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整理41篇)

欄目: 教學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59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41篇《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整理41篇)

篇一:《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背誦課文。

2、會寫“足、走”兩個生字。

3、感知課文內容,激發熱愛北京、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點】

1、會寫生字。

2、有感情地朗並背誦讀課文。

【學習難點】

讀好詩中的長句子。

【課前準備】

課件、詞語卡片、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複習詞語、句子(爬山)

1、導語:

師:小朋友們,今天丁老師帶大家去玩好嗎?(好)大家可不要怕困難哦,因為我們要走很遠很遠的路,並且在路上還會遇到很多阻礙,怕不怕?(不怕)那好,我們出發吧!(課件出現一個小孩在走山路,邊走路邊會出現一個又一個的障礙排,學生需讀對上頭的詞語才能通過)告訴、廣場、升旗、北京城、天安門、小路、彎彎、多想。

2、開火車讀詞語

師:小朋友真棒,這麼快就掃除了障礙,讓我們把這些障礙再讀一讀,好嗎?(生讀)

3、讀句子:

師:真好!丁老師這裏還有更難的,你們敢不敢挑戰?(敢)出發!(分小組讀句子)

北京是我國的首都。 五星紅旗是我國的國旗。

我們愛北京。 我們愛五星紅旗。

二、學習課文

1、過渡:走了這麼遠的路,大家累嗎?(累)可你們知道嗎?文中的小朋友可不怕累呢!只要能走出大山,走再遠的路他都不怕。走出大山,小男孩最想去哪裏?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的第 1句話,知道媽媽先告訴我什麼?(媽媽先告訴我沿着彎彎的小路,就能走出大山),後來,媽媽又告訴我什麼呢?今天我們就繼續來學習課文的第二、三句話。請大家把第二句話讀一讀,邊讀的時候邊想一想,你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

2、生自由讀

3、生交流

⑴ 理解“遙遠”。

解釋“遙遠”的含義(很遠很遠的意思)──造句──讀句子。

⑵ 理解“壯觀”

觀看升旗儀式。──説説從圖上或錄像上哪裏可以看出“壯觀”?──讀句子。

⑶ 展示資料,練習説話。

⑷ 老師利用課件展示美麗的北京城。

過渡:小朋友們,北京城美嗎?(美)北京不單單是美,更重要的是她是祖國媽媽的首都,誰都想去看看。那你們想不想去看一看?(想)是呀,文中的小朋友也和你們一樣非常想到北京城去看看,請大家讀一讀最後一句話,看看小朋友和媽媽説了什麼?(生讀)

4、學習最後一句話。

⑴ 學生讀。

⑵ 比較句子

⑶ 看圖

⑷ 自由朗讀

⑸ 學生展示朗讀

⑹ 全班朗讀

5、總結全文,指導背誦。

⑴ 分句背誦。

⑵ 全班背誦。

四、指導寫字

導語:小朋友剛才與文中的小朋友一去看了看我們美麗的北京城,《我多想去看看》這首詩大家也已經會背了,真好!這課還有兩個生字要認記書寫,我們共同來學習,好嗎?

1、出示本課的兩個生字(走、足)讓學生對比一下,找找它們的異同點。(他們都是平舌音,字的下半部分相同,上半部分土一樣,“走”的上半部分是“土”,“足”的上半部分是“口”。

2、火眼金睛(説説這兩字應怎麼寫才漂亮)

3、老師範寫

4、學生書寫

5、展示──評價

五、唱歌《我愛北京天安門》

【教學反思】

1、在一年級的孩子眼中,上課是快樂和神奇的色彩。為了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為了在他們心田種下愛語文的種子,我用自己富有激情的教學語言,多種的手段,千方百計地“哄騙”、“鼓動”學生學習,如排除障礙;開火車朗讀詞語;看錄像找“壯觀”,唱歌等,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我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

2、在熱熱鬧鬧的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把“生字”教學作為重點,充分體現年級教學的特點。學生雜雜實實地讀拼音、讀詞語、讀句子。

3、國小階段是人的成長的起步階段,也是人的基礎素質形成的開始階段,一年級則是良好習慣養成的關鍵期。作為擔“萬丈高樓平地起”的鋪路人,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從如何拿書、如何發言,如何寫字都進行嚴格的規範。就拿語文中的書寫習慣來説,這是一年級學生一項特殊的但又非常重要的學習習慣。我不僅指導學生如何握筆、運筆,而且教會他們寫字的順序,嚴格看書、寫字的姿勢,做到“一拳”、“一尺”、“一寸”。還有表達的自信。只要他們有説的意願,我都讓他們説,並注意在其間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進行錘鍊、雕啄、訓練。

4、學生要發展,應起始於教師教色的轉變。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學生不再是配合教師上課的配角,而是有血有肉的課堂主人。他們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帶着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堂學習活動,主動積極地去探究知識,開發進取。因此,在課文的朗讀感悟中,我倡導個性化閲讀。我讓學生自由讀一讀最後一句話並想一想,説一説。想怎麼説就怎麼説,想怎麼讀就怎麼讀。學生對小詩的詞句的自我感悟,只要思維合理我都給予肯定。此時,課堂上眾説紛紜,書聲朗朗。學生想説就説,想讀就讀,沒有整齊化一,沒有“一個標準”的束縛,自由人讀自由文。我口説我心,我口讀我情,無拘無束,輕鬆活潑。學生對小詩多樣化的解讀,集中體現了學生主體性的確立和可發展的態勢。

篇二:《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1、認識“想、告”12個生字和足字旁1個偏旁,會寫“會、走、北京、門、廣”6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瞭解課文內容,激發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學習本課生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瞭解課文內容,讀好帶有感歎號的句子。

教學反思

《我多想去看看》以一個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詩歌的形式,講述自己想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語言質樸,感情真摯,抒發了少年兒童嚮往北京的強烈的思想感情。這節課的教學我以“情”貫穿全文,以“情”為導線,引領學生一步一步地感受到小男孩迫切想去北京的心情。具體做法是:

1、通過多媒體的展現,激發學生的情感

雖然平日裏,我們學校也有升旗儀式,但孩子對天安門的升旗儀式也許是陌生的。因此,我們利用了多媒體的優勢,在學生面前展現了天安門廣場升旗的雄偉壯觀場面,讓孩子置身其中,讓他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激起他們的熱愛國旗的感情。如:當我播放錄象“升國旗”的時候,很多學生情不自禁地喊出了“哇!”

2、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領悟文中的情感

《新課標》明確指出“各個學段的閲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本節課,我在實際運用這種方法進行閲讀教學的過程中,發現以讀帶講的教學方法有以下的優點:通過學生朗讀傳遞出來的信息有利於調控教學;通過課堂上各種朗讀形式的運用有利於活躍課堂氣氛,變換課堂節奏;通過課堂上朗讀的訓練有利於展現學生的個性,提高學生的記憶力、觀察力、想象力以及創造力。

當然,課堂上的以讀帶講,關鍵還要讀出味道,讀出巧妙來。讀並不是一味地死讀,也不是停留在一個層面上呆板地讀,應該是多形式的、有層次的、有目的地逐步推進讀。課上,我讓學生緊跟我的教學腳步,一步一步引領學生走進文本,體悟文情。具體做法如下:從有感情地讀課題入手,到重點指導朗讀課文分句,到找出句子“我多想去看看”,再對這句話進行反覆導讀,最後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3、通過拓展延伸,延續學生的情感

如果説這篇課文的教學只停留在讓學生學習課文的話,學生的情感就不會深入。因此,我還收集了一些圖片,引領學生感受雄偉的“萬里長城”,紅葉似火的“香山”,古老的“故宮”,世界聞名的“北京大學”等。激發了學生的熱愛北京首都,熱愛國旗的思想感情,讓他們的情感得以昇華。

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中,採用集中識字比較理想。這節課,我採用了隨文識字的教學方法,學生的識字效果不夠理想。

通過這節課,讓我更加明確了:

1、課不僅是備教案,更是備學生,要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

2、課堂任務安排很重要,難重點一定要明確。

3、一個環節與一個環節的連接一定要有目的性。

篇三:《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我以情貫穿全文,以情為導線,引領學生一步一步的感受到小男孩迫切想去北京的心情。具體做法是:

一, 通過多媒體的展現,激發學生的情感。

由於孩子對天安門的升旗儀式是陌生的,因此,我利用了多媒體的優勢,在學生面前展現了天安門廣場升旗的場面,讓孩子置身其中,讓他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激起他們熱愛祖國的情感。但是,我選這個升國旗錄象不太壯觀,因此沒有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 通過多種形式的品讀,領悟文中的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每個孩子的生活經歷不同,生活環境不同,所以每個孩子的語言表達,情感體驗多有不同。 初讀時,我讓他們學習自己解決字詞,然後再重點交流。為了激發學生的讀書慾望,我一次次出示北京名勝古蹟的圖片,使孩子們的激情再次達到昇華。

三, 通過拓展延伸,延續學生的情感。

如果説這節課只停留在讓學生讀完課文就結束的話,學生的情感就不會深入。在即將結束時,我讓學生歡唱《我愛北京天安門》再次激發了學生的熱愛北京首都,熱愛國旗的思想感情,讓他們的情感得以昇華。

篇四:《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課堂上,千萬別讓你的“告訴”扼殺了屬於孩子的一切!讓他們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吧!在我的課堂上,有許許多多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資料都是學生自己通過課外書、網絡、家長等多種途徑蒐集來的。他們往往期待着能將自己的成果展現給大家,這樣,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他們都表現得十分積極,而且極大的豐富了知識的儲備量。如教學《我多想去看看》,這是一首兒童詩,表達了山裏的兒童嚮往首都北京的情感。課前,我佈置孩子們查找有關北京的資料,課上,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交流着對北京的瞭解和嚮往,還有的帶來了在北京旅遊時拍攝的照片,演唱了有關北京的歌曲,朗誦了兒歌。

〖在識字教學中豐富情感〗

語文課堂中任何活動都應該伴隨情感,情感始終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我多想去看看》飽滿了作者對北京首都的深情熱愛。學生讀時,眼裏流露的是嚮往,心中浸潤的是激情,語言中包含的是熱切。我時時不忘在識字過程中進行情感薰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只有當字、詞在學生的有機體中洶湧奔流時,他才會成為學生心靈深處抹不去的記憶。很多學生都説:“老師,我讀了課文以後很想去北京看看。”“老師,我很感動。”“讀到最後一句,我都想哭了。”

《我多想去看看》這一課,學生對於課文其實是似懂非懂的,因此我在教學完這課後,組織學生唱一唱歌。學生就唱起了音樂課所教的《國旗,國旗,真美麗》。我還讓學生學唱《我愛北京天安門》等歌曲,在深情並茂地演唱中,每個學生情緒高昂,激起了嚮往北京的強烈願望。愛北京,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油然而生。

