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三語文二輪複習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23W

高三語文二輪複習教案(精品多篇)

高三語文二輪複習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培養初步鑑賞古典詩歌能力;

2、提高解答古典詩歌鑑賞題能力。

教學重點:把握重要環節,抓住關鍵詞句。

教學難點:對詩歌背景及其所用典實的瞭解。

教學方法與思路

1、從大學聯考古典詩歌鑑賞題考查的內容歸納所要複習的重點;

2、掌握具體方法;

3、實例訓練,形成能力。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引言導入,板書課題

我們偉大的祖國是一個詩的王國,優秀的詩人像羣星燦爛,優美的詩篇流傳久遠。古典詩歌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也是近年大學聯考的必考內容。然而在實際學習中,由於年代相去甚遠,許多同學對古典詩歌的理解總是有一定的難度,有時似懂非懂,有時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在考試中失分較多。這説明我們有必要提高自身的鑑賞能力,提高古典詩歌鑑賞題的解答能力。這節課我們就來探討古典詩歌鑑賞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板書課題:古典詩歌鑑賞)

二、從大學聯考題歸納古典詩歌鑑賞的要點

1、投影顯示1996年大學聯考古典詩歌鑑賞題(習題1)。

引導學生思考:鑑賞的內容有哪些?

明確:第一題是元曲句子的鑑賞,第二題涉及結構、內容、主旨、風格。

2、投影顯示1997年大學聯考古典詩歌鑑賞題(習題2)。

引導學生思考:鑑賞的內容有哪些?

明確:

3、歸納古典詩歌鑑賞題的鑑賞要點:

(1)字詞

古代詩人在用詞方面可謂孜孜以求。苦吟派的盧延江曾説: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賈島推敲的詩壇趣話更是流傳千古。

提問:你還能舉出表現古人講究煉字的例子嗎?

明確: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

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賈島)

一詩千改始心安。(袁枚)

(2)詩句

詩句的理解往往是理解全詩的關鍵所在,因此,對詩句的考查也是重點之一。它的內容包括詩句的意義,修辭技巧,表現手法,有時還考查詩句所涉及的典故等。

(3)意境

詩歌的主題通常藉助意境來表達。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繪的'生活圖景融合而成的境界,因此,鑑賞古典詩歌,必須體味意境。體味意境的主要方法是抓住詩歌的畫面和氣氛去理解此時、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麼。

(4)評價

包括作者評價、內容評價、思想評價、藝術評價等,往往是總體評價。

三、借鑑題例,把握鑑賞三個環節

1、顯示題例:習題1、習題2

2、思考與練習

3、把握鑑賞三個環節:瞭解感悟聯想

板書設計:

詞語把握

語言選詞煉字

句義把握

1、瞭解名物

典實

背景

2、感悟

3、聯想

三種境界:

(1)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2)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3)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四、實例訓練,形成能力

1、出示材料甲,訓練對詞語的把握能力。

材料甲對李清照《如夢令》一詞分析不當的一項是(D)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實際指的是消不盡的傷感和煩躁情緒。

B、綠肥紅瘦中,綠、紅分別代替葉和花,肥、瘦分別內形容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這首詞從一般敍述,轉入到一問一答,然後是設問和慨歎,層層拓展、深入。

D、作者採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達對春光留戀和惜別的一種傷感情緒。

2、出示材料乙,訓練整體把握能力。

材料乙讀陸游的《小園》,選出分析有誤的一項(D)

小園煙草接鄰家,桑枳陰陰一徑斜。卧讀陶詩未終卷,又乘微雨去鋤瓜。

A、第一、二句是描寫,B、第三、四句是敍述。

C、卧讀陶詩是指D、卧度陶淵明的詩。

E、這首詩屬於田園詩歌,F、其選材和表達的意藴與陶淵明的詩很相似。

G、陸游不H、可眼不I、愧為愛國詩人,J、即使是寫田園生活,K、也表達出憂國憂民之心。

4、出示材料丙,5、訓練整體鑑賞能力。

材料丙對以下一首詩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丹陽郭裏送行舟,一別心知兩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

A、作者在詩中用一秋字,主要是為了交待送別友人的季節。

B、江南江北在詩中有照應的作用,突出了江水的阻隔;望字傳出思念之神態。

C、第四句寫望中所見,給人以孤獨、寂寞、空虛的感觸;水悠悠闇含着無限的思念之情。

D、作者將對友人的感情滲透在景物的描寫之中,做到了言盡而意無窮。

五、小結

六、佈置作業

請同學們課後寫一篇關於張炎《南浦春水》的鑑賞文字。

高三語文二輪複習教案 篇二

教學目的:

1.解讀常見文言詞語的用法。

2.進一步體會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辭手法和本文生動的語言。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方法:自讀學習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由當今國際社會之動盪,談及解決辦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進入課題。

二、聽朗讀錄音,正音、正句讀。

三、齊聲朗讀課文,自主翻譯全文。

四、解釋下列詞語:

①出,語人曰語:告訴

②天下惡乎定惡:何,怎麼

③今夫天下之人牧牧:統治

④如有不嗜殺人者如:如果

⑤則天下皆引領而望之矣引:伸長

五、解釋下列詞語在句子中的用法。

①卒

A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同“猝”,突然

B每得降卒必親引問之士兵

C初,魯肅聞劉表卒死

D卒歲之收,不過畝四石整個,全

②一

A誰能一之統一

B積極一也專一

C一鼓作氣第一次

D一夫作難而七廟隳一個

E黃鶴一去不復返一經

③就

A由水之就下也往

B金就礪則利靠近

C指物作詩立就完成

D於是荊軻就車而去登上

六、分析簡答:

1.文章開頭,孟子為什麼説樑襄王不似人君?

