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精選42篇)

欄目: 教學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6.63K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42篇《高三語文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高三語文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精選42篇)

篇1: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關於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長期以來,高三語文教學往往圍繞各個專題,各個考點、各自為戰,“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各個專題、考點、像一條條平行線永遠不能相交。但效果甚微、學生學了後面,忘了前面,有些考點、專題又得返工。語文教學陷入非常尷尬的境地。

從05-08年的考題分析,我們不難發現,試題迴歸課本越來越突出,從字音、字形到語言表達,甚至作文,都回到同學熟悉的大背景中。面對試題的改變,我們打響了迴歸課本的旗幟。於是,理清教學思路,如何重新調整和確定教學目標和任務,如何尋求教學突破,尋找各個專題,考點的契合點、連結點,使高三語文教學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是擺在高三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個嚴峻的課題。

作文是高三語文教學的主線,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作文分數中,是天下第一題。作文的成敗直接決定了語文科的成績,真可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教師、學生都能認識到這一點,課外收集積累大量的作文素材,作文專項訓練常抓不懈,這固然重要,但這是否能會增加學生的負擔?是否有更切實有效的途徑?透過紛繁複雜的專題、考點,我找到了這個契合點、連結點,它就是作文,在夯實各專題、考點基礎,強化各專題訓練的同時,實際上都在為作文作準備。我們是否有必要捨近求遠,另起爐灶,花大量時間來抓作文專項訓練呢?

(一)學習“虛詞、實詞、熟語的正確使用”等專題,為作文儲備充足的詞彙。批閲學生的作文,許多教師都感歎學生作文裏詞彙的貧乏,要麼辭不達義、望文生義,要麼就出現很多生造詞。一篇作文難得見到幾個用得貼切、鮮活的`詞。在複習這些專題考點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作文的角度多積累詞彙,然後學以致用,在寫作過程中,有意識運用一些詞彙。

(二)學習“字形的識記、標點符號的正確使用、病句的辨析和修改”等專題,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以往教學出現的情形是,做這類專題訓練的時候,改錯別字、改標點符號、辨析和修改病句,都完成得較好,準確率挺高,但一到自已寫作文,就不當一回事了,無所顧忌,錯別字連篇,標點“一逗到底”,“創造”了形形色色的病句。為什麼會出現這類咄咄怪事?原因就出在“學”與“用”嚴重脱節了,學習這些專題的時候,沒有和作文連在一塊了,未能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三)學習“名句名篇、詩歌鑑賞、文言文閲讀”等專題,豐富作文素材的儲備。考場作文要求在極短的時間快速成篇,學生平時若沒有充足的素材儲備,即使有較好的寫作技巧,較強寫作能力,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大學聯考考查的“名句名篇、詩歌鑑賞、文言閲讀”無疑是學生作文素材的聚寶盆。在教學這些專題的時候,我就明確告訴學生,這些專題的大學聯考分值是“X+60”分(“X”是該專題分值,“60”就是作文的分值)以引起學生重視,在寫作訓練中、能現學現用、活學活用,起到不錯的效果。

(四)學習“語言應用題”專題,改造並錘鍊學生作文的語言。語言應用題歷來被稱作是大學聯考的“實驗田”,題型新,短小精悍,靈活多變,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一則語言應用題,從某種意義上説,就是一篇“小作文”,它要求依據一定的句式、一定的修辭手法,重點考查語言表達能力,多用整句、對稱句。很多學生很喜歡做這類題目,可謂駕輕就熟,得心應手。可一寫起作文就愁眉苦臉、根本找不到感覺了。在講評語言應用題的時候,我時常會這樣感慨:“要是在作文裏能出現這樣精美的文字,那就太棒了”。把語言應用題和作文訓練結合起來,在作文訓練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多講究語言的改造和錘鍊,每一句、每一段語言都拿捏好了。整篇作文的語言自然就好起來。

此外,還有其他專題訓練,也可以和作文串起來,譬如:現代文閲讀訓練,我們閲讀文本,不單單就為了解決那些題目,還應該把它們當作美文、範文來品讀、來學習、借鑑。為自已的作文的提高提供範本。因為對中學生來説,學習寫作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借鑑模仿的過程。

總之,在整個高三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始終貫穿一條主線,那就是作文。讓教師心中有作文,更要讓學生心中有作文,在夯實各專題、考點基礎的同時,不忘彰顯作文的特殊地位。

篇2: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2011年6月,我的第一屆學生畢業了。在語文方面,我教的兩個班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兩個文科班總人數是93人,其中120分以上的有3位。110分以上的有16位。100分以上的有32位。其中最高分為127分,在全縣排行前列。回顧經歷,有很多感慨。但身為高三教師,位居高中語文教學的最前線,感受最多最深的還是我們如何圍繞大學聯考進行復習。下面就根據一年的經歷談談語文的教學。

俗話説:“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要想在大學聯考中把語文考好,務必做好分析學生、注重策略、總結反思三方面。

一、説説學生。

就自己所帶的兩個文科班的學生而言,高一入學成績基礎不牢固,分班後又因為某些科目不好或者對考大學沒有信心,所以才選取文科,能夠説語文整體水平很差。這一羣體也代表了普通中學文科班語文的特徵。

(一)對語文學習的認識欠準確。理科科目透過題海戰術能夠在考試中取到立竿見影的作用,所以在複習中的地位很高,它們往往是學生優先選取的科目。而語文成績的好壞在於長時間積累的多少,很多同學認為我讀語文,成績也是那樣,不讀也是那樣,結果放棄了語文的學習。但到了高三,語文的150分在大學聯考中也是150分。如果還停留在對語文不正確的認識的狀況下,就不可能跟着老師一絲不苟、不厭其煩的去反覆記憶那些瑣碎的語音、字形、成語的東西,去花很多時間和精力應對一篇文章,去潛心鑽研一篇佶屈聱牙的文言文章,就很少在課外主動的去積累、去練習、去有意識的提高自己的語言素質和文學素養。

(二)學生自身原因。由於我們的學生處在大學聯考金字塔的底部,很多學生對自己沒有信心,覺得考大學是十分難的事情,加上父母很少過問他們的成績,致使一部分學生乾脆“破罐子破摔”,對成績十分麻木。體此刻語文上就是主觀題乾脆不做,只做選取題。

(三)普遍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一是不注重積累:識記環節抓得不緊,32分的選取做的很差。背誦默寫不能得滿分。二是不注重回顧總結�D�D高三的考練雖然多,甚至考練過的習題在大學聯考中原樣出現仍然不會做;日常考練大多數時候多多少少都有點流於形式,前學後忘,沒有實效;日常作文訓練停留在完成這個層次上,不能構成連鎖效應,沒有整體效果。三是缺乏大語文的觀念,只滿足於按部就班的寫作文,資料向外拓展不夠,素材事例不新鮮。不能結合熱點寫出體現真、善、美的文章。

二、説説教學策略。

從教師這一角度來看,根據自己的學生特點對症下藥,變被動為主動,十分重要。

(一)讓學生重現認識語文。大學聯考對於文科生來説,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在平時的教學中要給學生灌輸語文成,則大學聯考成;語文敗,則大學聯考敗的思想。注重在完成教學環節的基礎上注重人文教育,讓學生髮現語文的美,讓他們愛上語文。再從應試角度上,讓學生明白選取題的好壞對語文成績高低的影響。

(二)教學環節的實施。大學聯考語文成績的高低,教學環節的策略也很重要。我們的學生狀況是基礎薄弱,我們要想取得好成績就要有的放矢。下面説説的教學過程:

第一輪複習:8月�D3月“一模”前。重點是全面落實考點要求,夯實基礎,構建知識網絡。

1.完成的資料及順序:

(1)課內文言文複習。(8月份完成)

(2)大學聯考文言文專題複習。(9月正式開學�D“國慶假”結束前完成)

(3)詩歌鑑賞和語言基礎知識。(10月-11月)

(4)現代文閲讀(必考、文學類、實用類)。(12月-1月)

(5)語言表達、字詞、拼音、病句等。(2-3月)

(6)古詩文默寫。(每週二次)

(7)作文。(每週一次)

2.使用資料:

①《名師應對面》複習用書、備課組自編資料等。

3.達成目標的具體操作:

(1)課內文言文複習。

重點:高中語文教材必修1-5課文及《唐詩宋詞元散曲》、《唐宋散文選讀》中古詩文要點的回顧與整理。(重點是古文)

複習方式:指導學生按必須順序分別複習課文,朗讀課文(主要利用早讀、課前),理解文意,重點整理文言實詞(多義、通假、古今異義、活用等)、文言虛詞用法、特殊句式(決定句、省略句、倒裝句、被動句等)、重點語句翻譯、課文資料素材積累整理等。

(2)大學聯考文言文專題複習。

複習方式:文言文複習儘量結合前階段課內文言文複習的資料,以幫忙學生掌握;充分利用大學聯考考點專題突破用書相關考點解説(本部分針對考點,對考生進行應試策略及技巧上的指導,指導學生應試策略及答題技巧,引導考生構成解題、答題的科學思維),結合經典大學聯考試題進行;完成與各考點對應的大學聯考經典試題。複習中重在掌握大學聯考要求,掌握相關文言知識,提高應考水平。每一天一練一講。

(3)詩歌鑑賞和語言表達。

複習方式:備考時充分利用大學聯考考點專題和名師應對面相關考點的講練,個性是表達技巧、思想資料、藝術手法的講練。使學生對這一部分知識有系統的把握;並結合2010年各地詩歌鑑賞題講練。

(4)現代文閲讀(必考、文學類、實用類)。

複習方式:充分利用大學聯考考點專題突破用書相關考點解説,結合經典大學聯考試題進行。複習中重在掌握大學聯考要求,培養閲讀潛力,掌握讀懂文本的基本方法,讀懂題目的方法,解題的方法,提高應考水平。

(5)語言基礎知識

複習方式:高三此部分資料採用以練帶講的方式,在2-3月份與語言表達同時進行,每週用兩節課複習,在學生閲讀大學聯考考點專題突破用書相關考點解説的基礎上進行點撥,指導學生完成相關訓練。並在下午第八節課按計劃完成25分鐘專項練習。

(6)古詩文默寫。

複習方式:高二就發放大學聯考要求背誦的資料資料,利用早讀背誦,並進行檢測。高三主要以檢測過關為主。要求逐篇(首)默寫過關。

(7)作文。

一週一次大作文訓練,在高一、高二作文序列專題的基礎上分文體分專項序列訓練,突出記敍文、議論文、議論性散文的寫作。(還要結合課前演講、素材積累、讀書筆記、周練進行)

4.要求:

①利用好大學聯考考點專題突破用書,落實好考點要求;

②引導學生自覺構建大學聯考知識網絡;

③講練到位;

④充分利用好早讀和語文專項訓練時間。合理安排課後訓練。

第二輪複習:3月“一模”�D5月“二模”,重點是知識遷移,提升潛力。

複習方式:①針對第一階段備考中存在問題以及大學聯考變化作相應補充,進一步突破學生的難點。②重視練和測,在練中夯實基礎,在練中培養感覺,練出速度。③基礎知識訓練持續必須的訓練量。④作文方面加強“創優”指導。⑤指導要做到“三講三不講”,即“講思路、講聯繫、講方法;學生會的老師不講,學生自己看書後(或互相研究後)能會的老師不講,講了以後學生也不會的老師不講”。個性要引導學生養成做題後反思的習慣,做到每做一道題有每一道題的收穫。

第三輪複習:5月“二模”�D6月,重點是補缺補漏,調整心態。

複習方式:①對照考綱查缺補漏;②對一模出現的問題進行查缺補漏;③抓學生的“增分點”。④作文方面進一步進行考場作文強化訓練以及考場作文“救急”措施的訓練。⑤精選各地模擬題,重組或改編,為有針對性地突破重點和薄弱環節進行訓練。不浪費一秒鐘,不空説一句話,不枉做一道題。⑥加強個別輔導,進一步規範答題,防止非智力失分。

(三)教會學生有的放矢。在大學聯考中,非智力因素很重要。我告訴學生要認真分配好120分鐘,前90分鐘做作文以外的題目。過了90分鐘,再多沒做好也就應先放下先寫好作文再説。對於作文,字必須要寫工整,字數必須要寫滿800字,開頭要採取適合自己的方式點題,中間結合例子夾敍夾議,結尾採取必須的句式扣題!

三、説説總結反思。

要提高高三語文教學質量,要結合學情降低考查訓練的難度,精心設計考查訓練題,還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時間,這樣,才能讓學生獲得成績,實現提高。一年的高三備課,在這一方面我個人覺得做到不夠,以後要在這一方面大做文章,結合本省的大學聯考題出好每一份試卷,把空間適當留給學生,透過不斷的總結,才能在教學上“更上一層樓”。

篇3: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一、讓高三學生擁有成就感

高三學生學習語文缺乏成就感,與教學模式、教學重點、教師對學生的導向、學生的主動學習的慾望、條件之間存在着因果關係。此刻,已經到了思考以下問題並作出抉擇的時候了:①為什麼語文知識和考點都比較少,但學生還學不出色,教師還教得不滿意②師生最需要的結果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我們在追求結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霧中③大學聯考語文題總體難度不高,而我們的學生為什麼總是做得不盡如人意

我們需要的結果學生獲取優良的成績,但偏多偏難偏怪的訓練正是學生獲取優良成績道路上的攔路虎。學生語文成績較差,從表面的邏輯推理得出的結論將簡單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學生“雙基”確實太差;其實,追根究底,語文學習不能令人滿意,是語文教學模式的落伍和誤導的必然惡果:偏多的訓練,取締的是學生必要的學習複習、消化吸收、補充整固;偏難的訓練,消耗的是師生的熱情和信念,給人以教師勞而無功,學生學無所成的錯覺。長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動力,增長的是失敗的情緒,弱化的是學生自學的潛力,降低的是教學的質量,浪費的是寶貴的時間。

正確之舉是儘快降低語文訓練的難度,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學習的成效,而難度恰當的訓練同樣能讓人發現問題。在這樣的語文測試與訓練中。我們才有條件大膽地承認,學生的學習,成績是主流,問題是枝葉;這不僅僅能激發學生的激情、興趣,穩固他們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於存在的問題的發現、思索、解決,有助於針對性地展開復習。

二、加負永久是失敗之舉

高三,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而言,都是十分時期。在高三,人們覺得進行大劑量高難度的訓練名正言順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學,一舉多得:能夠檢查水平,能夠看出問題,能夠推進複習,能夠……真是一箭多雕,何樂不為教師的意圖很好,出發點不錯,似乎就無可非議,無庸置疑了,但這種步入誤區的做法,這種給師生加負的舉措,既無科學性,又無操作價值,因此不可能獲得預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久得不償失的失敗之舉。

我以為教師的教學就應而且務必遵循學生心理需要的原則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學生獲得成績,主動學習;要到達這一目的,方法有兩個:一是降低考試難度,降低考試頻率;二是加強管理,用心引導,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幫忙學生學會學習,由此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三、管理至上,指導為重

樹立管理至上,指導為重的基本策略;放棄盲目蠻幹式的加時間、加題量、加不必要的壓力;嘗試從管理追求效益,從指導收穫成就,從學生自主學習、有效消化去追求學生語文水平提高和語文潛力發展的效果。

語文教學的三大禁忌卻正是高三教師採用最多並樂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超多講述;②超多訓練;③對學生超多的不斷地否定;這種模式的特點相當突出,其資料組件之間的因果關係顯而易見。這種做法的弊端不僅僅體現為主賓倒置,取消學生主體參與,教師過於居高臨下,而且這種做法也正貼合孫子所謂之“攻城”的戰術特徵:①“投入”多,“產出”少,得不償失;②曠日持久,“久則鈍兵挫鋭”,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強度的講述訓練中被抵消;須知,講述和訓練是兩柄“雙刃劍”;③在無效訓練及其帶來的失敗的心理壓力下,學生就會逐漸喪失提高語文學業水平的信念,士氣日益低落,陷入簡單應付的狀態。

因此,孫子個性指出“攻城之法,為不得已”。我以為,高三語文教師要做的工作有兩件:①給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基本條件;②對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指導、管理。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就應精於講述,即對知識不是進行面面俱到的簡單“回鍋”,而是富有針對性的、具有啟發性的、內含前瞻好處的“指導”;是給學生解決問題,給學生留出時間,啟發學生自主學習;要改善和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就要忍痛割愛,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質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戀考試,而是從有效考試中審視教與學的成敗,得失,改觀與不足�D�D讓講述轉化為指導,讓考試有利於質量的提高。語文教師要明確且要踐行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條件的理念,要創設使學生成為學習主體的情境,就務必還學生以時間和空間,這是到達這一目的的先決條件。

只有給學生以時間,讓他們有條件解決存在的問題,進行知識的鋪墊,為有效訓練作出有針對性的準備。給學生學習的空間,他們才有可能自主選取,學習可能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才有思考的空間,有提出和解決問題的機會。如果是這樣,學生將不再是被動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識的奴隸;教師也不再是知識的“霸主”,學生的“暴君”。在這樣的條件下進行的難度適中而又合乎“大綱”“考綱”要求的考查訓練,因還學生以時空而降低了頻率,避免了“地毯式轟炸”的漫無目的,也因學生有了學習主動權而能提升教與學的實績,學生才能從有效學習中收穫無限的快樂,而對考查與訓練中暴露出的問題才會萌動解決的慾望�D�D於是高三語文教學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要提高高三語文教學質量,就要降低考查訓練的難度,精心設計考查訓練題,還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時間空間,這是一個基本的前提,這樣,才能讓學生獲得成績,實現提高。要實現這一目的,教師則應在管理和指導上大做文章,大顯身手,教師的作用並不主要體此刻知識講述和組織考查上。高三語文教師的主要任務在於:①學生情緒的控制與誘導;②學習方法和解題方法的點撥;③幫忙學生構築潛力體系;④幫忙學生制定語文學習的短、中、長期目標;⑤對學生當前語文學習狀況進行評估並提出指導性意見和推薦。教師職責的根本是指導學生進行自主的、有效的學習和複習,把學生由“學習”變為“求知”,以此實現語文成績的顯現。在這樣的任務定位的條件下,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出擊者,教師則是學生的導遊員和服務員。

篇4: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培優補差”是高三教師的一個很響亮的工作口號.從字面理解,似乎頗有些因材施教之意味,甚至還體現着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的理念;但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它的性質卻與這樣的理解相反.首先,那裏“優”“差”評定的依據,就是學生考試的分數;其次,這種考試都是大學聯考的模擬性質的,具有十分剛性的選拔性.如此有悖於高中課程目標的“培優補差”,何以如此響亮地喊出來呢除了外部的體制等現實原因外,可能與人們對高三語文教學及其“培優補差”的本質認識不無關係.

高三語文教學的性質是什麼何謂“培”,怎樣“補”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規定:高中語文課程仍然是“面向大眾與九年義務教育相銜接的基礎教育”;“它就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潛力和必須的語文審美潛力,探究潛力,構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關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從那裏,不難理解高三語文,同樣具有大眾,素質,基礎教育的性質.

然而,在應試的背景下,高三語文教學似乎就只是留下:盯着“考分”,對“優生”加大“培養”力度,對“差生”加大“補習”強度.但是語文“考分”與“培養”“補習”的努力沒有正比關係.一個期會考分全班第一的“優生”加大“培養”力度後,到了期末考試,她卻失去了名列前茅的光榮;而並沒怎樣對“一模”考試中的“差生”加大“補習”強度,可“二模”時,他的考分卻擠進了“優生”的行列.語文考分像股票漲落曲線一樣,讓有的學生意外驚喜,又讓有的學生莫名失落,更讓語文教師尷尬無奈;不管“培養”多有力度,也無論“補習”多有強度,高三語文教學的信度,卻遭到這種的考分漲落曲線的無情嘲諷!本文由一齊去留學修改整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

一方面,作為選拔考試,區分度是其重要的質量指標,它就是要把考生按分數的高低排出名次來;而參加考試的人數必須,無論考生考試狀態怎樣變化,其名次序列總是必須的.在同一考試選拔中,“優”與“差”是互為參照的;也就是説張三考分“優”了多少名次,就意味着有個李四要“差”多少名次.

另一方面,高中語文課程“知識與潛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是很難用考分量化的.目前大學聯考命題技術很難在“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上設題,甚至在“潛力”目標上也都如此,即便勉強設題(如詩歌鑑賞,現代文閲讀難點重點探究,作文等),但評分標準也很難把握,而這些目標又恰恰是高中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

因此,用考分來界定“教”的好壞,決定“學”的“優”“差”,就很不科學;而把學生考分提升了若干名次看出是“培優”的成果,不是無知,就是狂妄.在考生人數和錄取指標必須的大學聯考選拔中,“優”“差”的競爭,就有“你死(優)我活(差)”的殘酷性.正如跑步比賽一樣,按名次取勝,名次只取決參賽者彼此實力的比較關係;比賽名次的改變,也只是彼此實力比較關係的改變.如果同時加大“培訓”的力度和強度,並也確實“提速”了,但只要“提速”的幅度並沒使彼此實力比較關係發生改變,那麼彼此的名次關係就不會改變;相反,“培訓”力度和強度並沒有怎樣加大,那麼彼此的“優”“差”的關係同樣會因彼此實力比較關係的不變而不發生變化.從這個好處上看,“優”“差”的名次,與單方面的“培優補差”無關,只取決參加這種選拔賽各方實力的比較關係.

用這樣一種選拔性質的考試作為基礎教育評估形式,就必然使基礎教育階段的每個學生,教師,校園陷入一種殘酷而無聊的競賽中,彼此使盡解數地爭奪更快,更強,更大,更“優”,就成為一種教學競爭的常態.但是人的能耐總是有限的,惡性競爭使彼此疲憊不堪,但捆綁在這種競爭中的巨大利益,構成了巨大的壓力和誘惑,使得參賽各方不得不把“喝興奮劑”或“偷跑”等違規手段當作取勝的絕招,嚴重破壞了基礎教育的正常秩序,將提高國民文化素質的公民教育異化了一場滿足“精英”對社會資源佔有慾望的爭奪戰.

“選拔人才”的應試教育,就如此公然地把“起跑線”不斷地“前移”到國中國小乃至幼兒園,同時又將起終點“後推”到了碩士博士生的考試,以致中國所有校園都籠罩在一場起點和終點都很模糊的擇校升學跑步比賽的緊張氣氛裏.而高中階段普遍“加班加點”的補課,就是最典型的“偷跑”行為,所謂“培優補差”自然就具有了賽前違禁偷“喝興奮劑”的性質;只是高中語文教學的特殊性質,使得高三語文的“培優補差”不能像其他學科那樣令參賽者“興奮”罷了.

本來高中語文課程要“使全體高中學生獲得就應具備的語文素養,併為學生的不同發展傾向帶給更大的學習空間”.這種素質教育的性質,決定了其教學評估就應採用定性考核的形式,即便採用定量的考試形式,其性質也應淡化考試的選拔性的,突出其診斷性或甄別性,高中畢業考試,也只能是類似駕駛執照獲取性質的水平達標考試.唯有如此,“偷跑”和“喝興奮劑”似的“培優補差”,才可能得以遏制.

遺憾的是,目前中國的教育卻處在以升學率為為重要的教學評估指標的應試教育的背景之下.高三語文教學除了這種“喝興奮劑”的“培優補差”外,幾乎就沒有其他作為了.然而,不管“培優”還是“補差”,其實都是選用年度,地區不同而格式一樣的考試題折磨學生;“培優”也罷,“補差”也罷,其實都是“題海戰術”.在這樣的“題海”中,學生的人文素養讀寫潛力又怎樣“訓練”得出來呢

請看下面一道正確使用詞語的“訓練”題(《2008年大學聯考語文汕頭市模擬試題》第3題):

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a.儘管有過許多血的教訓,一些司機仍然酒後駕車,對這種鋌而走險的行為,交警部門應當加大處罰力度.

b.2008年春運期間,一場50年未遇的雨雪冰凍襲擊了我國南方,人民子弟兵奉命出征,除冰清障,送水送飯,救助被困羣眾……搶險救災,無所不為,得到了全國人民的高度讚揚.

c.音樂響起,780名太極拳愛好者如過江之鯽,緩緩入場,以太極團體操《晨曲你好東江》拉開了開幕式的序幕,贏得了陣陣掌聲.

d.7月7日晚間,好運北京國際女足邀請賽繼續在秦皇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進行,中國隊3比1擊敗意大利隊,韓端再次挑射得分,梅開二度.

“訓練”是這樣進行的:首先,學生像在考場一樣,選取一個答案,然後,教師公佈答案或答案説明;如果學生對帶給的答案及説明有質疑,教師再進行答疑;最後,歸納諸如什麼“排除法”之類的解題方法.但是陷入“題海”的學生,往往像摸體育彩票對中將號碼一樣.沒選中的,便失意地把自己選的字母叉掉,換成正確的字母,更認真的學生,會把這幾個詞語的解釋抄一遍;選中了的,常常得意地懶得聽教師嗦.

為什麼會這樣的'呢因為考題只是為了“區分”高下,要到達這樣的目的,命題者就必須要“刁鑽”;利用詞語的義項複雜,感情色彩模糊,適用對象不清等狀況來設置“陷阱”.像上面這道題“無所不為”“過江之鯽”感情色彩,就能把不少在理解詞語方面有“色盲”的學生“干擾”下去;而“梅開二度”的多個義項,更會讓考生為難,如果只記住其中“再次結婚”的義項,那麼就會掉進“不合語境”的“陷阱”.

為了加大“區分度”,命題者還常常利用一些詞義發展變化的詞語設題,這又會讓那些學習主動思維活躍的考生無所適從.比如“鋌而走險”,按照目前詞典裏靜止的解釋有兩句話:“快跑着奔向危險.指因走投無路而採取冒險行為”(見《新華成語詞典》第697頁).命題者認為酒後開車者並非走投無路,所以a項不正確.但是在動態的話語中卻多有這樣的説法:某些貪官,總是頂風作案,鋌而走險,把中央懲治腐敗的警告當耳邊風.那裏鋌而走險搞腐敗的官員,似乎並沒有處於“走投無路”的境地;這就應是此詞語發展為“貶義色彩也越來越濃,指為了不正當利益而冒險”的動態詞義.

檢測考生正確運用詞語的潛力,不僅僅要求對靜止詞義的記識理解,更要求對詞語動態好處的感悟把握.從學生選答這道“訓練”題的狀態看,就出現了這種狀況:一個平時沒把多少時間精力投入到書本,卻十分喜歡足球等體育比賽的學生,他對d項“梅開二度”的“特指一名球員在同一場比賽中連進兩個球”的用法十分熟悉,因此,透過“排除法”,就鎖定了正確的選項,結果他被“優選”;相反,一個平時把更多精力花在書本上,恰恰只記識了“梅開二度”第一義項,同時因為主動從各種媒體話語中積累詞語,對“鋌而走險”的上述的“動態好處”有所感悟,這樣,他反而排除d項而選a項,結果他卻成了“差生”.

正確運用詞語的潛力本來就應在規範的聽説讀寫的活動積累習得,但是這樣,反而在大學聯考模擬“訓練”遭受打擊,那麼,用如此“訓練”方式來“培優補差”,最後究竟能“培”什麼“優”,又能“補”什麼“差”,就只有天明白了.

理論上,語文教學的水平,就應透過學生語文學習的成績來顯現的,但是語文學習成績又不應等同語文考試分數,尤其是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更是如此.這是因為,語文的工具性教學任務,其實在國小最多在國中階段就基本完成了,高中語文更主要任務是語文的人文性教學;換句話説,作為一般的交際手段的技術問題,高中之前基本解決,而成熟思想,豐富美感,提升文化等更本質的問題,則需要高中語文教學來解決.但這些卻又很難用考分來呈現.另外,作為高中語文教學最高成果,當屬於學生透過語文教學而獲得的語文學習的濃厚興趣和閲讀思考寫作的良好習慣,而這些,更不是考分量化得了的.

事實上,那些語文考試高分的“優生”,大多是對語文學習有着濃厚興趣和的,他們優異的學習成績的取得,主要與他們原有的文化素養喜歡讀書勤于思考寫作的良好習慣有關,而與應試背景的高三語文教學的“培訓”沒有多大關係.

“培優”之“培”,就是“培養”;作為生物學中移用來的一個詞語,它本質的要義,是對生命體的呵護和尊重,“培養”的所有作為,都就應是為着更有利於生命的自然成長.作為一種教育手段,“培養”的本質行為,就是就應對學生個體的尊重,呵護學習的好奇心,激發求知的慾望,促使其思想文化的正常生長;或者説為學生成人成才的排除各種干擾,帶給更有利成長的條件.但是應試背景下的高三語文教學的“培優補差”,只是一種以“考題”為主要手段的“培訓”.作為“培養”,它沒有對學生生命的尊重,更不允許其自由生長;作為“訓練”,它又沒有明確的具體的目標,也沒有清晰的難易梯度,更沒有可操作的動作分解示範.説它是一種思想壓迫一種文化的專橫也不算過分,因為,在這樣“培訓”裏,學生的生命本質要求遭到最無情的打壓;學生原有的語文學習熱情,也在一次次“考分”的作弄下喪失殆盡.

迷信這種“培優補差”的人,殊不知,高中生考分的“優”“差”,很大程度上是在高中招生搶奪戰決定的.那些考分的“優生”,與其説是“培訓”出來的,不如説是被“搶奪”或被重金收買來的,每年大學聯考的所謂語文“狀元”,有多少是“培訓”出來的如果那些“欽定”的“重點高中”的名校真的有很強的“加工”潛力,那麼,何不招收些考分“差生”去“加工”一把呢按説這樣的學生考分上升的空間最大,也是最能顯示名校名師“加工”能耐的.事實上,名校所謂的“加工”潛力,更多地體此刻搶奪壟斷優質生源上.

因此,應試背景下的高中語文的“培優補差”,本質上,就是一種有意無意的“忽悠”.

篇5: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連續幾個月的高三語文教學體味了艱辛,也收穫了快樂,但更多的是感悟。

一、勇於創新

創新是現代教育個性強調的一個資料。語文教學和語文教師需要創新,高三的語文教師和教學更需要創新。離開創新高三的語文課堂會沉悶如一潭死水。

我所指的創新是指高三教師在複習時,不要囿於傳統的教法,而就應多思考求創新。以詩歌鑑賞為例,詩歌鑑賞教學歷來提倡並採用“知人論世”的方法。“知人論世”最早是由孟子提出來的。他認為要理解作品,必須要對作者和作者所處的時代有所瞭解,這才能與古人為友。“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與作品的關係;“論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環境,瞭解其創作背景,透過時代背景與創作背景鑑賞文學作品。“知人論世”的方法為歷代評論者所推崇,也為這天的詩歌鑑賞教學所推崇。現今大學聯考鑑於公平公正的原則,同時為了避免猜題押寶所帶來的負面性,鑑賞所選詩歌迴避名家名篇。對於陌生詩人的陌生詩作,學生如何做到知人?如何做到論世?所以我認為“知人論世”的方法不太適應此刻的大學聯考;所以教學詩歌鑑賞時,我們要勇於突破“知人論世”的常規教學櫃架,敢於去思考去發現去創新,敢於總結出一套真正可行的鑑賞方法,這樣才能適應不斷髮展不斷改革不斷完善的大學聯考。

其實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潛力的前提就應是教師本身具有創新性。學無定法,教亦無定法。我們不能以不變應萬變,只有勇於創新與時俱進,我們的教學才能適應這個時代,我們教出的學生才能在未來的社會立足。

二、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習慣認為高三的學生目標明確,不用再象高一、二學生那樣想方設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人們認為高三教師的主要任務是鞏固學生知識培養學生潛力提高學生成績,不必在培養、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上下功夫。其實不然,高三語文複習教學,大多是一練一講,一講一記的枯燥循環。學生在兩輪甚至三輪的題海中摸爬滾打極容易誕生厭學情緒,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減少他們的枯燥感覺也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

語文不僅僅僅是充滿實用的工具學科,更是飽含美感的人文學科。一位優秀的高三語文教師,他的課堂就應充滿生機,就應彰顯語文特有的人文之美;一位優秀的高三語文教師,他不是對學生做裁判性的引導,而是充分調動他們的用心性,努力誘發他們的求知慾、好奇心,用心培養他們健全的自信心,使他們在學習實踐中能夠不斷獲得成功的喜悦和甜美的感受。所以,調動興趣永久都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博採約取

“博採”與“約取”是針對教師的備課而言的。我們説,教師只有“博採”才能夠開闊眼界,尤其是對於年輕的高三教師。高三教學的成功離不開教學經驗,但是經驗的積累需要時間需要歷練。即使是經驗豐富的教師,“博採眾長”也是必需的,孔子説過“三人行必有我師”。但是“博採”並不意味着只要“博”,備課質量就會高。所以“博採”的基礎上還要“約取”。“約取”就是要對“博採”的資料比較、加工、創新的過程。“博採”是“他山之石攻玉”,“約取”是“桑葉轉成絲,花轉成蜜”。“博採”能夠啟迪教師的思維,激發教師的創新意識;“約取”能夠讓教師把他人的東西轉成自己的東西。

四、迴歸教材

高三複習除了題海式強化訓練,還應充分開發利用課本。實踐證明,迴歸教材是提升大學聯考分數的有效途徑,“以本為本”是大學聯考複習的有效策略。

平常考試,我們常説“萬變不離其宗”,還説“題在書外,答案在書內”。這話適用於大學聯考,也適用於當今極具靈活性和時代性的大學聯考語文。我們手中的複習材料儘管是精心挑選的,但其寬度與深度都不及教材。一是其涉及面不會比教材更全面,二是其深淺度的把握上不比教材更適中。所以對那些掌握教材不是十分透切的學生而言,教材就應是最好的複習資料。現今的大學聯考命題堅持以教材為依據,所以學生要想考出好成績,在高三的複習中仍不可脱離教材。下面以寫作為例談迴歸教材的重要性。

在寫作中,許多學生總是因素材太少太膚淺,從而導致“言之無物”。所以高三階段,教師和學生依然會在積累寫作素材上下大功夫,透過網絡,透過報刊,透過各個途徑積累方方面面的素材。殊不知,我們的教材就是一個巨大的材料寶藏,只是我們沒有發現,或者説沒有有意識地去開掘罷了。歷年的大學聯考話題都沒有在教材中出現過,但是,均能夠從教材中找到直接、間接的寫作材料,找到分析問題的方法,獲得有益的借鑑或啟示。歷年大學聯考的優秀作文相當一部分是得益於“活”讀“活”用教材的,又如“相信自己與聽從別人””這一話題在《遊褒禪山記》裏也能找到素材獲得啟示。還有大家熟悉的《孔雀東南飛》一文,曾在多年的大學聯考優秀作文中被採用被演繹。僅從這個角度看,能夠毫不誇張地説,教材是一座富礦,等待着我們去開發。如果能靈活運用好課文中的素材,既能解決寫作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難題,又能增加文章的文學內涵及文化底藴,能夠説是一舉兩得。

五、感悟生活

當今大學聯考,語文是最貼近現實,最接近生活的一門學科。所以我們的高三複習要讓學生懂得感悟生活,學會感悟生活。

生活是豐富多采的。學會觀察生活感悟生活,能夠使寫作有源頭活水,能夠使鑑賞潛力有所提高。無論古典詩詞還是現代散文小説,都是藝術創作。藝術首先是來源於生活的。只有讓我們的學生全面而深入地感悟生活,才能提高他們鑑賞藝術作品的潛力。語文的外延是生活,大學聯考語文試題也不是關起門來造車。貼近生活,關注生活,以人為本是語文大學聯考命題的大方向。所以我們不要讓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否則我們的學生將又低能又低分,即便高分也將低能,我們教師的努力就付之東流。

在跌撞中、摸索中、嘗試中,我一路走來,深深淺淺的腳印在腳下延伸。但我明白我還很稚嫩,為了我摯愛的語文和我喜愛的學生,我還將一路走下去。

篇6: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大學聯考已經過去整整三個月了,又迎來了一批新的高一學生,重新回到起跑線,開始了新一輪的長跑。回顧這一年的高三語文教學,有很多值得總結和深思的地方。高三四位語文老師,只有一位是從高一年級帶上來的,剩餘三位全是中途接班。我所教的高三六班與高三八班,是理科重點班,其中高三八班又是學校特意在高三年下學期分出的提高班,而我是進入高三才帶這提高班。今年是我省進入新課改後的第一年大學聯考,一切都要在實踐中摸索。本屆學生又是經歷課改的一代,國小課改,國中課改,高中又趕上新課改。面對壓力與困難,我立足現有實際,“精研新版課標,細琢授課方法,傾情課堂教學,盡責課內課外”,真心對待每一位學生,全力投入到語文教學實踐當中,努力把校領導交給我的任務完成好。

一、堅持學習新課標,為語文教學把脈定向

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閲讀、一次一次説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來實現的。語文教學在近年來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尤其自“新課標”頒佈以來,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呈現出不少新的氣象、新的景觀,那種統得過死、教得沉悶、學得刻板的格局正在改變。

首先,“新課標”明確了語文課程的性質。教育部制定的語文“新課標”,對語文課程作出的權威性規定為“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工具性和人文性體現的是讓學生通過專門的學習學會母語,學會運用母語將來好從事社會工作,創造和享受美好生活。追求的是教者要善於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需求,實現教師的角色轉換。突出的是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其核心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即每個學生全面的、充分的、自由的發展。

其次,“新課標”為語文課堂教學增添了活力。教育部新課標下發後,廣大語文教師放下了思想包袱,廣泛運用多媒體進行課堂教學。尤其在一些“展示課”上,執教老師弘揚了人文性,增大教學內容的文化含量,通過播音樂、放圖像、正反辯論、課本劇演出,無論是教者還是學生,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覺。正是藉助這些先進的電子手段,把以前用語言很難講明的意境通過動漫等形式展示出來,達到“教師一鍵波動,學生一眼既明”的效果,也在無形中提高了教師和學生的思想修養、理解能力和審美情趣。

二、深入研究大學聯考卷,為語文複習尋找規律

語文教學到了高三年級,整個教學任務已經完成。剩下的時間就是在大學聯考前,抓好語文複習任務。在正式展開復習之前,我針對20xx年大學聯考的新形勢,認真研讀了09年考綱、考試説明以及20xx年全國總共18份大學聯考試卷,特別是重點關注5個新課改區(廣東、山東、江蘇、海南、寧夏)的大學聯考試卷,認真分析,深入領會,精心選題。我們發現新課改地區試卷結構及考試內容均有很大的變化:試卷分甲卷必考與乙卷選考兩部分;考試內容增加了探究能力測試與選考試題,修辭部分由原來的8個增加為9個,語言表達部分增加了“準確鮮明生動”等等,可謂考點細實,要求全面、內藴深廣;因此,要求複習內容應該全面、系統,落實考點必須訓練到位。

