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科學課教學反思(精選31篇)

欄目: 教學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6.04K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31篇《科學課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科學課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科學課教學反思(精選31篇)

篇一:科學課教學反思

紙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東西,它廣泛應用於我們的生活。如:寫字、畫畫、環境佈置、包裹東西等等。平時孩子對白紙、皺紋紙、蠟光紙瞭解的比較多,但紙還有很多不同的種類,它們的粗糙程度不同、厚薄不同,用途各異。為了豐富幼兒對紙的名稱、用途、特點、以及特殊紙的用途等方面知識,我分別從感知不同紙的質地、紙的特性、用途,設計了《各種各樣的紙》科學活動。《綱要》指出:以培養幼兒創造性思維為主,淡化教師的“教”,強化幼兒的“學”,使幼兒真正成為活動的主體,強調幼兒的主動參與、操作、體驗和感受,鼓勵幼兒動手、動腦、動口、動情,突出在玩中學,在做中學,在活動中求發展的思想。為此,我確立了我的研究問題:在課堂上如何培養幼兒的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讓幼兒瞭解紙的特性過程中,我以幼兒為主體,通過為幼兒創設寬鬆自由的探索空間,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性,使幼兒在直接觀察,直接操作,具體表現的活動中,能動地建構着知識經驗,發展幼兒的認知結構。

本次活動我給幼兒分別準備了蠟光紙、報紙、牛皮紙、皺紋紙、吹塑紙、卡紙,包裝紙等等。在這幾種紙中,我發現幼兒對蠟光紙、皺紋紙、報紙都比較熟悉,對吹塑紙、牛皮紙、不是很熟悉,在分組活動中,讓幼兒感知這幾種紙的質地,比較不同,其實在平時的玩紙活動中,孩子們積累了一定的有關紙的知識,因此在看看、摸摸、比比中,知道有的紙很光滑,有的紙很軟,有的紙皺皺的,我也特地把牛皮紙和卡紙讓幼兒做了比較,讓他們從厚度、軟硬方面進行比較,知道卡紙比牛皮紙要厚,牛皮紙比卡紙要軟,從而來加深他們對這兩種紙的印象。 在讓幼兒瞭解紙的特性的環節上,我精心設計了三個有趣的遊戲《天空中少了誰》《給老爺爺貼鬍子》《花手絹》。通過在幼兒自主操作中,讓幼兒感知紙易折、易撕、可吸水、易燃的特性。在實驗操作這一環節我發現大多數幼兒都能動腦筋、想辦法,而且孩子們對水火都很感興趣,我投放幾種材料製成的花手絹,使幼兒能在操作中感知紙的吸水性,使幼兒能在自己的實踐中獲得知識。

在認識特殊紙的環節中,我運用幼兒的已知經驗,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並故意留下課程延伸――複寫紙的祕密,使幼兒有探索的慾望。

在讓幼兒瞭解紙的用途這一環節中,幼兒發揮各自的想象,向大家介紹紙在我們生活上、學習給我們大家帶來的用處,幼兒也説了很多的紙做的製品,我也為幼兒準備了很多紙製品,這些都是經常在我們生活中常用的、熟悉的,他們覺得非常的新奇,大家都仔細的觀察着,交流着,從而寬闊了幼兒的眼界,知道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處處都有紙製品。幼兒在和紙的各種親密接觸中瞭解了紙的特性;瞭解了紙與人類的親密關係,人的生活、學習離不了它;節約用紙就是節約資源;紙可以反覆利用,廢紙入簍,不亂扔紙屑;書是我們的朋友,喜歡看書,愛護圖書。

通過開展本次活動,從整個過程看,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是今後要注意和改進的:一是講解語言要簡練準確,語音語調要高低有致,在情緒上要達到調動幼兒積極性的作用。二是在活動中教師的示範要準確嚴謹,如:點燃紙張時要用酒精燈與鑷子。要給幼兒以正確的感官認知。

在今後的科學活動的開展中,我將繼續積累經驗,不斷探索,及時調整着自己的教育策略,尋求更適於幼兒發展的科學教育途徑。在滿足幼兒需求的同時,培養其對科學的興趣及主動探究、發現問題並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篇二:科學課教學反思

這個設計基本沿用了師傅的思路,應該説是比較完美了。

從教學程序上説,教學導入簡潔直奔主題,教學主體環節“饅頭在口腔裏的變化”“觀察牙齒”緊扣教材中的兩個局部。由觀察饅頭在口腔裏的變化到對口腔裏的消化工具的作用的認識,然後重點研究牙齒。通過畫牙齒和體驗不同形狀牙齒的不同作用認識牙齒這個消化工具的重要作用。最後通過兩段簡短的錄相,再次認識牙齒的形狀和作用,並進行口腔保健常識的滲透,再通過小結梳理整節課的內容。

從教學手段上説,讓同學進行了體驗探究、繪畫記錄、觀看錄相、交流互動等多種學習方式,教學內容與形式顯得豐富多彩。

很遺憾,我沒能將最理想的效果在課堂上展現出來。根據當時自身的感受和聽課教師的評價覺得有如下幾點建議和反思。

一、關於學習氛圍

雖是公開課,因當時上課的學校同時開展其它學科的公開教學,所以教學現場便只好設在教室,課前在我的建議下才決定將座位排列成較適合開展合作學習的小組形式。而且臨時得知我是第一節,原本聯繫的我是第二節。於是一陣忙亂之後我慌慌張張上陣。擁擠的教室,未安寧的心緒,效果很不理想的多媒體,都影響了整個的學習氛圍。加之自身並非擁有足夠的底氣和自信,所以課的基調受到影響。

二、關於關注同學

發現自身駕馭課堂的能力還是不太強的。記得試教時有老師就告訴我投影展示的同學所畫的牙齒與真實的情況不相符,但我卻並未發現。這次教學時當我出示三碟經過不同時間咀嚼後的饅頭沫時,同學表示出明顯的反感情緒,而我卻忙着調節實物投影,並未發覺同學的這種情緒,以至原本想讓食物在口腔裏的變化讓同學有直觀認識的這個環節失去了應有的作用。經常在教學中顧了這頭忘了那頭,缺乏從容應對課堂變化的能力。

三、關於記錄表

經常,我們習慣小組一份的記錄表,而這次的所有活動都是人人蔘與,人人體驗,也許可以嘗試着給每人一張記錄表。雖説同學的記錄能力的差別會影響記錄的效果與時間,但每個人的體驗與記錄更能讓同學全身心地參與活動,還能相應地防止某些不便。比方畫牙齒時,畫誰的牙齒,畫大家的,大家並不完全相同,畫某位同學的,勢必使其它同學覺得無所事事,影響學習的參與度和效率。到底小組一張的記錄表好,還是每人一張的記錄表好,還是可以研討和嘗試的。

四、關於教學時間

時間總是很珍貴,但時間也總是被浪費,經常在某些節外生枝的地方佔用時間,但也經常對這裏所花的時間發生懷疑。比方當同學出現所畫牙齒與真實情況不符時,我花費了較多的時間來廓清這個問題,其實應該在試教的時候解決這個問題,而自身的試教不夠充沛,致使很多問題未能暴露。我似乎現在才發現試教還有這樣的用處,真是令人汗顏。由於時間的緊張,再加之多媒體出了問題,所以很遺憾,兩段本可以給教學添彩的錄相最終沒有用。

整節課可能忙於關注教學內容的實施,急於應對現場的各種狀況,所以課上完後頭腦空空反沒什麼想法了。有時自身平時上六年級的課,經常會在課堂上從從容容地沉下心來體味、感受、引導同學的思維,順暢也好,碰到阻礙也好,總會帶給自身深深考慮的樂趣。我想理想的反思狀態應該是這個樣子的吧。

篇三:科學課教學反思

課題生成:

在主題活動《地球我們共同的家園》中,我們從小班起重點介紹地球七的動物。於是幼兒、老師共同收集了幾種動物如兔子、金魚、寄居蟹,幼兒對這些活生生的動物很感興趣。

“菊香蟹肥”的時節,幼兒都吃過螃蟹,他們帶來了蟹殼,他們説:熟螃蟹是紅色的。因為螃蟹的大鉗子要夾人,父母都不讓孩子玩活螃蟹,但幼兒卻有着強烈的興趣。於是我們設計了這一活動,為幼兒提供條件,創造機會讓他們探索。

活動目標:

1、充分體驗探索活動的快樂。

2、瞭解螃蟹的外形,爬行方向,學會一些簡單的觀察方法。

3、激勵幼兒勇敢探索,積累一些生活經驗。

活動準備:

1、四十隻小螃蟹,兩隻大螃蟹。

2、二十隻小塑料箱,四隻大塑料箱。

3、夾子、筷子、手套人手一份。

4、盆子、水、抹布,透明蓋電鍋兩隻等。

活動過程:

1、教師問:你們知道螃蟹嗎?(知道)在家裏爸爸媽媽讓你們玩嗎?(不)為什麼?

幼兒l:因為螃蟹兇。

幼兒2:它有大鉗子。

幼兒3:要夾人。

2、教師説:今天教師和你們一起玩螃蟹好嗎?(好)不過一定要注意螃蟹的大鉗子。

幼兒觀察螃蟹:

幼兒1,只看不動手。

幼兒2,想用手摸但伸到一半又停了。

幼兒3,用手碰一下馬上縮掉。

幼兒4,拿起一旁的筷子夾着玩,夾住了螃蟹就叫,掉了就大笑。

3、幼兒坐在地毯上。

教師問:玩得快樂嗎?(快樂)

教師説:小動物給我們帶來了快樂,它是我們的好朋友。

教師又問:螃蟹長得什麼樣子?

幼兒自由談,教師巡聽。

幼兒1,背上有殼,是灰黑色的。

幼兒2,有眼睛,燒熟了是紅色的。

幼兒3,有三隻腳。

幼兒4,不對,有四隻腳。

4、教師説:螃蟹到底有幾隻腳?大家去數一數。

5、教師示範,戴上手套捉起螃蟹點數。

教師提醒:可以把螃蟹捉到小箱子裏,仔細看看螃蟹底部是什麼樣的。

6、盆子、水、抹布,透明蓋電鍋兩隻等。

活動中幼兒的勇敢、才智、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提高。另外活動中老師有目的的引導幼兒從多個方面進行觀察,學習一些科學知識,使他們在以後的探索活動中更加聰慧。

不過在活動中覺得“數活螃蟹腿”這個環節較有難度,可以放在螃蟹煮熟後進行。

專家點評:

把本活動列為生活活動,可能更加貼切。從整個過程看,並沒有什麼太難的知識點,但教師把探索精神放在首位,體現的是大班幼兒應有的求知學習慾望,這一點,是值得大家借鑑的。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不一定每次都有眾多的難點要突破,只要能激發求知慾望,萌發學習興趣,養成良好學習習慣,這樣的活動都是好活動。

反思與討論:

這個活動曾為小班設計,現設計為大班活動,你認為還應做哪些修改與補充?

