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美國總統林肯的勵志故事(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5.2K

美國總統林肯的勵志故事(精品多篇)

美國總統林肯的勵志故事 篇一

林肯從小家境清寒,12歲時就被迫離開,去當伐木工人。他每次都在自己砍倒的樹木上寫了一個自己名字開頭的A字。但有一天,他發現自己砍伐的木頭上被人寫了一個H。顯然,有人偷盜了他辛苦的勞力成果。林肯很生氣,回家對繼母説:一定是那個叫亨德爾的傢伙乾的,我去他們家找他理論!繼母看着林肯説:孩子,你先別急,先坐下來聽我講個故事。於是,繼母跟小林肯講了獵人班普的故事:

從前在一片大森林裏,有一個叫班普的獵人,經常在森林中放置捕獸器抓捕獵物。因為他總是把捕獸器放在野獸經常出沒的地方,所以每天幾乎都會捕到獵物。有一天他去收捕獸器的時候,發現上面只有獵物脱落的毛,卻不見獵物的蹤影。班普很生氣,他想獵物一定是被別人偷走了。於是在紙上畫了一張很生氣的臉,放在捕獸器上。第二天他又去收捕獸器,發現捕獸器上有一片大樹葉,樹葉上畫着一個圈,圈子裏有間房子,房子旁邊還有一隻狂吠的狗。班普看不懂那是什麼意思。他想:明明拿走了別人的獵物,為什麼還畫這個圖呢?他覺得應該和這個人見面説説理。於是,他又畫了一個正午的太陽,還有兩個人站在捕獸器旁邊。

次日中午,太陽掛在當空時,班普鼓着一肚子氣來了,看到一個全身插滿了野雞毛的印地安人站在那裏等他。他們彼此語言不通,只能通過打手勢來對話。印地安人用手勢告訴班普:這裏是我們的地盤,你不可以在這裏放捕獸器。斑普也打手勢説:這是我放的捕獸器,你不能拿走我的獵物。

兩個人比手劃腳的各闡述各的理,比劃來比劃去,相互看着對方好笑的樣子,不由得都大笑了起來,敵對的情緒不知不覺全消了。班普發現當自己心情平和下來時,看着對方也不那麼討厭了,甚至還生出幾分好感來。於是他不但不去追究獵物,反而大方地把捕獸器送給了那個印地安人。説來奇妙,看起來本兒都賠進去的班普反而像得到了什麼寶貝一樣精神煥發。

有一天,班普打獵時遇到了狼羣追趕,為了不被吃掉,他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跳下生死未卜的懸崖。醒來的時候,他發現自己躺在印地安人的帳篷裏,傷口塗上藥已經包紮好了。換藥、飲食……一切都侍候的好好的。養傷的日子裏,班普吃進肚裏的美味肉食比曾被印地安人拿走的獵物多了不知多少倍。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班普送捕獸器的那個善念成了自己品格的保證書,並因此撿回一條命。在康復之後,他成了印地安人的好朋友,並和他們一起生活,一起打獵。

繼母講完故事,對林肯微笑着説:你覺得班普做得對嗎?我知道應該怎麼做了,謝謝媽媽。林肯不好意思的笑了。

小林肯牢牢記住了母親的教導。寬容的美德伴隨着他的一生,併為他贏得了無數的朋友。

美國總統林肯的勵志故事 篇二

一位少婦同他的新婚丈夫坐在運貨馬車的高高的前座上,向美國北部一個人煙稀少的荒僻角落馳去。這正是12月裏寒冷的一天。“我想天氣一定會好起來的。”薩勒對丈夫湯姆説道。她無論看什麼事情,總樂意往好的一面去想。

就在前一天,湯姆騎着馬風塵僕僕地來到肯塔基州伊麗莎白城,薩勒就住在這裏。他是從北部荒原他的農場專程趕未的。兩人一見面,湯姆就直截了當地對她表明了來意:“薩勒,咱們從小就在一起長大,彼此非常瞭解,我想不用多説什麼。我是來向你求婚的。你失去了丈夫,我也失去了妻子,如果你願意,咱們明天就結婚吧。”

租來的馬車上載滿了薩勒大大小小的箱子和傢俱,以致於她的3個孩子幾乎沒有地方坐了。湯姆也有兩個孩子,但他來之前並沒有告訴他們,此行將帶回去一個新母親。一想到這兒,薩勒那藍灰色的眼睛裏不禁滿含憂慮。

馬車乘木筏渡過俄亥俄河,進入印第安納州,終於到達了座落在小河邊的一座木屋前。這小舍既無窗户,也沒有門板,門口只遮蓋着一張鹿皮。屋舍四周的樹木已被砍伐乾淨,闢為農場。