針對大學聯考語文的特殊性,我們採取瞭如下做法:

(一)是認真制定高三複習計劃。“心有考綱,備考不慌”。考試大綱是命題的總則,也是我們複習備考的總綱。認真研學考綱,對於備考至關重要。在這一點上,校領導起到了指引作用。我們拿到的一些資料與後來省裏統一下發的大綱內容幾乎完全一致,我們走在了省裏的前面。

為了高三教學有的放矢,少走彎路,高三教師一定要先熟悉考卷框架,掌握題型與分佈,落實各知識點的構建,抓住典型題目和創新題目,舉一反三,制定高三複習計劃。今年黑龍江省面臨新課改後的第一屆大學聯考,大學聯考如何考,大家心裏都沒數。在考綱還沒有下來之前,複習方向如何走,都沒有一定的標準。但我們語文組還是認真研究近幾年的大學聯考試題,力求自己把這幾年的全國卷和海南、寧夏卷都做一遍,總結一些要點,給學生講解。

在20xx年考試大綱指導下,我和其他三位語文老師一道,從貫通教材基本知識,提升自我運用能力入手,我們備課組沿襲了以往的好習慣,知識點落實到人,資源共享,注重集體備課。在此基礎上制定了高三語文複習三個階段計劃。即:教材複習理清知識點,專題複習發現學生長處,綜合模擬分析試題思路。明確了目標,複習時自然知道訓練什麼,怎麼訓練,也就容易事半功倍。當然也要關注新的動向,如有改動之處,當然要引起足夠的注意。

(二)是着重強化知識點。

“教材是個例子”,大學聯考試題與教材的關係是“流”與“源”的關係,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大學聯考試題雖不直接取材於課本,但考查的知識大多是課本直接或間接涉及的內容。

對照語文大綱要求及複習內容六個能力層級,四大板塊,二十五個考點”,我帶着學生對於教材中的知識進行了梳理歸納和總結,將教材的一些內容進行同類合併,做到由一個知識點可以拎起一串,提起一面。例如複習文言文時,就要求學生重新學習高中必修課本中的文言文,從課文中積累文言文知識。與學生共同歸納大綱要求掌握的120個實詞、18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然後交給學生解題技巧,同時做一篇文言文閲讀,通過閲讀訓練一邊給學生積累文言文知識,一邊熟練解題技巧。

同時,在文言文考查和名句默寫中我們狠抓了大綱中要求必背的國中50篇,高中14篇。複習時我採取強制性定篇定時檢查的方法,每個星期指定背誦篇目,下星期以默寫形式檢查,默寫不出的,抄寫三篇,再默寫,直到默寫出為止。這方法效果還不錯,學生默寫過的一般能寫出。

(三)是因材施教到個人。每次考試之後,我們都認真分析,找出薄弱環節,與學生交流,弄清失利的原因和教與學雙方存在的問題。我們發現學生的失分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面:語言知識運用的成語病句題、文言文翻譯、詩歌鑑賞、選考題中的文字表述部分,還有作文。我們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注重過程管理,瞭解每個學生錯在何處,為何錯,要求答錯的學生要找出答錯的原因,並改正,掌握避免差錯的規律。在瞭解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把能得分的考點講詳做細,爭取能得分的不失分,能得高分的不得低分。練習也好,作業也好,都以檢查批改為主,重在檢查學生的解題思路,看他改了多少,改正確了多少。力爭把目標落到實處,細化內容,序化訓練,深化輔導。

對病句題,可不必過多地關注專業知識。學生知道有六大病句類型搭配不當、成分殘缺等等,但是一個句子擺在你面前,你卻看不出來它是不是病句,找不出錯之所在,那麼你所知道的這些專業知識等於是擺設,沒有任何實際作用。而如果你語言積澱比較豐厚,對語言的感悟和把握比較敏鋭,一讀,就知道,這個句子有毛病,那就可以了,就此判定這個句子是個病句,沒有必要非知道它屬於哪一種錯誤類型不可,而且學生對於語法知識是特別的頭痛,這樣師生都減輕負擔。

對詩歌鑑賞,我們分三步進行復習:

(1)進行題型示例,精選出詩、詞、曲鑑賞題作為例子,讓學生對這類題有一個感性的認識,消除其神祕感。

(2)把詩歌中常見的意象、表現手法等整理出來作為一般常識交給學生,引導學生領悟詩歌中的意象,體會其思想感情,把握其表現手法。

(3)歸納詩歌鑑賞的一般方法,引導學生理清鑑賞思路,注意答題的針對性和完整性。同時幫助學生整理歸納出12種詩歌鑑賞題型,熟悉答題步驟與答題術語。

(四)是提高效率上好講評課。進入高三,面臨着內容多、任務重、時間緊等一系列困難,學生的複習訓練也很多,但我們不能因為時間緊就忽略訓練和試卷講評的過程。我認為認真抓好講評課的重要環節,通過講評幫助學生牢固掌握所學知識,提高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習慣,是高三複習教學的一條有效途徑。講評前認真分析試卷,有明確的目的性;講評過程引思路、給時間、講技巧、富有針對性;講評後,引導學生領悟小結,注意深化鞏固,突出實效性。講評時要講清試題的角度,即這道題是怎樣來考的;還要講清解題規律或方法。如判斷語句是否有語病常用三種方法:語法結構分析法、邏輯事理分析法和表達效果分析法。而對一些經典題型,更是不厭其煩地講,不僅是老師講,而且也讓學生自己講,講得不對,其他同學補充,直到講對為止。尤其是文言文和現代文閲讀,每道題我們都不厭其煩地講思路,講答題套路,時間長了,學生在這方面的習慣也就養成了。每次的練習卷,即使不是全批全改,也會抽查一部分典型生來改,以瞭解全部學情。而綜合卷,則一定全批。

另外,講評中還特別注意堅持正面教育,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主觀能動性,幫助學生樹立信心。批評、指責、揚一批人壓一批人,或者以“大學聯考題比我們的練習更難”相威嚇,都只能收到適得其反的負面效應。

三、不斷總結新經驗,為下屆高三提供借鑑

由今年大學聯考語文試題的特點來反思平時的課堂教學,尤其是高三複習的教學過程,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一是平時講課要注重積累。在日常教學中,我們要求學生每天積累易讀錯、寫錯的字詞5個、成語1個;每個月除月考外額外完成習作一篇;堅持在每節課前五分鐘開展詩詞賞析或演講成語故事或介紹名句等小活動,通過這三項常規訓練,使學生的聽説讀寫等各種能力同時發展。

二是儘可能地拓寬學生的視野。在注重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努力創設語文學習氛圍,不斷提高學生讀寫能力。

1、要求學生買《讀者》《青年文摘》,統一訂閲《語文週報》等優秀報刊,在班級傳閲。

2、要求學生堅持抄範文,利用週記進行練筆、積累材料。

3、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精選例文,認真研讀揣摩,利用文中材料進行仿寫,然後對照原文,比較優劣,找出差距。

4、注重作文實戰訓練,認真選題,在審題立意、謀篇佈局、表達技巧等方面多加指導,在卷面、書寫、標點等方面嚴格要求。

5、堅持每週背一篇大學聯考滿分作文,在老師跟前過關。俗話説“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個人腹內空空,想讓他道出點東西,真是難為他。相反,如果同學頭腦中積累有許多素材,在寫作的過程中,就可以信手拈來,左右逢源,寫出的文章就事實充分、材料翔實,就會得高分。不會像擠牙膏一樣,半天也寫不出幾句話來。

三是學過的知識要不斷地回頭複習。只有不斷地複習,才能“温故而知新”。大學聯考試題中許多題目在課文都能找到原形,甚至有些題目就是書上的原句,但是有些同學早已忘得無影無蹤,把不應該失的分給丟了,這就未免可惜了。為了避免這些分數的丟失,只有不斷地引導學生及時回頭複習。

四是堅持開展有針對性地訓練。大學聯考畢竟是一次考試,和平時的考試其實沒什麼兩樣,只不過重要性不同罷了。為了讓同學們及早地適應這種考試,就必須平時有針對性加以訓練,但這種量不宜過多,過猶不及。在訓練的過程中,要重點訓練以下幾項內容:

1、書寫清晰規範;

2、審題明白準確;

3、答題科學合理;

4、時間利用得當。

五是讓高三學生擁有成就感。高三學生學習語文缺乏成就感,我們需要的結果是學生獲取優良的成績,但偏多偏難偏怪的訓練正是學生獲取優良成績道路上的攔路虎。正確之舉是儘快降低語文訓練的難度,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學習的成效,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激情、興趣,穩固他們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於存在的問題的發現、思索和解決,有助於富有針對性地展開新的複習。

六是閲讀思考與解題技巧同等重要。解題技巧的總結和積累在高三複習中是非常重要的,但閲讀思考也不容忽視。埋頭做題,學而不思,前人早就概括過,一個字:惘。就是迷茫的意思,到底我為什麼做題?做這個題有什麼意義和收穫?學生很少思考,成為解題機器,只會按部就班,缺少應變能力。體現在考試中,他們對於新東西新題目,因為缺乏應有的自信、創新能力而失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就語文學科而言,學生更需要學會閲讀學會思考,思考所讀文章的內涵意義,思考閲讀於自己而言有何收穫,對自己的思想對自己的人生有何啟迪,這樣的閲讀與思考才是我們所需要的。

大學聯考是一次檢閲,它檢閲着我們老師教學的思路和教學的成果;大學聯考是一位老師,它引導着我們走向前景更好的教學之路。對於發展中的十三中學來説,她正在成長、壯大,並蓄積待發。精研細琢育桃李,傾情盡責引梅香,願我們全體教師立足本職、精益進取,相信十三中學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篇7: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一年的高三複習有經驗,也有教訓,有痛苦,基本沒有幸福,反思如下:

一、工作態度上

這一輪,因為不帶班,教學方面遇到的很多困難是以前所沒有體會過的。別説很少有人肯在語文科上格外下工夫,就是保證上課認真聽講,課下能認真完成任務都是很困難的事情,高三一年尤其如此。作為教師,我們也不能隨彎就彎,因此這一屆高三,覺得比以往都要累,這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因吧。在課堂上要盯住紀律,每套卷子幾乎都要批,作文甚至面批,背誦要到辦公室過篩子。對於語文老師來講,這是良心活,想要對得起良心,就必然增加很大的工作量。即使這樣,到了後期也很難落實了,學生的確很疲勞了,課上睡覺很難控制,課下肯犧牲的大概也只有語文,又不讓你批評,一句“我們自己會努力的”就噎的你無話可説了,表面上信誓旦旦,實際上心口不一,老師就只有乾着急的份,所以後期教學效果尤其不好。儘管我依然堅持每一天考默寫,每一天批改,但學生對老師的安排幾乎毫不配合,不背,錯了的責令改完還是錯的,讓你有一種在荒野上呼喊,周圍毫無迴應之感,無比寂寞。

高三複習的確枯燥,所以我們還要儘量豐富課堂資料,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講鑑賞時,必須要介紹作者,時代背景,講古文必須要聯繫相關歷史事件,調動興趣的同時,豐富了歷史知識,積累了寫作素材。這就涉及超多的查閲資料,看過的書記得不準便不好講,學生知識不豐富,挑毛病是很擅長的,所以又加大了工作量。

寒假,我們需要題的時候,複習題跟不上,只好自己組內研究訂了一本二十套的綜合題,之後,校園訂的各種套題紛至沓來,加之,後期校園格外安排的模擬測試,都使我們的時間變的十分倉促,很多題目我們務必精選,老師要提前都做一遍,才能挑選出適宜的給學生做,有時一天要完成好幾套題,加上超多的閲卷工作,很多任務要回家完成是必然的事情,有時星期天沒課,卻一整天也休息不上。

備課組內的工作都盡力而為,進度安排上,儘量合理,該準備的授課材料、習題、作文等都及時準備好,力爭為其他老師做好服務工作。

二、教學安排上

能夠説語文的這一次教改是失敗的,也許是為了減輕學生的負擔,大學聯考語文的考察範圍變得越來越狹窄,字音字形沒有了,標點符號沒有了,詞語運用沒有了,閲讀客觀題基本就是社科文,多半是文藝理論方面的,現代文選考題傳記的難度小於小説,所以基本上就只做人物傳記,固定的題型,固定的分值。文言文閲讀仍是人物傳記,固定的題型,固定的分值,作文便是議論文,我真不明白語文還有什麼可教,高三一年基本就是解題技能的訓練。現代文相對不太重要,而且課本內的不會考,所以,我們一輪複習就只安排了文言文,用了兩個月時間。然後即進入專項,成語病句,詩詞鑑賞,文言文是大頭兒,表達運用和現代文閲讀挑一些講,背誦和作文穿插其中,之後是綜合訓練,其實專項時便帶着綜合,綜合時,又要適當的加一點成語、病句、長短句等專項,直到最後,這幾塊資料學生才真正有了感覺。

這一輪在作文和背誦上我們是格外下了功夫的。作文力爭在前兩年構成一個系列,審題立意,結構,選材,語言……高三時就更細,開頭結尾,分析論據的方法,原材料的運用方法,修辭手法的運用……不厭其精,但是,在考場上,學生時間緊張,做題慌亂,實際上很多方法都沒了,大腦空白一片,基礎好的自然還是好,基礎不好的始終寫不出精品,因此頭兩年的功夫恐怕還就應多下些比較好。但能夠説學生還是構成了必須的作文框架,有了一點大模樣,素材的積累方面比往屆好一些,文章不那麼雜亂和乾癟了,這就是收穫吧。

背誦、默寫是最可恨的,必修和選修教材中諸多要背誦的篇幅,應對平時考試的需要,不能不背,但大學聯考不考。當時有些沒要求背的,如難度很大的《離騷》《逍遙遊》之類的,大學聯考又要考,再加上國中部分的50篇,負擔挺重,就只好一遍一遍的複習,學生記了高中的,忘了國中的,下了不少功夫,卻始終覺得不透亮,真不明白這教改搞什麼怪。

三、尖子生培養上

發了一些題,一些作文書,大部分是本人自費,但學生基本置之不理,很少有去有回。定期找學生談談話,李健飛,趙雪巖,楊凱等關注指導稍多,但作用不大,他們需要解決的更多的是興趣問題,思想問題,更重要的是時間問題,但這不是我能給他們的,有些老師太能佔用時間了(其實稍微改變一下方法,就能夠節省出來,比如把作業打印出來,不要在黑板上抄寫,有時學生還抄錯,導致做半天做不出來,太耽誤事了。而有的科目完全沒有必要整套卷都讓學生做,第一天務必做出來,第二天不必須能講,逼死學生阿)。其實更願意被關注的倒是從來不被關注又渴望被關注的幾個不聲不響的小差生。

四、成功的經驗

1、作文要堅持序列化訓練,儘量細緻些,並儘早下手。素材積累工作做得很好。

2、利用好網絡,複習題和解題方法等網上很全面,皆可據為己有。好的素材我都把它放在空間裏,學生有針對性閲讀學習,不必都打印出來,省時省力。

3、成語病句等專項不能一氣呵成,需要反覆訓練。

4、專項複習的參考材料中很多東西並不適用,如文言實詞、現代文閲讀等完全能夠以題帶練。

5、答題規範的指導要堅持始終,構成良好的得分意識。

6、白板用好了挺好的。

五、失敗的教訓

1、學生字太爛,高一高二始終重視不夠,高三已經沒有時間練。

2、學生記敍文、散文不會寫,議論文縱式結構不會寫,高一高二沒有適當練習,太過急功近利,雖然未必影響大學聯考,但也很危險。

3、不明白校園最後半個月的考試安排,沒有及早進入綜合,造成收尾倉促,沒有打出足夠的提前量,只憑經驗辦事。

4、最大的失誤是不該自作聰明地把重要資料放在最後,以為學生會重視,實際恰恰相反。比如背課文等,此時學生生病的生病,請假的請假,留下的離了歪斜,心不在焉,效果極差,好在這只是我個人的創新,沒有波及全組。

6、金太陽專家的預測可信度不太高,信專家不如信自己,練題還要儘量全面,比如語文閲讀客觀題,專家不但沒預測對,而且金太陽的練習題裏幾乎沒有這種類型的題目,該題目本身不難,只是學生沒有準備,導致亂了陣腳。

六、新一輪高一教學展望

1、現代文選取講,古文重點講。

2、專項訓練在高一即插入,能夠細緻一些,每人負責一部分,構成序列。

3、作文不必按照教材順序,為了大學聯考,可再細緻一些,構成體系。如果要真正兼顧寫作個性的構成,則要鼓勵學生寫隨筆。

4、背誦部分按照大學聯考大綱要求佈置,國中部分的及早插入,其他篇目只背重點句,別太擔心與八校的比較。

七、推薦

1、推薦校園以後不要再訂語文金太原的專項題了,多年來,我們能用上的就只有成語、病句和鑑賞(這些我們也能夠自己找,他們的題質量實在並不高,不是太負職責),其他全是浪費。各地大學聯考模擬題質量更好一些,東三省的,大慶的都不錯。

2、推薦八校安排授課資料要更合理,選修時講的新聞、現代詩歌等大學聯考又不考,為什麼沒有選先秦文學,不知是否八校一齊商量的,還是某權威拍腦門定的。

2、推薦校長以後講話慎重,語文這科學和不學是不一樣的,不要把特例當成規律,知識固然在於平時積累,但在知識普遍積累不足的狀況下,大學聯考語文考的更是答題的感覺和技巧,這種技巧是在超多訓練中構成的。這就是為什麼大作家大學者做大學聯考卷反而不及格的'原因。其實我們告訴學生就應學什麼,落實起來往往很難,但你要告訴他們不用學什麼,學生理解起來就太容易了。其他科目學和不學差五十分挺恐怖,難道語文學和不學差二十分就就應嗎?對於還有一點靈性的學生來講結果確是如此,比如章超,而他們的帶動作用就不必説了吧,而且他們忽略的絕不止是課下,關鍵是他們同時忽略了正課和晚課。

篇8: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從欣賞的角度來看,《滕王閣序》是奇文妙文,但是就教學來説,又是一篇難文硬文。我們最怕辛辛苦苦教下來,學生的感覺卻是一句“有什麼好的”。《滕王閣序》就常常遭受這樣的命運。這次重新碰到它,我原先也想不出好的花招,上網查了一下資料,也沒有什麼建設性的意見,頂多就整理文中的典故,以它為鑰匙打開滕王閣的大門。但這樣一來,學生要花很大的時間去打理,恐怕那點興趣也被蠶食得差不多了。後來靜下心來仔細地閲讀課文,居然發現一條亦真亦假亦明亦暗亦斷亦續的感情線索。相對典故相對文采這些“技”上的東西,它應該是“道”,是最根本的。那麼能否以情感為“綱”,綱舉目張,帶動全文的教學,讓學生體會王勃陸海潘江之才下的痛苦不安?

由於文章確實在文字理解上有難度,為了便於課堂上的教學,我佈置學生預習時畫一副王勃情感變化的心電圖。因為以前從沒幹過類似的事情,從課堂上兩個學生在黑板上的展示看,學生還是非常感興趣的,而且,基本能把握王勃的心路歷程。當兩條情感變化圖呈現在大家面前的時候,接下來的教學就簡單了:一問是不是這樣的情感,二問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感,三問這樣的情感變化説明了什麼,哪種情感是最真最根本?舉最初的情感為例,絕大部分的學生概括為“興”,也有學生認為興中有悲。這樣的理解無疑是對的,但又無疑以前者為主。那它從何而來?學生指出源自原原本本的兩句話,“遙襟甫暢,逸興遄飛”“興盡悲來”,從文中篩選信息體現了學生的一種閲讀技巧,不過教師不能到此為止,應該引導學生具體深入文本,在自主的基礎上開展探究性學習。經過討論,學生是能概括出這麼幾點的:盛地、盛宴、盛景、“盛”人。這樣一來,王勃的“興”就有了落腳點。

可以説,王勃在最初表現出來的逸興只是斯時斯地的感觸,真的是“躬逢盛宴”而已,最後對賓主的客套寒暄也是表面文章,對《滕王閣序》而言,這些均不足觀。足觀的是“失路之人”在強烈的渴望“望長安於日下”,在熱切的盼望“奉宣室以何年”;足觀的是“時運不齊,命途多舛”之人,在痛苦又慷慨地自己給自己加油鼓勁吶喊助威,“老當益壯”“窮且益堅”;足觀的是“有懷投筆”者“無路請纓”,只好“奉晨昏於萬里”,無奈到絕望。引導學生深入體會那一個個典故背後真正的意圖,體會笑臉背後不堪回首的坎坷經歷,年輕後的滄桑,輝煌後的傷痕。只有這樣的情感才是最真的,只有這樣的千古同悲才是文章真正的魅力所在,也只有這樣讀出來才算對得起王勃。

這樣兩節課下來,自己覺得上的較為輕鬆,也較為沉重。輕鬆的是綱舉目張,一氣呵成;沉重的是為王勃的失意與傷感,掙扎和自我安慰,為一顆不甘的靈魂。

篇9: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一忽略了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形成和提高。

發現對語文學科的重要性認識不夠。語文是基礎性的科目,是工具性學科,學好語文會促進其他學科的學習,但語文學科的重要性遠非如此。學習語文,就是在學習表達能力,其中包括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長時間地在字、詞、句中轉悠,我們學生的表達能力會有怎樣的提高呢?我曾經每週拿出一節課的時間閲讀,用這點兒時間閲讀別説萬卷,就是一卷都是難上加難。沒有辦法,閲讀課上我只好要求學生看一些《作文報》、《語文報》之類的報紙和《讀者》之類的雜誌,至於一些名著根本無暇顧及。因為時間的關係加之外界誘惑很多學生很難養成自覺閲讀的習慣。因此,我的嘗試常常無疾而終。

二忽略了對學生的預習,複習的全程監督和檢測。

學習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其實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而我校學生學習的最大特點就是被動的接受,因而老師對他們自主學習的引導就顯得特別困難,一段時間的努力不很見成效,放棄嘗試,回到老路上去,駕輕就熟,我往往就在這樣的心理驅使下,放鬆了對學生自主學習過程的指導和監督。然後,還是“吃力不討好”地灌輸,課堂教學改革的嘗試淺嘗輒止,課後地全程指導和檢測的原有的規定形同虛設。

三忽略了學生本身感受語文的特點和差異。反思我的語文課堂,總是滿足於課堂上幾個活躍分子的反應,依賴於課後跟學生的單獨交流,其實,我早就發現,課堂上的那種交流是任課後怎麼彌補都無法達到的效果。要能讓每一個學生的心在我的語文課堂上都動起來,這該是多麼令人振奮的事情啊!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的心真正地動起來,而不致於使學生陷入“熱鬧是他們的,而我什麼也沒有”的窘境呢?

我相信,通過以上反思,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做得更好。

篇10: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應該説,在一年的高三教學實踐中,我秉承了我一貫的教育教學理念,我自以為是有效果的,在這裏略談幾點,一家之言,有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

一、面向全體,關心全面。

教育,不僅是教書,更是育人,這話説起來未免有“老生常談”之嫌,但在我看來,這是一句實話,一句很有價值的實話。

不管成績如何,所有的學生對我來説都是一樣的,我都希望看到他們各得其所。所以,我的做法是:真正面向全體。有語文天賦、成績優秀的同學,重在督促,指出不足;中等生,重在鼓勵,適當提問,調動學習積極性;對成績差的同學,我特別重視――是發自內心的那種重視,幫他們找到差距,準確定位,樹立信心,作業有針對性、多檢查。

我關心學生是全方位的,關心他們的學習,關心他們的生活,關心他們的思想動態,甚至關心他們的家庭。我與學生談心,經常是手裏一份成績單,分析語文成績,也分析其他學科成績;談學習,也談生活;談學生,也談我自己的經驗和教訓。有時,我與他們一起分析總分,尋找差距, 共同探討薄弱學科成績提高的方法;有時,其他學科的問題我解決不了,就為他們和任課老師“牽線搭橋”,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更多的時候,我鼓勵他們主動找老師特別是找我談心,學習上的,生活上的,思想上的,都可以。學生來了,我就做一個耐心的傾聽者,然後結合自己的理解和經驗,給出他們適當的指導。其實,很多時候,他們只需要傾訴,只需要宣泄,説出來了,心裏就痛快了,而我,喜歡給他們這樣的機會。雖然我不做班主任,但學生的事,只要我看見了,就都管,成績不好啦,思想開小差啦,生病啦,父母生病、吵架啦等第等第。久而久之,學生覺得跟我的關係比較近,我説的話他們也就喜歡聽了。哪怕有時我發火,他們也能理解和接受。

二、落實基礎,重視糾錯。

在學科教學中,我很重視基礎的落實。具體操作是這樣的:

1重視積累。如字音字形複習中,我常常把由同一個偏旁或部首構成的常見但又難以區別的形近字交給學生,讓他們查出讀音,組成詞語,記在積累本上平時經常拿出來看。

2強化訓練。基礎知識的訓練貫串於各個專題複習之間,以免生疏。訓練中讓學生養成查詞典的習慣,必須保證正確率。

3重視糾錯。練習也好,作業也好,我都以檢查為主,而我的檢查重在學生的解題思路,看他改了多少,改正確了多少。檢查了以後要明確,首先是寫,字音字形題,指名學生到黑板訂正,這樣比較直觀,改得對不對、全不全,一目瞭然,更容易引起其他同學的注意;其次是講,同義詞辨析、語病辨析、成語的使用、標點的使用題不厭其煩地講,當然不是老師講,而是讓學生自己講,講得不對,其他同學補充,直到講對為止。時間長了,學生在這方面自然不敢懈怠,習慣也就養好了。

三、重視情感教育。

與學習成績相比,我更注重學生的情感和品行,所以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我特別注意在這方面的引導和影響。

首先是言傳。把我的看法告訴他們,多宣傳正面的、積極健康的東西,把自己在各媒體上所瞭解到的有影響力的人物、事件講給他們,並加以評價。

其次是身教。一個教師人格的魅力是最能打動學生的,所以我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不喜歡學生説的,我自己首先不説;不希望學生做的,我自己也絕對不做。

還有就是讓他們自己體會。我會把自己喜歡的那些最能使人感動、震撼的文章複印下來,張貼在班級的“美文欣賞”一欄內,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受到感染。學生有了感情,有了正確的導向,從某種意義上説也就會做人了,對學習尤其是對語文學習的好處也就不言而喻了。

系統、靈活,溝通、互動

――高三教學反思

語文大學聯考考點細實、知識廣泛,可以説要求全面、內藴深廣;加之,隨着《考綱》的不斷更新,幾乎每年都有一定的考試內容和範圍的變動。這就要求教師切實鑽研、學習《考綱》,把握《考綱》的精神,從而從宏觀到局部,安排好高三複習的整個過程,落實好每個考點。因此,針對大學聯考語文的特殊性,複習應該全面、系統,在橫向考試內容的面上、逐一展開;在縱向、考點的落實、拓展上,須訓練到位、滲透聯繫。因而,複習應點面結合,既考慮知識系統的完整性,又要照顧到各個知識點的落實和延伸,使考生能從容自信地應對每一次考試。所以、我覺得高三整個複習階段,教師的教學要有總體構想、具體操作要有章法,有思路、有步驟地進行;對學生,也應提出相應的要求,即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習目標、計劃,穩紮穩打,打好每一知識內容的攻堅戰。

同時,由於高三複習存在着不可避免的講課――練習的重複性,因而也就帶來了相應的單調乏味性,甚至在每個階段,都存在學生對學習感到枯燥的現象。因此,從調動學生 的積極、主動性出發,高三複習必須貫徹“靈活性”這一原則。例如,在複習基礎知識字音、字形三四天後,就安排一、二堂課閲讀文學書籍、雜誌,這時,學生肯定興趣大增,情緒高漲,效果也比繼續按部就班地繼續基礎複習好得多,同時,又能使學生拓展知識面、增加作文素材;又比如,在進行了一個階段的古文翻譯之後,偶爾穿插古詩鑑賞,讓學生在逐字逐句的練習後,一下子馳騁在中國古代文化的最壯闊天地中,領略中國文學的最輝煌篇章,那種雄奇、壯美、深廣、博大,必定讓學生感慨不已、欲罷不能。這遠比機械的操作文言翻譯板塊和古詩賞析內容來得更好。再如,可把語言表達練習(特別是仿句、擴句)和名句默寫結合起來,穿插進行;現代文閲讀和作文練習相輔相成,等等。總之,靈活掌握大學聯考各知識點的穿插、配合,使學生經歷一個既完整、系統,又靈動高效的複習學習過程。一方面,能使各知識點互為聯繫、綜合滲透;另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潛能,從而相對避免、因過長的同一內容複習而可能產生的枯燥性。

需要指出的是,作為教師,在把握“靈活性”原則的時候,需有高度的全局觀念,而不能打亂整個複習計劃、進程。要突出重點,並安排好穿插內容;既保證複習的完整性、系統性和每一階段的主要知識點,又能保證使各個考點都能在整個過程中時時有所體現。在這裏,“系統、靈活”集中表現為“全面完整、有條不紊、主次得當”。作為學生,既要能夠遵循教師的複習思路,在每個階段鞏固好複習的重點板塊,又要有自主調配、查漏補缺的能力。比如,按照教師的進度,靈活穿插知識點,及時訓練,補偏補弱,做到舉一反三,調整總結。相信,每經歷一個重要的複習階段,學生都會有進步,日積月累,某一天,可能會產生質的飛躍。

高三複習,教師對學生的學法指導非常必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極為關鍵。同時,必須對學生作出嚴格的規定,明確包括作業在內的各項要求,防止學生出現鬆懈、拖沓現象。要把課堂作為基本陣營,而把課後的積累、總結作為提高成績的大後方。如果這兩方面結合有效、操作得法,學生的成績是大有可為的。還有,教師要與每個學生溝通、交流切實瞭解每個階段、每個學生的學情,尤其是他們的心理狀況,作到因人而異、有的放矢,在師生互為理解、配合的基礎上收到奇效。

篇11: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在歷年的高三語文教學中,我們總是有條不紊地重點突出地梳理五冊書的基本篇目和各個知識點,我要研究考試説明和近幾年的大學聯考語文試卷,然後逐一對照、條分縷析,以便把握各種題型的命題特點、規律和走向以及解題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領,最重要的是我要在浩如煙海的各種複習訓練題中尋章摘句,精心挑選,剪切拼湊出一套又一套的練習題,然後讓學生做,做完以後批改,批改以後講解,講解以後再做,一輪又一輪,一天又一天……講得口乾舌燥、汗流浹背,講得昏天黑地、心力交瘁,講得教師茫茫然不知所云,講得學生如墮五里霧中無所措手足。

但是,我們亦一直試圖找尋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體系,能實現訓練次數減少與獲取效益提高,以運用於高三語文教學實踐。教學管理的生命是“導”,是“指”,是引導學生的精力的投放,時間的安排;是對學生方法的啟發,主體慾望的催生和學習激情的激活。如何從根本上提高高三學生語文的實戰能力和競技水平?如何讓學生卓有成效地進行語文學習和複習?

一、加負永遠是失敗之舉

高三,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而言,都是非常時期。在高三,人們覺得進行大劑量高難度的訓練名正言順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學,一舉多得:可以檢查水平,可以看出問題,可以推進複習,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樂不為?教師的意圖很好,出發點不錯,似乎就無可非議,毋庸置疑了,但這種步入誤區的做法,這種給師生加負的舉措,既無科學性,又無操作價值,因此不可能獲得預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遠得不償失的失敗之舉。

事實告訴我們:首先,語文學習成績與考試頻率、難度之間不存在正相關關係,而且無“質”的保障的“量”的疊加,並不能導致“質”的飛躍;另外,提升難度並不能穩固知識的基礎。因為學科特點決定了語文的教學,與理科類學科有天壤之別,其內容、要求、目的、運用方式、知識結構都要求教師注目於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懂、悟、聯、用――即明白原理、理解體驗、聯繫聯想、遷移運用,而語文學習中,“懂”“悟”的極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門學科都無法比擬的,是必須讓學生首先達到的目標,學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師可以代勞的,也不是通過考試就能辦到的。教師的教學應該而且必須遵循學生心理需要的原則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學生獲得成績,主動學習;要達到這一目的,方法有兩個:一是降低考試難度,降低考試頻率;二是加強管理,積極引導,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由此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二、讓高三學生擁有成就感

高三學生學習語文缺乏成就感,與教學模式、教學重點、教師對學生的導向、學生的主動學習的慾望、條件之間存在着因果關係。現在,已經到了思考以下問題並作出抉擇的時候了:①為什麼語文知識和考點都比較少,但學生還學不出色,教師還教得不滿意?②師生最需要的結果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我們在追求結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霧中?③大學聯考語文題總體難度不高,而我們的學生為什麼總是做得不盡如人意?

正確之舉是儘快降低語文訓練的難度,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學習的成效,而難度恰當的訓練同樣能讓人發現問題。在這樣的語文測試與訓練中。我們才有條件大膽地承認,學生的學習,成績是主流,問題是枝葉;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激情、興趣,穩固他們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於存在的問題的發現、思索、解決,有助於富有針對性地展開新的複習。

正確之舉在於儘快降低考查或訓練的頻率,使師生均有反思過去、修正現實、規劃未來的時間地帶,使教師擁有指導學生的機會,使學生擁有知識儲備的條件。把時間交給學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師手上進行無價值的、不厭其煩的考查。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不“養”,談何“用”?沒有儲備,怎能應戰?這不是一個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嗎?

三、讓高三學生擁有成就感

高三學生學習語文缺乏成就感,與教學模式、教學重點、教師對學生的導向、學生的主動學習的慾望、條件之間存在着因果關係。現在,已經到了思考以下問題並作出抉擇的時候了:①為什麼語文知識和考點都比較少,但學生還學不出色,教師還教得不滿意?②師生最需要的結果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我們在追求結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霧中?③大學聯考語文題總體難度不高,而我們的學生為什麼總是做得不盡如人意?

正確之舉是儘快降低語文訓練的難度,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學習的成效,而難度恰當的訓練同樣能讓人發現問題。在這樣的語文測試與訓練中。我們才有條件大膽地承認,學生的學習,成績是主流,問題是枝葉;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激情、興趣,穩固他們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於存在的問題的發現、思索、解決,有助於富有針對性地展開新的複習。

四、管理至上,指導為重

樹立管理至上,指導為重的基本策略;放棄盲目蠻幹式的加時間、加題量、加不必要的壓力;嘗試從管理追求效益,從指導收穫成就,從學生自主學習、有效消化去追求學生語文水平提高和語文能力發展的效果。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就應精於講述,即對知識不是進行面面俱到的簡單“回鍋”,而是富有針對性的、具有啟發性的、含有前瞻意義的“指導”;是給學生解決問題,給學生留出時間,啟發學生自主學習;要改善和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就要忍痛割愛,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質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戀考試,而是從有效考試中審視教與學的成敗,得失,改觀與不足――讓講述轉化為指導,讓考試有利於質量的提高。語文教師要明確且要踐行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條件的理念,要創設使學生成為學習主體的情境,就必須還學生以時間和空間,這是達到這一目的的先決條件。只有給學生以時間,讓他們有條件解決存在的問題,進行知識的鋪墊,為有效訓練作出有針對性的準備。給學生學習的空間,他們才有可能自主選擇,學習可能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才有思考的空間,有提出和解決問題的機會。如果是這樣,學生將不再是被動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識的奴隸;教師也不再是知識的“霸主”,學生的“暴君”。在這樣的條件下進行的難度適中而又合乎“大綱”“考綱”要求的考查訓練,因還學生以時空而降低了頻率,避免了“地毯式轟炸”的漫無目的,也因學生有了學習主動權而能提升教與學的實績,學生才能從有效學習中收穫無限的快樂,而對考查與訓練中暴露出的問題才會萌動解決的慾望――於是高三語文教學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篇12: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語文大學聯考考點細實、知識廣泛,可以説要求全面、內藴深廣;加之,隨着《考綱》的不斷更新,幾乎每年都有一定的考試內容和範圍的變動。這就要求教師切實鑽研、學習《考綱》,把握《考綱》的精神,從而從宏觀到局部,安排好高三複習的整個過程,落實好每個考點。因此,針對大學聯考語文的特殊性,複習應該全面、系統,在橫向考試內容的面上、逐一展開;在縱向、考點的落實、拓展上,須訓練到位、滲透聯繫。因而,複習應點面結合,既考慮知識系統的完整性,又要照顧到各個知識點的落實和延伸,使考生能從容自信地應對每一次考試。所以、我覺得高三整個複習階段,教師的教學要有總體構想、具體操作要有章法,有思路、有步驟地進行;對學生,也應提出相應的要求,即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習目標、計劃,穩紮穩打,打好每一知識內容的攻堅戰。

同時,由於高三複習存在着不可避免的講課——練習的重複性,因而也就帶來了相應的單調乏味性,甚至在每個階段,都存在學生對學習感到枯燥的現象。因此,從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出發,高三複習必須貫徹“靈活性”這一原則。例如,在複習基礎知識字音、字形三四天後,就安排一、二堂課閲讀文學書籍、雜誌,這時,學生肯定興趣大增,情緒高漲,效果也比繼續按部就班地繼續基礎複習好得多,同時,又能使學生拓展知識面、增加作文素材;又比如,在進行了一個階段的古文翻譯之後,偶爾穿插古詩鑑賞,讓學生在逐字逐句的練習後,一下子馳騁在中國古代文化的最壯闊天地中,領略中國文學的最輝煌篇章,那種雄奇、壯美、深廣、博大,必定讓學生感慨不已、欲罷不能。這遠比機械的操作文言翻譯板塊和古詩賞析內容來得更好。再如,可把語言表達練習(特別是仿句、擴句)和名句默寫結合起來,穿插進行;現代文閲讀和作文練習相輔相成,等等。總之,靈活掌握大學聯考各知識點的穿插、配合,使學生經歷一個既完整、系統,又靈動高效的複習學習過程。一方面,能使各知識點互為聯繫、綜合滲透;另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潛能,從而相對避免、因過長的同一內容複習而可能產生的枯燥性。

需要指出的是,作為教師,在把握“靈活性”原則的時候,需有高度的全局觀念,而不能打亂整個複習計劃、進程。要突出重點,並安排好穿插內容;既保證複習的完整性、系統性和每一階段的主要知識點,又能保證使各個考點都能在整個過程中時時有所體現。在這裏,“系統、靈活”集中表現為“全面完整、有條不紊、主次得當”。作為學生,既要能夠遵循教師的複習思路,在每個階段鞏固好複習的重點板塊,又要有自主調配、查漏補缺的能力。比如,按照教師的進度,靈活穿插知識點,及時訓練,補偏補弱,做到舉一反三,調整總結。相信,每經歷一個重要的複習階段,學生都會有進步,日積月累,某一天,可能會產生質的飛躍。

高三複習,教師對學生的學法指導非常必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極為關鍵。同時,必須對學生作出嚴格的規定,明確包括作業在內的各項要求,防止學生出現鬆懈、拖沓現象。要把課堂作為基本陣營,而把課後的積累、總結作為提高成績的大後方。如果這兩方面結合有效、操作得法,學生的成績是大有可為的。還有,教師要與每個學生溝通、交流切實瞭解每個階段、每個學生的學情,尤其是他們的心理狀況,作到因人而異、有的放矢,在師生互為理解、配合的基礎上收到奇效。

篇13: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現實告訴我,語文教學尤其到了高三,應該這樣做。要有條不紊地重點突出地梳理必修5冊教材的基本篇目和各個知識點,要研究考試説明和近幾年的大學聯考語文試卷,然後逐一對照 、條分縷析,以便把握各種題型的命題特點、規律和走向以及解題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領,最重要的是要在浩如煙海的各種複習訓練題中尋章摘句,精心挑選。我一直試圖找尋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體系,能實現訓練次數減少與獲取效益提高,以運用於高三語文教學實踐。通過長期執著探索,我感到高三語文教學的靈魂在於“管理”二字。

對於“管理”,不可望文生義,不可簡化為“管”,更不可幼稚地認定為“管教”。教學管理的生命是“導”,是“指”,是引導學生的精力的投放,時間的安排;是對學生方法的啟發,主體慾望的催生和學習激情的激活。如何從根本上提高高三學生語文的實戰能力和競技水平?如何讓學生卓有成效地進行語文學習和複習?我有自以為獨特的理解和方法。

一、加負永遠是失敗之舉

高三,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而言,都是非常時期。在高三,人們覺得進行大劑量高難度的訓練名正言順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學,一舉多得:可以檢查水平,可以看出問題,可以推進複習,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樂不為?教師的意圖很好,出發點不錯,似乎就無可非議,無庸臵疑了,但這種步入誤區的做法,這種給師生加負的舉措,因此不可能獲得預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遠得不償失的失敗之舉。事實告訴我們:首先,語文學習成績與考試頻率、難度之間不存在正相關關係,而且無“質”的保障的“量”的疊加,並不能導致“質”的飛躍;據此可見,當前高三語文教學最大的弊端在於教師將教學的重心誤投於頻繁的無休止的也將是無益的考查考試上了。其次,師生在頻繁的考查考試中,只得窮於應付,疲於奔命。我以為教師的教學應該而且必須遵循學生心理需要的原則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學生獲得成績,主動學習;要達到這一目的,方法有兩個:一是降低考試難度,降低考試頻率;二是加強管理,積極引導,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由此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二、讓高三學生擁有成就感

高三學生學習語文缺乏成就感,與教學模式、教學重點、教師對學生的導向、學生的主動學習的慾望、條件之間存在着因果關係。現在,已經到了思考以下問題並作出抉擇的時候了:

① 為什麼語文知識和考點都比較少,但學生還學不出色,教師還教得不滿意?

