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國文化報告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17W

中國文化報告多篇

【第1篇】中國茶文化茶經濟開題報告範文

課題題目:茶與現代經濟

課題組成員:xxxxx

主題:二十一世紀的綠色飲料一一茶

簡要課題説明: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目前世界各國引入的茶種、栽培技術、加工工藝、飲茶方法,最初都是直接或間接由中國傳入的。而中國茶葉更是以其品質之佳享譽海內外。但是近幾年來,中國茶葉對出口量已遠不如從前,中國不再是世界上最大的茶葉出口國。即使是在國內,中國的茶文化也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西方飲料的衝擊和挑戰。我們決定以此入手,來探究這些現象產生的原因,調查中國新興茶文化的發展狀況。

課題的目的和意義:

新時期的學生都熱衷於飲用西方飲料,卻不知隱藏在那方便、快捷表象下的是口味的極度單一化。而中國傳統的茶文化恰恰由於品種的多樣化、口味、欣賞的個性化而較難被學生接受。但孰不知,幾千年下來,中國茶文化已積澱起極其豐富的內涵。中國的文化遺產中不論是文學、詩歌、戲曲,上至國家大事的慶典節目,下至民間生活的喜慶婚喪、風俗民風、農時收種,無不滲透着茶文化的影子,去掉茶文化,中國的文化面貌無疑將大大遜色。

我們研究茶文化在新時期的發展狀況,目的是希望茶文化能以嶄新的面貌適應現代化發展。經濟的高速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使人們不再注重素質的培養,而茶文化則是培養人的素質最佳的精神食糧之一。我們希望以這行動來喚醒大家對茶文化的重視。

活動計劃:

1、任務分工:上網調查:周彬琳活動記錄:徐蓮敏資料的整理歸納:金豔文余文偉 設計包裝袋:周璐君光盤製作:劉雯琳姜契

2、活動步驟:

階段 :一 二 三

時間 :5-6周 3-4周 2周

主要任務: 資料收集 論文成形 製作光盤

階段目標: 完成論文所需資料的準備工作 論文的整體撰寫 多媒體光盤的製作美化修飾工作

3、計劃訪問的專家:徐永成老師倪喚風老師等

4、活動所需條件:圖書資料,如:有關茶文化、茶經濟方面的書籍其它:計算機上網預期成果:論文表達形式:文字、實物、多媒體光盤

【第2篇】中國居民文化消費傾向千人問卷調查報告

不久前,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通過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將文化產業提升到了國家戰略的層次。會議指出,加快振興文化產業,對於滿足人民羣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擴大內需特別是居民文化消費,具有重要意義。

參照國際經驗,一般認為,現階段我國文化消費支出總量應該在4萬億元以上。不過,目前實際只有不到8000億元,這意味着我國居民文化消費潛力遠未得到釋放。

那麼,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着哪些問題?居民文化消費還存在着哪些制約因素?未來我國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的發展方向何在?

本版從今日起,推出“聚焦居民文化消費”系列報道,探討上述話題。

由《人民論壇》雜誌和本版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的“中國居民文化消費傾向千人問卷調查”日前結束。調查在東、中、西部大城市、中小城市、鄉鎮廣泛展開,除此之外,還針對高端服務行業、工程技術行業、公務員、事業單位、各地高校等做了行業羣體調查,另外,還與人民論壇網、新浪網等網站合作,開展了網絡調查。截至2022年8月20日,共收回有效紙質問卷1071份,有效網絡問卷5372份,共計收回有效問卷6443份。

居民最喜歡的文化消費是什麼?逾六成居民最愛看電視、上網

在對“以下文化休閒消費形式中,您更喜歡?”這一問題的回答中,“看電視”以62.6%的支持率位居第一,“上網”則以61.5%緊隨其後。47.5%的受訪者選擇“閲讀書報雜誌”,“看電影”和“旅行”亦獲得了接近四成的支持率。調查結果表明,相較於其它文化休閒方式,看電視和上網在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優勢地位較為明顯。

