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陳情表》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83W

《陳情表》讀後感(精品多篇)

陳情表讀後感 篇一

前兩天學《陳情表》的時候,湯老師説,讀李密的《陳情表》而不落淚者,視為不孝。當時,落淚者寥寥無幾,多半是不理解文章意思之故。

學罷,我感觸很深。不管李密不去做官是不是真由於其祖母的病,從他的文筆,足以見他對祖母的孝順。

這使我想起了外婆,我可敬可愛的外婆!

我一出生,母親就病了,因為我是女孩,奶奶是不曾理我的。要照顧母親,我自然就交給了外婆。

我小時侯多病,經常感冒、發燒。外公身體也不好,每次都是外婆揹着我跑醫院。一個冬天的晚上,我發燒得厲害,額頭上滾燙滾燙的,外婆餵我吃了藥,一點也不管用,她只得揹着我往醫院跑。冬天的夜晚是寒冷的,外婆的額上卻冒出了汗珠。

那一陣子,父親很少來看我,我認為那是因為我給他們帶來了不幸,大概都把我當成了災星。外公那微薄的退休工資,不僅要養活他們自己,還要養活我這個剛落地的娃兒。

後來,母親出院了,我離開了外婆,但我還是還是經常去她那兒,我永遠不會忘記外婆待我的好。

現在,我已進入重點中學上高中,也算圓了外婆的一個夢。她自己沒有讀書,但希望自己的'外孫有出息。每次回家,我都要去看一看外婆,和她聊聊天。

外婆,謝謝您對我的照料,我一定不辜負您的期望!

陳情表讀後感 篇二

無意間讀起了李密的《陳情表》,細細品味,感激涕零,愧不堪言。才知道我虧欠父母太多,我要做的遠遠不夠。我該反思,更應該痛定思痛,痛改前非。

大凡成大事者都必經歷艱難困苦,才能玉汝於成。苦難是成長的磨礪石,只有經歷千錘百煉,才能練就堅韌不拔的意志。天降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每一個成功的背後都會有心酸的故事。或許只有經歷過此等涅槃重生的歷練後,方顯出成功的來自不易,如此才能懂得珍惜吧。零丁孤苦,煢煢孑立,形影相弔。一個經歷過孤獨和苦難的靈魂是充盈的,是富有內涵的大智大徹。那些標榜自己的、喧譁不止的永遠是無知者無畏的吹噓和賣弄。只有真正的智者才懂得聆聽別人。

一個不用心生活,不懂感恩之情的人是寫不出震撼心靈,催人淚下文章的。只有愛過,才會懂得珍惜。只有經歷過相依為命,才會不離不棄。

善做的人不一定善言,説的再好,不如躬身實踐。實踐才是檢驗的唯一標準,或許我能做的並非是多大的善舉,並非是多麼轟轟烈烈的行為。只需要多一些陪伴,多一些關愛,多一份理解,多一些鼓勵和善意。如此就會少一些爭吵,少一些冷漠,少一些惡語,這些細微的差別卻會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能多一些包容,能夠在生氣的時候,壓制內心的躁動,等心平氣靜時候再開口。遠勝於當時口不擇言,事後再道歉讓人更舒服些。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學會剋制自己,也是一種成熟。

百善孝為先。古有:“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而我在父母面前有時候也不願意過多的説出自己的想法和去處。因為我做出的許多決定,在他們眼裏未必都是正確的,他們總是竭力勸説我聽從他們的。這種強加於人的姿態,讓我心裏很不服氣。雖然是出於善意,是為了我好,可我未必願意接受和領情。猛然間發現我與他們已經形成了如此之深的隔閡。是代溝?是觀念的衝突?亦或者是不同經歷早已讓我們的三觀大相徑庭。

年少時候,我總是會竭力反抗。如今我彷彿豁然開朗了,人與人畢竟是不同的,又何必如此要求別人。君子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吧!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與其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何不反身苛責於自己呢?即使自己真的錯了,從善如流,善莫大焉。也會讓自己活得更灑脱些吧。

