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新版師昌緒感動中國事蹟(多篇)

欄目: 先進事蹟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3.22W

新版師昌緒感動中國事蹟(多篇)

師昌緒感動中國事蹟 篇一

2010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高温合金科學奠基人、91歲高齡的師昌緒院士9月23日在合肥向中國科大的學子細説其91年來的“閒事”、“幸福”以及“愛國情懷”等,師老用詼諧幽默的方式,如數家珍地回憶曾經的歲月,引發學生的笑聲與掌聲。

“我現在還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着,而且越走越寬呢”,在當日的《人生道路上》報告會中,師昌緒院士以此開場講述“自己的複雜經歷”。

師昌緒1920年出生於河北,金屬學家,材料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領導研製成功中國第一代鑄造多孔氣冷渦輪葉片,為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獲得過包括2010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在內的眾多榮譽。

師昌緒説,自己出身在一個大家庭,五世同堂,當年離家外出求學時,大家庭裏仍有40口人在一起生活。他説,小時候有點傻乎乎,且有點邋遢,被認為沒有前途和出息,連媽媽都叫其“傻子”,但就是在這樣融洽的大家庭生活中,形成了他包容和樂於幫忙的性格。

1948年,師昌緒赴美留學,並先後獲得碩士、博士學位。1952年,由於中國抗美援朝,美國不許留美中國學生回國。當時作為“回國最為活躍的積極分子”的師昌緒與張興鈐、李恆德等人組織有志回國的留學生,聯名寫信表達要求回國的強烈願望,也正是這封信為中國留美學生回國打開了大門。1955年6月,師昌緒回國,開始為“中國的強盛作點貢獻”。

師昌緒在與年輕人談做人做事做學問的時候説:“1955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我生活得挺好,但之所以克服重重困難回到中國,是因為中國需要我。”

回國後,師昌緒被分配到位於瀋陽的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開始從事高温合金及合金鋼的研究與開發工作,這期間領導開發了中國第一代空心氣冷鑄造鎳基高温合金渦輪葉片。

師昌緒笑着介紹了自己2000年乾的“好事”。當時已經80歲且沒有具體工作的他因為“閒不住”,開始着手探索“碳纖維”領域。當時,中國航天航空碳纖維研發處於薄弱環節,由於師昌緒主動請纓,中國科技部在“863”計劃中專門增設了1億元人民幣的碳纖維專項。在實施過程中,師昌緒採取“誰拿專項的錢,誰就歸我們管”、“現場取樣”等多種具體措施,當前,中國航天航空所需的碳纖維已可立足國內。“這一輩子都沒有休息過”,師昌緒説,即便現在91歲了,早上還是8點上班,9點到辦公室,午飯後就開始工作直到下午3點才離開辦公室。

師昌緒説:“時常有人問我養生祕笈是什麼?我認為人不能光幹活,要活得快樂,要快樂地活着,當然快樂的前提是要有平等待人、正確評價自己和不嫉妒、不攀比的心態,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優勢力量。”

師昌緒説,現在感到很幸福。在報告會後接受中國科大校長侯建國贈送的壽桃瓶時,師昌緒開玩笑地説“再長壽,我就糊塗了”。

師昌緒感動中國事蹟 篇二

愛國愛黨,無私奉獻

—學習師昌緒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大王店中心國小:郭文榮

學習師昌旭同志的先進事蹟後,為他艱苦奮鬥默默奉獻的一生所感動。他愛國愛黨,無私奉獻,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

