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踏莎行秦觀教案(彙總5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65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5篇《踏莎行秦觀教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踏莎行秦觀教案》相關的範文。

踏莎行秦觀教案(彙總5篇)

篇1:踏莎行秦觀教案

教學目標:

1、讀懂這首詞的大意,品味語言;

2、探討詞中象徵性景物的內涵;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探討象徵性景物的內涵;

教學流程:

一、導入:

湖南的郴州有一座三絕碑,所謂“三絕”指的是秦詞、蘇跋、米書“三絕”,即秦少游作詞、蘇東坡寫跋、米芾書法。郴州知軍鄒恭把原碑拓上,轉刻在蘇仙嶺白鹿洞的大石壁上,這就成了三絕碑。我們知道蘇軾是文學界的泰斗,米芾是書法界的巨人,那麼另一絕秦觀的這首詞絕在何處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詞壇的千古絕唱——《踏莎行》。

二、解題,正音

“莎”讀suō音,詞牌名,它是指一種莎草,多年生的草本植物,這個詞牌的本意是指“在草地上游玩”。

三、走近詞作者

1、走近秦觀

秦觀,字少遊,一字太虛,號淮海居士,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長短句》。秦觀為蘇門四學士之一(其餘三人是黃庭堅、晁補之、張耒lěi)。秦觀是北宋後期著名婉約派詞人,被譽為“婉約之宗”。

其詞大多描寫男女情愛和抒發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細,風調悽迷幽婉,清麗曲雅,音律諧美,情韻兼勝。代表作有《鵲橋仙》《浣溪沙》等。名句如“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鵲橋仙》)、“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細雨細如愁”(《浣溪沙》)、“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卧曉枝”(《春日》)。

2、才子的人生悲歌:

(1)政途不順:北宋後期,王安石變法失敗之後,新舊兩黨激烈的爭鬥,由政見的不合,發展為意氣用事,甚至出於一己之私利,而互相傾軋,黨同伐異。元祐間新黨重新執政,蘇軾因為舊黨而坐罪,秦觀受牽連同遭貶謫,他先貶杭州通判,再貶監處州(今浙江麗水)酒税,最後又被人羅織罪名,貶徙郴州(今屬湖南),並削去了所有的官爵和俸祿。

(2)以詩言志:接二連三的貶官,理想破滅,前途渺茫,萬分苦楚,千般哀怨,滿懷惆悵、悲憤交加,他來到郴州後寫下了這首詞,以委婉曲折的筆法,抒寫了謫居之悽苦與幽怨,成為詞壇的千古絕唱。

四、誦讀這首詞

1、誦讀指導

要求:讀準字音、讀清節奏、讀出感情。

指導:1、找出韻腳 2、注意重音 3、把握悲苦的感情

五、讀懂這首詞

1、瞭解這首詞的大意,藉助註釋理解詞義。不懂的地方先同座位討論。如還有不懂的提出來全班討論。

2、找出詞中的主要意象和關鍵動詞、形容詞

主要意象:霧、樓台、月、津渡、桃源、杜鵑、斜陽、驛、梅花、尺素、郴江、郴山

關鍵動詞和形容詞:失、迷、望、尋、閉、寄、傳、砌

3、展開想象,把這首詞的內容和情感用自己的語言寫出來。

五、鑑賞這首詞

理解象徵手法及其原因

(1)這首詞有諸多物象。它們分別有怎樣的象徵意義?為什麼要採用象徵手法?

明確:

霧、月:本身的虛無縹緲 ,喻不可克服的現實阻礙 。

樓台:心中嚮往的境界。

津渡:乘船出發的渡口,也是人生出發的津渡。

桃源:理想的寄託,心中的樂土。

杜鵑:表示春暮;暗含歸鄉之意。

斜陽:不止説一日之暮,還指春暮,尤其還有人生之暮的悲哀。

原因:符合其貶謫之人的身份;收到含蓄委婉的藝術效果。

品味詞語的妙處

(1)“失”“迷”兩個字用的好,請你分析好在哪裏?

