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陳情表》教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46W

《陳情表》教案(多篇)

《陳情表》教案 篇一

學習目標:

1、積累文言基礎知識。

2、體會作者深摯的思想感情。

3、鑑賞本文“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表達效果。

學習重點:

掌握文中出現的重要實詞、虛詞、古漢語句式,體會作者深摯的思想感情。

學習難點:

品味本文摯樸懇切的語言,鑑賞本文“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表達效果。

學法指導

誦讀法、質疑探討法、品味涵泳法

知識鏈接:

1、作者與作品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蜀漢後主劉禪的郎官。自幼喪父,母改嫁,由祖母劉氏撫養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於鄉里。李密為人剛正,頗有文名,年輕時曾仕蜀漢,表現出相當高的外交才能。公元263年,司馬昭滅蜀漢,李密成了亡國之臣。公元265年,晉武帝司馬炎為了安撫蜀漢舊臣,同時也為使東吳士臣傾心相就,以減少滅吳的阻力,對蜀漢舊臣採取了懷柔政策,請李密出來做官,先拜郎中,後又拜為洗馬(太子侍從官),李密拒絕應召,但這很容易招致武帝的疑慮,以為他懷念舊朝,於是李密上《陳情表》,以奉養祖母為理由辭不應徵。

文章言辭懇切,真摯動人。人言讀《出師表》不哭者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必不孝。千百年來,人們常以忠則《出師》,孝則《陳情》相提並論,可見李密的《陳情表》具有相當強烈的感人力量。

2、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種。是臣子上給皇帝的書信。它與一般上書奏摺的不同在於常含有表示陳情、訴説心曲的意思。《文心雕龍章表》:"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本文出自《文選》(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編)卷三十七,原題作《陳情事表》。

學習過程:

一、初讀:夯實基礎,整體感知。

1、初讀課文,給加點字注音(a級)

險釁( ) 夙( )遭閔( )兇 祚( )薄 期( )年 隕( )首

逋( )慢 煢煢( )孑( )立 拔擢( ) 矜( )育 日篤( )

優渥( ) 終鮮( )兄弟 期( )功強( )近( )

洗( )馬 猥( )以微賤 責臣逋( )慢 猶蒙矜( )育

2、積累文中出現的古今義詞及表現官職變動的詞語:

3、思考:作者陳情的背景如何?試用文中的相關語句回答。(b級)

點撥:重點研讀第二段中體現作者上表陳情時兩難處境的相關語句。

二、品讀:品讀賞析,體會感情。

(一)品讀第一、二段:

1、表達了作者怎樣的身世?試找出相關語句,試着翻譯並加以賞析 。(c級)

品析:

2、哪些語句寫出了祖孫相依為命的悽苦?試找出來並加以翻譯。(c級)

點撥: 重點研讀第一段的相關語句,也可以參照第二段中的“更相為命”的相關語句進行解讀。

3、有感情地朗讀以上語句,並試着背誦。

4、小結一、二段的抒情內容,深入體會本部分陳情於事,動之以情的表達效果。

(二)品讀第三段,思考:

1、在這部分的表述中,作者寓理於情,曉之以理。試分條概括關於作者“情不得已”的説理內容。(d級)

點撥:説理內容可以分為三層,分別以“伏惟”“且”“但”為語言標誌進行文意轉換。

2、寫自己在前朝為官的經歷是否是閒筆?試談談你自己的看法。(d級)

點撥:可結合本文的第一讀者的特殊身份,進行深入探討。

(三)品讀第四段,思考:

1、作者直接表現陳情目的的語句是哪句?並試着翻譯。(c級)

2、本段在提出目的前,還進行了哪些鋪墊?是否多餘?(e級)

三、總結陳情的脈絡:(d級)

小結:為了達到“乞終養”的目的,作者首先陳述個人遭遇,祖母情深,作為陳情依據;繼寫進退兩難的狼狽境地,博取晉武帝的同情;再抬出孝治天下的理,同時剖明心跡,排除了不願做官的政治原因,最後提出解決方案。