提示:説明孟子對樑襄王的印象不好,因為靠近他,感覺沒有一點國君的威嚴。

2.樑襄王缺乏國君的威嚴表現何在?

提示:表現在問話的'突然,這説明他缺乏威嚴沉着的人君氣度。

3.既然樑襄王缺乏人君的氣度,孟子還向他講訴自己的“仁政”思想,這説明孟子有着怎樣的個性?

提示:説明孟子對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堅韌執著的追求,決不放棄任何機會向君王們宣傳自己的政治理想。

4.説説孟子採用比喻説理的貼切性?

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樑襄王表明了君恩之於百姓的重要性及實行“仁政”的好處。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實行“仁政”的效果之顯著。

七、再讀課文,體會課文語言的生動性。

提示:本文的比喻雖是假設,但具體可感,猶若真實的事情,關鍵在於其情境性很強。而油然作雨、沛然下雨、水之就下等詞句,千百年來更是一直活在人們的口中。

八、完成課後練習一,討論:如今的國際社會,誰能一統天下?

九、完成課後練習二。(綜合本課所有通假字)

①卒然問曰卒同“猝”,突然。

②則苗浡然興之矣浡同“勃”,生機盎然。

③由水之就下由同“猶”,就像。

十、課外作業:

1.熟讀課文。

2.閲讀《文學讀本》上選讀的孟子文章。

探究活動

走近《孟子》

一、提供材料專題閲讀

教師可為學生提供一些閲讀材料,也可以讓學生自主蒐集相關資料。

二、研討主題

研討可側重於以下幾點

1.孟子思想的研究

2.《孟子》論辯藝術的研究

3.《孟子》語言風格的研究

三、交流、評價與總結

可以在高三年級組織一次“走近孟子”為主題的論文(或者學生自作的主頁)交流會。

高三語文二輪複習教案 篇三

擴展語句是20xx年《考試説明》新增加的一個考點,鮮明地體現了大學聯考語文科對語言表達能力的要求。擴展語句主要要求考生將一句話的內容充實豐富起來或者合理地擴展成幾句話,它通過擴展語意或語境,使簡單的、抽象的、概括的句子儘量豐富、形象、具體起來,旨在考查學生的想象、聯想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原句常以短句的形式出現,其信息量不足:一般簡潔、凝鍊,或單純、簡略。擴展後的語句應有較大的信息量,表意豐富,有血有肉;同時在句式或修辭等方面符合試題要求。

一、命題特點

從近年大學聯考試題來看,此類題目的特點主要有:

1.着力於對考生語言運用能力的考查,重視考查考生語言表達的基礎能力。

2.在內容上呈開放性特徵,同時緊密結合考生學習和生活實際。

3.為考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有利於考生充分發揮個人特長,展現自己的能力。

4.情景既有一定的限制,又有很大的自由發揮空間。

5.答案豐富多彩,彈性較大,有利於激發考生的激情,有利於培養和提高創造思維能力。

二、試題類型

擴展語句的形式很多,可歸結為三種基本形式:豐富句意,再現情景,拓展話題。

1、豐富句意

對一個結構簡單的句子,通過加修飾成份,或通過加修辭手法使之具體生動起來以克服語言枯燥、表述乏味的毛病。

如:用三種以上的方法,使下面的句子逐漸豐滿起來。

“她笑了”

擴展1:加修飾成份 她含着淚笑了

擴展2:加修辭手法 她含着淚笑了,像一朵帶露的玫瑰,像鑽出雲霧的月牙。

擴展3:加表現手法 她含着淚笑了,像一朵帶露的玫瑰,像鑽出雲霧的月牙。花兒因她的笑變得更加燦爛,月兒因她的笑而變得更加嬌媚。

擴展1比原句多一點特色,擴展2通過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更加突出了含着淚笑動人之處,擴展3通過花和月烘托了她的笑的燦爛和嬌媚,這樣她的'笑給人留下的印象就更加深刻了。

2、再現情景

給出幾個情景信息詞,然後根據這幾個詞提供的信息充分展開想象和聯想,並且運用一定的表現手法,將所構思的情景生動地表現出來。20xx年語文大學聯考的第五大題即是這種形式。這種形式由於所給的幾個詞語之間存在一定的空白,這個空白給我們的思維提供了一定的想象空間。請看下面三例:

①以“黃昏 我 海風”中的“海風”為重點,運用一種修辭手法,進行情景描寫

例:黃昏時,我走在沙灘上,輕柔的海風縈繞在我的耳邊,向我訴説着關於海的一個個動人的故事。

例:黃昏時,我漫步海邊,海風像一個頑皮的小孩,撩撥我的頭髮,撩起我的衣角,也撩亂了我的思緒。

②以“黃昏 我 海風”中的“我”為重點,展開想象。

例:黃昏時,我佇立在海邊的一個巨大的礁石上,海風迎面吹來,我感覺自己像一個放飛的風箏。我飛上高空,我看到了海歐追逐着怒濤的英姿,我聽到了它那欲征服大海的嘶鳴。這給我的體內灌注了無窮的力量。

③以“黃昏 我 海風”中的“黃昏”為重點,運用想象寫一段話。

例:在海風的陪伴下,我獨自領略海的黃昏:落曰熔金,她帶着她的熾熱還有一天的疲憊緩緩向西沉去,而海——她最寵愛又任性的孩子——正在撕裂,正在摔打,正在吼叫,想把心中的不滿都發泄在礁石和沙灘上,但落日靜穆地看着這一切,不為所動,繼續帶着她的寬容而慈祥的微笑緩緩地離去,她知道,搏擊就是他的性格,就是他的生命。

3、拓展話題

這種形式旨在考查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以議論為主的表達方式。其形式是給一箇中心句或首句或結句,要求運用某種論證方法加以充實或拓展。

例如:

①請以“失敗是成功之母”為結句,運用正反論證法加以拓展。

沒有失敗,就不會有成功的經驗;沒有失敗就不會有戰勝怯懦的勇氣;沒有失敗,也就不會品嚐到勝利後的甘甜,所以説失敗是成功之母。

②請以“失敗是成功之母”為結句,運用假設推理法進行拓展。

如果沒有愛迪生999次試製燈絲的失敗,就不會有他第一千次試製的成功;如果沒有司馬遷在仕途上的失敗,就不會有他在史學上的輝煌的成就,……所以説,失敗是成功之母。

③請以“失敗是成功之母”為首句,運用因果論證法加以拓展。

失敗是成功之母,因為任何一次成功都是在總結失敗的教訓之後獲得的,失敗帶給我們不僅是傷痛,更多的是寶貴的經驗,不敢面對失敗的人或經歷一次失敗就退縮的人,那是永遠看不到成功的彩虹的人。害怕失敗則是人生最大的失敗。

我們可以變換要求,繼續拓展下去,這樣可以從各個角度打開思路,同時使語言表達得到全方位的訓練。其實學生大腦中並不缺少存貯,他們之所以在運用時找不到他們所需要的資料,是因為他們找不到提取資料的路徑,學會拓展的方法,即是學會提取資料的路徑。

高三語文二輪複習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目標:體會印度人民對甘地的深厚感情。

2、知識與能力目標:體會消息的結構特點,比較消息與通訊的不同,學會消息的寫法。

3.過程與方法目標:積極感受課文中有特色的語言,評價感人肺腑的人物——甘地。綜合運用比較閲讀,課外閲讀的方法指導學生在閲讀中找出消息的各要素,能分析消息的不同結構形式,能具體地區分通訊與消息的不同。

二、教學重難點:

1.掌握消息的各個組成部分(標題-導語-正文-背景-結尾)和結構形式(金字塔式、倒金字塔與金字塔相結合)

2比較消息與通訊的不同。

三。教學時數:兩課時

學習方法:感知課文,比較閲讀、合作探究

四、教學設想:

1.比較閲讀《心隨飛翔》和《甘地被刺》分析消息的結構特點,比較《英雄瀟灑走蒼穹》和《甘地被刺》分析消息與通訊的不同。

2.概括能力訓練:閲讀報紙的一則近期新聞,請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它的特點(此時教師要有方法指導)

3.作業佈置:運用題——寫作訓練。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以激情導入為興奮點,走進甘地,瞭解甘地生平以及材料背景。

(二)整體感知課文:

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重點難點探究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和結果;從題材上抓住人物事件的典型意義,從遣詞造句上體會精煉的新聞語言。

(三)以解讀點擊連接為切入點本文是篇事件消息,聯繫《真實快速地報道生活》一文,説説這篇消息的各個組成部分在哪裏?找出文章的標題、導語、正文、背景、結尾以及倒金字塔的結構形式)

板書

該板書學生不僅一覽無遺地揭示了這則消息的內容、結構,同時也以非常直觀的形式圖解了“倒金字塔結構”的特點,便於學生輕鬆自如地理解文章的重難點。

第二課時

(一)導入:聯繫上節課內容。

(二)比較閲讀

比較閲讀《心隨飛翔》和《甘地被刺》分析消息的結構特點(金字塔式、倒金字塔,倒金字塔與金字塔相結合)

比較《英雄瀟灑走蒼穹》和《甘地被刺》分析消息與通訊的不同。1)消息的概念和特點

消息——只報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講述詳細的`經過和細節,以簡要的語言文字迅速傳播新近事實的新聞體裁,也是最廣泛、最經常採用的新聞基本體裁。

消息的特點:

A.篇幅較短,內容簡明扼要,文字乾淨利落;

B.常有一段導語,開門見山,吸引讀者;

C.通常一事一報,講究用事實説話;

D.更注重時效,報道快速及時;

