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汪曾祺簡介汪曾祺散文全集作品 《汪曾祺散文》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34W

汪曾祺簡介汪曾祺散文全集作品 《汪曾祺散文》多篇

汪曾祺散文 篇一

暑假開始了,老師向我推薦了幾本書,《汪不祺讀本》一聽它的名字我就喜歡。這本書寫的是關於他小時候在自己家的大花園所發生的趣事,如捉螞蚱、捉蜻蜓、捉蝴蝶,各種各樣的昆蟲,汪不祺先生總喜歡把它們放在小瓶子裏,開着蓋,讓這些小東西們自生自滅。

在日常生活中,也必定離不開五味:酸、甜、苦、辣、鹹,這些都是人們做菜時放的佐料,像汪不祺先生這位名副其實的“美食家”會把所有有關吃的學問原原本本、一五一十地全説出來,讓你聽得直流口水,可他為了一道菜而遺憾了六十多年。

我小時候也有一個夢想,就是當一名美食家,但是在媽媽的勸説下,我才放棄了,除了媽媽燒的菜之外,我最喜歡吃徽州的毛豆腐了!它樣子不討人喜歡,可它經過油炸之後,簡直是舊貌換新顏,像一塊金麥,可香了!

關於這個美味的豆腐,還有一個傳説呢!很久以前,某州的大人愛吃一位老人做的豆腐。可是,一次突發的風寒,讓老人卧病在牀。這位老人一病病了好幾天,制好的豆腐放在紙箱裏,數日已過,老人已經病好了,發現豆腐已長毛,老人不捨得丟掉,就放在油鍋裏一炸,嚐了之後景竟比鮮豆腐還好吃。於是老人就把這長毛的豆腐取名“毛豆腐”,傳給了後代從此就過世了。

所有好吃的我都愛,可我最愛“毛豆腐”。

內容提要 篇二

本套書收錄了在量汪曾祺先生的小説、散文、戲劇以及其他作品,從這些內容豐富、題材各異的作品中,讀者可以對汪曾祺先生的思想情感和藝術風格有一個全面的瞭解。

對汪曾祺的評價 篇三

汪曾祺的一生,可謂是極為坎坷,但在這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汪曾祺並沒有向命運低頭,也沒有向政治俯首,而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堅強的活着。

後世之人評價汪老先生,他的一生走的極為艱難,伴隨着中國的脱胎換骨,汪曾祺也相當於被扒了兩層皮。但無論經歷了多少生活的折磨,精神的痛苦,卻最終沒有將汪曾祺先生打倒,他仍然具有一顆熱愛生活的心,淡泊名利的性,真誠率真的情,不畏強權的魂。汪曾祺先生愛好學問,在文學界內的海洋裏馳騁遨遊,不斷充實着自己的知識,陶冶着自己的情操。經歷過文革的考驗,度過了四人幫折磨後的汪曾祺,反而更加能沉心靜氣的專注於對學問的研究,真乃是令人佩服。

作家賈平凹評價汪曾祺是一隻文狐,而且是一隻修煉成精的老狐狸,可見汪曾祺在文學上的造詣之高超,令人歎為觀止。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也曾經盛讚過汪曾祺,説他是少有的學問界文章寫得好的。沈從文也曾經説汪曾祺就是人太老實了,雖然文章寫得很好,但卻一直沒有刻意的表露過自己的長處,以致於老舍先生很久之後才發現了汪曾祺這顆文學界的金子。

汪曾祺經典短篇散文:尋常茶話 篇四

我對茶實在是個外行。茶是喝的,而且喝得很勤,一天換三次葉子。每天起來第一件事,便是坐水,沏茶。但是毫不講究。對茶葉不挑剔。青茶、綠茶、花茶、紅茶、沱茶、烏龍茶,但有便喝。茶葉多是別人送的,喝完了一筒,再開一筒,喝完了碧螺春,第二天就可以喝蟹爪水仙。但是不論什麼茶,總得是好一點的。太次的茶葉,便只好留着煮茶葉蛋。《北京人》裏的江泰認為喝茶只是“止渴生津利小便”,我以為還有一種功能,是:提神。《陶庵夢憶》記閔老子茶,説得神乎其神。我則有點像董日鑄,以為“濃、熱、滿三字盡茶理”。我不喜歡喝太燙的茶,沏茶也不愛滿杯。我的家鄉認為客人斟茶斟酒“酒要滿,茶要淺”,茶斟得太滿是對客人不敬,甚至是罵人。於是就只剩下一個字:濃。我喝茶是喝得很釅的。常在機關開會,有女同志嚐了我的一口茶,説是“跟藥一樣”。因此,寫不出關於茶的文章。要寫,也只是些平平常常的話。

