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草原説課稿(彙總17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3.03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17篇《草原説課稿》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草原説課稿》相關的範文。

草原説課稿(彙總17篇)

篇1:《草原》説課稿

一、説教材

《草原》是一篇圖文並茂,情景交融的精讀課文,主要講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進入內蒙古大草原時所看到的美麗景色和受到內蒙同胞熱情款待的情景。作者用極其清新,優美的語言,把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渲染的淋漓盡致,學生通過學習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從中體會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友情,並昇華為民族情,同時激發學生認識西部,瞭解西部的興趣,為本組課文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説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圍繞着訓練重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1、認知目標:掌握14個生字詞,理解重點詞語,如“勾勒”和“渲染”、弄清本文的思想內容。

2、技能目標:揣摩、積累文中優美的語句,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與初步的審美能力。

3、情感目標: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叢中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體會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友情,並昇華為民族情。

三、説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着以學生為本的原則,根據教學目標,結合五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確定如下:

1、教學重點:熟讀課文,弄清文章的思想內容,感受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從中體會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友情,並昇華為民族情。

2、教學難點: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在腦海中再現課文所描寫的生動情景。

四、説教法

新課標強調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只能不再是過去的“教學生會念書”,而是要創設一定的情境,引導學生主動的探索,同時重視朗讀的訓練,以讀為本,以讀代講,因此在本課的教學當中,我將採取情境教學法和誦讀法進行教學。

1、情境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我將會充分的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草原美麗景觀的圖片,創設情境,喚起學生對的美的渴望和追求,拓寬學生的思維,讓他們更深層次的體味美的意境。

2、誦讀法,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引導學生反覆誦讀課文,以讀促學,讓學生在朗朗的讀書聲中讀出情感,讀出感悟,讀出內涵。

五、説學法

葉聖陶先生曾經説過:“教是為了達到不教”,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會放手讓學生讀讀、畫畫、議議,把聽,説,讀,寫相結合,以讀為主,讓學生邊讀邊想,不斷通過讀去揣摩和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最終水到渠成,輕鬆突破本課的重、難點。

六、説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我力求把美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當中。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感受草原自然美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聲像感知,激情導入——讓學生期待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推動學生學習進步的重要條件。在本課的導入中,我將充分的利用多媒體的感官刺激作用來啟動學生的認知傾向,在新課導入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

“同學們,今天老師把吉祥三寶一家帶到了我們的課堂上,吉祥三寶他們想帶大家一起去神遊他們美麗的家鄉。”此時,我將會播放《吉祥三寶》的視頻聲象,讓學生對吉祥三寶的家鄉內蒙古大草原充滿了期待和幻想,這時我會在黑板上板書課題“草原”、

(二)圖文結合,創設情境——讓學生髮現美

在第一自然段的學習當中,我將會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草原美麗景觀的圖片,讓學生初步感知和發現草原的自然美,學生由情創意,觸景生情,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對於文中重點的語句,我將會出示與之相應的圖片,由於圖片的顏色鮮豔,形象突出,學生可以更加容易的接受和理解,例如文中的其中一個重點句子,“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象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流,輕輕流入雲際。”在這句話的學習中,我將引導學生重點抓住“渲染”和“勾勒”進行理解,並讓學生動手畫畫。

(三)自讀品味,展開想象,讓學生感受美

國小各年級的閲讀,都要重視朗讀,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思考,在讀中感悟。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將採取小組讀,齊讀,自讀,指名讀等形式,以讀代講,讓學生在朗朗的讀書聲中,讀出形象,讀出感情,讀出內涵,在學生讀的過程中,我將會配上與之相應的背景音樂,學生在優美的音樂聲邊讀邊想,邊讀邊勾畫出草原美麗,恬靜的景色。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讓學生感悟美

每個學生的閲讀感受都是不一樣的,我們必須尊重學生個性化的閲讀需求。因此,在這個環節上,我設計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小組彙報的學習方式,在第二部分的學習中,我將會放手讓學生學習他們最喜歡的部分,小組之間進行交流,並彙報你覺得最能體現蒙古同胞人情好客的句子,並説出自己的感受。

(五)突破重點,體會情深,昇華美

俗話説:“畫龍貴在點睛。”,在這個環節上,我將引導學生緊緊的抓住“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一點題之句,讓學生反覆誦讀,在讀中揣摩體會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學生在朗朗的讀書聲中,情感得到昇華,把蒙漢情昇華為民族情。

(六)整體回顧,拓展遷移,讓美得到延伸

課上到這裏已經接近尾聲,因此我將會引導學生再次的朗讀全文,讓學生在腦海中再現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風光,那馬上迎客、把酒聯歡、依依話別的動人情景,那純樸、熱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

學生通過學習《草原》一文,激發了學生對西部的興趣和慾望,為了滿足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在課時即將結束之際,我為學生提供了相應的學習資料,例如與之相關的網址,書刊等,並鼓勵學生自主的查找相關的資料。

篇2:《草原》説課稿

尊敬的各位專家、評委老師:

上午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1課《草原》。我的説課準備從七個方面進行。

一、説教材

《草原》是一篇圖文並茂,情景交融的精讀課文,主要講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進入內蒙古大草原時所看到的美麗景色和受到內蒙同胞熱情款待的情景。作者用極其清新,優美的語言,把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渲染得淋漓盡致,讚美了草原的美麗風光和民族團結。文章在表達上頗具特色。

一是作者按照事情發展順序敍述,先描寫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寫草原迎客場面和草原聯歡的情形。這樣安排使全文脈絡清楚,銜接緊密,推進自然。

二是課文寫景語言優美,善於運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三是情景交融,處處流露出作者的讚美之情。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以下三點:

1、會認“渲、勒”等6個生字;會寫“毯、渲”等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並理解“渲染、綠毯”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一、二段。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激發瞭解西部的興趣。

3、揣摩優美語言,體會表達上的一些特點,學習作者書法情感的方法。

三、説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本文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是:品味優美語言,體會表達方法,通過學習此文,引起認識西部,瞭解西部的興趣。

四、説教法、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課標還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我準備採用自主探究,點撥引導,自讀自悟,大量實踐的教法和學法。

五、説課時安排

本課我打算用2教時完成。

六、説教學過程

為了體現説課的完整性,我將本文教學的全過程陳述如下:

(一)導入

同學們,今天老師把吉祥三寶一家帶到了我們的課堂上,吉祥三寶他們想帶大家一起去神遊他們美麗的家鄉。“此時,我將會播放《吉祥三寶》的視頻聲像,讓學生對吉祥三寶的家鄉內蒙古大草原充滿了期待和幻想,這時我會在黑板上板書課題”草原“、

(二)新授

這一環節,我準備採用”四步法“教學,即”讀文、探究、積累、練習“、(在黑板上寫出”四步法“)

1、讀文

(1)自由讀(藉助工具書讀準字音)

(2)檢查讀(檢查生字新詞的讀音)

(3)指名讀

2、探究

學生再次自由讀文,完成以下任務(可以自主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

(1)給文章的每個自然段擬一個四個字的小標題

(小標題是:景色優美、歡迎遠客、親切相見、熱情款待、聯歡話別)

(2)在第一段中找出,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草原景色優美,如:哪裏的天比別處更可愛,空氣……,愉快。

那些小丘的線條……流入雲際。引導學生抓住”渲染、勾勒“進行理解。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

板書:空氣清鮮,天空晴朗,一碧千里,翠流

(3)認真讀文,説説草原上的人是些什麼樣的人?從哪裏可以看出

(4)通過反覆朗讀課文,理解並體會”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蒙古族和漢族人民之間的情誼很深,怎麼捨得馬上就分別,大家站在夕陽下無邊無際的大草原上相互傾訴着惜別之情。這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體現,讓讀者體會到蒙漢兩族人民深厚的情誼。

3、練習

為了將知識內化成能力,我設計了以下練習:

按要求改寫句子

1(改為比喻句)

2(改為擬人句)

以”美麗的校園一角“為題寫一段話。

篇3:《草原》説課稿

一、説教材

《草原》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該單元以“走進西部”為主題展開。《草原》這篇課文記敍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課文用優美、清新的語言將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盡致。品味優美的語言,體會表達方法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掌握生字詞,理解重點句。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感受內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風光及風土人情,體會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受到熱愛祖國和民族團結的教育,激發瞭解西部的興趣。

4、揣摩優美的語句,體會表達上的一些特點,學習作者抒發情感的方法。

在確定了教學目標和重難點之後,我將此文教學課時安排為兩課時。第一課時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從地理位置上了解內蒙草原、瞭解西部大開發及西部大開發的意義,然後充分地讓學生朗讀課文,理清課文的脈絡,對課文有個整體認識,知道課文從自然風光、民族風情兩方面向我們展示了草原,知道了蒙古族人民遠出相迎、熱情款待、親切聯歡的場面是民族風情的具體體現。為了體現感知體會的完整性,我把感受草原風光與人情的美好全部安排在了第二課時。這裏我向大家説的是第二課時的教學。下面,我就談談自己的教法與學法。

二、説教法與學法

新課標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由於孩子們絕大多數沒見過草原,因此教學“自然風光”這部分時,我採用多媒體創設情景輔助教學。借用多種資源,調動學生的感官,從而為理解課文內容服務,為品味優美的語言,體會表達方法作鋪墊。

新課程標準強調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職能不再是”教學生會念書“,而是要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索,研究性的學習。因此,教學“民族風情”時,我注重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讓學生自己分析理解學習要求,逐步按要求指導學生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合作中理解領悟,並提醒其他學生學會傾聽。在教學生學習的同時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學會學習是非常重要的。

