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有關國中地理教案合集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7.34K

有關國中地理教案合集多篇

國中地理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理解高技術產業的主要特點。

2、通過舉例讓學生掌握高技術產業在工農業發 展中所起的作用。

3、瞭解高技術產業的發展現狀。

4、掌握高技術產業在地域上分佈特點及未來變化趨勢。

教學指導

高技術產業是 最具活力的產業。由於我國各地經濟水平有較大的差異,城市與鄉村,東部經濟發達地區與西部貧困地區學生的學習設施,條件相差甚遠,他們對高技術產業的瞭解和認 識也不盡相同。在教學中應根據各地學生的實際情況,多聯繫學生所熟知的典型事例,因材施教,不強求千篇一律。

新課導人:

方案①:同學 們,大約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電話在我們國 家還是稀罕之物,連城市裏也只有機關單位才有,鄉村幾乎不見其蹤影。人們大多通過書信聯繫。現在,電話已進人我國尋常百姓家,城鄉都已基本普及,移動電話也已成為普通消費品。你們知道這一變化是由於什麼帶來的嗎?(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對,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高技 術產業"。

方案②:用電腦播放多媒體教學課件,營造一種網絡教學氣氛。同學們,我們現在的學習條件與過去相比真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多媒體電腦、投影儀、錄像設備等都已進人教室,輕點鼠標一下,我們就可以縱覽天下大事,深人知識的海洋,探索我們未知的世界;打開電子郵箱,就可以測覽從異國他鄉發來的電子郵件,信息溝通方便之極。你知道這一切是什麼帶給我們的嗎?對,是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帶給我們的。

講述"高技術產業的發展"時,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1.設問:同學們,高技術產業是如此神奇,如此獨具魅力。你們知道哪些高科技產業部門呢?(學生會答出多種,教師略作總結,使學生對主要高技術產業部門有個大致的瞭解。)

2.討 論:(1)高技術產業 在工農業發展中所起的作用?舉實例説明。(2)説説我們身邊有哪些高技術產品,它們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產生了什麼影響?

3.佈置學生從媒體上搜集有關材料,瞭解我國高技術產業的發展概況。然後舉行一 次小型討論會或出一期牆報。

講述"高技術產業的分佈"時,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1.指導學生閲讀教材 P.18~P.19正文部分。思考以下幾個問題:(1)當前我國的高技術產業帶主要分佈在哪些地區?其形成原因是什麼?(2)將來我國的高技術產業區將呈現什麼樣的發展趨勢?在地域上將 有什麼樣的分佈特 點?(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可參考本節的"教材分析"部分)

2.學生讀"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分佈"圖,瞭解我國一些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瞭解居住地是否有高新技術開發區,如果有,分析其形成和發展的條件有 哪些?

3.出示材料 :20世紀 80年代末至 90年代初,我國舉國上下掀起了一股建設高新技術開發區的熱潮,不僅大 中城市規劃建設一個個規模大小不等的高新技術開發區,不少鄉鎮也圈起了一片片土地,作好了建設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前期工作。若干年過去了,有些高新技術開發區生產紅紅火火,一片繁榮景象,而有些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土地上卻雜草叢生,一片荒涼景象。就這一現象,請同學們談談自己的看法。

國中地理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對一個省區的介紹,其自然環境的概述是必不可少的,是介紹其他各方面的基礎。本區首先介紹了海南省自然環境。從教材左上角的一幅小圖介紹海南省在我國的位置,結合地圖,可看出其地理位置特徵,隨後介紹了其範圍和海南島面積。教材通過"海南島地形圖"結合文字描述介紹了海南島的地形特徵和水系特徵。地形和水系特徵是相輔相成的,中高周低的 地形特點使海南島水系呈放射狀流人南海。海南省地處熱帶,屬熱帶季風氣候,同時又受海洋影響,具備一定的海洋性氣候特徵。總的來説是以冬季暖熱,夏季高温多雨為主要特徵。這種氣候特徵決定了海南省農業以熱帶作物為主,加之風景秀麗,使其成為我國熱帶風光旅遊勝地。從這一角度看,海南氣候特徵是本節難點。海南省獨特的。熱帶經濟作物為主的農業"和"豐 富的旅遊資源"是本節的重點。濃郁的民族風情,是與居住在海南島上的黎族、苗族、回族等少數民族的民風民俗相關聯的,也是海南旅遊資源的一部分。

教學建議

新課導人:

方案①:

在我國南部有一 島嶼,因交通閉塞,人煙稀少,歷代封建帝王都將此作為流放犯人的地方,內陸的,人們把它視為天之涯,海之角,有去無回,故有"天涯海角"之稱。你知道它是我國的哪一島嶼嗎?

方案②:

用多媒體播放海南的藍天碧海、沙灘椰林、紅樹林、珊瑚礁等熱帶風光及具有海南特色的黎村苗寨、篝火歡歌等民族風情的錄像片。引人對海南省新課的講授。

在講述海南省 "自然環境"時,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1.用多媒體投影儀展示"中國 政區"圖(或出示"中國政區"掛圖X請一個學生指出海南島、中沙羣島、西沙羣島和南沙羣島。

2.結合地圖説出海南島的地理位置。(海南島是我國第二大島,位於 祖國南端,北以瓊州海峽與廣東劃界,西臨北部灣與越南相對,東部和南部瀕臨南海,是我國最年輕省份,也是省級經濟特區。

3.展示"海南島地形"掛圖,進行以下練習:

(1)找出五指山、萬泉河、黎母嶺、昌化江、南渡江。

(2)海南島地形有何特點?水系有何特徵 ?

(3)這種地形特點同水系特點有何關係?(海南島中高周低的地形特點,決定了海 南島水系呈放射狀流人南海。

3.結合 "中國政區"圖,請學生描述一下海南所處緯度區域、當地的氣候特點。(海南島屬熱帶季風氣候,同時又深受海洋影響,高温多雨為其主要氣候特徵。全年無冬,最冷月 的平均温度為16~24℃。

在講述海南省"熱帶經濟作物為主的農業"時,按下列步驟進行:

方案①:

(1)為什麼海南省農業以熱帶經濟作物為主?

( 2)海南省有哪些主要熱帶作物?

(3)海南省有哪些熱帶水果?

(4)為什麼海南漁業資源豐富?你知道有哪些水產品嗎?