北京市統計局今年3月發佈的《北京市居民時間利用情況調查報告》中稱,看電視和上網佔用了北京城鄉居民主要的業餘時間。值得關注的是,在大城市高收入年輕人羣受訪者中,“上網”的支持率超過八成,表明大學生、年輕白領羣體對網絡的高度依賴。

編輯點評:看電視、上網,是居民文化休閒活動的“主力軍”,折射出我國民眾的文化消費形式還較為單調。

中國人民大學陳力丹教授認為,這與我國文化產業結構尚不完善、文化產品單一不無關係。提供更加多樣化、個性化的文化消費產品,讓居民的公共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是文化產業整體升級、全面振興過程中所不可或缺的。

哪些文化消費場所應當加強建設?逾七成居民選擇書店、圖書館

在回答“以下選項中,您認為哪些文化消費場所應當加強建設?”時,73.9%的受訪者認為應着重加強“書店、圖書館、社區講座場所”建設,超過排名第二的“劇院、音樂廳、娛樂場所”近20個百分點;而對於“以下選項中,哪些場所是利用率不高,羣眾參與熱情一般的?”這一問題,選擇“書店、圖書館、社區講座場所”的僅兩成多。對於以上兩個問題的回答,各地區、各行業、各個收入羣體的結果較為一致。調查結果還顯示,45.9%的受訪者對“(日常生活圈)周邊能找到更多合適的文化設施或場所”懷有極大期待。

【第3篇】第33屆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國內旅遊者抽樣調查報告

旅行是否順心、消費是否放心、旅遊環境是否滿意,這些得由遊客説了算。市旅遊發展委員會5日發佈的《第33屆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國內旅遊者抽樣調查報告》顯示,遊客對洛陽整體形象的滿意度為90.17%。90.84%的遊客認為他們在洛陽的旅行很愉快,有意重遊洛陽。

市旅遊發展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兩年,我市娛樂產品不斷豐富,但旅遊消費結構變化不明顯,購物和娛樂消費所佔比重仍較小,因此調整旅遊產業結構迫在眉睫。下一步,市旅遊部門將加快休閒度假和體驗型旅遊項目建設步伐,建設大型旅遊購物超市和成熟的獨具特色的旅遊美食街、風情街,着力打造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旅遊手工藝品、紀念品品牌。同時,加大對現有旅遊商品和旅遊演藝產品的營銷力度,培育消費市場。

外地遊客來源日趨多元化

調查顯示,牡丹文化節期間來洛旅遊的外地遊客來源日趨多元化,人數最多的是省內遊客,佔43.28%。省外遊客中,與我省毗鄰的山西、陝西、湖北、河北等省的遊客最多,分別佔遊客總數的7.74%、6.82%、5.43%和5.08%。

今年來洛的遊客以散客為主,以家庭或親朋結伴、個人旅行方式出遊的人分別佔45.69%和40.49%;旅行社組團出遊者只佔8.95%。在交通方式的選擇上,自駕車出行的人佔35.11%,乘火車的人佔35.91%,乘坐飛機來洛的遊客僅佔3.98%。

來洛遊客以觀光遊覽和休閒度假為主

調查顯示,遊客瞭解洛陽的主要途徑是通過歷史知識和電視,分別佔遊客總數的22.88%和21.75%。

遊客對我市的文物古蹟和山水風光最感興趣,人數比重分別佔35.85%和32.75。此外,洛陽的文化藝術、民俗風情及飲食文化等,也排在遊客感興趣項目的前幾名。遊客感興趣的景區(點)排在前五位的是龍門石窟、白馬寺、王城公園、中國國花園和國家牡丹園。遊客最感興趣的旅遊商品主要是具有地方特色的紀念品和工藝品、土特產,分別佔23.91%和17.74%。

九成遊客滿意洛陽之旅

今年遊客在洛平均停留天數為2.98天,平均每名遊客在我市參觀、遊覽景區(點)個數為2.8個,較去年均有所提升。其中,43.94%的遊客是首次來洛,來洛2次至3次的遊客佔33.55%,5次及以上的遊客佔17.87%,重遊率明顯提升。

【第4篇】學習胡總書記報告: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

十七大報告在文化建設上提出了一個極其鼓舞人心的目標,那就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從全局性的戰略意義上看,大力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需要,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是我們黨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需要,是不斷滿足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綜合國力激烈競爭的需要。概而言之,大力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全面實施黨和國家發展戰略的需要。

