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新版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設計案例(精品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3.55K

新版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設計案例(精品多篇)

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設計案例 篇一

一、教學目標

1、能夠使用“自動求和”功能對excel表格的數據進行求和。

2、通過自主探究學習excel中的求和運算,提升邏輯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在學習中體會excel強大的數據處理功能,感受信息技術給生活和學習帶來的高效便捷性。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自動求和”功能的使用方法。

【難點】“自動求和”功能的靈活運用。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出示“學生成績表”。教師提問:上節課利用什麼公式將表中每名學生的總分計算出來的?學生回憶上節課所學內容進行回答:選中單元格後在編輯欄中輸入公式。教師點評學生對於利用公式進行求和的方法掌握的很好。教師繼續引導:在excel中經常會用到求和運算,每次使用公式進行求和計算相對來説有點繁瑣,在excel中其實有一種比利用公式求和還要簡便的方法,能夠大大提高計算效率,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好奇。以此引入新課——自動求和。

(二)新課講授

1、“自動求和”方法一

學生自主閲讀教材5分鐘時間,思考:“自動求和”按鈕的位置及“自動求和”按鈕的讀法。完成後請學生回答。【“自動求和”按鈕在常用工具欄】學生對於“自動求和”按鈕的讀法可能不會讀,教師講解:“∑”是求和符號,讀作“西格瑪”,外語名稱:sigma,是第十八個希臘字母,在數學中,把它作為求和符號使用,所以在excel中用“∑”用作求和符號。

教師演示“自動求和”按鈕的使用方法,讓學生仔細觀察。教師演示完畢後,找學生代表回答操作步驟。【第1步:打開“學生成績表”。第2步:把鼠標指針移到b3單元格上,按住左鍵向右拖動到d3單元格後放開,同時選定b3、c3和d3單元格。第3步:單擊常用工具欄中的“自動求和”按鈕,e3單元格里就會顯示出左側三個單元格中數據的和。】學生回答完畢後,教師組織學生自主在計算機上操作,教師巡視指導並提醒:仿照第2、3步操作,計算e4和e5單元格中的數值。

2、“自動求和”方法二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當沒有選定數據區域,而是直接選中d6單元格,再單擊“自動求和”按鈕後會有什麼變化。學生觀察後得出結果。【有一個計算結果,但並不知道是計算的哪一列數據】教師講解:只需選中需要計算求和的數據區域下緊挨着的單元格,“自動求和”按鈕也可以計算出這一列的總和。組織學生用這種方法計算出語文、數學的總成績,3分鐘時間。學生操作完畢後,教師點評學生學習能力強,並總結:“自動求和”按鈕可以通過選中數據區域或在需要計算的一列或一行數據的緊挨着的單元格後,單擊“自動求和”按鈕進行快速求和運算,當求和的數據區域需要更改時,可以通過更改編輯欄中數據區域,進行準確的計算。

(三)鞏固提高

教師佈置練習任務:打開“班費支出表”,計算表中數據之和。在此過程注意觀察學生操作情況,給予適當幫助,儘可能讓全部學生都完成操作,對於又快又準的同學給予表揚。

(四)小結作業

小結:老師提問,學生回答總結“自動求和”的方法。

作業:用今天學到的知識幫媽媽設計一個“家庭日常支出表”,計算每個月的家庭總支出,看看誰是媽媽的好幫手。

教師信息技術2.0優秀案例 篇二

能力維度

教學設計

所屬環境

混合學習環境

微能力點

B2微課程設計與製作

教學環境

混合學習環境

課題名稱

不同材料的餐具

選題意圖

不同材料的餐具有不同的特點,本課指導學生充分用眼、手、鼻、耳的感官,發現不同材料的餐具的特點,比較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結合疫情防控要求,指導學生選擇合適的餐具,推薦分餐的生活方式。

教學對象

二年級學生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積極觀察不同材料的餐具,學習使用科學詞彙描述材料的特點。

科學探究目標:充分用眼、手、鼻、耳的感官,發現不同材料的餐具的特點,比較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科學態度目標:記錄自己的觀察、發現並學會與別人交流分享。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知道人們會根據不同的需求選擇材料製造物品。

