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讓情感教育浸染在語文教學中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44W

中學語文

讓情感教育浸染在語文教學中

讓情感教育浸染在語文教學中

【摘要】語文教學任重而道遠,它不僅承擔着傳承知識的重任,還承擔着塑造學生人格,完善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任。而這種教育,應是“潤物細無聲”的 ,它不同於思品課的教育。因此,情感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與各學科相比是最突出的。它是一門藝術,語文教師需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智慧與技巧讓情感教育浸染在語文教學中。可利用教材資源,通過自身的情感調動,創設平等課堂氛圍,採取多種教學手段,來達到這種潛移默化的效果。

【關鍵詞】情感教育 浸染 語文教學

語文課堂應該是鮮活的,富有情感的課堂,而情感因素在語文教學中有着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語文教師要讓情感教育浸染在語文教學中。情感教學,是指教師從學生的情感入手,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以積極的情感去感染學生,激勵學生,並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儘量在多個層面上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讓學生在快樂的情緒下積極主動地學習,達到完成教學目標、增強教學效果的目的。因此,情感教育應是教育的根本。白居易説:“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語文教師應是情感教育的設計師、遷移者,教師應運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傳授知識和學生接受知識這種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靈活動融為一體,使教師、學生、作品三者情感產生共鳴,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內驅力,從而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教師可從以下方面滲透情感教育。

一、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語文教材中,那些文質兼優的名家名篇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認知信息,還從方方面面反映了不同作者對自然、人生、社會的領略和感悟,往往集風景美、道德美、人情美於一體,隱含着豐富的情感信息,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有利於教師在知識傳遞中適時地調動學生的情感,從而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中的《安塞腰鼓》展現了一種獨特的民間大型舞蹈藝術形式,更展示出西北黃土高原樸素而豪放的性格。文中對舞蹈豪邁粗獷的動作變化和剛勁奔放的雄渾舞姿的描寫,充分體現了陝北高原那奇偉磅礴的力量。文中不僅創造了多種多樣的畫面美,還運用了一系列有強烈力度,有強烈動感的詞語,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自然會感受到鼓聲所表現出的動人心魄的力量。這種語言美、畫面美、情調美無疑對學生進行了情感的浸染。九年級下冊中當代作家劉紹棠的《蒲柳人家》,通過幾户普通農家的故事,表現了京東運河邊農民的獨特風貌,充滿了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審美情趣,從字裏行間,我們不僅可以聽到運河邊那淙淙的流水聲,呼吸到瓜棚豆地的泥土氣息,而且可以飽覽河兩岸恬美秀麗的自然風光,更可以體察到世世代代生於斯、長於斯、老於斯的質樸農民的歡樂和憂傷。而《詩經》中的《蒹葭》一詩,僅選取一個特定的場景:在深秋的清晨,一位戀者在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河畔,徘徊往復,魂不守神地尋求他(她)思念的戀人,學者陶濤把它歸納為四美——含蓄美、意境美、朦朧美、音樂美,因此,可以想象它帶給人的美感可以説是非常豐富的。

愛國主義也是教材中一個情感教育的主題。著名詩人艾青的詩歌《我愛這土地》尤為突出。在詩中,詩人呼喊道:“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這裏詩人所表達出來的就是一種刻骨銘心、至死不渝的最偉大、最深沉的愛國主義感情,然後,作者筆鋒一轉,“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這樣一個靜態的特寫,表現了一種悲憤痛苦的情感久久的縈繞在“我”的心中,“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此時,其情之切怎能不引起我們中學生的強烈共鳴呢?一種愛國主義情感就會在學生心中油然而生,道德情感教育也就浸染在了我們的課堂教學中了。

因此,教師要塑造學生的靈魂,純化學生的情感,就必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用飽含情感的語言,去激發學生相應的情感體驗,要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變成學生的“我情我景”,從而讓學生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這也正是我們所力求的教學效果。

二、教師憑藉自己的情感去激發學生的情感。

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説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情感具有極大的感染性,長期從事教學工作的人,大多都有這樣的體驗:學生會因喜歡、崇拜某一教師而對其所任課程產生濃厚興趣,並會努力將它學好。對此,在教學中我們就可以利用情感的這一特點,為教學開闢一條“以情育情”的通道,用教師的自身情感喚起學生的情感。我們相信,教師的滿腔熱情,勢必使學生產生共鳴,直接對其產生深遠的教育意義。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全身心的培養自己對學生的情感基礎,使情感成為教和學的聯繫紐帶,從生活和學習中入手,培養情感。

教師要時刻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教育者的責任就是要以良好的精神狀態與健康的心理情緒去影響和調動學生積極的情感反映,如果教師的情感投入太少,不能打動學生的心,就很難引起他們思想上的共鳴。教師要以積極的情感感染學生,師生的情感共鳴是課堂心理氣氛的重要變量。教學過程不僅是傳授知識的過程,更是師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動過程。學生是否樂於接受教師所傳授的信息,關鍵看能否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傾注積極的情感和真誠的愛心,用情感和愛心去打動學生,讓他們伴隨着豐富而快樂的情感體驗參與教學過程。實踐證明,教師的積極情感有助於良好課堂氣氛的形成。他還要求教師能夠深入到學生的內心,體驗學生的情感,把自己的情感傾注到學生身上,重視與學生的情感交流,縮短因教師的權威、地位、角色而產生的與學生的心理距離,增強與學生在心理上的合作,從而讓學生能夠“親其師,而信其道”。 餘映潮老師就是如此,他提倡情境教學,在他的課堂上,他會用豐富的情感去朗讀去詮釋每一篇課文,每一個字,他潛心研究最佳的朗讀方式,將聽者帶入課文的情境。聽他的課,會讓人覺得輕鬆愉悦,受到的情感薰陶也是無聲的。而他,總會給人親切感,這樣的老師,哪位學生不願親近?他上課,哪位學生會不願聽呢?