明確:使動用法(使……失;使……迷。);既準確地勾勒出月下霧中樓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寫出了作者無限悽迷的意緒。

(2)“望斷”寫出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明確:詞人尋覓理想境界的悵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

(3)一個“閉”字用得妙,它有怎樣含義,請指出?

明確:

a.包圍 驛館被春寒包圍 襯托荒涼而又寂寞的環境

b.鎖住 鎖住了料峭春寒中的館門,也鎖住了那顆希冀的心靈。

一是襯托荒涼而又寂寞的環境;

二是逃避襲人的“春寒”,閉户不出;

三是妄圖藉此阻止進入耳鼓的杜鵑的哀啼;

四是妄圖阻擋映入眼簾的落山的夕陽。

(4)我們把“斜陽”換成“夕陽”好不好,為什麼?

明確:不好。因為“斜陽”是引起愁的事物,而“夕陽”是中性詞,不帶情感

(5)既然有人寄梅,又有人送書信,為什麼還有恨?“砌”字用在這裏,體現了作者什麼樣的心情,為什麼會這樣?

明確:因為這些都不能排遣作者心中的鬱悶。“砌”為“堆疊”之意。一朵朵梅花,一封封書信,如磚石壘牆般“砌”起一道高高的,無法逾越的“恨”牆。將那無形的傷感形象化。恨誰?恨什麼?一切盡在不言中。

討論句子的含義

(1)想象一下,“尺素”裏面寫的是什麼內容?

有朋友和親人的來信應該讓遊子倍感寬慰,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按理應該欣喜。

但身為貶謫之詞人,北歸無望,卻“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每一封裹寄着親友慰安的書信,觸動的總是詞人那根敏感的心絃,奏響的是對往昔生活的追憶和痛省今時困苦處境的.一曲曲悽傷哀婉的歌。每一封信來,詞人就歷經一次這個心靈掙扎的歷程,正是“梅花尺素無重數,此恨綿綿無絕期”!

(2)理解“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含義。

文中有兩種理解,你同意哪一種説法。請聯繫這首詞以及作者的人生經歷加以説明。

教師解讀:

“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遠方去了,可是自己還得呆在這裏,得不到自由。”

“自己好端端一個讀書人,本想出來為朝廷做一番事業,正如郴江原本是繞着郴山而轉的呀,誰會想到如今竟被捲入一切政治鬥爭漩渦中去呢。”

“在深重堅實之苦恨中,面對無情之天地,發出的無理問天之語。”(如柳永《八聲甘州》“何事苦淹留”的發問)

從表面上看,這兩句似乎是即景抒情,寫詞人縱目郴江,抒發遠望懷鄉之思。但實際上,一經詞人點化,那山山水水都彷彿活了,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這兩句由於分別加入了“幸自”和“為誰”兩個字,無情的山水似乎也能聽懂人語,詞人在痴痴問詢郴江:你本來生活在自己的故土,和郴山歡聚在一起,究竟為了誰而竟自離鄉背井,“流下瀟湘去”呢????

實際上是詞人面對着郴江自怨自艾,慨歎自己好端端一個讀書人,本想出來為朝廷做一番事業,怎知到如今竟被捲入一場政治鬥爭的漩渦中去呢?詞人筆下的郴江之水,已經注入了作者對自己離鄉遠謫的深長怨恨,富有象徵性,故而這結尾兩句的意藴就更深長豐富了。

六、教師小結:

《踏莎行·霧失樓台》是秦觀的代表作,據説蘇軾特別喜歡詞中的“郴江本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兩句,曾把它書寫在隨身攜帶的摺扇上。當蘇軾驚聞秦觀逝世的噩耗,他失聲痛哭,在摺扇上揮筆寫下了“少遊已矣,雖萬人何贖”的題跋。

七、再次誦讀這首詞

八、作業:背誦並能夠默寫這首詞。

附板書:

踏莎行

上闋:寫景融情:寂寞清冷的環境。

下闋:記敍注情:遠謫的怨恨和思鄉之情

篇2:踏莎行秦觀教案

踏莎行 秦觀 教案

秦觀寫的《踏莎行·郴州旅舍》此詞為作者紹聖四年(1097)作者因坐黨籍連遭貶謫於郴州旅店所寫。表達了失意人的悽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對現實政治的不滿。

踏莎行

秦觀

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一.作者簡介:

秦觀(1049-1100):北宋詞人。字少遊、太虛,號淮海居士,揚州高郵(今屬江蘇高郵)人。三十六歲中進士。曾任蔡州教授、太學博士、國史院編修官等職位。在新舊黨之爭中,因和蘇軾關係密切而屢受新黨打擊,先後被貶到處州、郴州、橫州、雷州等邊遠地區,最後死於藤州。秦觀是“蘇門四學士”之一,以詞聞名,文辭為蘇軾所賞識。其詞風格婉約纖細、柔媚清麗,情調低沉感傷,愁思哀怨。向來被認為是婉約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對後來的詞家有顯著的影響。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長短句》(又名《淮海詞》)。

秦少游所寫的常是那種最柔婉的、最幽微的一種感受——一種很敏鋭的感覺。他的詞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比較早期的詞,表現了一種柔婉幽微的感受;一類是他經過政治挫傷以後,所寫的寄慨身世的詞。

第一類的詞舉例:

浣溪沙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淡煙流水畫屏幽。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閒掛小銀鈎。

其中沒有流露出什麼具體的事情。找不到什麼寄託。沒有像韋莊的一個愛情故事,也沒有像温庭筠的可以引起寄託的聯想,也沒有像晏殊、歐陽修那樣的懷抱和修養,就只是一種敏鋭的感覺。“小樓”“輕寒”“淡煙”“畫屏幽”“輕似夢”“細如愁”“寶簾閒掛小銀鈎”,都是輕柔的敍寫,一個沉重的字都沒有。

“逢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一般人常把抽象的事物比作具體的事物,這裏卻把具體的事物比作抽象的感情。後句中的“愁”只是一種閒愁。但是如果不是有輕似夢的感受的人,能夠寫出“自在飛花輕似夢”的句子嗎?如果不是有纖細愁思的人,能寫出“無邊絲雨細如愁”的句子嗎?

他還有一首《八六子》,這樣來寫女子的美麗“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是一種內在的美麗。

《蒿庵論詞》:“他人之詞,詞才也。少遊詞心也。得之於內,不可以傳。”這就是秦少游詞心的本質。

秦少游傳記記載他少年有大志,喜讀兵家之書。他仰慕的是政治功業上有成就的,但是,他經不住挫折,經不住打擊,這是他與蘇軾最大的區別,他與蘇軾、黃山谷比較,年歲最小,但是,卻是死去最早的一個。

二.詞文賞析:

《踏莎行》是他最悲哀的詞,他從悲哀中開拓出一種意境,是他獨特的成就。傳統的讀詞中注意形象與情意的結合,情中生景,景中生情,給讀者以更直接更鮮明的感動興發的力量。這種形象和情意都是現實的。如:

1.“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

詞人是在郴州的一個客舍裏的。他説怎麼能忍受這種淒涼的滋味:孤館閉鎖在春天的料峭的寒意之中,聽了一天杜鵑的啼聲——不如歸去,不如歸去!