在以後的日子裏,我要做的很多。在和父母相處的時候,多一些聆聽,多一些包容,多關心一些他們的需求,並滿足他們的那些需求,即使委曲求全,只要做到皆大歡喜,又未嘗不可呢?往後餘生,陪伴他們的日子彌足珍貴,何不讓他們開心快樂呢?烏鳥私情,願乞終養。報答養育之恩,不是掛在嘴上的華麗言辭,而是要付諸行動的親力親為。比如回家時候多買一些水果、蔬菜。雖然他們嘴硬的説:不用你買。也不過是心疼你,不捨得花你錢而已。多給他們講一些健康的知識,試着説服他們改變一些不好的習慣,帶他們去一些他們想去的地方旅行,誇讚他們的廚藝,鼓勵他們的進步。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言行,正是組成平凡生活的點點滴滴。在雲淡風輕的日子裏,尊重彼此,相濡以沫,和藹可親才更持久。

人生一世,如駒過隙。短暫的一生中,我們相處最多的是家人,善待家人,温暖的家會給你創造出好的成長環境。我們不必計較那些讓人難堪、不如人意的事。我們更多的是把自己的笑臉和好脾氣留給家人。家和萬事興,和睦的家庭關係是你成長、成功的温牀,家人是你成功的後盾。你只有不斷的充盈自己,讓自己強大起來,讓自己成熟起來。這樣才能給他們更好的愛護。

做一個優秀的人,哪怕你不是最聰明的一個,但你必須是最勤奮、最積極的那個。只有自己不斷成長,不斷進步,才能帶動家人的成長和進步。如此反反覆覆,相互促進,日復一日後。再回首,會驚喜的發現,你離那個曾經的自己越來越遠,你離你的目標越來越近,你的家庭關係越來越好,你進步就會越來越大。

魚為奔波始化龍。不要害怕苦難和挫折,那些你該經歷的,都是你成長路上的助推劑。只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閲人無數,才能讓你變得不平凡。不抱怨,不氣餒,以陽光的心態去迎接每一個黎明。

《陳情表》讀後感 篇三

“自古以來,忠孝難兩全。”

這句話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因此也凸顯了作者李密的才華。他用時間來衡量“孝”、“忠誠”的順序,並在此表中以情感、動之以理,以微薄的力量撼動“最無情”的帝王家。

表中使用“微”、“壞”這個詞已經無數次貶低了自己。可想而知,李密在製作這張桌子時,一定是被權力的威嚴所壓迫,擔心和恐懼——他抱着皇帝的腿不停地磕頭,卑微地乞求一條路。我相信只有一個“孝”字支持李密寫完整的581字,只有他和祖母之間難以放棄的感情。只有這種感覺,才讓這篇文章感動了司馬炎。

孝道總是一個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它往往與其他部分發生衝突。我認為我們無法判斷一個救人犧牲的消防員是否應該受到不孝順父母的指責——他的'父母會為他感到驕傲,儘管他再也不能養老了。我們也可以理解一些參與國家機密的工作者,他們不得不隱姓埋名幾十年——他們離開了父母,為另一位“母親”奉獻。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孝順、忠君、忠國、忠事業。沒有高低之分,只有不同的想法。

就“孝”而言,隨着時代的進步,“孝”的標準似乎逐漸降低。在孔子生活的那個時代,他告訴人們“不尊重”為什麼父母和狗馬;《陳情表》從“尊重”變成了“最後”,《論語》中提出的一整套孝道禮物消失了;現在,“養老”是“養老院”的責任,“空巢”已經成為常態,更致命的是“啃老族”。豐富的物質生活永遠不能填補情感上的空虛,很難用金錢買到家庭幸福。

“老”是一個可怕的詞。當它不代表“從心所欲不逾矩”,而只給人一種孤獨和衰落的感覺時,人們的擔憂大多是出於意識到自己所做的,但往往只停留在這裏,懶得改變,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在空蕩蕩的巢穴裏再次鳴叫。

