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等學校報告多篇

欄目: 學校管理公文 / 發佈於: / 人氣:1.73W

高等學校報告多篇

【第1篇】歐美高等學校道德教育史考察報告

歐美高等學校道德教育史考察報告

一 在12世紀前,整個西方還沒有現代意義的高等學校,但是,從事高等教育的學者與機構早在古希臘就有了,如蘇格拉底、伊索克拉底(Isocrates)及其創辦於公元前392年的教授雄辯術的學校,柏拉圖及其阿卡的米學園(Academy)等培養哲學家、統治者的哲學學校;同時,也有為教士與醫生開辦的專業學院或學校,如為希波克拉底及他的醫術開辦的伊斯奇勒斯醫學寺院等。在這些高等教育機構,特別在那些哲學學校或學園中,道德教育從一開始就被作為其重要目標甚至核心目標。在蘇格拉底看來,教育的目的就是學會“應當怎樣做人”,“敦促你(人)們專心向善”以“努力成為有德行的人”;在柏拉圖那裏,“如果你問什麼是教育的用處,答案是簡單的——造就好的人,而好的人就是德行高尚的人”;所謂“德行”指的就是中庸、勇敢、自制、公正、守法、友誼、温和等等。 這些雅典的哲學學校,特別是柏拉圖的阿卡的米學園、亞里士多德的學園以及稍後的“類似學校”對於中世紀大學的產生、形成與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樣,古希臘高等教育機構中對於道德教育的重視傳統也在中世紀大學中得到了繼承和發展。當然,同古希臘哲學學校與學園中學者在道德問題上的非政治性與非宗教性傳統有所區別的是,中世紀大學中的道德教育在其發展過程中從原先的世俗化慢慢地向宗教化過渡;在其中,羅馬帝國晚期的基督教思想家與教育家奧古斯丁的“原罪説”、“禁慾論”與“靈魂不死説”對於道德教育的進一步被加強及其宗教化過程起了極重要的作用。在以後的文藝復興、資產階級革命與工業革命各個時期直至19世紀後期,道德教育在歐洲高等學校中的重要的或核心的地位基本上沒有動搖過,所不同的只是各個歷史時期中高等學校在道德教育的目的、任務與內容中有性質的改變。 在美國,哈佛大學及其他最早建立的大學的目的就是培養“具有堅強信念與正直品性的部長與城市領導人”;所謂“道德”或“品性”就是美國化的、世俗化的清教徒道德規範,當然也有一些啟蒙思想混和其中,具體地説有節制、緘默、秩序、真誠、公正、中庸、寧靜、謙遜、貞潔、堅強、節儉、勤奮、惜時、清潔等等道德規範。在18世紀,大學是通過《聖經》的學習與道德哲學課及其他措施來培養具有如傑弗遜所説的“具有才智與美德的優秀人物”的;這些人將成為政治家、律師與法官以及其他專門人才,由於他們具有的才能、特別是高尚的德行從而成為“公共利益與個人幸福得以保障的支柱。”這種情形一直延續到19世紀末,在那裏,布朗大學的校長弗蘭西斯·威蘭德曾説:“在年輕人的教育中,最重要的目的是道德品性的培養”,這句話代表了他那個時代的所有大學校長的共同看法。在具體的教法上,除了學習《聖經》與道德哲學課外,還有一種哲學研究課,由於大學與學院基本上成了教會的侍女或附庸,這種哲學研究的目的首先被規定為把所有知識連接成一個整體以合乎理性要求、調和科學與宗教的矛盾,或至少阻止科學對於宗教信條的削弱。此外,這種哲學研究課也要求教授那些對學生個人生活與專業活動有用的道德誡律,並使之運用於學生行為中。在教材方面,哲學家與教育家們還寫作了許多“道德科學”的讀本或手冊,在其中,從私人道德到公共哲學與公民美德各個方面的誡律與規範都以明瞭、簡潔的教條式組織成一個系統的整體;要求學生掌握。在當時,大學當局還通過宗教活動、教會服務活動、校長與教授的演講以及其他各種活動去促使學生過虔誠敬神、正直高尚的生活;大學當局也制訂一系列規則支持上述道德教育目標,這些規則又由罰款、記過、甚至在必要時開除學生的方式來強制執行;在其中,教師對於規則的執行起着重要的監督與管理作用,有些大學的校長們甚至在助手的幫助下給學生的道德品性打分數、評等級,並將其與學生的學術成績聯繫起來作為評定學生的主要標準。此外,大學當局十分強調教師的言行在大學生道德教育與道德發展中的“榜樣”作用。許多大學認為,教育者個人的品性是學生道德成長中最大的影響因素。普林斯頓大學的校長詹姆斯·麥考什則同每一個申請做大學教師的候選人親自談話以瞭解他們的宗教信仰;稍後的另一位校長則説,他寧願選擇一個紳士而不是一個學者(如果這個學者的道德品性不符合他的要求的話)來做大學教師。在哈佛大學,有名的艾略奧特,校長雖然非常強調學問與研究的自由,但仍然很重視教師個人的道德品性。對於這種情況,教育哲學家威廉·弗蘭肯納在《道德教育的哲學考察》一文中曾作了歸納:“根據傳統的觀點,各種道德規則或價值和由此而來的品性應通過教育的而非法律的途徑灌輸給個人。