布料吸水大比拼(科學)

活動目標:

1、幼兒通過實驗知道各種質地不一樣的布料吸水性是不同的,而相同的布料在不同的液體中吸水性也是不同的。

2、通過動手操作讓幼兒體驗到自由探索的樂趣與成功的喜悦。

3、增強幼兒與同伴間的合作意識。

活動材料:

棉布、絲綢、羊毛、人造絲、聚脂面料各剪成寬10釐米,長25釐米的長條若干,長木棒若干,水盆若干,記錄卡與幼兒人數相同,各種液體:清水、熱水、肥皂水、醋。

活動過程:

一、情境導入,引起興趣。

看錄像內容:“夏天快要到了,小紅家裏有好幾塊面料,她想請我們小朋友幫她選一塊布料做一件夏天的裙子,她希望這件裙子既漂亮又要舒適涼快,你們説選哪一塊呢?”

二、認識面料,並做預測。

出示各種面料,幼兒通過摸一摸、看一看,説一説它們有什麼不同,並知道它們的名稱。

出示幼兒記錄卡,讓自由自由討論,做出預測,在你認為合適的布料下預測欄上畫“√”,並説出理由。

幼兒記錄卡(一)

注:在實驗結果欄裏用數字1、2……依次排出各種面料吸水性的程度(吸水快慢及多少)。

布料

吸水性紅棉布黃絲綢藍聚脂面料綠人造絲紫羊毛

預測實驗結果 三、幼兒實驗,記錄結果。

1、“怎樣才能知道你們幫小紅選的布料好不好呢,哪一種布料的吸水性是最強的呢?我們自己來試一試就知道了。”

2、幼兒動手操作,教師講解實驗要求:如圖所示

3、幼兒記錄實驗結果,並討論實驗中的發現。

4、幼兒根據實驗結果,展開討論,在日常生活中根據各種面料的吸水性來遷移經驗。

小結:我們可以用吸水多的、透氣性好的布料做我們在夏天穿的衣服或者貼身的內衣,而那些吸水性弱的如聚脂面料,可以做成風衣、雨衣等衣服既防水又擋風。

四、幼兒再次實驗,瞭解布料相同、液體種類不同,吸水性是否相同。

1、為

幼兒提供幾種不同的液體:清水、熱水、肥皂水、醋各一盆,讓幼兒任選相同的一種布料分別放入不同的液體,再次進行實驗。

2、幼兒操作,並記錄實驗結果。

幼兒記錄卡(二)

注:在實驗結果欄裏用數字1、2……依次排出布的吸液高度。

液體

布料清水熱水肥皂水醋

實驗結果 3、幼兒討論實驗中的發現,並結合日常生活中的經驗進行遷移。

小結:同一種面料用不同的液體浸泡,其吸水與溶解速度也不一樣,因此,平時我們在洗各種面料的衣服時,為了更好的去污,會用較熱的肥皂水或用其它一些洗滌用品來浸泡衣服,而只用清水是很難去污的。

注意事項:

1、做第一個實驗時注意要把五種布掛在長木棒上同時放入水中觀察,以確保實驗的準確性。

2、在做第二個實驗時注意布料放入不同液體的時間應該基本相同。

知識背景材料:

午飯前我請小朋友到盥洗室去洗手,結果回來的時候,丁丁告訴我她洗手時不小心把袖子給弄濕了,我一看,果然不錯,連她裏面的衣袖也都濕了。這時,雯雯也擠到我的身邊,高高地舉起她的衣袖,神氣地説:“我的袖子弄上水也不會濕。”原來她帶了一副聚脂面料的護袖,很多孩子都覺得挺奇怪的,為什麼有的衣袖容易弄市,有的卻不會呢?對此,我設計了本次活動,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操作來了解真相,進一步激發他們探索科學奧祕的慾望。

大班科學活動:小小橋樑設計師

綜合活動:小小橋樑設計師

教學目標:

1、通過幼兒自己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培養幼兒有順序、有耐性的良好觀察習慣和敏鋭的觀察能力。

2、培養幼兒認識、探索生活中常見事物藴含的科學原理的興趣。

3、通過幼兒自己操作,培養幼兒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準備:

小神童電腦軟件、橋樑展示圖、紙、筆

教學過程:

一、以故事形式引起幼兒興趣:

小熊家門前有一條小水溝,它正在那發愁不知怎麼辦才能過對岸,小朋友你們能幫助小熊想個辦法嗎?小熊的好朋友機靈猴也幫它想了個法子,我們一起聽聽是什麼法子?和我們想的一樣嗎?

二、邊看小神童軟件邊提問:

1、機靈猴和小熊來到了什麼地方?看到一座什麼橋?在古代人們用什麼來建造橋樑的?小熊喜歡嗎?為什麼?

2、機靈猴和小熊又來到了哪一座橋?趙州橋是用什麼來建造的?它的外形怎樣?趙州橋和竹橋有什麼區別?

3、它們來到了現代看見了什麼橋?鋼筋吊橋的用什麼來建造的?鋼筋吊橋在結構上有什麼特別之處?鋼筋吊橋起到什麼作用呢?你們現在見過哪些鋼筋吊橋?

4、看完了鋼筋吊橋,它們又看了什麼橋?現代立交橋建立在什麼地方?它是用什麼來建造的?它對交通起到什麼作用?你們在哪些地方看到現代立交橋?

5、除了機靈猴介紹我們認識的古代竹橋、趙州橋和現代的鋼筋吊橋、立交橋外,你們還見過哪些橋呢?

6、我們一起進入電腦看看一些用不同材料建造的、有不同用途的橋樑。

三、我們看了這麼多橋樑,你們最喜歡哪一座橋?為什麼?

四、小熊現在想到了要建造一座橋,我想請小朋友做一名小小橋樑設計師幫助小熊設計一座橋,好嗎?

五、幼兒設計橋樑。

六、請個別幼兒向大家介紹他的設計作品,最後一起送給小熊。

篇四:科學課教學反思

細節描寫:

一、聽聽搖搖。活動開始。

我出示一個空瓶,搖一搖,請幼兒聽聽有沒有聲音,為什麼沒有聲音?然後請幼兒説説怎麼樣可以讓瓶子發出好聽的聲音。孩子們能結合自己的經驗進行回答,有説往瓶子裏放水的,放石頭的,更多的是説放米,放豆子等。

幼兒討論結束後,出示幾個裏面裝有東西的瓶子,請幼兒閉上眼睛聽聽,瓶子發出的聲音是怎麼樣的,然後再睜開眼睛看看裏面裝的是什麼。幼兒瞭解了不同的東西所發出的聲音是不同並有了初步的經驗後,我請幼兒聽聲音猜猜裏面裝的是什麼,孩子們對猜很感興趣,都為自己能猜對裏面的東西而興奮不已。

聽了能發出聲音的瓶子後,請幼兒思考“是不是往瓶子放了東西都能發出聲音?”一開始孩子們都很肯定,然後我做了一個示範,放了餐巾紙在瓶子裏,搖一搖,請幼兒聽聽有沒有聲音,孩子們的思路一下子打開了,有的説放布沒有聲音,有的説放棉花沒有聲音。針對孩子們的回答,我請幼兒在以後的日常生活中試試,放什麼東西可以發出聲音,什麼東西不能發出聲音。

二、音樂遊戲《幸福拍手歌》。

播放音樂《幸福拍手歌》,讓幼兒自由選擇一個可以發出聲音的瓶子,然後跟着音樂的空拍處搖動瓶子發出聲音,遊戲幾次後結束活動。

理論分析:

科學課倡導以科學實驗為中心,在探究活動中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驗過程,體驗科學的奧祕,嘗試科學探究的樂趣,認識科學探究的真諦。在《不同的聲音》這個活動中,讓幼兒在聽聽玩玩,搖搖猜猜的過程中,讓瓶子發出好聽的聲音,在操作活動中,瞭解到不同的物體能發出不同的聲音,並引導幼兒辨別不同的物體發出的不同聲音,發展聽覺能力。在活動中,孩子們跟根據自身經驗進行講述和討論,從孩子們的回答中選出教育內容,切合孩子們的回答讓幼兒知道瓶子能發出聲音和不能發出聲音的原因,以及不同的物體發出不同的聲音。同時通過猜一猜的方式,鞏固幼兒的經驗,增加活動的趣味性,激發幼兒活動的積極性,孩子們能猜出答案也體會到了成就感。探索聲音結束後,讓幼兒思考是不是在瓶子裏放任何東西都能發出聲音,進一步感知物體的特性與聲音的關係,並引導幼兒在日後的生活中有探索的習慣,對周圍的事物和現象感興趣,產生求知的慾望。

活動最後通過音樂遊戲的方式,增加活動的興趣性,利用瓶子發出的好聽的聲音進行表演,讓幼兒感受活動的樂趣,體驗聲音帶來的美妙感受,讓活動在愉快的氛圍中結束。

所思所悟:

活動中,由於事先請家長們和幼兒一起做一個能發出聲音的瓶子,所以在討論在瓶子裏放什麼東西能發出聲音的時候,孩子們的回答就有一定的侷限性,回答的都是自己經驗過的,而家長們一般在瓶子裏放的都是各種豆子或米,這容易導致幼兒思維的限制,也沒能讓幼兒很好的進行思考。所以在以後的活動中,要結合孩子們的已經經驗和擴展孩子們的經驗,發揮孩子的想象與發散思維想結合,讓活動更能體現教育價值!

水流到別的杯子去

水流到別的杯子去 設計意圖:水結冰、融化、水蒸氣變成水珠的經驗、溶解的祕密, 沉與浮 1:提供不同材料,建議幼兒思考如何使沉入水中的材料浮於水面,或使浮於水面的材料沉入水中。如用牙膏皮做成小船,或將小鐵釘放在積木上等。沉與浮 2(立起來的木棍):將小木棍放入水中,發現它躺在水面上。如果在木棍一端粘一大塊橡皮泥,或釘上一根大鐵釘,都能使它立起來。 活動目標:使用多種材料,玩水的過程充滿和有趣。 活動材料:飲料管、紙、牙膏皮、泡沫塑料、小積木、塑料、菜葉、小瓷器、竹片、鐵釘、小石子水管、竹片、盛水具、彩色墨水等 活動過程:下午天氣熱,小朋友都在玩水。今天材料很豐富,但給出一個條件,每人只給一盆水,要節約用水,用完就沒有了。用水管連接水的有3組、用大小杯子滔水的有2組、用礦泉水瓶蓋扎洞來射水有3組、做水簾洞1組、沉浮和自定義玩法有幾組。 “水流到別的杯子去”組;佘馨蕊、張俊騫、覃芷珊、盧藝文、班學佳 *這幾個小朋友,把2根管子把3個杯子連接起來,慢慢地將一杯紅色的水倒在水杯裏玩,發現杯裏的紅水通過連接飲料管子流到另一個水杯,3杯水慢慢變紅了,孩子們高興極了,飲料管子傳送水耶,3杯紅水第一次出現流動成水平,水不流動了。 *又觀察,張俊騫提出,加水才行,邊説邊給其中一個杯加水,佘馨蕊:水從管子流過去了,3杯紅水又第二次流動成水平,水又不流動了。 *老師提醒小朋友想辦法讓一杯水高一點,觀察會怎樣。盧藝文從旁邊小菜園裏取兩塊土,和班學佳一起把一個杯子墊高起來,紅色的水又流動了。 *就這樣反覆做做學學。覃芷珊用手指攪拌水,紅水沒有原來這樣紅了,變淡了。 *老師説:為什麼水會流過去呢?盧藝文説:水要斜坡才行。 比較水位高度與流的快慢之間的關係,體會水由高處往低處流的特性。體會水的多少和顏色深淺變化的關係。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多變的天氣》

幼兒園大班教案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觀察氣象的興趣。

2.瞭解常見的天氣情況,並知道通過哪些途徑可以瞭解天氣情況。

3.知道氣象與我們生活的關係,嘗試設計氣象預報表。

活動準備

課件、表格

趣味練習

活動過程

一、瞭解氣象與軍事的關係。

1.讓幼兒先來欣賞一段小故事“草船借箭”

故事裏有個非常聰明的人叫諸葛亮,他利用天氣在3天時間造了10萬支箭,是怎麼辦到的呢?

