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盧梭的教育思想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19W

盧梭的教育思想新版多篇

淺析盧梭的自然主義體育思想 篇一

ANALYSIS OF ROUSSEALL'S NATURALISM IDEOLOGY OF PHYSI CAL

EDUCATION 童進行智育和德育的物質基礎,強調運用自然的手段鍛鍊身體,還藴含着終身體育思想的萌芽。本文還分析了 自然主義體育思想的缺點與不足,探討了研究自然主義體育思想的現實意義,及其對當前我國體育工作的啟示 。 ation holds that: a healthy and strong body is the material base of intellectual and mor al educations, and emphasize taking physical exercise with natural means. Moreover, it c ontains the rudiment of the ideology of lifelong physical education. Besides, this paperanal yses it's defects, study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s ,and reveal it's enlightenments for

our current physicaleducation and sports. tion/ physical education / natural means/ideology of lifelong physical education

1 前言

我國體育領域的許多東西都屬於泊來品,諸如某些思想、理論、制度等,它們起源於國外,而後隨着18世 紀中葉我國加強了與世界各國的廣泛交往後,形形色色的思想、文化等大潮湧向中國大地,尋找着各自的支撐 點。在消化吸收外來東西的時候,我國遵循着辯證法的基本規律――辯證的否定――揚棄:取其精華,去其糟 粕。

自然主義體育思想起源於18世紀中葉的歐洲,主要代表人物有盧梭、洛克等。新中國成立後,隨着學校體 育在我國的推廣實行,自然主義體育思想也由一些學者引入到我國,尤其是“文革”後,我國曾掀起過討論自 然主義體育思想的小熱潮。在這場討論中,有人持贊成態度,有人持反對意見,也有人分析了它的特點與不足 。

在終身體育、快樂體育、健康教育等研究相當時髦的今天,重提盧梭的自然主義體育思想,一方面是想闡 述自己的認識,另一方面是為了探討自然主義體育思想在當前形勢下,如何為我國體育工作服務。

2 自然教育理論的基本內容

自然教育理論是自然主義體育思想的理論基石。要準確地把握自然主義體育思想,必須先了解自然教育理 論。

18世紀初,法國掀起了一場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的啟蒙運動。盧梭是這場啟蒙運動的啟蒙思想家之一。作為 一名激進的啟蒙思想家,盧梭十分重視教育,他提出了自然教育理論。

盧梭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強調對兒童進行的教育,必須遵循自然的要求,順應人的自然本性;反對成人不顧 兒童的特點,按照傳統與偏見強制兒童接受違反自然的所謂教育,干涉或限制兒童自由發展。盧梭的自然教育 有三個來源,即自然、周圍的人們及外界的事物。在這三種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們決定 的,事物教育只是在非自然方面才能由我們決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們能夠真正加以控制的。“因為只有當 這三種教育的方向一致,又能圓滿配合時,兒童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必須與人 無法控制的‘自然教育’配合起來,也就是與兒童天性的自然發展一致起來,按照兒童自然發展的要求和順離 去進行教育。”(1)

《愛彌兒》集中反映了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在該書中,盧梭通過他虛構的兒童愛彌兒從出生到成人的教 育過程,系統地闡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論。那麼,根據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他的自然主義體育思想又是怎樣 的呢?

盧梭的教育思想 篇二

(一)教育要順應自然

盧梭認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務必遵循自然,順應人的自然本性。他在《愛彌兒》開卷即寫道,“出自造物主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如果你想永遠按照正確的方向前進,你就要始終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因此,盧梭反對那種不顧兒童的特點,干涉並限制兒童自由發展,違背兒童天性的傳統的古典教育,提出了教育要順應自然的思想。

在盧梭看來,人所受的教育,來源不外3種,或“受之於自然”,或“受之於人”,或“受之於事物”。他説,“我們的才能和器官的內在發展,是自然的教育;別人教我們如何利用這種發展,是人的教育;我們對影響我們的事物獲得良好的經驗,是事物的教育。”這三方面的教育是相互聯繫的。如果在一個人身上這3種不一樣的教育互相沖突的話,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如果這三方面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趨於同一目的,他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到達他自我的目標,而且生活得很有好處。盧梭還進一步分析:“在這3種不一樣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決定的;事物的教育中人在有些方面能夠由我們決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們能夠真正地加以控制的。”因此,就應以自然的教育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從於自然的教育,使這三方面教育相配合並趨於自然的目標,才能便兒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盧梭所説的“自然”是指人的才能和器官,也就是人的天性。因此,“自然教育”就是服從自然的法則,順應兒童天性發展進程,促進兒童身心自然發展的教育。盧梭強調説:“大自然期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貌”。在他看來,如果以成人的偏見加以干涉,剝奪兒童應有的權利,結果只會打亂自然的次序,破壞自然的法則,從根本上毀壞兒童。

盧梭認為順應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為人最重要的自然權利就是自由。盧梭聲稱:“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夠得到的東西,只做他喜歡做的事情,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只要把這個原理應用於兒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種教育原理。”因此,他要求要尊重兒童的自由,讓兒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動的可能和條件,並在教學過程中採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學方法以適應兒童的身心發育水平和個別差異。

(二)教育要培養“自然人”

盧梭認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長、身心調和發達、能自食其力、“不受傳統束縛、能夠適應社會生活的一代新人。這種”自然人“,從小就被訓練儘可能地自食其力,既沒有永遠求助於人的習慣,也沒有向人誇耀的習慣;能夠對事物進行觀察、決定、獨立的思考和分析;從小就以自然為師獲得許多經驗,而不以人為師;身體和頭腦同時都得到鍛鍊,不僅僅身體健壯,而且頭腦聰明,富有見識。這種”自然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自然人,是能夠盡到社會職責的社會成員,而不是回到原始社會的沒有文化的人,也不是脱離現實的野蠻人。

就應看到,盧梭所憧憬的“自然人”具有以下特徵:第一,不受傳統(等級、階段、職業)的束縛,按本性發展;第二,不依附於他人,能夠自食其力,具有獨立性;第三,具有社會適應性,能夠承當社會職責;第四,體腦發達,身心健康,具有獨立思考潛力。

(三)教育要注意人的年齡特性

從教育要“順應自然”的原則和教育要培養“自然人”的目的出發,盧梭強調指出,教育就應要注意兒童的年齡特性。根據年齡階段的分期,盧梭提出,在不一樣時期所進行的教育是不一樣的。

1、在嬰兒期,主要是進行體育。這一時期,教育的主要任務是促進兒童身體的健康發育。因為健康的體魄是智慧的基礎,是兒童理解自然的教育的條件。盧梭主張就應讓嬰兒在鄉村環境下自然地生長,注意嬰兒對於食物的自然選取潛力。他反對用襁褓去束縛嬰兒,更反對對嬰兒嬌生慣養,指出要“鍛鍊他們的體格,便他們能夠忍受酷烈的季節、氣候和風雨,能夠忍受飢渴和疲勞”。

2、在兒童期,主要是進行感覺教育。這一時期兒童的身體活動潛力和語言潛力都發展了,他們的感覺潛力也發展了,但還不適宜進行抽象的概念和文字知識方面的教育。就應指導兒童鍛鍊及發展各種感覺器官,積累豐富的感覺經驗,為下階段的學習打下基礎。在感覺教育上,盧梭指出首先是發展觸覺,其次是發展視覺,最後是發展聽覺。盧梭提出了感覺的具體方法,並把遊戲、繪畫、唱歌等活動看作是感覺教育的最好途徑;此外,還提出應加強兒童的體育鍛煉,以促進感覺潛力的發展。

由於兒童的理智還處於睡眠狀態,因此,不要強迫兒童去讀書。盧梭認為,在兒童根本不喜歡讀書的時候,讀書對他們是無用的。寧願讓兒童一個字也不識,也不便他們為了學到一些學問而把其他有用的東西都犧牲了。

在紀律教育方面,盧梭反對體罰,也不贊成口頭説教。他提出,當兒童犯了錯誤和過失後,不必直接去制止或處罰他們,而讓兒童在同自然的接觸中,體會到自我所犯的錯誤和過失帶來的自然後果。這就是教育史上著名的人自然後果法“。