那些教育途徑不僅訴諸説理,也求助於培養習慣、運用獎懲或褒貶手段、採用規勸、榜樣和問答教學等不同形式的灌輸性方法。”總之,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最初幾年,高等學校在道德教育方面的這一傳統一直沒有發生過根本性的改變。 二 但是,從19世紀後期,20世紀初葉起,這種情況開始發生根本的變化。從表面現象看,首先是19世紀末高等學校中道德教育的開展變得越來越難,然後是20世紀初期逐漸的忽視,最後是在20世紀中期,道德教育在高等學校中的實際消亡。發生這種變化的根源概括地説是:科學、特別是進化論、新物理學與新哲學的發現與發展對於宗教及其道德價值觀的懷疑、批評與否定;工業與經濟的發展對於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的衝擊;現代城市的興起、擴大及人口的增加與流動對道德價值觀念及高等教育的衝擊;社會生活方式、思想文化的變遷與高等教育的發展變化對於道德與道德教育所產生的影響等等。具體地説,在上述社會變化與發展中,原有的宗教教條與道德價值、規範與新的社會狀況的矛盾不斷產生並擴大,新的道德問題不斷產生,而解決上述矛盾與問題的新的道德價值觀念尚未產生,或尚未發展到舊的道德價值觀念體系在那個時代所具有的權威性與指導作用那樣的程度。在這種新形勢下,舊式的大學校長與教授的佈道式的説教越來越顯得過於簡單化、教條化並落後於時代,與學術精神相背離;舊的哲學研究課、道德哲學課、倫理研究課等慢慢演變為純理論性的、抽象的道德學課,只講解或澄清倫理概念的含義,分析道德推理的邏輯與結構,比較各種倫理體系而不涉及真實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不涉及學生的具體生活與日常言行,原先的規範倫理學及道德教育課變成了元倫理學課;同時,因為新時期的理智主義的學科訓練傾向與功利主義的職業定向的課程的興起,公民教育的目標與課程不再被大學師生及社會所重視,大學校長與教授對於學生的言行不再象過去那樣過問;學校對於紀律、規則不再那麼強調;學生的品行不再象過去那樣被評定,甚至在教師的選聘上也不再強調個人的品德與宗教信仰;教授們只對評價學生的學術成績負責,道德與行為問題則被留給系主任與有關的專門管理人員,而後者實際上不再真正關心學生的品行問題,而將注意力放在一些非道德領域的日常事務上,從高等教育的發展歷史看,理智訓練與品德培養第一次在高等學校中被分割開來而出現了“兩張皮”的狀況。對此,托夫勒也正確地指出:“由於工業革命的浪濤衝擊了古老的價值結構,新的情況要求新的價值,教育者便對此退避三舍。作為對傳統神學教育的反動,‘教授事實並讓學生們自己做出決定’被看成了進步的東西,文化相對主義和科學中立化取代了傳統價值的主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高等學校完全停止了道德教育)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 當然,一些明智的大學校長、教育家與思想家們即使在這個時期也未放棄過復興道德教育的努力,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45年的《哈佛報告》——《自由社會的普通教育》。論文認為,促進學生的道德發展不僅是社會發展與人類接受教育本身的要求,也是大學的重要責任。《哈佛報告》指出:“大學必須停止它對於寓於人文學科、社會學科與理論科學中的價值問題的忽視,大學應相信蘇格拉底的教導——善的知識將會導向善的德性。”隨着大學重視普遍教育的運動在整個歐美的展開與發展,高等學校對於道德教育又重新給予重視,各種有關人類道德價值的學科被開設、恢復、發展與加強。但是,即使在當時也還存在着一些重要的難題:應該在課程中規定多少比例的道德教育或公民教育的內容?如何將公民教育或道德教育的內容壓縮編制到“核心”課程中去?這些具體而又重要的問題都沒有一個較好的解決辦法,人們只是限於對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的呼籲與匆促地設立許多有關道德教育的課程,卻沒有深入系統地考慮道德教育的一系列理論與實踐問題。到了60年代,由於蘇聯人造地球衞星上天及美國頒佈《國防教育法》的影響,高等教育改革中的理智主義、科學主義傾向在歐美國家的大學中瀰漫開來。人們認為,民主社會的保障是產品的多少與核武器的數量而不是個人的道德,因此,高等學校中的道德教育又很快從改革的幕前退到了幕後,普通教育運動只給道德教育帶來短暫的光輝,道德教育再一次被人們看作是高等學校中的“軟”領域而備受歧視與冷落。 三 但是,從60年代末、70年代初起,高等學校中對於道德教育與公民教育的忽視或取消的狀況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變。