三、説教學過程

圍繞本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環節展開:

環節一:複習導入,調動興趣

導入時,通過複習詞語,談印象,對草原有了初步印象,再用多媒體播放課文錄音,再配上一首樂曲──《草原之夜》,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學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樂美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由學生想象的畫面導入我們對重點詞句的學習。

環節二:以讀代講,以讀促講

在分析句子時以學生品讀感悟為主,課件展示相關畫面幫助學生理解內容,最後又通過讀來表現體會到的情感。教學中,我重視朗讀的訓練,”以讀為本,以讀代講“,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同時隨機介紹相關的表達方法,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再借範文引路教學生讀寫結合,讓學生入情入境,練習大膽相象,學説比喻句。

環節三:小組合作,自主學習

在教學“民族風情”這一部分時,我考慮到這是五年級下冊的第一篇課文,而此次上課的卻是四年級的學生,所以在理解內容和學習表達的能力上還是與五下的孩子有些差距,為此我引導學生逐步瞭解學習要求,邊扶邊學,邊學邊放,先組織學生分小組學習,再逐組彙報,這樣的扶放結合,讓學生在品讀課文與彙報交流這些環節裏有超出年齡的發揮。

環節四:課內外結合,拓展延伸

本課的最後我佈置學生去了解西部大開發會給草原帶來什麼變化,讓我們課後再次走進西部,蒐集相關資料去了解更多的西部知識,準備在本單元的回顧、拓展一里交流展評。這是為了突出本單元的“走進西部”這一主題。

四、説資源應用

為了更好地解決重、難點和營造學生學習環境,我從遠教資源上下載了數張草原圖片和課文插圖,從而更直觀地感受到草原風光的美及人情美。在教師朗讀課文時,我還下載了一段優美抒情的音樂作為背景。配樂朗誦,不僅讓教師的範讀更加有感染力,而且對學生來講也是一種美的享受和薰陶。學完第一自然段,為了讓學生對草原風光有個整體認識,我還特意安排了學生配樂朗誦,讓學生入情入境地有感而發。

課文中的一些重點語句我也利用多媒體凸顯出來,讓學生重點朗讀,反覆體會。並下載了相關圖片作為背景,輔助學生加以理解。

另文章脈絡圖和很多需要學生思考的問題,我都一一展現在幻燈片上,不僅讓學生一目瞭然、而且本節課的時間也得到了更為有效的利用。

多媒體作為一種現代化的教育技術走進課堂,信息量大,有效地利用可以擴大教師和學生的知識面,開闊視野,增加知識儲備,給新課程注入了新的活力。讓我們在教學實踐中能借助和科學使用這一重要手段,給語文教學和其它所有學科的教學插上飛翔的“翅膀”!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資源應用四個方面對本節課進行了説明,請各位專家多多指教。謝謝!

篇4:《草原》説課稿

一、説教材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親身的經歷和感受寫下了《草原》這篇訪問記。文章記敍了他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作者通過對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斷認識這條明線,以及自己情感發展的暗線,表達了蒙古族人民對漢族人民的深情厚誼,充分體現出祖國是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大家庭。

二、説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一、二自然段。

2、通過多讀以及聯繫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3、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4、激發學生熱愛草原,熱愛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及熱愛西部的情感。

三、説重難點

熟讀課文,弄清文章的思想內容,體會蒙漢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是本課的重點。

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體會草原不僅一碧千里,而且生機勃勃為本課的教學難點。

四、説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説過:人的頭腦不是一個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我特制定本文的教法如下:

1、誦讀法: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用多種形式誦讀課文,從讀中學,從讀中悟,讓學生在讀書聲中理解課文內容,受到優美文字的薰陶。

2、談話法:在教學過程中,多次採用談話法,讓學生自主討論,彙報自己的收穫。

五、説學法

新課程強調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主動的探索、研究性的學習。同時重視朗讀的訓練,因此在教學中我注重對學生進行以下學習方法的指導:

1、預習方法的指導:在預習中注重讓學生反覆誦讀,領會文意,提出問題。

2、思維方法的指導:教學中,通過分析,引導學生抓住字詞句的內在聯繫,誘導學生學會思考問題。

3、讀書方法的指導:抓住關鍵詞句,理解景物特點,品讀精彩語段。

六、説教學過程:

1、激趣揭題,通過我唱《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這首歌,激發學生興趣,揭示出本課課題《草原》

2、初讀課文感知美:小組長組織組員讀書,或齊讀,或個別讀,或二人讀。讀書形式由組長決定。聽讀過程中要完成三個任務:

(1)糾正字音,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

(2)整體把握課文內容,討論課文講了件什麼事?

(3)要互相質疑嘗試解疑、小組合作學習可以彌補獨立學習的不足、

3、自讀課文感悟美:

(1)默讀課文邊讀邊想,自己明白了什麼?草原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

(3)師生交流:用簡練的語言説説你讀了這篇課文之後的感受、你是如何感受到蒙漢兩族人民的情誼很深?

4、品讀體驗,走進美

〈1〉走進“景色美”。

a、草原景色美麗。那作者是用怎樣的語言才把草原的景色寫的如此美麗的呢?學生默讀,勾畫出語句找學生回答。

b、生彙報:

(1)那裏的天比別處的天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通過“高歌”一詞引導學生朗讀。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在你的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一幅畫面。

(4)在這境界裏,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也在回味着草原的無限樂趣。引導學生體會擬人句的妙處。

〈2〉走進“人情美”

a、草原的天很可愛,景色也很迷人,草原的人民又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體現蒙古族同胞熱情好客的語句很多,用上面的學習方法,把體現蒙古族同胞熱情好客的語句畫出來,和同桌説説體會。

b、學生彙報:

(1)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衣裳,羣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抓住“飛”字換成“跑”字行嗎?引導學生讀出急切的語氣。

(2)也不知道是誰的手,總是熱乎乎的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語言不同,心可是一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説你的,我説我的,總的`意思是民族團結互助。體會蒙漢人民心靈相通。

(3)幹部向我們敬酒,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我們回敬,主人再舉杯,我們再回敬。體會蒙古人民熱情款待。

〈3〉體會“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讓學生談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

〈4〉師小結:

是啊,草原的美麗風光讓我們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更是我們深受感動,難以忘懷,這都是因為我們蒙漢民族是生活在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裏的兄弟姐妹,我們各民族是互利互助,團結友愛的民族。

〈5〉拓展延伸“書寫美”

(1)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民族團結互助的事情還有很多你還知道哪些?

(2)暢談收穫

(3)寫作:假如你是一個隨行參觀的一個人話別之際,你也一定會邀請蒙族老鄉到你的家鄉去作客,你是如何向他們介紹家鄉的美景和風俗習慣?試着説一説,再寫下來。

〈6〉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力求簡單完整,直觀形象,梗概了課文的主要內容使學生對課文的結構,表現的中心一目瞭然,不僅體現教材的重難點,而且有助於學生揣摩寫法。

篇5:《草原》説課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

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草原》一課。

一、説教材

《草原》這篇課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五十年代訪問內蒙古的親身經歷和感受寫下的一篇訪問記。文章記敍了他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作者通過對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斷認識這條明線,以及自己情感發展的暗線,表達了蒙古族人民對漢族人民的深情厚誼,充分體現出祖國是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大家庭。

二、説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及教材所處年段的要求,確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學會14個生字,會認4個字,能正確讀寫勾勒、駿馬、無限、鞭子、疾馳、馬蹄、禮貌、拘束、摔跤、襟飄帶舞等詞語。背誦課文一、二自然段。

2、能力目標: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意思。受到熱愛祖國和民族團結、和諧的教育。

3、情感目標: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薰陶下培養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依據上述教學目標,我所確定的教學重難點是:

1、通過語言文字展開豐富的想象,在腦海中再現課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體會句中所含的意思。

2、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意思及表達上的作用。

教學目標的分解與時間安排:

本課準備用兩課時來完成,第一課時,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將課文讀正確流利嘗試着讀出感情,整體掌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第二課時,引導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完成教學目標中2、3的要求。今天我重點説一説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

三、説教法與學法

根據審美教育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和直覺性的特點,安排充分的時間,讓學生真真切切地讀,在朗讀中有所感悟,讀出趣味。嘗試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走進自主探究的境界,自讀自悟,達到“情由景生”的效果,領略草原的特點,陶冶愛美的情趣。

本文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了解課文內容,積累優美的話句,更應該用語文的手段解決課文的問題,藉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上課所採用的策略主要是朗讀、圖像、交流、寫作、資料、製作手抄報,併為學生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創設好良好的網絡環境,使其在圖、文、聲、像等信息的刺激下充分感知,在這種新的學習環境下,營造一種愉悦民主的教學氣氛,使學生成為教學的着眼點和落腳點,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為落實以上教法與學法,需要製作一個網站型課件,讓學生在教師提供的資料庫中進行閲讀與探究,以解決學習中的疑難。這樣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拓展信息空間,為學生創設一個信息量大、且自由、開放的學習環境,使學生更好的完成學習任務。

四、説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聽錄音:配樂朗誦《刺勒歌》,揭示課題。(這樣的設計的目的在於:以著名的草原民歌《刺勒歌》開課,把學生帶入美麗、神奇的大草原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探究慾望。)

(二)回顧課文,揭示探究主題

1、老舍先生遊覽了草原,感受頗多。他用哪句話來概括?――“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説説什麼是“何忍別”?

2、教師小結揭示探究主題

老舍先生為什麼會有“何忍別”這樣的感受呢?這節課我們就分成2個問題來探究:這是怎樣的草原;這是怎樣的草原人?

