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八年級下冊語文《背影》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71W

八年級下冊語文《背影》教案精品多篇

國中語文《背影》優秀教案設計 篇一

一、教學目標

1、體會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徵,選擇角度命題立意、組織材料的寫作方法。?

2、感悟這篇文質兼美的散文,學習不加任何修飾渲染的樸實自然的語言。?

3、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健全學生的人格,培養學生做一個有孝心的人。?

4、引導學生聯繫實際生活,用真實體驗理解文中的人情美。?

二、教學重點

抓住文中父親的語言、動作、形象的刻畫,指導學生感悟作品文字中藴含的父子深情,啟發學生做一個有孝心的人。?

三、教學難點?

縮短學生與作者的時空距離,使學生受到感染,體會到作者的感情。?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導語。中國受長期的農耕文化的影響,尤其注重親情。千百年來,抒寫親情成了文學的母題,這種題材的作品不勝枚舉,你能列舉出幾篇嗎?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表現父子情深的散文《背影》。

2、簡介作者。朱自清(1898—1948),江蘇省揚州市人。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1916年19歲時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25年暑假以後到清華大學任國文系教授,當時只有28歲。1937年七七事變,中國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爆發,朱自清隨清華大學遷往大後方,在昆明任西南聯大中文系主任。在艱難和貧困的生活中,他在認真努力地進行中國文學的教學和研究的同時,很關心學生的愛國民主運動。1946年10月,朱自清又回到北平,繼續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並參加爭取民主的運動,成為一個堅定的革命民主主義者。當時,美帝國主義一面用槍炮支持國民黨反動政府打內戰,妄圖消滅中國共產黨;一方面又把它的剩餘物資美國麪粉運往中國,作為救濟糧來籠絡人心。朱自清為了反對美蔣的罪惡行徑,在拒絕領取美國救濟糧的宣言上籤了名,並且在臨終前還囑咐家人“不要買政府配售的美粉”。因此,偉大的革命贊他“有骨氣”,“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3?寫作背景。關於寫作背景,主要指出課文記敍的是1917年的事。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死了,任徐州煙酒公賣局長的作者的父親朱鴻鈞也被解除了職務。朱鴻鈞沒有積蓄,兩手空空,還欠下五百元的外債。作者當時在北京大學讀書,得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便從北京趕到徐州,同父親一道奔喪回家。到了揚州,父親將金銀首飾都拿出來,又當了一件狐皮袍,才還上欠債。又借錢辦了喪事。辦完喪事,作者回北京唸書,朱鴻鈞到南京找工作,父子二人便在浦口車站依依惜別。《背影》所寫的就是這一段史實。為了講解方便,出示一幅北京——徐州——揚州——南京——浦口的簡圖。這樣,課文涉及到的作者的家境和作者的行蹤就都清楚了。

(二)聽錄音朗讀,教師給以朗讀指導。?

(三)學生自行查字典解決疑難字詞。?

(四)整體感知課文。?

問:這篇文章什麼地方令你感動?

(鼓勵學生踴躍回答,簡要説明原因)?

(五)仔細研讀重點段落。?

1、研讀第一、二、三段。(學生讀課文,討論下列問題,然後全班交流)

(1)第二段中父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這句話包含着什麼意思?

(這時候,父親心裏一定比兒子更加悲傷愁苦,可是,當他看見兒子流淚的時候,便強抑悲苦,反過來安慰兒子,表現了父親對兒子是多麼的體貼、愛護。)?

(2)變賣典質、借錢辦喪事説明了什麼?這些內容和“背影”有什麼關係?

(作者的父親在徐州當煙酒公賣局長,不僅沒有發財,還要借了錢辦喪事,變賣典當了家財去償還虧空,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他父親的為人。父親失了業,又背了債,悲和愁相交煎。)?

2、研讀第四段。(指名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自由回答。)?

(1)這一段中哪些地方説明父親完全可以不必為“我”送行?父親“躊躇”了又“躊躇”説明了什麼?

(第一,他“事忙”,急於謀事;第二,有熟識的茶房,可以託他陪同上車;第三,“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對茶房“再三囑咐,甚是仔細”,“終於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躊躇了一會”,寫出了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心。)

(2)“不要緊,他們去不好!”父親的這句話説明了什麼?

(“不要緊”,是父親對自己而言,儘管“事忙”,但認為這無關緊要。

“他們去不好”,是對兒子而言的,就怕別人照顧得不妥帖。

簡短的一句話,説明他關心兒子勝過關心自己,充分表現了父親的愛子之心。)

3、研讀第五段。(指名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出悔恨的語氣,然後思考下列問題,發表己見。)?

(1)作者為什麼説“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而且還要歎氣説“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瞭”?對“聰明”一詞應怎樣理解?

(這是作者的自責,責備自己那時年輕無知,不僅沒有體會出父親的一片愛心,反而嫌他“説話不大漂亮”,“暗笑他的迂”。現在想來,內心深感愧疚。)?

(2)進站上車,父親是怎樣無微不至地關心兒子的呢?

(兩個“忙着”説明父親全然不顧自己,只想着為兒子勞神費力。一個“囑我”,一個“囑託”,説明父親像慈母一樣對“我”關心體貼。即使是找一個座位,他也要認真地“揀定” 進出最方便的地方,真是細緻入微,用心良苦。)

4、研讀第六段。(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小組討論下列問題,全班進行交流。)?

(1)“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父親説這句話的時候心裏是怎麼想的?

(他想到兒子的旅途生活既單調又口渴,於是要去買些橘子給兒子。為兒子他想得多麼周到。)?

(2)第一次寫看見父親的背影,作者是怎麼描寫的?

(主要寫了父親的穿戴和一系列動作。黑布小帽、黑布馬褂、深青布棉袍,這一身素服,深深地印在了自己的心裏。接着具體描寫父親是怎樣穿過鐵道,爬上那邊月台的。“蹣跚地走”、“慢慢探身”,顯示了父親行動的不便;手攀、腳縮、身子傾,形象地寫出了吃力的樣子,看到父親不辭辛苦為自己買橘子,“我”怎能無動於衷。因此,“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這是寫第一次被父親的背影感動得流淚。)

(4)寫買橘子回來,父親放好橘子,“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這一細節描寫,反映了父親怎樣的內心活動?

(這段時間父親的心情並不輕鬆,穿過鐵道,爬上爬下,也確實比較艱難,但是為了消除兒子可能產生的不安,便故意裝出輕鬆的樣子來安慰兒子。但也表明他為兒子勞累也是心甘情願的。)

(5)離別的時候,父親説了兩句話,這兩句話表達了父親怎樣的感情?