國家的發展和強盛、民族的獨立和振興、人民的尊嚴和幸福,都離不開強大而先進的文化支撐。當今時代,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創造力和生命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這要求我們,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從歷史發展來看,如果説20世紀上半葉的主流是軍事競賽,20世紀下半葉的主流是經濟競爭,那麼,21世紀的主流很可能就是文化的競賽。我們應當以全球化為背景和參照,加強文化建設的自覺性與責任心,在與不同文化和文明的交流對話中,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此外,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伴隨着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範文寫作因此,我們也要充分發揮人民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調動廣大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更加自覺、主動地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在中國特色社義的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

******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談到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時,提出了4項關鍵而艱鉅的任務:

一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是社會主義制度在價值層面的本質規定,是指引社會前進方向的精神旗幟,是維繫社會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是推動社會全面發展的精神動力。它包括以下主要內容: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

二是建設和諧文化,大力培育文明風尚。和諧文化是全體人民團結進步的重要精神支撐。為此,要積極發展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事業,堅持正確導向,弘揚社會正氣;重視城鄉、區域文化協調發展,着力豐富農村、偏遠地區、進城務工人員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營造良好網絡環境;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等。

三是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我們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努力做到既保持民族性又體現時代性,這樣才能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使當代中華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為此,要加強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開發利用民族文化豐富資源;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四是推進文化創新,增強文化發展活力。只有全面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才能最大限度地煥發廣大文化工作者勇於創新的積極性,使全社會的文化創造活力充分釋放、文化創新成果不斷湧現。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就是要在時代的高起點上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這就需要大力推進文化的內容創新與形式創新、文化的體制創新與機制創新以及文化的傳播手段創新。為此,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鼓勵文化創新的政策等。(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哲學教研部教授)

作者:王建國 來源:解放日報

【第5篇】中國文化產業年度報告

2016年中國文化產業年度報告

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在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中國文化產業逆勢增長,不僅發展速度保持快速增長,而且“文化+”融入相關產業發展之中,提升了經濟發展質量,促進了經濟轉型升級。更為重要的是,文化產業的內容生產有了文化自信的支撐和引領,開始在凝聚民族精神、倡領道德新風、激發向上力量等方面釋放出強大的精神力量,讓中國人更有時代的精氣神。

1.文化自信的新高度

山影綽約、美輪美奐、詩情畫意,2016年9月4日,g20杭州峯會文藝晚會《最憶是杭州》在西湖上進行。這場50多分鐘的藝術盛宴,是一台飽含江南風韻的文藝演出,更是一張彰顯中西合璧、文化交融的中國名片,向世界傳遞着人類共通的情感力量,傳達着融合共處的美好願景,更傳遞着中國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在2016年上升到和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同等重要的高度,而且文化自信還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力量。“我們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寬的視野、更務實的舉措,在國家發展的大戰略、大背景中深入思考和精心謀劃文化改革發展。”文化部部長雒樹剛表示,要以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為突破口,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在文化自信的指引下,2016年文化產業有哪些可圈可點的新航標?

2016年11月,財政部新設立“文化司”,是文化體制改革的又一個里程碑。把原來財政部教科文司的“文化處”與“中央文化企業國有資產管理辦公室”職能進行合併,形成“大文化司”,既體現了對文化的重視,是財政部踐行文化自信的具體體現,更順應文化改革發展的新形勢,從體制機制上提高文化治理能力、激發文化創造活力。

文化自信悄然改變着中國文化產業生態,文化產業人士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和由內向外迸發的創造力讓2016年的“走出去”和“引進來”都有了濃墨重彩的“大手筆”。世界文化產業巨頭美國迪士尼進來了,在上海開設首個主題樂園。有人説是“引狼入室”,但業內人士卻自信地説“與狼共舞方顯英雄本色”,倒逼國內主題公園提高質量,走“差異化”路線,在競爭中找到立身之地。

