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後疫情時代的教學思考(精選2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3W

後疫情時代的教學思考1

後疫情時代的教學思考(精選2篇)

三句共勉:克時艱謀發展、化危機為契機、於變局開新局

戰疫情樹育模(五育並舉、生命至上、不減一環、不失一生)

學科知識技能的温習鞏固、學科與社會大課的關聯學習

注重學生需求與教學供給的合理科學統籌,學情實際出發,加強調研

關鍵:生命影響生命尊重贏得尊重精神陶染精神(真才實學生命歡歌)“讓感動了教師的設計與實踐、使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上傳導着感動”

一、 戰疫情樹育模線上教學的反思

疫情終將過去,生活迴歸正軌、生命依舊健康、生長持續精彩。回顧發現我們的線上教學實現了最温暖龍潭學生的微課教學、最適合龍潭學生的課堂語言、最促進龍潭學生的互動鞏固、最體貼龍潭學生的線上教學、最成就龍潭學生的關聯學習。疫情是命令,社會是課堂。我校在疫情爆發的嚴峻形勢下,根據學生成長需求,學為所用,以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為出發點、以關聯學科及時跟進為主要手段,以共抗疫情的知識學習為主要內容,開展戰疫情、樹育模之學科和社會大課的關聯學習活動,關注責任、關注成長,大疫當前,共克時艱。各教研組率領老師們積極配合跟進,先後有十多個學科組紮紮實實地開展了關聯學習,引領學生從自然和社會科學的各個維度展開研究,為學生們堅定戰勝疫情的信心、愛護生命健康的理念、強化社會責任擔當起到重要作用!

二、 後疫情時代的教學思考

逐漸從疫情防控的需求變化到了學生生命健康成長和個人成才

素養提升的需求上來。

學生需求的變化:

知識技能的温固

項目合作的研討

團隊互動的融合

情感維繫的落座成長能力的積聚

羣落交往的落英成就水平的積蓄

線上的成果不是丟棄,應該是迴歸線下教學後的強有力配合與支持,應該重新審視校園的“圍牆”,統籌使用好線上和線下的教學手段和策略,各自揚長、合理避短,彼此的優勢發揮以形成統籌的合力,為學生的成長成才開創最有利的局面。

哪些教學環節適合在線上進行?學科的知識點和能力點的記憶加強與鞏固落實、大單元和大專題的推進式的作業以及成果展示、學科核心素養與社會大課的關聯學習、學科課程標準裏深化學以致用的網上實踐的體驗學習等。把我們的線下課堂應該建設成師生們學科素養情感交流分享、學科要點科學視角的交鋒爭辯、學科研究方案的討論會商、學科理論體系的構架和理解的平台,為學生科學成長助力。

哪些教學方式更適合在線上使用?複述類的、互評類的、補全類的、發佈類的、暢想類的方式學習比較適合在線上進行;提問類的、研討類的、辯論類的、研證類的、合作類的比較適合在線下使用;對於實踐類的要視情況,網上可以推演和了解,也可以依據學情佈置其能力所及的驗證和研究,涉及需要激烈交鋒和理論辯駁等方式學習的環節還是應該利用線下教學來實現提升。對於學科間、學段間的融合教學,需要師生間的情感和思維的專注融合,指導和建議老師們採用線下教學以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 教育命運共同體的思考

應包括:校、師、生、家長、密接社會(社區、教育機構、親朋、網絡等)

基本結構:重心在學生,支撐是校、家長和密接社會(三足鼎立,供給課程營養,任一偏薄,成長必然失衡),大腦是教師,導航、催化、減震是主要功能。

基本特徵:貫通互助養重心、有效調控穩重心、命運共同靠重心

基本認識:學校是教育命運共同體基礎中的基礎,是養重心、穩重心的關鍵。學校承載着學生髮展的很大比例的課程文化營養的供給,這是家長和密接社會很難做到的,可以説這也穩固了學校作為課程文化浸潤學生心靈的主渠道地位。科學地講,養重心、穩重心是教育命運共同體的核心,主渠道和另外的點都很重要,偏薄一點都會失衡,貫通互助是重點,各點的健康發展才能成就命運共同體重心的持久良性穩固,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都要有目的性的為學校教育補短板、強外延,這三方面的協調合力,才會讓教育的命運共同體成長得更好。