隨着湯姆的呼喚,一個小男孩從屋裏跑了出來。他看上去面黃肌瘦,衣衫很髒,鹿皮褲子也扯破了。但是閃爍在這孩子眼睛中的神采立刻吸引住了薩勒。她跳下車,張開雙臂把孩子緊緊地抱起來。

“你好啊,阿貝·林肯!”她親切地説,“我想咱們會成為好朋友的。”

美國總統林肯的勵志故事 篇三

由於家境的困難,林肯12歲時不得不中止學業,去做了一個伐木工人。每次,他都在自己伐倒的木材上寫上一個自己名字開頭的“A”字。但是有一天他發現自己砍伐的木頭被人寫上了“H”,這顯然是有人盜用了自己的勞動成果。

林肯生氣極了,回家對繼母説:“一定是那個叫亨得爾的傢伙乾的,我到他們家找他論理去。”繼母看着林肯説:“孩子,你先別急,聽我給你講個故事。”

“從前有一片大森林,那裏有一個人叫斑卜,他以打獵為生,經常在密林中安裝捕獸套子。由於他安裝的地方是野獸們經常出沒的路線,幾乎每天都有收穫。有一天他又去收套子,卻發現套子上只有動物脱落的毛,動物已經被別人取走了。斑卜很生氣,於是他就在紙上畫了一張很生氣的臉,放在套子上。第二天他又去收套子,發現套子上有一片大樹葉,樹葉上畫着一個圈,圈子裏有房子,房子旁邊還有一隻狂吠的狗。斑卜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他想:為什麼別人拿走了我的動物還要畫圖呢。他覺得應該和這個人見面説理,於是他就畫了一個正午的太陽,還有兩個人站在捕獸套邊。第三天中午他又來到了這裏,看到有一個渾身插滿了野雞毛的印地安人在那裏等他。他們彼此語言不通,只能通過打手勢來對話。印地安人用手勢告訴斑卜這裏是我們的地盤,你不可以在這裏裝套子。斑卜也打手勢説:這是我裝的套子,你不能拿走我的果實。兩個人的模樣都很古怪,相互看得直樂。斑卜想,與其多個敵人,還不如多一個朋友,於是他就大方地將捕獸套送給那個印地安人了。

後來有一天,斑卜打獵時遇到了狼羣追趕,被迫跳下了懸崖。等到他醒來的時候,他發現自己正躺在印地安人的帳篷裏,傷口上還有印地安人給他上的藥。此後他就成了印地安人的好朋友,和他們生活在一起,共同打獵。”

繼母講完了故事,微笑着對林肯説:“你説斑卜做得對嗎?”“他做得很好,這樣就少了敵人,多了朋友。”

“對呀,孩子,你要學會寬容別人,這樣才能使自己的路越走越寬廣。要不然,你在社會上就會到處樹敵,很難成功的。”

“我知道了,母親。”林肯很懂事地點點頭。

林肯牢記母親的教導。寬容的美德為他以後的人生鋪平了道路,最終競選為美國第16任總統。

美國總統林肯的勵志故事 篇四

總統林肯,在他上任後不久,有一次將六個幕僚召集在一齊開會。林肯提出了一個重要法案,而幕僚們的看法並不統一,於是七個人便熱烈地爭論起來。林肯在仔細聽取其他六個人的意見後,仍感到自己是正確的。在最後決策的時候,六個幕僚一致反對林肯的意見,但林肯仍固執己見,他説:“雖然只有我一個人贊成但我仍要宣佈,這個法案透過了。”

上看,林肯這種忽視多數人意見的做法似乎過於獨斷專行。其實,林肯已經仔細地瞭解了其他六個人的看法並經過深思熟慮,認定自己的方案最為合理。而其他六個人持反對意見,只是一個條件反射,有的人甚至是人云亦云,根本就沒有認真思考過這個方案。既然如此,自然就應力排眾議,堅持己見。因為,所謂討論,無非就是從各種不同的意見中選取出一個最合理的。既然自己是對的,那還有什麼猶豫的呢?