② 師生最需要的結果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我們在追求結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霧中?

③ 大學聯考語文題總體難度不高,而我們的學生為什麼總是做得不盡如人意?

我們需要的結果學生獲取優良的成績,但偏多偏難偏怪的訓練正是學生獲取優良成績道路上的攔路虎。學生語文成績較差,從表面的邏輯推理得出的結論將簡單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學生“雙基”確實太差;其實,追根究底,語文學習不能令人滿意,是語文教學模式的落伍和誤導的必然惡果:偏多的訓練,取締的是學生必要的`學習複習、消化吸收、補充整理鞏固;偏難的訓練,消耗的是師生的熱情和信念,給人以教師勞而無功,學生學無所成的錯覺。

長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動力,增長的是失敗的情緒,弱化的是學生自學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學的質量,浪費的是寶貴的時間。正確之舉是儘快降低語文訓練的難度,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學習的成效,而難度恰當的訓練同樣能讓人發現問題。在這樣的語文測試與訓練中。我們才有條件大膽地承認,學生的學習,成績是主流,問題是枝葉;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激情、興趣,穩固他們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於存在的問題的發現、思索、解決,有助於富有針對性地展開新的複習。

三、管理至上,指導為重

樹立管理至上,指導為重的基本策略;放棄盲目蠻幹式的加時間、加題量、加不必要的壓力;嘗試從管理追求效益,從指導收穫成就,從學生自主學習、有效消化去追求學生語文水平提高和語文能力發展的效果。

語文教學的三大禁忌卻正是高三教師採用最多並樂此不疲的基本模式:

① 大量講述;

② 大量訓練;

③ 對學生大量的不斷地否定;這種模式的特點相當突出,其內容組件之間的因果關係顯而易見。

這種做法的弊端不僅體現為主賓倒臵,取消學生主體參與,教師過於居高臨下,而且這種做法也正符合孫子所謂之“攻城”的戰術特徵:

①“投入”多,“產出”少,得不償失;

②曠日持久,“久則鈍兵挫鋭”,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強度的講述訓練中被抵消;須知,講述和訓練是兩柄“雙刃劍”;

③在無效訓練及其帶來的失敗的心理壓力下,學生就會逐漸喪失提高語文學業水平的信念,士氣日益低落,陷入簡單應付的狀態。因此,孫子特別指出“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我以為,高三語文教師要做的工作有兩件:

① 給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基本條件;

② 對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指導、管理。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就應精於講述,即對知識不是進行面面俱到的簡單“回鍋”,而是富有針正確之舉在於儘快降低考查或訓練的頻率,使師生均有反思過去、修正現實、規劃未來的時間地帶,使教師擁有指導學生的機會,使學生擁有知識儲備的條件。把時間交給學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師手上進行無價值的、不厭其煩的考查。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不“養”,談何“用”?沒有儲備,怎能應戰?這不是一個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嗎?

三、管理至上,指導為重

樹立管理至上,指導為重的基本策略;放棄盲目蠻幹式的加時間、加題量、加不必要的壓力;嘗試從管理追求效益,從指導收穫成就,從學生自主學習、有效消化去追求學生語文水平提高和語文能力發展的效果。

語文教學的三大禁忌卻正是高三教師採用最多並樂此不疲的基本模式:

① 大量講述;

② 大量訓練;

③ 對學生大量的不斷地否定;這種模式的特點相當突出,其內容組件之間的因果關係顯而易見。這種做法的弊端不僅體現為主賓倒臵,取消學生主體參與,教師過於居高臨下,而且這種做法也正符合孫子所謂之“攻城”的戰術特徵:①“投入”多,“產出”少,得不償失;②曠日持久,“久則鈍兵挫鋭”,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強度的講述訓練中被抵消;須知,講述和訓練是兩柄“雙刃劍”;③在無效訓練及其帶來的失敗的心理壓力下,學生就會逐漸喪失提高語文學業水平的信念,士氣日益低落,陷入簡單應付的狀態。因此,孫子特別指出“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我以為,高三語文教師要做的工作有兩件:

① 給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基本條件;

② 對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指導、管理。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就應精於講述,即對知識不是進行面面俱到的簡單“回鍋”,而是富有針對性的、具有啟發性的、含有前瞻意義的“指導”;是給學生解決問題,給學生留出時間,啟發學生自主學習;要改善和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就要忍痛割愛,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質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戀考試,而是從有效考試中審視教與學的成敗,得失,改觀與不足——讓講述轉化為指導,讓考試有利於質量的提高。語文教師要明確且要踐行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條件的理念,要創設使學生成為學習主體的情境,就必須還學生以時間和空間,這是達到這一目的的先決條件。只有給學生以時間,讓他們有條件解決存在的問題,進行知識的鋪墊,為有效訓練作出有針對性的準備。給學生學習的空間,他們才有可能自主選擇,學習可能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才有思考的空間,有提出和解決問題的機會。

如果是這樣,學生將不再是被動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識的奴隸;要提高高三語文教學質量,就要降低考查訓練的難度,精心設計考查訓練題,還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時間空間,這是一個基本的前提,這樣,才能讓學生獲得成績,實現提高。要實現這一目的,教師則應在管理和指導上大做文章,大顯身手,教師的作用並不主要體現在知識講述和組織考查上。

高三語文教師的主要任務在於:

① 學生情緒的控制與誘導;

② 學習方法和解題方法的點撥;

③ 幫助學生構築能力體系;

④ 幫助學生制定語文學習的短、中、長期目標;⑤對學生當前語文學習狀況進行評估並提出指導性意見和建議。教師職責的根本是指導學生進行自主的、有效的學習和複習,把學生由“學習”變為“求知”,以此實現語文成績的顯現。在這樣的任務定位的條件下,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出擊者,教師則是學生的導遊員和服務員。

篇14: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重要體現。但對於作文批改究竟採用什麼方式,人們莫衷一是。我校近十年來在語文組開展的師生互動作文批改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我認為學生互動作文批改法,切合了新課標對作文教學的要求:“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同時又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也能把老師從繁重而效微的作文批改中解脱出來,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轉變了寫作觀念,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尊重了學生的人格,發展了學生的人格。傳統的寫作是被動的寫作,是為別人(老師)而寫。而傳統的作文批改更是一種以成人(老師)的眼光來審視學生的習作,這就多了些世故,少了些天真;多了些功利,少了些淳樸。老師高高在上,審視着一切,主宰着一切,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老師最終的評定。這種作文批改法恰恰是作文教學中的大忌。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老先生曾對作文批改作過精闢的闡述:“於批改則但為詞句之修正,不為情意之增損。”,“批改乃修正學生所作意義及字句也。其意義不謬誤而尚有不完全者,不必為之增;字句已通順而尚欠凝練高古者,不必為之改。

一、生活實踐

傳統作文教學存在許多弊端,生活是寫作的泉源,已成為眾人的共識。然而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在分數這根指揮棒的淫威下,學生們個個埋頭於書山題海之中,有如何去接觸生活,體驗生活!

新課程提出了“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提出了“關心生活,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的總目標,這無疑為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指明瞭方向,也為廣大語文教師消除了“應試教育”時代留下的一些顧慮。於是我一方面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觀、野遊,讓學生在活動中觀察大自然的一景一物,審視社會的種種現象,體察各行各業實情。另一方面,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生活。

只有留心觀察生活,發現事物的特點,發現生活中的閃光點、美的所在,才能培養學生敏鋭的感悟能力,寫出藴含豐富的文章。

平時,我還注意讓學生看影視作品,引導他們懂得看門道,而不是看熱鬧,讓他們懂得看電視也能幫助學習,學到知識,這也就告訴了學生,作文可以是在生活實踐中的。

二、閲讀積累

“凡作文,須要胸中有萬卷書的跟柢”。綜觀古今中外文學大師,能在文章中縱橫捭闔,廣徵博引,顯示其深厚的文化底藴,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博覽、勤讀。大文豪魯迅説得好:“文章怎麼做,我説不出,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於多看和練習,此外並無心得和方法。”新課程要求廣泛閲讀各類讀物,並加以量化“課外閲讀量不少於260萬字,每學年閲讀兩三部名著”。書讀多了,胸中列書萬卷,視野隨之開闊,在寫作時,就會構思,就會遣詞造句,語言就會如“萬斛泉水,滔滔汩汩,不擇而出”。

為了提高閲讀質量,我讓每個學生學年初制定一個讀書計劃,並及時進行督促和指導;我教給學生正確的閲讀方法,學會精讀、略讀、瀏覽、誦讀;鼓勵學生多記,記下名言佳句、精彩片段;指導學生多寫,寫自己的讀書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疑問。

針對學生書籍少的現狀,我在班級搞了一個圖書箱,讓每位同學獻出自己喜愛的書與大家共同分享。我也拿出自己收藏的書。我還通過向學校圖書室借等方式,把圖書箱搞得小有規模,把讀書活動搞的紅紅火火。

三、興趣愛好

作文只有作自己感興趣的,才有話可説,做自己熟悉的,有真情實感的,才可以打動讀者,首先考慮作文是否與自己的喜好有聯繫,比如,形容某種感受或是經歷,某句歌詞,某一首歌,或是某一首詩,某一幅畫等等,或是某一種體驗就如體育項目給人的滿足與快感等等都可以用在作文中。

語言方面,只要不違背語法習慣,寫自己的語言個性特點。

三、合作交流

“合作”是新課程積極倡導的新的學習方式。我在作文教學中也進行了嘗試。我特別重視課前動筆之前的孕育準備階段。提前公佈作文題目及要求,讓學生早作準備,積累寫作材料。在作文課上,我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將自己的課前觀察閲讀感受盡情地述説出來,把自己的感悟交流同伴,從而喚起同伴的體驗、認可或爭辯。在這裏,讓學生敞開心扉,大膽地説,自由地説,生與師、生與生的交流,讓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產生思維的碰撞,從而使學生既有自己的主見,有自己的選擇,保留自己的個性,又不閉門造車,實現了優勢互補。使他們在合作中競爭,使學生的思維自由的遨遊,從而激發創新潛能,寫出高質量的作文。

篇15: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一)

進入高三,所有的教學活動都變得功利起來,一切都圍繞着大學聯考展開。雖然都是在複習,但由於語文科目的特殊性,所以複習的方式與其它科目略有不同。一學期下來,我感覺有這麼幾點是在複習時應注意的:

一、搶前抓早

進入高三,短短一年時間裏,既要學習新課程新內容,又要複習課本,又要進行大量的模練。這麼多的任務,如果沒有一個教學的整體觀,不搶前抓早,勢必造成走馬觀花的結果,師生都會疲憊不堪,實際效果不佳。因此,教學上要有整體觀念,搶前抓早是非常重要的。具體説來就是在高一高二(尤其是高二,因為高一學生剛上來,教學速度不宜太快。)的時候加快教學進度,側重能力訓練,不宜大量做題。另外就是充分利用好課餘時間。

二、整合教材

名句名篇填空一直是大學聯考的必考題目,而且名句名篇的積累亦是加固學生文化積澱的很好途徑。因而進入高三我們要利用好《中學生必背古詩文》,這樣學生有章可循,每天背誦幾首或幾篇,效果不錯。

三、由淺入深

語文是一個整體知識體系,複習語文不能把它支解開來對待,一盤散沙的,頭疼醫頭,腳痛治腳。從第一題的字音字形開始,到下面的詞語的義,病句的修改,再到後面社科文、文言文的閲讀,基本上遵循了由淺入深、由點到面的過程與原則。選題時切不可過難過深,違背複習規律,使學生喪失自信心。

四、知能過手

高三複習要注重知識和能力的過手,  提高複習效率, 搞好高三的“講、練、評”三個環節; 要針對學生實際, 每一節課要有一定的信息量。 知識和能力過手,  很大程度體現在“講、練、評”三個環節上。“講“就是要透講,“練”要精練,“評”要深評。三者之間相輔相成,  不可偏廢。所謂“透講”:即高三複習課應力求避免與平時教學的簡單重複, 教學要創新, 要引導學生進行思維訓練,要注意變換角度, 注意總結規律。所謂“精練”,  就是不搞題海戰術, 精心選編習題, 這一步很關鍵,學生一定要做,堅持學生不做老師不講的原則。所謂“深評”, 就是評講課不能僅對答案, 而要剖析、闡釋,  要增大授課的信息量, 兼顧基礎與能力。但一學期下來,堅持得並不是十分好。

五、指導讀寫

儘管大學聯考複習任務繁重,但不能忽視利用課餘時間閲讀。例如中國古典詩歌、現當代散文名著,填補學生荒涼的閲讀園地。指導學生每天閲讀,可利用做其它科目習題疲倦的時候進行閲讀。閲讀的時間每次不宜過長,要細水長流。我們更不能忽視作文自我訓練,畢竟作文是所有大學聯考試題中賦分最多的一道題。這段時間主要是要做好作文的整理工作。一是收集自己的作文習作,認真總結自己作文的得與失;二是要學會整理充實自己的作文素材庫,關注當前社會在政治、經濟、科學、文化等方面發生的重大事件,積累寫作材料;三要善於整理自己的思想,要將自己對社會、人生的一些積極、昂揚、向上且較為深刻、帶有個性色彩的思想認識儲存起來。

以上只是自己教學中的點滴體會。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二)

作為初上高三的老師,面對這一個月的教學,我進行了深刻的教學反思,總結了經驗和教訓。以下是我總結的幾點體會。

一,要充分了解學生真實的英語學習狀況和學習水平。

我所交的班級是政史類和藝術類學生。學生的自覺性太差,很多靠自己自覺完成的整理和鞏固均未很好去做。比如一個聽寫任務他們都是臨時抱佛腳突擊一下,還有很多同學是需要再次重新聽寫。背誦課文自覺的同學就更不多了,大多都要再三催促才會勉強去組長那裏背。於是我加強了評分制度,規定有些學生必須來我這邊背。但是依然覺得措施力度不夠大。上課反覆強調過的語言點,練習中一模一樣做過的題目,講評訂正過依然錯誤率極高。單項選擇題都是做過的`題目,但還是錯的很多。一是説明上課效率和效果不好;二是課後沒有及時複習鞏固;三是沒弄明白的題目沒有問。自從我接班以來,我試圖盡我自己最大的努力來了解學生。從他們的第一次摸底考試成績來看,我覺得學習基礎還是可以的,儘管這樣,兩極分化存在還是比較嚴重的,上課有些同學吃不飽,覺得太簡單;而有些同學根本聽不懂,覺得很難。上課的筆記是認真記的,但是回去的複習鞏固工作就做得很差了。為了要聽寫,才會去看一看。平時單詞的聽寫也都是臨時抱佛腳的,趁早上來看的。重聽時才再去看一看。有些題目題目太難,原來就基礎差,根本不會做,所以作業質量不高。有些任課老師的作業較多,也較嚴格嚴厲,不敢怠慢,所以英語的很多軟性複習也就一點一點的得過且過了。針對這些情況,平時上課時除了講述新課的內容,還聯繫了以前所學的知識要點,做到知識的遷移和提升。在教學中我越來越發現學生語法知識很不理想,所以在第一次月考後,我又增加了一些新的方法。比如課後給基礎較弱的學生一些複習資料,讓其複習鞏固;針對學有餘力的同學給他們課外的閲讀材料。每週一至週五晚上進行15分鐘的黃金背誦或者聽寫,每兩天做一份大學聯考全真試題,及時鞏固學生所學知識。現在很多同學的筆記記得相當認真,學習積極性和課後問問題的同學也比較多。

二、要積極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小組合作學習能力

只有通過輔導學生掌握一套科學的學習方法,並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才能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得以發揮。我的具體做法是:培養學生的預習能力、各種方法掌握英語基本知識的能力、學生自己整理所學知識的能力。另外,自學能力的提高還得益於學生課外大量的獨立的閲讀,於是高一我們就求學生人人儘量買本英漢詞典作為工具書,讓他們勤查字典。此外,我校倡導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能夠最大程度地發揮學生學習地主動性和參與性,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才能避免在以後的學習中產生兩極分化。我的做法是把語言教學與日常生活聯繫起來,上課時有目的講解一些西方背景知識和趣事。課後我還多和學生交流,瞭解他們的需要。多和他們一起參加活動,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積極性。

以上是我一個月教學以來的反思和體會。反思是為了讓自己更好地面對現實,而面對現實是為了更好地提高教學。反思使我深刻認識到一名好的教師,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要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不斷的提高自身素質,平時還要多拓寬自己的課外知識,保持不斷學習的精神,才能勝任高三的教學工作。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三)

新課程語文教學標準要求老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而學生則處於教學的主體地位。於是,教師在課堂中恰到好處的運用點撥教學,優化教學效果顯得尤為重要。

點撥是一把火,促使學生的思維放出火花。課堂上緊扣教學目標篩選有價值的,又容易被忽視的詞句、重點語段進行點撥。因為這些詞句“不僅有顯隱題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約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學生搞懂了這些詞句,對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説《孔乙己》,我就從課文中找出可以把學生引到深處的東西,選擇“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個句子進行點撥,立片言以居要,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孔乙己是一個可憐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舊時代的小知識分子。另外,我會在每一課選擇一個重點段進行點撥教學,引導學生反覆閲讀、多方訓練綜合分析。這樣做意義很多,抓住了重點段落,就抓住了主題,就突出了重點,就突破了難點,也就能帶來牽一髮動全身,以少勝多的效果。

課堂點撥關鍵是教師能明察學生思維的火花,及時加一把火。適時點撥一方面是在學生遇到疑難時,採用藝術化的點撥,及時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另一方面是學生在遇到疑難、把握不準時,教師及時指點思考分析的途徑,撥通知識理解上的關卡,撥繁為簡,化難為易,使學生的研討活動得以繼續進行。適時點撥還包括在學生思維誤入歧途時,教師迅速捕捉,作為新的教學內容,憑機智的點撥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藝術化點撥,能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創造,將學生置於一種動態開放生動而多元的學習環境中,充分調動學生裝的主體情感受,讓他們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創造性的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都在各種活動中表現出來,並達到發展。從而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二、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主體情感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當人的心理處於興奮狀態時,工作效率特別高。而興趣是學習的先導,只有有興趣,課堂上學生才會興奮起來,才會樂學,學習才會有成效。創設情境地便是創設氛圍,調動興奮點。在教學中,我常有聯想、比較法來創設問題情境。當學生在剛一接觸課文時,他們面對的信息是陌生的,我們只有將那些陌生的信息與一些學生熟悉的形象可感的東西加以聯想、比較,他們的心理才會相容而欣然接受。

如我在講授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我為了讓學生領會詩中豪邁壯闊的意境和蘇軾對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我先引入了學生們熟悉的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片頭畫面:滾滾長江向東流去,激起千萬朵浪花.這一雄渾形象可感的畫面,一下子就抓住了他們的魂魄。然後再引入《三國演義》中片頭的歌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將它與課文中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相比較,它們有什麼不同和相同之處?因了《三國演義》片頭畫面的感染,學生們感受到了長江的壯闊博大,心中自然也騰起了一股豪邁之情,而思緒也翩飛起來。憑着自己對人生、社會知識積澱和理解,他們也能體味到這些語句都塑造了長江東流的開闊境界,從中也能體味到自然的永恆、人生的短暫,無論是怎樣叱吒風雲、建功立業的英雄代碼物都有同常人一樣無法抗拒生命的自然法則,必然被歷史的浪濤捲走。但仔細品味,他們也發現了那些語句所藴含的感情色彩略有不同。在這教學過程中,我抓住了豪邁的場景,豪邁的感情這些要素,然後通過聯想比較,讓他們積極參與,並讓他們有自由表達的機會而這跳一跳才能抓到的蘋果則激起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第斯多惠曾説過:教學藝術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和鼓舞。而創設情境則便是為了激勵,為了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教育為學生提供了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但僅僅讓學生掌握知識遠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理想在於將一個孩子的知識轉化為智慧,推動他們去體驗人生去關注瞭解社會,充分培養學生的主體情感。老師只有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把握他們的主體情緒和心進脈搏,通過點撥和引導,創設情境,才能讓他們的心動起來,讓他們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創造性的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都在各種活動中表現出來,並達到發展。在對真善美的領悟中化解思維疙瘩,解除心理障礙,從而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四)

應該説,在一年的高三教學實踐中,我秉承了我一貫的教育教學理念,我自以為是有效果的,在這裏略談幾點,一家之言,有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

一、面向全體,關心全面。

教育,不僅是教書,更是育人,這話説起來未免有“老生常談”之嫌,但在我看來,這是一句實話,一句很有價值的實話。

不管成績如何,所有的學生對我來説都是一樣的,我都希望看到他們各得其所。所以,我的做法是:真正面向全體。有語文天賦、成績優秀的同學,重在督促,指出不足;中等生,重在鼓勵,適當提問,調動學習積極性;對成績差的同學,我特別重視——是發自內心的那種重視,幫他們找到差距,準確定位,樹立信心,作業有針對性、多檢查。

我關心學生是全方位的,關心他們的學習,關心他們的生活,關心他們的思想動態,甚至關心他們的家庭。我與學生談心,經常是手裏一份成績單,分析語文成績,也分析其他學科成績;談學習,也談生活;談學生,也談我自己的經驗和教訓。有時,我與他們一起分析總分,尋找差距,  共同探討薄弱學科成績提高的方法;有時,其他學科的問題我解決不了,就為他們和任課老師“牽線搭橋”,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更多的時候,我鼓勵他們主動找老師特別是找我談心,學習上的,生活上的,思想上的,都可以。學生來了,我就做一個耐心的傾聽者,然後結合自己的理解和經驗,給出他們適當的指導。其實,很多時候,他們只需要傾訴,只需要宣泄,説出來了,心裏就痛快了,而我,喜歡給他們這樣的機會。雖然我不做班主任,但學生的事,只要我看見了,就都管,成績不好啦,思想開小差啦,生病啦,父母生病、吵架啦等第等第。久而久之,學生覺得跟我的關係比較近,我説的話他們也就喜歡聽了。哪怕有時我發火,他們也能理解和接受。

二、落實基礎,重視糾錯。

在學科教學中,我很重視基礎的落實。具體操作是這樣的:

1、重視積累。如字音字形複習中,我常常把由同一個偏旁或部首構成的常見但又難以區別的形近字交給學生,讓他們查出讀音,組成詞語,記在積累本上平時經常拿出來看。

2、強化訓練。基礎知識的訓練貫串於各個專題複習之間,以免生疏。訓練中讓學生養成查詞典的習慣,必須保證正確率。

3、重視糾錯。練習也好,作業也好,我都以檢查為主,而我的檢查重在學生的解題思路,看他改了多少,改正確了多少。檢查了以後要明確,首先是寫,字音字形題,指名學生到黑板訂正,這樣比較直觀,改得對不對、全不全,一目瞭然,更容易引起其他同學的注意;其次是講,同義詞辨析、語病辨析、成語的使用、標點的使用題不厭其煩地講,當然不是老師講,而是讓學生自己講,講得不對,其他同學補充,直到講對為止。時間長了,學生在這方面自然不敢懈怠,習慣也就養好了。

三、重視情感教育。

與學習成績相比,我更注重學生的情感和品行,所以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我特別注意在這方面的引導和影響。

首先是言傳。把我的看法告訴他們,多宣傳正面的、積極健康的東西,把自己在各媒體上所瞭解到的有影響力的人物、事件講給他們,並加以評價。

其次是身教。一個教師人格的魅力是最能打動學生的,所以我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不喜歡學生説的,我自己首先不説;不希望學生做的,我自己也絕對不做。

還有就是讓他們自己體會。我會把自己喜歡的那些最能使人感動、震撼的文章複印下來,張貼在班級的“美文欣賞”一欄內,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受到感染。學生有了感情,有了正確的導向,從某種意義上説也就會做人了,對學習尤其是對語文學習的好處也就不言而喻了。

面對全國卷,作為高三語文教師,我們得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向與教學策略;新學期的高三教學我不能不做及時的調整,而我的學生經過了一個暑假的磨礪,好像在新學期絕大部分人似乎都有一個顯著的變化。

從九月一日到今天頭尾上了四天的課,都是複習課,主要是複習文言文,上課的重點自然與平時的新課教學是有區別的,而且這樣的'複習課主要還是要幫助學生找出複習過程中還可能存在的不足與缺憾,同時針對學生的這些薄弱點進一步深入細緻地講解指點,能夠讓學生及時調整好自己的學習狀態,並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較好地完成複習任務。教師的教學點還是着重選擇那些學生在自己複習的過程中暫時無法弄通弄明白的知識點進行較為到位的講解與拓展,爭取讓學生能夠在有限的課堂時間能夠取得較為滿意的學習效果。

課堂氣氛還是比較輕鬆活潑,而不是按部就班地講解,不是刻板的訓練,儘可能在講解的過程中,能夠選擇學生能夠接受的事例,選擇學生喜歡聽的那些語氣、語調來表達,選擇學生需要的內容來講解。客觀上説,這種方式還是有一定的效果,畢竟作為語文教師的我還是有教學激情的,懂得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如此的教學學生還是能夠接受的。

除了課內的複習,最近的教學還是突出了時事評論帶入課堂,讓學生課前做好準備,並上台點評,採用就事論事的方式,其實也就是讓學生進行課堂演講,時間控制在三分鐘以內。剛開始的效果並不是很好,第二三天慢慢地發現學生其實很聰明,每個人都是一個相當優秀的時事評論家。

但是回顧這幾天的教學,我還是發現了自己的一些不足:學生的量多,要做到人人落實還是有一定的難處;課堂的複習課還是無法完全做到人人滿意,人人接受。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五)

執教高三,時常讓我有種想逃的感覺,我經常捫心自問,語文的樂趣在哪裏?高一二開學之初,語文書還會成為“新寵”,被禁止帶課外書的學生追捧一段時間,可長長的的高三甚至連這點愉悦都沒了。

咬文嚼字的字音字形練習,百做不會的閲讀練習,生澀牽強的詩歌鑑賞……這一切被老師和學生共同厭棄着,可又無可奈何的重複着。

發下一張模擬卷,學生大都勤勤懇懇的做完語基練習,而對作文甚至閲讀棄之不理。問他們為什麼不做,他們的回答是:不會做,浪費時間!他們甚至還有一個無可辯駁的理由:如果能在選擇題和默寫上少失分甚至不失分,語文分數就不會低,閲讀和寫作只要不出大差錯,一般平均值上下,差異不大。

我常常在想,語文教育的最終目標不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嗎,不是應該讓學生通過語文課堂體驗我們的母語之美嗎?長長的高三,沒有一本教材,這自我發揮的一年,我們該做些什麼來為我們的母語增添色彩?

一、高三語文的現實:尷尬艱難,冰泉冷澀弦凝絕。

願景不強,動力不足。語文成績“考低分難”,“考高分也難”,語文學科的考分差距不會太大,而數理化成績相對收效較快,又容易拉開距離,導致學生“無心語文”教學高耗,複習低效。高三複習的展開,就意味着“題海戰役”的打響。這種機械的題海訓練,消耗師生大量精力,但最終卻是收穫甚微的感覺。我曾經就學生的複習情況做過小範圍的調查,發現大多數學生的複習都沒有“個性”.反覆的練習與講解,達到的是機械訓練、死記硬背的效果。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痛苦,收效卻“慘不忍睹”.

課堂沉悶,學生機械。教師感歎“複習課難上”,學生埋怨“複習課沒勁”.知識點的回顧、課堂練習的講解是高三語文的主要模式,這種單一的模式,往往會相對沉悶,缺乏激情與活力。

現實處境如此,那麼高三語文是不是真的無計可施,無處用力了?

二、破冰方式探討:事在人為,多管齊下巧引導。

前蘇聯着名的教育家烏申斯基説:“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於使學生獲得幸福,不能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犧牲這種幸福,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一堂課成功不成功,評價的關鍵就是兩字“幸福”---教的幸福,學的幸福。課堂是雙向互動式的,説到底也是情感的交流,學生愉悦幸福了,教師大抵也就擁有了職業幸福感,而學生的幸福感歸根結底來源於作為學習主體的存在。明白了這點,教學也就不是無從下手了。

1.融洽的師生關係,是高三語文的保障。

我曾經做過一項調查,你最喜歡什麼課?最喜歡什麼老師?調查結果兩者驚人的吻合,很多學生往往是因為喜歡這個老師,然後才愛上了這門課,這個調查結果不得不令人深思。

高三老師,在情感上佔有優勢,教師要合理利用這種優勢。學生畢業後回校探望的往往是高三老師,尤其是班主任與部分師生關係特別好的老師。由此,我們要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課外多關心指導學生,多參與班級活動,把自己從講台上移位到學生中;課內要把教學情感交流、溝通得恰到好處,該表揚的表揚,該批評的批評,課堂氛圍輕鬆,師生溝通無障礙,讓每一堂課,每一次相處都帶有温暖的色彩。“女為悦己者容,士為知己者死”,生為愛己者學。

2.多樣的學習目標,是高三語文的驅動力。

語文學科和數理化不一樣,“學習的收效率”不一樣,導致學生對語文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不夠高。尤其是高三,學生的功利性特別強,這本無可厚非,可未免有些捨本逐末,學習語文的價值也被無限縮小。

在進入高三學習的初期,教師就應該讓學生確立“學習語文的意義是深遠綿長的”這種觀點。字音字形題訓練的時候大多數同學就會有這種感覺“感情以往讀了(寫了)十幾年都讀錯(寫錯)了?”這時候教師大可借題發揮,渲染讀寫的重要性,並有效調整訓練方式,避免單一乏味的“題海戰”.對於這種單一內容的訓練,競賽(男女生競賽、小組競賽、漢字讀寫競賽等)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此外,教師也可以用職業前景的展望作誘因,明確學習語文重要性,尤其強調會寫作、能閲讀的重要性。國內國考、各類事業單位招考的樣卷可以讓學生接觸下,像公務員考試中的申論基本上考的就是寫作能力。

語文不僅是大學聯考中的重頭戲,還是以後邁入社會應付各類考試的敲門磚。針對高三特點,教師可以適當的以這種“功利性”予以誘導與激勵。

當學生對學習語文的目的性不再那麼單一,不那麼急於求成,不“唯分是圖”的時候,功利性就會不那麼強,學習的動力也會增強,也會有部分學生會有意識的更重視讀寫説綜合能力的培養。

3.優化課堂教學,是高三語文的方向。

有人説,高三是最好教的,無非就是發試卷、講試卷,高三不需要煞費苦心的'安排教學過程。乍聽,感覺高三真的就是這麼回事,可再一想就覺得這種想法其實就是高三教學“無味”的根源,高三老師還是老師,高三學生也還是學生,每一堂課都應該是以學生為主體的這個根本沒變,教學又怎能發生本質變化?

就算是一道簡單的字音題,教師為主導的講和以學生為主導的解也是不全相同的;一篇閲讀,文章宂長,有些文章非常優美,教師只顧題目,全然不帶欣賞,單純的按照題目逐題分析,學生難免會感到乏味。即使只是講題,不同的講解方式收效也是不一樣的,老師講解學生記筆記是一種;學生互評答案,然後糾錯,再整理也是一種。

教學內容越容易陷入枯燥泥淖的時候,教師越是要想方設法去激起學生學習的激情。語基知識鞏固課,傳統的聽寫默寫是不是可以改變為競賽打擂台方式,輸贏自有獎賞與懲罰;課外摘抄,每週一抄是否可以擇優錄用,印上學生姓名摘錄整理成冊交流與展示;寫作訓練,教師可否嘗試下下水作文,去掉名字放入學生習作中讓學生品鑑……高三語文課堂教學容易枯燥、乏味,但只要能做有心人,也完全可以優化與細化。

4.重視閲讀與寫作,是高三語文的重心。

在高三教學中,師生都認可閲讀與寫作的重要性,可又都不願在這兩點上花大力氣,歸根結底是因為收效慢,講解練習又頗費時間。

對此,師生不僅要轉變觀念,更要去尋找一些合適的途徑啃下這塊硬骨頭。我絕對相信只有把握好閲讀與寫作,才能為語文添彩。只重視字音字形的語文,不是真正的語文。

語文二字在我看來是“言吾心聲的文字”,語文的外延非常寬泛,最終是來自生活,迴歸生活,能表達自我,抒發性靈。所以,我要求學生從“兩耳不聞窗外事”的高三學習中分一點時間給自己,用於讀報,看書,看名人微博,甚至可以去寫點文字更更微博,要求學生把語文教學與生活結合,利用生活的大環境來促進語文的學習。

課堂教學上筆者把中央新聞頻道的《新聞1+1》和湖南衞視的《嶽麓實踐論》搬進課堂,於每週三給學生看視頻並要求撰寫時事評論。

遇到節假日,要求學生關注社會,把自己感興趣的材料記錄下來並撰寫評論,返校後的第一節課以抽籤方式讓學生講述自己所選的新聞並發表觀點。每週三的時評內容固定,學生就同一個事例發表不同觀點,所謂各抒己見;節假日的時評學生自主選擇,內容不定,通過交流分享擴大信息量。

筆者對學生時評寫作不作字數要求,只要求學生能做到以下幾點:亮觀點(態度鮮明,我認為、我覺得、我贊成);有分析(結合材料,可正面闡述,反面剖析;深入挖掘底藴及人生價值);聯繫實際,提出意見建議。這樣的方式很受學生歡迎,更難得的是沒有一個學生對觀後寫時評提出異議,大家都覺得寫這樣的文章有話可説,有表達的慾望。事實上,看視頻也是一種閲讀,是對社會的閲讀,像主持人那樣能用精煉的語言表達也是語文教學的目標,而撰寫時評更是訓練了學生語言組織能力,表達出了心中所想。

從這個事例可見,只要閲讀內容選擇得當,寫作教學就可以自然滲透。

三、高三語文的前景:不懼蝸行,病樹前頭萬木春。

雖然對現階段的高三語文,大多數人還是“想説愛你不容易”,可又是“不得不愛”.作為母語,作為大學聯考高分值學科,都需要我們教師發揮聰明才智,研究學情、研究考綱,在大學聯考教學與美的欣賞上找到好的契合點,從而不僅能進行有效地複習,還能讓學生愛上我們瑰麗多姿的國語。

雖然目前這有難度,因為語文教學畢竟還是戴着鐐銬在跳舞。大學聯考的要求、教師教學習慣的束縛、學生學習習慣的偏差,諸多因素導致語文教學,尤其是高三語文教學的蜕變註定要經歷一個艱苦的過程。

但是,審視當下的語文大環境,我們看到前景也是樂觀的: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意識到這個弊病,並有意識的在改變;新課改下,學生的主體性也越來越被重視,學生表達自我的能力在逐漸提高;教學管理上,也在不斷創新,選修課、社團等發展為有助於有文學愛好的學生髮展興趣特長。此外,大量公眾媒體開始關注語文教學,並不斷豐富着語文教學的手段,為語文教學發聲。眼下熱門的節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讓大眾意識到了語基知識的重要性;《百家講壇》《子午書簡》《國際華語辯論賽》等節目不僅充實豐富着語文教學,更讓學生見識了博學多聞、能言善辯的風采,不禁心嚮往之。

因此,雖是高三複習教學,教師仍要發掘一切可發掘的因素,為學生提供自我表現的舞台,充分調動其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把上語文課變成一種期盼。只有當學生擁有學習內驅力的時候,枯燥的語基知識才不會枯燥,耗時的閲讀與寫作訓練才會被接受,正所謂“心甘”才能“情願”.

