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報任安書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85W

報任安書教案【精品多篇】

報任安書教案 篇一

[教學 目的]

一、知識點

1瞭解司馬遷與《史記》的有關背景資料,特別是對他人生觀、價值觀產生深刻影響的事件,以便比較準確地理解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曲折豐富的思想情感和他忍辱負重、發憤著書的巨大動力。

2積累文言知識:重點掌握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和通假字。

二、能力點

1培養學生藉助工具書和課文中註釋讀懂文言文的能力。

2評價作者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3賞析文章的寫作特點。

三、德育滲透

1認識不幸對人生的意義。

2認識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人一生的重要影響。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

1藉助工具書和課本中的註釋讀懂文章的內容,結合上下文準確把握文言詞語的意義。

2體會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曲折豐富的情感,理解作者的生死觀、價值觀。

二、難點

課文篇幅較長,文章內容涉及的作者家世、古代刑罰、古代王侯將相受辱事件,以及至賢們在逆境中發憤著書、名傳千古的事例等,學生不太熟悉;且司馬遷生活的時代與學生距離太遠,學生人生閲歷尚淺,對司馬遷在文中表達的豐富情感、深刻的感受難以在短時間內理解。

三、解決辦法

1印發司馬遷的有關資料及歷代學者對司馬遷和《史記》的評價,使學生對司馬遷有感性的認識和較為完整的瞭解,為閲讀作些鋪墊。

2閲讀課本中的“相關鏈接”,讓學生對司馬遷創作《史記》的家庭背景有所瞭解,從而理解他受宮刑後為何依然發憤著書。

3課前佈置預習作業,讓學生藉助工具書和課本中的註釋自讀課文,發現問題,為課堂討論作準備。

[課時安排]:兩課時。

[師生互動設計]

一、第一課時,師生、學生之間互動答疑,解決疏通大意、讀懂基本內容的問題。

二、利用網絡或圖書館蒐集有關資料或課下閲讀《太史公自序》等篇章,進一步理解課文,第二節課評價司馬遷的生死觀、價值觀,賞析文章的藝術特色。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教學重點

1瞭解影響司馬遷生死觀、價值觀及《史記》創作的主要資料。

2疏通文意,理解每段內容,整體把握課文。

二、導入

投影兩幅關於司馬遷的對聯:

剛直不阿,留將正氣衝霄漢;幽愁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

一代君權痛蠶室,千秋史筆溯龍門。

思考:從這兩幅對聯中,我們讀出了有關司馬遷的哪些信息?

三、新課

介紹司馬遷的有關資料

讀《史記》就要了解司馬遷。從印發的有關材料看,對司馬遷一生產生深刻影響,併成為他創作《史記》重大動力的事件是什麼?

教學重點: 篇二

通過本單元司馬遷的《報任安書》以及四篇傳記文學的學習,瞭解司馬遷百折不撓、發憤著書的精神,瞭解《史記》“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的文學性及史學性。

報任安書教案 篇三

報任安書【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瞭解本文的背景與司馬遷的遭遇,《報任安書》教案

瞭解《史記》的寫作過程和成書原因。

積累文言詞語與句式。

2、過程與方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探究文章的思想內涵鑑賞本文敍事、説理、抒情融於一爐的寫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略司馬遷逆境中發憤有為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觀。

【教學重、難點】1、積累重要實詞、虛詞與句式。

2、感受司馬遷逆境中發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觀。

【教材分析與教學設想】本文是研究司馬遷的思想以及他創作《史記》動機的重要文獻。

首先了解司馬遷其人其事。

在學習本文前,可安排學生觀看了央視《百家講壇》關於武漢大學教授李敬一講《司馬遷》或《王立羣讀史記之漢武帝37:絕筆之作》的影像資料,增強學生對本文創作背景的理解。

本文詞句難度較大,學生很難懂清句意,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指導,並應注意檢查學生對文意的理解。

【教學方法】講授法、探究法、歸納法【課時安排】3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教學要點】1、整體感知全文。

