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二語文教學總結與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教學工作總結 / 發佈於: / 人氣:2.5W

高二語文教學總結與反思(精品多篇)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 篇一

在中學文言文教學中,應注重瞭解文言文基礎知識的掌握及文言文內容的概括,在本篇教學中還應瞭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及他的思辨才華。在這裏,我主要想聯繫大學聯考,談談文言文教學。我認為在文言文平常的'教學中,首先一定要注重文言基礎知識的積累,其次要注重語感的培養。

文言基礎知識的積累重在落實,學習每一篇文言文時,要讓學生及時整理本課的通假字、特殊句式、詞類活用、一詞多義、重點實詞虛詞等,還要温故知新,聯繫以前學過的相關知識,課後多做練習加以鞏固,量變達到質變,文言基礎知識積累的多了,理解力自會加強。此外,閲讀一定量的文言書籍也是文言基礎知識積累的重要途徑,縱觀近幾年的大學聯考,有考生用文言文寫出了優秀的作文,這讓我很驚訝,我瞭解到他們能有這樣的表現,來自大量閲讀文言文的習慣,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閲讀一定量的文言書籍。

語感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我主張長期的訓練,最主要的是注重優秀文言文篇目的背誦,最少也要熟讀,爭取每一篇文章的每一個字句都了熟於心,讓學生逐步掌握文言文的語言習慣。《莊暴見孟子》雖然沒有名言名句的背誦,但是總體上是很優秀的一篇文章,我要求學生一是整理文言基礎知識,二是全文背誦增加語感,三是讓學生學習文章對比論證的方法。鑑於學生文言翻譯容易抄襲的問題,我找出典型句子,示範翻譯,力求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原則加以訓練,例如:“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我強調字字落實,“獨自欣賞音樂快樂,跟人家一起欣賞音樂快樂,哪一種更快樂?”長期以往,師生共同努力,我想在文言文翻譯這裏,給學生足夠的自信,消除他們賴以抄襲的心理。同時,通過對重點句子的翻譯,也能進一步讓學生了解文言文的語言習慣,培養他們的翻譯能力,理解能力。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 篇二

這是一篇典型的古代論辯類散文。篇幅雖然不長,但其文言知識豐富,人文意藴深厚,論證説理透徹,行文思路清晰。在教學過程中,我力爭將新課程的理念貫穿始終,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他們在動腦、動口、動手的過程中享受學習的快樂,體驗成功的喜悦。通過本課導學案的設計,學生的文言知識得以充實,論辯思路技巧得以提高,但對其人文意藴的挖掘及現實意義的引導還很欠缺,即沒能充分體現其作為“文”的價值。

對於這篇文章的學習,我覺得有以下的問題有待解決:一、課堂上誦讀聲太少了。曾經有人批評過,現在的語文課越來越不像語文課了,課堂上居然沒有讀書聲。我也知道這樣做是有悖於語文特點的,但是在具體的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就會因為某些原因而捨棄了朗讀的環節。例如,在課堂上教學預設沒有充分做好,學生的反應沒有達到預期,那就需要延長時間,而卧慣用的就是把朗讀捨棄。當然,如何讓誦讀更合理、更精到,更有很多需要斟酌的地方。二、“文”與“言”的關係該如何來處理。在這節課的安排上,我們安排了兩個課時。當然,要完成這兩節課的內容,前提是學生對這篇課文充分預習,所以,當學生預習不到位的時候,我就把重點放在了字詞的解釋上。因為我個人就認為字詞必須講解,而文意及文章採用的手法就不是那麼重要了。所以,在一節課的結尾,我對與挖掘它的現實意義幾乎為捨棄。對於此,我還要繼續學習及調整,把握好文言文教學的策略。

高二語文教學總結與反思 篇三

本學期,我們高二語文組教育教學工作本着“求真、務實、創新、高效”的理念,在全組老師們的兢兢業業的工作中紮紮實實、卓有成效地開展着,為了以後的工作更上一層樓,現將一學期的工作小結如下:

一、堅持理論學習,提高自身業務水平。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如果語文教師平時不認真學習,教學工作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為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身素質,我們積極參加學科教研活動,認真備課、輔導,好好利用學校訂購的網絡資源,不斷的豐富、提高自己。“善學才能善德,善德才能善教”,已成為全組教師的共識,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運用教學理論指導教學實踐,並認真撰寫教學論文。一學期來我們組有多名老師論文獲獎或在雜誌上刊發。例如:郝志宏老師論文《尊重、親近、細讀、轉化——淺析高中生閲讀能力的培養》榮獲區級二等獎。