E.基本表達方法是敍述

2)通訊的概念和特點

通訊——也是一種常用的新聞體裁,是對新聞事件、人物和各種見聞的比較詳盡而生動的報道。不及交代什麼事,而且交代事情的來龍去脈,以及情節、細節和有關環境氣氛。

通訊的特點:

A.容量大,範圍廣,取材全面;

B.講究結構變化,展開情切,情景交融;

C.表現手法多樣,結合敍述,兼以描寫、説明、抒情或議論,富有感情色彩或理論色彩;

D.比消息的篇幅長,時效性要求較寬鬆

(三)運用訓練

閲讀報紙的一則近期完整規範的新聞消息(包括有正標題副標題,請學生概括它的新聞寫作特點。)

(四)作業設計:

根據校運會的賽情,運用消息的寫作特點,寫一則消息。

高三語文二輪複習教案 篇五

教學目的與要求

1認識母愛的偉大和理解作者對母親的深厚感情

2學習兩篇文章同一題材的不同寫法

3能自行閲讀,理清思路,歸納段意

教學重點:學習兩篇文章同一題材的不同寫法

教學難點:兩位母親的的性格,品性,兩位作者的不同感受和表達,不同的寫法

教具準備教學磁帶,錄音機

課時安排:四課時

教學方法:講述,設問 閲讀,思考回答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人人都有母親,人人都體會過母愛,母愛是偉大的。在我們呀呀學語的時候,她們用一雙勤勞的手,一直呵護着我們,我們長大成人,她們默默的送我們遠行,在我們困惑時給我們自信,堅強和勇敢,我們每一個人,對母愛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

聯繫課文: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兩位作家的兩篇關於母親的,歌頌母愛的文章——(板題目) 作者介紹

二,閲讀課文提示,點教學要點

三閲讀第一篇課文,聽錄音,默讀或輕聲跟讀,並有初步印象。

四,自行閲讀課文,理清課文思路,按思路再次閲讀課文,理解設問

(一)(123)母親家世,(所處位置,姓氏,家境)—生在農家,勤勞誠實,身體好 (板書)

設問:母親的家世如何?為什麼寫這些?(強調了母親在農家,從小勞動,誠實,身體好,這是本質,基礎)

歸納段意,寫法(按時間順序,簡潔平實)

(二)(4—11)嫁為人婦——賢惠勤勞,堅忍頑強,奉獻守禮 (板書)

設問:嫁為人婦,母親經歷了什麼?(辛苦操勞,好客,忍讓,吃虧,樂於助人)#

從母親的這些經歷中,可以看出母親的什麼品質?(賢惠勤勞,堅忍頑強,奉獻守禮)

我從母親身上獲得些什麼?(平和待人,忍讓吃虧,做人有一定宗旨,法則)

歸納:段意,強調母親是受封建傳統道德影響的中國婦女,對後代的影響也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寫法,寫一件件平凡小事和細節描寫,刻畫了一個平凡而偉大的東方母親。

(三)(12-16)對兒子的培養,期望兒子因事業在外不能盡孝而歉疚和思念 (板書)

設問:母親怎樣支持兒子的學業(默默的籌鉅款,含淚送,有行動和寧可孤獨)

兒子為什麼説自己使老人傷心?(不成家,遠遊英國,兒行千里母擔憂)

遠遊在外的兒子如何遠對在家鄉的對母親(思念,怕拆信大段議論深化主題,抒發濃郁的思母情)

歸納:段意,家人在母去世後一年才告知,結尾感念母親的給予,表達心中的歉疚

五本篇小結:

主題思想:文章通過記敍母親一生的身世,經歷,性格,品格及遭遇,表達了作者對自己的母親的無限敬愛和無法報答母親恩情的歉疚之情

寫作特點:按時間順序和發展寫母親,善用眾多小事和細節描寫,刻畫出一個看似平凡而偉大的母親形象,在語言方面,記敍語言流暢,樸素親切,議論語言深情,富含哲理

第二課時

一導入:如果説東方的母親對孩子所表現出來的 母愛是默默的,含蓄的,用行動的表達的,用自己的一舉一動對孩子產生影響的,而西方的母親卻有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現在我們接着學習第二篇,來感受一下西方母親的愛。

作者簡介

二,閲讀課文提示,點教學要點

三閲讀第一篇課文,聽錄音,默讀或輕聲跟讀,並有初步印象。

四,自行閲讀課文,理清課文思路,按思路再次閲讀課文,理解設問

第一部分:母親探望在部隊的兒子——兒子的感受,期盼

↓ 言談,舉止動作 鼓舞,激勵 必勝 歸來報答 (板書)

張揚,自尊,自信

設問:母親和兒子的告別場面怎樣描寫母親?(找出描寫母親言談,舉止,動作的語句)

通過這些描寫,我們看出母親是個什麼樣的人?(張揚,自尊,自信,)

她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鼓舞,激勵兒子)

兒子有什麼感受和期盼?(讀第8段,明確必勝信念,凱旋而歸,安慰報答母親,見練習冊的課文閲讀)