(5)完成教材 p.67活動題1,瞭解海南豐富的鹽業資源。

方案②:

2.用多媒體展示天然橡膠、椰子、胡 椒、咖啡、腰果、劍麻、檳榔、菠蘿蜜、芒果等熱帶作物畫面 。

3.出 示椰子、胡椒、腰果、擯榔、菠蘿蜜等實物。(教師可去超市預先購買)

講述海南省"旅遊資源"時,可按以下步驟:

1.用多媒體播放海南的藍天碧海、沙灘椰林等熱帶迷人風光,及黎村苗寨,黃火歡歌的民族風情片段。老師可補充講述:在現代旅遊業中,有所謂"三S"指的是太陽、海洋和沙灘這三種最受人 們歡迎的旅遊資源,而此三者都與海 濱有關。中國海濱旅遊最大的潛力在海南,這裏一年四季都適宜海水浴。

2.討論:海南有哪些豐富的旅遊資源?(對照教材"海南島地形"圖)

3、指導學生完成教材P66活動題3和P67活動題2。

附板書:

一、自然環境特徵

1.地理位置

2.範圍面積

3.地形特點

4.水系特徵

5.氣候特點

二、熱帶經濟作物為主的農業

三、豐富的旅遊資源

1.秀麗的熱帶風光

2.濃郁的民族風情

國中地理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 瞭解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及其對 地理環境的影響。

2. 瞭解洋流的類型及其成因,大洋表層環流的分佈規律以及洋流的 地理環境的影響。

教學建議

關於表層洋流的分佈的 教學建議

在 教學中, 教師可引導學生讀《世界表層洋流的分佈》,以太平洋和大西洋洋流為例,對比兩大洋洋流的分佈,找出分佈的規律。然後, 教師引導學生讀《世界洋流模式》,歸納出世界大洋中低緯度和中高緯度環流分佈規律。

關於海水運動形式的 教學建議

在課堂 教學中, 教師可讓學生根據對海洋的瞭解説明海水運動形式。然後, 教師歸納出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在講解波浪和潮汐運動時,可從能量來源、形成過程、產生的影響和驅利避害的措施幾方面進行講述。

關於洋流的形成的 教學建議

教材的這部分內容,主要講的是洋流按形成原因分類,既風海流、密度流和補償流。在課堂 教學中, 教師可首先介紹風海流的形成,這是一個重點內容,然後介紹密度流和補償流。在 教學中,要講清三類洋流的概念、成因,補償流的分類等。在洋流形成原因的分析中,要聯繫行星風系、海水的温度和鹽度分佈、海陸分佈、地轉偏向力等諸多影響因素。

關於洋流對 地理環境的影響的 教學建議

洋流對 地理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沿岸氣候、海洋生物分佈和漁業生產、海洋航運、海水淨化等方面。關於洋流對流經海區的沿岸氣候的影響,可以澳大利亞大陸東西兩岸的氣候類型進行對比,説明寒暖流對氣候的影響;關於洋流對海洋生物及漁業資源的影響,可從寒暖流的交匯和補償流的上升説明;關於洋流對海洋航運的影響,可以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為例,説明在冬夏不同季節,洋流的流向的變化對海洋航運的影響。最後,聯繫海洋污染物的擴散和加速自淨,説明洋流的作用。

教學設計方案

〖引入新課〗

1. 提問:在同學們中可能有不少人去過海濱,你知道海水運動有哪些形式嗎?

2. 歸納:海水運動有多種表現形式,主要是波浪、潮汐和洋流三種。

〖海水運動形式的 教學〗

1. 讀:課本《波浪》景觀

2. 講解:海水的波浪運動,就能量來源和產生原因來説,有其能量來自風能形成的風浪,有其能量來自地震和火山爆發釋放出的地球內能或熱帶風暴引發的海嘯,也有其能量來自天體引力使海水漲落形成的潮汐波。然而,最常見的一種波浪是風浪。在風力作用下,海面波狀起伏,隨着風速越大,波浪的規模越大,破壞力也越大,對沿海建築、航運、漁業、海洋石油生產等有不利的影響。遇有巨大的風浪襲擊時,應採取加固海堤、封航、休漁、拋錨等措施。

3. 讀:課本《大潮和小潮》、《錢塘潮與杭州灣地形》示意

4. 演示:錄像《錢塘潮》

5. 講解:潮汐的概念,大潮和小潮的形成與月相變化的關係,著名的錢塘潮的形成與杭州灣地形的關係,以及潮汐對航海和海岸工程建設的影響。

6. 讀:課本《墨西哥灣暖流》示意

7. 講解:以墨西哥灣暖流為例,説明洋流的概念;從墨西哥灣暖流的規模上引出洋流的形成。

8.板書:海水運動形式:

1、波浪:風浪、海嘯、風暴潮、潮汐波等

2、潮汐:大潮(朔望月)小潮(上下弦月)

3、洋流:海水常年大規模定向流動

〖洋流的形成的 教學〗

1. 複習:地球上的氣壓帶和風帶分佈。

2. 講解:風海流是在盛行風的作用下形成的規模很大的洋流,如在信風帶形成了赤道洋流,在西風帶形成西風漂流等。在風海流形成過程中,還受到了陸地形狀和地轉偏向力的影響。

3. 讀:課本《直布羅陀海峽兩側海水鹽度剖面及海水流向》示意

4. 講解:密度流是各個海域的海水因温度、鹽度的不同,導致密度不同,在相同水深處出現液體壓強差異,引起海水的定向運動。例如,地中海的鹽度高於大西洋,在水深500米處,地中海的海水經直布羅陀海峽流向大西洋,而大西洋表層海水則流向地中海,補償地中海海水的缺失。

5. 板:《南美大陸西岸的祕魯寒流及祕魯漁場的形成》示意

6. 講解:補償流的形成、分類,祕魯漁場的形成。

7.板書:洋流的形成:

⑴風海流:主要受盛行風和地轉偏向力作用形成。

⑵密度流:海水温度、鹽度不同導致密度不同形成。

〖表層洋流的分佈的 教學〗

1. 讀:課本《世界表層洋流的分佈》

2. 提問:對比太平洋和大西洋中、低緯度的洋流分佈,從洋流的流向和性質等方面找出共同點。

3. 讀:《世界洋流模式》

4. 講解:世界海洋表層洋流分佈規律。

5. 讀:課本《世界表層洋流的分佈》

6. 提問:北印度洋冬、夏季洋流的流向;形成該海域洋流流向隨季節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7. 講解:北印度洋冬、夏季洋流的形成。

〖洋流對 地理環境的影響的 教學〗

1. 讀:課本P51《世界氣候類型的分佈》

2. 提問:澳大利亞大陸東、西岸的氣候類型有什麼不同,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3. 講解:澳大利亞大陸東岸為濕潤的氣候類型,西岸為乾旱的氣候類型。這是因為澳大利亞大陸東部沿海有東澳大利亞暖流流經,西部沿海有西澳大利亞寒流流過。暖流對沿岸地區氣候起增温、增濕的作用,寒流則對沿岸氣候起降温、減濕的作用。寒暖流對澳大利亞大陸東、西岸氣候的形成以及氣候的差異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4. 讀:課本P51《世界氣候類型的分佈》

5. 提問:找出寒暖流交匯的海區,並説出寒暖流的名稱。

6. 講解:寒暖流交匯的海區,形成世界著名的大漁場。另外,洋流還對航海和海洋污染物的擴散產生影響。

7.板書:洋流對 地理環境的影響:

氣候:暖流增温、增濕,寒流降温、減濕

漁業:寒暖流交匯區形成大漁場

航運:順風順水快,逆風逆水慢

污染:範圍擴大,淨化加快

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觀測海水運動

1.觀測風浪運動:

在沿海地區的學校,可組織學生觀測海洋風浪運動。可利用風速儀測出觀測時的風速,也可收聽當地氣象台站的氣象預報,將風力大小的數據以及發生的時間記錄下來。同時,將目測的浪高數據以及發生的時間記錄下來。分析風力和浪高數據,找出海洋風浪運動的規律,為沿海的捕漁業和航海業提供服務。

2.觀察潮汐現象:

在沿海地區的學校,可組織學生觀測海洋的潮汐現象。觀測內容為每天海水的漲落時間、次數、潮差,結合月相變化觀察大潮和小潮的出現。

>

國中地理教案 篇4

【教學目的】

1、使學生大致瞭解我國農業結構。

2、使學生初步瞭解我國農業發展的成就、存在的問題及發展方向。

3、培養學生利用圖片資料分析問題的能力。

4、培養學生建設祖國、建設家鄉的情感。

【課時安排】1課時

【授課類型】新授

【教學重點】科技興農

【教學難點】調整農業結構,走農業產業化之路

【教 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通過前面兩節的學習,我們已經基本瞭解了我國農業生產各部門目前的狀況。這節課,我們把我國農業的整體情況作一個總結。要講發展,首先要知道基礎,要了解我國的農業是在一個什麼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在新中國成立以前,我國的農業很落後,廣大農民辛辛苦苦勞動一年,仍然是吃不飽,穿不暖。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農業得到了巨大發展,特別是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更是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提問)誰能説説我國農業在新中國成立以來都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就?

