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報任安書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49W

報任安書讀後感精品多篇

報任安書讀後感 篇一

“士可殺不可辱!”這是人盡皆知的道理,難道司馬遷不懂嗎?不!他當然知道,處於那種境地,那是非死不足以洗淨恥辱的,非死不能回報列祖列宗的。終於,他説了一句話:“所以隱忍苟活,幽於憤者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世也。”

於是乎,司馬遷説出了一段震撼千古的名言: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趣異也。”

理想的頂峯人人有,並非人人都能攀,只有在崎嶇的道路上不畏勞苦,勇於戰勝重重困難的人,才能到達。

這就是司馬遷的感慨,這就是司馬遷的悲憤,這就是司馬遷的希望。

他要完成一番事業,為實現一個理想活下去。他不能像螻蟻般輕生,他要死得重於泰山。司馬遷經歷了莫大的苦痛和心靈的拷問,最終超越了自己,實現了終極意義上的昇華,《史記》也隨之進入了一個更恢宏、更深沉、更澄澈、更莊嚴的層次與境界,它己成為人的歷史、事的歷史、心的歷史的複合體,有人説《史記》吳司馬遷的哭泣,毫不過分。這正好應證了大思想家孟子的幾句話: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毅力,是奔向理想的戰馬,通向勝利的階梯,它通過蝸牛留在峭壁頂上的足跡,大聲的告訴着人們的成功的祕訣。

眼前,似乎出現了一位衣衫襤褸、手執筆鋒用心著書的人,他就是我眼中的司馬遷,他將一個“辱” 字都不放在眼裏,而是將自己未盡的事業超越了生死之外,看得比生命還重要,我又何苦為區區考試分數哀傷悲憤呢?我彷彿看見了一個影子,那是司馬遷,那又像是我,其實我就是司馬遷,司馬遷就是我,我們同樣身處逆境,我們又同樣忍辱負重,只是司馬遷比我更堅強。

逆境是痛苦的,有時會令人難以忍受。而逆境卻又是最好合老師,它可以使你認識順利環境中無法認識的事情。對於人生、對於事業,逆境是不可避免的。在逆境中,希望可以燃燒,甚至到了“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的境地,希望仍然可以鼓舞人前進,造就一個人;希望也可以熄滅,那太容易了,只要聽憑命運擺佈,任其漂盪,希望也就在不知不覺中破滅了。但生活、事業是美好的。當一個人追求美好的目標時,心靈之火,就可以繼續燃燒,就可以成就“藏諸名山,傳之其人” 的事業。到那時,我們會為失去了美好的東西而抱恨,但我們也會為得到了更美好的東西而欣慰。

兩千多年來,司馬遷以其頑強的精神、崇高的理想、傑出的才華、堅韌的毅力、輝煌的成就,沾溉着後人,更為重要的是,司馬遷不但為我們留下一份傳世不朽的文化遺產,而且為後人樹立了一個百折不撓,忠於自己事業、理想的榜樣。我們今天讀《報任安書》,就是要學習他如何做人,如何不停頓地追求的精神。這一點,確實有“沾溉後人,其澤甚遠!”

理想並不像詩人想象的那樣浪漫。實踐理想的路,也不像長安街那樣平坦筆直。它有羊腸小道,需要迂迴前進;它有長江大河,需要架橋而達;它有魍魎攔路,需要一個個剷除。

理想,要靠自己來實現,而實現它,就須有堅韌不撥的毅力。

報任安書讀後感 篇二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説的可就是司馬遷所著的《史記》。都説“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這説的不就是司馬遷遭李陵之禍事,遭受煉獄後書寫《史記》。這不就被我們記住了嗎!我想,我們只知道《史記》書成後的輝煌成就,卻不知司馬遷背後的辛酸苦楚以及他所遭受的譏諷,還有什麼是司馬遷沒受過的罪?