打破堅冰,高三的語文終會迎來温暖春天!

篇16: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20xx年6月,我的第一屆學生畢業了,在語文方面,我教的兩個班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兩個文科班總人數是93人,其中120分以上的有3位。110分以上的有16位。100分以上的有32位。其中最高分為127分,在全縣排名前列。回顧經歷,有很多感慨。但身為高三教師,位居高中語文教學的最前線,感受最多最深的還是我們如何圍繞大學聯考進行復習。下面就根據一年的經歷談談語文的教學。

俗話説:“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要想在大學聯考中把語文考好,必須做好分析學生、注重策略、總結反思三方面。

一、説説學生。

就自己所帶的兩個文科班的學生而言,高一入學成績基礎不牢固,分班後又因為某些科目不好或者對考大學沒有信心,所以才選擇文科,可以説語文整體水平很差。這一羣體也代表了普通中學文科班語文的特徵。

(一)對語文學習的認識欠準確。理科科目通過題海戰術能夠在考試中取到立竿見影的作用,所以在複習中的地位很高,它們往往是學生優先選擇的科目。而語文成績的好壞在於長時間積累的多少,很多同學認為我讀語文,成績也是那樣,不讀也是那樣,結果放棄了語文的學習。但到了高三,語文的150分在大學聯考中也是150分。如果還停留在對語文不正確的認識的情況下,就不可能跟着老師一絲不苟、不厭其煩的去反覆記憶那些瑣碎的語音、字形、成語的東西,去花很多時間和精力面對一篇文章,去潛心鑽研一篇佶屈聱牙的文言文章,就很少在課外主動的去積累、去練習、去有意識的提高自己的語言素質和文學素養。

(二)學生自身原因。由於我們的學生處在大學聯考金字塔的底部,很多學生對自己沒有信心,覺得考大學是非常難的事情,加上父母很少過問他們的成績,致使一部分學生乾脆“破罐子破摔”,對成績非常麻木。體現在語文上就是主觀題乾脆不做,只做選擇題。

(三)普遍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一是不注重積累:識記環節抓得不緊,32分的選擇做的很差。背誦默寫不能得滿分。二是不注重回顧總結——高三的考練雖然多,甚至考練過的習題在大學聯考中原樣出現仍然不會做;日常考練大多數時候多多少少都有點流於形式,前學後忘,沒有實效;日常作文訓練停留在完成這個層次上,不能形成連鎖效應,沒有整體效果。三是缺乏大語文的觀念,只滿足於按部就班的寫作文,內容向外拓展不夠,素材事例不新鮮。不能結合熱點寫出體現真、善、美的文章。

二、説説教學策略。

從教師這一角度來看,根據自己的學生特點對症下藥,變被動為主動,非常重要。

(一)讓學生重現認識語文。大學聯考對於文科生來説,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在平時的教學中要給學生灌輸語文成,則大學聯考成;語文敗,則大學聯考敗的思想。注重在完成教學環節的基礎上注重人文教育,讓學生髮現語文的美,讓他們愛上語文,

再從應試角度上,讓學生明白選擇題的好壞對語文成績高低的影響。

(二)教學環節的實施。大學聯考語文成績的高低,教學環節的策略也很重要。我們的.學生情況是基礎薄弱,我們要想取得好成績就要有的放矢。下面説説的教學過程:

第一輪複習:8月—3月“一模”前。重點是全面落實考點要求,夯實基礎,構建知識網絡。

1.完成的內容及順序:

(1)課內文言文複習。(8月份完成)

(2)大學聯考文言文專題複習。(9月正式開學—“國慶假”結束前完成)

(3)詩歌鑑賞和語言基礎知識。(10月-11月)

(4)現代文閲讀(必考、文學類、實用類)。(12月-1月)

(5)語言表達、字詞、拼音、病句等。(2-3月)

(6)古詩文默寫。(每週二次)

(7)作文。(每週一次)

2.使用資料:

①《名師面對面》複習用書、備課組自編資料等。

3.達成目標的具體操作:

(1)課內文言文複習。

重點:高中語文教材必修1-5課文及《唐詩宋詞元散曲》、《唐宋散文選讀》中古詩文要點的回顧與整理。(重點是古文)

複習方式:指導學生按一定順序分別複習課文,朗讀課文(主要利用早讀、課前),理解文意,重點整理文言實詞(多義、通假、古今異義、活用等)、文言虛詞用法、特殊句式(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被動句等)、重點語句翻譯、課文內容素材積累整理等。

(2)大學聯考文言文專題複習。

複習方式:文言文複習儘量結合前階段課內文言文複習的內容,以幫助學生掌握;充分利用大學聯考考點專題突破用書相關考點解説(本部分針對考點,對考生進行應試策略及技巧上的指導,指導學生應試策略及答題技巧,引導考生形成解題、答題的科學思維),結合經典大學聯考試題進行;完成與各考點對應的大學聯考經典試題。複習中重在掌握大學聯考要求,掌握相關文言知識,提高應考水平。每天一練一講。

(3)詩歌鑑賞和語言表達。

複習方式:備考時充分利用大學聯考考點專題和名師面對面相關考點的講練,特別是表達技巧、思想內容、藝術手法的講練。使學生對這一部分知識有系統的把握;並結合2010年各地詩歌鑑賞題講練。

(4)現代文閲讀(必考、文學類、實用類)。

複習方式:充分利用大學聯考考點專題突破用書相關考點解説,結合經典大學聯考試題進行。複習中重在掌握大學聯考要求,培養閲讀能力,掌握讀懂文本的基本方法,讀懂題目的方法,解題的方法,提高應考水平。

(5)語言基礎知識

複習方式:高三此部分內容採用以練帶講的方式,在2-3月份與語言表達同時進行,每週用兩節課複習,在學生閲讀大學聯考考點專題突破用書相關考點解説的基礎上進行點撥,指導學生完成相關訓練。並在下午第八節課按計劃完成25分鐘專項練習。

(6)古詩文默寫。

複習方式:高二就發放大學聯考要求背誦的內容資料,利用早讀背誦,並進行檢測。高三主要以檢測過關為主。要求逐篇(首)默寫過關。

(7)作文。

篇17: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一年的高三畢業班的教學工作終於結束了,回顧這一年來的點點滴滴,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下面我就這一年中所做的一些工作做點簡單的小結,

首先,由今年大學聯考語文試題的特點來反思平時的課堂教學,尤其是高三複習的教學過程,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一、基礎,還是基礎。大學聯考題目出的大都是基礎知識,同學只要平時稍加註意,就不會失分。

二、平時講課要注重積累,注重語言積澱,不必過多地關注專業知識。

大學聯考題目不是光靠這些專業知識就能完全解決的,比如説,病句題,同學知道病句類型有搭配不當、成分殘缺等等,但是一個句子擺在你面前,你卻看不出來它是不是病句,找不出錯之所在,那麼你所知道的這些專業知識等於是擺設,沒有任何實際作用。而如果你語言積澱比較豐厚,對語言的感悟和把握比較敏鋭,一讀,就知道,這個句子有毛病,那就可以了,這可以就此判定這個句子就是個病句,沒有必要非知道它屬於哪一種錯誤類型不可,這叫多此一舉。

三、在注重基礎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擴大閲讀面,開拓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的閲歷,為作文準備素材。

作文實際是生活經歷、情感、觀點的展示,一個人,要想寫好作文,除了基本的`寫作功底、寫作技巧外,更重要的是素材的積累。俗話説“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個人腹內空空,想讓他道出來點東西,可真是難為他呀。相反,如果同學頭腦中積累有許多素材,在寫作的過程中,就可以信手拈來,左右逢源,寫出的文章就事實充分、材料翔實,就會得高分。不會像擠牙膏一樣,半天也寫不出幾句話來,

四、學過的知識要不斷地回頭複習。

只有不斷地複習,才能“温故而知新”。大學聯考試題中許多題目在課文都能找到原形,甚至有些題目就是書上的原句,但是有些同學早已忘得無影無蹤,把不應該失的分給丟了,這就未免可惜了。為了避免這些分數的丟失,只有不斷地引導學生及時回頭複習。

五、適當的有針對性地訓練。

大學聯考畢竟是一次考試,和平時的考試其實沒什麼兩樣,只不過重要性不同罷了。為了讓同學們及早地適應這種考試,就必須平時有針對性加以訓練,但這種量不宜過多,過猶不及。在訓練的過程中,要重點訓練以下幾項內容:1、書寫的規範性;2、審題的準確性;3、答題的程序性;4、時間利用的計劃性。

六、加負永遠是失敗之舉。

高三,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而言,都是非常時期。在高三,人們覺得進行大劑量、高難度的訓練名正言順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學,一舉多得:可以檢查水平,可以看出問題,可以推進複習,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樂不為?教師的意圖很好,出發點不錯,似乎就無可非議,無庸置疑了,但這種步入誤區的做法,這種給師生加負的舉措,既無科學性,又無操作價值,因此不可能獲得預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遠得不償失的失敗之舉。

我以為教師的教學應該而且必須遵循學生心理需要的原則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學生獲得成績,主動學習;要達到這一目的,方法有兩個:一是降低考試難度,降低考試頻率;二是加強管理,積極引導,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由此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七、讓高三學生擁有成就感。

篇18: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管理至上,指導為重。樹立管理至上,指導為重的基本策略;放棄盲目蠻幹式的加時間、加題量、加不必要的壓力;嘗試從管理追求效益,從指導收穫成就,從學生自主學習、有效消化去追求學生語文水平提高和語文能力發展的效果。

語文教學的三大禁忌卻正是高三教師採用最多並樂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 大量講述;② 大量訓練;③ 對學生大量的不斷地否定;這種模式的特點相當突出,其內容組件之間的因果關係顯而易見。這種做法的弊端不僅體現為主賓倒置,取消學生主體參與,教師過於居高臨下,而且這種做法也正符合孫子所謂之“攻城”的戰術特徵:①“投入”多,“產出”少,得不償失;②曠日持久,“久則鈍兵挫鋭”,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強度的講述訓練中被抵消;須知,講述和訓練是兩柄“雙刃劍”;③在無效訓練及其帶來的失敗的心理壓力下,學生就會逐漸喪失提高語文學業水平的信念,士氣日益低落,陷入簡單應付的狀態。因此,孫子特別指出“攻城之法,為不得已”。我以為,高三語文教師要做的工作有兩件:① 給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基本條件;② 對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指導、管理。

篇19: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就應精於講述,即對知識不是進行面面俱到的簡單“回鍋”,而是富有針對性的、具有啟發性的、含有前瞻意義的“指導”;是給學生解決問題,給學生留出時間,啟發學生自主學習;要改善和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就要忍痛割愛,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質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戀考試,而是從有效考試中審視教與學的成敗,得失,改觀與不足——讓講述轉化為指導,讓考試有利於質量的提高。語文教師要明確且要踐行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條件的理念,要創設使學生成為學習主體的情境,就必須還學生以時間和空間,這是達到這一目的的先決條件。

只有給學生以時間,讓他們有條件解決存在的問題,進行知識的鋪墊,為有效訓練作出有針對性的準備。給學生學習的空間,他們才有可能自主選擇,學習可能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才有思考的空間,有提出和解決問題的機會。如果是這樣,學生將不再是被動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識的奴隸;教師也不再是知識的“霸主”,學生的“暴君”。在這樣的條件下進行的難度適中而又合乎“大綱”“考綱”要求的考查訓練,因還學生以時空而降低了頻率,避免了“地毯式轟炸”的漫無目的,也因學生有了學習主動權而能提升教與學的實績,學生才能從有效學習中收穫無限的快樂,而對考查與訓練中暴露出的問題才會萌動解決的慾望——於是高三語文教學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篇20: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我們需要的結果是學生獲取優良的成績,但偏多偏難偏怪的訓練正是學生獲取優良成績道路上的攔路虎。學生語文成績較差,從表面的邏輯推理得出的結論將簡單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學生“雙基”確實太差;其實,追根究底,語文學習不能令人滿意,是語文教學模式的落伍和誤導的必然惡果:偏多的訓練,取締的是學生必要的學習複習、消化吸收、補充整固;偏難的訓練,消耗的是師生的熱情和信念,給人以教師勞而無功,學生學無所成的錯覺。長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動力,增長的是失敗的情緒,弱化的是學生自學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學的質量,浪費的是寶貴的時間。

正確之舉是儘快降低語文訓練的難度,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學習的成效,而難度恰當的訓練同樣能讓人發現問題。在這樣的語文測試與訓練中。我們才有條件大膽地承認,學生的學習,成績是主流,問題是枝葉;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激情、興趣,穩固他們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於存在的問題的發現、思索、解決,有助於富有針對性地展開新的複習。

正確之舉在於儘快降低考查或訓練的頻率,使師生均有反思過去、修正現實、規劃未來的時間地帶,使教師擁有指導學生的機會,使學生擁有知識儲備的條件。把時間交給學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師手上進行無價值的、不厭其煩的考查。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不“養”,談何“用”?沒有儲備,怎能應戰?這不是一個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嗎?

篇21: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緊張忙碌的高三學年即將結束。總結高三一年來語文教學的工作,可用“落實計劃不折不扣,備教批考緊然有序,教研討論熱烈有效,取得成績水到渠成”來概括。以下是我個人反思:

一、作好進度的安排

從20xx年的9月份開始,20xx屆的複習就全面開始。高三年級組認真、有針對性地制定好學期、學年的複習計劃。開學之初,備課組就依據學校的具體計劃安排,共同研討制定了這一學年的整體備考思路及計劃安排,把一年的時間劃階段、分層次、定目標、定任務。在備考相應階段,力求每一步備考都有章可循,按時而動,從而在計劃指導下紮紮實實從而在計劃指導下紮紮實實走好每一步,保證每一節課每一個學生的有效複習,防止盲目低效。

年級組把語文複習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課本為中心,夯實基礎,適度向大學聯考考點遷移。一輪後開始第二輪的專題複習,全面掃描知識點。二輪後第三輪則以試卷保温為主,將語文知識點和能力點聯成網絡,同時查漏補缺,準備最後的衝刺。

我們還把高三語文課的課型分成知識傳授課、專題練習課、作文複習課、試卷講評課等,不同的課型有着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結構、教學方式和驗收標準。我們每進行一篇課文、一個單元、一個考點的複習,都首先經過全組人員的共同研討,確立教學重點、難點,教學內容的具體安排處理都取得一致,然後才走進課堂,確保學生付出四十分鐘的“生命”後能收穫到一把鑰匙甚至是一劑救命良藥。

二、確立了高三學生複習原則與策略

大學聯考複習最關鍵的一點務求“命中”,求“效益”;否則,前功盡棄。為此,我依據年級組的安排確立了高三學生複習原則與策略。

方向:緊扣《考試説明》

充分領會《考試説明》。備課組對這個相對穩定的系統作透徹的分析、領會、把握,可以從一定的高度把握大學聯考全局,做到複習點全面、不遺漏、不缺環,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能力體系;還可以根據各部分題量及賦分情況合理地分配複習精力,安排時間,分清主次,大膽取捨,提高複習效率。

複習策略

1、用好課本,夯實基礎。

大學聯考試題不直接取材於課本,因而有人對課本的作用產生懷疑,對課文的教學不感興趣。其實,大學聯考命題雖不取材於課本,但考查的知識大多是課本直接或間接涉及的內容,這一點在文言文考查和名句默寫中表現得尤為突出。默寫題,只要掌握課本和大綱共同要求背誦的篇目,就能拿滿分。因此,在高三我們很抓了六冊課本的文言文教學,要求學生紮紮實實地複習,積累文言實詞和虛詞,逐句翻譯課文,通過練習檢查督促。要求學生逐一過關,該拿的分數堅決不能丟。

2、突破重點,注重實效。

素質教育要求大學聯考命題由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轉變,着重考查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於是我經過反覆思考,認為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向語文教學本身要效率。儘可能減少無效的低效的勞動,從而取得“短時、高效、省力、低耗”的最優教學效果。

為提高高三語文的複習實效,我們把那些花時少、見效快的訓練點作為重點加以突破。如字音、字形、成語運用等,讓學生認真理解記憶便可準確掌握。為此,我利用網絡精選了社會上常見常用而學生又常常讀錯寫錯用錯的漢字、成語,編成三份講義印發給學生,為他們校音正形釋義,學生識記後受益非淺。

3、精選習題,優化訓練。

針對大學聯考能力考查的要求越來越高的特點,高三複習加大訓練力度,讓學生做足夠量的練習題,是十分必要的。但訓練必須講求實效,那種不分試題優劣,不顧訓練效果,盲目搞題海戰術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為此,針對二、三輪的試卷,首先做思想工作,讓學生認真、真實地訓練,然後認真評講,講命題依據,講命題特點,講命題思路,講解題技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加強閲讀,促進寫作。

加大閲讀量,拓寬知識面,不但對解語知題有利,因為命題材料多出自報刊,更重要的是對寫作很有幫助。我們認為,學生寫作中的思維僵化、思路閉塞,與平時的不讀書、孤陋寡聞密切相關。似乎可以這麼説,學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閲讀量的大小。讀的書多了,視野開闊了,既積累了寫作素材,也學會了對社會現象的分析,同時又學到了巧妙的構思、活潑的語言,頓悟了作文之道。

三、加強備課組內的教學研討活動

在備考工作進行中,我們依據具體情況,及時調整複習思路,修訂計劃。其次,我們按學校的要求強化了集體備課制度。既充分發揮了團隊力量、集體智慧的優勢,有挖掘除了個人潛能;另外,在高三階段的課堂教學中,我們並沒有完全按部就班,而是積極探索新的課堂教學形式。重視提高課堂效率,向40分鐘要效益,是我們高三教學時的一個重要方針。我們做到“七個統一”:計劃統一,內容統一,進度統一,資料統一,測練題統一,作業統一,講評統一。由於大家同心協力,資源共享,揚長避短,使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方法、重難點、知識點等得到落實,教學成績不斷得到提高。

篇22: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現實告訴我,語文教學尤其到了高三,應當怎樣做。我要有條不紊地重點突出地梳理必修5冊教材的基本篇目和各個知識點,我要研究考試説明和近幾年的大學聯考語文試卷,然後逐一對照、條分縷析,以便把握各種題型的命題特點、規律和走向以及解題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領,最重要的是我要在浩如煙海的各種複習訓練題中尋章摘句,精心挑選,剪切拼湊出一套又一套的練習題,然後讓學生做,做完以後批改,批改以後講解,講解以後再做,一輪又一輪,一天又一天……講得口乾舌燥、汗流浹背,講得昏天黑地、心力交瘁,講得教師茫茫然不知所云,講得學生如墮五里霧中無所措手足……據説,這就叫對學生負責!

我不得不這樣做,然而,一種屈辱感、羞忿感在我的心頭滋長,這種感覺越來越強烈,它已經在干擾我的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我一向試圖找尋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體系,能實現訓練次數減少與獲取效益提高,以運用於高三語文教學實踐。經過長期執著探索,我感到高三語文教學的靈魂在於“管理”二字。

對於“管理”,不可望文生義,不可簡化為“管”,更不可幼稚地認定為“管教”。教學管理的生命是“導”,是“指”,是引導學生的精力的投放,時間的安排;是對學生方法的啟發,主體慾望的催生和學習活力的激活。如何從根本上提高高三學生語文的實戰本事和競技水平如何讓學生卓有成效地進行語文學習和複習我有自以為獨特的理解和方法。

一、加負永遠是失敗之舉

高三,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而言,都是十分時期。在高三,人們覺得進行大劑量高難度的訓練名正言順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學,一舉多得:能夠檢查水平,能夠看出問題,能夠推進複習,能夠……真是一箭多雕,何樂不為教師的意圖很好,出發點不錯,似乎就無可非議,無庸置疑了,但這種步入誤區的做法,這種給師生加負的舉措,既無科學性,又無操作價值,所以不可能獲得預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遠得不償失的失敗之舉。

事實告訴我們:首先,語文學習成績與考試頻率、難度之間不存在正相關關係,並且無“質”的保障的“量”的疊加,並不能導致“質”的飛躍;另外,提升難度並不能穩固知識的基礎。因為學科特點決定了語文的教學,與理科類學科有天壤之別,其資料、要求、目的、運用方式、知識結構都要求教師注目於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懂、悟、聯、用——即明白原理、理解體驗、聯繫聯想、遷移運用,而語文學習中,“懂”“悟”的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門學科都無法比擬的,是必須讓學生首先到達的目標,學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師能夠代勞的,也不是經過考試就能辦到的。據此可見,當前高三語文教學最大的弊端在於教師將教學的重心誤投於頻繁的無休止的也將是無益的考查考試上了。其次,師生在頻繁的考查考試中,只得窮於應付,疲於奔命,由於學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進取準備,所以效益很差,必會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憊,也讓人悲觀失望。為什麼考試都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緊迫感呢這是很多語文教師無奈的歎息——這恰恰證明:那種津津樂道於並孜孜不倦於考試萬能的做法,已經走進了死衚衕。

我以為教師的教學應當並且必須遵循學生心理需要的原則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學生獲得成績,主動學習;要到達這一目的,方法有兩個:一是降低考試難度,降低考試頻率;二是加強管理,進取引導,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幫忙學生學會學習,由此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二、讓高三學生擁有成就感

高三學生學習語文缺乏成就感,與教學模式、教學重點、教師對學生的導向、學生的主動學習的慾望、條件之間存在着因果關係。此刻,已經到了思考以下問題並作出抉擇的時候了:①為什麼語文知識和考點都比較少,但學生還學不出色,教師還教得不滿意②師生最需要的結果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我們在追求結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霧中③大學聯考語文題總體難度不高,而我們的學生為什麼總是做得不盡如人意

我們需要的結果學生獲取優良的成績,但偏多偏難偏怪的訓練正是學生獲取優良成績道路上的攔路虎。學生語文成績較差,從表面的邏輯推理得出的結論將簡單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學生“雙基”確實太差;其實,追根究底,語文學習不能令人滿意,是語文教學模式的落伍和誤導的必然惡果:偏多的訓練,取締的是學生必要的學習複習、消化吸收、補充整理鞏固;偏難的訓練,消耗的是師生的熱情和信念,給人以教師勞而無功,學生學無所成的錯覺。長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動力,增長的是失敗的情緒,弱化的是學生自學的本事,降低的是教學的質量,浪費的是寶貴的時間。

正確之舉是儘快降低語文訓練的難度,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學習的成效,而難度恰當的訓練同樣能讓人發現問題。在這樣的語文測試與訓練中。我們才有條件大膽地承認,學生的學習,成績是主流,問題是枝葉;這不僅僅能激發學生的活力、興趣,穩固他們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於存在的問題的發現、思索、解決,有助於富有針對性地展開新的複習。

正確之舉在於儘快降低考查或訓練的頻率,使師生均有反思過去、修正現實、規劃未來的時間地帶,使教師擁有指導學生的機會,使學生擁有知識儲備的條件。把時間交給學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師手上進行無價值的、不厭其煩的考查。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不“養”,談何“用”沒有儲備,怎能應戰這不是一個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嗎

三、管理至上,指導為重

樹立管理至上,指導為重的基本策略;放棄盲目蠻幹式的加時間、加題量、加不必要的壓力;嘗試從管理追求效益,從指導收穫成就,從學生自主學習、有效消化去追求學生語文水平提高和語文本事發展的效果。

語文教學的三大禁忌卻正是高三教師採用最多並樂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很多講述;②很多訓練;③對學生很多的不斷地否定;這種模式的特點相當突出,其資料組件之間的因果關係顯而易見。這種做法的弊端不僅僅體現為主賓倒置,取消學生主體參與,教師過於居高臨下,並且這種做法也正貼合孫子所謂之“攻城”的戰術特徵:①“投入”多,“產出”少,得不償失;②曠日持久,“久則鈍兵挫鋭”,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強度的講述訓練中被抵消;須知,講述和訓練是兩柄“雙刃劍”;③在無效訓練及其帶來的失敗的心理壓力下,學生就會逐漸喪失提高語文學業水平的信念,士氣日益低落,陷入簡單應付的狀態。所以,孫子異常指出“攻城之法,為不得已”。我以為,高三語文教師要做的工作有兩件:①給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基本條件;②對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指導、管理。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就應精於講述,即對知識不是進行面面俱到的簡單“回鍋”,而是富有針對性的、具有啟發性的、包含前瞻意義的“指導”;是給學生解決問題,給學生留出時間,啟發學生自主學習;要改善和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就要忍痛割愛,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質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戀考試,而是從有效考試中審視教與學的成敗,得失,改觀與不足——讓講述轉化為指導,讓考試有利於質量的提高。語文教師要明確且要踐行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條件的理念,要創設使學生成為學習主體的情境,就必須還學生以時間和空間,這是到達這一目的的先決條件。僅有給學生以時間,讓他們有條件解決存在的問題,進行知識的鋪墊,為有效訓練作出有針對性的準備。給學生學習的空間,他們才有可能自主選擇,學習可能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才有思考的空間,有提出和解決問題的機會。如果是這樣,學生將不再是被動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識的奴隸;教師也不再是知識的“霸主”,學生的“暴君”。在這樣的條件下進行的難度適中而又合乎“大綱”“考綱”要求的考查訓練,因還學

我們需要的結果學生獲取優良的成績,但偏多偏難偏怪的訓練正是學生獲取優良成績道路上的攔路虎。學生語文成績較差,從表面的邏輯推理得出的結論將簡單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學生“雙基”確實太差;其實,追根究底,語文學習不能令人滿意,是語文教學模式的落伍和誤導的必然惡果:偏多的訓練,取締的是學生必要的學習複習、消化吸收、補充整固;偏難的訓練,消耗的是師生的熱情和信念,給人以教師勞而無功,學生學無所成的錯覺。長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動力,增長的是失敗的情緒,弱化的是學生自學的本事,降低的是教學的質量,浪費的是寶貴的時間。

正確之舉是儘快降低語文訓練的難度,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學習的成效,而難度恰當的訓練同樣能讓人發現問題。在這樣的語文測試與訓練中。我們才有條件大膽地承認,學生的學習,成績是主流,問題是枝葉;這不僅僅能激發學生的活力、興趣,穩固他們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於存在的問題的發現、思索、解決,有助於富有針對性地展開新的複習。

正確之舉在於儘快降低考查或訓練的頻率,使師生均有反思過去、修正現實、規劃未來的時間地帶,使教師擁有指導學生的機會,使學生擁有知識儲備的條件。把時間交給學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師手上進行無價值的、不厭其煩的考查。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不“養”,談何“用”沒有儲備,怎能應戰這不是一個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嗎

篇23: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高三語文教師不應當只是埋頭苦幹,高三語文教學也需要在實踐中思考,思考中總結,總結後提升。本屆的高三語文教學讓我體味了艱辛,也收穫了歡樂,但更多的是感悟。下頭是我本學年來對高三語文複習的幾點感悟:

一、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但習慣認為高三的學生目標明確,不用再象高一、二學生那樣想方設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大家通常認為高三教師的主要任務是鞏固學生知識,培養學生本事,提高學生成績,不必在培養、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上下功夫。其實不然,高三語文複習教學,大多是一練一講,一講一記的枯燥循環。

學生在兩輪甚至三輪的題海中摸爬滾打極容易產生厭學情緒,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減少他們的枯燥感也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

語文不僅僅是一門具備實用價值的工具學科,更是一門飽含美感的人文學科。一位優秀的高三語文教師,他的課堂應當充滿生機,應當彰顯語文特有的人文之美;一位優秀的高三語文教師,他不是對學生做裁判性的引導,而是充分調動他們的進取性,努力誘發他們的求知慾、好奇心,進取培養他們充足的自信心,使他們在學習實踐中能夠不斷獲得成功的喜悦和充實的感受。所以,調動興趣永遠都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勇於創新

創新是現代教育異常強調的一個資料。語文教學和語文教師需要創新,高三的語文教師和教學更需要創新。離開創新高三的語文課堂會沉悶如一潭死水。

我所指的創新是指高三教師在複習時,不要囿於傳統的教法,而應當多思考求創新。以詩歌鑑賞為例,詩歌鑑賞教學歷來提倡並採用“知人論世”的方法。“知人論世”最早是由孟子提出來的。

他認為要理解作品,必須要對作者和作者所處的時代有所瞭解,這才能與古人為友。“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與作品的關係;“論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環境,瞭解其創作背景,經過時代背景與創作背景鑑賞文學作品。

“知人論世”的方法為歷代評論者所推崇,也為今日的詩歌鑑賞教學所推崇。現今大學聯考鑑於公平公正的原則,同時為了避免猜題押寶所帶來的負面性,鑑賞所選詩歌迴避名家名篇。

對於陌生詩人的陌生詩作,學生如何做到知人?如何做到論世?所以我認為“知人論世”的方法不太適應此刻的大學聯考;所以教學詩歌鑑賞時,我們要勇於突破“知人論世”的常規教學櫃架,敢於去思考去發現去創新,敢於總結出一套真正可行的鑑賞方法,這樣才能適應不斷髮展不斷改革不斷完善的大學聯考。

其實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本事的前提應當是教師本身具有創新性。學無定法,教亦無定法。我們不能以不變應萬變,僅有勇於創新與時俱進,我們的教學才能適應這個時代,我們教出的學生才能在未來的社會立足。

三、迴歸教材

高三複習除了題海式強化訓練,還應充分開發利用課本。實踐證明,迴歸教材是提升大學聯考分數的有效途徑,“以本為本”是大學聯考複習的有效策略。

平常考試,我們常説“萬變不離其宗”,還説“題在書外,答案在書內”。這話適用於大學聯考,也適用於當今極具靈活性和時代性的大學聯考語文。我們手中的複習材料儘管是精心挑選的,但其寬度與深度都不及教材。

一是其涉及面不會比教材更全面,二是其深淺度的把握上不比教材更適中。所以對那些掌握教材不是十分透切的學生而言,教材應當是最好的複習資料。現今的大學聯考命題堅持以教材為依據,所以學生要想考出好成績,在高三的複習中仍不可脱離教材。下頭以寫作為例談迴歸教材的重要性。

在寫作中,許多學生總是因素材太少太膚淺,從而導致“言之無物”。所以高三階段,教師和學生依然會在積累寫作素材上下大功夫,經過網絡,經過報刊,經過各個途徑積累方方面面的素材。

殊不知,我們的教材就是一個巨大的材料寶藏,只是我們沒有發現,或者説沒有有意識地去開掘罷了。

歷年的大學聯考話題都沒有在教材中出現過,可是,均能夠從教材中找到直接、間接的寫作材料,找到分析問題的方法,獲得有益的借鑑或啟示。

如:大學聯考話題“感情的親疏與事物的認知關係”這一話題在《鄒忌諷齊王納諫》裏就能找到素材獲得啟示。同時,歷年大學聯考的優秀作文相當一部分是得益於“活”讀“活”用教材的,又如“相信自我與聽從別人””這一話題在《遊褒禪山記》裏也能找到素材獲得啟示。

還有大家熟悉的《孔雀東南飛》一文,曾在多年的大學聯考優秀作文中被採用被演繹。僅從這個角度看,能夠毫不誇張地説,教材是一座富礦,等待着我們去開發。如果能靈活運用好課文中的素材,既能解決寫作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難題,又能增加文章的文學內涵及文化底藴,能夠説是一舉兩得。

四、博採約取

“博採”與“約取”是針對教師的備課而言的。

我們説,教師僅有“博採”才能夠開闊眼界,尤其是對於年輕的高三教師。高三教學的成功離不開教學經驗,可是經驗的積累需要時間需要歷練。即使是經驗豐富的教師,“博採眾長”也是必需的,孔子説過“三人行必有我師”。可是“博採”並不意味着只要“博”,備課質量就會高。

所以“博採”的基礎上還要“約取”。“約取”就是要對“博採”的資料比較、加工、創新的過程。“博採”是“他山之石攻玉”,“約取”是“桑葉變成絲,花變成蜜”。“博採”能夠啟迪教師的思維,激發教師的創新意識;“約取”能夠讓教師把他人的東西變成自我的東西。

篇24: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培優補差“是高三教師的一個很響亮的工作口號.從字面理解,似乎頗有些因材施教之意味,甚至還體現着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的理念;但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它的性質卻與這樣的理解相反.首先,那裏”優“"差”評定的依據,就是學生考試的分數;其次,這種考試都是大學聯考的模擬性質的,具有十分剛性的選拔性.如此有悖於高中課程目標的“培優補差”,何以如此響亮地喊出來呢除了外部的體制等現實原因外,可能與人們對高三語文教學及其“培優補差”的本質認識不無關係.

高三語文教學的性質是什麼何謂“培”,怎樣“補”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規定:高中語文課程仍然是“面向大眾與九年義務教育相銜接的基礎教育”;“它應當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本事和必須的語文審美本事,探究本事,構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關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從那裏,不難理解高三語文,同樣具有大眾,素質,基礎教育的性質.

然而,在應試的背景下,高三語文教學似乎就只是剩下:盯着“考分”,對“優生”加大“培養”力度,對“差生”加大“補習”強度.可是語文“考分”與“培養”“補習”的努力沒有正比關係.一個期會考分全班第一的“優生”加大“培養”力度後,到了期末考試,她卻失去了名列前茅的光榮;而並沒怎樣對“一模”考試中的“差生”加大“補習”強度,可“二模”時,他的考分卻擠進了“優生”的行列.語文考分像股票漲落曲線一樣,讓有的學生意外驚喜,又讓有的學生莫名失落,更讓語文教師尷尬無奈;不管“培養”多有力度,也無論“補習”多有強度,高三語文教學的信度,卻遭到這種的考分漲落曲線的無情嘲諷!本文由一齊去留學修改整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景呢

一方面,作為選拔考試,區分度是其重要的質量指標,它就是要把考生按分數的高低排出名次來;而參加考試的人數必須,無論考生考試狀態怎樣變化,其名次序列總是必須的.在同一考試選拔中,“優”與“差”是互為參照的;也就是説張三考分“優”了多少名次,就意味着有個李四要“差”多少名次.

另一方面,高中語文課程“知識與本事”,“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是很難用考分量化的.目前大學聯考命題技術很難在“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上設題,甚至在“本事”目標上也都如此,即便勉強設題(如詩歌鑑賞,現代文閲讀難點重點探究,作文等),但評分標準也很難把握,而這些目標又恰恰是高中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

所以,用考分來界定“教”的好壞,確定“學”的“優”“差”,就很不科學;而把學生考分提升了若干名次看出是“培優”的成果,不是無知,就是狂妄.在考生人數和錄取指標必須的大學聯考選拔中,“優”“差”的競爭,就有“你死(優)我活(差)”的殘酷性.正如跑步比賽一樣,按名次取勝,名次只取決參賽者彼此實力的比較關係;比賽名次的改變,也只是彼此實力比較關係的改變.如果同時加大“培訓”的力度和強度,並也確實“提速”了,但只要“提速”的幅度並沒使彼此實力比較關係發生改變,那麼彼此的名次關係就不會改變;相反,“培訓”力度和強度並沒有怎樣加大,那麼彼此的“優”“差”的關係同樣會因彼此實力比較關係的不變而不發生變化.從這個意義上看,“優”“差”的名次,與單方面的“培優補差”無關,只取決參加這種選拔賽各方實力的比較關係.

用這樣一種選拔性質的考試作為基礎教育評估形式,就必然使基礎教育階段的每個學生,教師,學校陷入一種殘酷而無聊的競賽中,彼此使盡解數地爭奪更快,更強,更大,更“優”,就成為一種教學競爭的常態.可是人的能耐總是有限的,惡性競爭使彼此疲憊不堪,但捆綁在這種競爭中的巨大利益,構成了巨大的壓力和誘惑,使得參賽各方不得不把“喝興奮劑”或“偷跑”等違規手段當作取勝的絕招,嚴重破壞了基礎教育的正常秩序,將提高國民文化素質的公民教育異化了一場滿足“精英”對社會資源佔有慾望的爭奪戰.

“選拔人才”的應試教育,就如此公然地把“起跑線”不斷地“前移”到國中國小乃至幼兒園,同時又將起終點“後推”到了碩士博士生的考試,以致中國所有學校都籠罩在一場起點和終點都很模糊的擇校升學跑步比賽的緊張氣氛裏.而高中階段普遍“加班加點”的補課,就是最典型的“偷跑”行為,所謂“培優補差”自然就具有了賽前違禁偷“喝興奮劑”的性質;只是高中語文教學的特殊性質,使得高三語文的“培優補差”不能像其他學科那樣令參賽者“興奮”罷了.

本來高中語文課程要“使全體高中學生獲得應當具備的語文素養,併為學生的不一樣發展傾向供給更大的學習空間”.這種素質教育的性質,決定了其教學評估應當採用定性考核的形式,即便採用定量的考試形式,其性質也應淡化考試的選拔性的,突出其診斷性或甄別性,高中畢業考試,也只能是類似駕駛執照獲取性質的水平達標考試.唯有如此,“偷跑”和“喝興奮劑”似的“培優補差”,才可能得以遏制.

遺憾的是,目前中國的教育卻處在以升學率為為重要的教學評估指標的應試教育的背景之下.高三語文教學除了這種“喝興奮劑”的“培優補差”外,幾乎就沒有其他作為了.然而,不管“培優”還是“補差”,其實都是選用年度,地區不一樣而格式一樣的考試題折磨學生;“培優”也罷,“補差”也罷,其實都是“題海戰術”.在這樣的“題海”中,學生的人文素養讀寫本事又怎樣“訓練”得出來呢

請看下頭一道正確使用詞語的“訓練”題(《2008年大學聯考語文汕頭市模擬試題》第3題):

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a.儘管有過許多血的教訓,一些司機仍然酒後駕車,對這種鋌而走險的行為,交警部門應當加大處罰力度.

b.2008年春運期間,一場50年未遇的雨雪冰凍襲擊了我國南方,人民子弟兵奉命出征,除冰清障,送水送飯,救助被困羣眾……搶險救災,無所不為,得到了全國人民的高度讚揚.

c.音樂響起,780名太極拳愛好者如過江之鯽,緩緩入場,以太極團體操《晨曲——你好東江》拉開了開幕式的序幕,贏得了陣陣掌聲.

d.7月7日晚間,好運北京國際女足邀請賽繼續在秦皇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進行,中國隊3比1擊敗意大利隊,韓端再次挑射得分,梅開二度.

“訓練”是這樣進行的:首先,學生像在考場一樣,選擇一個答案,然後,教師公佈答案或答案説明;如果學生對供給的答案及説明有質疑,教師再進行答疑;最終,歸納諸如什麼“排除法”之類的解題方法.可是陷入“題海”的學生,往往像摸體育彩票對中將號碼一樣.沒選中的,便失意地把自我選的字母叉掉,換成正確的字母,更認真的學生,會把這幾個詞語的解釋抄一遍;選中了的,常常得意地懶得聽教師囉嗦.