(“我走了,到那邊來信!”表明父親這時仍在惦念着兒子旅途的安全。“進去吧,裏邊沒人。”兒子送父親下車,本是人之常情,可是父親不讓送,怕兒子離開車廂會丟失東西。臨別時這樣細心囑咐,真是關懷備至,可敬可親。)?

(6)最後一句寫第二次看見背影和第二次流淚,説説這時候“我”的心情。?

(父親不顧艱難給“我”買橘子,使“我”感動不已,現在父親要離開了,不免產生濃濃的離情別緒。因此,當父親的背影消失在來來往往的人羣裏,自己回車廂坐下來的時候,感念之情湧上心頭,禁不住“眼淚又來了”。這一段兩次寫流淚,體現了兒子對父親的真誠的愛。)

(六)引導學生弄清情節線索,體會取材角度。?

1、本文在幾處寫了“背影”?這幾處寫“背影”各是在什麼情況下,每次有什麼不同的特點?(找出寫背影的地方,分析特點。)

本文在四處寫到“背影”。

第一次在開頭,不忘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送別時,望父買橘時的背影。?

第三次在車站話別,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羣中。?

第四次在結尾,淚光中再現背影。?

2、作者選擇“背影”這樣的角度來命題立意,並用它來組織材料、結構成文有哪些好處呢?(教師可引導學生自由討論,然後集中發言,教師擇優肯定、適當補充。)?

作者所以選取“背影”這種特殊的角度來反映父親的面貌,是基於表現內容的需要,體現着高明的藝術構思:?

(1)可以表現父親在特定環境中的形象特點。作者家境衰落,父親老境頹唐、心情憂鬱,用“背影”來表現,最能體現人物的這種境遇與心境。

(2)可以給讀者以廣闊的自由想象天地。作者不正面描寫父親的面貌,而以“背影”出現,

結合文章內容,讀者可以展開自己的想象,使父親衰頹的形象更具豐富的。?

(3)藝術視角的創新。?

(七)課堂練習(教師出示問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給平時發言較少的同學儘量多提供發言機會。)?

1、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多方面的,而且大都在日常細微的事情上十分自然地流露出來。聯繫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真實體驗,選用生活瑣事來表述父愛或母愛。?

2、結合第三題,説説油畫《父親》的感人之處。?

3、結合第四題,用幾句形象化的語言來描寫一下養育你的親人。?

(八)教師小結。?

《背影》寫的是家庭遭遇變故的情況下,父親送別遠行的兒子時的一番情景。這篇抒寫父愛的精品,寫的是普通的生活感受,用語樸實簡潔,卻感人至深,具有強烈的藝術效果。原因何在呢?

1、父親的來信是《背影》寫作的契機。這信曾使作者大為感動,寫出了這樣感動人的文章。?

2、《背影》具有感人的力量,是憑了它的老實,憑了其中表達的真情。老老實實,樸素自然,毫不矯揉造作,這正是《背影》的特色。

3、作者善於捕捉特定情境中的最富有表現力的形象特徵來刻畫人物、抒寫感情。祖母死了,家庭破產,父親老境淒涼,在這慘淡的光景中,父子又將各奔東西,為生活去奔波,此時此刻的心情是沉重的。作者選擇了父親穿過鐵道去給他買橘子時的“背影”這個形象特徵,加以集中地具體地描繪,從而充分地表達出了當時父子之間那種骨肉至情,獲得了感人的藝術效果。

(九) 結束語。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深深地印在我們的腦海裏,我們的父母就在我們的身邊,把我們的目光悄悄移向他們,你將是一個善良的人,飽含愛心的人。

國中語文《岳陽樓記》教案設計範文

教學目標:

1、積累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

2、學習記事、寫景、議論緊密結合的寫法,學習精煉、生動的語言;培養翻譯和朗讀的能力。

3、瞭解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進步的政治主張。

4、背誦全文教學

教材分析:

重點:1.掌握重要加點字詞,背誦課文

難點:1.學習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闊大胸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

2.抓住本文駢散結合的寫法。指導學生讀準字音,合理停頓,抑揚頓挫,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以達到順暢地背誦全文的目的。

教學設想:

本課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言文。作者是北宋的文學家范仲淹。文中除了大量的文言實詞、虛詞和重要的句子需要翻譯理解外,還要學習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闊大胸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因此學習中把重點放在文言知識的掌握上,難點放在對文章主旨的把握上。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封建時代許多有志的文人士大夫都把“窮則獨善其身,大則兼濟天下”當作自己的人生信條。他們為官時積極從政,力主改革,為官一方,造福百姓;被貶時,則寄情山水,獨善其身。蘇軾、柳宗元、范仲淹都是其中的代表。特別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更是表現出了闊大的胸懷和遠大的抱負。成為天下人的楷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名篇《岳陽樓記》。

二、作家作品簡介

1.作家簡介:

《岳陽樓記》選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他出身貧寒,幼年喪父,對下層人民的痛苦感受深刻。26歲登進士第,因敢於直言強諫,屢遭貶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聖年間任西溪鹽官,建議在泰州修捍海堰。

寶元三年,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加強對西夏的防禦,屢立戰功。慶曆三年,西夏請和,范仲淹還朝,任參知政事。曾提出十條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蔭”為官,選用幹練的人員、嚴格執行政令導項,又主張興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對罷政,於慶曆五年貶放鄧州,以後還做過杭州、青州的太守。後在赴穎州任途中病死。死後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歲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張,深受當世和後人稱道。文章和詩詞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

2.背景資料:

《岳陽樓記》是范仲淹被罷去參知政事而貶官河南鄧州時,應好友滕子京之請而寫的。膝子京請范仲淹為重修的岳陽樓寫記,並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圖》。范仲淹依據此圖,憑着豐富的想象,寫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滕子京與范仲淹同年舉進士,因才華出眾但豪邁自負,被權貴所嫉,貶謫到嶽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經常想勸慰他,卻一直無機會。適逢滕子京重修岳陽樓,請范仲淹代筆記勝,這就給了范仲淹一個規箴知己的好機會,而范仲淹自己也在貶中,亦有抒發自己理想的需要,於是范仲淹就寫下了這篇抒發自己胸襟、規勸朋友的千古名篇。

3.岳陽樓:

岳陽樓在湖南省岳陽市巴丘山下,原來是三國時期吳國都督魯肅的閲兵台。唐朝張説在閲兵台舊址建造樓閣,取名“岳陽樓”,常與文人雅客登樓賦詩。後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劉禹錫、孟浩然等詩人相繼登樓吟詠,岳陽樓聲名鵲起。

三、合作探究

(一)研讀第1段。教師範讀課文,從情感上抓住學生。

1.對照書釋,理解重要的詞句。

詞:越明年、謫、守、增、制、屬、作文

句子: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2.思考與討論

(1)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麼內容?

