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聽取蛙聲一片散文【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29W

聽取蛙聲一片散文【新版多篇】

聽取蛙聲一片散文 篇一

萬物,應該都已經沉入夢鄉了吧?只有窗外的車聲和池塘裏的蛙聲還在相互輝映着。本想關上這扇窗子,可是關上了它,便吹不到那涼爽的晚風了。我想,即使關上了這扇窗户,也還是會聽到車聲,而那倍感親切一片蛙聲便也會聽得不真切了。

我喜歡這睡夢中的蛙聲,彷彿每個夜晚,都能回到兒時的故鄉。躺在麥田邊上的草垛旁邊,同樣是幸福的夢着,也在靜靜地等待着一場收穫的喜悦。而這場夢,我通常是不願醒來的。大抵是因為夏天太炎熱,陽光太強,所以我才不願意睜開眼睛吧。其實,在父親起牀開始農忙的時候,我的意識就已經跟着清醒了。只是我還在等待着什麼,我也不記得了。只記得母親喊一聲起牀了的時候,我才漸漸的睜開了惺忪的睡眼。母親已經從家裏帶來了熱騰騰的早飯,而不久後,便會看到父親從熱辣辣的太陽下面走到樹蔭下,端起飯碗……通常在這個時候,他都會長篇大論地跟我講一些不要學壞之類的大道理,會聲情並茂,告訴我説誰家的孩子因為偷了誰的車而被關進了派出所、誰家的孩子因為獨自在外面跑而失蹤、誰家的孩子因為喜歡玩水而溺死等等。這樣的情節對我造成了一種壞人不會長久、外面的世界很危險、好奇害死貓等的印象。雖然都是淺顯易懂的道理,但只進了國小一年級一天的父親卻能夠講得繪聲繪色,這一直是我最敬佩父親的一點。這天他什麼也沒有講,可能是夏天太炎熱,又正值農忙吧。

農忙的意義,就在於農民一直都很忙。進入芒種以後,就是收割、收割結束後,就要開始翻土播種下一季的農作物。我們那裏以小麥、大豆為主,玉米、棉花、綠豆等其它農作物為輔。但無論是哪種,都需要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勞動者的細心呵護。很多人常説,民以食為天,而我要説,民以土為天。農民們幾乎每天都在與土地打交道,農民與土地之間,也有着説不完的故事。

我的父親和其他的農民一樣,從春天的時候,他就開始犯愁,一直愁到下一個春天。幾乎每天清晨,他都會往農田裏跑一趟,仔仔細細地檢查一下有沒有害蟲、雜草、缺肥生病之類。除此之外,和其他農民一樣,他關注的更多的就是天氣了。一直以來,天氣都是農民們心裏最大的一道陰影!乾旱了,就意味着顆粒無收,洪澇了,也預示着饑荒來臨……因此在乾旱時,很多家庭寧願自己家少用水,也要優先灌溉莊稼。有些有抽水機的家庭便會藉着這個機會發一筆小小的橫財。而洪澇的時候,許多的農民就真的沒辦法了,家鄉的水利建設並不是很好,而住在下游的不負責任的村莊,經常會幹一些故意堵水的勾當。

每次洪澇總會有人死去。這也正是父親跟我講那些道理的意義,父親的解釋通常是水裏有水鬼,父親説,在他們那個時代經常能看到鬼,看到最多的,也就是水鬼。父親所説的水鬼一般都潛伏在水底,一旦出現,通常是臉朝上,閉着眼漂浮在水面上,水鬼會在你下水的時候拖住你的腳,直到把你拖入水底。父親説,水鬼喜歡把小孩子拖下水,並不是要害死小孩子,而是想讓小孩子陪它玩,小孩子被淹死後,就會變成另外一個水鬼……從小到大,家鄉的洪災我也經歷了數次,但從未見過水鬼的影子,水鬼,也就成為了一個模糊的印象,永遠的封存在了我的記憶裏。有一天我好奇的問父親,為什麼我從來沒有看見過鬼?父親的回答饒有趣味:因為現在人多了,鬼都不敢出來了。