我讀國小五年級那年暑假,我的祖父不知怎麼忽然高了興,要教我讀書。“穿堂”的左側有兩間空屋。裏間是佛堂,掛了一幅丁雲鵬畫的佛像,佛的袈裟是紅的。佛像下,是一尊烏斯藏銅佛。我的祖母每天早晚來燒一炷香。外間本是個貯藏室,房樑上掛着乾菜,乾的粽葉。靠牆有一缸“臭滷”,麪筋、百葉、筍頭、莧菜都放在裏面臭。臨窗設一方桌,便是我的書桌。祖父每天早晨來講《論語》一章,剩下的時間由我自己寫大小字各一張。大字寫《圭峯碑》,小字寫《閒邪公家傳》,都是祖父從他的藏帖裏拿來給我的。隔日作文一篇。還不是正式的八股,是一種叫做“義”的文體,只是解釋《論語》的內容。題目是祖父出的。我共做了多少篇“義”,已經不記得了。只記得有一題是“孟子反不伐義”。

祖父生活儉省,喝茶卻頗考究。他是喝龍井的,泡在一個深栗色的扁肚子的宜興砂壺裏,用一個細瓷小杯倒出來喝。他喝茶喝得很釅,一次要放多半壺茶葉。喝得很慢,喝一口,還得回味一下。

他看看我的字,我的“義”,有時會另拿一個杯子,讓我喝一杯他的茶。真香。從此我知道龍井好喝,我的喝茶濃釅,跟小時候的薰陶也有點關係。

後來我到了外面,有時喝到龍井茶,會想起我的祖父,想起孟子反。

我的家鄉有“喝早茶”的習慣,或者叫做“上茶館”。上茶館其實是吃點心、包子、蒸餃、燒賣、千層糕……茶自然是要喝的。在點心未端來之前,先上一碗乾絲。我們那裏原先沒有煮乾絲,只有燙乾絲。乾絲在一個敞口的碗裏堆成塔狀,臨吃,堂倌把裝在一個茶杯裏的作料——醬油、醋、麻油澆入。喝熱茶、吃乾絲,一絕!

抗日戰爭時期,我在昆明住了七年,幾乎天天泡茶館。“泡茶館”是西南聯大學生特有的説法。本地人叫做“坐茶館”,“坐”,本有消磨時間的意思,“泡”則更勝一籌。這是從北京帶過去的一個字。“泡”者,長時間地沉溺其中也,與“窮泡”、“泡蘑菇”的“泡”是同一語源。聯大學生在茶館裏往往一泡就是半天。幹什麼的都有。聊天、看書、寫文章。有一位教授在茶館是讀梵文。有一位研究生,可稱泡茶館的冠軍。此人姓陸,是一怪人。他曾經徒步旅行了半個中國,讀書甚多,而無所著述,不愛説話。他簡直是“長”在茶館裏。上午、下午、晚上,要一杯茶,獨自坐着看書。他連漱洗用具都放在一家茶館裏,一起來就到茶館裏洗臉刷牙。聽説他後來流落在四川,窮困潦倒而死,悲夫!

昆明茶館裏賣的都是青茶,茶葉不分等次,泡在蓋碗裏。文林街後來開了家“摩登”茶館,用玻璃杯賣綠茶、紅茶——滇紅、滇綠。滇綠色如生青豆,滇紅色似“中國紅”葡萄酒,茶葉都很厚。滇紅尤其經泡,三開之後,還有茶色。我覺得滇紅比祁(門)紅、英(德)紅都好,這也許是我的偏見。當然比斯里蘭卡的“利普頓”要差一些——有人喝不來“利普頓”,説是味道很怪。人之好惡,不能勉強。我在昆明喝過大烤茶。把茶葉放在粗陶的烤茶罐裏,放在炭火上烤得半焦,傾入滾水,茶香撲人。幾年前在大理街頭看到有烤茶缸賣,猶豫一下,沒有買。買了,放在煤氣灶上烤,也不會有那樣的味道。