話説這古人也真真是憋屈。你説你被上頭的處罰了吧,還得謝恩,“謝皇上不殺之恩”。“最是無情帝王家”也不知是誰説的,説的可真精準。哪一個皇室之人不薄情。像司馬遷的父親,他們祖先是周朝的太史,遠在上古虞舜、夏禹之時便功名顯揚,掌管天文之事。而大漢天子在泰山舉行封禪典禮時,本應由太史官親身參與並記錄下這一輝煌的時刻,這是太史的責任,同樣也是榮光,蠍子尾巴獨一份的恩寵。可司馬談硬是被留在周南,後來司馬談憤懣而死,想來是因為看着祖業的衰弱而焦急,還有就是日常的被嘲諷、白眼。

而司馬遷本人,你説你就一小小太史,也就寫寫文字、記錄記錄皇帝的豐功偉績,有必要為了和你“不曾銜杯酒”的李陵打抱不平嗎?再想想呵,有哪一任皇帝是真傻的,箇中冤情豈會不知,“最是無情帝王家”,只是不想真弄清楚罷了!李陵一家祖孫三代素來忠心耿耿,真要不忠於大漢,又怎會領兵深入匈奴腹地作戰?

由李陵的《答蘇武書》可知,在匈奴“更練精兵,強逾十萬,單于臨陣,親自合圍”,而我方僅僅五千人馬敵我實力如此懸殊的情況下,李陵仍振臂高呼、奮力殺敵,士兵們即使受了傷,矢盡援絕,也要爭着衝到前面去殺敵。反觀漢皇,一聽説李陵降敵,在還沒弄清內情的情況下,直接對李陵的全家骨肉實施了嚴懲,這才是真正地將李陵推向敵方啊!

這樁樁件件,寒了多少臣子的心。

司馬遷何嘗不委屈,那又能如何?喊冤,不是變着法子説皇上不英明;抵抗,不是變相的説明自己不順從聖上。故此,只能跪地叩謝不殺之恩。從牢獄中出來,受了腐刑。從‘最下腐刑,極矣!’可見他的心在淌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腐刑既是對他的身心的摧殘,也是對祖先的辱沒,是對父母的不孝。司馬遷肉體上遭到的折磨以及平日裏受到的嘲諷、恥笑、白眼等肉體精神雙重摺磨下,仍能夠不斷調節自己,用“李斯,相也,具於五刑;魏其,大將也,衣赭衣,關三木……古今一體,安在其不辱也”來自我安慰,用“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做《春秋》……《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來自我勉勵。最終完成了《史記》這一經典,可見司馬遷內心的堅韌及不屈。

司馬遷遭受腐刑,李陵忠勇深入敵後,終因寡不敵眾被俘,卻被誅滅。而在現實中,又有何處不苟且?

南非總統曼德拉在就職典禮上,邀請了曾經關押他27年甚至虐待他的三個獄警,並向他們致敬。

孟晚舟被加拿大政府拘押一週年之際,寫信感謝所有關心華為的人,甚至還感謝法庭的工作人員。

由此觀之,只要是有人的地方,難免會有腌臢之事。每個人都是單獨的個體,每個人都會經歷這樣那樣的磨難。

重要的是,我們自己要有一顆堅韌的心以及一縷不屈不撓的靈魂。

報任安書讀後感 篇三

剛閲讀完《報任安書》時,我的腦子裏只有“直男”二字,好像看到除去《詢問司馬遷》中“始終追求善良和正義的心靈,心靈總是在劇烈而又嚴肅的跳蕩着”的他,堅忍不屈着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他偉大形象之外的樣子。不為別的,只為司馬先生那一句“少卿視僕於妻子何如哉?”也許你要説,現在的人重事業輕家庭都不足為奇,更何況遠在兩千年以前的司馬遷呢?可就如現在也存在眾多熱愛家庭的好丈夫一樣,古時候也存在着書寫《浮生六記》、帶着妻子暢遊天地的沈復,與李清照相濡以沫的趙明誠,那麼以此類推,相信在民間這樣的例子也不算少了。而相比之下,單從司馬遷這一句話看來,我真是為他的妻兒寒心啊。就算是為了表現自己真真是“獨身一人,孤立於世”,就算這根本不是這篇文章、乃至這一段的重點,他能將這句話寫下來,我想他也算真正配得上“直男”的稱號了。