跟父親的對話越來越少了,而在外面的那麼多年,也讓我的身上多少脱去了一些農民的氣息。但我始終是一個農民,因為 我堅信,只有勞動,才能創造一切。而最令我感歎的,就是無情流逝的時光吧,父母漸漸地老了,而我們,也終有一天會老去,在依然貧窮,不能給家裏太多幫助的年紀,我想我們能給的最大的禮物,就是多一些關懷和問候吧。

雖然還是一片蛙聲,但這跟家鄉的蛙聲相比,卻相差甚遠!家鄉的蛙聲裏能聽到童年的歡快,收穫的喜悦,而這裏的蛙聲,卻聽到了太多的傷感!

聽取蛙聲一片散文 篇二

“水邊蘆葦青,水底魚蝦肥,湖水織出灌溉網,稻香繞湖飛……”熟悉的旋律在耳邊縈繞,優美的畫面在腦海閃現,聽着,聽着,心卻隨之變得沉重。

猶記兒時,天藍藍、水清清。一羣小孩兒光着腳丫子在河裏撈魚摸蝦,魚兒也歡快的游來游去,在我們眼中,魚蝦是不可能滅絕的。累了,就躺在岸邊的草地上,看着遠方延綿的山脈和近處鬱鬱葱葱的柳樹林。在我們眼中,樹也是砍不完的。

而現在呢?環顧四周,湖水河水不再澄清,隨着工廠廢水的排放,小河不堪重負;山巒不再葱鬱,隨着電鋸飛快的轉動,一棵棵大樹倒下,裸露的山頭都感到了羞愧,難道我們就不感到羞恥嗎?

可可西里的藏羚羊竟在短短的10年間由6萬隻減少到現在的不足1萬隻;而在黑龍江,有人還在獵殺所剩寥寥的東北虎;在西雙版納,有人瘋狂獵殺亞洲象,在集市上公開出兜售象牙、象骨、象皮製品;在鄱陽湖,每年有30萬左右的候鳥被殘害;而大量暢遊於江河湖海的珍稀魚類,正在過度捕撈下迅速減少。許多珍禽異獸被販賣到廣州、深圳、香港等地的餐館,以滿足一些饕餮之徒的口腹之慾。這一幕幕都令人心寒,地球所提供的資源足以滿足每個人的需要,卻無法填滿每個人的欲壑。在我們酒足飯飽之後,我們是不是要想着為我們的後代“留一口”呢?

丹麥人在釣魚時,腰間總掛着一把尺子,每當他們釣起一條魚時,就用尺子比劃一下,若魚太小就將其放回湖中,他們説是等魚長大了再吃。看到這樣的報道,不禁感到欣慰,我想,他們量出的不僅是魚的大小,更是量出了國民素質的高低,還量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我親愛的同胞們,在我們奔小康的路上是不是要加強可持續發展意識,提高自身素質,保持好環境,讓我們未來的生活更美好呢?

“啞——啞——”抬頭看天,幾隻孤單的身影從天空掠過……

“呱——呱——”同樣淒涼的聲音在耳邊響起,我想這定是鳥類的控訴。

聽着、聽着,心隨之下沉……遙遠的“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美好和諧圖景,不知何時還能聽到?

聽取蛙聲一片散文 篇三

接連一個禮拜的雨,今天總算是守得雲開見太陽了。

人就是這樣,陰鬱的天氣或惡劣的環境,多多少少總是會影響到自身的心情的。雖然常説什麼要適應環境,環境不可能適應你等等的所謂生存法則,可事到臨頭,又有幾人能夠心無旁騖的置身事外呢?

