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患者安全管理知識有哪些(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5.26K

患者安全管理知識有哪些(精品多篇)

病人安全管理制度 篇一

1、護理人員應全面瞭解病人病情,及早發現潛在的不安全隱患並採取積極有效的防範措施。

2、嚴格執行各項查對制度,每日核對醫囑,發現疑問立即向有關人員反饋。未經核對的醫囑不得執行,一旦醫囑執行有誤,不得隱瞞,立即通知醫師並採取補救措施。原則上不執行口頭醫囑,緊急情況執行搶救口頭醫囑時,護士必須複述並保留藥物空瓶,以便搶救完畢後核對。

3、加強對昏迷及意識不清病人的管理,24小時內必須有專人陪護,躁動不安者應使用牀檔或四肢約束帶約束,以防墜牀等意外事件的發生。

4、對有精神症狀的患者應放在單人房間,房間內不得有鋭器等危險物品,以防自殺或傷及他人。

5、有自殺傾向的患者應通知家屬、值班醫生、護士長並做好記錄,加強心理護理、嚴格牀頭交接及巡視制度,實施24小時監護。

6、嚴格執行護理分級管理的相關制度,按時巡視病房。

7、嚴格遵守毒麻藥物管理制度,杜絕不安全隱患。

8、加強消防安全管理及消防知識的宣傳,責任落實到人,隨時查除不安全隱患,所有工作有員必須掌握消防應急事件的處理。

9、保持地面清潔乾燥,必要時放置“防滑警示”,以防病人摔傷。

10、加強急救物品、藥品、器械、設備的管理,時時處於應急狀態,以確保急救措施的順利實施。

患者安全管理措施 篇二

1、嚴格執行查對制度,提高醫務人員對患者身份識別的準確性

健全與完善各科室(各部門)患者身份識別制度。在標本採集、給藥或輸血前等各類診療活動前,必須嚴格執行查對制度,應至少同時使用二種患者身份識別方法,如姓名、牀號等(禁止僅以房間或牀號作為識別的唯一依據);實施任何有創診療活動前,實施者應親自與患者(或家屬)溝通,作為最後確認的手段,以確保對正確的患者實施正確的操作;建立使用“腕帶”作為識別標示的制度,作為操作前、用藥前、輸血前等診療活動時辨識病人的一種有效的手段(急診搶救室、手術室)

2、提高用藥安全

有誤用風險的藥品管理制度/規範,所有處方或用藥醫囑在轉抄和執行時都應有嚴格核對程序,且有簽字證明;在開據與執行注射劑的醫囑(或處方)時要注意藥物配伍禁忌;輸液操作規範與安全管理制度、有預防輸液反應措施;病區建立藥物使用後不良反應的觀察制度和程序,醫師、護士知曉並能執行這些觀察制度和程序,且有文字證明;合理使用抗菌藥物。

3、嚴格執行在特殊情況下醫務人員之間的有效溝通的程序,做到正確執行醫囑

在通常診療活動中醫務人員之間的有效溝通,做到正確執行醫囑,不使用口頭或電話通知的醫囑;只有在對危重症患者緊急搶救急的特殊情況下,對醫師下達的口頭臨時醫囑,護士應向醫生重述,在執行時實施雙重檢查;接獲口頭或電話通知的患者“危急值”或其它重要的檢驗結果時,接獲者必須規範、完整的記錄檢驗結果和報告者的姓名與電話,進行復述確認無誤後方可提供醫師使用。

4、嚴格防止手術患者、手術部位及術式發生錯誤

建立手術部位識別標誌制度,科室制定有手術安全核查與手術風險評估制度與工作流程

5、嚴格執行手衞生,落實醫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貫徹並落實醫護人員手部衞生管理制度和手部衞生實施規範,配置有效、便捷的手衞生設備和設施,為執行手部衞生提供必需的保障與有效的監管措施;醫護人員在任何臨牀操作過程中都應嚴格遵循無菌操作規範,確保臨牀操作的安全性;使用合格的無菌醫療器械;有創操作的環境消毒,應當遵循的醫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手術後的廢棄物,應當遵循的醫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6、建立臨牀實驗室“危急值”報告制度

制定出適合本單位的“危急值”報告制度;“危急值”報告應有可靠途徑且檢驗人員能為臨牀提供諮詢服務。“危急值”報告重點對象是急診科、手術室、各病房等部門的急危重症患者“危急值”項目包括有血鈣、血鉀、血糖、白細胞計數、血小板計數、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等;對屬“危急值”報告的項目實行嚴格的質量控制,尤其是分析前質量控制措施,如應有標本採集、儲存、運送、交接、處理的規定,並認真落實

