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探析(精選7篇)

欄目: 學校管理公文 / 發佈於: / 人氣:1.33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7篇《國小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探析》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國小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探析》相關的範文。

國小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探析(精選7篇)

篇1:國小語文古詩詞的教學方法

古詩詞是文學創作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國小生學習古詩的目的是對我國的古漢語有淺顯的認識,對於學生的個人文化修養來説,則是豐富語言、陶冶性情、提高審美能力的最佳選擇。兒童時代,人有着一生中最好的記憶能力,此階段的學習,如果能得到正確的引導和強化,將會在潛移默化中內化為自身修養的一部分,並因此受益終生。熟讀背誦古詩詞,可以開闊視野,有利於培養兒童對文學藝術的興趣,培養形象思維能力。國家教育部最新頒佈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對學生背誦優秀古詩文的具體要求。通過古詩詞的學習,學生可以提高語文素養,培養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的情感。古詩詞是國小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精華,古代教育學家孔子曾經説過:“不學詩,無以言。”詩言志,詩傳情,古詩凝鍊,魅力無窮。常吟古詩詞,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有益於培養他們的詩詞學素養。應當説古詩詞就像一杯陳年醇香的佳釀,滋養着炎黃子孫的血脈;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

國小《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1~6年級的學生背誦古今中外詩文160篇(段)。而且在其附錄的“古詩詞背誦推薦篇目”中就有70首。由此可見,新課程標準肯定和提高了國小古詩詞教學的地位。國小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婦孺皆知、膾炙人口,都是古詩中的精品。那麼,如何指導學生誦讀這些古詩詞呢?

首先,重視資源整合,把握古詩詞的基本點。一是把握同一主題的作品。在國小階段的古詩詞教材中,不少的古詩詞雖然作者、背景不同,但表達的情感主題卻是相同或相近的。在教學時可以改變傳統的“逐首教學”模式,整合資源,凝聚主題,學生就能在把握基點中生情。例如,在教學邊塞詩《出塞》、《從軍行》時,我就以“悲”和“壯”為主題,採用“合�D分�D合”的教學模式展開教學。先整體入手:讀《出塞》、《從軍行》,找能反映邊塞特點的詞,奠定內容基礎;繼而分步教學:讓學生從《出塞》的“人未還”中感受徵人之“悲苦”,從《從軍行》中的“終不還”中感受徵人之“豪壯”;再整合質疑:在沙場上,徵人們的“愁苦”、“悲涼”怎麼不見了?通過整合朗讀,體會徵人們把“悲”埋在心裏,把“壯”揮灑戰場的豪邁氣概,從而感悟邊塞詩“悲壯”的特點和情感基調。二是整合同一題材的作品。以題材為橋樑,可以帶領學生對比體會,加深理解。例如,我在引領學生學習《望湖樓醉書》後,出示另兩首寫西湖的古詩《飲湖上初晴雨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提出自學要求:這兩首詩又給我們勾畫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學生在比較中很容易就發現這三首詩的地點、時節、詩人的心情相同,但描寫的西湖景色不同,描寫手法多樣。讓學生比較閲讀,調動了他們原有的知識經驗,並對新的信息進行編碼,建構自己的理解,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內涵。三是拓展同一詩人的作品。拓展同一詩人的作品,不僅可增加學生對不同語言風格的感受力,還可以加深學生對古詩內容的理解和對該作者寫作風格的把握。比如,我指導學生學習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後,補充學習了《鹿寨》、《送元二使安西》;學習杜甫的《絕句》,補充學習《春夜喜雨》、《江畔獨步尋花》等。在此基礎上,我還利用班隊課、晨會課開展古詩綜合實踐活動�D�D“瞭解詩佛王維”、“探訪詩聖杜甫”等,豐富學生的古詩詞知識,激發他們不斷積累的興趣。

