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文言文教學反思(精選37篇)

欄目: 教學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49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37篇《文言文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文言文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文言文教學反思(精選37篇)

篇一:文言文教學反思

文言文是一種知識載體,它承載着傳授知識的任務,但又絕不是惟一的任務,更不是根本任務。記得在第一次給學生上文言文課時,我就讓學生討論過為什麼學習文言文,我理解其根本任務是讓學生接受古代文化的薰陶漸染,提高人文素養。這樣面對一篇文章,如果肢解開來讀,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韻味,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讓學生在整體中去解讀語言,真正實現學生與古人的對話,學到活的知識而不是孤立的字詞。

於是第二個環節就是弄懂文意。依據新的課程標準,文言文閲讀可藉助註釋和工具書,我大膽地刪了過去串講這一環節,完全讓學生藉助註釋來讀課文,若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再拿到課堂上大家共同討論解決。實踐證明,有了前面品讀的基礎,學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決文意串講這個問題的。

篇二:文言文教學反思

一字

1、多音字

多音字就是字音異讀,往往不同的讀音在不同的句子當中有不同解釋,例如:《為學》中“為之則難者亦易矣”的“為”,讀wei,是做的意思,是動詞,而表示“因為”,“為了”,“被”的意思則讀作wei,是介詞。又如“鄉音無改鬢毛衰”中的“衰”解釋減少,讀“cui”,但這個字更多的地方用作“衰敗”,“衰退”讀作“shuai”。

2、通假字

讀古文時常常碰到這樣的情況,句子裏的某一個字,從本義和引申義都講不通,但讀字音,看字形似乎跟另一個意義可講的通的字相同或相近。如果去查字典有這麼一條“通X”或“同X”説明句子裏原來那個字是借字,“通”或“同”後面的字是本字,這種現象叫做通假字。國中出現的通假字可以例舉一些,讓同學們有所體會。如《兩小兒辯日》當中,“孰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賣油翁》當中,“我亦無他,唯手熟爾”,“爾”通“耳”(罷了)。

3、形近字

形體相近而意義不同的形近字,在國中課文當中,平時稍不注意往往會混淆,造成默寫中錯誤頻率較高,因此稍做整理,引起同學們重視。如《狼》中暇―假,徑―經,《黔之驢》中博―搏,技―枝等。

二詞

1、古今詞義不同

語言中的詞彙是社會現象最直接的反應,因而,隨着社會的發展同一個詞在不同的時代它的意義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別。例如“聞”古代解釋:用耳朵聽,現代解釋:用鼻子嗅。“無賴”古代解釋:無所事事,現代解釋:流氓,放刁等流氓手段。

2、一詞多義

由本義直接或間接引申出來的叫做引申義。例如,“亡”由“逃跑不見”引申出“物質丟失和人的死亡”再引申出“國家的滅亡”。

3、語法地位的不同

“之”一般情況下,作助詞解釋“的”,但也可以作動詞用,解釋“往”,“到”例如“吾欲之南海”,“吾”是主語,“南海”是名詞,斷定“之”是動詞。

經過整理再結合平時的練習,同學們腦子從模糊變為清晰,學習起來也得心應手,並且還學會從課內遷移到課外,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同,大大提高了學習古文的效率,在今後的教學中將不斷的進行反思,力求更好的提高同學們語文水平,進一步培養同學們對祖國語言博大精深的熱愛。

篇三:文言文教學反思

文言文歷來是教學的一個難題。每當筆者站在講台上,就會感覺到陣陣“寂寞”襲來,而學生也正窒息於這樣的“寂寞”中。柏拉圖在談論教育時説過:“強迫學習的東西是不會保存在心裏的。”教師必須嘗試點燃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之火,才能使我們“寂寞”的文言文教學不再寂寞。帶着這些思考,筆者開始嘗試用“情”?D?D語文課堂的靈魂,來點燃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之火。

一、批文入情,情由心生

“綴文成功者情動而辭發,觀文着批文以入情。”一篇優秀的文言文必定是一篇充盈作者誠摯情感的作品。在教學中,筆者通過特定環節,先激發學生心中的某種“情感”,再選擇恰當的時機與文本結合,讓學生帶着一份驚奇和渴望進入文言文的學習中。

如在教學《報任安書》前,筆者要求學生以“假如我是司馬遷”為題,去體會司馬遷的人生際遇:身受奇恥大辱、被友誤解、苟活於世、為著奇書。然後,再讓他們細細品味此時內心深處會產生怎樣複雜的情感。

就在學生入情已深的時候,筆者趁機導入:“司馬遷是一個偉人。他的偉大之處在於他敢於以血肉之軀與人生的陰霾抗爭,胸懷壯志……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會有陰霾,每個人都不希望自己被人生的陰霾吞噬,而司馬遷就是我們人生路上的風向標。你想走進他的內心世界,為自己的人生點亮一盞明燈嗎?那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報任安書》……”

時代在變,學生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也在變化,但他們對美好人生的追求不會變。教師應該利用文言文去點燃他們嚮往美好情感的熱情之火,讓學生在親身感受中體會文言文對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二、以情促動,以動潤情

在文言文字詞知識點的教學中,筆者做了一個大膽的嘗試:讓學生走上講台,當一回老師。如在《陳情表》這篇文言文字詞知識點的教學中,伴着《琵琶語》悠揚的樂聲,筆者説道:“傳世文章,必以情見長,以辭為輔,情辭相宜,才見品性。《陳情表》堪稱至情至誠的經典美文,世稱‘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李密到底是用怎樣的文辭彙聚出如此感天地、泣鬼神的至孝情感?文中的字、詞、句又是怎樣傳遞作者的縷縷情感?面對這些疑問,你們否能自己找到答案?”

看着講台下一個個驚奇而又興奮的眼神,筆者趁機把學生分為四個學習小組,讓他們自主進行文言文字、詞知識點的梳理、分析和整理;然後,筆者建議學生緊緊圍繞“情”字來剖析李密運用字、詞表達情感的技巧;最後,每組選派一名代表到講台上,將本組整理的文言文字、詞知識點講解給全班同學。

這樣的文言文課堂使師生“同呼吸、共命運”,雙方共同走進文言文的字裏行間,激情灑滿了課堂的每一個角落。

三、傾入生命,情溢課堂

第斯多惠説過:“誰要是還沒有培養自己的情感,他就不可能培養好別人的情感。”文言文課堂需要教師傾注所有的熱情去感染學生,師生共同收穫文言文課堂的快樂。

飽滿的情感來源於教師獨特的語言美,文言文的教學更需要教師充滿智慧的語言去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通過教師的講述,學生彷彿能“入其境、見其人、聞其聲”。飽滿的情感還來源於教師對語文生命意識的感悟,文言文中藴含的生命氣息足以點燃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熱情:《勸學》《師説》洋溢着生命不止、學習不息的生命律動;《項脊軒志》《陳情表》盪漾着動顫天地、温如春陽的生命温存;《報任安書》《蘇武傳》書寫着穿越時空、屹立華夏的生命巨響……當這一切由教師心田傳入學生的心靈天地,必將奏響文言文課堂最激越的華章。飽滿的情感還需要教師具有大膽的開拓精神,當教師的思想以跋涉開拓的身姿融入文言文的教學研究,才能產生源源不絕、生生不息的飽滿情感。當教師飽滿的情感洋溢於課堂的每一個角落時,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之火也將熊熊燃起。

筆者堅信,只要師生共同傾注熱情,就能點燃文言文課堂的激情,重現文言文課堂的情感魅力。到那時,文言文課堂又怎麼會“寂寞”呢?

篇四:文言文教學反思

一、教學目標實現狀況

本課的目標有三個:

1、知道斷句的重要性。

2、掌握課外文言文斷句的基本方法,能給簡易的課外文言文斷句。

3、感受漢語的趣味,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

從課堂效果來看,基本上實現了以上目標。在導入環節,學生的積極性很高,爭着為“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斷句,不同的斷句方法,表達的意思截然不同,學習的興趣得到了激發,感受到了漢語的趣味,也認識到了斷句、標點的重要性。

在第二個環節,我通過歸納、練習的辦法,引導學生總結出斷句的方法:

1、通文意。

2、分難易。

3、看標誌。

4、明修辭。

指出了斷句常見的問題,並且總結了一首斷句歌謠。 在此基礎上,學生進行了兩項練習,練習量比較大,從練習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基本能夠正確斷句。

二、需要改進提高方面

1、沒有照顧到每一位學生。練習題對於成績較差的學生難度較大,兩段文字難易的梯度不太明顯,都有點難度,導致班級有三四位學生不太會做題目。長此以往,他們的自信肯定會受到打擊,能力沒得到鍛鍊。課堂上學生單獨發言的機會不多,有些難度較小的題目,可以讓後進生來答,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快樂,讓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不讓課堂成為優秀生表演的場所。以後每一堂課,一定要關注每一位學生,每一位成績較差的同學至少要回答一次問題,必須時刻關注他們的學習狀況。如果他們都會了,那麼課堂的效果就好了。

2、對“通文意”強調不夠。在3班上課時,有兩位學不約而同的這樣斷句:“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令人啼笑皆非。究其原因,學生並不理解這段話的意思,只是生搬硬套標誌:“而”(錶轉折)在“而”前一般要斷句。可見理解是斷句的基礎,是關鍵。標誌只是起一個幫助作用,關鍵是要理解。在課堂上,雖然強調了理解是關鍵,也講了理解的方法,但是強調得不夠。可以給學生歸納出來理解的方法:1、熟讀四五遍。2、結合註釋。3、結合上下文。4、結合平時的積累。關鍵還是平時的積累,平時背的多,自然理解得快。但做題時一定要做到前面的三點,這樣有助於理解文段的內容。

3、練習時間不夠充裕。前面歸納方法的環節花的時間比較多,導致後面練習的時間只有十分鐘左右,如果前面能夠緊湊些,練習時間多五分鐘,學生可以多看幾遍文段,講解答案時能展開來講講,效果會更好。畢竟這種能力,不是靠老師講清的,是靠學生練出來的。

篇五:文言文教學反思

《項脊軒志》乃一篇融敍事、抒情、寫景為一體的優美散文,作者“借一閣寄三世之遺蹟”,文章以憶三代故人為核,言喜寫悲歎志,它是明代散文大家歸有光的代表作。這篇散文以其樸素悲悽之親情感動人心,因而成為經久不變的必選篇目載入語文教材。本節課是《項脊軒志》的第二課時,為了讓自己在教學上取得更大的進步,特做如下反思:

本節課圍繞第三段文字,展開對悲之情的鑑賞,課堂以“一間陋屋,三世變遷。兩種感情,四個女人”與“借一間舊屋做線,記人敍事抒情。憶三代故人為核,言喜寫悲歎志”兩幅對聯綰結前後,並在前後配上《空山鳥語》與《雨夜梧桐》悽清音樂。鑑賞旨在讓學生由感悟悲到感知悲再到共鳴悲,從而情不自禁伴隨音樂進入悲之境。

於是課堂開始我以劉勰的“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白居易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為引語,以多媒體展示學習目標――感悟鑑賞情,接着我緊扣上一節的朗讀、整體感知,之後我以“可悲物境往往引起可悲人事的回憶”一句引導學生總結可悲之事,學生回答後,我出示投影,明確文章鑑賞區域及鑑賞重難點。之後進入師生互動的重要環節,扣第三段文字圍繞人事之悲先由學生各抒已見談對悲的感悟,再針對地提出四個大問題,逐層深入地析情之悲,情之變化及作者的言外之悲和言外之志。學生積極踴躍地發言,我耐心細心地引導並予伸延拓展,以知人論世解讀了文章的言外之志,最後讓學生又繞開人事,尋物境之悲,分析了枇杷景之結語妙處。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已步入散文情境,並玩味賞析了情之悲。在意猶未盡之時,我出示了綰結文章的後一幅對聯,並安排了課後作業――圍繞喜之景寫一幅讀書對聯,指明喜之物境旨在映襯悲之情。整堂課較好達到了“不言情而情無限,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1、優點:

這堂課目標重點明確突出,分析鑑賞透徹,。更有所得的是教學中的方法改進與思想收穫:我重視學生自主感悟悲情,讓他們學會從敍事中領悟情,從景語中感知情,學會鑑賞散文的情感;教學中我重在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點撥,讓學生由感性到理性去分析鑑賞散文的悲情;鑑賞中讓學生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強烈的共鳴,體會親情之悲及作者的隱痛,從而培養健康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2、不足之處: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還不是很深入;方法點撥還不是很明顯;教態還不夠完善,應再抬頭挺胸;教學過程應關注全體,而不是僅提問眼前的局部學生;教學中過程性評價還可更明確。

這節課讓我受益匪淺,思中求進,我將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注重文學美感薰陶的同時加強方法的培養,對一些語文悟性不夠強的學生還應個別引導。

