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八年級物理教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3.09W

八年級物理教案【多篇】

八年級物理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知道質量是物體自身的屬性,知識質量的單位有哪些,它們之間怎樣換算。

2、瞭解托盤天平的結構、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點。

3、會調節托盤天平的平衡,會對天平測量結果準確讀數。

4、初步感受物體質量單位的大小,培養估測能力;會估測日常生活中常見物體的質量。

教學重點:

質量的單位和質量的測量工具。

教學難點:

用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

教學資源:一架托盤天平、一隻燒杯、小冰塊、橡皮泥一塊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方法:講授法、問題教學法,輔以直觀演示和活動的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找兩名同學到講台前,讓他們同時跑向教室後面,其他同學觀察並比較誰跑的快。再讓同學們打開課本直接對照課本圖5-17、5-18説明物體的運動有快有慢,如何比較它們的快慢呢?(由此引入新課)

二、出示目標:

三、新授:

1、質量的概念

引導討論

⑴一根鐵釘與一枚大頭針比較有何相同之處?有何不同之外?

⑵大胖子同學與小瘦子同學在肢體構成上有何相同之處?有何不同之外?⑶物理課本與課桌在構成上有何相同之處和不同之外?

討論:(1)

相同之處:都是鐵造的

不同之外:大小不同;形狀不同;重量不同;用途不同;所用的鐵的量不同??討論(2)

相同之處:都是肌肉骨胳等構成

不同之處:體重不同;體形不同;胖子比瘦子具有的物質多??

討論(3)

都由物質構成,但它們是不同物質構成的,物理書是紙等材料構成,桌子是木頭等材料構成,物理書要的材料的量沒有課桌要的材料的量多。

小結:所有物體都由物質構成,一種物質能構成大小和形狀不同的物體,由於物體的形狀和用途不同組成它們的物質的多少也可能不同。

板書:(質量: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

2、質量的單位

⑴由比較長度和時間的方法去思考如何比較物體質量的多少?

⑵引導學生列舉熟悉的質量單位。在此基礎上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

⑶講解:國際單位制中質量的單位是千克符號Kg常用的單位還有克(g)、毫克(mg)和噸(t)

板書: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説明:斤、兩也是質量的單位,它在我國民間使用,不是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⑷引導估測常見物體的質量

一隻蘋果的質量250

你身體的質量50

一袋方便麪的質量200

方便麪裏佐料的質量5

一隻雞蛋的質量50

一頭大象的質量2。

⑸練習:

(1)熟記換算關係。

(2)進行單位換算

一頭鯨的質量約為1.5×105Kg=______t

一枚藥片質量約為5×10-4Kg=____mg

3、質量的測量

⑴以生活經驗為基礎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質量的測量工具。

⑵桿秤是我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直沿用至今,幾乎家家都有。另外測量質量的工具還有磅秤、電子秤、天平??

⑶板書:實驗室用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

指導學生觀察托盤天平對照插圖6-1認識托盤天平的構造。

(出示幻燈片)

⑸指導閲讀托盤天平使用説明書。

⑹演示托盤天平的正確使用。

⑺突出要點:

①在稱量質量前通過調節平衡螺母使橫樑平衡。

②物體要放在左盤,砝碼放在右盤。

③稱量質量時通過增減砝碼移動遊碼使橫樑平衡。

④物體的質量=砝碼的質量+遊碼所表示的質量

4、探究質量是物體的物理屬性、

⑴要求學生正確使用天平測量自帶的橡皮泥的質量。巡視操作情況,及時糾正操作錯誤。

⑵指導學生藉助燒杯測量冰及其化成水後的質量。

方法:先容器質量,然後再測共同質量,共同質量減去容器質量

等於被測對象的質量。

説明:加熱時間長同學們可能會得出水的質量比冰的質量少要引導學生分析原因。

⑶總結實驗結果:

板書:物體的質量不隨其形狀、位置、狀態的變化而改變,質量是物體的物理屬性。

討論:楊利偉帶到太空中去的某儀器在地上和太空中質量有沒有變化?