你來我往,有進有出。以萬達集團為代表的中國文化企業也闊步“走出去”。萬達集團旗下美國amc院線併購歐洲第一大院線odeonuci院線通過歐盟批准並完成交割,萬達由此完成全球電影院線佈局。2016年11月1日,文化“走出去”成為中央深改小組第二十九次會議的議題,審議通過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華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導意見》,強調要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創新內容形式和體制機制,拓展渠道平台,創新方法手段,增強中華文化親和力、感染力、吸引力、競爭力,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藴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2.自信文化的新力度

像故宮一樣,2016年謹慎保守的博物館都邁開步子,勇於嘗試,把自己的“鎮館之寶”開發成生動鮮活的創意產品,推出“萌萌噠”的吉祥物,加大宣傳推廣力度,努力“讓收藏在禁宮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2016年5月,《關於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發佈,提出進一步加大文化創造、文化創新和文化創意的力度,鼓勵眾創、眾包、眾扶、眾籌,以創新創意為動力,開發文化創意產品,打造文化創意品牌。文化文物單位的文創產品研發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

在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上,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文化自信的源泉,更應是當代文化產業要大力開掘的內容富礦。

傳統文化通過產業的力量,延續歷史文脈,永葆民族特性,愈加枝繁葉茂,而當代中國精神也通過文化產業得到彰顯和弘揚。2016年,從電影《湄公河行動》的熱映到《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廣受關注,一批文化精品進入文化市場,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為了讓“中國故事”叫好又叫座,既有傳統文化企業重新煥發勃勃生機,又有文化新業態異軍突起;既有國有文化企業的價值引領,也有民營文化企業的全力參與;既有骨幹文化企業的“頂天立地”,也有小微文化企業的“鋪天蓋地”,各有各的本領和精彩。

文化產業為文化自信帶來物質條件,而文化自信又反過來促進文化產業的繁榮與發展。2016年,旅遊、文化、體育、健康、養老五大產業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幸福產業”。在世界經濟復甦乏力和國內經濟運行面臨下行壓力的大環境下,“五大幸福產業”有助於改善民生、拉動消費、促進消費升級,被賦予了全新的使命。

據國家統計局服務業統計司司長許劍毅介紹,2016年服務業不負眾望,快速發展,持續發力,在創新發展中繼續“領跑”我國經濟增長。18月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調查顯示,旅遊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7.5%,文化及相關產業服務業同比增長14.7%。

3.“文化+”的新深度

2016年12月19日,一個關係中國未來五年發展質量的'規劃《“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出台,人們發現“數字創意產業”赫然在列。規劃提出,以數字技術和先進理念推動文化創意與創新設計等產業加快發展,促進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和相關產業的相互滲透。

動漫遊戲、網絡文學、網絡音樂、網絡視頻等數字創意產品已成為羣眾文化消費的主要內容。2016年前三季度,文化及相關產業10個行業的營業收入均實現增長,以“互聯網+”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業一馬當先,營業收入達到3917億元,增速高達30.8%。兩位數的逆勢高增長充分顯現出數字文化產業的活力和前景。到2020年,我國將形成文化引領、技術先進、鏈條完整的數字創意產業發展格局,相關行業產值規模達到8萬億元。

除了“文化+互聯網”加深融合,2016年“文化”開始向其他產業滲透、融合。從創意農業到特色小鎮,從文化節慶到城市品牌,從故事挖掘到創意策劃,從產品的種類到品質,都體現出文化的內涵和精神的温度。在很多地區,文化旅遊成為發展新引擎,特色文化產業成長為新的支柱性產業。走出“吹拉彈唱”的“小文化”,融入國民經濟的“大文化”,看不見、摸不着的“軟實力”,正成為拉動一方經濟的“硬實力”。

不管是文化產業自身的提質增效,還是“文化+”的融合發展,説到底還是取決於文化產業人才的素質和能力。要講好中國故事,通過創意策劃和運營推廣提高產品競爭力,也需要“文化情懷”和“工匠精神”。中國文化產業要把更多精美的文化產品、精細的文化服務呈現給消費者,培育更多“百年老店”,深入詮釋文化自信,全面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