篇六:文言文教學反思

(一)《項脊軒志》教學反思

《項脊軒志》乃一篇融敍事、抒情、寫景為一體的優美散文,作者“借一閣寄三世之遺蹟”,文章以憶三代故人為核,言喜寫悲歎志,它是明代散文大家歸有光的代表作。這篇散文以其樸素悲悽之親情感動人心,因而成為經久不變的必選篇目載入語文教材本節課是《項脊軒志》的第二課時,為了使自己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取得更大進步,特反思如下:

本節課圍繞第三段文字,展開對悲之情的鑑賞,課堂以“一間陋屋,三世變遷。兩種感情,四個女人”與“借一間舊屋做線,記人敍事抒情。憶三代故人為核,言喜寫悲歎志”兩幅對聯綰結前後,並在前後配上《空山鳥語》與《雨夜梧桐》悽清音樂。鑑賞旨在讓學生由感悟悲到感知悲再到共鳴悲,從而情不自禁伴隨音樂進入悲之境。

於是課堂開始我以劉勰的“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白居易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為引語,以多媒體展示學習目標――感悟鑑賞情,接着我緊扣上一節的朗讀、整體感知,之後我以“可悲物境往往引起可悲人事的回憶”一句引導學生總結可悲之事,學生回答後,我出示投影,明確文章鑑賞區域及鑑賞重難點。之後進入師生互動的重要環節,扣第三段文字圍繞人事之悲先由學生各抒已見談對悲的感悟,再針對地提出四個大問題,逐層深入地析情之悲,情之變化及作者的言外之悲和言外之志。學生積極踴躍地發言,我耐心細心地引導並予伸延拓展,以知人論世解讀了文章的言外之志,最後讓學生又繞開人事,尋物境之悲,分析了枇杷景之結語妙處。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已步入散文情境,並玩味賞析了情之悲。在意猶未盡之時,我出示了綰結文章的後一幅對聯,並安排了課後作業――圍繞喜之景寫一幅讀書對聯,指明喜之物境旨在映襯悲之情。整堂課較好達到了“不言情而情無限,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1、優點:

這堂課目標重點明確突出,分析鑑賞透徹,。更有所得的是教學中的方法改進與思想收穫:我重視學生自主感悟悲情,讓他們學會從敍事中領悟情,從景語中感知情,學會鑑賞散文的情感;教學中我重在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點撥,讓學生由感性到理性去分析鑑賞散文的悲情;鑑賞中讓學生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強烈的共鳴,體會親情之悲及作者的隱痛,從而培養健康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2、不足之處: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還不是很深入;方法點撥還不是很明顯;教態還不夠完善,應再抬頭挺胸;教學過程應關注全體,而不是僅提問眼前的局部學生;教學中過程性評價還可更明確。

這節課讓我受益匪淺,思中求進,我將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注重文學美感薰陶的同時加強方法的培養,我一貫堅持潛移默化培養學生讀書的一些方法,但對某些文本篇目也可先方法指導再分析評價,對一些語文悟性不夠強的學生還應個別引導。

教不是萬能的,只有師生孜孜不倦地交流學習,才能在感悟鑑賞名篇中共同進步。

(二)《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教學反思

《先秦諸子選讀》旨在通過學習諸子論著,啟發和引導學生陶冶身心、涵養德行,提學生高對我國傳統文化和思想傳統的認識,加深對優良傳統的熱愛,發展學生閲讀古文的基本功。作為《先秦諸子選讀》中《論語》第一課,我就以此為目標努力追求了以下幾個方面:

1、落實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瞭解孔子的生平、思想,以及孔子思想的重要影響;學習五段選文,掌握文言知識,鑑賞文章風格。首先要求學生閲讀《概説》及《孔子生平》落實知識目標,對照課下註解,以小組為單位翻譯敍述故事,落實能力目標。整節課緊緊圍繞學生的學習過程展開,提問、質疑、探究、合作,讓學生認真學、敢於説,把課堂還原於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2、為學生創設一個探究的平台,落實德育目標。孔子生活的時期,禮崩樂壞、道德失範、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天下無道。面對這樣的亂世孔子該何去何從?是像“長沮”、“桀溺”“荷?丈人”那樣悲觀厭世,帶着無奈歸隱山林,然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瀟灑自足;還是像某些清談家那樣選擇無為?孔子堅持自己的理想,毅然決然的懷着無人悲憫的仁愛之心,選擇了一條艱難的道路,提出“恢復禮治”、“變革社會”、“匡扶天下”,並以此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周遊列國,著書立説,開館授徒,陷困厄而不屈;遭譏諷而不輟;知其不可而為之。學生討論熱烈,有贊成孔子這種精神的,也有傾向歸隱的,頗有“百家爭鳴”的氣勢,達到了我教學設計時期待的小精彩。

3、創設情境,讓學生真切感受孔子。播放電影《孔子》片段,走近孔子,進一步體會孔子勇於擔當社會道義的精神以及他那悲劇性的執著。特別是周遊列國時,被陳蔡兩國的士兵圍困在郊野中,好多天沒有食物吃,顏回等弟子已經餓得站不起來了,面對一晚馬肉湯弟子們依然謙恭地禮讓,孔子也依然不停地給大家講學、唱歌、彈琴,固執堅定的面對困難,不言放棄。從學生觀看影片時表情和唏噓聲,我就知道我要的效果達到了。然後順理成章讓學生仿照“2012年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為孔子寫頒獎詞。

4、切實發揮教師的專業素養,對本節課的設計從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着手,既注重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注重情感的培養,讓學生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學習、探究。

但教完本課後仍然留下了些許的遺憾。

1、在落實情感目標時,就有學生提出,孔子的勇於擔當看起來很美,但是在當今這樣的社會卻很傻。這種思想上的衝突是我在設計本課時所沒有想到的,因而在學生辯論後的總結略顯蒼白。

2、對五段選文人物描寫的方法有所忽略。其實選文人物富有個性特色的動作和行為,細膩而傳神。比如,接輿勸孔子一段,在他唱完之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避之,不得與之言”然後戛然而止,孔子想説什麼,接輿為何躲避,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可惜因為時間關係,我只是蜻蜓點水罷了。

教學永遠是遺憾的藝術,不管我怎麼設計,都會有一些瑕疵,或許因為遺憾,才有了反思,才有了更深的追求。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以此為契機,按照高中語文新課改的要求,紮實細緻落實目標,實實在在教學,認認真真做事。

(三)《樂民之樂,憂民之憂》教學反思

《先秦諸子選讀》為高中語文選修課,不是單純知識型課程,而是通過一些諸子大家的經典選文,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古代文化的優良傳統,感受中華民族精神的偉大,從中汲取智慧,思索人生,快樂生存。而孟子的與民同樂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但又不是單純的樂,而是憂樂結合,憂之後的樂,那才真的是樂其樂。在教學過程中,圍繞文本,通過討論探究,結合實際,尤其是我國國情和學生自己成長曆程,在展示中,讓學生具體深刻理解“與民同樂”的精髓,真正快樂而有責任的搞好學業,立志求索,完成使命!

由於課堂以學生為主體,學生的交流展示積極主動,有些學生古文化基礎好,課堂也有精彩的生成,比如有些學生認為與民同樂也表現孟子的審美意識,及共同美感,那是一種和諧生存理念,認識也許不全面,但至少結合文本進行了一定探究,這種鑽研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由此我想,語文的文化論著類選修課一定要激發、培養學生興趣,引導學生認識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繼承併發揚古代文化的優良傳統,以文化尋根的心境敬畏、崇尚先秦經典,繼而引領學生走向一個深度和高度,建立一種信念,涵養德性,汲取智慧,使學生學會生存,規劃自己的美麗人生,快樂向上,承擔責任。

當然,由於是選修課,學生文言文基礎有差異,在品讀時,對選文的文言知識點不能忽略,以此加強學生文言文閲讀、分析的基本功。

以學定教,先學後導的教學理念使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雙主作用更突出,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加大課堂容量,這使孟子的思想精華得以充分體現。今後還應該在如何使課堂各環節有效上想辦法,多思索,進一步提高效率,提升素養。

(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教學反思

1、教學資源的選擇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他們對學習素材的感受和興趣。因此,本課在教學資源的選取上可以説是“費盡心思”,力求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生活體驗中快樂學習。

2、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和現狀。在設計教案時,每一個環節都思考學生可能會説些什麼,教師該怎樣引導。所以,教師避免了以往“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只是在合適的.時候進行極具精彩的點撥。也得到了雙向性的良好效果:學生在積極的討論中獲得知識與體驗,教師也在學生的發言中學到了不少新鮮的東西。

3、注重在探究中生成,使預設與生成相統一。本課以學生為主體,努力為學生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在生生、師生之間的衝突與合作中,使學生最終達到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深刻認識。

(五)《鄭人有且買履者》教學反思

呂思勉先生説:“我國學術,只有先秦時候的諸子百家之學純為我華夏民族的自創。”先秦諸子對社會人生各方面的問題,有異常敏鋭深刻的洞察。他們或者教人以種種智慧的、積極的方式因應社會人生問題,或者啟發人們對種種社會人生問題進行反思。這些睿智的思想現在看來仍然富有引導和啟示意義。

先秦諸子散文原創性之強、哲思之深、風格流派之多、影響之遠,在備課過程中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如何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熱情,讓選修課堂關注學生個體,進行有針對的教學也成為教學實踐中的存在的一個難題。

在韓非子《鄭人有且買履者》一課的教學中,我主要從四個環節來設計課堂,具體表現如下:

1、瞭解背景 知人論世

2、抓住重點 掌握材料

3、理性反思 自主探究

4、關注現實 聯繫當下。

第一環節,利用視頻資料展現名家的精彩評論,吸引學生走進經典,關注歷史;第二環節,主要針對學情,落實韓非子選文中的文言字詞,發展學生閲讀古文的基本功;第三環節,有側重地進行探究學習,把握選文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瞭解用以支撐觀點的關鍵材料;最後一個環節,引導學生敢於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和他人交流切磋,互相啟發,共同提高。在整體上即抓住閲讀文本,又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共同構建起學習的空間來。

篇七:文言文教學反思

文言文,在考試時總是分數距離較為懸殊的一塊。如何教好文言文呢?我覺得實施文言文整體教學,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有助於學生的學習消化與吸收。

文言文整體閲讀是指在課堂組織閲讀教學時觀照的對象主要是文章的整體,即把文章視為一個格式塔,對文章的結構、思路、主要內容作整體的把握,而不是肢解式的機械分析和知識性分析,也不是簡單的咬文嚼字的串講。它着眼於“整體”,即整體的初步感知,再借助“整體”的“完形”去鳥瞰“部分”,把握關鍵的詞語和語句;文言文整體閲讀教學的關鍵是要着力於“整合”,形成對文本內藴的深層理解。

二、實施文言文整體教學的優越性

我認為實施文言文整體閲讀教學有以下的優越性:

(一)整體閲讀不會造成對文章語義的一知半解、囫圇吞棗,只會對正確理解語義提供背景,有助於語義的理解。

開始我擔心文言文整體閲讀教學會導致學生對文言語詞、語句的理解發生問題,嘗試下來我們認為整體閲讀不會造成對文章語義的一知半解、囫圇吞棗。因為除了有詳細的註解、課後的練習做支撐外,整體觀照有時會讓學生更容易發現問題,對語義把握變得更加精確,如學生對《勾踐滅吳》第三段中“當室者死,三年釋其政;支子死,三月釋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其中的“政”字的辨析。

(二)從教學實踐看,整體閲讀有助於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從表層理解走向深層理解,從再現性理解轉向重建性理解,從詮釋性理解轉向創造性理解。

繼續前面的例子:在整體觀照的背景下,同學們發現和解決“三年釋其政”中的“政的”註解和譯文的問題,但這還停留在知覺的層面,只是對文章表層語義的詮釋,缺少對文本的深刻品味和體驗,缺少文化的、情感的、義理的收穫。我讓學生對上面的例子再體悟和審視,請學生評價人物:這時他們很容易看到勾踐當時一方面要休養生息,給老百姓一些實惠,另一方面更要富國強兵,要“備戰、備荒、為滅吳”。“三年釋其政”、“三月釋其政”的背後正是為備戰滅吳,刻畫出一個不忘國恥、忍辱負重、卧薪嚐膽、機智圓熟的政治家形象。這個評價體現了學生對文本語言信息的深層理解,體現了文本語言信息和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生活體驗的有機結合,是學生對文章深層內藴的理解。閲讀的深層理解既是認識活動又是情感活動,這種深層理解有很強的創造性,它動用了學生自己的生活體驗和知識儲備,用來和人物對話並以主動的創造性想象和聯想來消除文本中的不定點、充實空白點。可以説深層理解已經超越了對文本“原意”的追索和還原,是學生以自己的經驗和情感去觸摸、品味、探究文本,這時,主體與客體、感性與理性、具體與抽象、形象與思想均已達到了整合狀態。這樣整體閲讀使學生完成了在認知圖式、人格養成和情感體驗上的重構。