2、研習第1節。

【教學過程】一、導語設計“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開始了關於生與死的思考。

而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一位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在生死抉擇中已經做出了響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趣異也。”不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動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下面,我們就通過《報任安書》來走近司馬遷,走入司馬遷的內心世界。

(解説:這樣設計有兩個好處,一是直奔文章主題,為閲讀指向;二是激發學生閲讀興趣。)二、解説文題,整體感知1、體裁解説:“書”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就是“書信”的意思。

古人寫信,多有題目,説明是寫給誰的信,信題多為“報……書”“答……書”“與……書”“上……書”“寄……書”等,例如《答司馬諫議書》(王安石)、《與朱元思書》(吳均)、《上樞密韓太尉書》(蘇轍)等等。

2、寫作背景:《報任安書》是司馬遷給朋友任安的一封覆信。

司馬遷因李陵之禍(對此稍作解釋),被捕下獄,慘遭宮刑。

出獄後,任中書令;表面上看,這是宮中的機要職務,實際上卻是以一個宦者的身份在內廷侍候,為一般士大夫所鄙視。

在這期間,任安寫信給他,希望他利用中書令的地位“推賢進士”。

出於以往的沉痛教訓和對黑暗現實的深刻認識,司馬遷覺得實在難以按任安的話去做,所以一直沒有覆信。

後來,任安以重罪入獄,司馬遷擔心任安一旦被處死,就會永遠失去給他回信的機會,使他抱憾終生,同時自己也無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積憤,於是寫下了這篇《報任安書》。

(解説:突出“信”及“信”的來由和內容,為課文內容指向。)3、學生朗讀課文,劃出有疑難之處。

將註解上的字詞注音移到文章上。

曩(nǎng)者頭搶(qiāng)地 伏法受誅(zhū)暴(pù)肌膚 榜(bǎng)箠(chuí)圜(yuán)牆 縲紲(lěixiè) 檻(jiàn)阱(jǐng) 占卜(bǔ)愠色(yùn)倜儻(tìtǎng)閨閤(gé) 魏其(jī)詘(qū)體 羑(yǒu)裏4、教師朗讀課文。

5、整體感知,把握全文全文共分六段:第一段:向任安説明未能及時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説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賢進士”的原因。

第三段:敍述因為李陵事件下獄的經過。

第四段:寫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寫自己完成《史記》的心情。

第六段:表達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課文節選了後三段。

三、研習第1節1、師生共同疏通,積累、掌握重點詞句,教案《《報任安書》教案(轉)》。

①牛馬走:像牛馬一樣奔走的僕役。

古代書信常在開頭先列具寫信人的官職姓名。

②足下:古代對人的敬稱。

③曩(nǎng,攮):從前。

④接物:待人接物。

⑤務:事,任務。

⑥勤勤懇懇:誠懇的樣子。

⑦望:怨。

相師:效法他人的意見行事。

2、落實具體文言語段翻譯。

曩者辱賜書,教以慎於接物,推賢進士為務,意氣勤勤懇懇,若望僕不相師,而用流俗人之言。

翻譯:前時,蒙您屈尊給我寫信,教導我待人接物要謹慎,應把推薦賢士當作自己的責任。

情意那樣誠懇,好像抱怨我沒有遵從您的教誨,而是追隨了世俗之人的意見。

四、佈置作業: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研習2—4節【教學過程】一、複習鞏固、導入新課二、研習2—4節1、學生對照註釋看課文,並將註釋下的注音、部分疑難詞語的註釋寫到原文中。

2、師生共同疏通,積累、掌握重點詞句。

(1)所自樹立:自己用來立身的。

指工作和職位。

(2)用之所趨:意思是為什麼去死。

用,因;之,代死。

(3)詘(qū,屈)體:指身體被捆綁。

詘,同“屈”。

(4)剔毛髮:剔,通“剃”。

(5)嬰金鐵:指頸上套着鐵圈,即所謂鉗刑。

嬰,環繞。

(6)被箠楚“箠”通“棰”,杖(7)及以至是,言不辱者……“以”通“已”(8)見獄吏則頭槍地“槍”通“搶”,碰撞(9)及罪至罔加“罔”通“網”,法網(10)審矣,何足怪乎? 審:明白(11)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所以:……的原因。