師昌緒同志的一生可以説是全部獻給了黨和人民的航空金屬材料事業,他對事業的熱愛與追求,離不開對黨的忠誠和堅定的信心,這種信念他一生都沒有動搖過。他具備為國為民的高尚品質。師昌旭同志一生矢志報國,始終不忘自己是中國人,時刻牢記時代賦予知識分子的責任。他具備寬廣的胸懷,敬業勤奮,奉獻社會,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在工作中,他要求嚴格,事必親躬。他還心繫羣眾,奉獻社會,為“希望工程”等捐款近10萬元。難能可貴的是,他清正廉潔,從不向組織提出任何要求。他具備奮鬥不止的人生境界。師昌旭同志用一生演繹了這樣一句為世人耳熟能詳的話: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在他位居高位時,自己只要動動嘴就行了;在他退休以後,本應該去安享晚年。但他卻沒有坐亨其成,他一心想着還能為這個社會做多少貢獻,我們要向師昌緒同志學習,學習他愛崗敬業,艱苦奮鬥,刻苦學習,不斷創新的精神。“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吳老的事蹟告訴我們,成才必須有頑強的意志,必須只爭朝夕,從點滴做起,不能好高騖遠。因此,必須立足崗位,腳踏實地,端正心態,勤勉敬業。在工作崗位上大膽探索、創新創造。養成勤學習、多讀書、善探究、愛思索的好習慣,不斷豐富知 識,開拓視野,提高自已的綜合素質,培養辯證思維能力。自覺向實踐學習,在實踐中更新思維、開闊眼界,在實踐中磨鍊意志、學會忍耐,成長為知識豐富、技能精湛、視野開闊、愛崗敬業的有用之才。

學習了師昌緒同志先進事蹟,感觸很深。師昌緒同志一生致力於適合我國國情的新型航空金屬材料研製方法和程序的研究,主持研製多種型號的金屬材料,並培養了幾代專業人才。為航空金屬材料的設計研製和促進我國航空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生前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在他九十高齡時,寫下了“我願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繼續為我們的航空工業盡心盡力,為實現今生‘航空報國’的夙願,奉獻一顆赤誠的心”的人生感言。他熱愛黨、熱愛祖國和人民的一生,是致力於建設航空強國的一生,是無私奉獻的一生。

師昌緒同志有着一生跟着黨走的堅定信心。他的一生可以説是全部獻給了黨和人民的航空金屬材料事業,他對事業的熱愛與追求,離不開對黨的忠誠和堅定的信心。他堅信只有馬克思主義、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和發展中國,這種信念他一生都沒有動搖過。

師昌緒同志有着一生為國為民的高尚品質。他一生矢志報國,始終不忘自己是中國人,時刻牢記時代賦予知識分子的責任。他擁有寬廣的胸懷,敬業勤奮,奉獻社會,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在工作中,他要求嚴格,事必親躬。他還心繫羣眾,奉獻社會。難能可貴的是,他清正廉潔,從不向組織提出任何要求。

師老的事蹟告訴我們,成才必須有頑強的意志,必須只爭朝夕,從點滴做起,不能好高騖遠。因此,必須立足崗位,腳踏實地,端正 心態,勤勉敬業。在工作崗位上大膽探索、創新創造。養成勤學習、多讀書、善探究、愛思索的好習慣,不斷豐富知識,開拓視野,提高自已的綜合素質,培養辯證思維能力。自覺向實踐學習,在實踐中更新思維、開闊眼界,在實踐中磨鍊意志、學會忍耐,成長為知識豐富、技能精湛、視野開闊、愛崗敬業的有用之才。

通過學習、我們要一以師昌緒同志為榜樣,以他的精神為動力,立足崗位,善於創造、甘於奉獻,要繼續貫徹落實好科學發展觀,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為黨的教育事業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九十三年風雨路,矢志不渝報國心。師昌旭同志一生愛國愛黨,無私奉獻,事蹟感人。他為我國航空金屬材料事業貢獻了畢生的心血和才華,是報國有成的黨員專家,是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週年的日子裏,報道師昌旭同志的先進事蹟,我們真切感受到了優秀共產黨員的人格魅力,更加堅定了在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

拿出祖國需要的航空金屬材料!對中國航空金屬材料事業的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化作了師昌旭艱苦奮鬥默默奉獻的一生實踐。愛國愛黨,無私奉獻是師昌旭留給我們的寶貴的精神遺產。學習師昌旭同志,就要學習他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的深厚感情,學習他的事業至上為之奮鬥終生的崇高精神境界,學習他不計名利勇於奉獻的高尚品德。