學校的另一個關鍵職責還要認識到,學校要培養好教育命運共同體的大腦,一隻德才兼備散發人性光輝的教師隊伍是學生成長的必需也是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課堂具備“真才實學、生命歡歌”,才能讓我們的校園生命影響生命尊重贏得尊重精神陶染精神隨處可見,教師的職業和專業成長髮展是學校承擔的育人功能中至關重要的一個職責。

四、有關教育資源優化配置的思考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學校教育的常態,引發了對學校教育的思考,也為未來教育變革吹響了衝鋒號。隨着時代的發展進步以及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的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學校教育迎來了變革的關鍵期,這種變革即是教育觀念上的、也是教育手段上的,學校不再是“傳授知識的中心”,需要正視現代化的知識與能力的獲取手段已經多樣化的集結在學生的身邊,觸手可及,所以學校教育必須變革跟進,引領教師通過有組織的研討、交流、爭論和辯駁以及學以致用的實踐,幫助學生們完成知識的吸收和駕馭,學校的任務、教師的任務是為學生營造一個自主學習的環境,引導學生自己主動去探索、去研究、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創造思維和創造能力,以適應未來社會對多元人才的需求。

我們認為後疫情時代的教育資源優化配置,是以智慧課堂為高端形態的滿足學生成長需求的全面適切的資源供給,以學生為中心、以自主為動力、以評價為引領、以泛存為標準, 以我們教育集團為例,生命至上正影響、五育並舉開新局,關注國家和市區級的資源供給為我們合理借鑑、立足集團文化和辦學標準的校本資源致我們科學借引、紮根學科核素和治學方略的師本學本微教學資源引我們統籌借力,在教育資源的配置使用中,我們做到了化不利為有益、於危機育新機,集團中小幼的教育資源優化實用環節都在向智慧教學的目標探索邁進。

於是我們清楚了,未來學生課堂的智能化,需要有效教育資源的互助互補、融合發力,以保障每一個有獨特需求的學生個體擁有健康優質成長髮展的路徑。這些年廣中集團也正是這樣引領和打造着,學科主渠道的科學素養資源、家庭教育側的人文素養資源、社會生活側的民法公民素養資源、信息技術側的科學品質素養資源、學長以及教師榜樣側的生態涵養資源等豐富成長資源的有效供給,給了廣中學子們充分的個人成長空間和成長所需的資源沃土,這些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努力也正激勵着更多的廣中教育人繼續在教育資源優化配置和智慧課堂的打造中,闊步向前。

後疫情時代的教學思考2

[摘 要] 2020年年初,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從幼兒園到高等院校,通過互聯網+教育的方式開展教學工作,打破了傳統教育的壁壘,基本實現了學生不因疫情而停止學業的目標。作為一名高校教師,筆者有幸參與了這場疫情倒逼教學改革的實踐,對後疫情時代的教育變革也有了較為深入的思考。

[關鍵詞] 後疫情時代 互聯網+ 教學 教育變革

後疫情時代教育變革的原因

2020年年初,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生後,學校教育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昔日歡樂的校園變得一片沉寂,學生和教師隔離在家,課程無法統一面授……學校原有的教學計劃和教學進程被打斷。如何貫徹停學不停課的要求,怎樣實現線上、線下教學的結合,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及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

對於線上教學,許多教育工作者並不陌生。隨着信息時代的到來,很多教育工作者已經在這方面進行了相應的探索和實踐,但這些探索和實踐是主觀的、分散的、局部的,難以適應疫情下學校開展系統性教學的要求。對於許多偏遠地區的學校和年齡較大的一些教師來説,這是一次巨大的挑戰。在線學習如何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如何提升學習質量,同時如何應對網絡課堂可能發生的一系列不確定問題,是學校和教師必須面對和解決的。為此,學校採取了相應的措施:一是根據學校實際,廣泛徵求教師意見,着手製定線上教學和線上、線下教學相結合的規劃和方案;二是組織有經驗的網絡教學教師對任課教師進行網絡授課技術技能方面的培訓;三是動員網絡技術骨幹研究提升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提升個人線上教學能力的措施和方法,同時替教師排除網絡授課中的技術障礙,解決網絡授課中的技術難題,同時組織教師設計分年級、分學科的教學內容,還可以協調互聯網公司依照教學要求,研發能夠更好地滿足教學需要的網絡信息平台,如雲課堂、微課、騰訊會議等。