3、在少年期,主要是進行智育和勞動教育。由於兒童已經受到良好的體育和感覺教育,因而己經具備了進行智育和勞動教育的條件。

盧梭認為,智育的任務不在於傳授系統的科學知識,而在於發展兒童獲得知識的潛力,激發他們對所學知識的興趣和熱情。兒童不能學習一切東西,只需要學習就應學習的東西。他説:”真正有益於我們幸福的知識,為數是很少的,但是隻有這樣的知識才值得一個聰明的人去尋求,從而也才值得一個孩子去尋求,因為我們的目的就是要把他培養成那樣的聰明人。總之,問題不在於他學到的是什麼樣的知識,而在於他所學的知識要有用處。“在智育的方法上,盧梭主張讓兒童透過實地觀察,在大自然中獲得知識;強烈反對讓兒童靠死記硬背去掌握書本知識,甚至提出”以世界為惟一的書本,以事實為惟一的教材“。他還指出,成人對兒童的指導要少,不要教給兒童正確的答案,而就應讓兒童自我去獲得,引導兒童獨立解決問題。

盧梭對勞動和勞動教育也十分重視。他指出,勞動是每個自由人的社會義務,只有靠勞動而生活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勞動教育的任務是使兒童透過勞動學會適應各種工具以及相關技術,鍛鍊身體,發展人的心靈。盧梭最推崇手工勞動,認為它最自由,最近於自然狀態,最獨立,不受他人束縛。總之,盧梭期望兒童能夠”像農民那樣勞動,像哲學家那樣思想“

4、在青年期,主要是進行道德教育。由於青年人處於激動和熱情的階段,需要用道德準繩的力量加以調節,指導他們處理好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道德教育的主要資料是培養善良的情感、正確的決定和堅強的意志。盧梭指出,就應透過各種善行練習,即透過道德的實踐來培養兒童堅定的意志。同時,他指出,應把道德教育放在城市中進行。

精選閲讀(2):

盧梭自然宗教思想淺論 篇三

盧梭自然宗教思想淺論

盧梭自然宗教思想淺論

黨天河

(西北師範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蘭州 730070)

摘 要:自然是盧梭宗教思想中最基本,也是最高的準則,自然情感以及源此而來的良心是盧梭宗教觀的核心。“自然狀態”、“自然人”、“自然人性”、“自然情感”都表現了他對原始自然的鐘愛和對真正心靈自由的追求,他希望能夠通過構建自然宗教,並藉助上帝來為這個世界構建合理的秩序。可以説盧梭是以社會契約為萬物立法而以自然宗教為道德建立秩序,進而對外在的物質世界和內在的心靈情感進行合理性解釋。

關鍵詞:盧梭;自然宗教;道德;秩序

中圖分類號:B141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02-0038-02

盧梭反對傳統的天啟宗教,也否認啟示是宗教的基礎,還對天主教和基督教進行了猛烈的批評,但他承認宗教的社會作用,自身也是一個虔誠的教徒。他認為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之後,雖然外在的行為可以有法律來約束,但法律在人的內心和道德層面上卻無能為力。所以,就需要宗教來維持一個國家的長久存在。他認為每一個國家的建立都是以宗教為基礎的,而那些以往的傳統的宗教對國家的正常運行又存在一定的消極影響,所以,他覺得有必要建立一種“公民宗教”,即他所認為的以自然為基礎的“自然宗教”,然後將其與真正的自由平等的民主共和國下的社會狀態的優點結合起來,就可以達到人類精神、道德、自由和平等的更高階段。

在關於對宗教的解讀中,盧梭認為萬物都需要通過相互統一完成其和諧,所有關於秩序和規則的定義都應為這一目的服務,萬物的目的在於使整體變得和諧而有秩序,在宇宙中,每一個存在都彼此互為目的和動因,共同構成其完善性。他説“每一個存在都可以在某一方面被看作是所有一切其他存在的共同中心,它們排列在它的周圍,以便彼此互為目的和手段”[1]394。他覺得由一個外在的意志力在統籌着世界,這一意志力的目的在於通過精心刻意地安排而達到一個共同的可以使萬物在一種既定的秩序中保存其整體的完整與和諧並能使得萬物自由。並且這種意志力是有思想的,因為沒有思想的東西不可能產生有思想的生物。他説,“我發現這個系統中的東西沒有一個不是經過安排的,不是為了達到共同的目的,在它的秩序中保存這個整體。這個有思想能力的存在,這個能自行活動的存在,這個推動宇宙和安排萬物的存在,不管它是誰,我都稱它為‘上帝’”[1]394。但它的存在具有不可知性,能感知卻又無法認清,“我愈去想它便愈感到迷茫”[1]395。“當我想就它本身來思考它的時候,當我想尋找它在什麼地方,想知道它是什麼樣子,想知道它是什麼東西構成的時候,它就逃避我,我迷迷茫茫的心靈便什麼也看不到了。”[1]395但他肯定上帝是存在着的,它“不僅存在於旋轉的天上,而且還存在於照射我們的太陽中,不僅在我自己的身上存在,而且在那隻吃草的羊身上,在那隻飛翔的鳥兒身上,在那塊掉落的石頭上,在風颳走的那片樹葉上,都存在着”[1]391。“我知道我的存在是依附於它的存在的,而且就我所知道的一切事物來説,也同樣是依附於它的存在的。(哲學理論論文 )我在它創造的萬物中到處都看到上帝,我覺得它在我的心中,我發現它在我的周圍。”[1]395

在宗教層面上,盧梭是一個堅定的有神論者,並且還提出了證明上帝存在的三個信條。第一個信條:“沒有哪一個真正的運動是沒有意志的,我相信有一個意志在使宇宙運動,使自然具有生命”[1]389;第二個信條:“如果運動着的物質給我表明存在着一種意志,那麼按一定法則而運動的物質就表明存在着一種智慧”[1]391;第三個信條:“凡是真正的意志便不能不具有自由,因此,人在他的行動中是自由的,而且在自由行動中是受到一種無形的刺激的”[1]401。除了這三個信條之外,他還通過物質第一動因的產生,通過物自體內不可知外因的產生,通過“良知的直覺”,通過現存的自然秩序倒推某一完善者的存在等論點對上帝的存在進行了大量的證明。他認為,如果我們擁有自身之外的情感並期以合理性的解釋,須尋找一種外在物予以證明其意義。對矛盾的合理性進行自我告慰和證明,以期心靈能重新迴歸到平靜,使生活重新存有秩序。所以我們可以通過認識自然的秩序和“良知的直覺”去證明上帝的存在。

盧梭認為上帝是聰明的、是純粹直覺的、是萬能的、是善良的、是公正的,“人類不公正的行為是人自己造成的,而不是上帝的原因。道德的混亂在哲學家看來是上帝不存在的明證,但在我看來恰恰表明了上帝是存在的,人的公正表現在給予每一個人應得到的東西,而上帝的`公正表現在要求每一個人對它給予的東西付出代價。”[1]409

由此,盧梭提出了與以往宗教觀不同的宗教思想――自然宗教。他認為自然宗教藴含着以往傳統宗教的基本教義,並且自然宗教所追尋的是其他一切宗教的基礎和根源。在他的自然宗教中,人和神可以直接溝通,無需牧師等中介的傳媒和代言,人通過內心的崇拜和靈魂的信仰與敬畏直接可以向上帝表述真誠,上帝也不需人們表面形式化的祈拜儀式。他説“我們不能把宗教的儀式和宗教的本能混淆起來,上帝所要求的敬拜是心中的敬拜,只要這種敬拜是之誠的,那就是一致的了”[1]426,“上帝所希望的,是受到人們精神上真實的敬仰,這是一切國家和一切民族都應有的一個天職,至於外表的形式,即使是為了井然有序而應該一致的話,那也純粹是一個規矩上的問題,根本就用不着什麼啟示的”。[1]427