歸納:段意,寫法,在一個特定的場面裏,將筆觸集中於一點,用語言,動作,舉止描寫來體現母親張揚,自尊的個性,以及在極度的預言中飽含的母愛,兒子對母愛的感受和對勝利的期盼,也很有新意

第二部分回憶13歲時的家庭生活——母愛克己無私 (板書)

辛苦維持,素食(物質上)

設問:在窮困的生活中,母愛怎樣表現?(要求學生用自己語言講述)

歸納:段意

第三部分:回憶母親的多個預言——母愛鼓勵,樹立兒子的自信心並學會忍耐,努力(精神上)(板書)

設問:母親的'預言有點狂,卻對兒子產生什麼影響?(見上)

歸納段意,母望子成龍,方法得當寫法,以對話形式表現。

第四部分:回憶往事,母親堅強,母愛——對兒子的期望和擔憂 (板書)

自信,樂觀

設問:母親為什麼有病要滿着兒子?(體現了她的堅強和對兒子的期望)

在離別前夕,從母親和兒子的對話中,可以看出母親是怎樣?(既自信,樂觀,又擔憂既矛盾心理又幽默)

歸納段意,

第五部分:探望病重母親——給予兒子勇氣,微笑,道別 (板書)

《母親》兩篇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説明出處

設問:母親在病重時怎樣掛念兒子?(要求學生從33段中回答)

母親打算出什麼新花樣?(不知,埋下伏筆)

母子送別是什麼情景?兒子獲得什麼?(學生朗讀34頁的幾段並體會)

歸納段意,並指出他們的道別是互相鼓勵,母愛給了勇氣,運用了伏筆)

第五部分:母親死前寫下250封信——母愛延續——給兒子力量和勇氣 (板書)

設問:母親生前為什麼要寫下多封信?是否新花樣(啟發學生答後,確定母愛延續,前面的伏兵在此得到答案)

我從母親哪兒得到什麼?(力量和勇氣)

這樣的結尾有什麼作用?(與前照應,使讀者在意料之外,一種戲劇性的效果)

五小結本篇:主題:通過記寫母親一生中的若干片段,充分表現了母子間的骨肉深情,也塑造了一個張揚,樂觀,堅強又極具母愛的西方母親

寫作方法與特點:有選擇的寫日常生活片段,通過言,行,舉止描寫展示人物思想性格 使一個西方母親的形象栩栩如生,伏筆與照應,結尾戲劇性

第三課時

一討論, 分析,欣賞

1比較兩位東西方母親,他們的性格,行為,氣質有什麼不同,為什麼?

2兩位作者,如何感受母愛,如何表達對母親的感情?

3同是寫母愛,兩篇文章在材料的選擇和安排上各有什麼特點?

二總結全文:通過這兩篇文章的學習,我們也和作者一樣,感受到了母親的愛——平凡,偉大,崇高,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珍惜這種愛,報答這種愛,正如古人所言愛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誰言寸心草,抱得三春暉

三鞏固複習課後練習與思考及做練習冊

四佈置作業,課下收集若干篇古今中外回憶母親,歌頌母愛的文章和詩詞,為下節課做準備

第四課時

學生用各種方式(朗誦,講解,口述)交流收集到的材料,歌頌母親和母愛

教後記

高三語文二輪複習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瞭解駢文的文體特點。

2.學習本文優美的語言。

3.瞭解相關文言知識及文學典故。

4.積累“故”、“盡”、“屬”、“即”等實詞義項,“且”、“矣”等虛詞的用法。

5.學習本文情景交融的寫法,理解作者複雜的感情。

教學重點

1.通讀全文,疏通文意。

2.瞭解駢文的文體特點。

3.體會作者複雜的感情。

教學難點

文中的語言和大量的典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在我們祖國這塊神奇的大陸上,積澱了五千年的文化遺產,宮殿園林,樓閣廟宇,比比皆是。在這眾多的人文景觀中,“中國古代四大名樓”因其精美的建築流傳千古,更因為名人的遊歷題詩而具有了特殊的意義,名揚天下。它們是“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鸛鵲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的黃鶴樓,“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岳陽樓,“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滕王閣。這堂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王勃的《滕王閣序》。

二、關於文體

駢文,是魏晉以後產生的一種新文體,又稱駢儷文。南北朝是駢體文的全盛時期。駢文多以四、六字句為主,兼以雜言,所以後來也稱駢文為“四六文”。

駢文講究排比、對偶,注重藻飾和用典,講究運用平仄,聲韻要求嚴格。一般説來,駢文多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縛內容,自無可取,但如果運用得當,也能增強文章的藝術性。

三、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1.關於作者:

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人(今山西河津縣),初唐文學家。

王勃少有才名,以五言律詩和絕句成就較大。他和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傑”。王勃的詩歌從內容到形式都突破了齊樑香豔詩的框框,為初唐詩風的轉變和近體格律詩的成熟做了貢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成為後人傳誦的名句。《滕王閣序》是他的文章,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兩句,也因其開闊的意境,宏大的氣勢,而成為千古絕唱。