師昌緒一生的奮鬥,就是要為中國的飛機安上“中國心”。其實,師昌旭胸中跳動的正是一顆“中國心”,他把自己的命運與祖國的命 運緊密聯繫在一起,把祖國的需要作為自己的需要,把改變中國航空事業的落後作為畢生的追求。為了中國飛機的“中國心”,在敵機肆虐的炮火下,他毅然改行學航空;在歸國還是留外的選擇中,他堅定地回來報效祖國;在沒有機構、沒有人員、沒有資料的“三無”情況下,他迎難而上主動請纓。個人的能力再高,只有在國家民族事業的大舞台上,才能盡情施展;個人的價值再大,只有融入到國家民族的事業中,才會永恆。師昌旭規劃了新中國航空金屬材料研究的基礎構架,培養了一批發揮中堅作用的人才,為我國航空金屬材料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師昌緒始終站在時代的潮頭,在國家建設中顯示才華,他的奉獻已經匯入民族復興的洪流。

我們要學習師昌緒同志,堅定理想信念,忠於黨、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忠於航空事業,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征程中貢獻青春智慧和力量。理想是人類前進的動力,“人沒有理想就像鳥兒失去了翅膀”,我們教師只有堅定理想信念,才能百折不撓、成就事業。我們要學習師昌旭同志,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構築精神支柱,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頭腦,始終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要向師昌緒同志學習,樹立堅定理想,積極投身教育事業,百折不撓,永不放棄,努力工作,鋭意進取。把個人目標同學校的發展結合起來,爭做志向遠大、信念堅定的優秀教師,與祖國共奮進,與事業同發展。

2011、3

學習師昌緒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大王店中心國小2011、3

師昌緒感動中國事蹟 篇三

師昌緒同志事蹟介紹

2011-02-28 | 文章來源: 【大 中 小】【打印】【關閉】

師昌緒同志,河北省徐水縣人,出生於1920年11月15日,197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九三學社社員,著名材料科學家、中國科學院(1980年)、中國工程院(1994年)兩院資深院士,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1945年大學畢業於西北工學院礦冶系,1948年赴美留學,1949年5月獲密蘇里大學礦冶學院碩士學位,1950年1月在美國歐特丹大學冶金系任研究助教,同時攻讀博士學位,1952年6月畢業獲得博士學位,受聘麻省理工學院助理研究員。

師昌緒院士是一位愛國科學家,攻讀博士學位時正值抗美援朝期間,他是當時美國國務院明令禁止回國的35名中國學者之一,他作為領導者之一組織領導了在美中國留學生爭取回國的鬥爭運動,聯名寫給周總理表達強烈回國意願的書信成為1954年日內瓦國際會議上中國抗議美國政府扣押中國留學生回國的有力證據,《波士頓環球報》以通欄大標題報道並刊登他和另外兩名中國留學生照片;他還曾寫信給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申訴,並向美國民眾呼籲爭取同情。經過系列鬥爭他成為1955年春美國政府同意放行回國的首批76名中國留學生之一。

在臨行前,他的合作導師麻省理工學院著名冶金學家m.柯恩教授曾挽留他“你想回國,如果因為職位低,掙錢少的話,我可以幫你”。師昌緒平靜地謝絕了“都不是,在美國我是個可有可無的人,而我是中國人,我的祖國需要我”。關於愛國,師昌緒院士還有另外兩句有名的語錄“我們這代人為什麼愛國情結根深蒂固,因為中國受國外欺辱太深。使中國強盛、強大,是根本的思想”。“人生在世,首先要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觀,要對人類有所貢獻。作為一箇中國人,就要對中國作出貢獻,這是人生的第一要義”。

1955年回國後,在中科院金屬研究所工作,歷任金屬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研究室主任、常務副所長、所長、院士,中國科學院金屬腐蝕與防護研究所所長、1984年調任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主任,後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學部諮詢委員會主任等職,現任金屬研究所名譽所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特邀顧問、國家圖書文獻情報中心理事長、兩院資深院士聯誼會會長等職。

作為著名的材料科學家,他是中國高温合金研究創始人之一,被國外同行譽為“中國高温合金之父”,1957年就在國內率先開展了高温合金材料及工藝研究,研製出多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温合金及其部件,並結合實際推廣應用。