啟發學生討論我國農業方面的成就。

(講述)首先要逐步的吃飽穿暖,那就要大力地提高主要農產品的產量。

(課件展示)1999年我國農業主要產品產量居世界的位次表、中國糧食總產量的增長、中國農林牧漁業產值的增長圖

隨着人們的吃飽穿暖,人們還要吃好穿好,這就要不斷地豐富農作物的品種。

(提問)請大家説一説你知道的農產品,以及農產品的種類在冬季和夏季有什麼不同?能大概説一説為什麼嗎?

(討論)我們都知道,新中國成立以來,耕地的數量幾乎沒有增加,而人口增加的很快,農業生產不僅基本解決了廣大農民的温飽問題,而且正在向小康水平邁進,一些經濟發達的農村已達到富裕水平,這是怎麼回事?

(回答):農業生產條件大大改善。

綜上所述,我國以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並且已基本擺脱了貧困,這不能不説是舉世公認的奇蹟。

(課件展示)請學生欣賞農業機械化的錄像,加深對中國農業巨大成就的印象。

(講述)我國農業在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農業生產開始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也就是説,還沒有實現現代化;這有許多的因素影響,其中最關鍵的是:農業生產離不開土地資源,而我國的土地資源已十分有限,而且,隨着國民經濟的發展,城鎮發展,工礦業、交通、水利等各項事業都還要繼續佔用一部分農業用地。因此,今後我國的農業用地不僅不能增加,還可能減少。

(課件展示)圖片:中國人均耕地和人均糧食產量的增長。

指導學生分析:我國農業想通過擴大耕地面積來發展,是不可能的。

(提問)我國農業今後應如何發展?

請同學們發表自己的意見。

誰願意為政府出謀劃策?

引導學生討論,啟發學生得出:積極調整農業結構。

(講述)什麼叫做農業結構呢?我們把不同部門在農業經濟中所佔的比重關係叫做農業結構。

(課件展示)我國農業產值構成圖。

圖中所示,我國農業各部門中,種植業占主導地位,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畜牧業只佔27%,這與世界發達國家農業以畜牧業為主的狀況差異很大。再看林業和漁業(讓學生讀出所佔的比例),它們所佔的比例太小了。而林業和漁業與我們生活的關係非常密切,

許多畜、林、水產品的營養價值很高,作為商品的經濟價值也很高,這可以使從事這方面生產的農民脱貧致富,促進我國農業的發展。

(講述)請大家閲讀教材中的“廣西宜州市楊家屯農民調整農業結構見成效”。

(講述)從我國農業產值構成圖中可以看出,林業和漁業所佔比例太小,顯然是不合理的,這個問題如何解決呢? (因地制宜,全面發展農業)

(提問)大家想的辦法很好,但如何保證既能提高種植業單位面積產量,又能因地制宜全面發展農業?請學生思考回答(科技興農)。

(提問)科學技術的發展,對農業會產生哪些深刻的影響呢?

(課件展示)農業機械化、噴灌、農業機器人、大棚種植等的圖片及錄像

請學生閲讀“袁隆平與雜交水稻”的閲讀材料

(講述)科技興農的結果,加快了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講述)農業現代化,不只是農業機械化。農業機械化只是農業現代化的一個方面,農業現代化是指從育種到農產品推向市場,從生產到組織、管理的全面現代化。到現在為止,我國農村的大部分地區,仍在採用以手工作業為主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離農業的現代化還相去甚遠。

(提問)請同學們想一想,當地農業生產使用了哪些農具?其中有哪些是現代農業機械?(除了農具外,其他如育秧、灌溉方式、管理方法等都可以討論)。

(講述)所以,要進一步發展我國農業,就必須加快各地農業現代化的進程,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

(講述)目前,我國農村的大部分地區仍採用個體分散的經營模式,不能夠適應農業生產專業化、規模化、市場化的發展趨勢,成為制約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提問)閲讀教材中的材料“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增收”,你能得出什麼結論?(我國要把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

好了,我們下面小結一下,我國農業發展在哪些方面有較大的潛力?

請學生小結。

(提問)同學們,我們想出這麼多辦法,按着這些辦法發展,今後我國農業會怎麼樣呢?

請學生暢想。

(講述)在耕地有可能減少、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等諸多不利因素影響下,我國抓緊了糧食生產,以保證人民最基本的糧食需要,同時積極開展多種經營,以滿足人民多方面的需求,各種農產品要力爭高產、優質、高效,以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

這個過程中,農業逐步現代化了,農村會有許多的勞動力富餘出來,這怎麼辦呢?我們也想想辦法吧。

請學生回答,之後教師概括。

(講述)目前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超過1.5億人。現在他們主要有兩個出路:湧向城市,成為流動人口;這會產生許多問題。再者,近年來,我國農村鄉鎮企業的飛速發展以及農村社會化服務的興起,使農村大量的剩餘勞動力有可能轉移到鄉鎮企業和服務行業。這樣,使農村剩餘勞動力找到就業出路,也使農村的工業、商業、交通、建築、文化教育事業得到發展,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已同附近城市沒有什麼區別,生活條件甚至比附近城市居民還好。

(閲讀)請學生閲讀教材最後的選學部分內容。

(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瞭解我國自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業發展的成就、存在問題和開發的潛力所在,明確了今後的發展方向,希望同學們努力學習科學知識,將來為我國農業現代化貢獻力量。

下面,我們在我國農村現代化蓬勃發展當中結束這節課。

(課件展示)請學生欣賞圖華西村的圖片,同時教師講解華西村的發展。

【板書設計】

第三節 農業的發展

一、農業發展成就

二、積極調整農業結構

1.農業結構的概念

2.因地制宜,全面發展農業

三、科技興農

四、走農業產業化之路

五、農業發展前景

教後記:

本節課是對我國農業發展的總結,並概括了我國農業發展的方向,課堂傳授中較好把握了這一關鍵點,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都做了較好的處理,整個設計體現了以下特點:(1)目標明確、重點突出、分析透徹。(2)教法得當,靈活多樣。教案根據本節教材特點,採用啟發、複習、歸納、延伸等多種方法,自始至終以教師啟發貫穿全過程,引導學生動腦、動口,主動參與教學。(2)將多媒體有機地溶於課堂教學,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

