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孤獨之旅》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02W

《孤獨之旅》教案(精品多篇)

《孤獨之旅》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體會成長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節及人物形象;

3.瞭解小説三要素,理解環境描寫的作用。

教學重點:

1.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的作用;

2.標題的含義。

教學時數: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體會成長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節及人物形象;

一、導入

有這樣一個故事:佛祖問眾弟子:“一滴水怎樣才能不幹涸?”弟子們説:“用菩提葉去遮蓋它。”“用淨水瓶去盛它。”佛祖微微一笑:“把它放到大海里去。”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滴水若不融入大海就會乾涸,那麼人呢?一個人如果不把自己融入社會,會怎麼樣呢?(學生自由答:孤獨、寂寞、瘋狂),今天老師給大家請來了一位叫杜小康的同齡人,他的一段難忘的生活經歷,相信會對大家有所啟發。今天我們就要跟隨一對父子去進行一次“孤獨之旅”。(板書課題:孤獨之旅)

二、檢查預習情況(出示投影儀)

1、給加點的字注意並解釋詞語。

厚實:____________嬉( )鬧:___________覓( )食:___________

驅( )除_______迴應:_ ________歇( )斯底裏:____________

2、參考

厚實:富裕。 嬉鬧:笑着鬧着。 覓食:尋找食物。

驅除:趕走,除掉。 迴應:回答。 撩逗:挑弄,引逗。

歇斯底里:形容情緒異常激動,舉止失常。

3、作家作品簡介

曹文軒,當代作家、兒童文學家。《草房子》是一部關於少年生活的長篇小説。

二、閲讀課文,感知內容

1.快速默讀課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要求學生:

(1)標出生字新詞,查閲工具書注音釋義。(檢查學生預習筆記)

(2)抓住要點概括杜小康的放鴨經歷。(指名複述故事情節。)

(3)引導學生評價、補充同學的概述的不足。

2、反感知情況

(1)評價學生概述的得與失。

(2)歸結概述課文的要求:抓住要點,突出重點;語言簡潔,敍述清楚。

參考: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學,隨父背井離鄉,到人跡罕至的蘆蕩放鴨。孤獨、寂寞和恐懼迫使小康漸漸走向成熟。在一場暴風雨中小康獨自一人出去尋找逃竄的鴨子,他感到自己長大了。

3.再讀課文(默讀),列出故事情節提綱,進一步體會課文內容。

《孤獨之旅》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理解小説內容,體會標題的含義。

2、理清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課文主題。

3、體會小説中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對錶現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鑑賞小説的方法。

二、方法與過程

以自主快速閲讀的方法,整體感知內容,通過問題引導學生自讀,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文章主題和把握人物形象。

三、情感體驗

引導學生正確的認識困難與挫折,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困難和挫折。

重難點:

一、重點:

理解文章的主題,體會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的重要作用。

二、難點:

聯繫生活實際,深層感悟小説意味,樹立正確的挫折觀。

教學準備

預習課文,完成下列各題。

1、給括號前的字詞注音

嬉鬧(xī)凹地(āo)摻雜(chān)給予(jǐ yǔ)覓食(mì)撩逗(1iáo)

2、解釋下列詞語

厚實:豐富、富裕。

嬉鬧:嬉笑打鬧。

驅除:趕走,除掉。

歇斯底里:形容情緒異常激動,舉止失常。

3、找出本文故事情節的四個組成部分,並用“這篇小説講述了一個故事”的形式用一句話概括本文的故事情節。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設計

一、情景導入

課前預備學生合唱《陽光總在風雨後》)。同學們,人生旅途,並非時時一帆風順,往往充滿辛酸,飽含痛楚與淚水,其實生命也就是在這樣的鍛造中成熟豐滿的。如果説這是成長需要付出的代價的話:那麼“孤獨”也應是我們無法迴避的人生題目。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曹文軒的《孤獨之旅》,去體驗少年杜小康在牧鴨生活中所經歷的一段孤獨生活。(板書文題、作者)

二、整體感知

1、本文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各是什麼?

明確:開端:寫杜小康因家道破落不得不輟學跟着父親去放鴨。發展:寫杜小康與父親撐船趕鴨去蘆葦蕩。高潮:寫杜小康與父親在蘆葦蕩中遇到暴風雨的情景。結局:寫鴨子們長大了。杜小康也“長大”了。

2、請用一句話概括本文的故事情節。(用“這篇小説講述了一個故事”的形式概括)

明確:杜小康和父親一起去放鴨,經受磨難,逐漸成熟、堅強的故事。

3、本文的題目是“孤獨之旅”,請速讀課文,找出文中杜小康的心理共有幾次變化?每次的心理是什麼樣的?這些變化表明了什麼?

明確:剛剛出發時茫然、恐懼不成熟

到達蘆葦蕩時害怕、膽怯

蘆蕩安頓後孤獨、單調

住一段時間後不再忽然地恐慌

雨後天晴時堅強、長大成熟

三、問題探究

1、通過以上的感知,你覺得本文的題目“孤獨之旅”有什麼含義。

明確:“孤獨之旅”的含義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情感世界的孤獨,指幼小的杜小康經受了離家茫然、恐懼、害怕、膽怯和遠離小夥伴的孤獨後變得堅強了,最終長大了。二是面對自然環境的孤獨,一個小孩子,隨着父親到沒有人,沒有歡樂的蘆葦蕩中,整天只面對着父親、一羣鴨子和蘆葦,在一個孩子心中的那份孤獨是可想而知的,但最後經過了那些“暴風雨”的洗禮後,他不再那麼恐慌了,説明他長大了。總之,“孤獨之旅”也正是杜小康的成長之旅。

2、找出描寫杜小康成長過程的細節,分析杜小康的性格特徵。(討論並歸納)

明確:

(1)小木船趕着鴨子,不知行駛了多久,當杜小康回頭一看,已經不見油麻地時,他居然對父親説:“我不去放鴨了,我要上岸回家……”表現杜小康的幼稚軟弱。戀家。

(2)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現在,佔據他心靈的全部是前方: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麼樣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東西,似乎更能撩逗一個少年的心思。他盤腿坐在船頭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説明杜小康已克服想家的念頭,開始展望未來。他對未來是渺茫的,未知的,但又是嚮往的。

(3)杜小康到達蘆葦蕩時,“他害怕了──這是他出門以來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杜小康害怕的原因是大自然的浩蕩給人壓迫感。使人感到自我的渺小和軟弱。

(4)在蘆葦蕩中放鴨的孤獨感強烈地壓迫着他。“杜小康開始想家,並且日甚一日地變得迫切,直至夜裏做夢看到母親,哇哇大哭起來,將父親驚醒,“我要回家……”這是小説第二次寫到他的想家。跟第一次相比,顯然有更深刻的內涵。第一次是剛離開家,便產生的一種失去依託的感覺;而第二次則是在感受到蘆葦蕩放鴨生活的艱辛和孤獨後在夢境中表現出來,這才是刻骨銘心地想家,雖也表現他的幼稚、軟弱,但他畢竟經過一段艱苦生活的磨鍊,已成熟多了。

(5)在蘆葦蕩遇到暴風雨時,他沒有驚慌失措,而是跟父親一起撲上去,企圖修復鴨欄。當鴨子逃散時,他緊緊地跟隨着它們。不顧臉和腳受傷,一邊追,一邊呼喚着他的鴨子。到暴風雨將歇時,依然還有十幾只鴨子沒被找回來,他雖然“一臉的傷痕和烏得發紫的雙脣”,但堅持去找鴨子。這些描寫都表明杜小康雖然還是個孩子,但在關鍵時候能表現出鎮定、勇敢、堅強和負責精神,他已經成長為一個真正的男子漢。

(6)當杜小康找到鴨子時,他又迷路了。他突然感覺到他已累極了,躺在蘆葦上。“他聞到了一股鴨身上的羽絨氣味。他把頭歪過去。幾乎把臉埋進了一隻鴨的蓬鬆的羽毛裏。他哭了起來,但並不是悲哀。他説-個明白自己為什麼想哭”杜小康這裏的哭,並不是悲哀,傷心或感到委屈,而是一種情緒的發泄,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情緒,可能是非常複雜的情緒,因此,連他自己也講不清。

(7)“杜小康順手摳了幾根白嫩的蘆葦根,在嘴裏嚼着,望着異鄉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親,想起桑桑和許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沒有哭。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母親就代表着家,任何遊子都會想念家,因為家是自己的根,心靈的港灣。孩子的心裏除了家便是好朋友,好夥伴,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他這次沒有哭,他已經能夠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有了更多的獨立性,能夠面對現實勇敢、堅強、負責地對待,這就是心靈的成熟。

總之,小説通過杜小康與父親離家到蘆葦蕩放鴨的經歷的敍述,描寫了杜小康從幼稚、軟弱、戀家的孩子成長為一個心靈成熟的男子漢的過程。

3、提問:找出小説環境描寫的段落,説説這樣的環境描寫對錶現杜小康的成長起什麼作用。(學生找出後討論並歸納)

明確:

(1)寫杜小康對遠逝的家的眺望和鴨羣扇形水流的描寫,表現杜小康的幼稚、軟弱和戀家。鴨羣流水雖然美,但畢竟單調、永恆,並不好玩。這些更增添了對在家鄉生活的留戀。

(2)寫黃昏時炊煙和河面的熱氣,是那麼的單調、虛無,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

(3)寫蘆葦蕩的寬闊無邊,給人一種壓迫感,反襯出杜小康的膽怯、害怕和恐慌。雖有清香的氣味,螢火蟲的亮光和水鳥,但一切無論如何也不能完全驅除杜小康的恐慌。但這種壓迫感,孤獨感也是對杜小康的一種磨鍊。

(4)寫蘆葦蕩的暴風雨的兇猛,把小説的情節推向高潮。更是對杜小康性格的考驗和鍛鍊。在這場暴風雨中,杜小康從幼稚、軟弱戀家的孩子成長為一個勇敢、堅強、有責任心的男子漢。

四、拓展與延伸

1、你的生活中有過“孤獨”的經歷嗎?請把你的感受寫下來,並談談你經歷了這次孤獨後有什麼樣的感受。

2、蒐集有關“孤獨”的名言警句。

3、“孤獨”是一種心靈淨化,有許多名人都是在這種淨化中完成了驚世之作。你能舉出幾例嗎?

五、課堂小結

本文通過多處的細節描寫表現杜小康的性格特徵和成長過程。寫得具體、生動,真實可信。文章還多次地進行環境描寫,不僅襯托了人物的心情,創造了氛圍,還通過環境描寫推動情節的發展,形成高潮,表現了人物的性格特徵。

六、鞏固練習

請以“成長”為話題寫一篇不少於600字的文章。

《孤獨之旅》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目標】

1、從小説三要素入手把握小説主要內容。

2、理解小説主題。

【教學重難點】

小説主題的理解與把握。

【教學用具】

投影儀。

【教學步驟】

一、檢查預習情況(出示投影儀)

給加粗的字注意並解釋詞語:

厚實:___________嬉()鬧:___________

覓()食:___________驅()除:___________

迴應:___________歇()斯底裏:____________

二、導入新課

有這樣一個故事:佛祖問眾弟子:“一滴水怎樣才能不幹涸?”弟子們説:“用菩提葉去遮蓋它。”“用淨水瓶去盛它。”佛祖微微一笑:“把它放到大海里去。”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滴水若不融入大海就會乾涸,那麼人呢?一個人如果不把自己融入社會,會怎麼樣呢?(學生自由答:孤獨、寂寞、瘋狂)今天我們就要跟隨一對父子去進行一次“孤獨之旅”。(板書課題:孤獨之旅)

三、講授新課

1、作家作品簡介:

曹文軒,當代作家、兒童文學家。《草房子》是一部關於少年生活的長篇小説。

(參考資料:課後附文)