近段時間,應該説是近幾年的時間裏,基本上都處於失眠的狀態,難得昨夜還算睡了一個不賴的覺。夢裏不知為何,卻被一片蛙聲叫醒了。呵呵!哪又來得什麼蛙聲,原來是睡的倉促,忘記點蚊香之故。

但這蛙聲倒真還是聽過的,且是就在前不久。那是在一好友的家鄉,道兩旁皆是一片片綠意盎然的稻田地,清風徐來,蠻有些愜意之感,然後,耳鼓裏便會一聲聲的傳來那蛙鳴聲,忽而時斷時續,忽而連成一片。而在這之前,我只記得在一首詞裏見到過如是的場景,其他的只有任憑想象了。而現在則不然,擁有現實的陪伴,總歸比想象來的真切。結果,晚飯後我閒聊的當兒,我還傻乎乎的`和好友説起這事,可想而知的會得到怎樣的哂笑了。但無論如何,還是依舊會喜歡如是的詞句的: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自我感覺還是頗有意境的事情。

可意境歸意境,當時的一顆心卻如失魂落魄似的,對於那麼一種頗具詩意的存在也只是須臾的留戀罷了。

終於,在沉寂了兩天以後,在不顧朋友勸阻的情況下,還是決絕的背起了行囊,踏上了遠去的路程。

讓晚風輕輕吹送了落霞,我已習慣每個傍晚去想她,在遠方的她此刻可知道,這段情在我心始終記掛……縱使分隔,相愛不會害怕,遙遙萬里,心聲有否偏差……

如同歌裏唱的一般,讓晚風輕輕吹送了落霞,我已習慣每個傍晚去想她。正是懷着如是執着的願望,亦帶着對未來甜蜜的憧憬,一個人坐上了遠行的列車,去找尋那個遙遠的她。

忽然天漸漸的暗了下來,列車還依舊的在依舊的軌跡上疾馳着,而一顆不安的心魂彷彿早已隨着歌聲飄向了更遠的地方。那是依舊向着她的方向,遙遙萬里,心聲是否應無偏差?

直到現在,直到今天,我也一樣的不清楚那是否就是偏差,且還偏差的那麼的難以想象,難以接受。其實,人生的際遇總是走走停停的,每個人都不可能永遠滯留在同一個軌跡上,一直就那樣的停止不前;每個人也都預想過一種自己的幸福生活,路當然不會只是一條,在你不願前行或不願轉彎的時候,那個他(她)或許早就已遠遠的走開了。

但,無論如何,有些傷痛,即使是不切實際的,也一樣的需要時間來給予慰藉,在沉默中慢慢的,慢慢的癒合。誰也不可能就如嘴上的倔強一般無所謂,我想遙遠的她也是不會的。

但,依舊的要感謝她,感謝她在我的生命旅程中所帶給我的温暖,帶給我的快樂,還有那麼一種隨性的坦蕩,無論悲喜都願與我分享的信任。

而今天正值立秋,曾經不該的夏天已悄悄的過去,我還是但願自己今晚會一如昨夜的睡個好覺吧!在秋夜的夢裏,聽取蛙聲一片,也是一種愜意的人生。

聽取蛙聲一片散文 篇四

川端康成曾説:“一聽到雨蛙的鳴聲,我心田裏,忽地裝滿了月夜的景色。”初讀到此語,我心田裏,雖未像川端一樣,裝滿月夜的美景。但記憶深處,那一片片如歌如吟的蛙聲,終究是再一次穿透心靈,在這煩亂的城市的夜幕中,清晰地浮顯了出來,嘹亮而宏闊。

真正的鄉間的夜晚,其實是寂寥而冷清的。特別是早些年,物質生活尚不豐裕時。從末秋到初夏,在這段漫長而乏味的時光裏,每入夜人定後,往往,就只有零落的雞鳴犬吠,可聊作靜夜裏的些許兒點襯——猶如“蟬噪林愈靜”一樣,這“點襯”的結果,非但沒能增添出一絲兒熱鬧歡快的氣氛,反倒讓鄉村的夜晚,顯得越發的漫長,冷清。

但到春末夏初,天氣漸漸地暖熱起來時,情形就大不同了。首先是各種鳥兒,麻雀、布穀、斑鳩、喜鵲之類,從早到晚,都在房前場院裏,或屋後竹林中,切切烈烈地歌吟着,翩舞着。那樣地喧嚷,富於生氣和活力,逗惹得那各色的花兒,也要不甘寂寞地裂嘴含笑,紛紛綻放了。桃紅,李白,菜花黃,你先我後地攆着趟兒。便是到夜晚,也還有此伏彼起的悠悠蟲鳴,不知疲倦地響吟着,還有盈盈滿耳的陣陣蛙鼓,激昂亢奮地噪鬧着,將落寞的靜夜和曠野,喧囂得如同那季候一般,熱情洋溢,生機勃勃。

