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廉頗藺相如列傳》教案合集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03W

《廉頗藺相如列傳》教案合集多篇

《廉頗藺相如列傳》教案 篇1

學習目標】1、掌握司馬遷和《史記》的有關知識;

2、熟讀課文,積累字詞,把握故事情節。

【重、難點】《史記》的相關知識及故事情節。

【知識鏈接】

一、時代背景

課文所寫事件發生在戰國後期,當時秦、楚、齊、趙、韓、魏、燕七國紛爭。七國中,秦通過變法實力最強,它要統一中國,基本採取各個擊破戰略,積極對外擴張。它南邊的楚國和東北的趙國,實力比秦國稍弱,但比其它四國強。在藺相如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的時候,秦國主要力量正對付楚國,所以它對趙國雖也虎視眈眈,不時蠶食欺壓,但還抽不出主要力量來進攻。這就是藺相如進行外交鬥爭取得勝利客觀上的有利條件。當然,藺相如的主觀努力——利用有利形勢,機智勇敢地進行鬥爭也是很重要的。

二、作者介紹

司馬遷字子長,生於公元前145年(一説前135年),卒於公元前87年(一説前90年)。西漢左馮翊夏陽(今陝西省韓城縣)人,是我國偉大的史學家和文學家。其父司馬談,漢武帝時任太史令,“掌管祕籍,職司記載”。司馬遷十歲時隨父到長安,這使他有機會閲讀到大量的歷史文獻。二十歲後,他開始漫遊大江南北。南到江淮一帶和會稽、長沙等地,北到齊、魯,西到大梁、登封,最後回到長安。回長安不久,做了郎中,曾隨漢武帝到過西北的扶風,又奉使到過四川、雲南。後來又隨漢武帝到過東海和長城。他的足跡幾乎遍及全國,所到之處他都注意探訪古蹟,採集傳説,考察風土人情,積累了豐富的史料,為後來著述《史記》準備了條件。公元前108年繼父任太史令。自公元前104年起,他開始寫《史記》,實踐他父親的遺志。

公元前99年李陵戰敗投降匈奴,司馬遷為李陵辯解,觸怒漢武帝,入獄受了腐刑。他本想自殺,但想到《史記》還沒有寫成,於是“就極刑而無愠色”。公元前96年出獄,做了中書令。從此他更發憤著書,終於在公元前91年寫成《史記》。

三、《史記》簡介: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的通史。它記述了上自傳説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約三千年左右的歷史。全書共130篇,五十二萬多字,分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本紀”是按帝王的世序和年代記敍政治上的重大事件。“表”是排比並列歷代帝王和諸侯國間的各年(月)大事。“書”是經濟、制度、文化等各方面的專題論述。“世家”是記敍諸侯王國和輔漢大功臣的事蹟。“列傳”是政治、軍事、文化等各方面較知名的人士的傳記。這五個部分互相補充配合,組成一個整體。《史記》的體例開闢了史籍的新面貌,為以後歷代歷史著作所取法。

《史記》的影響:

1.對後代小説的影響:從唐代的傳奇到明、清的短篇小説以至長篇鉅製,它們在人物塑造上、描寫手法上、情節安排和語言運用上,都有《史記》影響的痕跡。

2.對後世散文的影響:唐宋的古文大家以及明清的優秀古文家,莫不從《史記》裏吸取寶貴的寫作經驗

魯迅先生曾評價《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句話精闢地指出了《史記》在愛憎分明和寄寓作者人生感慨等方面和《離騷》有相同之處。指出了《史記》和《離騷》同樣熔鑄着作者司馬遷深沉而強烈的主觀感情。這一點司馬遷在他的《太史公自序》和《報任安書》裏都有極其沉痛的自述。

四、學生讀課文,理清課文脈絡。

1節:廉藺簡介。2—5節:完璧歸趙。

6—7節:澠池相會。8節:負荊請罪。

【強化記憶】

1、文學常識:作者,字,是朝偉大的家、家家。《史記》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_____體___史,又名《太史公書》。它記載了從傳説中的_____到漢武帝時共約______年的歷史,全書體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部分,共____篇。魯迅先生評之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司馬遷自述寫作的目的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夯實基礎——字音

繆()賢赦()免袒()露倨()傲睨()柱

佯()為湯鑊()靡()亂不懌()避匿()

臣等不肖()刎頸之交()廣成傳舍()繆賢舍人()

見臣列觀()相如雖駑()臣語曰()使人遺趙王書()

濱城區二中高二語文魯人版選修《史記》

導學案編號:23編寫人:李愛榮班級:姓名:

《廉頗藺相如列傳》教案 篇2

複習要點

1、學會劃讀文言文

大學聯考考查的史傳類文章無非兩類:一是一人多事型,其結構特點是:人物—簡歷—性格特點(對人物評價)—事件①—事件②—事件③……(一般包括4至6個事件);一是一事多人型,其結構特點是:事件—緣由—人物①—人物②—人物③……結局。我們要劃讀的內容,就是要劃讀出結構中的段落層次。

劃讀什麼?

劃讀“四名一性”:官職名、年號名、新地名、新人名、新性格

史傳類記敍人物,用筆簡約,往往幾句話就是一個事件、一段經歷。因為記敍的是人,所以事件往往隨着官職、時間、地點、與其交往的人的改變而改變,所以,我們在閲讀時,只要注意官職名,年號名,地名,人名等的變化,結合原文內容,遇到與官職有關字詞,表示故事進展的年號名、新出現的地名、人名,作者再次交待的主人公的新性格,我們就可確定為一個層次,用筆標註出來。

⑴一人多事型

人物:廉頗,簡歷:趙之良將也。性格特點(對人物評價):勇氣

事件①:年號:趙惠文王十六年官職:趙將,

事件內容:戰功赫赫新官職:上卿

事件②:時間:其後(公元前281年)秦伐趙

事件內容:(1)勸王赴會(2)與王訣別

新性格:深謀遠慮忠君愛國

事件③:時間:既罷(澠池之會結束)

事件內容:負荊請罪新性格:知錯能改

人物:藺相如簡歷:趙人也身份官職:舍人

事件①:新人名:宦者令繆賢時間:臣嘗(曾經)有罪

事件內容:為繆賢分析利害關係

性格特點(對人物評價):勇士、有智謀

事件②:新人名:於是王(趙王)召見新地點:趙王宮

事件內容:(1)向趙王分析強弱形式(2)提出對策:寧許以負秦曲

(3)請纓出使秦國

事件③:新人名:秦王新地名:章台

事件內容:獻璧取璧持璧欲擊柱

事件④:新地名:廣成傳舍事件內容:送璧歸趙

事件⑤:新時間:秦王齋戒五日後新地點:秦廷

事件內容:廷斥秦王

事件⑥:時間:相如既歸新官職:上大夫

事件⑦:時間:其後地點:澠池

事件內容:(1)秦王步步緊逼戲弄趙王(2)相如針鋒相對寸步不讓

事件⑧:時間:既罷地點:歸國新官職:上卿,位在廉頗之右

事件內容:(1)廉頗居功自傲,相如退讓迴避

(2)向舍人説明退避緣由

新性格特點:以大局為重

結局:卒為刎頸之交。

歸納層次結構

事件①—⑥概括為完璧歸趙,事件⑦概括為澠池相會,事件⑧概括為負荊請罪

2、初步掌握文言文翻譯的方法:留、換、刪、補、調、縮

將加點的字和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②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脱矣。

③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④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

⑤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

寧許以負秦曲。

⑥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唯大王與羣臣熟計議之!

⑦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⑧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羣臣,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顧吾

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鬥,其勢不俱

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讎也。

⑨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

⑩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

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臣等不肖,請辭去。

3、常用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積累

一詞多義

而君幸於趙王(寵幸)大王亦幸赦臣(對方行為是自己的幸運)

則幸得脱矣(僥倖)縵立遠視,而望幸焉(寵幸)

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內(受寵幸)今事有急,幸來告良(幸虧)

幸可廣問訊,不得便相許(希望)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使、、、承擔,擔負)秦貪,負其強(憑藉,依仗)

負荊請罪(揹着)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失敗)

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承擔)誓天不相負(辜負)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辜負,對不起)

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違背)

凡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一類人)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空)

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白白地)徒慕君之高義也(只,不過)

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只,不過)

引趙使者藺相如(延請)相如引車避匿(掉轉)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拖)引而不發,躍如也(拉開弓)

將軍夜引弓(拉,開)敢竭鄙誠,恭疏短引(序)

引兵欲攻燕(引導率領)身直為閨閣之臣,寧得自引深藏於巖穴邪(引退)

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引來)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前謝罪(通過,經由)不如因而厚遇之,便歸趙(趁此)

蒙故業,因遺策(沿用)秦軍解,因大破之(因此)

餘於是因《秦記》,踵《春秋》之後(根據),起周元王,表六國時事

我於是根據《秦紀》,接在《春秋》後面,上起周元王,列表編排六國發生的大小事件

不欲與廉頗爭列(位次)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於大堤之上(刻)

大王見臣列觀(一般的)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排列,依次)