【第6篇】中國春節傳統文化的調查報告

中國春節傳統文化的調查報告

(一) 研究目的1. 熟悉調查的過程,掌握學習的方法,瞭解獨有的中國傳統文化(最具文化內涵、傳統魅力和凝聚力的春節),有利於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和愛國主義精神。 2. 將成果廣而告之,以此強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悠久,並做好宣傳,動員全民弘揚民族文化。

(二) 調查方法 主要採用上網調查、個別採訪。

(三)調查報告中國傳統的春節給了人們一份濃得難以化開的情,一種經年釀造的淳厚的`味。這就是生養我們的'文化之根'。傳統的春節,融入一種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徵,並擔負起一種文化的功能:

一、辭舊迎新,打上一個人生的結,分開過去和未來;

二、祭祀,緬懷祖宗之德,承繼先人之志,融通天地萬物,祈盼人生幸福;

三、宗親禮儀往來,安排人生秩序,聯絡世代親情,找到個人定位,擔負社會責任;

四、民間娛樂,擴大社會交往,播撒傳統文化,渲泄感情之波,體味生活之樂。

春節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代代相傳,藴藏厚重的含金礦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家萬户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傳統文化的積澱是歷千年而不變的,春節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臘月開始辦年貨:據中國傳統,踏入臘月,已適宜辦年貨,除了買臘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蘋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團圓。

※年廿四謝灶:在灶頭放齊供品後,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來年衣食豐足及身體健康,之後燒衣及撒酒,最好將一些湯丸放在灶上,或將麥芽糖塗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會更佳。

※年廿八洗邋遢:年廿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時機,中國傳統來説,這天一家人都要大掃除,祈求將往年的黴氣及不如意通通掃走,而自身亦要潔淨,據説這樣做便可以消災去病。

※年三十晚要送年: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後一日,這天具有感恩和團圓的意義。晚上,一家人聚首一堂吃團圓飯,都有雞、有魚、有菜,吃得豐富是年夜飯的特色。吃菜時,要由頭吃到尾,代表長長久久,吃魚則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餘。吃過年夜飯之後,長輩發壓歲錢,根據古時的民間習俗,用紅線穿好的一百個銅錢,具有長命百歲的意思,而現在就用貨幣代替(錢一定是偶數,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人們大多守歲到天亮,為的是祈求雙親長壽。到子夜十二點正,開始放爆竹,慶祝新一年來臨。

※正月七年級宜祭祖:年七年級祭祖是很重要的習俗。在祖先神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着一家人燒香誠心祭拜及燒衣。祭祖完後,晚輩向長輩互相拜年,拱手互相恭賀。此外,年七年級不可掃地或倒垃圾,相傳這樣會送走財氣,一些不吉利的話亦不能説,否則這年會不好運,亦儘量不要打碎碗碟或盆具,如真的不小心打碎了,就説例如「碎碎(歲歲)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等好兆頭的話。

※年八年級婦女返孃家拜年:年八年級是出嫁女而回孃家的時候,相傳年七年級回孃家,會令孃家變窮,所以要年八年級才返回。此外,返孃家拜年亦不能空手,必須準備一些賀禮,如糖果或生果等。

※年九年級赤口: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團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年初四接財神:話説年廿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則是諸神由天界重返人間之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則在初四下午才接。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齊備,並要焚香點燭燒金衣,以歡迎諸神重臨人間。

※年初五開市日:年初五可將供奉神位的供品收起。做生意的人可以拜神開鋪,發紅包,以求大家工作順利,而一些過年的禁忌都可以解封,過回平時的日子。 另外還有,掃塵:“除陳布新”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貼春聯:將春聯貼在門口,貼夠八張,代表由頭「發」到尾。貼窗花:在窗户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烘托喜慶的節日氣氛

【第7篇】關於中國現代飲食文化與健康的調查報告

摘要:中國的烹飪技術在世界上的影響是極其深刻的,它是中國傳統文化富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我國是一個飲食文明的國家,眾多的傳統佳餚,精湛的烹飪技藝,造就了一個又一個烹飪奇蹟,中外稱譽。中國對飲食的重視程度有史以來都是很高的,隨着社會的發展,現在飲食文化不僅僅是以作的巧,吃得好為主要內容了,而是增加了一個健康的概念。飲食與健康也成了一對不可分割的詞語了。