明確:交代了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和作“記”的緣由。

(2)作者開篇用“謫”字點明瞭滕子京當時的處境。可見滕被謫以後心情不會太好,作者開篇直指,有何用意?

滕子京雖被貶嶽州,卻積極從政,政績斐然。“政通人和,百廢具興”范仲淹寫《岳陽樓記》既是為了稱讚好友不以個人沉浮為意,一心寄情與民的高尚情懷,也是為了勉勵他像“古仁人”那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同時,作者自己在慶曆五年也遭貶謫,也是為了自勉勉人。

(二)教讀第2段。先指定學生朗讀朗讀,然後學生合作解決重要的詞句。

1.要着重理解的詞句。

詞:夫、勝狀、暉、備、然則、極、人、得無異乎

句子: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2.思考與討論。

這一段寫“岳陽樓之大觀”,雖然概括,卻寫得富於形象,氣魄宏大。

(l)找出本段概括描寫洞庭湖全景的句子

明確(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重點句子的賞析

如:“銜遠山”洞庭湖中有許多小山,用“銜”字形象地寫出湖與山的關係。“吞長江”長江流經洞庭湖,用“吞”字,不僅形象地寫出湖與江的關係,而且“吞”字聲音寬舒洪亮,讀來氣勢磅礴。“銜”、“吞”字連用,化靜為動,使描寫的景物富於動態和活力,“浩浩湯湯”字音響亮,疊字加強氣勢,形容水大流急,既繪聲、又繪形。“氣象萬千”寫洞庭湖上景象變化之多之快。此外如“橫無際涯”的“橫”,顯得境界開闊而有氣魄,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煉字的功力。

(2)這一節的寫景在全文起什麼作用?

“作者從岳陽樓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宏大開闊的景緻描寫,引出“遷客人,多會於此”,由此提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問題,自然引出下文景物之“異”和感受之“異”為結尾的議論作了鋪墊。

大聲朗讀這兩段,在熟練的基礎上背誦

四、總結:重修岳陽樓的背景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五、作業設計:熟悉全文,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板書設計:

岳陽樓記

范仲淹

作記的緣由屬予作文以記之。

洞庭全景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岳陽樓的景緻宏大而又氣象萬千。它的早晚景緻有什麼不同?遷客人的覽物之情又有何不同呢?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范仲淹的《岳陽樓記》。

二、複習舊知。

1、重點詞句翻譯。

2、檢查1、2兩段的背誦。

三、講讀第3、4段。

1.指明同學朗讀第3段課文,討論解決重要的字詞及句子翻譯

2.學生齊讀第3段。

3.講析第3、指明同學朗讀第3段課文,討論解決重要的字詞及句子翻譯

4.學生齊讀第3段。4段。

重要的詞語:霪雨、霏霏、開、排、檣、楫、;薄、冥冥、景、一、集、芷、汀、而或、

重要的句子: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沙鷗翔集,錦鱗游泳

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浮光躍金,靜影沉璧

四、合作探究

(1)以上兩段合在一起是文章的第三部分,討論這一部分寫了什麼內容?和上文有什麼聯繫?

這一段描寫了洞庭湖景色陰晴的變化以及遷客人登樓時不同的心情。這段內容緊扣上段概述的洞庭湖“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和“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意思來寫:

先寫了霪雨霏霏中洞庭湖上蕭條淒涼的景象,很自然地引出了遷客人遠離京都,懷念故土的失意、憂慮、悲苦的情感。表現了遷客人“物悲則己悲”的思想感情,照應上文“異”字的一個方面。

其次,描寫洞庭湖春和景明時的明媚景象,很自然地引出遷客人此時的喜悦之情。這一段主要表現遷客人“物喜則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應上文“異”字的又一方面。

(2).作者寫遷客人們或悲或喜的情感有什麼作用呢?帶着這個問題,我們來學習文章的第五段。

五、教讀第5段。學生齊聲朗讀課文,掌握重要的詞句及翻譯

1.要重點理解的詞句。

詞:嘗、求、古仁人、心、或、、為、以、是、進、退、然則、先、後、微

句子: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這一段是學習的難點所在,教讀應着重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2、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陽樓的概況,記了登摟所見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產生的不同的“情”。作為一篇“記”,寫了這些也就夠了,但作者的本意卻不在寫景抒情,而在於由此引出一番振聾發聵的議論來。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筆鋒突轉,提出了一個“古仁人之心”來,並且指出“古仁人之心”與遷客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請想一想:作者認為古仁人之心和遷客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裏?

明確:(遷客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個人遭遇或外物的變化而發生變化;他們“以物喜,以己悲”而古仁人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這樣看來,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沒有關係,跟個人遭遇也沒有關係。那麼跟什麼有關係呢?

他們“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不是憂“民”,便是憂“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來;他們“進亦憂,退亦憂”,可見他們的“憂”跟個人的進退、榮辱都沒有關係。他們是為民生疾苦而憂心忡忡。

4、古仁人有沒有快樂的時候呢?

在天下人感到快樂後古仁人才會快樂。可見他們的憂樂完全是隨天下人的憂樂而轉移的。這就是作者所認為的“古仁人之心”。

5、這種“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作者以天下為己任,常説“土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他借滕子京囑寫《岳陽樓記》的機會,表明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闊大胸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同時也包含着對滕子京的勉慰。最後一句以問句的形式表達,自勵勵人,委婉含蓄。

六、文章主旨:

本文通過對岳陽樓周圍景物的描寫,以及對“遷客人”“覽物之情”的分析,表達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也表示了對好友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總結:今天學完了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我們知道封建士大夫們尚且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作為新時代的我們,更應該胸懷天下,以天下事為己任,努力成才,勇擔責任,為國家的富強作出貢獻。

國中語文《小石潭記》教案範例參考

教學目的:

1.誦讀全文,體會作者情感

2.按照遊覽順序,分析課文內容

3.掌握情隨景生,情景交融的寫法

教學重點:

1.背誦全文

2.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情景交融的寫法

教學方法:

導讀-點撥-背誦-拓展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教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設想:

本課內容較多,教參建議兩課時學完,我設想利用多媒體教學信息量大,能調動起學生藉助多種感官接受知識的特點,特擬定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教學進程:

一、導課:

以“黔驢技窮”出自柳宗元的寓言《黔之驢》導入寫景散文《小石潭記》的學習。(課件展示:“驢不勝怒,蹄之……”的畫面)

二、預習情況檢測:

1.解釋(課件展示)

潭中魚可百許頭不可知其源

水尤清洌以其境過清

2.理解(課件展示)

全石以為底斗折蛇行悽神寒骨

三、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課件展示:朗讀錄音)

四、分析課文內容:(朗讀――思考―討論――分析――點撥相結合)

(課件展示:思考: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2.游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3.溪流和溪岸有什麼特點?)