以勇氣聞於諸侯(憑藉)願以十五城請易璧(用)

餘船以次進(按照)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因為)

餘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於泰安。(在)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把)嚴大國之威以脩敬也(相當“而”)

夫夷以近,則遊者眾(而,表並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因為)

欲以客赴秦軍,與趙俱死(率領)

餘是以記之,蓋歎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因此)

今君乃亡趙走燕(卻)於是趙王乃齋戒五日(這才)

臣乃敢上璧(才)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你的)

嬴乃夷門抱關者也(是)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竟然)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就,於是/僅,只)

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你的)

公子乃自驕而功之,竊為公子不取也(竟然)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也(是)

《廉頗藺相如列傳》教案 篇3

一、作家作品。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分本紀、世家、列傳、書、表等五種體裁。列傳,用以記述帝王以外的人物事蹟,課文《廉頗藺相如列傳》是列傳中的一篇代表作。

《史記》既是史學鉅著,又是文學鉅著。作品有很高的寫作技巧,人物形象鮮明,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公元前四世紀,戰國"七雄"征戰不已。秦國最強,它對六國都有野心。秦國多次擊趙,但趙國重用廉頗、藺相如,將相團結合作,外交上、軍事上都取得了成功,保障了國家的安全。這篇課文就是記敍廉頗、藺相如團結合作,抗擊強秦的歷史事實。

二、基礎知識。

1、給下面加點字注音。

繆賢舍人(miào)西河澠池(miǎn)秦王不懌(yì)

2、解釋下面加點詞語。

去親戚(內外親屬) 約束(信約,限制) 宣言曰(公開揚言) 請指示王(指出來,給人看)

從此以往(往那裏) 因而厚遇(趁此) 前進缶(上前,進獻) 明年復攻趙(第二年)

以示美人(妃嬪) 不過三十日(不超過)鄙賤之人(知識淺薄,地位低下)獨畏廉將軍哉( )

3、下面"請"有不同的用法,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②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③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④璧有瑕,請指示王⑤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 (D/②④⑤請允許我)

A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③④ B①③④/②⑤ D②④⑤/①③

三、課文分析。

(一)完璧歸趙。

1、這篇文章開頭第1、2自然段與一般傳記寫法相同,介紹了廉頗、藺相如的身份地位。從全文看,這一介紹有什麼作用?請簡析。

答:廉頗、藺相如的身份和地位不同,一貴一賤,對比鮮明,為下文這兩人的矛盾產生埋下伏筆。

2、下面對第3自然段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D)

A、交代故事發生的原因:秦欲以城易趙璧。

B、暗示故事的矛盾是:趙"予"璧與"勿予"璧。

C、説明"報秦者"肩負重任,為藺相如的出場作鋪墊。

D、這裏的"計未定",指的是"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3、藺相如鬥強秦,不僅有勇,而且有智。他料定秦王"無意償趙王城邑"的理由,歸納起來有三,請概述。

(1)"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倨" (2)"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

(3)"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

4、這一部分寫藺相如完璧歸趙,情節一波三折,表現他大智大勇。下面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D)

A、藺相如"奉璧"於秦王,見"秦王無意償趙城",設計奪回玉璧。

B、藺相如復得璧之後,"怒髮上衝冠",數落秦王失信,並誓死與玉璧共存亡。

C、藺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為予趙城",設計完璧歸趙。

D、藺相如私下完璧歸趙,激怒了秦王,他自知欺秦王之罪,"請就湯鑊"。

(二)澠池之會。

5、會前計議"三十里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表現廉頗怎樣的思想性格?這一思想性格與下文的他與藺相如爭列,是否矛盾?請簡析。

會前計議表現了廉頗對國家的忠誠及其膽識。這與下文與藺相如爭列並不矛盾,因這表現的是一個人的和胸懷和氣度。正是由於廉頗有這樣的優點的弱點,這一人物更顯得真實可信。

6、會上鬥爭,藺相如與秦王作針鋒相對的鬥爭。"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這句話——

①表面上説:五步之內,我能夠拿我的頭頸的血濺在大王身上

②實際上説:我要與大王拼命。

7、鬥爭結果,"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對這句話在文中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與開頭並沒有呼應) )

A、呼應"澠池之會"的開頭,使故事完整。

B、點出廉頗在"澠池之會"中的活動,既詳寫相如,又兼顧廉頗。

C、指出藺相如在外交上取得勝利的外在原因。 D、交待秦國不敢馬上報復趙國的原因。

(三)廉藺交歡。

8、這一部分可分作三個層次,請概括這三個層次的意思。(每層概括不超過20個字)

(1)廉頗欲辱相如,藺相如不與他爭列。 (2)藺相如不爭列的原因是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

(3)廉頗"肉袒負荊"向藺相如謝罪,成"刎剄之交"。

9、文中寫藺相如與舍人的矛盾衝突,其作用是(C )

A借舍人之口寫廉頗與藺相如"爭列"。 B借舍人之口表現舍人的愚昧無知。

C借舍人之口反襯藺相如胸懷的寬大。 D借舍人之口襯托藺相如的智勇雙全。

《廉頗藺相如列傳》教案 篇4

〖目 的1)學習本文敍事寫人的技巧。2)學習古人的博大胸懷、協作精神。3)學習詞類活用:使動、意動,掌握虛詞用法。

方法:誦讀、提問、講解、質疑。

〖重點、難點1)寫作技巧、波瀾、刻畫、懸念、虛實,在學習小説技巧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其特徵,在古文中分析體會,為寫人物小傳鋪墊。2)鞏固已有的詞類活用知識,在翻譯文句中體會上下文意,準確辨識其語法特徵,並翻譯準確活用的詞。3)結合課後練習的短文:王漁洋、李晚芳的文章,學習質疑的方法,找疑點,如何質。4)掌握虛詞用法:耳、乃,者、所、而。

〖教學內容及步驟(一)關於司馬遷和《史記》(見課後韓兆琦文)

(二)關於本文背景的介紹。

一、合縱連橫:

戰國時弱國聯合進攻強國,稱為合縱,隨從強國去進攻其他弱國,稱為連橫。戰國後期,秦最強大。合縱指齊、楚、燕、趙、魏、韓等國聯合抗秦;連衡是指這些國家中的某些國跟着秦國進攻其他國家。又一説,六國地連南北,故六國聯合抗關中之秦為合縱;秦居關中,六國居山東,六國服秦曰合縱。本文是説合縱之勢中的。

二、據課文內容,趙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距秦滅六國前220年差63年。此時,秦經百餘年變法強國,已相當強大。於前312年敗楚軍百萬之眾於重丘。又於前299年拘囚楚懷王。於戰國期間,秦已成為最強的諸侯國。

戰國期間有縱橫家——士,進行“合縱連衡”,秦以“連衡”攻山東六國,六國以合縱對付西方的秦國。當時,“合縱”之策已破,秦方得勢於“連衡”(合縱連橫以公孫衍、張儀、蘇秦、龐煖等縱橫家始謀,成為兩種敵對戰略)。

戰國時的士,是各種人材、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他們活動於各諸侯國,以遊説,薦舉的方式,得到各諸侯國的作用、發揮着重要作用,廉藺,都是當時的士。

秦孝公於前356和前350年(遷都咸陽)兩次任用商鞅變法“內修法度務耕織,外連衡而鬥諸侯。”

秦國變法以後,使得國家制度改進,士、民都有了發揮自身才能的機會,又向外擴張領土,國力日益強大,前283年,秦軍伐魏,兵至大梁,燕趙救之,秦軍撤去,秦人怨趙,由於當時尚有齊楚燕魏趙等大國首尾相救,所以不能以主力對付趙國。僅以蠶食瓦解,本文寫秦趙的政治、外交軍事方面的鬥爭過程,趙國挫敗秦國,只因有此背景。當時的趙國尚有相當大的實力,兼以廉藺以國為重,文武相濟,秦國也不敢輕舉妄動大舉攻趙。

(三)結構概要:本文寫了三個故事,以藺相如為主,以廉頗為賓,三件事都是突出藺相如的性格,廉頗後又有傳。

1.完璧歸趙品茗2.澠池相會3.廉藺交歡(負荊請罪)

(四)分析理解課文:

第一部分:簡介身份

既是對兩個人物出身情況作必要交待。這是史傳文的一般特點,同時又對後文作了鋪墊,介紹廉頗,突出他的武功,突出他的“以勇氣聞於諸侯”。秦求趙璧,秦趙澠池會,秦國雖無禮,終不敢對趙用強,其原因之一就有忌憚廉頗之勇。同時又為廉頗居功自傲作了鋪墊。

介紹藺相如,則顯出他出身低賤,為他的大智大勇的精神,他的扶危愛國的品質作了反襯:出身低賤,但品格崇高,才能出眾。

第二部分:是主幹,寫三個故事。

1.完璧歸趙

秦以城易璧,矛盾突起;趙王君臣謀議,予,不予,兩難,就顯出兩國的實力懸殊,秦的貪暴的面目立見。解決這樣的困難非易事,欲揚先抑。為藺相如的出現蓄勢,情節陡然緊張起來。