其次,重視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領悟詩情。古人説:“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是教學的一個重點。通過朗讀教學,可以逐步培養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也為學生今後訓練口頭表達能力打下良好基礎。指導朗讀應該注意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是讀正確,念準確每個字的字音,把握好詩的正確節奏,把詩的節奏感讀出來。古詩是非常講究押韻的,節奏非常強,《春曉》的正確節奏是: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絕句》的正確節奏是: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指導朗讀時,就必須要學生按照詩的正確節奏讀。二是強調有感情的朗讀,指導學生把古詩詞的思想感情讀出來。由緩到急,由低到高,從“無情”到“有情”再到情感的噴發,把閲讀推向高潮,從而領悟古詩詞。在教古詩詞時要注意做到“四讀”:一是範讀,老師有表情地先讀一遍,引發興趣。比如:我在讀《小兒垂釣》一詩時,我讀到“蓬頭稚子”就邊讀邊拉幾下頭髮,“學垂綸”就有模有樣地學釣魚的情形。側坐莓苔草映身,我也做一個誇張的坐的姿勢。路人借問遙招手,我就擺擺手怕得魚驚不應人,我就用聲調的高低來區分。孩子一聽,就樂了。迫不及待地想讀,而且是有模有樣地模仿老師。二是領讀,引導學生讀準字音,體會節奏。如《春曉》一、二、四句中的“曉”、“鳥”、“少”押韻,句內平仄交錯,句間平仄相對,充分顯示出語言的音韻美。在讀中,可以通過停頓、韻腳感受古詩的美。三是講讀,老師逐句講明詩句節奏、停頓、輕重緩急等,並讓學生做出標記。四是指名學生讀,檢查學生領會程度,糾正不正確讀法。從讀的程度上可分為粗讀和細讀。粗讀,就是認識古詩詞中的字詞,理清古詩的文字,對古詩有一個基本的瞭解。細讀,則是通過讀來感悟古詩詞的意思,理解古詩詞中字詞的含義。

再次,重視背誦和吟唱,體會古詩詞的音樂美。一是背誦古詩詞。這是教學古詩詞必須完成的一環。通過之前的朗讀,對於這個環節完成就輕而易舉了。背誦古詩詞,都是要求在有一定理解的基礎之上完成的,死記硬背是沒有效益的。國小生對古詩詞的日積月累,對以後古詩詞的學習起着很好的鋪墊作用,為以後更深層次地學習古詩詞有了很好的基礎。當然,對古詩詞的掌握也從中會受到一定的啟發。由於古詩詞押韻合轍,有容易易背誦的特點,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也有很好的推動作用。二是吟唱古詩詞。對於古詩詞的教學,並不要求學生深刻地理解詩文的意思,主要是積累古詩詞,而根據國小生的年齡特徵,通過運用唱歌的形式記憶古詩詞、展現古詩詞,學生就感到更有興趣了。用唱的方式既合符古詩詞本身的特性,也融合了課堂氣氛。古詩詞本身講究押韻和節奏,音韻和諧,節奏鮮明,枯燥無味的古詩詞加上快樂活潑的兒童樂曲,就顯得與學生距離接近了,很容易讓學生接受。在教學《詠柳》一課時,我就加進了《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旋律,學生跟着已會的旋律歌唱,很快掌握了古詩,並且又唱又跳的,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學生對這首古詩詞增添了濃厚的興趣。

總之,古典詩詞是我們偉大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結晶,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優秀古詩詞是國小教育的重要資源,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我們廣大語文教師只有重視古詩詞的教學,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正確把握作品的情感,採取科學有效的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才能使學生熱愛古詩詞,熱愛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豐厚他們的人文素養。

[國小語文古詩詞的教學方法]

篇2:國小語文古詩詞有哪些教學方法

(一)探明詩意

要着眼全詩,引導學生通過默讀、朗讀等多種方式初步感知詩意。一方面,理解字詞和詩意。古詩語言精當確切,凝練含蓄,要讓學生進入古詩,就要幫助學生先讀懂詩局。如“碧水東流至此回”的“回”字,“獨釣寒江雪”的“釣”字,“遙望洞庭山水翠”的“翠”字,這些都需要在教學中引用關鍵字詞引導學生探討,把它們的意思講清楚了,學生在弄懂詩句意思的基礎上,才有可能比較暢順地疏通整首詩的意思。

另一方面,品詞析句悟詩意:古詩用詞非常精練。如《暮江吟》中“一道殘陽鋪水中”的“鋪”字,作者為何不用“照”、“映”、“射”?一字一詞都經過作者的千錘百煉,抓住重點字詞分析理解詩意是古詩教學的重點。教學中教師要抓住“點睛”之筆,引導學生進行推敲體會,領會作品的含義。