關鍵詞:飲食文化,飲食發展,飲食儲藏,健康飲食

在中國的飲食中,很多都是富有傳説和故事的。這不僅為飲食文化增添了一種深厚的積澱,也同時記錄了中國飲食文化的一部分歷史。

據《易,鼎》中最早的記載,“以木翼火,亨任也。”在古漢語裏,“亨”同“烹”,作燒煮講也就是用火加熱食物。”飪”是指事物加熱到適當的程度(成熟),隨着時代的發展,烹飪就是對事物原料的科學合理的加工,製成有一定藝術的,有營養的色香味俱全的菜餚。

我國的烹飪技術在夏朝得到很快的發展,當時不僅宮廷中,官府中有專職的廚子,明鑑也有“沾酒市肺”的“庖人”專司飲食業。少康是我國曆第一個有年代可查的廚師,而是夏代國王,從這一方面也説明了夏王朝對烹飪的重視。

隨着歷史的發展。我國在商朝春秋等以後的時期,到元明清時期,飲食烹飪技術都在不斷的發展,到了清朝烹飪技術算是到了又一個高峯。清朝的滿漢全席,享譽中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可謂是清朝的一個代名詞。

中國的飲食文化文明與中外,山珍海味,特色佳餚,它也成為了中國文明史的一部分。中國地域廣闊,不同地區,特色不一,有川魯蘇粵四大菜系,閩浙皖湘風味,京滬鄂風味等,以長江為界又分為北方菜和南方菜。不同的菜系又有別的分類方式,菜餚又可分為宮廷菜,素菜,少數民族菜,官府菜。每種菜餚又有細分,由此可見,中國的飲食文化深厚之底藴。

一下便是中國一些名菜的由來。

“冰糖湘白蓮”,湖南名菜,有着這樣的一個故事。古典鉅著《紅樓夢》記述元春回賈府宴請貴妃的宴席上,就有“蓮葉羹”,不過作者之介紹了這次宴請的場面沒有提到佳餚的食單,而後來在寶玉捱打後,再道出了宴請席上的這道菜。

“三杯雞”江西傳統名菜之一。其獨特之處是烹調時放糖米酒,豬油,醬油,各一杯,不放湯水,使雞塊熟透,故名“三杯雞”。相傳百年前有一户農户家,只有姐弟倆人相依為命,因生活貧困,弟弟出外謀生,臨行前,姐姐將家中僅有的一隻母雞殺了剁成塊,連同內臟裝在一小沙缽裏,苦無調料,只得放些稻米和醬油,雞沸時,香氣四益,驚動了隔壁一位在官府作廚的熊師傅,登門拜訪,恰逢雞熟,師傅嚐了一塊,其味甚美,後經該師傅改進用於酒宴,深受賓客讚譽。

像這樣的有故事的菜餚還有很多,如福州名菜“佛跳牆”,江蘇名菜“無錫肉骨頭”,上海松花江地區特產“四腮鱸魚”等。

廣東是一個吃得很奇特的一個地方,美味可口的芝麻炸鴨脯,糖醋鴨塊,涼瓜田雞,口蘑腎丁,杏花鷓鴣鬆,網油燜鱸魚等深受大眾的喜愛。

我國的菜餚不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藴,而且對做工要求很高,要作出色香味俱全的菜餚,絲毫不能馬虎。比如我國的名菜“宮保雞丁”,要放多少豬油,多少醬油,多少糖,都是一定的。黃瓜要切成1.5cm的方丁,用水澱粉10g,精鹽1.5g上漿,用熱油鍋温油滑散撈出來。再放高湯,味精等。完全按步驟來,方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否則這種美食恐怕要少點什麼了。

隨着歷史的進步,和烹飪工具的不斷出新,人們做菜水平和工藝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原始社會中,人們不知道使用調料,也沒有調料,再夏商周時代,很多加熱及烹飪工具沒有出現,隨着文明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使得我們的烹飪工具有很大提高。像現在我們用的電磁爐,微波爐,不沾鍋等等,這是在古代社會中絕對不曾被想到的,更不要提備用了。在調料方面也是一樣,調料的種類大體不變,但是調料的細節有很大改善。