其實,早在春風初拂,春水甫暖時,蛙們就已從蟄伏了整整一個冬天的洞穴裏鑽出來,抬腳動手地四處活動了。只不過,那時,它們多半沉滯着,靜默着,像破曉時的一段殘夢,混含着酣眠和驟醒的恍惚,卻終究還是悄無聲息。但在池塘邊,或溝渠畔,那一莖莖水草,或被水浸濡着的樹枝上,已能見到一團團密密麻麻的黃褐色的籽粒了:被一網似有若無的膜狀物,粘連着,浮擁着,彷彿正藏孕着一個個夢幻般的未來——那便是“蛙卵”了。再過些日子,就會有一羣羣墨黑墨黑的小蝌蚪,破卵而出,在乍暖微寒的水中,嬌憨可愛地搖擺着尾巴,游來游去。陽光很好,水也靜淨得不着一塵。蝌蚪們倏停倏遊的動作,看起來,便格外的真切,像一枚枚逗號。我們就叫它們“擺尾子”,或“擺逗子”,現在想來,還是很“象形”,也很寫真的。

記得那時,在野地裏玩耍之後,總喜歡捧捉一些回家,養在盆或瓶裏,想看它們如何在那狹小的天地裏,嘬水,嬉戲,一點點地長大。但往往,剛見着它們要褪盡尾巴,長出雙腳,一眨眼,或一轉身,再看,就不見了那熟悉的影蹤。小蝌蚪到哪裏去了呢?我們那時,是頗覺疑惑的。後來,讀了書,才知道,是“找媽媽”去了。

這時節,走在曠闊的野地裏,便隨處可見鼓突着晶亮眼睛的蛙們,蹲伏在路邊的草叢中,或樹蔭裏,老僧入定一般,冥思玄想着。偶爾,也會怯怯地唱幾句,零零散散地,不成氣勢。一旦聽得人的動靜,便倏地蹦躍而起,在空中,劃一道美麗的弧線,然後咕咚一聲,潛入水中。只在平靜的水面上,留下一圈圈微漾着散開的漣漪。

驚蟄後的第一聲蛙鳴,極像時令的“揭幕鼓”。猝響在煦暖的陽光中,或微温的夜色裏,是頗能讓人恍悟出季節的更迭和變遷的。印度人在其上古詩集《梨俱吠陀》中,曾以“默默地沉睡了一年/似婆羅門守着誓言/青蛙現在説話了,説出/這雨季最潮濕的語言”這樣動情的抒敍,來表達他們初聞蛙鳴時的愉悦和欣喜。字裏行間,飽含着物的啟悟,心的悸動,和物心混忘,天人感應的“東方式的智慧”,令人每每讀之,都不免迷離惝恍,沉吟沉醉。

但是,真要聽取那成片成片的蛙聲,卻得在更為暄暖的夏天。那正是割麥插秧,搶收搶種的大忙時節。“鄉村四月閒人少”,連蛙們,也會自昏至晨,熱情昂奮地吶咕着,喧噪着,似欲為這大地上的節氣和農事,鳴鼓添威,助陣加油。

凡親近過鄉間的人都知道,蛙們並非只是被“擬聲”了的那般單調的呱呱,或咕嘎。細細辨聽,蛙鳴其實也頗豐繁,繽紛。有唧唧呱,也有咕咕咚;有閣閣閣閣,也有咣咣咣咣;還有唧咕唧咕,閣呱閣呱,咣咚咣咚——或獨奏,或合唱,或粗亢,或清越,或遠或近,或高或低,都沉雄嘹亮,澄澈明朗,疏密有致,意趣天成。再與田園之清翠、溝渠之潺潺、星月之輝光,融溶彙集着,其境界之恬靜、純粹,意藴之深邃、迥闊,是再高妙的樂師,也難以合成的天籟。而如此豐繁、繽紛的聲音,充斥於原本寂寥的鄉夜裏,又隨着暖暖蕩蕩的水温、水汽,在滿滿盈盈的曠野裏,鋪排開去,再彌散開來,也是很容易讓人沉醉動心的。