2.關於本文寫作背景: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親,路過南昌時,正趕上都督閻伯嶼新修滕王閣成,重陽日在滕王閣大宴賓客。王勃前往拜見,閻都督早聞他的名氣,便請他也參加宴會。閻都督此次宴客,是為了向大家誇耀女婿孟學士的才學。讓女婿事先準備好一篇序文,在席間當作即興所作書寫給大家看。宴會上,閻都督讓人拿出紙筆,假意請諸人為這次盛會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辭不寫,而王勃以一個二十幾歲的青年晚輩,竟不推辭,接過紙筆,當眾揮筆而書。閻都督老大不高興,拂衣而起,轉入帳後,教人去看王勃寫些什麼。聽説王勃開首寫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説:不過是老生常談。又聞“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沉吟不語。等聽到“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都督不得不歎服道:“此真天才,當垂不朽!”。《唐才子傳》則記道:“勃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

四、通讀全文

1.通讀全文,解決生字注音。

2.對照書下注釋,粗通文意,劃下不理解的語句。

3.分段請同學在全班誦讀,教師糾正字音,明確停頓。

五、作業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分組分段朗讀課文,熟悉文章內容,進入文章情境。

二、課文分析

1.第1段

概寫洪州的地理風貌,引出參加宴會的人物。

起筆先介紹滕王閣的所在地,“豫章故郡,洪州新府”,由古及今。接着由天及地,寫天地的廣大,寫滕王閣的`具體地理位置,其中“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一句,更寫出了滕王閣的宏大氣勢。

如此靈秀美麗的工地,一定也會產生傑出的人物吧。“雄州物列,俊採星馳”一句由陳述地理位置轉而對人進行描寫。在盛讚了賓主之後,又盛讚了這次盛會,最後,又謙遜委婉地介紹了自己參加這次盛會的原因。

2.第2段,第3段。

2、3兩段寫景。先點明時間,深秋季節,驟雨初歇,山巒景物全都籠罩在一片暮靄之中,從樓上向下眺望,繡闥,雕甍,山原川澤,閭閻撲地,舸艦彌津,再襯以水面上傳來的縷縷魚歌以及穿空飛過的大雁的啼叫,有聲有色,亦動亦靜,引人入勝。

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句千古傳誦。青天碧水,天水相接,渾然一色,可算是全詩意境之眼。

作者一反傳統悲秋的習慣,將眼前的秋景注入了心中的豪邁,使景物描寫平添了一份灑脱之氣。

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當堂背誦,背誦時抓住景物描寫的特點及重點句。

教師可請一兩位同學當堂示範,但一定要把握好時間,不同層次的學生不要強求。

3.第4、5段。

寫宴會盛況,並抒發人生感慨。

第4段作者緊承上文景物之美的描寫,説到美麗的景色使自己情緒激動。極寫管絃之感,歌聲之美,鋪陳宴會賓主歡飲娛樂的場面,多次使用典故,簡練、含蓄的表現宴會的豪華。但一想到“四美具,二難並”,心緒一轉,不由得“興盡悲來”,由喜悦漸生憤慨。接下來的幾句,一方面體悟天地之大,一方面感歎人生無常,感情基調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由此看出,“興盡悲來”才是全文情感的主脈。

“興盡悲來”,而想到自己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空有絕世才華、卻遠離都城,無可施展;心懷君主,卻不知何年何日才能被召見,不由得讓人感慨“時運不齊,命運多舛,”大有生不逢時之感。然而作者並沒因此而消沉,反而因之以自勱,在文中明確地表達了自己樂觀向上,不懈追求的決心和勇氣。其中的“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是思想意義的警句,表明了克服一切困難執着追求自己的理想,就算身處逆境也不輕言放棄的積極、樂觀、堅定的品質。“大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王郝援引於此,表明了他不放棄自己理想,高尚的人生觀。

4.第6、7自然段

述説自己的身世以及懷才不遇的苦悶,感歎盛宴難再,知己難遇。

三、作業

1.背誦課文2-5段。

2.完成課後練習二、三、四題。

第三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完成課後練習二、三、四題的檢查。

三、總結駢文特點。

可採用學生自己歸納,彙總後老師指導方法。

由此文可看出駢文要求通篇文章句法結構相互對稱,詞語對偶。講求平仄,用韻嚴格,注意藻飾和用典。

四、課上練習

1.填空。

①中國江南三大名樓指_______________。

②“初唐四傑”指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王勃,字_________,繹州龍門人,初唐文學家。

2.《滕王閣序》中出現的成語有哪些?

3.默寫

①落霞與孤鶩齊飛,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雁陳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③老當益壯,寧移百首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北海雖賒,扶搖可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是一副名勝古蹟的對聯,閲讀後回答問題。

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範希文兩字關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愴然涕下!