教學用途

課中教學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與重難點,讓學生在視頻的引導下規範操作,更好地突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指導學生記錄自己的觀察、發現並學會與別人交流分享。學習選擇優秀的餐具,養成分餐的生活習慣。

知識類型

理論講授型

製作方式

錄屏

預計時長

10分鐘

微課程設計

教學過程

(以時間為序具體描述微課的所有環節,至少包含導課,主體內容和小結三部分)

一、聚焦

同學們,大家好,我是哈爾濱市鐵嶺國小校的李木子老師,很高興能和同學們一起來學習這節科學課。現在請你調整好坐姿,眼睛和屏幕保持合適的距離,讓我們開始科學課的探索之旅吧。

初次見面,老師給大家帶來一件禮物,猜猜裏面是什麼?“有的顏色白如雪,有的身子硬如鐵,常常一日洗三遍,到了夜晚櫃中歇。”打一種廚房裏的日常用品。

對了,是“碗”

碗是我們常見的餐具,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不同材料的餐具”。

首先,請你準備這些學習用具,音樂停止就要回來喲。

準備學習用具:

學生活動手冊或科學實驗記錄本,筆,一個大盒子,放大鏡(可選)。

金屬碗,金屬勺;木碗,木勺;

塑料碗,塑料勺;陶瓷碗,陶瓷勺。

歡迎大家回來,讓我們一起大聲地讀一讀今天的學習目標。教師出鏡:

學習目標一:我能積極觀察不同材料的餐具,學習使用科學詞彙描述材料的特點。

學習目標二:我能及時記錄自己的觀察、發現並學會與別人交流分享。

學習目標三:我能知道人們會根據不同的需求選擇材料製造物品。

同學們,各種材料都有什麼特點?我們如何知道呢?

我們可以用眼睛、手、鼻子、耳朵來幫助我們觀察。

1、我們可以用眼睛看,藉助放大鏡仔細觀察,觀察材料的顏色,是否有花紋,是否能夠反光。

2、我們可以用手摸一摸,感覺材料是光滑還是粗糙。

我們也可以用手摳一摳,甚至折一折來探索材料是否堅硬。

我們還可以用手掂一掂,兩兩對比,感受材料的質量是比較輕還是比較重。

3、我們還可以用鼻子聞一聞材料的氣味。

4、最後,我們用耳朵聽一聽。

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用勺子輕敲桌面,兩兩對比。還有一種方法是用同種材料的勺子敲同種材料的碗。聽一聽發出的聲音是是清脆(高)還是低沉(低)。

二、探索

探索一:現在請你開始實驗吧,記得要把觀察到的材料的特點,及時用科學詞彙記錄下來,完成任務學習單。

探索二:同學們已經知道了四種材料的特點,現在我們來玩一個遊戲吧。

一個人只能描述餐具或材料的特點,

另一個人回答“是”或者“不是”,

最後猜出盒子裏的餐具。

三、研討

1、四種材料各有什麼特點?

2、四種材料做的勺子和碗各有什麼優點和缺點?

學生彙報

四、拓展

不同材料的餐具各有長處。最近有個“舌尖上的新風尚”——分餐,大家聽説了嗎?

我們外出就餐一定要使用公勺公筷,家庭就餐也建議每位家庭成員都配備個人專用餐具。

今天,李老師就帶大家到超市去看看,學習如何挑選餐具。

超市裏,陶瓷餐具數量居多,中國是瓷器的故鄉。17世紀起,大批瓷器銷往歐洲。當時歐洲的報刊上説:“瓷器精美而昂貴,只有達官顯貴才買得起。”18世紀初,中國瓷器普及到歐洲一般家庭,社會上出現了一股“中國熱”。在當時歐洲人的概念中,瓷器china就是中國。

我們選擇陶瓷餐具,應儘量挑選釉中彩釉下彩器皿,挑選餐具內壁裝飾圖案較少,圖案顏色光亮的產品。

挑選塑料餐具,要選擇聞起來沒有氣味,裝飾圖案少的,挑選帶有PP5標誌的塑料餐具。

挑選不鏽鋼餐具,要選擇掂起來較重,光潔度高的餐具,建議挑選標有304標識的不鏽鋼餐具。

挑選木質餐具,選擇堅硬光滑無裂痕的。儘量不選刷過漆的,不買顏色特別白或者特別豔的。家庭常用的木質筷子,建議半年更換一次。

除了今天我們學習的四種餐具,生活中還可以看到紙質餐具,玻璃餐具,銀質餐具等。

同學們,你還知道哪些物品可以用不同的材料製成嗎?