從60年代起,歐美髮達國家普遍發生了激烈的社會動盪與社會變化。民權運動、婦女權利運動、越戰問題、大學**、環境保護運動不斷髮生,水門事件、賄賂、貧困、墮胎、吸毒、同性戀、安樂死、試管嬰兒、用病人進行醫學試驗及殘疾人權利等直接涉及道德與價值問題的事件與難題,以空前強大的壓力出現在每一個公民與公共機構面前,並要求人們就此作出判斷、選擇與行動。然而,一方面由於傳統價值觀念的崩潰與傳統道德教育在各級教育機構、公共機構中的衰落,另一方面由於在社會上還沒有或者説不可能出現一種可讓人們拿來解決如此眾多複雜的道德與價值問題的靈丹妙藥,即一整套明確、固定與普通的道德價值觀念或道德規範體系。這樣,一方面是社會機構與公眾在這種社會變化與道德困境前不知所措,另一方面是他們的道德素質或水平的迅速下降。正是在這種狀況下,教育界、公眾與公共機構開始意識到道德問題的重要性與迫切性,並呼籲要加強黨校、特別是高等學校中的道德教育。蓋洛普民意測驗機構曾在1975—1976年度作過一個調查,其結果表明,在美國,有2/3的人認為,學校應在學生的道德發展方面承擔起重任。在歐美髮達國家,幾乎有一半人口受過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本來,這些人在大學受教育的時期也是其發展道德品性與價值觀的重要時期,但是,大學生們的道德與價值觀狀況怎麼樣呢?一方面,由於傳統的教會與宗教教義對於高等學校與大學生已失去控制與影響,傳統的道德價值觀念不再為大學生們所接受,在道德與價值領域,“上帝死了!”,那麼,在複雜多變的新的社會生活與道德價值問題面前,“青年學生們到何處去尋找諸如關於宇宙、社會關係等難題的答案呢?”另一方面,青年大學生們在道德品性與價值觀問題上的實際狀況是令人擔憂的。有調查材料表明,大學生們承認,在過去的30年中,大學生們在課堂有過作弊與欺騙行為的人數比例在明顯增長,大學生們越來越缺乏利他性,越來越專注於利己目標;在過去的15年至20年中,大學生們越來越希望自己“有很好的經濟狀況並使個人獲得別人的承認”、“擁有支配他人工作的職權”;相反,對於政治事務、參與社團活動計劃與改善環境的活動的興趣越來越低;在最有能力的大學生中,只有5%的人預備將來選擇在政府部門服務,在各項選舉活動中,18—24歲年齡組的學生參加選舉的人數比例持續下降,而且其下降速度比任何其他年齡組要快。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要求在大學建立一種“健全的道德教育”,以幫助大學生選擇更高的道德標準、對團體與社會具有更大的公民責任心。有人指出,在道德與價值領域,“當我們失去了熟悉的路標,即使是有疑問的路標,我們還是會感到不安。世襲秩序的解體和已有權威的消失只是由不穩定的自願機構的紀律代替了。”這些不安和疑問如何消除呢?“我們必須轉向大學,它們是一種世俗化的教會。” 於是,從70年代初起,大學又開始了對道德問題與道德教育問題的重視。首先是一些道德哲學家、神學家、法律教授和社會學家發表文章討論各種實踐中的倫理問題;後來,有關個人生活與專業行為的倫理問題的課程出現在大學與專業學院的課程體系中,如醫學院中設置醫學倫理學以討論墮胎、安樂死、病人醫學試驗與試管嬰兒等問題,在行政管理學院討論政治界的醜聞及其涉及的道德問題,在商學院討論商業中的欺詐等問題,在工程學院中討論工程帶來的災難問題,在新聞學院中討論新聞中的虛假報道問題,在法學院討論水門事件等問題;美國律師協會曾要求法學院系的主任們將專業責任心的教育作為律師資格教育的要求之一。在大學與學院中,實踐倫理學與道德推理課程已逐漸滲入本科生的課程體系。以美國為例,在70年代後期,全美大學中這類應用倫理學課程已超過1000種。在德國大學的醫學院、法學院等專業學院中也普遍設立了各種專業倫理學或應用倫理學課程。從性質上看,這種課程同20世紀初葉前的道德哲學課、哲學研究課的目的與方法是根本不同的。 與此同時,大學還採用或創造了一系列道德與公民教育的措施與活動,如指導學生制訂行為規則並公正地執行規則、指導學生參加社團活動(服務)計劃,採取一系列措施改善與創造大學的道德環境及其道德標準與道德氣氛等等。這些措施與活動取得了一定的結果,但也引起了如倫理相對論與灌輸等重要問題;而且,從學生道德發展的角度看,其結果也不十分理想,1986年的美國教育部長貝內特在哈佛大學的演説中甚至説:“在形成學生的道德辨別力的責任方面,我們的大學與學院做得怎麼樣呢?除了極少數學院——大多數宗教與軍事學院外,高等學校在這個問題上是沒有什麼作為的”。1989年,卡內基高等教育委員會的報告則指出:“在美國高等教育的幾個目標中,‘培養公民的普通教育’顯然是最不成功的目標”。