美國總統林肯的勵志故事 篇五

4年以後,人們來通知薩勒,林肯逝世了。報紙上用了長篇巨幅介紹林肯的生母南希·翰克斯·林肯。這是很自然的。

不過也有人前來訪問薩勒,向她詢問童年時期的阿貝的情形。薩勒多麼想告訴人們她所熟悉的小阿貝的一切呵,但是卻難於用語言表達內心的感受。

“阿貝是個好孩子,”她只是這樣説,“他從來沒有對我發過火,哪怕是生氣的臉色也沒有過。”她哽噎住了,停了一會兒,接着説道,“我相信,他是真心愛我的。”

薩勒·布什·林肯死於1869年12月10日。她的死在美國並未引起注意。許多年來,她的名字在那些描寫亞伯拉罕·林肯的書籍中從未出現過。但是現在,伊利諾斯州林肯和他父母一同住過的小木屋已列為國家文物,供人瞻仰。林肯生前常説:“我所成就的一切都歸功於我的最敬愛的母親。”現在,人們也終於理解了這句話的含意——他所説的“母親”,正是他的繼母薩勒。

美國總統林肯的勵志故事 篇六

青年時代的林肯在伊利諾斯州的聖加蒙加入民兵。上校指揮官是一個矮個子,身高只有四英尺多一點,而林肯的身材特別高大,大大超過指揮官。

由於林肯自己覺得身材高,他習慣於垂着頭、彎着腰走路。上校看見他那彎腰曲背的姿勢十分生氣,把他找來訓斥一頓。

“聽着,阿伯,”上校大聲喊道:“把頭高高地抬起來,你這傢伙!”

“遵命,先生。”林肯恭敬地回答。

“還要再抬高點。”上校説。

“是不是要我永遠這個樣子?”林肯問道。

“當然啦,你這傢伙,這還用問嗎?”上校冒火啦。

“對不起,上校,”林肯面帶愁容地説,“那麼只好與你説聲再會啦,因為我永遠看不見你了!”

美國總統林肯的勵志故事 篇七

我搬到曼哈頓後,住處鄰接林肯中心。聽歌劇、看芭蕾自是方便,卻也難得去購票。

開窗,就可望見林肯中心露天劇場之一的貝殼形演奏台。那裏每天下午、晚上,各有一場演出。廢了屋中的自備音響,樂得享受那大貝殼中傳來的“精神海鮮”。節目是場場更換的:管樂、絃樂、搖滾樂、歌劇清唱,還有時髦得連名稱都來不及定妥就又變了花樣的什麼音樂。我躺着聽,邊吃喝邊聽,比羅馬貴族還愜意。但夏季沒過完,我已經非常厭惡那從大貝殼中傳來的聲音了:不想“古典”的日子,偏偏是柔腸百轉得惹人膩煩;不想“摩登”的夜晚,硬是以火爆的節奏亂撞耳膜。不花錢買票,就這樣受罰。所以,每當電光閃,雷聲起,陣雨沛然而下時,我都十分開心:看你們還演奏不!

可惜不是天天都有大雷雨,只能時候一到,關緊窗子。如果還是隱隱傳來,便打開自己的音響與之抗衡。奇怪的是,但凡抱着這種心態的當兒,自選的音樂也是聽不進去的。可見行事必得出自真心,強求是不會快樂的。

某天晚上,燈下寫信,那大貝殼裏的旋律又發作了。看看窗外的天,不可能下雨,窗是關緊的,別無良策,顧自繼續寫吧……樂器不多,鼓、圓號、低音提琴,不三不四的配器……顧自寫吧……寫不下去了——鼓聲,單是鼓聲,由徐而疾,由疾更疾,忽沉忽昂,漸漸消失,突然又起落翻騰,恣肆癲狂,石破天驚,戛然而止。再從極慢極慢的節奏開始,一程一程,穩穩地進展……終於加快……又回到凝重的持續,不徐不疾,永遠這樣敲下去。永遠這樣敲下去了,不求加快,不求減慢,不求升強降弱,唯一的節奏,唯一的音量……其中似乎有微茫、偶然的變化,變化太難辨識,卻使聽覺出奇地敏鋭,最為敏感的絕望者才能感覺到它。之後鼓聲似乎有所加快,有所升強……後又加快升強,漸快,更快,越來越快,越來越快……快到不像是人力擊鼓,但機械的鼓聲絕不會這般有“人味”。是人在擊鼓,是個非凡的人,他否定了旋律、調性、音色、記譜符號。

這鼓聲引醒的不是一向由管樂、絃樂、聲樂所引醒的因素。人,除了歷來習慣於被管樂、絃樂、聲樂所引醒的因素,還確有非管樂、絃樂、聲樂所能引醒的因素,它們一直沉睡着、淤積着、荒蕪着,原始而古老。在尚無管樂、絃樂、聲樂伴隨時,這些因素出現於打擊樂,在漫長的遺棄廢置之後,被今晚的鼓聲所引醒,顯得陌生而新鮮。這非音樂的鼓聲使我回到古老的蠻荒狀態,更接近宇宙的本質。這鼓聲接近於無聲,最後彷彿只剩下鼓手一個人,而這人必定是遒勁與美貌、粗獷與秀麗渾然一體的無年齡的人。真奇怪,單單鼓聲就可以這樣順遂地把一切慾望擊退,把一切觀念敲碎,不容旁騖,不可方物,把它們粉碎得像基本粒子一樣,分裂飄浮在宇宙中……

我撲向窗口,猛打開窗子,鼓聲已經在圓號和低音提琴的撫慰中做激戰後的喘息,低音提琴為英雄拭汗,圓號捧上了桂冠,鼓聲也將息去——我心裏發急,鼓掌呀!為什麼不鼓掌!擁上去,把鼓手抬起來,拋向空中,摔死也活該,誰叫他擊得這樣好啊!