設計意圖

(從教學方法、學習任務單、案例選取、內容編排呈現、互動設計、技術運用等方面進行説明)

謎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課程與生活的聯繫,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給予學生準備學習用具的指導,為孩子們做的準備物品提供範例。

明確學習目標,為學習指明方向。

指導學生有序進行實驗,對實驗方法進行梳理,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試驗任務。

對實驗中容易出現的問題,提前給予必要的關注。

提醒學生完成學習記錄單,強調科學詞彙的有效運用。

利用表格梳理各種不同材料的餐具的特點,直觀清晰準確。

回顧本節課的重點內容

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學以致用,指導學生挑選好的餐具,養成更好地健康分餐習慣。

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設計案例 篇三

能力維度

學情分析

所屬環境

多媒體教學環境

微能力點

a1技術支持的學情分析

教學環境

ppt課件、白板、電腦、

教學主題

奧爾夫音樂課《一起玩雪啦》

教學對象

學齡前兒童——大班

教學目標

1、感受歌曲美好的情境及節奏感。

2、能跟着音樂打節拍,愛上奧爾夫音樂課。

3、通過奧爾夫音樂遊戲,讓小朋友們愛上冬天、愛上雪。

教學重點

讓幼兒都參與到奧爾夫音樂活動中,更好的感受音樂。

學習難點

用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

分析目的

1、根據幼兒在園所進行的奧爾夫音樂課的實踐經歷,設計有針對性的調查問卷。在家長的幫助下,幼兒真實反饋問題。通過“問卷星”對量化數據的客觀分析,瞭解到幼兒對奧爾夫音樂課的需求及喜愛程度,在教師設計奧爾夫音樂活動課《一起玩雪啦》的時候,可以根據幼兒的需要、難易程度,層次結構,循序漸進的安排活動內容,優化教學活動的目標及重難點、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讓音樂活動個性化,讓幼兒們更加喜歡奧爾夫音樂課。

2、問卷星的使用,能更加科學、有效地統計幼兒相關的已有經驗數據化、明確化。

分析工具

問卷星、微信

分析方法

問卷調查

學情分析

實踐方案

1、對學生的學習經驗、知識儲備、學習能力、學習風格以及學習條件的分析。

學齡前兒童大班的孩子對音樂的感受非常敏感,好動,樂於表現,可塑性強,常常用表情、動作、語言等方式表達自己的理解。願意和別人分享、交流自己的美感體驗。能用律動或簡單的舞蹈動作表現自己的情緒。對於奧爾夫音樂活動課更是十分的喜愛,但是孩子們的個性非常強,想法獨特,源於生活的“玩雪”這一活動內容,對於孩子們來説是非常喜歡,願意去參加活動的。在ppt課件的製作過程中,我就以冬天、雪、雪人為情境進行創設的,孩子們一下子就融入進去了,感覺就是在和雪玩耍,開心極了!在奧爾夫音樂律動、打擊樂器的遊戲環節中,我設計了形象生動的視頻動畫,大大提高了幼兒學習的興趣。幼兒的參與度達到100%,50%的幼兒能在教師的帶領下活動,30%的幼兒能夠提出問題進行不同的感受,還有20%的幼兒有創新意識,學習氛圍特別濃厚。

2、在課前利用信息技術“問卷星”,擴大學情分析範圍、豐富學情分析形式、提升學情分析效率。

為了滿足不同幼兒的需求,藉助微信中的“問卷星”小程序對幼兒進行問卷調查,充分了解幼兒對奧爾夫音樂課的需求及喜愛程度,能夠更好的幫助教師在進行奧爾夫音樂活動課的時候,更加信息化、個性化、高效化,讓信息技術更好的為幼兒的全面發展、為課堂教學的高效,發揮更大的作用。

