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一年級下學期數學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97W

一年級下學期數學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一年級下學期數學教學設計 篇一

預習要求:

看課本第8—9頁,然後試着算一算:6+9= 7+4= 6+8=

15-9= 13-9= 12-9= 14-9= 16-9=

教學內容:

第8—10頁的內容(十幾減9的減法)

教學目標:

A:知識技能性目標:

1、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在已有經驗基礎上自己得出計算十幾減9的各種方法;通過比較,使學生體驗比較簡便的計算方法。

2、使學生理解十幾減9的退位減法的思維過程,並能正確進行十幾減9的計算。

教學重、難點:

1、經歷探討計算方法的過程

2、能正確地、比較熟練地進行十幾減9的計算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口算。

9十3 9十7 9十4 9十6

9十9 9十2 9十5 9十8

2.在括號裏填上適當的數。

9十( )=12 9十( )=13

9十( )=14 9十( )=15

9十( )=16 9十( )=17

二、新授

1.出示教科書P10的圖。

(1)引導學生看圖,提問:誰能説一説這幅圖的意思?(有15個氣球,買了9個,還有幾個?)

(2)想一想,用什麼方法計算?該怎樣列式?學生思考回答後,教師板書:15—9

(3) 提問:如果沒有圖,要算15減9等於幾,該怎樣想?

(學生以四人為一小組,互相商量。教師可提示學生聯繫舊知識進行計算。)

(4)學生彙報討論結果,可能有以下幾種情況:

(1)9加6得15,15減9等於65

(2)15可以分成9和6,15減9等於6;

(3)10減9等於1,l加5等於6;

(4)15減5等於10,再減4等於6。

(5)教師對學生的不同想法,應及時給予表揚,鼓勵學生多動腦筋多思考。進一步提問:這麼多的想法都是對的,那麼你覺得哪一種方法又快又好呢?(鼓勵學生用想加算減的方法:想9加幾得15,15減9得6)同時板書得數“6”。

2.小朋友玩套圈遊戲,投了14個圈,有9個沒套中,套中了幾個?

提問:

(1)要求套中了幾個,該怎樣列式?(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14—9=)

(2)得多少?怎樣想的?教師板書得數“5”。

3.小結:今天我們學習的是什麼內容?(十幾減9)教師板書課題。

該怎樣計算這些題目呢?教師指題,引導學生總結出想加算減的方法,同時也鼓勵學生可選擇自己喜愛的方法進行計算。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科書P10“做一做”第1題。

讓學生在桌子上用小棒擺一擺,邊操作邊小聲地説想的過程。然後指名説,再在方框裏填上數。

2.完成教科書P10“做一做”第2題。

學生獨立完成,再集體訂正。

3.完成教科書P10“做一做”第3題。

學生先獨立完成,再任指幾題,讓學生説一説最喜歡用什麼方法計算。

四、作業設計:

l.完成教科書P11練習二第1、2題。

板書:十幾減9.

15-9= 6 16-9= 7 13-9= 4 14-9= 5

11-9= 2 18-9= 9 17-9= 8 12-9= 3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學會解決問題,發展學生的數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

讓學生在解決問題“能穿幾串”中理解幾十裏面有幾個十。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大家玩過串珠遊戲嗎?

出示例7。

這裏有些珠子,你會穿嗎?板書課題:解決問題

二、互動新授

1、教學例7

出示題目的要求:有58個珠子,10個穿一串,能穿幾串?

[(1)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麼?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個別彙報。]

(2)要想知道能穿幾串,該怎樣解答?體會接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A、畫圖。圈一圈。

B、數的組成。58裏面有5個十和8個一。所以能穿5串,還剩8個。]

(3)驗證。1串是10個,5串就是50個,剩下的8個,正好是58個。解答正確。

2、想一想:如果是5個珠子穿一串,能穿幾串?