盧梭認為在宗教的信仰上不應該放棄理智的思考,越是純樸明瞭的教義越能使人們敬服。自然宗教雖然用晦澀神祕的語言向我們啟示偉大的真理,但它在利用啟示指示真理的時候,運用了我們很容易就可以明白的方式,使我們可以對它進行思考,從而相信它。他説,“信念之所以堅定不移,正是由於經過了理解,一切宗教中最好的宗教一定是最為明白的;對我宣講宗教的人要使宗教帶上矛盾和神祕的色彩,反而使我對那個宗教發生懷疑。我所敬拜的上帝,不是一個黑暗的上帝;他既然給我以理解的能力,便決不會禁止我利用這種能力;因此,誰要我拋棄我的理智,誰就是在侮辱創造理智的神。真理的傳播者不僅不壓制我的理智,反而會啟發我的理智”[1]433。盧梭提出自然宗教的主要目的就是想讓以往的宗教變得更加自由。他認為社會最大的惡是不平等,社會最大的善是自由。他所説的“自然”與“自由”有着很貼近的意義。當然,對他而言,自由並不意味着隨心所欲,而是指服從於個體為自身所設立的嚴厲而不可侵犯的法則。決定自由的真正特性的不是拒斥或免除這一法則,而是自由的同意。由於個體的力量較小,存在着種種的侷限,因此,要找到一個共同體來協調好這一集體的力量,一起捍衞每一個個體的自由。當這個個體和其他的所有個體聯合成集體之後,他所服從的也就是他自己。“每個人既然是向全體獻出自己,他就沒有向任何人奉獻出自己,而且從任何一個結合者那裏,人們都可以獲得自己本身所渡讓給他的同樣權利,所以人們就得到了自己所喪失的一切東西的等價物以及更大的力量來保全自己的所有”[1]20。這樣,他們雖然放棄了自然狀態中的獨立,但換來了真正的自由,他們才能成為更高意義上自主的個體。

盧梭反對社會的邪惡乃是出於赤裸裸的需求和無可避免的必然性的觀點,他幾乎從未關注過自然的邪惡,只是希望在人類生存中將幸福和德行統一起來,達到協調一致。他相信宗教使人快樂、善良並讓人享有幸福。在神義論問題中他改換了承罪體,由個人承罪改為社會承罪,認為個人只是個別的、單一的代表者,而社會羣體才具有廣泛性。這也是盧梭在他的自然宗教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康德曾宣稱盧梭的成就無異於解決了神義論問題,並以此將他與牛頓相提並論。“牛頓第一個看到了十分簡明的秩序與規律,而此前是混亂無序以及不相匹配的多樣性佔統治地位,從此以後,彗星就在幾何學的軌道上運行了。盧梭在人類所呈現出的千姿百態之中發現了深藏於其間的人類天性,並第一個察覺出天意之正義的隱祕法則。在他們以前,阿方索和摩尼的反對仍然有效,在牛頓與盧梭之後,上帝被證明是正義的,自此以後,蒲波的箴言才是真的”。[3]71盧梭在他的《愛彌兒》開篇時就説“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1]5由此,他把所有的邪惡都歸咎於人類,上帝不再負有責任。然而在盧梭的思想中,他宣揚的自然狀態下的人類,出自上帝之手的人性都是好的、是善的,卻怎麼又變壞呢?他認為人性一開始時的情感總是天真善良的,這與傳統宗教中的“原罪説”截然相反,他一方面反對教會,主張人性的本善以及人類理性的正當與獨立;另一方面,卻拒斥這一理性最為高貴的成就――藝術、科學和所有精神方面的修養。當我們既不能將邪惡追溯至上帝也不能在人性的特徵中找到其原因時,盧梭就改換了這個承罪體,將個人承罪更改為社會承罪。當個體剛從自然之手出來的時候,還沒有善惡之分,一切思想和行為都出自於自保的自然本能,這種自保由自愛所控制,這種自愛不是自私之愛,自私之愛中包含着讓人在將來墮落的社會原因,它將培養出人類的虛榮以及對權利的渴望,使人以壓迫他人為滿足自己的手段。“正是自私之愛讓人類成了自然與他自己的暴君;正是自私之愛喚醒了人類心中那自然人聞所未聞的需求與激情,同時也正是自私之愛讓人類掌握了不受約束,永不停息地滿足這些慾望的最新方式。我們迫不及待地要成為人們談論的話題,我們野心勃勃地要在他人面前出人頭地――所有這些讓我們總是遠離自身,並且可以説是將我們拋到了自身之外。”[3]75這樣,盧梭就解決了神義論問題,不再讓上帝來富有責任的重擔,而改為人類社會來承擔。如果社會自願負責的情況下承擔這一責任,那他就是有罪的。人類不是在上帝的幫助和拯救下,而是自行的通過建立秩序和完善自己獲得自由並掌握自己的命運,“因為僅有奢欲的衝動便是奴隸狀態,而唯有服從人們自己為自己所規定的法律,才是自由”[2]26

盧梭通過對人自身和人類社會問題的論證分析,認為要真正達到理想的社會狀態,僅契約組建合理的法律國家是不夠的,還要將宗教道德問題放在一個全新的基礎上。所以,在他的《社會契約論》中,他特別強調自然宗教問題。他通過這種自然宗教的建立,以期在人們的內心世界和靈魂深處構建一個完整的像法律一樣的道德秩序,由此來達到外在社會和內心道德之間的平衡,使得人們的生活更加和諧。

參考文獻:

[1][法]盧梭。愛彌兒:上、下卷[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

[2][法]盧梭。社會契約論[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3][德]恩斯特・卡西勒。盧梭問題[M].王春華,譯。北京:譯林出版社,2009.

公共基礎知識:盧梭--自然教育 篇四

在教育學發展階段眾多人物的學習中,有許多的教育家提倡“自然”,其中有一個人讓我們的印象較為深刻,他是——盧梭。他1712年生於日內瓦,一個鐘錶匠家庭。父親對他的教育為他的成長髮展打下了基礎,各項人生經歷也使得盧梭對教育有自己的見解。提倡自然主義教育思想,認為教育的任務應該使兒童“歸於自然”。

1.個人本位論代表人物之一

盧梭認為教育要培養的是自然人。強調教育要培養的人是一個獨立、自由和能夠不依賴他人獨自生存下去的人。培養身心健康、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教育是為人服務的,而非為社會。盧梭認為一個健康的人需要有勞動能力,成為一個合格的勞動者,為自己的生活奮鬥。

2.著作《愛彌兒》

盧梭的著作《愛彌兒》,描述了一個出身於貴族家庭的愛彌兒在接受教育以後,變成了一個有見識、有性格,身心健康和具有自由身心的勞動者。這本著作體現了他的自然教育觀。

他強調教育應當是自然的,應當是遵循自然的,也應當是順應兒童身心自然發展的特點和順序的。但他的此“身心自然發展”非彼“身心發展規律”。其主張教育者在教育兒童的過程中,不能過於考慮成人的需求,成人不要過多地干預,要充分考慮兒童的特點和需求,要給他充分的自由,讓他們按照自己的特點和需求去安排自己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促使他的天性和本能自由自在地成長。

3.消極教育

盧梭認為兒童周圍的環境比較複雜,接受教育要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不宜過早進行太多的教育。提出消極教育,不過早地讓兒童學習難以理解的知識,也不要讓他們接觸或牢記根本弄不清含義的道德原則。教育兒童不能超越兒童身心發展的實際,否則就只能招致兒童的怨恨,教育效果也極差。

4.自然後果法

盧梭提倡讓兒童自己在活動與交往中去體驗行為的結果。反對成人對兒童過多的干預,讓兒童自己在活動與交往中學習。“不要對你的學生進行任何行為的口頭教訓,應該使他們從經驗中取得教訓,也不要對他們施加任何種類的懲罰。”讓兒童體驗不良行為的自然後果。

盧梭教育思想的現實意義 篇五

盧梭教育思想的現實意義

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對現代教育的。作用是巨大的,教育按年齡分段教育、善的教育、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對現代教育具有借鑑意義。

作 者:楊勇 Yang Yong  作者單位:重慶求精中學,重慶,400015 刊 名:中國電力教育 英文刊名:CHINA ELECTRIC POWER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類號:G40 關鍵詞:盧梭   教育思想   教育學   道德教育   主體教育