宦者令繆賢説的一件往事,借人物的話,體現了藺相如的性格,見識卓越,膽量超人,插敍從一個側面表現人物的性格,烘托、鋪墊。

趙王召見藺相如,對趙王問。表明藺相如對秦趙形勢早就成竹在胸,對秦國的陰謀也看得明白,並指出予璧,弗予的利害。當趙王問“誰可使者”時,相如表示願往使秦,因為他有非凡的見識,所以也有大勇。並對此表示決心完璧歸趙,從他的堅定的口氣和條理的分析不僅可以看出相如具有忠於趙國的思想,還具有大智大勇,於是博得了趙王的倚重。“於是”“遂”,這些詞語正體現了趙王的對他的信任。

雖然有了這些先決條件,但捧一璧西入虎狼之秦,乃是一場九死一生的搏鬥,相如只能憑着自身的才智勇氣和趙秦國力的對比,抓住有利形勢。敍事至此,情節為之又一緊,懸念,吉凶未卜。

相如到了秦國,秦王對待趙使者藺相如非常輕慢,又無意交出償城,相如激於責任感:“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一席話震動天地。持璧欲擊柱,怒髮上衝冠的細節描寫,表現了相如大義凜然不可犯的氣概,迫使秦王讓步,答應齋戒設九賓大禮受璧。相如初勝,即先發制人掌握主動,先派人歸璧於趙,然後在殿上慷慨陳辭,理直氣壯申明歸璧於趙的理由:先從歷史上看秦君不守信用,再以秦趙形勢強弱對比表明秦可能欺趙,趙決不敢欺秦,暗示造成這樣的後果其曲在秦。最後指出自己寧死不負趙,氣勢奪人,迫使秦王十分被動,秦王雖怒,但不願以一璧之故而斷絕秦趙之歡,即使當時殺相如,在外交上已經輸掉了一籌。實際上是秦國尚不能對趙採取太強的軍事行動,所以只好畢禮歸之趙。正是相如出使前就料定的,這也是趙國有足能對抗秦國的軍事力量--以勇氣聞於諸侯的廉頗作外交鬥爭的後盾,秦廷抗辭才能勝利。雖不正寫廉,從側面暗寫一筆廉頗,應開頭。

這裏突出了相如的智勇和愛國精神,能言善辯、善於把握時機,同時也暗寫廉頗的軍事才能和勇氣。虛實明暗相映襯,情節上環環緊扣,越來越緊迫的氣勢。

此事已完,其影響未完。秦志不逞,故攻趙,更顯示出各國矛盾鬥爭的複雜性,也是為人物設置了新的難題,引出了澠池會。會前,廉藺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當年秦王與楚懷王相會於秦,設伏兵截其歸路,楚懷王被拘,走趙,趙不留,又被秦囚禁至死。所以秦一向以此為圈套,顛覆別國,趙君臣對此深感憂慮。廉頗與王訣體現了思慮深遠,語雖少,意卻深,體現了他重國事,有勇有謀的性格,從而突出了隨趙王前行的相如責任重大,任務艱鉅。澠池會上,秦王負強欺趙,欲對趙王施無禮。相如挺身而出,針鋒相對,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秦王不從,相如欲以死相拼,震懾了秦王,使秦不能加勝於趙,趙盛設兵,秦不敢動,又一次體現了廉頗的作用。外交上的勝利全仗相如之勇氣,廉藺相互配合,保全了趙國的尊嚴,又使秦受挫,這裏繁筆寫藺,簡筆寫廉,相映相生,突出了兩個人物。

相如拜為上卿,似是矛盾已告一段落,而新的矛盾又起,澠池會是秦趙矛盾,相如在此中建立功勛,而又成為趙國將相不和的引線。廉頗居功自傲,輕視出身平民,低賤的相如(春秋戰國時的各諸侯國正是不重出身地位而任人唯賢,使士的才幹得以施展,才使國家保全。戰國紛爭給了士發揮作用的機會)而相如卻一再忍讓,經由門客傳言,終於使廉頗領悟到相如不欲與廉將軍爭列並非是懼怕羞愧,而是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是相如忍讓的原因,體現了相如的以大局為重,不計小嫌的大度,終於,廉頗親自負荊請罪於藺相如門,表現了廉頗雖執著名位之爭,卻性格直爽豪放,知過能改,忠於國家的高尚品質。這一故事點出了藺相如廉頗之所以能夠獻忠尚義,就在於以國家為重的忠義之心。前兩事全突出了廉藺配合文武相濟才使趙不敗,是突出了合作的重要。

(五)寫作借鑑和閲讀體會:

從歷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現了士階層的兩個傑出人物在特定的歷史時代所起的重要的歷史作用,而且顯示出作為個體的士,怎樣在時代中把握機遇,實現自我的價值;而作為文學作品的傳記文學,它又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可供寫作借鑑:

1.三個故事各有首尾,有獨立性卻又環環緊扣,相互關聯 故事以秦趙--藺廉這一雙重矛盾衝突貫穿,以前者為主,後者為次,前者決定着後者,層層推進,引人入勝。內外兩者矛盾衝突層次井然有序,外部矛盾緩和了,內部矛盾便激化了,這樣結構文章清晰而有力量。

2.敍事有波瀾,曲折抑揚 如完璧歸趙,秦求趙璧又不予之城,秦強而趙弱,矛盾陡起,藺相如分析了形勢,併入秦請完璧歸趙,情節已趨緩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緊張,秦王答應相如的要求,又趨緩和,相如欺秦王,幾被處死,情節緊張,秦王終於畢禮而歸之,不再索璧,又趨緩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趙,又緊張,為好會,引出澠池會,歸國拜上卿,廉頗與之爭位的矛盾。

敍事要有波瀾,不能平鋪直敍流水帳。就要抓住貫穿於事件中的矛盾衝突,圍繞矛盾衝突組織材料。本文的衝突是塑造表現人物形象的必要手段,形象是在衝突過程中展現出其方方面面的性格。藺相如的智、勇、忠義是一成不變的,廉頗的則隨矛盾發展而有變化。

3.選材的精當 寫人物要把人物置於衝突中寫,才能生機勃勃,而傳記則是以人物一生中的最光輝的事件來表現人物的精神品質的。本文以三件典型的事,把個人和國家雙重的矛盾、利益糾結在一起,突出了廉藺的崇高品質和性格特徵,且又以細節描寫予以聲色之,就使得人物在這三件事中栩栩如生,恰當充分地表達了作者的主旨。同時,全文也顯得十分集中。描寫人物,刻畫細節很生動突出。

4.懸念、虛實映襯等技巧在本文體現突出。

(六)質疑提示:

1)讀王漁洋、李曉芳的文章,區別:王文是質疑,李文是讀寫借鑑。

2)王世貞“對這種稱道”提出質疑,他的疑點何在?

予秦璧、弗予,兩言決之,並無曲直之分,奈何畏之又挑其怒。

3)質疑要有一定的事實依據作為標準,按照理性的邏輯規則,尋找不合邏輯,不合事實的矛盾。例如,見道旁有水,使斷定昨天夜裏下了雨,這個推理是否合理呢?首先是昨天夜裏在外的人最有發言權。他遭了雨,下雨是事實,其次道旁的水可(不可能)能是雨水,這個證據不合理,譬如房頂上有積水,這個證據便合理,它是下雨的結果,可以推斷原因。所以質疑是理性活動,必須遵循邏輯規則和事實來提出疑點,並要對疑點進行剖析,指出其不合理之處,不能妄言。

質疑的內容要有一定的認識價值。像本文的疑,就有澄清史實的價值。《石鐘山記》也是質疑,就有研究命名邏輯的價值,惜之,蘇軾沒能,也不可能把這一邏輯方法問題徹底解決。但是引發人們探究的慾念,還是有價值的。

提出質疑,就要有辯駁,要駁倒不合理的,要找不合理之處,進行反駁,反駁的理由要充分,這也要合乎邏輯和事實,最後再提出自己合理的看法。

4)分析王世貞的質疑。

a.疑點:奈之何既畏而復挑真怒也!

秦強趙弱,趙畏秦合理,挑其怒不合理。

b.何以見得是故意挑其怒?