針對國家急需,研製鑄造鎳基高温合金空心渦輪葉片 航空發動機是飛機的動力源,高温渦輪葉片是其關鍵部件,要求在高温、高速、高載荷、複雜受力狀態、頻繁交變温度下長壽命穩定工作,工作條件極其苛刻,可靠性要求高,一旦失效則導致機毀人亡。1964年,我國自行設計的**飛機亟需發動機,經論證決定採用改進已有發動機的方案,要求增加推動力20%,這意味着要提高渦輪前温度100℃。為此,必須採用空心葉片進行強制冷卻,同時型號任務的時間進度緊迫,必須在一年內研製出高温合金材料和空心葉片,這在當時是極大的挑戰。此前,國內外幾乎所有葉片均為鍛造後經機械加工而成的實心葉片,只有美國研製成功了鑄造空心葉片,但製造材料、工藝嚴格保密。

師昌緒承擔精密鑄造空心渦輪葉片的研製任務後,組織帶領上百名科技人員,與設計和製造單位緊密結合,開展了冶煉、造型、脱芯、測壁厚、化學分析和相分析、控制合金質量、制定驗收標準等環節的攻關工作。首先,發展出m17合金,該合金比重較原蘇聯飛機發動機所用的合金輕9%,使發動機安全係數提高了35%。而且由於建立了一套低温精煉、低温脱氣和低温澆鑄工藝,結合成分調整,大大提高了合金的組織和性能穩定性;其次,採用真空精密鑄造技術,突破了葉片鑄造工藝的難題。師昌緒使用石英玻璃管並用氫氟酸溶解脱除的方法解決了型芯和脱芯的問題,發明了“自由端工藝”成功解決了型芯定位和斷芯兩大工藝難題,在實驗室研製出了我國第一片9孔鑄造空心渦輪葉片。他還開發出超聲波和x射線測厚技術,用於檢測葉片和定位型芯;綜合考慮渦輪葉片受力狀態和裂紋形成與擴展規律等因素,制定了鑄造空心葉片的驗收標準。運用上述技術,我國於1966年生產出第一台份鑄造空心葉片,並裝機試車成功。從承接任務到完成技術攻關,只用了短短一年時間,而同樣的工作,隨後在英國卻用了8年時間。

鑄造9孔渦輪葉片的研製是一項具有開拓性的工作,為我國鑄造高温合金及其先進空心葉片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它使我國渦輪葉片的發展邁上了兩個台階:一是由鍛造加工改為真空精密鑄造,二是由實心改為空心葉片。這項工作使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後,世界上第二個成功使用精鑄氣冷渦輪葉片的國家。該葉片到目前為止仍是我國用量最大的航空渦輪葉片,裝備我國多種航空發動機,40多年來沒有因葉片失效而發生過事故,充分説明標準適當,生產工藝穩定。由該項技術發展出的冶煉、澆鑄、型芯、檢測等系列工藝和標準已推廣到全國,直接指導着我國幾十年來高温合金的製備和鑄造渦輪葉片(多晶、定向和單晶)的生產。該成果於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1983年,師昌緒在瀋陽航空發動機廠瞭解到,我國有製造大推力發動機的能力。於是他和高良(冶金部)共同上書國家,闡明中國應立即開展大推力發動機的研究與開發,1994年9月,師昌緒主持召開包括兩院院士及有關專家的研討會,並赴陝西及上海進行調研,最終建議加速100座民航機的立項,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取得重大進展,他的敏鋭思維和前瞻性戰略大大推動我國21世紀航空事業發展。這一建議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中國從此開始了×××發動機的研製。在師昌緒的指導下,金屬所承擔該發動機的四種合金、六種渦輪葉片的研製工作圓滿完成任務。合金滿足了發動機全部設計和使用要求,達到國際同類合金先進水平;複雜空心定向凝固無餘量葉片的鑄造技術達到國際同類葉片的先進水平。目前,在×××發動機核心機技術的牽引下,我國正在研製一系列可滿足不同環境要求的高推重比大推力發動機。

在上述多項國家重要任務的支持和鍛鍊下,師昌緒建立的金屬所高温合金研究組已經發展成為我國三大高温合金研發基地之一。目前,基於高温合金空心葉片鑄造技術和定向凝固技術,金屬所高温合金研究部為滿足國家關鍵型號發動機的需求,承擔了大量航空和工業燃機用單晶合金及葉片的研製工作。