陳情表讀後感600字 篇四

一邊是氣息奄奄的祖母,一邊是憤怒嚴厲的帝王。李密困窘兩難,只得用兩行辛酸淚寫下一張《陳情表》。

常卧病榻的祖母老淚縱橫,被疾病折磨得痛苦呻吟。李密只能在一旁忍淚,端藥送水,恨不能為祖母分擔一些病痛。他還記得自我年幼喪父,生母改嫁,是瘦弱的的祖母為他撐起一方天空;他還記得自我年幼多病,九歲不會行走時,祖母的關切與辛勞;他還記得自我煢煢獨立,形影相弔時,祖母的呵護與陪伴。

他是無論如何也割捨不下他那年邁祖母的。可是,朝廷特下詔書,一次一次授予李密顯赫的官職。古代讀書人一心只想踏上仕途,誰會能擔任太子洗馬卻絲毫不動心?但朝廷三授官職,李密卻三次推辭。郡縣長官似乎比他還着急,三番兩次登門催促。他哪裏不怕惹怒了皇上,只是他一心想盡烏鳥私情,讓祖母安度晚年。耳邊似乎回想着帝王嚴厲憤怒的敦促,而眼前又躺着日薄西山的祖母,他內心的矛盾讓憂愁緊緊鎖住了他的眉頭,帝王的呵斥又讓躊躇徘徊的他不禁顫抖。他在《陳情表》中吐露心聲:“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是當孝子,還是忠臣?這恐怕是個極難抉擇的問題。他在表中説蜀國以孝治天下,又一再證明了自我的忠心。只是他可憐的老祖母沒了他就無法安度殘年,他的心更是不願廢止奉養而遠離祖母。他無可奈何,又不得不做決定。於是他提出先孝後仕來換取心靈的一片寧靜。他的孝,恐怕會讓那位陰險多疑的君主也流下感動熱淚、讓許多人汗顏吧!他在功名利祿和親情之間選擇了後者,這是現代人也難到達的境界啊。

《陳情表》讀後感 篇五

我曾經聽過一句話,最好的文章是作者用自己的血寫的,也就是説,將軍莫邪是世界上最鋒利的劍,凝聚了作者所有的情感和靈魂。它可以超越時間和語言的限制,拉動每個人的心絃,因為它們包含的是人類最基本的情感。

《陳情表》再次驗證了這一説法的正確性,這篇幾千年前的短文,讓我在幾千年後的掩卷後不禁淚流滿面。

原本已經極度淒涼的人生經歷,是李密寫的,只覺得每一個字都充滿了淚水,每一句話都讓人的鼻子忍不住酸酸的。那幾百字,卻像幾萬根細針,綿綿刺傷着人們的心。一股熱潮從心底湧出,覆蓋着全身的每一個毛孔。我不知道它是酸的、澀的還是苦的。這種感覺不像潮水,而是像潺潺的溪流,有無數的支流,揮之不去,漫長而細膩,在心裏徘徊了很長一段時間。

李密真的'用他的心和血寫了這篇文章,甚至可以看到跳動的鮮紅色。40年相依為命的祖母,是他的整個世界,是他的整個靈魂。祖母的恩情已經不能用山高海深這樣的語言來形容了。對他來説,即使他付出了一生,他也無法報償他。因此,名望、官位、利祿,一切加起來都無法與祖母多一天的奉養相匹配;一絲親情,即使是整個世界,也無法換來。

幾千年來,情況很不一樣,但我還是哭了。也許,所有感人的話都是這樣。重要的不是如何恰當華麗的話語,而是那英拳擊的純真之心。

陳情表讀後感 篇六

李密的這篇文章,是我高二的時候學的,很感人,這不僅讓我想到我的曾祖母,她已經離開了我,而李密都那麼大了,還有祖母在旁,幸福呀!

雖然我好像説遠了,或者李密本來也有孝敬祖母之意,只不過他的本意的背後還有另一種利益的推動,聽老師説李密是不想給這個君王辦事罷了。

即使君王可能明白他的意思,但是看見他寫得有理有據,毫無破綻,拳拳真情也可能打動了君王,如果要想一封推辭信,這篇文章不失為一篇典範。

首先要表達自己對祖母的關心和祖母對自己的重要性,然後要道出君王對自己的賞識和自己本來亦想為君王奉獻餘身的意願,又從君王自建朝以來實行仁義,孝為先,所以不做官,孝敬老祖母自然“合法”了,最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是李密答應在老祖母去世之後還會為朝廷效力,這樣的赤子之心和忠君愛國之情怎能不感人肺腑!

