選擇中被調查者大都選擇了與同事的和睦相處這一項,而對現在工作最不滿意的方面中薪水一項則佔據主要地位。 從中我們不難發現現在對薪金的要求大學畢業生也趨於

理智,能夠對自己做出較為理智的斷,不是一味的偏低,也沒有過度的追求高工資。

3.自我效能感即工作勝任狀況和自我期許以及對企業的期許 約97%的畢業生表示能夠勝任現在的工作,但是實踐能力差和缺乏一定的專業技能成為了畢業生工作壓力大的主要原因,相應的超過半數的畢業生表示在企業中最希望能得到專業技能的提高,而希望得到晉升和出國深造總共只佔了21%。由以上可以看出,被調查的畢業生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更注重是自身素質於專業技能的提高,而不是簡單的只是為了暫時的利益。

4.就業信息和就業途徑

通過調查畢業生在畢業時最關心的信息分別是自己所學專業的就業形勢以及用人單位的用人標準,分別達到了36%和20%,這説明大學畢業生希望與招聘單位能有一個溝通的機會。另外求職技巧也成為了一個關注的熱點,這説明在學校裏開設就業指導課和就業指導講座的確是很有必要性。他們表示,通過專門的就業講座、就業指導網站和校園招聘大會的形式能比較容易獲得當時的就業信息。但他們同時表示校園招聘大會實際效用不大(與招聘單位反映的情況一樣),漸漸興起的網絡求職和傳統的人才招聘市場是畢業生的主要就業途徑,而效仿國際的通過熟人介紹的方式就業亦佔有一定的比重(這可能與我們在榮成做調查的侷限性有關:在榮成部分的民營企業是家族企業,可能導致了通過熟人介紹的方式比重過高)。

5. 大學期間的活動鍛鍊對就業的影響

從問卷結果顯示,約67%的畢業生在大學期間曾擔任學生幹部,而表達能力(凸顯於人際交往與業務洽談),實踐能力(凸顯於實際業務操作),交際能力(凸顯於與領導同事交往及業務洽談)的鍛鍊成為日後工作收益最多的部分。由此可見積極參加學校的各類活動,鍛鍊自己的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通過擔任學生幹部則,可以讓自己得到各方面的能力鍛鍊,累積到日後工作所需要的經驗。

6.企業的用人標準和學校教育的優劣勢

58%的畢業生認為企業在招聘人員最看重的是個人的綜合素質,另外還有20%的人認為是專業知識。而實踐能力的創新和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被認為是學校現在最缺乏的方面(與上面可以互相印證),學校名氣已不在是影響就業的主要因素,“唯文憑論”已向“用文憑論”轉變,而“唯人才論”則逐漸興起。相應的實踐能力的創新、專業知識被認為是與他人競爭同一崗位的優勢所在,同時吃苦耐勞精神這個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成為了一個優勢因素。如今在職場上,個人的素質已成為影響求職的主導因素,只有在學校打好基礎,努力提升自己的內涵與修養,才有可能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

7.職業生涯規劃對就業的影響

通過問卷結果的統計,我們看到半數左右的畢業生表示在大二、三開始考慮就業問題,大概10%的人大一就開始考慮,剩下的人則在大四或畢業時才開始考慮。

在高校職業規劃選項中,只有約11%的人知道職業規劃並知道怎樣規劃,而59%的人則不瞭解職業規劃。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至少在最近幾

屆大學畢業生中,絕大部分的人在大學裏職業規劃意識淡薄。而且,絕大部分人表示學校提供的職業生涯發展課程沒有太大的幫助。只有9%的畢業生對學校提供的職業生涯發展指導相關的講座表示滿意,但同時有25%的人表示當時學校根本無此項服務。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在各高校還未普及,而且課程質量普遍不高,不能達到學生的需求。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及相關講座,以及提高提供就業指導質量應該成為各高校的重要任務。 六.實踐感悟:

通過此次社會實踐,我深深體會道作為大學生的我們必須重視實踐能力的提高,多參加社會實踐和做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兼職工作,不能再只侷限於書本和課堂,而是要做到專業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爭取日後能早日適應社會。 同時,在重視實踐能力培養的同時在大學裏我們應該積極學好專業知識,掌握專業技能是為自己創造好的就業條件的重要條件。