[可以運用例7中的畫圖策略或數的組成來解決,還可以利用10與5的關係來解決這個問題。]

三、鞏固梳理,拓展應用

1、完成第46頁的做一做。

[鼓勵學生思考:數目較大時,如果不用圈一圈的方法,你能知道裝幾袋嗎?你是怎麼想的?鼓勵學生用數的組成的方法解決。]

2、完成第47頁練習十第1~4題。

[建議學生首先分清要分的“單位”不同,第1、2題物體的總數沒有直接給出,隱藏在文字和圖中,需要學生找出來,再用數的組成去解決,如果選擇用圈一圈的策略就不需要找出總數,反而簡單。第3題要用到“一打一打”裝的情況,一打12個,數較大,圈的過程中應細心。]

教學反思:

通過對穿珠子這一情境的教學,讓學生通過分一分、圈一圈的活動形成了表象,從而進一步解決問題,學生的解題策略體現了多樣化,用畫圖、數的組成、十個十個的數數、列算式等方法,讓學生認識到利用數的組成是目前最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三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三年級下冊第93~95頁例3、例4及課堂活動。

【教學目標】

1、結合實際問題,激發學生參與統計活動的願望,培養他們的統計意識。

2、能將表格進行完善,並能完成複式統計表,根據圖表中的數據回答簡單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教師:明明到三(2)班作“最喜愛的電視節目”調查。調查結果如下:

新聞:8人動畫片:22人體育7人

電視劇:8人其他:4人

二、自主探索,體會領悟

(一)嘗試製表

1、教師:要想製作成統計表,應該做哪些方面的考慮呢?

學生:要考慮表應畫幾列和幾行。

根據“節目類別”和“喜歡的人數”應畫兩行;“節目類別”有5類,要畫5列,加上“合計”要畫6列。

2、學生動手畫一個2行6列的表。

3、填寫相關內容。

(1)寫上統計表的名稱。

(2)填寫表中的內容和數據。

4、檢查統計是否準確。

可將各類別人數之和與合計數、合計數與調查總人數進行比較,看是否一致。

(二)出示例4中男生、女生體重情況統計表

1、觀察表,説説表中有哪些信息?

2、教師:如果將兩張表交給班主任老師,老師想知道某個體重範圍內的男女生人數,就要看兩張表,挺麻煩的。

能不能想辦法將兩張表合成一張統計表,讓老師看起來更方便一些呢?

3、學生自主討論,完成複式統計表。

教師:同學們可以討論一下,怎樣改進統計表?

(老師出示複式統計表)

介紹表頭:體重、人數、性別。

教師:你能將表格填好嗎?(學生嘗試完成)

反饋:展示學生做好的統計表。

教師:像這樣的表格我們叫它複式統計表。(課題:複式統計表)

教師:從這張表中,你知道了什麼?與剛才的兩張統計表相比,有什麼不同的地方?你更喜歡哪一張統計表?為什麼?

三、鞏固深化,拓展應用

完成第95頁課堂活動。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四

一、班級情況分析:

本學期一年級學生人,這些學生大部分是上過幼兒班,還有些學生是從外地轉入的。他們天真可愛,活潑調皮。據幼兒班老師介紹,這些學生各方面的差異較大。有的活潑開朗,還有個別學生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開學初,經過和學生初步接觸瞭解,這些學生由於常規訓練少,一些起碼的常規知識都不懂,他們還像在幼兒班一樣沒有任何約束,想來就來,要走就走,上課時亂走亂動。本學期施行的實驗教材,主要是開拓學生的思維,發揮學生的想象。因此,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思維的開拓,創新能力的培養,使他們每一個人都成為一名優秀的學生。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準備課、位置、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圖形、11-20各數的認識、認識鐘錶、20以內的進位加法,用數學,數學實踐活動。

三、教學重、難點

這一冊的重點教學內容是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兩部分內容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一般總稱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學生學習認數和計算的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同時它們又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是國小數學中最基礎的內容,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必須讓學生切實掌握。

四、教學目標

1、熟練地數出數量在2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會讀、會寫0-20各數。

2、初步知道加、減法的含義和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初步知道加法和減法的關係,比較熟練地計算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

3、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認識符號“=”、“>”、“<”,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5、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

6、通過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認識“上、下”、“前、後”、“左、右”的基本含義,會用“上、下”、“前、後”、“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7、初步認識鐘錶,會認識整時和半時。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0、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五、教學措施

1、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根據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知識設計活動內容和學習素材。

(1)注意注意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活動情境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構建有關的數學知識。

(2)儘量選擇、設計現實的、開放式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通過活動,積極思考、相互交流,體會數學知識的含義。

(3)讓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用數學的樂趣。

(4)設計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和活動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

(5)聯繫兒童實際、根據學生特點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2、重視對數概念的理解,讓學生體會數可以用來表示和交流,建立數感。

3、計算教學應體現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採用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

4、根據兒童生活特點,從感必經驗出發直觀認識立體和平面圖形,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5、通過“用數學”的教學,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注意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的能力。

6、設計安排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實踐活動,注意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