2、學生迅速閲讀課文,並要求能在此基礎上覆述課文主要內容。

3、指名複述:

參考: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學,隨父背井離鄉,到人跡罕至的蘆蕩放鴨。孤獨、寂寞和恐懼迫使小康漸漸走向成熟。在一場暴風雨中小康獨自一人出去尋找逃竄的鴨子,他感到自己長大了。

4、概括歸納故事情節:(分組討論)

開端──杜小康失學,跟着父親去放鴨。

發展──杜小康與父親來到蘆葦蕩,過着孤獨的生活。

高潮──杜小康在暴風雨之中尋找鴨子。

結局──杜小康長大了。

(方法指導:概括情節內容誰怎麼樣/幹什麼)

5、分析小説環境描寫:

小説的`環境描寫以自然環境描寫為主,都描寫了一些什麼景物,在書中勾劃出來,讀一讀,體味描寫的精彩以及它的作用。

鴨羣──向蘆葦蕩行進,偶爾“朝着這片天空叫上幾聲”,天地空曠,在杜小康聽來這叫聲顯得無比寂寞;晚上鴨羣“將主人的小船團團圍住”,時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覺。鴨子的恐懼感襯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鴨子們“覺得自己成了無家的漂泊者”更是主人公心理的寫照。鴨子越長越大,是它們使杜小康成長。當暴風雨來臨之時,杜小康勇敢地追趕鴨羣,他經受住了“磨難”,“長大”“堅強”了。鴨子們長大了,長成了真正的鴨,鴨子和杜小康都經歷了自己的成長過程。

作用:鴨子是杜小康成長的藉助;它們與杜小康一起成長。

蘆葦蕩──“如綠色的浪潮直湧到天邊”,無邊無際,給人以極大的心理壓力,讓杜小康“害怕”“膽怯”。當杜小康習慣了孤獨的生活,“再面對浩浩蕩蕩的蘆葦”,就不再“恐慌”了。恐懼只是心理的折射。

作用:它們使杜小康在恐懼中成長。

風雨──蘆蕩的暴風雨是極其可怕的,“雷聲”“如萬輛戰車從天邊滾動過來”“暴風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彷彿世紀已到了末日”。暴風雨沖垮了鴨欄,驚散了鴨羣。杜小康表現了成人般的勇氣與堅強,在暴風雨中搏鬥。

作用:給杜小康成長的機會和舞台。

總結歸納:小説中的自然環境描寫能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氣氛,也為人物活動提供舞台。

6、把握文章主題:

明確:文章寫杜小康失學與父親去蘆葦蕩放鴨,在孤獨與暴風雨中成長的過程,告訴我們人生需要困難與挫折這樣才能長大成人。

回顧解題:孤獨之旅,杜小康在孤獨之中成長的過程。

7、小結全文並佈置作業。(課後練習三)

小作文:杜小康在孤獨中成長、在關懷中成長、在風雨中成長、在作業中成長、考試中成長……

【板書設計】

孤獨之旅

小説:

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主題:

情節:開端──

發展──

高潮──

結局──

環境(自然環境):鴨羣──

蘆葦蕩──

風雨──

《孤獨之旅》教案 篇四

指導思想:

一、引導學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課文,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意識,培養學生快速閲讀、梳理要點的能力和質疑探究的能力。

二、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感悟人生,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

三、學習運用快速測覽的方法,把握課文梗概;學習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寫對渲染氣氛、抒發感情、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體會課文的藝術特色。

教學設想:

本文課堂教學兩課時。

第一課時:組織引導學生自讀課文,積累詞彙,感知課文內容。

第二課時:朗讀品味精要文段,欣賞作品,質疑探究,合作釋疑,拓展延伸。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你有過孤獨的體驗嗎?請用簡潔的語言敍説你的感受。在人生旅途上,有快樂,有痛苦。有的人在歡樂幸福中成長,有的人在孤獨艱辛中成長。讓我們把眼光投向課文《孤獨之旅》,去看看杜小康成長的一段經歷吧。

二、閲讀課文,感知內容

1.快速默讀課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要求學生:(1)標出生字新詞,查閲工具書注音釋義。(2)抓住要點概括杜小康的放鴨經歷。(3)引導學生評價、補充同學的概述的不足。

2.教師小結:(1)評價學生概述的得與失。(2)歸結概述課文的要求:抓住要點,突出重點;語言簡潔,敍述清楚。

3.再讀課文(默讀),列出故事情節提綱,進一步體會課文內容。

要求學生:(1)速讀之後列出情節提綱;(2)合作交流、修改提綱,教師巡視指導;(3)篩選較為成功的提綱在全班交流,將選出的提綱打在屏幕上供全班同學觀摹、評價、修改;(4)分辨故事的發生、發展、高潮、結局(以屏幕上修改後的情節提綱為線索,在課文中找出根據進行探討)。

教師小結:抓住時間的推移,環境的變化,心理的發展進行指導性總結。

強調:故事情節就是作品中的生活事件,是杜小康離家隨父野外放鴨的行程生活及定點生活所經歷的艱辛與孤獨的具體事件,是一段人物成長過程中生活艱辛、精神孤獨的人生旅程。

閲讀小説,首先應該掌握故事情節。

第二課時

一、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成長的孤獨及超越自我的品質

學生思考:

(1)課文中主要人物是誰?

(2)找出表現杜小康生活艱苦、精神孤獨的語句,探討:

①杜小康經受了生活的哪些磨難?

②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原因是什麼?

③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杜小康的性格。

(3)杜雍和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形象?