七.實踐總結:

通過假期的這次調查實踐,我收穫很多。不僅更深的瞭解目前大學生的就業情況,也從中受到一定的啟發,對於日後的人生規劃和發展方向都有重要的影響。同時也更近距離的接觸神會,鍛鍊了自己的能力。同時也要對在此次調查實踐中與我合作、配合的大學生、指導人員和其他工作人員表示感謝。

就業類調查報告篇4

深圳市消委會

一、前言

為了反映消費者對商品房市場的意見和呼聲,加強對商品房市場的社會監督,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配合政府有關部門搞好商品房市場的監督管理,推進房地產行業的誠信建設,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於近期在全市範圍內開展住宅商品房消費者滿意度調查。

二、調查問卷回收的情況

本次問卷調查針對消費者對當前住宅商品房市場滿意度的評價,內容涉及:消費者對國家有關住房消費政策的瞭解程度;消費者對房地產行業誠信情況的評價;消費者在購買和使用住房過程中對銷售服務、規劃設計、工程質量以及物業管理等方面的滿意程度和評價;消費者的住房需求及對住宅商品房價格走勢的預期;消費者對商品房消費領域的意見和建議。本次調查採用“判斷抽樣”法選取商品房項目,採用“等距抽樣”的方法選取住户。

本次調查隨機抽查了15個樓盤,這些樓盤分佈在全市六個區,調查採用入户的形式“一對一”進行訪問,調查回收的問卷共1236份。其中有效問卷1220份,無效問卷16份,有效率為98.71%。

三、調查對象的特徵

説明:調查問卷採用0-5分的打分標準來執行,4分和5分表示為滿意,3分表示為一般,0分、1分和2分表示為不滿意。 1、調查對象的性別

調查樣本中,男性佔53.52%,女性佔45.82%。

2、調查對象的年齡集中在26-40歲

接收調查的消費者年齡在31-40歲的佔多數,為38.69%,其次是26-30歲的佔28.36%,41-50歲的佔16.56%;此外,50歲以上的佔9.1%,25歲以下的佔6.8%。(如圖2)

3、調查對象的文化程度以大專、本科和高中為主

接受調查的消費者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大專、本科和高中(職高),分別佔31.97%、28.85%和26.80%,國中和碩士分別佔7.54%和4.43%。(如圖3)

4、調查對象的職業

接受調查的消費者職業主要集中在獨資、合資、私營企業工作人

員佔43.2%,其次是黨政、國有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佔22.7%;此

5、調查對象的收入

接受調查的消費者,收入主要集中在5001-10000元、20xx-3000元和20xx元以下,分別所佔23.03%、21.15%和15.66%;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僅佔5.9%。

6、五成多接受調查的消費者居住的房屋使用面積在80-120平米之間,六成多接受調查的消費者認為適合的房屋使用面積在80-120平米之間

調查的結果顯示,有35.9%的消費者居住的房屋使用面積在81-100平米,30%的消費者居住的房屋使用面積在51-80平米,其次,有19.4%的消費者居住的房屋使用面積在101-120平米,僅有1.1%的消費者居住的房屋使用面積在180平米以上。

調查的結果顯示,有33.6%的消費者認為最適合的房屋使用面積在101-120平米,32.5%的消費者認為最適合的房屋使用面積在81-100平米,僅有0.5%的消費者認為最適合的房屋使用面積在50平米以下。

就業類調查報告篇5

(一)大學生就業現狀 1.20xx年大學生就業形勢與現狀

【形勢】

20xx年普通高校畢業生達630餘萬

20xx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克服了國際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實現了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的基本穩定和就業人數的繼續增長,需要就業的畢業生數量很大,但是形勢依舊不是很好,雖然今年第