一九四六年冬,開明書店在綠楊請客。飯後,我們到巴金先生家喝工夫茶。幾個人圍着淺黃色的老式圓桌,看陳藴珍(蕭珊)“表演”濯器、熾炭、注水、淋壺、篩茶。每人喝了三小杯。我第一次喝工夫茶,印象深刻。這茶太釅了,只能喝三小杯。在座的除巴先生夫婦,有靳以、黃裳。一轉眼,四十三年了。靳以、蕭珊都不在了。巴老衰病,大概也沒有喝一次工夫茶的興致了。那套紫砂茶具大概也不在了。

我在杭州喝過一杯好茶。

一九四七年春,我和幾個在一箇中學教書的同事到杭州去玩。除了“西湖景”,使我難忘的兩樣方物,一是醋魚帶把。所謂“帶把”,是把活草魚脊肉剔下來,快刀切為薄片,其薄如紙,澆上好秋油,生吃。魚肉發甜,鮮脆無比。我想這就是中國古代的“切膾”。一是在虎跑喝的一杯龍井。真正的獅峯龍井雨前新芽,每蕾皆一旗一槍,泡在玻璃杯裏,茶葉皆直立不倒,載浮載沉,茶色頗淡,但入口香濃,直透肺腑,真是好茶!只是太貴了。一杯茶,一塊大洋,比吃一頓飯還貴。獅峯茶名不虛,但不得虎跑水不可能有這樣的味道。我自此才知道,喝茶,水是至關重要的。

我喝過的好水有昆明的黑龍潭泉水。騎馬到黑龍潭,疾馳之後,下馬到茶館裏喝一杯泉水泡的茶,真是過癮。泉就在茶館檐外地面,一個正方的小池子,看得見泉水骨嘟骨嘟往上冒。井岡山的水也很好,水清而滑。有的水是“滑”的,“温泉水滑洗凝脂”並非虛語。井岡山水洗被單,越洗越白;以泡“狗古腦”茶,色味俱發,不知道水裏含了什麼物質。天下第一泉、第二泉的水,我沒有喝出什麼道理。濟南號稱泉城,但泉水只能供觀賞,以泡茶,不覺得有什麼特點。

有些地方的水真不好。比如鹽城。鹽城真是“鹽城”,水是鹹的。中產以上人家都吃“天落水”。下雨天,在天井上方張了布幕,以接雨水,存在缸裏,備烹茶用。最不好吃的水是菏澤。菏澤牡丹甲天下,因為菏澤土中含鹼,牡丹喜鹼性土。我們到菏澤看牡丹,牡丹極好,但是茶沒法喝。不論是青茶、綠茶,沏出來一會兒就變成紅茶了,顏色深如醬油,入口鹹澀,由菏澤往梁山,住進招特所後,第一件事便是趕緊用不帶鹼味的甜水沏一杯茶。

老北京早起都要喝茶,得把茶喝“通”了,這一天才舒服。無論貧富,皆如此。一九四八年我在午門歷史博物館工作。館裏有幾位看守員,歲數都很大了。他們上班後,都是先把帶來的窩頭片在爐盤上烤上,然後輪流用水氽坐水沏茶。茶喝足了,才到午門城樓的展覽室裏去坐着。他們喝的都是花茶。北京人愛喝花茶,以為只有花茶才算是茶(很多人把茉莉花叫做“茶葉花”)。我不太喜歡花茶,但好的花茶例外,比如老舍先生家的花茶。

老舍先生一天離不開茶。他到莫斯科開會,蘇聯人知道中國人愛喝茶,倒是特意給他預備了一個熱水壺。可是,他剛沏了一杯茶,還沒喝幾口,一轉臉,服務員就給倒了。老舍先生很憤慨地説:“他媽的!他不知道中國人喝茶是一天喝到晚的!”一天喝茶喝到晚,也許只有中國人如此。外國人喝茶都是論“頓”的,難怪那位服務員看到多半杯茶放在那裏,以為老先生已經喝完了,不要了。

龔定庵以為碧螺春天下第一。我曾在蘇州東山的“雕花樓”喝過一次新採的碧螺春。“雕花樓”原是一個華僑富商的住宅,樓是進口的硬木造的,到處都雕了花,八仙慶壽、福祿壽三星、龍、鳳、牡丹……真是集惡俗之大成。但碧螺春真是好。不過茶是泡在大碗裏的,我覺得這有點煞風景。後來問陸文夫,文夫説碧螺春就是講究用大碗喝的。茶極細,器極粗,亦怪!