陳情表讀後感 篇七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題記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俗話説得好:百善孝為先。也許你忙於工作、學習之中而忘了給父母一聲親切的問候,也許你很久沒有牽過他們的手,更沒有注意到他們頭上的銀絲。

讀完李密的《陳情表》我感觸很深,李密從小的遭遇就不好,生下來才幾天,父親就去世了,四歲的時候母親改嫁,李密是在祖母劉氏的撫養下長大的,小時候身體不太好,經常生病,九歲時還不能走路,既無伯叔也無兄弟,孤孤單單,但李密從小就博覽羣書,學識淵博,跟祖母劉氏的感情很深,可祖母劉氏很早就疾病纏身,卧牀不起,李密伺候飲食湯藥,從未離開不管。到了秦朝建立,李密受到朝廷的重任,先是被推舉為孝廉,後被舉薦為秀才,這時候,李密因無人照顧祖母,辭謝而未能從命,不久又蒙受國恩,任命為洗馬,李密又上書報告皇上,辭不赴任,但是詔書急切嚴厲,郡縣長官不斷逼迫,李密想要為朝廷奔走效勞,可是祖母劉氏已經九十九歲了,年邁多病,於是李密又上書講述自己無法去的原因。

在上書中寫到,他感激朝廷的重任,但是家中祖母在等着他盡孝,進退兩難,處境實為狼狽,“如今我已是個亡了國的卑賤俘虜,還受到朝廷的重任,寵愛優渥,怎敢另有企求呢?只是因為祖母劉氏的生命不會太長久,朝不保夕,沒有祖母就沒有今天的我,祖母沒有我就無法熬過風燭殘年,我與祖母相依為命,如今祖母年事已高,實不能離家遠走。”最後,他懇請皇上成全他的願望,或許祖母能夠僥倖保全餘年,活着該當獻出生命,死也當結草報恩,陛下被他這般孝心打動了。

人,應常常懷着感恩的心。《陳情表》告訴了我們孝心的重要性,讓我們重新領悟“百善孝為先”的真諦,給我很大的啟迪,及時盡孝吧,讓孝心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感恩是發自內心的,俗話説得好: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更何況是父母、親友為你付出的不僅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感恩需要用心去體會,去報答,放棄某些機遇來回報親人的養育之恩,感恩是每個人不忘他人恩情的人縈繞心中的情感,學會感恩,是為了擦亮蒙塵的心靈而不致麻木;學會了感恩,是為了將無以回報的點滴銘記於心。

烏鳥私情,願乞終養。我們作為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我們孝順父母就應該從點滴做起,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哪怕是一個微信,一個小小的動作,都能體現孝心。人有了孝心,才會有責任感,“孝子之至,莫大於尊親”孝心無價,願以生命奉獻,死也要結草圖報,忠情之情一片孝心,令人感激涕零,這種樸素、知恩圖報的情感,放射出恆久而温情的人性美。

時間在流逝,時代在變遷,人的生活也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但是唯一不變的是親情,是孝心。一顆孝心,平平凡凡,不需濃粧豔抹只需本色,會讓父母回味無窮。人生短暫,不留遺憾,能孝順父母的時間不是無窮無盡的,要讓自己成功的速度快過父母老去的速度,所以傳遞你的孝心吧!趁時光還在,父母未老。

陳情表讀後感 篇八

讀《陳情表》,隨着時間的推移,漸漸的懂得了:“世界上沒有一條路能夠一馬平川,沒有一個人能夠隨心所欲”但人生卻因“孝”更具有歸屬感更加真實。

《陳情表》作者李密,應對當朝的高官厚祿,應對自身的安全,他選擇了“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李密應對忠孝兩難的境況毅然決然盡孝之心讓人感懷。