五、分析寫景順序:(課件展示)

小結:景色特點:

石奇樹美水清魚樂

斗折蛇行犬牙差互

寫景順序:

按照遊覽的順序,即:遊蹤

發現――近觀――遠望――感受

六、體會並感悟情景交融的寫法:

思考:(課件展示)

1、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到“一切情語皆情語。”那麼你能説出作者觀魚時是怎樣的心情?

2、瀏覽重疊最後又是怎樣的心情?

3、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境?

小結:

作者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悽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脱這種抑鬱的心情:所以才會有發現小石潭時心樂之,觀魚時覺得魚似與遊者相樂的愉悦心情;但這種歡快畢竟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便會悽神寒骨,悄愴幽邃,憂傷、悲涼的心境便會自然流露出來。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七、學生自讀、齊讀,進一步體會課文內容及作者情感。

八、檢查學習效果:(課件展示)

背誦嚮導

從小丘-隔-聞-如鳴佩環-心-伐—下-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坻-嶼-青樹翠蔓……潭中魚-皆若-日光-影-佁然-俶爾-似與……

潭西南-鬥折-其岸勢……坐潭上-四面-寂寥-悽神-悄愴-以其境-不可……同遊者……

九、小結全文:

本文生動地描寫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寂,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悽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了作者傑出的寫作技巧。

十、知識遷移(課件展示:景物圖片)

要求學生先認真觀察,再嘗試用語言描繪,注意學習作者的寫法。

八年級語文《背影》教案 篇二

教學目的

1.體會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徵、選擇最佳角度命題立意、組織材料的寫作方法。

2.學習本文記敍事實,不加任何修飾渲染的樸實自然的語言。

3.體會本文表現的民族傳統美德,父親對兒子的一片深情。

教學設想

這篇課文與上篇課文不同。《這不是一顆流星》反映的生活貼近學生實際,而本課反映的是舊社會家庭親人的關係。前者是父親心目中的兒子,後者則寫的是兒子心目中的父親,人物形象的懸殊,也構成了課文完全不同的內容。但作為記敍性文章,在寫作方法上還是有很多共同點的,而思想感情上的家庭親情,同樣是一脈相承的。

教學本文,重點應放在特定環境下父子深情的特定表達方式,抓住文章命題立意的角度和文章線索來作為分析的突破口;還應抓住本文獨特的寫人記事的樸實自然的語言,從中體會字裏行間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本文可分兩課時講授。第一課時主要是劃分段落層次,分析貫串全文的線索,側重完成第一個教學目的;第二課時則以重點語段、語句的體會為主要教學內容,側重完成第二個教學目的。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突出往事回憶的結構形式;用“背影”連接貫串故事情節的藝術構思。

教學過程

1.佈置預習(可在課前進行)。

①讓學生認真閲讀一遍課文。

②結合課後練習三、七體會課文。

本文分三部分,第二部分分三層,概括出它們的主要內容,並找出起、訖語句。

2.教師導語(先板書出課題)。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紀實性散文,也可以説是回憶性散文,同《這不是一顆流星》一樣,屬於記敍文。本文寫於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廣大讀者所傳誦,多少年來也一直被選入教材,哺育了幾代人。對於過樣的名篇,我們應認真閲讀、學習。

本文作為一篇記敍文,與《這不是一顆流星》有很多相同點,如都是寫家庭親情,都是從生活中選取典型的、生動的材料、都是通過一定的情節線索來組織材料、通過場面和人物的描寫來表現中心意思。在這些相同點中,又各有不同的表現方法。閲讀時要善於在學習新課文的過程中,聯繫舊課文,比較鑑別,從中融會貫通,得到一些新的啟發。

我們在閲讀《這不是一顆流星》時,是從分析結構形式入手,弄清故事情節及其表現形式。本課的學習也應該這樣。

3.引導學生讀準字音,解釋詞義。

交卸(xiè):卸,解除、除去。“交卸”,用於某種職務。“推卸”,用於某種責任。

奔喪(sāng),有關死人的事,名詞。奔喪,在外地趕回辦理尊親喪事。喪,別讀sàng,丟掉,失去。動詞。

躊躇(chóuchú),猶豫不定。另意,形容得意。

迂腐(yū),拘泥保守。迂腐,拘泥於舊的準則。迂,另意“迂迴”,曲折、繞遠。

蹣跚(pánshān)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

頹唐(tuí),精神委靡,意氣消沉。

瑣屑(xiè),指細小繁雜的事。

晶瑩(yíng),光潔透明。

4.朗讀課文。

找學生朗讀課文,最好分三個部分,找三個同學分別朗讀,提出朗讀要求。

5.引導學生劃分段落層次,掌握結構形式。

(1)本文如分成三個部分,應怎樣分法?

教師引導學生找出三個部分的分界線,劃出三個部分後,歸納大意,要求用同樣的語式(字數、結構形式大體相同),訓練概括能力。

“那年冬天”是現在與回憶的分界線。“這幾年來”是回憶與現在的分界線。第一部分,首段,第二部分,首、末之間的段落;第三部分,末段。各部分的大意可以歸納如板書所示。

板書:

①開篇寄思

②往事回憶

③結尾懷念

此板書上的概括不是唯一的,概括方式可以多種多樣,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表述方式,此處千萬不能約束學生髮揮自己見解的能力及創造能力。當然,這種概括必須是正確的。這裏有個嚴格的界限,也必須讓學生了解並掌握。

如學生能用“背影”作線索概括,也應肯定:

①不忘背影

②描寫背影

③思念背影

(2)本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體部分,按照文章敍事的層次又可以分成幾層意思呢?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教師小結。

中間部分可以分成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交代父子分別時的家境

第二層次:送行前父親的細心關照

第三層次:送行時看到父親的背影還可以有別的概括,比如:

中間部分可分為兩個層次:

第一層次:交代家境

第二層次:浦口送別

在第二層次“浦口送別”中又可以分為三個小的層次:

第一、細心照顧

第二、車站買橘

第三、車門話別

如按此劃分,板書設計為:

按前種劃分板書設計為:

(3)在劃分段落層次時,應從開始就告訴學生,文章本身的結構形式是固定的、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劃分層次應力求符合作品本身固有的思路及其結構形式,但由於讀者認識的差異、角度的不同、目的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的分法。這就要作具體分析。有的是這樣分也可以,那樣分也未嘗不可;有的則是絕對不行。劃分層次還是有原則的,不是可以任意劃分的。學生進入中學開始,就有這樣的認識,養成獨立閲讀和分析的習慣,比教師“一言堂”、只接受教師的現成結論的灌輸性教學,不知要強多少倍,不必擔心學生會有損失,也不必擔心達不到教學目的。

6.引導學生弄清情節線索,體會取材角度。

本文用什麼把全文的故事情節連接起來並且貫串起來?是很容易找到的。

這就是“背影”。

現在,要弄清楚:

(1)作者是怎樣用“背影”來貫串並連接全文的?

