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歷史《三國鼎立》教案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51W

歷史《三國鼎立》教案

歷史《三國鼎立》教案1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為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瞭解。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閲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曹操、諸葛亮的道德、精神;

2、瞭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赤壁之戰、三國鼎立局面

[難點]

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係的史觀。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地圖冊、官渡、赤壁之戰相關多媒體、三國鼎立圖

[授課過程]

1、複習、提問上節內容

2、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第21課三國鼎立,就是那像一個圓鼎的三條腿分

立似的分佈在中國大地上的三國。今天我們共同討論這課的內容。

3、講述新課:

三國鼎立是哪三國?同學們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請翻翻

課本找到關於三國建立的那一段,請一位同學給大家講講。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陽;221年劉備建立蜀國,都:成都;

222年孫權建立吳國,都:建業。

[播放多媒體《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是非成敗轉頭空,轉頭

之間或得或失,這個道理突出的表現在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兩大戰役中。

這兩大戰役都有曹操這個主角,大概同學們對曹操也很有興趣,先從課文中找出這兩個戰役的年代。(官渡之戰在200年,赤壁之戰在208年)相距僅八年的兩戰,曹操呢?前者以少勝多,後者以多敗於少,這是為什麼?請大家評論,我們先説説官渡之戰。

(留出一段時間讓學生準備,後由學生髮言,講述故事。)

208年,孫劉聯軍在長江邊的赤壁與曹操對壘。請大家先談一下在這一

戰中居於優勢的曹操,弱點在哪裏?赤壁之戰經過、結果又如何?

(先觀看多媒體詩詞大江東去……,後由學生髮言)

接下來我們一塊瞭解魏蜀吳三國經濟的發展情況。

4、小結。展示課件知識點匯萃

5、課堂討論:戲曲中的曹操與歷史中的曹操區別。播放多媒體資料,戲曲資料並展開討論。

最後由教師小結,指出如何評價曹操。

(對於曹操的一生的評價是一個1000多年來爭論不休的問題,曹操的人生哲學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但他愛惜人才,他從下層選拔,從敵方爭取;他還重視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詩人,他統一北方,功勞是不可低估的。有人把他説成亂臣賊子,是不對的,誰有本事誰就應當稱帝,羅貫中以漢朝為正統,在《三國演義》影響下,曹操就成了舞台上的白臉奸臣,這是不公平的。)

6、作業

歷史《三國鼎立》教案2

課 程 標 準:瞭解三國形成的史實

教 學 目 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知道三國鼎立局面形成過程中的著名歷史人物曹操、諸葛亮,瞭解文學描寫和歷史真實之間的不同。

2、瞭解歷史上著名的戰役官渡之戰與統一北方的關係、赤壁之戰與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關係

3、簡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過程及它對歷史發展產生的影響。

4、指出三國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識圖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學生通過課前查找與本課相關的歷史材料,學會收集有效信的

方法,從而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2、學生通過表演課本劇,加深對有關歷史知識的理解,從而學會分析歷史事件的正確方法,為以後學好歷史打下基礎。

3、學生通過課堂分組討論,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識的能力,並能得出簡單的結論。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歷史情境想象,使學生感受分裂割據混戰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痛苦,進而產生對和平的嚮往,認識到國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2、通過從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到三國鼎立局部統一局面的形成,瞭解曹操、諸葛亮作為我國曆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對我國曆史進步所起的作用。

3、通過《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對比,區分歷史資料與文學作品的不同,培養學生求實、求真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

教學難點: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學準備:

一、學情分析:

1、學生大都看過電視劇《三國演義》或拼音讀物《三國演義》,對三國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節都很熟悉,很容易進入歷史情境;同時在國小語文課中學過《赤壁之戰》一課,對赤壁之戰的有關問題有一定的認識和評價。

2、七年級學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有較快發展,但具體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顯著地發展起來,但認識能力還不高,仍帶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個性方面,學生的自我意識有了迅速的發展,要求獨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二、關於學法和教法

鑑於對《課標》的理解,對教材、學生等因素的分析,確定在本課中教師的教學方式以啟發、引導為主,課件演示為輔助手段,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思維由集中到發散再到集中;學生的活動形式為情景想象、課本劇表演、討論等為主,給學生充分發散思維的空間,培養個性,並初步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