作者一路寫來,發乎情,歸乎理,情真意切。於懇切、樸實中見至真、至善、至美。

四、表達交流(d級)

《陳情表》的動人之處在於它陳情的情真意切。有人説:“它的語言是有形的,也是有聲的。”假如你是晉武帝,你會被李密打動嗎?請寫一段話,來表達你的閲讀感受。要求:語言得體、準確。

五、作業佈置

熟悉全文的抒情脈絡,採用“關鍵語句串聯法”,誦讀全詩。

陳情表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通過閲讀體驗作者真摯樸實的情感。

2、學習如何將情感與物質結合,將理性與情感結合。

教學過程:

新課程介紹

有人説不哭的人是不忠的,不哭的人是不孝的。千百年來,人們以忠貞為忠的標準,以陳慶彪為孝的典範。俗話説,沒有孝子在牀前很長一段時間,而李密對待他96歲的奶奶在牀上很長一段時間。他提供湯和藥,從不放棄。金武帝把他的話稱為“至高的話”。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李密和他的陳慶彪。

學習目標:

1、通過閲讀體驗作者真摯樸實的情感。

2、學習如何將情感與物質結合,將理性與情感結合。

2、鞏固文言文知識

首先,讓我們複習一下上節課所學的文言文知識,看看你掌握了什麼。

老師的電話:報告、講等。

我們對整體有很好的把握,但仍有一些不準確的答案,並在課後繼續鞏固。學習文言文,不僅要掌握文言文的知識,而且要理解文言文的意義,理解文言文的思想感情,學習文言文的寫作技巧。

3、整體感知

這篇文章的標題是“陳慶彪”,是古代大臣們向皇帝提出希望或要求的文件。

一起讀課文並思考:作者向皇帝提出了什麼要求?它表達了什麼?

在最後一段中,我們找到了“乞求最後的支持”,結合全文,可以概括為“辭職官員回家贍養老奶奶”。用一個詞概括就是“孝”。

那麼,作者為什麼要支持他的祖母呢?

四、閲讀文本

1、一起讀第一段,看看作者寫了什麼。你表達了什麼感受?

我的孤獨的生活。我從小孤獨病重(父親半歲失蹤,母親再婚,年幼病重,九歲不能,兩代人單傳,內外無近親)

表達生活和經歷的孤獨

你為什麼要供養你的祖母?

是我祖母把我撫養成人的,所以作者很感激她。換個角度呢?從外婆自己的情況來看,外婆又老又病,沒有人能養活自己,也無法養活自己,我和外婆互相依靠,對我來説,養活她是一種責任和義務。

感恩節獎勵(作家)

責任(奶奶)

2、李密想要孝順祖母時遇到了什麼困難?

提示:閲讀第二段,找出相應的句子。

當然:部長的進退維谷真是一團糟。祖母的病越來越嚴重,如果她想被命令服事她的生命;她想在家裏養活她的祖母,但是黃恩是如此的宏偉,很難拒絕。當官難,不當官難,正如人們常説的進退維谷難。

3、請一位男同學大聲朗讀第二段。讓我們具體地體驗一下這個困境。

幻燈片:正文第二段

當學生大聲朗讀時,他重讀動詞,如“檢查”、“舉起”、“敬拜”、“除”和“責任”。他快速有力地讀了四字句。我們可以感受到皇帝的一再召喚給作者帶來的壓力和作者內心的痛苦。老師在這裏提醒我,這一段的閲讀速度應該如何變化?——從慢到快

除了痛苦和矛盾,你還表達了什麼感情?想象一下,如果老師讓你當班長,而你因為某種原因想拒絕老師,你會怎麼説。學生們都很聰明,首先,感謝老師的重要性。他們想成為老師,但他們的能力是有限的。那麼作者是怎麼説的呢?捕獲朝聖,沐浴在清華…尋找善良……費辰隕石頭可以報道。這些句子表達了對皇帝的感激之情。

4、讓我們來看看三到四段話所表達的情感。

讓我們一起讀這兩段。

明確:

第三段主要表示感謝:

感謝朝聖之旅對所有老年人的仁慈……卑微的,嬌生慣養的,優雅的……

感謝您外婆對我的撫育之情——沒有外婆的牧師,今天就沒有了……

預設點:

降低你的無助,

在第四段的結尾,主要表達了孝道和忠貞兩種情感。

為什麼要把孝道放在首位?-

5、如果你是晉武帝,你會答應李密的請求嗎

《陳情表》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表”是一種文體,瞭解這種文體的特徵。

2、古人以“忠孝”為先,卻又往往忠孝不能兩全,注意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3、文章寫作的對象是皇帝,所以既要説得天衣無縫又要極盡委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題解

《陳情表》是李密向晉武帝司馬炎上的表文。文章敍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況和祖母對自己的辛勤撫養,詳盡而委曲地説明了自己屢次辭謝晉朝徵召的原因,表達了對晉朝皇帝的由衰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的終養祖母以盡孝道的決心。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種。是臣子上給皇帝的書信。《文心雕龍章表》:“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文選》卷三十七題作《陳情事表》。

二、課文分析

寫文章的目的,在於影響對方(讀者)。或者是宣傳一種主張,或者是表達一種願望,都要使對方接受。而在實現這一目的,就文章的表現手段來説,必須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這篇《陳情表》就是這樣情理兼備的好文章。

李密所陳之情,無非是孝養祖母,這屬於封建道德範疇。我們推舉這篇文章的重點不在此,而是從批判繼承的意義看,覺得這篇文章尚有可取之處,堪稱西晉散文的名篇。

第一, 表現真實的感情。

《古文觀止》選這篇文章評説:“歷敍情事,俱從天真寫出,無一字虛言駕飾。……至性之言,自爾悲惻動人。”李密從小失去父母,是祖母劉氏一人撫養成人的,這種孝親的關係自然不可分離。所以作者首先從這裏寫起。他先寫自己,從小孤弱,虧了劉氏的撫養。而且“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這裏見出劉氏的辛苦。再寫劉氏,“夙嬰疾病,常在牀蓐。”時候只有密來服侍照應。劉與李密這不可分割的關係説到了,這還不夠,作者還補充特殊的具體情況,這就是他家“既無叔伯,終鮮兄弟”,處在“煢煢孑立,形影相弔”環境裏,祖母的依傍關係是分離不得的。最後用“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形容劉氏晚年垂危的景況,現太應上文,歸結到這自然而然的情勢:“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情感是真實的,而且深切的。所以古人評説:“沛然從肺腑中流出殊不見父鑿痕。”(《冷齋夜話》引李格非語)更有評説:“此段寫盡慈孝,使人讀之慾涕。”(《古文觀止》批註)

第二, 説出有力的道理。

事情一開始,就在李密面前出了一個難題。我們知道,李密原是蜀國的郎官,蜀亡於職,會不會使晉“疑其以名節自矜”?再者,在此陳表之前,已經詔書累下,郡縣逼迫。所以李密寫這篇陳情表,就非得動腦筋把道理陳述清楚不可,把真實情況擺開不可。他在陳述暫不能出仕的理由時,先從“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入手,而後折入本意:“況臣孤苦,特為尤其!”也就更有力量。這篇文章的一怪意思。接着又説明自己“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耳,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然後文章又一轉折,空出主意:“但以劉伯日薄西山,卸息奄奄,人命危少,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年餘,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這樣就使道理更周全,表達了自己矛盾的心情;既消除了對方的懷疑,也使自己的意思因得到襯托而更鮮明。

三、鑑賞要點

1、邏輯嚴密

作者李密,因父早亡,母改嫁,自己歸祖母劉氏撫養。曾拜蜀的重臣譙周為老師,博覽五經,尤精《春秋左傳》。初仕蜀,為郎。晉泰始初,始被徵召為太子洗馬,以祖母年老多病,無人奉養,遂上《陳情表》固辭。後劉氏死,方入京任太子洗馬,出為温縣令,官至漢中太守。