諸君請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岳陽城東道崖疆。瀦者!流者!峙者!鎮者!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

①“一樓何奇”中的“樓”指。

②“兩字關情”中的“兩字”指。

參考答案:

1.①滕王閣,岳陽樓,鶴雀樓,黃鶴樓。②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③子字。

2.物華天寶,老當益壯,鐘鳴鼎食,人傑地靈,高朋滿座,萍水相逢,一介書生,高山流水,俊採星馳,窮且益堅,青雲之志。

3.略

4.①岳陽樓②“憂”和“樂”

附:板書設計

滕王閣序

王勃

一、作家作品及本文寫作背景

二、駢文

駢儷文,四六文。

三、分析

地勢雄偉,地靈人傑

樓閣壯美,山川勝景

宴會勝況,個人遭際

自敍經過,謝主引賓。

高三語文二輪複習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

一、掌握、積累文言詞語

1、掌握“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12個文言常用實詞;

2、學習“於、者、而”3個文言常用虛詞;學習、複習課文中其他文言虛實詞;

3、熟記“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於)”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二、借鑑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和學習態度的論述。

三、理解從三個角度論述中心論點的方法。

四、學習以喻代議、寓議於喻的設喻方法。

教學設想:

一、抓住文眼,確定教學重點。中心論點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個分論點從三個角度論述、體現本文的思想性和邏輯性,這是本文的教學難點 ;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繫以及比喻論證,這是本文的教學重點。抓住提示論點的關鍵語句和用以論證的比喻,不僅可以明確本文論點和論證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寫作特點,而且一些文言詞句的重要問題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學難點 和教學重點,與分析段落層次相結合,以利於學生理解論述的角度和設喻的幾種形式。

三、要求學生重點掌握的文言虛實詞,先指導學生藉助註釋、工具書,結合課文語境,理解其意義和用法,然後通過課堂點撥、課後“思考和練習”、補充練習以及熟讀、背誦等反覆訓練,才能切實掌握。

四、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注意文言實詞的古字通假、古今異義、單音詞和雙音詞等現象。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一、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 和本文教學目的;

二、介紹作者、解題;

三、正字正音;

四、理解本文的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五、試譯難句。

教學過程

一、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 和本文教學目的。

二、預習檢查。

三、導入新課。

從七年級學過的課文《為學》導入 ,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四、作者介紹(結合註釋①)。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遊學於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後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後葬于山東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後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並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於“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後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誌着古代説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説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五、解題。

《勸學》的“勸”起着統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後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麼意思?學生才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講:“勸”的繁體字“勤”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六、指導學生處理課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1.對照註釋,藉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組:通假字

(l)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已是“曝”的古字

(通假字與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乎hū通於(古音聲母韻母相同)

(3)生xìng通性(古音聲母韻母相同)

第二組:其他易寫錯讀錯字

中zhōng 礪lì 參cān 省xíng 跂qì 臾yú 螯áo

2.給本課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註,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

3.複習國中知識,綜合“思考和練習”二,學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虛詞“於”、“者”、“而”的用法:

虛詞: 而 温故而 知新

於 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 介詞:從 青取之於藍

苛政猛於虎 介詞:比 而青於藍

告之於帝 介詞:向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者 有蔣氏者, 特殊指示代詞,組成名詞性結構,表示“……的人或事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表示略作停頓,並提示下面要説明原因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

而君將哀而生之乎 連詞:並列關係 知明而行無過矣

潭西南而望 連詞:修飾關係 吾嘗終日而思矣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 連詞:轉折關係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連詞:順接關係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矣

4.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1)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君子”是一個合成雙音詞。“可以”在古漢語中是兩個單音詞,相當於現代漢語“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體語境中,“以”已失去介詞的作用,只協調音節。因此,這兩個詞中只有“可”有意義,與現代漢語的“可以”差不多;它還表示情理上應當如此,可譯為“應該”。全句譯為: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説,學習是不應該(可以、能夠)停止的。

(2)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句中兩個“中”作動詞,“符合”的意思。“繩”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線,這個詞的意義現在已擴大,泛指各種繩索。“輮”和“為”是兩個動詞,“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彎曲的一種方法,現作“揉”,解釋“使……彎曲”。“為”,做成。“以”在兩個動詞之間表明它後邊的行為是它前邊行為的目的或結果,作連詞用,譯作“而”。全句譯為:(一塊)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線,假如使它彎曲而成為車輪,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圓規(畫的圓圈)。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句中“神明”即“神靈”;“聖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現代漢語中的合成雙音詞,“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困果關係的連詞。這句譯為:積累善行養成美德,因而能自通於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備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雙音詞,偏義複詞,聯繫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詞用如動詞,“游泳”。“絕”是會意字,從“糹”,從“刀”,從“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橫斷絲織品,“絕江河”很像橫斷水流,所以“絕”引申為“橫渡”。“江河”古人專指長江、黃河,現在的詞義擴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譯為:藉助船隻的人,並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橫渡江河。

(5)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積極一也。句中兩個“之”是定語後置的標誌。“爪牙”在本文中是兩個單音詞,它們的本義是爪子、牙齒。後來形成褒義的比喻義:幫手、武士;現代又轉為貶義的比喻義:幫兇、走狗,詞義的感情色彩有了變化。“強”讀qiáng,堅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黃泉”是特殊的單純雙音詞。“積極”不是合成雙音詞,“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詞,譯作“由於、因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動詞,專一的意思。全句澤為: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硬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由於心思專一(的緣故)。

5.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聽讀,指出字音、語氣讀錯的地方。

七、佈置作業 。

1.認真閲讀註釋,正確理解課文中的通假字、重點文言常用虛實詞和難懂的句子。

2.書面作業 :“思考和練習”二、三、四。

3.熟讀課文。

4.初步自析課文,思考題:

(1)課文的三段各是從什麼角度論述的?