後疫情時代教育變革的意義

疫情初始,高校開始嘗試網絡授課,筆者也承擔起了相應的網絡授課任務。筆者認真調整原有的教學方案,使其更適應線上教學的節奏與特點;通過學習掌握了線上教學平台的操作技巧和使用方法,克服了網絡不穩定、平台漏洞、授課環境複雜等方面的問題;通過師生間的不斷磨合及自身“網管”經驗的逐步積累,筆者的線上教學逐漸步入正軌。

1.打破空間維度,能使不同地域的師生進行教與學

互聯網使疫情期間學校無法按時開學、學生無法集中上課的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這種教學方式與傳統課堂教學相比,教師無法觀察到每個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態,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但從注重師生互動和考驗學生學習自覺性及提高教師“雲課堂”現場把控能力的角度看,卻具有一定的優勢。在疫情緊急或趨緩的情況下,可以靈活運用“雲課堂”和傳統課堂,使教育教學能更適應複雜多變的疫情形勢。

2.打破時間維度,為師生搭建互動平台

傳統課堂一節課約50分鐘,任課教師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無法與學生進行大量點對點的互動,如果教師想要更加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知識的掌握程度,需要通過階段性的摸底和總結才能夠得出。這種串聯式的反饋關係實施起來是較為繁瑣與緩慢的。而網上教學因其不受課時限制,為師生間點對點的互動提供了條件。在網上,教師可實時向學生髮送提前準備好的問題進行學生學習情況摸底,學生也可以及時向教師反饋自己未掌握的知識點。後台的數據分析則可以實現教師零延時地瞭解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度,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快速瞭解每個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這些非常有利於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3.打破傳統教學方式,加快教學變革步伐

一是教與學模式的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師生之間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主觀、刻板、單一的認知從屬關係,因而常常會出現教師“一言堂”的現象。而線上教學注重為師生提供全面和多維的立體平台,強調師生間的雙向互動,所以教學中充滿認知、討論、分享的氣氛,一掃傳統“一言堂”的現象。二是促進了教學相長。在傳統教學中,學生的知識基本上都是通過課堂教師教授和圖書館查閲相關資料獲取的,因此教師作為主導傳播方,在教學中變成了絕對權威。而線上全方位立體化教學模式則打破了這一壁壘,學生通過網絡能快速獲取信息,這為他們打開了知識的大門,猶如賦予了每人一部百科全書,學生不僅可以通過網絡對所學知識點的準確性進行驗證,還可以利用網絡對知識進行全方位瞭解,有時學生甚至會向教師提出“超綱”問題,這一變化為師生互教互學、教學相長創造了條件。三是傳統教學評價體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傳統課堂的教學成果評價主要是通過學生的綜合表現及定期或不定期的測評和作業完成情況進行評價和打分的,這種評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而後疫情時代線上教學評價,則是在借鑑原有教學評價的基礎上,重點進行大數據的科學分析,既通過網絡縱向觀察歷屆學生有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又橫向參考其他院校同一專業學生的知識學習情況,並對其進行多方位比較和評判,從而找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差距,為今後的教學改革提供一定的依據,同時也能使學生依照此方法找出彼此之間的優劣與差距,從而找出適合自己的改進和提升途徑。這種教學評價體系打破了傳統教學評價體系僅僅依靠打分的侷限,既有利於明確今後教學改革的方向,又有利於學生確立奮鬥目標,真正體現了教學評價的指向性和引導性。

後疫情時代教育變革的措施

一年多來,疫情發展的形勢告訴我們,後疫情時代是一個持續的且充滿不確定性的階段。一些國家和地區疫情持續蔓延,一些地方出現了疫情反彈,疫情輸入難以根絕,這些表明了抗疫鬥爭的長期性、複雜性和艱鉅性。因此,我們必須根據形勢探索後疫情時代教育變革的措施。