我認為,整體閲讀有助於學生在整體中融會,在辨識比較中貫通,激活思維,並把思維引向深入,有時甚至會產生新的見解。

(三)整體閲讀體現了以學生學習為主的教學理念,有助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提高語文素養。

整體閲讀教學主要是學生的整體閲讀,它建立在學生的一系列學習活動的基礎上,它也體現了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我們覺得整體閲讀教學背景下的閲讀應該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而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就應該從整體入手,使他們從中體會文章對語言文字運用的精妙,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自然和社會生活的情趣,使文本所表達的思想,所運用的語言逐漸內化,從而在語言實踐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及語文素養。

在整體閲讀文本的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了教師的引導者身份,引導學生進入作者所描述的世界,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探究,拓展學生的思維和想象空間。教師只是橋樑和紐帶,而不是“救世主”和“包辦者”。

以上是我在文言文教學中的一點心得和反思。今後我將繼續探尋,不斷改進,以求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

篇八:文言文教學反思

文言文複習是九年級備考的一大主要板塊。我在講文言文時,生怕學生聽不懂,總是逐字逐句翻譯,一講到底;講得脣焦舌敝,費盡心機,教得吃力,還利用課堂、早讀,叫學生一遍又一遍反反覆覆地讀。學生或筆忙於做筆記,或霧裏看花,水中望月,課堂裏死氣沉沉,學習效果不甚理想,根本談不上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慾望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對文言文的認識停留在文字表面,根本沒有走進文字,沒有發現文字背後古人説話那抑揚頓挫的風采,更沒有體會出古人那隱含在文字裏的深沉的感情。另外,學生不明白學習文言文的目的和意義,不知道文言文的價值所在,當然就很難提得起學習興趣,更不必説肯下苦功鑽研文言文了。

新課標也要求國中學生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閲讀淺顯的文言文。

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文言文興趣呢?

首先,瞭解文言常識,激發學習興趣。文言文在傳承中華民族文化方面發揮了無可替代的功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智慧、文化財富正是用這種叫“文言文”的東西來傳承的,文言文就是開啟祖國傳統文化寶庫的金鑰匙。明白這個道理,我們才會對文言文肅然起敬,對古代聖賢肅然起敬,才會下決心學好文言文。

其次, 靈活採用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

第三,引導學生對一些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究。以意率文,以問題的思考和探究帶動詞句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必須先弄清句義和文義,解讀文本,學生文言文知識與積累,閲讀能力也就隨之提高。

篇九:文言文教學反思

第五單元是文言文單元,有三篇是講讀課文,兩篇自讀篇目。我主要採取講讀課文重點學習,以教師指導為主,注重學生自學能力培養;自讀篇目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引導為輔的,檢驗學生自學文言文的能力。現分別加以具體介紹:

講讀課文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採取以下教學策略:

一、注重閲讀古文的指導與訓練。

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學生在反覆誦讀中可以大略知道文章內容,同時亦可逐漸建立對文言文的語感。讀的過程是有層次漸進的,首先要求讀準,即不準出現錯讀、漏讀、添讀的現象。接着就要求讀出節奏、停頓和語氣。在揣摩中體會思想與情感,考慮讀法。這一層有更高的難度和要求,如果不對課文有較深的理解是無法掌握好閲讀的節奏和語氣的。因此在閲讀中要針對文中的一些不同類型和語氣的句子要專門挑出來與學生共同分析揣摩與體會,探討合適的讀法。這一點在古文教學中要始終加以強化。如我教《魚我所欲也》時專門把這幾句挑出來讓學生討論讀法:

1、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表判斷、確定)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表反問)

3、萬鍾/於我/何加焉!(表感歎,否定)

4、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表陳述)

二、注意對學生適時地進行情感的感染,態度與價值觀的引導。

如教《魚我所欲也》可教導學生明白,在人生的道路上,當出現了種種誘惑,當出現了生與死的考驗時該如何選擇的道理。教學《出師表》讓學生明白諸葛亮的知恩圖報,至誠,不圖名利。教《墨池記》使學生明白了技能與學習的精深靠的是象王羲之那樣的專心致志和勤學苦練,勉勵學生學習這樣的精神就一定可以取得各種成功。

三、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

由於古文距離今天年代久遠,在理解文義上存在很大的文字障礙,考慮到學生有一定的古文基礎和積累,所以九年級學生有一定的自學基礎。我主要採取以下辦法指導學生自學:

1、利用書中註釋大致弄懂文章內容,通過提問反饋學生把握文章的情況。

2、學生自己提出疑問,師生共同探討解決。

3、針對文章中的重點、難點有針對性的學習。

4、學習積累、整理文言文基本的實詞、虛詞,幫助學生髮現文言文特殊的語言特點,以找出規律性的東西便於更好的學習。

四.注重通過練習以達到鞏固記憶。

設計有針對性的習題以檢驗學生對本課知識點的掌握情況。給予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背誦指定的文段,作好檢查。

五、對於學生作業裏反饋的學習情況有區別地對待。

如果是出現了普遍性的理解偏差,就在課堂上進行必要的糾正和補救;如果是個別學生出現的失誤,就把他們單另叫到一塊個別進行指正並幫助他們找到造成失誤的原因。

篇十:文言文教學反思

一、強化閲讀。文言文是學生平時讀的很少的一種文章,這就造成了學生的文言文的語感差,進而導致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不夠。有道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文言文讀得多了,學生的語感強了,在理解文言文方面也就會變得輕鬆起來。在複習中,教師最好能引導學生將文言文多讀幾遍,然後再對重點字詞進行點撥,這樣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強化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對於文言文的複習,教師切不可“包全場”,文言文的閲讀能力絕不是在教師的教授下能提高的,而是學生在閲讀實踐中不斷總結、不斷歸納逐步提高的。在文言文的複習中教師只需對重點字詞給予適當點撥,然後就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去自學。自學前教師應歸納一些自學的方法交給學生,讓學生用自己喜歡和擅長的方法去理解文章的大致意思,如:組詞法、補充法、引用註釋法、猜測法、查閲工具書等。學生有了這些方法,教師就可以給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對照文章進行口頭翻譯,有疑難的地方作上記號,自學結束後,再通過合作學習解決學生的疑難之處,最後教師對個別難點進行疏導,這樣學生在自學過程中,熟練掌握了各種各樣的文言文閲讀方法,在考試答題中也就會運用自如了。

三、強化歸納和總結。文言文有很多字、詞屬於古今異義字,還有一詞多義,一義多詞等等,而這些字詞又常常出現在會考試卷中,所以,教師在組織文言文複習的時候,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歸納、總結。可採用教師示範法,即教師對每類字、詞舉五至十個例子,然後學生將國中八冊的類似字詞再舉五至十個,最後給一定的時間組織學生在班上進行交流。通過歸納、總結和交流,對提高學生的整體閲讀能力是大有益處的。

四、強化訓練。教材中的文言文,學生畢竟都學過,閲讀起來肯定比較輕鬆,如僅限於教材中的文言文閲讀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應該在課本外找一些難度適中的文言文語段,讓學生運用積累的閲讀技能,進行一定的訓練,通過訓練,讓學生再次檢查自己積累的是否充足,自己的閲讀技能是否熟練掌握。

總而言之,語文教學不是要教會學生多少東西,而是要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知道語文包含多少東西,要讓學生自己去多讀一些東西,多想一些問題,語文教學切不可急功好利,只注重抓暫時的分數,而降低了學生的培養要求,教出一些高分低能的應試機器。這和素質教育是相背離的,語文教學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個學生語文素質的高低,也絕不是分數就足以反映出來的,更不是幾天就能見效的,作為語文教師,首先要具備的就是一種韌性,清楚要做的是讓學生領略到語文世界的繽紛,而不是塞給學生什麼。要循序漸進,陪着學生走到到達語文世界的大道上,把學生引到到達知識彼岸渡口。把學習的'權利還給他們,把他們被異化了的能力重新找回來。

篇十一:文言文教學反思

一、重誦讀而輕理解

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對文言文的教學,我們一貫強調要多讀多背。誠然,多讀多背並沒有錯,但卻很容易導致過分強調誦讀而忽視了對文章詞句和整個內容的理解。有的教師在講課前要求學生將課文讀熟並背誦下來,講完課後強調最多的還是叫學生多讀多背,彷彿只有多讀多背就能真正掌握課文。殊不知這使得學生背課文的效率很低,即使勉強記住,錯別字也很多。

鑑於此,教師應正確地處理好誦讀與理解的關係,二者應該並重,對於難以理解的字詞句應重點講解,反覆練習,要讓學生養成看課文註釋的習慣,要引導他們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背誦,並及時檢查背誦的效果。

二、重講解而輕自學

就常規課堂而言,現今的文言文教學的`大眾化模式依然是“串講+翻譯+處理課後練習”。老師之間流行的口頭禪是“文言文要串講”“文言文要字字落實”。“字字”當然包括課文每一個句子的實詞和虛詞。我要問:字字落實有必要嗎?在我看來,字字落實不必要。比如,那些生僻字往往只在一篇文言文中出現,即使不懂它,也不妨礙我們讀其它古文。講得多,並沒有實效,也無必要。至於常用詞的常用意義,確實要下功夫落實的。

課前的預習很有必要,學生可以先熟悉課文,收集一些相關資料,課堂教學應該以學生學為主,教師講為輔,主張人人動手,藉助課文註釋和工具書,自己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同時還要避免課堂成為少數優生的天下。教師着重講一些比較難懂的和帶有普遍性的知識。對於文言文中常見的和特殊的句式、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等等,最好讓學生自己去歸納總結,這比老師一手包辦要好得多。

三、重文字而輕內容

對於文言文教學,普遍存在一種觀點:重點講解字詞句,學生能逐句翻譯就萬事大吉,至於主題思想的瞭解,寫作特點的領悟似乎可有可無,最多也是概括一下段意或中心。其實這種做法是對文言文教學目的的誤解。文言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通過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識,達到閲讀淺顯文言文的目的,而且還應該學習文中所藴含的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寫作知識,領悟體會其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至培養審美鑑賞能力等等。

四、重課內輕課外

目前,大部分語文教師對教材所選的文言文還是相當重視的。但是一旦拿一篇課外文言文來考查學生,雖然難懂的地方都作了註釋,學生還是叫苦不迭,不明其義,究其原因,在於我們偏重於課內而忽視了課外。具體有以下三點:

第一,忽視古今對比聯繫。一講古文,就跨越千年,不聯繫現在。這樣就使學生覺得文言文脱離時代,顯得高深莫測。其實教師如果稍加對比聯繫,就會使學生不僅覺得有意思,而且還很容易理解記憶。古今意義有別的字詞就更多了,應該讓學生自己歸納整理,學過一課或幾課整理一次,日積月累,收穫定然不小。

第二,忽視必要的古代歷史文化等知識的補充。教師應結合課文對此作相應的編程。比如講《陳涉世家》,可以補充古人姓名、字號等知識。其他如古人的衣着服飾、飲食習慣,古代的典章制度、天文曆法等等,都可根據需要適當補充,使學生有個大概瞭解。這對閲讀課外文言文很有幫助。

第三、忽視遷移能力的訓練。學生閲讀文言文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就是課外文言文讀得少,練得少。能力的形成需要進行大量的針對性訓練,僅靠教材上為數不多的文章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教師一方面應該鼓勵學生自己閲讀課外文言文,另一方面有必要選擇一些與課外有關的、難易適度的文言文作為材料訓練學生,真正達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總之,我們應該正視當前文言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積極尋求解決的方法。文言文教學的研究不應該成為被人遺忘的角落。

篇十二:文言文教學反思

現在的中學生大部分是不喜歡文言文的,這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學生們説:“語文我最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魯迅文。”文言文被列為“最怕”之首,學生對文言文的畏懼和文言文學習的無助可見一斑。應該如何改變這種不利的局面呢?筆者認為我們應解決兩個問題: 一是文言文教學的方向性問題,二是目標實施的方法問題。通俗的説,就是文言文“教什麼學什麼”和“怎樣教怎樣學”的問題。

問題一:文言文教學的方向性問題――教什麼?學什麼?

思考1:文言文到底教什麼?

即文言文教學是“為言”還是“為文”?