提出低偏析理論和技術,推動我國高温合金等材料的新發展 上世紀60年代初,金屬所確定了以發展鑄造高温合金為主攻方向以後,師昌緒便提出以“金屬的凝固過程”作為主要學科方向。由於高温合金含十幾種合金元素,而且合金化程度越來越高,凝固偏析成為高温合金進一步發展的主要障礙。通過試驗和理論分析,發現某些微量元素(如磷、鋯、硼、硅等)不僅本身產生嚴重的凝固偏析,而且還促進某些主元素的聚集。因此,通過有效控制這些微量元素,可大大減少合金的凝固偏析,這一發現被稱之為“低偏析技術”。該技術的應用使得鑄造高温合金工作温度提高了20-25℃,變形高温合金的開鍛温度提高上百度。據此發展了一系列低偏析的鑄造和定向高温合金,如m17f、m17g、m38g、dz125l等等,多數已應用於我國先進航空發動機上。該成果還被廣泛應用於不鏽鋼、抗氫鋼的研製和生產中。因此,當時國家計委在金屬所建立“低偏析合金材料及製品示範基地”,世界銀行貸款在金屬所建立了高性能均質合金工程研究中心。該成果獲1986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及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998年7月在美國華盛頓國際材料研究學會上,師昌緒做了“微量元素控制的低偏析高温合金”報告,各國學者公認是原創性的工作,獲得了國際材料研究學會聯合會(iumrs)頒發的“innovations in real materials award即實用材料創新獎”。當年全世界僅12項工作獲此殊榮,該獎項至今也是中國唯一的實用材料創新獎。

工業及艦用燃氣輪機中,劣質燃油中的硫及空氣中的鹼金屬在高温下會導致航空用鎳基高温合金發生熱腐蝕,因此必須調整合金成分,大幅度提高cr、ti元素含量以抵抗熱腐蝕,如何控制高cr、ti合金中的凝固偏析成為這類合金研製中的難題。在低偏析技術的牽引下,師昌緒帶領科研人員在國內率先開展了抗熱腐蝕高温合金的研製工作,發展了m38、m38g、dz38g、dsm11、dd8和dd10系列抗熱腐蝕合金。上世紀70年代四川發現大油氣田,欲用管道東輸上海,中間需要工業燃氣機驅動的增壓泵,師昌緒率隊前往爭取合作,最後確定渦輪葉片採用金屬所開發的耐熱腐蝕高温合金m38,完全滿足了當時進口的2.3萬千瓦燃氣輪機組的需求。目前金屬所在抗熱腐蝕高温合金及葉片研製領域處於國內領先地位,與哈汽、上汽、東汽三大汽輪機廠等國內大型燃氣輪機設計、製造單位都有密切合作,研製了系列的多晶、定向和單晶抗熱腐蝕合金及大型複雜空心葉片,在工業燃機和發動機中得到廣泛應用,在滿足各類發動機的需求中發揮着重要作用。

重視高温合金應用,在國內最早提出開展在接近使用條件下的材料性能研究 上世紀60年代,師昌緒認為高温合金研究必須建立新型強度實驗室,過去所測量的材料單項性能(如衝擊、疲勞和蠕變等)不能代表在使用過程中的性能。有些合金的單項性能雖好,但在接近使用狀態下卻未必合格。因此,他在國內率先建立了低應變疲勞及蠕變疲勞交互作用試驗裝置及第一台液壓伺服低頻疲勞機,帶動了國內強度研究的發展,為新型高温合金研製、選材及發動機設計提供了理論依據,在此基礎上金屬所建立了國家疲勞與斷裂重點實驗室。

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立足國內開發出鐵基高温合金gh135,參與我國高温合金生產 師昌緒一直提倡立足國內自主發展高温合金。上世紀50年代末,根據我國國情提出了大力發展鐵基高温合金的戰略方針。高温合金通常以ni、cr為主,當時由於中蘇關係惡化、國際封鎖,國內ni、cr產量很少,飛機發動機制造面臨巨大困難。師昌緒團隊與撫順鋼廠合作,研製出我國第一個鐵基高温合金gh135,部分代替了當時使用的鎳基合金gh33,生產出數以千計的航空發動機渦輪盤,不但解決了當時亟需,同時還帶動了全國開發鐵基高温合金的熱潮。