三、教材分析:

1、東漢末年,羣雄並起,國家陷入分裂割據局面,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戰亂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但同時促進了民族融合,南方經濟得到空前發展,科學技術顯著進步。三國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時期實現了局部統一,從而為西晉的短暫統一和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教材基本上落實了《課標》中關於“初步瞭解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簡單介紹了兩次重要的戰役: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這兩次戰役與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關係。黃巾起義使得東漢政權名存實亡,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官僚趁機擴張勢力,形成割據,併為爭奪地盤進行混戰。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因果明確,脈絡清晰,易於被學生接受和理解。

3、教材涉及到了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知識結構呈開放性,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給為廣闊的活動空間。

四、教材處理:

1、由於本課內容是學生平時所熟識的,而且對這些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認識都帶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在教學中,力求科學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統一,對人物的評價客觀公允,對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透過現象看本質。因此在課堂活動中創設大量的歷史問題,組織討論,使學生在思考和爭論中得出正確的結論,並滲透歷史的發展規律。

2、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與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關係,因此把這兩個問題確立為本課的重點;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這兩個問題則要求學生有較高的思維能力和歷史分析能力,這對於七年級的學生來説,帶有一定的難度,因此為本課的難點。

五、課前準備:

1、圍繞“你最喜歡(敬佩)的三國人物是誰?請給大家介紹你喜歡(敬佩)他的原因”蒐集有關三國時期的小故事。

2、組織學生蒐集有關資料,編排課本劇。

3、製作相關課件,剪輯錄像資料和文字材料。

教學方法:談話、討論、演示、啟發相結合的綜合教學。

教學過程:

(一)情景進入:

教師提問: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是由誰建立起來的?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後經西漢、東漢,歷時400多年,是我國封建社會首次出現大統一的時期,但到了東漢末年,形勢卻發生了變化,(出示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形勢圖)想一想,你從這幅圖上獲取了哪些歷史信息?

學生回答:(略)

教師在學生回答過程中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

教師總結:東漢末年,羣雄並起,國家陷入分裂的局面。

導入新課:從本課開始,中國歷史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一是分裂、戰亂的時間多於統一安定的時間;第二是少數民族大量內遷,出現全國範圍內的民族大融合,今天我們要共同探討的是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初期歷史: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打出課題)

(二)新課學習:

1、曹操統一北方:(再次出示《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形勢圖》)

教師:我們從這幅圖上得到的第一個信息是整個國家陷入分裂割據的狀態,這是大家直接從觀察中得出的第一個結論,那麼透過這一歷史現象,我們還能獲得什麼信息呢?(同時出示課件)

引導學生想象:假如你生活在東漢末年,你的生存環境將是什麼樣?你的願望將是什麼呢?

學生回答:(略)

教師:東漢末年,羣雄並起,各割據勢力為了擴張勢力,彼此征戰,使得黃河流域的人民飽受戰爭之苦,社會生產力也遭受到嚴重的迫害,人民羣眾渴望早日結束戰亂,實現統一,重過安定的生活。

學生思考:從圖上的形勢分析,當時有哪些割據政權最有實力、最有可能完成統一北方的使命?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曹操和袁紹是北方兩個最主要的軍事勢力,都有完成統一的實力。那麼統一北方的任務究竟能由誰來完成呢?我們共同觀看一兩個課本劇。

學生表演:情節一:曹操與兩個謀士的對話。(對話中體現出曹操在政治上的優勢:挾天子以令諸侯;招賢納士;在經濟上實行屯田,獎勵農耕。)

情節二:袁紹與謀士的對話。(對話中體現出袁、曹雙方的力量對比;袁紹對曹操的輕視;袁紹拒絕謀士詛授“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建議”)

分組討論:你認為誰最終能夠統一北方?為什麼?