四、課堂小結:

對照板書進行小結。

五、佈置作業:

教材:

國中八年級物理教學計劃 篇二

一、基本情景

本人任教196、199兩個班的物理課,這2個班的學生多數年齡較小,思維活躍,學習目的比較明確,學習態度也比較端正。由於物理是新開設的學科,其本身又有較強的趣味性,相信絕大多數學生對這一學科會有比較濃厚的興趣。他們對成長過程中見過的很多新鮮事物和新奇現象都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好奇心驅使他們想尋找這些現象和事物發生的原因,這種好奇心正是學生創新意識、創造思維的動力和源泉。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學生就能進取主動地去學習物理。但據瞭解也有少數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存在混日子的現象,還有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可能不夠持久,這都是學習的不利因素。

二、教材分析

本學期教學資料為八年級物理教材上冊。教材資料共六單元,現就六個單元簡要分析如下:教材在資料選配上注意從物理知識內部進取推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學習方法上進取創造條件讓學生主動學習,參與實踐經過學生自我動手、動腦的實際活動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教科書採用了貼合學生認知規律的由易到難、由簡到繁,以學習發展水平為線索兼顧到物理知識結構的體系。這樣編排既貼合學生認知規律又堅持了知識的結構性。教科書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把學生當作第一讀者,按照學習心理的規律來組織材料。全書共6章,每章開頭都有幾個問題提示這一章的主要資料,並附有章節照片,照片的選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啟發性和趣味性,使學生學習時心中有數。在引入課題、講述知識、歸納總結等環節以及實驗、插圖、練習中編排了許多啟發性問題,點明思路引導思考,活躍思維。許多節還編排了“想想議議”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討論的問題促使學生多動腦、多開口。全書經過《科學之旅》,認識學習物理最有效的學習方式——科學探究,瞭解科學探究的基本要素和程序,學生體驗感悟科學探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認識“如何學習物理”,掌握科學探究的技能。掌握實驗室安全規則和操作技能,認識科學探究的主要途徑是實

驗探究。

三、教學目標

經過一學期的物理教學,使學生能進入物理的世界裏來,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對周圍的自然世界有一個重新的,更加科學的認識。

1、圍繞新的物理課程標準,開展教學研究活動,異常是在科學探究教學上要進取實踐,積累經驗。

2、進一步加強物理觀察、實驗教學。教學中教師要多做演示實驗或隨堂實驗;落實學生實驗,認真思考和操作;並適當增加探索性和設計性實驗;鼓勵學生在課外做一些觀察和小實驗。加強實驗意識和操作訓練。

3、進一步突出應用物理知識教學,樹立知識與應用並重並舉的觀念。物理教學要“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注重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本事。

4、進取探索開展物理實踐活動,強化學生的實踐環節。要儘可能地擴大物理教學空間,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發展他們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發揮他們的主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

5、貫徹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培養學生的優良學風以及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認識社會生活的本事。

四、具體措施

1。努力學習新課改新理論,不斷提高個人業務素質。 2。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以育人為本,把學生培養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3。進取參與教學研究活動,認真搞好備課組的研討,抓住課堂教學這個中心,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4。進取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嘗試,讓學生在自學自悟,合作交流的基礎上主動地掌握知識,構成本事。

5。重視實驗教學,注意培養學生設計實驗和動手操作的本事。

6。改革自我的課堂教學,進取學習和使用先進的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7、認真鑽研教材和教學參考資料,備好每一節的教案。

八年級物理精品教案 篇三

第五章透鏡及其應用

一、光的折射

1、定義: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一般會發生變化;這種現象叫光的折射現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線同面,法線居中,空氣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

⑵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與法線兩側。

⑶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質中時,折射角小於入射角,屬於近法線折射。光從水中或其他介質斜射入空氣中時,折射角大於入射角,屬於遠法線折射。光從空氣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質射出),折射角=入射角=0度。3、應用:從空氣看水中的物體,或從水中看空氣中的物體看到的是物體的虛像,看到的位置比實際位置高☆池水看起來比實際的淺是因為光從水中斜射向空氣中時發生折射,折射角大於入射角。

二、透鏡

1、名詞:薄透鏡:透鏡的厚度遠小於球面的半徑。

主光軸:通過兩個球面球心的直線。

光心:(O)即薄透鏡的中心。性質:通過光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改變。

焦點(F):凸透鏡能使跟主光軸平行的光線會聚在主光軸上的一點,這個點叫焦點。

焦距(f):焦點到凸透鏡光心的距離。

2、典型光路

三、凸透鏡成像規律及其應用

1、實驗:實驗時點燃蠟燭,使燭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燭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若在實驗時,無論怎樣移動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蠟燭在焦點以內;②燭焰在焦點上③燭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蠟燭到凸透鏡的距離稍大於焦距,成像在很遠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無法移到該位置。