教師信息技術2.0優秀案例 篇四

能力維度

教學設計

所屬環境

混合學習環境

微能力點

B3探究型學習活動設計

教學環境

線上教學、線下教學

教學主題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教學對象

四年級學生

學情分析

學生對聲音並不陌生,但對於物體是如何發出聲音的有各種不同的想法。這些想法是否正確呢?讓學生親自實踐來揭示聲音的本質是最好的辦法。

教學資源

手機慢動作拍攝效果微課、手機慢動作拍攝技術微課、多媒體課件

階段一:確定預期結果

所確定的目標

學生能觀察、比較、描述物體發聲和不發聲時的不同,從多個物體發聲的觀察事實中對原因進行假設性揭示並親自實踐驗證,同時藉助手機慢動作拍攝技術來觀察實驗中不易觀察到的現象,發現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作為教師,我們需要思考哪些基本問題?

1、教師設計的學習活動可操作性強,以學生為中心,能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的發展。

2、教師選擇了恰當的技術(手機慢動作拍攝)支持探究型活動的開展,並能通過微信、QQ等班級羣對學生活動探索過程進行跟蹤和記錄,及時反饋干預。

3、教師對技術應用環境和學生能力做了周全考慮,並制定恰當應對方案。

(1)技術應用環境:IOS系統、安卓等常見系統手機慢動作拍攝方式。

(2)學生能力:呈現常規物體發聲慢動作視頻和呈現豐富物體發聲慢動作視頻。

通過這一課程,預期學生能研究

1、通過多個物體發聲的實驗活動,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2、通過手機拍攝慢動作視頻,展示聲音產生過程中物體運動的細節表現。

作為單元學習的結果,學生會了解到哪些重要的知識與技能?

學生將知道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學生將能夠

從多個物體發聲的觀察事實中,對原因進行驗證性解釋,並藉助動手實驗與手機慢動作拍攝進行實踐驗證。

階段二:確定合適的評價標準

什麼能夠用來證明學生理解了所學知識

表現性任務

學生能夠親自動手操作,規範完成實驗,並能藉助教師微課視頻與自己所拍視頻對聲音產生的原因進行合理解釋。

根據階段1的預期結果,還需要收集哪些證據?

其他證據

學生能夠進行小組內與班級內的線上互動交流,通過資源共享,觀察與比較,尋找、嘗試、發現更多物體發聲的原因。

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反饋

1、學生能通過自己動手實踐,規範完成實驗,解釋原因。

2、學生能學習教師微課,拍攝自己實驗時的慢動作視頻並展示。

3、學生能根據教師微課,進行聲音細節畫面的創意性慢動作拍攝並展示。(如除固體以外的水、空氣……)

階段三:設計學習體驗

教與學的體驗順序應該怎麼安排才能有助於學生參與、發展和展示預期理解?

教師通過對A。自主實驗探究B。如何藉助技術工具等活動的設計,期待學生能將技術工具應用於科學探索活動中,在動手實驗時發現,在操作技術中理解,大大降低了觀察與描述的客觀難度,增加了活動的趣味性和豐富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不斷深入,不同程度地提升自我的科學探索能力和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的能力。

信息技術2.0優秀教學案例 篇五

能力維度

教學設計

所屬環境

多媒體教學環境

微能力點

A2數字教育資源獲取與評價

教學環境

多媒體教學環境

課題名稱

《傳統節日中的“家”》

主要內容

本課為統編版《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12課第三課時《傳統節日中的“家”》。在導入環節,通過播放一段春節中國人回家過年的視頻,讓學生感受中國人回家過年的迫切心情。因此,需要獲取數字教學資源。

通過百度搜索,獲取年夜飯的圖片,用於對比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年夜飯的變化,使學生感受到國家的繁榮富強帶來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上課使用普通教室,在班級的白板上播放課件組織教學。

教學對象

三年級學生

教學重點

從傳統節日中感受中國人重視家庭的傳統觀念,體會中國人重視家庭傳統文化。

學習難點

由小家到大家到國家,學生體會、感受傳統節日中的家人的過節的變化,感受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祖國的繁榮富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意識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才能幸福生活。

教師信息技術2.0優秀案例 篇六

能力維度

學法指導

所屬環境

多媒體教學環境□混合學習環境□智慧學習環境

微能力點

A7技術支持的總結提升

教學環境

多媒體教學環境

教學主題

教科版科學三年級第三單元第3課《測量氣温》

教學對象

三年級學生

教學內容

《測量氣温》一課的總結提升環節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目標:總結本課的重點一天的氣温變化是有規律的,早晚低,午後高。