(12)見獄吏則頭槍地槍:通“搶”,觸,碰。

(13)受械於陳 械:刑具。

(14)念父母,顧妻子 妻子:妻子兒女。

(15)定計於鮮 鮮:不以壽終。

(16)恨私心有所不盡 恨:遺憾;私心:自己的心願。

(17)古者富貴而摩滅者“摩”通“磨”(18)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底”通“抵”3、落實具體文言語段翻譯。

(1)僕之先,非有剖符丹書之功,文史星曆,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畜之,流俗之所輕也。

翻譯:我的先輩並沒有立下什麼功勞,可以得到皇上賜給的剖符和丹書鐵券,掌管史籍和天文曆法,類似於占卜祭祀之官,本來就是給皇上戲耍的,像畜養倡優一樣,是世俗之人看不起的職業。

(2)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翻譯:人本來都有一死,有人死得比泰山還重,有人死得比鴻毛還輕,為什麼去死是不一樣的。

(3)在塵埃之中,古今一體,安在其不辱也?翻譯:在受辱的地方,古今都一樣,他怎能不受辱呢!(4)夫人情莫不貪生惡死,念父母,顧妻子;至激於義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翻譯:人之常情沒有不貪戀生存、厭惡死亡的,沒有不顧念父母妻兒的。

至於那些為義理所激勵的人並不如此,那是由不得已的形勢造成的。

(5)僕雖怯懦,欲苟活,亦頗識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縲紲之辱哉!翻譯:況且勇敢的人不必以死殉節,怯懦的人只要仰慕節義,什麼情況下不能勉勵自己呢!我雖然怯懦,想苟且偷生,但也還懂得偷生與赴死的界限,何至於自甘陷身牢獄之中去受辱呢!(6)所以隱忍苟活,函於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世也。

翻譯:我之所以要剋制忍耐、苟且偷生,囚禁在污穢的監獄之中也在所不辭,是以心中還有末了之事為恨,以身死之後文章不能留傳後世為恥呀!(7)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

翻譯:古時候雖富貴而名聲卻泯滅不傳的人,是無法都記載下來的,只有卓越不凡的特殊人物能夠名揚後世。

三、指導學生熟讀鋪排句和用典句1、鋪排句: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關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髮、嬰金鐵受辱,其次毀肌膚、斷肢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説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2、用典句:蓋西伯拘而演《周易》……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且西伯,伯也,拘羑里;李斯,相也,具五刑;淮陰,王也,受械於陳;彭越、張敖,南向稱孤,繫獄抵罪;絳侯誅諸呂,權傾五伯,囚於請室;魏其,大將也,衣赭衣,關三木;季布為朱家鉗奴;灌夫受辱於居室。

四、課堂小結:五、佈置作業:背誦第四小節第三課時【教學要點】1、研習5—6節2、總結歸納本課文言現象。

3、鑑賞本文敍事、説理、抒情融於一爐的寫法。

【教學過程】一、複習鞏固、導入新課二、研習5、6節1、學生對照註釋看課文,並將註釋下的注音、部分疑難詞語的註釋寫到原文中。

2、師生共同疏通,積累、掌握重點詞句。

放失(yì,義):散失。

失,同“佚”。

下流多謗議 下流:負罪受辱的處境。

僕以口語遭遇此禍口語:言論。

3、落實具體文言語段翻譯。

(1)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翻譯:也是想借此探究自然與人事的關係,貫通從古到今的歷史發展變化,完成有獨特見解、自成體系的著作。

(2)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

翻譯:因此,愁腸每天都反覆迴轉,在家裏就恍恍忽忽若有所失,外出就不知道要到哪裏去。

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賢進士,無乃與僕私心剌謬乎。

如今少卿卻教誨我要推薦賢士,豈不是和我內心的苦衷相違背嗎?三、歸納文言現象(一)通假字1、剔毛髮(“剔”通“剃”)2、詘體(“詘”通“屈”)3、被箠楚(“箠”通“棰”,杖)4、及以至是,言不辱者……(“以”通“已”)5、見獄吏則頭槍地(“槍”通“搶”,碰撞)6、及罪至罔加(“罔”通“網”,法網)7、古者富貴而摩滅者(“摩”通“磨”)8、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底”通“抵”)9、放失舊聞(“失”通“佚”)10、思垂空文以自見(“見”通“現”)11、則僕償前辱之責(“責”通“債”,指下獄受腐刑)(二)詞類活用(1)太史公牛馬走司馬

