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六年級科學教學設計(通用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56W

六年級科學教學設計(通用多篇

六年級科學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能運用板報或展覽的方法與更多的人交流信息,並通過討論如何編制板報的活動,學習把信息傳遞給更多人的方法。

2.知道打電話,發電子郵件,在報刊上發表文章等都是我們與遠方的朋友進行信息交流的比較有效的方法。

3.通過郵件“電報”的活動體驗收發電報時編碼、傳遞和譯碼三個步驟,從中感受到信息的傳遞離不開信息技術的發展。

【教學過程】

1.引入

上一節課,我們是用口耳交流信息、用文字交流信息,這樣信息的傳遞都只能在自己的小組或自己的班裏,如果要把信息傳遞給整個六年級的同學或更多的人,又有什麼辦法呢?

2.通過牆報或展覽與更多的人交流信息

(1)討論:

A.怎樣吸引更多的人來閲讀我們的牆報?

B.怎樣使有限的版面空間傳遞儘可能多的信息?

(2)交流討論結果。

(3)為了使大家在離牆1米遠的地方也能看清牆報的內容,牆報上用多大的字體比較合適?

(4)學生閲讀課文,根據課文介紹的方法,分組推算。

(5)彙報推算結果。

(6)每行排多少個字比較合適呢?學生實驗:頭不轉能看清多少個字(一行)?

(7)交流彙報。

(8)通過今天的討論和實踐活動,你們有什麼感想和啟示?

3.用多種方法與遠方的朋友交流

(1)討論:如果你想把信息傳遞給更多,更遠的朋友還可以用哪些方法?作好記錄。

(2)彙報交流。

4.郵遞“電報”遊戲

(1)學生閲讀課本72頁薩米埃·莫爾斯的資料。

(2)教師介紹收發電報的三個步驟。

(3)學生進行編碼、傳遞、譯碼遊戲。

5.課後活動

把今天獲得的信息用喜歡的方法傳遞給你們的朋友。

六年級科學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知道地球表面的基本情況;知道地球表面多種多樣的地形;知道地圖是依據地形而來的;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

過程與方法:

收集各種不同的地貌特點的圖片和資料。能夠製作地貌模型並交流地貌特點。能夠描述家鄉地貌的特點。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驗建立模型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意義;感受到大自然和祖國河山的秀美壯麗;滲透地圖製作的科學方法;體驗到動手做科學的樂趣。

教學準備:

收集各種不同的地貌特點的圖片和資料、地圖、地球儀、托盤、撒、沙、泥土、石塊、小樹枝、苔蘚、小亭子、小橋。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在認識地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宏觀上總體認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教師通過讓學生欣賞地球表面各種形態的地貌,感受自然的神奇。再通過親手製作地表模型,更深刻的知道整個地球的地形地貌。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學生彙報課前查找的祖國秀麗山河的資料。師生歸納各種地形的特點。

2、教師邊播放各種地形的圖片,邊講述:地球表面的地形是非常複雜的,也正是這些複雜的地形交錯在一起才造就了大自然中許多秀美的風光,下面是老師查找的一些風景圖片,我們大家一起來欣賞。

二、製作地表模型。

1、談話:看了這麼多秀美的景色,老師和大家感覺一樣,覺得真是太美了,於是,親自動手做了一個有山有水的地表模型,大家覺得老師做得怎麼樣?你們想不想也來做一個?

2、(展示教師作品)講述:組內同學商量一下,你們準備做一個什麼樣的地表模型?想用什麼材料來製作?

3、分組做地表模型。

要求:小組之間協調分工,由每組的材料員統一拿材料,用多少,拿多少,多的馬上送回,允許到別的小組去取經。學生分組製作活動。

講述:剛才,我們各組按各自的想法做了一個地表模型,做得怎樣呢?下面大家相互參觀一下。學生離座參觀各組作品。學生談參觀感受。

三、繪製地形圖

1、談話:地表模型雖然直觀形象,但有時使用起來並不方便,它最適合放在固定的位置上,為了使用方便,我們可以怎麼做?(繪製地形圖)那麼這個地形圖該如何畫呢?