7、充分利用教材資源,教學方法應體現開放性和創造性。組織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儘量注意使創設的情境為探索數學問題提供豐富的素材或信息。

8、教學中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和學具。

六、教學進度安排(見附表)

第一單元:準備課

單元教學內容:第一單元(第1——4頁)

單元教材分析: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是第2——5頁的內容,第2、3頁是一幅美麗的畫面,圖中有教師、學生、鮮花、樹木、樓房,人和物的數目注意用到10以內的各數。新教材豐富的教學資源,不僅將數擴展到20,而且畫面中,每個數量出現了多種角度數的話,還會數出很多,這就給予學生創設了充分觀察、探究的空間。在教學中,注意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數畫中的事物,初步瞭解學生的數數的能力,並不要求都數到,只要教師心中有數,在學生數出以後能給及時正確的評價即可`。

單元教學目標:

1、在和諧愉悦的探討氛圍中,瞭解學生的數數和認數情況。

2、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體驗與人合作交流的快樂。

3、幫助學生了解學校生活,使學生感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4、充分利用材料資源,滲透思品教育。

單元教學重、難點:

1、學生數數的過程中,初步培養學生的的數感。

2、用多種形式,激發學生愛數學的情感。

3、引導組織好學生小組學習,使學生初步感知合作學習的快樂及要求。單元課時安排:約2課時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五

教學內容:

北京市六年制教材第五冊第四單元第100頁。

教學目的:

1.使學生初步認識有兩個已知條件的兩步應用題的結構,通過比較,弄清兩個已知條件的一步應用題與兩步應用題的聯繫和區別,加深對兩步應用題的理解,並學會這類應用題的分析及解答方法。

2.培養學生分析應用題的能力。

3.教育學生養成認真審題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應用題的分析方法。

教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片。

教學過程:

1.複習檢查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應用題。(板書:應用題)

(1)先看一道題(投影):

紅光國小買紅粉筆16盒,白色粉筆比紅粉筆多32盒。____?

默讀一遍(師指上題),誰會把這道題補充完整?老師在上題橫線上板書:買白色粉筆多少盒?

怎麼解答?(找1人寫在玻璃片上)

(2)下面我提幾個問題,請你們回答:

哪兩個條件?

如果兩個條件都直接告訴我們了,要求這個問題用幾步解答?

(3)我們看看-做的,請你讀一下。

為什麼用加法?

剛才我們複習了舊知識,大家掌握得還不錯,如果我把這道題裏的問題改成:一共買粉筆多少盒?”(老師寫在黑板上)誰來讀一遍?要求“一共買粉筆多少盒”還能用一步解答嗎?我們今天繼續學習兩步應用題(板書:兩步)。

2.新課

(1)例4:紅光國小買紅粉筆16盒,買白色粉筆比紅粉筆多32盒,一共買粉筆多少盒?

這道題的條件是什麼?問題是什麼?

要求“一共買粉筆多少盒”必須知道哪兩個條件?我先畫一條線段表示紅粉筆16盒(見上圖)。

再用一條線段表示白色粉筆的盒數,這條線段畫多長?為什麼?

誰來指指哪段表示白色粉筆比紅粉筆多的32盒?(師指白色粉筆和紅粉筆同樣多的一段)這段是多少盒?為什麼?問題是什麼?

你們會分析這道題嗎?同桌同學互相説説。

誰説説你是怎麼分析的?-剛才是從哪兒入手分析的?

師:(指圖)要求一共買粉筆多少盒,必須知道買紅粉筆多少盒和買白色粉筆多少盒,買紅粉筆的盒數是已知的,因此要先求白色粉筆的盒數,再求一共買粉筆多少盒。

誰會解答?

①買白色粉筆多少盒?

16+32=48(盒)

②一共買粉筆多少盒?

16+48=64(盒)

寫不寫“答”,為什麼?

答:一共買粉筆64盒。

小結:這兩道題都有兩個條件,而且相同,為什麼這道題用一步解答,(指準備題)這道題卻用兩步解答呢?(指例4)

所以光看條件就盲目列式是不行的,必須要認真審題,弄清條件與問題之間的關係再解答。

(2)下面,我把例4中的第二個條件變一下“買白色粉筆比紅粉筆少3盒”(貼上)誰來讀題?誰説説條件和問題?

我們來畫線段圖。先畫什麼?再畫什麼?

和剛才的圖一樣嗎?有什麼不同?

誰來分析這道題?會解答嗎?

①16-3=13(盒)第一步求出的13盒是什麼?