2.讓幼兒通過故事思考諸葛亮是怎麼知道會有霧天呢?

二、瞭解常見的和惡劣的天氣情況,並知道通過哪些途徑可以瞭解天氣。

1.除了霧天,你們還知道哪些常見的天氣?

2.瞭解一些惡劣的天氣情況。並觀看課件。

3.你們是怎麼知道天氣情況的?

(短信、電視、報紙等)

4. 欣賞一段天氣預報,瞭解天氣預報的主要內容。

(天氣、温度、穿衣指數等)

四、瞭解天氣與我們生活的關係。

1.趣味問答

教師:天氣和我們的生活有着非常大的關係,今天我就要考考你們。

(1)高温天怎樣避暑?

(2)雷雨天怎樣維護自身?

(3)雨天出門準備些什麼?

五、嘗試設計氣象預報表

1.教師:天氣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我們應該關心天氣情況,根據天氣變化學會維護自身。

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一份表格,上面有天氣、温度、温馨提示3欄。

2.請小朋友來當一當氣象員,在表格上記錄一下天氣。

探索求知:信息是如何傳遞的

1、 活動目標:

1)幼兒能夠積極的從不同途徑、用不同的方法收集傳遞信息,

2)幼兒在活動中瞭解信息傳遞的不同渠道,學習使用不同的信息工具。

2、 活動準備:幼兒通過查詢、採訪等方式瞭解相關知識。

3、 活動過程:

1) 交流:我所知道的信息傳遞的方式。可啟發幼兒從物體發信號、用聲音發信號、用文字發信號等幾個方面考慮。如:通過手勢、旗語、煙火等物體發信號;通過吹號、打鈴、敲鼓、廣播電話等聲音發信號;用信鴿捎帶、郵局傳遞、發傳真、發電子郵件等多種文字形式發信號。

2) 教師配圖講述有關人們傳遞信息的故事。如:古時候長城的烽火台上燃煙火傳遞敵情;抗日戰爭時期,用放倒消息樹的辦法報告敵人的去向等。

3) 討論:現在人們怎樣傳遞信息?引導幼兒瞭解常用的通訊工具。

4) 組織幼兒玩通訊遊戲傳電話:教師將幼兒分為兩組,分別向每組的第一個人説一句悄悄話,開始後,再一個一個的往後傳,各組最後一個報告電話內容,傳的又快又準的一組為勝。

4、 活動延伸:

1) 組織幼兒自己操作電腦。

2) 在活動區內提供半成品材料,學習製作這些通訊工具,為幼兒開展角色遊戲提供道具。

大班科學教案:有趣的螃蟹

篇五:科學課教學反思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知道人體的觀察器官

過程與方法目標:能運用各種器官進行觀察

會描述觀察所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到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二、教學準備

1、老師演示實驗材料:

A 一隻布袋,內裝:蘋果、橙子、獼猴桃、香蕉、西紅柿;一張紙幣、放大鏡。

B 三杯液體:白醋、純淨水、糖水;吸管。

C 顯微鏡。

2、學生分組實驗材料:一隻放大鏡、一張紙幣。

三、教學過程

1、今天這節科學課我們首先來做一個小遊戲《找不同》。(多媒體出示圖片)請大家找出左右兩邊白色部分中的不同之處。

2、你們可真棒。找出了這麼多的不同之處。那麼你們是怎樣找出這些不同之處的呢?(板書:眼――看)

3、啊,我們的眼睛可真棒呀!它能解決這麼多的問題。如果我們不用眼看還能不能解決問題呢?(教學預設:學生會自由的説出用手摸、鼻聞、舌嘗等)

4、老師這裏有一個布袋子裏面裝了幾樣東西,不許看,我們怎樣才能知道這裏面裝的是什麼呢?(教學預設:生答摸、聞、嘗)同學們對於不知道的東西我們能不能隨便的摸、聞、嘗?不僅不能隨便的摸、嘗就是聞也要保持一定的距離,用正確的方法,扇聞。

5、老師今天帶來的東西是無毒無害的,大家可以放心的摸、聞、嘗,下面我們就請一名同學到前面來試一試。你準備先用什麼方法(板書:手――摸)?袋子裏有幾個東西?我們再請上來一位同學,也採用摸的方法好嗎?請你們把摸到的東西的名字寫在黑板上好嗎?(教學預設:根據學生給出答案的正確與否適時加入聞的方法。)

6、老師這裏還有三杯無色透明的液體,不許摸,你用什麼方法能找出它們都是什麼呢?找出兩名學生進行辨認。(板書:鼻――聞 舌――嘗)

7、我們在認識或辨別物體的時候,就只會用到眼、鼻、舌、手嗎?(耳――聽)下面我們來做一個遊戲。(遊戲方法:一名同學到前面來背對其他同學,請三名同學站在不同方位喊出這名同學的名字,讓背對的同學説出三名同學的方位和名字。)

小結:剛才我們用了眼看、鼻聞、舌嘗、手摸、耳聽等方法來辨別了一些物體。像這樣運用我們的感覺器官去收集各種信息就是觀察。(出示課件)今天我們所學的就是觀察。(板書:觀察 一名學生讀概念)

8、觀察時要注意觀察的順序就是先看、再聞、接着是嘗,最後是摸、聽。

9、昨天我就按着觀察的要求調動了所有感官,可還是沒能解決問題,請你們幫幫我好嗎?聽説人民幣的紙幣上有微縮的“人民幣”和“RMB”字樣,可我用我們的肉眼怎麼也沒看到,誰能幫我想一個能看到微縮字的好辦法呢?(教學預設:生答用放大鏡)

10、師講解放大鏡的使用方法。學生實踐。

11、放大鏡拓寬了我們的視野,讓我們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東西,如果我們想看清用放大鏡也看不清的東西又該藉助什麼工具呢?就是顯微鏡。洋葱大家都不陌生吧,想知道它的表皮在顯微鏡下什麼樣嗎?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出示圖片)這三幅也是顯微鏡下的照片,你們能猜出它們都是什麼嗎?

12、你們瞧,綜合運用我們感覺器官和一些觀察工具,我們的觀察就更準確、更有效了!其實許多科學家的偉大發明就是在觀察的基礎上才產生的,比如我們所熟悉的魯班,下面我們就來閲讀魯班的故事。(課件出示故事)

13、魯班為什麼能發明鋸呢?正是由於他的細緻觀察,再加上他的積極思考,所以他發明了櫓板,發明了鋸子,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方便。

本課總結:同學們充分運用我們的感官、合理的藉助工具去觀察我們身邊的事物你一定會有許多的新發現。就讓我們一起來觀察吧!

板書設計 眼――看

耳――聽

觀察 手――摸 藉助工具

鼻――聞

舌――嘗

篇六:科學課教學反思

科學探究是科學學習的核心,科學教育新課程標準提出了必須以科學探究為主要的學習方式。學生們應該在積極地從事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逐漸對自然界有所認識,對從學生們所親歷的事物中產生的一些實際問題進行探究,是科學教學所要採取的主要做法,儘可能地提供機會讓學生在他們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從事科學探究。科學探究活動在科學學習中具有重要價值:

科學探究過程中要明確教師、學生間的分工與合作通過教學實踐,我發現在科學探究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有着明確的分工與合作,學生與學生之間也需要有明確的分工與合作。我認為教師和學生在科學探究中都應該有很強的主體意識,並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才能使教學工作達到滿意的效果。在整個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是組織、引導的主體,學生是探究、學習的主體。作為教師,必須明確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的不同角色,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什麼都不管。課前,教師的準備要十分充分,課堂上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只有這樣,才能順利地開展科學探究活動,才能充分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在教學“材料”單元時,教師要準備充足的各類研究材料,同樣也應佈置學生收集相關材料。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選擇的不同探究問題進行分組,讓他們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去探究。探究過程中通過學生們合作、解釋和各種協調一致的嘗試,積累一些合作與交流的實踐和經驗,可以幫助兒童學習按照一定規則開展討論(而不是爭吵)的藝術,學會準確地與他人交流:向別人解釋自己的想法,傾聽別人的想法,善待批評以審視自己的觀點、獲得更正確的認識,學會相互接納、讚賞、分享、互助,等等。當然,這並非易事,要靠長久的教育才能達到。

讓學生充分活動,親歷、體驗科學探究與傳統教學很大的區別在於科學探究性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引導者,組織者,學生與教師的分工明顯不同。比如:提出問題時,不能因為學生提不出來,教師一着急就直接告訴學生,教師應該冷靜地去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學生實驗不成功,教師不能立即去做給學生看,而是應該組織學生去分析問題出在哪兒。對學生的探究活動,教師更要捨得花大量的時間,讓學生多動眼“看一看”,多動腦“想一想”,多動口“説一説”,多動手“做一做”,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開發學生的情感潛能、思維潛能、操作潛能,激發學生創新的火花。“體驗”是每個學生成長過程必需的,學生只有在參與中去深刻體驗成功,體驗挫折,體驗合作,體驗質疑,體驗挑戰,才能健康成長。只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條件,學生的表現會讓我們去喝彩!即使探究失敗了,對學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的。使學生體會到“原來科學研究這麼不容易,科學家真了不起。”如:在教學《觀察與描述》時,學生通過各種感官,並藉助一定的工具發現了許多以前沒有發現的祕密,體驗到了觀察對科學探究的重要性。特別是通過“摸物遊戲”,使學生的興趣高漲,雖然有的學生沒有説出摸到的是什麼物體,但這使他們更深刻地體會到各種感官協調工作的重要性。

當然,在多數探究中,教師要適時給予適當的幫助、引導,從而使探究在經歷了一段努力之後有所結果,讓學生體驗到收穫的喜悦和興奮討,瞭解彼此的想法,以此為根據,引導學生彼此豐富和調整自己的理解。

篇七:科學課教學反思

通過這學年的教學與觀察,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不夠濃厚,部分學生甚至不知道“科學”是什麼概念,這種情況完全是我們教師自身的原因,要想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研究、認識自然科學,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科學這門學科的興趣。興趣是一個人認識事物或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是推動學生獲得知識的直接動力。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堅持做到以下幾點:

一、優化教材中的實驗,學玩結合

科學課中的實驗是孩子最喜愛的活動。實驗是我們教師上好一堂科學課的寶貴財富,關鍵是教師如何去深化和優化。學玩結合的實驗帶有一種遊戲的性質,要做好這篇文章,就需要教師對教學進行精心設計。在國小科學課的教材中,有趣味性的'實驗很多,通過實驗,孩子始終處於主動學習、思索的狀態下,有效地把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結合在一起,延長了孩子的有意注意,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學的內容上。孩子的學習興趣就被有效地調動起來,使孩子從關心玩的過程發展到關注玩的結果中,從直接興趣向間接興趣過渡,最終完成樂趣向智趣的轉化。

二、對學生進行合理的表揚和批評

吃多了甜的,換換酸的口味,也許你會覺得酸也不錯。以前的科學教學老是覺得批評太多,表揚太少。而現在又覺得科學課堂上的表揚似乎太多了,在課堂上經常會聽到“你真棒!”“你真聰明!”“你真了不起!”,這些誇獎的詞有些衝昏了孩子的頭腦。要想培養孩子的興趣,既要有正面的表揚,又要有合理的批評。如果單採用過多的褒揚,孩子會感覺是“虛情假意”,就會對孩子經歷失敗後的重新奮起造成不必要的阻力。可以採用“你還需要努力!”“你的認識還不夠!”等評價用語。

三、用名人故事激發學習興趣

通過名人的故事激發興趣。其實在人類的科學發展史上湧現出了許多偉大的科學家,象哥白尼、牛頓、伽利略、愛因斯坦等,在他們身上有很多可以激勵孩子學習興趣的故事。這些可是一筆可觀的人文資源。對激勵孩子學科學,愛科學,激發學習興趣有很大的作用。

四、合理的運用現代教育手段

運用現代電教手段,調動孩子探求知識的積極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利用計算機多媒體進行活潑的課堂教學,更好的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發揮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以達到最優的教學效果。

興趣就象人的生命,假如孩子們對科學課感興趣了,才會沉迷於其中,付之於其中,我們在對孩子們實施素質教育,進行新課改探索時要注意挖掘每個孩子的個性,時刻注重培養他們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篇八:科學課教學反思

在科學課程改革全面鋪開的今天,新舊教學理念必然相互衝突,預設與生成必然不會完全協調,許多紛繁複雜的新問題必然會接踵而至,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必須要及時“反思”,只有這樣才能在專業領域快速地成長起來,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以下是國小科學課的一些教學反思:

一、科學教師要認真抓好備課環節

俗話説“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上好任何一門課都必須得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備課對於科學課來説尤其重要。因為科學課這一門課程決定了我們不可能僅憑一本課本、一支粉筆就上好一堂課,因此抓好備課環節是上好一堂科學課的重要前提,我認為科學課的備課應從以下幾個環節入手:

1、從全局入手,讀通整冊教材。

要上好科學實驗課,首先就得通讀整冊科學教材,對整冊教材所需材料進行整體性的研究,列出清單,有步驟、分階段地進行材料準備,才能在準備具體的某一課時得心應手。而如果一課課臨時去準備材料,就難免會發生措手不及的情況,影響科學課的教學。就一冊教材來説,每一冊教學參考書上都有主要材料清單,上面列出了本學期要用的主要材料。因此,在開學初就應該去認真看一看,做到心中有數,是非常有必要的。

2、要熟悉本單元的教學內容

科學教師要想比較輕鬆的上好科學課,除了通讀整冊教材之外,還要更加細心的去鑽研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因為教師只有熟悉了本單元的教材之後,教師才能在準備實驗材料的時候,事先知道本單元哪些材料使用的頻率高,哪些材料可以順便一次性準備好,哪些材料實驗儀器室裏已經有了,哪些材料需要自制,哪些材料需要購買,哪些材料學生能夠自己準備??這樣提前心中有數,教師在準備材料時才能得心應手,輕鬆自如,從而節省時間,提高效率。

3、教師提前動手做實驗

科學課中的每項實驗,在讓學生動手實驗之前,教師應該提前做一做。這樣就能明白這個實驗哪些地方學生容易出錯,哪些現象不夠明顯,哪一項器材要換,哪一種方法需要改進。教師課前做好實驗,才能更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才能預防各種失敗和事故,防止教學中的失誤。再者,科學課堂不像語文對一首詩歌或一篇課文的理解,每個人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但不會出現什麼危險,而科學課中有些試驗卻不同,如果科學老師不認真備課,不事先做一做課堂上要求學生做的試驗,就不能發現實驗過程中的危險,就沒法給學生講解試驗注意事項,如果課堂上試驗出現了危險又沒法及時有效的處理,那麻煩就大了。因此,上科學課要求科學老師更加認真、嚴肅地備課。

二、精心組織課堂教學

1、設計好導課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堂課精彩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要想提高科學課的教學效率,就必須想辦法從一開始就把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的思維集中到教學中來,這就要求老師們要想盡辦法設計好精彩的導課環節,導課有很多的方法,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方法,而且每一種方法也不是萬能的。

2、科學教師要掌握好實驗課教學的各個環節。

國小科學課中的實驗教學,無論是操作實驗,還是觀察實驗,雖然沒有科學家所做的科學實驗那樣複雜和規範,其目的也正是讓學生像科學家那樣,用科學實驗的方法,去探索、認識自然界的事物的性質和規律,從而能動地改造自然。這就是一種科學能力,一種科學素養,但是現在我們的科學教學由於為了應付考試,老師們往往只注重教給學生實驗的方法,滿足於學生看到實驗現象為目的,忽視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至於為什麼這樣做?還能怎麼做?想得不多。學生作為實驗主體,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所以科學實驗課教學,如果我們都嚴格的遵照“提出問題——猜測結論——設計實驗方案——實驗驗證——得出結論”這五個環節進行教學,我想課堂教學效果一定會有明顯提高的。

3、科學實驗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

①、培養學生學會傾聽的習慣。

科學課上學生除了自己要積極發言以外,不僅要學會傾聽老師説的每一字,每一句,也要善於傾聽別的同學的發言,也許在別人的發言中,只有善於傾聽的學生才能從比人那裏獲取更多自己不知道的知識。

②、培養學生善於思考的習慣。

不管是上觀察課還是動手操作實驗課,都要培養學生愛動腦筋愛思考的習慣,俗話説“雙手越用越巧,大腦越用越靈。”只有這樣學生學的知識才紮實,對所學的知識才能真正的理解,才不至於囫圇吞棗,課堂效率也才會高。

③、加強小組合作學習的習慣養成。

我們的科學課堂的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小組合作的成效如何。但現在的很多課堂的小組合作流於形式,表面上熱熱鬧鬧的討論,實際上卻不知道是不是在討論課堂問題,所以我們在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教學時一定要做到分工明確,有記錄員、材料員、組長、監督員、彙報員、操作員等,安排得井然有序,這樣教學效率才會得到提高。

④、注重對學生課外實驗習慣的養成

科學課有些實驗是不可能在課堂上短短的40分鐘內能完成的,種鳳仙花、養蠶等等,這些實驗需要的時間都很長,不可能在課堂上完成,所以只能佈置給學生課外完成,於是就會出現一些學生不做或者即便做了效果也不理想,這就要求教師要加強對學生課外實驗的檢查與指導,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外實驗的習慣。

總之,我們只有在教學工作中多多反思,總結髮揚教學的成功經驗,改正彌補教學中的缺點與不足,只有不斷進步,不斷完善,經常寫好教學反思,以寫促思,以思促教。長期積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穫。

篇九:科學課教學反思

我從事國中科學教學也已經有兩年了,平時反思自己的教學,但卻不知道從哪些方面進行反思?科學課教學反思究竟該反思什麼?最近我也看了一些書,得到如下的啟發:

根據新課程的理念,課堂教學的規律及評價體系,為了使教學反思能夠深入且富有實效,根據科學課的特點,我們可以主要從進行四方面的反思:

(1)教材重點難點把握是否到位。備課是上課的前提,教師在備課時,都應認真分析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在哪,教學難點在哪。課後反思時,就應該反思確定的教學重點是否妥當,對知識在教材中地位的判斷是否正確;教學難點有沒有在教學預設中順利地突破。

(2)活動的設計是否嚴密、科學。科學課上概念的形成都必須藉助於一系列的活動,學生在活動中形成合作、交流、探究等能力並建構科學概念。

(3)材料的準備與出示時間是否恰當。學生在科學課上對於材料關注往往會影響了整節課的教學效果,所以材料恰到好處的出示會激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和探究熱情。

(4)探究小組之間的合作是否有效。

科學課的學習方式是以小組合作為主,有關小組活動的設計,在分工明確、目標確定的基礎上,首先考慮學生思維的深度,再考慮活動頻率。小組活動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理解科學的本質,絕對不能搞形式主義丟掉了本質內涵。

篇十:科學課教學反思

整節課的設計上注意到了教學的流暢性和操作性。從質疑引入,直奔研究內容,到“尋找土壤成分”,再到實驗一環扣一環,通過直接觀察和間接顯現的方法,學生對土壤的成分有了更客觀的認識,引出了“土壤與生命”的思考,起到了很好的拓展教材的作用。

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在實驗中是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結論,但是需要藉助教師的幫助來總結。這堂課給了我很多啟發,也給了我一些思考:

1、想讓課堂開放些,學生自主些,但是終究不能達到想要的效果,相反的沒有給學生話語權,在思維上牽着學生走;

2、細小的環節的處理把握不好,比如過渡和引導的語句,沒有讓學生在整理信息後在思維認識上有所提升,達不到預設的“點”,即學生的思維和能力沒有真正意義的提升;

3、觀察實驗探究,教師如何調控教學手段來展現學生的主體性?

4、如何有序地處理教材?例如教材中關於“人文”如何去體現?

5、彙報實驗現象的過程中,如何去調控處理信息,完成教學目標?