1.強化學校網絡平台建設,構建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同步建設和發展的體系

進一步協調互聯網公司,使其能依照學校具體的教學要求研發滿足教學需求的網絡信息平台,使平台能變得更豐富、更便捷和更實用。同時要在加強教學管理的同時,研究建立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相互聯繫、適時轉換的機制,靈活開展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使之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以適應後疫情時代複雜多變的形勢。

2.加強師資培訓,建立一支能適應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的教師隊伍

疫情下的網絡教育向教師隊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學校應結合實際,針對教師運用信息技術能力高低有異的情況,重點提高教師的網絡操作能力和線上教學的設計把控能力,以保障線上教學的順利進行和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從長遠講,則要建立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雙過硬”的教師隊伍,為後疫情時代教育改革和發展奠定基礎。

3.拓展教學思路,打造精品課堂

打造精品課堂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不二選擇。後疫情時代要求我們不僅要持續打造傳統意義上的精品課堂,還要着力打造網上精品課堂。網上精品課堂較之傳統精品課堂,其為師生營造出了一個良好的網絡教學生態,主要特點是開放、共享,使學生不受太多限制自主選擇相關知識補給,教師也可以通過網絡不斷地充實和提升自己,師生在互動中提高彼此的能力。就課堂評價而言,網上精品課堂的出現與點擊數量的多少有直接關係,它反映了教學的需求,因而更具備客觀性、廣泛性、認同性和推廣性。實踐中,只有我們不斷致力於精品課堂的打造,才能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4.堅持立德樹人,積極促進育人目標的實現

疫情中的線上教學是在新冠疫情病毒向人類社會和教育提出嚴重挑戰的形勢下進行的,要求師生站在歷史發展和自然變化規律的高度認識現實、理解現實和麪對現實,師生一定要弘揚偉大的抗疫強國精神,停課不停學。教師要自然而然地將青少年的核心素養和國民素質的培養融進教學,如組織學生在網上收看抗疫短片,使學生接受鮮活的生命教育、信念教育、科學教育和道德教育,鼓勵學生利用網絡思維導圖介紹病毒傳播的途徑和如何進行自我防護,要求學生通過每日打卡的方式約束自己的居家學習、鍛鍊等,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及時的線上教學評價能使學生更快地明確自己的提升方向,學習目標也變得更加清晰,學習自覺性日益高漲,無形之中加快了學生成長成才的步伐。疫情雖然給教學帶來不少挑戰,卻也拓寬了教師的視野,使教師找到了教學的新路徑。

5.堅定信念,持續推進教育變革

後疫情時代的互聯網+教育使教育變革變得更加迫切。如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按需施教,培養社會急需的各類人才,如何開展成人教育,包括社區教育,進一步加快社會全員化、終身化的學習步伐,如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突破空間和人員流動的限制,開闢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的新常態,同時具有“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進而積極促進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等,這些是持續推進教育變革的重要原因。

結 語

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國軍民萬眾一心,採取了強有力的措施,在短時間內遏制住了疫情的發展和蔓延,改變了經濟和社會生活一度出現的下滑、停滯狀態,並通過復工復產和互聯網+教育等措施,實現了經濟發展的正增長和社會生活的常態化和正常化,為今後的發展和變革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疫情中,我國教育也經歷了類似的發展過程,通過嚴格的疫情防控措施,靈活採取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相結合的方式,不僅基本上保證了各級各類學校的持續運轉,而且還初步創建了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互補的教學方式,除構建了專業知識和信息技術的線上內容,還構建了包括抗疫的時代意識、全球視野、國家情懷、社會責任、公民覺悟等線上內容,進一步明確了育人目標,堅定了促進教育變革的信念。實踐告訴我們:面對複雜多變的形勢,只要我們迎難而上,克難而進,就一定能披荊斬棘,踏上坦途。同時也使我們更堅定信念,不辱使命,積極拓展和推動後疫情時代教育變革,為教育事業的持續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王竹立.後疫情時代,教育應如何轉型?[J].電化教育研究,2020,41(4):13-20.

[2]祝智庭,郭紹青,吳砥,等.“停課不停學”政策解讀、關鍵問題與應對舉措[J].中國電化教育,2020(4):1-7.

[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要講話精神 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青春力量[EB/OL].(2020-4-11)

作者單位:西安美術學院建築環境藝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