有時,夜夢中恍惚醒來,諦聽着窗外,如鼓樂般響響歇歇的陣陣蛙鳴,想象着溝邊渠畔,或一株株正拔節、含苞、孕穗的稻棵間,那一隻只正搖其長舌,鼓其白腹,盡情盡興地吟唱着的鄉間歌手——總覺得,它們,似乎只有它們,才是那寂寥田野的真正主宰。而那廣袤的鄉村大地,其實更像一個襁褓中的幼嬰,正浴浸在那恬恬生動的翠綠色的蛙聲裏,做着自己甜暖的酣夢。

早年在鄉間,還聽説過“蛙聲如潮帶雨來”的諺語。那往往是久熱苦旱,萬物望雨之時,悶熱已極,驟雨將至的夜晚。蛙鳴聲比起平常,就更其激切,喧騰。那四野遍響的氣勢,也真是聞之驚心:如鼓,陣緊一陣,似不可止;又如潮,浪高一浪,搖魂蕩魄。

父親就説:“是青蛙,在向天求雨呢。”起初,我是頗不相信的。但很快,大雨果真就在蛙聲喧響中,雷鳴電閃間,挾風而來了。瓢澆桶倒一般,如潑如瀉,淋漓酣暢。蛙們便悄然沉寂了,彷彿正和那一株株渴雨的禾苗一起,靜心享受着甘露的淋洗,滋濡。直到雨歇風住,涼意漸生,才蛙聲再起。先是東幾句,西幾句,清晰可數,似在試探動靜。緊接着,便匯聚成片,又是密不可分的如潮蛙鼓了。

我因此自小就知道,在農業中國,蛙是益蟲,又是祥物。古人曾築廟祭之,作詩頌之。宋人趙師秀《有約》一詩中,有“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之句,對仗工穩,寓意涵詠,向來為人稱道。但最令我動情喜愛,感慨系之的,卻是辛棄疾的“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兩句。寥寥數語,不僅描摹出了一幅800年前的田園風景,更藉此述説了一個古老而永恆的話題,渴望豐收和成熟的話題。它也不僅是在詠誦蛙聲,更是在表達一種真誠的祈願,一份對土地和農事的深廣而善良的關懷——這種關懷,我以為,正是詩人道義和良知的體現,也是那兩句素樸簡潔的詩句,能讓我怦然動心、愀然動容的根本原由。

我固然明白,在不少文士詩人眼裏,那翠綠的蛙聲,是有着濃郁的詩意和音樂的稟賦的。而傾情於蛙聲,也便是傾情於那份恬淡、善美的詩意,傾情於那種祥和、雍容的感懷。但我,卻始終不能超然於自己的經驗和經歷(它們與那片寂寞曠闊的田野,總是貼得很緊、很近),超然於節氣、墒情、莊稼和農事之外,帶着禪意和虛靜,去聆聽或欣賞那成片的蛙聲——事實上,每當蛙鼓如潮的季節,我總是以一顆虔誠的農人的心,甚或,以一株水稻、一杆苞谷的純樸的心,去觀望天地,虔敬地祈願着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或許只有我知道,這一點,對我們腳下的這塊土地來説,是多麼的重要和珍貴。

聽取蛙聲一片散文 篇五

白天,細雨如織,夜晚,蛙鳴一片……

學校圍牆以東,曠野莽蒼,此起彼伏的蛙鳴如在枕邊,不歇的蛙聲竟聒噪出一段童年的往事——

小的時候,離我家不遠的地方有一個方圓大概有幾百平米的水塘,因為是三角形的,我們都稱它三角汪,周圍長滿了一種稱之為棉槐條的灌木,那裏面生活着不少的青蛙,每到放暑假的時候,常常和小夥伴一起去那裏釣青蛙回家餵雞。

釣青蛙不像釣魚,釣魚要靜,釣青蛙要動。釣青蛙的餌料也不是用蚯蚓,要用黃色的絲瓜花或者方瓜花。釣青蛙也不需要釣鈎,只用釣竿拴上一根細繩就可以了。然後在繩子的一頭拴上絲瓜花或者方瓜花,就可以把細繩甩到灌木叢中開始釣青蛙了。