( 這樣設計的目的在於:通過對上節課內容的回顧,直接切入教學重點,把“天涯碧草”和“蒙漢情深”這兩部分有機結合。指明探究方向。)

(三)學生探究第一個問題。

教師提示:

小問題:這是怎樣的草原?

1、這是( )的草原。

括號中填自己的感想,橫線上填寫課文中的相關句子。

2、認真讀讀這些句子,體會其中的美。

學生行為:

1、打開網站課件,草原資料庫,學生根據問題,通過視頻欣賞、閲讀課文、品析詞句、感情朗讀的方式進行學習。

2、學生交流,彙報,教師點撥、小結。

3、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草原美的驚歎之情?聽音樂:《美麗的草原我的家》

(這樣的設計在於:學生根據子問題,利用課件,進行探究學習,讓學生既領略到草原美景,又品味文字,引導學生從感性到理性,深入感悟語言,受到美的薰陶。在此基礎上,傾聽草原歌曲,更激發了學生對草原的讚美之情。)

(四)學生探究第二個問題。

教師提示:

小問題:這是怎樣的草原人?

1、蒙古族人民怎樣接待遠方的客人?

2、小組成員選擇適合本組的,能最大限度的表現蒙古族人民接待遠客的彙報方法,如感情讀、抓詞句説、講故事、想象描述、表演……等進行彙報。

學生行為:

1、自己觀看“接待遠客”的視頻、圖片、動畫資料和文字介紹,小組選擇喜歡的內容,合作學習。

2、小組交流、老師指導。

3、學生彙報。

(這樣的設計目的在於:利用多媒體資料庫進行自主探究和協同學習,展開小組討論,集體彙報交流,更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學習行為上更具主動性,互動性,創造性。着重體現了學生對問題深入全面的理解,語言表達能力的加強,思維條理性的提高,同時,也使學生學會了合作,提高了協作學習的能力。)

(五)體會情感,總結全文。

1、草原的風景美,人情更美。草原人民的熱情己深深地感染我們每一個人。在依依惜別的時候,你最想説什麼,做什麼?

2、你們心中所有的千言萬語,概括起來就是――“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這樣設計的目的在於:通過前面的探究,使學生對草原的風光美與人情美髮出內心由衷的讚歎,體會了“何忍別”,昇華了感情)

(六)拓展創新,內化感悟

1、學生網上閲讀相關文章。瞭解草原新貌,設計草原未來。

2、課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出一期關於“草原”的手抄報。(兩項任務放在學生課後進行,抽出一課時對兩項任務進行交流評比)

(這樣設計的目的在於:學生充分利用網絡提供的信息資源,進行閲讀,養成自覺地在信息海洋中學習研究的習慣,從而激活創新思維,進一步培養探索新知的興趣。在辦手抄報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把積累與表達結合的能力)

五、説設計反思

本課教學設計意在突出:“學生是語文學習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有了這樣的定位,通過每一節語文課的自主學習一定會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逐步提高。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敬請各位領導、專家批評、指導。

謝謝!

篇6:《草原》説課稿

一、教材分析

歌曲《草原上》為4/4拍,羽調式,歌曲的音樂語言十分簡練,節奏舒展,旋律優美,形象地勾勒出一幅風和日麗、綠草如茵的草原風光。非常符合三年級小朋友的欣賞學習。歌曲的第2至第3小節運用了七度大跳,抒發了牧民舒暢愉快的心情,刻畫了他們豪爽的性格。這曲調是內蒙古民族音樂的特有的旋律,可使孩子們得以觸及到內蒙古特色文化,深刻感受中國豐富的少數民族藝術。

二、教學目標

綜合教材內容及其他教學要素,我認為可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通過聽、唱、舞、奏、創等大量的音樂實踐活動,初步感受內蒙古地區的民族風格。

2、有感情地唱好《草原上》,並進行即興編舞,編配伴奏,以培養創造力。

3、唱準“3、5、6、”三音的音高,並進行即興編曲。

其中教學重點設定為:在聽、唱、奏等音樂實踐活動中,幫助學生體驗感受內蒙古地區的民族風格,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教學難點為: 唱準3、5、6三音的音高。

三、教學理念及教法、學法的確定

新課標提出:音樂課應以“學生髮展為本”,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加強音樂實踐與創造。同時還強調了課堂上音樂與相關文化的相互融合與滲透。鑑於以上理念, 我決定採用參與――體驗、情境――陶冶的情感教學模式,借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努力使學生在輕鬆愉悦、和諧互動的氣氛中主動參與學習,在體驗中感受和表現音樂,從而促進學生髮展。教學過程追求動靜結合、張馳有度,讓音樂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靈。再有,本課的編創等實踐活動穿插於各個教學環節中,唱中有創,動唱結合;聽中有創,邊聽邊動,自始自終都鼓勵學生的創新與實踐。

那麼到底要怎樣使我的音樂課堂成為學生享受音樂美的聖殿呢?我決定這樣安排教學過程:

四、教學流程及相關考慮:

一)組織教學:

讓學生跟着已學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的音樂聲,做蒙古族騎馬的動作進教室,師生共同律動。

待音樂聲結束後,師生用音樂語言相互問好。

(本課的重點之一就是幫助學生感受內蒙古民族的音樂風格。在這一環節中,學生通過聽、律動等形式,一定能對內蒙古民族音樂風格有大致的感觸,為整堂課的學習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其次,也營造出了濃郁的音樂課氛圍。)

二)創設情境

1、先請學生欣賞課件演示內蒙古大草原及人民的特色文化活動。

2、然後師生展開關於蒙古族風情的交流討論。

3、鼓勵學生照着課件上的舞蹈動作,學一學,動一動。

4、老師小結。使孩子們明確:蒙古族人民自古以來,以能歌善舞著稱。騎馬、射箭、摔跤是他們的拿手好戲。勤勞勇敢的蒙古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國的北方,過着自由、幸福的遊牧生活。

(在這個環節中,藉助課件,通過欣賞、交流、學習舞蹈等方式,不僅使學生了解到許多有關內蒙古民族的風土人情,激起對民族音樂的興趣。又能促使孩子積極展開想像,引發創作的靈感,有效地培養了孩子的審美能力。)

三)、練習3 5 6三音,創編旋律

1、課件緊接着上一個環節,創設“小羊找媽媽”的情境。

2、請學生跟着老師模唱這三個音,感受音高的不同。

3、在教師的組織下,聽辨三音,找出相應的“羊媽媽”

4、老師任意調換三音位置,請學生聽一聽,唱一唱

5、以小組為單位,用已經掌握的3 5 6 三音即興編自己的歌,唱一唱

(我在這個環節中設計了“小羊找媽媽”的遊戲使枯燥的聽辨練習變得生動有趣,更容易激起孩子學習的興趣,也為學生學習歌曲,唱準音調打下基礎。另一方面,通過學生相互合作,即興編創,充分發掘了個人和集體共同的創造思維能力和合作精神,增強羣體意識。)

四)、學唱歌曲《草原上》,表現歌曲。

1、播放歌曲,體驗歌曲情緒。

2、出示歌詞,讀一讀,感受歌詞描繪的蒙古草原。

3、通過聽錄音範唱、和老師一起學唱歌譜,跟琴正確地填唱歌詞等方法學會準確地演唱歌曲。

4、鼓勵學生邊唱邊舞。創編恰當的節奏型為歌曲伴奏。

5、分組進行唱、舞、奏的表演

(一堂音樂課會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愉悦的感受。在這個環節中,孩子們通過唱、舞、奏等創編活動,他們的興趣、創造裏、個性、社會性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發,學生已完全沉醉在音樂本身的樂趣中,完全體現了“樂(音樂)既是樂(快樂)”的道理。)

五)、組織下課

師生互道再見。在《草原上》的音樂聲中,邊舞邊離開教室。

(音樂教學的功能決不僅僅體現在一堂課上,讓孩子們在富有民族特色的音樂聲中邊舞邊離開教室,就是希望能使學生把課堂上所感悟到的,帶到教室外,帶進自己的生活,使音樂教學真正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而服務!)

當然,以上所述只是我對本課的一種設想,若是要投入到真正的課堂教學中去,我想還應該考慮孩子們的學情,學習的習慣、愛好等方面的因素。但不管怎樣,我認為,一堂音樂課能成為孩子們享受音樂美的聖殿,就是我們教師應該追求的境界!

