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中語文古典詩歌教學的做法研究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8.86K

 國中語文古典詩歌教學的做法研究

國中語文古典詩歌教學的做法研究

所謂“詩言志。”《荀子》中有載:“志,從止從心”。“志”在古代的寫法上面是停止的“止”,下面是“心”。因此,志,就是指停留在心頭上的東西。所以,詩歌最初是用來抒發個人感情的。學生學習詩歌,就是要走近詩人,聆聽詩人的心聲,領會詩人的意圖,體會詩人在詩中用藝術化的語言所傳達出的一種情感,從而接受來自古典詩歌中所藴含的深厚文化薰陶,並轉化為自我修為的營養。

學生學習古典詩歌,是對古詩進行的一種再創造,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一個橋樑的作用。準確理解古典詩歌的內涵,界定詩人的情感基調,是學生學習古典詩歌的基礎。

下面對古典詩歌教學中經常用到的幾種做法加以論述。 

做法一:誦讀法 

古人有“三分詩,七分讀”的説法,足見朗讀詩歌的重要性。明白了朗讀的重要性之後,很多老師自然利用早讀,課前5分鐘等時間來安排學生進行古典詩歌的誦讀。

有的老師更是別出心裁,緊緊抓住詩歌的音樂性這一特點,將古典詩歌與音樂巧妙的結合起來,讓配樂為學生的誦讀推波助瀾。例如:為了讓學生感受“鄉情、別情”等相關情感方面的古典詩歌,有的老師就會選擇《故鄉的親人》這首歌來配樂,讓學生來誦讀與之相關的一些古詩,諸如《逢入京使》(岑參)、《天淨沙·秋思》(馬致遠)、《次北固山下》(王灣),等;另外,一些經典的樂曲,如班得瑞所創作的輕音樂(《春野》),二胡曲(《二泉映月》)、鋼琴曲(《獻給愛麗絲》)等,常常會成為首選配樂。主題較悲涼的古詩就選擇低沉之樂,主題較喜悦的古詩就選擇歡快之樂。這樣,在優美的音樂旋律中,學生一面聆聽動聽的樂曲,一面有感情地誦讀典雅的古詩,的確是一種美的享受。

然而,這樣的誦讀常常有它的不完美之處。比如:有些學生有口無心地讀,或者根本就是濫竽充數;有些學生讀出來的聲調平淡而且單板;有些學生的朗讀與詩歌本身的情感不相融合,聲調忽高忽低,與配樂的基調大相徑庭。顯然這樣不完美的誦讀只是把無聲的語言變成有聲的語言而已。可見,學生缺少對詩歌的正確理解,不能很好的體會詩人的情感,形成這樣的誦讀現狀自然與老師的初衷相違背。

漢語是世界上唯一一種有聲調的語言,聲調的作用除了區分字詞之外,還可以恰當地表達情感,尤其是古典詩歌中的聲調的使用,是很有講究的。詩人常常在古典詩歌中精心地安排平仄聲調的變化,從而使自己的情感在不斷起伏的字符中得到有效的傳達。所以,老師一定要有效地利用好漢語聲調的這個優勢,讓學生使用普通話正確地朗讀古詩。教師可以自己示範朗讀,也可以讓學生跟着錄音來進行仿讀。模仿是學習的一個法寶,很多語言的語感都來源於模仿,這個道理自不必講,漢語語音語調的模仿對於學生學習古詩也是很有效的。與其自己去一遍遍地告訴學生應該如何來讀,不如直接讓學生來模仿正確的朗讀。模仿一遍比強調十遍也許更有效。當然,方言的負遷移也是我們在教學當中需要注意的。我們會發現,學生由於受到方言發音的影響,常常會在默寫中出現一些錯誤。例如:在學生誦讀《峨眉山月歌》(李白)時,受前鼻音和後鼻音分辨不清的影響,就會在第二句的首字上出錯,默寫時將“影入平羌江水流”中的“影”字寫成“引”;此時,教師在讓學生不斷深入理解詩句含義的同時,就需要不斷糾正發音。久而久之,學生在古詩誦讀的能力方面將會有明顯的提高。 

做法二:分析法  

朱熹説:“讀書之法,既先得它外面的皮殼子,又識得它裏面的骨髓,方好。”要想讓學生能夠正確地解讀古典詩歌的“骨髓”,分析很重要。即藉助於對詩句、作者的身世、寫作的背景等內容的分析,這樣的分析可以讓學生在學習詩句的同時,產生自己的想像和聯想,從而對古詩有較好的定位。