他在貶謫途中,他的家人妻子沒有伴隨着他。他是一個人被遷貶在外的,所以他這樣説。哪一天才能回到妻子身邊去團聚呢?所以,這兩句者寫實的情景。

2.“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

“樓台”,高大,崇高。詞人少有大志、喜讀兵書的.時候,心中有一個高遠的理想和目標,好像是一個樓台一樣。可是,經過這麼多的挫傷,是“霧失樓台”,在雲霧的遮蔽之中,這個理想的樓台迷失了,再也看不見了。

“津渡”,是一個出路,一個出口,是登船上路的碼頭。在夜月的迷濛之中,這津渡也迷失找不到了。

這裏的霧和月,與後面寫的“杜鵑聲裏斜陽暮”的現實情景是不相符合的。這兩句所寫的不是現實的情景,而是他內心之中的一咱破滅的感覺。而把內心破滅的感覺,用這種假想的、不是現實的形象表現出來,就使它有了一種象徵的意味。

“桃源”,象徵着一種追求的理想世界,是一個理想世界破滅的象徵。秦少游想到了桃源的故事,才説“桃源望斷無尋處”。由這句的聯想,想到了“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是一個美好理想的破滅,而他們現實生活則是“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

3.“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

他説懷念自己的家人親友,想託驛使帶去一封家信。

飲馬長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 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

夢見在我傍,忽覺在他鄉。 他鄉各異縣,輾轉不相見。

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

“砌”字賞析:

感情的品質和感情的數量,是代表這個作者的品格和質量的。

此字有力感,有份量感。 和李後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寫流去的恨。而此處的恨是一塊一塊堅硬的磚石砌起來的,是那樣的沉重,是重重疊疊的恨,數不清説不盡的恨。

同時,也化虛為實,賦予愁以具體可感的形態。

4.“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最為蘇軾所欣賞。“少遊已矣,雖萬人莫贖。”郴江發源於郴山,而它的下游流到了瀟湘水中去了。這是地理的現實。秦少游問的無理。他説郴江從郴山發源,就應該永遠留在郴山,它為什麼居然要流到瀟湘的水中去了呢?“何日桑田俱變了,不教伊水向東流。”(《寄遠》)“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無理之語,卻是至情之辭。正是那生活遭遇到極大憂患挫傷苦難的人,才對天地之間的不平發出這樣的詰問。

所以這兩句詞的意思是,郴江就應該留在郴山。有美好志願的人,應該成就美好的志願。為什麼樣不能使美好的東西永遠留下來呢?表情沉痛。

篇3:《踏莎行》秦觀教案

一、導入

唐詩宋詞在中國文學史佔有極為重要的的地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極為廣泛而深刻地影響着後人的審美情趣和文學創作、藝術創作,今天我們欣賞一首宋詞《踏莎行》(秦觀),初步領略一下宋詞的魅力。

(展示教學目標)

二、關於詞牌名

踏莎(suo)行:詞牌名,詞調的名稱叫詞牌。詞調指詞的腔調,即詞所依據的樂曲,它決定着詞的篇幅和字數,《踏莎行》,58字。

三、作者簡介(多媒體展示)

四、朗讀

學生朗讀,指出韻(壓韻)、律(格律對稱)之美(形式的美)

五、進入賞析

1、請快速閲讀頁下注釋,搞清楚《踏莎行》的大概意思。

2、提問:讀完這首詞的上片有何感受?

(學生自主回答)寂寞淒冷

3、在上片中找出表明“寂寞淒冷”的詞語(書上標出)

失、迷、斷、孤、寒、暮

4、請參照上片詞句內容,使用這幾個詞語,發揮想象,寫一段現代歌詞,表現作者的處境。(目的:改變翻譯的做法,用再創作的方法來理解古詞的意思,是創新嗎?)(多媒體展示問題)

學生活動並展示,相互評價(評價要點:用了幾個詞語?意思表達完整、準確嗎?)

(多媒體展示)參考:霧茫茫、月朦朧,

我在寒夜之中,

無法入睡,

迷失在暮色裏,

孤單一人,望斷秋水,

杜鵑聲聲,

不如歸去,不如歸去,

但何處是家鄉?

5、再次朗讀、熟讀成誦。

6、下片中“驛寄梅花,魚傳尺素”是什麼意思?用的什麼修辭手法?

表達友情和親情的'傳遞

對偶:工整

化用典故:言簡意賅,生動形象,增添韻味

7、、作者感受到友情和親情在傳遞,但此時此刻的心情如何?為什麼有這樣的心情?