想到這,我真是為司馬遷的妻兒打抱不平,然而當我正要跟小夥伴們“舉報”司馬先生的“直男”事蹟時,他那剛正不阿的樣子又在我的腦海裏閃現,再次閲讀幾遍《報任安書》後,我真正被這位“鋼鐵直男”打動了。他是有理想的,為了那個也許別人看來微不足道的理想,哪怕遭受冷豔嘲笑,哪怕揹負屈辱的宦官之名,他“隱忍苟活,幽於糞土之中而不辭者”,都只因“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也”,我想這也就是《詢問司馬遷》中“在受盡專制君王肆意蹂躪與懲罰的淫威底下,依舊保持着這種秉筆直書的品格和勇氣”的司馬先生吧,引得班固也衷心讚頌他:“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

他在《報任安書》的開頭就解釋,自己沒有“不相師”、沒有“用流俗人之言”,他被誤解了多久,被那一雙雙猙獰的眼睛盯了多久,都沒有什麼話能拿來宣告天下“我是清白的”,在給友人的信中,習慣了被誤解的他也只能説“僕非敢如此也”。他原本是一個多麼剛強正直的人,卻也未能在笑裏藏刀的勢力場中保全自己,最後只能在恐懼中謹言慎行。可在千瘡百孔地走出勢利場的那一刻,留下的,仍是那個不過想“成一家之言”的他。

寫到這裏,我不禁要説,先前那個質疑司馬先生的自己真是幼稚,怎麼就不想想那個遭受了殘酷宮刑的他有何面目回家,面對妻兒,面對那個曾是、卻早已不屬於自己的家。也許魯迅先生口中的那個寫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司馬先生也曾躲在屋後,用自己最後的温柔,偷偷地看看妻兒,回憶起以往幸福美好的生活,他不禁想伸出手去抱抱那滿地亂跑的孩子,摟摟那窗邊日夜等他歸來的妻子,但他什麼都不能做,他只能悄悄地看着、念着、愛着,畢竟連自己都快沒有了活下去的希望,又哪來的勇氣去給妻兒承諾以往的生活?

或許司馬先生真的就是一位毋庸置疑的直男,但,鋼鐵直男也有一顆熱騰騰的心啊!

報任安書讀後感 篇四

或許終此一生,我們都不能明白他。他是怎樣為一件原本無關的事心潮洶湧,怎樣挺身而出仗義執言,怎樣鋃鐺入獄,站在一個兩難的選擇面前,他又有着怎樣的姿態和決絕。

這算什麼選擇,屈辱地死去,或受辱而苟活。強勢如他,也必定曾陷入最艱難苦澀的困惑罷!幸而他最終選擇了後者,終於“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終於留下一部千古絕唱——《史記》。

問他為什麼?!為什麼你能、你甘願承受如此恥辱?因為不願死如螻蟻。寧可活下來,完成一部足以令他自許自傲的作品。此書一出,當震驚世俗,流傳千古,令天下人心傾服之!那麼他當日所遭恥辱,也自然洗脱了。儘管決心堅定不已,可現實的反面能量大過美好未來的積極意義。恥辱加身,流言所指,身心俱疲。他也一定曾在面對廣闊、永恆卻虛無的天地時心生惶惑,一定曾無數次在無意識的恥辱的温習中被刺痛而驚醒。他在《報任安書》中這樣寫道,“……其次剔毛髮、嬰金鐵受辱,其次毀肌膚、斷肢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讀到這一句時,我竟幾乎墮下淚來!他將他鬱積在心的憤懣和疼痛,統統傾注了進來罷?所以讀來才是極苦、極痛,令人傷之切之的。