在湖南桃源喝過一次擂茶。茶葉、老薑、芝麻、米、加鹽放在一個擂缽裏,用硬木的擂棒“擂”成細末,用開水衝開,便是擂茶。我在《湘行二記》中對擂茶有較詳細的敍述,為省篇幅,不再抄引。

茶可入饌,製為食品。杭州有龍井蝦仁,想不惡。裘盛戎曾用龍井茶包餃子,可謂別出心裁。日本有茶粥。《俳人的食物》説俳人小聚,食物極簡單,但“惟茶粥”一品,萬不可少。茶粥是啥樣的呢?我曾用粗茶葉煎汁,加大米熬粥,自以為這便是“茶粥”了。有一陣子,我每天早起喝我所發明的茶粥,自以為很好喝。四川的樟茶鴨子乃以柏樹枝、樟樹葉及茶葉為薰料,吃起來有茶香而無茶味。曾吃過一塊龍井茶心的巧克力,這簡直是惡作劇!用上海人的話説:巧克力與龍井茶實在完全“弗搭界”。

汪曾祺散文 篇五

有誰曾料到,時隔兩月,我重拾經典,再次捧起汪老的這部《草木春秋》。

您可能會問:“汪老,咱今天吃啥山珍海味?”彆着急,汪老這位“文壇美食家”向來喜愛吃喝、玩樂。咱今天就在這玩樂嘗人間百味,在美食中游大好河山。

第一站我們來到了山東名城——菏澤。説來慚愧,我作為一名山東漢子,竟對荷澤知之甚少。莫慌,有汪老帶你遊歷荷澤。一進城,初日將進,楊柳春風,迎接遠道而來客人的是一個千許畝牡丹,彷彿走進一場花的盛宴,蜜的海洋,閲着甜香氣息,憂惚之間,有如夢迴酒醒。汪老最喜那一朵淺白色的牧丹。他本人,也如這素淨的白牡丹一般,清澈淡雅。

賞完這菏澤牡丹,再當一回綠林好漢——上梁山,在人們印象中,應該是不甚高大的。但梁山實則低矮而不雄偉,山勢也不險惡,就連花甲之年的汪老,都可以一口氣山頂而不覺有什麼。汪老也發出了自己的質疑:這樣一座山,能做出那樣大的一番事業嗎?”這個問題,我們不再深究,因為眼前的這一尾鱖魚對汪老更具研究價值,在菏澤的兩天多時間,我如和汪老一行餐餐都有魚,梁山人對魚文化的研究,連江老都不禁讚歎其“贊極精妙”。

説到魚,汪老又來勁了。關於鱖魚的種種吃法,汪老自然是如數家珍,最出名的不過鬆鼠鱖魚、臭鱖魚、清蒸、糖醋等他還誠心推薦了清湯鱖魚。汪老把自己貪吃的本性在字裏行間中顯露無遺,直言不諱。

宿梁山之第二日,我與汪老起身。欲離開,破曉時分,一場傾盆大雨開始了獨奏。我看向身旁的汪老,他客光煥發,眼裏開始閃爍着一些東西,“山東今年是個好年景。”他説道。

汪曾祺的散文 篇六

祁白水是日照文化學者,他在《齊魯晚報。青未了》副刊的名家側影設有專欄。而我又是一個愛讀書的人,想從現代名家學起的人。白水老師從側面介紹名家,我就從正面學習名家。一側一正,就全面了。相得益彰,相輔相成,豈不兩全其美。慢慢地,我就形成了無法改變的習慣。

從今年五月份開始,我先後跟着白水老師學習了流沙河、何立偉、阿城、王兆軍、劉玉堂、趙德發、魯迅、汪曾祺、周作人、孫犁等現代當代名家的諸多作品。而讓我最感興趣投入全部精力最深入學習的有魯迅的雜文、趙德發的小説,還有汪曾祺的散文。