2、實驗結論:(凸透鏡成像規律)F分虛實,2f大小,實倒虛正

3、對規律的進一步認識:

⑴u=f是成實像和虛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側和異側的分界點。

⑵u=2f是像放大和縮小的分界點

⑶當像距大於物距時成放大的實像(或虛像),當像距小於物距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

四、眼睛和眼鏡

1、成像原理:從物體發出的光線經過晶狀體等一個綜合的凸透鏡在視網膜上行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分佈在視網膜上的視神經細胞受到光的刺激,把這個信號傳輸給大腦,人就可以看到這個物體了。

2、近視及遠視的矯正:近視眼要戴凹透鏡,遠視眼要戴凸透鏡。

五、顯微鏡和望遠鏡

1、顯微鏡:顯微鏡鏡筒的兩端各有一組透鏡,每組透鏡的作用都相當於一個凸透鏡,靠近眼睛的凸透鏡叫做目鏡,靠近被觀察物體的凸透鏡叫做物鏡。來自被觀察物體的光經過物鏡後成一個放大的實像,道理就像投影儀的鏡頭成像一樣;目鏡的作用則像一個普通的放大鏡,把這個像再放大一次。經過這兩次放大作用,我們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見的小物體了。

2、望遠鏡:有一種望遠鏡也是由兩組凸透鏡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鏡叫做目鏡,靠近被觀察物體的凸透鏡叫做物鏡。我們能不能看清一個物體,它對我們的眼睛所成“視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遠鏡的物鏡所成的像雖然比原來的物體小,但它離我們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鏡的放大作用,視角就可以變得很大。

八年級物理教學設計 篇四

【槓桿】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麼是槓桿;

(2)理解支點、阻力、阻力臂、動力、動力臂。

過程與方法:通過舉例認識槓桿,會分析槓桿的幾個概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瞭解槓桿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認識槓桿。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通過浮力的學習,同學們已經知道了阿基米德是古希臘偉大的科學家,他在物理學方面的主要貢獻有兩項:浮力問題與槓桿平衡問題。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

置疑:阿基米德説這句話的根據是什麼 ? 你認為這可能嗎?

阿基米德用來撬動地球的工具就是槓桿,也就是這節課要研究的問題。

二、槓桿

1、認識槓桿

要求學生觀察書上圖12-2-3:生活中的常見的槓桿。

要求學生舉出其他生活中的槓桿。

進行討論,找出圖中槓桿的共同特徵——都繞一固定點轉動。

教師出示羊角錘,分析使用時有一固定點。

要求學生分析其餘槓桿的固定點。

得到槓桿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繞某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杆,叫槓桿。

“硬杆”指在力作用下不易發生形變的受力的桿狀物體,可以是直的也可是彎的,形狀也可以是各種各樣,可是方的、圓的等。

要求學生再舉其他例子。

例如:用來擰螺母的扳手可以使我們輕易地將螺母擰緊或擰鬆。

訂書機可以很方便地把紙裝訂在一起。

2、與槓桿有關的概念

首先認識槓桿的幾個概念

支點 ( O ) :槓桿繞着轉動的固定點。

動力 ( F1 ) :使槓桿轉動的力。

阻力 ( F2 ) :阻礙槓桿轉動的力。

動力臂 ( L1 ) :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

阻力臂 ( L2 ) :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

力臂是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作力臂的步驟:( 1 )找準支點;( 2 )沿力的方向作出力的作用線;( 3 )從支點向力的作用線畫垂線;( 4 )標出力臂。

教師舉槓桿撬球的例子分析五個概念。

畫出槓桿撬球中的各種物理量。

支點是槓桿繞着轉動的固定點,在分析支點時,我們可以假想槓桿發生轉動,槓桿圍繞哪一點轉動,哪一點就是支點。如圖所示,我們假設槓桿在動力作用下做逆時針轉動,其中 O 點是不動的,所以 O 點就是支點。

力的作用線就是從力在槓桿上的作用點起,沿力的方向所畫的直線,如圖所示,動力的作用線是從 A 點起沿 F1 方向的直線。

從支點 O 向動力 F1 的作用線所畫的垂線就是動力臂L1 ,從支點O 向阻力F2 的作用線所畫的垂線就是阻力臂L2 了。畫力臂實際上就是作一個點到一條線的垂線,只要把平面幾何中作“點到直線的距離”的方法遷移過來,就不難解決力臂作法這一難點。