(二)尋求詩味

古詩中暗含深刻的詩味,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創詩境、探詩意的基礎上去尋求詩味。第一,探求內藴尋詩味。在很多詩中,作者並非有意講一個道理。卻在無形中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和哲理,如《題西林壁》、《遊園不值》等,這些古詩,除了描寫景物,敍述事件外,往往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師可以藉此引導學生從多側面,多角度思考,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力。

第二,啟發想象求詩味。豐富的想象力是創造力的基礎,在古詩教學中,不光從文字到形象的轉化需要發揮想象,從形象的感受情感的體驗同樣需要有想象的參與,如《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兩句,教師應着重引導學生體會一個“孤”字,因為這個“孤”字是作者實寫在茫茫大江之上,友人的一隻船顯得孤單寂寞。

(三)創設詩境

俗語説:“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反覆吟誦品詩味,必須引導學生“披文入境”,讓學生進入詩的意境,領悟詩的意境美。一方面動態演示創詩境。選入國小教材的好多古詩,大多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在教學這些古詩時不防讓學生自己來表演詩中的人物動作,使學生開開心心的演示和展現過程,體會詩中所描寫的內容,增加對詩境的理解,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動態演示作用,讓詩中的形、聲、色、情、意直接作用於學生的感覺器官,以利於學生進入詩境去感受美,提高古詩教學效果。

另一方面,詩畫結合造意境。以畫配詩,為學生的想象和聯想提供豐富鮮明的表象,如教古詩《鋤禾》,可以讓學生用手中的彩筆,去畫炎炎的烈日,揮汗如雨鋤禾的農民,餐桌上熱氣騰騰的米飯,有滋有味用餐的小朋友等,畫完後,再讓學生敍述自己所畫的內容,這樣,學生在動手、動口、動腦中不知不覺地感受道了古詩的意境美。

篇3:國小語文古詩詞有哪些教學方法

一、從詩文入手,感知作者的寫作意圖

詩人都善於觀察,他們把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人、一事、一物、一景等,用優美精練的語言刻畫出來,如《鵝》《遊園不值》《春曉》等詩。這些詩的教學可以通過直觀啟迪,從詩文入手,讓學生對教材有感性認識,使學生體會到,原來周圍的一切是那樣的美妙,只要多留心就能夠觀察到。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的教學,只需引導學生從詩文入手,順理而下,自然就會領會詩中意味:碧空萬里,江水浩蕩,江面一葉孤舟,揚帆東去。站在黃鶴樓上的送行人李白,目送這隻小舟向天水相接的地方逝去,而他敬愛的孟浩然就在這舟上,他的心和眼都系在這片帆上,望呀,望呀,帆遠去了;望呀,望呀,帆只剩影兒了,眼一迷糊,帆影不見了。可見,詩人矚望之久,思念之切。於是,長歎一聲“唯見長江天際流”。這感情多麼真摯啊!

二、注重誦讀,展開想象

在誦讀時可以不拘泥於形式,既可朗朗出聲地誦讀,也可低唱慢吟地誦讀,還可“不求甚解”地誦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多讀,反覆地讀,要讀出詩的節奏和重音。通過多讀,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熟讀成誦,逐步積累,養成整體感悟的能力。

同時,我們知道古詩詞語言精警含蓄、跳躍靈動、意趣無窮,常有“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之處。因此,教師需要獨具匠心,發掘古詩詞藝術上的空白,啟發學生調動記憶,發揮想象去進行體驗和藝術的再創(如詩畫結合),將古詩詞變抽象為具象,變平面為立體,變靜止為靈動,從而感受其中有聲有色、有情有理的豐富內涵。

三、有分寸地把握詩詞背景介紹

學詩詞僅靠朗讀是不夠的,還要注意結合詩詞的時代背景或作者的經歷遭遇。詩是詩人思想感情的真情流露,而詩人的思想感情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和詩人的遭遇關係密切,可以説,時代背景和詩人的經歷遭遇決定了詩人的思想感情。所以,在進行國小高年級詩歌教學時,要能讓學生對詩詞的創作背景有所瞭解,例如,詩中人物的活動,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

