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教學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21W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心得體會多篇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心得體會篇1

教育部近日出台《關於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其目的是要通過系統設計,多方位深入推進職業教育教學改革,以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為核心,有效提升職業教育服務現代產業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學生個性化成才是中心

職業院校的中心工作應該遵循職業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圍繞不同個性和不同職業發展需求的學生,做好頂層設計,暢通人才成長“立交橋”,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實施多元化、個性化教學,保障學生學以致用、學用相長,習得一技之長,順利進入社會穩定就業、成功創業,成就出彩人生。

樹立正確的人才觀。進入職業院校求學的學生,絕大部分是傳統應試教育相對低分錄取的學生,但他們絕不是“二等公民”,職業教育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讓每一個學生重樹信心,關注自身職業生涯發展,努力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

服務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職業教育教學要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努力讓志願儘早就業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偏好習得一技之長,努力讓志願繼續讀書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奮鬥目標逐步實現進一步深造的人生理想,努力讓每一個學生通過就讀職業院校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

文化技能並重並舉。目前,個別職業院校由於辦學條件制約,技能教學仍是在黑板上教學生開機器;一些職業院校僅僅重視職業技能訓練,不開設或很少開設文化基礎課程……諸如此類的教學方式要堅決予以摒棄,要以學生成長成才為中心,堅持立德樹人,堅持文化素養教育和專業技能教育並重並舉。

專業特色發展是基石

職業院校要緊貼市場、緊貼產業,科學定位,合理調整設置專業,堅定不移地走內涵發展、特色發展道路。

調整優化專業結構和佈局。目前,我國不同區域產業發展基礎不同,對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需求也不一樣,迫切需要地方加大統籌力度,協調職業院校建立健全專業設置動態調整機制,及時按照國家“一帶一路”“互聯網+”“中國製造20xx”等戰略部署,依據行業企業用人標準、崗位要求和區域產業結構調整需求,前瞻性地調整區域職業院校專業結構和佈局,加快形成與區域現代產業相適應的職業教育專業結構和佈局。

服務產業特色發展。如何依託產業辦專業、辦好專業促產業,需要職業院校結合自身優勢,通過深入市場調研,找準專業定位,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對接區域優勢產業、特色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着力培育特色專業(羣)、打造品牌專業(羣),逐步從對接產業、服務產業向提升產業、引領產業發展,穩步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的能力和水平。

避免低水平重複建設。全國職業院校部分專業招生、在校生人數一直位居各專業前列,造成低水平重複建設,難以形成特色。對此,職業院校要積極推動國家產業發展急需的示範特色專業建設,圍繞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要,積極推進裝備製造、軌道交通、現代物流、電子商務、文化創意等專業建設,突出專業特色,打造專業品牌,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增強專業核心競爭力,提升職業教育吸引力。

校企協同育人是主線

校企協同育人是職業教育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

抓緊構建校企協同育人長效機制。湖南、河南、寧波、深圳等省市先後出台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合作辦學的促進意見、管理辦法或者地方性條例,我們應當積極學習借鑑先行者的經驗,立足所在地方、行業和學校實際,在行業指導、企業參與、學校管理等方面探索建立長效機制,明晰校企合作雙方或多方的責、權、利,充分調動行業、企業協同育人的積極性,發揮行業、企業在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中的主體作用,有效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應性。

着力創新校企協同育人平台。推動行業部門、行業協會探索建立行業人才需求、預測與發佈機制,協調好技術技能人才供需關係,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積極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依託行業龍頭企業或示範性職業院校,通過集團內科研院所等成員單位的有效溝通與互利合作,發揮好優質資源共建共享優勢,積極開展學生頂崗實習、應用項目攻關、特色專業共建等多方位合作,推動校企共生共榮發展。學校要積極與企業共建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在人才培養方案制訂、現代學徒制試點、生產技術攻關等方面密切合作。

教師素質提升是關鍵

整體提升職業院校教師隊伍素質,是保障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

建立一支專業的管理團隊。職業院校的院校長及其管理團隊應具備豐富的職業教育教學管理經驗,瞭解經濟社會和相關行業產業發展趨勢,懂校情,知學情。

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職業院校要大力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引進、培養和培訓,通過“教學名師”“專業帶頭人”“優秀教學團隊”等措施激勵教師努力提升自身素質;要根據專業調整和產業發展態勢,主動從行業、企業聘請能工巧匠和一線管理專家擔任兼職教師,充實學校專業教師隊伍,保障教育教學內容跟得上相應產品生產技術、工藝流程、營銷策略等前沿變化。