國中地理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黃河的治理》選自國中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的第二課時,國中地理教材編排的重要原則是以環境—資源—人類活動為主線,正確闡明人地關係。本節正是側重講述了黃河對人類的功與過,突出了黃河水患的自然、人為原因及人類如何治理黃河,從而使學生明確人與環境是相互作用的,人類必須保護和合理利用環境。

學情分析

地理課程標準指出“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國中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表現出穩定性差和可塑性大的特點,易接受以感性材料為主的富於情感色彩的地理內容,因此,在教材中適當增加風土人情、奇聞趣事、名勝古蹟等內容。注意培養和維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適當的增加“鄉土地理知識”(身邊的地理)。如在學習完本節內容後,我要求學生調查漢江的河流現狀並提出合理建議。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黃河的自然特徵;瞭解黃河的三個奉獻;理解“地上河”的成因;知道如何根治黃河。

(2)、技能目標(能力的培養)

通過學生讀圖、填圖,使學生運用地圖的能力得到提高;通過分析下游“地上河”的成因,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黃河治理的今昔對比,培養學生愛國情感;通過黃河多泥沙的人為原因,加深學生的環境憂患意識,樹立正確的人地觀念;通過黃河利與弊共存的事實,增強學生的辯證觀,學會一分為二的看待問題。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黃河自然特徵是瞭解黃河的基礎;

(2)、黃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是理解黃河水患的關鍵,也是根治黃河措施提出的依據;

(3)、根治黃河的措施是最終體現學習地理為人類服務的落腳點。都是本節的重點。

國中地理教案 篇6

教學要求

1.通過閲讀等温線、等降水量線分佈圖,瞭解我國冬、夏氣温分佈特點以及降水分佈特點,培養學生判讀、分析等值線分佈圖的技能。初步學會分析氣温和降水特點的形成原因。

2.瞭解我國温度帶及乾濕地區的劃分依據及劃分地區等,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我國地理環境的巨大差異性。

3.瞭解我國的氣候特徵,培養學生分析氣候特徵的技能。使學生明確氣候也是一種資源,而且是我國非常豐富的自然資源,但同時我國也是災害性天氣頻發的國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資源、使人和環境相互協調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結構分析

本章教材主要介紹中國的自然環境特徵,各節內容都是圍繞這一主線展開,本節主要介紹中國的氣候,教材在編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國的氣候特徵。氣候特徵可以通過其基本要素──氣温和降水的特點反映出來,要了解氣候特徵首先應瞭解氣温和降水,而且氣温和降水的分佈及特點是學習中國地理的基礎知識,掌握這些知識,有利於理解各區域地理環境和農業生產上的差異。基於以上考慮,本節教材在結構上主要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闡述我國南北氣温的差異,以及結合這種差異和農業生產實際劃分的温度帶。對於氣温和温度帶這兩部分知識,教材通過閲讀等温線圖和温度帶分佈圖,並配以閲讀材料和活動題的形式呈現。教材正文部分給出的結論比較簡單,而在分析冬季氣温分佈時,卻詳細描述了等温線分佈特點,以引導學生閲讀1月等温線分佈圖。教材的這種編排體現了對學生學法的指導,也體現了教材對學習過程的重視。分析夏季氣温分佈特點,則突出了學習的遞進,教材正文部分的描述比較簡單,主要是通過在活動教材中給出思考題,引導學生讀圖,從而總結我國夏季氣温分佈的特點。對於温度帶的學習,教材是通過讀圖指導和活動題的形式來引導學生學習的。

第二部分,主要闡述我國東西部乾濕狀況的差異以及我國乾濕地區的劃分。這部分內容延續第一部分教材的編寫特點,用等降水量線和乾濕地區分佈圖,配以閲讀材料和活動題的形式表現出來,並用正文簡單描述結論。與第一部分教材有所不同的是,乾濕地區的差異可以通過植被的特點,甚至建築形式的不同反映出來,因此教材在乾濕地區分佈圖和活動題中配有我國不同地區植被和民居的景觀圖片,反映不同的乾濕地區特點,旨在給學生感性的認識和與生活實際相聯繫的知識。

第三部分,主要描述我國氣候的基本特徵。教材首先安排“季風氣候顯著”這一知識點,這部分知識是難點最為集中的,學生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材採用以不同形式呈現的方式來分散難點,力求使學生能夠由淺入深逐步完成學習過程。關於季風的成因及冬、夏季風的特點,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佈等知識,教材以圖像配以正文的形式出現;關於鋒面雨的形成及鋒面雨帶的推移,教材以閲讀材料的形式出現,從而降低了學習難度,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有選擇的進行學習;關於季風氣候的特點以及給我國帶來的有利和不利的影響,教材則以活動題的形式出現,學生在前面學習冬、夏季季風特點的基礎上,通過閲讀氣温曲線、降水柱狀圖,總結季風氣候的特點,這樣可以達到學以致用、温故知新的目的,而且可以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圖的能力。教材將“氣候複雜多樣”安排在本節教材的最後,這樣的編排有利於前面知識的遷移、總結、運用和提高。

從整節教材的編排看,前兩部分重在對單一要素──氣温和降水特點的介紹,第三部分是使學生通過分析總結,綜合瞭解我國氣候的總體特徵。本節教材在知識結構上聯繫緊密,邏輯嚴謹,知識的學習,技能和能力的培養都以遞進的形式呈現,在不增加難度的前提下,使學生學到了知識,能力也得以提高,同時能夠將所學知識與生產生活實際相聯繫,體現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這一教材編寫的理念。

內容點析

1.關於我國氣温的特點,教材從季節變化和空間分佈特點兩個方面介紹,特別突出了空間分佈上的南北差異,這部分內容是本節教學的一個重點。教材正文部分主要包括三個內容。(1)南北氣温差異產生的原因。教材在開始對此就加以描述,即造成我國南北氣温差異的主要原因是緯度因素。如果籠統説明我國氣温南北差異,可以從緯度因素入手,但要單獨分析冬季氣温南北差異大的因素,還要考慮冬季風的影響,這部分知識教材安排在季風氣候中講述。(2)冬季氣温特點。教材詳細描述瞭如何從1月等温線圖上閲讀“0 °C等温線、氣温分佈特點、我國最北和最南地區的氣温分佈差異”等。0 °C等温線的分佈位置應該是重點,明確這條線的意義在於,這是我國一條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此線南北河流水文特徵有較大差異,特別是此線以北冬季河流會有結冰現象,而且界線南北的植被、耕地類型、農作物種類等都有較大差異。明確了0 °C等温線的位置,對了解冬季氣温分佈有較大幫助。(3)夏季氣温特點。教材對此敍述比較簡單,但其中的內涵仍然比較豐富,特別是夏季我國大多數地區普遍高温,而青藏高原地區氣温相對較低,這一結論教師不能忽視,這可以為後面活動題中分析地勢對我國冬夏氣温的影響奠定基礎。

這部分教材有兩幅圖像,它們是教材正文的重要組成部分。訓練閲讀等值線地圖的技能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特別是在閲讀1月等温線分佈圖時,教師應詳細指導學生了解閲讀等温線圖的步驟和方法,指導學生學會從等温線圖中獲取有用信息,從而分析解決問題。掌握了等温線圖的判讀,可以遷移到等降水量圖的判讀以及其他等值線圖的判讀過程中。閲讀等值線圖的步驟是:(1)根據圖例,讀數值,瞭解氣温遞變規律,概括總結氣温的空間分佈規律;(2)觀察等温線的延伸方向及突變部分,瞭解、分析氣温空間分佈的變化趨勢及影響其分佈的因素;(3)根據等温線的疏密瞭解氣温空間變化的梯度或變化幅度;(4)閲讀南北氣温極端數值,瞭解氣温空間分佈的具體差異。1月等温線圖閲讀熟練後,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根據以上方法閲讀7月等温線圖,總結7月氣温分佈特點,從而達到技能訓練的目的。