他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心比天高,身為下等,這句話或許也適合子長吧。為什麼一定要活下來寫完《史記》?是作為記載者,對歷史與生俱來的責任感?是作為政府官員,對雖然將罪名加諸於他卻仍不失為一代明君的漢武帝的忠誠?這些因素必然都有,然而我想,更重要的,是他對於自己所受的恥辱的敏感和疼痛。我們不能只是籠統地説,司馬遷是一個有大人格的人,是一個偉大的忍辱負重的史學家。他也是血肉之軀,儘管他寫道,“夫人情莫不貪生惡死,念父母,顧妻子;至激於義理者不然……”,可既然生而為人,“人情”事實上已是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至激於義理者亦然。正如我們不能把自己的思想抽出來,然後指着説這是靈魂,這是肉體。靈魂與肉體,人性與人生,都是交錯纏雜無法分離的。

《史記》之所以讓他願意傾注畢生心血,“成一家之言”之所以如此重要,固然想借此流芳百世,更直接更使他日夜心如刀絞的原因應當仍是他的恥辱,我想這就是“人情”在他身上所表現併為我們看到的。無怪孟子要説“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只有當一個人飽受折磨,甚至到了司馬子長這樣對人生再沒有別的期望的地步,才能心無旁騖,才能極堅強極有韌性地付出數十倍於常人的努力。

可如今換個角度看他的人生,歷史的煙雲卻模糊了當年的每一點細枝末節。

我不禁要問,留下一部《史記》,人生就是有意義的嗎?

著出《史記》的司馬遷也好,留下《離騷》的屈原也好,這些在當時看來是鬱郁不得志並飽受命運戲弄的人們,他們人生的意義是否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模樣呢?司馬遷自言,“少卿視僕於妻子何如哉?”倘若他真的輕視一切“人情”,他存在的意義豈不是全部凝聚在《史記》上了嗎?一部書再偉大,又如何能比得過一個人的生命和活力所包含的意義?我們讚許《史記》,或許讚許他的豪情和思想更甚於《史記》的史學價值。司馬遷把他殘餘的人生糅入了《史記》,他為英雄豪傑們立傳,走過他們的叱吒風雲和金戈鐵馬。阿這就是他的人生和快樂!那麼人生的意義和追求,正如紀德一直堅持並告訴我們的,應該是真正的快樂。人是為快樂而活着的。

司馬遷在文中提到很多人,李斯,韓信,侯竇嬰,周勃,呂不韋,孫臏……或功高蓋主而遭忌,或才華橫溢而被妒。可是對於這曲折卻精采的一生,他們到底是滿意的吧?既然深知“伴君如伴虎”仍要不顧一切地走上這條路,誰還會去希冀一個安詳的晚年?是,他們更願在戰場甚至官場死去,死於你死我活的鬥爭,這才是他們潛意識裏所熱衷和追求的東西。

報任安書讀後感 篇五

《報任安書》曾經在中學課本上出現過,後不知緣由落到了隱身於讀本的境地。曾經讀過,但是印象已經比較模糊。今日再讀,有了新的思考。

“推賢進士”不過任安婉曲之詞。判處腰斬下獄之前作此書信,其主要意圖往往不在於替國家舉薦人才。更多的恐怕是希望司馬遷愛惜人才。那麼,人才將死,如不能保其生,則斷無推賢進士之可能。

可是,司馬遷“刑餘之人”,未受刑之前,力保李陵,罪及自身。如今情形,“推賢進士”怎麼可能?司馬遷一定經過了痛苦的思索與鬥爭。所以,“闕然就不報”。痛苦的掙扎之後,司馬遷顯然想明白了一些問題。於是,有了這封信。

一部分寫死,另一部分則寫生。

死,要死的高貴,死得其所。古人之死,怎樣才是高貴,死得其所呢?於士大夫來講,為國盡忠,恪盡臣節,顯然是死得其所。至少就受過儒家思想薰陶的人來看是這個樣子的。高祖劉邦開始重儒道並重。武帝劉徹則獨尊儒術。司馬遷有此認識,顯然是很對的,況且,有大量的歷史事實證明了這一點認識是很有道理的。

“刑不上大夫”,並不是説大夫犯了罪,免於懲處。而是説,士大夫犯了罪應該在國家追究懲處之前就引咎自裁。這樣就做了一個很好的樣子,獲罪於國者,當以身報之。這也算是用自己的生命為國家作出了貢獻。

作為司馬遷來講,身份地位低賤。不在士大夫之列。以罪囚之身而死,辱身在先,辱祖在心。死,不關節義。雖死,於己無益,於國亦無益。

這裏應該有一個最基本的邏輯前提,那就是人的生命是應該有些意義和價值的。

既然無益,不死也罷。死則可惜!