②16+13=29(盒)第二步求出的29盒是什麼?

答:一共買粉筆29盒。

(3)這道題你會做了,我再變一下,你們願意做嗎?

紅光國小買紅粉筆16盒,買白色粉筆的盒數是紅粉筆的3倍,一共買粉筆多少盒?

默讀一遍,小聲説説條件和問題。

能自己分析嗎?試試看。

請你打開練習本,在本上解答,不寫小標題(找1人寫在黑板上)。

訂正:誰做的讀一讀,求出的第一步是什麼?第二步是什麼?

(4)對比:

我們看看剛才做的這三道題,有什麼相同之處?

①兩個已知條件,一個問題;

②問題相同,第一個條件相同;

③都用兩步計算;

④第二步方法相同。為什麼?

有什麼不同之處?

①第二個已知條件相同;

②第一步解答方法不同。

為什麼?算式跟原來比有什麼不同?其中一個條件用了兩次。

(5)小結

在解答應用題時,已知兩個條件和一個問題就一定用一步解答嗎?

今天我們學的這種題就用兩步解答,所以要認真審題,分析數量關係,再解答。

3.練習

(1)一把椅子25元,一張桌子的價錢是椅子的4倍,一張桌子比一把椅子貴多少元?

誰來讀題,自己小聲分析一遍。在練習本上解答。

訂正:先求什麼?再求什麼?第二步為什麼用減法?

(2)再看一道題:

學校有長跳繩18根,短跳繩的根數是長跳繩的2倍。____?齊讀,要求提出不同的問題再解答。

①短跳繩有多少根?要求“短跳繩有多少根”用幾步解答?

②一共有跳繩多少根?要求“一共有跳繩多少根”,用幾步解答?

③短跳繩比長跳繩多多少根?要求“短跳繩比長跳繩多多少根”,用幾步解答?

④長跳繩比短跳繩少幾根?要求“長跳繩比短跳繩少多少根”用幾步解答?

條件相同,問題不同,解答的步數一樣嗎?

4.總結

今天我們學的什麼?

剛才你們在分析這種應用題時,有的願意從條件入手分析,有的願意從問題入手分析,哪種都可以,只要你能分析清楚,正確解答就行了,今天的這種應用題和原來學過的結構不同,有一個條件在解答時用了兩次,所以,一定要認真審題,仔細分析,正確判斷用幾步解答。

5.作業

(1)打開課本第100頁,這就是今天咱們學的新知識,回家看看書。

(2)課本第101頁第1~4題。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六

一、教學目標:

1、經歷從實際情境中抽象出數的過程,初步認識1~10各數,並能用1~10表示物體的個數。

2、在具體情境中,能用1~10各數表示事物的順序。

3、能結合具體數,説出生活中相對應的實例。

二、教學重點:

理解數“1”的含義。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經歷從實際情境中抽象出數的過程,初步認識1~10各數,並能用1~10表示物體的個數。

2、初步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的習慣、大膽發言的習慣和耐心傾聽的習慣。

3、能結合具體數,説出生活中相對應的實例。

三、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師:淘氣為了歡迎我們一年級的小朋友開始嶄新的國小生活,特意畫了一幅畫送給我們,(出示主題圖)請孩子們仔細觀察,圖中畫的是哪兒?圖中有什麼?

2、生彙報後,師:圖中哪些物體的個數是1?

3、師提示:誰有好辦法能把圖中個數是1的物體都找出來?(引導按照一定的順序找,或把找到的做上記號。)

4、請小老師為大家介紹自己找到的信息

二、抽象出數字“1”

1、師:剛才大家找的這些物體都可以用“1”來表示。(板書1)

帶讀“1”

2、師:很大的物體,如1棵樹、我們居住的地球,都可以用1表示,很小的1個物體,如1棵小草、1粒芝麻也可以用1表示。1可以表示1個蘿蔔,也可以表示1筐蘿蔔

師藉助身邊熟悉的實物:1根粉筆,1盒粉筆;1個班級等等

3、請學生用1來説一説身邊的事物

三、抽象出數“2、3、4、5”

1、師:孩子們,剛才我們通過仔細觀察圖畫,已經找出了很多用1表示的物體,誰還能説説,這幅圖中還有什麼?有多少?