為配合這部分教材,活動教材中的第一題幫助學生進一步瞭解除緯度因素外,影響氣温分佈的因素還有地形。從1月和7月等温線圖上可以看出,青藏高原地區總是比同緯度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和四川盆地的氣温低,特別是7月等温線圖上更是清晰地表示出青藏高原地區是全國的低温區,通過閲讀地圖學生很容易解答本題。

閲讀材料一方面對正文進行補充,同時可以拓展教材正文部分的內容,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充學生的知識面。

2.關於温度帶的劃分和分佈,教材正文部分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第一,温度帶的劃分依據,即氣温的南北差異和農業生產狀況。農業生產實際包括哪些內容,教材正文沒有進一步描述,而是在圖上的補充資料中較為詳細地介紹了劃分温度帶的主要農業指標。這樣編排的目的是降低難度,教師在處理這部分內容時,可以針對自己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層次靈活掌握。第二,温度帶的分佈,這是本節教材的重點內容,應該通過讀圖使學生掌握我國温度帶的地區分佈。

閲讀我國温度帶分佈圖,需要指導學生根據圖例,瞭解六個温度帶的主要分佈地區。可以結合省級行政區、地形區、1月0 °C等温線分佈等地理要素進行了解和記憶,特別應該指出的是,熱帶地區與北迴歸線的關係、暖温帶在西北地區的分佈範圍等比較特殊的地方。

活動教材的第二題,強調了温度帶與我們生產和生活的關係,這是對教材正文很好的補充。從題目設計的表層看,解答此題非常容易,學生可以很直觀地瞭解温度帶與水果生長的關係,與農作物熟制的關係,與民居的關係等。但題目並沒有停留在對資料的簡單瞭解這一層面,而是進一步提出發散性的要求,讓學生補充更多資料。從表面看,似乎是讓學生做資料的收集者,其實引申理解,這正是編者設計此題的巧妙之處,如果學生對前面三個資料表示的內容理解了,那麼進行知識的遷移應該很容易。例如,能夠由不同温度帶水果的不同,遷移到不同温度帶植被的不同,由不同温度帶作物熟制的不同,可以聯想到農作物的差異等。

3.關於我國降水的特點,教材正文部分較為詳細的介紹了我國降水空間分佈的總規律,以及降水豐富和稀少的地區,並通過閲讀材料補充了我國降水極端最多和最少的地區,以加深學生的印象。正文敍述中有一點應該引起注意,以往分析我國降水空間分佈時主要強調東西差異,對於南北的差異多側重在時間上,而這部分教材不僅強調了空間上的東西差異,同時也強調了南北差異。

閲讀我國年降水量分佈圖時,應該延續等温線分佈圖的判讀方法,對學生進行閲讀等值線分佈圖的技能訓練。另外針對此圖,應該引導學生查找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線穿過的地區,並與1月0 °C等温線、温度帶等的分佈進行對比,從而加深對三條等降水量線所穿過地區的印象。

活動教材的第一題,主要體現降水特點與人們生產生活之間的關係,加強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繫。解答此題,需要學生將景觀圖與年降水量、乾濕地區分佈圖聯繫起來,在年降水量和乾濕地區分佈圖上找出活動題中提到的四個地區,對應年降水量的多少和乾濕狀況,説明民居的不同風格。甘肅年降水量較少,蒸發大於降水,房屋修建成平頂,可以用來晾曬糧食或其他農作物;吐魯番年降水量很少,蒸發很大,晾房通風效果較好,通風可以加速水分的蒸發,利於水果的晾曬;紹興年降水量較大,斜頂房利於排水;黃土高原年降水量較少,氣候較為乾旱,人們利用黃土的直立性修建窯洞,窯洞冬暖夏涼,較為乾燥。

4.關於我國乾濕地區的劃分和分佈,教材正文部分明確提出了乾濕地區劃分的標準是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係。教師對此應該特別提醒學生注意,劃分乾濕地區不能單純分析降水量的多少,而應該同時分析這一地區的蒸發狀況。

閲讀我國乾濕地區分佈圖時,應該疊加年降水量分佈圖,特別是對應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線之間的關係。同時對應地形區、温度帶分佈等,以加深印象,此圖中還有一個特別應該注意的地方,東北地區大興安嶺北部、小興安嶺、長白山以東地區屬於濕潤區,其原因是由於氣温相對較低,蒸發量小,因此較為濕潤,這是乾濕地區劃分標準的最好佐證。由於乾濕狀況可以通過植被的分佈反映出來,因此配合乾濕地區分佈圖,教材編排了相對應的植被景觀圖,其目的是給學生直觀感受,加深對乾濕地區地表狀況的理解,同時也幫助學生建立地理事物彼此之間的聯繫性。

活動教材第二題,延續“温度帶”部分活動題編排的特點,解答此題時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例如題目中給出乾濕狀況影響植被,由此可聯想到與水果的關係,與經濟作物的關係等。

5.季風氣候顯著這部分內容是本節教材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對於國中學生來説,涉及成因的內容學生不易理解,因此對這部分教材的處理要把握難易程度,不應該盲目地加深和擴充內容。教材正文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第一,季風氣候及成因。教材對於成因的描述較為簡單,其目的是降低難度,並且將海陸位置的影響安排在冬、夏季風的形成部分進行敍述,這裏重點使學生明白什麼是季風。第二,冬、夏季風的特點以及對其他氣候要素的影響。“冬季風”部分,教材既介紹其特點,又着重説明冬季風是造成我國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補充了本節教材開始部分的內容;“夏季風”主要強調其到來對降水的影響。第三,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劃分及降水的差異性。劃分的界線應該知道,劃分的標準也必須明確,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劃分以夏季風能夠影響的地區為標準,我國西部地區距海較遠,又有地形的阻擋,夏季風很難到達,因此屬於非季風區。只有明確了劃分標準,學生才能更容易理解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降水差異。

冬、夏季風的形成源地及成因,是通過圖像教材體現的。從冬、夏季風的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季節亞歐大陸氣壓分佈狀況以及冬、夏季風的風向指示箭頭,對應文字説明,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冬、夏季風的性質和特點。瞭解了冬、夏季風的源地及特點,對於學生了解季風區和非季風區降水差異有一定的幫助。

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佈圖,應該與温度帶的分佈、乾濕地區的分佈及地形的分佈等疊加,有助於學生了解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不同氣候特點。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佈界線,藉助山脈、城市的分佈來學習。

閲讀材料通過圖像和文字部分介紹了夏季風到來形成的鋒面雨及鋒面雨帶的推移規律等知識。將這部分知識安排在閲讀材料中,主要是降低本節教材的難度,同時給教師和學生最大的自主權,不同層次的學生或學校可以有選擇地進行學習。有些學生只要閲讀了解鋒面雨帶的到來會帶來降水即可,而有些學生可能更願意瞭解夏季風的形成與鋒面雨帶推移的關係。教師可以有選擇的安排教學內容,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關於季風氣候的特徵及季風氣候對農業生產的有利影響,教材正文部分並未敍述,而是將這一內容安排在活動教材部分。這種編排既分散了難點和重點,同時對學生讀圖技能和能力的培養有較大的幫助。