二、緊抓課堂教學,充分利用電教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課堂教學是主渠道、主陣地,是教育教學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紮實而有效地開展課堂教學,不僅為教師才能的施展提供了一個自我挑戰的舞台,更是培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學習實踐基地。為此,我們年級組教師利用課餘時間多多閲讀相關教育刊物上的教學實例,在教研上觀看有關教學錄像,儘可能地擴展自身學習的空間;另外,為了掌握利用多媒體技術,我組老師積極參加課件的學習和製作,基本上都熟練掌握了幻燈片製作的基本技能,其中郝志宏老師的多媒體課程《故都的秋》通過了雙優課,王景老師以《念奴嬌赤壁懷古》及劉輝老師以《巴爾扎克葬詞》也積極參加了新教師多媒體課程講課比賽。

三、博採眾長,積極參加教研活動。

我組語文教師立足現在,瞄準大學聯考,一起仔細研究大學聯考考綱、考試説明,並以此作為我們平時學習新課和複習的準繩,重點抓好“三基”的落實,即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同組的各位老師的團結協作和毫無保留的各抒己見,使得我們在學習新課和複習時重點和方向都更清晰、更明確了。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學科教研活動,熱情主動聽老教師的優秀課,並謙虛地向有經驗的教師取經,以博採眾長、為我所用,因此我組語文教師也迅速的成長起來。例如:郝志宏、劉輝老師拜高三的張秀棟老師為師,積極聽課並虛心請教;王景老師拜王主任為師,積極聽課並虛心請教。

四、服從領導安排,出色完成教學任務。

今年,我校領導換屆,新領導走馬上任,在校園和教務建設上取得了眾目可睹的成績。我們高二語文組也不會落後,絕對服從領導安排,積極完成教學任務,竭盡全力爭取取得年終優異成績,為務中的騰飛貢獻我組的綿薄之力!

我高二語文組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離上級領導的要求和自身的奮鬥目標還有較大差距,我們組將在下一學期工作中,繼續發揚“求真、務實”的精神,乘風破浪、勇於開拓。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國小語文教學反思 篇四

近年來,國小語文教學在《語文課程標準》精神的引導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現象,正在向“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協作者、組織者的新型教學關係轉變。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正走向語文教學的前台。

在教學《找駱駝》一課時,我注重學生的讀。

在教學第一小段時,請學生輕聲讀,並想一想你能從中讀懂什麼?有什麼不懂的要問大家?讀後交流。

生1:我讀懂了商人丟了駱駝。

生2:我讀懂了它心裏很着急。

師:你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生2:找了好多地方看出來的。

生3:還可以從着急、趕上去問可以看出來。

師:你們看得真仔細,那誰能讀出商人的着急呢?(指名讀,自己讀,齊讀)

而在教學第2——9自然段時,分角色朗讀,有師生合作、生生合作、指名讀等。

更有趣的是教學第十自然段時,學生學用不緊不慢的語氣讀老人話時,學生的那副少年老成的樣子,真是讓人佩服學生們的創造力和模仿力。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 篇五

今天學習了《過秦論》的前兩段,在瞭解了組要戰國的歷史背景以及有關事蹟的基礎上,對聯縱的失敗也有了初步判斷能力。不過鄙人在這並不想多費一點周折,我大概概括幾點:用人失當、戰略失策、私心作怪等等。

劉老師問我們目前有什麼想法,我有所思卻不知何以言明,周圍的同學被一個個叫起,道着大同小異的看法。我不問自答:“要做到絕對信任這是不可能的事,當他們在聯合攻打秦國時一定會量着打敗秦國以後自己怎樣才能吃掉這個大肥肉。”

當時心裏還有別的話,不過不善言語,所以作罷了。

先説説看滅秦失敗的見解吧,以鄙人對戰國時期各國的恩怨模糊的記憶,和個別諸侯國主上的失策,可以斷定“合縱締交”的戰略是終歸失敗的。若不是齊人私下撤軍,亦不至於其他國家的軍隊失敗退場;若不是互相猜疑,亦不至於“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函谷關)”;若不是私心作怪,思想不宜,亦不至於“從散約敗”!説到底,“從散約敗”的原因僅説是私心作怪導致的也不足為過。

我大膽做一個假設:假設六國滅秦以勝利而告終,結果又會如何?在那時候,秦國已有巴、蜀以及其他“膏腴之地”,可謂地大物博。這塊大肥肉的主人不在了,其它的外來者會怎樣對待它,我們可想而知!必定是強健者居多,弱者得少,更有甚者絲毫不擁絲毫。戰國時弱小者如中山國、衞國和楚國等,這些小國命中註定被欺負,不論孰勝孰敗。如齊國和趙國,這類能與秦國抗衡的強國無疑是獲利最多的。當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壯大自己以後,固然走秦國的路——“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