篇7:《草原》説課稿

一、説教材

《草原》是一篇圖文並茂,情景交融的精讀課文,主要講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進入內蒙古大草原時所看到的美麗景色和受到內蒙同胞熱情款待的情景。作者用極其清新,優美的語言,把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渲染得淋漓盡致,讚美了草原的美麗風光和民族團結。文章在表達上頗具特色。

一是作者按照事情發展順序敍述,先描寫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寫草原迎客場面和草原聯歡的情形。這樣安排使全文脈絡清楚,銜接緊密,推進自然。

二是課文寫景語言優美,善於運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

三是情景交融,處處流露出作者的讚美之情。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以下三點:

1、會認”渲、勒“等6個生字;會寫”毯、渲“等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並理解”渲染、綠毯“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一、二段。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激發瞭解西部的興趣。

3、揣摩優美語言,體會表達上的一些特點,學習作者書法情感的方法。

三、説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本文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是:品味優美語言,體會表達方法,通過學習此文,引起認識西部,瞭解西部的興趣。

四、説教法、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課標還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我準備採用自主探究,點撥引導,自讀自悟,大量實踐的教法和學法。

五、説課時安排

本課我打算用2教時完成。

六、説教學過程

為了體現説課的完整性,我將本文教學的全過程陳述如下:

(一)導入

同學們,今天老師把吉祥三寶一家帶到了我們的課堂上,吉祥三寶他們想帶大家一起去神遊他們美麗的家鄉。”此時,我將會播放《吉祥三寶》的視頻聲像,讓學生對吉祥三寶的家鄉內蒙古大草原充滿了期待和幻想,這時我會在黑板上板書課題“草原”。

【設計意圖】

全國著名教育專家於漪老師説:“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應抓住導入課堂環節。一開課就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我非常重視“導入”這一環節的設計。

(二)新授

這一環節,我準備採用“四步法”教學,即“讀文、探究、積累、練習”。(在黑板上寫出“四步法”)

1、讀文

(1)自由讀(藉助工具書讀準字音)

(2)檢查讀(檢查生字新詞的讀音)

(3)指名讀

2、探究

學生再次自由讀文,完成以下任務(可以自主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

(1)給文章的每個自然段擬一個四個字的小標題

(小標題是:景色優美、歡迎遠客、親切相見、熱情款待、聯歡話別)

(2)在第一段中找出,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草原景色優美

如:哪裏的天比別處更可愛,空氣……,愉快。

那些小丘的線條……流入雲際。引導學生抓住“渲染、勾勒”進行理解。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

板書:空氣清鮮,天空晴朗,一碧千里,翠流

(3)認真讀文,説説草原上的人是些什麼樣的人?從哪裏可以看出

(4)通過反覆朗讀課文,理解並體會“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蒙古族和漢族人民之間的情誼很深,怎麼捨得馬上就分別,大家站在夕陽下無邊無際的大草原上相互傾訴着惜別之情。這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體現,讓讀者體會到蒙漢兩族人民深厚的情誼。

【設計意圖】

1、倡導自主學習不等於隨意學習,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不等於把教師逐出課堂。新課標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課堂中學生學什麼,很需要教師居高臨下的“引導”。因此,設置高價值的學習問題就是教師作用的一個重要體現。

2、浙江特級教師紀育華説:“教材內容是教學的原始材料,它不等於‘教學內容’。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對教材作一番剪裁。該取則取,該舍則舍,擇其精華實施教學。”

3、積累

在理解了課文內容之後,就引導學生進行語文積累。

學生再次讀文,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並説説喜歡的原因。

選擇兩個背誦下來。

【設計意圖】

學好語文關鍵在於積累。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如果説語文的學習是一幢大樓的建設,那麼詞句和語文知識便是磚磚瓦瓦,而積累則是將磚瓦砌成高樓的過程。

4、練習

為了將知識內化成能力,我設計了以下練習:

按要求改寫句子

1 (改為比喻句)

2 (改為擬人句)

以“美麗的校園一角”為題寫一段話。

【設計意圖】

葉聖陶老先生説:“大凡傳授技能技巧,講説一遍,指點一番,只是個開始而不是終結。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育的人身上生根,習慣成自然,再不會離譜走樣,那才是終結。所以講説和指點之後,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育的多多練習,硬是要按照規格練習,練成技能技巧不是別人能夠代勞的,非自己動手,認真練習不可。”因此我採用循序漸進的理念設計了這兩個練習。

七、説板書設計

草原

不捨草原——民族團結

走進草原——外

初入草原——景、人

篇8:《草原》説課稿

一、説教材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親身的經歷和感受寫下了《草原》這篇訪問記。文章記敍了他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作者通過對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斷認識這條明線,以及自己情感發展的暗線,表達了蒙古族人民對漢族人民的深情厚誼,充分體現出祖國是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大家庭。

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主要有兩點:一是從文章的思想內容出發考慮,讓學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團結友愛情感的'薰陶。作者筆下的草原風情圖如詩如畫令人陶醉,是感情朗讀的極好素材。通過感情朗讀的訓練可以深化對文章表達情感的體會。因此,第二個教學目標確定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積累優美的語言,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反覆地、有感情的朗讀,也是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通過突出重點藉以突破教學難點,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深刻含義。

在確定了教學目標和重難點之後,我將此文教學課時安排為兩課時。在第一課時中,師生一起解決了為數不少的生字,讀熟了課文,理清了文章的脈絡是着力表現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此次,我向大家彙報的是第二課時的教學。下面,我就談談自己的教法與學法。

二、説教法與學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説過:人的頭腦不是一個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我通過抓住明線、緊扣暗線的做法,牢牢掣住“情”字這個關鍵,把理解課文內容,把握作者感情,昇華民族精神的教育融為一體。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現美景,動聽音樂想象情境,有感情地朗讀再現場景等多種形式,喚起了學生對美的嚮往和求知的渴望,使他們能夠更好地拓展思維,更深層次地體味美的意境,最終“水到渠成”,輕鬆地突破了難點,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深刻含義,並大膽鼓勵學生質疑,巧妙引導,資料鋪墊,將“蒙漢情”昇華為“民族情”,進行民族大團結的教育,實現整個教學目標。

篇9:《草原》説課稿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本節課是九年義務教育國中七年級音樂第四單元神州大地——遼闊的草原的內容。課中選取了蒙古族民歌《牧歌》和根據它改編的無伴奏合唱。《牧歌》歌詞流露出強烈的感歎、讚美之意,藍天、白雲、綠草、羊羣展現了一幅令人神往的草原畫卷。旋律分為4小節旋律起伏不大,音調相似。無伴奏合唱在表現形式上與單一聲部不同,通過人聲不同音色的組合營造了淳厚的音響空間,在聲音造型上具有較強的藝術性。從歌曲表現上看該合唱在歌詞意境上較原民歌有了擴展,由原民歌的“觸景生情”擴展為“遠景——近景——情景交融”三個層次。作者用合唱營造出“天蒼蒼野茫茫”的大草原場景。揭示了生活在草原上的人們愉快的心情及對生活的美好向往。

2、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通過欣賞和學會演唱《牧歌》,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風格特點;探究低地域文化對草原民歌的影響,體驗內蒙民歌的獨特魅力。

能力目標:通過對比、情景展示、體驗等教學過程,使學生認識民歌特徵與地域文化的緊密聯繫,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的意識和勇於探索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學生眼睛與心靈的對話,增強學生環保意識和熱愛家鄉的情感。

二、説學情

對於國中一年級的學生來説,他們掌握的音樂基礎知識較少,把握音樂的情緒和表現音樂的能力還有待進一步的加強和提高。對於農村國中的學生,他們從小就很少跟音樂接觸,因此,對學習音樂的興趣不夠濃厚,還缺乏一定的主動性、積極性。想要讓學生很好而又迅速的掌握音樂知識,就必須要培養學生的興趣,運用大量的圖片視頻結合音樂讓學生直觀感受,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動力。

三、説教法

針對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創設情境法、聽唱法、談話法、表演法等。

四、説學法

從本課的教學目標出發,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確定如下學法:整體感知法、視聽法、討論法、自主探究法、實踐法。

五、教學過程和設計意圖:

一、體驗

1、導入師:同學們,大家都知道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由於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風土人情,造就出千姿百態的中華音樂文化。現在讓我們伴着歌聲來到一個令人嚮往的地方。(播放《蒙古人》,邊聽邊觀賞草原風光。)師:請同學們把你所看到和聽到的美麗的東西告訴大家,並談一下你的感受。生:看到了美麗的一望無際的大草原,聽到了騰格爾演唱的《蒙古人》。老師要帶我們去看內蒙古大草原,聽魅力無窮的蒙古族民歌……師:那就讓我們一起體驗一下蒙古族民歌的無窮魅力吧!(板書課題)

2、學唱歌曲聽:播放《牧歌》。師:請談一下你對歌曲情緒、風格特徵的認識。生:《牧歌》是一幅有着豐富色彩的美麗畫卷,是一首讚美家鄉美麗富饒的讚歌。旋律悠揚、動聽,節奏舒展、寬廣,速度較慢,有顫音及很長的拖音。再聽:再次播放《牧歌》。師:你認為旋律的節奏有什麼特點?生:第1、2小節與第5、6小節、9、l0小節在節奏上相同,即:X X │ XX聽唱:(第三次播放)請學生輕聲和着伴奏哼唱旋律。再唱:讓學生自主選擇分別採用:全班齊唱、小組唱、領唱、對唱、表演唱等形式熟悉鞏固歌曲。唱譜:歌曲唱熟之後,請學生集體視唱歌譜。在演唱中教師提示學生注意:歌唱時的呼吸、換氣、咬字吐字、長音的拍數、力度的把握、演唱的情緒等。

二、探究

1、欣賞聽:欣賞無伴奏合唱《牧歌》(播放錄音)師:通過聆聽,你認為什麼是無伴奏合唱?這首無伴奏合唱《牧歌》與我們剛才唱過的《牧歌》在演唱方式及感受上有什麼不同?生:……無伴奏合唱就是沒有樂器伴奏的合唱。演唱方式上前一首獨唱,後一首是合唱。無伴奏合唱比獨唱更能表現出草原的空曠、一望無際,給人的感受更加豐富……再聽:播放無伴奏合唱《牧歌》。(進一步感受無伴奏合唱的音樂魅力)

2、播放草原風光的影片師:請同學們結合所學的知識介紹蒙古族人民獨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及蒙古人的性格,並談一談地域文化與其民歌的聯繫。生:……住蒙古包、遊牧生活、騎馬、蒙古族人熱情好客。招待客人時,首先擺上奶酪、奶油,各種面制乾糧和奶茶,喝完奶茶後還要敬酒。蒙古族特別尊敬長輩和教師。無論何時,對年長的人都稱“您”,進門、入座、喝茶、吃飯、敬酒等都禮讓年長的人。