之後講生。人都是貪生的。非死不可,一定是為了心中所想,比如“激於義理”。為了節義而死,這不是最難的事情。也就是説,死,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選擇了“死”,極有可能是一種懦弱的表現。選擇生,則可能是選擇了艱難。能夠“隱忍苟活”,一定是有着強大的精神支撐。

這種精神支撐,可以是理想,也可以是信念,還可以是親情、責任等等。司馬遷的精神支撐是什麼呢?——創作《史記》,流傳後世。這樣,雖表面卑賤,實則高貴。什麼樣的生命能夠比“不朽“更加高貴呢?

司馬遷舉出歷代聖賢的例子,將他們忍辱不死,發奮有為。旨在表達一種生命思考。命為志存!

志不在小!“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古往今來,能實現者,鮮矣!然而,司馬遷實現了!似乎是屈辱的活,實則是高貴的生。正是因為生得高貴,才有可能死的不朽!

於是,有一閃念。可能這就是屈辱、苦難的靈魂更加高貴的根源所在吧。也難怪,艾青禮讚自己的乳母的“黃土下紫色的靈魂”。苦難與高貴就是如此之脣齒相依。當然,此種思想,“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報任安書讀後感 篇六

人們提起司馬遷往往以羨慕及崇拜的眼光來看他!他的史筆讓古人在紙上永遠活了起來,他替古人訴説着他們的榮耀與心酸的人生歷程;但他寫給任安的信卻讓我們走進了他那看似無比堅強的心,細讀《報任安書》就彷彿可以看見他的淚水一滴滴的落下……

在成就上:司馬遷有與日月爭輝的成就,但他的成就卻也掩飾不了他的不幸。其實,他只是極端政治造就的一個苦命人,一個在洪流面前拼命掙扎卻又無能為力的可憐人……

在不幸的方面,人們喜歡將司馬遷與屈原對比。司馬遷誠然有着屈原一樣的自傲,但是他所受的委屈絕對是比屈原還要大得多的。我們看屈原“為楚懷王左徒”,這也讓他一直引以為傲,他是“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所面對的是“信而見疑,忠而被謗”,是國破的無能為力,是不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而同樣自傲司馬遷雖“負不羈之才”,但他不過是被漢武帝視為“近乎巫祝之間”的史官,更不要説有屈原“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的優待了!他自己也只是被君主當成最不起眼的“倡優”,所面對的是“詬莫大於”的宮刑,是那種生理和心理不斷重複的打擊!是世人的恥笑!是“下流多謗議”!但是——他又不能像屈原那樣痛痛快快的去死!他不能像屈原那樣的去解脱——他揹負有使命,他的肩上揹負着父親和他未完成的心血……古人説:“哀莫大於心死”,司馬遷何嘗不是那樣的人?

當然,或許正如司馬遷自己對任安説的那樣:“大抵賢聖”都是在不幸面強大起來的。

一個人有了極大的不幸後,那麼他可能只有用他的生命來為自己的不幸作註解,司馬遷大概就是用他的《史記》來為自己的不幸做出他自己註釋。

在成就上,人們喜歡將他和西方的修昔底德做比較,畢竟他們都是“歷史之父”!

然而,我更喜歡將司馬遷和普魯塔克聯繫在一起。司馬遷有《史記》,普魯塔克有《比較列傳》,他們都是通過人物傳記來寫歷史(雖然普魯塔克説他寫的是傳記而不是歷史)……雖然他們在成就上有那麼多的共鳴之處,但是,普魯塔克的命運比司馬遷好得太多了,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據説普魯塔克曾經為羅馬帝國的2個皇帝——圖拉真和哈德良講過課,並博得了他們的賞識,而且圖拉真皇帝曾授予普魯塔克執政官的高位。後來哈德良皇帝又提拔他擔任過希臘財政督察,晚年他又出任希臘聖地————德爾斐阿波羅神廟的終身祭司。可是,司馬遷卻當了“刑餘之人”,面對的是被“主上所戲弄”,所受的是“流俗之所輕”,在別人眼裏他“與螻蟻何異”……

記得尼采説過“凡一切已經寫下的,我只愛其人用血寫下的書,用血寫書,你將會體會到:血便是精義”。我想,《史記》或許就是用太史公的血肉寫的吧!