假設齊、趙中一國舉兵天下,而各諸侯國又恐懼,又“會盟而謀弱‘齊(或趙)’”,我想這次的“以多欺少”未必像打秦國那樣是哪裏了。畢竟兩家都在亡秦的時候佔據了肥饒之地。因此,統一天下者要麼是齊國,要麼是趙國了。

回到史實中來,在“從散約敗”以後,各國居然“爭割地而賂秦”,簡直可笑之極!難道那些“肉食者”都不知道這是喪權辱國、慢性自殺的行為嗎?我想並非如此。畢竟締雖敗,士然在。明智之士一定知道這是不行的,我想問題出在諸侯國的君王身上。他們只想着自己的安全和衣食住行,根本不把國土和人民考慮在內。

不論是誰統一天下,都是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奮進和發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中國古代史的循環法則。

以上就是《過秦論》教學反思的全部內容,希望大家多多批評指正。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 篇六

提高語文課堂效率是一個老話題了,而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效率,至今還沒有圓滿的答案。這裏我根據本人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內容要講到點子上

語文教學要主則詳,次則略,不可平均用力,或按照“作者介紹、時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這種八股味很濃的程式化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這樣就難以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教學效率必然低下。教師必須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飲。”即緊抓住課義的重點,牽動人隅而提挈全篇,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時間要用在刀口上

“效率”的含義,就是指單位時間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穫。衡量一堂課的教學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學時間,即在教與學活動過程中學生學習知識、習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認識真正起作用的時間。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必須千方百計地提高45分鐘的利用率。如教《故都的秋》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一提起秋天,大家也許會浮現出一幅碩果滿枝的豐收圖景,也可能會有“無邊落木蕭蕭下”的悲涼感慨,那麼,郁達夫給我們帶來了一幅怎樣的秋天圖景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故都的秋》。學生翻開書,很快地找到了故都秋的特點“清、靜、悲涼”,並結合自讀提示,初步把握了景物特點與心境及時代背景的關係。這樣,在興味盎然中也較容易地理解了課文內容。這樣,既節省了時間,有提高了學生的聽課效率。

三、着力點要放在能力訓練上

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具備聽説讀寫的能力。【高一語文教學反思共5篇】高一語文教學反思共5篇。而能力是在訓練過程中培養的,因此,課堂教學必須把着力點放在能力訓練上。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徹底改革以知識學習為中心的基本教學體系和以教師講析為主的基本教學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訓練為中心的基本教學體系和教師指導下以學生主動學習和練習為主的基本教學形式。要堅持以訓練為主線,使教和學都成為訓練的手段,在聽説讀寫訓練的全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掌握字詞句章等知識。為了使訓練更有成效,教師必須善於設計,精講巧問,即使是一般的課堂提問和練習也要着眼於能力訓練。如在講授《藥》時,鑑於魯迅小説語言的含蓄性,我先讓學生自讀設疑。學生的問題主要聚焦在“阿義可憐”“烏鴉箭一般飛走了”“華大媽的不足和空虛”等問題上。藉着一位同學質疑小説第三部分與前後文的銜接問題,我們一起討論情節的發展,弄清了雙線結構。就“烏鴉”的描寫重點閲讀第四部分引出對主題的發掘。然後請學生分角色朗讀第三部分茶館的對話,分析人物間的關係和思想狀態,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感受其效果。最後讓學生自己體味環境和細節描寫的作用。

四、功夫要下在備課上

課堂教學效果如何,關鍵在於備課。因為備好課是搞好教學的基礎之基礎,根本之根本。教師只有深入鑽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備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點:即瞭解學生的知識底細,明確教學目標,掌握課文的重點內容。只有知道學生該學什麼,才能弄清自己該教什麼,否則,閉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無效勞動而已。教學目標決定課堂教學的方向。課堂教學目標明確,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學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加強教學的針對性。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三:高中語文教學反思(2291字)

高中語文教學已經進入基礎教育的尾聲,許多學習習慣已經養成,教學工作的開展不是很容易見成效。雖然對於大學聯考來説,學好語文對於學生選擇自己滿意的學校有一定的幫助。但總的説來,語文課作為陶冶情操激發思維,促進交流能力的工具性學科力量的發揮卻還遠不能盡如人意。據調查表明,有大量的學生對語文課有厭煩情緒,語文課作為人文精神的載體所應發揮的作用可能是所差更遠。也就是語文越來越成為一門"得分機器,而不是人文精神的載體。"做為一名語文教師,我發現因受傳統觀念和現行考試製度和評價方法的影響,不利於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阻礙着語文課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作用的發揮。

誤區一:語文課堂--"問題全解決了"