自古以來,人們行事都以“白孝善為先”中國古代各種律法束縛人們,而違背君主的意思是逆君大罪,李密應對殺頭之罪也選擇侍奉養育自我的祖母。開頭先寫年幼的孤苦,祖母劉是唯一照顧他並將他養大。他本人也是;“無伯叔,鮮兄弟,晚有兒息,祖母對他的恩情肯定了他堅持以孝結尾。在文章中他深刻的寫出了年老的祖母重病在牀,使他不能廢離。全文的中心是孝,感動君主的也就是中華美德中的孝。

文章後面寫到官府的催逼,同時又寫了祖母劉的病情又再次加重等,沒有做別的解釋,一個“孝”字貫穿全文,更體現李密的馳騁孝心。由此讓人們聯想到李密的“大孝”,卻讓千年之後的現代人打了折扣,讓某些人感到羞愧,當下社會高速發展,人類禮貌逐漸走上新的高度,但傳統習俗不能落下,孝字不只是口頭上説説而已,且要你付諸行動。當你向長輩行孝時,不僅僅寬慰了他們,同時你的形象在旁觀者眼中也會高大起來。堅持這份態度,你會發現,天空是那麼寬廣,花兒是那麼芬芳,正午的太陽不再那麼焦灼。孝敬長輩是我國的傳統美德,正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要做一個好人,一個善良的人,成功的人,首先要做到孝。孝心無價,作為炎黃子孫,沒了孝,就像一具軀殼立於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價值。我們要時刻謹記新一代人,肩負重任,我們要把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陳情表讀後感 篇九

在中國的文學史上,臣子給皇帝的奏章,以情真意切、傾訴肺腑感人的,我個人認為當屬諸葛亮的《出師表》和李密所作的《陳情表》了;但要以其實現的難度和效率來談論的話,那就應該是秦朝李斯的《諫逐客書》和李密的《陳情表》兩篇可謂並駕齊驅了。

《諫逐客書》所寫的是向秦王諫國家大事,《陳情表》所寫的則是個人的私事。兩者從表面來看似乎好象找不到什麼相通之處。但實際上,兩篇文章均是屬於抗皇命、逆聖旨的同一種類型。所以兩人在歷經危險的程度和處境也頗為相似。不同的是:李斯上書的對象秦始皇,一箇中國封建歷史上數一數二的暴君。而李密陳表的目標則是晉武帝,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眾所周知的惡王。

當時在秦王政元年的時候(公元前246年),秦王為鄭國渠一事,受了很多秦國貴族的挑撥,便下令驅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驅逐的其中。於是上書給秦王而寫下的這篇《諫逐客書》。後來,李斯還是成功了,秦王不僅收回了成命,最後還重用了李斯。

李密雖然和李斯的情況不大相同,但所在的危險的處境是一樣的。晉武帝司馬炎為了鞏固自己新建立不久晉代江山,一邊肅除敵對餘黨,一邊籠絡前朝舊臣。李密為了在家侍奉年邁的老祖母不能入朝為官而向晉武帝上表的這篇千古傳誦的《陳情表》。最後他也成功了,一篇字字見真情的文章感動了皇帝,從而恩准了他。李斯,只是一個面臨着將要被放逐的客卿,要是觸犯了秦王,隨時可能會被斬首。李密,乃是前朝蜀國的舊臣,假如遷怒了當朝的帝王,也面臨着隨時被殺頭的危險。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他們的舉動都會讓人有些擔心。

然而,由於文章中所要表達內容的不同,因此他們在辭章也就各有千秋。李斯在文章中,全文貫穿的是一個“理”字。他採用一個“制高點”,曉之以理的處處為秦王闡述了一個“跨海內,制諸侯,統一天下”的制國大計,完全不涉及到自己,因此得以成功使秦王收回成命。而李密的文章,全文則是圍繞的一個“情”字。動之以情的訴説自己艱難的境遇,以及祖孫相依為命的情誼。雖然違抗了聖命,但在朝廷的緊急召逼之下,不得不訴説衷情。最後感動了皇帝,他也因此成功了。不但不被殺頭,反而還得到賞賜兩女僕服侍祖母的皇恩。