〖激發情感,以情促思〗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產生的,藉助圖像烘托,音樂渲染等手段促使學生進入教材所描寫的特寫情境中,便能使學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與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學生對事物的感受和情感體驗越深刻,對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徹。

如教學《我多想去看看》這篇文章,我先出示課件:“一位媽媽拿着一幅圖畫在向兒子介紹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的壯觀景象。(配音樂)”於是便會有很多小朋友們都迫切地想去看看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成功地激發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求知的慾望。於是,再次運用教學媒體展示課件:“一幅莊嚴的升旗圖,天安門上,五星紅旗隨着國歌的奏響冉冉升起,廣場上站立着來自各階層的人,氣勢雄偉,體現出了升旗時的壯觀。”此時此刻,小朋友們身臨其景,情緒高漲:“那有些什麼人觀看?國旗在天安門是什麼時候升起的?……我多想去看看呀?”四面八方的問題一湧而上,學生思考的問題越多,對課文理解就越深,教學目的就越易達到。

篇五:《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我多想去看看》這篇課文的教學,我以“情”貫穿全文,以“情”為導線,引領學生一步一步地感受到小男孩迫切的心情。具體做法是:

一、多媒體的展現,激發學生的情感。

山村的孩子對天安門的升旗儀式也許是陌生的,城市的的孩子也不例外。因此,上課伊始,利用多媒體的優勢,在學生面前展現了天安門廣場升旗的雄偉壯觀場面,讓孩子置身其中,讓他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激起他們的熱愛國旗的感情。如:當播放錄象“升國旗”的時候,很多學生情不自禁地喊出了“哇!”並隨着國歌聲的響起肅立,那種氣氛,儼然自己也在其中。後來,當我問他們看完後有什麼想法時,有的孩子説,我真的很想去北京看看,有的説我長大也要當升旗手等等。

二、多種形式的品讀,領悟文中的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每個孩子的生活經歷不同,生活環境不同,所以每個孩子的語言表達,情感體驗也有不同。初讀時,讓學生合作學習字詞,然後再重點交流。品讀時,我先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地方,然後指導學生討論、理解,再指導朗讀,最後再以多種形式的讀,如:齊讀,賽讀,同桌讀,配樂讀等來領悟其中的感情。

三、拓展延伸,延續學生的情感。

在課後,讓學生閲讀補充材料《國旗歌》,讓學生欣賞北京的美麗風光,並配以歌曲《我愛北京天安門》,再次激發了學生的熱愛北京首都,熱愛國旗的思想感情,讓他們的情感得以昇華。

篇六:《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我多想去看看》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分別借兩個孩子之口講述了新疆的孩子想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北京的孩子想去遙遠的新疆看天山的雪蓮,抒發了少年兒童嚮往瞭解外面世界的美好心願。

1、自主閲讀,注重感悟。

一年級的國小生感性意識比較強,教學中,我儘量避免抽象的説教講解,利用鮮活的畫面引發學生的自主閲讀意識,從具體形象的事物中去感悟人物情感。“壯觀”一詞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我利用多媒體播放天安門廣場真實的升旗儀式,晨曦中,廣場上人山人海,雄壯的音樂聲中,眾人齊唱國歌,莊嚴的氣氛使學生受到感染,也跟着唱起了國歌。此時,孩子們置身其中,直接有效地感受到了了“壯觀”的含義。藉着這份真情,我引導孩子們把剛才看到的場面讀出來。孩子們在反覆誦讀中,激起熱愛祖國的情感。

2、拓展課程資源、構建美妙課堂。

對於北京,學生基本去過,並不陌生。而新疆大多數孩子沒有去過,沒什麼印象。我在課前充分備課,自己認真學習了新疆百科,首先讓孩子們在地圖上找到新疆的位置,感受新疆和北京的距離,播放新疆高清漂亮的的特色大圖。課堂上,孩子們看到這些,驚羨不已。此時,引導學生讀“我多想去看看”,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想“去看看”的迫切心情表現地恰到好處。一堂課,輕鬆活潑,自然有趣。

篇七:《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金燕國小??? 宋麗娜

《我多想去看看》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分別借兩個孩子之口講述了新疆的孩子想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北京的孩子想去遙遠的新疆看天山的雪蓮,抒發了少年兒童嚮往瞭解外面世界的美好心願。感情真摯,語言樸實。滿足了孩子對未知世界的想知道,想探求的心理。因此,教學設計時,我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親近學生的認知水平,讓學生輕鬆學習。有以下優點:

一、指導讀好長句子。

一年級的課文當中有不少長句子,學生不容易讀通順,齊讀時也很難讀整齊,是學生朗讀的難點。於是我分步開展指導,讓學生先讀短語“遙遠的北京城? 雄偉的天安門? 廣場上的升旗儀式”,再讀整句“遙遠的北京城,有一座雄偉的.天安門,廣場上的升旗儀式非常壯觀。”化解了朗讀難點。並且通過我的範讀,指導學生讀好停頓,為之後的感情朗讀打好了基礎。

二、藉助多媒體,理解詞語。

“壯觀”的意思比較抽象,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因此,我利用了多媒體的優勢,播放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的視頻,讓孩子置身其中,直觀地看,直接地感受,有效地化抽象為形象,幫助學生理解了“壯觀”的含義。有感受才有真情的流露,看完錄像,我借景抒情,請孩子們把剛才看到的場面讀出來,孩子們的朗讀一次比一次好。孩子們在反覆誦讀中,情感再一次受到感染,熱愛祖國的情感在無形中得到昇華。

三、通過對比朗讀,讀好帶有感歎號的句子。

本課的教學目標中有“讀好帶有感歎號的句子”.為此,我設計在對比朗讀中體會感歎句的情感,我出以下句子:

句1:我想去看看。

篇八:《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我多想去看看,是啊,多想去看看未知的世界,未知的地方,多想去看看自己嚮往的地方。這一課的編排滿足了孩子對未知世界的想知道、想探求的心理,讓學生體會到説自己想説的話,讀自己想讀的文章。因此,教學中,我遵循學生的年齡特點,從直觀入手,以活動教學為主,從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出發,培養合作意識,注重調動學生主動識字的願望和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孩子讀懂課文。

一、激發學習興趣,開闊視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可以點燃學生學習的思維火花。因此,在教學時,我採用多種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現代化教育手段播放雄偉的萬里長城、北京遊樂場、頤和園、天壇、雄偉的故宮,以及天安門城樓和廣場升旗儀式,並且插入了個人暑假去北京的一些照片,藉助自身的經歷,增加説服力。看後使學生產生了身臨其境之感。之後我又請孩子們靜靜地聆聽《我多想去看看》這首詩歌的情境片段。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我通過圖畫、語言描繪等手段,強化了學生的感受,從而激起了他們熱烈的情緒。

二、初讀課文,自主學習。

識字,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課標中強調,低年級要注意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願望,培養學生識字的興趣,讓學生願意識字,喜歡識字,逐步形成識字的動力。因此,在識字方面,我主要採取自主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運用自己已經掌握的方法去識字,我是這樣引導學生:以走出彎彎的小路的遊戲來引導學生一步步認識字詞,一直走到廣場上的升旗台旁邊。激發了學生學習生字的積極性,並能在學習中培養合作精神。

三、研讀課文,進行實踐

課標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根據這一理念,我讓孩子讀課題後,自主提出問題,通過引導,有些學生能較好的提出問題。例如,他想去哪裏看?看什麼?等等,這樣問題由學生出發,在老師的調控下進行教學,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使“教”真正為“學”服務,不管問得怎樣,讓我感動讓我欣喜的`是——他們能嘗試着問了。避免了課堂煩瑣的分析,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篇九:《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句3: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學生在比較讀中體會出了感歎句與陳述句的區別,體會到了反覆手法所藴含的強烈情感,並體會到文中“我”的感受,讀出了真情實感。

不足之處:

一、???? 課堂教學趣味不夠。

一年級學生年齡小,自控力較差,面對枯燥的學習,容易疲倦,因此老師的充分調動就尤為重要,備課時不僅要備課,還要備學生,要控制時間,避免學生疲勞,應突出趣味性教學,比如説,在識記生字時,就應該採取遊戲等形式互動,在讀文及重點句子時,運用其他方法讀,重點放在朗讀指導上。

二、拓展説話目標沒有達到。

教學時,我還非常注意培養學生的説話訓練,我讓學生仿照課文寫法,以填空的形式完成説話訓練:“? 告訴我,沿着???? ,就會走出鄭州。??? ,??? .我對??? 説,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降低了説話難度,但是效果並不理想。學生知識面較窄,只有少數學生能完成,其實可以設計你還了解北京的什麼?課件出示收集的北京風景圖片及有關的資料,介紹北京美麗的風光。或你去過哪些城市旅遊過,給同學介紹一下當地的風光。通過補充材料,讓學生更多的瞭解北京和中國其他城市,彌補學生知識面窄的缺陷,使學生能夠完成説話訓練,更能使學生的情感得以延續。

總的來説,課堂是藝術,需要我們不斷改進加以完善。

篇十:《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我多想去看看》的第一課時,在整節課中,主要體現了以下特點:

1、體現了以學生為發展中心的特點。

從整個教學活動來看,學生不是被動的、消極的學習,而是主動的,充滿熱情和好奇地學習。從一開始的自讀,互相讀,自己理解課文內容,提出不懂的問題,到學生對不同問題的相爭,辯論,發表不同見解,都可以看出,學生們是在主動地學習、探究、並有了一定的學習能力和好的學習習慣,體現了以學生為發展中心的特點。

2、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了視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可以點燃學生學習的思維火花。在本節課中,教師採用多種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現代化教育手段播放雄偉壯觀的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美麗的故宮,頤和園,北海公園,雄偉的萬里長城,看後使學生產生了身臨其境之感。再如富有挑戰性的朗讀,識字等比賽形式,都調動了學生的參與學習的熱情,使整個教學充滿了情趣。

3、增強了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和探究能力的發展。

加強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是新課標對學生提出的新要求,課堂教學中,學生在學習中,能主動地合作,愉快地交流,遇到不懂問題也能主動地探究,這説明教者在平時是十分注意這方面的培養。例如,有一組國小生對“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他認為,這兩句話是一樣的,為什麼要重複,而且中間用了一個句號。他百思不解,經過討論,反覆朗讀,大家明白是這個山裏的孩子太希望到北京去看一看,這是在表達“他”強烈的願望。問題弄明白了,個個學生的臉上掛着幸福的微笑。這樣主動地探究式的學習,要比教師的灌輸的效果不知要強多少倍。

總之,這是一節比較符合新課標的一節課,由於受學生年齡限制,有些地方體現還不夠到位,但我堅信,堅持用新理念培養訓練,不久將來一定會有明顯效果。

篇十一:《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愛因斯坦曾説:“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答一個問題更重要。”任何思都是從疑開始的,疑問是獲得知識的前提條件,有了疑問,才有進一步深入學習的需要,也才可能獲得新知。在保守的閲讀教學中,師生間的一問一答,使小朋友們沒有足夠的個體自由學習空間,也沒有時間潛心領會語言文字的魅力,他們在老師的問題牽引下,被動地圍繞老師團團轉。新課程倡議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保護小朋友的好奇心、求知慾。如何使小朋友們在閲讀的過程中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呢?下面,我結合課文《我多想去看看》的教學,談一點粗淺的體會。

一、小朋友們帶着問題走進文本,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習成為一種自覺自願的事情,“要我學”成為“我要學”。小朋友們問題愈多,好奇心愈強,興趣愈濃,注意力就愈集中。如設計《我多想去看看》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時,我設計了三個課文的導入:

1、讓同學觀看北京的美麗風光,然後引入課題。

2、讓同學談自身參與的每週一升旗儀式的感受,再引入課題。

3、媒體出示一位和同學同齡小朋友的照片,告訴大家這位小朋友想和大家説一句悄悄話,大家想聽嗎?然後出示課題,齊讀後請小朋友們説説你有什麼問題嗎?