鼓勵創新教學方式方法。“互聯網+”新時代,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方法和手段日趨多樣化,要大力普及項目教學、案例教學、情境教學、工作過程導向教學,積極運用啟發式、探究式、參與式教學,促使教師和學生全時空互動,調動教師教書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學相長,提高教學效率。

教學管理規範是保障

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質量。現代職業教育在我國發展的歷史不長,發展基礎相對薄弱,加之專業多樣、學生多元,管理難度很大。

注意規範引導。近幾年來,教育部適時修訂了中職、高職專業目錄,完善了專業設置管理辦法,並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標準制訂、國家規劃教材建設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要貫徹實施好這一系列標準,需要地方積極探索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的專業教學指導方案和課程標準,需要職業院校積極借鑑引入行業龍頭企業的崗位規範和職業標準,在保障專業人才培養核心技能達標的同時,鼓勵地方和職業院校因地制宜、特色發展。

加強常規管理。教學管理是學校管理工作的中心,職業院校需要切實加強教學常規管理,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教學文件,完善教學管理制度,以教學為中心,以學生為本位,進行精細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務。

開展診斷評價。職業院校教學質量的高低,更多地取決於用人單位的反饋評價以及畢業學生和家長的口碑。這就需要職業院校在教學工作全過程適時進行診斷、技能抽查、綜合素質測評、畢業生跟蹤調查,組織行業企業專家、教育管理專家、專業教師進行鍼對性研究分析、績效評價,實事求是改進教育教學。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心得體會篇2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將教師的專業發展問題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師的培訓、學習、提高,顯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如何建立與新課程相適應的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是當前學校發展和教師成長的現實要求,也是深化教學改革的方向和重點。如何把學校建構成一個學習型、科研型的組織,是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市教育局“關於建立以校為本教學研究制度的意見”明確提出:各級各類學校要確立“學校是教研基地、教室是教研室、教師是教研員”的新理念,樹立“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辦學發展意識,確立“教師發展學校”的觀念,不斷引領教師向專業化、職業化方向發展,促進學校辦出典型、辦出特色、創出品牌。

面對新課程,我們碰到了原先估計不到或估計不足的困難和困惑。如課堂教學中,如何處理三維目標的關係?如何組織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如何開展有意義的探究活動?我們面對的大班教學,如何針對個體的差異進行教學?課堂教學中即時性評價如何進行等等,這些操作層面上的問題,向我們提出挑戰,我們的教師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

面對困惑,西華中學的園丁們緊緊依靠“教師個人的自我反思,教師集體的同伴互助和專業人員的專業引領”這三種力量。努力學習課程理念,刻苦鑽研課標教材,認真進行教學反思,積極開展集體備課,在課改的征途上留下了一串串紮實的腳印,收到了一份份豐熟的碩果。

課改的實施是一個痛苦而漫長的過程。為了加強教師之間交往、互動、合作和專業切磋,分享經驗、互相學習、彼此支持、共同成長,《西華中學教科研》應運而生。《教科研》立足於素質教育,堅持“解讀課標、探討理論、交流經驗、指導實踐”的原則,致力於課改的理論與實踐探索,服務於全校教師和學生,為我校教研教改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持,為大面積提高我校教育教學質量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新課程的啟動,呼喚着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師由知識的傳播者轉化為學生髮展的促進者,由學生的管理者轉化為學生髮展的引導者。教研教改,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理念決定意識,理念決定行動。“教是為了不教”、“愛是最好的教育”,《西華中學教科研》問世了,讓我們呵護她、培育她,讓她陪伴我們轉變觀念、更新理念、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去戰勝課改徵途上一個又一個險阻,去奪取教育教學中一次又一次勝利。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心得體會篇3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從課程改革的目標、課程結構、課程標準、教學過程、教材開發與治理、課程評價、課程治理、教師的培養和培訓、課程改革的組織與實施九個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就教師而言,要適應新課程教學,就必須對新課改加強熟悉,熱情投進,不斷進步自身素質,進步教師素質是深化新課程改革的條件條件。