汪曾祺老先生在小説、散文、繪畫、戲劇、美食、書法等方面皆有較高造詣。他的作品大多數是談飲食,談草木,談文化,談民俗,談花鳥蟲魚、敍師生情,寫凡人瑣事,雅俗共賞,有着“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懷”。

汪老的散文沒有結構的苦心經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深神奇,平淡質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他説過:我希望把散文平淡一點,自然一點,家常一點的。因此品讀汪老的散文像聆聽一位性情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説話,雖百事雜陳,但饒有興味。

汪老在《蒲橋集》自序上説:我寫散文,是摟草打兔子,捎帶腳。常常道:我是歪才,善能胡謅。

他善於以個人的細小瑣屑生活為背景,使“日常生活審美化”。糾偏了那種集體的“宏大敍事”。他善於以平實委婉而富有彈性的語言,以平淡含蓄節制的敍述,抨擊了誇飾的文風之矯情,讓人重温曾經消逝的古典主義名士風散文的魅力。汪老的文學主張讓真善美來自生活,恬淡和雍容迴歸散文,讓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的局面,功不可沒。

他的散文不注重觀念的灌輸,但寫出來的文章卻發人深思。他的作品無論是寫風俗,談文化,憶舊聞,述掌故,寄鄉情,再到花草蟲魚,瓜果食物,無所不涉,都能信手拈來。文如其人,源於汪老心境的淡泊和他對人情世故的達觀與超脱,即使身處逆境也心情釋然。

喜歡汪曾祺就要多讀他的作品,先去了解他的家世。汪老的祖父是清朝末期的拔貢,拔貢就是可充任京官、知縣或教職。祖父文章寫得很好,喜歡收藏古董字畫。汪家世代都是看眼科的,祖父就是很有名的眼科醫生,開了兩家藥店,信儒學佛。汪曾祺的父親是温爾文雅、恬然隨和的人,很少見他發脾氣,從來不對子女疾言厲色的。他是畫家,畫寫意花卉,會刻圖章,初宗浙派,更喜歡藏石。父親是心靈手巧的人,擺弄各種樂器彈琵琶、拉胡琴、笙簫管笛,無所不通。

1939年,他考入西南聯大中文系,成為沈從文的學生。他的創作風格是受沈從文影響的。他倆都是小説見長,善於寫人狀物,善於把自己的情感深藏在人和事之中,具有天然的隨機性。小説創作“要貼着人物走”,小説里人物才是主要的、主導的,不能離開人物去抒情、發議論。所寫之景,既是作者之景,也是人物之景,也就是“氣氛就是人物”。還有兩個人對話越平常,越簡單越好。

汪老曾説:我是極為平常的人,我沒有深奧獨特的思想。我寫的小説都是平常事、普通人、小人物,因為我對這些人和事比較熟悉。什麼是現實主義?就是真實地寫出自己所看到的生活,不要搞得太複雜。想象和虛構的來源還是生活:一是生活的積累,二是對生活的思考。寫作題材是可遇不可求的,具有偶然性。

他的散文代表作有《逝水》《蒲橋集》《孤蒲深處》《人間草木》《矮紙集》《旅食小品》《汪曾祺小品》等。其中《逝水》一文,就是看着平淡似水,卻能暖暖地流入讀者內心深處。汪曾祺曾説:我的作品不是也不可能成為主流。我是安於竹籬茅舍、小橋流水的人,不會有什麼驚心動魄的故事,從小小的“熟悉”到大大的“熟習”。這都源於他深厚的國學底子,出色的古文修養,還有對民間文化的天然親和。考辭章典故,即興偶感,娓娓道來,於不經心不刻意傳神妙筆,直接墊高了他的創作高度。

《汪曾祺小品》由1992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其中有《用韻文想》《吃食與文學》《小説的散文化》《七十書懷》等。汪曾祺寫“凡人小事”的小品文深藴着他獨特的人生體驗,但並不是自娛一己的性情,而是強調自己的作品還應於世道人心有補,對社會人生有益,決不要把個人和社會隔離開來、對立起來。

汪老的小説創作充滿了中國味兒。他對傳統文化有着痴迷的熱愛,在創作上追求現實主義,讓他的作品融入民族傳統中。他以近乎虔誠的態度來抒寫民族的傳統美德。汪曾祺小説中流溢出美的品質,他寫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在展示美與健康的同時,也常常對人性的醜惡發出深沉的喟歎,對那些自卑、平庸、麻木的心理狀態也有鍼砭,但同情與悲憫多於批判。汪老常説:我的小説多是在茶館裏泡出來的,在鹹菜缸裏醃一醃就出來了。小説代表名篇有《受戒》《異秉》《大淖記事》《雞鴨名家》等。