秦王設九賓,齋戒而待相如上璧,相如欺秦王,這就使秦有了理,有藉口攻趙索璧。這就是挑其怒,對強權不能搞以其之道還治彼身。

c.這個疑點並不能否定此傳,還需史實旁證,但這裏提出的矛盾性細節足以構成了疑點,疑點可成立。

七.質疑練習:

林肯總統曾擔任律師,為好友之子阿姆斯特朗被指控謀財害命案辯護他以律師資格調閲全部案卷,閲後得知指控成立的關鍵在於原告方證人福爾遜發誓説在10月18日的月光下,清楚看到小阿姆斯特朗用槍擊斃死者。林肯要求法庭複審,當面質問了證人福爾遜,終於證明小阿姆斯特朗無罪,發表辯護辭據此,設想一段質問證人併為被告辯護的話,寫成演説辭。

《廉頗藺相如列傳》教案 篇5

【學習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能聯繫已學知識,自主整理積累文言基礎知識,發現問題

能熟練掌握文言句式與詞語的活用、通假、多義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能結合屈原的生平與遭遇讀懂文意,並且能與準確理解作者在描述屈原遭遇與內心情感中寄託的複雜感情

能辯證地評價屈原忠貞報國的志向與堅貞不屈,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能聯繫當今社會與個人實際,體會堅持理想追求與現實的差距。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正確理解並培養高尚的聯繫與人生價值觀,培養勇於面對困境,百折不撓及珍愛生命不懈追求的精神

【教學方法】

誦讀、啟發、品析、評論

【教學課時】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戰國背景與人物簡介

廉頗、藺相如活動的年代是戰國末期“七雄”並峙的時代,當時秦強趙弱的形勢已十分明顯。廉頗和藺相如都是為了趙國的利益敢於和強秦進行鬥爭的傑出人物。課文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的敍述,歌頌了藺相如機智勇敢,維護一團一結的精神,以及廉頗勇於改過的品質。闡發了兩人精神與品質上的相通之處,那就是大敵當前,捐棄了個人恩怨,不計較個人得失,—切以國家利益為重。

二、初讀課文,把握主要內容,給故事分段,並概括主要人物的精神品格

〖理解、概括,口頭表述,開放性*,多樣化〗

三、自主學習,找出通假字、詞類活用字、被動句,並整理“以”字在文中的箇中用法與意義。

〖通假字〗

奉、不、案、孰、庭繆賓

〖古今異義〗

美人、左右、約束、因而、前進

〖一詞多義〗

幸因負引道間

〖詞類活用〗

臣請完璧歸趙畢禮而歸之聞於諸侯患秦兵來從大王前進缶秦王竟酒

左打欲刃相如

四、誦讀重點語段,加深對文意的理解

五、練習與實踐

1、整理鞏固文言知識

2、誦讀全文,歸納廉頗與藺相如的性*格特徵

第二課時

一、學生口述故事梗概,提高概括與表述能力。

二、探究思考

1、描寫人物和事態,形象逼真是本文的文學成就,試加以賞析。

〖典型事件表現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真實可信感人〗

課文以寫藺相如為主,廉頗為輔。寫藺相如沒有寫他—生的事蹟,只選擇三個典刷事例來突出他的性*格特徵。

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寫他對敵鬥爭的大智大勇;

負荊請罪,寫他的顧全大局,寬厚待人。

三個典型事例從不同側面表現藺相如的思想品質,集中、凝練、鮮明的藝術效果。

寫廉頗,主要通過“負荊請罪”這一典型事例來體現他的坦率偏激的個性*與勇於改錯的精神。澠池之會則表現作為武將的文韜武略,善於應變與對趙王的赤膽忠誠。

〖在矛盾衝突中刻畫人物,使人物形象鮮明突出〗

藺相如是在秦國威脅利誘,趙國羣臣束手無策的矛盾中出場的;又在秦廷與秦王面對面緊張而尖鋭的鬥爭中得到淋一漓盡致的表現;在處理與廉頗的矛盾中,他退讓避辱,委曲求全。對待不同矛盾的不同處理,把藺相如的性*格刻畫得更加豐滿。

〖運用對話表現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個性*鮮明〗

本文大量運用對話,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如藺相如在秦廷對秦王説的話,有口才語氣平和,謙恭有禮,使對方放鬆警惕;有時直言斥責,有理有據;有時堅決表態,分析利害;有時怒斥叫罵,以死抗爭。詞鋒犀利,剛柔相濟而又輕重恰當,充分表現一個熱愛祖國,不畏強一暴,有勇有謀,能言善辨的外交家形象。

三、口頭翻譯最後三段,加深對文意的理解

四、練習與實踐

1、整理鞏固文言知識,翻譯重點語句

2、寫一篇評價人物的短文,談談對作者寫作藝術的體會

【教學反思】

《廉頗藺相如列傳》教案 篇6

戰國時期,有戰國七雄,他們分別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之中,秦國實力最強大,他採取了遠交近攻的策略,企圖各個擊破,力圖吞併六國。趙國是當時還有點實力的國家,秦國一時很難吞併,便使用了訛詐的手段掠奪他的土地和財物,本文就着重記敍了廉頗和藺相如二人合作,與強大的秦國抗爭的故事。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敍事寫人的技巧。

2)學習古人的博大胸懷、協作精神。

3)學習詞類活用:使動、意動,掌握虛詞用法。

方法:誦讀、提問、講解、質疑。

〖教學重點、難點〗

1)寫作技巧、波瀾、刻畫、懸念、虛實,在學習小説技巧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其特徵,在古文中分析體會,為寫人物小傳鋪墊。

2)鞏固已有的詞類活用知識,在翻譯文句中體會上下文意,準確辨識其語法特徵,並翻譯準確活用的詞。

3)掌握虛詞用法:耳、乃,者、所、而。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關於司馬遷和《史記》有關的文學常識

1、司馬遷:

西漢時期偉大的歷史學家、文學家,曾任太史令。他的父親是一位博學多聞的學者,司馬遷少年時代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20歲以後,司馬遷遍遊祖國南北,考察風土人情、文物古蹟、蒐集史料、研究社會,為他以後創作史記準備的豐富的`材料。公元前98年,李陵兵敗投降了匈奴,他因為替李陵辯解,觸怒了漢武帝,被迫入獄,受到了腐刑。他是在獄中完成了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史記》。

2、史記:

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或者説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歷史文學鉅著。記載了上起傳説中的皇帝,下迄漢武帝太初四年共約3000年的歷史,分本紀、世家、列傳、書、表等五種體裁,共130篇,作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記是其中的第一部。魯迅讚譽《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所以説它既是史學鉅著,又是文學鉅著。

體裁:

本紀:紀傳體史書的一種體裁,記載了帝王及其歷史活動。

|世家:紀傳體史書的一種體裁,記載了諸侯王和漢初開國公臣的歷史活動。

列傳:紀傳體史書的一種體裁,用以記述帝王以外的人的事蹟。

書、表(略)

(二)關於本文背景的介紹。

一、合縱連橫:

品茗戰國時弱國聯合進攻強國,稱為合縱,隨從強國去進攻其他弱國,稱為連橫。戰國後期,秦最強大。合縱指齊、楚、燕、趙、魏、韓等國聯合抗秦;連衡是指這些國家中的某些國跟着秦國進攻其他國家。又一説,六國地連南北,故六國聯合抗關中之秦為合縱;秦居關中,六國居山東,六國服秦曰合縱。本文是説合縱之勢中的。

二、據課文內容,趙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距秦滅六國前220年差63年。此時,秦經百餘年變法強國,已相當強大。於前312年敗楚軍百萬之眾於重丘。又於前299年拘囚楚懷王。於戰國期間,秦已成為最強的諸侯國。

品茗戰國期間有縱橫家——士,進行“合縱連衡”,秦以“連衡”攻山東六國,六國以合縱對付西方的秦國。當時,“合縱”之策已破,秦方得勢於“連衡”(合縱連橫以公孫衍、張儀、蘇秦、龐煖等縱橫家始謀,成為兩種敵對戰略)。

戰國時的士,是各種人材、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他們活動於各諸侯國,以遊説,薦舉的方式,得到各諸侯國的作用、發揮着重要作用,廉藺,都是當時的士。

秦孝公於前356和前350年(遷都咸陽)兩次任用商鞅變法“內修法度務耕織,外連衡而鬥諸侯。”

秦國變法以後,使得國家制度改進,士、民都有了發揮自身才能的機會,又向外擴張領土,國力日益強大,前283年,秦軍伐魏,兵至大梁,燕趙救之,秦軍撤去,秦人怨趙,由於當時尚有齊楚燕魏趙等大國首尾相救,所以不能以主力對付趙國。僅以蠶食瓦解,本文寫秦趙的政治、外交軍事方面的鬥爭過程,趙國挫敗秦國,只因有此背景。當時的趙國尚有相當大的實力,兼以廉藺以國為重,文武相濟,秦國也不敢輕舉妄動大舉攻趙。

導入課文:

司馬遷一生經歷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酷刑中最為恥辱的腐刑後,“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如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他曾想過死,但一想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他猶豫了,因為他把事業、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寶貴,他思想昇華了,毅然活下來,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正因為如此,司馬遷才對那些在逆境中發憤,在厄運中不屈不撓,在險境中視死如歸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記》才會出現那麼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難英雄形象。比如荊軻、毛遂、晁錯……而藺相如則是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藺相如在虎狼成羣、險象橫生的環境中,置個人生死於不顧,以國家利益至上,憑自己的勇氣和智慧,贏得了國家的尊嚴。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史記》中著名篇章——《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結構概要:

本文寫了三個故事,以藺相如為主,以廉頗為賓,三件事都是突出藺相如的性格,廉頗後又有傳。

1.完璧歸趙品茗2.澠池相會3.廉藺交歡(負荊請罪)