活動題1:選擇了我國由北到南三個城市的氣温曲線和降水柱狀圖,讓學生分析降水和氣温在時間上的配合特點。第1項,學生應該按緯向比較,總結出季風區降水量較多的月份自南向北逐漸減少,廣州降水量較多的月份是4月至10月,上海降水量較多的月份是4月至9月,北京降水量較多的月份則是七八月份,三個城市氣温最高的月份都是7月。通過回答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季風區內氣温最高的時候,也是降水量最多的時候,因此季風區最突出的氣候特徵是雨熱同期。第2項分析季風氣候特徵對農業生產的好處:降水量最多的時候,也是氣温最高的時候,這時也正是農作物生長時期,雨熱搭配為農作物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

活動題2:設計此題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學生建立知識的橫向聯繫,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的問題,達到温故知新的目的。為避免遺忘世界地理所學知識,教材以對話的形式將阿拉伯半島的氣候特徵表述出來,同時提出長江中下游地區與阿拉伯半島的緯度位置大體相同,説明影響二者氣候差異的因素不是緯度位置。根據本節所學知識可知,我國東部地區地處季風氣候區,受夏季風影響,夏季降水較為豐富。由此可知,造成兩個地區氣候差異的主導因素應該是海陸位置。

活動題3:本題是對教材正文部分的補充、加深和拓展。關於季風影響下的災害性天氣,教材正文部分沒有涉及,而是以活動題的形式出現,並配有景觀圖片和文字,再現災害發生時的情景。解答災害發生的原因時,可以與前面鋒面的形成、鋒面雨帶的推移等知識聯繫起來,強調冬季風的勢力特別強大,形成的鋒面移動速度很快,就會造成大風降温天氣,嚴重時會爆發寒潮;夏季,鋒面雨帶登陸時間的早晚或推移速度的快慢,會造成各地降水時間分配不均,嚴重時會導致水旱災害的發生。將災害性天氣這部分知識,進一步拓展,教材補充了有關台風的知識,對於颱風帶來的大量降水,應該一分為二地看待,有利的是解除或緩和旱情,不利的是可能造成大風、洪水災害。

6.氣候複雜多樣,教材正文部分介紹了我國主要的氣候類型,並且指出地形因素加劇了氣候的複雜多樣性。為了説明青藏高原地區氣候的變化,教材安排了一段閲讀材料,以藏民的服飾特點説明這一變化,安排這樣一段閲讀材料,可以提示學生注意氣候與人們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繫。

氣候類型分佈圖和不同地區氣温曲線、降水柱狀圖能夠形象直觀地説明我國氣候複雜多樣的特徵以及不同氣候類型的分佈地區。閲讀四幅氣温曲線、降水柱狀圖能夠説明氣温和降水的特點,將教材中文字説明部分不全面的地方補充完整,同時對照氣候類型圖中四地的分佈,瞭解四個地區所屬氣候類型。

活動題1:通過解答此題使學生明確農業的發展與氣候的關係極為密切,充分利用氣候資源,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生產,改善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人們生活質量,是農業發展的方向。我國海南、廣東、廣西等地積温較高,生長期較長,可以種植各種果菜,成為我國主要的果菜生產基地,而北方地區冬季不適宜果菜的生長,過去冬季蔬菜品種非常單調,隨着鐵路運輸的發展,南方地區的果菜可以運到北方,豐富了北方地區冬季的“菜籃子”,使人們生活得以改善。

活動題2:此題延續氣温和降水部分的活動題特點,既是對知識的複習鞏固,又帶有知識的拓展,通過學生的發散性思考,起到落實知識、培養能力的作用。氣候對動植物資源及農作物的影響,可以請學生列舉出不同氣候條件下的動植物和農作物種類。不同氣候條件下形成的旅遊資源,例如黃山的雲海,冬季松花江沿岸的霧凇,哈爾濱的冰雕等。不同的氣候條件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例如房屋建築朝向與採光問題,人們的服裝與當地氣候的關係等。

教學建議

【課時安排】

建議本節安排2~3課時。

【南北氣温的差異】

本段教材最重要的內容是閲讀等值線地圖,知識的獲取應該通過讀圖得來,因此在教學中,訓練學生讀圖方法和技能是教學的重點內容。學習冬季氣温分佈特點時,教師首先引導學生閲讀1月等温線圖中的圖例和氣温數值,瞭解氣温遞變規律,概括總結冬季氣温的空間分佈規律即由南向北遞減。第二步,引導學生觀察等温線的延伸方向及突變部分,瞭解、分析氣温空間分佈的變化趨勢及影響其分佈的因素,例如引導學生在圖中找到0 °C等温線,用彩色筆描下來,觀察此線穿過哪些地形區、河流等,在哪些地區發生突然變化,為什麼發生變化。從圖中可以看出,0 °C等温線穿過秦嶺—淮河一線,在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向南彎折,主要是因為地形的影響。第三步,引導學生觀察等温線的疏密,瞭解氣温空間變化的梯度或變化幅度,如果等温線分佈密集,説明氣温的差異較大。第四步,引導學生查找最南、最北氣温極端數值,瞭解氣温空間分佈的具體差異,進一步明確我國冬季氣温南北差異大的特點。為了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閲讀相關的材料,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為學生播放錄像或影碟(VCD)。例如北國冰天雪地,那裏的人們在觀賞冰燈,海南的人們正在大海中嬉戲,廣州的花市鮮花盛開等內容,使學生真切感受到我國冬季南北氣温的巨大差異。

當學生對1月等温線圖閲讀的方法較為熟練後,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與1月氣温分佈特點相比,7月等温線分佈的疏密程度如何?等温線在何處出現明顯彎曲?為什麼?南北氣温的極值是多少?引導學生根據這些問題閲讀7月等温線圖,並總結7月氣温分佈特點。從圖中可以看出,7月等温線分佈比1月等温線分佈稀疏,説明氣温的南北差值較小;等温線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出現向南的彎曲,並且青藏高原的氣温明顯低於全國其他地區,這主要是受地形、地勢的影響。掌握了這部分知識,可以幫助學生解答活動題1的問題:夏季最北的氣温在20 °C以下,最南的氣温在28 °C以上,通過數據説明南北氣温有差異,但與冬季南北氣温的差異相比,夏季的南北温差比較小。

學習温度帶時,建議教師引導學生閲讀我國温度帶的分佈圖,並將温度帶的分佈與地形區、行政區相對應,特別應該指導學生觀察亞熱帶與暖温帶的分界線,並將其與0 °C等温線的分佈相對應,幫助學生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繫,同時使學生明確秦嶺—淮河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活動題2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温度帶與人們生產和生活之間的關係,教師在引導學生解答此題時,最好可以出示一些相關的圖片或錄像等,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有助於學生對此題的理解。