劉勰《文心雕龍章表》雲:“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李密之所以採用表的形式上書給晉武帝,應該可能也是有此依據。足可見,漢魏晉時臣子以“表”上奏,是陳述衷情的。

李密的《陳情表》,在內容上不足稱道。但其表情達意的辭章藝術和表述技巧,確有精妙之處,值得借鑑。全文圍繞一個“孝”字,以“願乞終老,肆不赴命”為主旨,悽惻婉轉。溢情於詞,表現了一個孝孫的拳拳之心,令人感動。

行文落墨就痛陳悲慘遭遇和悽苦家境,用“臣以險畔,夙遭閔凶”勾起,訴説命途多舛、罪孽深重的苦衷。“零丁孤苦”一語,概括了自幼而孤。早失母愛,“少多疾病”,內外無親的“門衰祚薄”不幸。歲月悽楚,幸有祖母“愍臣孤弱,躬親撫養”,臣才能存人世至今日。臣得幸存,但祖母“夙嬰疾病,常在牀蓐”。如今,“臣侍湯藥,未曾廢離”,責無旁貸,義不客辭。這裏用事實傾訴往日臣不可無祖母,祖母對臣恩重如山;今日祖母不可無臣,臣對祖母盡孝道是天理良心所在。字字哀痛,聲聲落淚,敍事與抒情水乳文融。

接着,表文追述辭謝拜官的境況和進退兩難的心情。為了使皇上不致對臣的“辭不赴命”、“辭不就職”產生誤解。一方面訴説“臣以供養無主”,確有特殊圖難;另一方面,以退為進、久頌皇恩浩蕩,以表臣深明皇上寵幸之恩德。表文連用“察臣”、“舉臣”、“拜臣”、“除臣”等詞句,表述對皇上的無限感敢之情,並訴説臣乃卑賤之人,能得到如此蔭賜,“非臣隕首所能上報”的。

在一番歌功頌德之後,又迴轉筆鋒,述説臣之艱難苦況,並未能得到皇上的體諒,因朝廷責備、詔召,地方官上門逼迫驅趕。“責臣”、“催臣”、“急於星火”等詞句,點染了十萬火急的形勢。但表文至此,又巧妙地迂迴婉曲,申述臣未敢違逆君命,確有“欲奉詔奔馳”之心志,奈何“劉病日篤”、皇上又不許“苟徇私情”,如此進不得,退不能,左右為難,心情矛盾,處境尷尬,實在不知道如何處置啊!表文委婉渲泄了忠孝不能雙全的思緒。

窘境擺出來了,何去何從,矛盾該怎麼合理解決,表文扣住晉王朝“以孝治天下”的幌子,恣意頌揚,然後把自己擺了進去。陳説應該得到憐憫、撫育的理由。但據此來請求皇上施思免召,似嫌理由尚不完備,於是又以個人的經歷、遭遇,從兩方面訴説效忠朝廷的心志。其一是為了消除皇上對臣“矜名節”自命清高的懷疑,追述少年時期就已任職前朝,本來就是希望求官職顯發達的,但是並沒有什麼誇耀自己名聲節操的意思。其二是為了表白臣確有奉詔之願,並不是對朝廷有異心,自述臣為亡國賤俘,身份卑微,能蒙受恩德顯達升官,確是感激不盡,哪還敢猶豫遲疑,或另有他求。這樣晉武帝的猜疑與戒心便消除了。如此説來,是應該奉詔赴命了,但表文並沒有借勢直下。而是峯迴路轉,敍寫祖母“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的悽苦危殆,抒發與祖母“更相為命”,必須對祖母奉養終老的孝順衷情。這裏寫得纏綿婉惻,情意深重,感人至深。

可能有些歷史對李密當時不願入朝為官另有所評議,認為司馬氏統治集團內部勾心鬥角,矛盾錯綜複雜,李密作為亡國舊臣,對捲入當時的政治漩渦不免有所顧慮和警戒,供奉祖母雖是實況,也是推託藉口。但妙在不露痕跡,利用普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旗號,懇訴臣必須盡孝祖母不能赴召之情。