必須明確:力臂是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垂直距離,而不是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如圖所示中,不能把 OA 和 OB 作為動力臂和阻力臂。

例題: 在黑板上畫出各槓桿的示意圖,畫出它們的支點、動力和阻力。

如:鍘刀、瓶蓋起子、獨輪車、鐵鍬等。

由4名學生分別畫出它們的動力臂和阻力臂,巡迴指導,最後進行講評。

可選擇分析一些實際槓桿,如:抽水機、汽車剎車踏板、胳膊、縫紉機踏板等。

三、課堂小結

認識槓桿,並介紹了槓桿的幾個重要概念,學會分析生活中的槓桿。

四、實踐活動

注意觀察生活中有哪些槓桿,試着分析它們的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

五、板書:

第一節 槓桿(一)

槓桿:1 、槓桿:在力的作用下,能繞某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杆,叫槓桿。

2 、槓桿的幾個概念:

支點 ( O ) :槓桿繞着轉動的固定點。

動力 ( F1 ) :使槓桿轉動的力。

阻力 ( F2 ) :阻礙槓桿轉動的力。

動力臂 ( L1 ) :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

阻力臂 ( L2 ) :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

八年級物理課人教版教案 篇五

§5—1透鏡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瞭解什麼是凸透鏡,什麼是凹透鏡,瞭解透鏡的焦點、焦距。

瞭解凸透鏡和凹透鏡對光的作用。

2、過程和方法

觀察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

3、情感、態度、價值觀

能保持對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領略自然現象的美好與和諧。

重、難點:

焦點、焦距的定義。

透鏡對光的折射作用。

教學器材:

激光源、各種透鏡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前提測評:

完成光路圖:

空氣玻璃

水空氣

二、導學達標:

引入課題:我們經常用到一些玻璃器件。如:眼鏡、照相機的鏡頭,它們有什麼作用?

進行新課:

1、透鏡:一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實物觀察)

凸透鏡:中間厚、邊緣薄的透鏡

凹透鏡:中間薄、邊緣厚的透鏡(圖3.1-1示)

2、透鏡的做法:

主光軸:連接圓心的直線

光心:透鏡的中心光心在主光軸上。通過光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改變

3、透鏡對光的折射作用:

(1)、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又叫會聚透鏡。

(2)、凹透鏡對光有發散作用,又叫發散透鏡。

4、焦點和焦距:

焦點:與主光軸平行的光線通過凸透鏡後會聚到一點,叫凸透鏡的焦點。

焦點有幾個?

焦距:焦點到光心的距離。單位是什麼?

5、凹透鏡的焦點和焦距

6、兩種透鏡上能畫三條特殊的光線

三、達標練習: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節內容。

小結:根據板書,總結本節內容,明確重、難點。

課後活動:完成課本練習。寫出日常生活中你見到的透鏡。

教學後記:對光心、主光軸的知識進行補充。會聚、發散的結論。

國中八年級物理教學計劃 篇六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觀察和實驗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發展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為更好地實施實驗教學,現做計劃如下:

一、實驗目的

1、培養學生樹立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2、掌握科學的實驗方法。

3、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和實驗能力。

二、實驗重點:本學期實驗教學的重點是加強分組實驗。

三、實驗難點:

1、將探究方法和創新精神用於教學中。

2、創造條件進行分組實驗。

四、實驗措施:

1、對所有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都要填寫實驗通知單和實驗記錄。

2、嚴格要求,按程序進行操作。

3、認真組織,精心輔導。

4、開展形式多樣的實驗競賽活動。

5、積極組織並指導物理課外興趣小組開展實驗活動。

五、內容和時間安排

時間

內 容

第三週

測量平均速度

第六 周

用温度計測量水的温度

第七週

探究水沸騰時温度變化特點

第九周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第十週

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分組)

第十一週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分組)

第十六週

測量物質的密度

八年級物理教學設計 篇七

【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

1、知道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的含義及三者的關係。

2、理解機械效率的概念,並能計算簡單機械的效率。

3、培養學生對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效率”的科學態度。

過程與方法:

通過參與探究斜面機械效率的活動,使學生加深對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的認識;學習擬定簡單的科學探究計劃和實驗方案。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慾望,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知道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難點:測量簡單機械的機械效率。

【教學儀器】

電腦教學平台一套,滑輪組、鐵架台、彈簧秤、刻度尺、相同木塊和細線各20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師:我們學校旁有一座私人住宅正在建造中,現在需把100N重的砂子運到6m高的樓上。在投影儀上映出下圖:引導學生先觀察圖片,一分鐘後,教師:你們體會到了什麼呢?