常規的分析法,就是老師讓學生將古詩讀上幾遍之後,就開始逐字逐句的分析,其間還夾雜着對作者身世的介紹。這樣千篇一律的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基本把握古詩的內涵,然而,深刻性就值得商榷了。所以,接下來,不得不花大量的時間來讓學生鞏固背誦,也許還會有許多當時沒有聽明白的學生,由於對詩句理解不到位,而出現諸多的默寫錯誤。

單純的分析已經不能夠滿足學生學習古詩的願望,如果可以的話,我們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來講課,之後再舉行一定形式的展示活動,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鞏固古詩,從而得到不斷的積累,這樣的做法也許會收穫更多。


做法三:聯讀法  

通過前兩種方法的分析,我們發現,古典詩歌的教學需要不斷地完善。聯讀法可以為古詩教學提供更廣的發揮平台。現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以及學生的學習情況,將聯讀法的具體操作方法總結如下:

(一)以活動的形式實現聯讀。

第一步:進行詩歌橫聯,列出依據。

讓學生先將當冊書中所出現的所有古詩放在一起,打亂順序,然後進行重新的排序。從接受者的角度來對古詩進行橫聯,歸類的標準大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⑴相同題材橫聯;⑵相同意象橫聯;⑶相同詩眼橫聯,等等。這個過程由學生和老師共同完成,學生自主的完成之後,全班學生進行交流,將意見不一致的詩歌再進行第二次的橫聯,最後,老師給出建設性的意見,將橫聯好的詩歌按照新的編排順序進行教學。這個做法我稱之為“收心”。

古詩講究靜心、內悟,這與當下快捷、多變的信息文化是不一致的。要提高學生學習古詩的熱情,我們就要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充分肯定學生自己的個性體驗。學生為了將古詩進行正確的歸類,拿出自己的見解,就不斷地開動腦筋,查詢相關資料,列出橫聯依據,自然而然地在競爭意識中走進了古詩。這樣做的意義在於:一方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古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強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為學生的正確識記古詩打下了基礎。

第二步:進行古詩誦讀,寫出體會。

這個環節意在讓學生在大聲的誦讀中加深對古詩的認識,從而達到在理解的基礎之生的記誦。為學生能夠正確的默寫古詩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提倡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學生將古詩的誦讀與自己的寫作聯繫起來,寫出自己的誦讀體會。根據所讀詩歌的內容,學生可以自己創作一首新的詩歌,也可以加上自己的聯想畫一幅畫,還可以由詩中的人或事想到的生活中的某些人或某些事,從而用自己的筆記錄下來。這樣,學生就找到了古詩與自己現實生活的連接點,讀與寫的有效結合,使學生的古詩學習不再單薄。

第三步:展開誦讀比賽,提升能力。

這個環節帶有一定的總結性,我們要讓學生感受到古詩中所藴含的美,包括語言美,也包括節奏美。要讓學生知道凝練的古詩語言中有無限濃縮了的美。古詩學習練就的是一個人的修養,而並非只是為了應付考試,默寫而已。因此,我會專門拿出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展示對古詩的朗誦,以自己橫聯出的古詩為主,當然,在內容上不只侷限於對當冊書上的古詩,也可以拓展到課外的古詩,一定要自己配樂,自己設計朗讀的語音語調,態勢語,等,更重要的,是每人要誦讀同一主題的詩歌最少三首,多者不限。大約準備一週的時間,這節古詩聯讀朗誦比賽課就可以展示在學生面前了。

古詩的誦讀是對學生一個極大的考驗,也是一種挑戰。同學們自己選擇、自己設計、自己展示,我想對古詩的熟悉與熱愛程度已經在不斷加深了。來自古詩的薰陶、來自同學間誦讀的薰陶,已經如春風化雨般滋潤同學們的心靈了。也許,在不經意之間,還能撥動某些學生內心深處那根藝術的弦呢!

(二)課中詩歌聯讀的運用。

餘映潮老師説:“聯讀是一個研究與思考、辛苦與享受的過程。它需要優選內容,巧選角度,精選材料”來完成,

以餘老師的課例來看,在岑參的《白雪歌頌武判官歸京》的聯讀教學中,他提供了以下多種角度:第一,岑參詩聯讀。第二,吟雪詩聯讀。第三,送別詩聯讀。第四,邊塞詩聯讀。第五,詩行體詩聯讀。第六,軍營詩聯讀。餘老師尤其推崇“邊塞詩聯讀”為更好。從“內容組合、文化內涵、異域風情等方面都可以讓學生在這樣的詩歌中感受到什麼是邊塞詩,感受祖國古代邊塞視野的遼闊。”這也是詩歌聯讀教學帶給學生的宏闊大氣的課堂風格。

總之,在古典詩歌的教學中,教師要能夠結合學生的實際,巧妙地將誦讀、分析、以及聯讀的方法結合起來,從而達成激情誦讀,理解文意,多向聯讀支撐下的有效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