思前想後,第1個方案,因為後面我還要出示北京風光,因此推翻了。第2個方案雖然能通過談話的方式,以瞭解同學對升旗的感受,但同學沒有主動參與文本。因此,我選擇了第3個方案。教學時,“小朋友悄悄話”的引入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聽了小朋友的悄悄話後,當我問他們有什麼問題時,小手如林。有的説:“真奇怪,他想去看什麼呢?”有的説:“他想去哪兒看看呢?”有的説:“他為什麼想去看看呢?”小朋友們進入一個個“探索者”的`角色之中。讓他們帶着自身的問題進入文本,從文本中尋找答案,小朋友們的情緒高漲,學得積極主動。

二、小朋友們的質疑如顆顆珍珠,串成教與學的美麗過程

《我多想去看看》這首兒童詩以一個山村小朋友的口吻,用詩歌的形式,講述自身想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課文才短短的三句話,該如何品讀課文,使小朋友們能自然發生對首都北京的熱愛之情呢?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同學,在他們讀熟課文後提出不懂的地方,然後指導同學討論、理解,再指導朗讀。讓我感到意外的是,説話也不太完整的他們居然也能象模象樣地提出問題了。有的問:“北京在哪兒呢?”有的問:“北京離我們很遙遠,什麼叫遙遠?”有的問:“壯觀是怎樣的呢?”雖然有的問題很幼稚可笑,但我都給予了褒揚,但有的問題卻是本堂課上的重點。這樣,問題由同學提出,在老師的調控下進行教學,真正落實“以同學為本”的理念,使“教”真正有效地為“學”服務。不論問得怎樣,讓我感動,讓我欣喜的是──他們能嘗試着問了。小朋友們的問題如一顆顆珍珠晶瑩透亮,串成了課堂上教與學的美麗過程,讓我收穫了一份驚喜,一份意外。

三、課外拓展,在質疑中走出課堂,延續學習熱情

假如説這節課只停留在品讀課文後就結束的話,同學對首都北京的情感就不會那麼深刻,那麼深入。在課的後面,我佈置了讓小朋友們欣賞北京的美麗風光,請他們説説自身的心裏話。有一位小朋友説:“我真想去北京看看,老師,北京什麼最有名呢?”是北京的美麗風光感染了他,不叫他問,他也迫不和待地想問一問了。在《我愛北京天安門》的歌曲聲中,我鼓勵着大家的熱情,説:“我想小朋友的願望一定會實現的。北京的名勝古蹟有許多許多,課後,老師願意和大家一起收集資料,再來説説北京。”我想:對北京的熱愛,對北京的嚮往已深深直根於小朋友們的心田。

當然,培養小朋友多思的品質,善問的能力,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適時誘導點撥,教給發現問題的方法,相信他們能個個成為愛問的小朋友!

篇十二:《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本課是一首詩歌,用第一人稱,以山村一個小孩子的口吻,通過“我”和媽媽的對話,講自己非常想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感情真摯,語言樸實。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激發學生熱愛北京、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難點是有的長句子不容易讀好。

本課教學我以“情”貫穿全文,以“情”為導線,引領學生一步一步地感受到小男孩迫切想去北京的心情。課前準備時,我做了一個非常好的課件。我在教學這節課時的具體做法是:

一、通過多媒體的展現,激發學生的情感。

孩子對天安門的升旗儀式也許是陌生的,因此,我利用了多媒體的優勢,在學生面前展現了天安門廣場升旗的'雄偉壯觀場面,讓孩子置身其中,讓他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激起他們的熱愛國旗的感情。如:當我播放錄像國慶60週年的升國旗儀式時,當國旗護衞隊的戰士護衞着國旗出來時,於是我趁機對學生進行教育:有許多全國各地的人來北京就是為了看一看升旗,就像是對靈魂的一種洗禮。孩子神情專注,已經把自己融入到課文中。看完錄像,我借情抒情,請孩子們把剛才看到的場面讀出來,孩子們在反覆誦讀中,情感再一次受到感染,熱愛祖國的情感在無形中得到昇華,我抓住時機請大家一起體驗,我做記者採訪了一些孩子,“你看到了什麼?你的心情怎樣?”孩子們暢所欲言。在她們回答問題的時候我注意要她們把句子説完整。

二、通過多種形式的品讀,領悟文中的情感。

品讀時,我先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地方,然後指導學生討論、理解,再指導朗讀,最後再以多種形式的讀,如:齊讀,賽讀,同桌讀,配樂讀等來領悟其中的感情。

我抓住了重點詞,比如:“彎彎”、“壯觀”、“遙遠”現在的小孩子體會不到小山溝裏的孩子們的特殊心理——生活貧窮、視野閉塞、勤奮好學、懂得珍惜,特別嚮往外面的世界。他們沒有小山溝孩子們的生活經歷,他們普遍沒有看到過大山,更別説彎彎的山路了,於是我找出了大山中彎彎小路的圖畫,給孩子看。也找出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的圖片給孩子們看。目的是為了讓她們感受到大山的貧窮和北京城的壯觀。在感受的同時讀出感情。

三、通過拓展延伸,延續學生的情感。

在課中休息我讓學生欣賞北京的美麗風光,並配以課後的練習“我們愛北京”,“我們愛五星紅旗”,讓孩子反覆讀,最後我抓住“我多想去看看”中的“我”、“多想”、“看看”和學生一起讀出突出重點詞的三種語氣,再次激發了學生的熱愛北京首都,熱愛國旗的思想感情,讓他們的情感得以昇華。

篇十三: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在這一節課中,我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的新課標精神,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孩子當作朋友,我注重培養學生的説話能力和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如在學完課文後,讓學生説一説如果你去北京的話,你會到哪些地方去看一看?通過這一環節,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低年級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識字和朗讀訓練,整堂課學生都是在讀中識字,在讀中感悟。這一節課,我注重了學生的朗讀訓練,從一開始的自由讀——重點句子的朗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評選“朗讀能手”,這些環節的設計,都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通過朗讀,進一步激發起學生熱愛首都、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最後,通過讓學生唱歌曲《我愛北京天安門》,更加激發起學生對首都北京的熱愛之情。

不足之處:

1、在做識字遊戲時,當學生猜對了卡片後面的字,應讓猜對的同學領讀卡片上的生字,這樣學生對生字識記的會更好。

2、學生的朗讀能力較差,今後應加強讀的訓練。

3、在學課文時,“多想”沒有解法,在講時如果讓學生用換詞的方式理解就更好了。

篇十四: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我以“情”貫穿全文,以“情”為導線,引領學生一步一步地感受到小男孩迫切想去北京的心情。具體做法是:

一、通過多媒體的展現,激發學生的情感。

山村的孩子對天安門的升旗儀式也許是陌生的(我們的孩子也不例外)因此,我們利用了多媒體的優勢,在學生面前展現了天安門廣場升旗的雄偉壯觀場面,讓孩子置身其中,讓他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激起他們的熱愛國旗的感情。如:當我播放錄象“升國旗”的時候,很多學生情不自禁地喊出了“哇!”並隨着國歌聲的響起肅立,那種氣氛,儼然自己也在其中。後來,當我問他們看完後有什麼想法時,有的孩子説,我真的很想去北京看看,有的説我長大也要當升旗手等等。

二、通過多種形式的品讀,領悟文中的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每個孩子的生活經歷不同,生活環境不同,所以每個孩子的語言表達,情感體驗多有不同。初讀時,我讓他們合作學習字詞,然後再重點交流。品讀時,我先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地方,然後指導學生討論、理解,再指導朗讀,最後再以多種形式的'讀,如:齊讀,賽讀,同桌讀,配樂讀等來領悟其中的感情。

三、通過拓展延伸,延續學生的情感。

如果説這節課只停留在讓學生背完課文就結束的話,學生的情感就不會深入。在課後我讓學生閲讀補充材料《國旗歌》,讓學生欣賞北京的美麗風光,並配以歌曲《我愛北京天安門》,再次激發了學生的熱愛北京首都,熱愛國旗的思想感情,讓他們的情感得以昇華。

篇十五: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第一、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培養閲讀興趣在讀中體驗角色,昇華情感。從心理學上講,我們每一個人都喜歡被別人肯定和表揚,兒童尤其喜歡鼓勵和讚美。課堂上,一句親切的 “你真棒!”再加上眼神中發自內心的鼓勵,滋潤了學生幼小的心靈,“小笑臉”的物質獎勵使學生感受到器重、關切,體驗到成功的喜悦。在朗讀教學中,教師要善於肯定學生讀得好的地方,巧妙地指出不足與需要改進的'地方,培養學生對朗讀的領悟能力。第二、以讀為主,以積累為重,閲讀教學要以讀為主,特別是低年級的閲讀,強調的是朗讀和積累,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對課文內容逐步感知、理解、消化、吸收,從而達到閲讀教學的目標。因此,國小低段閲讀教學應以“讀”為主線,使學生在形式多樣的語言環境中萌發讀的慾望,激發讀的興趣,迸發讀的熱情。第三、教師示範,學生榜樣。在平時注重以教師自身的示範和學生榜樣作用來引導學生感悟,體會。第四、抓住重點詞句,恰當進行朗讀訓練。

篇十六: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我多想去看看》是新課標實驗教科書第一冊中的一篇課文。本課是一首詩歌 ,用第一人稱,以山村一個小孩子的口吻,通過“我”和媽媽的對話,講自己非常想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感情真摯,語言樸實。我多想去看看,是啊,多想去看看未知的世界,未知的地方,多想去看看自己嚮往的地方。這一課的編排也滿足了孩子對未知世界的想知道,想探求的心理,讓學生體會到説自己想説的話,讀自己想讀的文章。因此,教學中,我從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出發,讓孩子讀懂課文。