恨:遠謫之恨(抓住關鍵詞語)

討論後明確:自己被貶謫,身在遠方,寂寞淒冷,友情和親情在傳遞勾起了強烈的思鄉懷舊之情,但卻有家難歸,因此心中生“恨”。

8、“恨”的程度如何?

無重數:多、深(直白)

砌:深重、堅固(深刻)

9、一個人愛恨到了極點,一般會有怎樣的表達?(提示:蒼天啊!大地啊!)作者可謂恨到極點,那麼想象一下他是如何釋放的?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註釋“對無情之天地造物,發出究詰(jie)和呼號。)

明確:作者也不例外,他把無限怨恨指向天地造物,發出天問,以此宣泄、釋放個人的情感。

(多媒體展示)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處境困難)則反(同返)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壇怛(da,憂傷),未嘗不呼父母也。(司馬遷《屈原列傳》)

10、請概括主要內容。(多媒體展示)

上片—寂寞淒冷實難耐

下片—遠謫之恨向天問

六、小結:韻律美、詞句美、意境美(多媒體展示)

七、作業:完成“下片”的歌詞創作

教學反思

1、詩詞是主觀性很強的文學作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教師對詩詞的理解、感悟需要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但時間很短,對內容的把握、意境挖掘不夠深入。

2、學生的人生閲歷有限,情感態度單純,對於思鄉懷舊之情缺少人生體驗,教師對於學生情感的啟迪、學習興趣的引導缺少經驗和手段。

3、對古代詩詞的研究不深導致拓展不夠,對於賞析詩詞的美有“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詩強説愁。”的侷促感,缺少説服力,本課只能定位在初步領略。

4、有些環節處理簡單、粗糙,朗讀為了讀而讀,情感的引導不夠,朗讀沒有釋放出的應有的情緒。歌詞的創作,沒有給出標準,操作性不強,學生感興趣但下筆較難,示範在後面,意義不大,使效果打了折扣。

【《踏莎行》秦觀教案2篇】

篇4:《踏莎行》秦觀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詞人抒發的惆悵憂愁的心情;

2、鑑賞詞中名句“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3、鑑賞這首詞的清麗的語言,熟讀成誦。

教學重點:

目標2、3

教學難點:

目標1

教學過程:

一、介紹作家作品、

賀鑄(1052一1125),字方回,號慶湖遺老,衞州共城(今河南輝縣)人。“貌奇醜,色青黑而有英氣”(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八),因為為人秉性剛直,仕途不得志,始為武弁,後得蘇軾的引薦,改任文職,一直沉淪下僚。官終太平州通判,58歲致仕,退居吳下(蘇州)。賀鑄博學強記,藏書豐富,精通音律。所作詞有五百多首,今存286闋(含殘篇斷句),在北宋詞人中,存詞數量僅次於蘇軾。賀鑄也是跟蘇門關係密切的北宋婉約派名家之一。賀鑄詞的風格多樣,其中有少數豪放詞,可視為蘇軾豪放詞的繼響,南宋愛國詞的先聲。有詞集《東山詞》、詩集《慶湖遺老集》。

二、多種方式誦讀詩歌,整體感知詩歌、

三、詩歌鑑賞

1、解釋詞語

凌波:形容麗人步履輕盈之態。語出三國魏曹植《洛神賦》:“凌波微步,羅襪生塵。

錦瑟華年:美好的青春年華。

衡皋:長滿香草的水邊高地。

彩筆:代指文才。據《南史、江淹傳》載,齊樑的名作家江淹得到一支五色筆,因此作文才思敏捷,多有佳句;可後來他夢見郭鏷來向自己討回了那支五色筆,作詩就再也沒有佳句了。

2、翻譯詩歌

凌波仙子邁着輕盈的步伐卻不過橫塘路,我只能目送那散發着芳香的塵埃遠去。她正當美好的青春年華有誰陪她共度?橋頭映月庭院花樹,雕花窗户朱漆重門,只有春光知道她在何處。

飛雲緩緩漂浮,芳草叢生的水邊已降臨夜幕,我揮彩筆題寫相思斷腸的詩句。若問這閒愁共有多少,恰似遍地的青草煙霧悽迷,滿城隨風亂舞的柳絮,梅子黃熟時節漫空的綿綿細雨。

3、個性賞析

詞的上闋是如何體現虛實相生的?

