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新人教版九年級物理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19W

新人教版九年級物理教案(精品多篇)

新人教版九年級物理教案 篇一

1、知識與技能

初步認識電流、電路及電路圖。

知道電源和用電器。

從能量轉化的角度認識電源和用電器的作用。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連接電路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於動腦筋找出新的連接電路的方法。

説明與建議

想想做做

本節可以直接通過想想做做引入新課。

課本中所用的實驗器材有小燈泡和玩具電風扇等,是生活中常見的,各種電動玩具中都有。對於國中階段的學生來説,“怎樣連接,可以控制小燈泡、小電動機、音樂門鈴……”這樣的問題提出以後,學生想動手試一試的慾望會很強烈。

這節課應該在實驗室上,兩人一套實驗器材。

學生開始實驗前,務必閲讀課本中的實驗警鐘!

實驗警鐘!

“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把電池的兩端直接連在一起!”

目前不必深入説明不能把電池的兩端直接連在一起的原因,只需簡要説明其危害,並要嚴格遵守。

電流和電路

學生在實驗操作過程中,教師觀察、指導,並給予適當的評價。同時,在學生完成三次閉合電路的連接後,啟發學生思考三次電路的共同特徵。

學生會發現,導線將電池、開關、燈泡(或電動機、音樂門鈴)逐次連接成一個閉合迴路後,閉合開關,小燈泡就會亮。他會説這是由於電池中的“電”有了可以流淌的路徑。教師在這裏要強調電路的閉合性。

國小階段的電路學習,僅僅限於實物的連接;國中階段的學習,要讓學生知道,在研究一些具體問題時,為了方便,往往是要把具體問題抽象、概括,使其簡潔明瞭,電路圖便是其中的一例。也可以説這是研究問題的一種思想方法。

課本中的幾個常用元件及其符號不必在此讓學生多練,認識就行,可在後面的學習過程中通過不斷使用來逐漸掌握。

想想議議

作為電路知識的鞏固,教材設置了欄目中的問題。讓學生檢查有錯誤的電路,使學生再次感受到只有電路閉合時,電路中才有電流,電路不閉合就不會有電流。課本圖5.1—4的錯誤在於電池沒有接在閉合的電路中,被“甩”在了外面。

電源和用電器關於電源和用電器的作用,按《標準》的要求是從能量的`角度講的,即“電源是在電路中提供電能的裝置,用電器是消耗電能的裝置”。這裏,深層次的含義是引導學生從能量轉化的角度認識電源和用電器的作用。如,燈泡是將電能轉化成了光能;小電動機是將電能轉化成了動能;音樂門鈴是將電能轉化成了聲能……只是由於學生關於能量轉化的認識還很粗淺,這裏沒有強調“轉化”,但教學中可以講“轉化”。

可以在課堂上演示“電池消耗”的實驗,讓學生從電池的消耗來體會能量的相互轉化。

由一節電池、小電動機、開關組成電路,觀察小電動機的轉速隨着時間逐漸變慢。這可以説明電池中的電能減少了,而這部分電能正是提供給了小電動機,維持了它的轉動。

需要説明的是,實驗中電動機轉速的變化主要是因為電極的極化使得電池內阻增加,從而輸出電壓降低,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恢復後輸出電壓還能有所提高。不過,從根本上講,這也確實可以看做電池容量減小的表現,所以以上的解釋也不錯。不過教師應該注意,這裏不要説得過多,否則可能出現科學性錯誤。

導體和絕緣體

在國小階段的學習中,將各種物體(硬幣、金屬的剪子、塑料尺、橡皮……)連接到小燈泡的電路中,通過觀察小燈泡的亮與不亮來判斷物體是容易導電還是不容易導電。根據物體導電性能的這種差別,知道物體分為導體和絕緣體。國中階段,學生在瞭解這一特性之後,必然會產生了解其原因的願望。課本只是直接説出“金屬中有自由電子,所以能夠導電;食鹽水溶液中也有自由移動的帶電粒子,所以也是導體。

實際教學中,可以將這段內容具體化,用較形象的板畫(如圖5—1)或動畫類的計算機課件進行演示,這樣可以激發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問題。

電流的方向

教材中沒有以”把正電荷定向移動的方向規定為電流的方向“這種方式給出電流方向的定義,而是迴避了實際規定的電流方向與金屬中自由電子的移動方向相反的教學難點。這樣處理的目的是讓國中學生在”電流和電路“的學習中側重其應用,而不拘泥於那些難於理解的物理學概念。這樣處理,一方面是由於學生的年齡特點,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自由電子的實際運動方式跟我們頭腦中”定向運動“這種經典模式其實也是相差很遠的。這裏只要求學生知道電流是有方向的,其方向就是沿着”正極→用電器→負極“的方向。這裏特別應該強調的是,最好不要簡單地説電流沿着”正極到負極“的方向,因為在電源內部電流是從負極到正極的。也不必讓學生區分電源”內部“和”外部“,在談到方向時只要不把”用電器“一詞忘掉就不會錯了。