1959年,中蘇關係惡化,我國噴氣式發動機所需高温合金受到嚴重限制,黨和國家決定立足國內生產高温合金,並組織力量齊聚遼寧撫順鋼廠。師昌緒是專家之一。1960年初,東北生活十分困難,關內攻關人員撤離,只有師昌緒仍帶領金屬所科研人員堅守崗位,每天往返於撫順瀋陽之間,因勞累過度,患了嚴重腎盂腎炎,但仍然堅持工作,直到我國**、**飛機所需高温合金完全過關。

幾十年來,師昌緒一直引導和關注我國高温合金的研究、開發、生產和應用,鍛煉出了實踐經驗豐富、有較高理論水平的科研與生產隊伍,建立了若干研究和生產基地。50多年來,我國航空發動機所用高温合金的研製與生產完全立足國內,成為繼美、英和前蘇聯之後第四個具有高温合金體系的國家。

師昌緒是我國高温合金領域的主要學科帶頭人,全國高温合金會議多次請他做主旨報告;中、美高温合金交流會大多是以他的名義發出邀請;2006年他作為主編出版了一本《中國高温合金40年》;他還是《中國航空材料手冊》的首席顧問。2004年中國金屬學會高温合金分會授予他全國唯一的“終身成就獎”。

立足我國國情,開發出新型高合金鋼,在不同領域獲得了應用 上世紀50年代末,師昌緒在開發鐵基高温合金的同時提出開發節ni、cr高合金鋼,先後開發出cr-mn-n系耐蝕、耐熱高強度不鏽鋼和fe-mn-al系耐熱、低温、無磁奧氏體鋼。

1958年在師昌緒指導下,金屬所研製出cr-mn-n無鎳不鏽鋼(cr17mn14mo2n,簡稱a4鋼)。該鋼種不含鎳,原材料成本低廉。cr-mn-n無鎳不鏽鋼在多種腐蝕介質中耐蝕性能優異,抗磨損,在尿素分離塔和鹽化工換熱分離器等設備上應用,使得零部件使用壽命比傳統鎳鉻不鏽鋼316l(cr17ni12mo2)延長十多倍。目前這項技術已推廣到長城特鋼廠,形成批量生產,供應化肥廠與鹽化工企業。

高錳鋼是典型的奧氏體鋼之一,但是在形變或低温下會因為發生馬氏體相變而變脆。師昌緒等發現鋁能穩定奧氏體,通過用電子探針和金相方法,在國際上率先系統地研究fe-mn-al系富鐵角的相圖、相轉變規律與成分的關係,研製出了性能優良的15mn26al4鋼。實驗證明,該鋼是合金鋼系列中最穩定的低温材料,一般鎳鉻奧氏體鋼在液氮温度(-196℃)下就發生馬氏體相變而變脆,而15mn26al4鋼在液氫温度(-253℃)也不會發生相變。作為重要的低温結構材料,為我國氫能等工業的發展打下了基礎。此外這種鋼電阻率高、磁導率低,用於變壓器隔板可減少能耗。我國fe-mn-al系奧氏體鋼的提出比國際早了十幾年,該成果1982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這些材料的成功研製,不僅解決了當時工業所需,而且迄今為止在石油化工諸多領域廣泛應用。

引領並推動我國材料科學與技術的發展 師昌緒不僅是卓有成就的材料科學家,還是一位傑出的戰略科學家。在我國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他被公認為德高望重的學術領袖,並且在國際上也享有很高聲譽。他以高瞻遠矚的視角、淵博的學識和高度的責任心,準確把握和引領材料科技領域的發展。

上世紀80年代初,師昌緒在金屬所任所長期間,根據國際材料發展趨勢,提出研究快速凝固理論,建立非晶、微晶的研究方向。他最早在國內提出建立真空霧化制粉及激光制粉裝置,做出了國內領先的成果,並爭取到世界銀行貸款支持的“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國家重點實驗室”。

為了發展核技術,80年代初我國急需能夠抗高壓、高低温及高純氫的新鋼種。師昌緒分析了國內的低温與儲氫材料、氫分析測試技術等基礎,毅然接受並指導金屬研究所承擔起該項任務。經過多年研究攻關,取得了很好的結果,目前已發展出五種不同強度級別的抗氫鋼和合金,且已批量應用。該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三項。