三、第四季度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已經回暖,不過就業形勢仍不容樂觀

【現狀】

典型現狀1:蟻族生活在勞碌奔波中尋求改變。蟻族,大學畢業生聚居羣體。據統計,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10萬蟻族。上海、廣州、西安、重慶等各大城市都有大量蟻族,在全國有上百萬的規模,他們高智、弱小、羣居,但是他們卻找不到穩定的工作。 典型現狀2:與往年大學生千軍萬馬擠向大城市的現象不同,由於大城市持續增長的各種壓力,一部分大學生開始理性地反思這種唯大城市是從的就業觀念,並且反其道而行之迴流中小城市。近來大學生就業出現了一股迴流潮,中小城市受到了大學生的青睞。

2.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

從05年的高校畢業生338萬,到09年的611萬,預計10年更是高達700萬,高校的盲目擴招,直接讓大學教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如此龐大的就業人口直接給就業結構帶來巨大震盪;而且嚴進寬出的教育模式更是讓就業形勢變得不可捉摸起來;再者大學的許多專業並不能很好的與市場需求相接軌,所學的難以滿足市場需求,甚至背離市場。 圖1 高校畢業生折線圖 單位(萬)

由圖可以看出:我國高校大學生的人數逐年增加,19xx年85萬人,到20xx年,應屆畢業生630萬,加上往年的畢業生,總人數已突破700萬人,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然而全國大學生就業率只有68%左右。

實踐調查

為更好的瞭解大學就業問題,我們特此對就業問題做了一份調查報告(見附表一),並對得到的數據進行了分析

調查目標:瞭解在線大學生就業期望,自身素質評價,學校就業指導,對就業形勢的看法,瞭解當前的就業形勢對大學生的影響

調查時間:20xx年12月20日?u20xx年12月31日

調查對象:湖南工學院專南校區全體學生

調查形式:走訪、問卷調查以及專家的數據分析

在這次調查中,共發放問卷100份,回收86份,其中有效問卷為86份(有14份問卷沒有作答的或者沒有按照要求作答,視為無效問卷)。數據僅供參考。

就業形勢分析調查如下:

對問卷反饋的數據可以做出結論:52.33%的大學生覺得現在的

就業形勢嚴重,就業難,而認為形勢正常佔了29.07%,有12.79%的人覺得就業容易,而不瞭解佔5.81%。我們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同學對於找工作都抱有困難的心理。的確,現在的應屆畢業生很難一次就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

求職中需要具備的能力調查如下:

在求職時,大學生覺得自己最需要具有的能力是什麼,30.23%的大學生選擇基本解決問題的能力;27.91%選擇溝通協調能力;11.63%選擇承受壓力、克服困難的能力;18.6%選擇了相關工作經驗;8.14%選擇專業知識和技能,而有3.49%的人還不清楚。從現在的社會需求來看,基本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最能反映一個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就業地區選擇調查如下:

從圖像分析可得,對於工作地區的選擇,有41.86%的人希望去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有40.7%的人願意留在中部的大城市,而接近20%的人有去一線城市的、回家就業等選擇。然而,隨着大學生人數逐年增加,大城市所需要的中低端人才已趨近飽和,但是,尖端的技術人才依舊缺乏。

其他調查結果如下

對於選擇職業你最先考慮的因素是什麼,分析結果為:有36.1%的人最先考慮的是職業發展潛力,有20.3%的人考慮工作的環境,21.1%的人考慮工資待遇問題,也有8.3%的人考慮工作穩定有保障,

而3.8%的人考慮到家人的情況。

在得到較好的就業信息途徑問題:有一半多的同學只是通過學校或人才招聘會得到就業信息的,就業信息渠道狹窄。

(二)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原因

造成當代大學生就業壓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經濟原因、社會問題和自身原因,下面將從只幾個方面進行簡單的分析。

1. 經濟原因

中國作為國際金融體系的組成部分,也好受到金融危機引發的就業衝擊的影響,尤其是與國際貿易相關的行業所受衝擊最為明顯。如果這個過程繼續影響到經濟增長,對就業增長是一個非常不利的信息。

2. 社會原因

大學畢業生存在就業難的問題。用人單位存在選材難的問題。對於大學生從學校從學校到工作的持續轉換,大學缺乏系統的職業指導與服務規劃,導致學生或許有的專業能力,但是缺乏獲取職業信息,展示專業能力,適應實際工作以及應對職業轉換的能力,不能迅速適應就業市場。