通過學習我知道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實際應用中的目標: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影響,誇大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改變課程結構過於誇大學課本位、門類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使課程結構具有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偏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繫,關注學生學習愛好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改變課程實施過於誇大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練習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題目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改變課程評價過於誇大評價的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髮展、教師進步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改變課程治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治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我國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是一次課程文化的全面而深刻的變化。隨着課程功能、課程理念、課程內容、課程構架、課程實施與課程評語的變化,新課程必須對教學活動提出一定的要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把“學生髮展為本”作為基本的課程理念。“學生的發展”指全體學生的發展、終身持續發展、活波主動地發展和個性特長的發展。新課程的教學設計要為每位學生的發展創造合適的學習的條件。這些條件包括:

一、促進學生的最佳發展。

新課程構建了一個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具有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的課程體系,這為教學設計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台。新課程的教學設計要以進步全國民族素質為目標,面向全體學生,促進每位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面向全體學生的實質是面向每一個有差異的學生“個體”。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把基本要求同特殊要求結合起來,把着眼全體同因材施教結合起來。

二、着眼學生的基本素養的全面進步。

學生的素養是他內在心理的寫照,取決於它的心理結構及其質量水平;進步學生的素養就必須化知識為聰明,積文化為品性。新課程的功能定位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新課程的教學設計不僅要重視雙基的練習,發展學生的聰明和能力,而且要促進他們積極的情感和態度以及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三、引導學生生動活波地活動地學習。

為了培養適應新世紀要求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際能力的一代新人,新課程的教學設計要注重充分發揮學習者的主體作用創設合適的`教學情景和條件,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動機,引導他們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在自主的活動中理解,把握和運用所學的知識。

面對現今的教育狀況,以我對於新的課程理念的熟悉,我以為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改革:

首先,加強學習現代教育理論,轉變傳統的教育思想和觀念。這是一個熟悉題目,任何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思想熟悉假如落後於新課程改革思想理念,那麼如何深化新課程改革一切都是空談。什麼是新課程改革?對於這個題目,很多人都是滿頭霧水,到底什麼是新課改誰也説不出一個頭道來,綜合各種對新課改的釋義也只能回納出一個模糊的概念即:通過新課程改革促使教師的教育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根本性的轉變,使教育教學真正進進素質教育的軌道。它講究的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位一體的教育功能。為什麼要進行課程改革?眾所周知某種教育方式的確立是受社會經濟發展的因素制約的,傳統的教學方式也許適合當時的經濟發展,但隨着改革開放的深進,經濟體制的變化,科學技術的發展,知識的更新越來越短,面對這些新情況,傳統的教學方式必然有其不適應的地方。過往的教學是有很多弊病的。如誇大共性,忽視個性,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能力的培養,重視學習結果,忽視學習過程。我們現在誇大的是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要求學生實質性地參與教學過程,自主地進行反思與總結,而不是被動的應試,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全面進步學生的素質。教育是培養人的,是要培養社會需要的人的。因此,新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其次,調整自己的角色,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印度哲學家奧修有一句名言:“當鞋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如同給腳提供合適的鞋,我們必須給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腳之所以能忘記,恰恰説明鞋之合腳;假如鞋分歧腳,腳就會被時時記住。同樣,當學生在一種適合自己的教育環境中生長時,我們就會欣喜地發現他們似乎忘記了自己在學習,忘記了自己在課堂上。這時,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效率就會意想不到地被激活。這樣的情形在我們的實際教育教學中並不鮮見。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就要充當提供適合學生教育環境的角色。因此,我們必須專心記住:我們要創造的是適合學生的教育,而不是要選擇適合教育的學生。我們要轉變角色,走進新角色。我們教師就要由傳統意義上的知識的傳授者和學生的治理者變為學生自我發展的促進者和領路人,由教學活動中的主角變為學生自主性學習的指導者和拓荒人。在教學方式上,要體現出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不被知識牽着鼻子走。在課堂教學中,設計恰當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不斷反思自我,營造維持他們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

第三,努力進步教師的素質是關鍵。教師的水平,直接影響甚至制約課改的進行,今天的學生不再是幾年前的學生了,他們思維活躍,愛好廣泛。獲取信息的渠道多,對新事物的追求與敏感往往超越了我們成年人。這就要求我們廣大教師要勤於學習,不斷進步自身的基本素養,以滿足新課標的課堂教學要求,課程改革的教學模式突出的是“探究”,要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當中,要讓學生往想、往做,從而在這個過程中往感悟知識。因此,這不僅要求教師要善於捕捉和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和學習的靈感,發現和挖掘學生髮展的潛能,維繫學生思維的積極性,還要有靈活的課堂應變能力,以保證雙方的協調發展。