探究是一個過程,讓學生深入到過程中去,體會其中的各個環節,教師要傾聽學生的心聲,讓孩子多動手,勤動腦,會合作,讓孩子進入探究的課堂。此外,還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象,進行猜測,應用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在自主的探究活動中獲取知識,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目的。

篇十一:科學課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對如何創設問題情境,我有如下體會:

第一,教師要善於提出問題,問題要有科學性和趣味性。趣味性的提出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起,引發探究活動,同時給教師提出了更大的挑戰,教師要努力聯繫實際緊扣新課標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來創設情境。

第二,創設情境還要強調學生的問題意識,還要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主動探究。

第三,分層次、把握度,面向全體學生。……

從平時的練習和檢測中可以看出,學生的惰性表現突出。在新授的知識中,理解的內容少,記憶的內容多,特別是學生對化學反應的表達式及化學式的記憶,掌握不夠,容易出現三天不記,幾乎忘記的現象。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理解、掌握,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在學習中,學生經常遇到這樣的障礙:雖然能聽懂老師在課堂上講解的例題和相關知識,但自己做題時卻無從下手,也就是不知道應用哪些概念,定律等。有時勉強應用某一知識,但並不瞭解應用這些知識的根據,方法和目的。教師在講解例題的時候,不但要教給學生解題的方法,步驟,更重要的是把解題過程中大腦是如何進行思考的,用語言表達出來,使學生了解教師解題過程中是怎樣思考的。如:思考什麼?思考的方向對不對?如果不對,怎樣調整方向等一系列思維的方法。把教師內隱的思維過程展示在學生面前。有利於學生解題思維能力的培養。

篇十二:科學課教學反思

由於國小生喜歡猜謎,課前我先讓他們一個謎語:“沒有腳,沒有手,彎彎曲曲來回走,鬆土數它是能手。這是什麼?”這樣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今天的課題上來,激起了學生探究蚯蚓的興趣。

孩子們依靠動手操作來認識世界。“這節課,老師讓同學們自己想辦法來解決這些問題,你們喜歡嗎?“一句話就把探究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他們自己動手來解決問題。這些問題讓學生遇到困難,同時也調動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於是,各小組學生開始思考探究辦法,制定探究計劃,並進行探究活動。

我要求學生將觀察結果及方法進行交流。觀察蚯蚓外形特徵的小組代表説:“蚯蚓身體外部有一個大圓環,而且沒有眼睛。”;探究蚯蚓生活環境的小組説:“蚯蚓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中。……

在前面探究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將獲得的關於蚯蚓的各方面知識集中起來,進行比較、分析,進行思維加工,從而形成對蚯蚓的整體認識。完成實驗報告。

總之,在科學教學中,教師只有因地制宜地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參與和探究機會,讓學生自行應用已有的知識獲取知識,才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觀察實驗目的,切實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主動的獲取知識。

篇十三:科學課教學反思

“科學”這門新課程的名字告訴我們,它的內容更貼近了國小生的生活實際,是重在觀察、研究,認識周圍事物和周圍環境活動組成的課程,教學須緊密地與觀察實踐活動相結合,更大程度地實現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的課程宗旨。

根據以上要求,我在教學《我的大樹》這課時,經課前準備,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針對校園內幾棵大樹設計了一個觀察活動的體驗學習過程。學生站在大樹前,我看到了什麼?學生以樹基觀察到樹冠,交流信息從幾條到幾十條。以不同的部位,不同的季節大樹的生長狀態都是不同的,新葉為什麼是帶有黃色(新綠)樹木有沒有生長的敵人?樹枝為什麼越長越粗?有學生提及樹也有呼吸,樹是從哪裏吸收水份的?吸到的水分又到哪裏去了?……觀察使學生獲得了聯想又產生了疑問,其實正是疑問使學生獲得了知識。直觀大樹,學生有了樹幹圍圓的長度概念,繼而產生了對直徑的要求。大概是**讓學生的實際觀察昇華為理性的知識。樹葉不同顏色、形狀大小富有吸引力,學生比較全面知道一張完整的樹葉構成是由幾個部分組成。並在課外觀察小卡片上記錄,起到拓展知識的目的。

這個教時提醒老師,要豐富自己的各方面知識,走近新課程,走進新課程教學,教師不僅是學生的引導者,也是學生的合作者,教學中要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討論、交流、探究自己發現並提出的疑問。教師從中點撥、引導並要和學生一起學習、探討,真正做到教學相長,達到教之於漁的動感目標。這樣:教師辛苦了許多,備課增加了難度,需要更多的時間來作準備,既備教材,又備學生。總覺得很難,其實我們只是走近了新課程,只是剛開了個頭。

篇十四:科學課教學反思

上午第4節是三(1)班的科學課,根據進度,上到了“紙”這一單元。

我一走進教室,學生眼睛一亮,大聲拍掌歡呼“歡迎歡迎!熱烈歡迎!”分別兩個月的第一次見面,學生讓我很感動。教室裏剛安靜下來,立刻又有學生站起來説,“高老師,你不在的時候,老師都不讓我們到外面去觀察!”我真不知道該如何和他們解釋。是不是他們把科學課理解成了遊戲。

紙張對於三年級的孩子已經不陌生,他們一口氣説出了紙的很多特點:很滑、有點硬、有點軟、很白、什麼顏色都可以。

我讓他們把我提供給他們的實驗紙揉成一團,然後再展開,觀察有什麼變化,他們又説出一大堆來;我讓他們將紙撕開一個邊,觀察邊緣有什麼特點,他們驚喜地跳了起來:“有毛毛!”其他孩子立刻也撕開看毛毛,有的孩子不斷地揉紙,然後驚喜地舉手告訴我,不用撕開,只要使勁地揉,紙也會“生毛毛”的。教室裏立刻出現了“嚓嚓嚓”的揉紙聲,立刻又出現了一大片的驚歎:“真的有毛啊!”“老師,‘紙毛’是從哪來的?”“從樹上來的,因為紙是樹做的,對吧,老師?”“哎呀,好多灰啊,不要搓啦。”。

我無奈而又欣喜地看着這羣調皮蛋,心裏好開心。教室裏的聲音很吵,我注意到在我的提醒下,一部分孩子已經開始將紙的特點向科學本上記錄了。這個習慣,是我最想他們培養的:及時記錄,及時思考。

下課了,一個孩子突然跑上前來,摟着我的脖子,附在我耳邊説,“老師,我知道一個祕密,明天,有一個人要送你禮物。”説完,他飛似地跑回座位。

這羣可愛鬼啊。

篇十五:科學課教學反思

本單元是學生學習科學課的第一個單元,也是引領學生走進國小科學學習大門的單元,成功開展與否可以説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對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也至關重要。

《植物》單元共有七課,分別是《我看到了什麼》、《校園的大樹》、《大樹和小草》、《水生植物》、《植物的葉》、《植物發生了什麼變化》、《植物有哪些相同特點》。本單元的教學安排具有一定的系統性與結構性。首先對校園的所有植物有一定的認識,感受植物的多樣性,後區別大樹和小草,小結出了陸生植物的共性,初步認識草本與木本植物;接着瞭解植物共有的葉的結構,仔細觀察葉的生長變化,總結出植物的相同特點。七篇課文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以學生的認知發展為線索,層層推進,環環相扣。

萬事難於始,但好的開端往往是成功的一半。從教材的編排意圖來説,這是一系列非常典型的觀察活動課,是學生與科學課的第一次親密接觸。樹和草是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植物,應該説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學習基礎。但這些觀察對象是學生常見卻又容易忽略,熟悉卻又陌生的。學生平時看到過的,只是對它們的一些零星感覺,這些還不是觀察。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三年級的學生還不可能從事獨立、完整的科學觀察活動,必須在老師的帶領下完成。在學生親身經歷的觀察記錄活動中,教師只是充當促進者、引領者的角色,但其角色扮演的成功與否將直接或間接影響教學效果。

因而在本單元教學中,我首先教給同學們如何用自己的感官觀察,眼看,手摸,鼻聞,要做到有順序、有目的、有發現、有思考、有記錄的觀察,然後各小組彙報自己的觀察結果,學會用維恩圖來總結出植物的共同特點。這樣就發展了學生們探究的興趣,實事求是追求結果的科學態度。

篇十六:科學課教學反思

本課和《建立模型》屬於科學探究技能學習與訓練內容,為了上好這一課,我對教學內容做了微調。

在課的開始創設了一個情景:教師先用手做揉揉腹部的手勢,緊接着緊緊地捧着腹部,下蹲,再掏出紙巾擦額頭,臉上流露出痛苦狀。然後提問:剛才是老師扮演的一個情節,你們看到了什麼?等同學交流後我再次提問:那你們看到這樣的情況,可能會想到什麼?

這樣一來,就改變了教材上以“五位同學的身高曲線圖”引入的做法,從生活實際動身,以一個小品扮演作切入,展示實際生活中同學所熟悉的情節,隨後讓同學對小品進行發散性的釋義,同學圍繞着看到的一個現象進行不同角度的猜想和論述時,自然而然會將“看到的”和“想到的”兩個層次的意思區別開來,為突破教學難點作了有益的鋪墊。同時,同學的興趣濃積極性高,也有話可説,為下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接下來我又用實物投影逐步展開腳印圖,讓同學的觀察和思維有了一定的次序性,同學能更好地理解一大一小兩種腳印之間的情節聯繫,同學觀察到的和想象到的內容就豐富多了,既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果,也為理解解釋是對事實與事實之間關係的説明打下了伏筆。

而通過觀察爛蘋果理解事實與解釋的關係這個環節,我則把重點放在指導同學通過分析7句話當中哪幾句是對事實的描述,哪幾句是對蘋果腐爛的解釋,讓同學更加清晰地認識到事實與解釋之間的關係。

當然,在教學中必需充沛尊重同學的個性差別,讓同學充沛進行交流,並進行適當的引導,在實踐中培養和鍛鍊同學的科學能力、科學志趣以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從而使同學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良好的發展。

篇十七:科學課教學反思

《動物與環境》是《生物與環境》單元中的第二課。課始,一副松鶴延年圖激活了對主題任務的思考:丹頂鶴能生活在松樹林嗎?丹頂鶴適合生活在哪裏?通過學生的猜想、觀察、比較、交流、驗證等探究活動,引導學生認識動物的形態和生存本領是與其生存的環境密切聯繫的;再通過對動物奇妙的身體特徵與生活習性以及對動物生存本領的研究,讓學生認識到動物適應環境的事實和本領,體會到動物的生存與環境息息相關。

整堂課,通過學生的課前收集資料、資料整理、有效交流、信息分享、形成認識的科學探索過程,通過學生的觀察、分析、交流的動態探究過程,感受到動物的神奇、自然的神祕和生命的可貴,激發他們珍惜、熱愛和探索生命的情感,珍惜生命、保護環境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

篇十八:科學課教學反思

科學課重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回顧我整節課的教學,無論是對教材的處理,還是對材料的選擇,以及教學過程的設計都充分體現了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的教育理念,為學生自由地展開學習過程,提供了適當的條件。《神奇的水》一課,着重使學生經歷一個科學探究過程。根據餐巾紙和水相互作用的結果,認識毛細現象發生的原因;同時使學生認識水的張力的大小。本課的教學特點,要把認識因果聯繫的思維過程設計得生動。基本過程是:觀察水沿餐巾紙上升,引出問題:“水往低處流。水沿餐巾紙上升是怎麼回事?”有能發生毛細現象的,要體現“孔”、“隙”的多樣性;要有典型的孔和隙,有像布和紙那樣的孔隙,有像土壤那樣的孔、隙。

本課中,我首先讓學生解釋水沿餐巾紙上升,解釋後又讓學生找出與餐巾紙類似、水能沿着它上升的物體,説出這些物體的共同點。在這個過程中我注意引導學生經歷認識發生、發展的過程,讓學生經歷怎樣思考,怎樣驗證自己的解釋。經過這樣思考:

(1)全體學生明白了假設的內容。

(2)經歷了一次由此及彼,學習全面思考的過程。

(3)通過思考為“用什麼材料進行實驗,怎樣進行實驗,實驗中觀察什麼等後續的學習活動”,建立了充分的基礎,特別是為推理建立了充分的基礎。

在教水的張力的時候,讓學生知道杯中的水要滿,忽視了強調實驗中“杯中的水一定要很滿”這一環節,以致於學生在做實驗的時候有些混亂,實驗結果出現了誤差。在後來的課上我就儘量做好實驗前的強調工作,如怎樣減小誤差等,學生聽後,在實驗中就能注意到,實驗效果也好些。學生在做實驗到後期時耐心就大大減少了,開始還能一個一個地放回形針,到後來就一下子放很多個,結果就有誤差,這樣對水的表面張力的認識就不夠深刻。而且有的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意識到了某些問題的存在卻不能引起重視,對實驗結果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如實驗時要小心桌子,以免水翻出來。

總之,這是一節實驗課,能讓學生充分動腦和動手。學生比較喜歡上這堂課,也能積極投入到課堂中,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創設研究水的情境,共同觀察水,感知水的神奇。儘量實現師生、生生雙向交流,使課堂從被動的、服從的師生關係轉變到和諧、互動的關係。

篇十九:科學課教學反思

《校園裏的植物》:

在《校園裏的植物》一課中,為了讓學生能夠認識一些植物的不同特徵,我組織學生到校園裏觀察植物,並在記錄紙上記錄植物的特徵。由於三年級學生的探究習慣、記錄習慣和文字能力還比較弱,我先帶領學生一起觀察一種植物,然後要求學生按照實驗小組組成觀察小組,觀察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植物。這樣,可以集中多個學生的智慧,獲得取長補短的效果。但這是學生合作學習的第一課,而且在教室之外,如何把握好一個學習小組是需要注意的。從教學的實踐來看,關鍵是要明確目標,組織一個小組,並加強組長的指導。在評價中關注學生小組的表現,以小組的成功評價學生的表現,引導學生意識到合作的方法。在合作的活動中並不排斥個人的智慧,合作最重要的表現是在學生個人遇到問題時能提出各人的建議或看法,在討論交流的時候能夠接受別人的意見。否則,合作就會失去作用,教學組織就會混亂。

篇二十:科學課教學反思

《有趣的浮沉現象》:

本課是一節典型的科學探究課,在教學活動設計上充分體現了以探究為核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充滿興趣的課堂,如磁石般激發孩子們的探究欲,讓他們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本課的激趣導入“乒乓球——沉浮”,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引發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通過觀察感受到物體在水中的浮沉,從而很自然地引入到對物體浮沉現象的探究活動中來,繼而鼓勵他們大膽猜測,親手驗證,把孩子們的研究興致推向高潮。在此基礎上,引導他們自己設計實驗探討更為複雜的問題,讓學生體驗到積極動腦後的成就感。隨後聯繫實際,以一組精美的圖片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在學生興致盎然之時,再以小魔術“浮起來的雞蛋”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從而激起了學生的認知衝突,讓學生帶着疑問走出了教室,使課堂探究活動得以拓展和延續,同時為第二課時研究改變物體的浮沉作了很好的鋪墊。

二、足夠的探究空間,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學探究之中,自主地完成對水的浮力的認識。

科學探究活動是一個連續的有思維深度的過程,特別忌諱支離破碎和淺嘗輒止。本節教學中我給學生足夠的空間,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探究活動,進行猜想驗證,獲得結論,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感受科學探究的嚴謹性和複雜性。例如在認識水的浮力的探究活動中,在學生的猜想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證明在水中上浮的物體和下沉的物體都受到水向上的浮力。

三、尊重學生的自主性與創造性,讓學生成為科學學習與探究的主人。

在本節教學中,我做到了尊重學生的自創性與創造性,提供寬鬆的時間與空間,創造輕鬆的學習環境,相信學生的能力,放手讓他們去提問,猜想,實驗探究。使學生真正成為科學學習與探究的主人。例如本節課的所有問題都是學生提出來的,所有的實驗方法都是學生自己設計出來的,所有的現象和結論都是學生髮現的,在整個探究過程中順着學生的思路,抓住學生的`矛盾,水到渠成地將探究活動引向深入,陪伴學生完成整個探究活動。

四、開放的問題、開放的材料,開放的探究空間,為學生構建起一個開放的大課堂。

“學生的潛能像空氣,可以壓縮於斗室,也可以充斥於廣廈,你給他多大的空間,他就有多大的發展。”本節教學,我從材料準備,問題的提出、探究活動的展開,實驗現象和結論到課外延伸和拓展,處處體現開放性。在為學生準備材料的同時,學生還自備了實驗材料,每一個實驗現象和結論都可以生成許多新的問題,每一個探究活動都可以選擇不同的材料,設計不同的方法,得出不同的結論,而“怎樣讓沉到水底的物體浮上來?怎樣讓浮在水面的物體沉下去?”這一開放的問題又把學生的探究活動從課內引向課外,使整個科學課教學從自然中來到生活中去,將科學學習與探索置於廣闊的背景之中。

篇二十一:科學課教學反思

科學課教學反思

我作為一個科學課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應當怎樣做才能有所創新呢?通過學習新課程標準和幾年的教學經驗,我體會到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注重教學創新,教師的教學創新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培養自己主動探究,獲取新知識,得出新成果的一種教育手段,教育創新要有具體的實施目標,實施措施,不能搞教條主義,要從培養學生能力入手,改革課堂教學。教學中,教學中要有新觀念,新方法,教法和學法要有自己的創新理念,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能力,不滿足於書本或生活中所給予的知識和經驗,使學生自己主動去探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

2、科學課教學創新不能離開基礎知識的傳授。學生只有在充分掌握了基礎知識的條件下,才能認識自然現象和規律,當代科學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開發潛藏在每一個學生身上的創新能力。但由於學生的思維水平、認知經驗、知識構架的不同,還需要我們針對不同層次的教育對象,確定不同的創新目標。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創新中注意層次,普遍開發。讓學生積累生活經驗,自主探究,獲取知識和能力。

3、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我對所教班的學生的思維水平、認知經驗、知識構架做了充分了解,注重基礎知識的傳授,基本技能的培養,有機利用一些課件,進行資源整合,教會學生學習方法。要讓學生在教學的情境中,樹立創新精神,主動發現問題。還要使他們在自己原有知識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從而獲得更多更新的知識。

4、科學教師在教學創新中,應當針對學生智力發展水平及認知方式不同的特點,做到有的放矢,培養學生的認知,從而形成知識的遷移,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然後再結合豐富的教學經驗,將教學資源進行適當的整合,使學生產生新的體會,得到新的知識。

總之,科學課教學創新是一門藝術,它要求科學課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如果教師具備了一定的創新能力,那麼他的教學就富有了創新的活力,就能給學生以正確的引導,激發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自主參與學習過程,做到探究性學習。

篇二十二:科學課的教學反思

(1)教材重點難點把握是否到位。

備課是上課的前提,教師在備課時,都應認真分析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在哪,教學難點在哪。課後反思時,就應該反思確定的教學重點是否妥當,對知識在教材中地位的判斷是否正確;教學難點有沒有在教學預設中順利地突破。

(2)活動的設計是否嚴密、科學。

科學課上概念的形成都必須藉助於一系列的活動,學生在活動中形成合作、交流、探究等能力並建構科學概念。

(3)材料的準備與出示時間是否恰當。

學生在科學課上對於材料關注往往會影響了整節課的教學效果,所以材料恰到好處的出示會激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和探究熱情。

(4)探究小組之間的合作是否有效。

科學課的學習方式是以小組合作為主,有關小組活動的設計,在分工明確、目標確定的基礎上,首先考慮學生思維的深度,再考慮活動頻率。小組活動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理解科學的本質,絕對不能搞形式主義丟掉了本質內涵。

篇二十三:科學課的教學反思

12月3日在我校舉行的有效課堂教學現場上我上了一節科學課――浮力。本課的教學難點是使學生明確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也會受到水的浮力。這一點,對於四年級學生來説,憑他們的直接感官傳遞的信息,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水的浮力是非常難以理解的,怎樣突破這難點,是本課重點解決的問題。

以往教學時,總是怕學生亂動了半天毫無收穫,所以在實驗時,反覆強調,分別把所用材料示範後才讓學生自己去做。這樣,雖然教學過程循循有序,然而教學效果並不佳,學生的興趣沒有被調動,思維被束縛,課堂氣氛沉悶,原因是管得太死,限制了學生的自主活動,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吸取以前的教訓,我改變了教學思路,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入手,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設置懸念,激發興趣。

首先,用一個動畫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幾個小朋友玩耍皮球,不小心把皮球掉進了樹洞裏,聰明的文顏博把樹洞灌滿水,皮球就漂浮上來,這是為什麼?從而導出主題――浮力。

二、玩中探究,獲得新知。

玩是孩子的天性。看着實驗桌上的水槽浮着這麼多東西,學生早己按捺不住了,於是,我抓住他們的心理,對他們説:“浮着什麼?想不想玩?我們一起來試一種新的玩法。

先用手按住塑料泡沫。慢慢向下壓,壓到水底慢慢鬆手,反覆幾次,體會手的感覺。在玩的過程中,發現了什麼?”話音剛落,孩子們就玩了起來,盡情地用這四種浮着的物體實驗。

實驗後,孩子很自然地回答出來:把這些東西按到水底再輕輕鬆手時,感覺到水裏有什麼東西向上頂手……並通過測石頭在空氣中的重量和放在水中的重量比較,發現在水中的石頭較輕,從而得出沉下去的物體在水中同樣受到水的浮力。事實讓孩子們信服,“水的浮力”確實存在,而且其方向是向上的。

在盡情地“玩”的過程中有所體驗,有所發現,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究能力也隨之得到培養。為了鞏固浮力的知識,讓學生各抒己見,聯繫生產、生活實際説説浮力的廣泛應用。

篇二十四:科學課的教學反思

《螞蟻》是科教版《科學》動物單元中的一個教學內容。喜受小動物之情可以説是小朋友們與生俱來的,當他們發現許多可愛的小動物,往往會情不自禁地、興致勃勃地觀察起來。

但對於習以為常的小螞蟻來説,同學也許觀察的興趣不濃;對三年級的同學來説,要清楚的觀察螞蟻的外表特徵也有一定的難度。螞蟻的身體小,到處亂爬是同學難以觀察的主要原因。教學內容就是隨着同學觀察螞蟻需要解決的一個個問題的提出而展開,同學帶着“螞蟻的身體到底是怎樣的”這一觀察任務,在不改進觀察方法,解決觀察過程中發生的問題,從而達到觀察的目的。

一、氛圍輕鬆,豐富資料――張揚同學個性。

在整個探究學習中,小組合作學習作為基本的組織形式貫穿始終。同學的自主學習一直與合作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在探究觀察小螞蟻的方法中,同學圍繞解決初次觀察中生成的問題,讓同學以小組為單位充沛地、自主地展開討論和交流。從現場來看,同學在自由、輕鬆的學習氛圍中,在老師的激勵評價之中,討論非常熱烈,許多同學都自信地舉起了小手。