3. 自身原因

學生期望值過高,大學生就業理念也存在一些誤區,如寧到外企做職員,不到中小企業做骨幹創業不如就業,就業難不如再考

研等。很多單位認為大學生仍存在期望過高的現象,主要表現在薪酬、地域、個人發展機會、職位要求、行業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專業對口等方面。如此挑剔,必然難以找到工作。等到原因。

(三)增加大學生就業的方法

看清問題是必要的,然而如何解決問題才是最關鍵的。既然只是了原因,那要求相應方面共同努力,解決當地大學生的就業問題。這就要求以下方面做出相應的舉措。

1.社會方面

作為工作第一線當地各高校,要把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積極地態度,更有力的措施,更紮實的行動做好就業工作。注重對畢業生就業諮詢與指導工作,廣泛收集信息,形成信息傳遞網絡,建立實訓基地和內部嘗設市場。

企業應提供儘可能多的就業崗位,在保證企業利益的前提下接納跟過的大學生。

2.大學生方面

大學畢業生要充分利用整個社會營造的就業市場,按市場規律辦事。面對就業形勢,大學畢業生要以積極態度,樹立市場經濟觀念,不斷提高自己的競爭意識和綜合競爭能力。

結語

畢業生應該先就業後擇業。作為高校在校生或即將走出校門的畢業生,更認清就業的大眾化和市場化,要加強自身的素質,要明明白白知道用人單位選用什麼樣的人才。用人單位的用人原則通常是:有學識有才幹有素質,敬業敬崗,吃苦耐勞,有團隊合作精神和開拓進取精神。其次對文明禮貌、氣質和語言表達能力等也很講究。這就要求畢業生既要有紮實的專業知識,又要有實踐技能,更要有很高的個人素質,

就業類調查報告篇6

摘要:以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為例,對五年制高職校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進行了調查。從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商務英語專業近兩年畢業生的就業現狀入手,分析和研究其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五年制高職校;商務英語專業;就業情況

一、問題的提出

自加入wto以來,為了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對商務英語人才的需求,江蘇很多五年制高等職業技術學校設置了商務英語專業。起初,由於商務英語專業人才比較匱乏,並且該專業把商務知識和英語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該專業的畢業生在人才市場上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其就業形勢在本世紀初呈現出良好的態勢,因此備受學生家長和用人單位的青睞。然而,時過境遷,近年來,商務英語人才供不應求的狀況已經悄然改變,並且出現了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的局面。面對如此形勢,筆者對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以下簡稱“我校”)近兩年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進行了調查。

二、調查概述

1.調查的目的

為全面瞭解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情況,掌握社會和用人單位對該專業需求狀況,為我校商務英語專業明確人才培養的目標、合理進行專業的調整,提供重要參考依據。

2.調查的對象和範圍

本次調查活動的對象是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商貿管理系商務英語專業20xx屆和20xx屆畢業生,共計90人,其中20xx屆畢業生39人,20xx屆畢業生51人。

3.調查的內容和方法

本次調查的主要內容為我校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就業單位的性質;專業對口情況;就業崗位的工資水平以及就業崗位所需知識和能力素質的要求等。本次調查方法主要採取班主任跟蹤調查為主,電話訪談、網絡在線調查等方法為輔。

三、調查結果分析

1.就業單位性質

注:表中其他情況是指畢業生升入本科院校。

表1調查統計表明,20xx和20xx兩屆畢業生就業單位主要集中於民營企業,能夠進入國有企事業單位和外資企業的畢業生人數很少,20xx屆畢業生沒有從事於事業單位工作的學生,20xx屆僅1人,且為臨時留校助理,管理機房事務。20xx屆畢業生就業的國營單位主要是中國移動公司和聯通公司,從事的外資企業主要是肯德基。20xx屆畢業生沒有進入國營單位,而進入外資企業的僅有1人。對比發現,20xx屆畢業生選擇專升本或專接本的人數比重迅速上升。