2、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地表模型,發現從不同角度觀察的優點和不足。

3、講解繪製地形圖的要求:將玻璃板蓋在托盤上,再將膠片放在玻璃板上,按下面的地形便可畫出地表的整體輪廓來。那麼,不同的地形你們都想怎麼來表示?具體都用什麼方法表示,你們小組自己來定,不過要在下面加上説明。

4、學生分組繪製地形圖。小組展示彙報。教師出示中國地形圖與學生繪製的地形圖進行對比,並講解:我們製作的過程與標準地形圖的製作有相似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地形圖的製作是很複雜的,要求更是科學、嚴謹,如果大家有興趣知道的話,老師給大家提供幾個網址,大家有時間上網看看。

四、總體認識地球表面地形

1、談話:我們剛才畫的就是地圖,當然要按照地面的地面的大小來畫,但是沒有這麼大的紙,就算有也是不可能這樣做的。測繪人員觀測了地形以後按照比例縮小才能製成地圖或地球儀。

2、出示地形地球儀和世界地形圖。觀察交流:你對地形地球儀和世界地形圖的觀察,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疑問?

讓學生從整體上認識地球表面的水陸分佈。並引導學生解釋“三山六水一分田”的説法,使學生能夠概括性地記住地球地貌的總體狀況。加深對地圖的認識,體會地圖用途。

3、説明描繪地貌的手段在發展。

教材展示了兩幅不同科技水平的圖片,一幅是從飛機上拍攝的航拍圖,還有一幅衞星相片,表面隨着科技水平的進步,人類認識地球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斷前進,而且是向着高精度,精細化前進。

五、拓展活動:

活動一:將公園的實景圖畫成地圖,注意找準“北”的方向。

活動二:説説什麼地方要用到地圖,體會地圖的用途。

活動三:利用地圖找“寶”,學會用地圖。(可以作為課後活動)

六年級科學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觀看記錄——比較分析——再觀看記錄”的活動,使學生對觀察有一個新的認識。

2.讓學生感受到為獲得較準確的觀察結果,必須客觀。觀察到的事實與自己的感受和想像是兩回事,並且觀察往往要經過多次。

【教學準備】

錄像片段、記錄紙、實物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引入

我們常説“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眼見的真的就一定是事實嗎?下面我們來觀看一段錄像。在觀看的同時,請同學們對自己看到的內容做好記錄。

二、講授

1.觀看錄像並記錄。

2.分析比較記錄結果。

⑴小組交流記錄結果,討論:(用課件出示以下問題)

①説説都看到了些什麼?

②我們把全部情景都記錄下來了嗎?

③你們所記錄的這些都是事實嗎?

④哪些是準確的描述,哪些只是我們的感覺和想像,哪些是我們根據經驗作出的推測和判斷?

⑵討論:我們怎樣才能做到準確的觀察?

3.再次觀看錄像並記錄。

⑴比較兩次記錄,交流感受。我們是利用感官進行觀察的,但我們的觀察有時候也很容易出錯。最常見的例子就是魔術表演。

⑵教師表演小魔術。我們在觀察的過程中容易把自己的感覺和想法加進去。但,想法和感覺不是事實。為了得到可靠的觀察結果,科學家總是採用重複觀察的方法。同時他們也很樂意別人對自己的實驗過程進行檢測,這就是重複實驗。

三、小結與拓展。

留心收集生活中事實與所見不一致的事例。

六年級科學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知道科學探究需要收集大量信息,對不同的研究對象需要有合適的獲取信息的手段。

2、學習畫統計圖和解讀圖表信息。

【教學準備】

每個學生測量自己的身高;向數學老師請教畫條形統計圖(或折線統計圖)的知識。

【教學過程】

1、引入

在科學探究過程中,要獲取大量的信息,必須對事物進行細緻的考察。我們從哪裏可以獲得信息呢?

2、從大樹開始

組織討論:

我們是怎樣觀察大樹的?

我們是怎樣知道家鄉的水資源是不是受到了污染的?

我們又是用怎樣的方法弄清接線盒裏電線的連接方式的?

(出示:西紅柿、石頭、泡沫塑料等)這些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推測的依據是什麼?

設計了怎樣的活動來驗證?

沒有這樣的活動,我們能下結論嗎?

我們設計這些實驗活動的目的是什麼?

3、我們的身體有多高

我們的身體有多高?這個問題怎麼回答?