【東西乾濕的差異】

關於我國降水的空間分佈總趨勢,建議教師引導學生讀圖總結。讀圖時,首先要求學生在我國年降水量分佈圖上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線,觀察四條線分別穿過我國哪些地形區、行政區,引導學生將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線用彩色筆描出,觀察800毫米線與哪條等温線幾乎重合,加深對秦嶺—淮河自然地理界線的印象。學生完成以上讀圖過程後,可以閲讀教材中提供的相關閲讀材料,瞭解我國降水量極值地區,最後總結我國降水空間分佈特點。

學習乾濕地區劃分時,教師可以首先出示不同乾濕地區植被特點的圖片、幻燈片,或播放相關的錄像等,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嘗試説明這個地區氣候的特點,特別是降水的特點。第二步引導學生閲讀年降水量分佈圖,驗證自己的想象與圖像中反映的降水量特點是否吻合。第三步引導學生閲讀乾濕地區分佈圖,將植被與乾濕地區對應,進一步驗證自己的想象是否與乾濕地區的劃分吻合,是否有不吻合的地區。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有可能對東北地區的濕潤區產生疑問,教師可以針對這一疑惑,解釋乾濕地區劃分的依據是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係,而不是單純用降水量多少進行衡量。

關於活動題中瞭解降水與生產、生活的關係,教師最好能夠多提供一些圖片。如果學校條件允許,能夠提供動態的錄像內容更好,特別是雨中的江南景色,陽光照耀下的甘肅、吐魯番和黃土高原地區等畫面。這些生動形象的畫面可以建立學生的感性認識,對解答此題會有較大的幫助。

【季風氣候顯著】

對於這部分教材,教師可以分為以下幾部分進行教學。第一步,説明冬、夏季風的形成,引導學生觀察教材第38頁圖2.19和圖2.20,亞歐大陸內部,冬、夏季氣壓分佈有什麼不同?風向有什麼不同?冬季風和夏季風的源地分別是什麼地方?冬、夏季風各有什麼特點?由此説明季風和季風氣候的概念,冬、夏季風的特點。第二步,引導學生觀察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佈及分界線,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夏季風從海洋向陸地移動,在移動過程中性質會有什麼變化?通過思考使學生明確,越向內陸地區,受海洋影響越小,夏季風很難到達內陸地區,因此內陸地區降水比較稀少,這樣的地區稱為非季風區。第三步,指導學生完成活動題1,閲讀氣温曲線和降水柱狀圖總結、概括季風氣候的特徵。第四步,指導學生完成活動題2,並且使學生明確,與同緯度大陸西岸和內部相比,我國處於季風氣候區,雨熱同期,對農業生產極為有利,而大陸西岸和內部氣候乾旱,沙漠廣佈。第五步,根據冬季風形成的源地及性質,説明寒潮帶來的危害有哪些?結合教材第39頁閲讀材料的內容,説明夏季風到來早晚、持續時間長短以及勢力強弱,可能造成水旱災害的發生。有條件的學校,教師可以製作活動投影片或計算機動畫,演示鋒面雨帶推移的過程,增強直觀性,便於學生理解。關於颱風的形成及帶來的災害,可以事前佈置學生收聽天氣預報,或教師為學生播放一段有關台風的天氣預報,並播放颱風發生地區當時的錄像,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特別是生活在北方地區或內陸地區的學生,使用這種教學手段尤為重要。

【氣候複雜多樣】

這部分教學的重點應該放在對氣温曲線、降水柱狀圖和氣候類型分佈圖的閲讀上,教師引導學生閲讀四幅氣温曲線、降水柱狀圖,説明四個地區的氣候各有什麼特點。在氣候類型圖中找出這四個地區,瞭解其氣候類型。除這四種氣候類型外,我國還有哪些氣候類型,分佈在什麼地區,使學生通過讀圖瞭解我國氣候類型的複雜多樣。可以選擇不同地區的農作物、蔬菜、動植物以及一些旅遊景區的錄像或圖片、幻燈片等給學生播放,使其從感性認識入手,瞭解氣候與生產生活的密切聯繫。

國中地理教案 篇7

[教學目的]

1、能讀圖説明歐洲西部所處的地理位置及特點,並能在圖上指出主要的島嶼、半島、海灣、海峽和內海

2、讀圖熟悉歐洲西部的主要國家的名稱和位置

3、瞭解歐洲西部實際世界上資本主義發展最早、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國家

4、瞭解歐洲西部是世界上旅遊業發展最繁榮的地區並分析原因,熟悉本區主要旅遊景點的分佈

[教學重難點]

各國經濟發展概況、特點;繁榮的旅遊業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具準備]

歐洲西部圖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在我們地球上有這麼一個地區,它的面積只比我國的陸地面積稍大,卻分佈着30多個國家,這個地區是世界上資本主義發展最早的地區,也是目前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大家猜一猜,這是哪個地理區域呢?

一、位置和範圍、國家

1、展示“世界地圖”,指出歐洲西部的範圍:即歐洲的西半部。

2、學生觀察‘世界地圖“,從海陸位置和緯度位置説明歐洲西部的地理位置,按如下步驟進行:

(1) 歐洲西部的北、南、西分別瀕臨什麼海或洋?

(2) 歐洲西部的東面與什麼大陸相連?這種三面臨海,一面連陸的的分佈可稱作什麼?

(3) 歐洲西部最南端的緯度大約是多少?最北端的緯度大約是多少?在五帶中大部分處於什麼温度帶?

(4) 學生小結歐洲西部的地理位置特點

3、觀察“歐洲西部圖“,思考:歐洲西部的海岸線有什麼特點?這對歐洲西部的氣候和經濟有什麼影響?(討論)

4、引導學生在“歐洲西部地形圖”上找出歐洲西部的主要島嶼、半島、海峽和海灣及歐洲西部的主要國家

5、設問:歐洲西部各國,從經濟發展水平來看,大多屬於何種性質的國家?

二、雄厚的經濟實力

1、引導學生閲讀P54圖2-26,設問:從圖表中可以看出歐洲西部的經濟在世界上處於什麼地位?

(過渡)歐洲西部作為世界上經濟發達的地區,主要可以從哪些方面表現出來?

2、學生閲讀P54文字,思考回答,教師小結:發達的經濟可以從工業、農業、發達的交通業等方面説明

3、一學生朗讀P55“閲讀”,瞭解歐洲部分國家的特色產業,教師結合有關資料適當補充説明。(見教參P77)

(過渡)歐洲西部發達的經濟還可以從其繁榮的旅遊業表現出來

三、繁榮的旅遊業

學生自讀,思考:

1、歐洲西部為什麼能成為世界上旅遊業最發達的地區?有哪些豐富的旅遊資源?

2、引導學生在地圖冊上熟悉歐洲西部主要的旅遊資源

3、討論:歐洲西部經濟的發展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有什麼借鑑意義?

4、學生自讀P56“閲讀”,瞭解瑞士的自然風光和德國的啤酒節

5、完成P56活動

[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作業佈置]見基訓、填充圖冊

[板書設計]

國中地理教案 篇8

一、教案背景:本課教案是在預習課本並且在網上搜集了眾多資源,

然後依據教學目標撰寫的。同時在上節課已經為學生播放了關於東南亞的視頻短片。

二、教學課題:東南亞第一節

三、教材分析:本節只是七年級地理下冊人教版第七章第二節內容

的第一節課的教案。東南亞是我國一衣帶水的鄰邦,這一區域的學習結果不但影響到學生對本區知識的掌握,還關係到學生今後區域地理的學習,因此在節課的學習中,不但要讓學生學到關於東南亞的地理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認識到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培養學生利用地圖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所以對本區域的學習不但涉及到知識的掌握,更關係到學習方法的養成,因此在教材中的位置比較重要!