一、初讀課文,自主學習。

識字,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習的重點。《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低年級要注意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願望,旨在培養學生識字的興趣,讓學生願識字,喜歡識字,逐步形成識字的動力。根據這種教理念,我是這樣引導學生:在文中讀字音,圈出自己不認識的字和難記的字,啟發學生自己想辦法記字形,如:“足”和“走”,就可以用已學的“口”和“土”來進行識記;最後落實寫入田字格。一步一步的實際,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始終以培養學生興趣為前提,以學生自主學習為宗旨。

二、研讀課文,合作探究。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根據這一理念,我讓孩子讀課文後,自主提出問題,通過引導,有些學生能較好的提出問題。例如,他們想去哪裏看?看什麼?這樣從學生問題出發,避免了課堂煩瑣的分析,讓學生感到枯燥,而注意力分散。這樣從學生的問題出發吸引了學生,也可以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再採用合作研讀 “我”是誰?他想去看什麼?突破難點,理解”壯觀“及”心願“一詞,然後,探究為什麼要去看看?練習“我會讀”中的句子,最後,“我”會怎麼説?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背誦課文,進行實踐

由於本課的特點,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別容易激發學生的説的願望,所以,在教學中安排了説話練習。讓學生模仿課文中的句式進行練習,學生説得不錯,有的孩子説,他要去天上看看那裏的月亮,有的説也要去北京看看,有的説要去太空……很好的發揮了他們的想象。這樣的訓練也是幫助學生逐漸從口語表達向書面語轉化的一個好途徑,這種模仿説使他們很快掌握、瞭解一些意思該如何表達。

語文教學提倡“做、説、寫”相結合,這是大教育家陶行知的理念。語文教學中,人文性是第一位的,應立足與生活,語文的外延等於生活的外延。

篇十七: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我們一年級語文老師每人都上了一節滿意課,説是滿意課,上完後自己並不是十分滿意,總感覺自己的這節課還留有遺憾。

一、如果這節課時40分鐘時,也許我要處理的東西都會完成得很好,可是時間不多,自己設計的東西雖然完成了,卻感覺是那樣的倉促,細細思量還是生字教學的地方用的時間太多了,如果前面再壓縮壓縮可能後面就比較充足了。

二、在處理“廣場上升旗儀式多麼壯觀”這一句時,我應該讓孩子們通過錄像去感受什麼是壯觀,有感受才有真情的流露,但是我卻把錄像放在了後面,我感覺如果放在前面可能會更好一點

三、如果在孩子們把真情朗誦出來之後,再讓孩子們讀時加點音樂,把氣氛再烘托一下,學生可能會更加激情澎湃。

總的感覺自己的這節課要比《影子》一課上的好得多,最起碼上完之後自己心裏沒有非常難過的感覺,而且自己對這節課也比較有感覺,孩子們的精神狀態也很好,我設計的內容都已講完,對課文的誦讀孩子們基本上能把這節課的感情讀出來了。

上這節課前我借鑑了雪梅和曉彤上課時所採用的從詞語入手學習生字,我感覺這一招比單純從生字入手要好得多。對情感的處理上我借鑑了教參上抓住重點詞語激發感情的方法,我感覺這種方法也很受用,

總之,我感覺從上這一節課上又學到了很多!

篇十八: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我多想去看看》以一個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詩歌的形式,講述自己想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

語言質樸,感情真摯,抒發了少年兒童嚮往北京的強烈的思想感情。

這節課的教學我以“情”貫穿全文,以“情”為導線,引領學生一步一步地感受到小男孩迫切想去北京的心情。具體做法是:

一、通過多媒體的展現,激發學生的情感。

雖然平日裏,我們學校也有升旗儀式,但孩子對天安門的升旗儀式也許是陌生的。因此,我們利用了多媒體的優勢,在學生面前展現了天安門廣場升旗的.雄偉壯觀場面,讓孩子置身其中,讓他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激起他們的熱愛國旗的感情。如:當我播放錄象“升國旗”的時候,很多學生情不自禁地喊出了“哇!”可惜的時候在播放課件時,進行曲和國歌沒能播放成功,以至於學生沒能真正融入其中,對那種迫切想去北京看看的情感也有所影響。

二、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領悟文中的情感。

課上,我讓學生緊跟我的教學腳步,一步一步引領學生走進文本,體悟文情。具體做法如下:從有感情地讀課題入手,到重點指導朗讀課文分句,到找出句子“我多想去看看”,再對這句話進行反覆導讀,最後有感情地齊讀課文。不足之處就是課上,我沒能把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起來,與試教相比相差甚遠。

三、通過拓展延伸,延續學生的情感。

如果説這篇課文的教學只停留在讓學生學習課文的話,學生的情感就不會深入。因此,我還收集了一些圖片,引領學生感受雄偉的“萬里長城”,紅葉似火的“香山”,古老的“故宮”,世界聞名的“北京大學”等。激發了學生的熱愛北京首都,熱愛國旗的思想感情,讓他們的情感得以昇華。如果我能在課後讓學生閲讀補充材料《國旗歌》,讓學生欣賞北京的美麗風光,並配以歌曲《我愛北京天安門》,我想會更好。

另外,我發現在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中,採用集中識字比較理想。這節課,我採用了分散識字的教學方法,不僅學生的識字效果沒能如願,反而使課文教學顯得有些脱節。

通過這節課,讓我更加明確了:1、課不僅是備教案,更是備學生,要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2、課堂任務安排很重要,難重點一定要明確。3、一個環節與一個環節的連接一定要有目的性。

篇十九: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在我們這學期的語文課本中我和同學們一起學到了《我多想去看看》這篇課文,在這一節課中,我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的新課標精神,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孩子當作朋友。上課開始,通過讓學生聽唱歌曲《我愛北京天安門》,激發起學生對首都北京的熱愛。這篇課文是以詩歌的形式寫的,用的是第一人稱,通過“我與”媽媽的對話,講了自己非常想到遙遠的首都北京城,去看看天安門的升旗儀式。課文中的我是一個來自山裏面的孩子,茫茫的大山阻隔了“我”的視線,卻隔不斷“我”對山外世界的嚮往和探索,對首都北京和天安門的嚮往。詩歌感情真誠、語言樸實,字句中都浸透了作者的情。

現在的小孩子們都體會不到小山溝裏的孩子們的特殊心理——生活貧窮、視野閉塞、勤奮好學、懂得珍惜,特別嚮往外面的世界。他們沒有小山溝孩子們的生活經歷,他們普遍沒有看到過大山,甭説彎彎的山路,充塞在他們眼前的是無數鋼筋混泥土澆築而成的房子,一條條寬闊的柏油路,來來往往的車輛,熙熙攘攘的人羣。大山——在小山溝孩子的眼裏司空見怪,它雖然美麗但是阻隔着通往大城市的道路,而在現在的孩子們眼裏,大山是一個稀罕物,能走進大山,與大自然親近,那絕對是一種享受。

這就是地域環境不同所造成的孩子們的不同心理狀態,換句話言之,如果把“走出大山,去看北京”,換成“走出城市,走進大山”,估計孩子們更能讀出“多想去看看”這種殷切的感情來。所以在教學中,要想激發學生們熱愛祖國熱愛首都北京的感情,我們必須創設情景,帶他們進入作者的感情世界,從而進一步體驗作者在文中所寄於的特殊感情,讓學生體會到説自己想説的話,讀自己想讀的文章。因此,教學中,我從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出發,讓孩子讀懂課文。

篇二十: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在講這篇課文的同時我讓學生從複習字詞開始,通過“多想”質疑,引入課文內容的教學。然後,通過多看圖片,讀句子,理解“天安門廣場上升旗儀式非常壯觀”,突破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再通過比較句子,理解書中的孩子多想去看看的迫切與渴望。最後讓學生欣賞書中的每一幅圖,在邊欣賞邊講解的過程中將學生帶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中去,從而獲得與作者相似的情感體驗,為情感的激發創造條件。本文的重點是識字和練習朗讀。難點是讀好詩中的長句子。

我在指導學生朗讀時,讓學生反思朗讀課文,理解“彎彎、北京、天安門、多想”等詞語。較難的詞,如“遙遠”,可聯繫生活實際來理解,告訴學生山裏的人走出大山,坐火車到北京需要幾天時間,路途非常遠。我還讓學生觀看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圖片,讓他們領悟“壯觀”的意思。

在朗讀時,第一、二句語速舒緩,體現“我”沉浸在遐想之中,留下想象空間。“廣場上升旗儀式非常壯觀:”這個句子較長,要指導學生把句子讀通順。“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朗讀時語氣要強烈,突出“多想”,表達出“我”嚮往北京的強烈願望。通過指導朗讀,激發學生熱愛首都北京、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也激發出孩子們和他們心願一樣想去看看北京。無聲勝有聲,我想愛國主義情感已經在孩子們心裏生根發芽了。

篇二十一:《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我多想去看看》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分別借兩個孩子之口講述了新疆的孩子想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北京的孩子想去遙遠的新疆看天山的雪蓮,抒發了少年兒童嚮往瞭解外面世界的美好心願。感情真摯,語言樸實。滿足了孩子對未知世界的想知道,想探求的心理。因此,教學設計時,我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親近學生的認知水平,讓學生輕鬆學習。有以下優點:

一、指導讀好長句子。

一年級的課文當中有不少長句子,學生不容易讀通順,齊讀時也很難讀整齊,是學生朗讀的難點。於是我分步開展指導,讓學生先讀短語“遙遠的北京城 雄偉的天安門 廣場上的升旗儀式”,再讀整句“遙遠的北京城,有一座雄偉的天安門,廣場上的升旗儀式非常壯觀。”化解了朗讀難點。並且通過我的範讀,指導學生讀好停頓,為之後的感情朗讀打好了基礎。

二、藉助多媒體,理解詞語。

“壯觀”的意思比較抽象,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因此,我利用了多媒體的優勢,播放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的視頻,讓孩子置身其中,直觀地看,直接地感受,有效地化抽象為形象,幫助學生理解了“壯觀”的含義。有感受才有真情的流露,看完錄像,我借景抒情,請孩子們把剛才看到的場面讀出來,孩子們的朗讀一次比一次好。孩子們在反覆誦讀中,情感再一次受到感染,熱愛祖國的情感在無形中得到昇華。

三、通過對比朗讀,讀好帶有感歎號的句子。

本課的教學目標中有“讀好帶有感歎號的句子”.為此,我設計在對比朗讀中體會感歎句的情感,我出以下句子:

句1:我想去看看。

句2:我多想去看看!