教師提問、引導學生回答並隨時歸納。

本文在幾處寫了“背影”?

本文在四處寫到“背影”。

這四處寫“背影”各是在什麼情況下,每次有什麼不同的特點?

第一次在開頭,不忘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送別時,望父買橘時的背影。

第三次在車門話別,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羣中。

第四次在結尾,淚光中再現背影。

第四次背影的出現,是怎樣隨着文章情節的推進而有不同的表現力的呢?或者説,文章對父親的回憶是怎樣以“背影”為線索連貫起來的呢?

可以做這樣的理解,板書設計如下:

(2)作者為什麼選擇“背影”這樣的角度來命題立意,並用它來組織材料、結構成文呢?

教師可引導學生作短暫的交談、自由討論,然後集中發言,教師擇優肯定、適當補充。

作者所以選取“背影”這種特殊的角度來反映父親的面貌,基於表現內容的需要,體現着高明的藝術構思:

①可以表現父親在特定環境下的形象特點。作者家境衰落、父親老境頹唐、心情憂鬱,用“背影”來表現,最能體現人物的這種境遇與心境。

②可以給讀者以自由想象的廣闊天地。作者不正面描寫父親的面貌,而以“背影”出現,結合文章內容,讀者可以展開自己的想象,使父親衰頹的形象更具豐富的內涵。

③藝術視角的創新。作者不落俗套,不隨人後,開拓了藝術表現的新領域,給人以生動、新穎的感受。

這三點對七年級學生來説,認識上可能有一定差距,只要求能夠一般的理解即可,重點在於提高認識,不要求掌握。故教師講清楚,不必整理筆記。

7.引導學生比較本文與《這不是一顆流星》一文在結構形式、情節線索方面,在選取材料、組織材料方面,以及寫法上都有相同之處。試作比較。

《這不是一顆流星》的結構形式是:

“現實——回憶——現實”

《背影》的結構形式也是:

“現在——回憶——現在”

《這不是一顆流星》以熊皮手套為線索貫串全文;《背影》則以背影為線索貫串全文。

《這不是一顆流星》的主體部分選擇病房這一場合表現主人公的活動;《背影》的主體部分則選擇“車站送別”這一特定環境重點描寫。

《這不是一顆流星》選取孩子關心阿婆凍傷的手這一主要情節來表現主題;《背影》則選取“浦口送別”這一主要情節來表現父子深情。

佈置作業

1.做課後練習一、四、五。

做練習一將重點劃在書上。熟讀課文第6自然段,並學習重點分析。可按照這樣的順序思考:①寫了什麼,②怎麼寫的,③好在哪裏。將思考的結果寫在練習本上,準備課上口頭回答。

2.做課後練習二。

這一題要認真思考,有明確的觀點,簡要整理成文字,準備在課上口頭回答。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樸實語言、平凡細節的深刻內涵;父子間的深摯感情。

教學過程

1.教師導語。

上節課着重分析了課文的段落層次、情節線索,以及從“背影”這一新的視角命題立意選材組材的意義,並與《這不是一顆流星》作了對比。這節課要着重體會本文樸實自然的語言,體會作者怎樣捕捉生活中的細節、平凡的細小的事情來敍事抒情。

下面,沿着課文的順序,挑出一些重點語句或語段,細細體會作者語言的特色,樸實無華的語言中如何飽含着深情。

2.引導學生體會重點語句。

作者在文中三次寫了流淚,每次寫法各有什麼不同,各自在什麼情況下,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文中作者三次流淚,都是在三個部分的最緊要時刻。

國中語文《背影》教案 篇三

教學分析:

《背影》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人教版)第二單元的一篇文章,這一單元的主題思想是讓世界充滿愛,對於母愛,友愛,學生們總是很容易體會得到。而父親深沉的愛,無處不在,卻總是默默的。《背影》是一篇包含着濃濃父愛的優美的散文,作者細膩的筆跡,將父親沉默的細緻的愛展示給我們。這一單元,教會同學們體會到生活中愛,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愛的世界裏。

學情分析:

從上學期的各方面情況來看,本班總體還是不錯的——班風積極健康向上,學生思維較活躍,班幹部的工作能力有很大提高,大部分學生已經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仍不排除少數一些自控力較差的學生。本學期仍應進一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爭取引導個別學生有明顯進步。學生的學習能力也較強,對文本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基礎。

教學重點:

1.體會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進行細緻描寫的特點,感受理解父親的愛子之情;

2.體會樸實的語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學難點:

1、理解文章具體描寫父親“背影”的細節,體味作者為之感動落淚的表層和深層原因;

2、體會選擇“背影”作為表現主體的美學意義。

教學準備:

1.掌握作者情況及作品背景。歌曲《懂你》、名畫《父親》的相關資料。

2.用音樂烘托氣氛感染學生:誦讀—感知—設疑—對話。教學方法:

朗讀教學法、研討點撥法。重點研讀文中父親説的“五句話兒”,出現的“四次背影”,“三處情感的跌宕”,兩個“聰明”,“一聲長歎”選用語言實例賞析,體會關鍵詞語的妙處,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在教學的最後階段對學生進行作文訓練,並引導其欣賞羅中立的名畫《父親》。教師在疑難處給予指導點撥。利用多媒體,精讀、速讀相結合。

板書設計:不忘背影:點題,啟下

看見背影:衣着、動作父子親情

情態細節心靈對話

長注背影:依戀

“又見”背影:思念、照應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

導入語:同學們,今天我們—起欣賞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大家課前或者以前都曾經閲讀過這一名篇,對之一定都會有或多或少的感受,比如感情上的被打動,思想上的被影響,寫法上的受教益。今天我們進一步地研究探討,當會有更多更深的不同層面的收穫。