【第2篇】高等職業學校營銷專業課程理論和實踐的研究報告

摘 要 高等職業學校教育的特點,決定了其營銷專業課程的理論基礎是課堂學生主體、教學過程性、思維開放性和理論實踐教學緊密結合,也決定了教學方法必須採用講授、問題探究、知識競賽、演講、參觀、模擬和承攬現實業務等多種形式。只有這樣,才能達成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

關鍵詞 高等職業學校 營銷專業課程 理論和實踐 研究報告

研究高等職業學校營銷專業課程的理論和實踐,我們認為至少應該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從理論與實踐兩個角度探索營銷課程如何能較完整地形成營銷專業教育預期的教育成果,這是本課題的理論要求;而設計具體的理論課和實踐課教學方法以體現如上的課題的理論要求,是本課題實踐的必然結果。

一、研究背景

不管在高等教育領域還是中等教育領域,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類型的教育在教育界早已達成了共識,但是在教育實踐中,準確地説在理論教學實踐上,職業教育中的幾乎所有課程都完全模仿普通教育的教學方法已經變成了一種通例,把完全區別於普通教育的實踐教學課程變成仿照普通教育的實驗類課程,也已經成為了共同做法。探索高等職業學校營銷專業理論和實踐課程教學應該遵循的教育教學規律(即理論基礎),並設計出營銷理論課和實踐課進行教學的具體方法(即實踐性),是本課題的主要宗旨。