言:文言字詞句、句式等基礎知識。

文:文章的內容、結構、主體和情感等。

文言文,顧名思義,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文本語言的特殊性決定了文言文教學有其自身的規律。“言”,與現代文的差異,是必須正視和解決的,故重點文言詞句的字面教學。而作為文章,“文”又是不能完全拋棄的。

那麼,如何取得二者的諧和?我們先來看教學要求――

1、“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讀懂課文”,這是《語文教學大綱》對文言文教學目標的規定。所以從傳統教學上,文本基礎知識的教學就應該也必須是文言文教學的基本任務。這對應了“知識與能力”目標維度的要求。

2、 新課標的規定:讀懂淺易的文言文。什麼是懂?學習什麼東西才能讀懂?是學生離開老師,能獨立讀懂一般的文言文。

千百年淘洗而流傳,定是詩文極品。表現在這些作品中的先哲們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正是學生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這是人文精華所在,需要學習吸收。我想,這應屬於人文性的範疇吧。

而獲取這些財富,首先就要讀懂。讀懂的基礎是什麼?基本的字詞句。掌握這些基本知識的目的是什麼?不僅是要讀透這個文本,更是要從浩瀚的文言大海中自由汲取。這也就是“學課內,為課外”“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這就是工具性的具體含義吧。

海格爾説:語言是存在的寓所。文言文以獨特的語言形式藴含了廣博的精神涵養,如果離開了文言語體,精神的一切也隨之消失。

可見,“為言”是基礎,“為文”是高度。只有“言文兼顧,突出基礎”才是中學文言教學的根本。當然,選修的文言教學將會側重於人文的更大一些。

思考2、文言文學什麼?

教與學是統一的。新《大綱》要求重點掌握的120個文言實詞和18個文言虛詞,掌握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和詞類活用、固定格式等。這些要常提常講常歸類常整理。是教學的基本要求。

文本章法內容、精神主題等是更高的要求。

就是,把詞語句式、背誦默寫放到首要位置,讓學生堂堂有所得;把思想內容、技法特點放到重要位置,讓學生課課有收穫。要讓學生逐步學會文言文的學習方法。

建議:

1、確立文言文整體教學意識

知識與能力(一位)

讀懂:梳理實詞、 虛詞,句式;誦讀名篇 。 ―――《課標》

當下學生文言基礎知識的貧乏和大學聯考的命題趨勢,使我們不得不把這點放在第一位。

過程和方法(二位)

注意常用實虛詞分配;強調文言文的讀和背誦(涵泳、吟誦)。

反應獲取的過程和實施的方法本身就是一種學習能力,應該包容在“知識與能力”之中。

情感態度價值觀(三位)

文言的魅力(激趣)――歷史的意義(歷史與今天與未來)、文學的意義

2、將常見文言實詞和虛詞統籌安排到各模塊各文章中,零碎消化。

問題二:目標實施的方法問題。即怎樣教怎樣學的問題

思考3、怎樣教?

關鍵在於處理好預設和生成的關係。絕對預設的課堂是單邊低效的,沒有預設的課堂是虛無隨意的。

1、 目標預設

目標是行為的標尺,一不能“空”,大而籠統近於無;二不能“死”,由於個體積累的差異,教學目標需要有浮動的空間。三要有彈性區間。

2、 問題預設

傳統預設:讓學生獲得什麼――教給什麼知識。(知識的角度,是目的預設。只重結果,不管過程方法)

理想預設:引導學生知道自己需要獲得什麼,怎樣獲得,獲得的怎樣。――導向什麼方向。(知識與能力的角度,是思維預設。重過程方法,重規範落實)

3、 方法預設

(1) 誦讀的運用

朗讀和背誦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更是培養語感的好方法。清代姚鼐等人提出“因聲求氣”之説,“聲”就是文句的音韻、節奏;“氣”就是作者所表達的精神、氣勢。可見,朗讀在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性。而我們的課堂恰恰少了讀書聲,丟掉了傳統的精粹做法。

讀的方式要多種多樣;範讀、領讀;齊讀,個別朗讀;默讀、自由讀……可讀全篇,可讀幾段、還可讀幾句、讀一句。多種形式的吟誦涵詠,同樣為課堂瀰漫一層濃濃的古味。對文言文就從陌生到走近,再到融入,從生澀到流暢,再到韻味十足。

總之,要反覆讀,一直到讀熟,熟到提出某一段或某一句,要能知道出自哪一篇,是什麼意思。

讀要講求目的和效果,讀的方式要恰當,讀的過程要指導。讀要為理解服務,要對深化理解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但是,我們的課堂是怎樣運用的呢?

我們整堂課除了範讀,就是齊讀,恰恰少了最能顯現獨特情感體驗的自由讀。少了能靜心揣摩,思考和閲讀同步的默讀。

(2)務虛預設

在設計中,除了必要的知能預設,讓學生補充自我的東西,體現了新課改“以人為本”的要求。但真正的教學中卻沒有落實。

4、環節預設

文言教學也是文本教學,也應有整體感知的環節。這是對文章的初讀感知,以後的學習是在這基本感知的基礎上進行的。這符合認知規律。所以,要重視這個環節。

篇十三:文言文教學反思

在我還是學生的時候,我覺得學習文言文就是掌握古漢語字詞的解釋,然後再無其他,甚至到了大學,選擇中文系,學習古代漢語這門學科的時候,我仍舊認為掌握字詞解釋就萬事大吉了,記一次文言文教學的課後反思。

然而,在我準備完《狼》這一篇古文的教學設計之後,我意識到文言文的學習不應該僅限於字詞解釋。那麼,文言文的學習和學習語文是有所脱離的。那麼問題又回到我們為什麼要學習語文,我想語文的學習一方面是掌握最基本的“聽、説、讀、寫”,而另一方面就是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學習,從而從精神上架構世界觀和價值觀。所以在教學上就要兼顧人文性和工具性。由此,回到文言文教學,我為我之前的認知感到愧疚。身為中文人,卻抱着如此狹隘的想法。

在這次的文言文教學中,我發現單純地講授是不行的,學生只會覺得枯燥乏味,而且不懂思考,如此機械地吸收知識,效果自然是不好的,經過一個學期的教學,我發現事實也的確如此。

因此,在梳理文章內容時,我由最開始的詳細地分析講解到一半交給他們。所以,我在一開始會讓他們在預習時就只在課本註解的幫助下自行翻譯,自行了解文章內容,在這一過程中,甚至在整個過程中,參考書是禁止的。所以所以在課堂上,我會讓學生來翻譯句子,大多數情況下,學生都可以翻譯出大概的意思,只有一些細節問題,那麼對於這些細節問題,我覺得不能那麼快就替他們解答,我更希望他們能對這些細節引起重視,能夠通過思考來收穫這個答案。經過這麼一個過程,學生們的學習效率也提高了,以我的觀察,我覺得他們學習的效果要比之前好很多。

在掌握基本內容及基本註釋之後,就要進入文本之上、精神文化層面的內容。對於這個內容,看似簡單,但是要真正傳達,達到效果。所以在這裏容易被忽略,容易被略過。因此,許多人在文言文的教學上只重視字詞解釋,而忽略了文言文中文化的傳承。也因為這點,許多學生學習文言文覺得枯燥無味,甚至看到文言文就感到痛苦,這都是源自於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的時候,忽略了中華文化的傳遞。那麼,在我自己看來,我們應該在這方面進行挖掘,從這篇文本聯繫其他文本,從而傳達中華文化,讓學生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也許,我在這方面還不成熟,但是我覺得人都是從無到有,而吾將上下求索,終有一天,直掛雲帆濟滄海。

篇十四:文言文教學反思

文言文教學反思

中學文言文教學的着力點主要集中在“語言”上,這一點在課堂教學和檢測上表現得十分鮮明,於是在教學中,往往出現老師板着面孔教,學生板着面孔學的現象,學生談古色變,教學效果可知。我很想在揭開文言文教學“嚴肅的面紗”這方面做一些探究。於是在教學《小石潭記》一文中嘗試着進行了情景教學。

我決定教學本文時以情感人,重點體會文章的寫景抒情的方法。於是我以導遊的身份,以課後練習“發現小石潭——譚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氣氛”為線索,引導學生和我一同遊覽小石潭。課前我從網上下載了本文的課記,讓學生分組觀看。課堂上我激情滿懷,聯繫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談憂和樂的心態變化,引導學生從“動與靜”、“音形色”、“景與情”等角度解讀課文,津津樂道作者高超的寫景藝術。講的時候自我感覺非常良好,同學們也聽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

可是第二天早讀,卻發現同學們斷句不準,朗讀尚成問題,更不用説背誦了。對一些字詞理解有誤,雖然進行了補救,但教學效果很不理想,想了很長時間,明白了我的失誤在於:

第一,沒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他們畢竟只是八年級的學生,缺乏良好的自學習慣;第二,忽視了文言文教學誦讀這個基本環節,導致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和基本能力訓練方面缺失,丟掉了最基本的“抓手”。

現代人總會對文言文形式的語言感到遙遠,而且陌生。這首先從心理上加大了現代人尤其是現代中國小生對文言字詞、句式和常用語法理解的難度。我們要學習文言文,就必須首先越過這個障礙。這個“越過”絕不是“跨過”,而是“穿過”。也就是説,我們必須通過認知和理解的方式來實現。這就要求我們要從培養語感入手,增強學生對文言語言的`感受能力,理解字面意義是前提,決不能忽略這個前提。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首先指導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義,讀懂文章內容,養成初步的文言語感。

由此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學決不能忽視文言字、詞、句式和常用語法理解,必須重視培養語感,增強學生對文言語言的感受能力。只有學生真正讀懂了課文,才能學習《小石潭記》這樣富有情韻,語言優美的作品時才能積極主動的去思考,去想象,才能在腦海裏呈現山水的本真性靈。才會透過語言文字看到活潑的綠色,感受到作者筆下那個空靈、靜謐,有幾分神祕的小石潭景色,從而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感情。

篇十五:文言文的教學反思

文言文的教學反思

歲月,兩個字,奼紫嫣紅是也,簡單素白亦是也,文言文教學反思。時光如水,悄然流逝。記得前不久,偶然在辦公室和師姐秀霞回顧這些年教學的喜樂見聞,愁苦軼事,驀然發現,我成為一名一線語文教師6年了。我們笑着感慨説,最好的時光,最美的青春都獻給語文了。其實我們深知,我們應該感謝語文,感謝語文讓我們即使繁忙也能在文字裏邂逅一抹新綠,感謝語文讓我們即使瑣碎也能在書海里擁有一方淨土,感謝語文讓我們可以把這兩千多個日子輕攏慢捻,微笑感歎。我們篤信,縱然身處人生的拐點,每一個語文人,仍能以歲月莊重相待,捧它在手裏,放它在心上,慢慢地讀,細細地品,我們亦篤信,歲月一定會賜每一個語文人智慧,柔軟,恬淡,力量,温情……

昨日考完語文,改完語文試卷,看着學生在古詩文言文部分取得的進步,我是很欣慰的。可以説隨着課改的深入,會考逐漸在加大文言文及古詩的數量和難度。我覺得國中語文課本的文言文編選非常科學,所選文章難易適中,編排有序,極富文學性和思想性。但在實際的文言教學中,學生總感覺文言文學習無非是就是背誦再背誦,背多了感到枯燥無味,毫無樂趣可言。那麼如何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從枯燥難懂的文言文中找到樂趣呢?個人在文言文教學中反思,從以下幾點入手,有了一定的教學實踐,收效還是很明顯的。

一、要夯實基礎,培養學習興趣

中國古詩文可研究的對象博大精深,但對於國中學生而言,他們年齡小,知識面相對狹窄,加之對工具書使用的熟練程度不夠,因此引導他們研究的範圍最好侷限於課本,或與課本密切相關的材料,他們在課堂與老師共同學習的時間有限,最好能在課堂上進行完,即便需要課下查閲資料,也不宜佔用太多的時間。鑑於此我們不妨嘗試研究一個字,一個詞,一句話,一個標點。這些“小課題”往往可以當堂完成,何況這些“研究課題”和會考緊密相連,平時教學中滲透這些內容,學生在學習時也願意去下功夫進行研究。要提高文言文課堂教學效率,就要轉移文言文教學的重心。針對傳統的文言文教學側重翻譯課文、分析思想內容和寫作特點的偏頗,新課標理念認為文言文教學應該轉移到基本的字詞句的學習上來。讓學生堂堂有所得,課課有所獲,這樣才不會讓逐字逐句的講解充斥課堂,才不會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榨取乾淨。這樣既提高了課堂效率,又在日積月累的學習過程中培養起獨立的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會學生預習和歸納