盧梭的教育思想 篇六

盧梭(17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是法國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教育家。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著有《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新愛洛漪絲》等。《愛彌兒》是一部教育小説,在這部作品中,盧梭把自我想象的孩子愛彌兒作為受教育的對象,透過講述了愛彌兒從出生到20歲的成長和教育歷程,來論述其自然主義的教育思想。盧梭的教育思想,針對的是當時流行的理性主義教育觀念,在論述自我的思想時,盧梭常常是把一種見解推到極端,構成強烈的衝擊力,給讀者留下強烈的印象。雖然他也對這種極端的表達有所補充,但這些極端的話語給人留下的印象強烈而深刻,以至於讓讀者往往只記住這些話語,而忽視了他所做的補充。如《愛彌兒》開篇講:“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人“不願意事物天然的那個樣貌,甚至對人也是如此,務必把人象練馬場的馬那樣加以訓練”。但盧梭藉着又講:“不這樣做,事情可能更糟糕一些,……一個生來就沒有別人教養的人,他也許簡直就不成樣貌。”並沒有完全否定教養的好處,但讀者多是隻記住了“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這一見解。

再如,盧梭在書中寫到:最初的教育就應完全是消極的,“我寧願讓一個孩子到十歲的時候長得身高五尺而不願意他有什麼決定的潛力。”甚至説,孩子健康地長到12歲,即使分不清左手與右手,似乎也沒有關係。但在另一處,盧梭又這樣説:“你不急於到達什麼目的,反而能夠很有把握和十分迅速地到達那個目的。我幾乎能夠肯定説,愛彌兒不到十歲就完全學會讀書和寫字,其原因恰恰是由於我對他十五歲以前能不能讀書識字一事是很不重視的。”原先,他所教的愛彌兒,是10歲之前就完全學會了讀書和寫字的。這是十分值得注意的,因為這證明,盧梭並非不重視閲讀和書寫。但許多讀者,包括某些研究盧梭的學者,往往忽視了盧梭的這一表述,片面地認為盧梭反對兒童讀書。如有人講,盧梭主張“十二歲以前,絕不讀書”,並具體説道:“兒童是孩子的理性睡眠期,這一階段只能以感覺、經驗來認識世界,體格也未發展到運用理性的階段。我們不期望造就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因為早熟的果子,雖然外表誘人,但並不甘美。感覺器官是兒童智慧的工具,要讓兒童透過感覺器官學會怎樣去感受,怎樣去摸、去看、去聽,不要讓他過早地用讀書等外在手段來改變他自然發展,12歲以前,絕不讀書,這樣才有助於他的智力正常發展,

以免讓偏見和錯誤佔據他的心靈。”論者認為這是盧梭的教育思想,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盧梭是在愛彌兒10歲以前就完全學會了閲讀和書寫。

我們從盧梭自我的經歷中,更能夠看到,盧梭本人很早就學會了閲讀,並從中受益良多。在《懺悔錄》中,盧梭這樣説:“我不明白五、六歲以前都作了什麼,也不明白是怎樣學會閲讀的。我只記得我最初讀過的書,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的。我母親留下了一些小説,吃過飯我就和父親讀這些小説。起初,父親但是是想利用這些的趣的讀物叫人練習閲讀,但不久以後,我們就興致勃勃地兩國個人輪流讀,沒完沒了,往往通宵達旦,一本書到手,不一氣讀完是決不罷休的。有時父親聽到早晨的燕子叫了,才很難為情地説:‘我們去睡吧;我簡直比你還孩子氣呢。’”

盧梭童年時不僅僅讀了許多小説,也看了歷史書籍。這些歷史書籍對他產生深刻的影響。給予盧梭影響最深的是古代希臘普洛塔奇的《英雄傳》,盧梭曾説:“由於這種搞笑的閲讀,以及父親和我關於這本書的討論,便養成我那自由和民主的精神,養成我那高傲而不受屈辱的性格……我頭腦中不斷為羅馬和雅典偉人的思想所盤踞,我彷彿在和他們為伍一般;我自身又是共和國之邦的公民和愛國狂熱的。父親的兒子,我已為父親的身教所感召了;我相信自我就是希臘人或羅馬人了;我已將自我與書中的人格融為一體了;當我想到那令人神往的偉人傑士的堅忍和無畏時,不覺間雙目炯炯而聲音雄壯。”

盧梭童年讀小説之時“興致勃勃”、“沒完沒了”。這是十分值得注意的。這説明,兒童是是喜歡讀書,渴望明白書中的故事,並且由此感到極大的樂趣。能夠説,喜歡讀書也是兒童的天性。我們不能把兒童的天性理解得太簡單。兒童不僅僅是喜歡玩,也喜歡聽故事,喜歡聽大人朗讀詩歌。著名學者啟功回憶童年時,曾講到他的祖父教他念詩的情景,説道:“至今我還清楚地記得他用一隻手把我摟在膝上,另一隻手在桌上輕輕地打着節拍,搖頭晃腦地教我吟誦東坡《遊金山寺》詩的情景:‘我家江水初發源,宦遊直送江入海。聞道潮頭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盤陀,古來出沒隨濤波------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警我頑。我謝江神豈得已,有田不歸如江水!’他完全沉醉其中,我也如此,倒不是優美的文辭使我沉醉,因為我那時還小,並不理解其中的含義,我祖父也不給我逐句逐字的解釋,但那抑揚頓挫的音節征服了我,我像是在聽一首最美麗、最動人的音樂一樣,這使我對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語言學大師趙元任回憶童年讀詩和背誦詩歌的情景,這樣説道:“晚上唸詩我們都覺得比白天唸書簡單一點兒,我覺得也好玩一點兒。我念的是《唐詩三百首》。我哥哥跟姊姊們另外還念《千家詩》跟別的詩集。但是我們家裏唸詩,我

就是沒念也漸漸地背得出來了。因為我們在家裏唸詩也像白天在書房裏似地大家同時哇喇哇喇地你念你的我念我的。有時候我停下來就聽見他們唸的東西。我頂記得他們唸的吳偉業的《圓圓曲》,我連字都沒有看見已經背下來了。還有白居易的《長恨歌》,他們比我們先念,趕到我起頭兒唸到《長恨歌》的時候都已經聽得半熟了。”趙元任不僅僅讀詩,還背誦詩歌,但他覺得“好玩兒”。

認為盧梭一概地反對兒童讀書,這是對盧梭教育思想的誤解。盧梭反對讀書,實際上反對的是理性教育。他這樣説道:“用理性去教育孩子,是洛克的一個重要原理;這個原理在這天是最時髦但是了;然而在我看來,它雖然那樣時髦,但遠遠不能説明它是可靠的;就我來説,我發現,再沒有誰比那些受過許多理性教育的孩子更傻了。在人的一切官能中,理智這個官能能夠説是由其他各種官能綜合而成的,因此它最難於發展,而且也發展得遲。但是有些人還偏偏要用它去發展其他的官能哩!”什麼是盧梭所説的“理性教育”呢?理性教育,是培養理性的教育,包括道德教育,以及邏輯思維的訓練。讀詩、背誦時文,未必是理性教育,而目前中國小的語文教學中的“做題”,意在培養國小生的思維潛力,這基本上屬於理性教育的範疇。作家王蒙理解採訪時,曾提到他的孫子的語文題:“在我的窗外,有一棵白楊樹。然後在原題下面給出四個選取。第一個:有一棵白楊樹長在我的窗外;第二個:我從我的窗户上能夠看到外面立着的白楊樹;第三個:在窗外有一棵樹,這棵樹是白楊。要求學生從中挑一個正確的。”王蒙做不來,他説:“我一看就傻了,因為它們意思都差不多!”王蒙的孫子讀國小四年級,就應是不到12歲。學校要求他做的這類語文題,

正是盧梭所反對的理性教育。

據説,國小生語文考試,有一題目是要求把以下四句話用關聯詞連接:1、張海迪姐姐癱瘓了;2、張海迪姐姐頑強地學習;3、張海迪姐姐學會了多門外語;4、張海迪姐姐學會了鍼灸。這道題的正確答案是“張海迪姐姐雖然癱瘓了,但頑強地學習,不僅僅學會了多門外語,而且還學會了鍼灸”,結果有一個孩子寫成了“雖然張海迪姐姐頑強地學會了鍼灸和多門外語,可她還是癱瘓了”。有孩子寫道:“張海迪姐姐不但學會了外語,還學會了鍼灸,她那麼頑強地學習,最後癱瘓了。”也有孩子寫道:“張海迪姐姐之所以癱瘓了,是因為頑強地學習,非但學會了多門外語,甚至學會了鍼灸。”還有:“張海迪姐姐是那麼頑強地學習,不但學會了多門外語和鍼灸,最後還學會了癱瘓。”這樣的試題,也是盧梭所反對的理性教育的試題。