教學步驟: 篇四

報任安書

報任安書教案 篇五

【學習目標】

1、瞭解司馬遷與《史記》的有關背景資料,特別是對他人生觀、價值觀產生深刻影響的事件。

2、積累文言知識:重點掌握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和通假字。

3、認識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人一生的重要影響。

【學習重點】

1、藉助工具書和課本中的註釋讀懂文章的內容,結合上下文準確把握文言詞語的意義。

2、積累文言知識:重點掌握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和通假字。

【學習難點】

體會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曲折豐富的情感,理解作者的生死觀、價值觀。

【學習過程】

一、關於司馬遷的對聯:

剛直不阿,留將正氣衝霄漢;

幽愁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

一代君權痛蠶室,千秋史筆溯龍門。

思考:從這兩幅對聯中,我們讀出了有關司馬遷的哪些信息?

二、司馬遷的有關資料

1、家世和家庭。司馬遷的先代“世典周史”,其父司馬談在任太史令時就曾想到利用做官的便利條件,修著一部記述“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的史書,但未能如願。臨終時,他把這一理想和願望留給了司馬遷,希望司馬遷做太史,不要忘記他所欲論著的心願,並認為一個人事親、事君的最後目的在於自立,揚名後世,以顯父母,這是最大的孝道。父親的話對司馬遷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司馬遷流着淚向父親承諾:“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

2、遭遇李陵之禍,接受宮刑。這對司馬遷影響極大,經歷此事,他對封建統治者的殘酷性和上層社會的世態炎涼有了很痛苦、很深切的感受,直接影響了他的人生觀、生死觀、價值觀,也影響了他對《史記》一書的創作。司馬遷之所以在為名節自殺和為事業隱忍苟活之間選擇後者,全是因為《史記》未成。他發憤著書,以十分剛毅的精神完成《史記》的寫作,並通過《史記》一書來鞭撻黑暗,表彰正義,寄託自己的理想和思想感情。

讀《史記》不能不瞭解司馬遷,瞭解司馬遷,不能不讀《報任安書》。《報任安書》是司馬遷的苦心孤詣之作。在這封寫給朋友任安的信中,司馬遷以無比憤激的心情,述説了因李陵事件而蒙受的奇恥大辱,傾訴了內心鬱積已久的痛苦和憤懣,披露了封建最高統治者的專斷不公,委婉地述説了他受刑後忍辱苟活的苦衷。從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寧願受辱也要死得“重於泰山”的堅忍和偉大,同時此文也反映了他的文學觀和生死觀,所以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記》和司馬遷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梳理每段內容,概括段意:

明確:第1段:説明來信內容,就未能及時回信表示歉意。

第2段:申述自己遭受腐刑而未能死節的原因。

第3段:説明受刑後隱忍苟活的原因。

第4段:列舉古代“倜儻非常之人”身處逆境“論書策”以抒其憤的例子,作為自己的榜樣。

第5段:介紹《史記》的體例和寫作宗旨,表達“就極刑而無愠色”的決心。

第6段:再次表述沉痛羞辱的憤懣心情,照應開頭,解説無從推賢進士的苦衷。

四、文言知識梳理

1、整理本課出現的通假字。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注意其古今的不同意義。

(1)意氣勤勤懇懇,若望僕不相師

(2)素所自樹立使然也

(3)此言士節不可不勉勵也

(4)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為此也

(5)夫人情莫不貪生惡死,念父母,顧妻子

(6)且負下未易居,下流多謗議

(7)無益,於俗不信

3、選出與例句中加點字意義相同的一項( )

(1)例: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A.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

B.獨夫之心,日益驕固

C.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D.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E.略陳固陋

