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著名教育家英語演講稿(精選多篇)

欄目: 英語演講稿 / 發佈於: / 人氣:2.45W

第一篇: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説

著名教育家英語演講稿(精選多篇)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説:“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拿破崙.希爾説:“播下一個行動,你將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你將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你將收穫一種命運”。

對於國小生而言,沒有什麼比培養良好的習慣更重要的事情了。作為班主任老師的我,更覺得肩上責任(請你支持)的重大,今天在孩子的心田播種下什麼,將意味着孩子未來可以收穫什麼。從幼兒園步入國小的這班孩子,什麼都需要從頭教起。上課前的準備、上課的坐姿,怎麼舉手,怎麼回答問題,怎麼傾聽,怎麼握筆,怎麼認字、寫字??排隊的要求,吃飯的要求,做清潔的要求??孩子的每一步都需要我們的指引和幫助,細細想來,這一切真的是一個龐大而細緻無比的工程啊!疲憊之餘,望着孩子們那天真可愛的一張張笑臉,想到家長朋友們那樣地支持我們的工作,心裏又覺得每一點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每一天的忙碌日子都是幸福的??

最近開始教寫字了,寫字對6歲左右的孩子是比較困難的事情。握筆姿勢,坐的姿勢,每個字在田字格怎麼擺放,每個筆畫怎麼寫才漂亮??太多的細節需要一點點地規範。目前我們首先需要重視的是握筆姿勢,總有個別孩子很彆扭地握筆,因為學前拿過筆畫畫什麼的,錯誤的姿勢糾正起來很困難,我教給孩子握筆的兒歌,每一次寫字先規範姿勢,不求寫多,但求姿勢正確,一旦錯過最初的糾正期,以後要再糾正就很困難了,因為班上孩子有那麼多,這也需要家長在家裏幫助糾正,共同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握筆姿勢。

其次是寫好幾個基本筆畫,雖然教材是一邊寫字,一邊學筆畫,但我認為沒有寫好基本筆畫,孩子是不可能寫好字的。所以,我先教孩子寫好五個基本筆畫“點、橫、豎、撇、捺”。教師的示範作用很重要,因為孩子的模範力是很強的,老師的板書就是孩子學習的最好典範。我也教給了孩子筆畫的兒歌,特別是撇和捺,學生要寫好難度很大。“撇有尖,捺有腳”,經過幾次的反覆練習,孩子們也由“棒棒筆”漸漸地寫得有一點筆鋒了,這個時候我再用激勵的方式,把寫得好的作品在班上後牆及班級網站上展示,既表揚了寫得好的同學,也激勵着其他孩子不斷努力。

第三是教會孩子觀察,漢字的結構是很美的,田字格可以幫助孩子把筆畫放在正確的位置,每次寫字前,我都會帶着孩子書空,掌握筆畫的順序,同時讓學生觀察每個筆畫在田字格的位置,然後在書上描一描,最後才開始在本子上寫。學生寫的時候,老師還需要在旁邊觀察,及時糾正錯誤的握筆姿勢和坐姿,同時也不斷表揚寫得好的同學,使不同的學生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另外,我也讓孩子儘量不用橡皮,除了本子可以美觀,更重要的是養成想好了再寫的好習慣,為學生將來寫好鋼筆字打下良好的基礎。

相信經過長期的訓練,孩子們會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愛上寫字,體會到漢字的美,接受到傳統書法的薰陶。同時也讓孩子從小養成認真做好每一件事情的良好習慣,能體會到“一筆一畫學寫字,一生一世學做人”的真諦。