王蒙教他的孫子時曾感歎道,此刻的語文教育,語文教學和文學解讀“把孩子教傻了”。王蒙的感歎也正是盧梭當年的感歎:“再沒有誰比那些受過許多理性教育的孩子更傻了。”

精選閲讀(3):

淺析盧梭的自然主義體育思想 篇七

對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國內外專家學者已經進行了較為深刻的研究,本文不再贅述,而着重探討他的自 然主義體育思想。

3.1 自然主義體育思想的核心內容強調, 健康強壯的身體是對兒童進行智育和德育的物質基礎。盧梭認 為,感覺器官是兒童獲得知識的重要工具,兒童通過各種感官積累豐富的感覺經驗,為他們在下一階段發展理 智和判斷能力打下基礎。因此,他十分強調感官的訓練。在《愛彌兒》一書中,他用很大的篇幅敍述了各種感 官的訓練方法。例如:他主張在日常生活和遊戲中鍛鍊觸覺,通過圖畫、認識幾何圖形和製圖訓練視覺的觀察 能力,藉助唱歌和聽音樂發展聽覺等等。

各種感覺器官必須依存於身體,身體的健康狀況直接影響着各種感官的感受能力。因此,盧梭在強調感官 訓練的同時,十分注意鍛鍊兒童的身體,使感官賴以存在的身體健康強壯,從而充分運用感官和四肢這些智慧 活動的工具,獲得豐富的知識。“要從事一門職業,首先要有從事那門職業的工具;為了有效地使用這些工具 ,就必須把它做得堅固耐用。為了學會思想,就需要鍛鍊我們的四肢、我們的感覺和各種器官,因為它是我們 智慧的'工具;為了儘量地利用這些工具,就必須使提供這些工具的身體十分健壯。所以,人類真正的理解能力 不僅不是脱離身體而獨立形成的,而是有了良好的體格才能使人們的思想敏税而正確。”(2)“如果你想培養你 的學生的智慧, 就應當先培養他的智慧所支配的體力,不斷地鍛鍊他們的身體,使他們健壯起來,以便他們長 得既聰慧又有理解。”(3)

從以上引用的兩段話中,我們不難理解盧梭十分強調身體是智慧的物質基礎,體育是人聰慧的手段之一。 可能認為建立於自然教育理論基礎之上的自然主義體育思想,把體育擺在兒童發展過程中的首要位置,體育必 須先於智育和德育,而且比他們更重要。

3.2 自然主義體育思想主導下的體育方法突出強調運用自然的手段鍛鍊身體。通常認為,體育手段包括 以身體練習為基礎的體育運動和利用自然力進行的鍛鍊。盧梭在闡述他所主張的體育方法時,身體練習和自然 力兩方面他都涉及到了,但他更側重於自然力的鍛鍊。“遵循自然,跟着他給你畫出的道路前進。它在持續不 斷地鍛鍊孩子,它用各種各樣的考驗來磨礪他們的性情;……。通過種種考驗,孩子便獲得了力量;一到他們 能夠運用自己的生命時,生命的本原就更加堅實了,這是自然的法則;……。孩子在室外受到自然給他的鍛鍊 ,這在你看來是倍加危險的,可事實相反,這是在分散危險,在減少危險。……。因此,要訓練他們經得起將 來有一天必然要遇到的打擊。鍛鍊他們的體格,使他們能夠忍受住酷烈的季節氣候和風雨,能夠忍受飢餓和疲 勞”。(4)由此可見,盧梭的自然體育方法包括利用冷水浴、酷烈的氣候季節和風雨等自然條件去實現其體育目 的。

盧梭舉了一個利用冷水浴鍛鍊兒童身體、磨鍊他們意志的實例,説明他的自然體育方法。“要經常給孩子 洗澡,……;隨着他的體質愈來愈強,就可以逐漸降低水的温度,一直到最後,無冷夏天或冬天,都可以用冷 水,甚至用冰水洗澡。為了不致於他們受到什麼傷害,就需要慢慢地、一次一次地,在不知不覺中降低水的温 度;我們可以用寒暑表來準確地測量這種降低的度數。”(5)在這裏, 盧梭強調了利用冷水浴磨鍊人的意志品 質,提高人體抵抗寒冷的能力。另外,這種冷水浴的方法在現在看來也是比較合理的,它要求人們循序漸進, 慢慢地降低水的温度,最終達到隨時可以用冷水洗澡。

自然體育方法對身體練習的敍述不是很詳細,這也是它的一個不足之處。跑步是最簡便的鍛鍊方法之一, 也是人們最常用的鍛鍊身體的手段。自然主義體育在強調跑步的重要作用時,注重人們要到空氣新鮮的大自然 中去跑步。在這裏,盧梭又提到了空氣這一自然條件的作用。他認為空氣對兒童的體格作用很大,特別是在生 命開始的頭幾年更為顯著。空氣穿過細嫩的皮膚上的氣孔,對那正在成長的身體產生強烈的影響。

3.3 自然主義體育思想藴含着“終身體育”思想的萌芽。 由於自然教育強調了體育的重要作用,在培養 人的過程中,使受教育者在青少年時期形成了體育鍛煉的習慣,到了成年以後可以保持這種習慣。“愛彌兒( 受教育者)決不會拋棄他在童年時期養成的習慣,因為他在童年時期只做他願意而且喜歡做的事情,等到長大 成人的時候,他也是這個樣子,所以習慣的勢力是必然會使他更加領略到自由的樂趣的。活躍的生活、體力勞 動和體育運動,對他來説是這樣不可缺少的東西,以至於如果不許可他做這些活動的話,他是一定會感到很難 過的。……。他需要大量的空氣,需要運動和使身體感到疲勞。”(6)

“終身體育”理論認為“終身體育是指從小到老,貫穿整個生命過程進行的體育活動,它強調體育在人的 一生中的重要性和進行體育活動的必要性,要求人們在人生的各個時期都應將體育作為生活內容來看待和安排 ,充分享受體育的樂趣。”(7)需要指出的是, 終身體育並不是説在人的一生中只進行某種特定的運動項目的 鍛鍊。

把現代終身體育理論和盧梭的自然主義體育思想相比較,人們不難發現它們之間的共同點。自然主義體育 思想雖然沒有系統地論述終身體育理論,但不能否認它藴含着終身體育思想的萌芽。

3.4 自然主義體育思想對嬰兒時期體育活動的要求, 主要表現為給予嬰兒充分自由活動的空間,讓他們 自由自在地活動。嬰兒固然不能運動,但他可以在他被安置的地方活動他的頭和四肢,甚至利用四肢爬行。“ 當嬰兒脱離衣袍,開始呼吸的時候,就不要把他裹在比衣袍還包得緊的襁褓裏。不要給他帶帽子,不要給他系 帶子,也不要包襁褓;給他穿上肥大的衣服,讓他的四肢能夠自由,既不沉重到防礙他的活動,也不暖和到使 他感覺不出空氣的作用。”(8)

盧梭認為冷空氣能增強嬰兒的體質,而熱空氣則使他們身體衰弱,使他們發燒,甚至傷害他們的生命。當 嬰兒體質開始增強的時候,就讓他們在屋子裏爬來爬去,讓他發展,讓他運動四肢,這樣,嬰兒就會一天天強 壯起來。

3.5 自然主義體育思想中的性別差異, 首先起源於古代西方社會男女社會地位的差異;另一個原因則是 顯而易見的男女在解剖上和生理上的差異。

古代西歐,男子處於支配地位,婦女僅僅是男子的附屬,她們所受的教育也完全是為了為男人服務的。“ 她們受教育是為了使男子喜悦,對他們有所幫助,得到他們的愛和尊重,在幼年時期撫養他們,在壯年時期關 心他們,對他們進諫忠言和給予安慰,使他們感受生活的樂趣。所有這些在任何時候都是婦女們的天職。所以 ,教育婦女應該從她們小時候起就是為了使她們更好地適合男人的需要。”(9)