(2)例:則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

A.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

B.今僕不幸,早失父母

C.闕然久不報,幸勿為過

D.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

E.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

五、合作探究,思考問題

1、閲讀第2段,理清作者思路,找出作者對於生死的看法。

提示:(1)位卑人輕,死無人惜

(2)人應死得重於泰山——“擇死”對於自己無價值,所以“擇生”

(3)提出不辱與受辱的不同等次——自己受的是極刑

(4)舉歷史上地位顯赫受辱之例——自己受辱而不“死節”不足為怪

2、研讀第3段,找出課文中表明作者對“死節”的看法和受刑後“隱忍苟活”而不“死節”的原因的句子,並説説作者對“死節”的看法。

明確:對“死節”的看法:“且勇者不必死節,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

“隱忍苟活”而不死節的原因:“所以隱忍苟活,幽於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世也。”

作者看法:勇士不一定死於名節,他不贊成無意義地為名節而死。所以他不“死節”,他“擇生”,因為“擇生”才能“踐志”。清代學者包世臣曾指出:司馬遷“實緣自被刑後所為不死者,以《史記》未成之故。是史公之身乃《史記》之身,非史公所得自私。史公可為少卿死,而《史記》必不能為少卿廢也。”司馬遷對生死的看法與他所追求的人生價值密不可分。

3、研讀第4段,討論作者列舉古代一些“倜儻非常之人”的事例,同他表達的生死觀、價值觀是一種怎樣的聯繫。

明確:《報任少卿書》和《太史公自序》歷數古來的大著作,指出有的是坐了牢寫的,有的是貶了官寫的,有的是落了難寫的,有的是身體殘廢後寫的;一句話,都是遭貧困、疾病,甚至刑罰磨折的倒黴人的產物。他把《周易》打頭,《詩》三百篇收梢,總結説:“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還補充一句:“此人皆意有所鬱結”……(錢鍾書)

司馬遷的遭遇同先賢們有相似之處,要以他們為榜樣,頑強地活,發憤著書,完成《史記》——不死節,擇生,是為了完成未竟的事業。換言之,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他選擇了生。

4、研讀第5段,(1)找出表明司馬遷價值觀的句子;(2)説出“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一句話傳達給我們的信息。

明確:“草創未就……豈有悔哉?”他選擇腐刑,隱忍而活的目的就是要完成《史記》,為此他“就極刑而無愠色”,“雖萬被戮,豈有悔哉”。

最後一句話傳達出的信息:司馬遷的選擇對於自己是痛苦的,因為這種選擇實在是一種令世俗瞠目的叛逆,為世俗所誤解,所鄙視,即便是智者,也難理解。他要頂着世俗的巨大的壓力,從這個意義上講,他的擇生比擇死更需要勇氣,更是剛毅堅強的表現。讀出了這些內容,我們就更能理解第6段他表達的那種撕心裂肺的痛苦與內心所受到的折磨。

六、拓展延伸

站在今天的角度,重新審視司馬遷的生死觀、價值觀,對司馬遷在為名節自殺而死和為事業隱忍苟活之間的“擇生”選擇,你怎麼評價?聯繫本文,結合你所知道的其他典型事例,説説你的看法。

【補充資料】

一、《報任安書》刪節部分中介紹李陵之禍的內容。

且事本末未易明也。僕少負①不羈之才②,長無鄉曲③之譽。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奏薄技,出入周衞④之中。僕以為戴盆何以望天⑤,故絕賓客之知,忘室家之業,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務一心營職,以求親媚於主上。而事乃有大謬不然者。