職校生與普教生相比雖然在理論知識的掌握上略遜一籌,但在實際操作技能上應該有一定優勢,特別應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這不僅是職業教育對各類職校生的要求,也是他們以後從事自己職業生涯首先必須具備的“物質”條件;國家就業政策和勞動力市場對高等職業學校的學生提出的要求以及他們與普教生相比,由於學歷問題帶來的更大的就業壓力,對他們實施動手能力教育就有了“精神”條件。這就要求高等職業學校把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不是把理論知識的掌握放在第一位。但現實的做法如上所述,“職業教育中的幾乎所有課程都完全模仿普通教育的教學方法已經變成了一種通例,”這種“複製”普通教育的做法自然而然是培養不出具有熟練的動手能力的“藍領”人才的。

營銷學與其説是一門博大精深的理論,還不如説它是一種源於企業商業實踐又指導企業商業實踐的操作工具和方法,正因為這樣,營銷理論的研究以營銷活動實踐作為基礎顯得更有意義。本課題就是在研究改革營銷理論課教學方法的基礎上,設計出營銷實踐課程的教學方案。

二、理論基礎

本課題的理論基礎就是從高等職業學校營銷專業理論和實踐課程的特點出發,探索該課程的教育教學規律,併為營銷專業課設計理論和實踐教學方法提供理論依據。如前所述,如果認為普通教育重在為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輸送基礎理論、科技研究和知識創新型人才,與之相比,職業教育就主要為企業造就生產、經營和服務的應用型人才,這是我們該項研究的一項理論認同。在這一理論基礎上,高等職業學校的教育目標,應該把培養學生的能力放在首位,即以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作為教育教學的主要內容。體現這一教育思想的理論和實踐教學,都必須以學生是課堂主體、教學重視過程、培養學生開放式的思維能力、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方法等觀念作為教學指導思想,以培養學生的動手、社會活動和實踐等能力為教學目的。

我們對如上教育思想的具體闡述如下:

1、課堂學生主體思想。關於誰應該是課堂的主體,是教師還是學生,形成了“教師主體”、“學生主體”和“教師學生雙主體”等思想,我們贊成學生是課堂主體的思想。課堂學生主體思想是指學生是課堂的主角,教師的教學活動應該圍繞學生的現實情況展開。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啟迪學生創新思維的能力,而不是教給學生現成的知識。教師要做的,是給學生營造一種能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課堂氛圍。當然,課堂學生的主體作用是和教師的主導作用相互結合的。比較形象的説法是,課堂上,師生之間的關係更像導演和演員的關係,而不是傳統教學中師生之間的關係更像演員和觀眾之間的關係。

2、教學過程性原則。這是運用啟發式教學方式,變以往的把現成結論直接告訴學生,讓學生記憶該結論的傳統教學方法為啟發和鼓勵學生探索結論產生的“過程”的方法。過程教學有利於啟迪學生的創造力,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

我們知道,現代營銷學理論是以美國學者菲利普?科特勒為代表的一大批學者在綜合前人的理論並緊密結合現實的營銷實踐基礎上創立的,營銷理論本身就來源於實踐。把營銷學的每一個理論成果“還原”成它的形成過程,使學生對營銷理論的神祕性徹底解除,對於提高學習的興趣,達成學習效果意義非常巨大。

其實,現代教育不僅要求營銷教學,也要求所有教學把過程教學,而不是把結果教學放在首要位置,因為過程教學是送給學生打開知識寶庫的一把鑰匙,而結果教學只給學生的是知識財富本身。畢竟,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3、開放式的教學思維。思維開放性要求教師通過各種各樣的課堂形式,使學生敢於向各種權威、課本、教師、“定律”挑戰,而不迷信定向思維中現成的課本中的“結論”,以逐步養成學生髮散性思維的習慣和能力。