學生回答:(略)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根據對袁、曹雙方的優劣分析,大家已經得出結論,未來的統一大業一定會由曹操來完成。

袁紹為扼制曹操勢力的發展,200年,統率10萬大軍渡過黃河,發動進攻,曹操的兵力只有三、四萬人。雙方在官渡對峙,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戰。袁紹多次拒絕謀士的建議,一意孤行,結果坐失戰機,他的.謀士許攸料定袁紹必敗,於是投奔曹操,並向曹操獻計,襲擊烏巢,曹操採納了許攸的建議,夜襲烏巢,燒燬袁紹的全部糧草,袁軍人心渙散,曹操乘勝追擊,袁軍大敗。(演示《官渡之戰形勢》),

官渡之戰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2、三國鼎立:

教師講述:官渡之戰後,曹操繼續與袁紹的殘餘勢力作戰,到207年終於統一了北方,當他得勝還朝途徑渤海邊時,留下了這樣的詩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出示投影)這時的曹操已經53歲了,那麼他的“壯心”指的是什麼呢?

學生回答:曹操意圖統一全國。

教師講述:(打出《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形勢圖》)但曹操統一全國,還有一定的阻力,一是江南的孫權,孫權在江南苦心經營,百姓生活安定,經濟有所發展,地位日益鞏固;一是依附於劉表的劉備。在207年,曹操統一北方的時候,劉備還沒有立足之地,不久之後卻迅速發展起來,其中的關鍵在於劉備起用了諸葛亮。你們知道三顧茅廬的故事嗎?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劉備求賢若渴,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諸葛亮建議劉備避實就虛,向西南發展,謀取荊、益二州為根據地,並與孫權結盟,聯合抗曹。)

208年,曹操揮師南下,意圖統一全國,孫劉聯軍與曹軍在赤壁決戰,(曹軍近20萬人,號稱80萬,孫劉聯軍不足5萬。)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

引導學生思考: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又存在哪些不利因素呢?

教師總結指出:

曹軍長途跋涉,十分疲勞;士兵多是北方人,不服水土,不習水戰,而此時的曹操已今非昔比,多次的勝利矇蔽了他的眼睛,結果接二連三地上了孫劉聯軍的當。

教師:(演示多媒體)曹操中了連環計,將戰船用鐵鏈連在一起,孫劉聯軍趁東南風起,派黃蓋詐降,帶領裝滿浸油柴草的戰船駛向對岸,在接近曹軍時,黃蓋點燃大火,衝向曹軍,烈火很快從船上燃燒到岸邊的營寨,孫劉聯軍趁勢發動進攻,曹軍大敗,赤壁之戰成為歷史上又一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教師提問:赤壁之戰發生在陰曆的11月,按一般規律,在十一月的時候,中國盛行的是西北風,可為什麼這時會颳起東南風呢?是不是真的像《三國演義》中描寫的那樣,是諸葛亮在七星祭壇上向上天求來的呢?

學生回答:(略)

教師分析:每年的9月份以後,由於太陽陽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大陸氣温逐漸冷卻,海洋上温度比陸地要高些,因此北半球大陸為高壓,海洋上為低壓,低層氣流由大陸流向海洋,高層氣流由海洋流向大陸,形成冬季的季風環流。在我國為西北季風. 西北風是氣候現象。由於地區局部因素影響,在氣候背景下可以出現東風,這是天氣現象,即我們通常所説的晝夜風。在軍事氣象上,除了必須考慮氣候規律之外,還須考慮天氣規律作為補充。諸葛亮由於家住赤壁不遠的南陽(今湖北襄陽附近),對赤壁一帶天氣氣候規律的認識,比曹、周兩人更深刻、更具體。諳葛亮根據對天氣氣候變化的分析,憑着自己的經驗,準確地預報了出現偏東風的時間。為欺騙周瑜,他設壇祭神“借東風”。這就是歷史真實與小説的區別,小説中加入了虛構的成份,融入了作者個人的感情色彩和階級立場,因此在故事情節設計上難免有“神”化的現象,對人物的評價難免有失偏頗。例如對曹操的評價。

組織學生討論: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中都提到了曹操,你對曹操是如何認識的?

學生髮言:(略)

教師總結過渡:曹操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物,既任人唯賢,又嫉賢妒能;既仁慈,又殘暴;既謙遜,又驕狂;但他兼併諸雄,統一北方,發展生產,給北方人民帶來了短暫的安定。

赤壁之戰後,曹操大敗,逃回北方,無力南下,在北方修養生息。大家想一下,這時劉備和孫權為何不趁機北上,一統天下呢?