夫僕與李陵俱居門下⑥,素非能相善也。趣舍⑦異路,未嘗銜杯酒、接殷勤之餘歡。然僕觀其為人,自守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與義,分別有讓⑧,恭儉下人⑨,常思奮不顧身,以徇⑩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僕以為有國士之風。夫人臣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赴公家之難,斯已奇矣。今舉事一不當,而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櫱其短,僕誠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踐戎馬之地,足歷王庭,垂餌虎口,橫挑強胡。仰億萬之師,與單于連戰十有餘日,所殺過當,虜救死扶傷不給。旃裘之君長鹹震怖,乃悉徵其左右賢王,舉引弓之民,一國共攻而圍之。轉鬥千里,矢盡道窮,救兵不至,士卒死傷如積。然陵一呼勞軍,士無不起,躬自流涕,沫血飲泣,更張空弮,冒白刃,北向爭死敵者。陵未沒時,使有來報,漢公卿王侯皆奉觴上壽。後數日,陵敗書聞,主上為之食不甘味,聽朝不怡。大臣憂懼,不知所出。僕竊不自料其卑賤,見主上慘愴怛悼,誠欲效其款款之愚。以為李陵素與士大夫絕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雖古之名將,不能過也。身雖陷敗,彼觀其意,且欲得其當而報於漢。事已無可奈何,其所摧敗,功亦足以暴於天下矣。僕懷欲陳之,而未有路。適會召問,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廣主上之意,塞睚眥之辭。未能盡明,明主不曉,以為僕沮貳師,而為李陵遊説。遂下於理。拳拳之忠,終不能自列,因為誣上,卒從吏議。家貧,貨賂不足以自贖。交遊莫救,左右親近不為一言。身非木石,獨與法吏為伍,深幽囹圄之中,誰可告訴者!此正少卿所親見,僕行事豈不然乎?李陵既生降,其家聲,而僕又佴之蠶室,重為天下觀笑。悲夫,悲夫!事未易一二為俗人言也。

二、對《史記》及《報任安書》評價的有關內容

1、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司馬遷《太史公自序》)

2、夫遷以救李陵得罪,遷但欲護陵耳,非有沮貳師意也。帝怒其欲沮貳師而為陵遊説,則遷罪更不容誅。以武帝用法之嚴,而吏傅帝意以置遷於法,遷之死尚得免乎?……遷惜《史記》未成,請減死一等就刑,以繼父談所為史;帝亦惜其才而不忍致誅,然則遷之下蠶室,出於自請無疑也。(清趙銘《琴鶴山房遺稿》卷五)

3、遷著書最大目的乃在發表司馬氏一家之言,與荀子著《荀子》、董生著《春秋繁露》性質正同,不過其一家之言,乃借史的形式以發表之耳,故僅以近代史和觀念讀《史記》非能知《史記》者也。(梁啟超《要籍解題及其讀法》)

4、粗粗鹵滷,任意寫去,而矯健磊落,筆力真如走蛟龍,挾風雨。且峭句險字往往不乏,讀之但覺其奇肆,而不得其構造鍛鍊處。古聖賢規矩準繩文字至此一大變,卓為百代偉作。(明孫月峯《評註〈昭明文選〉》)

5、遷一腔抑鬱,發之此書。識得此書,便識得一部《史記》,蓋一生心畫,盡泄於此也。縱橫排宕,真是絕代大文章。(明孫執升《評註〈昭明文選〉》)

三、拓展閲讀材料

苦難的精神價值

周國平

維克多弗蘭克是意義治療法的創立者,他的理論已成為繼弗洛伊德、阿德勒之後維也納精神治療法的第三學派。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曾被關進奧斯維辛集中營,受盡非人的折磨,九死一生,只是僥倖地活下來,在《活出意義來》這本小説中,他回顧了當時的經歷。作為一名心理學家,尤能細緻地捕捉和分析自己的內心體驗以及其他受難者的心理現象,為研究受難心理學提供了極為生動的材料。不過,我在這裏想着重談的是這本書的另一個精彩之處,便是對苦難的哲學思考。

對意義的尋求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當這種需要找不到明確的指向時,人就會感到精神空虛。弗蘭克稱之為“存在的空虛”,這種情形普遍地存在於當今西方的“富裕社會”。當這種需要有明確的指向卻不可能實現時,人就會有受挫之感,弗蘭克稱之為“存在的挫折”。這種情形發生在人生的各種逆境或困境之中。