四、注重詩詞的品評賞析

1、抓住“詩眼”,品析名句

古典詩詞講究鍛字煉句,作者往往將複雜而深刻的情感凝於作品中的一字、一詞或一句之中。古人云:“牽一髮而動全身。”在詩詞教學中,如果我們抓住解讀詩詞的關鍵所在——往往是詩詞之“眼”,加以啟發、點撥,那麼就能促使學生沿着這個方向做更深、更廣的思考、聯想,從而快速地把握詩詞大意,體會詩詞營造的意境之美。

2、巧妙利用詩詞中的意象鑑賞詩詞

意象就是出現在作品中的主觀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品中以個體形式存在,多個個體連接起來的整體,便是我們常説的意境。閲讀時應首先抓住意象即物象,品味物象特徵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然後做整體理解,體會意境。

五、比較閲讀,激活思維

有比較才有鑑別,利用比較閲讀法設計古詩詞課堂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活躍學生的思維,易於學生舉一反三,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可將學過的詩詞與課內所學詩詞做比較,也可將課內學習和課外自由閲讀聯繫起來,讓學生嘗試用課內學到的審美方法去鑑賞新的作品。

篇4:國小語文古詩詞有哪些教學方法

一、輕唱法

詞本身就是古代的一種唱詞,如在教學李白的《贈汪倫》時,我讓同學們在初讀這首詩後,請他們為這首詩譜曲,用現成的曲調也行。稍作準備後,學生們就一個接着一個地唱起來了。曲調真是五花八門,有流行歌曲《不要説走就走》,有小提琴曲《梁祝》,連黃梅戲的曲調也用上了。我還組織小評委進行評分,主要標準是看能否表現詩人的離愁別緒。

二、表演法

有的古詩詞簡潔地描寫了人物之間的交往,教學這類古詩詞時,可啟發學生想象其中的情節並扮演角色,演出課本劇。如上《贈汪倫》時,我讓學生扮演詩人和汪倫,讓學生想象兩人送別時的對話、動作、神態,然後進行表演,學生興趣高漲,演起來惟妙惟肖。有的古詩可進行個體的手語表演,如在教學《鵝》時,我讓學生伸出手臂做成鵝脖子,五指捏攏做成鵝頭,然後彎曲手臂,手指斜指上方張合表示歌唱。學生通過自己的手語表演,很快理解了“曲項向天歌”,然後繼續讓學生表演“浮”“撥”,學生邊演邊背,很快就背熟了這首詩。

三、比較法

對於有相似點得古詩詞,可以將兩首詩詞中所寫的意境、感情進行對比教學,即使學生温故知新,記憶深刻,又能提高學生閲讀、理解、欣賞的能力。如學習《泊船瓜洲》這樣一首以“思念家鄉”為主題的古詩詞時,我不是將學生的思維侷限在這一首詩裏,而是以拓展學生思維為目的,引導學生回憶已學過的同類主題的古詩詞。學生馬上想到了李白的《靜夜思》,王維的《雜詩》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想到了王勃的《思歸》、李覯的《鄉思》。

至此,我欣慰地看到,學生思維的火花正在迸射,只要稍加點撥,會向更高層次發展。於是,我因勢利導説:“同學們從眾多古詩詞中找出一組相同主題的詩,這只是對它們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再仔細分析、比較,看看每首詩詞各有什麼不同的地方?”一石擊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頓時像脱韁的野馬奔騰起來……

經過一番研讀,學生從王維的《雜詩》中領會到,詩人對故鄉的思念遠不止“寒梅着花未”,透過梅花,可以看出詩人對家鄉的一草一木、親朋好友、父母妻兒等地一切思念。從表達方式上看,《雜詩》是通過敍事來表達思鄉之情,《靜夜思》、《思歸》、《鄉思》則是通過寫景來表達思鄉之情。

李白的“牀前明月光”襯托出了淡淡地恬靜而安詳的美景,而李覯的“已恨碧山相陰隔,碧山還被暮雲遮”卻道出了那種魂牽夢繞、牽腸掛肚的強烈的思鄉之情。

就這樣,通過一首詩詞的學習,複習鞏固了一組詩詞,並將這一組詩詞的意境理解得淋漓盡致。

四、品讀法

古詩詞具有獨特的音韻美,通過朗讀能顯示這種音韻美,使之產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從而給人一種美的享受。教師應在學生理解字詞句的基礎上,從感情色彩、輕重音、語氣頓挫等方面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朗讀時可輔以一定的動作或者音樂伴奏,通過抑揚頓挫地反覆誦讀,使學生讀中悟、悟中讀、品賞出詩的意境,詩的感情。