3、探究結論

師、生:內蒙古獨特的地域特徵,造就了勇敢、豪爽、粗獷熱愛藝術的蒙古族人民,造就了他們獨特的音樂形式……

三、昇華

師:通過學唱和欣賞,你認為蒙古民歌有哪些特點?曲調悠長、連綿起伏;節奏舒展、寬廣;旋律中有顫音及下滑音,充滿了遼闊、奔放的草原氣息……師:為什麼昔日那種“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麗景色現如今在內蒙已不多見?國家採取了哪些措施?生:草原、草場沙化嚴重,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目前,我們國家正在退耕還林還草,建設生態林,大力發展人工草場,推廣欄養和封沙育草等措施……

篇10:草原説課稿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國小音樂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第2冊第五課《草原就是我的家》。

“藍藍天空飛彩霞,騎上了我的小紅馬……”遼闊美麗的草原一望無際,多麼令人神往。這是一首原汁原味的蒙古短調民歌,2/4拍,一段體結構,簡單易唱,表現了小小年紀的蒙古族兒童對草原家鄉深深的摯愛之情。

根據新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三點:

1、初步瞭解音的高低,並能結合老牛和小羊的聲音聽辨、感受,唱準6─ 6的八度大跳。

2、通過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的演唱,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特點,及舞蹈的特點並能夠用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

3、通過歌曲的學習,使學生對蒙古族有進一步的瞭解,激發學生對蒙古草原的嚮往及熱愛之情。

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能完整、準確地演唱歌曲,感受歌曲的風格。

教學難點確定為:唱準歌曲中的八度大跳,感受音的高低。

在教學中我採用多媒體這一現代化教學手段,以有聲、有色、有形的畫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入其境、生其情,並創設多種情境進行教學,通過聽、唱、説、跳反覆聆聽歌曲,體驗蒙古族音樂、表現蒙古族音樂,感受蒙古族音樂,達到更好的演唱目的。激發學生對蒙古草原的熱愛。

因此,我將本課設計了以下環節:

看草原——聽草原——説草原——跳草原——唱草原

一、看草原

為了突出音樂課的特點,同時給學生一個對歌曲旋律的初步印象,我選用情境教學法,並選擇本課歌曲的旋律作為進教室的曲子,輔以大草原的美麗圖畫,請學生自編動作走進教室。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受了歌曲的旋律,在腦海中形成了一個初步的印象,為進一步學習歌曲打下基礎。

緊接着,請學生看草原的天空有什麼?並根據節奏來回答問題,引出本課歌曲第一句歌詞“藍藍天空飛彩霞”。這一環節不僅訓練了學生的節奏感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即興創編能力。

二、聽草原

播放小羊和老牛的聲音請學生模仿,並分辨聲音的高低,結合歌曲中的6-6模唱,解決歌曲中的難點部分。

三、説草原

請學生説説對蒙古族的瞭解。這一環節的設計使學生對蒙古草原的風土人情有了初步的瞭解。在體驗民俗表現草原時,採用本課歌曲旋律做背景音樂,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又一次感受了歌曲旋律,體驗蒙古族民歌的風格特徵。

四、跳草原

教師播放本課歌曲旋律,配以大草原的美麗畫面,跳蒙古族的舞蹈,使學生在觀賞教師舞蹈的同時感受蒙古族舞蹈的獨特魅力,並隨教師一齊來表演。學生在感受音樂的同時,完全放鬆動了起來,活躍了課堂氣氛,並在模仿牧民騎馬的過程中學習了第二句歌詞“騎上了我的小紅馬”。

五、唱草原

學唱小牧民演唱的歌,也就是歌曲的第三、四句歌詞“揮動鞭兒唱起歌,草原就是我的家”。通過以上環節的練習,學生不僅熟悉了歌曲旋律,而且將本首歌曲的四句歌詞也輕鬆的掌握了。

這時,教師再將歌曲通過多媒體的形式播放出來,請學生認真聽聽,再隨琴用“la”模唱,最後完整演唱。

這樣的設計使學生的視覺與聽覺得到了完美結合,使學生對歌曲產生濃厚興趣的同時,在歡快的音樂聲中學會演唱了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學生在準確説唱後,為歌曲配上打擊樂器,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進一步熟悉鞏固了歌曲。最後全體同學表演,將本課推向高潮結束,突出本課重點説唱並表演本課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最後教師加以小結結束本節音樂課。

篇11:草原説課稿

一、把握教材聯繫,深入領悟教材

《草原》是一篇寫景狀物、抒情言志的範文,在本組教材中佔重要地位。因此,我認為本課的教學要求:一是讀懂課文,從中受到偉大祖國地域遼闊,景色秀麗,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教育。二是品讀課文,談出自己的見解。三是學習本課生字新詞,能找出課文中打比方的句子,並理解句子中把什麼比做什麼。四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一自然段。本課分兩課時進行教學,我設計的第一課時,教學目標確定為:學會字詞,理解句子並體會思想感情;瞭解草原的遼闊壯美,受到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教育;嘗試談出自己閲讀時的理解和感受,這是教學的重點。

二、強調以人為本,靈活選擇教法

以學生為主體,靈活選擇教法,大膽放手,嘗試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適當引導運用以下教法:

(一)導讀法。①導預讀,激發學習興趣;②導感知,理解清文章條理;③導理解,嘗試自讀自悟;④導運用,注重知識遷移。一句話,本課的`教學設計和施教之功主要體現在導讀二字上。

(二)演示法。讓學生邊看錄像邊聽誦。這樣既縮短了學生的生活距離,又為認識草原的遼闊、秀美了借鑑,具體生動的圖像把學生帶到美的意境中,有效地幫助學生學習了語言文字。

(三)談話法。在教學中的分段學習、理解內容等過程,我多處採用談話法,讓學生自讀討論,再以自由談話的方式彙報自己的收穫。這樣,學生所理解掌握的內容能得到及時反饋,使學生在談話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

從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審美能力。這樣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認識興趣,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

三、強調自讀自悟,大膽更新學法

新課程標準強調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職能不再是教學生會念書,而是要創設一定的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索,研究性的學習。同時重視朗讀的訓練,以讀為本,以讀代講。因此,教學中我注重對學生進行以下學習方法的指導。

(一)預習方法的指導:學生學習語言的規律主要是感知語言,因而在預習中注重讓學生反覆誦讀,領會文意,提出問題,同時,查閲與課文有關的資料。

(二)思維方法的指導:教學中,我通過分析、引導學生抓住字詞句的內在聯繫,誘導學生學會由表及裏地思考問題,如走了許久,遠遠望見了一條迂迴的明如玻璃的帶子--河!一句,我引導學生從標點符號入手,注意句中為什麼用!。體會作者見到河時,那分驚喜,這樣的逐層設疑理解,能掀起學生層層思考的漣漪。

(三)讀書方法指導:我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是:抓住關鍵詞句,理解景物特點;品讀精彩語段,説出自己見解;大聲朗讀課文,體會思想感情;分析表現手法,用以指導寫作。

四、強調大膽嘗試,優化教學程序

本課時教學,我注重讓學生大膽嘗試,自讀、自語、自動地發展。

(一)嘗試預讀,激起閲讀興趣

課前,讓學生蒐集有關草原美景的圖片,上課時用實物投影展示給大家看,再放錄像,讓學生邊看邊想象,最後依據預習中提出的要求,畫出含義深刻的句子,並嘗試着在旁邊註上自己的體會。

(二)嘗試感知,理清文章條理

1、整體感知:課文主要寫了什麼?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2、理清條理: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來敍述的?

(三)嘗試感悟,談出自己見解

這一環節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讀為本、以質疑研討為主線,以自主發展為靈魂的教學思想,學生大膽嘗試,問題讓學生提出,疑問讓學生自己討論,方法讓學生自己歸納,教師則點撥關鍵處,

營造一個民主、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使全體學生在積極的參與和協作中主動讀書、自覺感悟、主動發展。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然後討論,你認為哪句話最美?美在哪?

2、仔細品讀課文,嘗試大膽説出自己的體會和收穫。

3、嘗試有感情朗讀,體會草原的遼闊壯美及作者喜愛之情。

這時,讓學生各抒己見,大膽地説出自己的見解,教師適當點撥一些重點詞句。如:羊羣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到哪都像很無邊的地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這裏用比喻的,把羊羣比作大花,具體恰當地描繪出羊羣在草原上的情景。

(四)嘗試運用,注重積累、遷移。

1、找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仔細讀一讀,説一説句子把什麼比作什麼。把你喜歡的句子抄下來。

2、觀察一處景物,寫一段話,用上打比方的表現手法。

本堂課,我重點採用以讀為本,以讀代講的教學方法,課堂上沒有繁瑣的一問一答,沒有教師瑣碎的分析講解,而是讓學生自讀、自悟,課堂上書聲琅琅,議論紛紛,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真正體會到了讀書的樂趣。

篇12:草原説課稿

一、設計理念:

音樂教育有着與其他學科不同的教學方法。主要體現為:從感性入手,採用體驗的方式,以情動人,以美感人,重視教育的潛效應。

《草原放牧》是琵琶協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中的一段音樂。琵琶協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與鋼琴協奏曲《黃河》、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並稱為我國的三大協奏曲。琵琶協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是依據動畫片《草原英雄小姐妹》中的主題歌《草原讚歌》編創而來的。本課欣賞的《草原放牧》這段音樂表現了龍梅和玉榮這對小姐妹歡樂放牧的情景。新的時期重温英雄小姐妹的事蹟對促進當代兒童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義。根據本課的特點,結合音樂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我設計教學目標如下:

二、設計目標:

1、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對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興趣,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2、知識目標:使學生能夠正確理解樂曲的情緒、情感及表現內容,初步瞭解民族樂器——琵琶。

3、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音樂想象力和音樂感知能力。

教學重點:

本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對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興趣,發展學生的音樂想象力、感知力和音樂鑑賞能力。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樂曲的情緒、情感及所塑音樂形象。

三、設計過程:

(一)歡樂舞蹈滲透主題

教學活動伊始,我設計了以電影《草原英雄小姐妹》主題歌《草原讚歌》為伴奏的一段簡單的蒙古族舞蹈,與同學們一起歡樂舞蹈,同時利用心理學無意注意的原理,滲透主題,加深學生對主旋的注意。

(二)創設情景引入主題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音樂教育方式的創新,追求一種無權威的學習機制,追求一種自由、和諧、雙向交流的教學分為。我首先將感情的紐帶拋給學生,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形勢瞭解了蒙古族的風土人情,既體現了學科綜合的基本理念,又為教學營造出了和諧、融洽的教學氛圍。在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描述完草原之後我説:同學們想一想,藍天白雲下,羊羣如同碧空中流動的白雲;馬羣好似綠浪中奔騰的浪花;乳白色的蒙古包猶如撒落在翡翠盤中的珍珠。放眼望去,天地相連、渾然一體,彷彿一伸手就能觸摸到那潔白的雲朵。同學們,你們想不想馬上走進這美麗的大草原?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領略這迷人的草原風光。

我以詩化的語言配上優美的多媒體課件和無伴奏合唱《牧歌》的背景音樂,為教學創設了情境,使學生彷彿真的置身於美麗的草原之中。

(三)強化體驗深入主題

在欣賞音樂時,為解決本課難點,強化學生對音樂的體驗,有效幫助學生理解樂曲的情緒、情感和所塑音樂形象,我選擇了協奏曲中的另一段音樂《與暴風雪搏鬥》和本課音樂《草原放牧》對比欣賞的方法。《草原放牧》這段音樂:節奏輕快活潑,具有舞蹈性,表現了兩姐妹在草原放牧歡歌跳舞、天真爛漫的快樂情景;《與暴風雪博鬥》:用琵琶模擬風雪聲,主旋律若隱若現,表現了兩姐妹為保護羊羣,不畏嚴寒,與風雪博鬥的情景。音樂的非語義性和不確定性為學生的不同想象與聯想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為培養學生的音樂想象能力和音樂感知能力,我首先讓學生自己感受音樂塑造的形象,暢所欲言。這時我適時引出《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然後再度欣賞《草原放牧》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對音樂形象的正確理解。情緒、情感截然不同的兩段音樂,有效幫助學生理解了樂曲的情緒、情感和所塑音樂形象。在音樂欣賞過程中,我牢牢把握情感這條主線,積極引導學生對所聽音樂做出反應如:語言反應(描述自己對音樂的感受);身體反應(運用動作表現音樂);歌唱反應(模唱樂曲的主題旋律)等。通過音樂情緒與情感的這種特質,不斷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升學生的情感強度,使人的情緒、情感同音樂的情緒、情感和諧地溝通與交流。

(四)開闊視野拓展主題

弘揚民族音樂是音樂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通過欣賞琵琶協奏曲《草原放牧》和琵琶獨奏《草原放牧》使學生對民族樂器琵琶的音色有了一定的瞭解。通過親眼看琵琶、親手摸琵琶、親自彈撥琵琶,使學生對琵琶這一古老的民族樂器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欣賞《女子十二樂坊》的表演激起了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熱情,使他們對民族音樂產生了熱愛之情乃至對中華民族的熱愛之情。

隨着音樂的流動,學生的興趣在體驗中得到激發;學生的想象在體驗中得到發展;學生的情感在體驗中得到昇華。我想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可以説為學生終身熱愛音樂、學習音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篇13:草原説課稿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8個生字,田字格前面的8個生字只識不寫;認識5個偏旁;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感受春天早晨大草原美的風光和牧民們的勤勞、歡樂。

【課時計劃】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1、談話:

同學們,幾天來,我們跟着春姑娘遊了風光秀麗的太湖,逛了花兒盛開的梅花山,認識了頑強生長的春筍,瞭解了不同狀態的雨點。今天,老師要帶大家去一個新的地方。

2、板書課題:

3、解題:

⑴學習生字:原

①指名呼讀音節:yuán

複習整體認讀音節。

②教學“廠字頭”。

③指名説説怎樣記住“原”。

引導用熟字記憶。

④誰能用“原”組成另外的詞?

⑵師述:

大草原是我國西北邊疆地區放牧的地方。那裏風光非常優美,那裏的人民特別勤勞。當春天到來的時候,那裏的景象更不一般,尤其是在春天的早晨。下面請小朋友們看圖。

二、引導看圖,教學部分生字詞

1、出示幻燈片:

圖片內容:草原無邊無際,綠草如茵。近處,羊兒湧出圈門,牧民跨馬追趕羊兒;遠處,羊羣與白雲相連。

2、看圖聽配樂朗誦,邊聽邊思考:

⑴從圖上看,你覺得草原怎麼樣?從哪兒看出它很美、很大?

⑵圖上有誰和什麼?

⑶牧民們在幹什麼?

⑷羊兒怎麼樣?

3、討論上述思考題,相機進行詞語教學:

⑴無邊:形容很大,沒有邊際。

看圖理解。

“無”與“元”比較字形。

⑵鋪滿:指名拼讀音節,舉例理解。

⑶牧民:專門從事放牧的人。

①牧:教學“牛字旁”。

②民的筆順。

③要求學生用“民”擴詞。

⑷駿馬:指好馬

指名拼讀音節:jùn

⑸遠處:

①指名拼讀音節:yuǎn chù 。強調“遠”是整體認讀音節,chù是翹舌音。

② “遠”與“運”比較。

③ “處”與“外”比較。

④引導學生用這兩個字組詞。

三、初讀課文

1、自讀課文:要求:碰到不認識的字多拼讀幾遍,把難讀的句子畫下來,多練幾遍,一直到讀通順為止。

2、檢查自讀情況:

⑴卡片抽讀:啪、打破、歡樂。

⑵指名試讀課文:

師生共同糾正字音。

⑶領讀幾個長句子:

第1自然段的第二句,第2自然段提醒學生注意停頓的地方。

四、寫字

1、“處”是左下包右上的字;“原”是左上包右下的字。

2、教學“處”的偏旁。 3、引導學生分析田字格里的字,要求把結構寫勻稱。

第二課時

一、複習檢查1、抽讀生字卡片:

1、強調讀準“民、處”

2、指名分段讀課文。

二、細讀課文

1、細讀第1自然段:

⑴指名讀課文。

⑵思考討論:

①這個自然段寫的是什麼季節的事?你從哪兒看出來的?

理解詞語:鋪滿新綠。

師述:因為冬天裏,草原一片枯萎,春天到了,小草發芽了。草原上又綠了,而且綠色鋪滿一地,所以説是鋪滿新綠。

② “黎明”和“寧靜”是什麼意思?

黎明:天剛亮的時候。

寧靜:舉例理解。

③黎明前就發出了響亮的鞭聲,這説明了什麼?

説明牧民起得早,説明他們很勤勞。

④隨着鞭聲的響起,草原上會出現什麼現象,課文中是怎麼説的?

隨着鞭聲的響起,草原上可能會出現馬兒的叫聲,牛兒、羊兒的喊聲,大人、小孩的説話聲,草原上頓時熱鬧起來。課文中説草原醒來了。

⑤看圖聽錄音,進一步理解句意:

圖上先出現寧靜的、鋪滿新綠的草原,接着出現牧民的鞭子,最後出現馬牛羊人在活動的情景。與之相配的是舒緩低沉的音樂,接着是”啪!啪!“的鞭聲,最後是各種動物的叫聲和人的吆喝聲。

⑶指導朗讀。

2、細讀第2自然段:

⑴指名讀課文:

讀後説説這一段有幾句話,每句話告訴我們什麼?