由此看出,做為一名語文教師不僅要有廣博的知識,高超的教學藝術,過硬的教學基本功,而且還必須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積極、健康、豐富的情感,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情感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通過民主平等的課堂氣氛來呼喚學生情感。

語文教師應充分採用多種有效的手段來實施情感教學,應善於創設教學情境與氛圍來調動學生的激情。心理學認為:情感的培養需要一定的情境,作者描繪情境是為了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抒發情感,增強藝術效果。而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正是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進入情境,有助於把學生從枯燥無味的學習中解脱出來,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有助於學生形象思維、創新思維的發展。課堂氣氛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着課堂教學效果。課堂教學過程實際上就是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和教師主導作用的過程。教師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蘇霍姆林斯基説:“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新課標也強調指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如在組織學習七年級上冊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時,可以設計這樣一些問題來引導學生去研究:作者把艱難的歷程分成一小步一小步是什麼意思?面對艱難險阻,“不要想着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這有什麼好處?“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又意味着什麼?這樣,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了理解和體驗,獲得了思想啟迪,享受了審美樂趣。因而,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一定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多引導,多鼓勵學生自我學習,自我發現,特別是討論過程中學生思維出現障礙而中斷和錯誤時,要多引導啟發,儘量讓其完成,保護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享受到獲得知識的喜悦和成功的快樂,從而認識自我,增強學習的自信心,表現出更大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

學生是認識的主體和發展的主體,是具有獨立地位和極大認識潛能的實踐者,因而要把教學過程組織成學生動腦學習、積極獲取知識、增長智慧和才幹、陶冶情操的過程。作為教師來説,不能心存偏見,要特別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在語文教學中,只要我們每一位教師都能夠用淵博的知識、用博愛之心,仁愛之情去陶冶學生,理解、尊重、親近和關心學生,以熱烈的情緒、真摯的感情、和藹的態度、生動的語言來吸引學生,使其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情的感染、美的陶冶、理的啟迪。這樣,語文教學才會取得理想中的效果,語文課才會獲得學生的青睞。

四、利用各種教學手段進行情感教育的浸染

朗讀吟誦是情感體驗的一種方法,它不僅可以使學生在讀中受到感染,吸收作品內藴的情感之美和精神之美,而且能逐漸積澱成一種語感。中學課本中的文言文,大多短而精,韻律上平仄起伏、抑揚頓挫;結構上講究起承轉合,琅琅上口。作者的思想感情、表達意圖,在文章之中均有所體現。教師引導學生合理誦讀、有感情朗讀,採用錄音配樂與範讀相結合的方法,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感受,從而滲透傳統情感教育。如學習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文章之中五柳先生的形象可謂陶淵明的自畫像,全文不到二百字,語言樸素洗練,平淡之中卻寓意深刻。為了加深理解,選用《漁舟唱晚》這首曲子給學生的朗誦配樂,讓學生體會到陶淵明身上的“淡泊名利,安貧樂道”的精神境界。採用錄音配樂與範讀相結合的方法還可以應用在詩、詞、曲的朗讀上,目的是教師根據每首詩的不同基調選擇曲子,使學生在音樂中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情感,在朗讀中有更深的體會。

課本劇的表演也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浸染的絕佳教學方式,學生在熟悉課文,改編課本劇,排練課本劇的過程中,無時無刻不得到情感的體驗。學生們在《羚羊木雕》的課本劇排練中感受着友誼的珍貴,呼籲家長們重視孩子的友情。表演過程也成為他們的真情演繹。學生在排練《唐雎不辱使命》的過程中,也就受到了愛國主義情感的薰陶。孩子們跨越時空的界限感受着唐雎那顆熾熱的愛國之心。

課堂的導入也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有效環節。課堂導入是一種藝術,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應在教學的一開始就牢牢吸引住學生,這就需要運用導入藝術來抓學生的心,使他們的思維隨着老師的情感入境,激發起求知慾,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老師滿懷激情的導語很容易感染學生,激發他們的興奮點。教《鄉愁》這一課時,可這樣設計導入語:(同時播放《江河水》音樂)同學們,我國偉大詩人屈原在《九章、哀野》中寫到“狐死必首丘”,也就是説狐狸死時必將頭朝向出生的山丘。獸尚且如此,人又怎能不承受思鄉之愁?多少海外赤子抱着葉落歸根的情感回到祖國回到家鄉!是啊,樹高千尺也忘不了根!無論你走得多遠,但總猶如風箏一樣,有一根用眷眷愛心織成的線緊緊地握在母親手中。你的根是在故園的井土之中。故園暫不能還,便滋生了那寶馬香車也載不動的鄉愁!鄉愁啊鄉愁,你是什麼模樣?為什麼千百年來的人們想起你總是心驚魄動,總是淚水漣漣?今天,我們來學習台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鄉愁》,讓我們走進那如煙似霧的鄉愁世界。這樣學生帶着被激起的情緒和興趣走進課文,課堂教學也就成功了一半。

總而言之,建立教育“情感場”,營造積極健康的學習環境是優化課堂教學的良藥。包含真情的語文教師一定深受學生的喜愛。學生喜歡在充滿愛和愉快的環境中成長,世間沒有真正不需要友愛和感情的學生。於漪有一句口頭禪:“教師的天職就是愛學生。”夏丐尊説:沒有情感,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確如此,語文教師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在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才能上好每一節語文課,從而成為優秀的語文教師。

參考書目:

1、張良田《國中語文教學策略》

2、徐越化《中學語文教學法》

3、餘映潮《這樣教語文——餘映潮創新教學設計40篇》

4、毓明苙《中學語文學習心理及學習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