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33W

中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精品多篇

國中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一

人教版國小數學第四冊第29頁例3用除法解決問題,本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學會解答“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個數按照每幾個一份來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應用題,會寫單位名稱。通過提供豐富的、現實的、具有探索性的學習活動,感知生活與數學的緊密聯繫,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逐步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初步學會解答“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個數按照每幾個一份來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應用題,會寫單位名稱。教學難點是使學生逐步養成愛動腦筋分析、解決問題的習慣。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兩個問題的內在聯繫,受到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在課堂教學中,我覺得在這幾個方面做得比較理想:

1、對教材的充分理解與把握。

新課程對教師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它要求教師對教材有深刻的理解,理解編者的意圖,充分挖掘所提供教材的有用性。要求教師恰如其分地把握教材,選擇教材,利用教材,從教材出發卻又不侷限於教材。對教材有遊刃有餘的運用能力,程度地發揮教材的教學作用。

(1)力求進入生活情景。如果知識與實際相結合,知識也就活了,學生也更願意學了。通過回憶“同學們玩遊戲”的情景,讓學生看主題圖,在圖中收集信息,提出用除法解決的問題。這是同學們生活中經常發生的,是符合現實生活的。“每組有幾人?”“可以分成幾組?”也就變成了他們希望解決的問題。可見聯繫實際能夠激起他們學習的願望,並且使學生髮現生活中有許多數學問題,還能夠有效地使數學課堂延伸。

(2)力求體現探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是綜合性學習的活動方式。在實際時,我是這樣一步步完成的:第一步,由觀察“同學們玩遊戲”的情景,使學生髮現問題;第二步,讓學生從中找出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第三步,讓學生用除法獨立解決“每組有幾人?”“可以分成幾組?”這兩個問題;第四步,回顧解決問題的方法,並比較兩題之間的關係,發現相同點與不同點,進而使大家能夠多留心身邊的數學信息和問題,並解決這些問題。

(3)根據學生的能力增加了發展題。發展題是有一定難度的,又來了3人,如何平均分為3組。進而發展學生思維,培養思維能力。

2、學方式方法的優化。

(1)注重學生的説。在課堂中,呈現了不同的説的方式,個別説、小組討論説、跟着同學一起説,給了學生充足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通過説展現思維過程,表達自己的想法。在説的過程中理解“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個數按照每幾個一份來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應用題的數量關係,掌握解決方法。在實現教學目標的同時發展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自主能力以及對不同觀點的審視能力。

(2)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相結合。如在例題教學“兩道題之間有什麼關係?”這個問題,你是怎麼想的,我採用了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而在做一做這題中,我讓學生直接回答。小組討論的形式給了學生更寬裕的時間,有利於學生組織更好的語言,並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而獨立思考的形式發揮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對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更具優勢。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相結合的思想。

中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二

一、説教材:

1、地位、作用和特點:

《__》是高中數學課本第__冊(x修)的第__章“__”的第__節內容。

本節是在學習了之後編排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既可以對的知識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又可以為後面學習打下基礎,所以是本章的重要內容。此外,《__》的知識與我們日常生活、生產、科學研究有着密切的聯繫,因此學習這部分有着廣泛的現實意義。本節的特點之一是__;特點之二是:__。

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A、B、C

(2)能力目標:A、B、C

(3)德育目標:A、B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2)教學難點:

二、説教法:

基於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據自己對研究性學習“啟發式”教學模式和新課程改革的理論認識,結合本校學生實際,主要突出了幾個方面:一是創設問題情景,充分調動學生求知慾,並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二是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就是把教和學的各種方法綜合起來統一組織運用於教學過程,以求獲得效果。另外還注意獲得和交換信息渠道的綜合、教學手段的綜合和課堂內外的綜合。並且在整個教學設計儘量做到注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觸發學生的思維,使教學__真正成為學生的學習過程,以思維教學代替單純的記憶教學。三是注重滲透數學思考方法(聯想法、類比法、數形結合等一般科學方法)。讓學生在探索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領會常見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造性素質。四是注意在探究問題時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以利於開放學生的思維。當然這就應在處理教學內容時能夠做到葉老師所説“教就是為了不教”。因此,擬對本節課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導入新課新課教學反饋發展

三、説學法:

學生學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主動獲取、整理、貯存、運用知識和獲得學習能力的過程,因此,我覺得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學習時,應儘量避免單純地、直露地向學生灌輸某種學習方法。有效的能被學生接受的學法指導應是滲透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的,是通過優化教學程序來增強學法指導的目的性和實效性。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主要滲透以下幾個方面的學法指導。

1、培養學生學會通過自學、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相關知識,使學生在探索研究過程中分析、歸納、推理能力得到提高。

本節教師通過列舉具體事例來進行分析,歸納出,並依據此知識與具體事例結合、推導出,這正是一個分析和推理的全過程。

2、讓學生親自經歷運用科學方法探索的過程。主要是努力創設應用科學方法探索、解決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探索中體會科學方法,如在講授時,可通過演示,創設探索規律的情境,引導學生以可靠的事實為基礎,經過抽象思維揭示內在規律,從而使學生領悟到把可靠的事實和深刻的理論思維結合起來的特點。

3、讓學生在探索性實驗中自己摸索方法,觀察和分析現象,從而發現“新”的問題或探索出“新”的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收斂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動力。在實踐中要儘可能讓學生多動腦、多動手、多觀察、多交流、多分析;老師要給學生多點撥、多啟發、多激勵,不斷地尋找學生思維和操作上的閃光點,及時總結和推廣。

4、在指導學生解決問題時,引導學生通過比較、猜測、嘗試、質疑、發現等探究環節選擇合適的概念、規律和解決問題方法,從而克服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促進知識的正向遷移。如教師引導學生對比中,藴含的本質差異,從而擺脱知識遷移的負面影響。這樣,既有利於學生養成認真分析過程、善於比較的好習慣,又有利於培養學生通過現象發掘知識內在本質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課題引入:

教師創設問題情景(創設情景:A、教師演示實驗。B、使用多媒體模擬一些比較有趣、與生活實踐比較有關的事例。C、講述數學科學的有關情況。)激發學生的探究__,引導學生提出接下去要研究的問題。

(二)、新課教學:

1、針對上面提出的問題,設計學生動手實踐,讓學生通過動手探索有關的知識,並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得出新知,並進一步提出下面的問題。

2、組織學生進行新問題的實驗方法設計—這時在設計上是有對比性、數學方法性的設計實驗,指導學生實驗、通過多媒體的輔助,顯示學生的實驗數據,模擬強化出實驗情況,由學生分析比較,歸納總結出知識的結構。

(三)、實施反饋:

1、課堂反饋,遷移知識(遷移到與生活有關的例子)。讓學生分析有關的問題,實現知識的昇華、實現學生的再次創新。

2、課後反饋,延續創新。通過課後練習,學生互改作業,課後研實驗,實現課堂內外的綜合,實現創新精神的延續。

五、板書設計:

在教學中我把黑板分為三部分,把知識要點寫在左側,中間知識推導過程,右邊實例應用。

六、説課綜述:

以上是我對《__》這節教材的認識和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在整個課堂中,我引導學生回顧前面學過的知識,並把它運用到對的認識,使學生的認知活動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識,又學會了方法。

總之,對課堂的設計,我始終在努力貫徹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基礎,以能力、方法為主線,有計劃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和實踐能力、思維能力、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為指導思想。並且能從各種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了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國中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三

《國小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國小生的積極性,培養國小生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

在低年級的數學教學的課堂上,我注重用遊戲,活動、等學生感興趣的活動,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到知識的探究、形成過程。注意選擇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材料和活動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愉快的數學學習體驗。例如“左,右”教學由於一年級的學生對上下、前後的認識有着比較豐富的生活經驗,大多數學生可以清楚地辨認,但不少學生對左右方位關係不太容易分清。所以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前,我似乎覺得“左,右”的位置關係,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經常接觸,應該都懂了,但後來我想:學生對“左,右”的位置關係,肯定只是表面的感知,一種比較淺顯的理解。因此,我精心設計了教學活動內容,先創設問題情境,“要發言的請舉右手”既是對學生的常規教育,也讓學生記住自己的右手。然後讓學生舉一舉,摸一摸,拍一拍,跳一跳,找一找,説一説,等遊戲活動體驗左右。在整個設計過程中,我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要教學手段,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積極地參與各種數學活動,使學生對“左,右”的位置關係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學生由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