從他們的彙報來看,他們的確設計出了許許多多觀察螞蟻的方法。據統計,最多的一個小組想出八種觀察方法,有的方法真有一定的發明性,這是我原先所沒有想到的。

這樣的學習方法,不只使同學經歷了科學探究的過程,而且也使同學得到了良好的情緒和情感體驗。在同學不時改進觀察方法的進程中,為同學提供開放的空間,自主的餘地,個性化的選擇,實現了學習的多樣化。在觀察結果的表達上教師同樣鼓勵同學多樣化的表達自身的觀察結果。

二、問題激勵,教師指導――實現同學自主探究。

同學在畫螞蟻后,我提出:我們捕獲來的小螞蟻是不是與他們畫得小螞蟻一樣有那麼多的節?那麼多的腳?引起了同學的深入考慮:小螞蟻到底是怎樣的?這促使每個同學從內心動身迫不和待想去觀察小螞蟻,我佈置了同學第一次對螞蟻的觀察。結果同學們不但沒能觀察清楚螞蟻,而且把螞蟻給放跑了。

觀察中生成了新的問題,在任務的驅動下,促使同學找出問題的原因,設想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後各組在教師提供自助餐式觀察資料中選擇器材,進行第二次觀察嘗試,同學在不時改進觀察方法中也完成了對小螞蟻身體特點的觀察。同學在問題的激勵下,發生強烈的探究欲,從而提高了學習效果。

學國畫對同學來説有一定的難度,主要是國畫的性能特點較難掌握,所以我在課安排作業讓同學自我體驗,課中講體驗的結果,使同學初步瞭解了國畫的基本性能,我再在課中採用邊提問、邊解答、邊示範的手段,讓同學找到疑惑的答案,由此達到了學習的目的。

篇二十五:國小科學課教學反思

本課是在上一課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種子發芽”,是上節課知識點的延續和拓展。本課有三個內容:

1、整理分析實驗信息。和其他組的同學交流從實驗中獲取的信息,收集做相同實驗小組的實驗信息,共同分析。

2、交流實驗信息。認真聽取做不同實驗的小組介紹他們的實驗方法和獲取的信息。

3、種植綠豆芽。

運用前面所學改變“水”的方法,進行改變“空氣”條件,改變“陽光”條件,對綠豆芽生長影響的實驗。最後,讓學生意識到,我們的實驗只能讓綠豆種子發芽,如果讓綠豆芽健康地茁壯成長,一定要將綠豆芽種植到泥土裏。

篇二十六:國小科學課教學反思

隨着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科學課程標準》中的新思想、新理念在課堂教學中得到體現,新標準不但要求學生能提出問題,更要展開解決問題的過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看學生是不是主動的,是不是親自探究得到的,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是否面向全體學生。

反思本課的教學,我認為自己最大的成功之處在於激發出了學生更大的探究熱情,在課堂上時我設計了一個“解暗箱”的活動,事先,我在一個盒子中放進了沙子、小石塊、圖釘、海綿等物品,並將盒子用紙包起來。問學生:“你們知道這些盒子裏裝的是什麼東西嗎?”學生都搖頭説不知道,這時,我抓住契機對學生説:“科學家從來沒有到過地球內部,他們卻瞭解到地球內部的情況,你們想不想當一回小科學家,採用各種方法推測一下這個暗箱裏裝的是什麼?但有一個要求不可拆開暗箱。”此時,教室裏沸騰了,同學們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已經被我鼓舞起來了,然後我又讓學生説説可以用哪些方法來推測盒子裏的東西,同學們爭先恐後的發言,有的説掂輕重,有的説聽聲音、有的説聞味道,都非常有科學道理,望着學生們熱情的小臉,我一聲令下:“實驗開始!”孩子們有的摸、有的搖、有的聽、有的聞、還有的用水澆,甚至還有的用針在暗箱上扎小孔……。

探究的熱情十分高漲,整個課堂個性飛揚。我覺得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是科學課的最大教育價值,作為教師必須呵護學生對科學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樂於參與,積極參與,親身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從中體會到什麼是科學。其次本課教學我將宏觀的地球濃縮進教室;把千萬年的漫長時間變化縮短至幾分、幾秒展現在學生眼前;把誰都沒法看清的地球內部構造剖開讓學生觀察、研究;把千萬年前的地形、地貌再現,把複雜的地殼運動,變得集中、具體和形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至於本課的不足之處,就是學生在解暗箱時所用的方法過於單一,這和老師的準備工作也有很大關係,如果我給每組學生都準備好水盆以及磁鐵等,也許他們的方法會更多樣一些;在學生進行小組活動時,我也需要明確每個人的分工,免得他們沒有主心骨,在課堂上顯得有些散。

篇二十七:國小科學課教學反思

一個民族的興旺離不開創新,創新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動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時代的要求,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任務。作為一名國小科學教師,我深知上好科學課和開展好科學活動,是非常重要的。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在國小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這一時期是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因此科學教學必須讓全體學生積極參與、自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自行設計探究的程序、自行得出結論規律,自行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怎樣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以下談談本人的一些反思和體會。

1、依據學生的好奇心,要滿足學生的求知慾。

好奇是孩子明顯的心理特點,他們對周圍任何事物都充滿探索求知的渴望,並善於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老師應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理,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地給予理解,滿足孩子的求知慾望,並鼓勵孩子多思考,多提問題,有意識的保護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2、要讓學生通過親身參與,從中獲得知識,對自然界的有些現象,學生經過親身探究才能產生認識,才能提出新解釋,新假設,新概念,才能做出超越前人的舉措。

親身探究對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能得到培養,而且也培養了他們的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通過親身探究,學生的思考力、判斷力、批評性思維以及創造力也得到了最有效的培養。

3、在探究活動中,建立合作的師生關係。

一堂自由、民主的科學課可以充分展示學生的個性,使他們在課堂上獨立的思考、想象、選擇,做出決定。課堂上應給予他們充分的時間,讓他們有機會進行一系列的創新活動。課堂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不僅是知識的傳遞,也是情感的交流。當我們在互動過程中,達到“相互信任,彼此尊重,融洽相處”時,學生成了真正的學習主人,才能敢想、敢説、勇於創新。

4、創造條件,正確引導和訓練學生創新能力。

每一位科學課的老師都應有這個認識:科學課的學習內容已不僅僅是教科書,而是學生生活周圍廣闊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因此科學課教學要充分利用廣泛存在於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絡和各種媒體中的多種教育資源,將學生的探究活動置於廣闊的背景之中,幫助他們不斷擴展對周圍世界科學現象的體驗。對學生而言,探究的方法是很最重要的。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學生會各種不同的探究方法。學生在探究中會遇到一些問題與困難,這時,教師應進行適時的引導,主動傾聽學生的意見,鼓勵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避免學生遇難而退。同時,教師還可將有關的材料提供給學生,讓學生自由支配,使之有所發現,以達到培養認識事物的目的。

總之,教師在上科學課時要最大程度地發揮他們的自主能動性,讓我們的課堂成為培養人才的搖籃。

篇二十八:國小科學課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設計力求體現孩子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在滿足孩子發展需要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創設條件讓他們能直接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在親歷活動中,區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引導學生認識材料之間的關係、分析物品的材料組成,這節課中,我認為做得比較好的,有以下幾方面:

1、創設情境,調動學生原有知識。

2、引導學生運用正確的、科學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

不足之處:

1、時間安排不夠合理

科學探究不能走過場,只有保證學生充分探究的時間,才能讓他們真正認識到事物的特徵,親歷探究的全過程,如果把“研究自己身邊的物品中有哪些是由兩種以上的材料構成的”的活動時間再放手些,讓學生在本節課中有更多的時間去探究,這樣也許會讓學生更有收穫。

2、沒有重視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與評價。

在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意了師生之間的交流,卻忽略了生生之間的交流。在給常見的材料進行分類、彙報時,如果加強引導學生之間進行交流、相互補充、完善、評價,完善給常見的材料進行分類,並且讓學生及時參與評價,及時進行自我反思,這樣學生就能學會更加細緻、準確的進行觀察。

篇二十九:國小科學課教學反思

《聽聽聲音》這課是教科版國小科學聲音單元的第一課,主要目的在於要引領學生傾聽周圍的聲音,用語言描述聲音和感受聲音的變化,意在為後續的探究活動做好鋪墊。同時我將教材的內容做了個整合,在這節課中,我做得比較好的有幾個方面:

一、優化教學資源,有效整合教材

課程改革需要教師樹立正確的教材觀,要求教師不能僅僅成為課程實施中的執行者,更應該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同是一節課,不同的教法,學生獲得的情感體驗是大不一樣的,這就需要教師具有課程的開發、整合能力。另外,新教材提供了許多新的教學形式,需要教師在理解教材意圖的基礎上實施創造性的教學。在《聽聽聲音》一課的教學中,我融入了《聲音的變化》的內容,以激起學生探究聲音如何產生的慾望,為學生後續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創設有效情景,激發學生探究興趣。

開課將課題“聽聽聲音”改成傾聽聲音,並在整節課中貫穿各個環節,逐步培養學生細緻觀察的科學態度和習慣。首先我創設了有效的情境,讓學生積極參與活動,樂於與其他同學交流分享自己的觀察所得,達到我的教學目標。這節課中,我用音樂引入,將學生帶入課堂,學生情不自禁地哼唱歌曲初步感知了聲音,再通過傾聽周圍的聲音和物體發出的聲音,回憶和播放平時聽到的聲音幾個活動,引領學生用心傾聽各種聲音,體驗聲音的多樣性,感受不同物體發出不同的聲音,從而思考並提出更多關於聲音的問題,激發探究的興趣。

三、組織有效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另一方面,利用遊戲有效地激發學生感受聲音的變化。兩次遊戲讓學生感受聲音的方向和遠近的變化,讓學生自己思考聲音還有哪些變化,學生從遊戲和自己的實踐活動中體驗到聲音的變化,最後用專業的工具音叉讓學生感受聲音的高低強弱,將學生的認知上升到科學的認識。拓展環節,用音樂首尾呼應,利用水揚琴樂器的演奏,讓學生體驗到聲音發聲的奇妙,有效地實現引發學生進一步研究聲音的探究欲。

從學生的課堂表現看,學生思維活躍,積極思考,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主動探究並能有所發現,學生的學習是有效的。當然在教學過程中還有很多的不足:由於教學經驗的不足,在課堂組織上還不夠緊湊和老練,這需要我在今後的教學中有意識的鍛鍊和培養提高。在聽辨音叉時,由於條件的限制,我只準備了我用的音叉,如果再上一次這課的話,我想多為學生準備好音叉,讓他們親自體驗音叉的振動和變化,這樣更加直觀。

篇三十:國小科學課教學反思

《食物鏈和食物網》是國小科學五年級上第一單元中第五課內容,本節課重點讓學生學認識什麼叫食物鏈和食物網,並學會寫食物鏈和畫出食物網,認識生物之間存在着複雜的食物關係,它們之間互相影響,互相制約,一環扣一環,是緊密聯繫的。