學生通過預習,找出了文言文中的不理解的詞和不會翻譯的句子,那麼教師在教學時重點就放在學生的疑難問題和學生易忽略的知識上,可以少做許多無用功,大大提高教學效率,教學反思《文言文教學反思》。歸納可以總結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讓知識形成網絡。可是許多國中學生學習文言文時不會預習和歸納,這時老師的指導就顯得尤為必要。在我要求孩子預習前,我會提明確的預習要求,並因內容不同而設計一些不同的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讀書。預習的要求可以具體為以下幾點:1.參照課文註釋,翻譯全文,並給不理解的詞,不會翻譯的句子作上記號;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多音字、多義詞。3.圈出重要實詞和常見虛詞,並弄清其意義和用法;4.找出文中詞類活用的詞;5.找出文中的特殊句式,等等。上課時,各組派代表把預習情況講出來,重難點問題彙總集中,這樣教師就心中有數,針對性強,以免在學生都知道的問題上耗時間,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只可惜,由於九年級學習任務重,可以用來給孩子們充分預習的時間並不多,所以有時候預習這個環節,我只能把它放到課上。另外,在學習古詩文言文時,我是要求孩子們每課都要做歸納的。一課上完後,我會指導學生及時歸納小結,並督促檢查。歸納哪些內容呢?除了對上面的預習要求自己忽略或不清楚的內容進行增補外,還要對重要實詞、常見虛詞和句式進行歸納,如某個重要實詞有幾個意思、虛詞有哪幾種用法、特殊句式有哪些等等。

三、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一)養成誦讀習慣,講究誦讀的方式

誦讀不僅是學習文言文的一種有效方法,而且是一種藝術享受。現版的文言文強調可讀性和淺易性,註釋較詳實,課後練習設置具有科學性。我們必須重視誦讀,課堂上可以採用教師範讀、教師領讀、學生範讀,學生齊讀等方式,讀準字音、讀準停頓。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培養語感,加深體驗和領悟。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教材的課後練習都佈置了熟讀課文和背誦課文的作業,由此可見,高度重視誦讀,有助於我們感受藝術和學科中的美,提升審美境界。如教學《醉翁亭記》時,首先應引導學生反覆誦讀,感受語言美和意境美。然後從醉翁亭周邊的優美環境,山間朝暮及四季的美景中及遊人的遊玩之樂中體會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思想。從而瞭解文中的環境美和人性美。

(二)、與歷史學科密切聯繫,突出思想教育

對於文言文的教學,我們不能只停留在誦讀的基礎上,或是簡單地教幾個實詞和虛詞,而是既教文章,又教做人,突出工具性和人文性,體會其中藴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藴奠定基礎。教材中的文章大多藴含着豐厚的人文知識,歷史上多少偉大的人物,在不同的歷史社會環境和個人經驗中,都從不同的'方面不停頓地經歷和體驗了各種人生況味,追問和反思着不同的人生意義。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聯繫歷史,告訴人物生活的背景和事件的前因後果,在歷史的氛圍中感知文章的主旨。如講授《出師表》一文,就要讓學生了解當時的史實,置於歷史情境中去領略人物形象和事件的波瀾,充分認識諸葛亮的個性特徵。又如在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兩篇課文時雖然立論角度不同,但是意圖相同,都是勸諫君主怎樣治理國家,在教學時可讓學生討論文中的思想對於今天治理國家方面還有沒有意義。從而指導學生運用現代觀念認識傳統文化,做到去粗取精,古為今用。我們九二班的孩子學習文言文時對作者,作品簡介這些是頗有興趣的。

(三)、學會遷移,形成應試技巧

新課程標準調整了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的教學方向,要求把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的用法作為教學和學習的重點,新課標強調“注重在閲讀實踐中舉一反三”,基於此,在文言文的教學時,要指導學生在閲讀實踐中歸納掌握詞法和句法,具體做法是,以課後練習為載體,分項歸納、補充、鞏固,舉一反三。因此,我在文言文教學時,一般會讓學生列舉同一個字在不同文章中的不同意思,或者不同的字在不同文章中相同的意思。這樣有助於學生熟悉課本,學會遷移。我相信只要持之以恆,就能形成應試技巧,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證學生會考時能拿到滿意的分數。

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可偏廢。我們必須重視文化傳承,提高文言文的教學水平,做到既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又增長了學生的知識。

篇十六:文言文的教學反思

有關文言文的教學反思

文言文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是古代文明傳承的媒介。初學文言文,很多學生感到困難,一是難讀,二是難懂。有些學生不大喜歡這些“之乎者也”的文章,認為枯燥乏味。作為教師,我們應當怎樣做才幹讓學生喜歡文言文,會學文言文?怎樣才幹讓文言文在學生的.語文素養中佔一席之地呢?.我認為國小文言文教學要堅持師生互動的原則,讓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解,解中練,練中拓。

我們都知道語文課必須“以讀為本”。教學文言文就更應當如此,因為文言文的節奏感和韻律感很強,特殊適合朗讀。但是要讀好文言文並非易事,特殊對於國小生來説難度更大,由於文言文裏的一些字詞的讀音和現代文中的讀音不同,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止句不當,湧現了錯讀,斷續,沒有韻味等問題。初學文言文,教師更要重視帶學生闖過“讀通”這一關。讀音不同的字詞,教師要指出,告訴學生句子該如何停頓,教給學生一些朗讀的技巧,如語速稍慢,停頓時要音斷氣不斷。教師最好能範讀課文,甚至要帶學生讀課文,把範讀、帶讀、自由練讀等多種情勢結合起來,學生很容易把課文讀精確讀流利,並能從中感受到朗讀文言文的樂趣。

“難懂”是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第二個困難。文中的一些字詞的意思和現代文意思相差甚遠,教師當強調並激勵學生藉助課後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意思。因此,教師在領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時可以適當地點撥,講解,不必逐字逐句地串講對譯。學生能通過自己的理解,大體上説出意思即可。完課文後要激勵學生熟讀成誦,這些古代的文學精華會使人一生受用。

當學生能正確,流暢地讀通課文之後,首先教師可設計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引領學生討論完善註解,獨立或相互合作地對文言文的每句話進行揣摩,整體瞭解大意,在學生頭腦中換成今天的現代文.然後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進行練説,説重點詞,句的意思,並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討論,交流,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從多角度發表自己的見解,進而領悟一些生活的哲理。

篇十七:《文言文》教學反思

《伯牙鼓琴》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與鍾子期的真摯情誼讓人感動。

《書戴嵩畫牛》是北宋文學家蘇軾的所作的一篇散文。用簡單的手法敍述了一件事情,並諷刺了憑空想象的外行人。本文的教學重點是瞭解一般的古文學習方法,通過註釋、已有文言基礎,讀懂文意。

教學難點是:抓住關鍵句子,理解課文藴含的道理。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音樂渲染,創設情境。

上課伊始,我便以古琴彈奏“高山流水”導入,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古文的意境。在理解“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時,我精心選取了《俞伯牙摔琴謝知音》,補充介紹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故事以悽婉動人的音樂加以烘托,讓學生入情入境地體會伯牙那種悲痛欲絕的心情,使學生的情緒達到高潮,甚至有女學生當場哭出聲音。

2、反覆朗讀,感受文言之美。

文章不厭百回讀,文言文的讀更加重要。在初讀環節我就發現學生能夠讀通順,但不會斷句,沒有節奏。我適時範讀,告訴學生:“這是一篇古文,與我們現在一般的文章不同,讀古文要注意斷句,講究節奏、韻律的美感,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就是我們説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在初讀、再讀環節,學生的讀就已經達到六遍之多,學生依然不能讀出節奏、感情,更讀不出韻味。於是,我把朗讀與理解進行有機地結合,比如文章的前四句,在理解了意思以後指導學生要讀出高興、激動、稱讚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後半部分,指導學生讀出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學生在朗讀中反覆地品味語言,在品味語言中提升朗讀。最後,學生的朗讀有了質的飛躍。

3、關注過程,指導學法。

整個國小階段只安排了兩篇文言文的學習,如何學習文言文,方法指導顯得特別重要。在本課的學習過程中,我不斷地總結學法。初讀感知的時候告訴學生:“讀古文不妨多看看註釋,這能幫助同學們閲讀。”“結合上下文理解是學習古文的一種好辦法。”“查字典理解,這也是學習古文的方法之一。”在研讀環節,通過對“善”字的對比學習,讓學生知道“這種一字多義的現象在古文裏很常見”,使學生知道“一個字就是一個詞,這在古文中很常見”。在悟情環節,指導讀書時讓學生明白“理解了古文的意思,和文中人物的心意相通就能夠讀好古文”。

4、適時補白,豐富文本。

在品析完“伯牙鼓琴,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太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流水!’”,我讓學生仿照句式進行訓練。“既然伯牙善鼓琴,那麼他的琴聲中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流水,琴聲裏還會有哪些場景?”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句式練習,有效地調動學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結構之美,豐富了文本的內容,又在不露痕跡中理解了“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接着話鋒一轉,“請你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來都沒人真正能聽懂你琴聲所表達的心聲,而鍾子期,不論你彈什麼,不論你有怎樣的志向和情懷,他都‘必得知’,這時,你的心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你又會有怎樣的感慨?”由於前文鋪墊做得充分,此處文章的空白點給了學生極佳的回味和想象空間,此時的學生已經是不吐不快的狀態,寫話練習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為進一步幫助學生的對文本的理解,豐富學生的情感,老師相機進行拓展,補充《警世通言》中的資料。通過補充資料,使學生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無邊孤寂和懷念之情,讓學生為伯牙痛苦絕望的悲涼之情發出了深深感歎,理解千古知音最難覓。而這也恰恰是此故事流傳百世的原因所在。

三、不足之處

一是感覺身為教師的我話還是太多,情緒應該再收斂一些,用文本打動學生,而不是用老師的情緒帶動學生;二是沒有留出時間指導學生背誦――學古文一定要注重積累,背誦就是一種好的積累方法。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揭題激趣,接着初讀感知,體會韻味:讓學生初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把不好讀的地方多讀幾遍,直到把課文讀通順 。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瞭解學生讀書時遇到的困難,根據學生的困難進行指導,教給學生文言文的停頓。教師的範讀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幫助學生們讀通課文,從而體會文言文的節奏美,為下面的理解和朗讀奠定基礎。然後讓學生回憶思考理解古詩文的方法,經過交流,運用看註釋、請教老師同學、查工具書等方法自讀自悟,揣摩句子的意思,然後在小組內彙報自己的理解,最後在班上交流感悟,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課文,體會文中所藴含的道理。

篇十八:《文言文》教學反思

八年級上冊語文書單元教學安排存在規律性:第一單元是新聞,第二單元和地四單元是散文,第三單元和第六單元是文言文教學,第五單元是説明文。文言文的學習歷來是國中生的一大難題。教師難教,學生難學。一是因為文言文自身因素,文言文與當下的用語和語言習慣有所差異,所幸教材上選的文言文較淺顯易懂,文章內容貼近生活,符合當代學生的認知和思想意識。二是學生對文言文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畏懼,這種畏懼心理導致他們看到文言文就害怕,一害怕就失去信心,導致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效果欠佳。針對這一現象和結合班級學生具體情況,我對文言文教學作出以下幾點歸納:

一、重朗讀。

引導、鼓勵學生反覆朗讀,熟讀成誦。能訓練學生的語感,增加對文章的熟悉程度,加深對文章的瞭解。因此,在教學文言文時,我會提前要求學生預習,預習做到:讀熟課文、藉助資料書瞭解作者和作品、翻譯全文。只有學生提前去預習了,熟讀課文了,在教學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學生上課也才能跟着老師的思路走,如果學生對課本不熟悉,上課就容易聽不懂而走神甚至失去信心。

二、突破重點字詞和重點語句難關。

翻譯重點字詞和語句是文言文考試的一大考點,也是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一大障礙。在教學文言文之前,我會先熟讀教材,藉助教參,結合學生的預習情況,有針對性地將文中出現的重難點字詞作歸納,用於課堂預習檢測,便於加深學生記憶。重點語句要請多名學生反覆翻譯。並在課後進行翻譯訓練。翻譯文言文時,可在班上進行翻譯比賽,點名生翻譯,小組合作翻譯,師生齊翻譯等等形式,都能在課堂上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三、引導學生歸納。

本學期的文言文較多,因此各類知識點也是多而雜亂。為此我在班上作示範,以一篇文章為例:歸納本文出現的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性活用、重點虛詞……引導學生用專門的筆記本作記錄,便於學生記憶和複習。學完整本書,我會要求學生將整本書中文言文裏出現的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性活用、重點等歸納出來。用於早讀和期末複習。

四、文本內容探究。

文言文的內容相對現代文較簡單、淺顯。因此在教學時以學生自主探究文本內容為主,教師指導講解為輔。我會針對文章內容設計問題,課堂上生以解決問題的形式探究文本內容和思想感情或是主旨。

文言文教學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工作,是語言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項。教學方式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學生能夠學懂、掌握,體會領悟中華文化,提升學生文化素養。只有結合具體學情不斷改進和創新,才能使學生學得輕鬆,學得紮實。教學相長,教師在這一過程中也能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和能力。為學校教學貢獻自己微博的力量。

