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虞美人》教學設計與反思

欄目: 教學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81K

《虞美人》教學設計與反思

《虞美人》教學設計與反思

教學目標:

1、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反覆誦讀本首詞,結合本首詞的註釋,理解本首詞的內容,體會詞的意境美、語言美。

2、合作探究完成導學案上的內容。

3、瞭解李煜生平和藝術創作的特點。

一、導入新課

課前播放兩段歌曲視頻:國風版《虞美人》和經典版鄧麗君演唱的《虞美人》。讓學生回答更喜歡哪個版本的演唱,説明理由。兩個版本請兩個學生來發言,並把問題留到分析完作品的情感後再討論。

二、作者簡介

李煜(937-978),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於宋建隆二年(961)繼位,史稱李後主。開寶八年(975),國破降宋,被俘至汴京,封為右千牛衞上將軍、違命侯。後為宋太宗毒死。李煜雖不通政治,但其藝術才華卻非凡。李煜在政治上雖庸駑無能,但其藝術才華卻卓絕非凡。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內容主要可分作兩類:前期作品大都描寫宮廷享樂生活、男女戀情,風格綺麗柔靡。後期則描寫了思鄉之情,亡國之恨以及對昔日生活的懷念,風格淒涼悲壯,意境深遠。此時期的作品成就遠遠超過前期,可謂“神品”。

三、背景簡介

宋太宗三年(978年),李煜作《虞美人》,命樂伎在他的生日七月七日之夕演奏,加上徐鉉出賣,太宗極為震怒,用牽機藥將他毒死,他死時,四肢抽搐,痛苦不堪,死年42歲。這首詞作為李煜的絕筆詞,所表現的是作者的故國之戀。一個亡國之君念念不忘他過去的美好生活,自然會招來殺身之禍。

四、詞牌來源

唐教坊曲,初詠項羽的寵姬虞美人而得名。虞姬,項羽的寵姬,常隨項羽出征各地。公元前202年,項羽被劉邦軍隊圍於垓下。夜飲中, 項羽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zhuī)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美人虞姬和之:“漢軍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在四面楚歌中,虞姬拔劍自刎。

唐無名氏根據項羽和虞姬的悲劇故事寫了一首《虞美人》,詞牌名便源於此。

五、朗讀指導

1、學生朗讀。(分個體和整體朗讀)

2、教師指導誦讀,力求背誦。

整首詞感情基調是悲哀傷感,誦讀時,語調要低沉、慢速。“何時”要放慢語速,強調愁緒無法遏制。“知多少”聲音漸弱。“昨夜“後停頓延長,”又“重讀,”東風“收尾要淡,” “故國” “不堪回首”“月明中”誦讀節奏分開,“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可通過切分詞句,語音的頓挫、凝滯表達哀愁。“朱顏改”應放慢速度,加強吐字力度,但音量不要太大。“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屬於直抒胸臆,在情緒的高潮,愁緒不可遏止。“幾多”“一江”要重讀,“愁”“春水”要清讀,“向東流”是指愁緒的綿長無盡,聲音要延長。

六、鑑賞探究

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詞人為什麼希望它結束呢?

明確:它的確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隨着詞人身份地位的改變,這些美好的事物也將在詞人的心裏改變顏色。原來錦衣玉食,在如花宮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個“階下囚”的無限悲傷,這樣美好的的事物不如結束才好。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麼呢?

明確:“往事”的內容很豐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時的一切活動。如後宮佳麗的簇擁,高坐廟堂、萬首稱臣的尊嚴以及為所欲為的自由感等等。

3、“小樓昨夜又東風”中的“又”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又東風”點明他歸宋後又過了一年,時光在不斷流逝,與開頭句照應。季節的變化引起他的無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隨着花謝月殘而長逝不返,感慨復國之夢隨着花開月圓而逐步破滅。

4、討論:“月”是古詩詞中常見的意象,這個意象往往表達不同的情感,同學們見過哪些詩句中曾經使用過這個意象,並分別表達了怎樣的情感?此詞中也兩次提到“月”,詩人所表達的情感相同嗎?