學生:第三種方法最省力。

教師:如果從功的角度看這個問題會怎樣呢?

首先,讓學生一起分析,這三種工作方式有一個共同的目的:把重100牛的沙子從地面運到三樓,這是要完成的工作任務,同學們計算一下,單純完成此任務,需要做多少功呢?

根據學生的計算結果,板書:W1=G沙·h=600J

第三種方式,人做的功是多少呢?3)W2=G總·h=690J

第二種方式,人做的功是多少呢?2)W2=G總·h=780J

第一種方式,人做的功是多少呢?

1)W2=G總·h=3120J

學生分析計算結果:三種方式做的功都比W1多,額外多做的功不一樣,可見第三種方式最好。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課本資源,讓學生通過計算,比較,在腦中初步形成有用功、額外功的概念,為新課講授做好充足準備。

師:我們的目的是把砂子運上樓,所以把100N重的砂子運到6m高的樓上,無論採取哪種方法都必須做的功,這是有用的功。用滑輪組將砂子運上去,在完成運砂子的同時,還不得不對桶和動滑輪也做了功,此外還要克服各種摩擦做功,這部分對砂子提上樓沒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是額外功。

板書:

(一)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有用功:在工作時,對人們有用的功。

額外功:在工作時,對於額外負擔所不得不做的功。

總功:有用功與額外功的和。

典型練習:

用桶從井中提水的時候,對做的功是有用功,對做的功是額外功。

如果桶掉到井裏,從井裏撈桶時,撈上來的桶帶有一些水,這時對桶做的功是功,對水做的功是功。

設計意圖:首先通過搬沙子明確“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然後通過典型習題練習讓學生進一步熟悉三個概念。

二、引入機械效率

1、學生分組實驗(共20個小組,分2個內容,每10個小組做1個內容,2個實驗並進。)

測定:把重G=1.5N的木塊,提高到h=0.2m的高度時,

①通過一定一動滑輪組所做的有用功、總功。

②通過兩定兩動滑輪組所做的有用功、總功。

每個實驗的記錄結果選1~2組,在投影儀上映出進行分析。

設計意圖:通過做實驗,既能增強學生動手動腦能力,同時又為引出機械效率做好鋪墊。

2、討論與分析

教師提問:(1)有沒有一種簡單機械只做有用功,不做額外功?

學生回答:(沒有)

教師提問:(2)使用不同的簡單機械做功,完成相同的有用功時,所做的總功是否相同?這説明什麼?

學生回答:(不同)(這説明額外功不同)

教師提問:(3)額外功在總功中佔的比例越多越好,還是越少越好?

學生回答:(越少越好)

教師提問:一定的總功中,額外功少意味着什麼?

學生回答:有用功多。

教師提問:在使用機械時我們最關心的是所做的這些總功中,有用功究竟佔了多少。為此我們引入一個新的物理量,叫做機械效率。

板書:

(二)機械效率的定義

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叫做機械效率。

板書:

(三)機械效率的公式:

練習:

1、計算課本例題中起重機的機械效率。

2、計算學生分組實驗中所用的簡單機械效率。

師:由計算結果推知。

板書:

(四)機械效率η是個百分數,一定小於100%,沒有單位。

三、小結

師:以上我們討論了機械的效率,其實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效率”的含義很廣泛。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個效率問題。我們生活的社會是一個現代化的社會,是講效率的社會,時時、事事、處處都要求高效率,以儘可能少的消耗去取得儘可能多的效益。我們在學習中,也應注意學習的效率,特別是提高45分鐘的課堂效率,這是我們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的重要方法。

設計意圖:把機械效率和學習效率進行類比,促進學生理解概念,同時還滲透學習要講究效率的方法。

四、內容深化:

老師適當指導討論如下問題:

1、功率大的機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於提高效率?

2、機械效率越高是否一定越省功?

3、做功越多是否機械效率一定越高?

4、增加總功是否即可提高機械效率?

設計意圖:通過對上述問題的討論,使學生能初步區別功、功率、機械效率這三個不同的物理概念,從而對全章的知識形成一個系統的知識體系。

四、佈置作業

1、認真複習課文。

2、預習下節教材,做好分組實驗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