二、出示幻燈投影,檢查有關字詞音形義的掌握情況。

差使chai,受派遣所做的事交卸__iè,解除,除去

狼藉jí,踐踏簌簌sǜsu,淚流的樣子

喪事sāng,有關死亡的事頹唐tuí精神消沉

瑣屑__iè,細小繁雜舉箸zhǜ,筷子

三、老師範讀或錄音範讀,或者一同學、數同學朗讀課文。

四、與同學一起討論全文的段落問題。

説明:這一項工作一般來説是長文閲讀的慣例,但卻不是一切文章閲讀的定例。尤其是文學作品,或者不以學習借鑑其結構技巧為閲讀目標的閲讀活動,這一分析結構的過程就完全可以去掉。當然,結構段落分析又不是全然沒有意義,一方面,它可以使閲讀者在這一過程中逐漸熟悉文本內容;另一方面,對於有關文體或有關長文來説,它是破譯文章密碼的鑰匙。從這一意義來説,又當因文而異,因材施教。

本文的結構可有多種理解,這裏擇其一種。第—部分是第一句,引出話題;第二部分從“那年冬天”至“我的眼淚又來了”;第三部分從“近幾年來”至文末。圖示如下:

第一部分篇首點題寄思:難忘“背影”

第二部分回憶“背影”故事“背影”背景:家庭變故浦口送別嘮叨叮囑買桔情景:背影話別時刻:背影

第三部分篇末點明題旨父親晚境點題明旨

從以上的討論分析,我們可以知道,文章是以“背影”為線索來串聯故事;通過故事的描述來抒寫自己對父親的那種一般情況下難以忽伏的情感,接着我們來討

論與之相關的問題。

五、獨立思考:課文中令你最為感動的是哪一處?試描述你被感動時的真實心態。多數同學會一下子抓住父親為我買橘子那一時刻中“背影”的描述部分。這當然與教者的設計意圖相一致。但若有同學找到其他地方,也應當積極引導同學圍繞那一個“點”進行探究討論。

關於“被感動時的真實心態”,同學的描述大致有如下幾種情況:

①文中“父親”憐子親子的至誠無私。

②文中兒子善解人意人情的真實真切。

③由此觸發相關親情的聯想。

六、進一步思考:作者此時此刻,面對父親的“背影”,“淚很快地流下來”,究竟是由於哪些原因呢?

回答此問題,要聯繫此“背影”描寫之前的所有描寫;先個人獨立思考並在文中評點,再四人小組討論,最後全班交流。

綜合言之,應該有這樣一些方面:

①對父親的感激:父親不顧年事已高、行動不便,為“我”穿鐵道、爬月台買橘子;

②對父親的理解:父親不放心茶房,親往為“我”送行,幹叮嚀萬囑咐,不厭其煩,表現出中老年人的“迂”,原都是親子之心,憐愛之情,這是非他人所能比的;

③對父親艱難生活的同情:買橘子時的瞞跚艱難,一下子引發“我”的聯想,家庭生活的重壓何時才能解除,父親的這種艱難還得延續支撐;

④對父親未來生活的憂慮:父親漸顯老態,但還得繼續生存掙扎以維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計,今後他又怎樣生活,從身體到心理的逐漸變化,做兒子的又能幫助多少呢?

⑤對自己誤解乃至責怪父親的深深懺悔:對父親特殊時刻所表現出的照顧關心,不僅不領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棄,但當為自己艱難買橘的過程特別是“背影”映現,情感的通道“訇然中開”,內疚、愧悔,無聲的譴責,藉助有形的“淚水”表現了出來。

此一問題的討論可以深入—些,它是本課的難點,而且由此可以讓大家比較全面準確又深入地瞭解全篇。此一課時如果不能完成可以留待下—課時,繼續研究之。

七、簡單小結課文的研討,課後在完成文後的相關習題及有關的輔助練習外,繼

續就其他預習題展開分析。尤其關注本課中“背影”描寫的精妙。

第二課時

一、緊承第一課時中的有關問題,繼續深入研討,並適當小結之,有關內容可投影顯示。

二、引導同學繼續深入研究課文內容:

文章除描寫了自己見父親買橘的“背影”而落淚的情景外,還描述了自己另外兩次“落淚”的情形。這兩次落淚尤其是最後一次是由於什麼原因?表現出作者什麼樣的情感?

第一次流淚是在交代家境衰敗的情況下,見着父親,面對家破人亡的景象,“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這次掉淚表現出觸境傷情的悲哀。這一次掉淚,引出父親的在文中為數不多的重要話語:“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略。”父親的這幾句話表達了豐富的感情,很深沉。這裏有父親對兒子的體貼和勸慰,也流露了父親在逆境中的。淡淡的哀愁,同時,也可以看出父親內心深處不甘受命運擺佈、不怨天尤人的自我寬解、自求振作的複雜心情。後一次的流淚是在讀到父親來信中的那種感傷之詞時,出現了“晶瑩的淚光”。這是在離開父親兩年多的“現在”。兩年前車站離別時的情景還如在目前,“背影”的觸動和震撼使自己在生活工作之外,更多了對日漸蒼老的父親的掛念,這種掛念且與日俱增;而忽然之間讀及父親的來函,父親言語平淡中流露出的無奈和悽惶,讓作者從無形聯想及當年車站月台上“背影”的有形,於是,思緒萬端,無以為報、無力迴天、無可奈何的情感齊集心頭,其淚水之奔流也就無法避免了。

三、簡單小結:如此説來,藉助父親的“背影”來勾連情節,貫穿本文始終的情感可以分析為兩個方面:父親對兒子的萬般體貼關愛;兒子對父親的真切理解和真誠感激。

這一對父手相輔相成的人間摯情的客觀寫實便成就了現代文學史上一篇金光璀璨的不朽華章,是不是可以這樣來概括:真情真感真文

四、接着我們來研究本篇的寫法:

我們要研究的是:這樣真切感人、催人淚下的情感是怎樣表達出來的?理解這一問題,可以鋪設一些階梯:

1.播放錄音:望父買橘、刻畫“背影”一部分;

2.同學齊讀、體味;

3.在同學有所悟有所言之後,見機引問有關問題,比如:①這段描寫有沒有什麼深奧華美的詞句?②有沒有用什麼特別的技巧、方法?③你覺得理解困難嗎?④你覺得描寫困難嗎?⑤假如同樣的情形和過程,你能描寫出來嗎?⑥體會有關動作描寫的準確性。4.在此基礎上,作一些歸結,特別強調幾點:①樸實無華的語言②客觀寫實的白描③細緻入微的細節④事情的真實⑤觀察的仔細⑥情感的真摯

5.就此來理解作品的感人至深。請同學結合對課文的理解、結合自己的寫作談談體會。

五:完成課後作業,寫一篇關於父親的作文。

國中語文背影教學設計 篇四

知識目標:

1、掌握下列加紅字的音、形:

奔喪 狼藉 妥帖 躊躇 蹣跚 頹唐 瑣屑 晶瑩

掌握下列詞語的意思:

狼藉 簌簌 變賣典質 慘淡 賦閒 迂腐 蹣跚 頹唐 觸目傷懷 不能自已

情鬱於中 瑣屑 禍不單行 天無絕人之路 東奔西走 交卸 大去之期

2、散文的材料與中心關係:

中心思想指作者通過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對生活的主要看法。材料是作家按照中心思想從紛繁的生活中選擇加工而成的素材。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是為了表現中心思想服務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靈魂,是統率材料的。

3、表現事物的角度:

表現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可以正面寫,也可以側面寫;可以寫全貌,也可以寫結局。寫文章時要根據寫作意圖的不同選擇一個最佳角度。新穎獨特的角度往往會受到良好的藝術效果。

4、記敍文的寫作順序:

按照時間順序、事件發展的順序或者空間方位的變化順序安排材料的敍述方法叫做順序;將事件的結局或者重要片斷提在前邊,然後再從頭敍述的敍述方法叫做倒敍;在敍述過程中插入一段與主要情節相關的內容的`敍述方法叫做插敍。

能力目標:

1、瞭解本文的寫作緣由,感受文章的情感氛圍。

2、抓住文章描寫的重點,分析"背影"在表現父子情深上的作用。

3、清楚、連貫地朗讀課文,品味包含深情的人物語言,理解關鍵詞語的含義,分析文章怎樣運用樸實無華、簡潔洗練的語言展現人物的精神境界。

情感目標:

體味文章所表現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重點

1、理清文章的結構線索——"背影"。

2、體會平實自然的語言風格。

難點:

準確把握父子之間真摯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預習

二、在預習的基礎上展開討論,注意在討論的過程中不斷強化朗讀。

1、這篇散文的中心意思是什麼?

2、本文很類似於一般寫父親或母親的敍事抒情散文,完全可以用"回憶我的父親"之類作題目,作者為什麼要以"背影"為題目,換成其他題目,效果會怎樣?

3、速讀課文,回答:

(1)找出文中四次提到的"背影"都在哪些段,作用有什麼不同?哪一次是寫作的重點?

(2)四次"背影"的出現,哪些是實寫?哪些是虛寫?實與虛之間關係如何?

提示:第二、三次是實寫,第一、四次是虛寫。實寫是虛寫的基礎,是虛寫的條件,沒有實實在在的"背影"的描寫,本文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虛寫是對實寫的感情的深化和昇華。

4、跳讀課文,回答:

本文是從哪些方面刻畫父親形象表達父子之情的?(①動作描寫。②語言描寫)

5、速讀課文,簡析文章的語言特點。

6、分析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板書:

開篇設疑——點出背影

交代家境——引出背影

望父買桔——描繪背影

父子分別——理解背影

結尾思念——照應背影

國中語文《背影》教學設計 篇五

一、教學目標

1、揣摩文章樸實而簡潔的語言,感悟文字中藴涵的父子深情。

2、仔細研讀父親爬過鐵道去買橘子時的“背影”,學習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徵進行細緻描寫的方法。

3、聯繫自己的生活,進一步體會親情的內涵。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朱自清通過對父親的背影在特定環境下的幾個細節描寫,刻畫了父親頹唐的老境和“我”對父親的眷戀之情作者“誠實”的寫作使文章真實可感,觸人心絃,讀之潸然淚下;語言樸實,意藴深厚,“哀而不傷,怨而不怒”的美學風格,深深打動了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教學中,宜創設良好的課堂情境,採用朗讀、研讀相結合的方式,通過有感情的誦讀以及對文章重點詞句的分析,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感受濃濃的人間親情。

三、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你平時注意過別人的背影嗎?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著名的紀實散文,作為語文材料的傳統篇目,它感動了很多很多讀者,因為它寫出了人世間至深至誠的父子之愛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品味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二)整體感知(自主學習)

1、朗讀課文,進一步體驗作品的情感。

2、討論交流針對閲讀中不理解的地方,如某些詞語、句子等,提出疑問梳理篩選,將學生比較關注的、較有價值的問題找出來,共同解決。

(三)研讀課文

1、在寫父子離別之前,作者還交代了隨父奔喪、家境衰敗、父親到南京謀事等內容,從中可見父親當時怎樣的處境和心情?這對寫“背影”有什麼作用?

2、文中四次寫到“背影”,組織討論,體會關鍵詞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討論:文章寫了幾次背影?哪次寫得最具體、細膩?在這次描寫中,哪些詞語用得好?為什麼?

明確:

(1)①難忘背影②刻畫背影③惜別背影④再現背影

(2)(提示:找動詞、形容詞)如:“探”表明父親胖動作不靈便,下鐵道小心翼翼;“攀”既寫出了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到父親爬月台的吃力;“縮”:兩腳無處可蹬,把怎樣爬寫得更細緻;“肥胖的身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把父親爬月台是的艱難動作,寫得栩栩如生。

(3)有感情地朗讀第六段,體會作者在樸實、細膩的敍述中所藴涵的深情。

3、找出父親送兒子上車過程中説的四句話,並體會它們的含義。

4、文章除了寫父親外,還寫了自己的感受,作者是通過什麼細節表現出來的?你認為作者當時的心情怎樣?表現出怎樣的感情?

睹家境、想父母———悲哀

望父買橘———感激淚(體貼父親)

父子離別———不捨

再現背影———傷心

以上問題,讓學生探究,教師歸納。

5、根據以上對課文的分析理解,你能具體説説這是一種怎樣的“父子情”嗎?

提示:父親疼愛兒子,兒子體貼父親。

6.朗讀最後一段,體會作者對父親的懷念之情。

(四)品味鑑賞(探究學習)

1、本文語言平淡中藴涵深情,請從文中找出兩個句子加以品味。

2、課文寫作者一見父親的背影就流淚,為什麼?

3、文末作者再次寫到父親的“背影”,有什麼作用?