學生活動:(略)

教師總結:孫劉聯盟內部存在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聯合抗曹的威力。劉備向西擴張,並奪取漢中,有了立足之地,(演示多媒體)孫權在長江中下游繼續鞏固自己的勢力,並向嶺南發展,孫權、劉備、曹操成為當時最具實力的軍事集團,各有攻守。但任何一方都無力完成統一大業。所以説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到了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兒子曹丕自稱皇帝,改國號為“魏”,定都洛陽。劉備、孫權也先後稱帝,222年,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大家想一想,曹操是三國時期的人嗎?

學生活動(略)

教師總結:三國是由分裂到統一的過渡時期,三個國家分別採取措施,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魏國的經濟和勢力逐漸超過了吳、蜀兩國,263年,魏國滅掉蜀國,266年,魏國權臣司馬炎廢魏帝自立,改國號為晉,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吳,統一全國。

(三)課堂練習:

1、改錯:指出下面圖中的錯誤:(三國鼎立示意圖,設計幾處錯誤。)

2、小組競賽:

競賽一:將全班學生分為四個小組,然後設計出“漂流”“探險”“攀登”“苦行”等四個競技項目,各組任意選擇,看哪一小組的同學首先奪得紅旗,到達目的的。

競賽二:老師準備幾張小紙條,上面寫有“曹操”“諸葛亮”“赤壁之戰”“官渡之戰”等字樣,一名同學上前用最簡潔的語言敍述紙條中所寫的內容,另一名學生進行回答。看哪一小組的同學表述的最流利,最準確。

(四)知識應用:(課後作業)

試用本課中學到的方法評價你的班主任或任課教師,談談他們的做法對班級的影響。

教案説明:在尊重《課標》,分析教材和學生的情況下,我設計了本課的教案。力求達到“面向全體學生”,突出“為學生學習服務”“充分發展學生個性”的理念,通過歷史問題的創設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將學生引入歷史情境;通過揭開“諸葛亮借東風”這一事件的神祕面紗,使學生分清文學作品和歷史真實之間的距離,並用科學的觀點看待歷史;通過課本劇的編排和表演使學生學會蒐集有用的資料和正確分析歷

史事件的方法並以此逐步突破難點;通過對曹操其人的評價學會客觀評價歷史人物;通過課堂討論使學生在爭論中學會得出結論的方法。這只是我在教學中的一點嘗試,敬請各位同行批評指正。

附:課本劇

情節一:

人物:曹操 謀士甲 謀士乙

(曹操走來走去,心緒不寧。謀士甲、乙從兩邊上。)

謀士甲:丞相為何如此煩躁?

謀士乙:可是為了袁紹大軍來犯?

曹操:正是為此憂心。

謀士甲:丞相儘可放心,天子在許都,袁紹來犯,是為大逆不道,丞相奉天子之命抗袁,天下人必擁護丞相而唾棄袁紹。民心所向, 丞相勝券在握呀。

曹操:可袁紹大軍精兵十萬,騎萬匹,我軍不足四萬,勝負實難預料。

謀士乙:雖然如此,丞相亦不必憂慮。丞相禮賢下士,多少英雄豪傑天下智士皆來投奔,這是袁紹萬萬不可相比的,而且丞相多年來募民墾荒屯田,積蓄軍糧,深固根本,又怎知袁紹必勝呢?

曹操:如此説來,我方尚有勝算了。全賴各位鼎立相助,曹操感激不盡。

情節二:

人物:袁紹 謀士

(袁紹高坐堂前,飲酒作樂,謀士上場)

謀士:主公,大敵當前,這樣怕不合適吧。

袁紹:小小曹操,算什麼大敵,你們多慮了。

謀士:主公,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再加上近幾年來募民屯田,勢力大增,不可小看啊。

袁紹:什麼不可小看?我袁紹十萬精兵,騎萬匹,他曹操不過三萬餘人,他要和我對抗,真是以卵擊石,螳臂當車。

謀士:主公,大戰將至,萬萬不可輕敵呀。

袁紹:你這廝,尚未開戰,就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亂我軍心,給我拉出去,斬了!