(四)邊解決文言知識邊理解課文

一、分析理解課文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簡介身份

既是對兩個人物出身情況作必要交待。這是史傳文的一般特點,同時又對後文作了鋪墊,介紹廉頗,突出他的武功,突出他的“以勇氣聞於諸侯”。秦求趙璧,秦趙澠池會,秦國雖無禮,終不敢對趙用強,其原因之一就有忌憚廉頗之勇。同時又為廉頗居功自傲作了鋪墊。

介紹藺相如,則顯出他出身低賤,為他的大智大勇的精神,他的扶危愛國的品質作了反襯:出身低賤,但品格崇高,才能出眾。

二、解決文言知識。

三、分析理解課文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是主幹,寫三個故事。

1.完璧歸趙

秦以城易璧,矛盾突起;趙王君臣謀議,予,不予,兩難,就顯出兩國的實力懸殊,秦的貪暴的面目立見。解決這樣的困難非易事,欲揚先抑。為藺相如的出現蓄勢,情節陡然緊張起來。

宦者令繆賢説的一件往事,借人物的話,體現了藺相如的性格,見識卓越,膽量超人,插敍從一個側面表現人物的性格,烘托、鋪墊。

趙王召見藺相如,對趙王問。表明藺相如對秦趙形勢早就成竹在胸,對秦國的陰謀也看得明白,並指出予璧,弗予的利害。當趙王問“誰可使者”時,相如表示願往使秦,因為他有非凡的見識,所以也有大勇。並對此表示決心完璧歸趙,從他的堅定的口氣和條理的分析不僅可以看出相如具有忠於趙國的思想,還具有大智大勇,於是博得了趙王的倚重。“於是”“遂”,這些詞語正體現了趙王的對他的信任。

雖然有了這些先決條件,但捧一璧西入虎狼之秦,乃是一場九死一生的搏鬥,相如只能憑着自身的才智勇氣和趙秦國力的對比,抓住有利形勢。敍事至此,情節為之又一緊,懸念,吉凶未卜。

相如到了秦國,秦王對待趙使者藺相如非常輕慢,又無意交出償城,相如激於責任感:“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一席話震動天地。持璧欲擊柱,怒髮上衝冠的細節描寫,表現了相如大義凜然不可犯的氣概,迫使秦王讓步,答應齋戒設九賓大禮受璧。相如初勝,即先發制人掌握主動,先派人歸璧於趙,然後在殿上慷慨陳辭,理直氣壯申明歸璧於趙的理由:先從歷史上看秦君不守信用,再以秦趙形勢強弱對比表明秦可能欺趙,趙決不敢欺秦,暗示造成這樣的後果其曲在秦。最後指出自己寧死不負趙,氣勢奪人,迫使秦王十分被動,秦王雖怒,但不願以一璧之故而斷絕秦趙之歡,即使當時殺相如,在外交上已經輸掉了一籌。實際上是秦國尚不能對趙採取太強的軍事行動,所以只好畢禮歸之趙。正是相如出使前就料定的,這也是趙國有足能對抗秦國的軍事力量--以勇氣聞於諸侯的廉頗作外交鬥爭的後盾,秦廷抗辭才能勝利。雖不正寫廉,從側面暗寫一筆廉頗,應開頭。

這裏突出了相如的智勇和愛國精神,能言善辯、善於把握時機,同時也暗寫廉頗的軍事才能和勇氣。虛實明暗相映襯,情節上環環緊扣,越來越緊迫的氣勢。

四、解決文言知識。

五、佈置作業:複習預習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繼續分析課文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分析課文第二部分:

2、澠池之會

此事已完,其影響未完。秦志不逞,故攻趙,更顯示出各國矛盾鬥爭的複雜性,也是為人物設置了新的難題,引出了澠池會。會前,廉藺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當年秦王與楚懷王相會於秦,設伏兵截其歸路,楚懷王被拘,走趙,趙不留,又被秦囚禁至死。所以秦一向以此為圈套,顛覆別國,趙君臣對此深感憂慮。廉頗與王訣體現了思慮深遠,語雖少,意卻深,體現了他重國事,有勇有謀的性格,從而突出了隨趙王前行的相如責任重大,任務艱鉅。澠池會上,秦王負強欺趙,欲對趙王施無禮。相如挺身而出,針鋒相對,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秦王不從,相如欲以死相拼,震懾了秦王,使秦不能加勝於趙,趙盛設兵,秦不敢動,又一次體現了廉頗的作用。外交上的勝利全仗相如之勇氣,廉藺相互配合,保全了趙國的尊嚴,又使秦受挫,這裏繁筆寫藺,簡筆寫廉,相映相生,突出了兩個人物。

二、解決文言知識。

3、將相和

相如拜為上卿,似是矛盾已告一段落,而新的矛盾又起,澠池會是秦趙矛盾,相如在此中建立功勛,而又成為趙國將相不和的引線。廉頗居功自傲,輕視出身平民,低賤的相如(春秋戰國時的各諸侯國正是不重出身地位而任人唯賢,使士的才幹得以施展,才使國家保全。戰國紛爭給了士發揮作用的機會)而相如卻一再忍讓,經由門客傳言,終於使廉頗領悟到相如不欲與廉將軍爭列並非是懼怕羞愧,而是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是相如忍讓的原因,體現了相如的以大局為重,不計小嫌的大度,終於,廉頗親自負荊請罪於藺相如門,表現了廉頗雖執著名位之爭,卻性格直爽豪放,知過能改,忠於國家的高尚品質。這一故事點出了藺相如廉頗之所以能夠獻忠尚義,就在於以國家為重的忠義之心。前兩事全突出了廉藺配合文武相濟才使趙不敗,是突出了合作的重要。

三、解決文言知識

四、佈置作業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總結寫作特點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寫作借鑑和閲讀體會:品茗

從歷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現了士階層的兩個傑出人物在特定的歷史時代所起的重要的歷史作用,而且顯示出作為個體的士,怎樣在時代中把握機遇,實現自我的價值;而作為文學作品的傳記文學,它又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可供寫作借鑑:

1.三個故事各有首尾,有獨立性卻又環環緊扣,相互關聯。故事以秦趙--藺廉這一雙重矛盾衝突貫穿,以前者為主,後者為次,前者決定着後者,層層推進,引人入勝。內外兩者矛盾衝突層次井然有序,外部矛盾緩和了,內部矛盾便激化了,這樣結構文章清晰而有力量。

2.敍事有波瀾,曲折抑揚。如完璧歸趙,秦求趙璧又不予之城,秦強而趙弱,矛盾陡起,藺相如分析了形勢,併入秦請完璧歸趙,情節已趨緩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緊張,秦王答應相如的要求,又趨緩和,相如欺秦王,幾被處死,情節緊張,秦王終於畢禮而歸之,不再索璧,又趨緩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趙,又緊張,為好會,引出澠池會,歸國拜上卿,廉頗與之爭位的矛盾。

敍事要有波瀾,不能平鋪直敍流水帳。就要抓住貫穿於事件中的矛盾衝突,圍繞矛盾衝突組織材料。本文的衝突是塑造表現人物形象的必要手段,形象是在衝突過程中展現出其方方面面的性格。藺相如的智、勇、忠義是一成不變的,廉頗的則隨矛盾發展而有變化。

3.選材的精當。寫人物要把人物置於衝突中寫,才能生機勃勃,而傳記則是以人物一生中的最光輝的事件來表現人物的精神品質的。本文以三件典型的事,把個人和國家雙重的矛盾、利益糾結在一起,突出了廉藺的崇高品質和性格特徵,且又以細節描寫予以聲色之,就使得人物在這三件事中栩栩如生,恰當充分地表達了作者的主旨。同時,全文也顯得十分集中。描寫人物,刻畫細節很生動突出。

4.懸念、虛實映襯等技巧在本文體現突出。

《廉頗藺相如列傳》教案 篇7

(一)認識藺相如機智勇敢、不畏和顧全大局的精神;認識廉頗公忠體國和勇於改過的精神。

(二)瞭解史傳作品在選材和佈局上的特點。

(三)學習文言詞詞義辨析的方法。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有人説,第2段”藺相如者,趙人也,為宦者令繆賢舍人”一句可刪。理由有二:①刪去此段則第1段和第3段銜接得自然;②此句與第4段開頭”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重複。試據文章佈局的道理給予反駁。分析:不可刪的理由有二:①本文是一篇”合傳”,廉藺二人,一將一相,相互配合,對維護趙國的安全起了重要作用。按《史記》體例,在傳記開頭將二人並提,表明二人的事業是密不可分的。②這樣開頭既突出了廉頗的戰功,又突出了藺相如的出身低微,可使讀者瞭解繆賢舉賢、趙王破格提拔、廉頗”宣言”而後”負荊”的深刻意義。

(二)相如奉璧使秦一節是按怎樣的層次來敍述的?這樣的佈局有什麼好處?

分析:在獻璧後作者集資描繪了藺相如三次有步驟的行動:取璧、保璧、歸璧。無不緊扣着和氏璧的命運。這樣的佈局使藺相如如同置身於一個五光十色的舞台,其機智果敢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表現。

(三)本文第12段已將”完璧歸趙”故事敍述完畢,為什麼作者在它後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不予秦璧”這兩句話?