教師小結:突出人物在不同時間、不同環境中的生活情況及其心理變化過程,引導學生加深對主要人物飽經生活磨難而逐漸“長大”的成長經歷的全程印象,感悟人生在於戰勝自我、超越自我的道理。

二、欣賞景物描寫句段,理解環境描寫的作用

學生活動:

(1)勾畫出課文中景物描寫句段。

a.自然景色的描寫;

b.鴨羣活動情景的描寫。

(2)讀景物描寫句段,欣賞描寫語言和描寫技法。

(3)探討景物描寫的作用。

(一邊自由朗讀句段,一邊欣賞與之相關的屏幕畫面,文字、畫面結合,引發學生展開聯想和想像,體會杜小康在不同時間不同環境中的內心活動,感受杜小康在寂寥環境中的孤獨情感,從而探究是物描寫的作用。)

(4)回憶讀過的文學作品中的景物描寫,如魯迅的《雪》、高爾基的《海燕》、紀伯倫的《組歌》等,區別本文景物描寫與詩歌散文中景物描寫的異同,讓學生領會小説中的景物描寫除渲染氣氛、抒發感情外,還可以推動情節發展。

教師總結:

(1)小説中的景物是為了把人物擺到特定的景物環境中去展現豐富的內心世界,表現人物的性格,推動情節的發展。課文中的景物描寫與杜小康的成長旅程有着直接的關係。

三、探討課文的藝術特色,欣賞課文的寫作技巧

1.教師提示:文章的寫作特點可以從文章的構思,文章的選材剪裁,文章的表達方式,文章的語言等方面去思考。

2.要求學生:

(1)快速測覽課文,説説你對課文寫作方面最欣賞的一兩個方面,教師板書學生口述要點,引導學生羣體評價研討。

(2)老師補充寫作特點,引導學生在課文中找出根據品味欣賞。

3.教師小結:不同的同學,由於各自的生活經歷不同,興趣愛好不同,欣賞角度不同,導致對課文某些問題的理解不同,這是正常現象。但是,隨着閲讀量的不斷增加,欣賞水平的不斷提高,就能共同發現一篇文章的閃光點。

四、歸納全文,質疑問誰,切磋砥礪

1.温故課文內容,指導學生切磋釋疑。

2.研討課首提示和課後問題。

3.教師概括總結。

五、拓展延伸,培養學生想像思維能力

觀察生活中某位有個性的人,瞭解他的成長曆程,虛構一個小故事或寫一篇小小説,在班上交流。

《孤獨之旅》公開課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把握小説內容,理解小説主題,感悟“成長”的含義。

2.欣賞小説飽含詩意的語言,體會細膩的環境描寫的作用。

一、導入新課

老人説:孤獨是生了一大堆兒女,到老了卻沒有一個留在身邊。老師説:當我站在講台上,精心準備的課卻無法激起學生們學習熱情的時候,我會覺得我成了一個孤獨的表演者。同學們,你們有沒有感到孤獨的時候呢?咱們一起交流一下。(學生自由發言)可以説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孤獨,今天咱們一起來學習《孤獨之旅》,一起來感受下主人公杜小康的孤獨並且看看他是如何面對孤獨的。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背景資料

本文節選自《草房子》,小説以一座建在草房子裏的國小為背景,描繪了桑桑、杜小康、禿鶴、紙月、細馬等幾個少男少女讀書、生活、成長的歷程。本文節選部分寫的是少年杜小康與厄運抗爭的經歷。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實的人家,富裕的生活、優異的成績,使他一直有一種優越感。然而,一次意外變故,家道中落,他被迫輟學,過早地擔負起生活的重擔,跟隨父親背井離鄉去放鴨。

目標導學二:梳理小説情節

1、初讀文本,找出這篇小説的三要素。

明確:人物:少年杜小康。

環境:遠離家鄉,孤獨偏僻的蘆葦蕩。

情節:貧困失學後,在孤獨艱苦的環境中和父親一起去放鴨,經受磨難,逐漸成熟、堅強。

2、再讀文本,梳理具體情節。

明確:開端:家道中落,隨父放鴨。

發展:撐船趕鴨,初到蘆蕩。

高潮:蘆蕩遇雨,經受考驗。

結局:與鴨共成長。

目標導學三:評析細節,品讀“孤獨”

小説題目是《孤獨之旅》,文中哪些地方體現出了杜小康的“孤獨”呢?請同學們用橫線標記出體現“孤獨”的句子,圈畫出關鍵詞語,做上批註,然後分享交流。

要求:

1、按照情節的順序,依次作答。

2、分享的時候,先有感情的讀出你找到的句子,注意句中涉及“杜小康”以及指代杜小康的“他”都讀作“我”,把“杜雍和”讀作“爸爸”或是“父親”。

品讀示例:

(1)小木船趕着鴨子,不知行駛了多久,當我回頭一看,已經不見油麻地時,我居然對父親説:“我不去放鴨了,我要上岸回家……”我站在船上,向後眺望,除了朦朦朧朧的樹煙,就什麼也沒有了。

明確:環境描寫及語言描寫。眼前的環境營造了一種迷茫而陌生的氛圍,“我”離熟悉的油麻地越來越遠,內心充滿抗拒和孤獨,甚至請求父親讓“我”回家。

(2)父親沉着臉,絕不回頭去看一眼。他對我帶着哭腔的請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撐着船,將鴨子一個勁兒趕向前方。

明確:神態描寫及動作描寫。父親內心十分沉重,雖然不忍心,但是依然堅決地前行,面對父親的漠視,“我”感到十分孤獨。

(3)當我一眼望去,看到蘆葦如綠色的浪潮直湧到天邊時,我害怕了——這是我出門以來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蘆蕩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我有一種永遠逃不走了的感覺。

明確:環境描寫。面對眼前無邊無際的蘆葦蕩,“我”產生了害怕現實、害怕孤獨的感覺。

【教學提示】

在品讀“孤獨”的過程中,注意向學生點明環境及人物描寫等,注重分析細節的作用,將朗讀與評析方法相結合。突出此時杜小康的無奈、茫然、恐懼、害怕、膽怯的心理。

【學法指導】

小説中環境描寫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場所。②渲染故事氣氛,增強故事真實性。③烘托人物形象。④推動故事情節。⑤暗示社會環境。⑥深化主題。

目標導學四:面對孤獨,收穫成長

1、當知道“孤獨”不可避免的時候,“我”是如何面對孤獨的?請結合具體的語段談談。(分享解讀的過程如目標導學三)