2.專業對口情況

注:表中沒有統計專升本和專接本畢業生情況,下同。

表2統計表明,我校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主要從業於客服崗位,真正從事與商務英語有關的工作崗位為單證員,但是這一比例兩年分別只佔到8.33%和6.67%,專業對口率情況不容樂觀,且這幾個從事該工作的畢業生都是通過家人或者朋友介紹找的工作。調查發現,很多學生自認為學識水平一般,無法勝任商務英語工作,因此很多學生從事的工種大部分與專業不相關,且大多從事於銷售等服務類行業。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選擇自主創業的很少,兩屆學生總共只有3人。

3.工資水平

從表3可以看出,我校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工資水平普遍較低,月薪在1000~1500元之間的比例最大,20xx屆畢業生月薪在1000~1500元的人數佔到44.44%,而到20xx屆這一比例上升到56.67%。20xx屆畢業生最高工資月薪2500元,而20xx屆畢業生的月薪沒有高於20xx元的。

4.崗位所需知識和能力素質要求

調查表明,由於我校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主要從事於服務崗位,很多單位對學生的專業知識沒有過多的要求。在人員錄用上,用人單位主要偏向於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察。能吃苦、服務意識強、有創意、有想法、為人熱情開朗、善於溝通的就業者更能獲得用人單位的認可。商務英語專業的畢業生普遍認為工作中最需要的是:學習能力、職業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大部分企業認為員工學習能力是最重要的,學習是最有生產力的事情,學習比學歷更重要,員工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現今社會有效的職業溝通已經成為人們生存與發展所必須的基本能力,擁有了溝通能力就等於掌握了成功的鑰匙。中國職業能力認證中心20xx年對1000名人事經理所做的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其中超過85%的人認為,在當今的人才市場中,最有價值的技能是溝通技能(包括口頭溝通、傾聽和書面溝通能力)。有效的職業溝通是企業利潤的源泉,也是職業人士獲得成功的核心能力。[1]面對社會分工的日益細化,技術及管理的日益複雜,個人的力量和智慧顯得蒼白無力,即使是天才也需要別人的幫襯,唯有如此才能造就企業的成功,所以團隊合作能力是企業利潤的源泉,也是職業人士獲得成功的核心能力。

四、阻礙商貿英語專業就業的因素分析

1.就業要求高學歷化

自1999年大學擴招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迅速發展。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社會發展對各類、各層次人才的需要,同時也帶來了大學生就業難的現象,大學生就業問題日趨嚴峻。特別是本世紀初研究生的擴招,使這一問題更加嚴峻和凸顯。隨着大學生的供大於求,人才需求也呈現高學歷化。很多用人單位在招聘中明確優先考慮研究生,個別單位招聘時甚至註明非研究生免談。這些現象無疑對五年制高職生來説是一大門檻。就業要求的高學歷化給我校畢業生的就業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最近兩屆畢業生選擇升學的比例逐年上升就反映了這一形勢的嚴峻性。

2.英語專業人才供大於求

在教育部陽光大學聯考網公佈的20xx年中國大學生“紅黃牌”專業名單中,高職院校的商務英語專業由於失業量較大,就業率持續走低且薪資待遇較低,被列為黃牌專業。[2]隨着我國高校擴招政策的實施,全國很多普通高校都開設了英語專業。在職業院校,商務英語專業由於准入門檻較低,建設投入資金較少,學生的就業面比較廣,因而受到很多五年制高職校的熱捧。但是專業設置雷同且盲目擴大招生規模,致使勞動力市場上英語人才供大於求。這種一味忽視市場吸納能力與市場需求的做法,導致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就業困難日趨嚴重。

就業類調查報告篇7

擇業是人生的一次重要選擇,也是對大學生綜合素質尤其是心理素質的一次檢驗。新形勢下大學生的擇業心態十分複雜,各種矛盾和衝突交織在一起,對此我們應當進行認真的分析並加以積極的引導、疏導。本次調查對象為本校大學生,採取問卷抽樣調查形式。共發放問卷20份以上。通過調查,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一、大學生擇業心態特點