4、朗讀課文,仔細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5、仔細觀察課文彩頁中羅中立的油畫《父親》,説説畫中的“父親”給你留下了怎樣地印象(拓展)

(五)拓展延伸與作業

課後練習一、二題

教學反思

我在教《背影》這一課時,發現學生對“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的父親背影,對於從中折射出的深沉博大的親情,學生並不能深切體會,可能由於離學生的生活相距太遠,也可能是由於他們平時生活中對於親情體察得不夠敏鋭,因此感受得不夠真切,解讀得不夠深入其實,在教學中英更加註重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敏鋭觀察,深入思考。

八年級語文《背影》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查字典掌握生字、生詞。

⑵掌握作家作品的簡單情況。

⑶掌握本文以背影為線索,以時間、空間為順序記事寫人的結構特點。

(4)反覆誦讀課文,品鑑文章平實質樸的文風,寫實細膩的筆觸。

2、過程與方法先由學生講述自己感受到的父母之愛,為本課的教學奠定基礎。再讓學生熟讀課文,對課文內容有整體感知,深入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體會其中的情感。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文中流露的父子情深,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對父親背影描寫的效果與作用。

2、難點:體會文中樸實的語言中所飽含的深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喚起親情體驗。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無私的,它體現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之中。現在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你們的父母疼愛你的哪一個細節哪一個瞬間是深深地感動了你呢?説出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很好,同學們分享的這一些細節都很感人,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背影》,當中也有一些細節讓我們很感動的,它是朱自清抓住特定環境下的親情瞬間寫下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

二、作家簡介

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江蘇省揚州市人,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有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和《歐遊雜記》,以及一些文藝論著,收在《朱自清文集》裏。

三、朗讀,整體感知

1、生字詞注音,掃除朗讀障礙(小黑板展示)

2、帶問題朗讀:簡單説説本文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請幾個同學分段朗讀,要求讀出感情。)

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是兩方面的。一是父親對兒於的一片深情。二是兒予對父親的懷念、憐惜和感傷之情。這兩種感情在文中是互相依存、互相映襯的。

四、問題探究

1、本文的題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幾次寫到“背影”?第一次:點題的背影;第二次:買橘子的背影;

第三次:離別時的背影;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2、(1)這四次對背影的描寫哪一次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為什麼?

(應該是第二次:買橘子的背影)

(2)作者是怎樣描寫刻畫父親買橘子的背影的?

作者對父親買橘子的背影進行了細緻地描寫刻畫,作者首先寫了父親的衣着:“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描寫父親的穿着突出了什麼顏色?(黑色)為什麼突出黑色?(穿黑色衣服與他家中死了親人有關,黑色給人以壓抑沉重的感覺,這是一個沉重的背影!)

3、我們描寫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寫為主。比如:“皺紋很深”,“兩鬢蒼蒼”等等,本文的作者為什麼不寫父親的正面,而只寫父親的背影呢?(學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師適當予以肯定)

本文的聚焦點就是“背影”。這張“背影”就凝聚着“深深的父愛!”,日常生活中,藴含父愛的事例還有很多,而作者只去寫“背影”,正好獲得了以少的材料表達豐富感情的效果。這個聚焦點“背影”留給我們的印象也就十分深刻了。作者並不是第一次看到父親的背影。這張背影對兒子來説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親的背影不會令兒子感動得掉下眼淚來,感動的原因是父親的背影出現不平常的背景下。文章前三段已作交待:祖母去世,滿院狼藉,償還欠債,光景慘淡。失去親人,父親的內心是悲痛的,失業等境況又使他的內心充滿了憂愁,父親肩上的擔子是沉重的,然而此時的父親擔心兒子看到家庭的變故影響學業,便寬慰兒子説:“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還決定親自送兒子上火車。在這種情況下,作者深深理解了父親對自己深深的愛,但作者更加愛自己的父親。作者這時看到父親的背影情不自禁的流下了眼淚,這是心疼的淚水,這是感激的淚水。

4、“背影”在結構上及表現中心上的作用。

開篇電梯,結尾照應,四次寫“背影”,組成一條抒情的線索,感情逐層推進。開頭總寫對父親的思念,中間由不理解父親到被父愛深深感動,在情感推進到高潮時細緻描寫背影,結尾的背影描寫是對父親背影的昇華,也是對中心的深化。

5、本文的語言是十分樸實的,特別是父親的話,雖然不多,卻含義豐富。請問:父親一共説了幾句話?

⑴“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父親這是做什麼?(這是在寬慰兒子)這時最悲痛的人是誰?(是父親)

為什麼寬慰兒子?(怕家庭的變故會影響兒子的學業)

父親表面上比較想得開,這是為了寬慰兒子,實際上他把悲痛壓在了心底,不讓兒子看到,這是一個多麼善良的父親啊!⑵“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父親為什麼這樣説?(父親擔心茶房照顧不周,還是自己去放心,)⑶“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父親為何買橘子?(擔心兒子路上口渴。)這個父親對兒子是多麼得體貼入微啊!⑷“我走了,到那邊來信。”

這句話説明了什麼?(説明父親擔心兒子是否順利地到達北京。)

⑸“進去吧,裏頭沒人。”

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什麼?(父親擔心行李的安全。)同學們看,這真是“兒行千里父擔憂啊!”這五句話沒有華麗的辭藻,語言樸實,但一言一語都充滿了父親對兒子的關心體貼之情,誰説父愛不細膩,誰説父愛不偉大,這就是偉大的父愛!

6、作者在文中三次寫了流淚,每次寫法各有不同,試分析它們分別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⑴第一次流淚:是在交代家境衰敗的情況下,見着父親,面對家破人亡的景象,“不禁籟籟地流下眼淚”。這次掉淚表現出觸境傷情的悲哀。這一次掉淚,引出父親的在大中為數不多的重要話語:“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父親的這幾旬話,表達的感情是很豐富的,很深沉的。這裏有父親對兒子的體貼和勸慰,也流露了父親在逆境中的淡淡的哀愁,同時,也可以看出父親內心深處不甘受命運擺佈、不怨天尤人的自我寬解、自求振作的複雜心情。

⑵第二次流淚:是在浦口送別時,作者眼看父親跨過鐵道瞞跚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這次掉淚是情不自禁,為父親的背影所感動。這一次掉淚,因為是在車站上,又是在臨別之前,特定的情況決定了作者的舉止,”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又是一次複雜的心態顯示。怕父親看見了要傷心,應是趕緊拭淚的主要原因;怕別人看見了不僅是怕自己顯得不雅,而且也怕要給父親帶來難堪。

⑶第三次流淚:是在讀到父親來信中那種感傷之詞時,出現了”晶瑩的淚光“。這一次閃出”淚光“,應是別父兩年多的現在。即執筆為文的時候,想象兩年多前離別時的情景,不禁黯然長歎。這種在”淚光“中再現”背影“時,戛然而止,與開頭不忘背影相呼應,其震撼讀者心靈的力量有如撞鐘,餘音不絕。

五、課後寫作訓練

整理自己腦海中的親情瞬間及其產生的特定環境,自擬題目,寫一篇表現親情的記敍文或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