2、生觀察圖,可與同桌交流

3、指名彙報(師要善於指導:用手一個一個地指,指一個數一個,要手口一致,不遺漏,不重複)

4、師及時評價,(表揚發言聲音響亮的,表揚表達清晰的,表揚能認真傾聽的,表揚能複述別人的發言內容的)

四、找一找,説一説

1、師:孩子們,在這幅漂亮的圖畫上有不同數量的物體。其實呀,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不同數量的物體呢!老師説一個數,你能説出物體嗎?

2、活動:師説“2”,指名説物體(如2隻手,2隻眼睛,2張桌子)

師説5,生説物體(如5個手指,5個釦子,5位同學)

3、生生活動:同桌一個説數,一個説物體

五、鞏固練習:

完成練一經營性質第1、2題。

1、師先引導讀題目

2、生嘗試完成第1題,集體彙報

3、照樣子,圈一圈

對於剛入學的一年級孩子來説,這一題的題意是很難的。要引導他們學會看例子,養成認真審題、認真思考的習慣。

六、總結昇華:今天我們都學到了什麼數學知識呢?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能用1~10各數表示物體順序

2、逐步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教學過程:

一、出示主題圖

1、師:孩子們,上一節課,我們在這幅圖中找到了一羣鴨子,誰能數數,一共有多少隻?

2、生彙報,説説你是怎麼數的?(手口一致,體驗一一對應的數學思維方式)

3、師:你們能像老師這樣數嗎?第一隻、第二隻、第三隻、第四隻、第五隻

4、生再按順序數

5、師:孩子們,睜大你們的眼睛仔細觀察了,請問系蝴蝶結的小鴨子排第幾?誰排第4?

6、哪位同學也能像老師這樣提問題呢?(生問生答)

7、師:聯繫自己的座位,數數這一組有幾個同學,再説説每位同學排第幾

二、出示“數一數,認一認”的內容,學生觀察後

1、圖中有什麼?有多少?

2、彙報,請數得又對又快的同學介紹數數的方法(按順序或做標記)

3、師板書:按學生彙報的順序將相應圖版貼出,並根據圖片的數量在旁邊寫出數字。

三、鞏固練習

1、學生先自己觀察圖畫,再説説每一幅圖上都有幾個物體,最後再説説第幾(誰排一?為什麼?這要引導學生明白,根據物體所處的方向不同,第一也是不一樣的。)

2、引導學生讀題(師先讀一遍,學生用手指着題目跟讀,再學生齊讀)

學生獨立完成

3、找一找生活中的數。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七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三年級下冊第89~92頁例1、例2及課堂活動。

【教學目標】

1、能按照一定的標準,採用不同的方法對收集的數據進行分類整理、分析、描述,經歷統計的全過程。

2、進一步認識簡單的條形統計圖(1格代表1個單位),並能完成相應的統計圖表,能從統計圖表中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

3、體驗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4、讓學生受到環保教育,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1)觀看主題圖(製成的動畫)——環保站的工作人員工作的情景:

①環保站工作人員工作的情景——監測空氣質量。

②小麗爸爸與工作人員之間的對話——昨天和今天的空氣質量狀況。

(2)教師:看到些什麼、

二、探索新知

(一)出示例1

下面是張叔叔整理的某地4月份空氣質量情況:

某地區4月份空氣質量狀況統計表

空氣質量狀況優良輕度污染合計

天數(天)717630

(1)學生觀察統計表。從表中可以獲得哪些數學信息?

(2)學習統計圖。

①教師:誰來説一説我們過去都學過了哪些統計圖?(用作記號等方法來製作統計圖等)

②出示教科書第90頁的統計圖

教師:這是條形統計圖,誰來説一説你從圖上都看到了什麼?

③小結:像這樣用條形來表示統計表中的數據,我們就叫它條形統計圖。

讓學生從統計圖中找一找天數最多的表示的是什麼空氣等級,天數最少的表示的是什麼空氣等級。

讓學生明白:在條形統計圖中一眼就可以看出誰多誰少。

(二)教學例2

(1)學生觀察四(1)班男同學身高記錄表。

教師:你從表中瞭解到了哪些信息?

教師引導:全班男生合在一起統計,人數太多,男同學身高的狀態比較混亂,可以分段整理數據。

(2)學生完成統計表。

①將學生分為5個小組,分別按身高段統計一個部分。

②將5個組的數據彙總。

③要想得到全班的數據,該怎麼辦呢?(求出合計)

(3)根據統計表完成統計圖。

學生獨立完成統計圖。

(4)回答第92頁的兩個問題。

學生還可以根據統計圖提出其他的數學問題,並解答。

(三)練習

完成第92頁的課堂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