(1)後來,我和父親都在心裏清楚了這一點:我們已根本不可能迴避孤獨了。這樣反而好了。時間一久,再面對天空的一片浮雲,再面對這浩浩蕩蕩的蘆葦,再面對這一縷炊煙,就不會再忽然地恐慌起來。

明確:“我”和父親已經學會適應現實環境,面對孤獨。

(2)我聞到了一股鴨身上的羽絨氣味。我居然把頭歪過去,幾乎把臉埋進了一隻鴨的蓬鬆的羽毛裏。我哭了起來,但並不是悲哀。我説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想哭。

明確:經歷過生活的艱辛,感到辛酸,但是並不悲哀,表明此時的自己已經接受現實變得堅強。

(3)我順手摳了幾根白嫩的蘆葦根,在嘴裏嚼着,望着異鄉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親,想起許多油麻地的孩子。但我沒有哭。我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

明確:“我”經過了風雨的考驗,在困境中磨練了自己,終於敢於面對現實,並勇敢地戰勝了自然界和人生中的風雨,使自己的意志更加堅強了。

2、根據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説説文中的杜小康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明確:他是一個不怕困難,並能在困難中成長,越磨練越堅強的孩子。

他是一個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孩子。

他是一個碰到困難不退縮,遇到委屈不怨天尤人,遭到挫折不頹唐,積極地面對一切挑戰的堅強的孩子。

3、鴨羣是杜小康最親密的夥伴。作者以較大的篇幅描寫這些鴨子,這與表現杜小康的成長有什麼聯繫?

明確:杜小康失學後,去放鴨是他生活的重要內容,他是不能迴避的;在孤獨中,鴨羣是他的夥伴,他也只能從鴨子身上得到心靈的安慰;在風雨中他保護鴨羣,感到成長的艱辛和喜悦;最後鴨子下蛋,不僅是放鴨的成果,也是杜小康人生的一段成果,其中的甘苦都化在“下蛋了”的驚喜中。

三、板書設計

可取之處

1、轉換人物角度,利用朗誦,讓學生更加感同身受。

2、將人物心理、環境描寫等分析融為一體,有助於學生整體把握文章內涵。

不足之處

由於時間限制,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不是很到位。

《孤獨之旅》教學設計 篇六

學習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解“孤獨之旅”的含義。

2、學習環境描寫的作用。

3、聯繫實際,體會成長中的感受。

一、課前準備:

1、蒐集關於作者曹文軒的資料。

2、《草房子》介紹

《草房子》是一本兒童讀物,描寫的是一個叫桑桑的男孩刻骨銘心、終生難忘的國小生活。小説通過陸鶴、紙月、細馬、杜小康四個同學性格特徵、家庭背景和學習生活的描寫,讓我們感受到了孩子之間毫無瑕疵的純情,以及同學間互幫互助的感人場景。即使學生之間有着各種各樣的傷害,但是孩子的心底還是純真的。

少年桑桑跟隨父母來到父親出任校長的油麻地國小讀書。他是個喜歡“異想天開或者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古怪行為”的孩子,他為了讓自己養的鴿子有個像樣的家,就把家裏用的碗櫃改制成一所鴿舍;他看到漁船上的人用網捕魚,就把家裏的蚊帳剪開做成一張漁網,還真捕到了魚;他在夏天裏想到城裏賣冰棍的人總將冰棍裹在棉套裏,就突發奇想地在大熱天裏穿上棉衣棉褲……所有這些怪念頭和行為,使桑桑性格中的聰明好奇,敢想、敢做,愛自我表現等特點充分表現了出來。

“陸鶴”是一個禿頂的孩子。隨着日子的流逝,六年級的“陸鶴”感覺到了自己的禿頂使學生“戲弄”的對象。自尊心受到了傷害,陸鶴為此做出了反常之舉。他用不上學了逃避同學異樣的眼光,用生薑擦頭希望在七七四十九天後長出頭髮來,用戴帽子企圖遮掩自己的禿頭。當這些都使自己陷入更“糟糕的境地”時,他索性在“廣播操”比賽這樣的重大日子裏,把自己頭上的帽子甩向了天空,導致全校的廣播操失控,而錯失了“第一”的榮譽,“就這樣,陸鶴用他特有的方式,報復了他人對他的輕慢與侮辱。”即使陸鶴用這樣嚴重的錯誤來報復別人對他的侮辱,但是,孩子還是純真的。他希望通過這樣的舉動來得到大家的認可,得到大家的尊重。可喜的是,他還是有着強烈地集體榮譽感,當他們學校的文藝演出缺少一個禿頭的演員時,他毅然站出來,承擔起了這個重要的角色,而且把這個角色演得一絲不苟,活靈活現。陸鶴在演出中感悟到了,只有為集體做好事才能得到大家的認可,得到大家的尊重。

一個是禿頂的“陸鶴”,另一個是美得讓人忍不住有保護慾望的“紙月”,紙月正如她的名字,是一個易碎品,紙月的一手好字,紙月的掉眼淚,紙月的笑聲,紙月的温柔,紙月的沉默,紙月的倔強……都給桑桑帶來了莫明的感覺,不由間有了自卑的情緒和對抗的情緒。這一切在作者的筆下描寫的是如此的真實,又如此的唯美。雖然紙月是個私生子,但是在孩子們的眼中,並不影響紙月的善與美。

而細馬是一個領養來的孩子,在一個陌生的世界裏,感覺到了被別人排擠,無法適應新的生活。在新的生活面前,他選擇了逃避。他拒絕和同學交談,選擇了與羊為伍,開始了自己的放養生活。但是孩子的內心深處還是希望與同伴交流的。當他能聽懂當地的方言時,他用笨拙的“罵人和打架”,希望得到別人的“招惹”,以泄他對在教室裏讀書孩子們的嫉妒。雖然他本能的牴觸他的養父母,計劃着有一天逃離這個地方。當養父母家的房子被水淹沒後,養父病逝後,養母受不了一連串的打擊瘋了後,細馬毅然地挑起了這個家,承擔起了照顧養母的責任。