同時,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這充分説明合作學習要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否則,不利於培養學生的思考和終生學習的能力,勢必助長學生的依靠心理。愛因斯坦説過:“學校的目標是如此。合作能力提升的能力,能形成集體的聰明,但應以每個學生的獨立思考為條件,才能有針對性地討論,有目的性的討論,才能達到自主學習的要求。如何做到這一點呢?再出現題目後,不要急於組織或要求學生討論應留給學生一定的獨立思考的時間,等學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後再參與討論。這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才能達到或做學習的最佳效果。

教師還要鼓勵學生表達獨立的觀點。合作不是一種順從,而是一種相互認同、相互接納合作以獨立為基礎,假如小組成員盲目服從“優生”,假如學生沒有自己的觀點,千人一面,合作就沒有意義。學生有自己的觀點,這個本身就是價值,不管論證結果是實是偽,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多是受益者。

傳統的教學觀師生隨師轉,教師唱主角,學生當聽眾,可是,由於學生的個體差異,一不留神,合作學習就會變成“優生”挑大樑,“學困生”跑龍套的假合作學習。有的學生思維靈敏語言表達能力強,常樂於表達不倦;有的學生反應較慢,又羞於開口,這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習小組車成員之間形成相互尊重、互相關心、互相欣賞的學習氛圍。學生學會互相幫助,共同解決學習上的困難,就能從中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社會公德和為人民服務意識,也就是學生在合作中取長補短,促進知識、技能的迅速把握。

新課程提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教師的新角色,不僅使學生的引導和促進者,也應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同學一起交流,同學一起討論,為學生的合作學習起一個榜樣效應。

在學生交流討論時,教師不能只是積極的旁觀,更應積極地參與,在參與中放下“師道尊”、“嚴權威心理”,和學生一起學習探究,傾聽每一位學生的心聲,為學生的合作學習起着潛移默化的示範作用。

教育家第斯多惠説:“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教師在參與合作學習時,要留意保護兒文化,庇護學生的理想精神,讓學生爭辯,讓學生質疑,讓學生保存自己的意見,要牢記自己是和學生一起學習,只是學習小組中的一員,不能以“傳授者”或是可以“首席”的身份自居,更多的是一個學習者的身份,使學生以為教師是在與我們一起學習,以為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產生超越的自豪感。

信息時代的發展迅速,學生獲取知識的多渠道,經常會讓我們自歎不如,學生知道我們未必知道,學生的疑問我們未必能解答,教育家馬卡連柯説過;“學生可以原諒老師的嚴厲、刻板,但不能原諒她們的不學無術。”在合作學習時,碰到困惑或不懂得事情,教師不能礙於面子,怕難為情,應與學生一道尋找真理,要能夠承認自己的不足或失誤,留給學生課外思維的空間,也留給自己重新思維的機會。因而讓課堂煥發活力,必將是學生更加健康、快樂的成長。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心得體會篇4

專心傾聽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積極思考的基礎,也是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前提。為了培養學生上課專心聽講的習慣,首先要求學生聽課時,思想不要開小差或做小動作,注意力要集中;其次,要求認真傾聽其他同學回答問題,仔細研究他們回答得是否正確,有沒有需要補充的,有沒有更好的建議;要做到這點,對老師的要求就非常的高,教師除了要能言善辯還得眼觀八方。能言善辯:要能用生動有趣語言創設出適合學生學習的環境,激發出學生想去學的興趣。眼觀八方:上課時要時時注意每個學生的一舉一動,甚至是一個眼神,並能用最婉轉的語言進行批判的同時還能把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學習上來。

應注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

數學是思考性極強的學科。在數學教學中,必須使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樂於思考,勤于思考,善於思考,這樣的學習方

法才會有助於學生的進步。但事與願違,現在很多的孩子遇到難題,或呆坐,或急於從同桌那兒得到答案。其實也並非題目真的難道學生做不出的地步,原因在於一些學生沒有找到思考的角度,還有些學生則是對自己缺乏自信。針對以上原因,教學中時常採用的方法是:

一、將題目細化更有利於學生思考;

二、語言激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三、放寬思考時間,讓學生能進行充分的思考。

教師範讀的是閲讀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採用範讀,讓幼兒學習、模仿。如領讀,我讀一句,讓幼兒讀一句,邊讀邊記;第二通讀,我大聲讀,我大聲讀,幼兒小聲讀,邊學邊仿;第三賞讀,我借用錄好配朗讀磁帶,一邊放錄音,一邊幼兒反覆傾聽,在反覆傾聽中體驗、品味。