分析:這兩句話在全文結構中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揭露了秦王”以城易璧”的騸,肯定了趙反欺騙鬥爭的勝利;另一方面又暗示秦王惱羞成怒,導致對趙採取軍事行動,由此過渡到下文。

(四)從來史筆求簡。試比較下面兩組話,説説哪一種寫法好?

a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知之?”對曰:”臣嘗有罪……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

b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勇而有謀,宜可使。”

a於是舍人直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臣等不肖,請辭去。”

b於是舍人相與諫藺相如,欲辭去

分析:b的寫法不好,①用b的寫法,則繆賢敢於薦舍人去充當使者、趙王同意召見相如,均不可得而知,視國家大事為兒戲,不符合史家選材原則。②用b的寫法,略去諫的內容,則下文”獨畏廉將軍哉”推動所本。

緊接本文,原作還有這樣一段話:

“是歲,廉頗東攻齊,破其一軍。居二年,廉頗覆伐齊畿,拔之。後三年,廉頗攻魏之防陵、安陽,拔之。後四年,藺相如將而攻齊,至平邑而罷其明年,趙奢破秦軍於閼與下。”

分析:這是對上文的補筆,略寫”廉藺交歡”後五年間趙國的大事,從側面讚揚廉藺二人精誠團結,在軍事上產生了積極的結果。

(六)難詞釋義。

(1)一詞多義類:

負:①依仗(負其強)

②承擔,使承擔(寧許以負秦曲)

③揹着(肉袒負荊)

④辜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⑤背棄(負約不償城)

引:①把箭射出去(引而不發)

②拉(欲引相如去)

③延請(引趙使者藺相如)

④掉轉(引車避匿)

幸:①僥倖(則幸得脱矣)

②表敬用(大王亦幸赦臣)

③寵幸(幸於趙王)

小結:①抓住一個最基本的意思;②結合上下文內容加以引申。

(2)引申一個特殊種類——詞義隨用法的變化而變化:

①名詞活用如動詞。

衣:穿(乃使其從者衣褐)

刃:殺(左右欲刃相如)

舍:安置住下(舍相如廣成傳舍)

②形容詞、動詞的活用。

完:使……完好(臣請完璧歸趙)

畢:將……進行完畢(畢禮而歸之)

歸:送回(畢禮而歸之)

破:把……弄破(恐其破璧)

急:使……急、逼迫(大王必欲急臣)

三、教學過程

設計

(一)導入

新課。(略)

(二)司驪遷和《史記》簡介。

1.司馬遷簡介。

司驪遷(約前145~約前90),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字子長,夏陽(今陝西朝韓城南)人。其父司驪談是漢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書、編寫史料,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曆法的官職)。

司馬早遷年遊蹤遍及南北,到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説。《史記。太史公自序》有這樣的記載:”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規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彭城,過樑、楚以歸。”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篤。父親臨終前囑咐他説:”餘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後世中衰……餘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俗論著矣。”並告誡他不要”廢天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父職,任太史令,得以博覽皇家珍藏的大量圖書、檔案和文獻,為《史記》的寫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天漢二年(前99),在《史記》草創未就之際,司馬遷因替投降匈奴的要陵辯解而被捕下獄,受腐刑。出獄手任中書令(掌管皇家機要文件),繼續發憤著書,於徵和二年(前91)寫成《史記》。

(注:可預備一張中國全圖,講述時指出司馬遷遊蹤的大致方位。)

2.《史記》簡介。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記傳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説中的黃帝到漢武帝長達三千年間的歷史。全書共130篇,包括本紀12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年表10篇,書8篇,共52萬字。本紀、世家、列傳用於記述人物事蹟,書用於説明各種制度的發展變化,表用於顯示史事的脈絡,奠定了後世寫史的體例。

《史記》有很高史學價值。班固稱讚這部書説:”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質,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幫謂之實錄。”(《漢書。司馬遷傳》)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歷史的真實。不僅如此,其中《陳涉世家》肯定了陳涉起義的作用;《河渠書》、《平準書》、《貨殖列傳》反映了社會經濟生活;《匈奴列傳》《西南夷列傳》等記敍了少數民族的活動,這些都是本書的優點。

《史記》又有很高高的價值。書中對部分歷史人物的敍述,語言生動,形象鮮明。學習《廉頗藺相如列傳》這篇課文,我們將對此有深刻的體會。

(三)時代背景簡介。

戰國(前403~前221)是一個兼併劇烈的歷史時期。本文所敍史實發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間,正值戰國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佔領了巴蜀,並奪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敗楚軍,初步形成了統一全國的趨勢。在此期間,秦以主力圖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縣、均縣等地)及漢水北岸,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遷都於陳(今河南淮陽)。儘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對趙的進攻,所以如何對付秦的挑戰已成為趙國安危之所繫的大問題。廉頗和藺相如就是在這個歷史舞台上起關鍵作用的人物。

教法:在講解上述內容之後,可以先畫一個《趙大事紀年表》,按課文填寫可填的項目.,然後提問學生:

“完璧歸趙”、”澠池會”、”廉藺交歡”三個故事各發生在哪一年?

趙大事紀年表:

趙惠文王年序

大事

16年(前283)

廉頗伐齊,取陽晉。

17年(前282)

藺相如完璧歸趙當在此年。

18年(前281)

秦伐趙,拔石城。

19年(前280)

秦復攻趙,殺二萬人。

20年(前279)

澠池會。廉藺交歡當在本年或稍後。

(注:此表與《史記。六國年表》人個別地方有出入,但澠池會的年代是以《年表》為依據的。)

(四)檢查預習情況:學生複述”完璧歸趙”的故事。

(五)講解課文第1~5段。

1.閲讀課文第1~2段。先解釋”合傳”體例,然後提問:

(1)從節選的這一部分看,文章以記述藺相如為主,為什麼開篇介紹人物履歷將廉頗置於藺相如之前?(廉頗拜為上卿時,而藺相如為”舍人”,地位相差懸殊。補充:傳的後半部敍謙頗事蹟較多。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2)”為宦者令繆賢舍人”這句話的含義是什麼?在全文中有什麼作用?(舍人地位低微,況為宦者令舍人乎!又,為藺相如被薦使秦設伏。)

(注:括號內的話是答案要點,其中加着重號的語句即點評語,可寫在黑板上。下同。)

2.齊讀第3段。

(1)讓學生概括大意。(故事緣起)

(2)指出”求人可使報秦者”為本段關鍵句,並加分析。(為相如出場作鋪墊)

(3)提問:本段寫趙君臣議而不決,有什麼用意?(烘托相如膽識)

3.齊讀第4段。

(1)指出古代宦官不得干預朝政,當時又有薦人不當一併治罪的規定,然後叫一個學生重讀”臣嘗有罪”至段末這一部分,讓全班學生仔細品味。

(2)敍史貴簡。從這個原則出發,能不能將這段話改寫為:”於是繆賢薦藺相如,王許之。”(不能)

(3)討論中可提出一些輔助性問題:繆賢是怎樣的人?(挺身而出,亦有膽識,)對錶現藺相如有什麼作用?(先虛寫一筆)劃也關鍵語句。(”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

4.齊讀第5段。

(1)教師將藺相如的對策語連貫起來朗讀一遍,然後帶領同學分析它的特點。(見事深刻、決斷明確_真乃快人快語;對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

(2)聯繫上文説説在安排主要人物出場上的特點。(設伏_陪襯_虛寫_出場便不同凡響。)

5.整理前五段詞語。

(1)通假字:斧質(

)可予不(否)奉(捧)壁。

(2)古代慣用語:”見”用於表示被動(徒見欺)。

“於”也用於表示被動(幸於趙王)。

試比較二者的不同。

(六)講解第6~13段。

1.學生朗讀”大王俗得璧……俱碎於柱矣”段話之後,提出以下的問題進行討論:

(1)這段話是怎樣的情況下説的?(”秦王無意償趙城”。)藺相如是從什麼地方看出來的?(注意行文前後照應。)”章台”——”列觀”;”以示美人”——”傳之美人。”

(2)劃分這段話的層次。(述”奉璧”使秦經過;斥秦王無禮,説明”復取璧”原因;預防秦王”強奪”之策。)

(3)討論這段話的內容及方式:

“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借趙羣臣語揭出秦王要害)。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由抑轉揚,緩和氣氛)。

“且以璧之故逆秦之歡,不可”(説明趙方誠意,以退為進。)。

説”齋戒五日”一事(”脩敬”是關鍵,為要求秦王”齋戒”五日設伏,何等周密)。

不可”逆強秦之歡”(又何等委曲)。

“戲弄”(”怒髮上衝冠”之由,照應上文)。

“臣頭與璧俱碎於柱”(一夫決死,萬乘莫當,秦王入我掌中)。

(4)從秦王的反應來看,這段話有怎機關報特點?秦王”辭謝”是否僅僅因為”恐其破”?(這段話義正辭嚴,切中三八式秦方要害,使秦王理屈詞窮。)