句3: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學生在比較讀中體會出了感歎句與陳述句的區別,體會到了反覆手法所藴含的強烈情感,並體會到文中“我”的感受,讀出了真情實感。

篇二十二:《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我多想去看看》以一個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詩歌的形式,講述自己想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看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抒發了少年兒童嚮往北京的強烈思想感情。

也許是自己上半年剛去過北京,對天安門廣場壯觀的升旗儀式還記憶猶新的緣故,所以很喜歡這篇課文,在備課時特別用心。課前,我利用去北京拍攝的照片、錄像做成了課件;找出了保存着的一些景點門票,熟讀上面的解説,準備在課堂上為學生當導遊;還佈置學生去搜集北京的相關資料。上課時,我讓學生彙報課前蒐集的信息,學生興趣盎然,接着我利用北京風光導課,激發學生閲讀興趣,不少學生不到兩分鐘就把課文讀得很流利了。在理解“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非常壯觀”一句時,我播放了升旗儀式的錄象。學生有了圖片、錄象等一些直觀感受,自己也真的很想去北京看看。有了發自內心的感受,學生讀得很帶勁,很有感情。

由於課前的充分準備,這篇課文只用了一節課就上完了,而且上得很紮實。第二課時,我利用製作好的課件和背在心裏的一些解説詞,像導遊似的給學生介紹了“故宮”、“人民大會堂”、“長城”等許多景點。上完課,學生説:“老師,學完這篇課文,我好象真的去了北京,知道了北京的那麼多地方。”聽到這句話我很高興,因為這就是我上課前追求的目標。

如果我的課前準備不那麼充分的話,就不可能騰出一節課來為學生介紹關於北京的那麼多知識。可見,課堂上要為學生減輕負擔,提高課堂質量,很大的工夫必須在課前就花。

篇二十三:《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我多想去看看》這課是一首詩歌,用第一人稱的寫法,以山村一個小孩子的口吻,通過“我”和媽媽的對話,講自己非常想走出天山,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這種感情真摯,語言樸實的課文,我講後反思如下:

首先是多種形式的的讀。我講授這一課時就緊扣本課的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北京、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學中我以多種形式的讀,如: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男女生賽讀等來讓學生領悟其中的感情。

再是多媒體展現天安門廣場上的升旗儀式,以激發學生的情感。文中一個從未走出過大山的孩子,對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應該是陌生的,城市的孩子也不例外,我問了問班裏的30個孩子,真正看過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的孩子也只有3個。所以升旗的莊嚴氣氛,孩子們是無法理解的。於是,我在講述升旗這部分內容時,為了讓孩子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我利用多媒體的優勢,在學生面前展現了天安門廣場升旗的雄偉壯觀場面,並讓孩子們起立、立正,一同參與升旗儀式。並隨着國歌聲的響起肅立,感覺升旗的莊嚴氣氛。

最後是拓展延伸。課後,我讓學生蒐集有關北京的風光圖片,讓他們對北京有更多的瞭解。還讓教音樂的樑老師教孩子們唱歌曲《我愛北京天安門》。再次激發學生熱愛北京,熱愛國旗的情感。從而達到“課已盡,而意未了”的境界。

總之,藝術的課堂,總會有遺憾,“天安門”的“門”的漢語拼音,標調就出現了錯誤。

篇二十四:《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我多想去看看》這篇課文是以詩歌的形式,講述了一位山村孩子想去遙遠的北京城,去觀看北京天安門廣場上莊嚴的升國旗儀式,抒發了少年兒童嚮往北京的強烈思想感情。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激發學生熱愛北京、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難點是瞭解課文內容,體會重點詞句的意思。而重難點又該如何突破呢?我想通過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反覆朗讀,結合語境領悟詞、句的意思,體會思想感情,然後再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來突破。

這課的重點句子就是“我多想去看看”,連題目算在內共在課文中出現了三次。指導好學生用心感悟、用情讀好這句話,這篇課文的重、難就迎刃而解了。然而,不僅僅是課文中的山裏孩子,許多一年級的學生對北京的認識都是模糊的。所以要想讓學生讀好這篇課文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種情況下怎樣辦呢?我這樣設計,首先老師讓學生交流對北京的瞭解,跟小夥伴們講講自己眼裏的北京,雖然孩子們知道的東西並不多,有時甚至是錯誤的認識,但同伴交流引發了孩子們瞭解北京的極大興趣,然後教師再適時出示圖片,為孩子們展示了天安門、長城、故宮、天壇等名勝古蹟,中華世紀壇、中央電視塔、立交橋等現代建築後,讓學生髮表對北京的看法,融入自己的感受讀“我多想去看看”。這時的讀滲透了孩子們的情感,是真情的流露,然後老師再引導學生體會山裏孩子對北京的嚮往,抓住課文第一小節中的“沿着彎彎的小路,就能走出大山。”體會山裏的孩子住在大山裏,長這麼大還沒有出過大山,他對北京的瞭解是通過媽媽的話,他嚮往外面的世界,他夢想着有一天,能走出大山,去看看北京,去看看雄偉天安門,去看看莊嚴的升旗儀式。讓學生們走進山裏的孩子的心裏,和他一起去希望、一同去向往,反覆讀“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此時的讀,是孩子們融入了山裏孩子的情感的讀。但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究竟是怎樣的呢?為了給孩子們更深刻的情感體驗,教師為孩子們有感情地講述天安門廣場升旗情景。(訓練有素的'國旗班戰士,數不勝數的觀眾,雄壯的國歌聲中,鮮豔的五星紅旗和太陽一同升起……)強烈的畫面衝擊,激發了孩子們情感,再讀“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這句話時,孩子們內心的情感積澱更為深厚,不需要任何朗讀技巧的指導,學生就能讀得有滋有味。熱愛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深入到了孩子的心裏。

在低年級的教學中,我們要提倡多讀少講,以讀代講,讓孩子們讀中會意,讀中悟情。

篇二十五:《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北京,祖國的首都;新疆,美麗的城市。它們是人人嚮往的地方。本文用第一人稱,通過“我”和媽媽的對話,“我”和爸爸的對話,講述了一個新疆的孩子渴望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一個北京的孩子想去遙遠的新疆,爬天山看雪蓮。文章語言質樸,感情真摯,抒發了少年兒童嚮往北京、喜歡新疆的強烈的思想感情。

優點:

整理了一套完成的書寫注意事項,在生字教學環節過程中,將關鍵筆畫、書寫時應該注意的地方着重標出並強調,使學生對生字有了進一步的把握。

在課文朗讀環節,指名分自然段進行朗讀,相機糾正讀音。同時,對於帶感歎號的句子進行多次朗讀,引導學生讀出渴望、激動的情感。

缺點:

生字教學時沒有及時地讓學生進行練習。

講課語速有點快。

改進措施:

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書寫練習的鍛鍊,保證每節課都有書寫的時間。調整自己的説話語速,對於重點內容語速放慢,聲調提高,着重強調,使學生通過我的語速和聲調感受到哪些知識是重點,加強重視。

篇二十六:《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跟媽媽説,多想去看看。

一方面,現在的小孩子體會不到小山溝裏的孩子們的特殊心理——生活貧窮、視野閉塞、勤奮好學、懂得珍惜,特別嚮往外面的世界。他們沒有小山溝孩子們的生活經歷,他們普遍沒有看到過大山,甭説彎彎的山路,充塞在他們眼前的是無數鋼筋混泥土澆築而成的房子,一條條寬闊的柏油路,來來往往的車輛,熙熙攘攘的人羣。大山——在小山溝男孩的眼裏司空見怪,它雖然美麗但是阻隔着通往大城市的道路,而在現在的孩子們眼裏,大山是一個稀罕物,能走進大山,與大自然親近,那絕對是一種享受。這就是地域環境不同所造成的孩子們的不同心理狀態,換句話言之,如果把“走出大山,去看北京”,換成“走出城市,走進大山”,估計孩子們更能讀出“多想去看看”這種殷切的感情來。

另一方面,現在的孩子們生活普遍比較小康,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幸福與祖國的興衰有關係,“祖國——中國”這兩個詞語在他們心中沒有多少概念,即使你花很多的力氣跟他們解釋中國的歷史,中國人民在新中國成立前後的生活對比,他們還感受不到。一年級的孩子,對於時間的概念僅僅停留在一年、一月、一個星期、一天這些具象的東西上,1949年,對他們來説太遙遠,57年前,他們不理解這是多長一段時間,基於這樣的起點,你讓學生怎麼去理解祖國的一路坎坷,怎麼去理解中國人民的奮鬥精神?對祖國不瞭解,對歷史沒概念?學生情有何處發?怎麼能受到愛國薰陶?這就像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東西,擺在他們面前,他們根本就不認識,不明白,而你非得問他:你喜歡它幾成?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喜愛之情!

其次,孩子的起點能力很低下。這裏的孩子大部分生活在農村,家長很多是半文盲,甚至文盲,他們不可能成為孩子就近的教育資源,在家裏,孩子們的學生普遍處於自由狀態,他們不會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而去自覺、主動地學習,他們現階段的學習動力主要來源於學校的壓力,而這一“壓力”一旦被放逐,孩子們自然迴歸“玩”的天性了,把學習拋到九霄雲外去了。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在這一年齡段,他們的瞬間(短時)記憶佔優勢,但時間一長易忘,最好的學習

篇二十七:《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正文:北京,祖國的首都,一個人人嚮往的地方。本文以一個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詩歌的形式,講述自己想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語言質樸,感情真摯,抒發了少年兒童嚮往北京的強烈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重點是識字和練習朗讀。難點是讀好詩中的長句子。我在指導學生朗讀時,讓學生反思朗讀課文,理解“彎彎、北京、天安門、多想”等詞語。較難的詞,如“遙遠”,可聯繫生活實際來理解,告訴學生山裏的人走出大山,坐火車到北京需要幾天時間,路途非常遠。我還讓學生觀看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錄像片,讓他們領悟“壯觀”的意思。

在朗讀時,第一、二句語速舒緩,體現“我”沉浸在遐想之中,留下想象空間。“廣場上升旗儀式非常壯觀:”這個句子較長,要指導學生把句子讀通順。“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朗讀時語氣要強烈,突出“多想”,表達出“我”嚮往北京的強烈願望。通過指導朗讀,激發學生熱愛首都北京、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篇二十八:《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在這一節課中,我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的新課標精神,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孩子當作朋友,上課開始,通過讓學生聽唱歌曲《我愛北京天安門》,激發起學生對首都北京的熱愛之情。我注重培養學生的説話能力和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如在學習課題時,讓學生説説結合生活中,表達自己特別想做什麼事時,一般會怎麼説?(非常、特別、很、十分 )想。通過這一環節,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低年級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識字和朗讀訓練,整堂課學生都是在讀中識字,在讀中感悟。這一節課,我注重了學生的朗讀訓練,從一開始的自由讀——重點句子的朗讀——跟老師讀,男女生賽讀。這些環節的設計,都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通過朗讀,進一步激發起學生熱愛首都、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讓學生體驗升旗,理解壯觀,然後感情讀好長句:天安門升旗儀式非常壯觀。通過媒體展示圖片,幫助學生理解彎彎和遙遠幾個詞語。