篇14:草原説課稿

一、説教材

(一)內容:

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音樂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遼闊的草原》。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和我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角度出發,我將本課的目標定為以下三個:

1、認知目標:學習歌曲《牧歌》,能用較強氣息控制能力的聲音表現遼闊的草原情景。

2、能力目標: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男女分組唱、自由組合唱、個人比賽唱、接口唱等形式)培養學生的表現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對歌曲的二度創作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感受內蒙古美麗的大草原,感悟社會主義國家豐富的人文內涵,激發學生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熱情。

(三)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音樂教學的過程,應該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積極、主動的體驗與感悟音樂的過程,葉聖陶先生説過:“教師之教,不在於全盤授予,而在於相機誘導,必令生運其才志、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增、乃為善教也。”為此,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

引導學生用悠揚而連貫的聲音表現和感悟歌曲的美麗情景。

2、難點:教學難點則是對歌曲的表現,對旋律的把握,我將緊緊圍繞全曲的靈魂,採用多種教學策略,充分挖掘,渲染語言文字的感染力,撥動學生的情弦。

二、説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能主動積極地學習,選擇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我在學法的指導時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主要通過“聽”“唱”等要素,讓學生去感知歌曲的情緒、演唱方式。聽唱法和教唱法的綜合運用,將使學生自主地學唱從而來完成能力目標,最後通過實踐演唱親身體驗音樂的內涵。

三、説教法

為了能幫助學生了解《牧歌》的音樂風格,使他們更好地表現音樂情緒。我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情境法:一般學生對《射鵰英雄轉》都比較瞭解,在欣賞樂曲錄音的同時,配以電視劇照,給學生視聽結合,避免枯燥的説教形式,使本來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形象化,有利於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

2、興趣法:通過對比漢族人民與蒙古族人民生活習慣,演唱風格,演唱方式等,調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學習。

3、體驗法:音樂審美必須要求體驗到音樂的意境。在教學中我還創設情景,讓學生以相同的劇情體驗恰當和不恰當的音樂對錶演的作用。

四、教學過程

在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指導下,我設計瞭如下教學過程,請跟我一同走進教學過程進行策略分析,在這裏,將呈現我的教法和學法指導。

(一)興趣導入揭示課題。

以同學們非常感興趣的課餘愛好旅遊作為整個課堂的導入主題,讓學生一進入課堂就能夠放鬆自己,有一個愉快而輕鬆的課堂氛圍,從而為學生作為主體更好的融入課堂作好鋪墊。這樣的情景引入,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效果,這無疑是師生間情感共鳴的第一個音符,搭起學生、教師、教材三者溝通的第一座橋樑。

教師問:同學們喜歡旅遊嗎?都去過哪些旅遊勝地?(學生答:濟南、青島、煙台、北京等等)。那麼有同學去過蒙古嗎?(學生答:從電視上我們看到過),大家能不能説出蒙古族的人們與咱們有哪些不同啊?(學生答:喝羊奶、有大草原、蒙古族衣服、喜歡騎馬射箭、有蒙古包------今天我們就走進蒙古音樂《牧歌》,去感受一下“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的大草原風情。(板書:《牧歌》)

(二)激情演唱散發風采。

1、聽錄音,整體感知。

讓學生完整欣賞歌曲範唱,讓學生感受優美、抒情的歌曲情緒,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啟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激發他們的興趣與求知慾。教師抓住這一熱情,進行按節奏拍手朗讀歌詞,這樣由語言文字與音樂共同創設的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情緒領域的影響會是多麼的深廣。採用聽唱法學習歌曲,當孩子們聽錄音對旋律有了初步的旋律線條以後,就可以分組進行自學。

2、合作學習培養能力。

讓孩子們根據自己的識譜能力,自由組合,分小組自學歌譜,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學習,真正實現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兩個樂句進行學習,以降低教材難度,照顧到每一個學生,你認為這一樂句應該怎樣來演唱,怎樣把它唱到最好,然後用自己學習的方法來教大家!教師放手讓同學自己學,自己教,教師給予積極的評價、指導。讓每位同學都有自信心,讓每位同學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師抓住全曲中的靈魂美麗的藍天白雲羊羣情景進行渲染,讓同學們切實的從身邊感受到祖國大好河山的美麗。無疑是師生間,同學間融洽互助學習,情感共鳴的第一個音符,達到作者的德育目的。

3、難點反饋,深層感受。

在學生自學基礎上教唱歌曲,使學生能夠有的放矢,從而反饋歌曲,加深印象。教師強調音準、節奏、咬字及聲音運用,教師參與其中,幫助有困難的小組解決問題,真正起到夥伴、引導、組織的作用。

4、體驗創新激發熱情。

歌曲完成好以後,讓學生自由組合,自己創作演唱方式,不同的組合上台為大家表演。

(教室裏的氣氛異常活躍起來,歌聲一浪高過一浪……)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景、協作、會話、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情景、協作”對學習成功緻關重要,所以我將充分利用多媒體和學生的角色扮演,儘可能營造逼真的學習情景,組織學生通過合作來再現歌曲形象,對歌曲進行二度創作。“情以物遷,辭以情發”至此,學生的大腦被激活,情緒也自然如清泉奔湧,師生一起跟錄音表演,將課堂推向高潮,學生的情感體驗,體態語言,聲音表現水乳交融,師生情感相互碰撞,這是生命與生命的對話,實現課我合一。這樣的氛圍,學生不僅學好歌曲,心中的愛國主義熱情也會由然而生。

5、感受音樂,放射美麗。

通過欣賞無伴奏合唱《牧歌》瞭解合唱的最高形式,並以此來了解蒙古族音樂的風格特點。欣賞《萬馬奔騰》,體驗蒙古族特有的樂器馬頭琴的音色,並形成熱愛民族的共鳴。在熱愛少數民族的基礎上加強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6、課後延伸資源共享。

新課標指出:教科書已越來越不可能成為唯一的課程資源,課堂也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渠道,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創造性的開展各類活動,多方面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我在教學本課後,就給學生留下了一個廣闊的空間:課後可以發展特長;圖片文字資料瞭解多元文化及各地風土人情;在下一節的課堂交流中實現資源交流共享。這樣富有彈性的設計,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使音樂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從課內向課外延伸,使我們的教育成為可持續發展教育,這一舉措使教學更加開放,給學生一個更加廣闊的空間,是以知識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向以資源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轉變,這正是蘇霍姆林斯基所説:教師要為兒童成為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提供養料和機會。

(三)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蒙古族音樂,感受到了他們的民俗風情。看到了我們偉大祖國的大好河山,激勵我們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

五、板書設計

1、牧歌

2、無伴奏合唱

3、萬馬奔騰騰

篇15:草原説課稿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教學的內容是國小語文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錫林郭勒草原》。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一篇寫景的文章,語言優美、生動,描寫的是居於中國正北方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的馳名中外的天然牧場——錫林郭勒大草原。這是一個廣闊、美麗,充滿生機的地方。課文脈絡清晰、層次分明。作者抓住典型的景物進行描寫,畫面生動,情感真切,並綜合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

二、教學目標

基於課標要求和單元訓練重點,我確定了本節課的訓練目標是:

1.體會文段的表達特點,積累語言,學習運用,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

2.理解重點句子的意思,聯繫上下文展開豐富的想象,體會草原神奇而美麗的景象。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錫林郭勒大草原的廣闊美麗,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4掌握本課要求會認的8個生字

教學重點:

理解句子的意思,聯繫上下文展開豐富的想象,體會草原的神奇而美麗。

教學難點:

體會文段的表達特點,積累語言,學習運用,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

三、教學理念

本文是快樂讀書屋中的一篇略讀課文,閲讀本文,不僅要引導學生感悟課文所描繪景物的意境,受到情感的感染,更要了解、學習作者是怎樣描繪、讚美祖國的壯麗山河的,從而逐步語言、運用語言。

新課標提出國小中段閲讀教學的目標為: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思路

根據以上的訓練目標,我確定本節課的總體思路為:

先從描寫錫林郭勒草原廣闊、美麗的重點段入手,通過3個重點句式的品析、揣摩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感悟語言的習慣,體會作者的寫法,進而進行語言訓練,使學生的語言得到提升。為了培養學生概括語言的能力,我為學生搭設了語言與思維的橋樑,出示文章關鍵的幾個詞語來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使學生語言的準確性得以提高。並運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將對文本的感悟和語言的訓練有機的結合起來,起到了“以讀促思、以説促悟”的效果。

具體環節如下:

(一)賞析介紹,激趣導入。

(二)整體感知,理清結構。

(三)精略交互,自主閲讀

(四)檢查識字,整體迴歸。

(五)拓展延伸,品味語言

本節課,我始終本着語言錘鍊這一定向目標,以品析語言、感悟語言、運用語言為重點,層層深入。下面我就把這節課呈現給大家。

篇16:草原説課稿

一、説教材

我所上的是湘版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三課《草原上》,本課以“草原上”為主題,介紹了我國內蒙古地區的民歌及其獨具特色的筷子舞,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和感受蒙古族的音樂與舞蹈藝術風格,從而弘揚民族音樂。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及學生的特點,本課的教學目標我是這樣來設置的:

1.能認真聆聽《牧歌》,感受草原的寬廣與美麗,並用語言或其他方式進行交流表現。

2.認識附點八分音符,能在《小馬跑來了》的活動中採用各種身勢動作,正確地進行節奏表現。

3.學會演唱《可愛的羊羣》,嘗試用不同的速度使這首歌曲表現出不同的意境,並隨樂曲表演筷子舞。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從聽《牧歌》、唱《可愛的羊羣》、跳筷子舞這三個內容中直接感受草原的美麗景象,難點是認識附點八分音符。

四、説教法與學法

教學時我針對學生好奇、好動、思維活躍的唱歌特點,遵循直觀性、啟發性原則和循序漸進的原則,引導學生通過聽、想、唱、跳等活動,使他們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及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主體作用,重點採用引導法、情境教學法等方法設計本課過程的。

五、説教學過程

(一)聽賞《牧歌》

1、讓學生閉眼睛聽一聽這段音樂,想象一下到哪裏了?

2、引導學生説説聽到了什麼?美不美?(藍藍的天、白白的雲、翠綠的草地)

3、引出歌曲《牧歌》(牧民用歌聲描繪美麗的草原)

4、簡介無伴奏合唱:無其他樂器用純粹的人聲來表現的音樂。

5、再次聽賞,並嘗試哼唱旋律。

(二)節奏活動《小馬跑來了》

出示掛圖:小白馬、小黑馬、小紅馬的節奏。

1、聽一聽——誰是小冠軍(附點八分音符的形象感受)

同學們通過聽馬蹄聲預測一下小白馬、小黑馬、小紅馬中誰是冠軍?

2、看一看——認識新朋友(附點八分音符)

我們來看看節奏譜,為什麼小黑馬和小紅馬比小白馬跑的快呢?