(5)從這段話看藺相如的策略。

提示:要聯繫上下文,例如上文未提趙王”齋戒五日”一事;要着眼於”完璧歸趙”的全過程。

“璧有瑕”(”復取璧”的辦法何等巧妙)。

“於是趙王乃齋戒五日”(向秦王提出同樣要求前提,暗藏歸璧於趙的計劃,使秦王入彀)。

“拜送書於庭”(為提出”設九賓於廷”設伏,這關涉到相如的下一步計劃,以進為退)。

(6)小結藺相如的性格特點。(有膽識,有智謀,善於相機行事,掌握主動)

(7)要求全班內科學將這段話重讀一遍,再抽查個別學生,看看是否已達到基本成誦。

2.學生朗讀”秦自繆公以來……孰計議之”這段話後,提出以下問題進行討論:

(1)指出這話是在”九賓禮”以説的,要求學生細讀有關注釋,體會藺相如説這番話的意圖。

(2)劃分這段話的層次。(聲稱璧已送回趙國——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甘願受刑)

(3)這段話的要害是什麼(”先割十五都予趙”——擊中秦王要害。)(抓住這個要害,則藺相如之使人持璧歸趙,要求”高九賓於遷”等等作法之用心,無不害然而明。

(4)這段話還有哪些特點?(理解”令人持璧歸”,歸罪於秦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故秦王之受欺,咎由自取,而相如不過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以”先割十五都予趙”檢驗秦王是否有”易璧”的誠意;自己承擔”欺大王之罪”,與趙王無關。)

(5)快速背誦練習:把這段話齊讀兩遍,然後抽查個別學生。

3.試簡工回答下列問題,體會《史記》寫作上的某些特點。

(1)次要人物的處理。

作者是怎樣描寫秦王的?哪些屬於正面描寫?哪些屬於側面描寫?(”傳之美人及左右”——正面;”左右皆呼萬歲”——側面。極寫秦王之貪傲慢。”恐其破璧……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正面寫心理動作,表現其狡詐。”秦王因曰……畢禮而歸之”正面,寫人物語言,表現秦王在關鍵時刻能從大局着眼,有大國之君的風度。)

(2)説説下面兩組細節的作用。

a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衝冠

b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

(七)講解第14~16段(”澠池會”)。

1.澠池會是在怎樣的背景下舉行的?(”其後,秦伐趙^殺二萬人”。補充説明:春秋舊中國戰國時期諸侯之間在戰後舉行雙方國君會晤的慣例。)這樣的背景説明了什麼?(趙是以戰敗國身份與會。)

2.秦王為什麼主動提出舉行這次會晤?趙王為什麼”畏秦,欲毋行”?(秦王不懷好意,借會晤取得戰場上沒有取得東西,所以趙王畏秦詐騙。)

補充史實:秦一向以詐和力制服侯。前340年商鞅伐魏,以”為好會”為名騙魏主將分子來會,然後扣留他;魏失主將,大敗。前313年,張儀以獻地六百里誘使楚懷王與齊斷交。齊楚斷交後,張儀改為獻地六裏。

3.學生齊讀廉頗送別趙王時説的那一段話,然後提問:

根據這段話説説廉頗對待國家大事的態度。(考慮到澠池會的最壞結果:秦方扣留趙王。以”請立太子為王”擊破秦的陰謀。説明分謹慎持重,對敵鬥爭堅決,有長遠眼光。)作者詳寫這段放話有什麼用意?(為”廉藺交歡”張本。)

4.學生默讀第15、16兩段,複述澠池會上的鬥爭經過,然後提問:

從藺相如跟秦方進行鍼鋒相對的鬥爭過程可以看出什麼?(秦方蓄意進行挑釁;藺相如不畏。)

趙王認為藺相如”功大”,是否有理由?(維護了趙國的尊嚴,表示敢於跟秦鬥爭的決心。)

5.廉頗是否也有功呢?(有。”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一句暗寫廉頗。以軍事力量作後盾,挫敗了秦方以武力相脅的陰謀。)

(八)講解第17~21段(廉藺交歡)。

1.指出這部分要求背誦,然後齊讀。

2.劃分本部分層次,為誦讀作準備。(相如”拜為上卿”→廉頗”宣言”→相如”避匿”→相如答舍人諫→廉頗”負荊”)

3.在你看來,這部分的核心是哪一句話?(”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國家之急”是指什麼説的?(強秦加兵。)”私仇”又是指什麼説的?(”兩虎共”)

4.誦讀藺相如”夫以秦王之威……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這一段話,然後回答問題:明人李贄評相如”引車避匿”一事説:”節節見相如智勇俱妙。”試結合這段話説説”妙”在什麼地方。(相如深知廉頗公忠體國之心,故以”秦王之威”相比,又以”國家之急”相許,足見其胸襟闊大,如此方能使廉頗頓悟己非。)

5.廉頗始而”宣惡言”,聞藺相如語即”肉袒負荊”,”至藺相如門謝罪”,這前後對比説明了什麼?(説明他的居功自傲是他思想中次要的一面,所以聽了藺相如的那一番話後,十分感愧,立即從計較個人得失的立場轉到維護國家利益的正確立場上來,表現了公忠體國、勇於改過的精神。)

《廉頗藺相如列傳》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繼續積累文言常用詞,繼續培養文言文語感。

2、《史記》中的小説因素齊備。體會課文善於剪裁和組織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語言行動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現手法。

3、認識廉頗、藺相如思想品質的可貴之處,培養以大局為重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方法:

誦讀、提問、講解、質疑。

重點難點:

1、積累文言常用詞,繼續培養文言文語感。

2、在學習小説技巧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其特徵,借鑑寫法。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內容及步驟

第一教時

一、導入課文:

司馬遷一生經歷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酷刑中最為恥辱的腐刑後,“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如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他曾想過死,但一想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他猶豫了,因為他把事業、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寶貴,他思想昇華了,毅然活下來,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正因為如此,司馬遷才對那些在逆境中發憤,在厄運中不屈不撓,在險境中視死如歸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記》才會出現那麼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難英雄形象。比如荊軻、毛遂、晁錯……而藺相如則是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藺相如在虎狼成羣、險象橫生的環境中,置個人生死於不顧,以國家利益至上,憑自己的勇氣和智慧,贏得了國家的尊嚴。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史記》中著名篇章——《廉頗藺相如列傳》。

或以“完璧歸趙”、“負荊請罪”導入。

2、由學生介紹課文故事發生時的戰國形式、歷史條件,教師補充。

合縱連橫:戰國時弱國聯合進攻強國,稱為合縱,隨從強國去進攻其他弱國,稱為連橫。戰國後期,秦最強大。合縱指齊、楚、燕、趙、魏、韓等國聯合抗秦;連衡是指這些國家中的某些國跟着秦國進攻其他國家。

戰國末期,當時秦、楚、齊、趙、韓、魏、燕等七國中,以秦力量最為強大,它要統一中國,採取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戰略,積極對外擴張.它南邊的楚國和西北的趙國,實力比秦稍弱。在藺相如完璧歸趙和澠池會時,秦的主要力量正對付楚國,所以它對趙國雖也虎視耽耽,但還抽不出主要力量來進攻.這就是藺相如進行外交鬥爭取得勝利的客觀有利條件.當然,藺相如的主觀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勢,機智勇敢地進行鬥爭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學生聽讀理解課文,理清課文脈絡。

本文寫了三個故事,以藺相如為主,以廉頗為賓,三件事都是突出藺相如的性格,廉頗後又有傳。

1—2節:廉藺簡介

3—13節:完璧歸趙。

14—16節:澠池相會。

17—21節廉藺交歡(負荊請罪)

四、集中學習1—13節

1、學生對照註釋看課文,將注音、部分疑難詞語的註釋寫到原文中。

2、師生共同疏通,明確重點詞語。

3、落實文句翻譯。

4、品讀“完璧歸趙”的故事,分析藺相如如何“使不辱於諸侯”。

A、藺相如出使前初顯膽識:“寧許以負秦曲”。

B、藺相如從哪些地方看出秦王“無意償城”?

秦國不合禮數有三:章台不是接見外臣的場所;美人不是禮待外臣的人員;“左右皆呼萬歲”,左右侍從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禮節。

C、藺相如發現秦王“無意償城”後怎麼辦?

設計智取:璧有瑕,請指示王。

説理鬥爭: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誓死捍衞: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

D、秦王“以詐佯為予趙城”後,藺相如又如何對策?

首先,使出緩兵之計,要秦王齋戒,設九賓禮;

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趙國。

E、歸璧於趙後,藺相如又如何對秦王交代的?