2、科學探究目標:總結歸納“繪製一天的氣温柱狀圖”的方法,揭示繪製要點及口訣,幫助學生進一步熟練繪製方法。

3、科學態度目標:利用展示台展示學生的作業,對出現錯誤的作業給予針對性的糾正,引發全體學生對此類問題的高度關注,避免出現類似錯誤。展示正確的作業樣例,示範引導。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充分利用師評、生評、自評等評價方式,總結提升,提高學生的課業質量,鼓勵學生堅持記錄氣温,像科學家那樣做,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教學重點

總結本課的重點一天的氣温變化是有規律的,早晚低,午後高。總結歸納“繪製一天的氣温柱狀圖”的方法,揭示繪製要點及口訣,幫助學生進一步熟滿分作文網練繪製方法。

學習難點

對出現錯誤的作業給予針對性的糾正,引發全體學生對此類問題的高度關注,避免出現類似錯誤。展示正確的作業樣例,示範引導。

所選技術

電子白板、PPT課件、實物投影展示台

技術使用目的

簡單易行,高效實用,利用課件出示總結本課重點便於學生更好地掌握重點,突破難點。直觀出示有代表性的作業,有針對性地糾正錯誤。展示優秀作品,示範引領,幫助更多的同學提高。

總結過程

一、教師總結本課重點

1、課件展示一天的氣温,帶領學生複習一天的氣温變化規律:早晚低,午後高。

2、總結本課重點“繪製一天的氣温柱狀圖”的方法。

關注繪製的基本要點:

(1)找氣温點上點

(2)對應條畫橫線

(3)塗顏色即完成

二、展示作業,評價提升

1、出示一個出現錯誤的作業,請學生評價一下。糾正錯誤,引起重視。

2、出示一個正確的範例,帶領學生進一步發現怎樣繪製能更加正確整潔規範。

二、結語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測量氣温,發現了一天氣温的變化規律,還學習了繪製一天的氣温柱狀圖,希望大家堅持測量氣温,做小小科學家。

信息技術2.0優秀教學案例 篇七

能力維度

教學設計

所屬環境

混合學習環境

微能力點

B2微課程設計與製作

教學環境

混合學習環境

課題名稱

《疫情不停歇,雲遊全世界——故宮篇》

選題意圖

疫情期間號召學生在哈過年,同時開拓學生眼界

教學對象

三年級

教學目標

1、感受到故宮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典藏精美,激發學生愛國之情。

2、嘗試使用在後疫情時代產生的新型旅遊方式,為疫情防控做貢獻的同時,開拓眼界,掌握新的遊覽方式。

3、開拓思路,通過記錄片等途徑,深入瞭解感興趣的事物。

教學用途

假期安全主題教育,既豐富知識拓寬眼界又能保證疫情期間的安全。

知識類型

理論講授型

製作方式

錄屏

預計時長

7分鐘

微課程設計

教學過程

(以時間為序具體描述微課的所有環節,至少包含導課,主體內容和小結三部分)

(一)導入

2021年伊始,疫情又一次打亂了人們的腳步,這個寒假,繼紅的學子們打算如何度過呢?近日來,每日新增的新冠肺炎確診人數讓每一位想要出門欣賞冬天風景的學子們停下了想要試一試的腳步。相信大家心中會有些許的遺憾。但是不要擔心,周老師在這裏領大家去我們國家的首都北京逛逛,雲旅遊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呀!

(二)認識故宮

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也稱“紫禁城”。這裏曾居住過24個皇帝,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現闢為“故宮博物院”。北京故宮於1406年開始建設,1420年建成,曾有24位皇帝在此住過。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北京故宮博物院建立於1925年,是在明朝、清朝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其文物收藏主要來源於清代宮中舊藏,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來了故宮看什麼,一看藏品

1、數以百萬計的珍貴藏品

“故宮博物院”既是明清故宮建築羣與宮廷史蹟的保護管理機構,也是以明清皇室舊藏文物為基礎的中國古代文化藝術品的收藏、研究和展示機構。“故宮博物院”院藏文物體系完備、涵蓋古今、品質精良、品類豐富。現有藏品總量已達180餘萬件(套),以明清宮廷文物類藏品、古建類藏品、圖書類藏品為主。藏品總分25種大類別,其中一級藏品8000餘件(套),堪稱藝術的寶庫。