1、課堂上感覺學生與老師配合不是很好,因為教的是一年級學生,年齡小,自控力較高年級要差,面對枯燥的學習,容易疲倦,因此老師的充分調動就尤為重要,備課時不僅要備課,還要備學生,要控制時間,避免學生疲勞,應突出趣味性教學,比如説,在識記生字時,就應該採取遊戲等形式互動,在讀文及重點句子時,運用其他方法讀,重點放在朗讀指導上。比如説在揭示句子“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之後,我可以換種方式

讓我們的男孩子從心底裏大聲地讀——

女孩子們甜甜地對北京説——

我們懷着對北京無限的熱愛一起説——

讓學生多種形式的讀中悟、體會感情,最後讀出感情。

2、課堂組織教學還要加強,特別是低年級學生。

3、課後拓展方面做得不夠,可以設計你還了解北京的什麼?出示課前收集的北京風景圖片及有關的資料,介紹北京美麗的風光。

通過拓展延伸,補充材料,使課堂的容量、密度增大。通過你讀懂了什麼,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並適當的補充北京風光介紹,不但能讓學生更多的瞭解北京,更能使學生的情感得以延續。達到“課已盡,而意未了”的境界。

總的來説,課堂是藝術,需要我們不斷改進加以完善。

篇二十九:《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正文:北京,祖國的首都,一個人人嚮往的地方。本文以一個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詩歌的形式,講述自己想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語言質樸,感情真摯,抒發了少年兒童嚮往北京的強烈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重點是識字和練習朗讀。難點是讀好詩中的長句子。我在指導學生朗讀時,讓學生反思朗讀課文,理解“彎彎、北京、天安門、多想”等詞語。較難的詞,如“遙遠”,可聯繫生活實際來理解,告訴學生山裏的人走出大山,坐火車到北京需要幾天時間,路途非常遠。我還讓學生觀看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錄像片,讓他們領悟“壯觀”的意思。

在朗讀時,第一、二句語速舒緩,體現“我”沉浸在遐想之中,留下想象空間。“廣場上升旗儀式非常壯觀:”這個句子較長,要指導學生把句子讀通順。“我多想去看看,我想去看看”,朗讀時語氣要強烈,突出“多想”,表達出“我”嚮往北京的強烈願望。通過指導朗讀,激發學生熱愛首都北京、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篇三十:《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我多想去看看》是新課標實驗教科書第一冊中的一篇課文。本課是一首詩歌,用第一人稱,以山村一個小孩子的口吻,通過“我”和媽媽的對話,講自己非常想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感情真摯,語言樸實。因此,在教學時,我緊扣“自主—探究—實踐”進行設計,努力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積極探究中噴發出創新的火花,在實踐活動中提高語文的綜合素質。

一、初讀課文,自主學習

識字,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低年級要注意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願望,旨在培養學生識字的興趣,讓學生願識字,喜歡識字,逐步形成識字的動力,為自主識字,大量閲讀打好基礎。根據這種教學理念,我是這樣引導學生:在文中讀字音,啟發學生自己想辦法記字形,如:“足”和“走”就可以用已學的“口”和“土”來進行識記;自己學筆順,利用描紅掌握字的整體框架,最後落實寫入田字格。一步一步的實際,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始終以培養學生興趣為前提,以學生自主學習為宗旨。

二、研讀課文,合作探究

現在《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根據這一理念,我是這樣來開展教學的:首先採用四人小組合作,研讀:”我“是誰?他想去看什麼?突破難點,理解”壯觀“及”心願“一詞,然後,探究為什麼要去看看?練習”我會讀“中的句子,最後,”我“會怎麼説?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讓組長找幾個能讀的來讀一讀。

三、背誦課文,進行實踐

1、誰能有感情地來背一背課文?

2、教唱《我愛北京天安門》。

3、自由實踐:佈置學生收集有關北京風光的圖片,請去過北京的學生當小導遊,接受北京美麗的風光,也可用我”我想________“説或寫上幾句話。

語文教學提倡”做、説、寫“相結合,這是大教育家陶行知的理念。語文教學中,人文性是第一位的,應立足與生活,語文的外延等於生活的外延。

篇三十一:《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愛因斯坦曾説:“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答一個問題更重要。”任何思都是從疑開始的,疑問是獲得知識的前提條件,有了疑問,才有進一步深入學習的需要,也才可能獲得新知。在傳統的閲讀教學中,師生間的一問一答,使孩子們沒有足夠的個體自由學習空間,也沒有時間潛心領會語言文字的魅力,他們在老師的問題牽引下,被動地圍繞老師團團轉。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愛護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如何使孩子們在閲讀的過程中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呢?下面,我結合課文《我多想去看看》的教學,談一點粗淺的體會。

一、孩子們帶着問題走進文本,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習成為一種自覺自願的事情,“要我學”成為“我要學”。孩子們問題愈多,好奇心愈強,興趣愈濃,注意力就愈集中。如設計《我多想去看看》這篇課文的教案時,我設計了三個課文的導入:

1、讓學生觀看北京的美麗風光,然後引入課題。

2、讓學生談自己參加的每週一升旗儀式的感受,再引入課題。

3、媒體出示一位和學生同齡孩子的照片,告訴大家這位小朋友想和大家説一句悄悄話,大家想聽嗎?然後出示課題,齊讀後請孩子們説説你有什麼問題嗎?

思前想後,第1個方案,因為後面我還要出示北京風光,因此推翻了。第2個方案雖然能通過談話的方式,以瞭解學生對升旗的感受,但學生沒有主動參與文本。因此,我選擇了第3個方案。教學時,“孩子悄悄話”的引入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聽了孩子的悄悄話後,當我問他們有什麼問題時,小手如林。有的説:“真奇怪,他想去看什麼呢?”有的説:“他想去哪兒看看呢?”有的説:“他為什麼想去看看呢?”孩子們進入一個個“探索者”的角色之中。讓他們帶着自己的問題進入文本,從文本中尋找答案,孩子們的情緒高漲,學得積極主動。

二、孩子們的質疑如顆顆珍珠,串成教與學的美麗過程

《我多想去看看》這首兒童詩以一個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詩歌的形式,講述自己想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課文才短短的三句話,該如何品讀課文,使孩子們能自然產生對首都北京的熱愛之情呢?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他們讀熟課文後提出不懂的地方,然後指導學生討論、理解,再指導朗讀。讓我感到意外的是,説話也不太完整的他們居然也能象模象樣地提出問題了。有的問:“北京在哪兒呢?”有的問:“北京離我們很遙遠,什麼叫遙遠?”有的問:“壯觀是怎樣的呢?”……雖然有的問題很幼稚可笑,但我都給予了表揚,但有的問題卻是本堂課上的重點。這樣,問題由學生提出,在老師的調控下進行教學,真正落實“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使“教”真正有效地為“學”服務。不管問得怎樣,讓我感動,讓我欣喜的是──他們能嘗試着問了。孩子們的問題如一顆顆珍珠晶瑩透亮,串成了課堂上教與學的美麗過程,讓我收穫了一份驚喜,一份意外。

三、課外拓展,在質疑中走出課堂,延續學習熱情

如果説這節課只停留在品讀課文後就結束的話,學生對首都北京的情感就不會那麼深刻,那麼深入。在課的後面,我安排了讓孩子們欣賞北京的美麗風光,請他們説説自己的心裏話。有一位孩子説:“我真想去北京看看,老師,北京什麼最有名呢?”是北京的美麗風光感染了他,不叫他問,他也迫不及待地想問一問了。在《我愛北京天安門》的歌曲聲中,我鼓勵着大家的熱情,説:“我想小朋友的願望一定會實現的。北京的名勝古蹟有許多許多,課後,老師願意和大家一起收集資料,再來説説北京。”我想:對北京的熱愛,對北京的嚮往已深深直根於孩子們的心田。

當然,培養孩子多思的品質,善問的能力,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適時誘導點撥,教給發現問題的方法,相信他們能個個成為愛問的孩子!

篇三十二:《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我多想去看看》是一首小詩,共三大句話:第一句話交待了“我”的出身——一個山村的孩子;第二句是講遙遠的北京城,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非常壯觀;第三句寫山村孩子嚮往北京的強烈的思想感情。

我在引導學生識完字,讀熟課文後,沒有逐字逐句的理解、分析課文,而是讓孩子們提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我原以為孩子們不會也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我這樣做只是嘗試,但出乎意料:萬和林一開始就直奔文章的核心句子:課文結尾為什麼連用兩個“我多想去看看”?我沒有直接解答這個問題,而是以它為理解文章的一條線。 我問:誰看出文中的“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從哪裏看出的?孩子們的思路又進入了課文。

在文中他們從“走出大山”、“遙遠”等處看出了“我”是一名山村孩子 。有一位孩子提出“壯觀”是什麼意思?我請幾位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看過升旗儀式的孩子描述了升旗的場面,同時就有孩子在驚歎。表達能力強的楊金頤同學還結合學校的升旗儀式作了想像,用兒童特有的語言闡釋了“壯觀”一詞的含義。這時我趁熱打鐵:這樣壯觀的場面,老師真想和同學們一起站在天安門廣場看看啊!

但對一個山村孩子講,這是多麼難又多麼遙不可及啊!這是她的夢想,她已經多次向媽媽説“我多想去看看”啊!從這兒看出小姑娘(------)。孩子們補充:看出小姑娘非常想去北京;看出小姑娘多麼渴望看升旗儀式啊!提出問題的萬和林也説自己明白了:其中一個是作文章結尾,另一個用來點題。

至此,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劃上了句號。課後我作了深刻的思考,對待這些優秀的孩子,我應該大膽放手,給他們更多的思考空間和學習空間。

篇三十三:《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人教版國小一年級課文《我多想去看看》我的教學過程是這樣的:從題目導入開始精心策劃:小朋友,我們每週一都要進行的一件事是什麼?學生回答:升國旗。我順勢引導學校裏升國旗都很隆重,而北京天安門前升國旗場面就更壯觀了,想不想去看看。學生都説想去,我就板書:我想去看看。指名學生練習朗讀,學生通過讀,感受到重點是想,也讀得不錯。於是我把課前找的一些升旗的圖片讓學生欣賞,此時我引導有一位山裏的孩子真想馬上就去看看,所以他寫下了一首兒歌,我把課題補充完整,請小朋友讀一讀:我多想去看看。學生強調讀多想,誰知課堂裏盡然爆發出陣陣大笑,他們覺得很滑稽,很好玩,還沒有體會到那份想去的心。此時我急了,把學生批評了一通,自顧自的上了下去,可想而知,本節課效果不好。我課後想了很多,覺得朗讀指導不能急於一時,應該在平時時時處處滲透,而不能把學生當成是接受知識的容器,今天我要倒什麼他就必須接受什麼?也在網上學習了一番,找到了一些朗讀教學的指導方法,於自己學習。以下是本節課我的反思:

第一、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培養閲讀興趣在讀中體驗角色,昇華情感。從心理學上講,我們每一個人都喜歡被別人肯定和表揚,兒童尤其喜歡鼓勵和讚美。課堂上,一句親切的 “你真棒!”再加上眼神中發自內心的鼓勵,滋潤了學生幼小的心靈,“小笑臉”的物質獎勵使學生感受到器重、關切,體驗到成功的喜悦。在朗讀教學中,教師要善於肯定學生讀得好的地方,巧妙地指出不足與需要改進的地方,培養學生對朗讀的領悟能力。

第二、以讀為主,以積累為重,閲讀教學要以讀為主,特別是低年級的閲讀,強調的是朗讀和積累,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對課文內容逐步感知、理解、消化、吸收,從而達到閲讀教學的目標。因此,國小低段閲讀教學應以“讀”為主線,使學生在形式多樣的語言環境中萌發讀的慾望,激發讀的興趣,迸發讀的熱情。

第三、教師示範,學生榜樣。在平時注重以教師自身的示範和學生榜樣作用來引導學生感悟,體會。

第四、抓住重點詞句,恰當進行朗讀訓練。

篇三十四:《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1、能認識13個生字,會寫“廣、升、足、走”4個字,認識兩個偏旁“心,方”養成細緻觀察的習慣。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知道北京是我國的首都,五星紅旗是我們的國旗,懂得熱愛北京、熱愛祖國。

【教學重點、難點】

1、指導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北京的思想感情。

2、指導學生寫字,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1、談話:同學們,每個星期一,我們都要舉行升旗儀式,你們能談談升旗時的感受嗎?