①義責秦王朝歷來言而無信,“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乾脆説明璧已經歸趙:“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

②以“秦強而趙弱”的事實,説明只要“堅明約束”,“趙立奉璧來”。

③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

④提出希望:“唯大王與羣臣熟計議之”,暗示秦王殺使者不是好辦法。

F、出使結果如何?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兩國僵持,進入對立狀態。

G、概括:寫“完璧歸趙”,着重表現藺相如的大智大勇。

表現方法:①直接描寫(如寫藺相如的語言、動作、神態等);

②間接描寫(以秦王的聲威、秦廷環境氣氛來反襯藺相如的鎮定自如,智勇雙全及非凡的外交鬥爭藝術。

5、學生誦讀

五、佈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集中學習14—16節

1、學生對照註釋,試翻譯。

2、師生共同疏通,落實文句翻譯。

3、研讀、討論“澠池之會”。(會前計議:相如主行並從,廉送至境與訣;會上鬥爭:迫使秦王擊破缶,反請咸陽為壽;鬥爭結果:會上終不勝趙,會後秦不敢動。)

①秦軍在打勝仗的情況下為什麼主動與趙求和?

在軍事上取得勝利的情況下,試圖在外交上以勢壓倒對方,逼迫對方投降,免去或減少動用武力的代價。

②秦王怎樣侮辱趙王?從哪些字可以看出來?藺相如是怎樣針鋒相對的?

“秦王飲酒酣”中的一個“酣”字寫出秦王的趾高氣揚、盛氣凌人的神態;“令趙王鼓瑟”中的“令”寫出秦王自命高趙王一等,且要寫進史冊。

藺相如:首先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其次“前進缶,因跪請秦王”,“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再次“張目叱之,左右皆靡”。

③秦王一計未成,又提出“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的無理要求,藺相如如何對策?

藺相如針鋒相對,以攻為守,提出同樣要求:“請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咸陽是秦的都城,其價值在趙十五城之上。

④“澠池之會”的結果如何?

一是“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於趙”;

二是“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

二、集中學習17—21節

1、學生朗讀,翻譯。

2、品讀討論:

①廉頗藺相如之間的矛盾起因是什麼?廉頗的心理狀態有何變化?是由哪些語言體現出來的?

②藺相如是怎樣處理這一矛盾的?從而顯示出藺相如怎樣的性格特徵?他們的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礎是什麼?

③作者寫藺相如舍人的諫言用意是什麼?

④怎樣看待廉頗的形象?你喜歡他嗎?

3、誦讀,增強語感,接受古文化的薰陶。

三、佈置作業。

第三課時

一、從小説鑑賞的角度分析寫作技巧。

從歷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現了士階層的兩個傑出人物在特定的歷史時代所起的重要的歷史作用,而且顯示出作為個體的士,怎樣在時代中把握機遇,實現自我的價值;而作為文學作品的傳記文學,它又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可供寫作借鑑:

1、選取典型事件刻畫人物形象。(三個故事,集中、凝練、鮮明)。

2、在矛盾衝突中刻畫人物。(如完璧歸趙,秦求趙璧又不予之城,秦強而趙弱,矛盾陡起,藺相如分析了形勢,併入秦請完璧歸趙,情節已趨緩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緊張,秦王答應相如的要求,又趨緩和,相如欺秦王,幾被處死,情節緊張,秦王終於畢禮而歸之,不再索璧,又趨緩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趙,又緊張,為和好,引出澠池會,歸國拜上卿,廉頗與之爭位的矛盾。)

3、以富有代表性的細節刻畫人物。

4、用個性化的語言刻畫人物。

5、懸念、虛實映襯等技巧在本文體現突出。

二、結合課後資料《藺相如完璧歸趙論》,重新審視這篇作品,看有什麼新的研究體會。

1、翻譯這節文字。

2、王世貞“對這種稱道”提出質疑,他的疑點何在?

疑點:奈之何既畏而復挑真怒也!

秦強趙弱,趙畏秦合理,挑其怒不合理。

3、何以見得是故意挑其怒?

秦王設九賓,齋戒而待相如上璧,相如欺秦王,這就使秦有了理,有藉口攻趙索璧。這就是挑其怒,對強權不能搞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4、置疑啟示:

這個疑點並不能否定此傳,還需史實旁證,但這裏提出的矛盾性細節足以構成了疑點,疑點可成立。

質疑的內容要有一定的認識價值。像本文的疑,就有澄清史實的價值。《石鐘山記》也是質疑,就有研究命名邏輯的價值,惜之,蘇軾沒能,也不可能把這一邏輯方法問題徹底解決。但是引發人們探究的慾念,還是有價值的。

提出質疑,就要有辯駁,要駁倒不合理的,要找不合理之處,進行反駁,反駁的理由要充分,這也要合乎邏輯和事實,最後再提出自己合理的看法。

三、歸納整理本文的語言現象,進一步進行考點知識梳理。

1、通假字

⑴可與不:不,通“否”。

⑵臣願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託。

⑶拜書送於庭:庭,通“廷”,接受朝拜和處理政務的地方。

⑷如有司案圖:案,通“按”,察看。

⑸秦自繆公以來,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繆,通“穆“。

⑹唯大王與羣臣孰計義之:孰,通“熟”,仔細。

2、一詞多義

⑴負①秦貪,負其強(依仗,憑藉)

②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辜負,對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違背)

④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使...承擔)

⑤謙頗聞之,肉袒負荊(揹着)

⑵使①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從者衣褐(讓)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⑶引①引趙使者藺相如(引見,延請)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車避匿(牽,拉,引申為掉轉)

⑷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白白的)

②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只,只不過)

⑸幸①而君幸赦臣(幸好,僥倖)

②而君幸於趙王(寵幸)

⑹以①以勇氣聞於諸侯--憑

②願以十五城請易璧--用,拿

③嚴大國之威以脩敬也--來,連詞

④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用以,用來

⑤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麼仇也--因為

3、古今異義

⑴拜為上卿--拜,授予官職

⑵欲勿與,即患秦兵之來--患,憂慮,擔心

⑶請以咸陽為趙王壽-壽,向人敬酒或獻禮

⑷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去,離開;親戚,近親及姻親.

⑸請指示王--指示,指給...看

⑹於是相如前進缶--前進,上前進獻

⑺宣言曰:事見相職必辱之--宣言,揚言,到處説

⑻布衣之交--布衣,平民.

4、詞類活用

⑴名詞作動詞

①舍相如廣成傳舍--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殺

③乃使從者衣褐--衣,穿

⑵名詞作狀語

①而相如庭斥之-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間,從小路

⑶使動用法

①完璧歸趙-完,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③寧許以負秦曲-負.使...承擔

④畢禮而歸之-歸,使...回去

⑷意動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為羞恥

②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先,以...為先;後,以...為後

5、文言句式

⑴判斷句

①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傳寶也.

③我為趙將

⑵被動句

①而君幸於趙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⑶倒裝句

①賓語前置:何以知之.

②定語後置:求人可使報秦者

③介賓短語後置:拜送書於廷

四、佈置作業。

附:課後資料《藺相如完璧歸趙論》翻譯。

藺相如完璧歸趙,人們都稱讚他。但我不敢認為這是可以令人信服的。

秦國拿了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騙趙國,並且用威脅的態度企圖攫取它的和氏璧。這時説秦國想要得到璧是實情,但不是要趁此機會窺伺趙國的呀。趙國知道這個真實的情況就不給它,不知道這個真實的情況就給它;知道這個真實情況而懼怕秦國就給它,知道這個真實情況而不懼怕秦國就不給它。這隻要兩句話就能解決的啊,為什麼既懼怕它而又要去挑起它的怒火呢!

況且説到秦國想要得到這塊璧,趙國不肯給它,雙方是無所謂是非曲直的。趙國送去了璧而秦國不交割城池,那錯在秦國。秦國交出了城池而趙國反把璧拿回去了,這錯在趙國。要想使這錯在秦國,就不如捨棄這塊璧;害怕丟掉這塊璧,就不如不送去了。那秦王既然按照地圖去交割城池,又準備九賓的隆重禮儀,齋戒沐浴了才來接受這塊璧,照這形勢已是不得不給城池的了。如果璧拿去了而不給城,相如就可以上前去恭敬地説:“我本來就知道大王是不會給城的。那璧不是趙國的璧嗎?而十五座城池也是秦國的珍寶啊。如今使大王為了這塊璧的緣故,而失去了十五座城池;那十五座城池的百姓,都會深深地怨恨大王把他們拋棄瞭如同草芥一般。大王不給城池,卻騙取了趙國的璧,就為了一塊璧的緣故,而竟在天下人的面前失去信用,我請求就死在這裏,來表明大王的失信。”這樣,秦王未必不歸還璧。當時為什麼要派手下的人懷揣着璧逃回去,把這有理的一方給了秦國呢!那時秦國的意思還不打算和趙國斷絕關係啊。假如秦王發怒而在大街上殺掉相如,派武安君統領十萬大軍兵臨邯鄲,責問那塊璧的去向以及為何失信,秦一次勝仗就可以使相如滅族,再次勝仗那塊璧就終於送到秦國了。

我所以説,藺相如能夠保全這塊璧,那是上天的保佑啊。至於他在澠池對秦國所表示的強硬態度,温和忍讓地對待廉頗,那辦法是越做越神妙的了。所以能夠趙國,這實在是上天袒護保佑着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