上世紀80年代末,他發現納米科學技術正成為材料科學的生長點,因此,他對這一學科的發展十分重視。2000年美國克林頓總統提出納米技術將導致下一代產業革命的觀點以後,師昌緒上書國務院,從而在科技部建立了“國家納米科技指導和協調委員會”,他任顧問。他也是我國成立“納米科學中心”的倡導者,並任該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

鎂合金比重輕,但由於不耐腐蝕、強度低,一直沒有很大發展。上世紀90年代初,師昌緒分析了金屬材料資源情況,現有金屬材料資源少則幾十年、多則二三百年便會枯竭,唯有鎂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1995年,師昌緒等五名院士聯名建議將鎂的研究與開發列為重點攻關項目。自此以後,國內掀起了鎂合金研究開發的熱潮。

碳纖維是航空、航天的關鍵材料,國外對軍用碳纖維既不出口、也不轉讓技術。師昌緒意識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在2000年即主持召開了“聚丙烯腈基碳纖維發展對策研討會”,並親自上書黨中央,於2001年10月,中央批轉科技部將“聚丙烯腈基碳纖維”列為863專項。10年來師昌緒一直跟蹤我國碳纖維的研發、生產與應用,強調“自主創新”與“降低成本”。

研究基地是“出成果出人才”的地方,也是國家走向富強的依靠力量。在人才培養方面,師昌緒主張充分發揮每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幾十年來,帶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攻堅隊伍。他共聯合培養碩士和博士生100多名,為了讓年輕人在國際上早露頭角,許多國際會議邀請他做主題報告,他把這些機會都用來提拔青年人,在人才斷層的年代,金屬所的年輕人在同齡人是佼佼者,他培養的人中大多已經成為我國材料科技事業的中堅力量,其中三人已成為院士。

師昌緒1955年回國後即在中科院金屬所工作,一直工作了30餘年。除了科研工作以外,他對金屬所優良學風的形成起了重要影響。在他任常務副所長和所長期間,正值該研究所從國防科工委和冶金部轉入中國科學院,面臨學科方向確定、人員斷層、設備老化、與國外交往減少等諸多突出的問題。師昌緒明確提出以“材料科學與工程”為研究方向,大量招收研究生以解決人員老化和斷層問題,利用爭取到的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資助建立“材料科學與工程培訓中心”,開展大規模學習,派出大量科研人員出國進修。他鼓勵科技人員敢於打硬仗,勇於創新,認為“一個技術科學方面的研究所,不在國防或國民經濟方面做出重要貢獻就無法生存,在理論方面不發表高水平文章就不可能成為具有國際水平的研究所,也不能持續發展”。在他作為名譽所長後,不斷以此指導思想要求繼任所長,使金屬所即使在科技體制改革不斷減少科研經費時,以及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下,仍然團結一致按照此方向發展,成為我們國家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的重要基地,在世界科學材料領域佔有一席之地。

為發展腐蝕科學,1982年,在十分艱難的情況下,師昌緒在瀋陽籌建了中國科學院金屬腐蝕與防護研究所,併兼任所長,他提出腐蝕所應是向全國開放的研究所,要重視環境腐蝕與腐蝕工程。在十七年內該所發展很快,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逐漸成為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研究所,在中國科學院研究所評估中名列前茅。該所自主研發的重腐蝕防護塗層與陰極保護聯合防護技術屬國際首創,作為關鍵技術之一,已應用於杭州灣和舟山金塘等跨海大橋的水下鋼樁,設計壽命100年。