第二篇:著名教育家朱熹

著名教育家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 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考亭先生、雲谷老人、滄洲病叟、逆翁。 漢族,祖籍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19歲進士及第,曾任荊湖南路安撫使,仕至寶文閣待制。為政期間,申敕令、懲奸吏、治績顯赫。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長期從事講學活動,精心編撰了《四書集註》等多種教材,培養了眾多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關注的,一是論述“國小”和“大學”教育,二是關於“朱子讀書法”。 朱熹在總結前人教育經驗和自己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基於對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徵的初步認識,把一個人的教育分成“國小”和“大學”兩個既有區別又有聯繫的階段,並提出了兩者不同的教育任務、內容和方法。朱熹認為8—15歲為國小教育階段,其任務是培養“聖賢坯璞”。鑑於國小兒童“智識未開”,思維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國小教育的內容是“學其事”,主張兒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具體行事,懂得基本的倫理道德規範,養成一定的行為習慣,學習初步的文化知識技能。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強調先入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動,能激發興趣;以《須知》、《學規》的形式培養兒童道德行為習慣。朱熹認為15歲以後大學教育,其任務是在“坯璞”的基礎上再“加光飾”,把他們培養成為國家所需要的人才。與重在“教事”的國小教育不同,大學教育內容的重點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對於大學教育方法,朱熹一是重視自學,二是提倡不同學術觀點之間的相互交流。朱熹關於國小和大學教育的見解,為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鮮的內容。

朱熹的著作:朱熹詞意境稍覺理性有餘,感性不足,蓋因其注重理學的哲學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薩蠻》(一)、《水調歌頭》(一)、《南鄉子》、《憶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薩蠻》(一)最有特色,該詞運用迴文,每兩句互為顛倒,八句共四對,十分自然和諧,毫不牽強,而且頗有意境,構思之精巧極矣,足見晦庵對語言的駕馭能力。除詞外,還善作詩,《春日》和《觀書有感》是他最膾炙人口的詩作。其詞結有《晦庵詞》。

我最認可朱熹的教育名言是: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第三篇:著名教育家約翰

國小英語學習與故事的課堂內外

著名教育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的學校教育理論認為,兒童的興趣是他們學習基本技能與基本科目的出發點。喜歡故事是每一個兒童的天性,他們通過對色彩鮮亮、生動有趣的插圖產生興趣,通過傾聽父母講故事並參與到故事中獲得快樂,獲得與閲讀有關的情感滿足,這就是兒童閲讀的最初目的,兒童的母語閲讀如此,其外語閲讀也不例外。《典範英語》以“故事”為核心,每個故事都配有大量精美彩色插圖,插圖不乏幽默生動,自然能激發兒童的閲讀興趣;而故事內容本身更是引人入勝,貼近兒童生活,融文化、知識、道理於故事中, 參考文獻:

1. 國家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

2. 陳如麗,“淺談故事教學法”, 《中國小英語教學與研究》,2014 年第 7 期;

3. 高敏,“講故事 學英語”——“big book”的使用,《中國小英語教學與研究》,2014 年第 8 期;

4. 毛凌燕、毛輝,《故事教學的實踐探索》,《中國小外語教學 》,2014 年第 2 期;

5.andrew wright(原著) story telling with children,陳錫麟(導讀)《講故事 教英語》,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

6.餘素珍,《國小英語的故事教學》,《中國小英語教學與研究》,2014年第1期;

7.章志光 《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admin)

第四篇:著名英語演講稿

the four freedoms

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in the future days, which we seek to make secure, we look forward to a world founded upon four essential human freedoms.

the first is freedom of speech and expression -- everywhere in the world.

the second is freedom of every person to worship god in his own way -- everywhere in the world.

the third is freedom from want, which, translated into world terms, means economic understandings which will secure to every nation a healthy peacetime life for its inhabitants -- everywhere in the world.

the fourth is freedom from fear, which, translated into world terms, means a world-wide reduction of armaments to such a point and in such a thorough fashion that no nation will be in a position to commit an act of physical aggression against any neighbor -- anywhere in the world.

that is no vision of a distant millennium. it is a definite basis for a kind of world attainable in our own time and generation. that kind of world is the very antithesis of the so-called “new order” of tyranny which the dictators seek to create with the crash of a bomb.

to that new order we oppose the greater conception -- the moral order. a good society is able to face schemes of world domination and foreign revolutions alike without fear.

since the beginning of our american history we have been engaged in change, in a perpetual, peaceful revolution, a revolution which goes on steadily, quietly, adjusting itself to changing conditions without the concentration camp or the quicklime in the ditch. the world order which we seek is the cooperation of free countries, working together in a friendly, civilized society.

this nation has placed its destiny in the hands and heads and hearts of its millions of free men and women, and its faith in freedom under the guidance of god. freedom means the supremacy of human rights everywhere. our support goes to those who struggle to gain those rights and keep them. our strength is our unity of purpose.

to that high concept there can be no end save victory.