既然婦女的體育目的是為了適合男子生活和養育孩子的需要,因此,她們的身體既不能弱不禁風,也不能 象男子一樣強壯。另一方面,只有母親的身體好,孩子的身體才能好。因此,要通過體育鍛煉使她們擔負得起 懷孕、生育、哺養孩子的重任。從上述目的出發,男子體育在於培養他們長得強壯結實,而婦女體育則在於使 她們長得靈巧。當然,婦女也需要一定的體力,幹起活來才覺得輕鬆;男子也需要相當的靈巧,做起活來才覺 得容易。

4 自然主義體育思想的缺點與不足

4.1 自然主義體育思想的最大缺點淵源於自然教育理論。 自然教育理論按年齡特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 教育史上無疑是個重大進步,它對後來資產階級教育學的發展,特別是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提供了極其可貴的 啟示。但是,按年齡階段把各種教育截然分開,分期進行體育、智育、德育的培養顯然是不科學的。許多實踐 已經證明,在培養人的過程中,德智體三育可以而且應該同時全面發展。

4.2 由於社會傳統偏見,造成了婦女社會地位不平等的待遇, 並由此導致了對婦女體育的誤解。男女體 育固然有性別差異,其差異究竟表現在哪些方面,針對這些差異如何指導婦女體育,另有專文論述,不在本文 所及範圍。

5 研究自然主義體育思想的現實意義

5.1 我國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後, 學校教育是每個公民在一生中必須經歷的重要階段,在每個人的發展 中佔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學校教育的成功與否,將直接影響到人才的培養,關係到國家的前途。如何處 理德育、智育、體育三者的關係,尤其是智育與體育的關係,一直是我國教育界存在爭議的問題。盧梭的自然 主義體育思想無論是在時間順序上,還是重要性上,都把體育放在培養一個全面發展的人的首要位置。據此, 我們考慮學校教育中的三育關係時,應該明確體育的重要性,並擺到合理的位置,從而保證青少年的全面發展 。

在論述學校體育的重要性時,我國也不乏有識之士。青年毛澤東曾指出,“體育一道,配德與智育,而德 智皆寄於體。體者,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無體是無德智也。”體育是使知識的載體和道德的寓所更加 發達的教育活動。因此,沒有體育就等於沒有德育和智育。

我國建國後的第一任教育總管蔡元培先生,早在19南開學校全校歡迎會上的演説詞中指出:“今請首 言體育,次言智育……。殊不知有健全之身體,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體柔弱,則思想精神何由發達。”(10) 同年在浙江旅津公學演説詞中提到:“今之言新教育者,以體育、智育、德育並重,其功效勝於舊教育什百。 腦力盛則智力富,身體弱則腦力衰。”(11)

從自然主義體育思想出發,並聯系毛澤東、蔡元培兩位偉人的觀點,我國的學校教育應該把體育擺到相當 重要的位置,並努力探求合理的方法去完成這一任務。

5.2 1995年6月,我國頒佈實施了《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並由此在全國各地各行各業掀起了全民健身運 動的熱潮。

雖然我國國民經濟近10多年來發展迅速,但由於底子太薄,所以目前大多數人的生活仍然只能解決温飽問 題,而沒有過多的經濟能力投資體育健身活動。

自然主義體育思想體育方法的主要特徵是突出強調運用自然的手段和方法,它不受場地器材和運動設備的 限制,隨時隨地可以因人因地制宜地進行體育鍛煉。這對於全民健身計劃的推廣和實施具有實際意義。

6 結論與建議

6.1 盧梭的自然主義體育思想突出強調了體育在培養一名優秀人才中的首要作用,認為健康強壯的身體 是更好地進行智育和德育的物質基礎。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熱潮中,如何擺正學校體育的位置,是目前我 國學校體育工作的當務之急。

6.2 自然主義體育思想強調按照自然規律, 利用各種自然條件鍛鍊身體,培養意志品質。這對在目前經 濟尚不夠發達的情況下,實施全民健身計劃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

6.3 自然主義體育思想藴含了終身體育思想的萌芽。 學校體育是終身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終身體 育的基礎。建議加強終身體育的實質性研究,尤其是如何使學校體育更好地發揮其師資、場地和設備等的優勢 ,促進終身體育的發展。

6.4 自然主義體育思想認為嬰兒時期的體育, 主要是給予嬰兒充分活動的空間,從而使嬰兒能夠自由自 在地活動。目前,我國對嬰兒體育的研究甚少。建議加強生命開始時體育的研究。

6.5 傳統文化和解剖生理上的差異, 導致了自然主義體育思想對婦女體育的誤解。婦女體育是為了適合 男子需要的觀點,在新時代下應該拋棄。婦女體育應更多地從社會需要和解剖生理特徵出發。

盧梭的教育思想 篇八

作者:尚飛文章來源:本站原創點擊數:更新時間:-3-2

盧梭是教育史中的重要教育家,杜威評價盧梭説:“盧梭所説的和所做的一樣,有許多是傻的。但是,他的關於教育根據受教育者的潛力和根據研究兒童的需要以便發現什麼是天賦潛力的主張,聽起來是現代是現代一切為教育進步所做的努力的基調。他的意思是,教育不是從外部強加給兒童和青年人某些東西,而是人類天賦潛力的生長。從盧梭那時以來教育改革家們所最強調的種種主張,都源於這個概念”[1]對盧梭教育思想分析,對理解現,當代教育具有很大的好處。

一、教育與天性

盧梭認為,教育與環境務必適應天性的發展,否則就無法實現教育的效果。“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2]盧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我們生來是軟弱的,所以我們需要力量;我們生來是一無所有的,所以我們需要幫忙;我們生來是愚昧的,所以需要決定的潛力。我們在出生的時候所沒有的東西,我們在長大的時候所需要的東西,全都要由教育賜與我們。”[3]教育能夠賜予我們生活的力量和幫忙,教育能夠加強我們對事物的決定潛力。教育能夠賜予我們所需要的東西。“這種教育,我們或是受之於自然,或是受之於人,或是受之於事物。我們的才能和器官的內在的發展,是自然的教育;別人教我們如何利用這種發展,是人的叫;我們從影響我們的事物獲得良好的經驗,是事物的教育。”[4]教育務必讓自然教育,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三者統一和諧,趨向於同樣的目標,那麼學生就會擁有好處的生活。

“自然人完全是為自我而生活的;他是數的單位,是絕對的統一體,只同他自我和他的同胞才有關係。公民只但是是一個分數的單位,是依靠於分母的,它的價值在於他同總體,即同社會的關係。好的社會制度是這樣的制度,它明白如何才能夠最好地使人改變他的天性,如何才能夠剝奪他的絕對的存在,而給他以相對的存在,並且把“我”轉移到共同體中去,以便使各個人不再把自我看作一個獨立的人,而只看作共同體的一部分。”[5]教育到底是培養成為一個人還是成為一個真正的公民呢?要是一個國家的任何人,都把自我的存在與社會,國家的命運同在,那這樣的民族人性必須是最如意的。

“遵循自然,跟着它給你畫出的道路前進。它在繼續不斷地鍛鍊孩子;它用各種各樣的考驗來磨礪他們的性情;它教他們從小就明白什麼是煩惱和痛苦。”[6]讓孩子自然成長,遵循自然,不能夠違背自然法則,要是改變了自然法則,會破壞孩子的前進道路。

“教育是隨生命的開始而開始的,孩子在生下來的時候就已經是一個學生,但是他不是老師的學生,而是大自然的學生罷了,老師只是在大自然的安排之下進行研究,防止別人阻礙它對孩子的關心。他照料着孩子,他觀察他,追隨他。象穆斯林在上弦到來的時候守侯月亮上升的時刻那樣,他極其留心地守侯着他微弱的智力所顯露的一道光芒。”[7]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時候就已經產生了,但是教育孩子不能夠急於求成,要讓孩子自然成長,自我積累經驗。