再從年齡計議,述説“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拿鳥獸對比,述説鳥尚有反哺之情,臣怎能可不伏乞終養,實在只能先盡孝,後盡忠了。最後幾乎是對天盟誓,連州官和天地鬼神都要請來作為“臣之辛苦”的證人了。文章終了,李密確是到了掏出心肝、瀝血陳情的境地,決心要以“生當隕首,死當結草”來報答皇恩。晉武帝雖然殘暴不堪,但也不得不被李密先孝後忠的恩情摯意所深深的打動了。

李密所作《陳情表》,不事雕琢,不以構思奇妙見長,但感情真摯樸實,鋪敍委婉曲折,抒情誠摯深沉,敍事具體感人。雖然淡語淺言,但句句真情,皆為肺腑之言。再加上行文簡練暢達,因此經久不衰,光彩照人,才被後世的人們不斷的千古傳誦。

陳情表讀後感 篇十

友情是燃燒孤獨的心靈之燈,親情更能給人長久的撫慰和想念。從降生到離去,從嬰兒到老人,親情始終伴着你,它是你一生永遠無法擺脱的情感。

讀完李密的《陳情表》我感觸頗深。李密從小境遇不佳,出生6個月就死了父親,4歲時母親改嫁。他是在祖母劉氏的撫養下長大成人的。幼時體弱多病,求知好學,博覽五經,以文學見長。李密於祖母感情甚深,孝心可表。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膳食、湯藥,必親自口嘗後進獻。秦始三年晉武帝下詔徵密為太子洗馬。詔書累下,郡縣不斷催促,這時。李密的祖母已經96歲,年老多病。於是他向晉武帝上表,陳述自己無法應詔的原因。

在表中,一方面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又要為病重的祖母牀前盡孝。進退兩難,實為忠孝兩難。他説道“我是敗亡之過的俘虜,身分卑微低賤,受到朝廷的提拔和委命,哪裏還敢遲疑徘徊,有更高的希求呢”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溢於言表。於祖母相依為命,在她年高體弱的時候,實在不能棄她離家遠行。在最後,他乞求陛下憐恤苦心,成全其願,準允他為祖母養老送終。那樣的話,生願以生命奉獻,死後也要結草圖報。忠君之情於一片孝心,令人感動涕零。這種樸素、深沉、知恩圖報的情感,放射出恆久而温情的人性美。

李密是懂得感恩的,他為了報答祖母的養育之恩,而放棄做官顯達的機會;他又為了回報朝廷的知遇之恩,許下了“生當隕首,死當結草”的報國之心。最終晉武帝為其孝心所感動,不僅同意暫不赴詔,還賞賜奴婢二人,併發給他贍養祖母的費用。

人,應該常常懷着一顆感恩的心。

感恩是發自內心的。俗話説“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更何況父母,親友為你付出的不僅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而我們又是否察覺到那縷縷銀絲,那一絲絲皺紋。感恩需要你用心去體會,去報答。

人在一天天老去,我們是否可以像李密那樣做到,暫棄某些機遇而回報親人的養育之恩。感恩是一種對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縈繞心間的情感。學會感恩,是為了擦亮蒙塵的心靈而不致麻木,學會感恩,是為了將無以為報的點滴付出永銘於心。

感恩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本性,是一個人不可磨滅的良知,也是現代社會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現,一個人連感恩都不知曉的人必定是擁有一顆冷酷絕情的心。在人生的道路上,隨時都會產生令人動容的感恩之事。且不説家庭中的,就是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學習中所遇之事所遇之人給予的點點滴滴的關心與幫助,都值得我們用心去記恩,銘記那無私的人性之美和不圖回報的惠助之恩。感恩不僅僅是為了報恩,因為有些恩澤是我們無法回報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報就能一筆還清的,惟有用純真的心靈去感動去銘刻去永記,才能真正對得起給你恩惠的人。

父母即使有一天不在了,他們還會長久地佔據在兒女的記憶裏。但這種同在更多的是睹物思人的追念和尋無覓處的黯然神傷:還有誰會呼喚你的乳名,牽掛你的冷暖,注視着你的一舉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