原來是有一位朋友幫了它們的忙——附點八分音符,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它吧!

3、拍一拍,唱一唱——跟着冠軍跑一跑(練附點八分音符)

引導學生拍、讀三條節奏,並提出問題:你還能用其他的身勢動作來模仿馬蹄聲嗎?老師覺得彈舌的聲音最接近馬蹄聲,我們就用彈舌的方法來表現吧!(示範第二、三條節奏)

4、練一練——三匹小馬接力賽(三條節奏的混合練)

(1)分三組進行三條節奏接力賽

(2)三匹小馬一起跑,進行三條節奏混合練。(同學們可選擇自己喜歡的身勢動作來表現如:念拍、擊拍、彈舌等)

(三)歌曲《可愛的羊羣》

1、初聽歌曲

2、教唱歌曲

引導學生用較慢速度擊拍學唱

3、跟琴練唱

學生自己跟琴練唱

4、感受用不同的速度表現《可愛的羊羣》

同學們聽老師彈並選擇:

歌曲速度:快速慢速。

歌曲情緒:優美的歡快的、活潑的

5、學跳筷子舞

和蒙古小朋友一起唱起來,跳起來吧!

(1)學動作

(2)結合音樂練

(3)分組進行表演

(4)集體配合歌伴舞表演。

篇17:草原説課稿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音版第五冊第二單元《草原》中的《我是草原小牧民》一課,課標提出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提倡學科綜合。新的課標還需要我們轉變觀念,改變以往的教學思路,以全新的感覺來面對課堂、學生和教材,同時轉變教師自身的角色。這也是我本次説課的理論依據。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等方面,講講我對本課的教學設想。

一、説教材(首先我來説一説教材)

《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內蒙古民歌音調為素材創作的兒童歌曲。歌曲以明快的旋律、跳動的節奏,具有舞蹈性的律動感,表現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時的喜悦心情。歌曲的襯腔“啊哈嗬”是該曲的擴充部分。舒展的節奏、富有動力感的旋律,表現了小牧民豪放的性格和放牧時的愉快心情。最後重複了第四樂句的曲調,天真活潑、自豪的情感表達了草原兒童對自己家鄉和甜美生活的讚美。

基於上述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我對本課的理解,我將制定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學習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能用歡快、自豪的聲音演唱歌曲。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為歌曲伴奏等音樂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表現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

3、通過音樂實踐活動,讓學生初步感受內蒙古地區風土人情。

結合三年級孩子接受能力強,愛唱卻唱得不夠準確、動聽的音樂能力;愛表現卻自律能力較低的特點,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我認為本課教學重點是通過唱、舞、創等音樂實踐,感受內蒙古歌舞的民族風格。而教學難點則是歌曲節奏較密集,學生演唱有一定難度。

二、接着説説教法和學法(本課的教法和學法我是這樣制定的)

在歌曲教學中,我重視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讓他們主動投入到審美活動中,讓學生去感知歌曲、演唱歌曲、表現歌曲,使他們在愛學、樂意學的基礎上獲取知識、形成技能。依據三年級學生好奇好動的特點,我決定採用參與——體驗、情境——陶冶的情感教學模式,借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看中聽,聽中學,順利解決教學重難點;練中聽,聽中做,突出學科特點;聽中創,創中編,於創編中豐富情感體驗,讓學生在輕鬆、活潑、愉快的狀態下學習音樂,陶冶情操。

三、下面我就説説本課設計的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目標以及學生認知規律,我將整個教學過程設計成這樣幾個環節,(出示板書)接下來,請大家隨我一同走進課堂,我將具體向大家説明本課的教學設計。

(一)走進大草原

聆聽着熟悉的旋律《草原就是我的家》,做蒙古族騎馬的動作進教室,(演示)師生共同律動,待音樂聲結束後,師生用音樂語言相互問好。這一環節的安排,就是幫助學生感受內蒙古民族的音樂風格,學生通過聽、律動等形式。一定對蒙古族音樂風格有點感觸,為整堂課的學習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其次,也營造出了濃郁的音樂課氛圍。於是進入我的第二環節。

(二)感受大草原

1、首先我提問導入:同學們你們知不知道我們剛才做的騎馬動作是哪個民族的舞蹈動作。(學生交流,預設回答蒙古族)

2、然後我出示課件:介紹蒙古族的各種服飾以及蒙古包:蒙古族是我們56個少數民族之一,他們長年在草原上生活,喜歡穿美麗的色彩鮮豔的長袍,漂亮的馬靴。他們的房子不是用磚瓦蓋成的,而是用木製的圓形的牆壁上面加一個傘型的頂組合成的,稱之為蒙古包。

3、接着介紹蒙古舞蹈,鼓勵學生照着課件上的舞蹈動作,學一學、動一動,做騎馬,甩馬鞭、鴻雁飛的聳肩動作)再讓學生一起模仿蒙古族人民爽朗的笑聲:(師唱)

啊.哈︱啊哈嗬,︱啊.哈︱啊哈嗬︱

通過笑聲練唱,學生會覺得很有趣,學習的興趣一下子就被激發起來了,同時,也熟悉了本課的旋律,為學唱歌曲做好了鋪墊。

【這一環節的安排,我的目的是藉助課件,通過欣賞、交流、學習舞蹈等方式,使學生了解到許多蒙古族的風土人情,激起對民族歌舞的興趣,又能使孩子們積極展開想象,引發創作的靈感。有效地培養了孩子的審美能力,達到了課堂上音樂與相關的文化相互融合的教學理念。實現了本課的情感目標。】

(三)歌唱大草原

1、我談話導入:小朋友們,我們一起認識了蒙古族,感受了蒙古歌舞的特點,遼闊的草原給我們帶來了美的享受,而草原上小牧民的生活更是多姿多彩,他們勤勞、勇敢、放牧、歡歌接下來老師為大家唱一首草原的歌,讓我們一起到大草原看看,此時,播放多媒體圖片,師範唱歌曲出示課題(師唱)。這裏採用視聽結合的形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還為後面的的歌曲教學及上好本節課做好了鋪墊。

2、根據大綱要求,我將繼續採用聽唱法學習歌曲,我安排了聆聽錄音範唱感受節拍,讓生邊聆聽邊做騎馬動作感受節拍,要求按強弱甩起羊鞭。接着生隨琴模唱、隨錄音演唱、歌曲接龍等幾個小環節學唱歌曲,在此環節中,我讓學生多次聆聽並在輕聲跟唱歌曲的教學方法下進行,這樣,他們對本首歌曲的節奏就自然掌握了。然後我出示難點句60 60|565 3|6 56|3—||(草兒青青羊兒肥)讓學生聽辨加了倚音和沒加的區別,並進行練唱,抓住全曲中的靈魂句“草兒青青羊兒肥,美在眼裏喜在心喜在心”進行渲染,讓學生們切實的從歌曲中感受到祖國山河的魅力,從而激發他們熱愛家鄉的情感。無疑是師生間,同學間融洽互助學習,情感共鳴的第一個音符,達到作者的德育目的。實現了本課的知識目標。

(四)體驗創新,激發熱情

1、首先運用討論法、小組合作法讓學生自己創編出節奏用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然後進行錄音,這對學生來説是一個新的體驗,通過這個環節,讓學生感到新奇及感到的自己的能幹,使學生對上音樂課提高了興趣,並讓學生作自我評價,從中得到提高。採用自編表演動作形式進行歌表演,再由學生進行評價,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同時也是對學生合作能力的一種培養。

2、為了拓展課堂,在順利完成以上教學後,我設計了這一教學環節。我對學生説:“蒙古小朋友的歌聲真好聽,今天他們還要在美麗的大草原舉行一年一次隆重的那達慕大會呢,現在就讓我們去看一看,他們在幹什麼?”(這時媒體出示騎馬、射箭、摔跤等畫面)

3、在孩子們帶着好奇的心情下,我問:你們想參加嗎?那就得多瞭解蒙古族,我們一起來欣賞一段蒙古族的騎馬舞吧,欣賞完我又問:“你最喜歡騎馬舞中的哪一個動作?你能模仿一下嗎?”

4、在音樂中學生表演動作,這時我出示筷子,學生會覺得很好奇,我向學生説明:筷子是生活用具,但在蒙古族人手中它是可以用來跳舞的道具。隨後我表演筷子舞,表演完一次之後,引導學生隨着我是草原小牧民音樂來跳,進一步加深對歌曲的印象,通過自我展示,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培養良好的合作意識。】

(五)課後延伸,資源共享(進入本課的最後一個環節)

讓學生欣賞著名的蒙古族器樂曲《賽馬》、《牧歌》;欣賞耳熟能詳的蒙古族歌曲《吉祥三寶》、《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等。

【因為一個、兩個的音樂作品並不能讓孩子們完全的認識、領悟蒙古族音樂的豐富魅力及內涵。我利用課堂上的有效時間,趁熱打鐵,讓他們從多角度體驗音樂音響形式中的美,陶冶情操,啟迪智慧。這樣富有彈性的設計,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使音樂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

這節課的設計是融合律動、歌曲、表演、創編為一體的較為全面的綜合課。以學生髮展為前提,以“主體、創新”為主題,培養學生能力為重點,突出了“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作用,在生動有趣的氛圍中學習音樂,感受音樂,表現音樂。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所思所想,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板書設計:

走進大草原感受大草原啊.哈︱啊哈嗬,︱啊.哈︱啊哈嗬︱歌唱大草原體驗創新,激發熱情6 0 6 0|5 6 5 3|6 5 6|3—||草兒青青羊兒肥課後延伸,資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