《汪曾祺:文與畫》是一本藝術小品合集,內有大量優美飄逸的字畫。他的書法和圖畫,疏朗清淡、賞心悦目,圖文互為補充,彼此添色,相映成趣,更增品位。汪曾琪作畫蘿蔔白菜,俱收筆端,自娛自樂,陶醉於“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贈君”。他的花鳥畫作,如嶺上白雲飄逸,高潔、空靈。汪老也有遺憾,遺憾的是自已沒成為畫家。

他的文學評論集《晚翠雜談》,1988年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是“小説家談小説”叢書。內有部分作品自序、小説筆談、小説創作隨談、小説技巧常談,還有關於小説語言、淺談雜書、我和民間文學等篇。

他是京劇劇本《沙家浜》《范進中舉》的主要編者之一。他的文集有《汪曾祺自選集》《汪曾祺文集》《汪曾祺全集》等。

汪老不僅是在散文、小説方面頗有建樹,對飲食文化也頗有研究,在參與實踐過程中不斷創新。他説:大菜名菜,寫的人不吃,吃的人不寫。我是寒士,就寫平民百姓喜歡吃的,寫鄉土味很濃的風味小吃。小到各地的鹹菜、豆腐、實菌、麪食,無所不通。他喜愛喝酒,酒後就會文如泉湧,抽起煙來更見其神韻風度,俗話説“煙出文章,酒出詩人”,這也與他的豪爽、灑脱的性格有關吧!

“人走魂在”,汪老已經離開我們近二十年了。汪老人格魅力為什麼超過他在世的時候,感召着後人?他的作品為什麼能打動着我,為什麼能讓我靜下心來讀懂它,這與他作品的內涵是分不開的。經過二十多天的學習,我認為是汪老的文學作品不脱離當今社會,有着時代性與親民性。汪老的人格操守影響着我們。他的作品深入人心、經久不衰,充滿了鮮活強勁的生命力。為推動了文學真正迴歸人學、迴歸生活,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功莫大焉、

江蘇省高郵市成立了汪曾祺文學研究會,為保護汪曾祺這一文化品牌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上海的施行老先生成立了“汪曾祺之友”微信文學沙龍,為全國各地的“汪迷”在一起研究討論汪曾祺的人品、作品,提供了交流的平台。當我把這篇文章發表在新浪博客後,意外的是“汪曾祺之友”的文友看到並給我留下評論。在茫茫的博海中,我們能夠相遇,是多麼難得多麼珍貴,讓我深深地驚喜着、感動着!

更為驚喜的是,汪曾祺夫人施鬆卿的侄子———85歲高齡的施行老先生知道我是“汪迷”後,我們加了微信好友。我把《走近汪曾祺》和《隨遇而安》兩篇文章發到他的郵箱裏,施老看後給我提了二合一建議,鼓勵我修改好後再發給他。這對於我來説,是多麼的激動和自豪呀!

喜愛讀書,讓我有了最好的遇見。不期而遇的相逢最真最美。讓我們靜下心來讀書吧!讀書就是和高尚的人説話。我的讀書才剛剛開始,我讀汪曾祺只是冰山一角,所瞭解汪老的人品、作品也微不足道。今後的日子裏,我還會在施老指引下,和廣大“汪迷”在一起,學習研究汪曾祺老先生的作品,不為別的,只為內心裏的喜歡。可以這樣説,我是發自內心真心地喜歡敬重汪老。

作者簡介: 篇七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我國著名小説家、散文家、戲劇家。他的小説《受戒》和《大淖記事》都曾獲獎,一些作品還被翻譯到國外。他還曾創作和改編了京劇《范進中舉》、《王昭君》及現代京劇《沙家浜》等。如今,汪曾祺平中顯奇,淡中有味的作品,備受眾多讀者的真心喜愛,並在海外產生越來越廣泛的影響。劇作家沙葉新評價他的作品是“字裏行間有書香味,有江南的泥土芳香”,可見喜悦之情溢於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