盧梭根據兒童的天性發展,把教育分為四個階段。

1.嬰兒期。盧梭認為從人誕生到2歲是嬰兒期。他認為這個階段沒有感情,沒有思考,又的僅是感覺而已,他不能夠意識自我和事物的存在。教育務必以體育鍛煉與身體養護為主,倡導體育教育,目的是為了讓兒童自然成長。

2.兒童期。盧梭認為由嬰兒期到十二歲為兒童期。這個階段身體活動與語言表達潛力提高與完善,但是理性還不健全。盧梭認為這個階段在繼續注重體育教育的同時,進行感官教育。

3。少年期。盧梭認為十三歲到十五歲是少年期,它屬於人的一生潛力最好的時期。人在這個時期,已經有了理性的發展,它是知識教育的前提。盧梭認為在這個階段實行智育。

4.青年期。盧梭認為從十六歲到二十歲為青年期。這個階段,容易衝動,性情容易改變,不服管教。盧梭主張實行道德教育。

依據人的發展,教育也依據這個順序而實施,體育,感官教育,智育,道德教育,遵循着天性教育。

二、兒童玩具

盧梭從為了防止孩子習於奢侈的弊端角度,正確的分析了讓孩子愛好玩具的反面效益,而説服父母不能夠讓孩子接觸玩具。

盧梭説:“我們事事都不明白簡樸,甚至給孩子隨身用的玩意兒也弄得很不簡樸。金的,銀的和珊瑚的鈴鐺,小水晶片,各種各樣或貴或賤的玩具,這是一些多麼沒有用處和多麼有害的東西啊!這些東西,一樣也用不着。別給他們什麼鈴鐺,別給他們什麼鈴鐺,別給他們什麼玩具;幾根有葉子和果實的樹枝,一隻能夠聽到其中的顆粒發響的罌慄殼,一截即能夠供他咂,又能夠供他嚼的甘草,這些東西,同那些漂亮的小玩具一樣,也能夠使他玩得挺高興,並且還沒有使他一生下來就習於奢侈的弊害。”[8]

羅蘭?巴特在《神話學》中有過對“兒童玩具”的論述,分析了兒童玩具的直接意指和含蓄意指,認為玩具在兒童的早期心智教育中被作為一種訓練工具,訓練兒童扮演父母心中所期盼的性別主角,“人們眼中的所有普通玩具實際上都是成人世界的一個縮微世界”,例如,一個女孩的洋娃娃“用於……‘訓練’她扮演今後的母親的主角”。美國黑人女學者安?杜西爾以前撰寫過一篇題為《染料和玩具娃娃:跨文化的芭比和差異銷售規則》的論文,她認為,即便是一個簡單的玩偶,也負載着的意識形態功能,因為“玩具和遊戲不是簡單的娛樂開心的工具,它的關鍵作用是幫忙兒童決定自身和周圍事物的價值,玩具娃娃尤其誘導兒童仿照它們,按照玩具娃娃的形象來想象自我。”

到底該不該讓孩子擁有玩具?這一個問題,我個人覺得只要正確的處理好玩具真正的能夠帶給兒童的意識形態形象,幫忙兒童決定自我和周圍事物的價值為目標,以避免讓他們習於奢侈的弊害為出發點,真正的讓玩具給兒童帶去童年的快樂!

三、教育不能夠加速度

盧梭説:“當我們看到野蠻的教育為了不可靠的將來而犧牲此刻,使孩子受各種各樣的束縛,它為了替他在遙遠的地方準備我認為他永遠也享受不到的所謂的幸福,就先把他弄得那麼可憐時,我們心裏是怎樣想法的呢?即使説這種教育在它的目的方面是合理的,然而當我看見那些不幸的孩子被置於不可容忍的束縛之中,硬要他們象服苦役的囚徒似的繼續不斷的工作,我怎樣不感到憤慨,怎能不斷定這種做法對他們沒有一點好處?歡樂的年歲是在哭泣、懲罰、恐嚇和奴役中度過的。”[9]我覺得中國的孩子開始慢慢地失去了人生中最寶貴的童年。他們的天真活潑的氣息慢慢地被鋼琴與過早的學習取而代之。當教育為了不可靠的將來而犧牲孩子寶貴的此刻,替孩子準備着遙遠的幸福,使孩子受各種各樣的束縛,把孩子弄得那麼可憐。孩子們有真實的興趣和天真的本性,他們很想能夠滿足自我的愛好的意願,但是卻被遙遠的期盼的幸福所殘忍的中止。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此刻卻過早的讓孩子被知識剝奪了童年,教育在兒童階段卻似乎成為了加速度,我們是否能夠讓孩子自我慢慢自由長大呢?

四、教育中的盲點

教育就應從實用性出發,不僅僅讓學生學習書本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做人的職責,明白人性的真諦!盧梭説:“在他們所吹噓的各種學科中,對學生真正有用的,他們反而不教,因為它們是事物的科學,他們就不會教好;他們所選教的是他們明白其中的一些術語、譜系、地理、年代和語言等等的科學,以此顯示他們精通這些學科;然而所有這些學問,對成年人來説關係已經不大,對孩子來説關係就更小了,所以,只要他一生當中能把它們拿來用上一次,就算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10]在教育過程中,相信學生永遠是最棒的!讓他們熱愛生活,熱愛自我,熱愛一切完美的東西!而如今的教育,以為能夠上個好大學,就有個好前程!而為了讓學生能夠上個好大學,學生,家長,教師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教育似乎為了培育更多的會考試的工具,而道德,素質與人生的信仰離學生漸行漸遠!

五、遊戲的教育價值

教育主要在於本能的培養,而不是壓抑本能。遊戲能夠讓孩子真正的體會生活的樂趣,能夠讓孩子自由自在的成長,能夠讓孩子們學會做事,能夠給他們許多想像的空間。盧梭説:“歸根到底,如果我不能夠使遊戲在他們看來是一種教育人的辦法,他們又從哪裏覺得遊戲是很搞笑味的呢?即使我不能做到這一點,只要他們玩得高興而不出什麼毛病,同時又消磨了時間,則目前他們在各方面能否取得進步,是無關緊要的;反之,如果照你們所想的,非要他們學這個學那個不可,那麼,就不能不最終使他們感到束縛、憤恨和煩惱。”[11]孩子生活中每一個強烈的慾望都能夠在遊戲中得以表達。為了增加遊戲的教育作用,學校和家長應做些什麼事情?

六、教育是學生人生的航標

教師心中有蠟燭,就能夠點燃學生人生的期望!教師就應讓學生懂得些什麼?盧梭説:“你要始終記住,我所施行的教育,其精神不是要教孩子以很多的東西,而是要讓他頭腦中獲得完全正確的和清楚的觀念。即使他一無所知,那也沒有關係,只要他未受欺騙就行了;我之所以向他的頭腦灌輸真理,只是為了保證他不在心中裝填謬誤。理智和決定力的發展是很慢的,然而偏見卻超多地產生,需要預為防備的正是種種的偏見。但是,如果你從學問的本身來看學問,則你將掉進一個充滿暗礁和無邊無際不可測的海洋,而且永遠也不能從海中游出來的。當我看見一個熱愛知識的人,沉湎於知識的美,學了一門知識又趕快去學另外一門知識,而沒有一刻停息,我就認為,我所看到的這個人就好比在海灘上拾貝殼的孩子,起初拾了一些貝殼,但是看到其他的貝殼時,他又想去拾,結果仍掉一些又拾到一些,及至拾了一大堆貝殼不明白選哪一個好的時候,只好通通仍掉,空着手回去。”[12]教育是學生人生的航標,好的教育,能夠讓學生終身受用。每個學生難免會犯錯,而在思想的正確的指引下,錯誤會嫁接在我們心中所定義的“對”的概念上,能夠讓學生正確應對錯誤及時改正,更好的應對生活,健康快樂的成長。知識是浩瀚無邊的,但是我們教導孩子不

只是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夠讓他們明白做人的真諦與價值,認清自我的使命感與社會職責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此刻的中國教育越來越重視知識教育,而忽略了真正的人格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教育就應是培育一個真正的人,真正的公民,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明確正確的人生價值追求,為國家與民族的繁榮昌盛貢獻自我的智慧與力量!