如果讓讀哭《離騷》的賈誼去看司馬遷給任安的信,他大概也會痛哭流涕不能自已吧!

報任安書讀後感 篇七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這是《報任安書》裏的一句盡人皆知的話,司馬遷用它很好地詮釋了自己的生死觀。司馬遷口出“惡”言,便遭受宮刑,但思及要完成一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著作,於是默默忍受了令人恥笑的宮刑,明知道是這樣一條艱苦的路,卻還是毅然邁出自己的腳步。

越王勾踐,是大家所熟知的人物,為了復國卧薪嚐膽,忍辱負重,最後終於成功消滅吳國,取得勝利。品嚐苦膽,睡在薪草上,這不是一個皇帝所應有的待遇。他為了復國是多麼的艱辛。不但要受到自己內心的譴責,還要受盡天下人的恥笑。這是何等的痛苦,他本可以一死了之,但他毅然踏上了這條復國的艱辛道路,邁出自己的腳步。這是為什麼?為了一個信念,一個夢,一個復國的夢!

飛蛾撲火,人盡皆知。為了那短暫的光明,心甘情願地冒着被燒死的危險,衝向火光,在終於汲取到一絲的温暖時,也奉獻出了自己的性命。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是南宋詞人李清照讚美項羽的詩。項羽在楚漢相爭中大敗,一路逃到烏江邊。卻愧對江東父老,而自殺於烏江邊,他原本可以逃回江東,等待時機,再度東山再起,以他在江東的聲望,絕對可行,可由於內心極度的譴責,便在烏江邊自刎了。

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體現他高潔的品格和遠大的政治理想,不願隨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滅後,在他的祖國淪喪後,他“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也不願“蒙世俗之塵埃”,他以死來體現生命的意義和尊嚴,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為什麼?為了光明,所以寧願犧牲。

何為生?不在於活的是否長久,在於活得是否絢爛。何為死?不在於死的方式怎樣,在於死得是否有價值。

人生短暫,我們無法控制,但它所散發的光輝是我們親手創造的。讓生命大放異彩,這才是活的價值。

報任安書讀後感 篇八

司馬遷在千古絕唱《報任安書》中,將他強烈真摯的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將封閉壓抑的情懷一吐為快,字字血淚,處處真情,理灼古今,動人心魄。從《報任安書》中可以看出,司馬遷是一位隱忍苟活、堅韌不跋、矢志不渝的大丈夫、真英雄,他有着崇高的人生信念和為《史記》獻身的精神。

司馬遷被誣定罪,因“家貧,財賂不足以自贖。交遊莫救,左右親近不為一言”而身受腐刑。“行莫醜於辱先,詬莫大於宮刑”,他抑鬱,他痛苦。這種最卑劣的刑罰使“才懷隨和,行若由夷”的司馬遷身心受到了極大的侮辱與摧殘。這種情況下,選擇“死節”是一種解脱,活着要承受的痛苦實在太多太多,活着比死去更需要勇氣。但太史公卻選擇了隱忍苟活。他説:“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為了完成先父的遺願,為了《史記》,為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他寧願忍受所有的嘲笑、侮辱與自己的責罵。這是何等的偉大啊!

蘇軾説:“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是的,司馬遷便是一位堅韌不拔、矢志不渝的偉人。終於,他完成了《史記》,這部無韻之《離騷》的歷史經典著作。他成就了非凡的功績。生前無法回到純白,身後卻是鮮豔奪目,熠熠生輝。他生前所有的恥辱,現今如浮世一夢,惟獨見他的絢麗,他的繁華,他的絕世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