在現代社會中,吃得好,已經不再是我們追求飲食的目的了,我們還要吃得好,在“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意境下,我們要關注我們的健康。

從一份調查報告中瞭解。我國的營養情況存在雙峯現象,一方面某些營養缺乏,另一方面尚存在營養不平衡與某些營養攝取過多的問題,根據衞生部這幾年對住院病人前十位疾病的統計,與某些營養過多有關的疾病如心臟病,腫瘤,加上與膳食有關的腦血管病,不論是城市還是鄉村,其死亡率都是在1957年為第5,6,7位,而從1975年後一躍成為疾病死亡率的前三位。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吃得好已經不再是飲食的主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飲食健康的問題了,吃得要健康開始成為飲食的又一個主題。

確實,隨着經濟的發展,污染在加劇,水源的污染,土地的污染,還有空氣等的污染,導致了我們的食物已經沒有那麼“乾淨了”。在蔬菜上打藥打得越來越重 ,藥物的殘留越來越多,藥物的毒性越來越重,而動物類的飼料加的添加劑的成分越來越不純淨。什麼動物的骨灰,促長劑等,動物飼養的越來越好看了,但是對人的影響越來越大了。所以,飲食的健康成了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

污染導致我們的食物不是那麼幹淨了,但是還有就是我們自己對事物的儲存問題。食品細菌非致病種類很多,他們對温度,ph,氧氣,滲透壓的要求不同,常見的食品細菌,假單胞菌屬,微球菌屬,芽胞杯菌屬,腸桿菌科菌屬,弧菌屬,嗜鹽桿菌屬等。有的食品本身就是動物的一部分,在宰殺或收穫後的一定時間內,其所含酶類繼續進行,某些生化過程如肉,魚類的後熟,糧食水果的呼吸等,引起了食品組成成分的分解,加速腐敗變質,食品營養成分,水分多少,ph高低,和滲透壓的大小等,對食品中微生物增值速度,菌相組成和優勢菌種有重要的影響,從而決定了食品的耐藏性與易腐敗變質進程和特性。

健康飲食離不開食品的保鮮,儲藏食品有以下一些辦法:低温儲藏,高温殺菌,脱水乾燥,醃漬和煙燻,輻射光照射。比如。乾燥的具體的辦法又分為:曬乾及風乾,空氣對流風乾,傳導風乾。高温處理可分為:電阻式加熱,紅外加熱,熱輻射加熱。

現在已經有很多人開始少吃或是不吃肉食了。他們習慣吃素菜,確實,素菜能給人帶來很多的益處。

以下便是一些對身體有益的一些素菜:

1.三池辣菜,別名三池大葉縮緬高菜,產於日本,20世紀80年代進入我國,在北京有小面積種植,風味奇特,有較強保健的作用。

2.紫蘇,公元前300—200年《爾雅》中稱其為“薔”。其營養豐富,每100g幼莖中含鐵23mg,鈣3mg,磷44mg,胡蘿蔔素9.09毫克,維生素b10.02mg,維生素b2 0.35毫克 ,維生素c 47mg,.可以涼拌,也可以做湯。

3.芝麻芽。芝麻種子雖然小,但是營養卻極其豐富,蛋白質和氨基酸的含量很高,還有大量的礦物質和維生素。其蛋白質中有人體所必需的大量的氨基酸,比大豆和肉類還豐富,含 鈣量比牛奶高10倍,比菠菜高3倍,比牛肉高5倍。含有大量的刻意地抗衰老的維生素e,被稱為食物之冠。

4.西芹,芹菜在我國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我國南北均有種植。西芹是一個品種,屬大型芹菜。略有香味。營養價值很高,可以健胃,清腸利便之功用。對治療高血壓,糖尿病,尿血和小兒吐泄有療效。

中國有着悠久的文明史,也是有着悠久的飲食文化的歷史。我們在品嚐着美食佳餚時,如果對我們的飲食的文化能夠有所瞭解,我想也會增加一些飲食的情調的。希望我們以後能夠吃的好,吃的健康,吃的有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