1.成就動機水平高,但害怕面對現實。大學生有強烈的成就感。在擇業中,大學生的追求和憧憬更為強烈,有着希望成功和報效社會的強烈傾向。他們願意為祖國繁榮富強貢獻力量,有較高的抱負水平。不過現實卻有諸多不盡人意之處。

2.擇業心理期望高,但缺乏信心和競爭力。現代大學生的心理期望值從入校開始就很高。這種高期望值歷經四年更加高漲,大學生的擇業心理期望值高就是其中一個突出表現。

3.實現自身價值願望強,但缺乏艱苦創業的心理準備。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大學生擇業十分重視自身價值,追求自我實現,願意根據自己的專業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到他們認為能實現自己“價值”的單位去。可是,他們缺乏艱苦創業的心理準備,現實中不願到艱苦的地方、到邊遠山區、到基層去。大學生想走捷徑,幻想成才的道路一帆風順。他們雖然也願為國家繁榮富強作貢獻,卻過分強調自我價值;有實現自身價值的雄心壯志,但對吃苦耐勞恐懼,沒有充分做好艱苦奮鬥、艱苦創業的心理準備,產生恐懼和彷徨,形成強烈的心理矛盾。

4.全面素質重要性意識強,但自身欠缺且培養不夠。大學生就業競爭是十分激烈的,主要是全面素質(綜合素質)競爭。大學生對全面素質重要性的認識十分明確,但是有些人大學四年卻未得到很好的培養。

二、大學生擇業心態矛盾衝突原因

1.畢業生自身處於矛盾期。首先,大學生擇業是在各種矛盾中的艱難選擇。如自我與客我矛盾、理想與現實矛盾、奉獻與索取矛盾、社會需求與自身實力矛盾等。其次,大學生正處於人生心理矛盾的突出時期。他們心理髮展不穩定、不平衡、不健全往往會產生種種矛盾。再次,大學畢業生有相當部分心理還不成熟,所以形成的個性心理特徵有較大的差異,在擇業中就表現出內在心理特徵的複雜性與矛盾性。

2.高等教育處於過渡期。當前,高校進行大幅度擴招,就業崗位跟不上畢業生數量的快速增長和無法完全滿足畢業生的期望。如何適應這種新形勢、新情況,進行專業結構、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進度等改革,提高師資水平,加強高校的配套發展,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有效教育和引導大學生轉變觀念和調整心態,保證他們擇業活動的順利開展,是高校甚至全社會值得研究和探討的問題,這個問題的緊迫性和重要性應引起我們的關注。但是高校無法在短時間內適應這種新形勢、新情況,它是一個長期性和漸進性的過程。這種狀況是畢業生產生不同擇業心態的直接原因。

三、調整大學生擇業心態

我們應當正確認識大學生擇業心態中的種種矛盾衝突,決不能籠統地認為都是消極心態。大學生擇業的矛盾心態使其遇到困難、挫折和衝突是不可避免的,既有積極方面,又有消極方面,但積極方面是主流。這種矛盾心態是其成長過程中的心理現象和心理髮展趨向成熟的動力。除了大學生本身要努力尋求積極的解決辦法外,高校與社會也要加強教育和引導,使他們保持穩定、積極、正確的擇業心態進行合理擇業。

1.大學生要全面提升自身綜合素質。21世紀經濟、科技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市場經濟條件下畢業生在人才市場的競爭主要是綜合素質的競爭,大學生在大學四年應注意自己各方面素質的培養,提前做好擇業準備。自覺培養自己的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身體心理素質等,培養自己的交際能力、創新能力、運用知識的能力,增強自己的競爭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為適應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

2.畢業生要進行擇業心態的自我調整。在擇業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困難、挫折、矛盾和衝突,畢業生應學會全面瞭解社會,客觀地分析、評價自我,使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統一起來,正確處理理想與現實的矛盾關係,根據社會需求正確解決自己就業定位問題,調整自己的擇業心態。

3.學校應加強全方位的就業指導工作。學校要適應新形勢,採取相應改革措施。除了對大學生進行專業知識教育,培養學生各方面素質、能力外,還要進一步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和心理諮詢活動,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客觀地進行自我評價,增強他們的心理素質和在人才市場上的競爭力,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合格人才。高校還應大力加強就業技巧指導,為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信息。