營銷理論的特點是它和現實的緊密結合,這就要求學校在教學的方法、內容和手段等方面採取開放的教學模式;又由於營銷實踐的不斷創新,在教室裏的紙上談兵的教學方法是脱離實際的,也不可能在學校通過一些模擬活動教會學生從事營銷工作,必須讓學生走向社會,在社會的實踐過程中逐步養成他們成熟的營銷素質。這就客觀上規定了營銷教學必須是開放性教學。

營銷教學開放性的特點,也要求學校在制訂教學計劃、實施教學過程和進行教育結果評定時必須以全新的開放性觀念進行操作,用傳統的封閉式方法進行營銷教學過程管理不僅與營銷理論的內在要求背道而馳,在效果上將達不到營銷教育的目標。

4、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方法。如前所述,營銷理論是來源於實踐又指導現實實踐活動的理論,進行營銷實踐是必不可少的。這個實踐活動,要求學生走進社會進行現實的實踐活動,因為“真槍實彈”的實際操作比任何形式的模擬活動效果要好得多,後者只能被認為是一種“演練”。其效果自然會大打折扣。

三、教學內容安排和教學方法設計

根據我們對高等職業學校營銷課程實施教學方法的理論認同,即把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放在首位,這樣就應該加大實踐教學的比重,由此,設計全新的教學方法的基本思路就已經變得清楚:這就是隻要服務於培養學生能力的任何教學方法都應該有用。具體方法如下:

1、通過學科課程使學生掌握營銷基礎理論,可以採用講授、問題探究、知識競賽、演講和案例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學科課程主要包括基礎理論課和專業文化課程,在這裏我們主要是指營銷專業理論課。與傳統的學科課程中培養學生營銷學基礎理論的方法不同的是,變教師的課堂“一言堂”為教師和學生的“羣言堂”。不同於以往的教師的滿堂灌的講授,這裏的“講授法”既有教師的講授,也有學生針對某些問題的講授。“問題探究法”是一種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課堂討論形式,這種方法對於深入的理解基本理論、發現問題和活躍課堂氣氛效果非常理想。營銷知識競賽、營銷專題辯論賽和演講等教學方法,都是理論教學可以採用了的重要方法。案例教學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也會使學生掌握活生生的營銷理論。採用這些方法的目的是讓學生熟練、靈活和深刻理解並掌握營銷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論。這些理論課程的教學方法雖然在形式上各不相同,但它們沒有本質的區別,都是變傳統的講授教學方法中以教師為課堂主體的單向傳授為以學生為課堂主體的雙向、立體和多維交流,變傳統教學法中的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的授課內容為學生主動學習科學理論知識。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教師在課堂上主要帶着“嘴”,學生捧着“耳朵”就可以完成整個課堂教學。這種新型互動的教學方法,要求師生都帶着嘴、耳朵、眼睛、手等所有“身體器官”去上課,當然更主要的是他們都帶着思考問題的大腦進行課堂交流。問題探究、知識競賽、演講比賽和案例教學只不過是這種方式的具體形式。

【第3篇】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情勢的調查報告

關於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情勢的調查報告範文

一、調查背景

隨着20xx年我校08級大二同學的實習生涯拉開帷幕,各種各樣的就業情況也擺在了我們面前。針對這一情況,特作出一份畢業生就業情勢分析報告。

二、調查目的

對這一情況進行調查,從而使畢業生能夠看清當前社會的就業現象、認清自己,擺正自己的位置,在找工作的'時候能有所準備,很好地應對各種情況。

三、調查方法

1、調查地點:淮北職業技術學院

3、調查對象:淮北職業技術學院08級實習生及在校生

4、調查方法:抽樣調查

四、調查內容

今年3月份剛來到學校就已經感覺到那種就業的氣氛了,學校開始向我們介紹一些以前我校畢業生的實習單位並且零星的有一些企業來我校招聘了。但一開始的招聘會最終被招走的人很少。通過了解原因有以下幾點:

(1)那時候的我們大多數其實還是沒太在意的,反正知道了這學期就要出去實習了那就在學校多呆一些日子吧,而且也從上屆學長、學姐那裏聽説不管在哪,後來都覺得還是在學校最好。所以,就多享受一下當學生的好吧。