(2)課文的每組比喻包含什麼意思?它們之間在意義上有什麼內在聯繫?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一、每組比喻的意義和內在聯繫;

二、論述中心的三個角度;

三、設喻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二、研讀課文。

圍繞三個問題討論:

第一題: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論述中心論點的?

第二題:本文的每組比喻包含什麼意思?各組比喻之間在意義上育什麼內在聯繫?

第三題:本文設喻有什麼特點?

由學生分段試譯,試講,教師重點點撥。

1.結合課文段落層次分析,討論第一、二題: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接着圍繞這個中心論點分三段從三個不同角度進行論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第一個比喻“青出於藍”,不能認為它的意思是比喻學生超過老師。這是它作為成語後新產生的意思。本文中這個比喻和“冰寒於水”,説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可以提高。“直木為輪”説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還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態。這樣,三個比喻分了兩層意思。作者在這基礎上,用“故”歸納上文,又用廠“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兩個比喻作為事例,進而推論出人必須通過學習和參省才能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地。後面兩個比喻並列説明:肯下功夫。必見成效。它們是對後面推論的有力襯托。綜上所述,本段是從總論學習的重要性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開頭作者用“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聽學”光來闡説,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這個比喻。形象説明只有擺正“學”和“思”的關係才能使學習產生顯著效果。為了把道理説得更透闢,作者順勢而下,連用“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四個比喻,從見、聞、陸、水等方面闡明瞭在實際生活中由於利用和藉助外界條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説明人藉助學習,就能彌補自己不足,取得更顯著的成效。最後由此得出結論,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並非先天素質與一般人有差異,而完全靠後天善於學習。綜上所述,本段是從學習的重要作用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個比喻。作者先用兩個比喻,從“積土”、“積水”推論到“人的積德”,正面論述積累的作用,説明學習上的成就是不斷積累起來的。接着又用“不積跌步”、“不積小流”兩個比喻從反面説明如果不積累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這是本段第一個層次,説明學習要積累。下面就分兩層説明如何做到積累。作者用四個比喻正反對照:先用“騏驥”、“駑馬”對比,説明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才是學好的關鍵;又用“鍥而不捨”,“鍥而舍之”對照,説明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才會有所成就。這是本段第二個層次,説明做到積累就要堅持不懈。最後一個層次,作者用蚓和蟹兩個比喻正反對照,説明做到積累還要專一。後面兩個層次説明:做到積累的兩點保證,兩者缺一不可。綜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個層次,是從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2.討論第三題:

本文是闡述學習道理的議論文,通篇設喻,使所講道理形象生動,深入淺出,既有説眼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設喻特點:

(1)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作為喻體。如説明“學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們生活中常見的靛青色的提取,車輪的製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為喻加以説明,充分表達了“學不可以已”而必須有所造就的道理。這樣化深奧為淺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誠服。

(2)設喻方式多樣:①正面設喻,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輮木為輪”、“金就礪則利”等從正面闡明學習的重要性。②正反設喻,如“蚓”和“蟹”、“騏驥”和“駑馬”、“鍥而舍之”和“鍥而不捨”,通過正反對照把所要説明的道理説得更具體明白。③反覆設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連用幾個不同的比喻,使讀者加深對道理的理解。

(3)設喻與説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①有的是將道理隱含於比喻之中,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鍥而舍之”、“鍥而不捨”。②有的先設喻,後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連用五個比喻,後引出“善假於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設喻,引出道理後,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第三段第一層,作者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水流”兩個比喻從反面進一步論證。

三、佈置作業 。

1.書面作業 :“思考和練習”一;補充練習。

2背誦全文。

3.預習《師説》:

(l)認真閲讀註釋,運用工具書,初步理解課文中的詞句。

(2)認真閲讀“預習提示”,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和對比的論證方法。

(3)説説本文的教學目的是什麼?(參看“預習提示”、“思考和練習”、《文言常用實詞表》)

補充練習

一、在括號裏寫出通假字的讀音,並指出它們與本字的讀音有怎樣的關係:

1.知( )明而行無過

2君子生( )非異也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 )己

4.雖有( )槁暴( ),不復挺者

二、寫出下列句中加點字的古今詞義,並説明這些詞義在現代漢語中有什麼變化:

1.故木受繩則直

2.金就碩則利

3.蟹六跪而二鰲

4.蚓無爪牙之利

三、説明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

1.木直中繩

2.而絕江河

3.非利足也

4.上食埃土

四、填寫本文不同設喻方法的例句:

l正反對照的形式,如

2.反覆形式,如

3.先用比喻,再引出道理,如

4單説比喻,不提論斷,使道理隱含其中,如

5.先設喻引出道理,再用另外的比喻作進一步論證,如

五、比較《為學》和《勸學》兩篇課文,它們設喻方法有什麼不同?

六、作文《“善假物”小議》;《贊“鍥而不捨”》

要求:

1.兩題中任選一題;

2寫出提綱;

3.用設喻方法;

4.字數40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