教材中提到發光二極管,目的是讓學生知道這種既有單向導電性,又有發光功能的電子元件。生活中利用發光二極管的實例很多,電視機和收錄機上的指示燈、城市街道上的紅綠燈、火車站上的布告牌、廣場上的大屏幕電視,都有用到發光二極管的。教師在這裏結合當地的實際多做些介紹可以擴大學生的眼界,激發學生動手、動腦設計小玩具、小儀器的興趣。

動手動腦學物理

1、此題的目的是進行”根據電路圖連電路“和”根據電路畫電路圖“的訓練。這種訓練對於學好電學是至關重要的,教師應該增加一些這樣的練習,要不怕簡單、不怕重複、不厭其煩。

不僅要在紙面上”根據電路圖連電路“和”根據電路畫電路圖“,還一定要在實驗室進行多次這樣的練習。要多練。在成年人看來,連小燈泡跟連小電機、連音樂門鈴好像是一回事,但對國中學生來説,換一個新的用電器就是一次新的練習。對於知識,一般説來知道了就會了,但是對於技能,”知“和”行“之間往往還有一段距離。所以,電路圖和電路的對應關係,只作課本上的練習遠遠不夠,要在實驗室裏多動手練。

2、這是一個設計題,比較簡單,連成一個閉合電路就行了。可以和第1題結合,在實驗室裏進行訓練。

3、這是一個設計製作型練習。首先要能夠區分二極管的正極和負極。不過,不要把二極管的正極、負極這兩個名詞告訴學生,學生會把它們和電源的正負極混淆。只説讓學生判斷,他們手中的二極管允許電流從哪條接線流入,不允許從哪條接線流入,就行了。

有的發光二極管需兩節電池串聯起來才能發光,使用時要注意給學生配備合適的電池組。

新人教版九年級物理教案 篇二

知識目標

瞭解內能的實際利用,知道內能的利用與環境保護的關係

能力目標

通過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的關係的學習,提高環境保護的意識

情感目標

聯繫能量轉化和守恆的關係,感受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想,建立發展的觀念

教法建議

本節的教學要注重科技和社會的聯繫,避免孤立的學習,要注意聯繫實際和社會實踐。

在內能的利用的發展上,可以提出問題學生自主學習,學生根據提出的問題,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師提供的一些資料學習。

環境保護的學習,可以教師提出課題,學生查閲資料,從信息中學習,提高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教學設計方案

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

【課題】

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

【重難點分析】

利用內能造成的'環境污染的主要危害、保護環境的措施及其意義

【教學過程 設計】

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

方法1、學生閲讀教材,教師也可以提供一些和內能利用及環保有關的材料,教師提出一些問題,學生閲讀時思考,可以有: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是什麼;大氣污染的危害是什麼;解決大氣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我國利用內能的發展歷程是什麼;各種內能的利用方式對環境保護的作用是什麼。

方法2、對於基礎較好的班級,可以採用實驗探究和信息學習的方法。實例如下

實驗探究:調查附近的工廠在利用內能進行生產上是如何進行的,對於環境的危害有哪些,如何減小對環境的影響。可以組織學生小組,實地考察,寫出調查報告,分析的結論等。

實驗探究(另一例):調查社區中是如何利用內能的,調查本地區近三十年中利用內能來取暖的發展情況,諮詢和分析現在的取暖和今後的發展方向。同樣可以組織學生小組,實地考察,分析並得出調查報告和結論。

信息學習:網上查閲有關內能的利用,環境保護,及內能利用對環保的影響等方面的資料,並得出自己的結論,小組討論。這種學習是為了形成學生對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板書設計 】

第六節 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

1.內能的利用

2.環境保護的問題

探究活動

利用信息學習:温室效應和熱島效應

【課題】

温室效應和熱島效應

【組織形式】

個人或自由結組

【活動流程】

制訂子課題;制訂查閲和查找方式;收集相關的材料;分析材料並得出一些結論;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

嘗試對温室效應、熱島效應發表自己的見解,要注意在收集足夠材料的基礎上分析。

【備註】

1、網上查找的資料要有學習的過程記錄。

2、和其他成員交流,發現共性和差異。

3、發現新問題。

新人教版九年級物理教案 篇三

教學過程

複習引入

1.內能:物體內所有分子熱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

2.動能:由於分子在不停地做着無規則熱運動而具有的動能。它與物體的温度有關(温度是分子平均動能的標誌).