本節課我選用了學生喜歡看的美術片《螳螂捕蟬》引入新課,讓學生在片中發現各種動物之間存在着誰被誰吃的食物關係,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接着切入了這節課的主題――食物鏈。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我出示了薔薇花叢中的一些生物,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討論,找出這些生物之間的食物關係,這樣讓學生髮現這些食物關係有什麼相同點,引出食物鏈的概念。接着我便出示了判斷題,讓學生判斷三條食物鏈的寫法是否正確,這樣既檢驗了學生對食物鏈的理解程度,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又引出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概念,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生產者是食物,消費者都是動物,找出規律,培養學生分析能力。

在教學食物網這一環節時,我採用了小組比賽的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出示了一些田野裏的各種生物,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箭頭畫出各種生物之間的食物關係,看哪個小組找出的食物鏈多,

學生的討論氛圍很濃,爭論着誰被誰吃,培養了學生小組合作,探究的能力,通過學生找出的多條食物鏈,使學生認識了什麼叫食物網,這樣不但解決了本節課的重點,又突破了難點。

在拓展環節中,我讓學生解決兩個案例,從案例出現的問題中,讓學生懂得生物之間是有着密切聯繫的,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在食物鏈中不能缺少一種生物,不能破壞生態系統,否則會影響人類的生活,在這裏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讓學生認識到保護每種生物的重要性。

總之,整節課學生是在輕鬆、愉快的心情下,在動手、動腦、動口的過程中,體會食物鏈與食物網的含義,開闊了學生的眼界,激活了解學生的思維,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使知識得以積累,能力得以提高。

不足點:本節課涉及的概念較多,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概念,我設計了兩個小組合作活動,讓學生自己寫食物鏈和畫食物網,通過觀察,分析,發現規律,得出概念,避免填鴨式教學,體現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樣就會需要很多的時間。本節課需要合理的分配時間,才能保證不拖堂。可我在讓學生寫食物鏈時,用了較長的時間。造成這一現象是由於我沒有充分的備學生,不清楚學生的原有的認知水平,學生對蚜蟲和七星瓢蟲瞭解的很少,它們喜歡吃什麼都不知道,更不知道七星瓢蟲是蚜蟲的天敵,所以學生找起來很困難,不斷地向老師求助,費了一些時間,這是我在備課時,沒有想到的,預設不到位,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還有在教學拓展環節時,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浪費了一些時間,在這裏本可以不進行小組討論,直接讓學生進行案例分析,節省一些時間,使教學活動順利結束。在這裏也體現了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不足,不能靈活地駕馭課堂,只是一味地按照備好的教學設計去完成教學任務,今後要靈活處理教學內容,充分預設,解決時間分配不合理的問題。

《做一個生態瓶》教學反思

《做一個生態瓶》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生物與環境》的第六課,學生在前幾課的學習中,已經開始接觸生物羣落、生態系統的概念,瞭解了生物之間互相依存、相互影響的關係,本課是進一步引導學生研究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生物之間的關係。

《做一個生態瓶》是這一單元裏學生最感興趣的一課。為了把這節課上好,課前我為每個組準備了一個能裝5升大的色拉油瓶、一些水草、一些沙或小石子、1―2條小魚等,儘管材料準備的不像書本那麼豐富,可看到孩子們那股學習的快樂的勁兒,我很知足了。

這節課我是講了5遍,可每講一遍給我的感受卻不同。反思一下自己的這節課,我覺得還存在着以下幾個問題:

1.在時間分配上還是有一些不合理,導入的時間比較長,出示池塘生態系統後,在孩子們探究生物與非生物間的關係時,缺乏一些引導,沒有真正讓學生理解生態系統的概念,重難點沒有突破,導致了後面設計實驗方案花了一些時間,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其實在探究生物與非生物的關係時,完全可以讓學生通過問題深入研究,比如可以讓學生思考“魚的生長需要哪些條件”“水草的生長需要哪些條件”等,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學生很自然地就明確了生態系統的真正內涵。

2、在備課方面,“備學生”還做得不夠。比如有的學生在課前就已經把生態瓶做好了,而且做得非常棒。這樣的小組有好幾個,這樣就導致在後面的製作過程中,這部分學生無事可做。生態瓶做好後,再要他們來討論設計方案就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了。學生也失去了討論的興趣。如果在課前我瞭解了學生的狀況,在做生態瓶時我就會請那些做好了的同學上台介紹一下自己的經驗,再讓其他同學提出意見。讓他們發現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從而進行改進。這樣既能體現他們組的價值,又讓他們有事可做,教學效果會更好一些。

3.在對做好的生態瓶評價時,我只是讓學生展示了一下自己的生態瓶,並沒有做過多的講評。其實各小組做的生態瓶都差不多,這樣評價一點價值也沒有,反而還浪費了一些時間。其實在評價的時候,完全可以讓他們拿着自己的生態瓶,説一説自己的製作過程,談談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這也是對他們這節課的總結,能很好地在孩子的心裏留下深刻的印象。

這節課的教學讓我收穫了不少,讓我對今後的實驗教學有了更深刻得認識。我想任何一節課只有在教師的潛心研究和精心打磨下才能使教學環節精細化,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篇三十一:國小科學課教學反思

本學期的第一節新課,與原來最大的不同是現在每一位孩子都有自己的作業本,説實在的,作業本的設計確實很好,很適合孩子們使用,對孩子們的成長也有很大的幫助。但對我們老師確是很大的挑戰!作為專職教師一星期21節的課時量,每天四節以上,也就意味着每天有200多本作業本需要批改。課後批改既沒時間也難以反饋,所以,課堂上我們就儘量要完成作業本的批改與反饋。那麼,35分鐘的課堂就會顯得更加的緊張了,學生活動的時間也就會明顯減少。擔心……一節課下來,一個感覺就是“緊湊 ”,作業本勉強完成!但活動方面深入不夠!

《種子發芽實驗(二)》教學反思

本課是在上一課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種子發芽”,是上節課知識點的延續和拓展。本課有三個內容:1、整理分析實驗信息。和其他組的同學交流從實驗中獲取的信息,收集做相同實驗小組的實驗信息,共同分析。2、交流實驗信息。認真聽取做不同實驗的小組介紹他們的實驗方法和獲取的信息。3、種植綠豆芽。

運用前面所學改變“水”的方法,進行改變“空氣”條件,改變“陽光”條件,對綠豆芽生長影響的實驗。最後,讓學生意識到,我們的實驗只能讓綠豆種子發芽,如果讓綠豆芽健康地茁壯成長,一定要將綠豆芽種植到泥土裏。

《觀察綠豆芽的生長》教學反思

《觀察綠豆芽的生長》這節課的探究目標是綠豆芽在生長時需要哪些條件?教材安排了陽光和水兩個實驗。但我覺得水這個實驗沒有

再做的價值,因為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沒有水分綠豆苗不能活。而陽光這個實驗我覺得是有實驗探究價值的,因為學生對前面種子發芽需不需要陽光的實驗,很多同學是認為需要陽光,而實驗結果卻是種子發芽可以不要陽光。那發芽以後的生長過程是否需要陽光呢?學生肯定很疑惑。我想這時提出這個探究實驗應該正是時機。所以我很詳細地指導了這個實驗,包括實驗計劃的制定,實驗具體該怎麼做以及課後怎麼觀察和記錄等。綠豆芽生長是否需要陽光這個對比實驗做起來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我布?Z學生利用雙休日回家做這個實驗。引導學生要仔細觀察比較它們莖的粗細,顏色,高度,葉子的大小、顏色等。

但是在交流實驗結果時,很多學生得出的結論是正確的,但有個別同學卻發現:綠豆芽的生長不需要陽光。於是,我進一步追問學生,你們是怎麼得出這個結論的?這時,一個學生站了起來,拿出兩盆已經長得比較高的綠豆芽,理直氣壯地説:“這兩盆綠豆芽一盆是放在外面陽光下的,一盆我放在屋裏沒有陽光的,他們長得差不多,所以我覺得綠豆芽生長不需要陽光。”話音剛落,班裏有幾個同學也紛紛舉手贊同他的觀點。我接過這位同學手中的兩盆綠豆芽,一看,果然長得都很茁壯,幾乎沒有什麼區別。因為以前在教學中也遇到過這種情況,所以我就追問他:“你説這兩盆綠豆芽一盆是放在陽光下的,一盆沒有放在陽光下,那具體分別放在什麼地方?”他告訴我,一盆放在屋外場上,一盆放在屋裏陰涼的牆角里。聽了他的回答後,我讓其他學生思考,他的變量有沒有控制好,分析是哪裏出錯了。有同學馬上站起來説了:其實,他的兩盆綠豆苗都有陽光照射到的。只不過屋外的陽光強,屋內陽光弱而已。聽了這位同學的分析,原來還一臉不服的學生都不好意思的伸了伸舌頭低下了頭,還輕聲説道:想錯了。於是,我順勢引導,同學們在實驗時一定要嚴格控制好變量,不能得到陽光就是一點也照不到陽光,所以做實驗時一定要在它上面罩一個不透明的東西。好多學生都以為室內的光不是陽光,這可能是學生的意識偏差吧。當然也不否認設計實驗計劃時指導得還不夠到位,(雖

然我做了強調,但總有個別學生做錯)學生對於如何讓對比組的綠豆芽得不到陽光並不是很清楚,我想在今後的教學中,在讓學生動手做實驗之前,對於如何實驗一定要指導到位,最好老師能做個示範。

綠豆芽生長的需求實驗,由於以前失敗過,所以現在上這課時,我在課前也做了充分準備,自己親自實驗,選了幾盆綠豆苗長勢狀況對比非常明顯的。學生通過觀察,一下就比較出澆水、見光的綠豆芽粗壯、葱綠。見光、不澆水的綠豆芽出苗的棵數不全,而且莖短、細,葉小、枯。澆水、不見光的綠豆苗雖然長的也較高,但整體顏色呈白色,葉小而淡綠。三盆對比強烈的綠豆苗為實驗結論的最終形成提供了很好的前提保證。由此更深切地體會到,實驗教學中,教師的前期準備工作對於實驗的成功,對於實驗教學的順利開展是多麼的重要。

《蚯蚓的選擇》教學反思

這節課前要求學生準備了蚯蚓、盒子、泥土,結果,由於我沒有説清楚需要乾的泥土,學生帶來的都是找蚯蚓時,蚯蚓生活環境中那些濕的泥土。對實驗蚯蚓會選擇怎樣的泥土生活帶來了困難。那些天也正是下雨,校園內乾的泥土還比較難找,可真是把我難住了。在做蚯蚓對光的選擇時,課前我提醒了學生帶鞋盒,一邊挖了孔,覺得這個裝?Z挺不錯的嘛,可是蚯蚓一點不買賬,在盒子中間不愛動,有的甚至爬到了盒子角落縮在那。在巡視的過程中看到了這個現象,當時就不知道怎樣清楚地解釋了,還是有位學生説:“角落裏黑,蚯蚓喜歡黑暗的環境。”我就馬上誇獎他“你説得很好!”

雖然這節課上兩個實驗都不是很成功,不過學生在尋找蚯蚓的過程中已經體會到了蚯蚓生活的環境,再加上三年級已經學習過蚯蚓,這節課內容對他們而言就是非常簡單了。以後布?Z實驗器材時還是要考慮仔細,還需要根據天氣原因適當調整課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