4.社會和畢業生家長要給予積極的關注和引導。社會要努力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擇業環境,為畢業生提供更多的擇業機會,完善就業市場和人事制度,建立真正的公正、公平的競爭機制。這是對大學生擇業心態調適的最有力的措施。另外,家長和親友要主動關心畢業生擇業期間的心理變化,積極配合學校,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擇業觀,緩解心理壓力,使他們有積極、健康的擇業心態。

就業類調查報告篇8

一、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

20××年開始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席捲全球,在世界經濟一體化格局下,高速發展的中國並不能獨善其身,在一些地區、一些領域,經濟危機已經表現得非常明顯。經濟危機下,很多公司開始裁員,招聘需求大幅減少,這使得中國的勞動力市場壓力異常巨大,尤其是大學生就業問題異常突出。近期,中國社會科學院發佈的20××年《經濟藍皮書》指出:預計到20××年底,將有100萬名大學生不能就業,20××年還將有592萬名大學生畢業面臨找工作,大學生就業問題非常嚴峻。

二、20××年與20××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分析

2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將達到559萬人,比××××年年增加50萬人。然而,20××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造成的困難日趨顯現,20××年畢業的611萬大學生就業形勢面臨着更加嚴峻挑戰。在全社會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高校畢業生依然面臨比較嚴峻的就業形勢。

(一)、0809年的就業率對比分析:

20××年就業藍皮書指出,20××年本科院校大學生就業率有所下降,而職高院校學生就業率與往年持平。統計研究數據表明,20××屆大學畢業生半年後的就業率約為86%,比起××××年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後就業率下降了2個百分點;20××屆211院校畢業生半年後就業率為89%(非失業率90%),非211本科院校為87%、高職高專為84%;而××××年屆半年後就業率211院校為93%(非失業率94%)、非211本科院校為90%、高職高專院校為84%。其中,20××屆大學畢業生約三分之一的就業是在畢業後半年內完成的。

按教育部公佈的數據,中國20××屆高校畢業生總數為559萬,其中大學畢業生總數約為529萬(本、專),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20××屆大學畢業生畢業後就在國內外讀研究生的人數21.43萬,畢業半年後的就業人數達到約434萬人。在畢業半年後的73、56萬的失業大學畢業生中(包括有了工作又失去的),有51.59萬人還在繼續尋找工作,有5.46萬人無業但正在複習考研和準備留學,另有16.51萬無工作無學業沒有求職和求學行為者。

(二)、20××屆畢業生就業地點分析:

20××屆畢業生就業量的前10位城市依次為: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天津、成都、南京、濟南、蘇州;

高職高專畢業生就業量的前10位城市依次為: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南京、蘇州、杭州、成都、鄭州、青島。

(三)、20××屆畢業生就業率和最差的專業分析:

(四)、20××年就業率和最差的專業分析:

20××年從本科專業大類來看,就業率的依次是工學、管理學、經濟學,但工學在畢業半年後平均月收入上低於經濟學專業大類。

從專業中類來看,地礦類專業獨居榜首,工科類專業就業率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小,就業率前十的專業中類中,有8個為理工類專業。專業小類的就業率排名更是明顯化了這一傾向,高職高專專業也呈現出理工類專業就業率較高的趨勢。

20××年最難就業的專業計算機科學據首

“20××年度大學就業能力排行榜”的調查顯示,中國應屆大學生最難就業的十個專業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英語、會計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工商管理、法學、電子信息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自動化、漢語言文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令人尷尬的是,這十個專業也是我國考生報考最熱門的專業。

這項研究對20萬名畢業半年後的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在635個本科專業中,最熱門的10個專業半年後的失業人數達到6.67萬人,佔本科畢業生總失業人數的近三分之一。其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法學、英語3個專業畢業半年後的失業人數過萬。在應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後失業人數最多的10個本科專業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法學、英語、國際經濟與貿易、會計學等人們心目中的熱門專業佔了9個。