杜小康的生活更有戲劇性的變化,從原來的全村首富,一夜間變為負債累累,小小的孩子確實承受的太多太多。一個整天穿着乾乾淨淨的孩子,過着無憂無慮,有求必應的生活。他的生活受到孩子的羨慕,優異的學習成績,口袋裏有各種各樣的零食,能夠騎着罕見的自行車穿梭於孩子們遊樂場。這樣的孩子,肯定是孩子們的“孩子王”,享受着至尊無上的地位,即使做遊戲也往往是“將軍”“司令”的領袖人物。但是,天有不測風雲,優裕的生活竟在一夜間毀了,因為父親生意的失敗,致使這個孩子的優越感全失。孩子不適應是肯定的,但是,還是勇敢的承受了。陪這父親在荒無人煙的地方放鴨失敗後。父親垮了,但是孩子卻勇敢地站了起來。

二、課內探究

(一)自主學習

1、自讀課文,默讀時注意在文中圈點勾畫出主要信息。

2、檢查預習字詞情況。

(1)注意下列字詞的讀音:

嬉鬧( ) 摻雜( ) 給予( ) 撩逗( ) 凹地( ) 膽怯( )

(2)積累下列詞語:厚實、嬉鬧、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3、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內容和主旨。

這篇文章講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事,表達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主題。

(2)本文雖是長篇小説的節選,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節。跳讀課文,理清小説的故事情節。

填出下面的情節發展過程,然後複述課文。

開端:

發展:

高潮:

結局:

(二)合作探究

1、默讀課文中有關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關杜小康成長過程的細節。思考隨着故事情節的發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變化的?你認為杜小康是一個怎樣的人?

2、課文有關自然環境的描寫很出色,請找出幾處,並説説這樣的環境描寫對錶現杜小康的成長起什麼作用。

提示:如有關鴨羣的描寫,有關蘆葦蕩的描寫,有關風雨的描寫等。

3、這篇文章的題目為什麼取名為“孤獨之旅”,而不是“放鴨之旅”、“成長之旅”,更不是“無奈之旅”、“恐慌之旅”,或者“驚喜之旅”了呢?

提示:可以從文中劃出體現“孤獨”的詞句,説説“孤獨”的含義?(你覺得文中杜小康感受到哪些方面的“孤獨”?)

(三)精講點撥

(四)拓展延伸(説孤獨)

你有過孤獨的時候嗎?請講述你孤獨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三、課後提升

1、收集整理有關“孤獨”的名人名言,並選擇其中的一二則作簡短的點評。

2、閲讀《草房子》一書,記錄閲讀感受。

《孤獨之旅》教案設計 篇七

一、導入新課

老人説:孤獨是生了一大堆兒女,到老了卻沒有一個留在身邊。老師説:當我站在講台上,精心準備的課卻無法激起學生們學習熱情的時候,我會覺得我成了一個孤獨的表演者。同學們,你們有沒有感到孤獨的時候呢?咱們一起交流一下。(學生自由發言)可以説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孤獨,今天咱們一起來學習《孤獨之旅》,一起來感受下主人公杜小康的孤獨並且看看他是如何面對孤獨的。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背景資料

本文節選自《草房子》,小説以一座建在草房子裏的國小為背景,描繪了桑桑、杜小康、禿鶴、紙月、細馬等幾個少男少女讀書、生活、成長的歷程。本文節選部分寫的是少年杜小康與厄運抗爭的`經歷。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實的人家,富裕的生活、優異的成績,使他一直有一種優越感。然而,一次意外變故,家道中落,他被迫輟學,過早地擔負起生活的重擔,跟隨父親背井離鄉去放鴨。

目標導學二:梳理小説情節

1、初讀文本,找出這篇小説的三要素。

明確:人物:少年杜小康。

環境:遠離家鄉,孤獨偏僻的蘆葦蕩。

情節:貧困失學後,在孤獨艱苦的環境中和父親一起去放鴨,經受磨難,逐漸成熟、堅強。

2、再讀文本,梳理具體情節。

明確:開端:家道中落,隨父放鴨。

發展:撐船趕鴨,初到蘆蕩。

高潮:蘆蕩遇雨,經受考驗。

結局:與鴨共成長。

目標導學三:評析細節,品讀“孤獨”

小説題目是《孤獨之旅》,文中哪些地方體現出了杜小康的“孤獨”呢?請同學們用橫線標記出體現“孤獨”的句子,圈畫出關鍵詞語,做上批註,然後分享交流。

要求:

1、按照情節的順序,依次作答。

2、分享的時候,先有感情的讀出你找到的句子,注意句中涉及“杜小康”以及指代杜小康的“他”都讀作“我”,把“杜雍和”讀作“爸爸”或是“父親”。

品讀示例:

(1)小木船趕着鴨子,不知行駛了多久,當我回頭一看,已經不見油麻地時,我居然對父親説:“我不去放鴨了,我要上岸回家……”我站在船上,向後眺望,除了朦朦朧朧的樹煙,就什麼也沒有了。

明確:環境描寫及語言描寫。眼前的環境營造了一種迷茫而陌生的氛圍,“我”離熟悉的油麻地越來越遠,內心充滿抗拒和孤獨,甚至請求父親讓“我”回家。

(2)父親沉着臉,絕不回頭去看一眼。他對我帶着哭腔的請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撐着船,將鴨子一個勁兒趕向前方。

明確:神態描寫及動作描寫。父親內心十分沉重,雖然不忍心,但是依然堅決地前行,面對父親的漠視,“我”感到十分孤獨。

(3)當我一眼望去,看到蘆葦如綠色的浪潮直湧到天邊時,我害怕了——這是我出門以來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蘆蕩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我有一種永遠逃不走了的感覺。