尋求生命意義有各種途徑,通常認為,歸結起來無非一是創造,以實現內在精神能力和生命的價值;二是體驗,借愛情、友誼、沉思,對大自然和藝術的欣賞等美好經歷獲得心靈的愉悦。那麼,倘若一個人落入了某種不幸境遇,基本上失去了積極創造和正面體驗的可能,他的生命是否還有一種意義呢?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一般是靠希望活着的,即相信或至少説服自己相信厄運終將過去,然後又能過一種有意義的生活。然而,第一,人生中會有一種可以稱做絕境的境遇,所遭遇的苦難是致命的,人不復有未來,不復有希望,這正是弗蘭克曾經陷入的境遇,因為對於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戰俘來説,煤氣室和焚屍爐幾乎是不可逃脱的結局。如果苦難本身毫無價值,則一旦陷入此種境遇,我們就只好承認生活沒有任何意義了。第二,不論苦難是否暫時的,如果把眼前的苦難生活僅僅當做一種虛幻不實的生活,就會如弗蘭克所説忽略了苦難本身所提供的機會。他以獄中親歷指出,這種態度是使大多數俘虜喪失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他們正因此而放棄了內在的精神自由和真實自我,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徹底成為苦難環境的犧牲品。

所以,在創造和體驗之外,有必要為生命意義的尋求指出第三種途徑,即肯定苦難本身在人生中的意義。弗蘭克是站在肯定人生的立場上來發現苦難的意義的。他指出,即使處在最惡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擁有一種不可剝奪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選擇承受苦難的方式。一個人不放棄他的這種“最後的內在自由”,以尊嚴的方式承受苦難,這種方式本身就是“一項實實在在的內在成就”,因為他所顯示的不只是一種個人品質,而且是整個人性的高貴和尊嚴,證明了這種尊嚴比任何苦難更有力,是世間任何力量不能將它剝奪的。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在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受難者如同偉大的創造者一樣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陀斯妥耶夫斯基説出這句耐人尋味的話:“我只是擔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難。”

我無意頌揚苦難。如果允許選擇,我寧願要平安的生活,得以自由自在地創造和享受,但是,我贊同弗蘭克的見解,相信苦難的確是人生的必含內容,一旦遭遇,它也的確提供了一種機會。人性的某些特質,惟有藉此機會才能得到考驗和提高。一個人通過承受苦難而獲得的精神價值是一筆特殊的財富,由於它來之不易,就決不會輕易喪失。而且當他帶來這筆財富繼續生活時,他的創造和體驗都會有一種更加深刻的底藴。

報任安書教案 篇六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的行文特點: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鬱結,迂迴曲折,但又脈絡清晰,《報任安書》教案設計。

2體會文中表現出的作者身受極辱後憂愁幽思、激憤慷慨的情感。

3學習司馬遷忍辱負重、發憤著書的精神,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和生死觀。

【教學重難點】

1把握課文內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點。

2通過具體句段,揣摩體會作者遭受奇恥大辱後的精神苦痛和著書雪恥的頑強意志。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1誦讀點撥。

2討論指導。

媒體設計

1課文錄音。

2投影:用於課文結構和部分文句的展示。

教學時數兩課時

【教學步驟】

方案一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開始了關於生與死的思考。而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一位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在生死抉擇中已經做出了響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趣異也。”不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動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下面,我們就通過《報任安書》來走近司馬遷,走入司馬遷的內心世界。

(解説:這樣設計有兩個好處,一是直奔文章主題,為閲讀指向;二是激發學生閲讀興趣。)

二、解題

1體裁解説:“書”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就是“書信”的意思。古人寫信,多有題目,説明是寫給誰的信,信題多為“報……書”“答……書”“與……書”“上……書”“寄……書”等,例如《答司馬諫議書》(王安石)、《與朱元思書》(吳均)、《上樞密韓太尉書》(蘇轍)等等。

2寫作背景:《報任安書》是司馬遷給朋友任安的一封覆信。司馬遷因李陵之禍(對此稍作解釋),被捕下獄,慘遭宮刑。出獄後,任中書令;表面上看,這是宮中的機要職務,實際上卻是以一個宦者的身份在內廷侍候,為一般士大夫所鄙視。在這期間,任安寫信給他,希望他利用中書令的地位“推賢進士”。出於以往的沉痛教訓和對黑暗現實的深刻認識,司馬遷覺得實在難以按任安的話去做,所以一直沒有覆信。後來,任安以重罪入獄,司馬遷擔心任安一旦被處死,就會永遠失去給他回信的機會,使他抱憾終生,同時自己也無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積憤,於是寫下了這篇《報任安書》。