2、激:同學們,在我們的首都北京天安門廣場上,每天我們的國旗都同太陽一同升起,那場面非常壯觀。你們想去看看嗎?(生:“想”)

3、出示課題,請同學們帶着此刻的心情讀一讀課題。(指讀,齊讀,讀好題目)

4、播放升旗的錄象。(觀看後,説説你有什麼想法?)

師:有一位山村孩子,他也非常想去北京看看升旗,一位叔叔用了一首詩寫出了他的心願,你們想讀一讀嗎?

二、朗讀課文

1、學生初讀課文:

⑴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小組合作學習生字。

⑵全班交流:提醒難讀的音,難記的字。

⑶分句讀課文。

2、再讀課文:

⑴學生再讀課文,劃出不理解的詞語。

⑵師範讀課文,生邊聽邊思考課文主要講什麼?指名説一説。

⑶交流:

理解“遙遠”。大山裏的人要到北京城,需要坐幾天幾夜的火車。誰能讀好這句話?指導朗讀

理解“壯觀”。聯繫看到的升旗儀式,讓學生了解北京天安門廣場之大、參加升旗儀式人之多,場面之雄偉,進而體會“壯觀”的含義。指導朗讀。

品讀第三句:教師引讀第一行,學生齊讀第二、三行。同桌議一議,怎樣讀才能表達“我”的強烈願望。

⑶對比:我多想去看看。

我想去看看。

兩個句子有什麼不一樣?怎樣讀好書上的這句?

3、有感情的朗讀。(男女生賽讀,配樂朗讀)

4、指導背誦。

三、拓展延伸

1、讀了這課,你讀懂了什麼?(結合説説“我國的首都是──,我國的國旗是──”)

2、你還了解北京的什麼?出示課前收集的北京風景圖片及有關的資料,介紹北京美麗的風光。

篇三十五:一年級《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我多想去看看》以一個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詩歌的形式,講述自己想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看天門廣場的升旗儀式,抒發了少年兒童嚮往北京的強烈思想感情。

也許是自己xxxx年去過北京,對天門廣場壯觀的升旗儀式還記憶猶新的緣故,所以很喜歡這篇課文,在備課時特別用心。課前,我利用去北京拍攝的照片做成了課件;找出了保存着的一些景點門票,熟讀上面的解説,準備在課堂上為學生當導遊;還佈置學生去搜集北京的相關資料。上課時,我讓學生彙報課前蒐集的信息,學生興趣盎然,接着我利用北京風光導課,激發學生閲讀興趣,不少學生不到兩分鐘就把課文讀得很流利了。在理解“天門廣場的升旗儀式非常壯觀”一句時,我播放了升旗儀式的錄像。學生有了圖片、錄象等一些直觀感受,自己也真的很想去北京看看。有了發自內心的感受,學生讀得很帶勁,很有感情。

由於課前的充分準備,這篇課文只用了一節課就上完了,而且上得很紮實。第二課時,我利用製作好的課件和背在心裏的一些解説詞,像導遊似的給學生介紹了“故宮”、“人民大會堂”、“長城”等許多景點。上完課,學生説:“老師,學完這篇課文,我好像真的去了北京,知道了北京的那麼多地方。”聽到這句話我很高興,因為這就是我上課前追求的目標。

如果我的課前準備不那麼充分的話,就不可能騰出一節課來為學生介紹關於北京的那麼多知識。可見,課堂上要為學生減輕負擔,提高課堂質量,很大的工夫必須花在課前。

篇三十六:《我多想去看看》的教學反思

《我多想去看看》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分別借兩個孩子之口講述了新疆的孩子想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北京的孩子想去遙遠的新疆看天的雪,抒發了少年兒童嚮往瞭解外面世界的美好心願。感情真摯,語言樸實。滿足了孩子對未知世界的想知道,想探求的心理。因此,教學設計時,我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親近學生的認知水平,讓學生輕鬆學習。有以下優點:

一年級的`當中有不少長句子,學生不容易讀通順,齊讀時也很難讀整齊,是學生朗讀的難點。於是我分步開展指導,讓學生先讀短語“遙遠的北京城雄偉的天安門廣場上的升旗儀式”,再讀整句“遙遠的北京城,有一座雄偉的天安門,廣場上的升旗儀式非常壯觀。”化解了朗讀難點。並且通過我的範讀,指導學生讀好停頓,為之後的感情朗讀打好了基礎。

二、藉助多媒體,理解詞語。

“壯觀”的意思比較抽象,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因此,我利用了多媒體的優勢,播放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的視頻,讓孩子置身其中,直觀地看,直接地感受,有效地化抽象為形象,幫助學生理解了“壯觀”的含義。有感受才有真情的流露,看完錄像,我借景抒情,請孩子們把剛才看到的場面讀出,孩子們的朗讀一次比一次好。孩子們在反覆誦讀中,情感再一次受到感染,熱愛祖國的情感在無形中得到昇華。

三、通過對比朗讀,讀好帶有感歎號的句子。

本的教學目標中有“讀好帶有感歎號的句子”為此,我設計在對比朗讀中體會感歎句的情感,我出以下句子:

句1:我想去看看。

句2:我多想去看看!

句: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學生在比較讀中體會出了感歎句與陳述句的區別,體會到了反覆手法所藴含的強烈情感,並體會到中“我”的感受,讀出了真情實感。

不足之處:

一、堂教學趣味不夠。

一年級學生年齡小,自控力較差,面對枯燥的學習,容易疲倦,因此老師的充分調動就尤為重要,備時不僅要備,還要備學生,要控制時間,避免學生疲勞,應突出趣味性教學,比如説,在識記生字時,就應該採取遊戲等形式互動,在讀及重點句子時,運用其他方法讀,重點放在朗讀指導上。

二、拓展説話目標沒有達到。

教學時,我還非常注意培養學生的説話訓練,我讓學生仿照寫法,以填空的形式完成説話訓練:“告訴我,沿着,就會走出鄭州。,我對説,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降低了説話難度,但是效果並不理想。學生知識面較窄,只有少數學生能完成,其實可以設計你還了解北京的什麼?出示收集的北京風景圖片及有關的資料,介紹北京美麗的風光。或你去過哪些城市旅遊過,給同學介紹一下當地的風光。通過補充材料,讓學生更多的瞭解北京和中國其他城市,彌補學生知識面窄的缺陷,使學生能夠完成説話訓練,更能使學生的情感得以延續。

總的説,堂是藝術,需要我們不斷改進加以完善。

篇三十七:《我多想去看看》的教學反思

《我多想去看看》是新課標實驗教科書第一冊中的一篇課文。本課是一首詩歌,用第一人稱,以山村一個小孩子的口吻,通過“我”和對話,講自己非常想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感情真摯,語言樸實。因此,在教學時,我緊扣“自主—探究—實踐”進行設計,努力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積極探究中噴發出創新的火花,在實踐活動中提高語文的綜合素質。

一、初讀課文,自主學習。

識字,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低年級要注意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願望,旨在培養學生識字的興趣,讓學生願識字,喜歡識字,逐步形成識字的動力,為自主識字,大量閲讀打好基礎。根據這種教學理念,我是這樣引導學生:在文中讀字音,啟發學生自己想辦法記字形,如:“足”和“走”就可以用已學的“口”和“土”來進行識記;自己學筆順,利用描紅掌握字的整體框架,最後落實寫入田字格。一步一步的實際,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始終以培養學生興趣為前提,以學生自主學習為宗旨。

二、研讀課文,合作探究。

現在《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根據這一理念,我是這樣來開展教學的:首先採用四人小組合作,研讀:”我“是誰?他想去看什麼?突破難點,理解”壯觀“及”心願“一詞,然後,探究為什麼要去看看?練習”我會讀“中的句子,最後,”我“會怎麼説?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讓組長找幾個能讀的來讀一讀。

三、背誦課文,進行實踐。

1、誰能有感情地來背一背課文?

2、教唱《我愛北京天安門》。

3、自由實踐:佈置學生收集有關北京風光的圖片,請去過北京的學生當小導遊,接受北京美麗的風光,也可用我”我想________“説或寫上幾句話。

語文教學提倡”做、説、寫“相結合,這是大教育家陶行知的理念。語文教學中,人文性是第一位的,應立足與生活,語文的外延等於生活的外延。

篇三十八:《我多想去看看》課後教學反思

《我多想去看看》以一個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詩歌的形式,講述自己想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語言質樸,感情真摯,抒發了少年兒童嚮往北京的強烈的思想感情。這節課的教學我以“情”貫穿全文,以“情”為導線,引領學生一步一步地感受到小男孩迫切想去北京的心情。具體做法是:

1、通過多媒體的展現,激發學生的情感

雖然平日裏,我們學校也有升旗儀式,但孩子對天安門的升旗儀式也許是陌生的。因此,我們利用了多媒體的優勢,在學生面前展現了天安門廣場升旗的雄偉壯觀場面,讓孩子置身其中,讓他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激起他們的熱愛國旗的感情。如:當我播放錄象“升國旗”的時候,很多學生情不自禁地喊出了“哇!”