課前同學們測得了自己的身高,分組統計並根據小組的數據説説我們的身體有多高。

彙總全班同學的身高記錄表,完成一張“六()班學生身高(條形或折線)統計圖”。

討論:

從圖中我們能知道哪些信息?現在問我們的身體有多高,我們又怎麼回答?與小組裏的結論一樣嗎?

4、思考討論

我們現在獲得的關於我們的身體有多高的信息是準確、全面的嗎?要使我們對於身高的答案更趨於精確,還需要哪些數據?如何獲得?

六年級科學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像搭在汽車車廂上的木板那樣的簡單機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斜面坡度越小(平緩)越省力。

過程與方法:制訂一個簡單的研究計劃並用實驗的數據來説明斜面的省力規律。

情感、態度、價值觀:積極參與科學實驗,願意與同學進行合作交流。

【教學重點】

通過科學實驗並用實驗的數據來説明斜面的省力規律。

【課前準備】:

學生材料:搭斜面的木板2塊、鐵架台,重物,測力計一個,實驗記錄表等每組一份。

演示材料:相關圖片或者視頻材料的課件,純淨水一桶,厚實的大木板三塊(長、中、短)。

小組分工:四人一小組,組長(負責組織組員實驗,提示監督各自的任務)、材料員(取、收實驗材料)、記錄員(實驗記錄)、彙報員(實驗結果的彙報,其它組員可補充),本課中每人可至少操作一次。四人在不同實驗課中輪換分工。

其它:學生提前幾分鐘進入教室,熟悉桌上的實驗器材。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1.提出任務:誰能把這桶水搬到桌子上來?你能利用這些木板,把水桶放到桌子上嗎?

2.分別操作後問:兩次搬水桶有什麼不同的感受?

3.揭示斜面概念:像這種斜架的木板就是一種簡單的機械,叫做斜面。

4.引出探究問題:通過剛才的活動,你覺得利用斜面來搬重物有什麼作用?

二、探究斜面的作用

1.斜面能省力只是我們通過感受得到的一個猜想,是不是真的能省力,要怎樣得到證實?

2.怎樣設計實驗?小組討論交流。

3.修正實驗方案:

4.規範實驗步驟:

5.領取記錄單,開始小組實驗。

6.各小組上台彙報實驗結果,藉助幻燈。

7.通過實驗數據,得出結論:斜面能省力。

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

1.提出問題:不同坡度的斜面省力規律?

師:剛才通過實驗已經驗證了我們的推測:利用斜面確實比直接提升重物省力。出示另兩塊木板,提出問題:把這兩塊木板也搭在桌子上形成斜面,分別用它們來提升水桶,省力情況會一樣嗎?如果按用力大小順序怎樣排列?(引導學生推測斜面的省力規律)

2.學生進行推測,追問:你這樣推測有什麼理由?(騎車上坡,坡越陡越費勁)

怎樣通過實驗來驗證我們的推測?

3.設計實驗

1)制定實驗計劃表(每組一份,同時課件出示)

不同坡度斜面作用的實驗計劃表

實驗目的

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

預測

坡度越大,用力越()

坡度越小,用力越()

要改變的條件

不要改變的條件

實驗設計

2)交流計劃中的要點,並進行修改。(要改變的條件:斜面的坡度,可通過改變木板的長度實現,有的同學可能會只用一塊木板,通過改變高度來改變斜面坡度;不改變的條件:重物不變。實驗設計:用三塊木板搭成三個坡度不同的斜面,分別用測力計測得在三個斜面上提升同一重物所用的力。)

4.分工合作進行實驗操作

(提醒:A.每個坡度做3次實驗,取平均值填入表中。B.在第一次實驗前,已規範了測力計的使用方法,此處可再次提醒,勻速拉動重物時再讀數。C.在操作員操作的時候,其他同學注意觀察,做好正確記錄,有問題小聲討論,不能讓其它組成員聽見。D.做完實驗後,及時整理實驗用品,並用你的坐姿告訴老師,你已經完成實驗)

直接提升物體的力

沿不同斜面提升物體的力(N)

我們的發現

四、聯繫生活,延伸問題

1、尋找生活中的斜面(學生舉例並説明,質疑。)

2、出示生活中人們應用斜面的照片,讓學生説説其中的斜面原理

3、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