篇十九:《文言文》教學反思

國中語文中文言文已佔到一定的比重,像本冊書有11篇文言文,加上14首詩詞,文言文的比重要佔到1/2。因學生平日接觸文言文讀本少,文言詞語古今義變化大,有一字多義和詞類活用現象,加上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故讀懂文言文對相當一部分學生有一定的難度。一篇文章要麼讀不明白,要麼讀明白了用白話文説不出來,重點的文言實詞、虛詞積累不夠,重難點句子理解不準確,學生對文言文感到頭疼。在學習中都有這樣的體驗:學通學懂了就有興趣和信心,再難都不怕;學不懂有困難,越發沒有興趣和信心,更不願學。從現在語文教學來看,很多語文教師對文言文教學都很重視,花費課時多,講解細緻全面,但教學效果一直不夠理想。我想,要提高文言文的教學效果,可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多朗讀文言文語段。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是很有道理的,文章只有用心多讀幾遍,真正讀進去,才會明白其中的意義。自己悟得的,比老師教、被動記效果要好得多。在讀過幾遍之後,若仍有部分詞句不理解,可查閲詞典、字典,或請教他人,這時,你想要知道這些知識,就會格外用心,記憶也會格外深刻,就像人餓了吃什麼都香一樣。同時,對於自己真正不會的知識一定要及時記筆記,反覆記,達到熟練,才會真正變成自己的知識。目前,在語文教學中,因課時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習慣差,學生對課文朗讀得很不夠,對課文太陌生,即使老師講解得再詳細、再全面,因學生不會的知識太多,也會記不全,記不牢,課文背誦更是因為理解障礙而難上加難,或死記硬背,或勉強記憶,學習效果自然就差。

二、多整理、多積累文言詞語。

文言文多是記錄古代的生活,現代人多比較陌生,加之語言的變化,文言文的詞義與今天差距較大,故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但詞義也有固定的,多積累自然就會熟悉。一般而言,實詞意義較單一,如“走”為“跑”,“書”為“寫”,“嘗”為“曾今”,“布衣”為“百姓、平民”,“犧牲”為“祭祀用的豬、牛、羊等”等等;虛詞意義較為複雜,如“之”的用法有七種,連詞“而”表示的意義關係有六種,只要熟悉用法含義,做到心中有數,再遇到詞語,根據語言環境去判斷辨析,自然會容易的多。所以在文言文教學中,學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識後,教師給學生整理古今義差別較大的文言詞語和用法較多的文言詞語是必要的。對於難以理解的句子一定要對重點關鍵詞反覆記,才會掌握。

三、多背誦一些文言文名篇,這對培養學生文言文語感,積累文言文詞語是很有幫助的。

四、多閲讀一些歷史小故事,歷史小説,瞭解豐富的歷史背景,對讀懂一些文言文很有幫助。畢竟文言文多記錄的是歷史事件,知道故事內容再讀文章就容易讀懂了。

總之,文言文教學應多在讀懂文本上下工夫、想辦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文言文教學才能真正走出困境。

篇二十:《文言文》教學反思

《文言文二則》是一篇精讀課文。本課中包括兩篇文言文《伯牙鼓琴》和《書戴嵩畫牛》。《伯牙鼓琴》講述俞伯牙與鍾子期是一對千古傳誦的至交典範。俞伯牙善於演奏,鍾子期善於欣賞。後鍾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萬分,認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會有人像鍾子期一樣能體會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絕弦”,終生不再彈琴了。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知音難求,要珍惜友誼。《書戴嵩畫牛》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所作的一篇散文。用簡單的手法敍述了一件事情,啟示我們要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不能憑空想象。

一、教學效果

本課圍繞着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課前準備充分,圖片資料豐富。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瞭解文言文的寫作背景。我首先介紹有關《伯牙鼓琴》和《書戴嵩畫牛》的資料,使學生對文章有一定的瞭解。

2、以學生為主,自讀課文。我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藉助註釋翻譯課文,瞭解文言文的大概意思。

3、朗讀課文,熟讀課文。在學生了解課文基礎上,我引導學生通過各種形式朗讀課文,小組讀、男女讀、比賽讀等多種形式,充分地調動了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

4、複述故事,悟出文章所給我們的啟示。在充分地朗讀課文、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我設計了這個環節――讓學生們複述文中的兩個故事,然後問他們:故事給了你們什麼啟示?進一步啟發引導得出:《伯牙鼓琴》告訴我們知音難求,要珍惜友誼;《書戴嵩畫牛》啟示我們要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不能憑空想象。

二、成功之處

在教學這一課的時候,我覺得自己還是比較成功的。首先我很好地調動了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語文教學的特殊性和知識體系的不確定性,使得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以學生為主體。我在教學中,嚴格遵守這一點,以學生為主,通過小組討論、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們充分地自學課文,翻譯文章的內容,弄懂文中每句話的意思。其次,在充分弄懂文中意思的基礎上我注重學生的朗讀,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個人讀、小組讀、默讀、集體讀等朗讀形式,感悟文言文中語言的精煉和文中所給我們的啟示。

三、不足之處

雖然在這一課的學習中,有成功的地方,但教學永遠都是有缺憾的。在本課中,板書還是粗糙,不能完美地展示文中的細節部分。對於一些重點易考的字詞沒有通過板書體現出來,不能使學生一目瞭然。

四、改進措施

今後在教學中,我將更加註重板書的設計。一節課下來,要讓學生通過板書既能瞭解課文的大概內容,又能掌握文中重點的字詞,使板書成為課堂一個精彩的部分。

篇二十一:《文言文》教學反思

新的語文教育理論認為: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主要靠感性的積累,而不是理性的指導或機械地接受。悟透了這些道理,教學時就能有的放矢。那麼怎樣進行文言文的感性積累呢?為了體現以上這些新的教學思想,我提出了比課本更高的教學要求:凡是課本要求熟讀的課文,就一定要求背誦;凡是課本要求背誦的課文,就一定要默寫。即以朗讀來求品悟、求薰陶,以背誦求正經常性的朗讀,以默寫求得背誦。不僅在教學每一篇文言文的過程中穿插4-5遍的朗讀,而且在課後,讓學生進行經常性的朗讀,如在早讀課,讓學生自由朗讀,齊聲朗讀等。特別是每一節課的前五分鐘,都選一篇以前學過並要求背誦的課文,讓學生放聲背誦一遍,對所有要背誦的課文進行“輪番轟炸”式的朗讀和背誦。俗話説:“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學生背誦課文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使背熟了的課文,經過一段時間以後,記憶也會淡忘。這樣“輪番轟炸”式的背誦,不但能不斷地鞏固記憶,而且能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特別是經常性的朗讀背誦,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語感,形成書面表達的語言機制,達到感性積累的目的。

其次,對學生提出了“三個每”的要求──即每一個字會解釋,每一句話會翻譯,每一篇文言文會背誦,(課本中要求背誦的.課文則要求默寫)。對於第三個“每”前面已經講過。對於第一、第二個“每”,抓的方法有兩個:一是做口頭翻譯,講解課文時在疏理完每一段的大意之後,馬上對本段進行口頭翻譯,在複習時每篇課文至少做兩遍口頭翻譯。做口頭翻譯的前提是必須弄懂每一個字、詞的意義和作用,這就要求他們要認真地看註解和聽課筆記。這樣,就讓學生接受大量的語素、詞彙及其意義的信息,為積累現代詞彙奠定紮實的基礎。另外,口頭翻譯要建立在理解原句每一個詞彙意義的基礎上,對原句的表達作補充、刪改、移位、替換等處理,要用現代漢語語法規則把原句的語彙信息重新組織和表達出來,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是一個直接的、很好的強化訓練形式。第二種抓的方法是,每個單元出一份測試卷,對學生的文言詞彙的理解、特殊句式和古漢語語法以及句子的翻譯作一次總體檢查。

需要注意的是學生手頭上往往都備有現成的與教材相配套的譯文資料,以省去作筆記的麻煩。但學生一旦有了這種資料往往就不聽課,連聽課的麻煩也省去了。於是,在作口頭翻譯時,就乾脆拋開課本和筆記,單純地去看或背現成資料上的譯文,這無異於捨本求末而建空中樓閣,考試時就反映出嚴重的惡果:文言詞語解釋時牛頭對着馬嘴,文言句子翻譯時脱漏、顛倒、錯亂,扣不住原句,和原句意思偏差較遠。所以,教師要注意激勵和監督,上課時不讓學生看課外現成的翻譯資料。做口頭翻譯練習時,也絕不允許學生去背誦或朗讀課外現成的翻譯資料,提醒學生,翻譯資料只能供參考。

朗讀,翻譯,背誦,默寫,這是我教文言文的幾個基本環節和基本方法。這幾個環節從預習開始,到上課,再到課後複習,最後是期末總複習,其中最重要的是上課和期末總複習。幾個環節抓下來很不容易,但一旦踏踏實實地抓了下來,總有較好的效果。其主要目的是要培養學生的能力,在學生的大腦中形成各種積累──包括語素、詞彙的積累,語感的積累,語言機制的培養以及文學素養的薰陶等等。

篇二十二:《文言文》教學反思

開學的第一天講授了《文言文兩則》,從整節課來看進行的比較順利,但是自己對自己的教學有了一定的想法:

一、成功之處

1、導入課程直截了當。對於高年級的學生來説,對於文言文並不陌生,所以我採取了從古代思想家入手,回憶相關的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這樣讓學生很快進入了課文的學習,同時也對與課文相關的文言文只是有了一定的瞭解。

2、本課還以讀為主線,初步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培養學習文言文的習慣也是相當重要的,這將為以後國中文言文的學習打下基礎。因此我讓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讀通、讀懂、熟讀成誦,感悟學習方法,同時也讓學生在批批劃劃中養成學習習慣。

二、不足之處

1、時間分配上不足,課堂練習沒有做上。

2、學生的積極性沒有完全被調動,一些孩子還是不張口開朗讀。

三、改進措施

1、把握時間節奏,注意課堂的緊湊性。

2、充分預習、備課,調動積極性。

篇二十三:《文言文》教學反思

今天第二節語文課,我輕鬆地教了古文《文言文兩則》。

這兩篇文言文的內容都是中國古代故事,內容和道理比較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選編文言文的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語言特點,瞭解古人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學時,主要是讓學生結合註釋理詞句的`大概意思。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引導學生明白文中道理。

文言文與現代文相比,在詞語、句式方面差別較大,因此我把“讀通”文章作為一大任務。在做文章小結時,我讓學生們去尋找“文言文與現代文”的不同,創建“古文用語庫”,因此,學生積極性很高,從文中歸納出“n”多個古語詞:如之、矣、弗若、曰、非然……頓時,我靈機一動,為了進一步鞏固文言文的學習效果,可以讓學生們仿寫《學弈》。於是,我口頭來作文,以“趙本山”為例來作文。

學生經過仿寫,既對古文產生極大興趣,又對古文知識進行鞏固,效果很好

篇二十四:《文言文》教學反思

一、不必採取對譯法

老師認識的誤區是小孩子不懂文言文,又是初次接觸,。一定要逐詞逐句的對譯,不然學生可能學不會。有效的方法是,學生反覆讀懂課文,根據註釋初步理解字詞和每句話的意思。學生如有不懂,教師進行必要的點撥,使學生能在理解的基礎上貫通全文。

二、充分發揮範讀的重要性

教師範讀課文本身作用不可小覷,範讀文言文更是重要,第一遍要讀的有聲有色,流暢自如,起到感染學生的作用。第二遍一定要讓學生注意斷詞斷句,做到準確。

三、指導文言文的讀法

一要把朗讀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頓得當,三要讀出不同句式的語氣。

四、注重小組討論交流

小組合作探究是一種較新的教學方法,我在教學中也經常嘗試使用。教學這一課同樣適用。讓學生討論文中所藴含的道理,討論文中對人物的評價。

在這課的教學中,我還有意的傳授了一點兒文言文知識,這樣,以後對孩子還是有一點好處的。

篇二十五:《文言文》教學反思

開學的第一天講授了《文言文兩則》中的第一則“學奕,從整節課來看進行的比較順利,但是自己對自己的教學有了一定的想法,具體反思如下:

一、導入課程直截了當。

對於高年級的學生來説,對於文言文並不陌生,所以我採取了從古代思想家入手,回憶相關的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這樣讓學生很快進入了課文的學習,同時也對與課文相關的文言文只是有了一定的瞭解。

二、課堂設計緊緊有條。

在頭一天的集體備課中大家討論了“如何在我們的課堂當中進行分層教學,在整個課程中,我想到了在練習環節進行分層教學,但是後來生成的效果不好,總是感覺自己的課程推不動,也感覺孩子們對整個課程的學習不整頓,所以現在自己應該思考如何在分層教學的基礎上進行“211”教學或者説兩個同時進行。本節課除了這一環節不理想之外,其餘的環節感覺比較好。