為什麼會這樣的呢因為考題只是為了“區分”高下,要到達這樣的目的,命題者就必須要“刁鑽”;利用詞語的義項複雜,感情色彩模糊,適用對象不清等情景來設置“陷阱”.像上頭這道題“無所不為”“過江之鯽”感情色彩,就能把不少在理解詞語方面有“色盲”的學生“干擾”下去;而“梅開二度”的多個義項,更會讓考生為難,如果只記住其中“再次結婚”的義項,那麼就會掉進“不合語境”的“陷阱”.

篇25: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緊張忙碌的高三學年即將結束。總結高三一年來語文教學的工作,可用“落實計劃不折不扣,備教批考緊然有序,教研討論熱烈有效,取得成績水到渠成”來概括。以下是我個人反思:

一、作好進度的安排

從20xx年的9月份開始,20xx屆的複習就全面開始。高三年級組認真、有針對性地制定好學期、學年的複習計劃。開學之初,備課組就依據學校的具體計劃安排,共同研討制定了這一學年的整體備考思路及計劃安排,把一年的時間劃階段、分層次、定目標、定任務。在備考相應階段,力求每一步備考都有章可循,按時而動,從而在計劃指導下紮紮實實從而在計劃指導下紮紮實實走好每一步,保證每一節課每一個學生的有效複習,防止盲目低效。

年級組把語文複習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課本為中心,夯實基礎,適度向大學聯考考點遷移。一輪後開始第二輪的專題複習,全面掃描知識點。二輪後第三輪則以試卷保温為主,將語文知識點和本事點聯成網絡,同時查漏補缺,準備最終的衝刺。

我們還把高三語文課的課型分成知識傳授課、專題練習課、作文複習課、試卷講評課等,不一樣的課型有着不一樣的教學目標、教學結構、教學方式和驗收標準。我們每進行一篇課文、一個單元、一個考點的複習,都首先經過全組人員的共同研討,確立教學重點、難點,教學資料的具體安排處理都取得一致,然後才走進課堂,確保學生付出四十分鐘的“生命”後能收穫到一把鑰匙甚至是一劑救命良藥。

二、確立了高三學生複習原則與策略

大學聯考複習最關鍵的一點務求“命中”,求“效益”;否則,前功盡棄。為此,我依據年級組的安排確立了高三學生複習原則與策略。

方向:緊扣《考試説明》

充分領會《考試説明》。備課組對這個相對穩定的系統作透徹的分析、領會、把握,能夠從必須的高度把握大學聯考全局,做到複習點全面、不遺漏、不缺環,幫忙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本事體系;還能夠根據各部分題量及賦分情景合理地分配複習精力,安排時間,分清主次,大膽取捨,提高複習效率。

複習策略

1、用好課本,夯實基礎。

大學聯考試題不直接取材於課本,因而有人對課本的作用產生懷疑,對課文的教學不感興趣。其實,大學聯考命題雖不取材於課本,但考查的知識大多是課本直接或間接涉及的資料,這一點在文言文考查和名句默寫中表現得尤為突出。默寫題,只要掌握課本和大綱共同要求背誦的篇目,就能拿滿分。所以,在高三我們很抓了六冊課本的文言文教學,要求學生紮紮實實地複習,積累文言實詞和虛詞,逐句翻譯課文,經過練習檢查督促。要求學生逐一過關,該拿的分數堅決不能丟。

2、突破重點,注重實效。

素質教育要求大學聯考命題由知識立意向本事立意轉變,着重考查學生的創新思維本事和語言表達本事,於是我經過反覆思考,認為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向語文教學本身要效率。儘可能減少無效的低效的勞動,從而取得“短時、高效、省力、低耗”的最優教學效果。

為提高高三語文的複習實效,我們把那些花時少、見效快的訓練點作為重點加以突破。如字音、字形、成語運用等,讓學生認真理解記憶便可準確掌握。為此,我利用網絡精選了社會上常見常用而學生又常常讀錯寫錯用錯的漢字、成語,編成三份講義印發給學生,為他們校音正形釋義,學生識記後受益非淺。

3、精選習題,優化訓練。

針對大學聯考本事考查的要求越來越高的特點,高三複習加大訓練力度,讓學生做足夠量的練習題,是十分必要的。但訓練必須講求實效,那種不分試題優劣,不顧訓練效果,盲目搞題海戰術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為此,針對二、三輪的試卷,首先做思想工作,讓學生認真、真實地訓練,然後認真評講,講命題依據,講命題特點,講命題思路,講解題技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加強閲讀,促進寫作。

加大閲讀量,拓寬知識面,不但對解語知題有利,因為命題材料多出自報刊,更重要的是對寫作很有幫忙。我們認為,學生寫作中的思維僵化、思路閉塞,與平時的不讀書、孤陋寡聞密切相關。似乎能夠這麼説,學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閲讀量的大小。讀的書多了,視野開闊了,既積累了寫作素材,也學會了對社會現象的分析,同時又學到了巧妙的構思、活潑的語言,頓悟了作文之道。

三、加強備課組內的教學研討活動

在備考工作進行中,我們依據具體情景,及時調整複習思路,修訂計劃。其次,我們按學校的要求強化了團體備課制度。既充分發揮了團隊力量、團體智慧的優勢,有挖掘除了個人潛能;另外,在高三階段的課堂教學中,我們並沒有完全按部就班,而是進取探索新的課堂教學形式。重視提高課堂效率,向40分鐘要效益,是我們高三教學時的一個重要方針。我們做到“七個統一”:計劃統一,資料統一,進度統一,資料統一,測練題統一,作業統一,講評統一。由於大家同心協力,資源共享,揚長避短,使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方法、重難點、知識點等得到落實,教學成績不斷得到提高。

篇26: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20nn年6月,我的第一屆學生畢業了。在語文方面,我教的兩個班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兩個文科班總人數是93人,其中120分以上的有3位。110分以上的有16位。100分以上的有32位。其中最高分為127分,在全縣排名前列。回顧經歷,有很多感慨。但身為高三教師,位居高中語文教學的最前線,感受最多最深的還是我們如何圍繞大學聯考進行復習。下面就根據一年的經歷談談語文的教學。

俗話説:“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要想在大學聯考中把語文考好,必須做好分析學生、注重策略、總結反思三方面。

一、説説學生。

就自己所帶的'兩個文科班的學生而言,高一入學成績基礎不牢固,分班後又因為某些科目不好或者對考大學沒有信心,所以才選擇文科,可以説語文整體水平很差。這一羣體也代表了普通中學文科班語文的特徵。

(一)對語文學習的認識欠準確。理科科目通過題海戰術能夠在考試中取到立竿見影的作用,所以在複習中的地位很高,它們往往是學生優先選擇的科目。而語文成績的好壞在於長時間積累的多少,很多同學認為我讀語文,成績也是那樣,不讀也是那樣,結果放棄了語文的學習。但到了高三,語文的150分在大學聯考中也是150分。如果還停留在對語文不正確的認識的情況下,就不可能跟着老師一絲不苟、不厭其煩的去反覆記憶那些瑣碎的語音、字形、成語的東西,去花很多時間和精力面對一篇文章,去潛心鑽研一篇佶屈聱牙的文言文章,就很少在課外主動的去積累、去練習、去有意識的提高自己的語言素質和文學素養。

(二)學生自身原因。由於我們的學生處在大學聯考金字塔的底部,很多學生對自己沒有信心,覺得考大學是非常難的事情,加上父母很少過問他們的成績,致使一部分學生乾脆“破罐子破摔”,對成績非常麻木。體現在語文上就是主觀題乾脆不做,只做選擇題。

(三)普遍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一是不注重積累:識記環節抓得不緊,32分的選擇做的很差。背誦默寫不能得滿分。二是不注重回顧總結――高三的考練雖然多,甚至考練過的習題在大學聯考中原樣出現仍然不會做;日常考練大多數時候多多少少都有點流於形式,前學後忘,沒有實效;日常作文訓練停留在完成這個層次上,不能形成連鎖效應,沒有整體效果。三是缺乏大語文的觀念,只滿足於按部就班的寫作文,內容向外拓展不夠,素材事例不新鮮。不能結合熱點寫出體現真、善、美的文章。

二、説説教學策略。

從教師這一角度來看,根據自己的學生特點對症下藥,變被動為主動,非常重要。

(一)讓學生重現認識語文。大學聯考對於文科生來説,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在平時的教學中要給學生灌輸語文成,則大學聯考成;語文敗,則大學聯考敗的思想。注重在完成教學環節的基礎上注重人文教育,讓學生髮現語文的美,讓他們愛上語文。再從應試角度上,讓學生明白選擇題的好壞對語文成績高低的影響。

(二)教學環節的實施。大學聯考語文成績的高低,教學環節的策略也很重要。我們的學生情況是基礎薄弱,我們要想取得好成績就要有的放矢。下面説説的教學過程:

第一輪複習:8月―3月“一模”前。重點是全面落實考點要求,夯實基礎,構建知識網絡。

1.完成的內容及順序:

(1)課內文言文複習。(8月份完成)

(2)大學聯考文言文專題複習。(9月正式開學―“國慶假”結束前完成)

(3)詩歌鑑賞和語言基礎知識。(10月-11月)

(4)現代文閲讀(必考、文學類、實用類)。(12月-1月)

(5)語言表達、字詞、拼音、病句等。(2-3月)

(6)古詩文默寫。(每週二次)

(7)作文。(每週一次)

篇27: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一)

語文在大學聯考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為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輕視語文學習,表現出種.種消極心理。現在我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並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表現

1、漠視語文

漠視語文的學生表現為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度,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課後作業有時間就做,沒時間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別是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為語文過去學得不錯,可以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於是,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他們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因為學得再認真,在大學聯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也低不到哪兒去。

2、應付老師,平衡自己

這些學生迫於大學聯考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的態度比冷漠型要積極些,但也只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於上課聽講,課後完成老師佈置的書面作業,滿足於老師問起時,有“我已認真學過了”的回答;捫心自問時,也可以“我已努力過了”聊以自慰。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

3、擔憂焦慮卻不知所措

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於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儘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倒退,於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憂慮。隨着考試的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範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並想象失敗後的情境,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迴之後,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4、投機取巧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知道語文重要,而是認為大學聯考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抱着投機取巧的心理,大搞題海戰術,今天一套資料,明天一套試題,見題就做,企圖能夠“碰”上大學聯考試題,對老師提出的緊扣課本、多讀文章、培養語感的要求充耳不聞。還有一些學生,題目也不做。他們抱着“我聰明”、“我運氣”的心理,等到考場“超常發揮”。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機取巧者。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二)

一、在情感共鳴中學習語文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學校裏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裏裝進另一個頭腦裏,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例如《懷念母親》一課,作者通過介紹自己對兩位母親——生身母親和祖**親“同樣懷着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和對祖**親不變的愛意。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我設計了一段充滿激情的導語:“你喜歡自己的母親嗎?誰能列舉一件小事談一談自己與母親之間的深厚感情?”簡短的一句話,開啟了學生感情的閘門,學生紛紛發言。正如“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在簡單的交流中,學生對自己母親的熱愛,如涓涓細流源源不斷地流了出來。正是基於對自己母親的熱愛,學生才漸漸走進了作者的心靈,與作者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對理解課文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如涓涓細流源源不斷地流了出來。正是基於對自己母親的'熱愛,學生才漸漸走進了作者的心靈,與作者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對理解課文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二、重視情境創設,激發學習興趣。

《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師要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以任務驅動學習,激活學生已有的經驗,指導學生體驗和感悟學習內容。不到一年的>語文教學,讓我對這句話有了深刻的體驗。是的,語文教學離不開情境,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把學生帶入一個有聲、有色、有情、有形的情境世界呢?我覺得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課堂上,要大膽地讓學生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每學習一篇新課文,我都鼓勵學生儘可能地蒐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上課時,大家都希望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給大家,這樣,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他們都表現得十分積極,而且極大的豐富了知識的儲備量。

2、引領孩子去讀書。

葉聖陶先生曾説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

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於這個思想,我經常蒐集課外閲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閲讀。另外,我還結合教材所涉及到的內容,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開展課外閲讀,使學生儘量領悟不同類型的文章的>寫作技巧;同時,鼓勵學生閲讀中外兒童名着,領略書中的精妙所在!我們班還設立了圖書角,更加豐富了學生的課外閲讀。總之,我願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回顧我聽過的語文課堂教學以及自己短短的語文教學經歷,特別是在整體批閲了學生的第一篇作文之後,我真正地意識到:國小語文學習離不開生活,只有學生把在課本中學到的知識用到對周圍生活的觀察、品味、描寫中,才能真正地學好語文、用好語文。因此,我不斷鼓勵我的學生堅持觀察周圍的一切,要養成從生活中汲取養分的好習慣,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我想信,久而久之,生活中的一切都會演變成學生學好語文、用好語文的豐富資源。

總之,我期盼着:我的語文課堂會變成孩子們學習知識、放飛夢想的理想舞台。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三)

本人從事語文教學七年,從事高三語文教學也已經有三年。長期以來,高三語文教學往往圍繞各個複習專題,各個考點、各自為戰,“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各個專題、考點缺少聯繫,像一條條平行線永遠不能相交。但效果甚微、學生學了後面,忘了前面,有些考點、專題時間一長,又得返工。去年的期末考試就是這樣,很多在考點複習中已經解決的問題,在考試中,尤其是在作文中有顯現出來。高三語文教學往往會陷入非常尷尬的境地。下面就結合今年大學聯考,談談本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從去年的期末考試試卷看,語音和成語題都是大家比較熟悉,在教材中出現的內容,只是稍微作一點延伸,而從歷年江蘇大學聯考考題分析,我們不難發現,試題迴歸課本越來越突出,越來越明顯,從字音、字形、成語到語言表達,甚至作文,都回到同學熟悉的大背景中。面對大學聯考試題命題方向的改變,我們打出了迴歸課本的旗幟。於是,理清教學思路,如何重新調整和確定教學目標和任務,如何尋求教學突破,尋找各個專題,考點的契合點、連結點,使高三語文教學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是擺在我們高三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個嚴峻的課題。也是我們提高複習效率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去年期末考試總體沒有達到預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文。絕大多數同學得分都在50分以下,當然有試題的因素,但學生寫作能力不強,素材積累不多,語言不夠生動也是重要原因。作文是高三語文教學的主線,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作文分數重,是天下第一題,大意不得。作文的成敗直接決定了語文學科的成績,真可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教師、學生都能認識到這一點,課外收集積累大量的作文素材,作文專項訓練常抓不懈,這固然重要,但這是否會增加學生的負擔?是否有更切實有效的途徑?透過紛繁複雜的專題、考點,我找到了這個契合點、連結點,它就是作文,在夯實各專題、考點基礎,強化各專題訓練的同時,實際上都在為作文作準備。我們是否有必要捨近求遠,另起爐灶,花大量時間來抓作文專項訓練呢?我認為很有必要。

首先,學習“虛詞、實詞、熟語的正確使用”等專題,為作文儲備充足的詞彙。在期末考試批閲學生的作文中,許多教師和我一樣都感歎學生作文裏詞彙的貧乏,要麼辭不達義、望文生義,要麼就出現很多生造詞。一篇作文難得見到幾個用得貼切、鮮活的詞。在複習這些專題考點時,有意識地引導我們的學生,從作文的角度多積累一些詞彙,然後學以致用,在寫作過程中,有意識運用一些詞彙。這樣就能豐富自己的詞彙,增加文章的文采,贏得老師的親睞。

其次,學習“字形的識記、標點符號的正確使用、病句的辨析和修改”等專題,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以往教學出現的情形是,做這類專題訓練的時候,改錯別字、改標點符號、辨析和修改病句,都完成得較好,準確率挺高,但一到自已寫作文,就不當一回事了,無所顧忌,錯別字連篇,標點“一逗到底”,“創造”了形形色色的病句。為什麼會出現這類咄咄怪事?原因就出在“學”與“用”嚴重脱節了,學習這些專題的時候,沒有和作文連在一塊了,未能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期末考試中就有不少同學在這些方面做的不好,最後影響了作文的得分。

再次,學習“名句名篇、詩歌鑑賞、文言文閲讀”等專題,豐富作文素材的儲備。翻閲學生上次期末考試的作文,明顯感覺到學生沒什麼內容寫。考場作文要求在極短的時間快速成篇,學生平時若沒有充足的素材儲備,即使有較好的寫作技巧,較強寫作能力,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大學聯考考查的“名句名篇、詩歌鑑賞、文言閲讀”無疑是學生作文素材的聚寶盆。在教學這些專題的時候,我就明確告訴學生,這些專題的大學聯考分值是“X+70”分(“X”是該專題分值,“70”就是作文的分值)以引起學生重視,在寫作訓練中、能現學現用、活學活用,起到良好的效果。

最後,學習“語言應用題”專題,改造並錘鍊學生作文的語言。語言應用題歷來被稱作是大學聯考的“實驗田”,題型新,短小精悍,靈活多變,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一則語言應用題,從某種意義上説,就是一篇“小作文”,它要求依據一定的句式、一定的修辭手法,重點考查語言表達能力,多用整句、對稱句。很多學生很喜歡做這類題目,可謂駕輕就熟,得心應手。可一寫起作文就愁眉苦臉、根本找不到感覺了。在講評語言應用題的時候,我時常會這樣感慨:“要是在作文裏能出現這樣精美的文字,那就太棒了”。把語言應用題和作文訓練結合起來,在作文訓練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多講究語言的改造和錘鍊,每一句、每一段語言都拿捏好了。整篇作文的語言自然就好起來。

此外,還有其他專題訓練,也可以和作文串起來,譬如:現代文閲讀訓練,我們閲讀文本,不單單就為了解決那些題目,還應該把它們當作美文、範文來品讀、來學習、借鑑。為自已的作文的提高提供範本。因為對中學生來説,學習寫作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借鑑模仿的過程。

總之,通過對去年期末考試的總結和思考,我明確了一個認識,即在整個高三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始終貫穿一條主線,那就是作文。讓我們心中有作文,更要讓學生心中有作文,在夯實各專題、考點基礎的同時,不忘彰顯作文的特殊地位。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四)

《邊城》是詮釋愛的,祖孫之愛、男女之愛、兄弟之愛、父子之愛、友朋之愛、鄉鄰之愛、鄉土之愛組合成的人倫社會之愛。《邊城》是要闡釋美的,自然之美、人物形神之美、人事之美、人情之美、人性之美,還包括作品本身結構行文的詩性的美,無處不美。而這愛和美的背後無疑暗伏着一種缺憾,一是作者要描畫的人生、社會本身的缺憾,比如“美麗的都不容易長存”的淒涼的故事結局,“人類靈魂的相互孤立”,小説流溢的神祕宿命氣息等。這愛和美在從很久以前開始的現實中的消失,這就是所謂“中國另外一個地方另外一種事情”。

《邊城》有非常清晰的人生社會理想的訴求。“我將這個民族為歷史所帶走向一個不可知的命運中前進時,一些小人物在變動中的憂患,與由於營養不足所產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樣活下去’的觀念和慾望,來作樸素的敍述。我的讀者應是有理性,而這點理性便基於對中國現社會變動有所關心,認識這個民族的過去偉大處與目前墮落處,各在那裏很寂寞的從事於民族復興大業的人。這作品或者只能給他們一點懷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給他們苦笑,或者又將給他們一個噩夢,但同時説不定,也許尚能給他們一種勇氣同信心!”小説踐行着作者想要建造“精緻、結實、勻稱的供奉‘人性’的中國的希臘小廟”的理想。

如此美麗,如此豐富,“邊城”讓人心馳神往,想來教和學都該是極其美麗的事情。但是我顯然被衝昏了頭腦,忽略了學生可能存在的閲讀障礙,也忽視了對最佳課堂結構的追求,於是我最初的嘗試是失敗的。

本課的'教學關鍵就在於找到學生情感的共鳴點,並且營造讓學生迅速進入的“場”。學生情感的共鳴點在哪兒,我們不能想當然地替學生做主,得讓他們自己説,於是就有了課堂開始階段“一個詞、一句話、一段文表達你的閲讀感受”的環節設計,學生的表達指向是豐富的準確的,這樣,一個看似簡單卻意藴深刻的問題的提出就順理成章了——請問這究竟是一篇小説還是散文?學生肯定會説是小説,因為教材就是這樣介紹的。但是我將堅持説《邊城》更像散文,因為她具備散文情意真、內容美、形式自由的三個特質。然後讓學生去尋找文本中的美點,探討美在何處,怎麼美,為什麼美。於是引領學生或者説被學生引領共同走入《邊城》的角角落落,在沈從文如詩的文字美麗的肌理褶皺裏,領略茶峒的秀麗風光,體會邊地淳樸的民風,理解翠翠美麗的形神,感受翠翠、祖父、儺送等人間真摯、樸素的愛和閃耀在他們身上的美麗的人性光芒,為故事的憂傷而憂傷,為這一曲古樸的愛和美的頌歌而神往,悄悄逼近《邊城》這對人生、社會“觀”“想”“望”的全面描摹。

任何交流都需要特定的和諧的有張力的“場”。《邊城》的“場”在何處?城市少年看得見天空中被夕陽烘成的桃花色的薄雲嗎?杜鵑的叫聲是怎樣一種叫聲?泥土草木和各種甲蟲類氣味是怎樣一種氣味?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如何變成一片黑色?那小小草鶯夜半的吵鬧和閉着眼的安睡與繁密如落雨的蟲聲是怎樣美妙的復奏?……我曾試圖利用音像的資料來幫助我建造這個“場”,但很快就被自己否定掉了,史紹典主任“課堂要原生態”的叮囑更堅定了我遠離現代技術的主意。因為所有形象直觀具體的解釋都有可能是對豐富的簡化,對真實的歪曲,對深刻的疏離。於是我赤手空拳,試圖用最原始的説和寫,思考和交流來營造這個“場”。轉接是流暢的,過程是自由的,氣氛是民主的,不要預設,拒絕灌輸,在行走中尋找閃亮的星星,撿拾美麗的珠貝。當然還有開頭那“中國另外一個地方、另外一種事情、另外一種人生”,結尾“藴藏的熱情、隱伏的悲痛”的點撥,幫助我營造着這個“場”。我們所依靠的只是我們那一顆顆敏感善良的心、聰慧正直的腦。

但是,我感到了力不從心,我還是覺察到了學生、我與《邊城》的疏離,我和學生的疏離,我和所有在場者的疏離,我有了逃走的慾望,逃到邊城中去,逃到那一個似乎存在似乎不存在的地方去。我發現我的官能的不足,發現我的認知的淺薄,我渴望將自己的這些體驗匯入到《邊城》所在的那一條人類整體經驗的河流中去,雖然未知前方在何處。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五)

高三語文教師不應當只是埋頭苦幹,高三語文教學也需要在實踐中思考,思考中總結,總結後提升。本屆的高三語文教學讓我體味了艱辛,也收穫了歡樂,但更多的是感悟。下頭是我本學年來對高三語文複習的幾點感悟:

一、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但習慣認為高三的學生目標明確,不用再象高一、二學生那樣想方設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大家通常認為高三教師的主要任務是鞏固學生知識,培養學生本事,提高學生成績,不必在培養、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上下功夫。其實不然,高三語文複習教學,大多是一練一講,一講一記的枯燥循環。

學生在兩輪甚至三輪的題海中摸爬滾打極容易產生厭學情緒,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減少他們的枯燥感也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

語文不僅僅是一門具備實用價值的工具學科,更是一門飽含美感的人文學科。一位優秀的高三語文教師,他的課堂應當充滿生機,應當彰顯語文特有的人文之美;一位優秀的高三語文教師,他不是對學生做裁判性的引導,而是充分調動他們的進取性,努力誘發他們的求知慾、好奇心,進取培養他們充足的自信心,使他們在學習實踐中能夠不斷獲得成功的喜悦和充實的感受。所以,調動興趣永遠都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勇於創新

創新是現代教育異常強調的一個資料。語文教學和語文教師需要創新,高三的語文教師和教學更需要創新。離開創新高三的語文課堂會沉悶如一潭死水。

我所指的創新是指高三教師在複習時,不要囿於傳統的教法,而應當多思考求創新。以詩歌鑑賞為例,詩歌鑑賞教學歷來提倡並採用“知人論世”的方法。“知人論世”最早是由孟子提出來的。

他認為要理解作品,必須要對作者和作者所處的時代有所瞭解,這才能與古人為友。“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與作品的關係;“論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環境,瞭解其創作背景,經過時代背景與創作背景鑑賞文學作品。

“知人論世”的方法為歷代評論者所推崇,也為今日的詩歌鑑賞教學所推崇。現今大學聯考鑑於公平公正的原則,同時為了避免猜題押寶所帶來的負面性,鑑賞所選詩歌迴避名家名篇。

對於陌生詩人的陌生詩作,學生如何做到知人?如何做到論世?所以我認為“知人論世”的方法不太適應此刻的大學聯考;所以教學詩歌鑑賞時,我們要勇於突破“知人論世”的常規教學櫃架,敢於去思考去發現去創新,敢於總結出一套真正可行的鑑賞方法,這樣才能適應不斷髮展不斷改革不斷完善的大學聯考。

其實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本事的前提應當是教師本身具有創新性。學無定法,教亦無定法。我們不能以不變應萬變,僅有勇於創新與時俱進,我們的教學才能適應這個時代,我們教出的學生才能在未來的社會立足。

三、迴歸教材

高三複習除了題海式強化訓練,還應充分開發利用課本。實踐證明,迴歸教材是提升大學聯考分數的有效途徑,“以本為本”是大學聯考複習的有效策略。

平常考試,我們常説“萬變不離其宗”,還説“題在書外,答案在書內”。這話適用於大學聯考,也適用於當今極具靈活性和時代性的大學聯考語文。我們手中的複習材料儘管是精心挑選的,但其寬度與深度都不及教材。

一是其涉及面不會比教材更全面,二是其深淺度的把握上不比教材更適中。所以對那些掌握教材不是十分透切的學生而言,教材應當是最好的複習資料。現今的大學聯考命題堅持以教材為依據,所以學生要想考出好成績,在高三的複習中仍不可脱離教材。下頭以寫作為例談迴歸教材的重要性。

在寫作中,許多學生總是因素材太少太膚淺,從而導致“言之無物”。所以高三階段,教師和學生依然會在積累寫作素材上下大功夫,經過網絡,經過報刊,經過各個途徑積累方方面面的素材。

殊不知,我們的教材就是一個巨大的材料寶藏,只是我們沒有發現,或者説沒有有意識地去開掘罷了。

歷年的大學聯考話題都沒有在教材中出現過,可是,均能夠從教材中找到直接、間接的寫作材料,找到分析問題的方法,獲得有益的借鑑或啟示。

如:大學聯考話題“感情的親疏與事物的認知關係”這一話題在《鄒忌諷齊王納諫》裏就能找到素材獲得啟示。同時,歷年大學聯考的優秀作文相當一部分是得益於“活”讀“活”用教材的,又如“相信自我與聽從別人””這一話題在《遊褒禪山記》裏也能找到素材獲得啟示。

還有大家熟悉的《孔雀東南飛》一文,曾在多年的大學聯考優秀作文中被採用被演繹。僅從這個角度看,能夠毫不誇張地説,教材是一座富礦,等待着我們去開發。如果能靈活運用好課文中的素材,既能解決寫作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難題,又能增加文章的文學內涵及文化底藴,能夠説是一舉兩得。

四、博採約取

“博採”與“約取”是針對教師的備課而言的。

我們説,教師僅有“博採”才能夠開闊眼界,尤其是對於年輕的高三教師。高三教學的成功離不開教學經驗,可是經驗的積累需要時間需要歷練。即使是經驗豐富的教師,“博採眾長”也是必需的,孔子説過“三人行必有我師”。可是“博採”並不意味着只要“博”,備課質量就會高。

所以“博採”的基礎上還要“約取”。“約取”就是要對“博採”的資料比較、加工、創新的過程。“博採”是“他山之石攻玉”,“約取”是“桑葉變成絲,花變成蜜”。“博採”能夠啟迪教師的思維,激發教師的創新意識;“約取”能夠讓教師把他人的東西變成自我的東西。

篇28: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一、課本梳理。引導學生對必修一至必修五等課本內容進行復習整理,尤其是文言文,有指導材料,有老師點撥,有學生整理、感悟。幫助了學生對課本素材進行有效複習、思考、整理和吸收。對課本專題有了一個初步的思考和材料積累。但是,在指導過程中沒有能指導學生及時回顧複習,強化記憶,學生在第二學期基本上忘記了了先前複習的內容,這也導致了我們的複習往往事倍功半,在二輪複習是師生往往覺得無事可做,分數難以保持。

二、加強早讀晚讀的指導與落實。早晚有系統指導材料,有具體落實檢查措施,學生能按照老師的要求進行學習又有自由選擇的餘地,充分發揮自主性。

三、專題素材積累。

(一)時事評論。利用午間新聞,要求同學邊看邊有選擇地做記錄,並且指導同學每週在讀書筆記上寫至少一篇時事評論,旨在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養成觀察、思考、動筆的好習慣,

教學反思《高三語文教學工作反思》。學生在訓練中接觸了很多新鮮的時事及評論文章,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在內容的選擇和寫作上老師並沒有給以具體切實有力的指導,致使學生在記錄整理上隨意性較強,顯得粗淺,寫得水平僅讓停留在較低水平。

(二)利用早晚讀材料對個專題素材進行積累,特別是美文閲讀。每次的材料上都精選一篇美文,讓學生閲讀評鑑。

(三)美文薦讀。要求學生每週選自己喜歡的一篇作文,抄錄在紙上,並向同學介紹自己選文的優點,學生瀏覽其他的文章並選出自己喜歡的文章,並作點評。但是往往堅持力度不夠,選文隨意性較強,有的同學應付了事,老師的指導作用也沒有完全發揮。可以加強背誦和模仿訓練,不斷重複、跟進,只有這樣才有可能讓學生真正有所得。

四、是堅持開展有針對性地訓練。大學聯考畢竟是一次考試,和平時的考試其實沒什麼兩樣,只不過重要性不同罷了。為了讓同學們及早地適應這種考試,就必須平時有針對性加以訓練,但這種量不宜過多,過猶不及。在訓練的過程中,要重點訓練以下幾項內容:1、書寫清晰規範;

2、審題明白準確;

3、答題科學合理;

4、時間利用得當。

五、是讓高三學生擁有成就感。高三學生學習語文缺乏成就感,我們需要的結果是學生獲取優良的成績,但偏多偏難偏怪的訓練正是學生獲取優良成績道路上的攔路虎。正確之舉是儘快降低語文訓練的難度,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學習的成效,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激情、興趣,穩固他們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於存在的問題的發現、思索和解決,有助於富有針對性地展開新的複習。

六、是閲讀思考與解題技巧同等重要。解題技巧的總結和積累在高三複習中是非常重要的,但閲讀思考也不容忽視。“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生很少思考,成為解題機器,只會按部就班,缺少應變能力。體現在考試中,他們對於新東西新題目,因為缺乏應有的自信、創新能力而失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今後的工作中,要更加踏實努力,在給學生的指導上要具體到位有力,尤其要重視檢查落實,以期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高三語文複習:

1.重視基礎積累

眾所周知,語文的知識是要靠積累的。它不像數學或者物理那樣,有公式有常識等,它的學習只能靠平時的積累。所以不要指望説一下子就能把成績給提升上去。在最後的複習階段應該做到,拿到能必拿的分數點。如語文的背誦,這便是高三學生在大學聯考時應得的分數。此時的複習應當將課內的背誦篇目拿下,做到滾瓜爛熟,同時要保證書寫無誤。其次,利用一定的時間將必要的詩詞曲常識給理解透徹,能夠辨識其不同。比如詩歌的題材、體裁、對仗、典故等,都應當有所知曉。也要掌握那一些主要的表現手法包括什麼,如情景交融、託物言志、虛實結合這些概念,應當理解準備,切忌張冠李戴。此時還要積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識積累。包括一些倒裝句、實詞虛詞、詞類活用、通假字等,要將之辨識與良好的運用。

2.養成好習慣

因為越臨近大學聯考,許多高三學生的心更加不能平靜下來進行總結。所有導致一些能夠解決的問題最終沒有解決,這是由於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而造成的。其實靜下心來想一想,把自己在平時練習或考試出現的問題加以解決,才是最好的方法。第一,要認真審題、細讀考題。無論在日常的練習還是考試,很多失誤都是由學生自己心急而造成的。而語文考題的要求便是要結合具體語境來回答的,如果不認真審題,不細讀考題,就匆匆地落筆,其結果必然是分數不高的。第二,要透徹理解考綱與考點。高三學生應當在平注意將每道題與考綱中的考點對應起來分析,形成一個分辨題目考點的習慣,便能抓住問題要害,從而有針對性地去強化鞏固。第三 ,要懂得梳理答題的思路。其實每一種題目都有其答題思路,如果考生能夠很好地抓住答題思路,將之熟練掌握。再之應當能明辨不同體型的答題要求及答題思路,這種梳理便是最高效的複習策略。

3.充實作文

通常有學生都説,作文都沒法複習的,因為作文都不像其他題目,沒法一下子就能提高寫作能力。但學生也不能因此而忽視作文的準備。其實一個人的寫作能力想要提高是需要一定的過程,但學生也是要在考前進行準備的。平時可以多練習下作文的寫作。在練習過程中,要重視審題,同時也要形成積累作文材料的習慣,進而熟練掌握一種作文的思路。這樣才能夠在大學聯考中寫好作文,拿到較高的分數。

篇29: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一)

《談中國詩》反思

《談中國詩》是高中語文必修五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作為學貫中西的錢鍾書先生的文章,這篇文章的內涵與意義無論從哪個角度挖掘都會有收穫的。總體來説,本堂課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完成了教學任務,課堂組織緊密、嚴謹,學生應該是有所收穫的。當然也存在需要進一步思考和細化的地方。

教育專家葉瀾教授認為,一堂好課應具備“五實”標準,即:紮實、充實、豐實、平實、真實。我在設計、處理《談中國詩》這篇文章時,也力圖向這五個目標靠攏。

第一、紮實。“一節好課應該是一節有意義的課”。對學生學習來講,葉瀾教授認為有三級意義:初級意義——學到東西;中級意義——鍛鍊了能力;高級意義——有良好的、積極的情感體驗,產生進一步學習的強烈需求。我在本文的教學目標的確立上秉承這一理念。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1、知識目標:瞭解作者及其作品;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中國詩的特徵,加深對中國詩詩創作和鑑賞的認識。2、能力目標: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中國詩歌同類現象。3、情感目標:提升學生的審美品位。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熱愛生活,熱愛詩,熱愛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從完成情況看,對照本課的三維目標,我認為學生了解了錢鍾書的生平及作品,分析、提煉出了中國詩的特徵,並且能夠運用掌握到得中國詩的特徵,學以致用的分析具體的詩歌,知識和能力目標實現了。課堂上大家積極投入,對中國詩的特點有了完整的認識,並且通過品讀部分詩歌,激發了學生對中國詩的熱愛,學生積極的參與,愉悦的表情表明本課的情感目標也實現了。所以,我認為本堂課較好的完成了預設目標,讓學生在“學到東西”“鍛鍊能力”“有積極的情感體驗”這三級意義上均有所收穫。

第二、充實,“一節好課應該是有效率的課。”效率至少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從範圍上來説的,對全班多少同學有效率,對優秀學生、中等學生、困難學生的效率是否相同。二是效率的高低,沒有效率就不算是好課。有效率的課應該説就是充實的課,是有內容的課。本堂課我立足文本,在解決教學重點——把握中國詩的特徵上,採用了“跳讀勾畫——篩選信息——整合信息”的思路,引導學生自主的投入學習,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把握文章觀點,從課堂效果看學生能夠較好的運用提供的方法,思路清晰的提煉出要點。課堂能夠照顧到絕大多數學生,從而達到高效率的結果。

第三、豐實,“一節好課應該是有生成性的課。”一節課不完全是預設的結果,而應該是在課堂中有真情實感、智慧的交流。《新課標》中在對“閲讀和鑑賞”的要求中,直接提出“發展獨立閲讀的能力”和“注意個性化閲讀”的要求。總體來説,在課堂的生成中,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例如課堂設計的最後一個環節,結合《尋隱者不遇》體會詩歌暗示性的特徵,學生就能夠深入詩歌,積極思考,通過個性化的閲讀深入挖掘隱藏在詩歌背後的內容和情感。從而加深對中國詩暗示性特徵的理解。

第四、平實“一節好課應該是常態下的課。”課堂的價值在於師生碰撞,相互討論,生成許多新的東西。這樣的課不僅是比賽時可以上,應該是什麼時候都可以上。所以我認為一堂課應該多些實際有用的東西,少些花架子。我就意圖體現這一理念,我有意只教給學生思考的方法,引導他們對內容自主分析、提煉、歸納。當有學生出現疑惑或錯誤時,讓同學之間展開討論,在思維的碰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例如,在比較中國詩與外國詩的異同這一環節中,有位女同學歸納説:“中國詩講究在篇幅上講究短小精悍,外國詩篇幅較長。”她沒有注意到文本中很重要的一句話“外國詩歌篇幅越短越妙。”所以作出了錯誤的判斷。很快,就有同學站起來否定了她的觀點。文章的要點就在智慧的交流與碰撞中越辯越明。我想如果在課堂上能長期堅持,假以時日,定能培養、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第五、真實“一節好課應該是有待完善的課。”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應該是真實的、不粉飾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課。只要是真實的,就是有缺憾的。本堂課,在時間駕馭上還是有遺憾的,由於在“比較中國詩和外國詩的的特徵”這一教學環節上費時較多,導致對詩歌暗示性特徵在具體詩歌中的體現和達到的效果挖掘還不深入,結尾比較匆忙。除此之外,在個別地方教學語言也還不夠精煉。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二)

教學目標:

1.瞭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於暗示性的特質,進而提高鑑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2.瞭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3.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詩歌同類現象。

4.創設美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對詩的熱情,使學生感受我們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澱,喚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難點: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特徵而實質是談詩歌語言的特點。

分析:詩歌的暗示性是一個詩歌理論問題,而學生對詩歌只有淺近的知識,也容易為文題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節課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突破認識的難點,幫助他們理解、學會暗示這一表達技巧,汲取寶貴的藝術營養。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請你們説出你最喜歡的詩句。並做一個簡要的分析。(意在對學過的知識進行一個輕鬆的回顧,讓學生先進入語言的美感情境。)

我們的古詩人是“敏感而有修養的”,他們似乎參透了深奧的美學和心理學原理,創造了耐人“觸摸”的精妙的詩歌語言,這語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謂的科學的解答的,需要我們用心靈去解讀。

“詩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藝術。只有用你的激情與想像去品讀,“詩的感覺”才會噴湧而出。”

同學們,就讓我把這幾句話作為本堂課的“題記”獻給大家。讓我們一起帶着的激情和想象,走進詩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葉”和“樹葉”的區別,探究由“木葉”發展為“落木”的原因,比較“木葉”“落葉”及“黃葉”,進而把握“木葉”的藝術特徵。

問1:從概念上講,“木葉”就是什麼?