三、20××年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

(一)大學生就業形勢預測

再者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科研所聯合浙江大學就業與服務指導中心,對20××年高校就業趨勢也進行了預測。預測結果是:20××年我國總勞動力富餘,但專業技術人才缺口大。

根據勞動社會保障部科研所的數據顯示:我國在“十一五”期間計劃年均新增勞動力需求總量為1800萬,但“十一五”期間每年新增勞動力供給為××××萬,每年將出現200萬富餘勞動力。根據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中國人才報告》預計,到20××年我國專業技術人才供應總量為4000萬,而需求總量為6000萬。以上兩項數據表明:我國勞動力總體有富餘,但專業技術人才仍將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專業人才需求具體表現在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上。

第一產業缺口218萬人

根據國務院頒佈的《農業科技發展綱要(××××-20××)》數據顯示,我國共有涉農院校43所,在校學生大約為9萬,教學和科研人員為3.5萬人,130萬大中專畢業生中已有80萬離開了農業。預計到20××年,第一產業人才缺口將達到218萬人。

第二產業缺口1220萬人

我國大學生中38%為工科類學生,但是畢業生人數還是不夠,振興我國工業還需大量的工程師,主要集中在it、微電子、汽車、環保、系統集成、新材料、新能源與節能技術開發、條碼技術、鐵路高速客運技術等領域。預計到20××年,人才缺口數字巨大,將達1220萬人。

第三產業人才缺口325萬人

該產業將是擴大就業崗位最多的部門。一些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比如涉外會計、涉外律師、涉外金融服務、同聲傳譯、電子商務、數字媒體、物流、精算和心理諮詢等行業,都需要大量人才。預計到20××年,人才缺口預計在325萬人。

由此可見,我國專業技術人才總量還處於供不應求的局面,大學生“就業難”僅僅為一種表象。原因有兩點:第一,作為一名大學生是否學有所成,知識和能力結構能否達到企業用人標準,這值得思考;其次,個人就業意願和社會意願存在很大差異。

(二)電子商務專業學生當前的就業情況分析

據統計,我國登記在冊的電子商務企業已達到1000多萬家,其中大中型企業就有10萬多家,初步估計,未來我國對電子商務人才的需求每年約20萬人,而我國目前包括高校和各類培訓機構每年輸出的人才數量不到10萬人。近年來電子商務專業應屆畢業生就業率僅為20%,而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鑑約率是47%,可見,電子商務專業應屆畢業生就業率遠遠低於全國大學生就業平均水平,這種狀況不容樂觀。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在於高校在電子商務人才的教育和培養方面還存在欠缺,在這種情形下培養出的學生很難符合社會對高層次電子商務人才的需求標準。主要面臨的問題有:

第一、課程開設不合理,現階段我國電子商務專業教師大多是由經濟與計算機專業方向的人才組成的。專業課程設置方面是經濟與計算機專業知識的一個簡單堆積。

第二、學生的實習大都在虛擬的環境中操作,根本不能切實感受現實中電子商務的應用。畢竟,現實與虛擬還是兩個世界。

第三、崗位羣不明確,學生不知道自己今後的就業方向,更不知道畢業以後應該具備什麼能力和證書,才能讓自己更有就業競爭力。

(三)就業崗位對電子商務專業學生的能力要求

第一層,電子商務建立在網絡硬件層的基礎上。在這一層次需要了解一般計算機、服務器、交換器、路由器及其它網絡設備的功能,知道有關企業網絡產品的性能、

第二層,電子商務實施的軟件平台。在這一層次涉及服務器端操作系統,數據庫、安全、電子商務系統的選擇,安裝、調試和維護。

第三層,電子商務應用層。在這一層次,涉及商業邏輯,網站產品的設計、開發,或網絡應用程序的開發。網頁設計和圖像處理方面的技能,或網絡應用程序的開發。

第四層,電子商務運營,管理層,在這一層次,涉及各類商務支持人員,如客户服務,市場、貿易、物流和銷售等諸多方面。

作為20××屆的畢業生,特別是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就業形勢還是非常嚴峻。我們需加強自身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做好充分的準備,迎接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