為我國材料科技的健康發展獻策獻力 早在上世紀60年代師昌緒就參與了“冶金材料”規劃的制訂,70年代末作為副組長參與制訂“材料科學”規劃;1983年,師昌緒作為新材料專家組組長,經過大量調研,制定了我國應大力發展的幾種新材料,列入我國重點發展計劃;1996年在師昌緒等三人的建議下,啟動了“中國材料發展現狀及進入新世紀對策”兩院諮詢項目,2002年10月完成了近400萬字的報告,報送中央有關部門;2004年國防科工委委託中國工程院召開“2010-2020年軍用先進材料技術發展戰略”研究,師昌緒為專家組長;2004年我國中長期科技規劃(2006-2020)的制訂,他是22位戰略顧問之一。在“863”計劃第二期,師昌緒和林蘭英積極爭取,新材料領域被恢復為單列。“973”計劃最初也沒有材料領域,1998年初,師昌緒建議列為獨立的材料領域。師昌緒作為主建議人,於“十五”期間向國務院提交了關於加強材料工程化研究的建議報告,成為發改委重點支持亟待工程化的幾種關鍵材料的重要參考。

1984年,師昌緒在任中國金屬學會下的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期間,組織成立了包括26個與材料有關的組織的“中國材料聯合會”(c-mrs),並任理事長。20多年來,師昌緒作為名譽理事長,仍熱心參與該學會的工作。此外,在師昌緒的組織下,成立了 “中國薄板深衝學會”(cddrg),並加入了“國際深衝研究學會”(iddrg);積極推動成立“中國生物材料聯合委員會”及加入國際組織。

1986年由師昌緒創刊的《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我國第一本全外文的材料期刊;1987年創刊了《能源材料》(後改名為《材料研究學報》),在基金委工作期間又創刊《中國科學基金》與《自然科學進展》(中英文版);從1983年起,師昌緒還擔任《金屬學報》主編15年。五種期刊中已有三種被sci收錄,有的還被列為國內最優秀期刊之列。2009年12月,師昌緒院士榮獲“新中國60年有影響力的期刊人”稱號。

多年來,師昌緒積極組織和參與材料領域的各種國際學術活動,致力於促進我國材料學界與國際同行的交流,推動我國的材料研究走向世界。他本人也在國際材料科學領域享有很高聲望。

鑑於他多年在材料領域所做出的貢獻,師昌緒1995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01年師昌緒獲得tms(the minerals, metals & materials society)-fellow稱號。tms是國際材料界最有影響的學會之一,tms-fellow授予世界著名材料科學技術專家與學者,其在世名額保持在100名左右,評審制度嚴格,師昌緒是在美國以外唯一的華人獲獎者。同年,師昌緒榮獲霍英東成就獎。

為國家重大科技戰略決策及科學技術發展做出重要的貢獻 面臨國際新技術迅猛發展及我國改革開放的浪潮,師昌緒最早提出組織學部委員(院士)進行諮詢,推動了相關行業的發展。任中科院技術科學部主任期間,師昌緒極力主張科學院和高校同大中型企業密切合作,發動20名科技專家提出倡議書,受到國家經委的重視,並召開會議進行了部署。1998-2000年他擔任中國科學院學部第一屆諮詢評議工作委員會主任,從2000年至今擔任中國科技圖書文獻中心理事長,從2004年起任兩院資深院士聯誼會會長。

1986年2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成立,師昌緒被任命為副主任,分管政策局和工程與材料學部。他主張學部工作人員對全國基礎研究隊伍、設施及水平深入瞭解,提高自身學術水平。其間,他主持“九五”重大科學工程的評審,共評審了六個項目,在“十一五”期間都開花結果。

他主持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遴選與建立評審制度,我國自1984年開始建立國家重點實驗室,1987年國家計委又利用世界銀行貸款投資建設,當時共聘請了不同學科的終審專家共18位,師昌緒為組長。最終評出了7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59個專業實驗室。

1989年,國家計委委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擔任實驗室的評審工作,由師昌緒主持,組織全國專家評審。因為每個學科都有幾十個實驗室,如何評審難度很大,經過幾年的實踐,最後確定了一套辦法,一直延用至今。2004年,在紀念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立20週年大會上,師昌緒被授予“傑出貢獻獎”。

由於他在基金委的出色工作,於1989年當選全國先進工作者。

早在1982年,師昌緒就與其他三位學部委員對是否成立中國工程院進行了討論。1993年,他與其他五位學者聯名提出成立中國工程院的建議,得到批准後擔任了中國工程院籌備組副組長,主持提出組建方案。1994年6月,中國工程院成立,他被選為副院長,分工負責工程學部建設、院士選舉和宣傳出版工作。在工程院工作期間,他當選為黨的十五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