(2)開始的招聘會對於我們來説只能像是一個對以後找工作所做的一個鋪墊吧,知道找工作是怎麼回事,漲點找工作的經驗

(3)對於校園招聘,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從一些人口中知道,其實是把沒有一點工作經驗的我們當苦力,根本學不到一點東西。所以,我們都在等,等有好一點的工作。就像買東西“貨比三家”一樣。

(4)還有的是因為家裏面可以幫忙找到工作、或是嫌遠,還有的就是要有一些考試等。

介於這些種種,學校最終留下的人還是比較多的。之後,一次算是比較大型的招聘,在我校財經系就招走了六七十人,可能這時候大家覺得這是一次很好的機會了吧,而且和自己的專業或多或少都有一點聯繫,算是專業對口吧。招聘的人是以前的學長,可靠,且有他的成長經歷可以有動力去那裏拼搏!

而4月25號我校組織的一場擁有154家大小企業參與招聘的招聘會為我校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60%~70%當時沒有找工作的都去參加了,其他同學也都去奔赴各大人才市場。在五月中旬08級的我校學生基本上都有了實習單位。

【第4篇】關於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情勢的調查報告

關於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情勢的調查報告

一、調查背景

隨着xx年我校08級大二同學的實習生涯拉開帷幕,各種各樣的就業情況也擺在了我們面前。針對這一情況,特作出一份畢業生就業情勢分析報告。

二、調查目的

對這一情況進行調查,從而使畢業生能夠看清當前社會的就業現象、認清自己,擺正自己的位置,在找工作的時候能有所準備,很好地應對各種情況。

三、調查方法

1、調查地點:淮北職業技術學院

2、調查時間:xx年3月16日~xx年6月23日

3、調查對象:淮北職業技術學院08級實習生及在校生

4、調查方法:抽樣調查

四、調查內容

1、我校待畢業生就業情況

今年3月份剛來到學校就已經感覺到那種就業的氣氛了,學校開始向我們介紹一些以前我校畢業生的實習單位並且零星的有一些企業來我校招聘了。但一開始的招聘會最終被招走的人很少。通過了解原因有以下幾點:

(1)那時候的我們大多數其實還是沒太在意的,反正知道了這學期就要出去實習了那就在學校多呆一些日子吧,而且也從上屆學長、學姐那裏聽説不管在哪,後來都覺得還是在學校最好。所以,就多享受一下當學生的好吧。

(2)開始的招聘會對於我們來説只能像是一個對以後找工作所做的一個鋪墊吧,知道找工作是怎麼回事,漲點找工作的經驗。

(3)對於校園招聘,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從一些人口中知道,其實是把沒有一點工作經驗的我們當苦力,根本學不到一點東西。所以,我們都在等,等有好一點的工作。就像買東西“貨比三家”一樣。

(4)還有的是因為家裏面可以幫忙找到工作、或是嫌遠,還有的就是要有一些考試等。

介於這些種種,學校最終留下的人還是比較多的。

之後,一次算是比較大型的招聘,在我校財經系就招走了六七十人,可能這時候大家覺得這是一次很好的機會了吧,而且和自己的專業或多或少都有一點聯繫,算是專業對口吧。招聘的人是以前的學長,可靠,且有他的成長經歷可以有動力去那裏拼搏!

而4月25號我校組織的一場擁有154家大小企業參與招聘的招聘會為我校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60%~70%當時沒有找工作的都去參加了,其他同學也都去奔赴各大人才市場。在五月中旬08級的我校學生基本上都有了實習單位。

2、社會其他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

由於其他高校應屆畢業生基本上都是要到十月、十一月份才就業,所以對其調查主要針對xx年畢業的學生。xx年我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共214799人,比xx年增加1.6萬人,而畢業生就業率達到88.53%,實現就業人數19萬人,未就業的畢業生在以往其實都找到了工作,只是好像出於一種無理由的現象吧,畢業生找到的第一份工作90%以上都不會是他們的終身職業,甚至是第二份、第三分……我們都在把第一、第二當作跳板,然後尋求最好的、最適合自己的。就如我校一開始出去實習的同學在六月份也開始陸陸續續的有返校情況。而又有時候是畢業生有好高騖遠的情結,所以一直處於跳槽狀態。而這2萬多的畢業生以及下崗職工尋求再就業增多、大批農村人口湧入城市,從而更加大了xx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難度。