7、防範與減少患者跌倒事件發生

對體檢、手術和接受各種檢查與治療患者,特別是兒童、老年、孕婦、行動不便和殘疾患者,用語言提醒、挽扶、請人幫助或警示標識等辦法防止患者跌倒事件的發生;建立跌倒報告與傷情認定製度和程序;認真實施有效的跌倒防範制度與措施

8、防範與減少患者壓瘡發生

建立壓瘡風險評估與報告制度和程序;認真實施有效的壓瘡防範制度與措施;有壓瘡診療與護理規範實施措施。

9、主動報告醫療安全(不良)事件

1建立積極倡導醫護人員主動報告醫療安全(不良)事件的制度(非處罰性)與措施;鼓勵醫務人員積極參加衞生部醫政司主辦《醫療安全(不良)事件報告系統》網上報告活動;將安全信息與醫院實際情況相結合,從醫院管理體系、運行機制與規章制度上進行有針對性的持續改進。

10、鼓勵患者參與醫療安全

針對患者的疾病診療信息,為患者(家屬)提供相關的健康知識的教育,協助患方對診療方案的理解與選擇;主動邀請患者參與醫療安全管理,尤其是患者在接受手術(或有創性操作)前和藥物治療時;教育患者在就診時應提供真實病情和真實信息,並告知其對診療服務質量與安全的重要性;公開本院接待患者投訴的主管部門、投訴的方式及途徑。

病區的環境管理 篇三

目的是為了創造良好的物理環境和心理社會環境。

(1)社會環境:

①建立良好的護患關係

②建立良好的羣體關係

(2)物理環境

①安全:防止和消除一切不安全的因素。a.避免軀體損傷:包括機械性損傷,如跌倒、墜牀,地面應防滑,牆邊應設欄杆、扶手,呼叫器應方便使用;温度性損傷,如燙傷,應注意冷熱療法的注意事項,易燃物品的安全使用和保管,有防火設施和火警時的疏散措施;生物性損傷,應有滅蚊、蠅措施。b.預防醫院內感染:有嚴格的管理系統、健全的規章制度,醫院的佈局設施符合衞生學的要求。c.避免醫源性損傷:由於醫護人員語言及行為不當、責任心不強、違反操作規程等,對病人造成生理、心理上的損傷,稱為醫源性損傷。應加強醫護人員職業道德教育,尊重、關心病人,並嚴格執行操作規程。

②安靜:世界衞生組織(WHO)規定白天病區內的噪聲強度應控制在35~40dB,噪聲強度在50~60dB時,能產生相當的干擾,長時間暴露於90dB以上的噪聲環境中,能引起頭痛、頭暈、耳嗚、失眠等症狀。噪聲達到或超過120dB,可導致聽力喪失。保持病區安靜的措施有:工作人員應做到四輕,説話輕、走路輕、操作輕、關門輕;門、窗開合自如,椅腳帶膠墊:病牀、推車等帶輪,並定期潤滑;向病人及家屬做好宣傳,共同保持病區安靜。

③整潔:保持病區護理單元、病人及工作人員身體清潔和衣物的整潔。

④温度和濕度:一般病室的温度要求保持在18~22℃;新生兒室、手術室、產房室温以22~24℃為宜,病室的濕度以50%~60%為宜。室温過高,影響機體散熱,使病人感到煩躁。室温過低,病人易受涼。病室濕度過高時,有利於細菌繁殖,機體水分蒸發慢,病人感到悶熱,因此濕度過高對心腎疾病患者不利。室內濕度過低,空氣乾燥,機體水分蒸發快,呼吸道黏膜乾燥、咽痛、口渴,因此濕度過低對氣管切開、呼吸道感染和急性喉炎病人不利。

⑤光線和裝飾:採光包括自然光線和人工光線的控制和調節。色彩對人的情緒、行為及健康均有一定的影響,應注意環境的色彩,適當地擺放鮮花和綠色植物(過敏性疾瘟病室除外)。

⑥通風:病室應定時開窗通風,每次通風時間以30分鐘為宜。通風能調節室內的温濕度,淨化空氣,增加氧含量,降低二氧化碳含量,降低空氣中細菌等微生物的密度,是減少室內空氣污染的有效措施,還可使病人心情舒暢。