開篇二句借曹植《洛神賦》之典故,用“不過”“目送”“去”實寫美人不至,自己只能以目光追隨其芳綜,目送她的身影越來越遠。基於這種可望不可及的遺憾,作者展開豐富的想象,虛寫這位佳人是怎樣生活的,也許她住在幽雅富麗的香閨中,美好的年華無人與共,只有春風知道她的傷感。

詞的下闋作者以“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結句,甚是為人稱道,試簡要分析詞人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表現了怎樣的情感?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1)、詞人用了三個比喻,即博喻。

(2)、抒發了詞人因思慕而引起的無限愁思。

(3)、生動的將抽象的、難以捉摸的愁情轉化為具體可感的事物(煙草、風絮、梅雨),寫出了愁之多,愁之廣。

這三種景緻並非孤立,而是複合在同一畫面上,天地迷茫,色調灰暗,恰好與身處其間的失意人心境相符,詞人借景抒情,亦情亦景。

連用三個比喻,即博喻,可以更強烈的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的本質特徵。

名家評點

沈謙《填詞雜説》:“不特善於喻愁,正以瑣碎為妙。”

唐詩宋詞中寫詞的名句

杜甫:憂端如山來,澒淚不可掇

趙嘏:夕陽樓上山重疊,未抵閒愁一倍多

李頎: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

秦觀:落紅萬點愁如海

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再讀詩歌,理解沈祖棻先生“表面似寫相思之情,實質上抒悒悒不得志的‘閒愁’。”(《宋詞賞析》)的見解。

月橋花院、瑣窗朱户,只有春知處

佳人獨居深院,虛度年華,除了一年一度的春光之外,無人能到,自己當然也無從寄予相思相惜之情,這完全與詞人沉淪下潦,一輩子不被人知曉的情況相吻合。

結語

此詞問世後被譽為“絕唱”,作者因此獲得了“賀梅子”的雅號。詞以望美人不來發端,抒寫詩人的孤寂生活和幽恨清愁。開篇三句以似真似幻的筆觸寫作者傾心的美人凌波而來,卻又中道折回,踏塵而去,直如鏡中之花、水中之月,令人可望而不可即。“錦瑟”句是作者對美人的無限關切的詢問,其中或許寓有自歎盛年不遇之意。“月橋”三句渲染美人住所之幽美,居室之富麗,而將兩情睽隔的悵惘滲透其中。“試問”以下四句以提問呼起,然後疊用三個精警、新奇、又稍帶誇張的複合式比喻,極寫“閒愁”之充塞天地,既多且廣,不可消釋,是化虛為實,靈光獨運之筆,宜乎前人讚賞備至。

篇5:《踏莎行》秦觀教案

教學目標

一、解讀詩歌中的動詞形容詞的妙處

二、理解詩歌中的意象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蘇小妹與哥哥蘇東坡和朋友黃庭堅一起玩吟詩遊戲,蘇小妹出了個對子要兩位詩人填上兩個字,把詩寫完整,並能表達意境。這兩句就是:

輕風細柳,淡月梅花

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

我們再看幾句詩

1.宋祁《玉樓春》:紅杏枝頭春意鬧

2.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3.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4.“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蔣婕《一剪梅?舟過吳江》

5.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聲聲慢》李清照)

6.前村深雪裏,昨夜一枝開。

學生討論回答後,老師總結規律:

⒈關照動詞

⒉關照修飾語(形容詞、副詞、顏色詞)

⒊關照特殊詞(疊詞、數量詞)

二、學習踏莎行

1、朗讀釋義

濃霧淡月倆朦朧

樓台津渡互迷離

極目遠望,桃源仙境在哪裏?