三、作業佈置講究實效。

對於六年級畢業班的`學生來説,課後的功夫顯得尤為重要,所以在作業佈置上我採用了分層的辦法,讓更多的孩子有更好的發展空間。

總之,今天的這一節文言文課上的比較順利,不足之處在後面的課程中進行設計和改正。

週二的課程講授了《文言文兩則》的後一則“兩小兒辯日。由於學生先前接觸過文言文,而且自己已經有了一定的學習文言文的能力,所以第二則的文言文進行的很順利,唯一不滿意的地方就是學生對於兩個孩子辯日的過程總是羞於表達自己的感受,這也讓我想到了自己的五年教學歷程,從剛剛接受這個班級的語文教學,就對孩子們的朗讀感悟這一方面重視的不夠,導致現在孩子們的羞澀,這也許還可能與孩子們長大了有關係。總之,我會在今後自己的課程中重視學生的朗讀培養。

篇二十六:《文言文》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是學生初次接觸文言文的學習,學生非常好奇,但遇到困難如何消除畏難情緒,讓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保有學習興趣,達到思維興奮點是組織教學的關鍵,因此在“備教材”的同時,我也在“備學生”上下了功夫。這樣大大激活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加了學習探究的自信心,引導學生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來。

一、激發學習興趣

本層次的教學採用遊戲激趣法和舊知遷移法意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思維達到興奮點,讓學生在遊戲情境中將舊知成語與新知文言文成語故事相結合,從而揭示課題,導入新課。

本層次的教學採用遊戲激趣法和舊知遷移法意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思維達到興奮點,讓學生在遊戲情境中將舊知成語與新知文言文成語故事相結合,從而揭示課題,導入新課。這樣大大激活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加了學習探究的自信心,引導學生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來。

二、讀通,整體感悟文章大意

學生學習新知的過程,是思維火花互相碰撞的過程,學生在課堂上聽説讀寫的過程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並進的過程,這無疑會給學生帶來心理上的壓力。由此,在設計上,漫談初次接觸文言文的體會,從而領悟文言文的特點,進行體會交流,為下面的理解和朗讀奠定基礎。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讓學生在質疑之後分工合作解決疑難,從而讀懂課文的主要內容,在彙報合作成果的過程中學生們團結協作以簡驅繁,突破難點,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同時這也打破了傳統,形成了開放式課堂。採用創設情境法,精美的竹簡文言文,詩情畫意的古琴,將學生帶入情境中,身臨其境,熟讀成誦,改變了傳統的評讀僵局,促進了朗讀、誦讀指導的效率,積累了語言。

篇二十七:《文言文》的教學反思

《文言文兩則》的教學反思

1、教師角色的變化: 教師在課堂中充當了一個參與者、引導者、組織者的身份,起到了引導、點撥的作用。在課堂中,教師的角色和作用根據學生不同的回答隨時發生改變。教師充分信任學生,維護學生的自尊心,建立了學生的自信感,不擔心他們會有什麼怪想法,放手讓學生大膽去説、去做、去思考,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悦。

2、突破傳統教學模式,構建研究性學習策略,注重培養學生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教師教學觀念新穎,把原來的口授、設問、解答變為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己構建知識。課前讓學生蒐集有關孔子的.資料,課堂教學即將結束時,學生對兩小兒所持不同觀點的依據是否科學產生了疑問,教師首先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確定研究主題,然後指導學生自主確定活動小組,或上網查詢、或探師訪友、或翻閲書籍、或動手實驗……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研究,學生對學習的情感,態度發生了變化,他們也更樂意去探究,去發現,去體驗,去創造。最後舉行小專題研究成果交流會。這個過程,有力地突破了文本中心、課堂中心,使學習活動成為了學生的創造活動。小專題研究性學習的展開,使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得到鍛鍊乃至提升。

篇二十八:文言文《觀潮》教學反思

《觀潮》是一篇寫景課文,課文通過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我們介紹了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語言活潑,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是一篇進行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教育,培育留意周圍事物習慣的好教材。

在教學中,我重視了以下幾方面的教學。

一、解讀文本,感知“天下奇觀”。

錢塘江大潮這一天下奇觀自古以來就被人們稱頌。《觀潮》這篇課文介紹了農曆八月十八錢塘江大潮湧來時的雄偉壯觀、驚心動魄的景象。“奇”,作為主線始終統領全文。潮來之前,作者通過觀潮人羣急切心情的描寫,從側面突出了一個“奇”。潮來之時,作者把潮水由遠及近的聲音和看到的景象交錯在一起描寫,再現了大潮勢不可擋,進一步突出了一個“奇” 。潮頭過後,餘波“漫天卷地地湧來”,可見潮頭雖去,氣勢猶在。留給我們的仍是一個“奇”。

根據對教材的剖析,我把本課的教學目的定為:

1、理解“浩浩蕩蕩”、“山崩地裂”等精彩詞句,提高學生品讀詞句的能力。

2、通過語感訓練,能有情緒地朗讀課文。

3、讓學生感悟錢塘江大潮的絢麗與雄奇,激發學生對自然奇觀,壯美山河的熱愛之情。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講述描寫“潮來之時”的所見、所聞、所感。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活潑而有層次地描寫錢塘江大潮的雄奇。

二、創設情景體會“天下奇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應讓學生在積極自動的思維和情緒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緒薰陶,享受審美樂趣。四年級學生已具備必定的自讀自悟能力,所以在教學中可以撒手讓學生去讀去悟,去感受文中的思想情緒。

根據對文本的解讀和對學生的剖析,我採用了以下教學策略。

1、創設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在教學《觀潮》這一課時,通過創設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情寓其中,更好地理解課文。

2、重點切入,體驗大潮的雄奇。重點講述課文最扣人心絃的潮來時雄偉壯觀的景象,讓學生充分地品味課文中的精彩語言,受到沾染和薰陶,這樣教學抓住了本節教學的重點,突破了難點。

3、品讀賞析,感悟大潮的雄奇。以讀為本,熟讀成誦,是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教學中,我用多種情勢引導學生讀,讓學生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津津有味。通過讀,培育學生的語感,感受語言的美。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根本特色。充分器重朗讀和背誦的領導和訓練,體現了語文學科的特色。比如朗讀課文“潮來時”這一段,我設計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讀給大家聽,進行精彩部分的鞏固。通過學生試讀、教師導讀,師生評價讀、多樣的朗讀情勢對學生進行了讀的能力的培育。熟讀自然成誦,有意識地讓學生背一背,有效地增進語言的積聚。學生在學中讀,讀中品,品中悟,最後實現了“讀書百遍,其義自現。”

篇二十九:文言文《觀潮》教學反思

上完《觀潮》這一課後,我在思想上很深的啟發和感受。認真反思,確有許多遺憾之處。我想這些新的認識和感受對在今後的教學中定有新的突破。

《觀潮》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大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我用三節課對這篇課文進行教學,重點講讀“潮來時”的情形。上完課後,效果感覺良好,也有許多的感受、體會。回顧整堂課的教學,這堂課在教學中主要體現出以下一些教學思想:

一、學生為主體的意識體現得十分清楚,比較充分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體現了以人為本

整堂課中,幾乎沒有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提出什麼問題,主要通過學生的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偉壯觀。如在讀、議、品的環節裏,我始終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線,學生喜歡哪句我便導哪句,打破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聽的模式,而改為學生學,老師導,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教師主導性。教師的指導主要體現在組織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在訓練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在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民主意識也比較強,經常轉換角色,作為學生中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使課堂氣氛更加和諧,學生在愉快輕鬆的氣氛中學習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學習的效率也隨之得到提高。如在學生讀得有滋味時,老師也參與他們的.朗讀。學生讀之後自己再讀,把自己當作了學生參與到學生朗讀中,學生再反過來評老師的朗讀,從學生的評議中,我巧妙地指導了學生的朗讀。這樣教師轉變角色,作為學生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這種改變一種形式進行朗讀示範,使學生感到親切,融洽了師生感情。加上我適時地對學生進行鼓勵,使學生願讀、樂讀、愛讀,極大地激發起學生讀書的積極性。在和諧的氣氛和環節設計中學生很自然地又學到了朗讀和理解課文的技巧──帶上動作表演讀能理解詞語的意思。這種別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遠遠勝過常規的讀法。這樣的教學方法可稱得上獨具匠心,效果很好。

二、整堂課充分重視朗讀和背誦積累的訓練和指導,注重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實施並落實語文五好目標,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

以讀為本,熟讀成誦,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在課堂教學中我儘量抓住機會,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如齊讀、男女賽讀、表演讀、配樂讀等,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津津有味。通過讀,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課文內容,如讓學生談談“你為什麼喜歡這句?”,培養學生的語感,落實五好目標中的“朗讀好”。在“句子比較”這一環節裏,通過不同語氣的朗讀,感受課文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性,並且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積累課文中好的語言材料。熟讀自然就能成誦,好的語句讀熟了,有意識地讓學生背背,強化一下記憶,並有針對性地設計一道填空文段讓學生口頭回答,同時也落實學生的“口才好”,更可以有效地促進語言的積累。

篇三十:《文言文二則》教學反思

因為這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而且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古今字義差別不大,所以可讓學生藉助註釋自讀自悟,重點字詞我稍作點撥即可。在教學中,我注意把握好以下這兩點:

一、緊扣課題和課文結尾,理解“伯牙”為什麼要“絕弦”和怎樣的人才堪稱“知音”學生通過讀文就明白了,當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時,子期都能感受出來,總之“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因而伯牙把子期視為知音;子期死了,世間再也找不到能懂得伯牙心意的人了,伯牙便“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在學生彙報交流時,相機引導他們理解文中四個“善”字的不同含義、“志”和“念”的意思以及“哉”“兮”兩個語氣詞的用法。

二、適當拓展,深化理解。伯牙作為當時著名的音樂家,他的技藝一定非常高超,他的琴聲一定不止表現了高山流水。因此我引導學生想象他的琴聲還可能會表現出哪些動人的場景?並且仿照課文句式進行語言拓展:“伯牙鼓琴,志在( ),鍾子期曰:‘( )’志在( ),鍾子期曰:‘( )’”這樣,既使學生體會到伯牙的琴技爐火純青,又讓學生感受到子期的“善聽”,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知音,還發展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另外,在理解伯牙為子期“破琴絕弦”時,我為學生配樂(二胡曲《長相思》)朗誦了相傳伯牙給子期寫的一首短歌,淒涼傷感的音樂映襯着,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子期死後,伯牙悲痛欲絕。最後,我讓同學們交流自己收集的古今交友名句,進一步體會友情的珍貴。通過以上做法,我覺得基本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的'。

篇三十一:《文言文二則》教學反思

六年級開篇第一課選編的是文言文兩則,這充分説明文言文在我國語文教學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這篇課文比較適合兒童的認知水平,文中所藴含的古人的思想能給學生以積極的引導。

我是這樣認為的,在教學中也是這樣做的。文言文與現代文相比,在詞語、句式等方面差別較大,國小生對文言文接觸的又少,能做到正確的斷句,流利地朗讀就已經很不容易。教學中我把指導學生朗讀、背誦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課文所寫的事情和其中藴含的道理並不難理解,難就難在如何讓學生讀懂每句話的意思,只有每句意思都懂,才能正確的斷詞斷句把句子讀通順。教學中我在這方面很下了不少功夫。其效果還是很明顯的。

在教學中我還注意了以下問題:

一、不必採取對譯法 老師認識的誤區是小孩子不懂文言文,又是初次接觸,。一定要逐詞逐句的對譯,不然學生可能學不會。有效的方法是,學生反覆讀懂課文,根據註釋初步理解字詞和每句話的意思。學生如有不懂,教師進行必要的點撥,使學生能在理解的基礎上貫通全文。

二 、充分發揮範讀的重要性 教師範讀課文本身作用不可小覷,範讀文言文更是重要,第一遍要讀的有聲有色,流暢自如,起到感染學生的作用。第二遍一定要讓學生注意斷詞斷句,做到準確。

三、指導文言文的讀法 一要把朗讀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頓得當,三要讀出不同句式的語氣。

四、注重小組討論交流 小組合作探究是一種較新的教學方法,我在教學中也經常嘗試使用。教學這一課同樣適用。讓學生討論文中所藴含的道理,討論文中對人物的評價。

在這課的教學中,我還有意的傳授了一點兒文言文知識,這樣,以後對孩子還是有一點好處的。

篇三十二:《文言文兩則》教學反思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我是帶着滿懷的信心去教課,但是,教學效果不盡如意。

成功之處:剛開始,我還很有秩序地進行課堂教學。如:先讓孩子們深入瞭解什麼叫文言文,而且,讀文言文應注意什麼。(讀文言文語速放慢,停頓得當)。

不足之處:到了真正逐句逐字理解時,我慌了。便沒有了條理。當時教課當中,出現了混亂的現象。如:我指導不到位,學生説的也不到位。更讓我頭疼的是,我的思路全然不在。自認為準備充分的我,當時簡直像無頭蒼蠅——亂撞。

改進措施:本人必須在心理素質上過得去。要時常去學習,填補自己的知識空缺。而且備課得細緻。不僅備教材,還得備學生。

總的來説,因我的表現極差,使得課堂也就有了前所未有的現象——隨意性大。沒有真正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最後,引用曾經某個領導跟我説的一句話來結束此次教學反思:你這樣很辛苦!你在走歪路!!