2、二看建築

紫禁城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真可謂有金城湯池之固。紫禁城有四座城門,南面為午門,北面為神武門,東面為東華門,西面為西華門。城牆的四角,各有一座風姿綽約的角樓,民間有九樑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之説,形容其結構的複雜。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三大殿左右兩翼輔以文華殿、武英殿兩組建築。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其後為御花園。後三宮兩側排列着東、西六宮,是后妃們居住休息的地方。

3、還是瞭解歷史的好地方

這麼值得細細品味的地方真想去看看,一次看個夠,不過癮怎麼辦?讓我們利用網絡雲遊故宮。

(三)拓展

還有許多精彩的紀錄片、綜藝節目也同樣不容錯過,去年2020年是故宮建成的第600年,為紀念日久彌新的故宮,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從古建築出發,探祕紫禁城最初的模樣,也在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等中探尋古建的生命脈絡與那些驚心動魄的跌宕起伏,還有“隱祕角落”裏不為人知的趣事,這部片子帶觀眾重新認識了既熟悉、又陌生的故宮。

(四)總結

好了,今日雲遊故宮到這就結束了,今天我們簡單瞭解了故宮,還通過網站、紀錄片等方式進一步走近故宮,我們也可以用今天學到的方式開展你的雲遊之旅,疫情不停歇,雲遊全世界。

設計意圖

(從教學方法、學習任務單、案例選取、內容編排呈現、互動設計、技術運用等方面進行説明)

瞭解“雲遊”——認識故宮——拓展瞭解故宮的方法,這是本節課設計的三個層次,環環相扣,由淺入深,幫助學生如何利用互聯網,瞭解信息、蒐集信息,豐富學生假期生活,開拓學生眼界。

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設計案例 篇八

五年級學生經過一年信息技術課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對計算機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在行為養成方面也已經形成了進機房前準備好需要的物品,上課時也能小組間相互合作,電腦的動手能力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高。

本學期教材進行了重新編排,新教材根據實際需要,精選了最實用、最新穎的教學內容,同時考慮到學生的年齡、興趣、知識水平、心理及認知結構的特點,按照由簡到繁、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循序漸進、逐步提升等原則安排以下幾個主要模塊:

新知園:通過給出的&“任務&”或活動傳遞知識、培養技能,並採用卡通人對話方式提示操作技巧、步驟或進行問題過渡達到醒目、自然、提高趣味性和可讀性的目的。

大顯身手:通過設置問題或項目引導學生練習、研究,以檢測大家是否較好地掌握了所學的知識和技能。

又進步了:通過對同學們所進行的項目的評價,激勵大家不斷進步。

問題口袋:引導同學們把在學習中未曾解決的問題記錄下來,作為以後進一步探究的課題。

聰明驛站:提出與&“任務&”或活動相關而需要進一步探索、研究和學習的內容,培養同學們研究、探索的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精神。

你知道嗎:給出與&“任務&”或活動相關而需要進一步擴展的知識、技能,供同學們進一步瞭解。

瞭解計算機的發展歷程;瞭解計算機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瞭解計算機的硬件及各部分功能;瞭解本單元相關概念(如硬件、軟件、壓縮、複製、粘貼、刪除、剪貼板等);瞭解常用計算機軟件;瞭解windows桌面、窗口的組成;瞭解文件夾的樹狀結構及資源管理器的窗口界面及作用。

掌握窗口的基本操作;掌握文件/文件夾的選定、建立、重命名、複製、移動、刪除等操作;掌握文件的壓縮和解壓縮操作。能理解任務的要求,根據既定任務對計算機進行操作;能根據事物的屬性和特徵進行分類(如計算機輸入、輸出設備的區分、文件資料的分類整理);能比較、鑑別、闡明事物之間的類似之處和不同之處(如複製、移動等);能闡明自己對事物的看法(如概念的理解);能熟練使用windows98操作系統,完成基本操作。