第五篇: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論習慣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論習慣: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十分重視少年兒童良好習慣的培養。他認為教育就是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此,葉聖陶專門寫過《"習慣成自然"》和《兩種習慣養成不得》 等文章。這些文章雖然寫於20世紀40年代,但至今讀來倍感親切,文中所闡述的主要思想對當今少年兒童良好習慣的培養,仍不乏啟示意義。

養成習慣貴在躬行實踐 作為一位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實踐家,葉聖陶先生非常強調在習慣養成中的身體力行。他認為,要養成某種好習慣,要隨時隨地加以注意,躬行實踐,才能收到相當的效果。他以常見的事例來説明這個道理。他在《"習慣成自然"》一文中寫道,"要有觀察的能力,必須真個用心去觀察;要有勞動的能力,必須真個動手去勞動;要有讀書的能力,必須真個把書本打開,認認真真去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須真個把公民應做的一切認認真真去做", 這樣,我們"所知"的才能逐漸化為我們的習慣,成為相應的能力和素質。

"習慣成自然"就是能力 什麼是"成自然"呢?葉聖陶先生認為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費什麼心,彷彿本來就是那樣的意思"。 他舉例説,"走路和説話是我們最需要的兩種基本能力。這兩種能力的形成是因為我們從小就習慣了,'成自然'了;無論哪一種能力,要達到習慣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們有了那種能力。如果不達到習慣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免勉強強地做一做,就説明我們還不具有那種能力"。 他進而指出,"通常説某人能力不強,就是説某人沒有養成多少習慣的意思。比如説張三記憶力不強,就是張三沒有把看見的、聽見的一些事物好好記住的習慣。説李四表達能力不好,就是説李四沒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説出來的習慣。因此,習慣養成得越多,那個人的能力就越強。做人做事,需要種種能力,所以最要緊的是養成種種的習慣"。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習慣,增強能力 葉聖陶認為,"我們在學校裏受教育,目的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我們離開了學校,仍然要從多方面受教育,並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

還是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習慣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強越好", 孔子一生"學而不厭"就説明了這個道理。

有兩種壞習慣不能養成 葉聖陶認為,習慣不嫌其多,但有兩種習慣養成不得,除此之外,其他的習慣多多益善。這兩種習慣就是:不養成什麼習慣的習慣和妨害他人的習慣。何謂不養成什麼習慣的習慣呢?葉聖陶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習慣的養成來説明不養成什麼習慣的習慣的害處。他説,"坐要端正,站要挺直,每天要洗臉漱口,每事要有頭有尾,這些都是一個人的起碼習慣。有了這些習慣,身體和精神就能保持起碼的健康,但這些習慣不是短時間內就形成的,要逐漸養成。在沒有養成的時候,多少需要一些強制功夫,自己得隨時警覺,直到'習慣成自然',就成為終身受用的習慣。可是如果在先沒有強制與警覺,今天東、明天西,今兒這樣,明兒又那樣,就可能什麼習慣也養不成。久而久之,這就成為一種習慣,牢牢地在身上生了根。這就是不養成什麼習慣的習慣,最要不得"。 這種習慣與其他種種習慣衝突,一旦養成,其他種種習慣就很少有養成的希望了。

那什麼又是妨害他人的習慣呢?葉聖陶舉例予以了説明。他説,"走進一間屋子,砰的一聲把門推開,喉間一口痰上來了,撲的一聲吐在地上,這些好象是無關緊要的事。但這既影響他人學習和工作,又可能傳播病菌,一旦習以為常,就成為一種妨害他人的習慣"。妨害他人的習慣是惡劣品質形成的重要根源 葉聖陶先生認為某些人的不良品質的形成,一個重要的病根在養成了妨害他人的習慣。他説,如果一個人不明瞭自己與他人的密切關係,不懂得愛護他人,一切習慣偏向妨害他人的方面,就極有可能成為一個惡人。附:葉聖陶簡介:

葉聖陶(1894~1988),中國現代著名教育家、作家,江蘇蘇州人,原名葉紹鈞。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長兼總編輯,教育部副部長等職務。他大力提倡白話文,是我國語文教材改革的先行者,主持編寫了新中國第一套通用教材--全國中學、師範學校語文課本。葉聖陶一生著作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