篇三十三:《文言文兩則》教學反思

《文言文兩則》講述的都是古代故事。

《學弈》通過兩個人學棋過程的對比,説明了學習應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兩小兒辯日》通過描寫兩個孩子圍繞太陽爭論的過程,體現了兩小兒善於觀察、説話有理有據和孔子實事求是的態度。

這兩篇文言文,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已經具有結合註釋初步理解文言文內容的能力,所以我設定了結合兩篇課文的學習繼續培養這一能力。在斷句、朗讀方面仍需要加強指導,培養文言文語感。

上完這節課之後,我覺得成功之處主要有以下幾點:

1、指導學生學習文言文,不採取逐詞逐句講解對譯的方法,不講古漢語知識,而是由學生對照註釋來理解課文,讓學生嘗試弄懂每句話的大概意思,採用小組合作學習和講故事的形式加強對文章理解。

2、樹立“朗讀是第一位”的觀念。做到讀得有聲有色,流暢自如,從而感染學生,激發誦讀興趣。

3、傳授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我採用回顧以前是如何學習文言文的,因為自己發現的會記得更牢一些)即反覆朗讀,結合註釋理解課文內容,明白文章説明的道理,簡化為六個字是:熟讀、理解、感悟。

4、教給學生如何談感悟。即“悟”就是悟道理,“感”就是聯繫生活實際談感想。“感”要與“悟”相對應。

5、規範了板書。以前語文教學很少有板書,現在發現有板書更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為了能把書寫板書有機融入到課堂教學,講課之前,把板書設計熟記於心,還在紙上練了好多次。

6、得啟示。在充分讀的基礎上學生自認而然得到啟示。

總的來説,感覺這節課上的輕鬆,順暢。學生學得很投入也很開心.

篇三十四:《文言文兩則》教學反思

《學弈》講了弈秋教兩個學生學下圍棋的事,説明了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是對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教育。學文時,我聯繫學生的實際讓他們談體會,比如:你上課時是什麼學習狀態?從他們身上你受到什麼啟發?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兩小兒辯日》文句工整,他們辯論的言之有理。兩小兒善於思考,積極動腦的思維方式值得我們學習。同時,“人非生而知之,孰能無惑?可貴的是孔子實事求是的態度。

教完《學弈》、《兩小兒辯日》二篇文言文,蹦出一個認識:文言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會讀能説的能力。

讀是基礎。讓學生一讀,讀準字音,單個讀,糾正後再讀,指名讀,齊讀;二讀,讀出停頓,學生嘗試讀,師範讀,指名讀,交流讀,劃出節奏來讀,指名讀,齊讀;三讀,讀出味道來,讀出意思來。

讀是提高。在學生讀到第三步時,讓學生説説文言文的意思,在説意思交流中領悟文言文的感情。《學弈》一課就有學生説出弈秋沒有理解學生,沒有懂學生,那個思援弓繳而射之的學生,讓他去學射箭好了,因為他對學下棋不感興趣,而對射箭特有興趣。鼓勵學生説居然説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理來。是啊,童言是率真的,無畏的,有想象力的。培養學生會讀能説是多麼重要的!

開學的第一天講授了《文言文兩則》中的第一則“學奕,從整節課來看進行的比較順利,但是自己對自己的教學有了一定的想法,具體反思如下:

一、導入課程直截了當。對於高年級的學生來説,對於文言文並不陌生,所以我採取了從古代思想家入手,回憶相關的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這樣讓學生很快進入了課文的學習,同時也對與課文相關的文言文只是有了一定的瞭解。

二、課堂設計緊緊有條。在頭一天的集體備課中大家討論了“如何在我們的課堂當中進行分層教學,在整個課程中,我想到了在練習環節進行分層教學,但是後來生成的效果不好,總是感覺自己的課程推不動,也感覺孩子們對整個課程的學習不整頓,所以現在自己應該思

考如何在分層教學的基礎上進行“211”教學或者説兩個同時進行。本節課除了這一環節不理想之外,其餘的環節感覺比較好。

三、作業佈置講究實效。對於六年級畢業班的學生來説,課後的功夫顯得尤為重要,所以在作業佈置上我採用了分層的辦法,讓更多的孩子有更好的發展空間。

總之,今天的這一節文言文課上的比較順利,不足之處在後面的課程中進行設計和改正。

週二的課程講授了《文言文兩則》的後一則“兩小兒辯日。由於學生先前接觸過文言文,而且自己已經有了一定的學習文言文的'能力,所以第二則的文言文進行的很順利,唯一不滿意的地方就是學生對於兩個孩子辯日的過程總是羞於表達自己的感受,這也讓我想到了自己的五年教學歷程,從剛剛接受這個班級的語文教學,就對孩子們的朗讀感悟這一方面重視的不夠,導致現在孩子們的羞澀,這也許還可能與孩子們長大了有關係。總之,我會在今後自己的課程中重視學生的朗讀培養。

篇三十五:高中文言文教學反思

一直以來,我對於文言文的教學大多采用這樣幾個步驟:第一步,讓學生讀文,直到讀熟,大部分學生能背。第二步,帶着學生一個字一個詞的理解意思,再把整句的意思總結出來。第三步,總結全文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第四步,讓學生談談從中明白了什麼道理或受到了什麼樣的啟發。這樣一字一句,手把手的把字詞的翻譯交給學生,總希望通過這樣的努力能讓學生在課文的學習中不遺留什麼疑惑。但我發現,無論怎樣盡力,學生的效果都很難提高。

為了能有效提高學習效果,我根據教參的建議從多方面構思,最後決定拋棄串講的方法,採用學校推行的先學後導的方法,讓他們自主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一節課下來,我感覺效果還算不錯,學生自我感覺也較良好。 短短的四十分鐘內,我覺得以下幾個環節是比較成功的:

1. 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基本上自行完成了課文中的字詞句的理解。改變了單一的老師講解,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而且有的小組學生自己設問,自己指名叫同學回答問題,學生對此很有興趣,積極性很高,當然效果也不錯。

2.在全部完成了對課文的理解後,我當堂讓學生對他們的學習進行了反饋,提出了一些字詞句讓學生回答怎樣理解,讓學生相互評價,相互修正理解。這樣當堂檢測,讓學生能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得到糾正,效果明顯。

3.把教師傳統的串講變成學生對故事情節的'複述,既能讓學生主動熟悉課文,又能充分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這節課我沒有對課文內容進行串講,而是在學生基本理解了重點詞句後讓學生對課文的故事情節進行復述,對於不足的地方我也沒有提示,而是讓學生來補充,有的學生做得相當不錯。這樣不是很好地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激發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嗎?

當然,一節課下來,總是有得必有失的。這節課的不足在於:部分同學基礎較差在課堂上不能主動從容地質疑討論,顯得有些無所適從。另外由於這種放開學習我使用得不多,學生在説的時候比較緊張,有點拘謹,主動性積極性還有待繼續提高。

篇三十六:高中文言文教學反思

20XX年2月12日第二節語文課,我輕鬆地教了古文《文言文兩則》。

這兩篇文言文的內容都是中國古代故事,內容和道理比較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選編文言文的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語言特點,瞭解古人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學時,主要是讓學生結合註釋理詞句的大概意思。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引導學生明白文中道理。

文言文與現代文相比,在詞語、句式方面差別較大,因此我把“讀通”文章作為一大任務。在做文章小結時,我讓學生們去尋找“文言文與現代文”的不同,創建“古文用語庫”,因此,學生積極性很高,從文中歸納出“n”多個古語詞:如之、矣、弗若、曰、非然??頓時,我靈機一動,為了進一步鞏固文言文的學習效果,可以讓學生們仿寫《學弈》。於是,我口頭來作文,以“趙本山”為例來作文。學生們紛紛效仿並快速仿效,湧現了許多大作,例文如下:

學文

易老,通校之善教者也。使易老誨二人文。其一人專心致志,惟易老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神舟將至,思用槍彈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學歌

祖英,通國之善歌者也。使祖英誨二人歌。其一人樂之學也,以快樂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卻不樂於歌也,愁眉苦臉而氣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學生經過仿寫,既對古文產生極大興趣,又對古文知識進行鞏固,效果很好。

篇三十七:國中文言文教學反思

在上學期,自己有機會承擔了2次語文公開課,分別是與香港語文教師交流中所承擔的公開課《答謝中書書》及2010.11.23在學校教學公開周所承擔的《記承天寺夜遊》。在這兩次的公開課的課文選擇上,自己有意識地選擇了文言文,想通過兩次的公開課,對自己的文言文教學和學生的文言文學習作一個促進。在兩次公開課完成後,自己再到廣州觀摩了由省教研廳組織的文言文教學比賽展示,收穫良多。

兩堂公開課下來,同行對自己的鼓勵很大,我們的呂滌元科長説,在教學上,我已經“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上課流暢,課堂效果好。香港同行覺得對學生點撥到位。外校聽課老師説:聽我的課“舒服,沒有一句多餘的話,很好。”……同行們對我的極高的評價,正是自己在教學上一直所追求的,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心裏確實高興。

總結自己的這兩節文言文的教學,有幾點值得繼續發揚堅持的:

1、課堂上堅持貫徹語文“聽、説、讀、寫”的基本技能的落實。

在自己的語文教學中,無論是現代文還是文言文的教學,都一直堅持貫徹語文“聽、説、讀、寫”的基本能力的培養。個人覺得,培養學生的 “聽、説、讀、寫”的能力永遠不會過時,而且也應該是我們讓學生學習九年語文所應該收穫的成果,是學生應該具備的語文素養。

在文言文教學中,把“聽”“落實到誦讀、分析中。“聽”示範朗讀模仿,“聽”同學發言再談自己看法,讓學生在學會傾聽中有所獲。進而在模仿中“讀”,學會一些朗讀的方法(停頓、重音、語氣、語調),在課文分析中通過“聽”老師的點撥,與同學的.交流,整理自己的思路,組織文字,把自己的看法“説”出來,甚至“寫”出來。

在《答謝中書書》《記承天寺夜遊》兩篇文章都有寫景的內容,但讓學生把握寫景內容側重點是不一樣的。《答謝中書書》是一篇寫景的美文,重點讓學生能夠學會一些寫景的方法,寫出能使人“身臨其境”的“仙都”。那麼,在教學設計中,安排學生學習文中從視覺的轉換的角度,從時間轉變的角度聽覺與視覺相結合的寫景方法,描寫校園一處最讓你心動的景色。同學們即堂完成的片段作文寫作,發掘了許多“默默無聞”校園美景,並寫出很多詞句優美的語句,同學們的觀察力和舉一反三的學習能力讓人驚訝。《記承天寺夜遊》側重讓學生領會文中寫景的語句所創設的意境,因此,在課堂上安排學生通過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月色,體會寫景語句的妙處,讓學生體會“人景相融”的境界。

2、培養學生養成文言文預習的習慣。

為了讓課堂的學習質量提高,掃除文字解釋的障礙,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讓學生在結合註釋、自讀提示的基礎上,自主疏通文意,閲讀並標記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詞、句。對於不理解的字、詞、句,藉助工具書進行自我解答,並做記錄,同時還可以通過小組討論來解答各自在閲讀過程中的問題。老師在學生自主學習進行翻譯的基礎上,解決學生的翻譯難題,既提高了課堂效率,又教會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3、文言文教學“文”與“言”相結合。

文言文中的 “文”是指字詞句中所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藴等人文因素,包括文章、文學、文化。“言”是指字詞句本身的意義和作用,具體包括詞語的積累、古代漢語的語法、文言文的誦讀方法、解讀方法、文言的語感等。文言文教學“文”與“言”相結合。國中文言文的教學應讓學生學會文言文翻譯的一些方法,讓學生離開課堂也能欣賞到更多的承載着傳統文化的精華與中華民族的思想智慧結晶的文本,在沒有語言障礙的基礎上,還原凝練語言背後深層次的東西,從而獲得精神上的陶冶與心理上的愉悦。

為了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特別要思考在課堂上還存在的遺憾,需反思不足:

1、關注學生不同個體的意見表達。

2、加強課堂教學的敏鋭性,捕捉教學契機。

3、加強課堂教學的靈活性,及時做好課堂教學任務的調整。

教無止境,課堂教學是“遺憾的藝術”, “路漫漫其修遠兮 ,吾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