五、調查結果分析及對策

xx年是危機的一年,xx年同樣也是機遇的一年。今年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到目前還不很樂觀。温--總理在去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指出:“我們要用百倍的努力,把就業這項關係民生之本的大事做好。”“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落實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方針,加強就業和創業培訓,鼓勵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和服務”。由此看出大學生就業已經不僅是單純的就業問題,更是關乎國家安定、經濟發展的大事。隨着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調整,也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產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響。對此,只有用改革的精神,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理念、模式、方法等大膽創新,才能建立起與市場機制、與高等教育相適應的新的就業制度,才能開創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新局面。所以,不但國家,學校就業教學工作也面臨着改革與創新,也必須面向市場。高職畢業生的擇業心態表現出多元化的擇業取向,他們需要學校在就業諮詢、就業信息、求職技巧等方面給予有效的指導和幫助。高職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有效途徑:一是開設就業指導課;二是開展就業指導專題講座;三是加強日常思想教育活動;四是組織高職大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和參觀訪問。

而就社會上對大學生的就業,有必要改善以下情況:(1)從各機構舉辦的人才招聘會的情況來看,表面上一個接一個的招聘會辦的如火如荼,而且還有許多針對我們應屆大學畢業生的免費招聘會,但走進招聘會場內,帶給人們的感覺似乎有點“冷”。曾有報道指出一求職者在某企業招聘展台前當眾撕毀了自己的簡歷,拂袖而去。試想人如果不是受到了冷遇或嘲諷,又怎麼可能拿自己好不容易製作好的簡歷來發泄怒氣呢?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即使應聘者資質或者能力不符合要求,也大可以婉言拒絕,何必帶着一種居高臨下地姿態來激怒別人呢?這也説明了企業用人需求情況偏冷的一個側面。(2)中央各級領導反覆強調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是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並通過制定了大量的鼓勵企業招聘大學生,增加大學畢業生就業機會的政策,也實施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措施。但無論是政策的落實,還是措施的實際實施,都需要一個過程,而這一過程似乎有時太長了點。

而就大學生自身而言需要注意以下一些問題:(1) 作為一個畢業生,也可以從自己身上多找找問題,多挑挑毛病。“好男兒志在四方”“埋骨何須桑梓地”,大學生應當準確的判斷和分析當前就業形勢,拿出膽量和勇氣面對困難,把自己定位到基層才是正確的做法。(2)事物總是具有兩面性的,愛因斯坦的“兩面神思維”就是把看起來矛盾對立的事物統一起來,最終獲得真理。危機和機遇是並存的,在經濟形勢不明朗的情勢之下,作為企業和大學畢業生也應當看到機遇,xx年金融危機按照自己的遊戲規則進行大洗牌,一些企業支撐不下去而倒閉,更多的企業在掙扎着求生存,最後度過“嚴冬”生存下來的企業將面臨更大機遇與挑戰。對個人,對xx年畢業生同樣是如此,面臨巨大就業壓力的同時也意味着能找到更好的企業就職。所以,避免自暴自棄,隨時做好準備接受挑戰!(3)中國是個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國家,黨和國家是重視農村的,重視農業生產的,尤其是近些年來,免除了農民所有負擔,給農業生產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條件。在當前形勢下,放棄蹲守城市的想法,放低自己身為大學生的架子,大步走向農村,以所學的科學知識進行科學生產,實現自己更大更有意義的人生價值,也不失為當前大學生解決自我發展問題的一個熱門道路。(4)自主創業也是當前國家鼓勵並支持的一項新政策,作為一名大學生,應該不斷創新,尋求一個更能體現自身價值的機會!

六、總結

大學生就業以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因此國家和社會應多采取政策扶持,高校也應重視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和創新能力的提升。而大學生自身也要多注意就業形勢的發展、經濟情況的發展趨勢,正確審視自己,同時,面對逆境,能夠穩定心態,樹立勇氣與信念,抓住機遇,發展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