詩人臧克家在談到兒童讀詩時曾説:“孩子對其中某些詩,聽了能懂,讀了順口,一定會感到有趣味,立即就能成誦的,如李白的《靜夜思》……我覺得不懂也沒關係,把絕句當歌唱,先把它成誦,首先被詩歌的音樂性所打動,由音漸漸到義。音,動聽,也動心,一時不懂,早晚會懂的。”詩人的這番話,對我們不無啟發。

五、繪畫法

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己對詩的理解,用畫的形式來解釋詩意,既能充分展示學生的繪畫、理解能力、又能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我在教學《小池》時,引導學生邊理解詩意邊用簡筆畫畫出涓涓細流和清澈見底的小池,小池裏那含苞欲放的荷花上面有一兩隻蜻蜓在棲息……學生在繪畫的過程中加深了對古詩詞的理解。

六、體驗法

兒童以形象思維為主,因而在教學中讓學生親身體驗來理解教學內容,不僅能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而且能擴大兒童的感性認識範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教《畫》時,我先掛出課文的掛圖,然後讓學生從遠處看,體驗“遠看山有色”;又來到掛圖前聆聽,體驗“近聽水無聲”,並結合此時此景體驗“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一年級的小朋友通過這樣的親身體驗,就很容易地理解了詩意。

篇5:國小語文古詩詞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一、創設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國小階段的學生相同的特點即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好奇心強,語文教師可以緊抓學生心理特點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進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創設語言情境渲染古詩美的意境。古詩中的語言簡短且優美,教師在朗讀故事時可帶有感情地描繪其中的場景,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情緒,使其全身心投入古詩情境中。

例如,某國小教師在講解《春曉》一課時,就邀請一名學生上台朗讀,同時運用多媒體播放相應的視頻,一下子就將學生注意力吸引到那個春回大地、萬物復甦的季節。

此時學生再讀出“天漸漸地黑了,你趴在桌上不知不覺睡着了(讓其他學生趴在課桌上做睡覺狀),朦朦朧朧地聽到外面颳着呼呼的風,一會兒又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你又睡着了,突然被耳邊的鳥叫聲驚醒了,你睜眼一看説:“我怎麼睡着了?”看着窗外興奮的小鳥不知不覺地讀出“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再看到樓下花園中樹木上的花被剛才的風雨吹得滿地都是,又想起“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學生在語言情境中既明白了古詩要表達的含義,也體會了詩的意境,提高了古詩教學效率。

二、講解古詩背景,加深學生的理解

理解古詩要與詩人在創作時的當時生活背景和社會經歷進行緊密的聯繫,這些詩作大部分是詩人在遭遇不平、仕途不順、喜出望外時有感而發,所以大部分詩詞都反映了詩人的生活經驗和思想感情。所以國小語文教師在講解古詩時要結合詩人的生平、寫作背景,當學生對作者的人生閲歷和思想感情有所理解和掌握後就能體會到詩詞中作者的性格特點和寫作風格。

由此一來,學生也能更準確、具體、全面地把握詩詞中所涵蓋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底藴,在後續的鑑賞和學習中也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某國小語文教師在講解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課時,這首詩主要講述了詩人的思鄉之情,字裏行間也透漏着想推行新政、重返政治舞台的迫切願望。

如果教師在授課中不花費大篇幅講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和人生經歷,那麼這首詩想要表達的深刻意義學生是無法準確理解的。該語文教師在講解中就為學生介紹王安石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在推行新法中因和其他人意見不一而遭到彈劾,最終被迫辭去官職。

當王安石又一次因被皇上重用而離開風景秀麗的江南時,不禁想起當初在變法中的苦苦掙扎,從而產生一種思鄉且迷茫的情感。當學生了解了王安石的生活背景、從政經歷後才能更準確地領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三、引入表演活動,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國小生好奇心強,注意力容易被感興趣的事情所吸引,發展學生創造力對其未來發展有着重要的促進作用。所謂創造力即學生自身擁有被激發的潛質,相關研究也指出,表演活動能讓學生獲得更多的自由和獨立自主的權利,更重要的是存在很多讓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機會。