2、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領悟文中的情感

《新課標》明確指出“各個學段的閲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本節課,我在實際運用這種方法進行閲讀教學的過程中,發現以讀帶講的教學方法有以下的優點:通過學生朗讀傳遞出來的信息有利於調控教學;通過課堂上各種朗讀形式的運用有利於活躍課堂氣氛,變換課堂節奏;通過課堂上朗讀的訓練有利於展現學生的個性,提高學生的記憶力、觀察力、想象力以及創造力。

當然,課堂上的以讀帶講,關鍵還要讀出味道,讀出巧妙來。讀並不是一味地死讀,也不是停留在一個層面上呆板地讀,應該是多形式的、有層次的、有目的地逐步推進讀。課上,我讓學生緊跟我的教學腳步,一步一步引領學生走進文本,體悟文情。具體做法如下:從有感情地讀課題入手,到重點指導朗讀課文分句,到找出句子“我多想去看看”,再對這句話進行反覆導讀,最後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3、通過拓展延伸,延續學生的情感

如果説這篇課文的教學只停留在讓學生學習課文的話,學生的情感就不會深入。因此,我還收集了一些圖片,引領學生感受雄偉的“萬里長城”,紅葉似火的“香山”,古老的“故宮”,世界聞名的“北京大學”等。激發了學生的熱愛北京首都,熱愛國旗的思想感情,讓他們的情感得以昇華。

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中,採用集中識字比較理想。這節課,我採用了隨文識字的教學方法,學生的識字效果不夠理想。

通過這節課,讓我更加明確了:

1、課不僅是備教案,更是備學生,要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

2、課堂任務安排很重要,難重點一定要明確。

3、一個環節與一個環節的連接一定要有目的性。

篇三十九:《我多想去看看》課後教學反思

在我們這學期的語文課本中我和同學們一起學到了《我多想去看看》這篇課文,在這一節課中,我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的新課標精神,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孩子當作朋友。上課開始,通過讓學生聽唱歌曲《我愛北京天安門》,激發起學生對首都北京的熱愛。這篇課文是以詩歌的形式寫的,用的是第一人稱,通過“我與”媽媽的對話,講了自己非常想到遙遠的首都北京城,去看看天安門的升旗儀式。

課文中的我是一個來自山裏面的孩子,茫茫的大山阻隔了“我”的視線,卻隔不斷“我”對山外世界的嚮往和探索,對首都北京和天安門的嚮往。詩歌感情真誠、語言樸實,字句中都浸透了作者的情。現在的小孩子們都體會不到小山溝裏的孩子們的特殊心理——生活貧窮、視野閉塞、勤奮好學、懂得珍惜,特別嚮往外面的世界。他們沒有小山溝孩子們的生活經歷,他們普遍沒有看到過大山,甭説彎彎的山路,充塞在他們眼前的是無數鋼筋混泥土澆築而成的房子,一條條寬闊的柏油路,來來往往的車輛,熙熙攘攘的人羣。大山——在小山溝孩子的眼裏司空見怪,它雖然美麗但是阻隔着通往大城市的道路,而在現在的孩子們眼裏,大山是一個稀罕物,能走進大山,與大自然親近,那絕對是一種享受。這就是地域環境不同所造成的孩子們的不同心理狀態,換句話言之,如果把“走出大山,去看北京”,換成“走出城市,走進大山”,估計孩子們更能讀出“多想去看看”這種殷切的感情來。所以在教學中,要想激發學生們熱愛祖國熱愛首都北京的感情,我們必須創設情景,帶他們進入作者的感情世界,從而進一步體驗作者在文中所寄於的特殊感情,讓學生體會到説自己想説的話,讀自己想讀的文章。因此,教學中,我從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出發,讓孩子讀懂課文。

在講這篇課文的同時我讓學生從複習字詞開始,通過“多想”質疑,引入課文內容的教學。然後,通過多看圖片,讀句子,理解“天安門廣場上升旗儀式非常壯觀”,突破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再通過比較句子,理解書中的孩子多想去看看的迫切與渴望。最後讓學生欣賞書中的每一幅圖,在邊欣賞邊講解的過程中將學生帶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中去,從而獲得與作者相似的情感體驗,為情感的激發創造條件。本文的重點是識字和練習朗讀。難點是讀好詩中的長句子。

我在指導學生朗讀時,讓學生反思朗讀課文,理解“彎彎、北京、天安門、多想”等詞語。較難的詞,如“遙遠”,可聯繫生活實際來理解,告訴學生山裏的人走出大山,坐火車到北京需要幾天時間,路途非常遠。我還讓學生觀看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圖片,讓他們領悟“壯觀”的意思。在朗讀時,第一、二句語速舒緩,體現“我”沉浸在遐想之中,留下想象空間。“廣場上升旗儀式非常壯觀:”這個句子較長,要指導學生把句子讀通順。“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朗讀時語氣要強烈,突出“多想”,表達出“我”嚮往北京的強烈願望。通過指導朗讀,激發學生熱愛首都北京、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也激發出孩子們和他們心願一樣想去看看北京。無聲勝有聲,我想愛國主義情感已經在孩子們心裏生根發芽了。

但儘管是這樣我覺得還是存在很多不足,課堂上感覺學生與老師配合不是很好,因為教的是一年級學生,年齡小,自控力較高年級要差,面對枯燥的學習,容易疲倦,因此老師的充分調動就尤為重要。備課時不僅要備課,還要備學生,要控制時間,避免學生疲勞,應突出趣味性教學,比如説,在識記生字時,編一些的有趣的兒歌用或遊戲等形式互動讀記生字,在讀文及重點句子時,運用其他方法讀,重點放在朗讀指導上。比如説在揭示句子“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之後,我可以換種方式:讓我們的男孩子從心底裏大聲地讀——:女孩子們甜甜地對北京説——:我們懷着對北京無限的熱愛一起説——!讓學生多種形式的讀中悟、體會感情,最後讀出感情。還有就是在寫字時老師講的過多,留給孩子們自主發現學習的時間少了點,所以很多孩子在寫字時沒有按正確格式去寫,顯然寫出的字不是很規範。

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針對自己出現的問題及時糾正。通過拓展延伸,補充材料,使課堂的容量、密度增大。通過你讀懂了什麼,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並適當的補充課文內容的介紹,不但能讓學生更多的對課文的瞭解,更能使學生的情感得以延續。達到“課已盡,而意未了”的境界。總的來説,課堂是藝術,需要我們去不斷改進加以完善。

篇四十:《我多想去看看》的教學反思

《我多想去看看》的教學反思

《我多想去看看》是一首小詩,共三大句話:第一句話交待了“我”的出身——一個山村的孩子;第二句是講遙遠的北京城,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非常壯觀;第三句寫山村孩子嚮往北京的強烈的`思想感情。

我在引導學生識完字,讀熟課文後,沒有逐字逐句的理解、分析課文,而是讓孩子們提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我原以為孩子們不會也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我這樣做只是嘗試,但出乎意料:萬和林一開始就直奔文章的核心句子:課文結尾為什麼連用兩個“我多想去看看”?我沒有直接解答這個問題,而是以它為理解文章的一條線。 我問:誰看出文中的“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從哪裏看出的?孩子們的思路又進入了課文。

在文中他們從“走出大山”、“遙遠”等處看出了“我”是一名山村孩子 。有一位孩子提出“壯觀”是什麼意思?我請幾位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看過升旗儀式的孩子描述了升旗的場面,同時就有孩子在驚歎。表達能力強的楊金頤同學還結合學校的升旗儀式作了想像,用兒童特有的語言闡釋了“壯觀”一詞的含義。這時我趁熱打鐵:這樣壯觀的場面,老師真想和同學們一起站在天安門廣場看看啊!

但對一個山村孩子講,這是多麼難又多麼遙不可及啊!這是她的夢想,她已經多次向媽媽説“我多想去看看”啊!從這兒看出小姑娘(------)。孩子們補充:看出小姑娘非常想去北京;看出小姑娘多麼渴望看升旗儀式啊!提出問題的萬和林也説自己明白了:其中一個是作文章結尾,另一個用來點題。

至此,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劃上了句號。課後我作了深刻的思考,對待這些優秀的孩子,我應該大膽放手,給他們更多的思考空間和學習空間。

篇四十一:《我多想去看看》一年級教學反思

本課是一首詩歌,用第一人稱,以山村一個小孩子的口吻,通過“我”和媽媽的對話,講自己非常想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感情真摯,語言樸實。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激發學生熱愛北京、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難點是有的長句子不容易讀好。

本課教學我以“情”貫穿全文,以“情”為導線,引領學生一步一步地感受到小男孩迫切想去北京的心情。課前準備時,我做了一個非常好的課件。我在教學這節課時的具體做法是:

一、通過多媒體的展現,激發學生的情感。

孩子對天安門的升旗儀式也許是陌生的,因此,我利用了多媒體的優勢,在學生面前展現了天安門廣場升旗的雄偉壯觀場面,讓孩子置身其中,讓他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激起他們的熱愛國旗的感情。如:當我播放錄象國慶60週年的升國旗儀式時,當國旗護衞隊的戰士護衞着國旗出來時,於是我趁機對學生進行教育:有許多全國各地的人來北京就是為了看一看升旗,就像是對靈魂的一種洗禮。孩子神情專注,已經把自己融入到課文中。看完錄像,我借情抒情,請孩子們把剛才看到的場面讀出來,孩子們在反覆誦讀中,情感再一次受到感染,熱愛祖國的情感在無形中得到昇華,我抓住時機請大家一起體驗,我做記者採訪了一些孩子,“你看到了什麼?你的心情怎樣?”孩子們暢所欲言。在她們回答問題的時候我注意要她們把句子説完整。

二、通過多種形式的品讀,領悟文中的情感。

品讀時,我先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地方,然後指導學生討論、理解,再指導朗讀,最後再以多種形式的讀,如:齊讀,賽讀,同桌讀,配樂讀等來領悟其中的感情。

我抓住了重點詞,比如:“彎彎”、“壯觀”、“遙遠”現在的小孩子體會不到小山溝裏的孩子們的特殊心理——生活貧窮、視野閉塞、勤奮好學、懂得珍惜,特別嚮往外面的世界。他們沒有小山溝孩子們的生活經歷,他們普遍沒有看到過大山,更別説彎彎的山路了,於是我找出了大山中彎彎小路的'圖畫,給孩子看。也找出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的圖片給孩子們看。目的是為了讓她們感受到大山的貧窮和北京城的壯觀。在感受的同時讀出感情。

三、通過拓展延伸,延續學生的情感。

在課中休息我讓學生欣賞北京的美麗風光,並配以課後的練習“我們愛北京”,“我們愛五星紅旗”,讓孩子反覆讀,最後我抓住“我多想去看看”中的“我”、“多想”、“看看”和學生一起讀出突出重點詞的三種語氣,再次激發了學生的熱愛北京首都,熱愛國旗的思想感情,讓他們的情感得以昇華。

但是這次教研課也有不足的地方,要注意課文輕聲的讀法,要注意在課堂上多動筆寫。對孩子放低要求。

Tags:反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