本節課的教學目的:1.使學生了解東南亞的範圍及包括的國家,掌

握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掌握東南亞氣候的一般特

點。2.通過指導學生使用地圖,分析東南亞的重要地理位置,氣候特點,提高學生的讀圖和分析圖的能力並進一步培養學生

分析和綜合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1、東南亞的範圍及其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位置。

2、東南亞氣候類型的分佈及其對農業的影響。

教學難點: 東南亞氣候類型的分佈及其對農業的影響。

教學用具 :多媒體計算機課件

四、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演示法、提問法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觀看了東南亞的視頻短片,大家還記得短片中的內容分嗎?(請學生舉手回答)

生:東南亞包括兩大部分,中南半島和馬來羣島、馬六甲海峽、東南亞生產熱帶水果

(教授新課):師:同學們回答的都很棒,那麼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東南亞。 1、十字路口的位置:

師:用多媒體出示東南亞位置圖和東南亞政區圖。

生:討論,找出東南亞在世界的位置,並在圖上找到中南半島和馬來羣島,並結合書上P28頁活動題找出東南亞主要的國家。

師:出示馬六甲航線示意圖,引領學生理解東南亞“十字路口” 的重要地理位置。

2、熱帶氣候與農業生產

師:出示《世界氣候類型分佈圖》和《東南亞位置圖》

生:結合教師給出的地圖説出東南亞主要的氣候類型及分佈。

(中南半島大部分和菲律賓羣島北部屬於熱帶季風氣候,馬來半島南部和馬來羣島大部分屬於熱帶雨林氣候。)

師:引領學生分析這樣的氣候會形成怎樣的農業,並通過讓學生回憶視頻內容,直接瞭解東南亞主要的農產品並強調這一地區在世界上佔重要地位的農產品種類。

生:説出視頻中看到的農作物,並根據自己的常識判斷氣候與農業的關係,從而分析東南亞經濟的特徵。

(讓學生在自我分析的前提下,認識氣候和農業的關係,培養學生分析能力,並能用聯繫的眼光看待地理事物)

師:請大家根據圖7.22填表

【課堂小結】:本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多媒體出示知識體系,提醒學生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

【知識反饋】

(1)東南亞包括哪兩個部分( )

A.菲律賓羣島 B.中南半島 C.馬來半島D.馬來羣島

(2)東南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因為它位於( )

A.五海三洲之地 B.亞洲各國到達美洲的必經之地

C.兩大洋、兩大洲的十字路口 D.歐洲各國石油輸入的咽喉之地

(3)東南亞地區的氣候類型是( )

A.熱帶雨林氣候、熱帶季風氣候 B.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

C.地中海氣候、熱帶雨林氣候 D.熱帶季風氣候、熱帶沙漠氣候

(4)一艘輪船正在泰國某港口裝船外運,裝船的貨物最可能是( )

A.小麥 B.水稻 C.石油 D.煤

【板書設計】

第一節 東南亞

(一)重要的地理位置

1、範圍及組成部分

2、主要國家:

3、重要的地理位置:馬六甲海峽

(二)熱帶氣候與農業生產

1、東南

東南亞地理教案

亞主要的氣候類型的分佈及特點

2、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四、教學反思

此教案是主要是為教學提供一個大概的知識框架,通過一定的材料和圖片引導學生分析、探究並證實上節課看到的視頻中的內容,得出結論。本節課還應該注意把學生身邊的事例引入,把地理學科與學生的日常認知水平緊密結合,讓學生感知地理學科的實際意義;同時也更要注意地理學科的人文性和學生學習方法的總結,力圖培養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國中地理教案 篇9

一、指導思想

在新課標理論的指導下,以學校教導處工作計劃為指導,加強課堂教學。積極參加教科研活動,努力使教學水平,業務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時,通過傳授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繫的地理知識,傳達地理思想,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最終使學生從“學會地理”,走向“會學地理”。

二、教學要求:

1、加強理論學習,認真學習《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明確自己的工作目標,充分認識到自己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斷提高自己全面的素質。

2、認真學習、領會《新課程標準》的重要內容,在教學中注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注意培養學生的各種地理能力,重視培養學生的地理觀察、調查、運用圖表和數據分析等基本方法、地理思維能力、地理探究能力,同時掌握好地理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3、以教材中的“活動”部分內容為突破口,深入研究課堂教學模式,繼承以往教學活動的長處,並不斷深化、創新、拓展,形成多種多樣的符合學生個性發展的、有特色的課堂教學模式。

4、注意建立過程式評價體系,注重學生的發展,給在實施新課程中的每一位學生建立成績檔案,用來記錄該學生的地理學習情況,作好整理工作。

5、將新課程教學實驗研究進行反思,整理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想,將自己在這些年的教學工作中的好的做法,符合課程改革的理念的課堂教學或實踐活動進行總結、提煉,繼續發揚光大,並把它們記錄下來,寫成教案、活動案例、論文、實驗報告等,積累經驗,驗證《新課程標準》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三、本學期世界地理的教學目標是:

1.使學生知道有關世界海陸分佈、氣候和海洋的基礎知識,以及世界人口、人種和國家等概況。

2.使學生知道世界各大洲概況和主要國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徵,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關係,初步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3.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地圖瞭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佈,初步學會分析區域地理特徵和地理事象的內在聯繫,從而發展地理思維能力。學會畫簡單的世界、大洲、國家的地理略圖,學會閲讀地理景觀圖和地理統計圖表。

4.使學生懂得人類共同生活在一個地球上,必須共同保護環境;初步知道世界

一些國家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方面的經驗和問題;增強可持續發展以及對外開放意識,培養全球觀念。

四、具體實施

1.教學中要改變傳統地理課程重知識輕方法、重結論輕過程的觀念。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2.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和自身經驗出發,觀察、發現、瞭解和研究生活中的地理,並善於在生活中學習和運用地理知識。

3.引導學生關心現代社會的發展,關注世界的變化,樹立科學的資源觀、環境觀、人口觀。要將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作為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以千姿百態的地理事象、千差萬別的地理空間、千變萬化的地理演化過程。充分考慮現代信息技術的深遠影響,促進地理學習的革命,為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地理創造良好的環境。

4.七年級每個班級都有個別學習習慣較差的學生,這些學生他們或者自身努力但學習比較困難,或者智商不低但學習不努力,或者對老師的教育有反感情緒,所以在教學中應該對這類學生給予特別的"關照",生活中要關愛他們,學習中要特別關注他們的一言一行,要從基礎抓起,從良好的學習習慣抓起,不放棄每一位學生。

5、教學活動應該是由教學內

容、學生、教師、教學環境整合而成的系統,不僅要重視學生學習的結果,更應注重師生共同探究新知識的過程,重視學生學習的經歷和經驗,關注學生體驗、感悟和實踐的過程,通過學習情境的創設、實踐環節的開發和學習渠道的拓寬,豐富學生的經歷和經驗,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實現知識傳承、能力發展、態度與價值觀形成的統一。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特別強調地理同生活實際的聯繫,創造一切條件,讓學生感知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引導學生把課堂中的地理知識和方法運用於生活實際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