學生在表演活動中遇到阻礙時就會產生全新的要求,進而激發創造力。尤其對於國小階段的學生來説,精力旺盛,喜歡通過表現自己獲得教師的讚賞。所以國小語文教師就應為學生創造寬鬆且開放的表演平台,促使學生盡情發揮自己的特長。

例如,某語文教師在講解《宿新市徐公店》一課時,有句話為“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這句詩是動態的活動。教師就藉助學生天真活潑的特點讓其扮演村童撲蝶的情境,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體驗詩人作這首詩時的思想感情,也能在學生中找到快樂。

此外,教師也可讓扮演詩中角色的學生大聲朗讀這首詩,彷彿進入這個情境中體會古詩的意境。從課堂活動可發現,這種表演活動能真正實現新課程標準強調的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即寓教於樂的目的,也能提高古詩教學效率。

總之,古詩是國小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學習能感受到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文化底藴,也能在和諧的教學氛圍中體驗把握古詩的朦朧美、神祕美、含蓄美,提升語文的綜合素養。

國小階段對於學生成長十分重要,因為學生思維處於發展初期,教師在古詩教學中應積極創設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講解古詩背景,加深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必要時可引入表演活動激發學生的創造力,進一步提高古詩教學質量,實現國小語文教學目標。

篇6:國小語文古詩詞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一、以讀為本 欣賞背誦

誦讀是我國語文教學的傳統方法之一,對於誦讀的重要性,朱熹《訓學齋規》中説的很明白:“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

處於國小階段的學生,其思維處於正在發展的階段,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記憶力也最為活躍。在國小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應要求學生加強誦讀、品讀從而達到對古詩詞的識記。教學中讓學生在朗誦古詩詞的同時注入自己的感情,在古詩詞學習過程中對加強理解,並真正瞭解古詩詞的文化。

除此之外,我們還應注重學生對於古詩詞的積累,而背誦往往就是學生對於古詩詞積累的最好方法。國小階段的古詩詞,多數是七言絕句和五言絕句,頭聯、頸聯、尾聯應怎樣讀,需要教師給予很好的指導。我們所做的示範朗誦對學生理解詩詞具有很大的幫助,重視朗誦是詩詞教學的根本。

古詩詞都有嚴格的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行雲流水,熟讀不僅達到理解,還可以促進背誦。

二、多體教學 創設意境

詩歌是藝術創作的結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因此,它需要老師採取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使古詩教學豐藴起來。例如我在執教《小兒垂釣》一詩時,如果僅僅讓學生停留在對詩意的理解,這樣的教學顯然是不到位的,所以我引導學生與作者展開心靈的對話,體會這首別有情趣的七絕。

讓學生感受到作者在平淡淺易的敍述中透露出的那分純真、無限童趣和一些專注。前兩句敍述、描寫,從外形着筆,是實寫。後兩句詩側重神態來寫。此詩沒有絢麗的色彩,沒有刻意的雕飾,就似一枝清麗的出水芙蓉。

我在教學時不失時機地出示作者的有關資料,讓學生搞清楚這首詩的寫作背景,無疑於“推波助瀾”,能帶動學生的心靈的律動。這種清新閒逸的感情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生是有所體會的。

在教學在教學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一詩中的“飛流直下三千尺”這一句時,我先引導學生根據詩句的意思,想象瀑布飛瀉而下的畫面,再引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觀,從而更好的理解詩句的意境。

三、走出教材 羣組學習

課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所謂要創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積極開展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這無異於告訴我們更不能就詩教詩,要和學生一道開發和生成開放、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尤其是國小高年段的學生,他們有了一定的積累後,完全可以跳出教材,進行組詩的教學。例如在學校羣文閲讀本專題研討課中,本人針對六年級製作了一節複習的形式的羣組詩教學,引導學生對已學的古詩進行題材分類的課例——詠物詩、送別詩、思鄉詩、愛國詩。

然後整合對比學習,同中求異,在比較中引導學生髮現各類故事的情趣。這樣的整合對比學習,節省了教學中無效的環節,對高年級的學生來説是一次較深入的探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7:國小語文古詩詞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一、用“美”的語言,激發學生的興趣