七、教師的藝術

教育是一門藝術,教師的藝術是:讓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以及繼續深造或融入社會之中,能夠健康、快樂、禮貌、有使命感、有職責感、有愛心地生存着。盧梭説:“教師的藝術是:絕不要讓學生把注意力放在那些無關緊要的瑣碎的事情上,而要不斷地使他接觸他將來務必明白的重大關係,以便使他能夠正確地決定人類社會中的善惡。同學生交談的時候,務必善於啟發你在他心靈中所培養的思想。這樣的問題,也許在別的孩子是一點也不注意的,但是它將使愛彌兒苦苦思索半年之久。”[13]教師的藝術是:能夠讓學生學會關注生命、尊重生命、讚美生命、保衞生命,實現生命的真正價值。教師的藝術是:能夠培養學生具有獨立人格的人,培養學生具有民族自豪感與榮辱觀的人,培養學生具有真正對國家與整個民族有用的人。

八、性教育

記得《聖經》舊約全書創世紀的第二章裏説,神在前六天造齊了天地萬物之後,第七天開始造人,那是一個男人,然後再取下男人的一條肋骨造成女人……科普讀物告訴我們,人從猿猴進化而來。

“小孩子是怎樣來的?孩子們是自然而然地會提出這個令人為難的問題的;對這個問題回答得慎重或不慎重,往往能夠決定他們一生的品行和健康。做母親的如果想擺脱這個難答的問題,同時又不向他的兒子説假話,最直截了當的辦法是不准問這個問題。如果我們老早就使他在一些無關緊要的問題上聽慣了我們這樣的回答,如果他不疑心這種新的説話語氣內含什麼神祕的東西,那麼,這個方法也許是能夠收效的。但是,做母親的是很少採用這樣的回答方式的。“這是結婚的人的祕密,”她也許會這樣告訴他,“小孩子不就應這樣好奇。”這樣一來,倒是容易使母親擺脱這個難題,但她要明白,她的孩子在她那種嘲弄的樣貌的刺激之下,反而會一刻也不停地想明白結了婚的人的祕密,而且,他用不着多久的時候就能夠明白這個祕密是怎樣一回事情。[14]

“我從哪裏來?”許多的孩子都愛問父母和老師這樣的問題。但是許多的父母和老師應對這樣的狀況顯得很尷尬,然後隨便説“你和孫悟空一樣,從石頭裏蹦出來。”“你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我把你從路上檢來的。”。。。。。。

許多的家長和老師也許會説,等到孩子長大後他們自然就明白了,這樣做會有什麼影響?我不想説太多!尼采在〈〈善惡的彼岸〉〉一書説:“一個人蓋好了房子之後常發現,他不知不覺地學會了一些東西,而這些東西是他絕對就應在着手蓋房子之前明白的。”

處於信息時代飛速發展的這天,一些不良的東西正不斷地侵蝕孩子們的視線和心理。帶着許多的好奇和疑問,他們真的很想明白心理的許多未知。性,雖是人類的本能,但它並不像呼吸和飲食能夠不學自會,古人早就説過,性不學則損天命,喪倫理。

普及性教育是當務之急。

九、教育需要調動學生的激情

青年時期都富有激情,教育需要調動學生們青年時期的激情,讓他們自我渴望得到什麼?而為了心中的所愛,他們就會孜孜不倦的去付出和追尋。盧梭説:“青年時期的這一股火,不僅僅不是進行教育的障礙,反而正是靠了這一股火,才能使他所受的教育緊張地進行和圓滿地完成;正是這一股火,使你在一個青年長得同你一般強壯的時候,仍然能夠控制他的心。他最初的情感宛似韁繩,你能夠利用它們去指導他所有一切的活動;他原先是自由的,而此刻我卻看見他被韁繩束縛着了。只要他無所愛,他就只從屬於他自我和他自然的需要;一旦他有所愛了,他就要從屬於他所愛的人。”[15]誰不愛做自我想做的事情,誰又不渴望能夠過自我真正想要的生活呢?教育不能夠成為學生自由發展的枷鎖。在考試的指揮棒下,教師與家長,以及社會給了他們太多的心理壓力,他們已經開始厭倦了這樣的生活,讓他們覺得自我害怕呼吸這樣的氣息。這樣生活在社會中的孩子,哪裏還能夠有激情可言?一個沒有激情的孩子,難以想像他會擁有多少的夢想,又能夠承擔多少的職責?

十、教育就應培養學生的精神與內心的美

如果我們能夠嚴肅的對待教育,把學生的精神與內心的美,把持續兒童的活躍看作很重要的事情。如果教育過程中能夠真正的給學生帶去快樂,並且能夠意識學生需要的精神需求。如果教育能夠讓學生意識到教育是在擴大他們心中對美的愛,發展他們自我的生命樂趣,而不是一種全盤的灌輸於學生的腦海。盧梭説:“剝奪了我們心中對美的愛,也就剝奪了人生的樂趣。一個人的邪欲如果在他狹隘的心中窒息了這種優美的情感,一個人如果由於只想到自我,因而只愛他本人的話,他就再也感覺不到什麼叫快樂了,他冰冷的心再也不會被高興的事情打動了,他的眼睛再也不會流出熱情的眼淚了,他對任何東西都不喜歡了;這可憐的人既沒有什麼感覺,也沒有什麼生氣,他已經是死了。”[16]

這樣的教育必定能夠讓教學散發最醇美自然之愛,這樣的教育必定能夠讓學生充滿活力,快樂與期望,會讓學生的思想打破平庸的厚牆,思想與精神能夠在宇宙之中穿行。

十一、盧梭的美育思想

盧梭的美育思想主要體此刻自然之美,文學藝術之美。

(1)盧梭的“自然之美”

盧梭把自然賦予的美看成世上真正的美。自然界本身賦有巨大的美,能夠給人帶來無限的樂趣。他説:“在人做的東西中所表現的美完全是摹仿的。一切真正的美的典型是存在在大自然中的。我們愈是違背這個老師的指導,我們所做的愈不象樣貌。因此,我們要從我們所喜歡的事物中選取我們的模特兒;至於臆造的美之所以美,完全是由人的興之所至和憑藉權威來斷定的,因此,只但是是因為那些支配我們的人喜歡它,所以才説它是美。”[17]大自然的美是遵循順序與規律的。我們就應盡情的享受大自然的美,自然給予我們的東西大多是好的,不要去擾亂與破壞自然的美。

(2)文學藝術之美

文學藝術對社會風尚和道德產生了巨大影響,具有美感教育功能。健康,向上的,進步的文學藝術,能夠寓教於樂,能夠真實的折射出社會生活的本目。引發人們對完美生活與人生的嚮往。激勵,鼓舞人,教育人,把人引進一個美的精神境界。

--------------------------------------------------------------------------------

[1]杜威著,趙祥麟譯:《明日之學校》人民教育出版社1月第2版第1頁

[2]盧梭著,李平漚譯:《愛彌兒》,商務印書館,版,第5頁

[3]盧梭著,李平漚譯:《愛彌兒》,商務印書館,20版,第7頁

[4]盧梭著,李平漚譯:《愛彌兒》,商務印書館,年版,第7頁

[5]盧梭著,李平漚譯:《愛彌兒》,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9-10頁

[6]盧梭著,李平漚譯:《愛彌兒》,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23頁

[7]盧梭著,李平漚譯:《愛彌兒》,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46頁

[8]盧梭著,李平漚譯:《愛彌兒》,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61頁

[9]盧梭著,李平漚譯:《愛彌兒》,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72頁

[10]盧梭著,李平漚譯:《愛彌兒》,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121頁

[11]盧梭著,李平漚譯:《愛彌兒》,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186頁

[12]盧梭著,李平漚譯:《愛彌兒》,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222-223頁

[13]盧梭著,李平漚譯:《愛彌兒》,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254頁

[14]盧梭著,李平漚譯:《愛彌兒》,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297頁

[15]盧梭著,李平漚譯:《愛彌兒》,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323頁

[16]盧梭著,李平漚譯:《愛彌兒》,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412頁

[17]盧梭著,李平漚譯:《愛彌兒》,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50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