知道並遵守機房的操作規則,形成正確的使用習慣;感受相關的計算機文化和道德規範;逐步增強自律意識,能進行自我保護。

1、認真備好每一堂課,寫好教案的同時,設計好每節課要做的練習,使學生在理√本站★√論的指導下動手操作,提高動手能力。

2、充分利用好《練習與評價手冊》,引導學生完成課後練習的同時,查找自己的不足與收穫,檢驗自己掌握知識的水平。

3、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上機習慣,注重學生的行為養成。

4、理論部分可採用&“先學後教&”的方法(如先欣賞相關內容的學習課件與學生閲讀課本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自學,後採取練習題的方式檢測所學知識,可將課本練習、練習與評價手冊中的內容製作成電子版的,這樣理論知識仍然可以在機房完成),用&“自己學得&”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供給學生&“各抒己見&”的機會。

5、實踐部分,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使用課件創設情境(如文件與文件夾的操作可以利用文件內字符的操作為切入點),以電腦為意義建構工具,通過動手實踐、合作探索、交流反饋、總結規範等環節,激發興趣,增長知識,培養技能。教學中,可靈活運用&“任務驅動&”、&“講練結合&”等方式,設計適合學生學習的任務,提高課堂效率。綜合實踐可採取&“打擂台&”的方式,鞏固所學的單元知識,增強競爭與合作意識。

教師信息技術2.0優秀案例 篇九

能力維度

學法指導

所屬環境

混合學習環境

微能力點

B6技術支持的展示交流

教學環境

信息技術支撐的教學環境

活動主題

三年級(下)科學《運動和位置》一課技術支持下的展示交流設計

活動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物體有“靜止”和“運動”兩種狀態。

2、用相對於另一個物體的方向和距離來描述運動物體在某一時刻的位置。

科學探究目標

1、判斷物體是“靜止”還是“運動”。

2、藉助方向盤、軟尺等工具,測定和表述某個物體在某個時刻的位置。

科學態度目標

1、關注生活中物體的“運動”和“靜止”狀態。

2、與同伴合作探究,並以事實為依據,開展交流研討。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確、便利和快捷。

對象分析

國小三年級學生對信息2。0有關的交互遊戲活動充滿興趣,通過交互遊戲讓學生對位置和方向以及座標等知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技術工具

美麗科學教學平台

使用目的

運用交互實驗遊戲讓學生對位置和方向以及座標等知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有效落實重難點。

展示交流

活動過程

時間方案

一、嘗試發現

聚焦(預設2分鐘)

出示火車運動動圖,提問:當我們站在地面觀察時,怎麼判斷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

二。探究形成

探索(預設20分鐘)△研討(預設15分鐘)

1、探索活動一:判斷物體運動與靜止

(提示:引導學生説出判斷時,需要與另一個物體比較位置。教師可以用“和……相比”的句式,代替“參考物”概念的表述)

(1)出示圖片(在運動會上),提問:哪些物體是運動的?哪些物體是靜止的?你的判斷依據是什麼?學生交流討論

(2)出示圖片(在公交汽車站),提問:哪些物體是運動的?哪些物體是靜止的?你的判斷的證據是什麼?學生交流討論

(3)出示圖片(在大草原上),先出示第一張圖,提問:老鷹在運動嗎?説説你的判斷證據。學生交流討論

再出示第二張圖,提問:老鷹在運動嗎?再説説判斷的證據。各小組交流反饋彙報

小結:一個物體和另一個物體相比,位置發生了變化,我們説它是運動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我們説它是靜止的。[板書:物體位置:改變——運動不改變——靜止]

2、探究活動二:

活動1當兩人都靜止不動時,學生同時獲得方向和距離信息後確定自己的位置

(提示:教師要了解學生是否對教室的8個具體方位有認識基礎)

(1)教師介紹方向盤、軟尺的使用方法以及活動的要求。(播放實驗要求微課)

(2)各小組開展合作探究活動,嘗試用方向和距離來描述自己的位置。

活動2站中心同學靜止不動時,自己運動起來,多次改變位置,同時用方向和距離來描述位置。

(1)教師説明活動要求以及注意事項

(2)各小組開展合作探究活動,多次改變位置,同時用方向和距離來描述自己的位置。

3、探究活動三

交互遊戲

虛擬實驗交互遊戲截圖

活動結束後學生討論交流“可以怎樣描述自己所處的位置?”