1.範讀詩歌,用優美的語音感染學生。我用優美的語音把詩意表達出來,儘量在語言上給學生以美感。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把詩中“孤”、“獨”二字讀的深遠幽邃,既給人一種清冷的感覺,又跟“絕”、“滅”的情景形成強烈對比,把學生帶入了雪野空曠、寒冷和悽清的環境中,使他們能更好地理解詩歌內容。

2.創設情景,感受詩美。欣賞是詩歌理解的進一步深化。在這個環節中,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教師要精心指導學生注意節奏、聲調、停頓、強弱、長短的錯綜變化與節拍音樂的美感;要讀出字詞句與詩人的情懷。如朗讀《初春》,要滿懷喜悦,讀出詩人對萬物復甦,生機盎然的春天的熱愛之情。

這首詩通過植物生長、動物活動、人的活動來展現春天的美麗,讀時要把握這些情景變化和欣喜情懷的不變。朗讀要形式多樣,如範讀、齊讀、分角色讀、開火車讀等;要靈活運用錄音、幻燈片等多媒體教學手段加深學生印象,讓學生樂於讀,善於讀。

讀,不應該是簡單的重複,每一次讀都應該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要通過教師的點撥、啟發達到由讀通順到讀懂、讀出感情的目的。)多媒體的感性刺激以及情景的創設,使學生感受、並體驗詩歌的內涵。

3.古詩很講究語言文字的推敲。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加強對詩的語言文字的探討,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啟發學生對“綠”字進行探討。因為探討的過程,本身也是一個尋求最佳最美境界的過程,即用最美的語言文字表達最美好的思想感情。

讓學生在品析字詞中,潛移默化地感知語言美,這樣在教學中,不僅幫助學生髮掘了詩句中的語言美,引起他們學習古詩的興趣;還能培養學生在寫作時遣詞造句的能力,在語言表達上仔細推敲,選用最恰當的字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發展了他們的語言能力。

二、用“美”的畫面,幫助學生想象

教學古詩,還應該圖文結合,馳騁想象,加深對詩意的理解。“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古詩本身就是書畫結合的藝術品。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短短兩句詩中,“黃”、“翠”、“白”、“青”四種鮮明的色彩,織成了一幅瑰麗的圖景。

教學時,我經常運用畫簡筆畫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詩意,體會詩中有畫的形象美,想象詩的畫面。國小生是憑藉形象而引發想象的,讓學生通過視覺去感受圖畫中的美,與詩相互印證,以此獲得美感的愉悦,進而欣賞畫面美。

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課外,我讓學生根據詩的意境,通過想象繪成彩色圖畫,只有對審美客體進行聯想和想象,才能產生強烈的美感。這樣不僅使學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增濃,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他們對色彩的喜愛。

有時也會根據詩歌的需要做成動畫、或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感受詩歌的圖畫美,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三、用優美的“意境”,喚起學生的美感

意境,是指詩裏所描繪的生活圖景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引導學生揣摩意境,就是既要把握詩人抒發的感情,又要理解這種感情是通過什麼事物來表現的。詩歌是通過形象反映生活,表達感情。形象是詩的本質。

而詩歌的形象不同於造型藝術和表演藝術中的形象,直接作用於欣賞者(學生們)的感官,而只能藉助於語言作媒介,由學生自己運用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去感受和再現詩歌中所描繪的形象。同時由於它具有間接造型的特點,能從更多的側面來揭示形象的豐富內涵,給學生提供想象和再創造的廣闊天地。

如教學王之渙的《涼州詞》,就要讓學生運用聯想和想象,體會在悠悠黃河、萬仞孤城的廣闊背景下戍關將士吹奏思念家鄉笛子的畫面,領會詩人抒發對朝廷不關心戍關將士生活的無限感慨之情。又如教學《獨坐敬亭山》,要通過學生探討明白:“眾鳥高飛盡”説明只留下李白孤獨一人;“孤雲獨去閒”説明雲也飄走了,只剩下詩人和敬亭山了,“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説明詩人孤寂到只有把山當朋友來傾訴心中的孤獨。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意避免教師盲目灌輸,學生被動接受。有的詩歌學生可能不能完全懂,只能領略大意,教師也不要過於苛求。因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只要學生能夠“理解主要內容,體會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就行。

古詩中的“美”隨處可見,俯拾即是。教學中從語言美到情感美,從悦目到悦耳再到悦心,從而達到了情感共鳴的意境。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得到美的感受和薰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