3.勢能: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間具有由它們的相對位置決定的勢能,這就是分子勢能。它和物體的體積有關。

4.內能:與物體的温度和體積有關。

根據討論結果,小結:通常情況下,對固體或液體,由於體積變化不明顯,主要是通過温度的變化來判斷內能是否改變。

新課教學

1.提出問題

問:如何改變物體的內能呢?(可以改變物體的温度或體積。)

問:物體內能的變化可以通過什麼表現出來呢?或者説怎樣判斷一個物體(如一杯水、一塊鐵塊)的內能是否改變呢?

把準備好的。鋼絲拿出來,想辦法讓你手中的鋼絲的內能增加。

2.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討論:有的想到”摩擦“,有的想到”折“,有的想到”敲打“,有的想到用”鋼鋸鋸“,有的想到”燒“,有的想到”曬“,有的想到”烤“,有的想到”燙“、”冰“等等。一邊想辦法,一邊體驗內能是不是已經增加了。(把”摩擦“、”折“、”敲打“、”鋸“寫在一起,把”燒“、”曬“、”烤“、”燙“、”凍“或者”冰“寫在一起。

3.知識的提練

問:比較一下,本質上有什麼相同或不同點。(閲讀課本38~39頁倒數第四段。)剛才所想到的辦法,它們之間有何不同?能不能把這些辦法分分類?

答:可以分為做功和熱傳遞兩類。其中,”摩擦“、”折“、”敲打“、”鋸“是屬於做功,”燒“、”曬“、”烤“、”燙“、”冰"屬於熱傳遞。

演示課本38頁的實驗。(慢慢地壓縮看能不能使棉花燃燒起來。)

問:剛才兩次實驗,為什麼會出現結果的不同?

答:動作快,時間短,氣體沒有來得及與外界進行熱交換,其温度會突然升高,至乙醚的着火點,它便燃燒起來。而動作慢時,時間較長,氣體與外界有較長的時間進行熱交換,它的温度就不會升高太多,達不到乙醚的着火點,則不燃燒。

閲讀課本39頁實驗,分析氣體對外做功的情況。

問:同學們還能不能從生活中找出一些通過做功改變物體內能的例子呢?

答:柴油機工作中的壓縮衝程;給自行車打氣時,氣筒壁會發熱;鋸木頭,鋸條會很燙;冬天,手冷時,兩手互相搓一搓;古人鑽木取火等等。

再來體驗一下,熱傳遞改變內能的情況。給大家一段細鐵棒和酒精燈,演示。

學生上台做實驗。把用熱傳遞改變內能的方法和體會告訴其他同學。

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再找出一些通過熱傳遞改變內能的例子。

板書:改變物體內能的物理過程有兩種:做功和熱傳遞。

4.新知識的深入探討

內能改變的量度

師:如何量度物體內能的改變多少呢?請大家帶着問題閲讀課本39頁5、6兩段,然後歸納出來。

新人教版九年級物理教案 篇四

一、教材與學情分析

教材是在學生學習了熱傳遞、熱量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物體温度升高時吸收熱量多少與哪些因素有關,從而提出了比熱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點知識。本節教材是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常識出發提出問題,經過探究活動得出結論,並應用探究所得解決實際問題,新教材更為關注的是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實驗探究。本課時教學內容主要是比熱容的概念的建立,這是下節課進行熱量計算的基礎。

從學生角度看,學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模式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變量、轉換、比值定義等方法的運用,本節的探究活動教材採用的是一種開放式的探究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切實體驗物質的熱屬性,以加深學生對比熱容概念的理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瞭解比熱容的概念,知道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屬性。·會查比熱容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

·嘗試用比熱容解釋簡單的自然現象,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利用探究性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應把探究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作為本節教學的重點。由於比熱容的概念內涵較深、外延較廣,涉及熱量、温度變化、質量三重概念間的關係,學生往往難以理解,所以對比熱容概念的理解,以及應用比熱容的知識來解釋自然現象、解決實際問題,則是學生學習的難點。

四、教法學法

主要採用科學探究等方法開展本節教學,探究中用到了控制變量法、轉換法,給比熱容下定義時,用到比值定義法、類比法。

五、教學用具

教師用:多媒體及課件。

學生用:鐵架台、電爐子、石棉網、酒精燈、火柴、幹沙子、水、煤油、沙子、天平、温度計、手錶、大燒杯、大試管、攪棒等。

六、設計理念

1.本節探究活動,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引導學生獨立尋找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的辦()法,鼓勵學生對課本提供的探究方案進行大膽的改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並使學生在探究中受到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的薰陶,體驗成功的愉悦。

2.為幫助學生理解比熱容的概念,努力使本節的教學活動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幫助學生構建“身邊的物理”,從而順利突破教學難點。七、教學程序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