孤寂客館,料峭春寒怎忍受?

杜鵑哀啼鳴不停,

斜陽無聲漸西沉……

驛站寄來梅花

魚雁傳送書信

恨牆堆砌離愁別緒重重又疊疊

郴江呵,你生來就圍繞着郴山,

為何竟向瀟湘水流去?

2、找出詩歌中你認為用的較好的字詞有哪些?

關鍵動詞和形容詞:失、迷、望、尋、閉、寄、傳、砌

(1)“失”“迷”的用法及其表現作用

使動用法:使…失;使…迷。

既準確地勾勒出月下霧中樓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寫出了作者無限悽迷的意緒

(2)“望斷”寫出了詞人怎樣的情態和心情?

“望穿秋水,無處可覓”,“為伊尋得人憔悴,桃源樂土無處覓!”,詞人尋覓理想境界的悵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

(3)“閉”有何妙處?

鎖住了料峭春寒中的館門,也鎖住了那顆希冀的心靈。

一是襯托荒涼而又寂寞的環境。

二是逃避襲人的“春寒”,閉户不出。

三是妄圖藉此阻止進入耳鼓的杜鵑的哀啼。

四是妄圖阻擋映入眼簾的落山的夕陽。

(4)“砌”字 有何妙處?試作分析

“堆疊”之意。一朵朵梅花,一封封書信,如磚石壘牆般“砌”起一道高高的,無法逾越的“恨”牆。

將那無形的傷感形象化 ,恨誰?恨什麼? 一切盡在不言中!!

三、煉字題出題類型

⒈某一聯中最精煉傳神的分別是哪一個字,請簡要賞析。

⒉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裏?

⒊這首詩某句中某字可否換成另一字?請簡述理由。

⒋詩歌的詩眼是什麼?鑑賞它的妙處。

⒌某個詞語或某個字被認為是全詩的關鍵,你同意這種説法嗎?為什麼?

答題的技巧和步驟

①體悟該字在句中的含義,看是否運用修辭手法。

②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思考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或有什麼樣的表達效果。

4想想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是否有作用。

四、理解詩歌中意象的含義

1、找出詩歌中主要意象有哪些?並分析哪些是實寫?哪些是虛寫?

霧、樓台、月、津渡、桃源、杜鵑、斜陽、驛、梅花、尺素、郴江、郴山

虛寫:霧、樓台、月、津渡、桃源

實寫:杜鵑、斜陽、驛、梅花、尺素、郴江、郴山

2、“霧”、“月” 是指什麼?

本身的虛無縹緲 ,喻不可克服的現實阻礙

3、“樓台”“津渡”喻指什麼?

心中的理想與希望,胸中的抱負與出路

4、桃源(註釋)喻指什麼?

理想的寄託,心中的樂土,

5、試問為什麼寄的是“梅花”呢?

傲霜鬥雪,希望詞人能抗擊風雨,千磨萬擊還堅勁

6、怎樣理解“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

一、“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遠方去了,可是自己還得呆在這裏,得不到自由”

二、“自己好端端一個讀書人,本想出來為朝廷做一番事業,正如郴江原本是繞着郴山而轉的呀,誰會想到如今竟被捲入一切政治鬥爭漩渦中去呢

三、“在深重堅實之苦恨中,面對無情之天地,發出的無理問天之語。”

五、拓展應用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 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 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1、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中“自”和“空”用的好,為什麼?

寫祠堂內的所見所聞,用“自”、“空”道出了祠堂的滿目荒涼和寂寞,抒發了作者睹物思人的深深情懷。

飲酒 (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種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有人説“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是本詩的詩眼,用得最妙,如若把它改成“看”“望”等就大失其趣,為什麼這樣説?

參考答案: “見”是無意中看見,如熟友相見,把人和物融為一體。“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遠觀,使人和物拉開了一段距離。作者這樣寫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歸隱生活的閒適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