釣的時候要不停的輕輕上下抖動釣竿,(小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要抖動,只是知道那樣能夠讓青蛙快速上鈎,現在才明白,青蛙的視覺是對運動着的物體才比較敏感的,它把抖動的絲瓜花當成昆蟲了,呵呵,真是生活處處有學問。)當覺得釣竿突然發沉的時候,要快速的向後甩動釣竿,隨着釣竿的甩動,釣繩也甩過頭頂,快速的向後飛去,這時就會聽到身後傳來“噗”的一聲悶響,那貪嘴的青蛙已被摔暈,仰面向天,四肢抽搐,抖個不停,這時上去抓它簡直就是探囊取物了。

釣魚的動作要領,突出了一個“熬”字,在魚上鈎以後,要“以靜制動”,通過放線收線,慢慢的把魚兒“玩累了”“熬倒了”,才能讓它服服帖帖的出水。而釣青蛙的動作要領,突出了一個“甩”字,要“以動制動”,講究的是眼疾手快,一擊而中。像高手過招,釣魚用的是武當掌門張三丰的太極推手,是後發制“魚”;釣蛙用的是雪山飛狐胡斐的必殺絕技,是先發制“蛙”。

在我的家鄉,釣蛙之“甩”,可謂婦孺皆知,且形成了一歇後語:家後面釣蛙——“甩”到家了。“甩”是我們這裏的方言,含義比較特別。説某人“甩”,就是指這個人不務正業、遊手好閒,有點流流氓氓得意思。因此,老人家教訓青年人的時候往往會説:別整天砸蛤蟆,釣蛙子,不幹正事!

轉眼幾十年過去了,三角汪早已不復存在。釣蛙生涯雖然瀟灑,但總是不務正業,且不夠環保。把它摺疊起來吧,放到記憶的溝回中,每每想起,倒覺得不是“甩”,而是“帥”,是家後面釣蛙子——“帥”到家了!

室外,蛙聲依舊,陋室,思緒如潮……

聽取蛙聲一片散文 篇六

寂靜而灰黑的夜晚又到了,在一處散步忽聞一陣久違的蛙聲。“呱~,呱~。”聲音洪亮悦耳,我彷彿又回到那個遙遠的秋日。

那是一年暑假,鄉下的外婆家玩。天氣雖不是很熱了,但到時仍然蛙鳴不絕於耳。田地間仍會不時跳出幾隻青蛙來,他們趴在田間地間,不緊不慢的叫着,似乎一點不為將要蕭瑟的秋風着急。看見人來也不知避讓,似乎這是他們的地盤。不過我並不惱,反而親近起他來。他短短的脖子,突出的眼睛的確和教科書上一模一樣,我不覺得笑了起來。

又是一個晚上。天氣不錯,月明星稀。那個亮亮的大圓盤高高的掛在空中。我搬一把躺椅,躺在靜靜的夜色下,對月沉思。忽的,像有人領頭似的,蛙鳴響起來了。起初是三三兩兩,漸漸的聲音越來越大,蛙們沸騰起來。像是在給月亮的話劇伴奏,好像是在對着那張圓圓的臉示愛那,又好象是一羣無知的山村野夫,在歡呼美女的出現。

那美女有些羞澀,不一會便將那美麗的臉掩起一半。那羣蛙呢?卻有些不管不顧叫得更激烈了,彷彿對月姑娘有些不滿了。不滿歸不滿,人家要走,你也攔不住。終於,那張大圓盤在一片唏噓聲中離去了。但蛙們還是不依不饒的叫着,希望月姑娘能回心轉意。但到底是徒勞,月姑娘被惹急了。好久,蛙們終於認清了現實,蛙聲小了下去,但還有幾位執着者,零星發出幾陣惱騷……

一陣熱浪襲面而來,我一激靈回過神來。

該回去看看了吧!那兒有我年邁的外婆,那兒有美麗的田野,那兒是我魂牽夢縈的故鄉!

回去吧,去聽取蛙聲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