(解説:突出“信”及“信”的來由和內容,為課文內容指向。)

三、研習課文

整體把握,理清思路,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報任安書》教案設計》。

1、學生對照註釋,自行誦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幫助掃除字詞障礙。

除了課文註釋外,每段需要解決的重點詞句有:

第1段:再、務、流俗,表謙稱和敬稱的詞語(牛馬走、足下、辱等)

第2段:戲弄、特、勉勵

第3段:各個典故含義,通其道

第4段:近自託於無能之詞、考、綜

第5段:上父母之丘墓、無乃……乎、不信

(解説:文章字詞難度較大,好在課文作了較為詳盡的註釋,但其中仍有些詞句需要解決,為學生理解文章掃除障礙。)

2、播放錄音或教師有表情地朗讀課文;然後要求學生有表情地誦讀。

(解説:讓學生感受文章的抒情基調,進入文章情景。)

3、內容與形式梳理。

學生思考:從課題和背景介紹看,這是一封覆信,其回覆的內容是什麼呢?又是怎樣具體展開的呢?

此文線索脈絡十分清晰,大意是講“刑餘之人”難以“推賢進士”,唯有隱忍苟活,著書以償前辱之債。具體梳理如下:

覆信目的:對任安“推賢進士”的期望“略陳固陋”。(第1段)

覆信內容: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戲弄,流俗之所輕),身遭極辱,不能勝任。(第2段)

②效古之賢人忍辱負重,退而著書,“思垂空文以自見”。(第3、4段)

③再次表現自己無可比擬的憂憤處境,點明自己有負囑託的原因。(第5段)

(解説:訓練概括語段能力,讓學生初步把握文章內容和結構,為下一步突破重點作準備。)

四、佈置作業

課後誦讀課文。

(解説:為下節課深入學習作準備。)

第二課時

一、繼續研習課文

1具體研讀,突破重難點。

(1)分段研習,理解行文脈絡,理清內容邏輯。

①研習第1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內容:覆信是要為自己無法“推賢進士”“略陳固陋”。

②研習第2段:此段在內容上有幾個層次?與無法“推賢進士”有何關係?

明確:兩個層次。一是説自己史官地位低微,“為流俗之所輕”,與“螻蟻”無異;一是説自己身受極辱,如虎陷“檻阱”,“積威約之漸也”。下獄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慘痛的打擊,側面説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賤的地位,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賢進士”的任務的原因。

③研習第3、4段:兩段文字上的聯繫是什麼?內容上似與“推賢進士”無關,為什麼要這樣寫?

明確:第3段寫古代“倜儻非常之人”受辱處困,退而著書,“思垂空文以自見”。第4段寫仿效古之賢人,“就極刑而無愠色”,著《史記》以“償前辱之責”。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樣和力量,兩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負重的原因。這似與回覆內容無關,實際上有着合理的邏輯關係:一者,上段已經敍述了自己所受的極辱,自然會讓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4段對此作了回答,是因為《史記》“草創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對好友(也只能對好友)傾吐個人情懷是極為正常的,所以作者説“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④研習第5段:此段在結構上有何作用?

明確:此段在內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慘處境上,描寫自己“腸一日而九,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的無限痛苦和寂寞,從而回應第1段,結構十分嚴密。

小結:全文呈現出總分總的結構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賢進士”數語,圍繞一個“辱”字,訴説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難以形容的苦痛,表現了自己發憤著書、雪恥傳名的頑強意志。

(解説:在初步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課文的內在邏輯結構,實際上也是要學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發展的脈絡,從而更透徹地理解課文。可結合板書設計進行。)

(2)體會性閲讀。

讓學生自選語段來閲讀,體會作者的憂憤情感,然後討論交流。

明確(以第2段為例):

第2段:作者着力表現了自己屈辱的地位和屈辱的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