討論,明確:就是“樹葉”。

問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為什麼會給人如此不同的感覺呢?請同學們結合作者所引用的詩句來體會。

邊顯示文中所引詩句邊引導學生思考:

引1:

樹:后皇嘉樹,橘徠服兮。

桂樹叢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

葉:葉密鳥飛得,風輕花落遲。

皎皎雲間月,灼灼葉中華。

思考:這所有的詩句,都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

明確:枝繁葉茂,濃陰匝地

引2:

木葉:亭皋木葉下,隴首秋去飛。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落木: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思考,討論:體會這幾句詩給你的感覺。並注意由“木葉”到“落木”的發展及其關鍵之處。(為幫助學生體會,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誦。)

明確:蕭瑟、淒涼。關鍵之處在於“木”字。

顯示:木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之中比較:“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與“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討論後明確:“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予人以一種飽滿感,感覺到了層層樹葉的波動。而“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則是一種落木千山的畫面,感覺到的是“空闊”。

小結:這就是“木”字在古詩中的藝術特徵。

提問:為什麼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木”暗示了“落葉”呢?

明確:因為“木”具有“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讓人更多地想起了樹幹,把“葉”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葉”暗示的究竟是怎樣的“落葉”呢?

體會:“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美女妖且閒,採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木葉”、“落葉”、“黃葉”帶給我們的感覺是否一樣?

明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中“木葉”飄零中透些微黃,“美女妖且閒,採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中“落葉”則飽含水份,繁密,而“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的“黃葉”微黃但不幹燥,無飄零之意。

結論:“木葉”暗示的是“落葉的微黃與乾燥”,帶給我們的是“整個秋天的疏朗的氣息”。這就是“木葉”的藝術特徵。請同學們再結合“洞庭波兮木葉下”的畫面體會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寫作目的,把握詩歌語言的特點;分析本文的寫作特色。

思考:本文僅僅是為了介紹“木葉”的藝術特徵嗎?寫“木葉”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確:是為了闡述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提問:作者又是如何闡釋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的呢?

明確:這種暗示性“彷彿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後。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的詩人們正在於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説”,詩歌的語言具有很強的感染性和啟示性。

討論:課文所闡釋的是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卻擬題為“説‘木葉’”,若改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你以為如何?

明確:標題若擬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整個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變,它可能就要從理論的角度來論述,就會寫成一篇理論性較強的學術論文。而標題擬為“説‘木葉’”,就可以把深奧的文學理論滲透於有關“木葉”詩句的品讀玩味中,化深奧為簡單,化抽象為形象,既體現了作者的科學態度,也契合了讀者的閲讀心理。

四、思考同類文學現象,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瞭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師:詩歌的語言富於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諸言外。因此,我們在鑑賞詩歌的時候,不僅要品嚐言內的意思,而且要品嚐言外意味。

思考1: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如“木葉”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如“月”“梅”“柳”“杜鵑”等。請根據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月亮”意象的藝術特點。(顯示《一剪梅》《相見歡》兩首詞及其畫面)

討論,結論:望月懷遠

思考2:請根據你所熟悉的梅花詩,説説“梅”這個意象的特點。顯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陸游的《卜算子·詠梅》

討論,結論:高貴,聖潔,堅貞。

師:我國古典詩歌中,有許多意象由於具有相對穩定的盛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請同學們注意一下,有時候,詩人把同一意象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裏,使之表現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愛桃花,寫過一首詠桃詩:“禁苑春暉麗,花蹊綺樹裝。綴條深淺色,點露參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風共一香。如何仙嶺側,獨秀隱遙芳。”而杜甫卻説“輕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貶得一錢不值。再如毛澤東和陸游的兩首《卜算子·詠梅》,就境界迥異。

五、佈置作業:古代詩歌中寫“梅”的不勝枚舉,所表現的感情不盡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幾首,請再找出一些,寫一篇鑑賞性小論文。

六、小結:同學們,我們生長在一個詩的國度裏,詩是祖先留給我們寶貴遺產,更是我們的驕傲。希望同學們在今天品味詩句的審美體驗之後,能更加熱愛我們的傳統文化,讀詩,學詩,愛詩,成為一個個有激情,有修養的小詩人。最後,請讓我把下面這首詩獻給同學們,作為今天的結束:

風雅頌是詩,古樂府是詩;

三閭大夫的狂放是詩,詩仙太白的神遊是詩;

大江東去是詩,把酒臨風也是詩;

詩,可以靜靜的坐下傾聽;也可以在微雨街頭温柔吟唱……

愛詩,其實是在愛着,我們的生活。

探究活動

1.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如“木葉”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請根據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月亮”意象。

研究方法:

(1)收集有關“月亮”的古詩。

(2)班級交流。

(3)鑑賞研究,寫成小論文。

參讀作品:

曹操《短歌行》,劉禹錫《石頭城》,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張九齡《望月懷遠》,李白《靜夜思》,杜甫《月夜憶舍弟》,孟郊《古怨別》,王安石《泊船瓜洲》等等。

2.詩歌語言的精妙在於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會給詩歌創作帶來負面影響。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説:“聯想意義也最容易誤用而生流弊。聯想起了習慣,習慣老是歡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誘性,一人走過,人人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濫,沒有一點新奇的意味。……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嬙、西施’,才子都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談風景必是‘春花秋月’,敍離別不離‘柳岸灞橋’;做買賣都有‘端木遺風’,到現在用鉛字排印書籍還是‘付梓”殺青’。”後人受屈原“木葉”詩句的影響,於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種“流弊”呢?古代詩歌還有沒有類似的常見意象呢?請找出來,作專題研究。

研究方法:

(1)閲讀古詩,找出一兩個常見意象。

(2)作比較賞讀。

(3)召開詩歌鑑賞研討會。

參讀書目:

《詩集傳》《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等詩集。

3.在我國詩歌中,有許多意象由於具有相對穩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有時候,詩人把它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裏,使之表現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古代詩歌中寫“梅”的不勝枚舉,所表現的感情就不盡一致。請找出一些,試辨析並交流.

研究方法:

朗讀交流、品味交流、心得交流。

參讀書目:

王安石《梅花》,陸游《卜算子·詠梅》,毛澤東《卜算子·詠梅》,黃櫱《上堂開示頌》,盧梅坡《雪梅》,張謂《早梅》,林逋《梅花》,周邦彥《花犯》,范成大《霜天曉角》,姜夔《暗香》《疏影》,蕭泰來《霜天曉角》,彭元遜《解佩環·尋梅不見》,黎洪《詩話一百篇·逸者之梅與志士之梅》。

摘自《中學語文教學通訊》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三)

《滕王閣序》

從欣賞的角度來看,《滕王閣序》是奇文妙文,但是就教學來説,又是一篇難文硬文。我們最怕辛辛苦苦教下來,學生的感覺卻是一句“有什麼好的”。《滕王閣序》就常常遭受這樣的命運。這次重新碰到它,我原先也想不出好的花招,上網查了一下資料,也沒有什麼建設性的意見,頂多就整理文中的典故,以它為鑰匙打開滕王閣的大門。但這樣一來,學生要花很大的時間去打理,恐怕那點興趣也被蠶食得差不多了。後來靜下心來仔細地閲讀課文,居然發現一條亦真亦假亦明亦暗亦斷亦續的感情線索。相對典故相對文采這些“技”上的東西,它應該是“道”,是最根本的。那麼能否以情感為“綱”,綱舉目張,帶動全文的教學,讓學生體會王勃陸海潘江之才下的痛苦不安?

由於文章確實在文字理解上有難度,為了便於課堂上的教學,我佈置學生預習時畫一副王勃情感變化的心電圖。因為以前從沒幹過類似的事情,從課堂上兩個學生在黑板上的展示看,學生還是非常感興趣的,而且,基本能把握王勃的心路歷程。當兩條情感變化圖呈現在大家面前的時候,接下來的教學就簡單了:一問是不是這樣的情感,二問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感,三問這樣的情感變化説明了什麼,哪種情感是最真最根本?舉最初的情感為例,絕大部分的學生概括為“興”,也有學生認為興中有悲。這樣的理解無疑是對的,但又無疑以前者為主。那它從何而來?學生指出源自原原本本的兩句話,“遙襟甫暢,逸興遄飛”“興盡悲來”,從文中篩選信息體現了學生的一種閲讀技巧,不過教師不能到此為止,應該引導學生具體深入文本,在自主的基礎上開展探究性學習。經過討論,學生是能概括出這麼幾點的:盛地、盛宴、盛景、“盛”人。這樣一來,王勃的“興”就有了落腳點。

可以説,王勃在最初表現出來的逸興只是斯時斯地的感觸,真的是“躬逢盛宴”而已,最後對賓主的客套寒暄也是表面文章,對《滕王閣序》而言,這些均不足觀。足觀的是“失路之人”在強烈的渴望“望長安於日下”,在熱切的盼望“奉宣室以何年”;足觀的是“時運不齊,命途多舛”之人,在痛苦又慷慨地自己給自己加油鼓勁吶喊助威,“老當益壯”“窮且益堅”;足觀的是“有懷投筆”者“無路請纓”,只好“奉晨昏於萬里”,無奈到絕望。引導學生深入體會那一個個典故背後真正的意圖,體會笑臉背後不堪回首的坎坷經歷,年輕後的滄桑,輝煌後的傷痕。只有這樣的情感才是最真的,只有這樣的千古同悲才是文章真正的魅力所在,也只有這樣讀出來才算對得起王勃。

這樣兩節課下來,自己覺得上的較為輕鬆,也較為沉重。輕鬆的是綱舉目張,一氣呵成;沉重的是為王勃的失意與傷感,掙扎和自慰,為一顆不甘的靈魂。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四)

《説木葉》作為一篇自讀課文,內容比較單純集中,圍繞古詩中的意象木葉深入到木的藝術特徵談詩歌的精微之處的表達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較清晰,因此本文的教學重點就定為引導學生通過品味作者引用的詩文準確體察語文的微妙之處,於細微處見精神,含英咀華,來解讀詩歌的內涵和抒情意藴,真正感受詩歌語言的精粹。

本文的教學重點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課外同類文學現象,讓學生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真正提高學生獨立分析鑑賞的能力,只把教材作為一個例子。

教學重點之三是利用文章中的“樹葉、綠葉、落葉、木葉”等資源,有效解析詩歌語言中的暗示作用,即:詩歌中意象的傳統象徵意義。這樣,就將一篇現代自讀課文和古代詩歌有了密切的聯繫,有助於教師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也有助於學生將本文所學與傳統的詩歌意象結合在一起,更有助於學生髮散性思維的擴散。

學生學過篇詩歌,但只是對詞句的分析和對情感的理解,並沒有深層挖掘詩句的表達技巧,對語言的微妙處也沒有敏感的體察,而這正是古詩詞含蓄藴藉之處,正是古詩詞魅力所在,本課以此作為教學的知識目標引導學生學會這一表達技巧,能夠有意識理解和運用它提高自己的文學素質。在提高文學鑑賞能力時要本文用的是歸納法,從多個詩句中“木”這一意象的共同特徵歸納出詩歌語文暗示性這一特質,所以在拓展時教師要注意到這一知識點的積累和能力訓練,讓學生自己依據剛學過的知識概括出共性的東西,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情感目標是基於新教材對於學生心理的關注而確立的。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忽視對學生情感態度意志等心理因素,隨着對學生心理學研究的深入,我們發現智力因素有時顯得無能為力,因為非智力因素在某種情況下占主導地位,現代教學能夠兼顧二者,用非智力因素來促進智力因素,達到真正使學生健康地發展。傳統語文課人文教育方面還顯得薄弱,只注重語文的工具性,使語文課美感得不到充分體現。本課實現情感目標主要用詩句的優美意藴來打動學生,重視創設美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

本課運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首頁就有樹葉的閃動,讓學生進入教學情境,能夠開啟學生的想象力,可能會想到枯黃葉子表達什麼情意。中間部分用了《登高》這首詩的配樂朗讀,聲音是課件中最靈動的東西,一個優質課件必備的要素,課件沒有聲音,也就沒有了生命。因為朗讀能夠渲染氣氛,能夠以情動人。從《登高》的朗讀中感受淪落他鄉年老多病杜甫仰望茫無邊、蕭蕭而下的木葉產生的憂國傷時的無窮無盡的愁思,油然產生對杜甫這位現實主義大詩人人生遭際的同情和景仰,從而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在拓展部分,用梅、柳、鬆、雲等圖象,達到視覺上的美感,使學生思維處於活躍狀態,從而極大的激發了學生思考探究的興趣,使學生主動探索詩歌意象所表達的情意。

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對詩句的理解遠遠倒不到上課的要求,以至於在第一個重點的落實上花了將近四分之三的時間,第二個重點就草草收尾了,學生的獨立分析鑑賞的能力沒有得到真正落實。在討論“落葉紛冉冉”一句時,學生就“落葉”到底是如何體現出桑女走路的姿態時,各執己見,用了較多的時間。因學生各執其理,一時間我沒能做出較為準確的判斷和果斷的引導,從而也耽誤了一些時間,導致預設的一處古詩意象分析沒有進行。再加上,這節課有各省市教委的領導聽課,一切學生還是在思考回答問題的時候有些拘謹,對於一些問題,不敢拿出自己的見解與大家討論。以上這些,對於我來説,還是要在以後的備課,授課以及正確利用課堂生成資源方面做更多的努力,多方面的完善我的語文課堂,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

此外,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還得到了一點啟示,那就是所謂的方法指導是建立在學生有一定的閲讀積累之上的。所以引導學生課外多讀才是我們語文教學的方向。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五)

《邊城》

《邊城》是詮釋愛的,祖孫之愛、男女之愛、兄弟之愛、父子之愛、友朋之愛、鄉鄰之愛、鄉土之愛組合成的人倫社會之愛。《邊城》是要闡釋美的,自然之美、人物形神之美、人事之美、人情之美、人性之美,還包括作品本身結構行文的詩性的美,無處不美。而這愛和美的背後無疑暗伏着一種缺憾,一是作者要描畫的人生、社會本身的缺憾,比如“美麗的都不容易長存”的淒涼的故事結局,“人類靈魂的相互孤立”,小説流溢的神祕宿命氣息等。這愛和美在從很久以前開始的現實中的消失,這就是所謂“中國另外一個地方另外一種事情”。

《邊城》有非常清晰的人生社會理想的訴求。“我將這個民族為歷史所帶走向一個不可知的命運中前進時,一些小人物在變動中的憂患,與由於營養不足所產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樣活下去’的觀念和慾望,來作樸素的敍述。我的讀者應是有理性,而這點理性便基於對中國現社會變動有所關心,認識這個民族的過去偉大處與目前墮落處,各在那裏很寂寞的從事於民族復興大業的人。這作品或者只能給他們一點懷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給他們一次苦笑,或者又將給他們一個噩夢,但同時説不定,也許尚能給他們一種勇氣同信心!”小説踐行着作者想要建造“精緻、結實、勻稱的供奉‘人性’的中國的希臘小廟”的理想。

如此美麗,如此豐富,“邊城”讓人心馳神往,想來教和學都該是極其美麗的事情。但是我顯然被衝昏了頭腦,忽略了學生可能存在的閲讀障礙,也忽視了對課堂結構的追求,於是我最初的嘗試是失敗的。

本課的教學關鍵就在於找到學生情感的共鳴點,並且營造讓學生迅速進入的“場”。學生情感的共鳴點在哪兒,我們不能想當然地替學生做主,得讓他們自己説,於是就有了課堂開始階段“一個詞、一句話、一段文表達你的閲讀感受”的環節設計,學生的表達指向是豐富的準確的,這樣,一個看似簡單卻意藴深刻的問題的提出就順理成章了——請問這究竟是一篇小説還是散文?學生肯定會説是小説,因為教材就是這樣介紹的。但是我將堅持説《邊城》更像散文,因為她具備散文情意真、內容美、形式自由的三個特質。然後讓學生去尋找文本中的美點,探討美在何處,怎麼美,為什麼美。於是引領學生或者説被學生引領共同走入《邊城》的角角落落,在沈從文如詩的文字美麗的肌理褶皺裏,領略茶峒的秀麗風光,體會邊地淳樸的民風,理解翠翠美麗的形神,感受翠翠、祖父、儺送等人間真摯、樸素的愛和閃耀在他們身上的美麗的人性光芒,為故事的憂傷而憂傷,為這一曲古樸的愛和美的頌歌而神往,悄悄逼近《邊城》這一次對人生、社會“觀”“想”“望”的全面描摹。

任何交流都需要特定的和諧的有張力的“場”。《邊城》的“場”在何處?城市少年看得見天空中被夕陽烘成的桃花色的薄雲嗎?杜鵑的叫聲是怎樣一種叫聲?泥土草木和各種甲蟲類氣味是怎樣一種氣味?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如何變成一片黑色?那小小草鶯夜半的吵鬧和閉着眼的安睡與繁密如落雨的蟲聲是怎樣美妙的復奏?……我曾試圖利用音像的資料來幫助我建造這個“場”,但很快就被自己否定掉了,史紹典主任“課堂要原生態”的叮囑更堅定了我遠離現代技術的主意。因為所有形象直觀具體的解釋都有可能是對豐富的簡化,對真實的歪曲,對深刻的疏離。於是我赤手空拳,試圖用最原始的説和寫,思考和交流來營造這個“場”。轉接是流暢的,過程是自由的,氣氛是民主的,不要預設,拒絕灌輸,在行走中尋找閃亮的星星,撿拾美麗的珠貝。當然還有開頭那“中國另外一個地方、另外一種事情、另外一種人生”,結尾“藴藏的熱情、隱伏的悲痛”的點撥,幫助我營造着這個“場”。我們所依靠的只是我們那一顆顆敏感善良的心、聰慧正直的腦。

但是,我感到了力不從心,我還是覺察到了學生、我與《邊城》的疏離,我和學生的疏離,我和所有在場者的疏離,我有了逃走的慾望,逃到邊城中去,逃到那一個似乎存在似乎不存在的地方去。我發現我的官能的不足,發現我的認知的淺薄,我渴望將自己的這些體驗匯入到《邊城》所在的那一條人類整體經驗的河流中去,雖然未知前方在何處。

篇30: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近期我校高三語文主要是以文言文一輪複習已基本結束,在文言文複習的過程中,我一直思考文言文究竟應該如何來指導學生進行復習。期間,根據新課程改革六字方針——自主、合作、探究,根據課程改革提倡的“三維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並依照上級教育主管部門關於課堂教學的指導精神,參照我校的文言文教學基本流程設計,結合我校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對文言文複習課的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做了很多的探究,由各種教學模式的嘗試,到新模式的初步定型,到不斷完善,直至教學模式的最後確定。儘管現在看還談不上成熟,但至少已經基本定型。現總結如下:

(1)依據考綱的要求,以學案導學的形式明確複習的目標要求,明確需要梳理、掌握的重點內容,尤其明確複習方法,指導學生自主複習。其中,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有專門的學案,來加強學生的系統性學習。(課前時間)

這一個環節也可放在課上,不過鑑於充分性的要求,最好放在課前進行。在前一節課快結束的時候,以學案的形式,把這節課複習的目標要求、複習的內容以及方法告訴給學生,讓學生在課下先自主複習。目的就是讓學生對所複習的內容先有一個比較熟悉的認知和切入,讓學生能帶着點問題繼續進行下一個環節的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檢查複習的情況,讓學生展示自己複習的成果,進而明確本節課教學重點和難點。(10分鐘)

首先讓學生自由交流一下複習的情況,嘗試以合作的形式解決在前一個環節中出現的問題——實在解決不了的問題及時告知老師。為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也可以以做平時訓練或板書等形式對學生複習的情況進行檢查,讓學生在自我展示中發現自己的問題,並嘗試以與同學合作學習的形式解決問題。問題解決不了,及時告知老師;當然老師要時時關注學生複習的進展。對在這一環節中同學們解決不了的問題老師要及時幫他們解決:個性的問題,隨機當面單獨指導;共性的問題,作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在下一個環節中進行集體指導。

(3)集中突破重難點,並作適當拓展。(25分鐘)

依據考綱的要求,就學生複習過程中遇到的共性疑難進行講解,對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作系統梳理;目的是彌補缺漏,幫助學生建構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具體來説大致有兩種操作模式:一是通過串講的形式,梳理重難點;二是以學案導學的形式,給學生提供現成的總結好了的材料,指導學生去讀,去背,去記,去理解,去頓悟。當然,在記憶過程中我們也將“課內”與“課外”的知識綜合複習,鞏固。

(5)整理感悟,能力提升。(10分鐘)

引導學生做好總結,做好一節課教學內容的整理,讓學生在梳理課堂內容的過程中,獲得對知識的感悟,獲得能力的提升。可以是整理課堂筆記的形式,也可以是整理錯題的形式,還可以是寫學習反思的形式。另外,給學生補充一些材料,讓學生充分地佔有材料,拓展視野,提升能力。

(4)訓練鞏固,點撥指導。(晚輔導時間)

讓學生當堂做精心設計好的訓練題,以加深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提高知識的運用能力,鞏固所學的知識。訓練要限時,學生做完後,學生之間可互改,相互糾錯,解決不了,教師點撥指導。

這五個環節,從教師教的角度可用五個字來概括:標—診—授—點—留。“標”,出示目標及要求,讓學生對將要掌握的內容以及所要達到的目標非常清楚;“診”,通過小練習,檢查學生複習的情況,及時為學生糾正錯誤,診斷學生薄弱點,以此確定本節課傳授的重點;“授”,依據考綱考試説明的要求,對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作梳理,傳授知識,破解困惑,建立知識體系;“點”,指導學生訓練,訓練結束後有針對性地點撥;“留”,最後,把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或整理,或總結,或反思,以期有所領悟、提升。

從學生學的角度,也可以用五個字來概括:學—查—理—練—悟。“學”,學生先自學;“查”,通過自主複習和練習,自查不足;“理”,在老師指導下進一步梳理知識,大腦中形成知識網絡,並且在理的過程中,解除困惑和誤解,充分認知;“練”,練習鞏固,應用能力提升,練後糾正;“悟”,在總結反思中領悟提升。

篇31: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今年的大學聯考已經過去,回顧這一年的高三語文教學,有很多值得總結和深思的地方。下面談一下今年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一、課本梳理。

引導學生對必修一至必修五等課本內容進行復習整理,尤其是文言文,有指導材料,有老師點撥,有學生整理、感悟。幫助了學生對課本素材進行有效複習、思考、整理和吸收。對課本專題有了一個初步的思考和材料積累。但是,在指導過程中沒有能指導學生及時回顧複習,強化記憶,學生在第二學期基本上忘記了了先前複習的內容,這也導致了我們的複習往往事倍功半,在二輪複習是師生往往覺得無事可做,分數難以保持。

二、加強早讀晚讀的指導與落實。

早晚有系統指導材料,有具體落實檢查措施,學生能按照老師的要求進行學習又有自由選擇的餘地,充分發揮自主性。

三、專題素材積累。

(一)時事評論。利用午間新聞,要求同學邊看邊有選擇地做記錄,並且指導同學每週在讀書筆記上寫至少一篇時事評論,旨在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養成觀察、思考、動筆的好習慣,

教學反思《高三語文教學工作反思》。學生在訓練中接觸了很多新鮮的時事及評論文章,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在內容的選擇和寫作上老師並沒有給以具體切實有力的指導,致使學生在記錄整理上隨意性較強,顯得粗淺,寫得水平僅讓停留在較低水平。

(二)利用早晚讀材料對個專題素材進行積累,特別是美文閲讀。每次的材料上都精選一篇美文,讓學生閲讀評鑑。

(三)美文薦讀。要求學生每週選自己喜歡的一篇作文,抄錄在紙上,並向同學介紹自己選文的優點,學生瀏覽其他的文章並選出自己喜歡的文章,並作點評。但是往往堅持力度不夠,選文隨意性較強,有的同學應付了事,老師的指導作用也沒有完全發揮。可以加強背誦和模仿訓練,不斷重複、跟進,只有這樣才有可能讓學生真正有所得。

四、是堅持開展有針對性地訓練。

大學聯考畢竟是一次考試,和平時的考試其實沒什麼兩樣,只不過重要性不同罷了。為了讓同學們及早地適應這種考試,就必須平時有針對性加以訓練,但這種量不宜過多,過猶不及。在訓練的過程中,要重點訓練以下幾項內容:

1、書寫清晰規範;

2、審題明白準確;

3、答題科學合理;

4、時間利用得當。

五、是讓高三學生擁有成就感。

高三學生學習語文缺乏成就感,我們需要的結果是學生獲取優良的成績,但偏多偏難偏怪的訓練正是學生獲取優良成績道路上的攔路虎。正確之舉是儘快降低語文訓練的難度,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學習的成效,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激情、興趣,穩固他們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於存在的問題的發現、思索和解決,有助於富有針對性地展開新的複習。

六、閲讀思考與解題技巧同等重要。

解題技巧的總結和積累在高三複習中是非常重要的,但閲讀思考也不容忽視。“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生很少思考,成為解題機器,只會按部就班,缺少應變能力。體現在考試中,他們對於新東西新題目,因為缺乏應有的自信、創新能力而失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今後的工作中,要更加踏實努力,在給學生的指導上要具體到位有力,尤其要重視檢查落實,以期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篇32: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為了達到以上效果,真正使我們的議論文寫作教學事半功倍,我們不妨採取以下方法:

一、以當前的社會熱點話題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培養他們勇於發表自己見解的習慣

目前,中學生中對議論文真正感興趣的人不多,主動寫議論文的更是寥寥無幾。在這種情況下,要想普遍提高學生寫作議論文的能力,是很困難的。

而時評因其涉及內容的新穎性,點擊熱點現象的敏感性,成為公眾喜愛的文體。同時,在時下大學聯考作文不拘文體,以及語文教學社會化的大形勢下,它必將成為中學生鍾愛的文體之一。其實,現在已有一些聰明的考生在大學聯考中以成熟的時評文筆法贏得閲卷者的青睞,如20xx年福建一考生的時評文《這也是一種承諾》就被評為滿分。因此,教師可有效利用時評來培養學生寫議論文的興趣,提高他們“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熱情,增強其議論説理的主動性,使他們寫議論文時不再被動敷衍地簡單演繹。

二、以時評體文章的閲讀與寫作,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聚焦時事熱點,進而養成其主動積累新鮮素材的習慣,使其議論文彰顯出濃郁的時代氣息

目前,學生的議論文往往內容老套陳舊,時代感不強,讀來令人生厭。而“時評體”作文完全可以彌補這種缺陷。

如果我們能在閲讀鑑賞課上多提供給學生閲讀時評體文章的機會;在議論文寫作教學中,能特別開闢一片園地,供學生進行時評體的寫作;平時能允許甚至倡導學生在隨筆、週記中,對他們關注的時事熱點進行自由點評,那麼,無疑會使得許多學生將目光從書本中擴展開,進而關注更為廣闊的社會,豐富自身的社會閲歷,併為議論文寫作積累大量的新鮮素材。

當然,也可在每節課的前五分鐘要求一名學生講述一則新聞或熱點事件,並對此概括闡述感悟或評論,甚至可以讓其他學生進行討論;或根據所授課文的內容旨要,靈活聯繫相關新聞或重大的熱點事件,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這樣既可幫助學生更透徹地理解課文主旨,使授課生動有趣、不拘一格,又能讓學生學以致用,懂得許多社會知識,看清一些紛擾世相背後的實質,學會科學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他們關注社會、把握生活的能力。

毋庸置疑,現階段的時評體文章已發展到相對成熟的階段,幾乎在各種媒體中都活躍着它的身影;尤其是時下很流行的大學聯考時評體作文的出現,為這個目標的達成提供了極好的社會氛圍,能夠促使學生積極閲讀和寫作時評體文章。

三、使學生形成分析問題的科學思維方式

許多學生議論説理,只是將事例簡單疊加,生硬拼湊,毫無血肉之感,觀點與材料的結合,油是油水是水。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們不懂分析論證的具體方法,或者分析簡單膚淺。而時評體作文寫作可以讓學生針對具體問題進行有的放矢的充分的闡述論證,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因為時評的一個重要特徵是“針對性”。所謂針對性是指為什麼要寫?針對什麼而寫?要解決什麼問題?希望讀者能從中得到什麼?這些問題都應當十分明確。

所以,我們可以利用時評“一事一評”的針對性特點,培養學生能緊扣關鍵,採用由表及裏、去粗取精、循因問果、追根溯源、一分為二、求同存異等方式進行分析闡述。因為時評絕不是簡單地先敍述一下由頭,再譴責幾句,或者羅列出幾種觀點就匆匆擱筆。相反,時評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來源於它自身説理的細緻、充分、深刻。因此,要增加學生議論文的説理性,就不妨多讓學生在時評中汲取營養,學會使用擺事實、作對比、講道理等方法,讓讀者信之、服之。

四、讓學生在寫時評中掌握議論的準確性與深刻性

準確性是包括時評在內的所有議論性文章有無生命力的一個關鍵因素。它不僅包括所評時事的真實與否,還包括分析的嚴密性與科學性。它要求作者選點立意要明確,分析要準確而有分寸,評論要適度,説理要服人;否則,寫出的時評就經不起推敲,站不住腳。因此,我們可以利用時評體作文,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是非觀。如此,他們的議論説理才會“觀點正確,立場鮮明”。

時評除了要給人常識性的公理之外,還應該避免人云亦云、見解庸常。一篇完整意義上的時評,思想性應該是重要的組成部分。這就要求作者要站在較高的位置去認識和解決問題,把人們的思想提高到一定的高度,或者有力地説服並啟發讀者。真正意義上的時評文的魅力,就在於此。學生在廣泛地閲讀並寫作時評文中,必然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在使觀點穩妥之餘,必將不甘平庸,力求突破,求新求深。

五、新鮮生動的語言,富含情感的評點,會使議論文煥發迷人的光彩

從語言風格方面來看,時評相對於一般議論文而言,遣詞為文注重自然鮮活,用語可莊可諧,靈活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比喻、擬人、誇張等等),行文自然、新穎、生動,不拘一格。可靈活引用、化用一些流行歌曲、成語、俗語、廣告語、名句等等,使語言生動俏皮而富有內涵。也可將口語與書面語靈活搭配,莊諧結合,自然之中也不失文雅大方、端莊嚴肅。

談到時評體的語言,我們不妨再談談時評體的擬題。除命題作文之外,一般作文都需要自行擬題(即“題目自擬”)。而對於許多學生來説,可從時評中吸取擬題的藝術性、生動性與新穎性。例如有位作家就針對報載的“某中學要給學生定做韓版校服,由於反對的家長太多,學校終於放棄了這一計劃,將校服改回了運動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男裝太帥、女裝太漂亮,一些家長擔心孩子因此早戀”這一新聞,展開點評,並擬題為“美得驚動家長”。該標題既準確地概括了時事的內容,也因為將“美”與“驚動”組合,具有很強的吸引力。看似平凡,實則大巧,言簡而意豐。

由此觀之,我們不難發現,時評體語言表達的新穎靈活,無疑會給時下的中學生以全新的視覺衝擊,讓他們懂得原來議論文也可以這樣寫,原來議論文的語言表達也很適合自己。如此,在潛移默化中,他們的議論語言自然就會鮮活生動起來。對於我們教師來説,這項工作也會不再那麼費力,一改以往收效甚微的局面。

寫時評,首先要有一顆敏感而富有責任感的心,有一種關心社會、熱愛生活、追求真理的良好境界。兩耳不聞窗外事,不能愛憎分明,對人與社會漠不關心,沒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人,是無法寫好時評體作文的。所以,寫好時評,就要讓議論的文字飽含着情感的魅力,富有感性的説理,如此才能既説服人,又感染人,筆下的文字才能具有常新與蓬勃的活力、朝氣與正氣。

時評體形式的作文,無疑為目前中學生的議論文寫作注入了一股新鮮的血液,它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時下學生議論説理時沉悶、單調、枯燥的氣息,從形式到內容均將影響學生議論文寫作的習慣。

毋庸置疑,時評體與一般的議論文有一定的差異性,但它所具有的許多獨特而鮮明的個性,卻是目前中學生在議論文寫作中所欠缺的。當我們沿着一條老路走久了的時候,不妨嘗試走一走新路,也許它會給我們帶來全新的喜悦。

篇33: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一.高二理科班學生學習語文現狀的調查與分析

20xx年9月新學期開學後,我們學校實行了文理分科,我擔任了高二兩個理科班的語文教學工作,在教學中發現:在高中理科班,有部分學生嚴重偏科,雖説語文是文理科大學聯考必考科目,但許多理科生有意無意地把這門當做“文科”,甚至當作“副科”,日常生活中忽視的情況並不少見,他們認為學語文無用,不願學甚至不學語文,語文課成了“睡覺課”、“娛樂課”。在他們的潛意識裏,語文不過是“雞肋”、“豆芽”,從來都不值150分,也用不着花多少時間去學它。甚至出現了理科生看不起文科生的現象,認為“人文科學”比不上“科學技術”, “得理綜者得天下”、最終學文科的都是成績不行的,而學語文,“就像吃中藥,吃與不吃都沒什麼明顯的效果”。儘管理科班當中也有極少數成績較好的同學,但大多數學生還是偏愛理數化,語文基礎薄弱、能力不強,毫無學習熱情。因此,理科班的語文老師只能自歎“教語文難,教理科班的語文更難”。

1.理科生對語文學習不感興趣的現狀:

現象一:理科生對於語文的學習都很抱怨,説語文學習沒規律,學了跟沒學一樣,甚至學了還不如不學,沒時間、沒動力做語文作業,有學語文的時間還不如多做幾道理科題目,成效立竿見影。

現象二:對於語文教學“聽説讀寫”中很重要的一環“朗讀”,許多理科生認為像教師示範朗讀、自讀、默讀等都是在浪費時間。

現象三:理科班的語文課堂上,老師在評講考試試卷時,只有一部分學生在聽,其他學生都沒有進入狀態,有些人偷偷在課桌底下看雜誌或做其他科的作業。

由以上現象,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理科生不愛學習語文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興趣不足。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曾經説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就説明興趣的重要性。我們必須要把激發理科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作為日常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

2.原因分析

⑴理科學習任務繁重,學生均衡學習各科的能力不強

本屆是新大學聯考方案實施的第二屆,學生的學習任務繁重,時間緊,既要每天應付大量繁複的數理化作業,又要應付本年6月份的學業水平考試(相當於小大學聯考),在有限的學習時間與無限的學習內容矛盾中,學生欠缺科學分配各科學習時間的能力。結果把本來不能像理科那樣立竿見影的語文學習課早就拋到九霄雲外了。

⑵學生學習功利心強,認識上存在偏差

語文學習是一個“持久戰”,需要耐心和恆心,急功近利搞“閃電戰”是看不出成效的。但理科班學生功利心太強,一旦努力沒有效果,馬上就打退堂鼓。殊不知一旦拋開語文不學,或不能堅持不懈地學習,很快就會看出成績退步。近幾年來,為有利於對考生能力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大學聯考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有些學生便產生了一種錯覺,課本對大學聯考已經沒有作用,於是本來就有功利心理的學生對語文大學聯考複習資料倍加青睞,就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

殊不知,“教材是個例子”(葉聖陶先生語),大學聯考試題與教材的關係是“流”與“源”的關係,正所謂“考在課外,功在課內”。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需要我們從基礎開始日積月累,沒有恆心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課的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高二語文。

⑶受教育體制的影響,各學科之間尚缺乏一種“一盤棋一起下”的全局觀念

這種觀念致使本位主義色彩十分濃厚,教師紛紛向學生強調自己學科的重要性,學生分身乏術,尤其是理科生,在數理化巨大的分數誘惑下(語文主觀題寫100個字最多也就5分,而理科一道大題就十多分),只能在一番權衡之後,把語文拋在一邊,成為“雞肋”。

⑷語文同理科科目相比,有很大不同。

①理科以探究式的研討入手,每一個環節有邏輯性,而且每一個步驟不可以跨越,學生會循着一定的規定來進行,而語文卻是要學生把握一定的思想感情來思索別人的思想,用語言來表現看見的和看不見的情感,這樣,就顯得有很大的主觀性,不易把握。而且語文必須有一定的語言積累,要求有很強的基礎,而一般我們的學生從國小開始就機械的學習記憶,沒有正確的語文素養的培訓,這就使得高中階段不能夠連結。

②理科學習在於掌握規律,追求的是精確性,理科的標準是規範的、統一的,理科強調客觀事實,學生喜歡理科的主要原因便是它有規律可循,它有較高的效能度,而語文卻不是,學生答語文題往往是憑感覺,學好語文,僅憑感覺是不行的。

二、對策

要解決上述問題,在實踐中得出如下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轉變理科班學生學習語文的觀念

《語文課程標準》將語文的學科性質定義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簡單地説就是語文課程具有聽、説、讀、寫的工具性功能與價值,同時具備求真、審美、向善的人文性功能與價值。我們要讓理科班的學生認識到:語文是“萬科之母”,學生學好語文課是學好其它課的基礎。讓他們明確在語文課上鍛煉出來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是學好其他科目的前提與基礎,在語文課上所習得的方法、能力、習慣、興趣等應該保留並遷移至其他課中來,並讓其有所發揮、發展。同時語文學習會使我們的視野更加開闊,使我們的綜合素養和學習成績的提高有了更好的依據。

(二)激發理科班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心理學、教育學的角度分析,學生在很大程度上憑着興趣學習的。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黃河頌》教學反思)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最為重要的。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用愛去溝通師生間的情感,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情感是人對待事物或參加活動的態度和體驗,它伴隨着人的活動的始終,是一種很強大的活力。現代教學理論表明,教學是一種溝通現象,“沒有溝通就沒有教學”。只有溝通,合作才有對話,才有師生間思想的融洽,智慧的碰撞,心靈的交融。教師愛學生,關注學生,是學生的基本心理需求。是創設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課堂氛圍的重要條件,是消除學生與教師交流中的畏懼緊張心理,讓學生主動、願意與教師傾心交談,這樣才能使學生主動言説,質疑問難,實現對話,達成共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必須和學生建立平等合作的師生關係,用教師的愛來激發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對學習的熱愛。教師在課堂上,不僅用語言,還要通過教師的一舉一動來傳達師生間的情感溝通。教師熱愛學生,信任學生會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信賴。二者交融就會培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

2、課堂上教師為學生創設激情燃燒的氛圍

如果課堂上有激情燃燒的氛圍,學生學習自覺程度高且興趣濃厚,課後學生就容易保持自主學習狀態,反之,課堂枯燥乏味,學生就會厭棄這門學科,拒絕進一步學習。如何創設激情燃燒的氛圍呢?