如果學生沒有問題意識,就不會去獨立思維,更談不上創新。語文課上,教師為了"緊扣教材",為了"調動"學生,便把"滿堂灌"演繹成"滿堂問",而所問的那些問題基本上屬於類似:"通過…

如果學生沒有問題意識,就不會去獨立思維,更談不上創新。語文課上,教師為了"緊扣教材",為了"調動"學生,便把"滿堂灌"演繹成"滿堂問",而所問的那些問題基本上屬於類似:"通過……你讀懂了什麼""還讀懂了什麼""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問題,學生回答這些問題都無須思考。還有些教師把教學參考書上的程式在課堂上"説教"一遍,把學生的思維完全限制在課本和教學參考書的框框之內。課堂上的閲讀也成為一種被動的閲讀,學生並沒有真正對課文用心去感悟,他們所"讀懂"的也只不過是根據以前的思維定勢而得到的"微言大義",至於課文與現實生活的聯繫都無從知道。因而,課上學生自能"讀懂"等課結束了學生沒有問題可以問了。其實這種沒有問題實則是最大的問題,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大誤區,是學生缺乏獨立思維的一種表現。

語文教學怎樣走出沒有問題的誤區呢?我認為首先要轉變觀念,放手去讓學生思考問題,給學生以自由思考的機會。學生一旦提出問題,就應該鼓勵,語文教學反思,並順着這一問題去引導學生,給他從小種下探索思考的種子。就象我們經常所説的那樣"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其次,我們應該認識到語文課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的聯繫,而不應囿於書本和教參的框框。我們不應該帶有"什麼什麼不是語文課要解決的問題"這種錯誤觀念。我們只有打破學科分界,學生的問題意識才有廣闊的空間。而且所提問題不一定當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給學生一個善於思考的頭腦。最後,教師要儘可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開闊學生的思維,先開闊自己的視野。

學年高二語文教學反思 篇七

提高語文課堂效率是一個老話題了,而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效率,至今還沒有圓滿的答案。這裏我根據本人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內容要講到點子上

語文教學要主則詳,次則略,不可平均用力,或按照“作者介紹、時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這種八股味很濃的程式化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這樣就難以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教學效率必然低下。教師必須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飲。”即緊抓住課義的重點,牽動人隅而提挈全篇,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時間要用在刀口上

“效率”的含義,就是指單位時間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穫。衡量一堂課的教學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學時間,即在教與學活動過程中學生學習知識、習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認識真正起作用的時間。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必須千方百計地提高45分鐘的利用率。如教《故都的秋》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一提起秋天,大家也許會浮現出一幅碩果滿枝的豐收圖景,也可能會有“無邊落木蕭蕭下”的悲涼感慨,那麼,郁達夫給我們帶來了一幅怎樣的秋天圖景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故都的秋》。學生翻開書,很快地找到了故都秋的特點“清、靜、悲涼”,並結合自讀提示,初步把握了景物特點與心境及時代背景的關係。這樣,在興味盎然中也較容易地理解了課文內容。這樣,既節省了時間,有提高了學生的聽課效率。

三、着力點要放在能力訓練上

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具備聽説讀寫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訓練過程中培養的,因此,課堂教學必須把着力點放在能力訓練上。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徹底改革以知識學習為中心的基本教學體系和以教師講析為主的基本教學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訓練為中心的基本教學體系和教師指導下以學生主動學習和練習為主的基本教學形式。要堅持以訓練為主線,使教和學都成為訓練的手段,在聽説讀寫訓練的全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掌握字詞句章等知識。為了使訓練更有成效,教師必須善於設計,精講巧問,即使是一般的課堂提問和練習也要着眼於能力訓練。如在講授《藥》時,鑑於魯迅小説語言的含蓄性,我先讓學生自讀設疑。學生的問題主要聚焦在“阿義可憐”“烏鴉箭一般飛走了”“華大媽的'不足和空虛”等問題上。藉着一位同學質疑小説第三部分與前後文的銜接問題,我們一起討論情節的發展,弄清了雙線結構。就“烏鴉”的描寫重點閲讀第四部分引出對主題的發掘。然後請學生分角色朗讀第三部分茶館的對話,分析人物間的關係和思想狀態,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感受其效果。最後讓學生自己體味環境和細節描寫的作用。

四、功夫要下在備課上

課堂教學效果如何,關鍵在於備課。因為備好課是搞好教學的基礎之基礎,根本之根本。教師只有深入鑽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備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點:即瞭解學生的知識底細,明確教學目標,掌握課文的重點內容。只有知道學生該學什麼,才能弄清自己該教什麼,否則,閉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無效勞動而已。教學目標決定課堂教學的方向。課堂教學目標明確,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學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加強教學的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