[板書:描述位置:方向、距離]

三、聯想應用

[六]學以致用△拓展(預設3分鐘)

古詩詞中的運動(播放微課視頻)

意外情況

預案

活動三運用了交互遊戲的方式,利用美麗科學教學平台提供的虛擬實驗資源基礎版是對活動二小組實驗的考察,進階版是對學生掌握情況的難度運用的考察。利用這樣的信息技術2。0教育手段讓學生的課堂活動充滿趣味性,在交互遊戲中瞭解學生的重難點掌握情況。從而展現讓學習真實發生。使實驗教學更富活力,大放異彩。

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設計案例 篇十

本書共6章,是以信息處理與交流為主線,按照“信息的獲取與評價—信息的加工與表達—信息的發佈與交流—信息的存儲與管理”這一線索呈現學習內容。每一章的首頁有導言,敍述了本章的學習目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本書充分體現《課程標準》中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及有關要求。注意層次性和開放性,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基礎性與發展性相結合。通過本書的學習,使學生能夠掌握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基本方法;能夠根據需要選擇適當的信息技術交流思想,開展合作,解決日常生活、學習中的實際問題;理解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明確社會成員應承擔的責任,形成與信息化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

高中一年級學生身心漸趨成熟,邏輯思維趨於嚴密,他們已經具有一定的信息技術使用經驗,只是對所學內容尚欠系統的提煉、重組和內化。而由於學生在信息技術學習的過程中往往分化很快,況且起點水平參差不齊,同時高中信息技術課本身也不是考試學科,因此很多學生也不重視,只想上網玩,給教師的教學帶來許多不便。教師要在教學中掌握好難易度和鬆緊度,即要照顧到水平較低的學生,使他們學有所得,又要照顧到水平較高的學生,使他們能再上一個台階。加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選擇和自我設計,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

1、引導學生歸納和理解信息的基本含義,通過探究活動來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徵,認識信息的重要性及瞭解其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情況。

2、瞭解信息技術的基本概念和含義,通過交流與合作探究活動,瞭解信息技術的應用和發展情況,及其對社會發展、科技進步以及個人學習生活方面的積極和消極方面的影響,形成良好的信息技術活動習慣。

3、知道信息來源的多樣性及其實際意義;學會根據問題確定信息需求和信息來源,並選擇適當的方法獲取信息。

4、引導學生探索網絡信息檢索的策略與技巧,掌握網絡信息檢索的幾種主要策略與技巧,能夠合法地獲取網上信息

5、讓學生學會根據自己的需求,依據自身的經驗,對獲取的信息進行鑑別和判斷。

6、能夠根據任務需求,熟練使用文字處理、圖表處理等工具加工信息,表達意圖。

7、選擇恰當的工具軟件處理多媒體信息,呈現主題,表達創意

8、初步掌握用計算機進行信息處理的幾種基本方法,認識其工作過程與基本特徵。

1、能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徵

2、能列舉信息技術的應用實例

3、瞭解信息技術的歷史和發展趨勢

4、能根據信息需求確定信息來源,採用合適的方法獲取信息,並有效保存信息。

5、掌握搜索引擎的分類查找、着急詞查找方法。

6、文本信息的加工與表達

7、利用恰當的圖表形式表達結果。

8、利用多媒體信息表達創意

1、理解信息及信息技術的基本含義

2、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徵

3、能鑑別和評價信息

4、如何根據任務需求,熟練使用文本、圖表處理等工具軟件加工信息

5、怎樣選擇圖文混排、多媒體信息的組織等形式,恰如其分地表達主題內容。

1、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鑽研教材,提前備好課,備課過程要細,多查閲有關材料,課前準備好各種資料,提高課堂效果。

2、上好每一節課,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講練結合,啟發學生思考多做多練,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採取目標分層教學。目標分層教學是以因人施教為核心,相信所有學生都能學好為前提,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一代新人為目標。

4、適時的訓練學生學會設計,培養學生地創新精神。課堂上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設置開放的情景,引導學生以新奇、獨特的角度去思考、去發揮、去無限接近思維的創造點。

5、對自己的工作情況及時總結,深入瞭解學生,也瞭解自己工作在學生中的接受情況,以完善自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