明確:環境描寫。面對眼前無邊無際的蘆葦蕩,“我”產生了害怕現實、害怕孤獨的感覺。

【教學提示】

在品讀“孤獨”的過程中,注意向學生點明環境及人物描寫等,注重分析細節的作用,將朗讀與評析方法相結合。突出此時杜小康的無奈、茫然、恐懼、害怕、膽怯的心理。

【學法指導】

小説中環境描寫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場所。②渲染故事氣氛,增強故事真實性。③烘托人物形象。④推動故事情節。⑤暗示社會環境。⑥深化主題。

目標導學四:面對孤獨,收穫成長

1、當知道“孤獨”不可避免的時候,“我”是如何面對孤獨的?請結合具體的語段談談。(分享解讀的過程如目標導學三)

(1)後來,我和父親都在心裏清楚了這一點:我們已根本不可能迴避孤獨了。這樣反而好了。時間一久,再面對天空的一片浮雲,再面對這浩浩蕩蕩的蘆葦,再面對這一縷炊煙,就不會再忽然地恐慌起來。

明確:“我”和父親已經學會適應現實環境,面對孤獨。

(2)我聞到了一股鴨身上的羽絨氣味。我居然把頭歪過去,幾乎把臉埋進了一隻鴨的蓬鬆的羽毛裏。我哭了起來,但並不是悲哀。我説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想哭。

明確:經歷過生活的艱辛,感到辛酸,但是並不悲哀,表明此時的自己已經接受現實變得堅強。

(3)我順手摳了幾根白嫩的蘆葦根,在嘴裏嚼着,望着異鄉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親,想起許多油麻地的孩子。但我沒有哭。我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

明確:“我”經過了風雨的考驗,在困境中磨練了自己,終於敢於面對現實,並勇敢地戰勝了自然界和人生中的風雨,使自己的意志更加堅強了。

2、根據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説説文中的杜小康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明確:他是一個不怕困難,並能在困難中成長,越磨練越堅強的孩子。

他是一個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孩子。

他是一個碰到困難不退縮,遇到委屈不怨天尤人,遭到挫折不頹唐,積極地面對一切挑戰的堅強的孩子。

3、鴨羣是杜小康最親密的夥伴。作者以較大的篇幅描寫這些鴨子,這與表現杜小康的成長有什麼聯繫?

明確:杜小康失學後,去放鴨是他生活的重要內容,他是不能迴避的;在孤獨中,鴨羣是他的夥伴,他也只能從鴨子身上得到心靈的安慰;在風雨中他保護鴨羣,感到成長的艱辛和喜悦;最後鴨子下蛋,不僅是放鴨的成果,也是杜小康人生的一段成果,其中的甘苦都化在“下蛋了”的驚喜中。

三、板書設計

可取之處

1、轉換人物角度,利用朗誦,讓學生更加感同身受。

2、將人物心理、環境描寫等分析融為一體,有助於學生整體把握文章內涵。

不足之處

由於時間限制,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不是很到位。

《孤獨之旅》教案 篇八

一、主題和題目含義

文章通過描寫杜小康隨父親放鴨所經歷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歷程,刻畫了一個少年心理成長的軌跡,揭示了挫折能促進人迅速地成熟這一道理。

小説標題“孤獨之旅”的含義不僅僅指杜小康跟隨父親放鴨過程中產生的孤獨、寂寞、恐慌之感,還有杜小康心靈的變化過程,即從孤獨、寂寞、恐慌到堅強,自己努力奮鬥的人生之旅。

二、結構內容

這篇小説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至“只好跟着父親去放鴨”寫杜小康放鴨的原因。)

第二部分(從“小木船趕着鴨子”至“直到明年春天”)寫杜小康及其父親在蘆葦蕩放鴨的過程。

第三部分(從“日子一天天過去了”至結尾)寫杜小康在放鴨時所遭受的磨難,尤其是尋找失散的鴨子給自己帶來的磨難和自己的成長體驗——長大了,堅強了。揭示了文章的主題。

小説通過故事情節的巧妙剪裁與佈局,揭示了文章所反映的社會問題——對孩子進行磨難、挫折教育實施的必要。

三、文中的環境描寫

環境描寫的段落主要有:第一部分第9小節,第11~12小節,第20小節,這些環境描寫強化了孤獨的氛圍,增強了杜小康的恐慌不安的感受;第23~24小節,描畫了一幅優美、恬靜的畫面,暗示杜小康的心理逐漸趨向平靜,但對於未來漫長的孤獨,他仍然覺得恐慌。第二部分第9小節寫暴風雨中的情景,惡劣的自然環境是促進杜小康思想轉化的一個因素,突來的暴風雨,使杜小康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迅速地成長起來。第20小節,雨過天晴,美好的夜色,預示着杜小康的成熟。這些環境都突出了“孤獨”這個意境,這也是杜小康成長的環境。它為表現人物的變化、文章的主題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四、細膩的心理描寫

描寫杜小康成長過程的細節:如第一部分第10小節,寫杜小康最初面對孤獨時和麪對不可知的未來時的茫然。第20小節,面對更加孤獨的環境時,杜小康心中的恐慌與膽怯。再如第二部分第2~4小節,孤獨中的人們越發孤獨,並逐漸強化成一種精神上的壓迫,杜小康很自然地想到回家,並且這種意識一發便不可抑止。第11、16~19小節,是杜小康走向成熟和堅強的過程。他敢於在暴風雨中獨自找尋失散的鴨羣,沒有恐懼,強烈的責任感使他能夠承擔困苦、孤獨的侵擾。第20小節,更是鮮明地揭示了杜小康的成長,“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 文章對於杜小康的心理描寫很細膩,面對孤獨,他由恐慌到面對乃至最後戰勝它,這段心路歷程通過杜小康不同的感受表現出來,也體現了他逐漸成長的主題。

教學設計示例

一、整體感知

導入新課,並介紹作家作品(略)

二、通讀全文

用自己的話來概括小説的故事情節,在小組內討論,要求語言必須簡潔明瞭。

三、明確文章的三要素。

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情節:一位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學,不得不跟隨父親去放鴨。生活的艱苦、精神上的寂寞,壓迫着他同時也錘鍊着他的身心,在一場暴風雨後,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