與當今“教師”一稱最接近的“老師”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時期。金代元好問《示侄孫伯安》詩云:“伯安入國小,穎悟非凡貌,屬句有夙性,説字驚老師。”於是看,宋元時期國小教師被稱為“老師”有案可稽。清代稱主考官也為“老師”,而一般學堂裏的先生則稱為“教師”或“教習”。可見,“教師”一説是比較晚的事了。如今體會,“教師”的含義比之“老師”一説,具有資歷和學識程度上較低一些的差別。辛亥革命後,教師與其他官員一樣依法令任命,故又稱“教師”為“教員”。在教學中加強説的訓練,培養説的習慣,有利於學生學習信

息的反饋,能使教師及時掌握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便於針對性地採取措施,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促進了學生思維發展。班級裏,總有那麼一些膽大敢説的孩子,也不乏膽小怕言的學生,最重要的是讓學生有敢説的勇氣。針對實際,我時時以敢説者帶動、激勵怕言者。教學中,對於那些愛探索、肯帶頭的學生,我都給予及時的表揚:同學膽子真大,回答問題時聲音真響亮;同學真愛動腦筋;你説的棒極了等等。對於那些不善於發言,怕發言的學生給予期待的眼神,鼓勵的目光,並加以適當的點拔、適時的引導,增強他們説的勇氣和信心,只要他們能開口,我也會以鼓勵的口吻對待,讓他感到自己也能説,即使説錯也沒關係。比如,當敢説者發表了自己的想法後,我把複述、模仿的機會讓給怕發言者,並給予鼓勵:你也説的很好,以此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課中對於那些較簡單的問題,我把説話的機會也讓給怕發言者,並及時鼓勵:你答得非常正確,很有進步。孩子都有從眾心理,在實際教學中,我把個人的回答改為同桌互説、四人小組交流;把點名回答改為幾位小朋友的一起回答,以此來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回答問題的興趣。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心得體會篇5

學案的出現成為新一輪課堂教學改革下的新事物。我在使用學案教學中存在着一些缺憾其中表現為:

1、擔心課堂超時,害怕在規定的時間不能完成學案已設計的教學內容。其結果是:要麼不能按時完成教學任務,要麼教學任務草草收場,導致教學過程簡單缺乏生動性。

2、擔心學生對提出的問題不會解答,不敢讓過多的學生參與到問題的探討中,不敢、甚至也不會去突破現有的學案模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設計一些精彩的問題,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展示風采,以至於整堂課完成後讓人感覺到,不管是不是同一學科,是不是同一位教師都在按同一個模式施教。

3、按學案環節講課,多數是對學案內容拓展的少。

4、學生大部分在忙於完成手中的學案練習,沒有認真傾聽教師的講解。

我覺得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解決問題。一是在巧設問題時顯出個性。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提問得當能引起學生認識上的矛盾,從而促進學生進行探究,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設問時教師要充分展現自己的語言功底,把學案重點、難點問題教給學生,給學生一定方法引導和思維啟示。問題或準確到位、或生動有趣、或貼近生活。要體現科學性、啟發性、趣味性和實用性。有助於引導學生在解決重、難點的過程中,找出問題有針對性、有目的的向老師質疑,

逐漸引導學生找到會學習的切入點。二是在練習設計上顯出個性。練習的設計要立足學生的社會生活實踐,取材於學生的日常生活。練習要起到拓寬學生,表現自我的空間的作用;如書面作業、課上、課下自我才華的展示、交流。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鼓勵學生敢於奇思妙想。學案是教師和學生的共用素材,而不是全部素材。教師要大量尋找教材之外的、學生周圍的、與教學有關的材料,把它們展現在學生面前,並引導學生去閲讀,讓學生有所見有所思有所得。三是在指導學習中顯出個性。課堂40分鐘的時間教師是配角要把學生放在主角的位臵,要把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還給學生。教師要有效地控制講授時間,學生能看懂的問題不講,學生討論後能明白的問題不講,教師一點就透的問題不講,學生能講明白的問題不講。這樣的課堂教師教的輕鬆,學生學的快樂,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學生在自學時可能發現新的問題,提出新的思考,甚至是教師沒有預想到的問題。針對學生的問題進行反饋,有利於促進師生之間教學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