嚴密的邏輯,真實的理由在曲折推進中得到清楚的表現,而陳述又是那樣委婉,衷曲又是那樣令人同情,文章章法又顯得搖曳多姿。《麗澤文説》曾指出:“文章貴曲折斡旋。”

2、章法多變

説理之文有直有曲。思路豁達,曲令釋精微,辨析透徹,都得根據説的對象和文章所在表達的內容的需要而定。一篇文章講究頓挫、跌宕、抑揚、迂迴等等。就不單是形式上一種技巧,或只是章法的變化了,它有更恰當、更委婉的説理作用。

四、作業

完成一課三練。

第二課時

教學任務:補充文化常識;講解練習。

一、古代官職任免升降的術語

關於任職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於爵位)、贈(用於追封已故者)徵、闢、薦、舉(多用於布衣作官)、點(用於口語)。

關於提升職務的有:抉或(用於由低級到譏級)、進(用於較高職務追加)、起復(恢復原職務)、超遷。

關於降級免職的:罷、免、解(因非嚴重過失而解除職務)、貶、謫(因過失而降級)、革、褫(撤職查辦)、開缺(奉命或自請解除職務)、致仕(帶職退休)、左遷(降級使用)。

關於調動職務的:移、調、徒、量移(調的比原職稍好)、補(由候補而正式上任)

關於兼職的:領(以本官兼較低職)、攝(暫時兼任比本官高的職務)、權(臨時代職)、行(代行某職而尚無此官銜)、(代替無本官的職務)、護(原官短期離職,臨叮守護印信)

二、古代官職變動用詞

1、除,任命、授職,一般指免去舊職、授予新職。如文天祥《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如果是“左除”,則是降級授職之意。

2、賞,是由皇帝特旨頒佈,賜予官職、官銜或爵位。如《譚嗣同》:“八月七年級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

3、擢,既由選拔而提升。課文《海瑞傳》:“是瑞已擢嘉興通判,坐謫興國州判官。”

超擢則是越級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譚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銜軍機章京,與楊鋭、林旭、劉光第等同參預新政”。

4、遷,改官。用法較複雜,常見的有三種情況。一是升遷,如《海瑞傳》:“遷淳安知縣。”海瑞由原教諭官提升為知縣。二是改任,相當於轉調原職品級的官職,如《張衡傳》:“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新職太史令與舊職郎中官職級別相同。三是降職,即“左遷”。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即指被降為江州司馬。

5、徙,改任官職,多指一般的調職。《張衡傳》:“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即説張衡所居官職一直未得到改任。

6、謫,官吏降級,相當於貶。白居易《琵琶行》:“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卧病當潯陽城。”

7、拜,授予官職,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職。《廉頗藺相如列傳》:“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張衡傳》:“公車特徵拜為郎中。”

8、出,指出京受任。《張衡傳》:“永和初,出為河間相”中的“出”,就是指張衡離京任河間王的相。

9、去,卸職。《張衡傳》:“自去史職,五載復還。”這裏的“去”,就是卸職之意。

10、黜,廢免,革職免官。《屈原列傳》:“屈原既黜,其後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

要注意,“黜”與“貶謫”相同,但有區別,貶謫是出自皇帝的詔令,黜有時則是上司對下屬官員的處分,《書博雞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以對“臧使者”的處分。

11、放,放逐。如《史記·屈原列傳》“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中的“放”就是貶謫放逐的意思。

“放”有時也指京官調任外地,如《譚嗣同》“即放寧夏知府,旋升為寧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遷,指官吏的提升和進用。如諸葛亮《出師表》:“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陟”即指提升和進用。

“陟”常和“黜”連用表示人材的進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韓愈《送李盤谷序》:“理亂不知,黜陟不聞。”

13、奪,罷官免職。如《書博雞者事》“使者遂逮守,脅服奪其官”。

14、罷,革除官職。《書博雞者事》“又投間蔑污使君,使罷”中的罷是指被革去了官職。

15、復,恢復舊職。《書博雞者事》中“為復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復”指重新任命,恢復舊職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