首先是導入新課要有趣味性。或是於漪式的“激情感染”,使師生活動產生共鳴;或是魏書生式“氣功冥想”、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或提問,設計疑點啟發思維;或引用詩詞、成語、寓言故事、歌曲、名人故事等,激發興趣,豐富知識;或用圖片、音像等非語言手段,引起好奇,激發求知慾,使學生在課堂一開始就進入最佳的學習情境,自然而然形成高漲的學習熱情。

其次,課堂教學方法靈活多遠。根據不同類型的選修課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有的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專門知識;有的重在發揮想象和聯想,注重情感和審美方面的體驗;有的重思辨和推理,強調理性和嚴謹,應該有適合其特點的不同教法,使學生的認知和情感反應達到頂點,使師生的教與學的積極性達到最佳配合狀態,促使學生把教學策略內化為學習策略,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比如,根據不同類型的課文確定不同的教學重點,進行不同的學法指導。如《唐詩宋詞元散曲選讀》和《唐宋散文選讀》應重視作品的閲讀欣賞實踐,教師可提供必要的作家作品資料,或引導學生從書刊和互聯網上找尋資料;可組織詩歌散文朗誦會或閲讀欣賞的報告會、討論會和多媒體展示會,交流閲讀欣賞心得還可鼓勵有條件的學生仿寫古代詩詞或撰寫對聯,撰寫鑑賞小論文,編纂自己的古代詩歌散文集。學習《語言文字應用》,應引導學生增強應用意識。注重在生活中和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學習語文。向學生推薦《咬文嚼字》等語文報刊,指導學生對教科書、報刊、商品包裝、街頭廣告、電視字幕、播音員用語進行糾錯。可以自己編寫相關的相聲、小品等。還可以與必修課中學習的

篇34: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本學期我擔任四年級語文教學工作,xx語文教師教學反思。很快的,一個學期已過大半,回首過去的日子,反思這一段的教學經歷,也有一些收穫和問題。在反覆研讀《課程標準》的過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論運用到課堂實踐上,有很大的收穫。

我嘗試借鑑了幾個做法,發現效果還挺好的。

1、語文的課堂上,把肢體運作學習活動和語文科聯繫起來,讓學生搭一搭、動一動、演一演、説一説,將使學生覺得學習語文也是容易的事,教學反思《國小語文教師教學反思》。在在語文教學中,我一方面利用生活中的實際事例進行講解,化難為易。另一方面大膽的運用肢體語言,形象而又誇張的進行表演,從而讓學生既覺得活潑,又變得生動。學生不僅興致盎然,而且也容易掌握。

2、愛因斯坦認為 “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問題的發現和提出,經常意味着一個新領域的開闢 ”。在語文教學中,老師不僅可以提些問題,如: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收穫?懂得了什麼?你會怎麼做?讓學生聯繫自身回答問題,提高內省智能,同時讓學生善於發現問題。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內省智能、交際智能得到了培養。

3、“以人為本”,這是新課程教育思想的體現。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我在備課時認真鑽研教材,熟悉課程標準後,再換個角度想,如果我是學生我喜歡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學習新內容。想出幾個方案,在課堂上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來選擇不同的教法。把寶貴的課堂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自主學習的廣闊天地裏,享受陽光,吸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在不知不覺中完成教學目標。

篇35: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1、學生的習慣養成靠老師督促

在X中,我看到了學生很好的學習習慣,如改卷子全用紅筆,齊讀全把書豎起來,聽課主動記重點,每天背四個成語等等。這些我也對自己的學生要求過,從高一就反覆要求,但是直到現在也沒形成良好的習慣,這是為什麼?就是因為教師不能堅持督促檢查,你都不能堅持,怎麼能希望學生形成好習慣呢?我們有的時候太能找客觀原因,總認為要求一遍記不住,又要求一遍還記不住,就歸結到學生差,根本沒有主動學習的意識上來,然後給自己的“索性不管”找個很好的理由。事實上我們的學生是難教育,但是難教育不等於不能教育,我們的學生需要老師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耐心,需要更長時間的等待,需要接受“錯誤常反覆”這個事實,要堅信,我們的學生完全可以規矩出來。

2、備課要深入研究,授課要有針對性

X老師的散文閲讀課,課件做的特別棒,能看出課下真是深入備課了,而且每道題他都做出自己的答案,把自己的答案和參考答案都展示給學生。

X老師教兩個班,一個尖子班,一個普通班,授課方式和深淺度就不一樣。我聽的是普通班,也是她任班主任的班級,她講文言文,課前提問知識點,所有知識點和所在句子都在大屏幕上展示出來,特別直觀。我們提問文言知識點的時候往往教師口頭説句子,效果真不如大屏幕展示效果好,但我們呢,往往嫌麻煩,也嫌屏幕佔地方,就越過這一環節,很不應該。X老師講課時翻譯得非常細,一直是她自己譯,並無學生活動,也無小組合作什麼的,但學生真是跟得特別好,都拿筆在書上寫呀記呀,只要不偷懶,一節課聽下來收穫特別大。

一中老師的授課特別貼近大學聯考,很有針對性。高一備課組在講散文單元以前先講了大學聯考散文閲讀的一般要求,做了純正大學聯考題。X老師還在每節課前加入了詩歌鑑賞的內容,在大學聯考中能力級別是E級的,我們的高三學生做起來都會覺得困難。高二備課組也在授課之餘做了xxxx年的大學聯考模擬題,而且是形成常規,一直在做。可能有些專家批判這種做法,認為太功利,但説實在話,對於提分來説真的有效。

教師的地位不高,但是影響很大,教師的收入不高,但是責任很大。潛心教書,精心育人,做好每一件簡單平凡的小事,來成就自己的不簡單和不平凡。

篇36: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本學期我擔任高三17,18班兩個複習班的語文教學工作。語文這個科目博大精深,我還需要不斷學習。自九月份以來,我先後聽了張賢斌、黃詳珍、張華、張豔四位老師的課,在聽課中學到了不少知識,對我的後期教學有很大的啟發和幫助。

張賢斌老師擔任特奧班的教學工作,教學進度比我們快,我們還在複習新聞和訪談的時候,他的班已經在複習傳記了。張老師備課詳細,知識儲備豐富,在教授過程中引導有方,深入淺出,善於抓住重點,對相關知識實時補充,講解詳細,補充全面,聲音洪亮。黃詳珍老師作為資深語文教師,傳記文本解讀細緻,循循善誘,重點突出,體現出高超的課堂駕馭能力。張華老師講的傳記,能從本班的實際學情出發,低起點,小步子,把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一步一步調動起來,讓文化課薄弱的班級也能在語文課堂上活躍起來,充分體現出高效課堂的特點,教師評價點撥及時到位,展示了老師深厚的語文功底。張豔老師,課堂於平靜中充滿靈動,教師善於引導安排,學生能積極響應,沉浸在文本中並快速捕捉有效信息,有序整理規範答案。她的課在如何讀懂文本方面給我以極大的啟示。

以上是我聽課的總體感受,對我來説,每一節課都有收穫,讓我耳目一新,受益匪淺。

但在聽課中我也有一些個人的思考。從學校當前的指導思想來看,學生上高中的目的是為考大學,我們的語文教學還在強調學生的語文素養。的確,現在的學生語文素養普遍較低,閲讀量很小,輸入的少必然導致輸出也少,我們的高中教育時間很緊,幾乎沒有給學生靜下心來讀書的時間,雖印發有一些晨讀晚讀資料,但這些快餐式的閲讀未必在培養學生素養方面起到多大作用。我們的老師在課堂上,還在努力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用淵博的知識給學生以灌輸着“素養”。在大學聯考中,這些灌輸的素養未必能起到相應的作用,某種程度上,老師講的快,學生記得快,老師走的快,學生忘的快。由此我認為,高三語文再奢談培養語文素養為時已晚,把知識講的過細,過精,反而耽誤時間。我校大學聯考要突破大學聯考個數和質量,靠老師講,靠學生互教是不現實的,高三複習,要把訓練落實到位,在訓練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對於基礎知識掌握好的學生,提高訓練難度,減少他們做簡單重複勞動的量,這樣才能提高效率。在聽課過程中,當然也包括我自己的班,學生的作業負擔都比較沉重,老師講課過程中學生沒有充分的自由訓練的時間,如果能把課堂內容在精簡一點,老師再少講一點,效果或許會更好一點。

對於傳記類文本閲讀,各位老師已經複習過半,在複習過程中,過分依賴教材,按部就班,已經不符合新題型的需要,我們在訓練過程中,還要注意針對新題型的引導訓練,加強簡答題的答題規範訓練,因為文本的閲讀最終都要歸結到答題上。讀懂文本是答題的基礎,但讀懂文本不等於會答題,答好題。因此在我們後期的課堂上還應注意加強答題規範的訓練。

在今後的課堂中,我要努力學習以上幾位位老師的優點,進一步提高課堂駕馭能力,在高效複習方面多動一些腦筋,力爭在20xx年大學聯考中取得比較滿意的成績。

篇37: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教學設計思想】

《咬文嚼字》是一篇結構謹嚴、內涵豐富的文化隨筆。朱光潛先生旁徵博引,講述了寫文章時應該煉字的道理。讀者從中既能獲得豐富的知識,又能隨着作者的理性思考,感受文章藴含的“理趣”。秉承先生的求真精神,鍛鍊自己的質疑能力。本節課力求學生在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提煉作者的主要觀點。品味經典詩句,感受煉字的妙處。嘗試運用課文的觀點解決在文藝欣賞創作方面問題。

【教學內容分析】

學習本課,引領學生抓住文中的關鍵語句,正確把握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結構很清晰,在事例前後均有表達作者觀點的句子。教師指導學生找出這些語句,綜合提煉作者的觀點。達到舉一反三,遷移運用的目的。調動學生已有的審美知識和經驗,理解文章的內容,並自覺運用本文的觀點進行鑑賞、修改、創作練習。積極思考,大膽質疑。《咬文嚼字》中的一些語句可能失之偏頗,引導學生能夠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跳出來,對某些字句做出評價,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和質疑精神。

【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首次接觸文化隨筆,對文中豐富的詩句、成語、文化現象感到陌生,在閲讀上產生排斥感,進而也就不能深入鑽研課文。針對此種狀況,教師引領學生通讀全文,篩選重要信息,抓住表達作者觀點的關鍵語句,理解文章內容,把握文章主旨。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文中“咬文嚼字”的含義,概括總結課文觀點。

能力目標:從作者的觀點中獲得啟示,品味煉字的妙處。體會作者提出的“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的主張,並將其運用於修改和創作練習中。

德育目標:培養不肯放鬆的謹嚴態度。從課文中發現疑點,培育質疑精神。

【教學重點】

理解文章內容,概括總結作者觀點。

【教學難點】

品評詩句,體會作者觀點。運用本課所學內容完成修改和創作練習。

【教育信息技術的使用】

ppt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二、創設情境具體分析煉字煉意

1.話劇《屈原》中有一段宋玉要離開屈原,嬋娟斥責宋玉的戲。屈原的侍女嬋娟怒斥宋玉時有這麼一句台詞:“宋玉,我特別地恨你,你辜負了先生的教導,你是(這)沒有骨氣的文人。”如果你是導演,你會選擇哪種説法,為什麼?找出作者對這個實例分析的語句。這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啟示?

2.李廣夜獵時,見到一塊石頭,以為是老虎,射箭,結果射中石頭,箭深深地插進石頭裏面。李廣天亮時再次射箭,但再也射不進去了。下面描述李廣射虎的三段話,表達效果有何不同?A.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B.以為虎而射之,沒鏃,既知其為石,因更復射,終不能入。C.嘗見草中有虎,射之,沒鏃。視之,石也。找出作者對這個實例分析的語句。從中我們獲得怎樣的啟示?

3.你更喜歡詩中第三句的哪一個版本,為什麼?題李凝幽居賈島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推)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找出作者對這個實例分析的語句。這又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發?

4.以上是三個咬文嚼字的實例。你對“咬文嚼字”有什麼認識?

三、提煉觀點

1.作者對“咬文嚼字”有何種理解,其實質是什麼?

2.再一次選美大賽上,兩位選手即將登場。下面是主持人對她們的介紹,你更期待見到哪一位?A.這女子長得柳腰桃面,真是個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美人!B.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閲讀第六、七兩段講了什麼問題?兩個例子從什麼角度闡明道理。

3.默讀第八段,思考咬文嚼字的態度、方法、目標是什麼?

四、運用

1.比較下列句子,哪句表現力更強些?為什麼?A.紅杏枝頭春意濃B.紅杏枝頭春意鬧

2.欣賞唐代詩人齊己的《早梅》。

教學反思

1、立足議論文體,理清論證思路,學習作者縝密的構思

議論文是高中生必須掌握的文體之一,掌握文章的論證方法也是這篇課文學習的重點之一。這篇文章在選材上獨具特色,思路嚴謹,脈絡清晰,論證縝密,方法多樣。因此在指導學生學習這篇文章時,筆者先讓學生先找出觀點句,然後概括出所舉的例子,再將例子分類,引導學生分析把握論證思路。掌握這篇議論文的寫作特點,為今後議論文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鑑。

2、聯繫學習實際,落實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審美、探究的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注重人性化的閲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學習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發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在平時的閲讀中,有不少學生都比較馬虎,對文中用詞用句缺乏思考,自主探究意識不夠,而朱光潛先生提出閲讀或寫作中要有咬文嚼字精神,正好給學生提供了一種讀書的方法,也可以幫助學生逐漸養成創作和欣賞的'習慣。

分析完課文後,我結合研討與聯繫中提到的馬南邨的閲讀方法,幫助學生結合自身情況靈活運用各種方法。從最後學生寫的賞析文章可以看出,學生已經有意識的關注自己讀過的文章了,並開始具有一定的審美能力,喜歡思考並分析一些優美的語句。這些應該説是可喜的變化。

3、補充示例擴展閲讀,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輕鬆快樂的學習

“興趣是的老師”,興趣對於學生的學習有着神奇的內驅動作用,能變無效為有效,化低效為高效。因此上課過程中,我補充了很多示例,力求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體會到咬文嚼字的樂趣,在輕鬆和愉悦的環境中完成教學任務。

總之,在這節課裏,同學們學習了議論文的論證思路,領悟了咬文嚼字的精神,開始留心玩味文字,可以説較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

篇38: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現實告訴我如何進行語文教學,特別是高三語文教學。我將系統、重點地梳理五本必修教材的基本內容和知識點。我將研究近年來大學聯考的考試指導書和語文試卷,然後逐一比較分析,掌握各類題型的命題特點、規律和趨勢,以及解題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領,最重要的是,我應該從大量複習和訓練題中仔細挑選、裁剪和拼湊出一套練習題,然後讓學生來做。完成後,他們會糾正,糾正後解釋,解釋後再做,一輪又一輪,一天又一天干燥出汗,頭暈目眩,筋疲力盡,據説這就是對學生負責!

我必須這樣做。然而,一種羞辱感和羞恥感在我的心中滋長。這種感覺越來越強烈。它干擾了我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我一直在努力尋找一種能夠減少培訓次數、提高效率的實用方法體系,以應用於高三語文教學實踐。經過長期不懈的探索,我覺得高三語文教學的靈魂在於“管理”。

用於管理層;沒有字面意義。這不能簡化為管理層;,也不能孩子氣地將其定義為紀律。教學管理的生命是“引導”和“指”,即引導學生的精力投入,安排時間是激發學生的方法,激發主體的慾望,激活學習活力。如何從根本上提高高三學生的語文實踐技能和競爭水平,如何讓學生有效地學習和複習語文,我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方法。

首先,增加負擔總是失敗的

高三對老師和學生來説都是非常重要的時期。在高中三年級,人們覺得進行高劑量、高難度的訓練是合情合理的。通過考試促進學習可以一箭雙鵰:能夠檢查水平、發現問題、促進複習、能夠真是一箭雙鵰。為什麼不呢?老師的意圖很好,出發點也很好。然而,這種誤入歧途的做法,這種給師生增加負面影響的做法,似乎毫無疑問,既沒有科學價值,也沒有可操作性,不可能取得預期的效果,也是一種永遠無法彌補損失的失敗。

事實告訴我們:首先,語文學習成績與考試頻率和難度沒有正相關,沒有“質量”保證的“量”的疊加不可能導致“質量”的飛躍。此外,提高難度也不能穩定知識的基礎。因為學科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學與理科教學有很大的不同。它的教材、要求、目的、應用方法和知識結構要求教師關注學生對漢語知識的理解、理解、聯繫和使用,即理解原則、理解經驗、聯想、遷移和應用,以及在漢語學習中,理解和理解的重要性是任何其他學科都無法比擬的。這是學生必須首先達到的目標。學生的“理解”和“理解”既不能通過教師也不能通過考試來完成。可見,目前高三語文教學的最大弊端是教師錯誤地將教學重點投入到頻繁、無休止的考試中。第二,教師和學生必須應付頻繁的考試,而且精疲力竭。由於學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進取的準備,效率很低。他們將不可避免地缺乏成就感,這使人們身心疲憊和悲觀。為什麼考試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緊迫感?這是許多中國教師無奈的歎息這恰恰證明,在考試中津津有味、孜孜不倦地談論一切的做法已經走到了死衚衕。

我認為教師的教學應該而且必須遵循學生心理需求的原則。高三語文教學的成功在於讓學生取得好成績。

要實現這一目標,有兩種方法:

一是降低考試難度和頻次,

二是加強管理,創業指導,鼓勵學生積極學習,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II、讓高三學生有成就感

高三學生在學習漢語方面缺乏成就感,這與教學模式、教學重點、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學生的積極學習願望和條件有因果關係。

此時此刻,是時候思考以下問題並做出選擇:

① 為什麼漢語知識和考試場地很少,但學生不善於學習,老師對他們的教學不滿意

② 教師和學生最需要的結果是什麼?為什麼我們在追求結果的過程中經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霧中

③ 大學聯考語文試題的整體難度不高,為什麼我們的學生總是不按預期

成績我們需要學生取得優異成績,而更難更奇怪的訓練是學生取得優異成績道路上的絆腳石。學生的語文成績很差。從膚淺的邏輯推理中得出的結論將是簡單、簡潔和令人信服的:學生的“雙基”確實太差了。事實上,語文學習不盡如人意,歸根結底是過時的、誤導性的語文教學模式的必然結果:過多的訓練妨礙了學生必要的學習複習,消化吸收補充,梳理鞏固了訓練難點,消耗教師和學生的熱情和信心,讓人們產生教師徒勞無功,學生一無所獲的錯覺。從長遠來看,削弱的是前進的動力,增加的是失敗的情緒,削弱的是學生自學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學質量,浪費寶貴的時間。

正確的做法是儘快降低漢語訓練的難度,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到學習的有效性,適當難度的訓練也能讓人發現問題。在這樣的語言測試和培訓中。只有當我們有條件大膽承認學生的學習和成績是主流,問題是枝葉。這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活力和興趣,穩定他們的信心,而且有助於發現、思考和解決存在的問題,有助於有針對性地開展新的複習。

正確的做法是儘快減少考試或培訓的頻率,讓教師和學生反思過去,糾正現實,規劃未來,讓教師有機會引導學生,讓學生有條件儲備知識。給學生時間去利用,而不是把時間交給老師去做毫無價值的、不知疲倦的考試。不“練”一段時間,練幾千天,不“練”一段時間,不“用”後備力量,如何迎接挑戰?,管理第一,指導最重要確立“管理第一,指導最重要”的基本戰略,摒棄盲目、不計後果地增加時間和問題,增加不必要的壓力,努力追求管理效益,從指導中收穫成果,從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有效消化中追求提高學生語文水平和發展語文技能的效果。

語文教學的三大禁忌是高三教師最常使用和享受的基本模式:

① 大量的敍述

② 大量的訓練

③ 不斷地否定學生。

這種模式的特點相當突出,數據成分之間的因果關係也很明顯。這種方法的缺點不僅是學科倒置,學生的參與被取消,教師過於屈尊。

此外,這種方法也符合孫子所謂“圍攻”的戰術特點:

① “投入”多“產出”少,得不償失;

② 它是長期的,而且“長時間會使士兵變得遲鈍,打敗犀利者”,這種效果在高密度、高強度的敍事訓練中被抵消了。值得注意的是,敍事與訓練是兩把“雙刃劍”。

③ 在訓練不力和失敗的心理壓力下,學生們會逐漸失去提高漢語學習水平的信心,士氣越來越低落,意志消沉

篇39: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語文是基礎性比較強的一門學科,語文成績的提高靠的是平時點點滴滴的積累,因此,高三語文第一輪複習就成了整個高三複習的重頭戲。在這一階段中,學生的學習是主體,而教師的教學,也更是起着至關重要的主導作用,現將本學期的教學工作反思如下:

一、學期初期學生學習現狀分析

我所帶的班級(兩文一理)是學習習慣、學習理念反差較大的班級。理科班學生學習態度較好,學習潛力較大,學習基礎較好,但這些都只是針對他們所喜歡的數理化而言。在語文學科的學習上,必須承認,他們還缺乏很基本的語文素養,缺乏很基本的語言感知及運用能力,對語文長期以來缺乏興趣,與其他科目相比投入的精力遠遠不夠,甚至可用可憐一詞來形容;文科班有比較優秀的學生,對語文有較濃厚興趣,但這些是相對於興趣而言的,對應試而言則有很大的能力欠缺,況且,文科生中有一部分學生學習習慣不好,缺乏較強的上進心,面對大學聯考,這些無疑造成了進入高三時期絕大多數學生還存在着嚴重的學習不足及隱患。

二、高三時期複習訓練的具體措施

鑑於上述學習背景及實際情況,高三時期我與備課組的各位同事在學期初就制定了針對高三全年的複習計劃,並紮紮實實地加以落實:

一、用新理念帶動高三語文複習

近年的大學聯考試題彰顯新課改精神,關注現實生活,關注人生體驗、關注價值取向,注重實際應用,考題更加註重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學聯考試題的生活化、能力化、情景化告訴我們,必須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思維、全新的備考方式,才能贏取大學聯考的勝利。

1、複習策略:一輪複習,系統掌握以教材為載體的知識能力體系,以文言文閲讀、現代文閲讀、古代詩歌鑑賞及寫作四個系統為主線,小的專題複習穿插其中、分專題分模塊複習的,主要是打通閲讀與寫作這兩個板塊,幫助學生建立相對完整的語文知識能力系統。二輪複習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查找知識盲點,有針對性地對知識點進行“切塊”複習。提高審題能力,注重思維訓練,探尋解題規律。做到規範答題。強化讀寫能力,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 突出重點,三輪複習主要是蒐集各地大學聯考信息,嚴格按大學聯考題的內容和要求,精選模擬試題,對學生進行大學聯考適應性訓練,提高學生的綜合解題能力。

2、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課堂教學上,提倡運用“感悟探究式複習模式”。 基本模式:例題引路——感悟探究——鞏固訓練

例題引路:以近年大學聯考試題或模擬試題中的典型試題為例子,引導學生分析答題的基本要求和思路,並對今後此類考題作前瞻性預測。

感悟探究: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啟發學生:

1、你在做這道題時是怎樣思考的?説説你的答題思路。

2、你以為這類題將來會怎樣考?學生通過思考、討論,談出各自的看法,師生共同總結,歸納思路與方法。

鞏固訓練:配合練習進行逐項訓練,以此培養學生運用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題的選擇要有典型性;“探究”即是對命題規律的探求,也是對答題思路的歸納和方法的總結,“鞏固”是對思路、方法的驗證與應用,進行有效的訓練從而達到能力層級的要求才是終極目的。當然,訓練的類型要全面,難度要適中,能力要求要到位。

三、複習存在的不足之處

在一學期的備考中我們發現學生中還存在這樣的不足。

1、學習極其被動。

2、缺乏應有的基礎,知識面比較狹窄,知識點欠缺,綜合做題能力差,應試能力弱。

3、缺少良好的學習習慣,答題不規範,書寫不過關。

4、學習不注重科學方法,不能及時落實複習、鞏固提高,不善於自己糾錯總結。

5、寫作缺乏文采和思想的深度。

總之,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自身的教學藝術水平,針對不同的學生因材施教,都需要在教學中不斷探索,不斷認識,及時總結反思,再到實踐中去完善提高。

篇40: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緊張忙碌的高三學年即將結束。總結高三一年來語文教學的工作,可用“落實計劃不折不扣,備教批考緊然有序,教研討論熱烈有效,取得成績水到渠成”來概括。以下是我個人反思:

一、作好進度的安排

從20xx年的9月份開始,20xx屆的複習就全面開始。高三年級組認真、有針對性地制定好學期、學年的複習計劃。開學之初,備課組就依據學校的具體計劃安排,共同研討制定了這一學年的整體備考思路及計劃安排,把一年的時間劃階段、分層次、定目標、定任務。在備考相應階段,力求每一步備考都有章可循,按時而動,從而在計劃指導下紮紮實實從而在計劃指導下紮紮實實走好每一步,保證每一節課每一個學生的有效複習,防止盲目低效。

年級組把語文複習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課本為中心,夯實基礎,適度向大學聯考考點遷移。一輪後開始第二輪的專題複習,全面掃描知識點。二輪後第三輪則以試卷保温為主,將語文知識點和能力點聯成網絡,同時查漏補缺,準備最後的衝刺。

我們還把高三語文課的課型分成知識傳授課、專題練習課、作文複習課、試卷講評課等,不同的課型有着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結構、教學方式和驗收標準。我們每進行一篇課文、一個單元、一個考點的複習,都首先經過全組人員的共同研討,確立教學重點、難點,教學內容的具體安排處理都取得一致,然後才走進課堂,確保學生付出四十分鐘的“生命”後能收穫到一把鑰匙甚至是一劑救命良藥。

二、確立了高三學生複習原則與策略

大學聯考複習最關鍵的一點務求“命中”,求“效益”;否則,前功盡棄。為此,我依據年級組的安排確立了高三學生複習原則與策略。

方向:緊扣《考試説明》

充分領會《考試説明》。備課組對這個相對穩定的系統作透徹的分析、領會、把握,可以從一定的高度把握大學聯考全局,做到複習點全面、不遺漏、不缺環,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能力體系;還可以根據各部分題量及賦分情況合理地分配複習精力,安排時間,分清主次,大膽取捨,提高複習效率。

複習策略

1、用好課本,夯實基礎。

大學聯考試題不直接取材於課本,因而有人對課本的作用產生懷疑,對課文的教學不感興趣。其實,大學聯考命題雖不取材於課本,但考查的知識大多是課本直接或間接涉及的內容,這一點在文言文考查和名句默寫中表現得尤為突出。默寫題,只要掌握課本和大綱共同要求背誦的篇目,就能拿滿分。因此,在高三我們很抓了六冊課本的文言文教學,要求學生紮紮實實地複習,積累文言實詞和虛詞,逐句翻譯課文,通過練習檢查督促。要求學生逐一過關,該拿的分數堅決不能丟。

2、突破重點,注重實效。

素質教育要求大學聯考命題由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轉變,着重考查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於是我經過反覆思考,認為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向語文教學本身要效率。儘可能減少無效的低效的勞動,從而取得“短時、高效、省力、低耗”的最優教學效果。

為提高高三語文的複習實效,我們把那些花時少、見效快的訓練點作為重點加以突破。如字音、字形、成語運用等,讓學生認真理解記憶便可準確掌握。為此,我利用網絡精選了社會上常見常用而學生又常常讀錯寫錯用錯的漢字、成語,編成三份講義印發給學生,為他們校音正形釋義,學生識記後受益匪淺。

3、精選習題,優化訓練。

針對大學聯考能力考查的要求越來越高的特點,高三複習加大訓練力度,讓學生做足夠量的練習題,是十分必要的。但訓練必須講求實效,那種不分試題優劣,不顧訓練效果,盲目搞題海戰術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為此,針對二、三輪的試卷,首先做思想工作,讓學生認真、真實地訓練,然後認真評講,講命題依據,講命題特點,講命題思路,講解題技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加強閲讀,促進寫作。

加大閲讀量,拓寬知識面,不但對解語知題有利,因為命題材料多出自報刊,更重要的是對寫作很有幫助。我們認為,學生寫作中的思維僵化、思路閉塞,與平時的不讀書、孤陋寡聞密切相關。似乎可以這麼説,學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閲讀量的大小。讀的書多了,視野開闊了,既積累了寫作素材,也學會了對社會現象的分析,同時又學到了巧妙的構思、活潑的語言,頓悟了作文之道。

三、加強備課組內的教學研討活動

首先,在備考工作進行中,我們依據具體情況,及時調整複習思路,修訂計劃。其次,我們按學校的要求強化了集體備課制度。既充分發揮了團隊力量、集體智慧的優勢,有挖掘除了個人潛能;另外,在高三階段的課堂教學中,我們並沒有完全按部就班,而是積極探索新的課堂教學形式。重視提高課堂效率,向40分鐘要效益,是我們高三教學時的一個重要方針。我們做到“七個統一”:計劃統一,內容統一,進度統一,資料統一,測練題統一,作業統一,講評統一。由於大家同心協力,資源共享,揚長避短,使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方法、重難點、知識點等得到落實,教學成績不斷得到提高。

四、再有,我對在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也作了一點思考。

(1)閲讀理解很重要。

高三綜合訓練中,學生拿到一張張訓練卷後,首先想的是快點完成題目,而不是認認真真地讀一讀文章。一張考卷做完,不要説文章,就算是那些做過的題目,也可能轉眼就忘。講評時,我向學生講我的'想法,認真閲讀與領悟一篇文章,比之完成幾個訓練題,往往更具意義和價值。當你真正會讀能讀之後,什麼樣的語文考試能難倒你呢?

(2)閲讀習慣比訓練量級更重要。

就語文學科而言,我們應該關注的是學生讀了多少,所得又有多少,而不單是學生今天做了幾道語文題目,練了幾張語文試卷。賽場固然需要訓練,但盲目的訓練往往是事倍功半。語言學科,更強調多讀多記。然而,現在的高三學生,他們更注重的是書面題目,對於不需要用筆完成的口頭作業,很多學生甚至都不把它們當成作業,這也就是為什麼有學生認為語文作業少,語文成績遲遲不能提高的原因,更進一層,對於閲讀的忽視,往往使學生在大學聯考中茫然不知所從。

(3)閲讀思考與解題技巧同等重要。

解題技巧的總結和積累在高三複習中是非常重要的,但閲讀思考也不容忽視。埋頭做題,學而不思,前人早就概括過,一個字:惘。就是迷茫的意思,到底我為什麼做題?做這個題有什麼意義和收穫?學生很少思考,成為解題機器,只會按部就班,缺少應變能力。體現在考試中,他們對於新東西新題目,因為缺乏應有的自信、創新能力而失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就語文學科而言,學生更需要學會閲讀學會思考,思考所讀文章的內涵意義,思考閲讀於自己而言有何收穫,對自己的思想對自己的人生有何啟迪,這樣的閲讀與思考才是我們所需要的。

此外,我覺得,我們要積極改變學生的語文學習觀,讓他們充分重視語文。因為,相對於學生在語文學科上投入的極其有限的時間和精力來講,單位時間內的收穫,語文學科可以説是最多的。學生基本上除平時課堂時間和課外適量的書面作業時間外,主動投入的時間和機會是極其節約的。二是在學生中普通存在着這樣一個觀念,語文學習往往事倍功半,投入的時間未必與最後的產出成正比,其實,我們應該糾正學生這個觀念,一份耕耘才會有一份收穫。那些語文成績優秀的學生,不是因為他們天資聰穎,而是因為他們在語文上付出比別人更多,他們的學習更得法。相對一位在及格線上掙扎的學生,只要有時間保證,且注重學習的方法,要把語文成績提高個十來分,還是相對容易的。150分的考卷,是從90分到100分容易,還是從130分到140分容易,道理不言自明。

以上是我在一學期高三語文教學中的一些思考,我會不斷努力,爭取取得更好的成績。

篇41:高三語文教學反思參考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一)

反思一: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

記得在課程改革開始的時候,很多教師、家長這樣説:“課程改革雖是一個實驗的過程,但它卻關係着千千萬萬個孩子一生的命運!”教育家杜威先生説過:“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着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我以為:“教師在乎什麼,學生就發展什麼。”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閲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時,我找來銀河、天體、宇宙的圖片和資料與學生一同欣賞,當浩瀚的宇宙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銀河、瞭解宇宙了!我扣之心絃地提出:“你們想問銀河些什麼呢?你還想説些什麼?”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於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二)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

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給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麼啊?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台。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台。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一位教師在教學《烏鴉喝水》時,接觸到了兩組形近字,“鳥”和“烏”,“喝”和“渴”。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教師讓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對於“烏”的理解:“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為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於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對於“喝、渴”的區別,學生這樣説:“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説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為口渴了特別想喝水,而想喝水並不一定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

2、注重實踐,多方面實踐感悟語言。

葉聖陶先生曾説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於這個思想,我經常蒐集課外閲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閲讀。在教學《墨梅》後,引領學生閲讀背誦了《竹石》、《馬》、《青松》等十餘首古詩,使學生們瞭解到了更多有關於借物言志方面古詩,而且無形中又積累了許多古代詩歌。另外,將《安徒生童話》、《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等書籍推薦給他們閲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總之,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教師讓學生通過“説”和“讀”把感情表達出來,課堂在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進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裏……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裏有資源,心裏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四)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1、把人家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寫的是“南國風光”,如何讓學生去體驗作者熱愛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過圖片、錄像資料展示美麗榕樹,而後,引導學生把自己美麗的家鄉介紹給大家。孩子們充滿着自豪感,飽含着對家鄉無比的熱愛之情讚美着……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

2、把人家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3、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個人的所得是不盡相同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 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繫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

我力求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二)

高三,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而言,都是非常時期。我有條不紊地重點突出地梳理六冊書的基本篇目和各個知識點,我研究考試説明和近幾年的大學聯考語文試卷,然後逐一對照、條分縷析,以便把握各種題型的命題特點、規律和走向以及解題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領,最重要的是我在浩如煙海的各種複習訓練題中尋章摘句,精心挑選,剪切拼湊出一套又一套的練習題,然後讓學生做,做完以後批改,批改以後講解,講解以後再做,一輪又一輪,一天又一天……不是我一個人這樣,身處高三的老師又有哪一個不是如此呢?口乾舌燥、汗流浹背,、心力交瘁,是老師們願意這樣嗎?不,我們不得不這樣做!學生喜歡這樣嗎?不,他們在被迫的接受。

我們一直在探索高三語文教學的方法,探索語文教學的靈魂,一直在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

頻繁的考查考試是成功之舉嗎?

在高三,人們覺得進行大劑量高難度的訓練名正言順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學,一舉多得:可以檢查水平,可以看出問題,可以推進複習,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樂不為?教師的意圖很好,出發點不錯,似乎就無可非議,無庸置疑了,但這種步入誤區的做法,這種給師生加負的舉措,是成功之舉嗎?事實告訴我們:首先,語文學習成績與考試頻率、難度之間不存在正相關關係,而且無“質”的保障的“量”的疊加,並不能導致“質”的飛躍;另外,提升難度並不能穩固知識的基礎。因為學科特點決定了語文的教學,與理科類學科有天壤之別,其內容、要求、目的、運用方式、知識結構都要求教師注目於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懂、悟、聯、用——即明白原理、理解體驗、聯繫聯想、遷移運用,而語文學習中,“懂”“悟”的極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門學科都無法比擬的,是必須讓學生首先達到的目標,學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師可以代勞的,也不是通過考試就能辦到的。據此可見,當前高三語文教學最大的弊端在於教師將教學的重心誤投於頻繁的無休止的也將是無益的考查考試上了。其次,師生在頻繁的考查考試中,只得窮於應付,疲於奔命,由於學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積極準備,因此效益很差,必會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憊,也讓人悲觀失望。為什麼考試都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緊迫感呢?這是很多語文教師無奈的歎息——這恰恰表明:那種津津樂道於並孜孜不倦於考試萬能的做法,已經走進了死衚衕,而我們……

教師的教學應該而且必須遵循學生心理需要的原則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學生獲得成績,主動學習;要達到這一目的,方法有兩個:一是降低考試難度,降低考試頻率;二是加強管理,積極引導,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由此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總是失敗,師生的信心從哪來?