教研員教案點評:

從整個教案設計來看,突出“為學生學習服務”,“充分發展學生個性”的理念,面向全體學生,設計題目符合各層次學生的實際,使大家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學生自己收集資料,過濾篩選,自己組織課本劇,並表演,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做到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課堂上的主人。在學習探究中發現問題並自己探究解決問題,充分體現了課程改革的精神和課程目標的要求。

歷史《三國鼎立》教案3

教 材 分 析

1、課標:要求學生了解三國鼎立形成的史實。本課簡單介紹了兩次重要的戰役――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這兩次戰役與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關係。黃巾起義使得東漢政權名存實亡,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官僚趁機擴張勢力,形成割據,併為爭奪地盤進行混戰。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因果明確,脈絡清晰,易於被學生接受和理解。

2、這節課主要介紹東漢政權從分裂到局部出現統一的歷史。三國鼎立是東漢末年各派軍閥割據混戰的必然結果, 三國鼎立的形成,在中國形成了三個大範圍的局部統一局面,為下一節課學習“西晉的統一”作出鋪墊,讓學生更容易理解事件發展關係,體現了知識的延續性,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3、教材涉及到了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知識結構呈開放性,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活動空間。

學 情 分 析

學情分析:

1、很多學生看過小説《三國演義》或電視劇《三國演義》,對三國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故事情節比較熟悉,很容易進入歷史情境;同時,學生在國小語文課中學過“赤壁之戰”這篇課文,對赤壁之戰的有關事件和人物也有一定的認識和評價。

2、七年級的學生在智力方面,形象思維仍然起着重要作用,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雖然已經顯著地發展起來,但是他們認識能力水平還不高,仍然帶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學生很容易帶着有色眼睛去看待歷史,就很難客觀地去評價歷史。我們教育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去評價歷史事件,這樣的評價才是比較客觀的。

3、七年級學生對歷史知識具有簡單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同時在學習歷史的時候比較活躍、好奇心比較強,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生這些特點,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為完成本課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學情基礎。但是由於七年級學生的智力發展有限,自學能力比較差,幾乎沒有自覺總結反思的習慣,因此在以後的歷史教學過程中既要強調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又要根據七年級學生的特點,通過設計不同的問題引導學生,給他們創造自我表現機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實施探究式、合作式、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的好習慣,促進學生學習歷史能力的提高。

教 學 目 標

1、知識目標

①引導學生掌握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歷史作用;曹操能夠統一北方的原因有哪些?在赤壁之戰中曹操失敗的原因有哪些?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②通過學習本課內容,提高學生對重大歷史事件的認識。同時,通過曹操在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中一勝一敗原因的分析,提高學生通過分析歷史現象,得出事件本質的能力。

③提高學生對重大歷史事件的複述能力。

④通過對歷史事實和文藝作品中描述的情節進行比較,提高學生對歷史事實和文藝創作的分辨能力。

2、能力目標

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創設情景、角色表演、討論戰爭勝敗原因、評價歷史人物等方式,採用探究式、合作式、啟發式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① 通過對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每一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客觀條件,但是人們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主觀能動性也起了重要作用。

②通過對曹操、諸葛亮等歷史人物的分析和評價,使學生認識到評價歷史人物時,主要看它是否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

③學習歷史使人獲得智慧,通過本課學習對學生進行歷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歷史《三國鼎立》教案4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曹操統一北方和赤壁之戰;

2、魏、蜀、吳三國發展、鞏固統治的措施。

(二)思想目標:

1、認識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分裂中孕育着統一,統一是歷史發展大趨勢。

2、在三國鼎立形成的過程中,曹操、諸葛亮、劉備、孫權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傑出人物對推動歷史發展進程所起的作用。

(三)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曹操在官渡中能以少勝多,而在赤壁之戰中卻慘遭失敗,培養學生辨證看問題的能力。

2、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評價曹操和諸葛亮。

3、識讀“三國鼎立圖”,瞭解三國所在區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確的地理概念。

重點:曹操統一北方、赤壁之戰以及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難點:1、如何正確認識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即怎樣看待三國鼎立這

一局面。

2、如何全面評價曹操、諸葛亮等歷史人物。

教學方法:

情景材料教學法、分析討論法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前面我們學習了秦漢歷史,這四百多年是我國封建社會首次出現大一統的時期,而三國西晉南北朝時期是封建國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其中的“三國”是第一個分裂的時期,本課我們共同學習《三國鼎立》,從歷史的角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