環境:無邊無際的蘆葦地。

四、作者是怎樣來表現社小康成長的過程的?並找出有關的語句來加以分析。

主要通過了細節描寫。細節描寫是對事件的細小環節或對人的某一部分所作的特定的

描寫。它能成功塑造人物的形象反映人物的性格。

語句:(l)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現在,佔據他的心靈的全部是前方,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麼樣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東西,似乎更能撩逗一個少年的心思。地盤腿坐在船頭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分析:對前景的茫然,但似乎也包含着對未來的嚮往。

(2)當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蘆葦如綠色的浪潮直湧到天邊時,他害怕了——這是他出門以來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蘆葦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種永遠逃不走的感

覺。

分析:面對眼前如“重山鎖住”的蘆葦地,杜小康害怕現實,害怕孤獨的感覺,這也是一個少年所特有的心理。

(3)吃完飯,杜小康才稍稍從恐慌中安靜下來。

(4)但,這一切無論如何也不能完全驅除杜小康的恐慌。夜裏睡覺時,他緊緊地挨着父親,並且遲遲不能入睡。

分析:殘酷的現實是無論如何都不能驅趕孩子心頭的恐懼之感。

(5)父子倆也一天一天地感覺到,他們最大的敵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們逼近:它就是孤獨。

(6)言語被大量地省略了。這種省略,只能進一步強化似乎滿世界都注滿了的孤獨。

分析:陌生環境的不適應被沉重的孤獨的感覺所替代,害怕孤獨,害怕心裏的孤寂,可怎麼也不能逃避這樣的一個現實。

(7)後來,父子倆都在心裏清楚了這一點:他們已根本不可能迴避孤獨了,這樣反而好了。時間一久,再面對天空一片浮雲,再面對這浩浩蕩蕩的蘆葦,再面對這一縷炊煙,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來。

分析:這時主人公杜小康和他的父親已能面對孤獨,面對現實。

(8)杜小康註定了要在這裏接受磨難。而磨難他的,正是由他和父親精心照料而長得如此肥碩的鴨子。

(9)他哭了起來,但並不是悲哀,他説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想哭。

(10)杜小康順手摳了幾根白嫩的蘆葦根,在嘴裏嚼着,望着異鄉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親,想起桑桑和許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沒有哭,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

分析:經過這一夜的風雨的考驗,面對着眼前的一切,主人公已無法迴避,在困境中他磨鍊着自己的品行,敢於面對現實,並勇敢地戰勝自然界的風雨,人生中的風雨,使自己的意志更加堅強了。

總結:杜小康由害怕孤獨到能面對孤獨到勇敢戰勝孤獨,作者用這些細節描寫的語句來表現了主人公人生成長的過程。

五、討論概括

請同學們説説題目“孤獨之旅”的含義。

提示:有兩方面含義。(l)指現實中杜小康所處的環境的惡劣,並不是其他少年所處的幸福的環境;(2)主要指出了杜小康由原來不能體諒父親的難處到後來能幫父親一起挑起家庭的重擔並勇敢面對惡劣的環境,以自己頑強、不畏懼戰勝了困境,使自己真正成長起來。

六、討論分析

文章的成功之處是對人物的成長過程採用了大量的細節描寫,刻畫人物心理變化的軌跡,而文中環境描寫也對人物形象的刻畫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找出有關語句並分析作用。

語句:(l)四周已只是草灘或凹地,已無一户人家。

(2)黃昏,船艙裏的小泥爐,飄起第一縷炊煙,它是這裏惟一的炊煙。它們在晚風中向水面飄去,然後又貼着水面,慢慢飄去。當鍋中的飯已經煮熟時,河水困曬了一天太陽而開始飄起炊煙一樣的熱氣。此時,熱氣與炊煙,就再也無法分得清楚了。

(3)這裏的氣味,倒是好聞的。萬頃蘆葦,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時,空氣裏滿是清香。蘆葦叢中還有一種不知名的香草,一縷一縷地摻雜在蘆葉的清香裏,使杜小康不時地去用勁嗅着。

(4)水邊的蘆葉裏,飛着無數螢火蟲。有時,它們幾十只幾百只聚集在一起時,居然能把水面照亮,使杜小康能看見一隻小鳥正浮在水面上。

(5)那天,是他們離家以來所遇到的一個最惡劣的天氣。一早上,天就陰沉下來。天黑,河水也黑,蘆葦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覺得風也是黑的。臨近中午時,雷聲已如萬輛戰車從天邊滾動過來,過不一會,暴風雨就歇斯底里地開始了,頓時,天昏地暗,彷彿世紀已到了末日。四下裏,一片呼呼的風聲和千萬支蘆葦被風撅斷的咔嚓聲。

(6)雨後天晴,天空比任何一個夜晚都要明亮。

這些自然環境的描寫,在杜小康處於人生的三個階段時作用是不同的。在主人公恐懼孤獨時,更加襯托人物內心世界的無法排解的孤獨。面對孤獨時,把暴風雨的天氣寫得如此惡劣,也為人物在一夜之中能迅速成長起來,提供了一種可能,讓人們不禁想到這自然界的風雨不也是人生中的風雨嗎?再大再瘋狂,只要你能勇於面對,努力抗爭,什麼樣的“風雨”走不過去呢?雨後那明亮的月亮、明亮的無空也正是杜小康此時的心情,也如這月這天,明亮而清澈,他已磨鍊了自己的意志,由一個不懂事的孩子慢慢成長堅強了起來,環境造就了他的性格,同時他也使環境不再那樣單調而孤寂。

七、總結、擴展

作者通過少年杜小康在困境中如何成長的故事告訴我們應該如何面對生活中的許許多

多的孤獨,如何使自己成為生活的強者,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人民文學》主編肖復興説“《草房子》,是一首詩”。作者不是詩人,卻憑着他對兒童深入生命的同情和愛創造了小説的詩的世界。作者在這裏把草房子作為一種美好的象徵。

八、佈置作業(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