我們需要的結果是學生獲取優良的成績,但偏多偏難偏怪的訓練正是學生獲取優良成績道路上的攔路虎。學生語文成績較差,從表面的邏輯推理得出的結論將簡單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學生“雙基”確實太差;其實,追根究底,語文學習不能令人滿意,是語文教學模式的落伍和誤導的必然惡果:偏多的訓練,取締的是學生必要的學習複習、消化吸收、補充整固;偏難的訓練,消耗的是師生的熱情和信念,給人以教師勞而無功,學生學無所成的感覺。長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動力,增長的是失敗的情緒,弱化的是學生自學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學的質量,浪費的是寶貴的時間。

正確之舉是降低語文訓練的難度和考查或訓練的頻率,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學習的成效,使師生均有反思過去、修正現實、規劃未來的時間,這樣我們才有條件大膽地承認:學生的學習,成績是主流,問題是枝葉;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激情、興趣,穩固他們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於存在的問題的發現、思索、解決,有助於富有針對性地展開新的複習。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三)

本學期我擔任高二年級1班和6班的語文教學工作。1班是理科實驗班,6班是理科普通班。雖然兩個班的層次不太一樣,但在語文學習方面,卻存在着同樣的問題:學生基礎薄弱,學習語文興趣偏低,信心不足。教學過程中,我本着“教有耐心,教有定法”的原則,以單元教學為“點”,以讀寫實踐為“鏈”,拓展常規教學思路。從努力激發學生學習和慾望着手,堅守傳統語文教學理念和方式方法,想方設法開展各種語文教學活動,堅持“每課能得、每課必得”。在使用教材過程中,注意教學單元的整體性、能力性以及讀寫結合的“系統性”,注意“閲讀”部分與“寫作、口語”部分的交替式(穿插)教學,避免單一的直線式重複性教學;每個單元精講1—2篇“教讀課”,以“課”為例,舉一反三,側重能力的全程培養,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努力改變教師教學方式,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方式轉變,以達“教,為了不教”之目的。

回顧半個學期的教學過程,感慨多多,收穫多多,現將教學方面的體會和工作總結如下。

一.既備教材又備學生。

開學初,我認真地研讀新課標與教材,力求準確把握重點難點,注意弱化難點強調重點。以此為據我認真備好每一節課。在備課的過程中我既考慮到教材又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力求充分備好符合學生水平的課。

二.用生動靈活的教學方式煥發課堂活力。

傳統教學課堂圍繞知識目標而展開教學過程,但忽視了學生創新的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新課標要求我們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教學模式,以激活學生好奇心探究欲,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質疑、求索以及善於捕捉新信息的能力,並把這種能力的培養定為課堂教學的終極目的。例如,在處理每單元的重點篇目時,我們始終採用整體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質疑――拓展延伸的教學模式,並根據不同內容精心設計問題,組織課堂教學。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真正的主人。師生的情感與個性融在其中,現實的生活進入課堂,學生在互動中求知,在活動中探索,既輕鬆地掌握了知識又潛移默化地培養了能力。學生的整體素質有了質的提高,語文課堂真正煥發出它應有的活力。

三.重視文言文教學。

重視文言文閲讀能力培養,把學習重點放在積累文言知識,理解文章內容,增強學生文化功底之上。增強學生文化底藴。指導學生對傳統文化經典——《莊子》的學習,幫助提升傳統文化素養並強調對古詩文名篇的記誦,補充有關文言知識,鞏固文言文閲讀的知識基礎,並能在閲讀實踐中舉一反三。

四.及時佈置作業,認真批改作業。

作業是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的一個重要環節。每篇課文教學結束後我都根據班上大部分學生的實際水平來佈置作業。作業有字詞抄寫、課後拓展、大學聯考熱身、小作文等形式。對作業的批改我一直堅持。全批全改才能對學生知識落實情況有更好掌握,並且可以據此隨時調整教學。

五.利用活動的開展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愛好。

本學期,我積極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活動,以提高自己的語文素質。只要有徵文比賽我就讓全班學生都寫,再挑選出優秀的作文進行評比。推薦學生閲讀《名著導讀》和課外閲讀書籍,擴大學生閲讀量,幫助開闊視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養及審美。課外閲讀活動有計劃、有措施、有效果,不搞形式,不走過場,不斷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積累和素質,極大地訓練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六.積極參與教研組、備課組活動。

每週,我準時參加語文教研組和備課組活動,在研討實踐中提高自身素質。堅持聽課、評課本學期平均每週聽課一至二節,並注意學習組裏老師的教學經驗,努力探索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

七.教學反思。

回首這一學期,我收穫的相當多。但是,我的教學工作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時仍擺脱不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不夠等。今後我會更加努力工作,在以下這些方面多加改進。

1.在課堂上還要要更加註意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多想多説多練。

2.進一步將課堂教學與課後練習結合起來,督促學生鞏固所學知識。

3.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閲讀,擴大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思維和理解能力。

4.和學生多進行交流,特別是給學生強調一種意識,語文能力的提高是循序漸進的,要多讀多記多寫,切莫想一口吃個胖子。

總之,學無止境,教無定法,我將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繼續完善我的教學工作。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四)

朗誦》在“必修一”中應該是的“交流”課。怎麼處理?是帶着學生隨便讀讀文章了事嗎?不行。是放在必修一學完之後進行嗎?我覺得也不行。我覺得應該重視這節課。如果隨便讀讀,學生顯然不會重視它;如果必修一上完後進行,又顯得與教材內容脱節。我認為的辦法就是在第一單元上完後進行,因為第一單元詩歌就是在訓練學生的朗誦能力的,如果我們再舉辦一個朗誦會,一定會對第一單元的學習起促進作用。同時也可鍛鍊學生的朗誦能力。對,就舉辦一個朗誦會!

我在兩個班級將我的想法説出來後,沒想到同學們情緒高漲,紛紛舉手贊成。於是我就把任務交給班委會,請他們全程策劃,包括定名額,定選手,聘評委,定規則。我應該放手。這應該是同學們自己的活動,只有讓他們自己運作才可真正達到鍛鍊學生能力的目的。

其次,我想既然是一次活動,就應該設置一個獎項。獎品由我準備吧,反正也花不了幾個錢。對了,我還要到街上刻個獎章,就為“語文活動盡展風采”,當然也將我的姓名刻上。獎品準備好了,選的是與學習有關的刊物。萬事具備,就看孩子們怎麼表現了。

活動如期舉行。還別説,兩個班的活動都比較成功。特別是高一(19)班舉辦的活動像模像樣。文藝委員史登娟同學居然將整個活動的各個環節用很優美的語言串連起來,可以説她的表現是整個活動的一大亮點。每個班級評出六名獲獎者,我為孩子們頒發了獎品。其實所有的參與者都是勝利者,能夠勇敢地走上講台大聲朗誦本身就是一次挑戰,所以我對這些孩子都進行了鼓勵。我又為史登娟同學專門頒發了獎品,表揚她出色的組織能力。看着一個個孩子笑意盈盈的臉,我心中的甜蜜就甭説了。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五)

《老人與海》這部偉大的作品講述了“一個名叫桑地亞哥的古巴老漁民,在海上三天兩夜捕魚的經歷”,因其故事的完整性,震撼性,寓言性,人文性,使我初讀、深讀後受到感染和感動,那蒼茫的大海、孤獨的老人、艱辛的搏鬥、不屈的靈魂、巨大的象徵意義以及似乎能從中找到的自己生活的影子,都激發也激勵着我去深入挖掘人物形象和主題意藴。任何一部偉大的作品都是一個神奇的宇宙,我想努力看到冰山下更為豐富的世界,我想努力把感染和激勵了自己的偉大作品從更高層面上介紹給學生,看到學生心神領會的頷首,也是老師的欣慰。

我認為一節有價值的課首先要達到以下幾點:一是圓滿完成預設的學習目標;二是教學節奏緊湊順暢,課堂自然天成;三是學生學有所得;四是教師有教學的成就感。

這節課我基本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從動畫朗誦的激趣導入到了解故事內容,從分析故事情節到初步把握人物性格,從深入感受人物真實而強悍的性格特徵到定性辨析人物形象,最終探究小説的象徵意義,拓展到作者海明威的人生以及帶給我們的震撼和對於人生價值、意義的思考,節奏緊湊順暢。但是課堂上對於學生的回答,由於實力不夠、經驗不足,我有時傾聽不仔細,沒有敏感地把握住學生分析的亮點,及時給予學生肯定的讚許,而失去了很好的引導契機。

學生學有所得,是老師的收穫。通過這節課,學生既全面瞭解了小説的主要內容、重點情節和人物性格,同時也通過深刻的心理剖析,辨析了人物形象,在大多數讀者的閲讀思維定式下有了新的認同讚詞,桑地亞哥不止是一個勇敢面對失敗的硬漢,更是一個在生活的艱辛中看到生存的意義、在戰鬥的殘酷中展現生命的價值的真實而強悍的勝利英雄。同時學生也領悟到生命旅程就像是大海,激勵了自我要如桑地亞哥一樣,在人生長河中堅守生命尊嚴,為了理想永不言敗而且永不停息地奮鬥。

從教學的成就感來説,莫過於精心選擇的教學內容,在課堂的層層推進下引導學生從模糊到清醒、從質疑到認同、從理解到深受感染,在課堂上我看到學生心領神會的微笑、情不自禁地挺直身背,結束時似有不捨與回味。同時通過學習這一篇課文、這一部偉大的作品,也激勵着在今後的人生長河中,永不屈服、永不放棄、永不停息堅持人生的方向,實現自我的價值。

課堂總是一們遺憾的藝術。上完之後,掩卷沉思,對於課堂內容的設計、對於與學生的交流、學生回答問題的評價都還有很多不足,需要我不停息地彌補、加強、完善。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範文參考

篇42:關於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一)

體現着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的理念;但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它的性質卻與這樣的理解相反.首先,那裏“優”“差”評定的依據,就是學生考試的分數;其次,這種考試都是大學聯考的模擬性質的,具有十分剛性的選拔性.如此有悖於高中課程目標的“培優補差”,何以如此響亮地喊出來呢除了外部的體制等現實原因外,可能與人們對高三語文教學及其“培優補差”的本質認識不無關係.

高三語文教學的性質是什麼何謂“培”,怎樣“補”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規定:高中語文課程仍然是“面向大眾與九年義務教育相銜接的基礎教育”;“它應當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本事和必須的語文審美本事,探究本事,構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關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從那裏,不難理解高三語文,同樣具有大眾,素質,基礎教育的性質.

然而,在應試的背景下,高三語文教學似乎就只是剩下:盯着“考分”,對“優生”加大“培養”力度,對“差生”加大“補習”強度.可是語文“考分”與“培養”“補習”的努力沒有正比關係.一個期會考分全班第一的“優生”加大“培養”力度後,到了期末考試,她卻失去了名列前茅的光榮;而並沒怎樣對“一模”考試中的“差生”加大“補習”強度,可“二模”時,他的考分卻擠進了“優生”的行列.語文考分像股票漲落曲線一樣,讓有的學生意外驚喜,又讓有的學生莫名失落,更讓語文教師尷尬無奈;不管“培養”多有力度,也無論“補習”多有強度,高三語文教學的信度,卻遭到這種的考分漲落曲線的無情嘲諷!本文由一齊去留學修改整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景呢

一方面,作為選拔考試,區分度是其重要的質量指標,它就是要把考生按分數的高低排出名次來;而參加考試的人數必須,無論考生考試狀態怎樣變化,其名次序列總是必須的.在同一考試選拔中,“優”與“差”是互為參照的;也就是説張三考分“優”了多少名次,就意味着有個李四要“差”多少名次.

另一方面,高中語文課程“知識與本事”,“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是很難用考分量化的.目前大學聯考命題技術很難在“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上設題,甚至在“本事”目標上也都如此,即便勉強設題(如詩歌鑑賞,現代文閲讀難點重點探究,作文等),但評分標準也很難把握,而這些目標又恰恰是高中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

所以,用考分來界定“教”的好壞,確定“學”的“優”“差”,就很不科學;而把學生考分提升了若干名次看出是“培優”的成果,不是無知,就是狂妄.在考生人數和錄取指標必須的大學聯考選拔中,“優”“差”的競爭,就有“你死(優)我活(差)”的殘酷性.正如跑步比賽一樣,按名次取勝,名次只取決參賽者彼此實力的比較關係;比賽名次的改變,也只是彼此實力比較關係的改變.如果同時加大“培訓”的力度和強度,並也確實“提速”了,但只要“提速”的幅度並沒使彼此實力比較關係發生改變,那麼彼此的名次關係就不會改變;相反,“培訓”力度和強度並沒有怎樣加大,那麼彼此的“優”“差”的關係同樣會因彼此實力比較關係的不變而不發生變化.從這個意義上看,“優”“差”的名次,與單方面的“培優補差”無關,只取決參加這種選拔賽各方實力的比較關係.

用這樣一種選拔性質的考試作為基礎教育評估形式,就必然使基礎教育階段的每個學生,教師,學校陷入一種殘酷而無聊的競賽中,彼此使盡解數地爭奪更快,更強,更大,更“優”,就成為一種教學競爭的常態.可是人的能耐總是有限的,惡性競爭使彼此疲憊不堪,但捆綁在這種競爭中的巨大利益,構成了巨大的壓力和誘惑,使得參賽各方不得不把“喝興奮劑”或“偷跑”等違規手段當作取勝的絕招,嚴重破壞了基礎教育的正常秩序,將提高國民文化素質的公民教育異化了一場滿足“精英”對社會資源佔有慾望的爭奪戰.

“選拔人才”的應試教育,就如此公然地把“起跑線”不斷地“前移”到國中國小乃至幼兒園,同時又將起終點“後推”到了碩士博士生的考試,以致中國所有學校都籠罩在一場起點和終點都很模糊的擇校升學跑步比賽的緊張氣氛裏.而高中階段普遍“加班加點”的補課,就是最典型的“偷跑”行為,所謂“培優補差”自然就具有了賽前違禁偷“喝興奮劑”的性質;只是高中語文教學的特殊性質,使得高三語文的“培優補差”不能像其他學科那樣令參賽者“興奮”罷了.

本來高中語文課程要“使全體高中學生獲得應當具備的語文素養,併為學生的不一樣發展傾向供給更大的學習空間”.這種素質教育的性質,決定了其教學評估應當採用定性考核的形式,即便採用定量的考試形式,其性質也應淡化考試的選拔性的,突出其診斷性或甄別性,高中畢業考試,也只能是類似駕駛執照獲取性質的水平達標考試.唯有如此,“偷跑”和“喝興奮劑”似的“培優補差”,才可能得以遏制.

遺憾的是,目前中國的教育卻處在以升學率為為重要的教學評估指標的應試教育的背景之下.高三語文教學除了這種“喝興奮劑”的“培優補差”外,幾乎就沒有其他作為了.然而,不管“培優”還是“補差”,其實都是選用年度,地區不一樣而格式一樣的考試題折磨學生;“培優”也罷,“補差”也罷,其實都是“題海戰術”.在這樣的“題海”中,學生的人文素養讀寫本事又怎樣“訓練”得出來呢

請看下頭一道正確使用詞語的“訓練”題(《2008年大學聯考語文汕頭市模擬試題》第3題):

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a.儘管有過許多血的教訓,一些司機仍然酒後駕車,對這種鋌而走險的行為,交警部門應當加大處罰力度.

b.2008年春運期間,一場50年未遇的雨雪冰凍襲擊了我國南方,人民子弟兵奉命出征,除冰清障,送水送飯,救助被困羣眾……搶險救災,無所不為,得到了全國人民的高度讚揚.

c.音樂響起,780名太極拳愛好者如過江之鯽,緩緩入場,以太極團體操《晨曲——你好東江》拉開了開幕式的序幕,贏得了陣陣掌聲.

d.7月7日晚間,好運北京國際女足邀請賽繼續在秦皇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進行,中國隊3比1擊敗意大利隊,韓端再次挑射得分,梅開二度.

“訓練”是這樣進行的:首先,學生像在考場一樣,選擇一個答案,然後,教師公佈答案或答案説明;如果學生對供給的答案及説明有質疑,教師再進行答疑;最終,歸納諸如什麼“排除法”之類的解題方法.可是陷入“題海”的學生,往往像摸體育彩票對中將號碼一樣.沒選中的,便失意地把自我選的字母叉掉,換成正確的字母,更認真的學生,會把這幾個詞語的解釋抄一遍;選中了的,常常得意地懶得聽教師囉嗦.

為什麼會這樣的呢因為考題只是為了“區分”高下,要到達這樣的目的,命題者就必須要“刁鑽”;利用詞語的義項複雜,感情色彩模糊,適用對象不清等情景來設置“陷阱”.像上頭這道題“無所不為”“過江之鯽”感情色彩,就能把不少在理解詞語方面有“色盲”的學生“干擾”下去;而“梅開二度”的多個義項,更會讓考生為難,如果只記住其中“再次結婚”的義項,那麼就會掉進“不合語境”的“陷阱”.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二)

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別是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為語文過去學得不錯,可以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於是,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他們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因為學得再認真,在大學聯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也低不到哪兒去。

2、應付老師,平衡自己

這些學生迫於大學聯考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的態度比冷漠型要積極些,但也只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於上課聽講,課後完成老師佈置的書面作業,滿足於老師問起時,有“我已認真學過了”的回答;捫心自問時,也可以“我已努力過了”聊以自慰。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

3、擔憂焦慮卻不知所措

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於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儘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倒退,於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憂慮。隨着考試的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範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並想象失敗後的情境,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迴之後,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4、投機取巧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知道語文重要,而是認為大學聯考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抱着投機取巧的心理,大搞題海戰術,今天一套資料,明天一套試題,見題就做,企圖能夠“碰”上大學聯考試題,對老師提出的緊扣課本、多讀文章、培養語感的要求充耳不聞。還有一些學生,題目也不做。他們抱着“我聰明”、“我運氣”的心理,等到考場“超常發揮”。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機取巧者。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三)

語文在大學聯考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為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有的學生把語文打入“冷宮”,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即使學得再認真,在大學聯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有的學生迫於大學聯考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只是應付老師,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還有的學生投機取巧,認為大學聯考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大搞題海戰術,企圖能夠“碰”上大學聯考試題……那麼,如何改變現狀,增加學生的學語文興趣,切實有效的提高學生語文的成績呢?現在我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並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首先,從教師教學實踐中,找出弊端。

1.語文培養模式單一。

中國小的語文教學,偏離了語言教學的正確方向,使學生陷入了純知識的記憶。學生在學了許多年語文後,聽説讀寫的能力得不到明顯的提高。從國中進入高中的學生,普遍存在語文基礎知識薄弱的現象,由於九年級的會考使許多國中語文教學在應試的束縛中,熱衷於大量的詞、句、篇的所謂“基本知識訓練”,迫使學生陷入漫無邊際的題海中,僅囿於語文課本中應試知識的重複演練,死記硬背,看似“雙基”知識訓練,而實際效果卻降低了學生的語文能力。造成有的學生語法混亂,表達不清,錯字、別字成堆,標點符號亂用等,有的甚至連最基本的句子成分都不清楚,這樣,對學生閲讀理解和寫作訓練就有明顯影響。

2.課堂活動空洞熱鬧

在新課程實施中,有些教師片面理解新課改關於發揮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的教學理念,片面地追求課堂教學的表面熱鬧和活躍。於是,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出現了一片“生機勃勃”、“熱鬧繁榮”的景象:演講、小品、表演、辯論會……層出不窮的授課方式,讓語文課有了盎然生機,但學生們在熱鬧的課堂中卻收效甚微

這是一種為追求課堂氣氛,用“牧羊式”取代“填鴨式”的課堂活動。傳統的教學活動,只是教師把教材的內容以“填鴨式”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課堂上師生雙邊活動是被動的、消極的、靜態的。“填鴨式”明顯束縛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思維,忽視了學生主體經驗和個體感悟。為了改變“填鴨式”教學,許多語文教師便採用了“活動式”的教學形式課堂上教師一味追求讓學生或分組討論,或交流情感,或表演角色,而把自己僅僅作為一名“旁觀者”或其中的“一員”,導致討論交流的泛化、膚淺化。事實上,這種“牧羊式”教學片面誇大了學生的自主性和自控力,語文教學處於放任自流狀態,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缺乏有效的課堂交往,學生不僅不能有效地接受信息、掌握知識、創新思維,活動能力也難以得到糾正和發展。

3.大語文化現象嚴重

當前語文課堂上,教師們比較重視人文精神,但同時又有弱化工具性的傾向。不注重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對課文內容匆匆帶過,字詞難點都沒理解清楚,就跨過課文做了許多引申和發揮,做些思想教育與“精神培養”的工作,好像教學中涉及“雙基”就不是在搞新課程,僅把目光聚焦於“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光環上。輕了文本的解讀,輕了必要的雙基,學生學了十幾年的語文,連基本的語言問題都過不了關,語文教學更是成了鏡中花,水中月。

使用多媒體不當也是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不少教師喜歡藉助多媒體進行教學。然而,大量的教學實踐表明,音像手段運用於語文課堂,如果控制不當就會成為干擾因素。許多語文課上,幻燈片、動畫代替學生的朗讀、分析、理解,而不注重引導學生去仔細品味課文的語言文字。學生看看錄象、聽聽音樂、談談感想,似乎“有聲有色”,熱熱鬧鬧,但過後卻猶如過眼雲煙,對課文內容一知半解。重要原因在於:語文課是語言實踐課,這個本質特徵要求一切教學手段都必須以語言活動為主體,以語言為中心,而不是相反。脱離了語言教學的目的,語文教學也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和功能。

由此看來,不當的課堂教學挫敗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其次,從學生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1、認識的偏差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閲讀、一次一次説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為上課聽聽、課後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着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把語文學習僅侷限於課內是不行的。近幾年來,為有利於對考生能力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大學聯考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有些教師和學生便認為課本對大學聯考已經沒有作用,於是,本來就有投機心理的學生對複習資料倍加青睞,卻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教材是個例子”(葉聖陶先生語),大學聯考試題與教材的關係是“流”與“源”的關係,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2、學生自我調適能力不強。學生偏科,重理輕文,則主要是因為理科的題目透明度高,答案標準,成就感強,而文科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時間做了,也不知對否。特別是寫作類題目,有時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寫出來的,自認為不錯,常常因偏題等原因被老師判為不及格。與其這樣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去解理科題目,“解題目多帶勁,解出一道難題多夠刺激”。就是喜歡文科的同學也寧可花時間在政治、歷史上,因為這些學科投入少,見效快,在這種心態下,一些本來對語文感興趣、語文學得較好的學生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熱情。再加上高三複習階段,各科老師都感到課時緊,任務重,往往通過發資料、做作業的方式擠學生的課餘時間,真是“無邊作業蕭蕭下,不盡資料滾滾來”,學生的課外時間都忙於完成這些需要上交的書面作業,不知不覺就把“語文學習要多讀書”這些無需上交的“軟作業”拋到九霄雲外了。

最後,找到行之有效的好辦法

1.抓住關鍵,從教師教學入手,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採用學生感興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課堂。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比如,講解詩歌鑑賞課時,我先從分析《月滿西樓》,《但願人長久》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處開始,引起學生的嚮往,再講解詩歌鑑賞知識,學生學習的效果便很好。如在講寫作人物描寫時,引入《小芳》的歌詞:“村裏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指明具體的動作,肖像等描寫就會讓文章生動。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鬆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複習語文的興趣。“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為“魅力”,讓“學生喜歡

2.必須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有自主的學習與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比如每節課在課堂上我都讓一兩個學生上台發言演講,然後再請一兩個學生上台針對同學演講發言,發表評價。還有在自讀課文的教學中,儘量以問題形式讓學生充分討論,共同解決。這樣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主體參與的感覺,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充滿着活躍的氣氛,個個踴躍討論,積極發言。但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閲讀分析的方法要領,改變舊的學習狀態,不是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而是主動地掌握和運用知識。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説的“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生只要掌握了科學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融會貫通,終身受益。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的學習方式,是提高高中學生語文素質的基礎。

3.培養學生的幾個小習慣。

其一,記的習慣。掌握科學的記憶習慣。科學的記憶方式,無論是聯想法,還是其他,記住一條,適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記憶和時間聯繫起來,考試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其實生命的基本單位不是時間嗎?一定把學習任務和時間聯繫起來,而且要及時複習,語文不是短時間能出成績的,但是不要以為一次的好成績,就忘乎所以。

其二,愛讀書的習慣。讀中外名著或偉人傳記,不要以為名著就是買來放在那裏看封面的,而偉人傳記,則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特點,舊時的説法文以載道是之。培養健全的人格,而且學生那個年齡可塑性大,偉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學生與大師為伍、與偉人為伍的時候,很多教育盡在不言中,一旦形成習慣,學生會終生受益。看看那些在各行各業取得成就的人,讀的書,或者受某一個人的影響,都是一些小事情。欲成大事,必先做好小事。從應試來説,也有其現實意義吧。俗話説,手中有糧,心裏不慌,可能對於今天沒有捱過餓的孩子來説,是有點難理解了。看看大學聯考的滿分作文,多少在用舊的材料,所謂新瓶裝老酒。

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其三,動手的習慣:就是寫的習慣。很多的學生背誦了不少,口中的話滔滔不絕如綿綿的江水,可是寫得時候卻如擠牙膏一般,巧婦有米不會“炊”,這不是找餓嗎?平常就寫寫日記,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通過日記可以看出一個學生很多方面的問題。不要以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實還不是都寫出來的,真正的文章不是比技巧,看看那些歷史上的狀元,留下了幾篇讓你記住的文章啊。可能在中國小的時候特別羨慕文章語言等方面的技巧。不要一味追求那個。可以寫寫帶有哲理性的話語啊,這個對現在的學生很簡單了,誰沒有個思想啊,尤其是青春期的男生女生。以前叫“代溝”,現在叫“憤青”,其實這正是我們的“優點”啊,正如毛主席説的,恰同學少年。可不要貪玩啊,呵呵,狗尾續貂了。其次,固定的八股文章格式,相信你練練,也會熟能生巧的。

其四,向別人學習的習慣:善於向別人學,甚至要會“偷”學啊,三人行,必有我師。此言甚之。那個人都有你學習的地方,而且一般語文好的同學都有點才,其實大家回憶一下自己從語文老師那裏學來了什麼。到底思考一下,學到了什麼?你是不是突然發現沒有啊,其實在語文老師當中流行這樣一句話:語文好的同學不是教出來的。雖然這句話值得商榷,但是也説明了語文的學習不像數理化那樣過多的依賴老師,可是當我們會過頭來看看的時候,還真有幾分道理。但是別忘記了本段中的第一句話。水平再凹(音wa,山東方言,低的意思),也有比你高的地方。最起碼他能給你一個指導啊。終身學習的好習慣也要有的,現今的競爭,讓我們不再有“鐵飯碗”了,而從實際來説也是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其五,懷疑,好問的習慣。老師幾乎都特別喜歡好問的學生,而這恰恰是一些同學的“壞習慣”啊,不要擔心你給他難堪。改編一個笑話,為什麼嘴在耳朵前面啊,就是讓你問的,讓耳朵在後面好好聽的

4.注重語文的漸進性,通過設置階段目標,帶給學生成功的喜悦。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信心對於高三學生更為重要。高三學生考試頻繁,情緒波動大,一旦哪門學科有兩次考試“滑坡”,馬上就自暴自棄,這時,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改善學生作為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從簡單問題開始,如注音、改錯別字、找反義成語、名句默寫等,容易得分,甚至容易得滿分,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再逐步過渡到現代文閲讀、詩歌鑑賞、作文等難點上。使大部分學生排除了畏懼心理,從而,提高成績。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穫感、成就感,嚐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四)

一年的高三畢業班的教學工作最終結束了,回顧這一年來的點點滴滴,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下頭我就這一年中所做的一些工作做點簡單的小結。

首先,由今年大學聯考語文試題的特點來反思平時的課堂教學,尤其是高三複習的教學過程,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一、基礎,還是基礎。大學聯考題目出的大都是基礎知識,同學只要平時稍加註意,就不會失分。

二、平時講課要注重積累,注重語言積澱,不必過多地關注專業知識。大學聯考題目不是光靠這些專業知識就能完全解決的,比如説,病句題,同學明白病句類型有搭配不當、成分殘缺等等,可是一個句子擺在你面前,你卻看不出來它是不是病句,找不出錯之所在,那麼你所明白的這些專業知識等於是擺設,沒有任何實際作用。而如果你語言積澱比較豐厚,對語言的感悟和把握比較敏鋭,一讀,就明白,這個句子有毛病,那就能夠了,這能夠就此判定這個句子就是個病句,沒有必要非明白它屬於哪一種錯誤類型不可,這叫多此一舉。

三、在注重基礎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擴大閲讀面,開拓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的閲歷,為作文準備素材。作文實際是生活經歷、情感、觀點的展示,一個人,要想寫好作文,除了基本的寫作功底、寫作技巧外,更重要的是素材的積累。俗話説“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個人腹內空空,想讓他道出來點東西,可真是難為他呀。相反,如果同學頭腦中積累有許多素材,在寫作的過程中,就能夠信手拈來,左右逢源,寫出的文章就事實充分、材料翔實,就會得高分。不會像擠牙膏一樣,半天也寫不出幾句話來。

四、學過的知識要不斷地回頭複習。僅有不斷地複習,才能“温故而知新”。大學聯考試題中許多題目在課文都能找到原形,甚至有些題目就是書上的原句,可是有些同學早已忘得無影無蹤,把不應當失的分給丟了,這就未免可惜了。為了避免這些分數的丟失,僅有不斷地引導學生及時回頭複習。

五、適當的有針對性地訓練。大學聯考畢竟是一次考試,和平時的考試其實沒什麼兩樣,只可是重要性不一樣罷了。為了讓同學們及早地適應這種考試,就必須平時有針對性加以訓練,但這種量不宜過多,過猶不及。在訓練的過程中,要重點訓練以下幾項資料:1、書寫的規範性;2、審題的準確性;3、答題的程序性;4、時間利用的計劃性。

六、加負永遠是失敗之舉。高三,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而言,都是十分時期。在高三,人們覺得進行大劑量、高難度的訓練名正言順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學,一舉多得:能夠檢查水平,能夠看出問題,能夠推進複習,能夠……真是一箭多雕,何樂不為?教師的意圖很好,出發點不錯,似乎就無可非議,無庸置疑了,但這種步入誤區的做法,這種給師生加負的舉措,既無科學性,又無操作價值,所以不可能獲得預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遠得不償失的失敗之舉。

我以為教師的教學應當並且必須遵循學生心理需要的原則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學生獲得成績,主動學習;要到達這一目的,方法有兩個:一是降低考試難度,降低考試頻率;二是加強管理,進取引導,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幫忙學生學會學習,由此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七、讓高三學生擁有成就感。高三學生學習語文缺乏成就感,與教學模式、教學重點、教師對學生的導向、學生的主動學習的慾望、條件之間存在着因果關係。此刻,已經到了思考以下問題並作出抉擇的時候了:

①為什麼語文知識和考點都比較少,但學生還學不出色,教師還教得不滿意?

②師生最需要的結果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我們在追求結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霧中?

③大學聯考語文題總體難度不高,而我們的學生為什麼總是做得不盡如人意?

我們需要的結果是學生獲取優良的成績,但偏多偏難偏怪的訓練正是學生獲取優良成績道路上的攔路虎。學生語文成績較差,從表面的邏輯推理得出的結論將簡單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學生“雙基”確實太差;其實,追根究底,語文學習不能令人滿意,是語文教學模式的落伍和誤導的必然惡果:偏多的訓練,取締的是學生必要的學習複習、消化吸收、補充整固;偏難的訓練,消耗的是師生的熱情和信念,給人以教師勞而無功,學生學無所成的錯覺。長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動力,增長的是失敗的情緒,弱化的是學生自學的本事,降低的是教學的質量,浪費的是寶貴的時間。

正確之舉是儘快降低語文訓練的難度,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學習的成效,而難度恰當的訓練同樣能讓人發現問題。在這樣的語文測試與訓練中。我們才有條件大膽地承認,學生的學習,成績是主流,問題是枝葉;這不僅僅能激發學生的活力、興趣,穩固他們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於存在的問題的發現、思索、解決,有助於富有針對性地展開新的複習。

正確之舉在於儘快降低考查或訓練的頻率,使師生均有反思過去、修正現實、規劃未來的時間地帶,使教師擁有指導學生的機會,使學生擁有知識儲備的條件。把時間交給學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師手上進行無價值的、不厭其煩的考查。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不“養”,談何“用”?沒有儲備,怎能應戰?這不是一個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嗎?

八、管理至上,指導為重。樹立管理至上,指導為重的基本策略;放棄盲目蠻幹式的加時間、加題量、加不必要的壓力;嘗試從管理追求效益,從指導收穫成就,從學生自主學習、有效消化去追求學生語文水平提高和語文本事發展的效果。

語文教學的三大禁忌卻正是高三教師採用最多並樂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很多講述;

②很多訓練;

③對學生很多的不斷地否定;這種模式的特點相當突出,其資料組件之間的因果關係顯而易見。這種做法的弊端不僅僅體現為主賓倒置,取消學生主體參與,教師過於居高臨下,並且這種做法也正貼合孫子所謂之“攻城”的戰術特徵:

①“投入”多,“產出”少,得不償失;

②曠日持久,“久則鈍兵挫鋭”,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強度的講述訓練中被抵消;須知,講述和訓練是兩柄“雙刃劍”;

③在無效訓練及其帶來的失敗的心理壓力下,學生就會逐漸喪失提高語文學業水平的信念,士氣日益低落,陷入簡單應付的狀態。所以,孫子異常指出“攻城之法,為不得已”。我以為,高三語文教師要做的工作有兩件:

①給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基本條件;

②對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指導、管理。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就應精於講述,即對知識不是進行面面俱到的簡單“回鍋”,而是富有針對性的、具有啟發性的、包含前瞻意義的“指導”;是給學生解決問題,給學生留出時間,啟發學生自主學習;要改善和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就要忍痛割愛,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質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戀考試,而是從有效考試中審視教與學的成敗,得失,改觀與不足——讓講述轉化為指導,讓考試有利於質量的提高。語文教師要明確且要踐行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條件的理念,要創設使學生成為學習主體的情境,就必須還學生以時間和空間,這是到達這一目的的先決條件。僅有給學生以時間,讓他們有條件解決存在的問題,進行知識的鋪墊,為有效訓練作出有針對性的準備。給學生學習的空間,他們才有可能自主選擇,學習可能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才有思考的空間,有提出和解決問題的機會。如果是這樣,學生將不再是被動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識的奴隸;教師也不再是知識的“霸主”,學生的“暴君”。在這樣的條件下進行的難度適中而又合乎“大綱”“考綱”要求的考查訓練,因還學生以時空而降低了頻率,避免了“地毯式轟炸”的漫無目的,也因學生有了學習主動權而能提升教與學的實績,學生才能從有效學習中收穫無限的歡樂

,而對考查與訓練中暴露出的問題才會萌動解決的慾望——於是高三語文教學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要提高高三語文教學質量,就要降低考查訓練的難度,精心設計考查訓練題,還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時間空間,這是一個基本的前提,這樣,才能讓學生獲得成績,實現提高。要實現這一目的,教師則應在管理和指導上大做文章,大顯身手,教師的作用並不主要體此刻知識講述和組織考查上。高三語文教師的主要任務在於:

①學生情緒的控制與誘導;

②學習方法和解題方法的點撥;

③幫忙學生構築本事體系;

④幫忙學生制定語文學習的短、中、長期目標;

⑤對學生當前語文學習狀況進行評估並提出指導性意見和提議。教師職責的根本是指導學生進行自主的、有效的學習和複習,把學生由“學習”變為“求知”,以此實現語文成績的顯現。在這樣的任務定位的條件下,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出擊者,教師則是學生的導遊員和服務員。

大學聯考是一次檢閲,大學聯考是一位教師;它檢閲着我們教師教學的思路和教學的成果,它引導着我們走向更正確的教學之路。它讓我看到許多教學的不足和缺憾,同時以肯定了我的一些做法,“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對於未來的教學,我心中似乎越發清楚。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五)

這一學期對於我而言是一種挑戰,從高一到高三,從暑假就開始工作,這些學生完全陌生而且據其他老師所説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心裏有壓力是正常的。等我真正接手之後發現,這些學生的語文學習的基礎要比我預想的要差了不少,我所面臨的困難也要比預想的大了許多。

這一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我分為學生的思想工作與語文教學工作兩個方面來做。

學生的思想工作方面:

首先就是得和這些不那麼熟悉的學生好好地交流溝通,只有真正地瞭解這些學生,只有真正讓這些學生接受我這個老師,我的語文教學工作才能順利開展。為此,我一方面利用課堂教學表達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另一方面也告訴這些學生該如何面對自己當下所面臨的一系列困難,而且還着重指出:每個人只要從當下開始努力拼搏,一切都還來得及,關鍵在於他們自己是否真的全力以赴,是否真的開始為自己負責任。這個環節不僅剛開始是這樣做,而且是在這個學期的整個語文教學都這樣做,目的只有一個讓學生對自己有信心。

其次,根據這些學生存在的各種各樣的不良習慣,包括生活習慣,語文學習習慣,給他們明確指出改正的方向,同時提供給他們適合每個人的方法。在生活方面,着重從日常行為規範方面矯正,平時的良好作息習慣的養成,日常良好紀律的養成,以及待人接物方面的要求,也包括對自我的要求。在語文學習方面,着重從日常的聽課習慣以及讀寫習慣入手,明確告訴學生如何養成較好的聽課習慣,提高課堂的聽課質量與聽課效率,其中包括如何記筆記,如何分類整理材料;如何堅持讀寫的習慣,特別要求學生要關注時事,關注生活,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平時養成寫點文章的習慣,逐步培養良好的寫作能力。

第三,注意與所有學生的一對一的談話,保證公平地對待每個學生,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的關心與關注;同時,老師還能夠從生活與學習方面給予每個學生比較到位的方法指導與人文關懷。

語文教學工作方面:

1、語文教學注重從基礎抓起,從學生出現的問題開始,剛開始就發現這些學生語文基礎知識很薄弱,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讓學生慢慢有收穫。

比如文言文語法方面,我就從學生最需要也最薄弱的語法知識入手,從簡單的主謂賓定狀補開始,一個知識點一個知識點慢慢地講解,並且跟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相關的語文課文結合起來,讓學生髮現學習語法並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而是一件很有趣又很有用的事情。並且在第一輪的複習過程中始終貫穿這些內容,讓學生在複習的同時又更為深入地夯實基礎,而且又不覺得浪費時間,更不會覺得語文學習是沒有譜的。

2、 從學生的最害怕的文言文學習入手,逐漸增強學生語文學習的信心,明確語文學習的方向。第一輪的文言文複習,既發現了學生過去文言文學習的效率低,還發現了學生對文言文的畏難情緒。為此,我從必修一開始,每一篇重點的文言文,複習目標明確,複習重點突出,而且要求學生儘可能做到字字落實,篇篇過關。該背誦的文章一定要落實過關。在這個過程中大部分學生慢慢嚐到學習的收穫與些許的成就感,甚至慢慢找到了文言文學習的一些規律與方法,於是對語文學習也開始有了一定的信心。

3、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與視野,鼓勵學生加大閲讀力度。根據新大學聯考的要求,考試的閲讀量明顯增加,閲讀的難度也提高了不少。為此,我開了一節閲讀課,讓學生借閲書籍,保證這一節閲讀課能夠專注閲讀,逐漸養成一種安靜閲讀的習慣。同時也讓學生去積極蒐集一些最新的閲讀資料,保證學生能夠對當下這個社會生活的變化有足夠的瞭解。

不足與困惑:

1、這些學生由於以前打下的基礎不好,習慣不好,要學生提高成績絕對易事;這是需要老師跟這些學生進行比較艱鉅的“鬥爭”,既要靠腦力,還要靠體力,必須始終如一跟住這些人,但是還是有一些學生的習慣暫時難以改變,所以學生出現反覆懈怠是經常事

2、語文學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需要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有些學生長期養成了懶散不愛學習語文的習慣,是需要老師經常與之溝通交流,是需要老師不僅足夠的耐心,還要有足夠的溝通能力與交流能力,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些學生的改變是很難的,是需要老師鍥而不捨地努力,再努力,才有可能。但是現實並非如此。要想徹底改變不太可能,只能靠我的努力一點一點底推着學生慢慢進步。至於結果如何,我還不敢肯定。

關於高三語文教學反思[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