(1)學生可能回答的是“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月是故鄉明”“海上1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我寄愁心與明月”等名句,只要詩句能表現懷念故鄉、懷念親人或抒發感懷的主題即可。

(2)第一處“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東西,但李煜降宋後過着囚徒般的生活,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屈辱生活的延續,所以春花秋月的無盡無休反而使詞人更添愁悶。

第二處“故國明月”則是表達詞人對故國的懷念。

5、“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一在一改”的對比,改的只有宮女的容顏嗎?還有什麼呢?

明確:“只是朱顏改”的“改”字,改變的不僅僅是“朱顏”,還有人的地位(由國之君淪為階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榮到忍辱蒙羞)。

春花秋月、小樓東風、雕欄玉砌——景物依舊、物是人非的悲愁之感油然而生。

6、“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千古名句,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具有什麼表達效果?

設問、比喻、誇張

明確:用春水來比喻愁,化無形的愁思為有形的江水,顯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春水之不捨晝夜,長流不盡,表現了李煜的愁之多之重之綿長[滿懷的愁、無窮無盡的愁、洶湧澎湃的愁]。語句形象而生動。用遠離自己而代表故土的長江喻愁,含有懷念故國之情,情感更為深沉。有不顧一切的感情衝動,大膽抒發了亡國之恨。

7、下列詩句分別寫出“愁”的什麼特點?共同點是什麼?

1、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長度)

2、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深度)

3、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重量)

4、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廣、亂、密)

共同點:化抽象的愁為可觀可感的實物,生動形象。

8、他到底有哪些愁?

往事之歎亡國之恨

離家之痛思鄉之苦

七、總結全詞。

明確:李煜的這首詞字字血淚,發自內心,詞人追惜年華、感慨人事變遷、哀歎命運,抒發了一位亡國之君的故國之思。

八、閲讀詩歌,小組合作探究,作者是如何表現他的愁緒的(手法小結)?

1.虛實結合,情景交融

實寫:春花秋月、小樓、東風、明月。

虛寫:故國、雕欄玉砌、朱顏、春水。

2.(今昔)對比

春花秋月與往事對比。

小樓東風與故國明月的對比

雕欄玉砌與朱顏的對比

3.比喻、誇張、設問

九、脈絡梳理

十、總結了全詞,我們一起回到課前的討論問題:你覺得哪首歌曲的演繹更能唱出作者的情感呢?讓我們跟着這首歌的旋律一起吟唱出作者的情感吧!中國古典詩詞都是可吟可歌可誦的,希望同學們以後學習古詩詞,都能大膽地吟唱出作者的情感。

十一、作業佈置:完成課後擴展練習

教學反思

賞析探究時,第一個問題是:春花秋月為美景,作者為何追問何時了?這個問題,提示結合知人論世後,學生回答比較好,明確亡國之君,屈辱生活的延續,見景生情,運用反襯的手法。第二個問題是:愁似一江春水抒發了詞人什麼情感,好在哪裏?這個問題,學生在前面基礎上,很好地説出亡國、無家、思鄉、回憶美女、渴望自由等景況情感;比喻的化抽象為具體,而後能回答這一江春水的特點:水勢大、洶湧,無盡頭、不停止等。再探究一個問題是“應猶在,朱顏改”,提煉出物和人的概念,認識到了對比,進一步探究出宇宙永恆、人生無常,而體會到物是人非的感慨。探究了三個問題,文章的賞析就基本結束了。這樣顯得灑脱,重點突出。在探究問題把握情感基礎上,結尾吟唱出作者的情感,使課堂生動活潑,又營造了非常傷感的氛圍。本節課前後呼應,我認為這是一個亮點,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積極性,是一節以學生為主體的新課改教學課堂。

文學作品主要以寫人為主,寫人的作品又是以寫情為主。李煜是一個情感豐富的詞人,他的詞主要體現了一個“情”字。這首詞是以寫“愁情”為主的成功之作,教學時,不僅要分析詞人是怎樣使抽象的“愁”形象化,還要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讓學生知道對“愁”的描寫是多樣化的,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入手,選擇的角度不同,“愁”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形象也就不同,學會藉助自然景物表達自己的情感。

最後希望這節課能給學生帶來啟發,在今後學習古詩詞時,都能用吟唱的方式賞析作者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