我激動過度,聽眾在熱烈鼓掌、尖叫……我望不見那鼓手,只聽到他在揚聲致謝……掌聲不停……但鼓聲不起,他一再致謝,終於道晚安了。明亮的大貝殼也轉為暗藍,人影幢幢,無疑是散場了。

我懊喪地伏在窗口。開窗太遲,沒有全部聽清楚,還能到什麼地方去聽他擊鼓?如果有機會,就算天降大雨我也會步行去的。

我不能荏弱得像個被遺棄的人。

又不是從來沒有聽過鼓聲,我向來注意各種鼓手,非洲的、印度的、中國的……然而這個鼓手怎麼啦,單憑一隻鼓就使人迷亂得如此可憐!我承認,他是個幸福的人,我分不到他的幸福。

美國總統林肯的勵志故事 篇八

亞伯拉罕·林肯,美國政治家、思想家,共和黨人,美利堅合眾國第16任美國總統,黑人奴隸制的廢除者。其任總統期間,美國爆發內戰,史稱南北戰爭,林肯堅決反對國家分裂。他廢除了叛亂各州的奴隸制度,頒佈了《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林肯擊敗了南方分離勢力,維護了美利堅聯邦及其領土上不分人種、人人生而平等的權利。內戰結束後不久,林肯遇刺身亡,是第一個遭遇刺殺的美國總統,也是首位共和黨籍總統,多次被評價為最偉大的總統。最新版5美元紙幣正面是亞伯拉罕·林肯的照片。

一個1週歲左右的小男孩,被年輕的媽媽牽着小手來到公園的廣場前,要上有十幾個階梯的台階了。小男孩卻掙脱開媽媽的手,他要自己爬上去。他用胖胖的小手向上爬,他的媽媽也沒有抱他上去的意思。當爬上兩個台階時,他就感到台階很高,回頭瞅一眼媽媽,媽媽沒有伸手去扶他的意思,只是眼睛裏充滿了慈愛和鼓勵。小男孩又抬頭向上瞅了瞅,他放棄了讓媽媽抱的想法,還是手腳並用小心地向上爬。他爬得很吃力,小屁股抬得老高,小臉蛋也累得通紅,那身娃娃服也被弄得都是土,小手也髒乎乎的,但他最終爬上去了。年輕的媽媽這才上前拍拍兒子身上的土,在那通紅的小臉蛋上親了一口。

這個小男孩,就是後來成為美國第16屆總統的林肯。他的母親便是南希?漢克斯。

林肯的父親是個農民,家境極為貧窮。林肯斷斷續續地接受正規教育的時間,加起來還不足1年。但林肯從小就養成了熱愛知識、追求學問、善良正直和不畏艱難的好品質。他買不起紙和筆,就用木炭在木板上寫字,用小木棍在地上練字。他抓緊一切時間看書學習,練習講演。林肯失過業,做過工人,當過律師。他從29歲起,開始競選議員和總統,前後嘗試過11次,失敗過9次。在他51歲那年,他終於問鼎白宮,並取得了輝煌的業績,被馬克思稱之為“全世界的一位英雄”。母親南希在林肯9歲那年不幸病故。但毫無疑問,她用堅強而偉大的母愛撫養了林肯,使他勇敢而堅定地走向未來。

不言而喻,人的一生有無數級台階——生活、學習和工作。如何面對和攀登這些人生之階?對於孩子,是牽着手、攙扶着上,還是抱着上?不同的父母會有不同的答案。顯而易見,如果家長牽着、攙扶着孩子,就會使孩子產生依賴性,常常把父母當成枴棍而難以自立。如果家長抱着孩子上台階,把孩子攬在襁褓裏,那麼,孩子就會成為被“抱大的一代”,不經風雨,不見世面,更難立足於社會。平時,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上學接送,晚上陪讀,甚至考上大學父母還要跟着做“保姆”。孩子大學畢業後找工作,又得父母跑單位,當“職介”……這樣,孩子是很難自立成人大有作為的。

再富也不能富孩子,不妨讓孩子吃點苦,有“台階”讓他自己爬。這樣,孩子也許能“一鼓作氣”,攀上光輝的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